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会计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1 16:51:05

碳会计论文

碳会计论文篇1

环境会计将环境、资源等问题纳入会计的核算与反映中,并将企业承担环境责任、履行环境义务等环境信息进行全面、系统地披露,这对于正确、合理评价企业的经济、环境及社会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也是达到低碳经济发展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要求的必要措施与保证。一方面,环境会计科学地明确了低碳经济发展中相应的成本与效益范畴。也就是说,环境会计体系的核算范围不仅仅是狭隘的企业自身的经济活动,还包括该经济活动对相关环境、资源、社会等的影响,而这些环境、社会等影响因素又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环境会计正是将这些影响以会计核算的方式进行正确地反映和披露,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财务信息依据;另一方面,环境会计的实施加强了企业的环境、资源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观念,提高了企业按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开展经济活动的自觉性,同时也将企业置于公众、社会的监督下,使得公众及社会的环保意识、责任意识也不断提高,这都将大大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进程。

二、低碳经济下环境会计的研究现状

(一)环境会计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法律作用不明确

目前,用于规范和指导我国会计的主要依据是会计法、会计准则、制度等,但关于环境会计方面的内容却极少涉及。而且关于建立与推行环境会计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不健全,配套的规章制度不完善,法律作用不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我区环境会计的发展。

(二)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不成熟,缺乏健全的环境会计体系

由于我国开展环境会计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在环境会计的概念、目标、原则、基本假设及对相关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太成熟,缺乏一个科学、完整的理论基础,也尚未形成系统的环境会计体系,这都将直接影响着实务中环境会计的核算与信息披露。

(三)环境会计专业人才相对缺乏,技术支撑体系不完善

环境会计是多学科交叉渗透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这就对环境会计队伍及相关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我区,环境会计的专业人才相对缺乏,而且传统的会计知识结构更新不足、环境会计技术支撑体系不完善,严重阻碍着我区实施环境会计的进程。

(四)社会和政府的监督力度不够,缺乏环境会计体系的保障机制

随着低碳经济、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发展,公众、社会及政府对环境会计信息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升。但是由于目前广西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强制要求企业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全面、系统的披露,而且没有相应的政府大力监管,也没有专门的审计组织进行独立的环境会计审计,使得我区环境会计的监督力度不大,缺乏环境会计体系的保障机制。

三、低碳经济下环境会计的发展与改进对策

(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完善环境会计相关准则、制度应建立和完善环境会计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项准则制度,不断提高环境会计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可操作性,为环境会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提供法律保障和制度保障。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环境会计的地位与作用,建立和完善符合广西区情的环境会计核算方法、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办法等,使我区环境会计的核算、信息披露等方面更加统一和规范,使环境会计信息更具可靠性与可比性,不断提高环境会计信息质量,为相关信息使用者提供客观、真实、有用的会计信息。

(二)加强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

建立科学合理的环境会计体系应在深入研究会计学理论与实务的基础上,结合广西低碳经济与环境会计发展的特点与趋势,构建全面、系统的环境会计理论框架,并形成科学、合理的环境会计体系。我国环境会计无论是在理论研究或是实务操作上都起步较晚,因此我们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广泛吸收、借鉴国外环境会计的先进理论和实务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我区区情及低碳经济发展的实际,积极构建中国特色、广西特色的环境会计体系,并促进我区企业实现绿色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低碳、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环境会计人员的培养

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环境会计的有效实施,不仅要求会计人员具有扎实的财务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更需要不断更新与掌握环境会计的相关知识。一方面,要使会计人员充分掌握环境会计的基本理论与核算方法,并按相关规定进行实务操作;另一方面,要提高会计人员的环保意识及责任观念,客观、真实地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处理。同时,还应加强环境会计新知识的培训与教育,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环境会计的发展要求。

(四)强化政府、公众、社会的监督作用

提高全社会的低碳、环保意识在此,为了更好地阐述政府、公众及社会监督的重要性,笔者基于博弈论的视角进行分析与研究:首先,假设在市场中仅存在着企业与公众,双方都是理性人,都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且参与博弈的双方都知道对方的策略以及各种策略的成本或收益。然后,通过以下案例进行博弈分析:企业进行生产经营过程中需排放大量工业废气,若企业环保意识、社会责任观念强,其将选择安装废气处理器(即治理环境污染,对废气进行处理,减少大气污染),则需付出相应的环境成本A;若企业仅追求自身经济效益,罔顾环境、社会利益,即不安装废气处理器(排放废气,并不治理环境污染),则其无需付出任何成本。那么,对于公众而言,对企业排放大量工业废气这一行为也将会有两种选择,抗争和妥协:若选择抗争,公众将会为与企业交涉的费用、购买游行的设备等付出代价B。此时,企业也会采取回应,同样付出代价B;若公众选择妥协,也就是由公众自己解决污染问题,即公众为企业安装废气处理器(付出代价A),则企业也无需花费任何费用。这样就出现以下几种结果:当A<B时,企业会选择治理(安装废气处理器),此时,公众与企业都达到满意的状态,也使社会福利帕累托最优。当A>B时,企业会选择排放(不安装废气处理器),此时,公众的最优战略也就只能选择抗争。这就得出了一个纳什均衡(排放,抗争),但社会福利帕累托最优状态还是无法达到。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将不会进行环境的治理,污染问题继续存在。那么,在A>B的情况下,要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还有另一种选择(排放,妥协)。但是,对于公众来说,废气处理器(治理环境污染)是一个公共品。即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只要别人安装,自己就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若人人都有“搭便车”的想法,最终的结果就不会有人真正付诸行动,环境污染也将继续存在。此时,应该有一个强有力的机构对这样的现象进行控制,强制并引导这些企业进行环境污染的防治、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等,而这个机构就是政府。因此,政府应明确其在经济、环境及社会等方面的监管责任,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全面、切实可行的监管机制。一方面,应加强法治。加快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对企业的经济活动依法进行监管;另一方面,应加强引导。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对企业应积极履行环境、社会责任的引导,并提高企业、公众及社会的环境、社会责任意识。通过强化政府、公众、社会的监督作用,提高全社会的低碳、环保意识,使得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更具客观性、准确性以及完整性,也使得我区环境会计能够有效实施,从而又进一步推动广西低碳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赢”。

四、结语

碳会计论文篇2

1.1碳会计的会计环境基本成熟

随着碳会计理论研究的相对成熟,要想将其有效地运用到企业中,首先就要建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法律监督机制;其次要制定出具有实际意义的规范标准;最后要取得政府的支持。而我国在20世纪末期就提出来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战略,相继推行了若干法律,比如《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等,起到了积极的效果。与此同时,我国的众多专家学者已积极投身于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中去,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并且我国政府不断的推出节能减排的扶持政策,鼓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为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创造出来良好的外部环境,碳会计的会计环境也已基本成熟。

1.2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能够促进碳会计的发展

我国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对自然资源的使用状况进行有效调节,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保障企业的良性发展。另外,在全球化趋势下,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已经逐步增强了相关意识,意识到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并且认真履行这种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社会中站稳脚跟。这些无疑都促进了碳会计的发展。

1.3国外的优秀经验

在西方发达国家,碳会计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早,研究体系也相对成熟。我们可以借鉴先进的理论体系,实际的操作也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西方发达国家既有促进碳会计发展的法律体系,也有精准的碳排放量计算以及相关标准。我国碳会计的发展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少走弯路,从而有效促进我国低碳经济以及碳会计的良好发展。

2碳会计处理方法的分析

纵观国内外的碳会计研究,主要发生了三个变化:第一是从计算碳排放量向计算碳排放价值转变;第二,分析探讨的角度由环境保护转向低碳经济理念;第三,从宏观研究向具体的活动研究转变。

2.1事项法

会计的理论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价值法研究和事项法研究,价值法研究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财务会计,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方法的局限性也日益暴露出来。因此,美国学者就提出了事项法会计,有效弥补了价值法的弊端。事项会计法由于计量属性的引入,极大地减少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在这种方法中,会计人员只需要输入相关的信息,信息的使用者根据相关的计量属性来对相关信息进行处理,形成了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企业经济事项报告。

2.2碳会计模式下的会计确认

全球经济因低碳经济理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企业的日常运营也有了很多的变化,这对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带来的冲击。在低碳经济的理念下,企业不仅要变更生产方式,还要大力进行节能减排技术研究,发展绿色产业,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会计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一部分,也要适应这种变化,对碳排放的相关经济状况进行核算。会计要给低碳投资项目提供有益的信息。

2.3碳会计模式下的会计计量

在碳会计模式下的会计计量,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方法,国外在会计规范的制定上选择了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单位,碳会计的会计计量属性与交易市场的成熟程度是密不可分的。在交易市场活跃程度的划分上,财务会计的界定值得我们借鉴使用:第一层级,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第二,存在与该产品类似的产品活跃交易市场;第三,没有活跃市场。具体的计量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直接市场法,是指企业在运营中碳排放量的多少,对环境的影响与标准之间的差异进行的计算,这是一种较为客观的计量方法,但是却不适合我国当前的发展。第二,替代市场法,在市场运行的过程中,以环境质量与相关标准之间的差别为依据,来对环境价值价值进行评估。这种计量方法相对于第一种来说,其客观性稍低,但是在我国当前的发展中,是较为适合的。

