梅州文化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8 16:37:39

梅州文化论文

梅州文化论文篇1

摘 要:梅州的民间信仰相当复杂,其中地方的水神、商业神祗信仰圈与外来的水神天后信仰圈互动,形成与沿海地区同中有异的天后信仰。近年来的田野考察实证,并参考地方文献,可以看出天后文化在粤东内陆山区已经俗化,在这个过程中,地方士绅在潮汕文化与客家文化互动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起了重要作用。中图分类号:G127 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_4225(2004)02_0084_006 天后是粤东地区的民间信仰之一。随着天后信仰的传播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天后文化"。比如凡天后宫所在地或是码头港口或是交通枢纽,同时也是商贸的交易场所。天后信仰不但在粤东沿海的潮汕平原颇有影响,而且在内陆山区的韩江上游主要码头、墟市也相继建庙奉祀。因此,研究粤东梅州山区的天后信仰,进一步挖掘历史上沿海与内陆经济与文化交流、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以及古代民俗学、宗教学等的宝贵资料为现代化服务是极有意义的。 本研究以梅州市为考察重点。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属韩江上游之梅江流域。境内多山,有梅江、石窟河、松源河、宁江、琴江、潭江等,水路纵横交错。历史上的梅州在清嘉庆年间从潮州府分治升为嘉应州,下辖程乡县(即今梅县、梅江区)、兴宁县、长乐县(即今五华县)、平远县、镇平县(即今蕉岭县)。梅州的民间信仰相当复杂,其中地方的水神、商业神祗信仰圈与外来的水神天后信仰圈互动,形成与沿海地区同中有异的天后信仰。关于天后信仰在粤东梅州的形成与传播,请参考拙作《天后文化在梅州的形成和传播》,此不赘述。本文是作者在前文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的田野考察实证,就天后文化在粤东内陆山区俗化,及地方士绅在潮汕文化与客家文化互动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作一描述性的分析。一孔之见,请方家教正。 一 梅州地区的水神崇拜考察 在传统梅州,俗民保留着极具初民图腾信仰遗俗的地方水神崇拜。崇拜的地方水神主要有:"仙人叔婆"、梅溪公王、龙王、水扛伯公等,庙宇或神坛遍布山区的村村寨寨,并以村社或宗族聚落群形成大小不一的信仰圈与祭祀圈。关于梅溪公王崇信,学界已有专著介绍,此不赘述。下面介绍"仙人叔婆"等地方水神。 笔者1996年七八月间对梅州地区民俗考察时发现,在梅江两岸如蕉岭县的新铺镇、梅县的松口镇等社区,村落有"仙人叔婆"的信众。先是在新铺镇考察,当时得林清水先生帮助,考察其林氏宗祠(位于该镇上南村),但见该祠大门口左侧的墙上供奉有"仙人叔婆之神位",旋即访问林氏宗族老大。尔后在梅县松口镇考察时,亦在官坪村黄家大围屋炽昌堂发现同样的民俗现象。后来回到学校与学生谈起此事时,听兴宁县、平远县、五华县等地的学生反映,他们家乡也有类似的民间信仰。换言之,"仙人叔婆"信仰在梅州山区比较普遍。梅州旧时称从事航运行业的人为"船家"。船家敬奉的行业神是"仙人叔婆"。"仙人叔婆"的神坛多建在沿江河口或岸边,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凡行驶在同一条河流的船家,都要集体祭神"仙人叔婆"。此外,船家还往往把"仙人叔婆"请上船奉祀,其神位设在船仓的篷壁上,俗谓"船头伯公",每逢开航和到达之日以及农历每月初一、十五都要烧香敬拜。 新埔镇地处石窟河中游,聚居着陈、林、曾、邓等20余姓的本地商民,也有来自潮汕各县的商户与船家。旧时镇上有以行业分类的米商公会、商会、船员公会等,各业虽未见有统一的组织,但却有统一的祭祀活动,那就是崇拜"仙人叔婆"。 奉祀"仙人叔婆"的地方是"郭仙宫"。宫的建筑规模虽小,正堂内神龛无神像,仅一木质神牌,上书"法妙仙人之神位"。在该宫门外竖有两根石柱,两柱间竖起一根长长的旗杆。传说"郭仙宫"是新铺镇的风水文化中心,因为新铺墟市傍山沿河筑占,长长的像条木筏,传说就是靠这旗杆拴住,才不致被洪水冲散,而稳住旗杆者正是"仙人叔婆"。换言之,在俗民的心目中,是"仙人叔婆"保护了新铺墟的安全和兴旺。 商户船家初一、十五必进郭仙宫上香。而一般信民则主要参加每年正月半后"起福",十二月"完福",俗称到宫里"做好事"。凡做好事时,四乡群众亦前往凑热闹,并请和尚或尼姑念经助兴,开桌摆凳,共进午餐。据笔者综合考察资料分析,地方水神"仙人叔婆"神灵的原型是蛇。"仙人叔婆"信仰是南方原始图腾龙、青龙信仰的遗俗。传说郭仙宫附近居住着一户曾姓人家,其祖宗为两兄弟,以撑船为业。一次船行至潮州一带,做弟弟的忽然神智不正常,不想吃饭,口里"哥哥叔婆太""哥哥叔婆太"念个没完。当时船上出现一条蛇,做哥哥的见了着慌,对蛇说

梅州文化论文篇2

[关键词]文化营销 客家文化 价值 对策

一、文化营销概论

文化营销就是要以文化分析为基础,以满足消费者的文化诉求和情感需求为目的,营造企业新型文化价值链;以文化为背景将各种利益关系群体紧密维系在一起,发挥协同效应,增强企业整体竞争优势。

文化营销与传统的市场营销有着很大的不同。传统的营销是以有形产品为中心,比较注重产品实物的输出,以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价值实现为目的,“营”字更多地体现在推销的策略和方法谋划上,而文化营销则是有意识地通过发现、甄别、引导、培养或创造某种核心价值观念,构建企业的个性价值观并寻求与消费者的个性价值观匹配的营销活动,来达成企业经营目标的新的营销方式。

企业在实施营销战略时,向消费者传递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内涵,这独特的文化内涵完全是在长期的文化渗透和熏陶过程中形成的。成功的文化营销能够实现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将来,随着市场的进一步细化,企业的追求利润这一短期目标必定随着文化营销观念的产生而发生转变,取而代之的是能体现企业社会核心价值的长期目标。

二、客家文化在梅州旅游发展中的作用

1.观赏价值

雁南飞风景区是广东省最大且闻名的茶园,它贯穿了五千年历史的茶文化。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东西方建筑的完美结合,客家特色与居住文明的精彩演绎,亲近大自然、超越大自然的匠心独运,大地放歌的姹紫嫣红,无处不呈现出异彩缤纷的园林艺术。梅州地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森林覆盖率超过70%,青山秀水为大都市游客亲近自然提供了良好的天然环境。

2.教育价值

世界客都―梅州是客家地域中最具代表性的,拥有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内涵深厚的客家文化。自古以来,人杰地灵,精英辈出。古有清乾嘉年间的岭南才子宋湘,清末外交家、教育家黄遵宪,抗日英雄、著名教育家及诗人丘逢甲先生,洋务运动家、军事家、全国四大藏书家之一丁日昌,今有著名爱国侨领张弼士和现代亚洲球王李惠堂等。此外,梅州还是著名元帅的故乡。正是这些先驱们缔造了客家地域传统文化的精髓,为梅州赢得了“华侨之乡”、“文化之乡”、“足球之乡”的美誉,将梅州推向了世界。通过这些名人的故居,以及纪念地等载体,游人可以真实地感受到当地的文化气息,深入了解其典故、传说,以及文艺作品,以此来丰富文化内涵,拓宽知识储备,提高视觉享受,坚定爱国主义信念等。

3.体验价值

所谓体验式旅游是指“为游客提供参与性和亲历性活动,使其从中感悟快乐。”客家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久远的文化历史和独特的地域文化色彩,具有浓厚的历史气息和文化审美韵味。当人们置身美丽的客家村庄、听着深情嘹亮的山歌,看着勤劳的客家妇女劳作,品尝美味的客家美食,享受其独特的客家文化及其文化内涵之美,转换美感体验,得到一种在其他地方享受不到的美感,领略客家文化氛围中的民俗风情。

4.科研价值

客家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它具有极具特色的科研价值:(1)移民文化研究价值。据历史记载,客家先民进行了五次大迁移,人口扩迁、文化外播也带来了本地人文景象的明显变化,客家文化自然具有移民文化研究价值。(2)华侨研究价值。梅州是全国、全省的重点侨乡,全世界旅居海外“三胞”有330多万人,分布在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旅居海外乡贤经过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拼搏后,为侨居地区经济繁荣和桑梓的事业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3)革命史、党史、军事史研究价值。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的八十年间,梅州成千上万的爱国志士投身于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斗争。据历史记载;“梅人无役不与”。

三、梅州客家文化旅游现状分析及其发展对策

1.梅州客家文化旅游现状分析

文化旅游是当前世界旅游发展的一个新潮流、新趋势。民族文化的旅游开发是我国文化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和举措。

梅州文化旅游资源数量远大于自然旅游资源数量。而人文旅游资源中绝大多数又属于文化旅游资源。根据2003年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体系, 结合梅州文化旅游资源情况, 梅州文化旅游资源不仅数量众多、品种齐全, 历史遗迹、地方风俗、传统美食、名人故居、宗教场所一应俱全, 并且品位高雅。但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客家文化资源开发尚需市场精品化

就目前来说,梅州的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与其“世界客都”的美誉还未能相得益彰,没有达到鲜明地突出客家文化特色的效果。旅游产品多,拳头产品少;自然景观产品多,文化产品少;旅游景点多,旅游参与性内容少等问题日趋严峻,深刻地反映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风情和艺术大都未被产品化、市场化,缺乏开发精品的力度。此外,气氛浓郁的节庆活动、形式多样的岁时礼俗,以及独特的艺术和心理文化底蕴等都是客家传统文化的特色,但这些却未被纳入旅游产品开发行列。如若将这些具有客家传统文化特色的旅游资源开发成能够代表梅州的品牌旅游精品,使其融入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美誉的梅州文化之中,那么“世界客都”的客家文化将会在世界的舞台上走得更远。

(2)客家文化的价值认识不足

相比于著名的客家土楼,围龙屋的历史文化价值并不逊色于它。但是围龙屋的知名度及对其保护、开发和利用的程度却远不及客家土楼。如今的高楼林立的地方,或许以前曾是最具代表性的客家围龙屋;被遗弃在某处的面临倒塌的旧屋,或许便是文化的聚集地。那么,价值连城的文化宝地为何会沦为如今的废墟甚至消失不见?归根结底,关键是相关部门,以及当地居民未能把握好对客家文化资源的价值的认识。也许“世界客都,文化梅州”的口号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提高了人们的觉悟,但是,行动是最响亮的语言,只有用实际行动去妥善保护、适度开发和善于利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欧洲的城市里,市中心往往都保存有古老的建筑,这足以证明欧洲人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梅州人民素有崇文重教的特色,现代社会的今日,在文化教育方面应该投入更多实质性的行动,避免一味地搞投资,搞形象工程等。

