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工程师工作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01 18:30:02

it工程师工作总结

it工程师工作总结篇1

it工程师员工试用期工作总结范文一

20**年运维部在分公司直接领导下及全体员工的勤奋努力下,顺利完成网络维护、网络建设、网络安全等任务,有力的保证了版纳辖区数字电视业务发展,全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网络维护及建设

1,城域网维护建设

1)、 在分公司的正确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运维部全体人员的勤奋工作。城域网维护截止11月份,运维部共处理用户故障非电子派单电话报修518次,电子派单3687次,安装用户1869户,搬迁用户288户,平移用户147户,开通副机用户152户,提高了网络覆盖质量,更有力的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2),新区网络新建工程立项7项,实施7项等几个光节点网络覆盖面积,促进了业务发展和业务收入的增加。

3)、完成城域网建成管道建成4.98千米及配套设施建设。

4)、运维部必须及时认真上报当月的《网络维护月报表》、《安全隐患月报表》、《电子派单周、月报表》、《新装用户月报表》的工作。

2,网络优化建设

运维部在分公司领导的直接指导下,实时对城区网优不彻底区域地点进行不间断的网优及线路改造工作。

3,乡镇网络建设

1)、根据省、地公司和县分公司安排,在分公司领导亲自带领下,年初对全县所辖区乡镇网络进行了数字电视整转前的规划与设计。

2)、2016年对全县所辖区20个乡镇中16个乡镇的网络进行优化改造及1个乡镇网络的新建工作。

3)、县乡联网乡镇有线电视用户整转平移3540户,乡镇有线新装电视用户1629户。全县乡镇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总数5169户。

二、加强技术培训,提高队伍素质

运维部承担分公司工程建设的主要队伍,面对工程建设、网络安全干线安全重要任务,要在短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无论是组织工作,还是技术工作都存在较多的难题。为此,分公司把开展技术培训作为一项确保工程质量、进度的重要措施来抓,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不但多次派员工参加省、地公司举行培训学习,经常利用部门开会时间组织运维人员进行集中学习培训,还和邻近兄弟公司进行面对面经验和技术的交流,提高了维护人员的技能。

三、存在问题及不足

1、目前运维部整体须加强思想认识、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水平。

2、特别注重安全生产,搞好网络干线巡检工作。

3、运维部目前极其缺乏新技术、新业务的尖端人才,针对下一步的数字双向网络、数据等新业务,加强能承担新的维护任务技术的培训及业务学习。

4、加强运维文档的管理,提高维护质量。做好每月必须及时认真上报的各类报表。

5、随着城区网络的进一步扩大,交通工具的问题不多地制约着运维部的快速反应机制。

四 、20**年工作计划

1、继续抓好网络维护质量管理和科技维护水平,提高网络运行质量。

2、继续抓好、抓实省一二干线巡查工作。

3、积极配合做好城域网、本地传输网、城区管道及乡镇网络建设服务等工作的准备开工建设及其他工作任务。

4、按计划搞好网络新建、小区新建的立项及建设和竣工及验收工作。

5、落实运维部的各项管理制度,明确目标管理,理顺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水平。

6、完善安全生产制度,搞好安全生产工作。

it工程师员工试用期工作总结范文二

1.公司的发展离不开网络,在近一年中,公司厂区急速扩建,从B厂区一楼的SMT到二楼的组装测试线,本人有幸参与本次网络的规划与实施,由于工程的紧急和生产的扩张,实施的时候为了赶上生产的进度在某些方面难免考虑不周全,还有待进一步的整改。

2.因公司驻外办公地点的增加,要求能够进入公司的局域网中进行访问,本人针对公司原有的软件VPN进行了调试,确定该软件能正常安全的使用,可以方便在外移动办公人员的及时访问公司网络(该软件VPN仅支持ADSL宽带连接,在专线的网络中不能使用)。

3.公司电脑新旧更替频繁,在这一年里,公司新增电脑数百台,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下完成了数百台电脑的安装与调试,确保公司生产正常增长,公司目前一共近2000台电脑,由于机器较多,日常出现故障的情况较为常见,主要的电脑故障有:系统故障,网络故障,软件故障等,很多机器由于长期使用,导致系统中存在大量垃圾文件,系统文件也有部分受到损坏,从而导致系统崩溃,重装系统,另外有一些属网络故障,线路问题等。其他软件问题主要包括邮箱的使用, ERP和办公软件等。虽然说故障原因不会超过软硬件两种,但往往在处理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

4.目前网络计算机病毒较多,传播途径也较为广泛,可以通过浏览网页、下载程序、邮件传播,为了做好防范措施,公司每台机器都安装了杀毒软件,并定期的要求升级,对发现病毒的机器及时的进行处理。一年来,针对部分特需要求的电脑,甚至有数次手动更新杀毒软件。

5.近年来,公司的网络变动频繁,很多以前的网线都缺少标识,每次都给网络的变动带来极大的困难。在多次的网络变更中,更多的时间都是在找线中消耗,让方案无法在预期的时间内完成。在第一次对SMT网络变更中,对此有深刻的体会,原本预计半个小时的工作最后还是拖了近两个小时才完成,出现该种情况正是因为本人对公司网络的复杂性缺少认识,在没有标记的情况下实施方案,结果花费更多时间去确认网线的去向。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确保自己对网络能了如指掌,通过在各个车间的实地考察,终于理清了线序,并对网线和部分机柜进行了编号,同时制定示意图,方便大家更直观的理解。

时间如沙漏,总是在人们不经意间溜走,转眼将至年关。

it工程师员工试用期工作总结范文三

紧张而有序的一年又要过去了,忙碌的一年里,在单位领导及各部门各同事的帮助下,我顺利的完成了本年度的工作。为了今后更好的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还有就是不管是在何时何地,只要是工作问题都毫不推托,尽快解决。对领导的工作安排及吩咐从没有推迟过,都会尽职尽责尽快解决。在业余时间加强自己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保证自己有能力解决属于自己应该解决的问题。现对本年度工作总结如下:

一、思想政治表现和品德素质修养方面

本年度我院组织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为我院群众路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的一员,我认真践行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进一步提升了思想认识,进一步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

it工程师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 职业素养 岗位核心能力 创新能力 能力模型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IT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多,缺口也越来越大。2012年最新IT就业前景分析,IT人才的需求每年增加100万,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称,IT人才的缺口巨大,我国IT人才的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不仅缺乏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员、项目总设计师,也缺少大量的从事基础性软件开发及应用人员。IT行业的发展为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IT行业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仍处在一个高速发展阶段,为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但是 IT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应用技能,更需要较强的创新能力,因此深入研究和分析IT企业对IT人才的能力需求是培养合格IT人才首要条件。

一、创新型IT人才能力需求的调查与研究方案

为使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凸现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先进性,与用人单位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1],了解用人单位对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及能力要求,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对北京东蓝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无锡海辉软件有限公司、深圳腾讯等近10家具有代表性的国内知名软件企业的公司负责人、部门主管、一线技术员进行了调研。

此次调研分为实地调研和网上调研两大部分。其中实地调研采用与相关企业从业人员问卷调查、企业领导讲解、员工个别访谈和座谈提问等方式进行,网上调研则是小组成员通过在线问卷调查平台“问卷星”以及通过人才网站、企业网站、政府网站等途径收集相关可靠数据。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调研结果,显示行业企业对IT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职业素养、岗位核心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

二、创新型IT人才能力需求的调研结果分析

(1)IT行业从业者职业素养的要求

根据东方标准人才服务公司和华南师范大学人才测评研究所的《中国IT从业人员心理特征研究报告》,将IT行业从业人员按照岗位特征、职责和要求划分为四类岗位:管理类、销售类、技术支持类和研发类。以四类岗位的划分为基础,对IT行业从业者的职业素养进行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IT行业从业者职业素养主要集中在12个职业核心素质,并根据重要性程度评定排名,依次为:沟通能力、团队合作、学习能力、责任感、问题解决能力、诚信、主动性、理解能力、应变能力、抗挫抗压能力、踏实、大局观。

这12种素质是四类岗位人员都应该具备的,但是它们在四类岗位人员的素质要求中所占的比重差异很大。12个职业核心素质在四类岗位中的重要性程度评价结果:学习能力在研发类和技术支持岗位中处于首位,沟通能力在管理类与销售类岗位中占据首位。

(2)IT行业对从业者岗位核心能力的要求

目前,软件公司需求比较旺盛的职位包括:.NET软件开发工程师、JAVA软件开发工程师、手机软件开发工程师、数据库工程师和软件测试工程师等;软件公司所使用的主流开发技术包括:.NET开发技术和JAVA开发技术等。我们针对从事这些职位以及从事.NET开发和JAVA开发所需要的岗位核心能力进行了实地调研和网上调研,.NET工程师的岗位核心能力是:熟悉掌握.NET/C#等技术,熟练掌握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熟练掌握Web开发技术,熟练应用大中型型数据库开发。JAVA工程师的岗位核心能力是:熟悉掌握JAVA等技术,熟练掌握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熟练掌握Web开发技术,熟练应用大中型型数据库开发。由我们得出了IT行业从业者岗位核心能力的具体要求,为后面建立能力模型奠定基础。

(3)IT行业对从业者创新能力的要求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随着我国软件产业迅速发展,软件企业急需大量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创新型IT人才更为紧缺。为了解IT行业从业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们分别对企业和行业进行了实地调研和网上调研。通过对IT行业从业者的创新能力进行问卷调查以及统计分析发现:企业十分看重IT从业者的创新能力[2]。管理者一致认为IT从业者首先要具备的素质为:有创新能力、对现有技术的掌握、对工作范围内专业问题的熟练处理、有合作精神。企业认为,创新型IT人才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产品研发极为重要,没有创新,就没有新产品,企业就没有发展。

三、创新型IT人才能力模型“一体两翼”的构建

从软件技术的目标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分析入手,逆向推导岗位工作所需求的核心能力、通用能力和核心素质,根据创新型IT人才能力需求的调研结果建立软件技术专业创新型IT人才 “一体两翼”的能力模型.