3结语

碳会计论文篇3

关键词:低碳会计;低碳要素;会计规范

1.低碳会计概念

低碳会计是在传统会计,生态资源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相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低碳会计采用专门的方法计量污染物排放的成本,是反映、报告和衡量企业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一门新兴学科。低碳会计的产生是为了帮助企业实现节能减排、履行低碳责任。企业通过对低碳会计信息的披露,既满足了国家对于环保的要求,又树立了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

2.低碳会计研究意义

2.1 能源结构现状要求发展低碳会计

据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加速发展,中国的一次性能源生产总量从第十个五年计划末的21.6亿吨标准煤上升到2010年的29.6亿吨标准煤,年均增长6.5%;而另一份资料也表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现状中,煤占67.7%,石油占22.7%,天然气占2.6%,而新能源只占7%,通过这些数据表明,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现状比较突出,占主导地位。而煤炭又属于高碳排能源,据计算,每吨煤炭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分别多30%和70%。

2.2 经济的高速发展要求发展低碳会计

我国目前处于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高速发展阶段,能源消耗量大,城市和农村基础建设及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特别是进入21世纪,我国加快了经济步伐,在总量上成功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一直停留在“高碳经济”模式,能源消耗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面对严峻的现实问题迫使我国要跟上时展潮流,转变低效率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缓解国内生态环境压力,积极推进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变革。

鉴于我国的能源现状及发展需要致使我国的碳排放量较高,加快低碳会计建设意义重大。要积极构建低碳会计体系,帮助企业对碳成本和收益进行全面的计量,利于企业对环境相关决策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从而走好低碳发展之路。

3.我国低碳会计的发展现状

我国在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下,一直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我国低碳会计的发展虽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一定成果。2011 年 11 月北京、深圳、上海等 7个省市经国家发改委批准成为第一批在我国境内开展碳排放权交易的试点;2014 年全国十余个城市的环境交易机构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环境交易机构合作联盟”。目前我国低碳会计研究处于摸索阶段,相关研究工作还不是很到位,我国低碳会计的实施依然问题众多。

3.1低碳会计方面的法律有待完善

会计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准则》,但是其中并没有规定低碳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以及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使得低碳会计在操作中没有统一的方法。企业在披露低碳会计信息时就会有不同的方法,从而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无法得到真实全面的信息,降低了低碳会计信息质量。

3.2低碳会计方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有待加强

我国低碳会计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对于低碳会计的基础知识认知没有权威的理论。而且,目前我国对低碳会计的研究以规范性研究为主,研究低碳会计的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要素确认等内容,理论研究的匮乏使得实证研究寥寥无几。

3.3缺乏精通低碳会计的会计人员

我国会计行业的从业人员有1500余万人,规模十分浩大,但是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很少出现精通低碳会计的专业人员。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低碳会计的发展阶段还不够成熟,在这一方面的理论还不够规范化和科学化,当然在实践中就会有很大的困难。

3.4社会公众对于低碳会计不够重视

我国低碳会计的发展相比其他国家来说相对较迟,在低碳会计的理论和实践方面都不够成熟。会计人员以及社会公众对低碳会计的认识匮乏,从而影响了低碳会计的发展速度。只有社会公众重视低碳会计,才能促进低碳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从国家层面来说,有必要加强对低碳会计的政策支持和宣传,引导我国低碳会计早日走上正轨。

4.我国低碳会计发展的对策

4.1完善低碳会计法律制度,制定低碳会计规范

发展低碳会计,最主要是将其纳入会计准则的范围内,制定相关的会计准则,统一规范低碳会计的目标。要素和信息披露方式,使其有法可依。这样才能在实践中规范企业对低碳会计信息的披露,督促企业提供真实可靠的低碳会计信息。

4.2加强低碳会计理论实证研究

我国低碳会计的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证方面都相当缺乏,应将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实际,建立适合我国实际的低碳会计体系。同时,理论研究的深入,要依靠实证研究来支撑,而实证研究又需要相关的理论依据。将理论和实证相结合,促进我国低碳会计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4.3培养低碳会计专业人才,提高专业水平

低碳会计的实施离不开高水平的会计人员。国家应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会计人员也有责任和义务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熟练掌握会计技能,以及经济管理知识的基础上储备一定的环境知识。此外,对涉及生态、能源、环境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也要有一定的了解和研究。

4.4提供公众环保意识,发动社会舆论监督

我们要大力宣传低碳会计,营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氛围,提高全社会的低碳环保意识,特别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为低碳会计的开展做好思想工作。而通过社会公众的监督,使得企业培养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承担相应的责任。

参考文献:

碳会计论文篇4

【关键词】 现代风险导向理论; 碳交易审计; 审计程序

【中图分类号】 F239.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19-0103-04

一、引言

风险导向理论的发展由来已久,近年来对其的研究也日趋成熟和系统化,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明显的实践效果。审计行业借鉴该理论发展了现代风险导向的审计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是注册会计师应对复杂环境变化,有效控制风险的一大利器[ 1 ]。与此同时,随着国内碳交易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于建立全国范围的碳交易市场的强烈要求,对企业碳排放量核查、鉴证业务的需求愈发强烈,碳交易审计这一新兴业务流入中国[ 2 ]。但对于国内的注册会计师而言,碳交易审计是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加之当前碳交易问题的敏感性,这就要求在碳交易审计中应特别关注对风险的控制,并依据统一的国际标准为碳交易审计指明重点[ 3 ]。因此,以现代风险导向理论为基础,结合ISO14064国际标准对碳交易审计程序进行研究,对建立和完善我国碳交易审计业务具有重要意义。

二、碳交易审计程序设计引入现代风险导向理论必要性

目前,我国开展的碳交易审计缺少审计理论支持,尤其是在审计程序的设计方面缺少对风险点的控制,没有突出审计重点,导致审计风险较高、审计效率低下,难以适应碳交易审计发展需求。下面从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对碳交易审计程序中引入现代风险导向理论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从内部而言,碳交易审计作为一项鉴证业务,最终需要对碳交易活动提出审计意见并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证。在审计工作过程中,注册会计师难以避免地处于较高执业风险的环境下[ 4 ]。效仿传统财务报表审计,注册会计师在设计碳交易审计程序时,引入现代风险导向理论,可以更好地规避碳交易审计风险。

从外部而言,碳交易审计的审计对象是企业的碳排放活动,碳排放活动是极其复杂且难以全面监控的,对其进行全面审计不现实,也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在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应关注重大风险领域,将主要的审计资源投入到重要的、风险程度较高的碳排放活动中[ 5 ]。现代风险导向理论可以识别和评估风险,区分重大风险领域,进而起到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碳交易审计程序的作用。

因此,为指导碳交易审计程序的设计,笔者将以现代风险导向理论为依据,即以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为主线,关注企业碳交易过程中的风险领域,并结合碳交易业务的特点,设计碳交易审计程序。

三、现代风险导向模式下碳交易审计程序设计

在风险导向理论的指导下,注册会计师将以识别、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为工作重点,设计合理有效的审计程序控制检查风险,从而控制碳交易审计风险[ 6 ]。图1列示了设计的碳交易审计程序及其与现代风险导向理论之间的关系。

对现代风险导向碳交易审计程序进行具体分析,可划分为以下环节:

(一)接受业务委托

作为一项新业务,注册会计师在实施碳交易审计业务前应明确以下几个方面:(1)充分获取企业与碳交易有关碳排放情况的信息。(2)识别碳交易审计目的,明确审计结果的用途及受影响的利益相关者。(3)确定企业的组织及运营边界,确定对象空间范围[ 7 ]。(4)根据目标用户的需求确定保证等级。(5)保证自身符合独立性要求,避免与被审计企业之间存在利益关联。(6)保证专业胜任能力。鉴于碳交易审计的特殊性和专业性,会计师事务所承接业务前必须严格检查审计团队的专业胜任能力是否能够满足业务需要。

(二)计划审计工作

确定接受委托之后,注册会计师需要编制相应的审计工作计划。此阶段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1)确定企业主要的碳排放源;(2)分配审计资源;(3)确定重要性水平,即依据量化和非量化信息,综合确定整体重要性水平。

(三)碳交易风险识别

碳交易活动归根结底其实是碳排放量的交易[ 8 ]。因此,审计过程中必须重点关注产生的源头,识别相关的碳排放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深入了解企业碳排放过程,并借助ISO14064标准提供的核点识别碳排放风险。此风险识别过程中有以下四个关键性问题需要重点把握。

1.确定排放名单。ISO14064系列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为了环境管理标准化所制定的测量和控制碳排放的国际通用标准,可用来服务于碳交易,指导碳交易审计工作。该标准把碳排放分为三个类型:直接排放、购买能源产生的间接排放、与企业相关的其他间接排放[ 9 ]。

2.测算的方法和技巧。测算碳排放量是一个繁琐和系统的过程,目前国内企业难以做到对碳排放量准确的计量。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可以参照ISO14064标准规定的能量守恒法①和排放因子法②对碳排放量进行重新估算。