(3)文化营销观念亟待提高

首先,梅州旅游业一直由政府主导的旅游产业。政府、企业的不分家导致垄断的产生,加上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意识薄弱,如永定、河源的客家文化早已在20世纪90年代就得以开发,而作为具有“师姐客都”美誉的梅州依然“无人问津”。其次,各县市自为政,旅游资源得不到很好的整合,不能拥有自己个性化的文化旅游产业,从而不能打造“世界客都”独特的长线品牌。再者得不到广泛的宣传力度,导致梅州客家文化在市场上缺乏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4)旅游景点聚集效应不明显

梅州市地广人多,景区分布在梅州市的七县一区,除了纪念馆、雁南飞茶田、雁鸣湖度假村,以及阴那山这个区域的景点比较集中之外,其他景点基本上是散落在梅州辽阔的土地上,可以说是势单力薄,这个可以说是地理原因造成的,因此,这些景区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往特色方面改进。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景区也是如此,人们便会向往,而相对忽略其中的不利因素。从景区的地理分布上看,梅州的大部分景区没有在深山老林之中,且都有着一定的基础建设。只要多加宣传,做好特有的特色,假以时日,定可成为成功的景区。

2.发展梅州客家文化旅游的对策

(1)加强乡土文化教育

通过对客家人的调查发现很多客家人民的文化意识并不强。不少客家当地人对自己本土的旅游文化、历史文化了解并不十分了解,甚至有的客家人尤其是90后表示没有见过客家的传统服饰,可见乡土教育势在必行。

文化内涵需要不断地提升,不能仅仅停留在丰富客家文化遗产上,而是应该不断地把文化发扬光大,这就需要进行乡土文化教育。例如将谢晋元故居和刚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基地的丘逢甲故居等代表着客家文化精神的景点开发成一条著名爱国教育线路,让旅客充分感受到客家的坚强不屈和爱国的精神。证明在现实之下,客家文化仍然没有过时,它在新时代表现为一种爱国的精神,可以首先从本地的学生和邻近地方的学生作旅游实践时的一个景点,先从学生做起,带动其他消费群体。又如,可以在学校里面加设客家山歌的兴趣班,吸引那些有兴趣的新一代学习客家文化,继承客家文化,发扬客家文化,保护客家文化。

(2)提高文化旅游的管理效益

通过对旅游企业、休闲者、客家文化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总体的客家文化旅游环境等实行全程全面的管理,对旅游目的地进行品牌经营,提高文化旅游的管理效益。例如围龙屋是梅州客家民居的代表性建筑,可是现在真正住在围龙屋的客家人却寥寥无几,有些围屋已几乎废弃了,青砖地面缝中长出了杂草,到处一片寂静,这使得活围龙屋变成了死围龙屋。因此,政府或企业可考虑对围龙屋采取市场和客家文化结合开发管理的模式,由政府来进行主管,或由旅游开发公司进行开发政府监管,进而从微观管理效益提升到宏观管理效益或者从宏观管理效益着手到微观管理效益,实现客家民居文化资源管理效益的质量性的突破。

客家酒多数小作坊似的经营,自然灵活性比较强,但是正因为规模小,使得收集到的信息不对称。规模化的经营能够增强梅州客家酒产业的竞争能力。例如,可以将梅州客家的一些酒作坊组织起来,共同协商创新,在某些方面实行规模化和集团化经营,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客家酒文化品牌,打响客家酒文化知名度。

客家菜作为梅州饮食文化的代表,目前在广东地区已拥有一定数量的客家餐饮名店,形成连锁经营,走出广东,遍布全国,走向世界。这样使人们才能真正是国内外旅游消费者深刻了解客家饮食文化进而对客家文化的产生好奇,带动客家旅游文化市场的国际化。

(3)打造“客家文化长廊”,擦亮“世界客都”品牌

为推进客家文化旅游产品走向市场、占领市场,梅州在“千里客家文化长廊”这个大品牌下,以“纵情客家山水,品位客家文化”为主题营销,以自驾游为载体,共同推介“千里客家文化长廊”各条线路的组合产品,使梅州的旅游市场营销主动融入“千里客家文化长廊”这个区域品牌。

为积极做好梅州客家文化旅游的市场营销工作,要重点突出“世界客都・文化梅州”为主题,加强宣传以“纵情客家山水,品味客家文化”为客家旅游主体营销口号,打造出“客家文化长廊”,擦亮“世界客都”品牌。一是要加强“世界客都”整体形象宣传与推介。可以借助互联网传播更新信息。二是要继续丰富和完善梅州文化旅游宣传品,进一步完善“客都旅游网”等宣传平台建设,突出整体营销、联动营销、主题营销方式,加大宣传梅州客家文化力度,推动梅州客家文化与旅游的繁荣发展。三是要举办以客家文化为主题的各类旅游节庆活动,突出传统客家文化与旅游市场的对接,打造客家文化旅游精品,要把两年一届的“客家山歌旅游节”和一年一度的“广东自驾旅游日暨梅州精彩‘世界客都’自驾旅游周系列活动”打造成为梅州旅游的特色节庆品牌,全面展示“世界客都・文化梅州”和“世界客都・休闲梅州”的无穷魅力;站在“世界客都”的独特位置,定期举办“世界客商大会”等高层次的会议,进一步开展投资论坛、客商文化研讨等活动,吸引广大海内外客商,在“世界客都”这片热土上进行投资建设,共同把世界客都梅州建设成客家文化名城。

四、结论

客家文化旅游发展迎合了当前世界文化旅游发展趋势和潮流。从梅州文化资源的赋存条件考察,源远流长的客家文化渊源及丰富的文化景观为梅州发展客家文化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为实现梅州客家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宜优化文化旅游产品组合,处理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加强宣传力度,把“世界客都”推广出去。利用客家文化力进行营销必能给梅州旅游企业带来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关天练.2005.论客家文化在梅州旅游开发中的利用[J].经济师,(5):28-30

[2]刘晓航.2009.旅游文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20-222

[3]林龙飞.2008.知青文化的旅游开发研究[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报,(2):26-29

[4]黄平芳,胡明文.赣文化资源在旅游价值及其开发利用的几点思考[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131-133

梅州文化论文篇3

――《佛教香花:历史变迁中的宗教艺术与地方社会》读后

“佛教香花”在粤东梅州地区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广泛的影响。王馗的《佛教香花:历史变迁中的宗教艺术与地方社会》(以下简称《佛教香花》)一书,在充分汲取和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研究。作者长期深入广东梅州客家地区,且不论《佛教香花》的论点鲜明、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单说作者田野调查的时间之长、态度之认真、作风之深入,就足以让人类学的专业人员佩服不已。正如顺真在该书序言中所说:“王馗博士以本心的兴趣,坚毅的力量,寂寞的忍耐,辛苦的调查,切身的感受,诚恳的求教,成就了香花研究的奠基体系、一家之言。”

概述之,《佛教香花》一书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贡献。一是从宗教史的角度,将香花置于地域社会发展历程之中,厘清香花的宗派属性、历史起源和发展过程。

梅州地方社会及客家学研究者认为,香花佛事是明末乡贤何南凤创立。作者爬梳宗教文献,辨析出何南凤与明代后期安徽黄山佛教的关系,并且指出,何南凤及其横山堂派,与明初形成的“祖师派”,是香花重要的传承体系,两派同脉异流,并行不悖。作者特别强调素僧和乡花僧对佛教香花的影响,认为代表制度型宗教的素僧和基层乡土的乡花僧交互兴替,逐渐孕育出切入民众俗礼的香花佛事,因此梅州香花从教派上应属于佛教,从法脉上可归入临济宗,故不能简单的以“民间佛教”之名指代。

对梅州香花佛事的历史源流,作者综合运用田野实录、地方文献、香花口述等资料,整理了大量的佛教寺庵古碑记、墓碑文、祖公牌文、杂体、文书等文献,资料翔实、可靠,弥足珍贵,再现了唐宋、明清、民国和现当代几个历史时段的发展面貌。著作系统地描述了香花在佛教属性限定下所经历的诸多变化,从唐宋时期的师郎,到明代的素僧、乡花僧,再到清代的香花、民国年间的斋;从明代的孕育、清代的确立、民国的夹缝中生存、再到建国后的隐没、改革开放后的复兴,以及当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趋向,佛教香花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变化,是佛教制度、政治制度以及相伴而行的宗教政策在梅州客家力量消长的结果,也与梅州深厚的佛教背景和香花自身严谨的传承息息相关。

二是揭示了佛教香花的族群性,深入阐释以“客家”为代表的地方文化观念和族群认同感对于佛教香花的影响。

客家是汉族独特而重要的族群,随着客家研究的兴起和客家文化的张扬,香花被贴上“客家”的文化标签。客家是该书分析佛教香花的一个重要视角和维度。

《佛教香花》多处论述香花与客家社会和文化的关联。如“梅州佛教界的斋啊薄“梅州香花的族群渊源”和“香花的职业化与梅州丛林佛教的建立”等章节,对独具梅州客家地域文化色彩的群体:斋啊⑾慊ê蜕械冉行源流探索,揭示出叠加其上的佛教历史和地域文化的变迁轨迹。这种变化是明清王朝教化的结果,也是“边缘”逐步被纳入“中心”的过程,这种转变的实现,又与梅州客家佛教中惭愧祖师信仰的孕育、传播相一致。正如作者指出的,随着客家人自我认同意识的增强,香花成为标榜其族群属性的最鲜明特征。进入新世纪以来,香花在梅州客家中更被看作是佛教在客家的独特呈现,显然,职业化的香花僧侣成为梅州客家族群观念变化的晴雨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作者并不是为了“客家”而突出“客家”,他不时提到香花的“非客家性”和多族群性。应该说,这都是族群性的体现,只不过是反向的族群性,而不是正向的、单线的、狭隘的族群性而已。这反映出作者客观的学术立场,清晰的学术判断,这一点尤其值得从事族群和区域文化研究的学者们重视。

三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来探讨佛教香花的文化遗存,展现香花的非凡魅力和独特价值。

梅州文化论文篇4

【关键词】旅游业;乡村旅游;旅游新模式

一、梅州市旅游业概况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北邻福建省,西北接江西省,西面连广东省河源市,西南、南面与汕尾市、揭阳市相接,东南面和潮州市相连。辖梅江区、梅县、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和平远县等6县、1区代管兴宁市。全市面积1.58万平方公里,人口473.42万人。