其中“一体”指以培养岗位核心能力为主体,较强的岗位核心能力是创新型IT人才的必备条件,是创新型IT人才能够从事岗位工作的基础,是能够顺利通过面试实现从学生到员工“零距离”就业的前提条件。“两翼”指以专业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素质为两个支撑点。专业通用能力是学生综合利用各种知识,能够融会贯通解决实际问题的归类能力和变通能力,是做好专业工作的保证;职业核心素质是学生实现岗位工作质量由合格到优秀甚至到卓越的保证,也是学生职业生涯逐步上升的保证;三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四、总结

根据软件技术专业创新型IT人才 “一体两翼”的能力模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培养岗位核心能力为主线,构建“职业素养、岗位核心能力和创新能力”三维一体的创新型IT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动态优化专业学习领域和专业拓展领域的核心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专业教学资源,搭建创新型的教学平台等可以大大的提高IT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it工程师工作总结篇3

一、IT经济效益评估制度的产生

近年来,美国和加拿大的不少企业,在竞争中盲目追求所谓的IT的先进性,而往往忽视了投入与产出的经济效益。企业对大型的IT设备、电子商务和ERP系统(Enterise Resource Planning system)等的投资,到底有多大的投资回报呢?

在美国和加拿大,拥有CITP(Certifi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证书者,就可以对企业的IT经济效益进行内审评估,评价企业的IT费用支出与其投资回报率(ROI),从而促使企业对资源的合理配置。要确认企业对IT进行的投资是否明智,应确定一个最低的回报底线,并计算ROI。

二、企业IT经济效益的评价模型

图1:IT经济效益技术贡献评价模型[3]

图1描述了IT投资的四个阶段:投入、运营、产出与结果。一个企业IT投资成功的第一步在于投入。这涉及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系统,以及其拥有的资源和环境。IT投资一定要因地制宜符合本企业的实际需要。IT的产出可分为企业的内部产出(包括产量或质量的提高、工时的节约、设备利用率的提高、直接成本的降低等)和外部产出(包括客户需求的满足、客户信任的增加与客户数量的增加)。如果IT战略及其实施是成功的, 其必然会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提高企业的效益。企业每一IT项目的投资都需要按照图1中的技术贡献评价模型进行评估。

当企业投入一定的资源,用于巩固和改善其IT的技术系统,那么其结果应该是:节约了工时或降低了成本,获得客户的满意和信任,从而扩大了市场,增加了销售量,增加了利润。

三、《评价指南》中的评价内容

表1列出了《评价指南》中常用的评价内容(不是全部)。

表1 IT投资的常用评价内容[3]

四、企业IT应用的经济效益评估时ROI计算的要求

计算ROI,必须是科学的和基本完整的,IT的成本与利润一定要认真地进行鉴定,并在报告中说明。图1中模型的各个环节,对于ROI的计算都是重要的因素。IT投资项目的成本包括初始投资预算金额,维护费用、升级换代与环境风险(包括本单位应用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成本,一般还需要计算采用IT新系统或版本的追加成本与边际贡献。根据Erik Monnoyer[ 4]的研究,北美目前只有半数企业的IT投资获得了较理想的效益。

五、企业IT的经济效益内审评估的范例

某企业决定强化其IT的软、硬件设施,为100名员工配置了笔记本电脑。这一投资的结果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生产力,同时改善了企业的财务管理。在该投资中,企业投入的有直接成本,与培训有关的人力资源成本,因设备配置与员工培训占用员工工作时间所导致失去的订单和在某一段时间内因此降低了客户满意程度等的机会成本,以及投资后IT的运营成本和风险成本。

100名员工使用笔记本电脑以后,由于笔记本电脑比台式电脑携带方便,使用更为便捷,从而使员工平均每周节省了两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同时为客户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服务,其结果是客户数量有大幅度的增加。加快了订单的处理速度,市场变化得到更及时的反映,产品售后信息得到更迅速的反馈,大大提高了企业所提供服务的产量与企业其他设备的利用率,由此在生产成本方面节约了50 000美元。

100名员工使用笔记本电脑后,企业缩短了送货时间,使企业的业务流程、物流程序大为加快,降低了企业内部协调导致的成本10 000美元。客户对企业的信任程度也大为改观。同时,因新计算机信息安全保障与网速的提高,IT的运营、维护成本得到降低。最后,此次投资后企业利润逐年增加。该IT投资的ROI计算如表2。

表2IT的ROI的计算[ 5]

(1)计算该IT投资的收益

(3)计算IT投资的 ROI

ROI =(收益总额 -经营成本)/投入资本总额×100%

=($870 000 -$30 000)/$400 000×100%=210%。

六、北美企业IT经济效益内审评估制度的几点启示

一般而言,对IT的投资能产生减少劳动力成本、提高信息搜索速度、降低信息获取成本、扩大销售、节约差旅费、提高工作效率等多方面的经济效益;同时,能改善企业的质量控制,减少了内部工作审核的工作量与减少销售中易发生的错误,结果是减少了资本投入量、设备维护费、存货数量以及仓储费用,提高了资产利用率。

《评价指南》中评价范围也基本适用于我国企业IT经济效益的内审评估工作,因此完全可以作为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资产评估师、注册会计师对IT投资进行内审评估的标准。有一些IT经销商为扩大销售,千方百计地“忽悠”企业,怎么办?请具备资质的企业内审人员、资产评估师、注册会计师,计算一下IT投资的ROI。

it工程师工作总结篇4

关 键 词:软件与服务外包;教育基地;卓越工程师;IT培训

一、引言

大连是中国软件与服务外包中心城市之一, 2011年,大连软件出口、服务外包出口持续快速增长,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金额14亿美元,执行金额10亿美元,拥有外包企业近1000家,就业11万多人。2012年大连高新园区2至3月份拟开工软件园项目4个,分别为航天科研试验保障中心及航天软件产业园项目、软通动力科技园项目、海辉国际软件园项目、龙头软件园项目,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上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中的软件园区预计5年内将实现就业20万人,产值达到1000亿元,累计吸引投资500亿元。这些项目的实施,需要有充足的IT人才支撑才可以实现,那么如何培养和保证能有充足数量的IT合格人才,成为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大连IT教育的现状分析

大连现有专科以上的高等院校31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40多所,年培养IT相关专业人才近万人。除此之外,大连的IT教育培训业经过近 15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多种办学主体的市场格局,主要包括各级各类学校办的培训班、具有IT行业背景的培训中心、行业协会的培训中心、各种学会团体办的培训班、社会力量联合办学等100多家。随着培训市场的不断发展,口碑好、品牌价值高、教学质量过硬、就业形势良好的培训机构将会越来越强大。传统大学以及一些学历培训机构将逐步走高,品牌价值高的中等培训和品牌优良的企业技能培训继续保持平稳,部分不注重教学质量、不重视市场、不注重品牌的培训教育机构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逐步形成以重市场、重品牌、重质量、重就业为主的高等院校、行业培训、技能培训为主的三足鼎立局面。

三、大连IT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高校毕业生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脱节的矛盾突出

尽管我国高等院校每年都有大量的IT专业学生毕业,但大多数都很难快速满足企业用人需求,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在校园里很难获得实际的项目操作经验。因此,IT行业如今最普遍的问题就是,高校培养的IT人才相对过剩,而企业却找不到合适人才。在调查中发现,如果单从数量判断,我国每年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数量完全可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但应届生实际工作能力却普遍偏低。所以,人才的匮乏严重影响了软件产业的发展,而高校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的用人需求脱节,无疑进一步加剧了软件人才的短缺。

(二)民间IT职业教育存在短视行为

为了解决短期内的燃眉之急,许多民间教育机构开始涉足IT教育,几年来他们确实培养了许多实用型的“人才”,解决了就业问题,但其培养的人才在未来可持续发展方面却值得忧虑。纵观中国IT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当前的IT职业教育尚处在一个由发展起步阶段向爆发性成长期转型的过渡阶段。整个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各类花样百出的招生广告、鱼龙混杂的IT培训机构充斥着市场。在行业自由竞争愈演愈烈,IT培训行业市场的“马太效应”将日益明显,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而有专家预测,这一趋势在未来的3年内将更加清晰[1]。

(三)企业IT教育浪费社会成本

软件企业为使新人能够胜任工作,在每名新员工身上花费的培训时间至少要6到12个月的时间,这无形之中就加大了公司的人力资源成本。又由于软件行业的特殊性,人员流动较大,如果培养出的软件人才不断流失,企业就会疲于不断地培养新人的过程中,如此高昂的培训成本往往是企业难以招架的。并且,由此引发的软件开发的延续性问题和交付时间难以保证,将直接造成企业信誉和产品质量下降。为了企业的发展,许多企业因无奈而自己培养IT人才,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虽然有的企业把成本转嫁给学生,实质上也间接地浪费了企业的成本,更是浪费了社会的成本。