3.碳管理内部控制系统。类似于评估企业的内部控制环节,在碳排放活动运行的同时,需要有相关内部控制系统对碳排放信息进行记录和存储。应国家和市场的要求,国内许多企业都陆续开发了内部控制系统来监测碳的排放。注册会计师需要判断碳排放管理内部控制系统设计是否合理、运行是否有效。

4.碳足迹的注册登记。为获取碳排放额度和进行碳排放交易,企业必须依靠认可核准的碳排放量在碳交易市场注册登记[ 10 ],注册会计师需要关注企业登记过程的合规性以及信息的真实性。

(四)错报风险评估

在完成碳交易风险识别过程后,应对其恰当评估,判断是否会导致错报风险。同时,还应评估该风险是与具体认定相关,还是与碳排放报告整体相关。

如果与具体认定相关,可以结合财务报表审计中对具体认定的划分,依据审计目标判断该风险是与碳排放量相关(见表1),还是与碳信息披露相关(见表2)。

在风险评估过程中,注册会计师需要判断碳排放报告中各项认定是否恰当,是否公允反映了碳排放状况,并将审计目标对应到具体认定中。注册会计师还应当借助风险评估一般方法判断碳交易风险是否会导致错报风险,确定错报风险的重要性水平。

(五)重大错报风险应对

面对碳排放报告整体层面的重大错报风险,注册会计师需要制定总体应对措施。这些措施至少包括:(1)在证据收集和分析过程中保持足够的职业审慎;(2)派遣有专业胜任能力的注册会计师,如需要可利用相关专家的工作;(3)对审计过程提供更多的监督和管控,保证对审计质量的控制[ 11 ];(4)选择不被审计企业预见的审计方法和程序;(5)对拟实施审计程序作出相应的修改,必要时可增加其他程序。

针对认定层次的碳交易重大错报风险,注册会计师应从两个方面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一是对内部控制系统实施的测试;二是对具体认定实施的实质性程序。注册会计师首先通过初步测试,对企业的碳管理系统进行深入的了解,并确定出管理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作为进行穿行测试③的依据,形成对此系统是否完善的整体意见。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测试发现和预防重大错报,依赖企业碳管理控制系统,适当减少实质性测试,减少碳交易审计工作量。

在碳交易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实施的实质性程序既要关注企业碳排放量核算的公允性,也要检查碳排放数量信息、碳活动合法性信息在温室气体报告中的披露情况。所以,需要从碳排放量认定和碳信息披露认定出发,梳理出审计目标与实质性程序三者间的关系(见表3、表4),以期指导碳交易审计工作。

(六)完成审计工作

注册会计师在完成上述程序后,应汇总和评价审计证据,运用专业分析和职业判断,形成恰当的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需要将碳交易审计过程书面记录,形成审计工作底稿,便于后期质量复核。审计报告需要沟通并提交给被审计企业,被审计企业将自身的碳排放报告与审计报告一同提交给碳交易监管部门,用来证明碳排放活动的真实合规,以期获取碳排放配额或者进行碳交易。

综上所述,现代风险导向碳交易审计程序包括接受业务委托、计划审计工作、碳排放风险识别、碳排放风险评估、碳排放风险应对、完成审计工作6个环节,整个审计过程贯彻了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的核心思想,以识别、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为导向,通过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低水平,为注册会计师顺利完成碳交易审计提供了保证。注册会计师运用该审计程序在确保碳交易审计工作质量、顺利完成审计目标的同时,在审计程序中突出了对风险点的管控,使得审计过程更具有针对性,提高了碳交易审计效率,推进了碳交易审计在我国的发展,从而有助于碳交易审计更好地为碳交易活动服务。

【参考文献】

[1] 魏东,岳杰,王Z珉.碳排放权交易风险管理的识别、评估与应对[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8):28-32.

[2] 陈华,王海燕,荆新.中国企业碳信息披露:内容界定、计量方法和现状研究[J].会计研究,2013(12):18-24.

[3] 钱纯,苏宁.关于我国碳审计主体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1(17):76-78.

[4] 袁B.探析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开展碳审计业务的机遇与挑战[J].现代经济信息,2011(5):101-104.

[5] 张帆.风险导向的碳排放审计程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34-35.

[6] 岳杰,居岩岩,王Z珉.碳排放权交易风险管理的识别、评估与应对[C].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会计与财务分会场论文,2011.

[7] 李敬.碳交易背景下第三方碳审计研究[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5(5):19-21.

[8] 郝玉贵,陈小敏,付饶.低碳治理导向的碳审计功能与机制设计[J].财会月刊,2015(22):54-57.

[9]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4064-2006[S].国际标准化组织,2006.

碳会计论文篇5

关键词:低碳经济;企业会计体系;构建思路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现阶段,进行低碳经济的发展形势,已经逐渐成为经济发展中的全新经济体制。企业中相关管理人员开展低碳经济,将低碳经济的政策进行优化,领导企业企业逐渐成为发展低碳经经济,逐渐成为我国目前企业中的主要发展趋势。因此为了提高积碳经济的发展水平,将低碳经济与企业的会计体系构建进行结合,是企业进行发展的基本策略。

一、在低碳经济下企业会计体系构建中存在的不足

(一)在进行构建体系的过程中法律支持不充分

因为我国现在企业中会计体系的构建发展条件还不成熟,因此在相关的法律支持方面还没有做到特别充分,所以在低碳经济下企业会计体系的构建中很难对其产生一定的约束能力,企业在进行会计计算方面也没有能够统一的进行规范。所以,在企业中,缺乏一定的法律支持,能够使会计审核的操作中不能对会计审核的质量进行保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低碳经济发展。

(二)在进行企业会计体系构建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理论支持

在企业会计体系构建的初级阶段,在低碳经济下的企业会计机构建仍然缺乏相关理论的支持,以及在会计体系真正实践的过程中,面对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在企业发展的现阶段,低碳经济,下个会计体系并没有完全被企业所认同,所以比较权威性的理论体系缺少一定的实践基础[1]。

(三)企业中构建会计体系的专业性人才

企业中对培养低碳经济方面的人才相应的培养体制还不成熟,低碳会计体系专业学科的人才在目前还比较缺少,因此企业在培养低碳经济会计体制相关人才的机制当年应该进行进一步的加强。

(四)企业中构建企业会计体系的相关体系不完善

企业中低碳经济会计体质缺少一定的法律支持,在建立会计体制的同时也受到了一定条件的约束,因此导致在企业中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制度进行约束,致使企业在日常运营中缺乏一定的基础。而且企业中进行环保的意识没有相对提高。与此同时,当今社会中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并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企业中关于低碳经济的消息比较受限。在企业中,有关环境问题的公开问题受到了企业经济利益成本的限制,所以部分企业方面也没有针对相关问题进行披露,在责任意识方面没有一定的认识。致使企业在相关信息真实性方面没有一定保障。

二、低碳经济下企业会计体系的构建思路研究

(一)将企业中针对构建会计体系中法律规定进行完善

在构建企业中的会计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应该以具有权威性的法律依据作为体系的依据,在构建会计体系的同时将我国实际的低碳经济发展特点进行结合,同时在低碳经济的会计体制中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低碳经济发发展的特点,将法律与企业中的会计体系构建进行有效结合,让法律对其进行有效保障。保证在构建低碳经济的会计体系的过程中有法律作为保障,提高会计体系的操作性,保证会计工作的规范。

(二)将企业会计体系构建过程中的理论支持进行完善

企业在进行低碳经济会计体制构建的过程中,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可以将国际上的一些相关理论政策进行深入学习,将更加国际化的经济体制与自身企业进行融合[2]。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在会计体制构建的过程中,对理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了解,及时进行解决,在不断实践中得出理论知识,从而开发出适合我国经济形式的低碳经济会计体系,在构建会计体系的基础上,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培养企业中构建会计体系的专业性人才

企业在建设低碳经济下的会计体制的过程中,相关人才的需求对构建会计体制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理论相关建设与法律相关人才。因此,企业在构建低碳经济下的会计体系的过程中,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也至关重要,企业在培养低碳经济相关的会计人才的过程中,要注意理论的全面性,在学习的同时也要注意其他行业相关知识的有效学习,通过实践操作将其进行实际运用,从而构建低碳经济下的企业会计体系。

(四)将企业中的环境信息披露体系进行完善

企业在进行低碳经济下的会计体系建立的过程中,要注意将相关的低碳经济体制经验进行有效运用,进一步与我国的基本国情相结合[3]。将在制度的建立方面,要注重利用国际上碳会计建立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在保证企业经济利益的同时,在企业中组建合理的信息披露体系,提高企业的责任感,对建立会计体系的同时,将相关信息进行有效的收纳和整理。

三、结束语

由此可见,文章在对低碳经济下的企业会计体制进行构建的过程中,由于目前我国在相关基础方面制度还不是十分成熟,企业在进行相关会计体系制定的同时还没有统一的答案,在相关体系制定的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所以在低碳经济下的企业会计体系的制定方面,企业要将优秀的经验与企业自身的经济体制相结合,从而制定适合自己企业的会计经济体制。

参考文献:

[1]肖序,郑玲.低碳经济下企业碳会计体系构建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08:55-60.