梅州作为山区市,具有丰富的山地资源,省级风景名胜区2个(阴那山、五指石),省级自然保护区3个(大埔丰溪林场、五华七目嶂、梅县阴那山),部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个,市级旅游景区5个(长潭、拌坑、五指石、神光山、叶帅故居),市级重点建设旅游区8个。被列为广东100家假日休闲好去处5个(雁南飞、泥浴山庄、五指石、长潭、拌坑),100家观光新亮点3个(龙鲸河漂流、神光山、叶帅故居)。梅州市利用这些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模式的生态旅游业,虽然起步晚,总量不大,但还是有巨大潜力的[1]。梅州市近年旅游业发展如下表: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梅州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2010年实现旅游接待总人数553.48万人次,比增20.2%,增幅居全省首位;2010年全市旅游总收入54.56亿元,比上年增长17%,增幅居全省首位;2010年旅游总收入约占全市第三产业产值的28.9%,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旅游业还有力促进了餐饮业、住宿业、商品销售和交通运输等行业的飞速发展,已成为全市发展最为快速的行业之一。

二、乡村旅游模式介绍

(一)乡村旅游定义

乡村旅游定义的复杂性不仅源于乡村定义的复杂性,也因为乡村旅游活动的复杂性。意大利撒丁岛地区法律规定,乡村旅游是在非城市区域为满足旅游需求,向旅游者提供的住宿、建筑和组织活动及其他服务等。这是从经营者的角度下的定义,同时此定义将乡村旅游定义为所有非城市区域的旅游活动,过于宽泛。Dernoi对乡村旅游和非城市旅游进行了区分。Oppermann认为乡村旅游是在人类永久居住的,以农业活动为主的非城市区域进行旅游活动,同时他也认为在城市中心区和旅游胜地、休养地的旅游活动、“第二个家”都不属于乡村旅游[2]。

国内学者也对乡村旅游的定义做了大量研究:马波等人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型态、生活风情等为对象系统的一种旅游类型。杜江、向萍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卖点、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多种方式于一体的一种旅游方式。综合来看:乡村旅游主要体现的是“乡村性”,是旅游者集乡村观光、教育、娱乐、和度假等多样的旅游消费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

(二)乡村旅游类型

根据地理方位、旅游资源的特色和目标客源市场的特点,从乡村旅游发展的原因看,乡村旅游可以有两种类型: 景区依托型和都市依托型。

其特征见表2.

(三)发展乡村旅游的典型代表

1.成都市锦江区“农家乐”模式――都市依托型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的“农家乐”是都市依托型乡村旅游的代表。其主要特点是依托城市游客,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特色类型包括:(1)景区旅舍型:以都江堰的青城山自然景区为代表。景区附近的农家旅舍受到中低收入旅客的欢迎。(2)观光果园型:以龙泉驿书房村为代表。以枇杷、水蜜桃、梨子等果树为依托,发展以春观花、夏赏果的花果观光旅游,旅游收入已经大大超过卖果收入。(3)农家园林型:以郫县为代表。依托盆景、花卉、苗木、桩头生产,这都是农家乐的重点项目。(4)花园客栈型:以新都县农场改建的风景区为代表。把农业生产组织转变成为旅游企业,建设园林式建筑。此外还有农事体验型、川民民居型等。

政府通过免收税费和管理费、对农户进行培训、扶持乡村旅游,采取星级管理、推进规模、卫生环保整顿、打造品牌一系列措施推进成都“农家乐”健康有序的发展。

2. 西江千户苗寨模式――景区依托型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的西江千户寨的民族乡村旅游主要以特色村寨及其群落开发的乡村深度体验型产品为特色,文化特性非常突出,前期主要吸引地是一批研究者和文化探秘的境外游客,但伴随着国际乡村旅游市场的壮大,国内旅游者“回归自然,返璞归真”需求的增加,此类结合了传统文化的旅游活动与村寨田园风光,表现出特有的发展潜力。在贵州众多民族村寨中,O德上寨获得文化部授予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称号,旅游者可以从建筑、饮食、服饰、节日、娱乐等方面了解苗岭山区的文化和历史[3]。

在贵州省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中,平坝县的“天龙屯堡模式”最具特色。依托明代遗存的典型屯堡村落的优势,天龙村开创了“政府+公司+旅行社+协会”四位一体的旅游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屯堡文化游,形成以乡村旅游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各负其责,合理地分配利益,避免了农民从事旅游业可能造成的过度商业化,最大限度地保持当地文化的真实性。

三、梅州市旅游业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交通不便,游客结构不合理

梅州很多景点过于偏远和分散,难以获得市场。从广州距离梅州400多公里,驱车需要5、6个小时,交通不便极大地阻碍了梅州旅游业的发展。另外,游客市场结构不尽合理。如:兴宁旅游业的发展仍处于以本地游为主要市场特征的起步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尽管近年来旅游接待人数不断增加,但以本地游客为主,景点客源较集中于梅州市,酒店客源以国内游客为主,外地游客和过夜游客人数少、人均旅游消费水平低[4]。

(二)资金不足,旅游专业人才不足

一些很好的资源因缺乏资金难以得到开发,而且由于财政紧张,旅游局经费来源往往没有保障,导致政企难分,促销活动难开展。如:平远的南台山,前几年政府计划通过招商引资吸引资金进行大力开发,但最终因资金的严重缺乏而不得不放弃。

在旅游行业相关人才方面,很多都想为地方经济和旅游业发展做些贡献,但由于资金困难、信息不畅、思想意识跟不上,工作难度大,收入又不高,最终放弃。无论是策划宣传人才、销售推广人才,还是熟悉业务的导游人才,都不能满足目前旅游发展的需求[5]。

(三)市场推广不足,宣传包装力度不够

加大以政府为主导的旅游宣传推介力度,重点加大在主要客源地的电视、报刊等媒体的旅游宣传推介力度,编制旅游系列宣传品。如编制高水平的宣传画册和光盘,通过摄影、绘画、舞蹈等方式向旅客展示梅州旅游业的发展状态,不断提高梅州旅游产品的知名度,使来梅州的海内外游客数量有明显地增加。

(四)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在客家民俗节日方面,如客家山歌节,政府和开发者都已经做了努力,但内容过于单一,民众的认识不深。还有外表陈旧,设施不齐全的围龙屋,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已经越来越不重要了。他们对围龙屋也没有了祖辈所寄托着的一份深厚感情。围龙屋在他们心目中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一所普通房子。由于工作生活或时尚的影响,有着“古汉语化石”之称的客家话,在当地及海外客家人的年轻一代中,已经很少使用,取而代之的是说普通话、粤语、英语等其他语言[6]。

四、梅州市发展“乡村旅游”的新模式分析

根据梅州市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有以下两种开发模式。

(一)景区乡村旅游与生态并重、开创“农旅结合”、“亦农亦旅”模式

梅州市属于山区市,有着丰富的山地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要从“山”字出发想问题,充分利用山地资源,发展山区特色旅游。如:平远县在贯彻“亦农亦旅”的旅游生态农业建设的方针下,可以利用其生态、自然、民间艺术、特色餐饮等最基本的优势资源,搞活乡村休闲旅游。

1. 客家风味餐饮接待

传统的客家餐饮接待主要以桌餐为主,虽然为游客献上丰富的客家美食,但不能满足旅客深入了解客家美食制作,亲自参与的特殊需求,为了让旅客更好地了解客家美食,这里的餐饮接待模式可以根据游客需要,按照客家饮食习惯,在客家村落为顾客提供以客家特色食品为中心的系列活动。

2. 客家民居住宿接待

客家民居住宿接待主要以现有的客家村落中的围龙屋为基础,不必大兴土木,只要在交通条件、环境卫生、家居设施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改善,对接待人员进行培训即可投入运行,游客在围龙屋主要的活动范围包括厨房、大厅、客房等。厨房是游客一天食物和组织游客积极参加体验型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一切关于食物的原料和提供给游客参与的道具都要准备齐全。大厅的风格要尽量保持客家原有特色,少作改动,给人一种真实古朴的感受。住房关系到游客休息,所以要在其他家具不变的情况下,床褥要注意更新,注意舒适度,确保游客得到较好的休息环境。

3. 客家特色体验型娱乐接待

客家特色体验型娱乐接待主要体现在充满客家情趣的客家生活习俗上,客家山歌通俗易懂,韵味十足,对游客有特别的吸引力。客家人在恋爱时的情歌对唱,嫁娶中的客家礼节,祭祀中的庄严凝重,都会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实施客家特色接待的地点可以安排相对专业的客家山歌歌手,对游客进行简单山歌的教唱,让游客体会到客家山歌的迷人魅力[7]。

(二)“泛珠三角经济圈”互动合作――客天下旅游产业园模式探索

互动合作是新世纪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旅游业作为一个开放程度相当高的产业,必将成为区域性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就梅州旅游而言,“泛珠三角经济圈”所涉的区域,都是梅州旅游发展的重要客源地,主动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可以了解、学习到更多先进的科学旅游发展观,并开发更多、更为重要的来梅客源。

根据梅州客天下旅游产业园规划的总体定位:集会议、休闲、居住、度假、旅游、文化、娱乐、健身等功能为一体的国际旅游度假中心。客天下项目规划由跃进水库、小密水库、泮坑水库和泮坑风景区组成,分多期开发完成,从功能上将划分为综合服务区、康体娱乐区、水上游憩区、文化观光区、野外活动区、休闲度假区、生态居住区和规划控制区,将整个片区建成为集世界客家文化之大成,融“吃、游、住、购、娱”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产业园区。“旅游产业园”将改变以往旅游项目逐个开发的模式,注重各个项目之间的整体效应,重点整合山水资源和客家文化。

客天下旅游产业园距火车站、飞机场仅10分钟左右车程,紧挨省道S333线,高速公路、206国道贯穿其中,市政建设规划的站前路和环城路均在该项目附近通过。该项目地块交通便利,位于江西、福建、河源、汕头的交会处,与当前梅州市“三区一廊”规划――梅州高新区首尾呼应,形成梅州未来城市发展新区域。“客天下”的主要目标是要打造“客家人的精神家园”,在规划建设中将客家文化融入了其中,让住在“客天下”的人都能感受到客家风俗、客家历史、客家文化。建成后“客天下”预计年接待境内外游客300万人次,园区内居住人口达到万人规模,创造就业岗位3000个,实现年总产值5亿元、年税收达5000万元以上。

在景区发展中,客天下尽量向当地倾斜,使旅游与农村相融合。可以向省内外招聘管理人才的同时还吸收了当地大量农民,并把他们转化为农业工人,使他们有了稳定收入。在客天下的建设过程中,可以投入资金建设客家文化新农村的农民公寓、学院,休闲场所等施舍,新农村的建设可以带动当地村民发展旅游服务业,对构建旅游产业园模式的乡村旅游起到示范性的作用。客天下的兴建不但改善了山区交通,搞活了市场,连带着当地农民的人均收入也有了大幅度提高。在客天下的示范带动作用下,梅州随后兴建了许多新景区,自开发伊始就确立了高起点的发展理念,相继在规划模式、建筑用材风格上借鉴客天下模式,再根据各自内涵特色,建设更高标准的旅游景区[8]。

参考文献:

[1]陈章和,廖运生.生态梅州建设的战略思考[D].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16―128.