(四)IT人才结构不合理

在软件行业,较为合理的软件人才结构的高、中、初之比应该在1:4:7,呈“金字塔形”分布,然而我国的软件人才的总体结构分布却存在着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分布,即软件“高端人才”(系统分析师、项目经理等)和“低端人才”(软件编码人才)严重短缺,这种人才结构配比上的失调,严重阻碍了软件产业的健康发展。当前我市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已进入转型期:逐步摆脱低水平外包业务,不断向高端、高附加值业务发展。从软件制造、测试向软件设计的业务转型,对IT人才供给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端人才,特别是熟悉国际外包业务流程的人才已成为产业发展最急缺的人才。

(五)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目前国外在这方面开展的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所谓“合作教育(Co-Op Education)”模式,这种模式在世界43个国家的大学中实施,其中不乏世界一流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乔治亚理工学院等。合作教育是一种非常严谨和严格的产学合作办教育的模式,学生在校期间轮流在学校学习和在产业实践,在产业实践期间顶岗工作、有报酬,学生毕业前已积累较丰富的产业工作经验,受到产业界的欢迎。这种模式实际上是一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但是由于受经费、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制约,当今的中国企业不愿接受学生实习,这就导致了传统的培养模式难以达到培养目标[2]。

(六)IT培训缺乏因材施教的灵活性

近几年来,有一定IT公司背景的教育企业具有体制灵活、反应迅速,适应力强等诸多特殊优势,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有着更加强烈的愿望和积极性,因而,他们的竞争力也得到更加显著提高。他们将逐渐增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并最终占领主要市场。具有大公司背景的办学机构的地位将进一步受到人们的认可和尊重。但目前各家培训机构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问题:技术标准缺乏差异性,培养方向不够多元化,课程设置缺乏足够的灵活性。这就造成了同样的培训内容,基础较好的学生感觉比较简单,无法有效地提升个人的IT技术水平,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又感觉吃力,不能切实改善自身技术应用能力不足的问题。

四、大连建设全国IT教育基地的思路和对策

我国软件业要发展,关键在于专业化、规模化和产业化。需要大量的产业后备军,比较合理的IT人才培训供应链应该是高校、专业IT培训机构和IT企业的互动链条。高校教育相对稳定,偏重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培养的人才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专业IT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则更加实用,更能紧跟市场需求;另外通过与企业合作进行的专业化高标准的职业技能培训,也是完善人才教育体系极为重要的一环。针对大连的IT教育现状,特提出如下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IT教育基地,规范IT人才培训标准,建立完备的培训机制。

由政府牵头建立IT教育基地,设置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培训内容,建设一个集人才培训、服务企业和高端研发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使之成为大连的一个品牌,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对参与培训的行业企业及培训机构进行严格的选拔,建立相关的准入制度,通过规范IT人才培训的标准,建立完备的培训机制,使得进入基地的每一位学员都是以“专业培训+企业实践+保障就业”的模式完成培训。

(二)要建立教师培训基地,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1. 将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化,鼓励和要求教师参与实践

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由于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绝大多数的高校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教师的实践机会少,工程实践能力弱,具有实践背景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也远不能达到要求。因此,需要建立提高教师工程能力的基地,并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激励机制,让教师在基地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如果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了,那么在他们的教学活动中的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得以传授工程实践的思想,会更好的将工程技术贯穿于教学过程中,这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2. 保证教师掌握最新的IT技术

IT技术发展速度迅猛,教师的知识需要及时更新和充实,了解和掌握行业尖端技术,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把最新的技术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行业企业要有针对性的开展短期课程培训,让教师了解行业发展的最前沿技术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学习行业的新规范新标准。企业和学校都要建立一套切实有效的管理机制,保证教师知识及时更新的目标得以实现。教师深入企业不能蜻蜒点水,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要主动承担这些社会责任,充分发挥其在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3. 聘用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吸引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高校任教,从而提升教师的整体水平。各高校院系可设置“特聘教师”等岗位,吸引一批行业专家、技术骨干、高级工程师到学校“短期上岗”,聘请他们对专职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参与课程设计环节或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此外还应允许一些符合条件的兼职教师参与高校教师职称的评定,并给予适当的报酬或荣誉称号。总之,打开校门,欢迎企业中的行业专家走进课堂,不仅提高了高等工程教育的专业性和实践性,更促进了高校和企业在人才、技术和文化上的沟通与交流。

(三)结合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工程”,探索IT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设计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适合IT人才快速成长的育人新机制。

1. 校企合作探索IT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以国家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契机,真正做到以合作创新路,以合作促提高、以合作谋发展。要在合作领域上有所拓宽,合作层次上有所提升,合作内涵上不断丰富,积极开展宽口径合作、多样化合作、深层次合作,真正做到以联合推动合作,以整合促进合作,以融合提升合作。校企合作还应该走更加深层次的道路,以共建学院、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建课堂、共建实训基地等方式,从招生到就业,企业全程参与,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完成人才培养,这样既能够保证招生生源,同时学生的就业也得到了保证,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2. 校企合作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由行业企业根据IT技术的发展变化,适时提出人才培养标准,制定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制定各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提出相关课程的考核标准。同时设定若干门专业选修课程,以适应不同的院校及不同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保证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这样使一部分现在由培训机构和企业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完成的基本课程,由学校完成。企业的培训可以直接由项目实训开始,从而缩短人才培养时间,提高人才培养效率。改变目前高校人才培养和行业企业需求脱节的现象,建立高校和行业企业间的制度化联系。

(四)分层次教学,培养各类IT人才

培训企业应着手进行整个培训体系的升级调整。根据参训学员的基础水平的不同,将技术课程的难度设为高、中、低三大类。同时,可结合不同院校的外语教学方向,在技术课程体系调整的同时,适当进行IT英语、IT日语、IT韩语等专业外语能力的强化培训。

1. 高端课程――理论深化

针对大工、海事等一本重点院校的学生,为其提供高端培训课程,以技术开发原理及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深化为重点,提高学员的理论水平与理论掌握,以满足学员进入科研院所进行技术创新等工作的发展需求。

2. 中端课程――实践应用

针对二本的理科院校及综合类院校的软件学院,为其提供更侧重IT企业实际技术水平要求的职业技能培训,通过项目实训等方式,切实提高学员的动手操作能力,积累实际项目经验,培养团队精神与职业素养,从而能尽快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

3. 低端课程――辅助支持

针对其他大专或以下学历水平的学生,为其提供理论教学更为浅显、技术培训更为基础的技术课程,使学员在通过短期针对性培训后,能够胜任技术支持、测试等基础IT职位的岗位要求,满足IT行业对基础性人才的需求。

(五)对于行业企业及企业培训机构的政策支持

设立专项培训补贴,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与大中专院校、培训机构开展人才培训、课程引进以及师资培训和引进等合作,由市专项资金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培训补贴。重点鼓励中高级人才培训,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已经开展的“普惠制”培训还应该进行下去,要充分总结过去工作经验和问题的基础上,继续做好相关工作。

(六)要将大连IT教育基地建成全国IT产业的人才摇篮

大连对于全国的IT产业而言,其地位越来越重要,辐射作用正在不断增强,大连IT产业的强劲发展势头,使得全国各高校成为大连IT业未来的“人才储备库”。大连的培训机构和行业企业要广泛和省外的其他大学联合,吸引他们到大连的IT企业参与实践,一方面可以解决目前高校缺乏实习实训基地的状况,还可以通过这样一个基地,将更多的人才吸引过来,通过培训提升就业档次,成为实用型人才,做大IT人才市场。

(七)将大连的IT教育基地建成政府机构与众多国内外企业交流的平台和咨询服务中心

要突出自己的技术优势,依托我市高校和众多科学院所的技术力量,以大连软件园各IT企业为后盾,结合自身管理经验和教学水平,立足于IT产业的市场发展,瞄准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不但要为个人和企业提供高端软件培训,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应用等计算机技术和培训,还要为各个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服务,使基地成为政府机构和众多国内外企业交流的平台和咨询服务中心。

(八)建立良好的就业服务平台

随着就业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就业导向在培训市场成为最受关注的话题,职业教育首先应为就业服务。学员选择职业培训的直接动机是为了顺利就业,就业导向已经在整个职业教育领域受到普遍重视。开发数量较多、质量较好的实习就业基地是保证提供良好就业服务的前提,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要建立一个IT人才培养信息系统,全面掌握和管理相关IT人才的数量、质量、技能水平、职业技能方向等信息,为企业选拔人才和学员就业搭建一个就业服务平台。

(九)要根据不断变化的业务类型培养IT人才

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努力,大连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的高端业务比例明显提高。有数据显示,目前大连从事离岸外包业务的企业中高端业务的比例已经接近30%。近些年,高新园区还加快了云计算、物联网和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速度。技术更新换代快,使得人才培养呈现出加速度不足的情况。在嵌入式人才缺口大的同时,3G、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新兴领域也招人迫切。所以,行业企业和培训机构要紧跟IT新技术的发展,培养与之相适应IT人才,特别是熟悉国际外包业务流程的高端人才。