[2]何帆.浅谈低碳经济下我国会计体系的构建[J]. 改革与开放,2011,18:81-83.

碳会计论文篇6

【关键词】 低碳经济; 会计本质; 和谐发展论

一、面对低碳经济的选择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以哥本哈根国际会议为标志,开始了从高碳排放的工业文明向低碳消耗的生态文明的革命性转型。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绿色发展成为中国和世界各国共同的选择。

低碳经济、绿色发展带来全球的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的重大调整,我国与时俱进,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核心,以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为导向,以巩固能源安全、保护环境的完整性、创造就业机会、发展创新技术、提高国家竞争优势为重点,积极推进符合低碳经济发展方向的各种重大变革。

(一)加快构建和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框架、社会行动体系和规划体系

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约束,为避免经济建设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在其生命周期内的锁定效应,我国把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视野,在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向低碳经济转型创造条件,使中国在国家层面、企业层面、社会层面和公众层面上,实现经济活动低碳化――低碳活动企业化――低碳技术创新化――低碳模式制度化――低碳参与公众化――低碳体制社会化――低碳合作国际化――低碳文明生态化。

(二)构建“低碳产业试点区”,探寻发展低碳经济的具体途径

低碳产业可以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能耗高、污染重的行业先行试点,选择作为中国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

(三)加强金融对低碳经济的支持

碳金融是金融体系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机制创新。要把碳金融发展纳入到国家气候变化、减灾和可持续发展政策框架,使碳金融成为节能减排的主要政策工具。

(四)要积极鼓励低碳友好型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与应用

未来,谁掌握了先进的低碳技术,谁就拥有了核心竞争力。国家高度重视低碳技术的战略意义,确定重点研究技术领域,集优势全力争取率先突破低碳技术,就是要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形势。

(五)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制保障机制

中国已出台《清洁生产促进法》、《促进循环经济法》,要制定《低碳经济法》,抓紧制定《可再生能源法》与《节约能源法》(已修订)配套规范性文件,要适时开展一些环境和资源领域法律的修改工作,支持企业走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为中国特色的经济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提供可靠的保障。

(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要积极参与国际气候体制谈判和低碳规则制定,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通过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新机制,引进、消化、吸收先进适用的低碳技术;参与制定行业能效与碳强度的国际标准、标杆;使中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先进乃至领先水平。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很深刻地感受到,低碳经济“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调整的能力。中国走低碳经济的道路,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鼓励低碳发展的国际国内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最终实现由“高碳”时代到“低碳”时代的跨越,真正实现中国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关于会计本质的认识

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历史中的任何一次变革都会引发会计的变革。“会计主要是适应一定时期的商业需要而发展的,并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M・查特菲尔德《会计思想史》)低碳经济对会计理论的冲击是全方位的,包括会计思想、会计目标、会计管理体制、会计技术方法和会计政策规范。我国对会计本质认识主要有四种:

第一,会计信息系统论:即旨在提高企业和各单位活动的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

第二,会计管理活动论:即会计的本质是一种管理活动。

第三,控制活动论:即会计是人类为实现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所进行的一项基本活动,因而现代会计的本质是一个全面控制系统,通过对包括财务信息在内的经济信息的优化与利用,以期对既定目标的控制和最终目标的实现。

第四,信息整合系统论和价值增值管理论:即在上述三种会计本质认识的基础上,考虑知识经济条件下最有价值的资源――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的计量以及对虚拟经济、衍生金融工具、网络企业、电子货币等新鲜事物的涵盖形成知识经济条件下对会计本质的认识,信息整合系统论和价值增值管理论。

三、低碳经济对会计本质认识的提升

低碳经济是世界和中国必然的选择。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必将带来会计工作的变革,并且提升对会计本质的认识。通过本文关于低碳经济的选择和关于会计本质的认识两个部分的论述,可知关于会计本质的四种认识是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每一次转变而转变的。对于低碳经济而言,笔者认为会计的本质是促进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会计行为所决定的信息、管理、控制、整合、价值增值等活动,必须围绕“和谐发展”来立论。具体到低碳经济,应加快构建和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框架、社会行动体系和规划体系;探寻发展低碳经济的具体途径;加强金融对低碳经济的支持;积极鼓励技术创新,鼓励低碳友好型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与应用;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制保障机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以上国家行为都会对会计工作产生重大影响,提升对会计本质的认识,并清醒地以会计本质的“和谐发展论”来具体指导国家、企业、地区、行业的会计行为,为促进低碳经济条件下中国的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四、会计本质“和谐发展论”的思考

随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山西省委、省政府结合自身实际,提出安全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的发展理念,尤其是2009年大力开展煤炭资源整合工作,给国有煤炭企业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使我们对会计本质“和谐发展论”的思考进一步深入。结合汾西矿业的实际,集团公司提出“全力推进企业和谐经济建设,我们讲企业和谐经济建设不是为了赶时髦,追时尚,而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选择。企业经济的发展要使各个利益相关者、各个社会人感到舒适与和谐,要使企业的实物流、现金流、信息流体系流畅运行,激发动力,循环使用,现阶段我们要重点做好产销结构合理,投入产出优化,利润分配兼顾,资金收支平衡四个方面的工作,以确保经济指数的良性互动和经营程序的有序运作,以加快和谐经济建设进程。”笔者认为,这是基于对会计本质“和谐发展论”所提出的新型经营理念。煤炭资源整合兼并重组以后,集团公司由原来四家国有企业多元持股的公司一变而为国有、民营混合所有制的企业,如何在企业规模做大的基础上,协调企业与股东、政府、社区、供应商、客户、员工六大关系,促进企业产销结构合理,投入产出优化,利益分配兼顾,资金收支平衡,建立“企业和谐经济”的建设模式,对建立企业新的会计思想、会计目标、会计管理体制、会计技术方法和会计政策规范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在以往基础上按照会计本质“和谐发展论”的内在要求,进一步理清会计思想,确定会计工作目标,理顺会计管理体制,研究会计技术方法,出台企业内部新的会计规则,把一切会计行为建立在低碳经济、和谐发展的思路上来,从而降低企业财务成本,为企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碳会计论文篇7

    一、碳排放权会计的理论发展

    随着各界对环境会计的重视,对其研究越来越细化,碳排放权会计就是其中的一个新兴学科。上世纪末,环境和生态界的专家就利用物质流的手段对全球范围内的碳存量和流量进行过核算,但并没有与财务会计的核算和信息披露结合。

    直到本世纪初期,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日益发展,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才引起了会计界的热烈探讨。二氧化碳的排放权作为一种特殊的排污权进行交易,最开始是通过排污权的交易机制来处理它的排放配额,因此其会计处理就是依照排污权的不同属性加以区分并进行资产或负债的确认。

    二、碳排放权会计构建的必要性

    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日趋完善,为碳排放权交易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通过碳排放权交易所可以了解到碳排放权的货币价值,为碳排放权的确认与计量提供了便利。因此,我国急需构建符合我国具体国情的统一的碳排放权会计理论框架。

    三、碳排放权会计理论框架的设计

    1、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与计量

    (1)碳排放权的确认

    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资产的定义“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无疑,碳排放权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属于企业的一项资产。

    笔者认为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还处于探索阶段,现阶段将企业以生产经营为目的而持有的碳排放权确认为无形资产是较好的选择;而未来随着排污权市场和交易机制的完善,企业以投资受益为目的持有的碳排放权可以视为金融资产。

    (2)碳排放权的计量

    碳排放权的计量已成为碳排放权会计研究中的一大难点,学术界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应采用何种计量模式对碳排放权进行计量。虽然目前碳排放权的计量以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为主,但笔者认为应该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碳排放权进行计量,并且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将是大势所趋。在取得碳排放权时,按照活跃的公平交易价格对碳排放权进行计量;后续计量也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同时对持有的碳排放权依照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规则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2、碳排放权的会计记录

    对碳排放权的取得、摊销、价值变动和出售等进行会计记录是碳排放权会计核算的重点,应设置“无形资产——碳排放权”科目对企业所持有的碳排放权进行核算,该科目的借方记录企业取得碳排放权时产生的成本,贷方记录出售或结转碳排放权时的成本。

    (1)取得碳排放权时的会计处理

    若企业取得碳排放权的途径为政府无偿分配,则应按照当期活跃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相似资产的市场交易价格借记“无形资产——碳排放权”,贷记“递延收益——政府补助”。若企业以有偿方式获得碳排放权时,按公允价值借记“无形资产——碳排放权”,贷记“现金”、“银行存款”或“应付账款”等账户。

    (2)持有期间的会计处理

    企业在持有碳排放权的期间,若碳排放权的公允价值发生变动,则应在“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中进行反映。对于递延收益摊销额的处理,可以通过“营业外收入——政府补助”科目进行分期摊销。当企业使用碳排放权时,应借记“管理费用——碳排放费用”,贷记“预计负债——碳排放”。在期末处理碳排放权负债时,借记“预计负债——碳排放”,贷记“无形资产——碳排放权”。