[2]北京市旅游局.乡村旅游“北京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2010:1 2―19.

[3]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经济理论与产业实践研究”团队.中国旅游产业的开放、竞争与发展北京[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2):107 --121.

[4]翁瑾,杨开忠.旅游空间结构的理论与应用[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5):81―83.

[5]奖金波.客地风物:粤东北客家文化生态系统研究[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10):183--194.

[6]丘洪松.快速发展的梅州旅游业梅州年鉴[M].梅州:梅州年鉴编辑部,2010:4―6.

梅州文化论文篇5

在赣南 感受客家“摇篮”

赣南是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历来被视为孕育客家文化的摇篮。

赣南保存最好的客家古村落是位于赣县的白鹭村。村中有大量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较有特色的是被称为“山沟里的大观园”的恢烈公祠和中国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以女士命名的女士祠王太夫人祠等。除了古建,白鹭古村还难得地保留了不少独特的客家民俗,这里每年农历正月都会“唱大戏”、“迎彩灯”、“抢打轿”、“踩高翘”、“扮神会”,每年中秋节有“火烧瓦塔”等民俗。

赣南现存客家围屋600余座,尤以最南端的龙南县最为集中,这里有规模宏大的关西新围、高耸坚固的燕翼围、半圆造型的乌石围、按八卦地形建造的栗园围等。这些客家围屋大多依山傍水,与绿竹、池塘、农田、蓝天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去闽西 探寻客家祖地

历史上的汀州府是著名的客家祖地。如今已成为一个历史地名,原来各县已分别归三明市和龙岩市所辖。

来到长汀老街,古汀州的客家遗韵扑面而来,城内有唐代古城门、三元阁、宝珠门,宋代的汀州文庙、双阴塔,明代朝天门以及明清两代汀州试院等文化古迹。长汀是中国客家菜之乡,“吃在长汀”早已蜚声海内外。

从这坐火车,不到一个小时便到连城东郊的冠豸山脚下。冠豸山被誉为“客家神山”,客家人在这里扎下了生命之根,开启了生命之门。据说冠豸山的山峰大都朝北方,或许是神山在告诉从北方迁徙而来的客家人,无论漂向哪里,永远勿忘自己来自何处。

来福建的一个重头戏就是看客家土楼。位于龙岩市永定县湖坑乡的洪坑土楼群,被称为“永定客家土楼民俗文化村”,这里有一座号称“土楼之王”的承启楼,历经多次地震而安然无恙。

行粤东 见识世界客都

在客家迁徙史上,梅州是客家长期迁徙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最后一个中转站,客家话便是以梅州话为标准音,梅州也被尊为“世界客都”。

城区内有、黄遵宪、丘逢甲等客家名人的故居。国内唯一一家客家文化综合性博物馆——中国客家博物馆就坐落在这里,俨然成为一个全球客家人寻根问祖的新平台。

客居梅州的中原人在当地留下了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上围楼、四角楼等客家民居建筑,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也最为著名。围龙式的围屋在梅州比比皆是,中轴式的建筑,或二堂或三堂。在梅州市区,有一座保存最完好的百年围龙屋——承德楼,每日游客云集。建造者的第四代传人将其经营成了一家有名的客家酒楼,楼上楼下据说有上百间房。

梅州城外45公里雁洋镇上的阴那山,景色绝美,是“粤东三胜”之一。待登上其中的五指峰,远眺过去,潮州、汀州和梅州尽在眼底,不愧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

走在梅州,满耳都是浓浓的客家话。晚上,在河堤边上,不时传来唱山歌的声音。在梅州的青山潺溪、田野堤畔,偶然听到一首质朴纯真有如天籁的山歌,总不由得要生出不知今夕是何年、欲走不能之感。

梅州文化论文篇6

关键词:法治;客家;梅州;文化;传统

中图分类号:C912.8;D90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7-0176-02

自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后,中国全面规划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蓝图。自该《决定》出台以来,梅州市社会各界围绕法治梅州的建设以及梅州的客家文化传统进行了研讨和争鸣。结合梅州地区实际,刍议法治梅州,笔者做以下探讨:客家传统文化作为梅州地区的本土文化,是我们建设法治梅州绕不开的一套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态话语。客家传统对法治梅州建设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客家文化中传承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主要的,形成了重仁义、崇文重教、团队协作等一系列优良传统,对法治梅州建设起到推动力和助长剂的作用。这是主要的方面。同时,客家文化中还有一些封建迷信、重男轻女等消极思想,这些消极文化因素对法治梅州建设起着阻碍作用,应同时着力摒弃。

客家人及其先民的一部迁徙史、拼搏史,缔造出客家文化的精髓,形成了祖训家规、乐安天命、重视人情、聚而不偏、持而不狭、男女有别等客家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有其历史上的合理性,也有其现实的不合时宜之处。

“公生明、廉生威”、“取舍分明真学问”等等,都是客家地区流传千百年的祖训家规。从中可以看出,这些家族不乏为官宦世家、书香门第,家训内容涵括了遵纪守法、和睦亲邻、修身齐家等传统人文精神,在长期的乡村治理中发挥了道德教化的重要作用。这些祖训家规里面蕴涵着客家先民朴素的法治观念。梅州是文化之乡,历史上“学而优则仕”的大家大户不胜枚举。我们建设法治梅州不妨就地取材,在剔除其封建糟粕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挖掘客家传统伦理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使其内化为法治梅州这座大厦的块块砖石。卢梭也曾说: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法律要发挥作用,需要公民对法律拥有信仰,祖训家规就是传统客家人的坚定信仰。我们挖掘祖训家规等客家传统伦理文化,并使其与法治梅州建设有机结合,以加强梅州地区法治文化建设,增强梅州地区公民的学法、懂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

梅州院士广场中心线上有碑刻《舆地纪胜》曰:“尝谓梅人无植产,恃以为生者,读书一事耳。”可见,梅州地区历史上耕读传家风气之盛。在未求得功名前,客家人赖以生存的就是田地耕种。事实上,梅州地区传统上就属于典型的山区农耕文明,跟商业文明“钱”字不离口,“利”字排第一,经济利益直接地摆在第一位是有所不同的,从事农耕的客家人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天上不会掉馅饼”。所以,形成了乐知天命、本分老实的脾性,不会“刀口上赚快钱”,为利益而铤而走险。在古代,客家先民这样的风土人情对统治者而言,可谓地地道道的顺民了。如今,我们建设法治梅州,也可以从客家人遵规守矩、老实本分的风土人情上得到裨益:梅州全市范围内社会治安良好,恶性及刑事案件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如今正在建设的法治梅州征程中公民个体遵规守矩、遵纪守法固然是值得提倡的,但与此同时,遵规守矩却不能等同于逆来顺受、听天由命,公民要懂得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我国传统社会的朝廷固然有法律,然而民间的社会运行、社会治理上朝廷法律却常常是缺位的,社会之所以不至混乱,实则主要靠乡规民约、礼俗、“乡贤的调和”,正如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所描述的那样,“和事佬”的角色部分地取代了民事法律法规。梅州客家地区传承了古代中原的儒家思想并有所发扬光大,儒家思想有着重人际秩序、人情而忽视恪守原则的一面,体现在社会生活中就是普通公民会做出许多自以为合情合理却不合法的行为。比如,深夜里交通信号灯已经处于红灯状态了,见到没有车辆,于是有人过了马路,这在当事人那里属于“合乎情理”的行为,没有车辆也就不会被车撞到,为什么不能闯红灯?!另有部分行为甚至连合情也说不上,属于法盲式的随心所欲,例如,在人行道上开机动车,在机动车道上骑电动车、单车,没有观察前后左右的情况径直就往马路中间走…… 这反映了人们的生活规范方面法律还处于缺位状态,依然靠自我习得的人情事理来指导社会生活。据笔者所知,2014年11月中旬,广东省普法办首次通过网络对全省公职人员开展学法、普法活动,这种活动的长期化、日常化对公职人员法律素质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而有一本笔者称之为《梅州公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读本》的普及对普通公民法律观念的树立也是很有必要的。

客家人作为中国汉族的一大支系,是很有其内部凝聚力的,这与客家人的先祖在历史上的历次南迁过程中的共克时艰、聚团拒敌不无关系,此可谓客家人的“聚”的特性。然而,客家人“聚而不偏”,意即客家人“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顿生亲切感,但为人做事不过分偏袒客家人,颇有原则性。古代朝廷中客家官员常常被朝野描述成“不敢用权,不太帮老乡”、“没用”的一类人。这种在古代官场被看成“没用”的客家人际关系在我们看来却是当今的客家人更应该发扬光大的品质,它闪现出包公、海瑞式的法不容情、刚正不阿等难能可贵之处。客家人这种“不能乱来”的是非观和讲求公平竞争的思想意识,体现出是非观高过同乡情、法治理念高过人治思维,这与我们要建设法治梅州亟待树立的规则意识、公平竞争意识、 平等意识、遵守游戏规则的思路是不谋而合的。

“持而不狭”,持者,坚持、秉持也,说的是客家人秉持传统理念、行为准则和章法而又不死板教条、顽固不化的特点。那么,客家人曾经坚持过什么? 可以说有很多,如勤劳勇敢、热情好客、重义甚而轻利、重农轻商、耕读传家等等,家谱族谱、家训乡约、祖宗遗训、儿孙满堂、无子便是无后等等。但客家人又不死守旧观念而食古不化。下南洋的“客家之子”李光耀、他信、英拉、张弼士分别学习了西方的治国理政和经商理财理念而成为一时翘楚,在亚洲乃至全世界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然而,当我们看到他们“不狭隘”的一面时,又发现他们背后的“坚持”:张弼士回乡耗巨资修建光禄第,他信、英拉久居泰国仍不忘拜访梅州丰顺祖居地……这种“持而不狭”对于处理好客家传统和法治的关系是天然有着裨益的。简单来说,就是基于现代法治基础的“扬弃”,凡是符合法治精神的,或者至少不相违背的客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我们就要发扬光大;反之,则应摒弃之。而“持而不狭”体现出的自我完善、自我革新、与时俱进精神是与现代社会的精神一脉相承的,是促进法治梅州建设的推进器和肥沃土壤。