五、结束语

吸引招纳一批既懂技术又有市场经验、教育培训经验和管理经验的高端人才,充分利用我市二十余所高校的师资资源,通过整合大连市场上的200余家培训机构,建立一套完备的培训机制和科学的管理规范,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做强、做大IT人才教育基地,打造大连特有的职业教育品牌,使大连成为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IT人才集散地。

参考文献

[1]任文鹤. 中国IT培训行业报告 各家培训机构现状分析 edu.省略/peixun/detail_2011_09/19/9294558_1.shtml

[2] 何小东,刘艳,刘国强.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无缝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70-172

[3] 吴勇毅,许金水. 何日破茧成蝶?――IT教育培养模式的困境与突破[J].软件工程师,2011(3):29-31

[4] 黄国兴.软件技术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J] .计算机教育,2010(23):14-20

it工程师工作总结篇5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大型公司的IT产品工业设计师一般的行情是年薪20万元,如果有海外学习经验并有5~8年专业设计经验的设计师往往年薪超过50万元,工业设计总监年薪则可能过百万元。虽然市场的需求非常旺盛,国内的工业设计师人才却一直十分缺乏,企业常常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业设计师而苦恼,而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又往往抱怨就业困难。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工业设计师人才的培养历史短、年轻设计师经验不足、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创造力水平有待提高、真正出色的工业设计师不多造成的。要培养一名优秀的工业设计师,往往需要多年的学习与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本期我们就简单地了解一下,成为一名优秀的IT产品设计师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

IT产品设计师,顾名思义就是从事IT产品工业设计活动的人,一般来说,IT产品设计师要设计一款新产品,首先需要对产品进行设计研究,其中包括市场分析、流行趋势分析、用户接受度调查、产品即将面向的市场的社会文化分析,以及产品的色彩和材质选择和设计策略等方面。一个好的设计首先来自于设计师的想法、创意,来自设计师对设计主题的认识。因此,作为一名IT产品设计师,需要具有的最基本条件就是要有大胆创新的意识、敏锐的洞察力和创新能力,能够把握潮流脉搏,时刻走在时代的前端,这样才能使自己设计的产品在众多产品中脱颖而出,引起消费者的关注。

其次是产品的外观设计,这需要设计师对产品设计进行探索,注重产品的细节设计,在设计过程中不断对产品进行完善,并建立起设计模型。这就要求IT产品设计师必须具有扎实的美术功底和设计表现能力――只有具有了相当的审美能力和坚实的产品造型设计基础,才能对产品的造型和细节(包括颜色、布局等)进行审美和把关。而牵涉到建立设计模型,就需要设计师精通相关2D/3D软件及其他各类设计软件,能熟练使用软件绘制产品2D平面效果图、进行3D建模渲染制作。由于设计相关软件的多样性以及较快的升级速度,还要求设计师具有良好的软件自学能力。

it工程师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实践教学培养模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能力

1 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主要内容的全球化和信息化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成为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党的十六大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了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等战略思想。随着这一精神的贯彻落实,各级政府扶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无限的商机。

“十五”期间,各级各类信息化人才五年共增加2000万人,其中软件人员增加300万人,计算机人才需要每年增加100万。在我国总共664所本科学校中,有505所学校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4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校人数接近理工科在校生总数的1/3。这一方面反映出高等教育对国家信息化建设的积极响应,另一方面也说明计算机专业建设数量大、任务重。然而,高校在扩招的同时,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所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困难

国家和社会对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需要,必然与国家信息化的目标、进程密切相关。计算机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对计算机人才的层次结构、就业去向、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计算机类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不是数量太多或质量太差,而是满足社会需求的针对性不够明确,导致了结构上的不合理。计算机人才培养应当与社会需求的金字塔结构相匹配,也应当是金字塔结构,这样才能提高金字塔各个层次学生的就业率,满足社会需求,降低企业的再培养成本。

2.高校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目前,企业对素质的认识与高校通行的素质教育在内涵上有较大的差距。以学习能力为代表的发展潜力,是用人单位最关心的素质之一。企业要求人才能够学习他人长处,而目前相当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盲目自以为是”的弱点十分明显。

3.在校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亟待大幅度提高

目前计算机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比重并不小,但由于学生不了解其作用,许多教师没有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致使相当多的在校学生不重视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为了适应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有效地培养大批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人才,全方位地加强高校计算机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

4.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难以与计算机发展同步

目前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内容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同步,教学模式还不够丰富,必须进行大力度的改革。

截至到2004年12月,全国IT职位需求数达到72302个,比2004年1月份增长了17336个。需求职位以研发工程师、产品工程师、软件设计开发工程师、结构设计工程师、系统分析员、Java开发工程师等技术岗位为主。赴日软件工程师以及小语种IT工程师在本地就业机会也很多。然而,面对如此多的就业机会,一方面是大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职位,另一方面却是IT企业难以找到满意的IT人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与IT企业结合不紧密。

针对以上问题,计算机教育界一直在开展研究工作,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对策,其中层次化培养模式得到广泛认同。即根据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所从事工作的性质来划分,将计算机人才大致分为从事研究型工作的专门人才、从事工程型工作的专门人才、从事应用型工作的专门人才。其中第一类以培养优秀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为目标,着眼于他们未来成为教授和学者;第二类注重培养工程实践型人才,着眼于他们未来成为主任工程师、总工程师;第三类以培养专业技术熟练的、优秀的软硬件生产、开发、经营、维护工程师以及专业技术管理工程师为目标。

事实上,我国的教育理论工作者早就从社会功能、智能结构等方面对人才类型进行研究,认为社会人才可分为四种类型: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这四类人才中,学术型人才要求基础理论深厚,有较好的学术修养和较强的研究能力;工程型人才要求有较好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应用知识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技术型人才也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更强调在实践中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强调岗位操作能力。地方本科院校从事理论研究的基础相对薄弱,学术型人才不应作为主要培养类型,而技术型和技能性人才更适合高职高专等院校。因此,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以工程型人才培养为主。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角度看,工程型人才的特征主要是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原理演变为软件或硬件产品的设计、项目规划或决策。强化实践能力,注重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提高与企业沟通的能力是这类人才培养的最佳手段。大力培养工程型人才符合地方院校特色,也符合因材施教的要求。

2 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工程型人才的特征要求,本文从地方高校的角度,以苏州大学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例,重点探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工程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在保证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必备的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比重,设立了数据库综合实验和硬件综合实验等五个大型综合实验;制定了二年级到企业进行认知实习、三年级到企业进行暑期实习、四年级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实习的企业实习计划;开设了日语等小语种选修课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等公选课,包括聘请企业高级主管开设企业文化讲座、IT项目管理选修课等。本节仅从强化实践环节这一侧面介绍我们在工程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的探索。

1.教学模式概述

苏州大学与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昆山软件园毗邻,周边IT企业众多,其中苏州工业园区55%的企业为IT企业。苏州工业园区下属的国际科技园现有企业240多家,80%为IT企业和高科技企业,主要从事软件开发和IC设计。苏州大学在多年教学中,结合地方特色,总结出了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法,在注重计算机专业人才基本理论培养的同时,也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中,采取“理论―实践―理论”循环教学模式,既注重理论教学中各门课程的相互衔接,同时将理论教学、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论文设计看成一个整体,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不仅仅学到某门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某种具体的开发手段,更能全面掌握整个课程体系和开发过程。实践教学中,我们建立了新的实验教学模式,设计了从“单元实验―综合实验―课程设计―开放实验室―实习基地―毕业设计”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的个性化设计能力。同时,我们与企业密切联系,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实践型人才”的新模式。

2.主动适应IT企业需求,定制企业需求的培养方案

随着IT技术的迅速发展,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市的IT企业也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其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跟踪IT企业的发展,分析其人才需求状况,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重要参考价值。针对目前许多高校培养的本科生难以适应市场需求这一现状,苏州大学与苏州市各相关企业联合成立IT企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苏州大学IT专业的发展提供长期的指导与支持。同时,IT企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企业还不定期地给计算机专业学生举行技术讲座及前沿知识讲座,并与教师进行座谈,共同商讨有关教学内容更新的问题。IT企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不仅为学生、教师打开了了解市场的窗口,同时也为企业和学校架起了人才需求的桥梁,从而实现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定制化培养。

3.建立新的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个性化设计能力

在专业实验教学模式上,改变原有实验课中传统实验多而反映现代科学技术新成就的实验少、验证性实验多而创新实验少、实验手段上采用传统测试技术多而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少的状况,建立了新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这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把有原来固定的实验时间安排改变成灵活的实验时间安排,把原来封闭的实验项目改变成支持自主设计的实验项目,把原来的成批实验方式改变为满足学生个性化要求的实验方式。针对专业特点,可分设计算机硬件基础实验室、计算机软件基础实验室、计算机软件工程实验室、计算机多媒体基础实验室、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室、数据库实验室、信息安全实验室,以培养学生专长。

4.建立创新实验室,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实验室是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经。目前,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和摩托罗拉中国有限公司、苏州国芯科技有限公司、紫金电子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联合建立了苏州大学摩托罗拉单片机实验室、江苏省嵌入式软件技术中心苏州大学分中心等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实验室,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同时,学院成立了自己的开放实验室,主要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习成绩优异且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学生提供了进行创新性实验的条件,并制定了完善的开放实验室条例,规定了其运行机制及运行模式。