    (3)出售碳排放权的会计处理

    当企业出售碳排放权时,按照交易时的实际价格借记“现金”、“银行存款”或“应收账款”等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碳排放权”。同时结转碳排放权的成本,借记“营业外支出——碳排放权”,贷记“无形资产——碳排放权”。

    3、碳排放权的信息披露

    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一直是各界讨论的热点,与碳排放权相关的信息的披露更是其中的难点之一。应在各个财务报表中增列碳排放权会计科目;在报表附注中应说明碳排放权核算、管理和审计等内容。对企业实施减排的情况、碳排放量数据与统计方法、碳排放报告等具体情况进行详细说明。这种信息披露框架与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处于初级阶段的国情是相适应的,能够为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多有用相关的碳排放权交易信息。

    四、结论与展望

碳会计论文篇8

关键词:碳税;经济效应;产出;就业;双重红利

文章编号:2095-5960(2013)06-0034-08;中图分类号:F810.42;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不同国家、地区政府和学者逐渐意识到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2010年7月19日,国家发改委《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将广东、厦门、湖北、辽宁等五省八市确定为首批低碳试点地区。[1]根据通知,这些试点地区要测算本地区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并确定控制目标、制定温室气体排放指标分配方案、建立本地区碳排放权交易监管体系。因此,二氧化碳的减排是全国各地迫切和长期需要完成的任务。[2]

目前国际通用的绿色政策工具有两种,一种是通过约束企业碳排放量的环境规制政策,另一种是征收碳税。[3]如果开征碳税,随之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在短期和长期,它是否会减缓经济增长,同时是否会引发失业现象?就业的“双重红利假设①①“双重红利”假说最早由Pearce在1991年提出。“双重红利”假设的含义是:在征收碳税的同时,减免企业和个人所得税、投资税和储蓄税,可以降低现存税制对资本、劳动产生的扭曲,从而形成更多的社会就业、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增长等。简言之,碳税的第一重红利是减少碳排放,改善环境质量;第二重红利是降低税制扭曲程度,包括增加产出、就业等。”认为,“中性”的税收政策——开征碳税的同时减少所得税,不但可以改善环境,还可以促进就业。[4][5]国际劳工组织(ILO,2009)[6]利用VAR模型对欧洲9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就业的“双重红利假设”的实证检验,得到一个乐观的结论:在征收碳税的同时减少个人所得税,会使得样本国家的就业率在5年内提高0.5%。陆旸(2011)[7]利用VAR模型对中国实行相类似的碳税政策的情景进行模拟,研究结论却有所不同:如果征收碳税并减少个人所得税,会促进低碳行业的产出增长,但无法促进高碳、低碳行业的就业增长。

我国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地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和比较优势等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基于全国基础上的研究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地方。广东是改革开放的领头羊,从发展阶段看,已由一个农业主导社会逐渐接近工业化后期。同时,广东是我国第一经济大省,能源资源消耗大,面对的气候、环境压力较大。作为全国首批低碳试点省份之一的广东,如果开征碳税,会带来怎样的产出效应和就业效应?是更接近国际上的研究还是符合全国性的一般趋势?能否在广东产生征收碳税的双重红利?试点后又应该如何征收碳税和补贴部分鼓励发展行业?本文将沿用ILO(2009)[5]和陆旸(2011)[7]的研究方法,通过构建VAR模型估计在广东开征碳税可能带来的产出和就业冲击,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二、文献综述

现有文献对碳税开征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经济效应,其中又可细分为对产出效应和就业效应的研究:1.产出效应。Terry Barker et al.(1993)[8]通过Energy-Environment-Economy模型研究了英国征收碳税对英国宏观经济的产出效应,结果表明:在1990-2005年间,二氧化碳排放量会减少12%,在降低工人个人所得税与减少雇主社会保障支出的基础上,GDP会增长0.2%。魏涛远(2002)[9]和张明喜(2010)[10]通过CGE模型,从短期和长期的角度分析开征碳税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结论都认为:从长期来看,开征碳税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大。王金南、严刚、姜克隽等(2009)[11]利用CGE模型模拟碳税税率分别为高、中、低三种情景时开征碳税对我国GDP的影响,研究发现:三种情景对GDP的影响都不超过0.5%,他们认为,之所以GDP的损失不明显是因为碳税的开征也会促进新行业的发展、推动能源技术进步和行业结构升级。2.就业效应。国际劳工组织(ILO,2009)[6]利用VAR模型对欧洲9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就业的“双重红利假设”的实证检验,得到一个乐观的结论:在征收碳税的同时减少个人所得税,会使得样本国家的就业率在5年内提高0.5%。Anton Orlov、Harald Grethe(2012)[12]利用CGE模型分析了俄罗斯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征收碳税的就业效应,研究发现:在“征收碳税的同时减少劳动税”的政策组合下,产生了就业增长的强“双重红利”效应。陆旸(2011)[7]利用VAR模型对中国实行相类似的碳税政策的情景进行模拟,研究结论却有所不同:如果征收碳税并减少个人所得税,会促进低碳行业的产出增长,但无法促进高碳、低碳行业的就业增长。3.产出效应和就业效应。钱斌华(2011)[13]根据长三角区域二省一市(浙江、江苏和上海)的投入产出表,利用CGE模型模拟征收碳税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碳税征收对整体产出的负面影响较小,对就业有促进作用。

除了碳税开征的宏观经济效应,现有文献也探讨了对具体行业的经济效应。Cheng Lee(2007)[14]认为对所有行业征收统一碳税是不合理的,并研究了碳税和排污权交易对工业部门的影响,研究表明:仅征收碳税会对工业GDP有负面影响,但如果同时实施排污权交易则会促进工业GDP增长。杨超、王锋、门明(2011)[15]基于我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采用动态碳税调整机制构建了多目标最优碳税投入产出模型,发现征收碳税对“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这五个行业的产出和价格水平影响较大,会对这些行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

基于以上归纳,可以发现:(1)开征碳税对不同国家、地区的产出效应结论不一。国外开征碳税普遍被认为对产出有小幅度的促进作用,国内开征碳税普遍被认为对产出有小幅度的负向作用;(2)开征碳税对不同国家、地区的就业效应结论不一。国外开征碳税普遍被认为可以获得就业的“双重红利”,国内开征碳税普遍被认为无法获得就业的“双重红利”;(3)现有文献同时研究开征碳税的产出效应和就业效应的还比较少;(4)不同的碳税政策对不同行业的经济效应影响不同,但现有文献对开征碳税对具体行业经济变量影响的研究还比较少。

本研究的特别之处在于:(1)充分考虑到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以某一省份的数据为样本。以发达国家为样本得出的研究结论不一定适用于我国,虽然国内部分学者对我国开征碳税进行了一定的模拟研究,但一般又是以全国或比较大的区域为整体。我国各地区间因为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等差异,不同地区间的研究结论可能会有较大不同;(2)同时研究开征碳税的产出效应和就业效应;(3)对具体行业进行研究。显然,通过对具体行业经济变量影响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制定更加合理的碳税政策。

本文将沿用ILO(2009)[6]和陆旸(2011)[7]的研究方法,通过构建VAR模型,研究开征碳税同时补贴低碳行业(减少低碳行业的个人所得税)的政策组合对广东省具体行业(高碳行业和低碳行业)的产出和就业的影响。本文其他部分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三部分是VAR模型的构建及相关的数据处理过程;第四部分利用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开征碳税对高碳、低碳行业产出和就业的影响;第五部分是研究结论与启示。

三、模型构建及数据处理

(一)VAR模型的构建

VAR模型通过将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从而把单变量自回归模型推广到由多变量时间序列变量组成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它适用于政策模拟与预测。模型中所有的变量都为内生变量,脉冲冲击来自误差项。

(二)数据说明与处理

为了对VAR模型进行估计,我们先要统一不同数据来源的行业口径,然后根据行业碳排放标准将各细分行业划分为高碳行业和低碳行业两大类,再分别计算各年度高碳行业、低碳行业各自的产出增长率和就业增长率,具体的数据处理过程如下:

1.行业合并

4. 行业产出增长率

各细分行业产出原始数据来自各年度的《广东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过程如下:(1)农业产出、建筑业产出直接从统计年鉴中获得。(2)对于工业细分行业的产出,《广东统计年鉴》只统计了规模以上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因此,我们采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作为替代指标去衡量工业细分行业的产出。(3)2003年以前,《广东统计年鉴》的工业细分行业未设置“废品废料”行业,故该行业2003年之前的产出都为0。(4)关于第三产业各细分行业的产出数据,《广东统计年鉴》在1992年后不再公布,只公布了各细分行业产出增加值数据。根据《广东投入产出表》,我们也只能得到部分年份的第三产业的总产出数据。对此,我们的处理办法是,先根据1997、2002和2007年的第三产业的总产出数据,通过相邻两年之间取平均值的办法补充缺失年份的第三产业的总产出数据,然后计算“第三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总产出”系数,再用相应的各细分行业产出增加值除以这个系数,得到相应各细分行业的产出,最后将各细分行业汇总得到29个行业(部门)的产出,并根据对高碳、低碳行业的划分结果,分别求和与计算得到1996—2007年高碳、低碳行业的产出增长率。