封建社会的一些观念作为传统文化和地方风俗习惯被传递了下来,其中许多已经与当今时代相不符,有些甚至违反宪法、法律的精神。男尊女卑就是这样的一种观念,在客家部分农村地区还有其市场。附着男尊女卑,还有跟它相关的重男轻女、养儿防老、生男延续香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观念。2015年各大门户网站都有报道福建长汀买卖儿童成风这样一则新闻,当地的孩子“养父母”甚至感觉自己“有理有据”,坚称孩子的“抱养”是双方当事人你情我愿的,不是买卖,更不是拐卖,并且多数孩子在养育他们的家庭里活得很好并未受到虐待。他们这种“有理有据”的背后值得我们深思:儿童的收养不是小猫小狗的抱养,也非小猪小牛的买卖,它有一整套法律手续和流程,没有这套流程,儿童被收养以后的生活品质能否得到保障将打上一个问号;而儿童的收养一旦涉及到金钱买卖关系势必会被认定为拐卖儿童,将受到法律的制裁。买卖儿童行为的背后是传统文化(客家、闽南等地区文化传统中尤甚)中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观念。男尊女卑导致部分食古不化的人重男轻女,认为生儿子才是延续家族血脉,“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没有男丁等同于断子绝孙,所以是“最大的不孝”,所以千方百计收养男童,不法买卖就此在客家长汀地区成为风气,梅州地区男女平等的推进也受到这一恶习的严重阻碍。我们建设法治梅州,不单要打击儿童买卖、拐骗、拐卖等违法犯罪行为,而且要从源头上铲除滋生男女不平等的文化土壤,让国家宪法、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得以真正落实。

总之,我们拟以客家传统文化这一政治、社会、文化生态话语系统为突破口,逐步实现梅州全市范围内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法治化,引导市民从传统客家百姓向梅州客家公民转变,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形成良好的社会治理环境,为建设美丽、幸福、宜居、法治的梅州市创造制度环境,促进并保障梅州市振兴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佐泉.客家历史与传统文化[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2] 季卫东.法治中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梅州文化论文篇7

[关键词]后发地区;新型工业化;后发优势;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5)05-0122-06

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和实体经济的虚弱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一个内在原因,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面对虚拟经济的疲软转而将目光投向工业制造业,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进入“再工业化”发展阶段。随着欧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进程加快,高端制造业不断回流;其新兴经济体利用资源要素成本优势,吸引传统制造业向发达国家本地转移,这种形势对我国工业发展形成双重挤压。总理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第十届大会(2013)上指出,中国将实施创新驱动,优化产业结构,立足国情走新型工业道路。根据张一民(2004)、韩江波、龚唯平(2012)、韩斌(2014)、李鼎(2014)等人的研究,新型工业化的“新”主要体现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工业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融合、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融合、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的融合,其核心在于注重技术进步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实现工业经济的赶超。技术进步是新型工业化的关键。关于技术进步的方式,理论界有不同的讨论,归纳而言无非两种:模仿学习和自主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否就意味着要求全国各地都以单一的自主创新方式实现技术水平的提高呢?我们认为不然,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协调,而新型工业化又是一个漫长过程,不同地区技术进步的方式可以有所选择,对应的新型工业化的路径也应因地制宜。对于后发地区,其新型工业化的路径该如何呢?本文以经济欠发达地区广东梅州为例,试图阐述有关观点。

一、后发地区新型工业化路径选择的理论依据

2014年下半年,经济学界十年前有关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的争议再次被掀起,争议的核心在于我国经济目前是可以继续发挥后发优势还是遇到了后发劣势。支持后发优势的学者认为,我国在不进行制度改革的前提下先低成本地模仿学习欧美发达国家的技术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可有过去30多年的高增长率得以证明,而反驳者质疑过去的这种高增长的可持续性,认为遇到了后发劣势。因此,前者认为中国应该先将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再进行制度改革,后者则认为应该先进行全面的制度改革,打好基础再发展经济,以免后发劣势的出现。对于这个问题,本人认为,应该以辩证的、动态的视角看待之。例如具体到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对于经济欠发达(或落后)的后发地区,短期来看,其新型工业化过程应该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以低成本模仿学习技术的方式充分发挥其后发优势,充分积累资本要素;而长期来看,应该在引进、学习外来技术的同时,注意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的制度,待到该区域技术水平与发达地区不存在较大差距时,就要开始注重技术的开发和创新。我们可以基于张巍钰(2014)的有关经济增长的s模型加以推理论证。

图-1中k为人均资本存量,g为经济增长率。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某一经济体,随着人均资本存量的增加,经济增长速度分两个阶段变化:当该区域人均资本存量较少时,经济增长会随人均资本的增加呈加速增长,呈现规模报酬递增特征,这期间称为经济起飞阶段,对应图-1中p点前凸向横轴那段曲线;当人均资本存量达到某一水平(p点,即拐点对应的k值)时,经济增长速度达到极大值,继续增加人均资本存量时,经济增长速率会开始递减,对应图中凹向横轴那段曲线。出现拐点的原因是原来尚未利用的人力资源基本开发完后,经济增长速度会遵循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而随人均资本存量的增加而递减。可见,一个经济体的快速发展期往往是短暂的,其具体时间长短取决于该区域待开发劳动力资源的数量及开发速度。

图-1中的S型增长曲线还有一个特征,即经济增长会达到极限状态,当遇到极限状态时,如果还一味的引进、模仿,忽视技术和制度的革新,势必会出现后发劣势,如图-2所示,经济增长达到n点后,随着人均资本存量的增加会出现停滞。相反,如果当经济增长达到极限(n点)后,该区域能变后发优势为以自主创新为主,提升技术水平,则该经济体可以迎来经济新一轮的起飞期(如图-3所示)。

可见,后发地区新型工业化过程中,短期内,可以通过承接发达地区的工业产业发挥其后发优势,这有利于该地区资本总量的积累,为工业经济的长期发展打下基础,但这期间,政府不能忘记提供培育企业家精神的沃土。从长远来看,随着资本的积累,当遇到经济增长的停滞期时,为了能迎来工业经济的再次起飞阶段,该区域需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防后发劣势的出现。而实现这种转变的因素在于技术水平的差距,随着后发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技术水平差距的消失,就应该高度警惕后发劣势的出现,注重自主研发、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加创新性投资,同时努力营造有利于孕育企业家精神和提升技术水平的宏观环境(易先忠、张亚斌,2006)。

二、广东梅州工业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一)广东梅州工业发展现状

1.总体发展状况。梅州市地处粤东北山区,是广东省欠发达地区。近年来,梅州工业大刀阔斧地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3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41.24亿元,同比增长1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60.82亿元,同比增长15.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2.62亿元,同比增长14%,增速在全省排第13位,比全省(8.7%)和全国(9.7%)平均水平分别高5.3和4.3个百分点;全市完成工业投资89.89亿元,同比增长21.2%。从轻重工业看,发展特点表现为重工业快于轻工业发展,重工业实现增加值64.91亿元,同比增长10.6%;轻工业实现增加值59.79亿元,同比增长6.7%,重工业增长速度略快于轻工业3.9个百分点。

2.行业及空间布局。从行业布局来看,梅州工业涵盖烟草、电力、建材、电子信息、机电制造、矿冶加工、陶瓷、制酒、食品加丁、新能源、新材料、新电子和新医药等行业,其中前六种是梅州当前六大支柱产业,陶瓷、食品加工(酿酒)等为优势传统产业,还有以新材料、新能源和新医药为主的新兴产业。

从空间布局来看,梅州各县(市、区)的工业经济发展各有特色,梅江区主导发展机电和电子信息产业,梅县区主导发展电力、电子信息、建材和装备制造业,五华县主导发展酿酒、制药、汽车零配件、机电和工艺品加工业,平远县主导发展机械制造、建材、矿产(稀土等)和酒业,蕉岭县主导发展建材和食品加工业,大埔县主导发展陶瓷和电力产业,丰顺县主导发展电声产业,兴宁市主导发展机电、金属制品、电力、工艺、纺织服装和酒业。梅州园区经济发展也较迅速,全市现有9个工业园区,其中:经省认定并享受省产业转移政策的有2个,为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和东莞石碣(兴宁)产业转移工业园;纳入省产业转移园管理并享受省产业转移政策的1个,为东莞塘厦(平远)产业转移工业园区;拟依托原有国家审核公告的经济开发区并正在申报纳人省产业转移园管理、享受省产业转移政策、纳入省产业园统计考核范畴的3个,分别为广东海珠(丰顺)产业转移工业园、广东番禺(五华)产业转移工业园和广东梅州蕉华产业转移工业园;拟向省申报享受省产业转移政策范畴的县级工业集聚区3个,分别为广州增城(梅县)产业转移工业园、广州南沙(蕉岭)产业转移工业园和广州海珠(大埔)产业转移工业园。

3.梅州市工业化阶段判断。综合钱纳里、库兹涅茨和霍夫曼等经济学家的理论,我们对国家或地区工业化阶段的判断可通过人均GDP、一产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就业结构水平和城市化水平这4个核心指标来衡量。围绕这四个指标,结合相应标准,可以把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发展大致分为3个阶段:一是工业化初期阶段。人均GDP是在1265~2520美元;一产在经济结构中占有20%以上的比重;适龄人员大量在一产就业;城市化率低于40%。二是工业化中期阶段。人均GDP在2520~5040美元;一产在经济结构中占有20%以下的比重;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城市化率在40%~50%。三是工业化后期阶段。人均GDP是在5040-9500美元;一产在经济结构中占有15%以下的比重;三产就业比重高;城市化率在50%~60%。

2013年梅州全市生产总值为800.01亿元,人均GDP2477.71美元;农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为48%;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为20.6%:36.2%:43.2%;年末常住人口430.7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98.12万人,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46%。按照钱纳里等经济学家的理论,可以判定梅州市目前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末期。动态地看,梅州市工业化阶段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向工业化中期阶段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需要持续多长时间,取决于梅州市“十三五”期间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二)梅州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工业发展环境偏差,基础设施薄弱。梅州工业发展的硬环境和软环境都偏差,制约着梅州新型工业化发展。梅州市乃粤北山区城市,地处偏远,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发达地区落后。近年来虽然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但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区位优势不明显。特别是随着武(汉)广(州)、厦(门)深(圳)等高速铁路的开通或建设,揭阳潮汕国际机场的建成使用,全省山区市及粤东地区交通越来越发达,梅州交通滞后的问题更为明显。通讯方面主要体现在网络商务环境不够完善、规范和安全,这制约着梅州电子商务的发展,影响着丁业信息化发展。