如进入开放实验室的学生必须结成科研小组,采用自主选题、指导教师指定课题或企业提供课题等方式,经开放实验室评审委员会评定后才能进入开放实验室。科研小组必须在一定时期内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并提交课题总结报告或论文。由于开放实验室必须以课题小组形式申报课题,开放实验室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开发能力。因此,开放实验室为广大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激情,为其成才创造了有利条件。

5.建设加强实习基地,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提高实践能力的关键是要让学生有与企业直接沟通的机会。因此,应积极引导教师主动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的主战场,把专业建设深深根植于生产实践之中。在实践中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致力于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性的高级专门人才。目前,我们已在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新区的摩托罗拉、AMD、罗技、旺宏等世界知名IT企业建立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与实习基地,并与中创软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昆山成立了苏州大学中创软件工程学院实习基地。在实践中教,在实践中学,使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明显增强。

我们将企业实习划分成三个阶段。一是认知实习,时间一般为一周,主要让学生全面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各企业主要研究方向以及当前流行的开发工具和软硬件平台。二是暑期社会实践,时间为50天,主要让学生利用暑假深入企业,参与企业的一些小型项目或一些模块的开发,甚至是文档的整理工作,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所学知识到底能如何运用,并初步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一些实际项目开发的能力。三是毕业实习,时间为一学期,主要让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较为完整的项目开发,目的是让学生毕业后具备独立胜任项目开发与设计的能力。

在实习基地建设中,应注重学生管理与质量监控。以毕业设计为例,我们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毕业设计的规章制度,如毕业设计计划、毕业设计选题原则与类型、毕业设计的步骤、校外毕业设计试行办法等条例,并发放企业严格执行。对于安排毕业实习生多的企业,我们还专门安排指导教师长驻企业,从而确保了毕业设计和论文的质量。

3 结束语

强化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显著提高。近几年来,我院学生多次在江苏省程序设计及网页设计比赛中获得好的成绩,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也始终在98%以上,人才就业面也非常广。目前,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我们在扩大实习基地范围的同时,更加注重实习基地的内涵建设,如开展“多模式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IT人才”这一课题研究,希望通过IT企业教学指导委员会、IT企业联盟等松耦型校企合作模式和共建创新实验中心、实习基地等紧密型校企合作模式等方式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性质和规模的企业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既达到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目的,也使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得到实惠,从而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

(本文获得“2005年全国青年教师计算机教育优秀论文评比”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二等奖)

参考文献

1.陈建军.IT业和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良性互动.通信信息报,2004,6

2.李晓明.陈平等.关于计算机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计算机教育,2004,8:11~18

3.马殿富等.明确定位,培养高质量人才.计算机教育,2004,8:44~50

it工程师工作总结篇7

Abstract: The quality issue of IT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services has drawn increasing attention of customers and service providers. The service quality improvement can start from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for customer needs and the status of services, through the analysis for the service quality problems and their root cause, to find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Quality improvement using project-oriented approach to manage and implement, through the project plan and start meeting for formal confirmation of quality improvement objectives and their implementation and management methods, can effectively ensure the quality improvement work smoothly. IT service manage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is the focus and fundamental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ervice, according PPMT implementation framework to define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management system, and fundamentally improve IT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service quality.

关键词: IT服务管理;运维服务管理;服务质量改进;管理体系建设;PPMT实施框架

Key words: IT service management;operation service management;service quality improvement;management system construction;PPMT implementation framework

中图分类号:C931.2;C9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3-0168-04

0 引言

当前,国内已经步入“服务经济”的发展阶段,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也逐步建立起来。信息化在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和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也使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和依赖程度不断提高,而IT运维服务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因此,IT运维服务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各类企业的重视。在IT运维服务业蓬勃发展的同时,IT运维服务的质量问题也引起了相关客户和服务提供商的关注。

笔者有幸参加了W公司所承接的广州市某信息中心网络平台与IT设备维护项目(以下简称本项目)的IT运维服务质量改进工作。在提供本项目的服务过程中,W公司收到了客户方领导层对服务质量的严重不满和投诉。笔者作为公司后端的IT服务管理咨询顾问,受命启动专门针对本项目的IT运维服务质量改进项目(以下简称本质量改进项目),着手改进其服务质量并提高客户满意度。本文将笔者在本质量改进项目中的主要实施方法和过程进行介绍和展现,希望能够给同样关注IT运维服务质量的同行们一点启发和帮助。

1 对客户需求与服务现状的调研和分析

任何服务质量的改进都是源于对客户需求的高度关注和对服务现状的调研和分析[1]。笔者在介入本项目之初,就将重点工作放在对客户需求的调查了解、以及对IT运维服务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两个方面。

通过与客户方和前端一线服务团队的充分交流、以及对服务情况的现场调研,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调阅和分析了本项目的招标文件、投标文件、项目合同书等关键资料,笔者了解到W公司在IT运维服务提供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不足,需要进行重点质量改进,以尽快提高用户的服务体验和客户满意度。

①没有为客户提供针对三年服务期的一整套目标明确的工作计划和时间表;没有帮助客户理清和优化IT服务管理业务流程;在日常服务过程中没有认真落实IT资产管理办法,没有为客户提供一套定制的IT资产管理系统软件并有效使用起来,最终导致客户的IT资产失去应有的管理,过去一年中IT资产数据基本没有与实际情况同步变更,目前整个IT资产数据不全不实。②客户需要对全区电子政务网络提供系统化的诊断和保养,解决目前该网络可靠性不高、上网速度慢的隐患,这项工作一直没有开展;客户强调提供服务的应当是一个有技术梯度的专业网络团队,而不仅仅是一名前端服务工程师。③提供服务的IT服务工程师技术能力不足,一个故障要反复上门几次才能解决,服务只能依赖于个别技能较好的服务工程师。④每月例会上客户提出的服务目标和要求尽快改进的重大问题基本无法实现,计划和执行情况的检查工作没有开展,用户的真实需求没有上传到公司,造成公司的决策偏差。

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运维服务计划和实施方案、资产普查、IT资产管理系统软件的定制开发与应用、专业网络团队的诊断和保养、知识管理和业务培训、团队管理、问题管理、会议管理等方法分别予以解决。但是,如果只是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解决眼前的问题,也很难真正解决客户在未来可能遇到的其它问题,只有充分挖掘上述四个方面问题的根源,从根本上解决导致这些问题的本质原因,才能真正保证以后的服务能够充分满足客户的需求。因此,笔者对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进行了分析,发现这四个方面的问题,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W公司对客户需求的理解偏差和沟通不畅,二是W公司没有一整套严格的标准化的IT运维服务规范和管理制度。由于沟通不畅和需求理解偏差,所以客户的重点需求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实现;由于缺乏标准化的IT运维服务规范和管理制度,所以需求理解偏差没能及时发现和纠正、计划和检查没有开展、不能发挥团队能力。而这两个方面的最根本原因,则是W公司没有真正建立科学的标准化的IT运维服务管理体系。因此,笔者将本质量改进项目的工作重点放在IT运维服务管理体系建设方面。

2 质量改进项目的工作计划与项目启动

在明确了本质量改进项目的工作重点以后,在着手开始质量改进工作之前,首先要得到客户和W公司双方领导的确认,以保证质量改进项目的工作能够真正实现对运维服务质量的改进目标。因此,笔者在前期调研和分析基础上,草拟了《运维服务质量改进工作计划书》,在征求双方领导和运维服务团队负责人等主要项目干系人的意见并获得通过后,召开了“运维服务质量改进工作项目启动会”。启动会上有客户方领导、W公司高层领导、运维服务团队负责人(包括运维服务项目经理和W公司运维服务中心项目总监)、运维服务质量改进项目负责人(笔者)和其他项目干系人到会参加。通过项目启动会的召开,将本质量改进项目的项目目标和工作范围、项目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主要项目团队成员和分工、项目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项目进度计划等内容进行了讨论和确认,从而正式将质量改进工作以项目化运作的方式确立下来,并使本质量改进项目的目标和范围得到各方面的正式确认,从而为质量改进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管理基础。

根据项目启动会上确定的质量改进工作计划书,本质量改进项目的总体目标包括完善运维服务管理体系建设、IT资产与运维管理系统软件的定制开发、IT资产普查与资产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网络诊断和优化及其整体解决方案的提供、加强对IT服务工程师的服务规范和服务技能的培训、进一步完善运维知识管理和知识库、对用户提供常用软件使用和常见故障处理的培训等七个方面。在这七个方面的总体目标中,第一个目标“IT运维服务管理体系的建设”是重点,其它六个目标在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后,都要将其工作内容形成规范和制度,并集成到IT运维服务管理体系中去,从而保证W公司在今后的IT运维服务过程中、以及其他的IT运维服务项目中,能够始终保持改进后的服务质量,并使本项目的经验得以固化和重复使用。因此,笔者将本质量改进项目的工作重点集中在“IT运维服务管理体系建设”这个目标上,其他目标的实现则根据任务类型由其他项目干系人分工负责。例如,“IT资产与运维管理系统软件的定制开发”由W公司软件研发中心负责人负责完成;“IT资产普查与资产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和“对用户提供常用软件使用和常见故障处理的培训”由运维服务项目经理负责完成;“网络诊断和优化及其整体解决方案的提供”由W公司运维服务中心二线专家团队负责、“加强对IT服务工程师的服务规范和服务技能的培训”和“进一步完善运维知识管理和知识库”由W公司运维服务中心后端的IT运维服务管理咨询团队负责。这样分工负责后,质量改进项目的七个目标就得以落地执行。