5.行业就业增长率

本文需要使用细分行业的就业数据,由于数据可得性的限制,我们用“各行业职工年末人数”指标衡量各细分行业的就业人数。但各年度的《广东统计年鉴》对就业人数的统计口径不一致,2000—2007年的《广东统计年鉴》没有公布“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这三个行业的各细分行业的职工年末人数。对此,我们的处理办法是,利用《广东省工业统计年鉴》中工业细分行业的“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计算各年各工业细分行业的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占总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的比重,然后再将这个比重分别乘以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各自的总年末人数,从而得到相应各细分行业的“各行业职工年末人数”。在得到了29个行业的1995-2007年的“各行业职工年末人数”后,按照高碳、低碳行业的划分结果,分别汇总与计算出1996-2007年高碳、低碳行业的就业增长率。

6.脉冲冲击与冲击向量

为使研究结果便于与ILO(2009)[5]和陆旸(2011)[6]作对比,本文以10元/吨为碳税税率的起始点,每隔10元作为一个假设情景,共设4个脉冲冲击。脉冲冲击大小用碳税额占总产出的比重来衡量。脉冲冲击向量的计算过程为:(1)将2007年各细分行业完全碳排放系数乘以相应细分行业的产出,得到相应细分行业的完全二氧化碳排放量;(2)根据不同的碳税税率,计算出各细分行业相应的碳税额;(3)将各高碳行业征收的碳税额和产出额分别求和,再将高碳行业碳税总额除以高碳行业产出总额,得到征税碳税对高碳行业的脉冲冲击,方向为负。同理,将低碳行业与高碳行业征收的碳税总额除以低碳行业的产出总额,得到对低碳行业进行补贴对低碳行业的脉冲冲击,方向为正。计算出的脉冲冲击如表3所示,相应的自定义的冲击向量如表4所示。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构建VAR模型,通过设定不同的碳税标准对模型进行脉冲冲击,研究开征碳税同时补贴低碳行业(减少低碳行业的个人所得税)的“中性”税收政策组合对广东省高碳、低碳行业的产出和就业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与启示:

1. 开征碳税在短期内会对高碳行业产出有负向影响,但从长期看,损失程度相对较小,并且累计损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小。

2. 开征碳税并补贴低碳行业会促进低碳行业的产出增长,但随着时间推移,补贴政策对低碳行业产出增长的影响变弱。因此,在开征碳税的同时,地方政府应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比如对低碳行业进行补贴,并且,需要对低碳行业实施长期碳税补贴政策,以有效促进低碳行业的长期发展。

3. 广东开征碳税同时补贴低碳行业的“中性”税收政策可以实现减排和就业的“双重红利”,促进就业效应在低碳行业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个结论与ILO(2009)以欧洲9个代表性国家为研究对象的结论较为相似,与陆旸(2011)针对中国的整体性研究结论截然不同。我们认为,这是因为我国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等有较大差异。因此,碳税开征不宜一刀切,要充分考虑到各省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等具体情况。

4.对广东而言,84元/吨的碳税税率对高碳行业劳动力市场产生的冲击结果相当于欧洲国家30欧元/吨的碳税税率产生的就业冲击,但这个税率对高碳行业产出5年内的累计损失是0.899%。因此,为避免对高碳行业产出的波动过大,税率应该先低后高、分阶段实施。

最后,必须提及的是,本文的分析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由于广东2012年的投入产出表尚在编制,我们只能利用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进行模拟预测。但考虑到从2007到2011年,广东三大产业结构由5.3∶50.4∶44.3调整为5.0∶49.7∶45.3,调整幅度并不大,且本文在2007年的数据基础上不但预测了5年期的累计脉冲冲击结果,也预测了10年期的累计脉冲冲击结果,所以,本文的研究结论仍然对现实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其次,通过相邻两年求平均补充部分缺失数据和采用比重调整以降低统计年鉴的统计口径差异,都可能会产生一些误差。因此,这些问题有待我们未来进一步解决。

参考文献:

[1]孟军.能源、碳排放约束下的经济增长——基于新古典增长的理论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2(6):12-16.

[2]崔慧广,董全亮,近年来我国碳减排政策现状及走向的研究综述[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2(2):48-52.

[3]鲍彦苓.全球碳排放交易机制对中国的启示[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5):25-30.

[4]陈斌.碳税边境调整的困境与发展[J].税务与经济,2011(1):104-107.

[5]贺卫,蒋丽琴.发达国家温室气体减排态度分析[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2(1):023-027.

[6]ILO, “ Green Policies and Job:A Double Dividend? ”, in ILO(ed. ), the Global Jobs Crisis and Beyond, world of work Report 2009, Geneva 22, switerland. 2009.

[7]陆旸.中国的绿色政策与就业: 存在双重红利吗?[J].经济研究, 2011,(7) : 42-54.

[8]Terry Barker, Susan Baylis and Peter Madsen. A UK carbon/energy tax: The macroeconomics effects[J]. Energy Policy, 1993, 21: 296-308.

[9]魏涛远,格罗姆斯洛德.征收碳税对中国经济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2(8): 47-48.

[10]张明喜.我国开征碳税的CGE模拟与碳税法条文设计[J]. 财贸经济, 2010(3): 61-65.

[11]王金南, 严刚, 姜克隽, 等.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碳税政策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 2009 (29): 101-105.

[12]Anton Orlov, Harald Grethe: Carbon taxation and market structure[J]. Energy Policy, 2012, 51:696-707.

[13]钱斌华.基于长三角二省一市的碳税开征模拟研究[J]. 财政研究, 2011(6): 82-84.

[14]Cheng F. Lee , Sue J. Lin, Charles Lewis, Yih F. Chang: Effects of carbon taxes on different industries by fuzzy goal programming: A case study of the petrochemical-related industries, Taiwan[J]. Energy Policy 2007, 35: 4051-4058.

碳会计论文篇9

关键词 北京地区 碳排放权交易 碳排放会计

一、引言

2015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协同发展完成顶层设计。会议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战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其中明确指出,要在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这一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北京地区长久以来被国人视为政治、经济、文化与科技的多位中心,是我国北方最大的都市经济区。但是无论从经济总量、市场化程度、经济外向度方面,还是在区域共同富裕水平方面,北京地区都无法与第一极的长三角地区和作为第二极的珠三角地区所取得的成绩相比拟。其中北京地区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其持续恶化已经严重制约该地区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的正常生活。鉴于该区域大气污染甚为严重,对区域内企业碳排放进行观测和管理,有效进行碳排放权交易,运用会计手段对企业碳排放进行记录、计量和披露,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二、北京地区碳排放权交易现状

(一)碳排放权交易的兴起与发展

根据《2014年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场发展报告分析》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碳市场交易总量约为104.2亿吨CO2当量,交易总额约为549.08亿美元,通过近十年的发展,相较于2005年碳排放权交易开端的7.05亿吨和109.90亿美元,分别约增长了1378%和400%。通过市场手段来控制碳排放,使企业自觉进行减排活动,其成效已然初显,并且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采用。

(二)北京地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

2011年10月29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吸取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值此下发 《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由政府主导,促进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加快我国经济结构升级和转型。《通知》中规定的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深圳、重庆、广东、湖北,至2014年6月重庆完成试点建设,全国七个试点城市全部启动交易,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截止至2016年12月31日,七省市试点碳市场累计成交量为1.16亿吨,累计成交额接近25 亿元,市场交易日趋活跃,规模逐步放大。其中,北京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为1259.58万吨,累计成交额为47439.51万元,分别占全国总量的 10.85% 与18.98%。

2015 年 6 月,中国向联合国提交《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文件称:中国的碳排放量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届时单位GDP碳排放量要比2005年下降60%-65%。当年9月中美联合的《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我国重申了这一目标,并表示将在 2017 年启动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体系。碳排放权交易如火如荼地展开,而相关制度也是逐步完善。

三、北京区碳排放会计体系构建

为实现节能减排、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涉及会计这一领域,由于随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和迅猛发展,碳排放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社会行为,更被赋予了商品的价值属性,也不仅仅是单纯的生态问题,更涉及经济管理方面事项,进而影响到相关企业和组织会计实践工作的顺利开展。会计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能够对碳排放权这一商品实施控制。

本文系当前区域内严峻的大气污染问题和大量温室气体排放,设计有效运用会计治理手段对企业行为进行控制,具体来说分为碳排放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三方面。

(一)碳排放会计的确认

目前的国内外准则尝试,并没有形成一个可供企业借鉴的完整文本,主要观点汇总如表1所示。总之,目前企业对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确认形式各异,大大降低了财务报表信息的可比性。

本文主要针对总量控制交易机制下的碳排放权交易会计确认问题展开研究分析。目前,碳排放权的资产属性毫无疑问,但应具体将其确认为哪一类资产,无论国际还是国内,尚没有专门的权威机构正式颁布具体的会计准则,理论界也是众说纷纭。本文认为,应当依照无形资产对碳排放配额进行确认。

首先,碳排放权不具有实物形态但是却能使企业获取温室气体排放的权利和空间,运用其配额可以使企业在规定允许的范围内生产相应的产品或服务,间接使企业获取经济利益;减排所获得剩余的配额还可以出售,让渡其所有权,通过市场交易获得相应经济补偿。