梅州市软环境欠佳主要体现在:个别部门领导和公务人员思想认识和服务意识不到位,职能转换滞后;行政服务中心作用局部缺失;个别部门权力上收,增加了办事成本和办事难度,有违规办证现象,给安全生产埋下了严重隐患;个别部门及丁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机制不完善;一些部门对信用环境问题未予以足够的重视;整体融资环境有待优化;技术创新服务机构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全市企业家精神的培养有待加强。尤其是政府诚信问题,在工业园和县(市、区)的走访过程中,他们大多都反映一个问题,即政府承诺给予企业优惠政策的补贴一直未能兑现。

2.产业层次偏低,工业结构欠佳。目前,梅州市基本处于工业化初期,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传统初加工行业比重高,高新技术行业少,产业链短,工业结构有待优化。梅州市的工业结构仍是以资源型工业为主,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快。就6大支柱产业而言,卷烟行业因受到国家政策的严格控制,发展规模和产品销售均受到一定限制。电力、建材、矿产加工等产业均属资源依赖型产业,产业关联度低,资源消耗大,对相关产业的带动能力不强,难以支撑起整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电力、建材行业还受到资源、运输、环保和同行业竞争以及国家产业政策的多重压力,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电子信息行业属高新技术产业,但刚刚起步,2013年该行业实现的总产值仅88.68亿元,比重只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0.5%,且大多为元器件生产,企业规模小,缺乏龙头带动,因而生产集中度不高,附加值低,短期内尚未能形成气候。

3.传统工业产业转型滞后,新兴产业发展缓慢。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鲜明特征,而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要求。梅州市的水泥、电力和陶瓷等传统工业产业的企业生产设备相对落后,大部分企业仍采用手工和半自动化生产手段,且这些企业的节能降耗的压力不断加大,面临转型升级。但近年来这些工业产业的企业转型升级滞后,如我市的建材(水泥)行业虽然经过了几年的“阵痛”,但至今仍未完成广东省分配下来的淘汰立窑落后产能的指标。主要原因有转型资金短缺、融资难,高技术人才匮乏,用工困难等。另外,梅州市新兴产业的发展较为缓慢。据调研得知,近几年市政府大力培育的新材料、新能源和新医药等新兴行业发展非常缓慢。如梅县的广东省粤电集团有限公司(广州)的风力发电项目还在洽谈中;五华的新能源及可再生资源项目仅有创盛工贸建成投产;大埔的新能源太阳能光伏发电、紫晶光电光伏发电项目至今未落户建成等。

4.企业信息技术运用滞后,缺乏高级信息化人才。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技术水平的高低,主要看产业技术中的信息技术含量。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资料显示,目前梅州市工业企业信息技术运用方面与新型工业化要求尚有较大差距。以主导产业之一装备制造业为例,梅州市装备制造企业传统设备占主导地位,生产部门的设备趋于老化,严重制约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企业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低,许多企业没有全部实现设备的网络化与管理系统的信息化,严重阻碍了企业信息化进程;在制造信息技术应用方面,集光、机、电检测技术为一体的快速成型制造技术(RPM)在我市的装备制造企业很少运用;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电子商务系统平台建设还是空白。管理信息化技术应用也处于起步阶段,多数企业尚未涉及ERP企业资源计划管理,对于深层次的决策支持系统DSS、业务流程重组优化系统尚未应用。另外,梅州市工业企业缺乏高级信息化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的信息化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缺乏,现有人才流失现象依然存在,人才缺失导致企业在信息化工作方面无法深入开展。

5.创新人才匮乏,研发能力较弱。梅州市人才总量相对不足,高层次优质创新人才匮乏。2013年梅州市工业企业中工程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6.5%,其中高级职称仅占1.8%,且呈下降趋势,大多数工程技术人员年纪较大,知识更新机会少,尤其是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人才几乎是空白,复合型人才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领头人更为稀少。由于创新人才的缺乏,梅州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2013年全市高新产品产值仅为40多亿元,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地区,甚至低于韶关、清远和云浮等山区市。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由2002年的1.1%降至2013年的0.87%,呈逐年下降趋势。梅州的产业多数是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些产业对技术、劳动力的素质要求都不高,进入门槛低,附加值较低,如木制品加工、工艺品、陶瓷、家具、电声等。而且大部分中小企业都缺乏科研攻关能力,许多产业发展缺少技术支持,依靠以低成本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为竞争优势,只能以少量的自筹资金维持简单的技术改造,难于实现“脱胎换骨式”的根本性转变。

三、梅州新型工业化的路径选择

从梅州工业经济发展现状来看,梅州虽属经济发达省广东所在地区,但其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和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均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下,属我国经济后发地区,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依据前面的理论分析,在这场全国范围的新型工业化大发展的潮流中,对于后发地区梅州,其发展工业化的总体路径是:在初始阶段应当充分利用后发优势,主要以技术引进、学习和模仿创新为主实现产业结构升级;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技术水平的提高,应慢慢地从以学习、模仿为主过渡到为以自主创新为主,在这一过程中,要重视技术创新体制的建设,从而为技术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具体地,梅州在经济总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至少要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上)前,尤其在技术水平与珠三角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前,主要要注重增加生产性投资和模仿性投资,集中力量通过模仿、学习先把蛋糕做大。可以通过有选择地承接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出的工业产业链,把产业链引入工业园区后,通过发挥产业集群知识、技术外溢的作用,提高梅州整体工业技术水平。此期间,梅州可学习的空间较大,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企业管理水平。比较自主研发而言,这种模仿学习也是为经济总量小的后发地区以最小成本“做大蛋糕”的最好方式,这就是后发优势的体现。下一步,随着梅州工业经济总量水平的提高和与发达地区技术差距的缩小,其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梅州开始有自主创新的资本和基础,此时就应该开始注重创新性研发资本投资以提升后发地区经济整体竞争力,这也是水到渠成的转变。在两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均要注重工业信息化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图-4所示)。

四、推进梅州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战略措施

(一)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保障

紧紧抓住海西经济区发展政策中的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规划、广东省振兴粤东西北地区决定中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推进这两个机遇,加快建设高速公路、快速铁路、水路、公路等为重点的区域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两高一场”为重点,加快打通经潮汕平原的出海通道、经赣南闽西的出省通道;抓好济广高速公路建设,推进梅平、东环高速公路等工程建设,谋划建设大丰华高速公路;推动梅汕高铁建设,谋划梅州至龙岩高铁,接通杭广高铁,构建珠三角与海西区的联动大通道。通过建立开放的交通体系、经济体系,逐步把梅州建设成为粤东沿海向内陆腹地拓展的桥头堡、交通枢纽、门户城市。此外,还要完善梅县机场服务功能,培育航线、增加航班,并推动机场迁建工作,力争2024年前把机场迁出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市区至广梅园产业转移园的快速干线,促进机场、高铁和高速公路互连互通;推进梅州城区及各县(市、区)中心枢纽汽车站、物流中心等枢纽站场建设,提升交通物流产业发展的水平。

同时要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继续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效率,主要做法有:开展对管理职能和审批事项的逐项审核;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改革审批制度,全面推行即办制和重大项目代办制;大力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认真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规范办事程序、办文流程和办会规格,提高政府工作质量;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严格执法程序;积极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政府切实带好头,在政策和各项承诺上,绝不失信于民,有效加强和提升信用程度,以诚实守信来塑造良好信誉。积极建立企业信用记录备案制度、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和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二)围绕产业转型升级,调整优化工业结构

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产业创新培育,调整和优化梅州工业结构。调整工业结构要遵循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发展与淘汰并重、加快技术进步、各行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统筹考虑政策导向、发展趋势、未来目标,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进一步研究论证产业定位、发展重点和推进措施。主要的对策:一是不断壮大优势传统产业,延伸产业链,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用信息化和新技术改造优化升级烟草、电力、水泥、稀土、陶瓷和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将梅州市的产品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将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二是创新培育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等新兴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攻方向,在发挥现有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的前提下,防止产业同构、结构性过剩;三是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加大产业内部重组力度,建立专业化分工体系,积极引进和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高效率的企业组织结构。

(三)借招商引资和园区建设,发展“丰华兴梅”产业集聚带

积极引进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以及资源节约型、科技创新型、生态环保型的大型、特大型工业项目。充分发挥梅州列入省委省政府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总体部署和国家发改委振兴原中央苏区的发展规划的政策优势,主动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加大项目推介力度,以“丰华兴梅”产业集聚带为重点,打造加工贸易产业优势承接平台,力争在集群式产业承接上取得突破。

高标准规划建设“丰华兴梅”产业集聚带,坚持统一规划、错位发展,依托广州全面帮扶,聚焦产业与项目,以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为核心,以梅县、兴宁、五华、丰顺工业园区为重点,发展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和重要支撑。坚持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培育主导产业,统筹推进蕉华工业园和各县(市、区)工业园(集聚区)建设。各县(市、区)要以县城为依托,规划建设特色工业园区(集聚区)。具体的做法有:一是要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要科学确定工业园区产业规划,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充分考虑上、中、下游项目的衔接,发展循环经济;三是要突出招商引资,推进落户项目规模见效益;四是要拓宽用地渠道,优化供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鼓励节约集约用地;五是要建立健全园区管理机构,配好领导班子,理顺体制机制,给园区更加灵活、自主、开放的配套政策与高效廉洁的优质服务。

(四)坚持扶优扶强,实施分类指导

梅州经济基础与广东其他地区比,较为薄弱,财政资金紧缺,故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过程中,无法做到各行业面面俱到,应该在行业布局上坚持扶优扶强,在传统和新兴产业中挑出发展基础好和具有资源优势的行业实施分类指导:一是重点突破两大优势支柱产业: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两大类行业。在装备制造中主要突破机电和汽配;在电子信息行业中主要发展电路板和电声行业,努力打造丰顺百亿电声产业集群;二是优化升级三大重要传统产业:建材、陶瓷、农产品加工;三是创新培育三大绿色新兴产业:新材料(主要是稀土)、新能源(LED和再生能源)、新医药。在这些行业中对发展有一定规模、效益好且与国家可持续发展政策相吻合,节能减排效果好的行业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在空间布局上打造一园一特、一县一基地。园区发展方面,实施以电子信息为特色的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园带动以汽配、五金电器、再生能源等为主的五华和以机电为特色的东莞石碣(兴宁)产业转移园,并辅之丰顺经济开发区,打造“丰华兴梅”产业集聚带;各县工业产业发展方面,打造大埔陶瓷基地、丰顺电声基地、(五)扩大招商引资,为新型工业化注入新鲜活力

(五)坚持低碳经济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生态环境是梅州的重要资源优势,梅州已成为全省首个省市共建的生态文明(林业)示范点、全省首个宜居城市建设示范点,初步形成了宜居城市格局,绿水青山已成为梅州发展的一笔宝贵财富,并将成为后发优势和发展潜质。新型工业化过程,梅州要坚持低碳经济的理念,以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建立和完善节能监察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严把建设项目节能环保准入关;要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加强对污染源的环境监管;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落后产能;加强重点用能企业、重点排污企业、环保企业的清洁生产的认定和审核工作;建立鼓励企业自觉实施清洁生产的长效机制,加强清洁生产审核。梅州还要大力倡导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积极推动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园区内部的循环链建设。积极开展以矿产、建材行业“三废”回收利用和低品位矿、共伴生矿利用为主的资源综合利用,促进形成资源循环开发、综合利用的集约开发模式。针对梅州的特色资源,可考虑充分利用长寿乡的优势,大力支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