3 IT运维服务管理的实施框架与体系建设

在IT运维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中,首先需要确定一个科学的IT运维服务管理实施框架。目前实施IT运维服务管理的较成熟和普遍的方法是ITIL最佳实践[2]和ISO 20000国际标准。综合企业再造理论[3]、多层BPR实施体系结构[4]和技术管理咨询的PPT模型,IT运维服务管理的规划与实施,需要从作业流程(Process)、组织架构(People)、管理与评估系统(Management)、IT技术和工具(Technology & Tool)、企业文化和观念(Culture)这五个方面进行考虑[5];一般情况下,可以从前四个方面(即PPMT实施框架)实施IT运维服务管理,然后逐渐向第五个方面(即企业文化)渗透(如图2所示)。因此,在本质量改进项目的IT运维服务管理体系建设中,笔者采用PPMT实施框架进行服务管理体系的设计和实施。

根据PPMT实施框架及项目需求,本质量改进项目的IT运维服务管理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IT运维服务管理业务流程及其配套的数据表单和统计报表的设计、运维服务管理组织结构及其岗位职责的设计、运维服务规范和管理制度的建立、IT资产管理及运维服务管理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开发等四个方面,在完成上述四个方面的设计以后,再将设计结果在IT运维服务项目过程中实施和应用。在设计和实施时,均要遵守“作业流程组织架构管理与评估系统技术和工具企业文化”的先后顺序。

4 IT运维服务管理体系建设的具体内容

根据W公司与客户的项目合同及其招标文件要求和投标文件承诺,在本质量改进项目中的IT运维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可以从本项目的IT运维服务范围和服务方式与服务级别、运维体系框架和各服务管理工作流程、运维服务组织结构及岗位职责、相关服务规范和管理制度、相关数据表单的格式设计与填写说明、相关统计报表的格式设计与数据来源、IT资产管理和运维服务管理系统软件的需求分析与设计说明等七个方面进行展开。在这七个方面的设计过程中,要兼顾考虑吸收本质量改进项目的另外六个目标在工作中形成的规范和制度,将其经验和成果集成到IT运维服务管理体系中来。

4.1 IT运维服务范围和服务方式与服务级别一般是由招标文件的要求和投标文件的承诺所决定的,然后再结合IT运维服务提供商(例如W公司)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现状进行设计和规定。

4.2 运维服务体系框架主要对所有的运维服务管理流程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总体规划和说明,并通过服务管理流程关系图对各流程的前后衔接关系进行描述和说明;然后通过各服务管理工作流程的详细流程图对各工作流程在各种情况下的处理规则进行描述和说明。在本项目中的运维服务管理流程,主要包括服务级别管理、IT资产管理、日常工作管理、常用服务流程、备件管理流程、桌面运维流程、网络运维流程、其他工作流程等八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包括多个服务管理流程,总共包括21种管理流程。究竟应当包括哪些流程,应当根据具体运维服务项目的实际情况和客户需求,结合ITIL最佳实践和ISO 20000标准进行梳理和设计。

4.3 运维服务组织结构一般由IT运维服务提供商和客户双方参与本项目的人员组成,一般可以分为一线、二线、后台支持、第三方支持等四个级别;运维服务项目经理一般介于一线和二线之间,作为一线服务团队的管理者,同时也是二线服务团队的成员之一。在确定了服务组织结构后,再根据所设计的各运维服务管理流程的需要进行岗位分工,再根据岗位分工确定各个岗位的职责;通常可以分为客户方管理人员、运维服务项目经理、服务台、服务工程师、配置管理员和服务助理等岗位或角色。

4.4 相关服务规范和管理制度一般是指在IT运维服务管理流程以外、无法或不便于通过流程方式进行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相关规定。它作为运维服务管理流程的有效补充,使IT运维服务的提供过程实现进一步的科学化和标准化。在本项目中的相关服务规范和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服务台工作规范、日常运维服务规范、网络运维服务规范、资产普查工作规范等方面。其中服务台工作规范又包括服务热线接听规范、故障判断技术规范、事件类别判断方法、事件优先级判断方法、服务单回访规范等;日常运维服务规范又包括上门维护服务规范、备件库管理规范、运维档案管理规范等;网络运维服务规范又包括网络设备日常维护规范、网络安全运维规范等;资产普查工作规范又包括普查工作组织架构、普查人员上门服务要求、普查准备工作、普查工作注意事项、普查数据检查标准、普查数据录入和统计规范等。具体应当包括哪些服务规范和管理制度,也没有一定之规,主要根据具体项目的实际情况和服务管理需要而制定,制定者需要具备一定的项目管理、服务管理和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和经验。

4.5 相关数据表单的格式设计主要是根据各运维服务管理流程的需要,在某些服务管理流程的某些环节需要工作人员填写相应的数据表单,则根据该环节和整个流程的需要、以及后期统计报表采集数据的需要进行表单内容和格式的设计。在本项目中的数据表单包括了常用数据表单、备件管理表单、桌面运维表单、网络运维表单、资产普查表单和其他表单等六大类。其中常用数据表单包括服务单、用户投诉处理单、收款服务单等;备件管理表单包括备件借用登记表、备件清单、备件出入库登记表等;桌面运维表单包括设备采购验收单、设备采购汇总表、设备采购明细表、资产报废登记表、资产报废意见书、供应商维修设备回执单、设备维修回执单、设备维修报价单、设备采购报价单、升级换件登记表、用户入网申请单等;网络运维表单包括网络故障报告、网络系统端口登记表、配线间钥匙借用登记表、网络巡检报告表等;资产普查表单包括资产登记表、资产普查汇总表、资产普查明细表、资产标签等;其他表单包括知识库表单、配置变更登记表、日报检查问题记录表等。

4.6 相关统计报表的格式设计主要是根据IT运维服务管理的各种管理需要,从各服务管理流程和相关数据表单及数据库等数据源中采集数据,从而对需要生成的相关统计报表的格式和数据来源进行设计,其主要目的是供运维服务团队的管理者和客户方管理人员了解运维服务状况,并据此进行服务管理。在本项目中的统计报表主要包括服务单统计报表、故障报修统计报表、硬件故障统计报表、网络故障统计报表、软件故障统计报表、服务质量统计报表、资产统计报表、服务费用统计报表、运维服务周报和月报表等九大类,在每个大类中又包括多种具体的统计报表,共计有45种统计报表需要进行格式设计和说明。

4.7 IT资产管理和运维服务管理系统软件是对前述的服务管理流程、服务组织结构、服务规范和管理制度、数据表单、统计报表等内容的固化,通过计算机软件系统的方式将其固化到计算机程序中,从而保证这些管理规则的严格执行。因此,对该系统软件的需求分析与设计应当在前述各个方面的设计基础上进行,同时兼顾今后可能存在的变革,并适当考虑软件系统的灵活性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根据本项目的具体需求,其IT资产管理和运维服务管理系统软件的功能模块主要包括个性化视图、事件管理、网络运维管理、资产管理、运维档案管理、厂商资料管理、知识库、统计分析报表、用户意见反馈、系统管理等。

5 项目实施结果与结论

笔者根据本文前述的实施方法和过程,对本项目的运维服务质量进行化化和改进。由于本项目的服务质量对客户和W公司双方都有较大影响,所以本质量改进项目得到了双方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从而较顺利地完成了质量改进工作任务,取得了预期的质量改进效果。

本质量改进项目的成功实施,验证了笔者在实施过程中所应用的项目化管理和实施方法、PPMT运维服务管理实施框架、IT运维服务管理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等,在IT运维服务管理及其质量改进中是行之有效的。IT服务管理体系的建立,使服务提供商“建立起一套持续改进的机制,使自己能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1],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服务质量问题。这对关注IT运维服务管理及其服务质量的其他同行们,无论是客户还是服务提供商,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戴颖达.质量管理实务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荷兰]Jan van Bon.IT服务管理——基于ITIL的全球最佳实践[M].章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李福海.管理学新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it工程师工作总结篇8

未来世界的20个主导行业中,计算机技术、信息与网络技术分别排名第8位和第12位。中国社会未来10年有较大发展潜力的行业和急需人才主要分布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等领域。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当前及未来主导的职业中,包含了计算机、软件开发等16个行业。

通过对较广泛的IT企、事业单位的和社会调查,根据国家关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职业分类标准,以及对现实情况的归纳和分析,基本上可以得出IT企、事业单位或信息化部门有关计算机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和分类。这里所说的IT企、事业单位是专指生产、制造信息(软件或数据)产品,规划、建设和运维管理信息系统的网络及数据的专业部门或单位,而不包括涉及大量的、各行各业众多其他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岗位和职业。

IT企、事业单位的信息技术岗位分类及职业主要可分为:

(1) 计算机技术类。这类职业或岗位,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开发、应用和维护而成为社会各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配置部分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从事计算机软、硬件方面的安装、调试和运行维护工作。因此,在各行业(企业、银行、医疗、政府、学校等)对计算机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这些行业需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包括计算机硬件工程师、软件程序员、网络系统管理员、应用系统维护专家、数据库管理员,等。这些专业人员一般需要获得计算机、信息技术或相关专业的知识和娴熟技能。