其次,碳排放权属非货币性长期资产。鉴于目前化石燃料的不可替代性,碳排放权短时间内也不可能随之消亡,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具长远的发展意义,必然将其算作非货币性长期资产。

再次,碳排放权被企业持有的首要目的进行正常生产和经营。碳排放权配额转变成为企业生产不可或缺的一项资源,没有足够数量的排放权配额,便难以进行充分生产,影响正常生产经营。

最后,碳排放权的不确定性也体现在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上。一方面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价格波动大,不同的买卖时点所获得的经济利益很可能差别很大;另一方面,企业获得的配额并不相等,这样造成了高碳排放行业反而在出售碳排放配额获取利得有了更大的潜力。

综上可知,企业应将碳排放权配额确认为无形资产,并下设“碳排放权”二级科目用以核算。

(二)碳排放会计的计量

总量控制交易机制下,碳排放权交易会计处理,分为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两部分进行讨论。对于企业从市场上购买碳排放权的行为,应以购得日的成本入账。而政府免费发放的碳排放权配额尚无定论,如表2所示,名义成本法下,免费发放的配额不进行记账;而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按照政府补助的原理进行计量,取得成本与公允价值差额计入递延收益,用以反映其交易实质。后续计量方法主要分为历史成本模式和重估价格模式,本文认为采用公允价值法和重估价格模式更能反映基于配额的碳排放权交易的经济实质,并且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已经取得巨大成功,具备了实施公允价值计量的市场环境和技术条件。

(三)碳排放会计的信息披露

本文认为在对碳排放权进行会计报告时,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表内列示,另外还要进行表外披露。表内列示,主要是将与碳排放权相关的会计信息以定量化的形式反映在现行标准的财务报表中。由于有准则的明确规定,这部分要求不论是报表的形式还是在内容都要严格和统一,也正是因为财务报表格式、项目、填列方法的固定性,使得与碳排放权相关的信息往往被隐藏,不能完整、全面地被予以揭示出来,因此,除了在表内列示外,还需对碳排放权相关信息进行表外披露。

具体表内列示情况分析如下:

在资产负债表中,作为企业无形资产进行确认,初始确认是从政府免费获得的碳排放权应反映在“递延收益”项目中,若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导致碳排放权账面价值发生变化的,作为“资本公积”在权益栏内列示等。

利润表中,作为无形资产的碳排放权,企业持有期内递延收益按期摊销的金额以及出售碳排放权的利得列入在“营业外收入”;碳排放权公允价值重估减值损失在“营业外支出”列示。

在现金流量表中,会涉及“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项目,主要反映企业支付负责部门对超额或违规碳排放的罚款;而企业购买碳排放权付出的金额和出售碳排放权收到的现金净额将会在“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中列示。

同时,表外披露是对会计报表中列示的以及未能在会计报表中列示的项目的补充说明,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以及我国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

首先,应通过报表附注,对表内列示项目的补充说明,碳排放权的无形资产属性有其特殊性,进行列报时,除了要说明无形资产中碳排放权所占的数额以及比重之外,还要重点说明碳排放权相对于一般的无形资产在会计处理上最大的差别,即碳排放权作为无形资产在后期计量时采用的是公允价值属性计量,所以此时,需要对采取此计量属性的原因、计量方法等进行说明与披露,此外还应对该项无形资产的价值变动进行分析,并将其数额反映在表3中。

涉及营业外收支的项目,在处置碳排放权进行出售时,其处置收益会反映在营业外收入。同时,在持有此项资产期间,当出现公允价值下降时,其下降部分将会计入营业外支出项目,为了更清晰地反映涉及的交易事,需要对营业外收支做出详细说明,同时需要对本期数与上期数进行比较。此外,相关项目还包括“开发支出” “资本公积” “累计摊销”等科目,都应当在附注中对碳排放权交易进行说明和补充,在此不逐一说明。

另外,企业应在财务报告中对实行的低碳政策、低碳战略、碳排放情况、减排措施和低碳成果等方面做出说明。

四、结语

北京地区面临着巨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政府和公众的减排要求。我国政府和企业都应当相互配合,采取行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切实采取减排行动。碳排放会计作为碳排放交易的必然产物,已经受到了国际国内的关注,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应当看到,在缺少碳排放会计准则标准化的约束下,会计治理对策并不能真正发挥其监督和控制的作用,本文的设计方案也是旨在为其提供一定的有益参考,推进我国碳排放会计处理的发展。

注释:①日本《排放权交易会计处理》规定,以交易为目的的碳排放权确认为金融工具;在无市价情况下,以成本计量并进行减值测试。

碳会计论文篇10

【关键词】 低碳战略管理; 管理会计; 碳战略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3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09-0012-05

一、引言

会计是一种商业语言,是一种低成本信任机制,是为利益相关者提供财务会计信息并参与管理的信息系统。查特菲尔德(1989)指出:会计的发展是反应性的。郭道扬(2000)也指出:会计学的创立是在产业经济进入繁荣发展阶段后对经济管理提出一系列新问题,会计界参与解决这些新问题后的必然结果。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管制日益严格,在解决环境核算和环境管理的过程中,环境会计应运而生[1]。人为温室气体(GHG)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通过市场手段将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联合国建立了碳排放约束机制和碳交易机制。在碳排放约束机制下,企业只有获得碳排放权才能合规排放。碳排放权确立后,有必要单独计量和反映碳排放的成本与风险,于是碳会计从排污权交易会计中独立出来,并成为会计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碳会计框架体系[2-6]、碳管理会计[7-10]、碳战略管理[11-14]、低碳战略管理会计方法[15-17]、碳战略成本会计[18-19]、低碳战略管理会计系统建设内容和措施[20]进行了研究,但没有发现对低碳战略管理会计形成机制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献。

在环境不确定和“低碳经济”条件下,碳会计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信息和决策支持,支持企业战略转型,实现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要发挥碳会计的更大作用,就应该在发展碳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低碳战略管理会计。本文认为,低碳战略管理会计系统是在环境不确定和低碳经济①下,为企业进行战略管理提供碳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并参与企业战略管理,使企业实现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会计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研究低碳战略管理会计系统形成的动力机制和条件,对推动低碳战略管理会计系统的建设,进行碳会计变革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图1所示,本文对低碳战略管理会计系统形成的动力机制和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深入了解低碳战略管理会计的形成机制,推动低碳战略管理会计系统的建设与完善。

二、低碳战略管理会计形成的动力机制

全球气候治理的主要机制是界定碳排放权并通过碳排放交易实现全球碳减排成本最小化,而这一机制有效发挥作用的微观基础是企业低碳战略管理。在低碳经济下,企业面临低碳合规性风险、低碳声誉风险和低碳竞争力风险。由于企业低碳管理涉及到企业战略管理的所有方面,因此,只有将碳管理纳入战略管理框架,建立低碳战略管理会计系统,企业才能从战略角度权衡低碳战略管理的收益与风险,才能真正建立现低碳经济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保障机制。

(一)外部压力:全球气候治理和碳排放管制的推动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活的周围的境况。环境有自身的发展演化规律和容量阈值,环境规律一旦破坏或超过其承载能力,会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各种活动尤其是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了消极影响,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破坏。工业革命以前,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比较小,人类没有遇到人为因素导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源枯竭、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沙化、海洋污染等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气候变暖是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人为因素导致二氧化碳等六种温室气体②的超量排放,加剧了温室效应。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关键措施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在“庇古税”和科斯定理的基础上,美国经济学家戴尔斯提出了排污权交易理论,找到了用市场手段治理污染物排放的机制。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开启了限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合作序幕,1997年《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各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标准,建立了三类减排合作机制③,允许在总量交易机制(Cap-and-Trade)或基线信用机制(Credit-and-Baseline)下开展碳排放交易。

杭州G20峰会上,中美双方共同签署了《巴黎气候变化协定》,2016年11月4日,《巴黎气候变化协定》正式生效。巴黎协定的达成和签署表明,全球碳排放管制得到前所未有的一致认可。全球碳排放管制将越来越严格,企业将碳管理纳入低碳战略管理,具有广泛的战略利益。全球气候治理和碳排放管制日益严格的外在压力,推动企业将低碳管理纳入战略管理,建立和完善低碳战略管理会计系统,采取自愿低碳发展战略。

(二)内部动力:自愿低碳发展战略的需要

在低碳经济下,企业面临碳排放管制约束。在总量交易机制下,控排企业的碳排放不能超过配额,如果实际碳排放量超过配额,就要在碳市场购买配额。另外,企业为满足顾客低碳要求,产品要有碳标签;随着绿色消费概念的兴起和被广泛认同,消费者也开始呼吁披露所购买商品的碳足迹④。在低碳经济下,企业需要在碳减排成本和碳减排收益之间寻求战略平衡,企业应该在战略环境分析、战略制定、战略执行、战略评价过程中始终将低碳理念植入其中,将“低碳经济”和战略管理结合起来;将获得竞争优势和低碳发展,将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才能可持续发展。如西门子公司在战略制定和战略执行过程中,能够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再比如可口可乐的碳友好战略、攀钢的节能减排战略、丰田汽车公司低碳技术发展战略、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节能环保战略、哈飞汽车公司的低碳战略均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战略利益,让企业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如表1所示,在低碳经济下,企业在战略管理过程中,必须考虑碳排放、交易管理及其影响,而在考虑碳排放、交易管理及其影响的过程中,就需要低碳战略管理会计,因此,低碳战略管理会计系统是低碳经济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