梅州文化论文篇8

足球是世界最大的体育项目,社会关注度高,足球文化内涵丰富。2016年国家颁发《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年)》中谈到:“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振兴和发展足球是全国人民的热切期盼,关系到群众身心健康和优秀文化培育,对于建设体育强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举措,是夯实足球人才根基、提高足球发展水平和成就中国足球梦想的基础工程。

广东省梅州市素有“足球之乡”的美誉,曾培养出了“亚洲球王”李惠堂、前中国队主教练曾雪麟,还有池明华、谢育新等足坛名将。梅州人民,不论男女老少,对足球喜爱的热度,从街头巷尾都能看到小孩子在踢球的景象可见一斑。随着国家《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年)》的和加大对校园足球的投入,“足球之乡”再次掀起了一股足球的热浪,焕发出崭新的活力。梅州中学作为广东省足球传统项目名校,秉承多年来积累的人才资源,率先在这股足球的热潮中扛起了培养青少年足球健儿的大旗,深入贯彻落实《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和《教育部等6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精神,于2016年6月9号被教育部确定选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梅州中学的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为什么能在全国几万所中学中脱颖而出?得益于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唤醒校园足球基因,传承足球传统。

“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并成为公众认可、具有特定文化底蕴和识别符号的一种无形资产。”而这种“无形资产”需要唤醒,需要传承,而梅州中学恰恰拥有这种优良的校园足球文化基因。

自从1979年起梅县地区被定为全国重点开展足球运动16个地区之一,梅州中学就被推选为足球传统项目学校,并曾于1982—1985年连续4年先后获得“希望杯”南区8省联赛两次冠军、全国决赛两次亚军、“幼苗杯”全国足球重点地区比赛冠军,培养了原国家队主教练曾雪麟,国家队队员王惠良、杨宁、钟杰章等足坛名将。

优良的校园足球文化需要传承和发扬。过去辉煌的成绩,随着岁月的推移,难免为人淡忘。梅州中学校友、原国家队主教练曾雪麟是梅州足球发展过程中两位泰斗级的足球人物之一。为了纪念他对梅州足球做出的卓越贡献,校友曾宪梓博士专门捐建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雪麟楼”。该楼位于学校正门口位置,告诉每天经过校园的梅中学子,学校曾经培养出了一位这么优秀的足球人才。同时,每年的校庆时,学校总会给学生们印发有关曾雪麟校友等足球人才的校史资料,让每一届的学生都能够了解我们的校园足球传统文化。

作为学校培养出来的优秀足球人才,原国家队队员王惠良、杨宁、钟杰章等足坛名将也不忘带队回校参加活动,不仅通过他们的亲身示范、带动比赛、技术讲解等方式培养学生足球队员,还通过他们的关系带来诸如广东足球明星俱乐部、英超西布朗维奇俱乐部的足球明星、青训教练等资源,在学校、社会中营造起良好的足球氛围。

通过校园足球文化建设和足球明星校友的传帮带,唤醒了梅州中学学生血液中的校园足球DNA。梅州中学足球队传承了学校以“梅”为骨的韧劲,形成了在足球场上敢打、敢拼的勇猛作风。这种拼搏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梅中足球健儿,目前有谢锦政、林炼铭等一大批青年球员活跃在职业队青年队和国家青年集训队。

二、加强校园足球管理,打造足球开展平台。

梅州中学2016年被梅州市教育局、体育局评为梅州足球之乡60周年“校园足球突出贡献集体”。足球作为学校的传统项目,为区、市、省和国家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也为学校带来了巨大的荣誉。这些都离不开代代梅中人对校园足球的支持。学校也不断的积累经验,加强对校园足球项目的管理,打造好校园足球的发展平台。

1、领导重视。足球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的副校长担任,组员由处室负责足球项目的主任和教练员组成,定期召开学校足球工作会议,制定学校的足球发展规划,加强顶层管理,为校园足球的开展创设良好的保证。

2、师资雄厚。学校现有4位专职足球教练,每位教练不仅具有足球专业知识背景,也有很强的责任心、责任感。除了正常的体育课之外,足球教练们不计报酬,坚持每天进行科学训练,寒暑假也不例外,带队业绩突出,涌现出全国优秀教练、广东省优秀足球教练等。除此之外,学校还定期送专业教练出外培训,不断提高教练业务水平。

3、资金支持。在上级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学校在有限的办学经费中,每年投入近20万,从训练、场地、设备设施等方面保证足球队活动的良好开展。2017年投资200多万将原来坑坑洼洼的泥地球场改造为正规的人工草场,从而吸引了更多青少年学生参加到校园足球活动中来。

4、营造氛围。除了学校领导、专业教练和资金投入所打造的平台,学校同时也注重对营造青少年校园足球的舆论环境,向老师、家长、学生大力宣传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理念、育人功能,校园足球文化和先进经验做法,及时报道学生足球赛事以及学校足球队所取得的成绩,对取得成绩的优秀运动员给予宣传奖励等等。学校通过广泛发动全校上下,从行政到老师,从学生到家长,均能够达成共识,全力支持学校校园足球工作的开展。

三、丰富校园足球特色,完善足球培训机制。

作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梅州中学不断的积极探索实践,着力扩大校园足球覆盖面,把开展竞赛、游戏等形式多样的足球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学生足球社团,让足球运动融入学生生活、扎根校园。

1、完善校内活动机制。

学校每年组织班际足球赛、新生足球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有趣的足球活动。如在初一级举行“新生杯”足球比赛,在初二级、高一级举行男女生足球趣味比赛等,可以说是做到“班班有球队,级级有球队”。通过这些比赛,学校选出部分优秀运动员或者有发展潜力的苗子组成学校足球队,让他们接受更为专业的训练。

在梅州市于2017年把足球项目作为中考的选考项目背景下,学校也加大了招收足球特长生的力度。学校积极争取市、区教育局等上级部门的支持,每年专门有特招足球特长生的指标。这些特长生都经历了层层把关的选拔,考生在经过专业测试和文化分达到我校的录取资格才可以录取。通过对专业和文化两方面的把关,让专业技术过硬和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优秀人才到我校就读,为我校继续保持足球传统优势输送新鲜血液。

2、完善足球训练计划。

经过多年的沉淀,学校足球队在训练机制方面已经形成了固有的模式。每学期开学初,体卫处、体育组和足球领导小组认真研究、制定训练计划,具体到每周每天的训练内容以及比赛计划。在保证学生文化课学习的同时,每天下午放学后保证两个小时的训练时间。在训练的过程中,采用游戏式、对抗式、单项式等多种形式,对队员进行身体素质、灵活协调性、单项技术和战术素养等方面进行训练,教练分工明确,分队分项目进行训练。

针对目前学生对足球运动理解不够的情况,学校专门配备了多媒体课室,由教练根据工作需要安排学生观看足球赛事,并对足球进行技战术讲解。

目前学校常年保持有高中、初中男女4支足球队进行正常的训练和比赛。

3、完善竞争激励机制。

为了检验学校足球队的训练水平,学校经常在周末邀请校外球队到校进行教学比赛,做到练赛结合,及时发现训练问题。同时,为了使球队能够保持强有力的战斗力,学校每次大赛前均会召开动员大会,并给予球队一定的成绩目标和奖金的激励政策。

四、比赛成绩斐然,打通球员上升渠道。

有了学校的全力支持、扎实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人才储备,通过一系列科学的训练机制,梅州中学足球队重新焕发出了活力,在近几年参加的部级、省级、市级的比赛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如2016年初中女子足球队取得梅州市首届“市长杯”初中女子足球比赛冠军;2015年高中男子足球队在梅州市“市长杯”足球赛中夺魁,代表梅州市参加“省长杯”决赛,另一支球队参加由团中央组织的“卓尔杯”全国中学生足球挑战赛取得了南区第4名,“谁是球王”足球争霸赛广州总决赛第4名,梅州市首届“禁毒杯”足球比赛第2名等优秀成绩,特别是2014年我校初中男子足球队获得华南赛区冠军,学校时隔30年后再度打入全国校园足球总决赛,最终取得总成绩一等奖,在2017年“市长杯”决赛中,我校高中、初中男子足球队均获得冠军,其中高中男子足球队代表梅州市参加11月28日-12月6日在湛江举行的“省长杯”比赛(获得全省第七名)。初中女子足球队获“市长杯”第3名。2018年“市长杯”决赛中,我校高中、初中男子足球队均获得冠军。2019年“市长杯”决赛中,初中女子足球队获“市长杯”冠军。

这些成绩的取得,既为学校增添了光彩,也擦亮了球乡的品牌!更为重要的是,也为足球健儿们打通了上升的通道。梅州中学的足球健儿们,不仅可以参加高考进入高等院校进修,也可以加入职业俱乐部去寻找人生更大的价值体现,目前学校有15名足球小队员在各个职业俱乐部中训练,其中有两人入选U17国家青年集训队。这些成才通道的打开,增强了校园足球的影响力,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无疑也促进了校园足球运动更好的开展。

五、存在的不足和需改进的地方。

1、校园足球文化活动开展少,特别是征文、演讲等方面还需大力宣传。

梅州文化论文篇9

关键词:SWOT分析;旅游;梅州;爱国主义;集群

中图分类号:C912.8/C93/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7-41 -02

SWOT(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Threats)分析是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一种态势分析方法,它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具有决策性的结论。

爱国主义文化游目的地(包括干部素能培训基地)是当前旅游市场上的新亮点,开发潜力巨大,是集爱国主义教育、景观游览、休闲健身为一体的旅游业态。梅江韩江特色旅游产业带上爱国主义文化游目的地资源丰富,各县区都有代表性景点:梅县区有九龙嶂革命根据地等,梅江区有梅州学宫等,兴宁市有两海会馆等,平远县有若干炮楼,蕉岭县有谢晋元纪念园、丘逢甲故居等,大埔县有“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纪念园、青溪红色交通站等,丰顺县有坚真公园等,五华县有长乐学宫等。

特别是沿线滨水(指梅江、韩江)旅游发展带上梅县区的纪念园、大埔县的三河坝战役纪念园、中山纪念堂、翁万达墓园居梅江流向韩江沿线上,且相对集中,可视为一个旅游景区集群,具备很大的开发前景。其中,纪念园是广东三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在元帅故居和纪念馆基础上打造而成。三河坝战役纪念园是全国烈士纪念建筑物重点保护单位、梅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内有战役烈士纪念碑、战役纪念馆、雕塑等。三河坝中山纪念堂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929年落成,是目前发现的全国最早建成的中山纪念堂。翁万达墓园为大埔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三河镇凤翔山麓。翁万达为明朝兵部尚书,被誉为“英勇大帝”。