(2) 软件开发类。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促进了软件业的飞速发展,软件开发成为计算机行业的重要领域,软件架构师、设计专家成为软件行业的热门人才。软件开发与技术专家主要从事操作系统、开发工具、应用软件等软件的开发工作,要求具有计算机软件专业或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这项职业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是一个高技术和高待遇的“双高”职业。

软件是一个包括各类系统软件(操作系统平台、开发平台、测试平台、各类工具软件等)、应用软件(开发平台与工具,具体的应用系统)、以及更为具体的中间件软件、嵌入式软件、数据库软件、企业管理软件、教育软件、游戏软件、语音应用软件等等种类繁多、应用广阔、专业化程度高等特征的复杂集合体。人才是软件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依赖于软件人才的培养与合理的人才结构。广东软件企业主要集中在珠三角,软件产品化和外包业务、嵌入式软件、动漫游戏软件正成为发展的主线。软件的产品化程度使软件职业和岗位的规范和要求程度日益增高,软件产品开发的各个职位,从架构、编程到测试对人才的需求都很旺盛。仅从2007年的招聘表象来看,软件架构师、软件设计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网络系统工程师、信息咨询工程师(包含软件产品售前和售后工程师)等都有较多的职位,尤其是软件测试工程师,继2006年的短缺之后,2007年仍有很大缺口,仅1、2月份,广州和深圳两地网上招聘的人数就达到了800多人,软件测试工程师很多都享受着地位和薪水的双高待遇,特别是有经验的应聘人群。

(3) 信息服务类。当今是信息时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网络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网络信息咨询与服务业已成为一个重要行业。该行业包含网上购物、商业信息服务、广告媒体服务、技术信息咨询与服务等业务。

(4) 信息主管与信息工程监理。信息部门主管和信息工程监理岗位与职业是近年来新设置的岗位,其中信息技术总监被列入2007年十大令人兴奋的岗位中的第五位。信息技术总监的职责不仅包括对机构或组织的IT资源进行整合、配置,同时也有对机构与组织的IT产品进行开发和规划的任务。因此,该岗位要求任职者拥有对行业发展方向的预测能力,丰富的计算机专业、信息技术知识和工作经验,同时应具有较高的组织、策划和沟通能力,这些对于信息技术总监的任职十分重要,该岗位要求较强的综合与创新能力,因为信息技术正处于一个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时期。信息工程监理的岗位主要为信息监理工程师职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使信息工程监理成为十分抢眼的岗位和职业,这与国家信息化迅速发展相适应,大量的信息化工程需要专业的监理人才进行IT项目的建设与管理。

(5) 网络系统集成与运行类。IT企、事业单位的岗位职位中,专门从事网络技术类工作的人员比重明显,约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5-30%。针对网络系统集成与运行类的岗位有:系统架构与集成、网络管理与运行维护、智能楼宇与综合布线、网络软件开发等。该领域职业包括了:网络工程师、系统工程师、软件工程师、销售工程师、项目管理人员等。下面是一个IT企业对网络技术专业岗位任务与职业能力的分析和要求(这里作了归纳)。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职业领域和工作范畴,可分类为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网络系统集成、网络运行管理与系统维护、网络应用系统开发工作任务,其所面临的工作基本上涵盖在“建网、管网和用网(应用及开发)”三个领域内。

2IT企、事业单位对信息技术(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用人要求和标准

2.1 对专业化程度的要求

随着IT技术在制造业、通信领域、金融商业、教育文化、医疗医保、文化娱乐、动漫游戏等各行各业的应用,近几年IT企、事业单位对软、硬技术及网络技术人才需求持续上升,尤其是IT企业内部分工的逐步细化和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得在用人方面越来越显示出专业化的趋势,高、中、低端的人才需要合理搭配,比例协调。过去的那种所谓 “通才”,实际上已很难满足企业需要,而具有某项专长、实用型的高技能型人才企业或部门是最欢迎的。

IT企业的观点是,不怕招不到专门化人才,以前人才缺乏时,企业愿意花费人力、物力去培养员工,为已所用,但随着竞争的加剧,企业更希望招聘到专项人才,一进入企业即能上岗,或稍加企业文化培训(非专项业技术学习和训练),就能为企业带来效益。这种要求对刚刚走向就业的专业学生,多数无法达到要求,这就是在众多大学生高呼“就业难”的同时,企业高薪聘请也难得合适的人才而发生的“两难”局面。

2.2对知识结构的要求

专业人才需要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知识不够用”和“能力不足”是导致某些专业人才工作不适应的主要因素,面对这种形势,专业人员应充分认识知识结构在择业和自身可持续发展中的长期作用,根据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发展自己,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增加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的生命期。

知识结构是指一个人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与组合方式。现代IT企业认为,对专业人员合理的知识结构主要应具备以下几点:

(1)“宝塔型”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模式强调基础理论的宽厚扎实和专业知识的精深,比较容易把所具备的所有知识集中于“宝塔”顶部的专业领域上,并且同择业或职业目标联系起来。

(2) 网络型知识结构。这种结构使专业知识处于一个“网络中心”,并重视与专业相关联的系统知识的辅助作用。具有这种知识结构的人员,能增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弹性和应变能力,在职场中往往会受到青睐,很受企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

(3) 帷幕型知识结构。这种结构的具体涵义是一个具体的社会组织对其成员在知识结构上有一个总体要求,而作为该组织的个体成员由于所处的层次不同,在知识结构上会存在着差异。了解所选职业或岗位在企业中的位置及层次,以此来调整知识结构,增强职业适应能力。

(4) 知识结构应该是动态的。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应为动态和可变,能够根据企业或社会的变化需要而进行定向调整,以保持知识结构的弹性。现代IT企业要求专业人才具有宽广的知识面,懂得较多的知识,胜任多方面的工作,但这是对高级人才的要求。对刚进入工作岗位的IT专业人员渴望涉足很多领域,学习很多知识,表面看起来似乎什么都懂,其实内部很虚弱,“博”而不专,每一项能力都不可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企业对中、低端人才的“宽而广”与“专与深”之间,更欢迎后者。

(5) 对专项知识与技术的要求

对专业基础理论的认识和掌握一定要扎实,这里以网络技术专业为例进行说明。

应熟悉数据通信基础(IP寻址、交换、路由、OSI、TCP/IP、SNMP,等);

应熟悉主要网络设备的工作原理、性能和系统运行的机制:如交换机、路由器、DHCP、DNS、IIS。

应对标准的准确理解:如:IEEE802.x标准、IEEE802.11 无线网络;

应熟悉对相关技术、工作流程的规范,如及管理规程;对系统运行故障的判断能力和处理能力,如判断网络安全级别、对攻击的防御、熟练运用各种检测命令,ping、netstat、nslookup,等;

应对网络进行规划与设计的能力,如拓扑结构、流量分析、规则指定,等;

应对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的新知识、新技术发展的敏锐触觉和关注:如:EPON(Etherne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EOC(Ethernet over Coax)、MOCA (Multimedia over Coax Alliance),等;

具有专业相关职业认证,但不是Paper。能力和证书匹配,才有价值。

2.3对职业态度的要求

在IT行业和领域就业是对勇敢者的挑战,职业风险和压力时刻存在,如何化解和克服是必须面对和要解决的问题,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职业态度。

对技术的严谨度认识。作为一个IT专业人员,缺乏对技术、工作的严谨,不论对企业还是个人都是“百害而无一利”。

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IT人员的工作时间普遍偏长,每周工作时间平均达到46小时,加班或下班后处理突发事件经常发生,每天工作时间远超过8小时。如对工作产生厌倦情绪,则根本无法适应当前的工作压力。压力不仅仅来自于超长的工作时间,专业技术发展一日千里,要求从业人员不断更新自己知识,保持在技术方面的专长,追求更快的工作节奏和学习耐力。

3IT企业对高校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予以要求和期望

3.1对于高校,“客户”的需求多元化

大多数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育应该明确,IT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所面临工作岗位和所需的知识技能是什么。业界认为,我们的高校,迫切需要学会根据社会的需求培养学生,更多的非研究型大学起码要有高级职校的功能,这些大学生到一个新公司是要做专业、做技术、做市场、做服务,重要的是如何工作和有实际经验。因此,对大部分学校,教师要充分理解自己的学生毕业后有多少种工作选择,需要什么知识和能力,最重要的基础是什么,知识有哪些,能力是什么,需要有多深,然后因材施教,提供各种实践机会,专注于培养人才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专业能力,帮学生做好职业规划,让学生毕业时面临市场问题少一些。

办校、企联合实验室,充分发挥设备作用,对学校来说,能更多地应对学生未来就业与工作有实质性的帮助。一些企业为了达到商业目的,推广新技术平台,希望更多的在校学生就能熟悉和使用,将学校教育与商业目的相结合,企业会有更加实质的投入。学校应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

3.2我们需要能“做事情”的人才,而不仅仅具备“说事情”的能力

企业对IT人才的需求持续升温,IT专门化人才缺口很大。现在企业招聘越来越现实,不论拿什么样的文凭,出示什么样的学历,出一道实际工作中的考题,你能马上决定是留下,还是淘汰出局,毕业生“技能与经验”缺失,不能满足“上岗即工作”的基本要求。职业能力不足,主要反映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缺乏专长等方面。