三、低碳战略管理会计形成的条件

战略是企业为了获得竞争优势,将发现的市场机会和自身能力相结合的一整套相互协调的使命和行动。企业战略管理是对企业战略实施的管理,包括战略环境分析、战略制定、战略执行和战略评价等管理活动。企业低碳战略管理会计系统应该包括低碳战略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低碳战略管理会计的决策支持系统、低碳战略管理会计的执行与控制系统以及低碳战略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与反馈系统[20]。和传统会计发展过程一样,低碳战略管理会计的出现一方面是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另一方面是经济管理理论的推动。下列条件为低碳战略管理会计的形成奠定基础。

(一)碳会计研究为企业低碳战略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提供了初步的理论指引

碳会计已远远超出了传统财务会计框架范畴,逐步渗透到广义会计学的其他领域,碳成本会计、碳管理会计、碳审计甚至是低碳战略管理会计等都已成为碳会计扩展的新内容。近年来,国内外有学者主张将碳管理融入企业战略管理之中[2,4-6,18,21]。Ratnatunga et al.[21]认为战略管理会计信息将有助于企业决策、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供应链管理、财务战略和相关业绩评价。甚至需要在供应链管理中整合碳足迹管理,真正实现经济发展向低碳模式的转变。因而,碳管理会计并不局限于企业内部的成本管理和经营运作,还涉及上下游交易对象之间的联合管理。Stechemesser et al.[2]在综合128篇碳会计研究文献后强调了碳管理的重要性:认为在利益相关者低碳意识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将气候变化视角整合到公司绿色经营或碳管理以及战略管理中变得十分关键;碳管理在向低碳未来转换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碳管理能使一个公司识别碳排放源,测量碳排放量。Dina et al. [22]根据减排承诺和参与减排行动的积极性两个维度对企业进行分类,其中将高承诺和采取前瞻性行动的公司称为环境创新者,剩下的公司称为环境追随者。传统的组织认为,经营和低碳经济是没有关系的,面对低碳经济,只能被动调整;相反,前瞻性公司采取整体思路高效地将低碳思想整合到追求高额绿色利润的实践中。Hartmann et al.[23]建议整合碳会计进入传统决策和报告过程,同时还建议建立一个为企业提供整体供应链,同时确保供应链合作网络中的合作伙伴对碳排放能够达成共识的供应链框架(供应链环境分析工具)。

国内关于碳管理会计的研究也有一定进展,如低碳视角下的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分析[18];论生命周期成本法下的环境成本分析[24];低碳经济模式下的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19];低碳经济下企业碳会计体系构建[4];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项目投资决策模式研究[17];低碳经济视角下的管理会计框架调整[8];企业碳管理会计系统构建研究[9];企业碳财务战略体系构建研究[10];排放交易运行机制下我国企业排放成本的优化战略管理研究[16];低碳战略管理会计系统建设内容和措施研究[20]等。这些文献分析了将碳管理融入企业战略管理之中建立企业低碳战略管理会计系统的必要性、低碳经济视角下碳管理会计的体系和方法,有些已经涉及到企业低碳战略管理会计思想,有的涉及到企业低碳战略管理会计方法,有的涉及到低碳战略管理会计系统建设内容和措施,为企业低碳战略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提供了初步的理论指引。

(二)碳大数据、云会计可以为企业碳战略管理提供信息和Q策支持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英国作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等在《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一书中对大数据时代的思维变革、商业变革和管理变革进行了生动阐述。厦门大学李建平教授认为,大数据指那些超过传统数据系统处理能力、超越经典统计思想研究范围、不借用网络无法用主流软件工具及技术进行单机分析的复杂数据的集合。对于这一数据集合,在一定的条件下和合理的时间内,可以通过现代计算机技术和创新统计方法,有目的地进行设计、获取、管理、分析,揭示隐藏在其中的有价值的模式和知识。大数据时代,一方面,碳交易市场数据、行业碳足迹数据、碳固数据均有望全部检测、记录和存储,企业碳排放数据、碳固数据、产品生命周期碳排放数据也能够全部记录和存储起来;另一方面,云计算、云会计、数据挖掘、数据库知识发现、商业智能等技术可以发现蕴藏在碳数据背后的知识(规律和模式)。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企业不仅可以利用碳市场、行业、企业和产品供应链积累的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碳排放和碳固等信息,还可以进行碳数据分析和挖掘,为“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战略管理提供碳信息和决策支持。

(三)碳减排和碳固技术拓展了企业低碳发展战略空间

21世纪,碳排放导致日益严重的气候变暖的同时,各种减排技术、循环经济技术和清洁发展技术逐渐发展成熟起来,为企业减排和发展低碳战略提供了更多的战略选择,另外,各种生物、物理和化学碳固技术也发展起来了,这些技术为企业在碳排放和碳固之间,在寻找战略发展联盟方面提供了战略机会。

(四)信息技术奠定了企业低碳战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

低碳战略管理会计实际上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信息系统,需要硬件、软件、互联网技术和商业智能技术的支持。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碳信息和其他战略信息能够及时记录和分析,使企业内部碳资源和其他战略资源信息高度集成和整合,并对外部环境变化信息做出适时反应,能够帮助企业及时发现市场出现的各种机会,并形成企业战略。

四、结语

环境问题的实质在于,应承担环境责任的企业,将其环境责任推卸于社会。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管制日益严格的情况下,企业应承担的环境责任内部化,环境会计应运而生。影响范围最大、影响程度最深、最受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是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而解决全球气候问题最重要的市场机制是碳排放交易机制。随着全球气候问题的日益突出和碳排放交易机制的发展,碳会计从排污权交易会计中独立出来,并远远超出了传统财务会计框架范畴,扩展到碳管理会计、碳审计甚至低碳战略管理会计等领域。企业建立低碳战略管理会计系统需要会计理论的成熟、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信息技术和低碳技术等条件,需要政府的支持、社会的推动和碳市场的完善。碳排放交易机制对企业战略管理和会计发展均产生了巨大影响。要使碳会计信息具有战略管理相关性,并为企业在“低碳经济”下进行战略管理提供信息和决策支持,就必须大力发展企业低碳战略管理会计。

【参考文献】

[1] 朱小平,娄欣轩,陈仲裁.基于决策有用观的环境会计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24(6):51-56.

[2] KRISTIN S,et al. Carbon accounting: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2,36(11):17-38.

[3] CHRIST K L, BURRITT R L.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ccounting:the significance of contingent variables for adoption[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3,41(2):163-173.

[4] 肖序,郑玲.低碳经济下企业碳会计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8):55-60.

[5] 王爱国.我的碳会计观[J].会计研究,2012(5):3-9.

[6] 徐爱玲.企业碳会计研究述评[J].当代财经,2014(8):111-120.

[7] STEFAN S,et al. Carbon accounting for sustainability and management. Status quo and challenge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2,36(11):1-16.

[8] 陆云芝.低碳经济视角下的管理会计框架调整[J].财会月刊,2013(9下):107-108.

[9] 何建国,余占江.企业碳管理会计系统构建研究[J].财会通讯,2015(16):36-37.

[10] 王琳,肖序.企业碳财务战略体系构建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3):172.

[11] CARRANO A L, PAZOUR J A,ROY D, et al. Selection emissions of pallet management strategies based on carbon impact[J]. Int. J. Production Economics , 2015,164(6):258-270.

[12] CADEZ S, CZERNY A.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strategies in carbon-intensive firm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6,112(5): 4132-4143.

[13] LEE K H.Carbon accounting for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the automobile industry[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 2012,36(17):83-93.

[14] TSENG S C,HUNG S W.A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model considering the social costs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or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 2014,133(15):315-322.

[15] 蒋雨珊,李波.碳管制与交易政策下企业生产管理优化问题[J].系统工程,2014(2):150-153.

[16] 谢东明,林翰文.排放权交易运行机制下我国企业排放成本的优化战略管理研究――基于企业目标和社会环保目标的实现[J].会计研究,2012(6):81-88.

[17] 李虹,周莹莹.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项目投资决策模式研究[J]. 会计研究,2011(4):88-92.

[18] 乔薇,冯巧根.低碳视角下的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分析[J]. 理论月刊,2011(10):150-154.

[19] 雨田木子,王砷.低碳经济模式下的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6):135-136.

[20] 魏玉平,曾国安.论低碳战略管理会计系统的建设[J].财务与会计,2016(22):76-78.

[21] RATNATUNGA J T D. BALACHANDRAN K R.Carbon Business Accounting: The Impact of Global Warming on the Cost and Management Accounting Profession[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uditing&Fiance,2009,24(2):333-354.

[22] DINA W,JANEK R.Carbon strategies 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an uncertain carbonomic environment――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coal-face[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5,96 (11):397-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