适逢梅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全域旅游”的理念,这是旅游集群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以下对梅江韩江特色旅游产业带上的爱国主义文化游目的地集群的开发试作如下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Strengths)

(一)本集群中的旅游目的地或以爱国名人为核心打造,或以著名战役为核心打造,个个声名远播

孙中山是近现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伟大先行者,“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是中华民国和中国缔造者,被尊为“中华民国国父”。三河坝中山纪念堂以全国最早建成的中山纪念堂而著称。作为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是一位紧跟并顺应时代前进步伐(经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匡助三位世纪伟人(孙中山、、邓小平)的巨人。三河坝战役则是奠定了“朱毛井冈山会师”的基础, “没有三河坝战役就没有井冈山会师”,十大元帅中六位都参加过此战役。翁万达,是岭南先贤事功最卓著之士,他南平安南王叛乱,北击俺答汗侵扰,修筑长城、烽堠,为保卫疆土和黎民百姓贡献卓著。而随着潮汕人海外的足迹,翁万达威望还远播异邦。如在泰国,他被誉为“英勇大帝”,立庙祭祀多达百余处。多个高知名度景点的叠加是本集群旅游开发的成功基石。

(二)本集群地域分布集中,有便捷交通作支撑,可以一小时内串联

本集群皆地处梅州市梅县区和大埔县交界地带,阴那山东西两麓,从梅龙高速丙村收费站出口出右转S223线往雁洋镇方向,十分钟即可到纪念园;而从三河收费站出口下五分钟即可达三河坝战役纪念园、中山纪念堂、翁万达墓园等。

(三)本集群具备一定区位优势

梅州地处闽粤赣交界,靠近珠三角、海西、汕潮揭三大经济区域,具备融入珠三角,连接汕潮揭,借力海西区的区位优势,市场腹地广大,潜在客源众多。随着未来广梅汕高铁、双龙高铁的贯通,客源通道将进一步打开,这里将会融入汕潮揭一小时生活圈、珠三角两小时生活圈、厦漳泉两小时生活圈。

二、劣势分析(Weaknesses)

(一)本集群开发程度较低,开发力度尚待加大

除了少数地方如井冈山、延安等开发成熟,爱国主义文化游目的地大部分属于市场开发初期,多数以革命活动、名人故居、纪念馆的平面、静态陈列展示为主,形式单一,与发达旅游市场所强调的更多参与性和自主性的旅游相距甚远,单调的旅游产品无法满足旅游者的需要,无法带来本集群的旅游繁荣。

(二)目前的客源较为单一

和很多红色旅游景区相似,当前爱国主义文化游虽然理论上客源市场很大,但实际到访的游客主体仍然是学生、党政机关的职工、参训干部,来源比较单一。游客到访的主要目的,就是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缺少更广泛的旅游活动。

(三)跨区域旅游合作不足

梅州地处粤东北,同赣南、闽西同属于原中央苏区,但是目前市际层面上还缺乏和相邻的赣南、闽西的爱国主义文化游景区的联动;市内层面,缺少全市各区县的景区的互联。相关爱国主义文化游景点没有沟通和对接、旅游线路缺少延伸和统一规划设计,处于各自单打独斗的层面,最终制约了各区县旅游协同发展。

三、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

(一)面临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机遇期

粤东西北多属山区,山清水秀,文化旅游潜力大,特别是梅州全境已纳入中央苏区范围,爱国主义文化游资源丰富,乘着广东省《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的东风,潜力无限。

(二)“一区两带”和“一带两区”的提出

梅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一区两带”(嘉应新区、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梅江韩江文化生态健康旅游特色产业带)发展战略,本集群正处于滨水发展带上,区位优势明显。大埔县委县政府提出“一带两区”(韩江客家文化旅游特色带、广州海珠产业园区、三河电力能源工业园区)发展战略。韩江(大埔)特色带处于梅江韩江旅游产业带滨水东片,本集群的开发是发展好市县两级勾画的产业带的应有之义。

(三)市县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以客家文化为标志的文化特色旅游产业发展

市委市政府强调要树立“全域旅游”理念,紧紧围绕创建“国家旅游休闲示范城市”目标,扎实推进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加快推动梅州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这是本集群发展的重要机遇窗口。

四、威胁分析(Threats)

(一)其他类型旅游景区的竞争

旅游景区分文化古迹类、风景名胜类、园林艺术类、休闲娱乐类等,爱国主义文化游并非主流旅游品类。人们的旅游动机多种多样,游客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有多种趋向,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爱国主义文化游的吸引力,分散了客源。

(二)周边省市爱国主义文化游目的地、红色旅游景区的市场竞争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红色旅游在全国兴起。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积极开发当地红色资源,特别是毗邻的赣州拥有井冈山和红都瑞金、龙岩拥有古田会议旧址等“红色牌”,吸引大批游客。在此背景下,本集群面临市场竞争的压力。

通过以上的SWOT分析,笔者拟对本爱国主义文化游目的地集群的发展提出下列对策:

1.进一步加强本集群及其周边配套设施建设

在完善相关介绍资料的基础上,添置更多满足游客参与性和自主性的项目设施,借助现代多媒体设备、客家山歌、广东汉剧等动态形式,显现革命战争、伟人的场景和历程,引入兼具爱国主义体验、户外拓展、体育健身的设施,兼具知识性、科学性、娱乐性为一体,增强本集群对游客的吸引力。

2.放开投融资渠道,引流社会资本共同开发

爱国主义文化游目的地集群的打造不能成为政府唱独角戏,必须以较优惠的条件吸引社会资本进行开发:一则市县政府致力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可投入本集群开发的精力有限;二则搞好旅游专业性要求高,非专业旅游企业必然难为;三则引流客商、潮商等资本共同开发不但减轻地方财政负担,而且促进本地旅游开发的市场化、专业化,带动专业人才的聚集和地区就业。

3.进一步加大宣传推介力度

纪念园在广东地区已经有较高的知名度,可以采用在五大门户网站、南方台、南方日报等媒体进行宣传以及印发宣传册等多种方式加大对三河坝战役纪念园、中山纪念堂、翁万达墓园的推介力度。特别是针对翁万达名声在外,享誉潮汕地区的情况,要因势利导让潮汕游客来梅观光。引导游客的注意力,进一步开拓广东及周边乃至全国市场。

4.强化“全域旅游”理念,加强本集群同梅州各种旅游业态的深度融合

爱国主义文化旅游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是“全域旅游”的应有之义,是爱国主义文化旅游繁荣的外部有利条件。本区域云集5A级景区雁南飞、4A级景区雁鸣湖、灵光寺、客天下、桥溪古韵、松口古城、阴那山万福寺、银江银隆顶、三河汇城韩江源雕像、明代古城墙等优势旅游资源,实现集聚效应,要发挥出互动串联,让爱国主义文化游、客家文化游、绿色生态游深度融合。

对本爱国主义文化游目的地集群的SWOT分析,可以看出本集群的开发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良好战略机遇和环境,同时尚存在阻碍本集群发展的劣势和不利外部因素。当今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梅州、大埔市县两级党委政府的相关部门、旅游公司、社会组织和有识公民应当紧抓优势和战略机遇期,攻坚克难,促进爱国主义文化游在内的梅州全域旅游的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杨振之.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2]李金早.全域旅游大有可为[J/OL].国家旅游局官网,2016-1-29.

[3]陈志永,李育.我国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学术探索,2005,(05).

[4]张春丽,刘继斌,佟连军.中国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04).

梅州文化论文篇10

名家论坛

(1)增强文化兴校的规划意识 王继华

(4)教育与社会的改造——知识权力与政治权利的叙事 毕世响

理论探索

(10)儒家思想与当代大学生形象塑造——孔子、孟子、荀子和朱子的相关言论探析 王灿

(15)论张之洞教育思想的特色 魏登云

(19)道尔顿制在中国的文化反思 陈祥龙

(23)文化发展繁荣基本诉求与内容管见 曾铁

(28)论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植凤英

(32)高校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张旭东 钟福祖

(37)“根”之教育——谈乡土文化教育与地方民俗传承 郑伟斌

(40)新时期农村教育资源现状的剖析与对策 顾丽敏

(43)思政教育与古代文学无缝衔接的探讨 杨丽彦

(46)多彩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透视 曹蔚

(50)“黎从榕”地区侗族音乐整体性保护探索 龙佑铭

(54)成长小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蒋红霞

(57)环境色彩、嗅觉、免疫反应物与运动员心理研究——以贵州省红枫湖水上基地皮划艇运动员为例 刘郁

(63)从民俗文化视野中透视民族个性的哲学意义 杨庆黎

(66)论西南地区阳戏的传播途径 吴电雷

(72)triz理论视域下新教师专业成长——基于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 谢泳涓 潘中田

(76)影响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英语写作表达的认知因素先导研究 李炳林 王景洁

(81)高校档案纳入校园文化建设探讨——以贵州大学为例 刘敏 张家玲

学术争鸣

(84)高校心理学教学方法改革实践的理论解析与选择原则 张海钟

(90)“985工程”大学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周建新

教学教改天地

(95)论语文课堂中的民俗文化教学策略 臧胜楠

(100)《普通昆虫学》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廖启荣 郭建军 宋琼章

(103)“国培计划”与贵州农村初中历史课程改革 廖光珍 刘莲芬

(107)重特色强学科,科学发展结硕果——前进中的贵州大学艺术学院 无

区域教育文化纵横

(110)清末民国时期梅县新式教育的办学主体 夏远鸣

(114)现代化进程中的梅州客家教育文化 刘达志

(118)重入“祖荫”:客家宗祠助推教育的文化资本探析 周云水

(125)梅州的客家民俗与女子教育 钟晋兰

(131)“声教南暨”——新加坡客属应新小学史略 罗爱花

&n

bsp; 文摘之窗

(135)继往开来,迎接汉语国际教育的新阶段 许嘉璐

(135)“中国精神”的文化——实践自觉 袁祖社

(135)美国工程教育的政策动向及其启示 姚威 邹晓东 胡珏

(135)对中国“三过”教育现状的分析及对策探索 杨德广

(135)光明时评:教育机会平等须改革招生指标 胡乐乐

(136)教育部出台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实施办法 无

(136)教育部团中央发通知部署高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 无

(136)上海今年所有中小学幼儿园将实现远程联网管理 无

(136)南京中小学在职教师有偿家教将被解除聘用关系 无

(136)奖学金怎变“抽大奖”? 无

(f0002)梅州的教育文化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