根据多位IT企业HR经理的调查结果,在企业招聘人才的关键标准当中,排在第一位的是项目经验,达到42%;排在第二位的就是对技术技能的要求,比重为24%;其次是理论知识18%,职业规划9%,面试素质7%。业界人士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其主要原因是劳动能力与需求不匹配,大学教育相对滞后的专业设置及授课内容,大学IT专业教育重理论,轻技能,重课堂,轻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必须改变,强化专业实践、积累经验,培养技能型人才。IT职业培训机构的出现,弥补了当前高校专业教育教学环节的不足,大学教育和IT职业培训都好比是“一本书”,不同的是,大学教育只学习了这本书前面的几页,而IT职业培训是将这本书从头到尾都学习和实践了,高校IT专业教育应当学习职业培训的机制和做法,通过学校,“一步”完成两个过程。让学生学会做事情的能力,而不是说事情的能力。学生们在校学习,接收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再夯实,还要在“理论”之上,认真去学习“技能”,去积累“经验”,通过技能训练和经验积累,注重适应性的培养,挖掘从事岗位工作的潜力,增强实践能力,避免眼高手低,把“准人才”变为“现实人才”。

3.3我们需要职业化、专门化的人才

高校应对非研究性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人才要求其专业定位准确、职业内涵丰富。专业定位明确。从职业教育角度出发,专业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学科专业”,而是“技术性专业”或“职业性专业”。专业定位离不开特定的职业范畴和技术领域,特别是计算机类的工科性专业,应培养高技能型人才,较之理论型、研究型人才,这类人才与一定区域的市场、职业(行业)、以及相关技术有更直接、更紧密的联系,专业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以技术含量为参数、以“学科”和“专业”的交叉复合来把握专业定位。这里所说的技术含量,主要包含两层意思:其一,专业设置根据技术领域而确定;其二,即使是针对职业岗位(群)设置专业,也应考虑其应具有较高技术含量。

专业知识构成不要求学科知识的完整、系统和逻辑,而是由与职业岗位技术工作和与职业范畴相关联的两大类知识所构成,为满足从事某类或某种职业所必须接受的教育与训练的需要而设置。这样的专业特点应为:

(1) 具有前瞻性。具有前瞻特征的特色优势专业,应该是有生命力和前景广阔的专业,并是能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的周期性,并适应区域经济发展。

(2) 体现高技术。在技术应用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方面明显具有优势,高技能型人才以掌握技术理论为主,以具备娴熟的工作技能和职业素质为度,能运用智力和技能来完成工作任务近期目标。

(3) 特色较鲜明。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准确,人才培养途径,方法新颖。体现实践性、主体性、开放性及“教学做”三合一的教育理念;在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教学设计、实践教学措施等专业教育的关键要素,以及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

(4) 交叉复合性。专业设置还应根据现代经济社会特点,通过学科交叉与复合来完成。一线工作往往是综合性的,必须有多学科的知识和多种技能才能完成,因此,专业设置应根据生产一线跨学科、跨专业的特点,将工作的外表要求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相结合,设置具有一定复合度的专业。事实上,随着现代生产、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综合化趋势的不断增强,技术岗位的知识与技能内涵也在不断丰富、持续和提升,培养复合型人才应成为高校专业教育发展的思路。

3.4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开始学会就业和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目前一些IT专业毕业生就业呈现出“捞进篮子都是菜”的状况。一些学校引导学生先就业后择业,在这样的理念影响下,大多数学生着眼于当下的就业,而非持久的事业与生存发展设计和选择。企业调查,具有职业规划的专业人才(多指刚毕业的大学生)只占37.7%,约60%以上的毕业生对自己的未来与发展表示茫然,谈不上职业生涯规划,这对社会发展(产业发展)和个人都是一个不小的缺失。从社会资源配置与合理利用的角度来审视,这样的结果也是对资源的一种极大浪费。

就业力及人生规划到目前为止,在高校仍处于启蒙阶段,高校的专业教育应开设职业设计及能力提升的课程,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职前教育和生涯管理培训是一个持续的未来,应由学校起步,进而学校、社会共同完成。

在校就使学生学会就业和职业生涯规划,激发学习热情和培养兴趣,稳定学习积极性和增强动力,这对IT专业学生更显重要。应引起教育和培养IT专业人才的高等学校的重视和采取应对措施。

it工程师工作总结篇9

市场营销活动可以从IT中得到帮助似乎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根据美国营销和技术咨询公司Aelera对146位市场营销和IT部门的负责人进行的在线调查,九成受访者同意公司IT系统及相关IT部门为市场营销活动目标的实现做出了贡献;六成受访者则认为从公司角度看,市场营销和IT在战略层面上是相互关联的,在执行层面上是相互合作的。

Aelera的高级分析经理Jim Stachura认为:“受访者对市场营销部门和IT部门之间关系的打分和市场营销/IT合作项目的成功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性。对于不同公司而言,他们在市场营销项目成功率上的差异大概有25%可以直接归咎于市场营销部门和IT部门之间关系的好坏。”

Netflix的成功、

Netflix是经营在线业务公司中的一个亮点。它成功地把传统的影像租赁业务和现代化的市场营销手段、先进的IT网络技术结合起来,从而开创了在线影像租赁的新局面。Netflix通过整合其自身的营销手段和最近的IT网络技术,成功地改变了消费习惯和打造了自己的品牌优势。

然而,Netflix的发展却并非一帆风顺。推广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对公司市场营销部门提出了巨大挑战。Netflix的租赁模式和人们所熟悉的当地影像租赁点截然不同——消费者每月交纳一定的费用,就可以租赁一定数量的影像资料。消费者和Netflix之间通过美国邮政系统发送和回收影像资料。公司在1997年刚刚成立时,Netflix从来没有想过把它的业务开展和市场营销活动、互联网或者其他IT技术联系起来。新的公司市场营销总监Leslie Kilgore到来之后,公司便开始在这个方面进行尝试。Leslie Kilogore的主要想法是要将Netflix的市场营销活动与行业中其他公司区别开来——这种营销活动的独特性甚至可以改变和主导终端用户的消费习惯。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中,当人们想到影像租赁的时候,他们不会想到在线预定,也不会想到通过邮递得到他们想要的影像资料。Lesilie Kilogore则通过大规模的市场营销和IT结合来改变这种看似约定俗成的“传统”。在她的计划中,Netflix内部市场营销部门和IT部门的相互理解和合作至关重要。

首先,Netflix通过其网站 netflix.com进行在线客户需求管理。新用户通过在网站注册信用卡号码就可以从超过12000部DVD中挑选他所想要租赁的影片,消费者的选择列表被在线保存。当消费者归还上次借阅的DVD到Netflix的任何区域中心后,Netflix自动寄出消费者选择列表上的下一部影片DVD。从市场营销的角度讲,Netflix的在线客户需求管理是成功的。除了一些微小的缺点,例如等待时间可能稍长和时而发生的DVD丢失情况外,客户对Netflix的服务满意程度远远高于传统的影像租赁店。Kilogore补充道:“我们的营销目标是通过出色的客户管理使得那些DVD购买和拥有者改变他们的消费习惯,而尝试从Netflix租赁他们想要的影像资料,这会便宜很多。”她将这一营销目标详细解释给公司的网站设计工程师和其他IT人员。在其后的在线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设计中,公司市场营销人员积极投入其中,对在线系统设计的界面友好度、用户导向和内在商业逻辑提出建议和意见。Netflix网站很快推出了两类免费试用账户,试用时间分别为10天和2周。和其他销售网站不一样的是,Netflix还针对免费账户开发了一套客户关系追踪和管理系统。IT部门同时对这些账户的后消费情况进行跟踪,为市场营销部门的其他决策做出相应的数据支持。这些数据帮助市场营销部门迅速了解公司目前和潜在客户群的消费偏好和行为特点,从而使公司的客户关系管理更加具有针对性。

Netflix所做的不仅仅是把市场营销搬上互联网和其他活动媒体,而是有目的地在在线营销中影响消费者的采购习惯和对产品的认知。Netflix的在线反馈显示,电影爱好者非常渴望能够和其他有同样爱好的人相互交流,而传统的影像租赁服务显然不能满足这一扩展需求。这一商业需求在Netflix的市场营销人员和IT人员的合作下迅速转化为吸引客户的手段——Netflix在其网站上推出了影评专家、电影制作人、电影爱好者等共同参与的在线讨论社区。在线讨论的发展对引导客户消费习惯的改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为Netflix带来的新电影租赁习惯本身就是在线讨论的议题之一。

起初,消费者的消费心态大多数时候是“我今天晚上就想看那部电影”,而Netflix需要说服消费者养成一种新的消费习惯,列上一个想看的电影清单,然后再一部一部地欣赏。Netflix做到了这一点。

公司内部的鸿沟

Netflix的成功来自于市场营销和IT的完美结合,但对于绝大多数公司来说,其内部市场营销部门和IT部门的冲突时有发生但却很少引起管理层的重视。一般情况下,市场营销部门会发现互联网或其他信息化手段的优势并提出相关需求,IT部门则根据需求制定方案并负责执行。但实际的操作往往不是理论上的“需求——执行”机制这么简单,并且两者之间常常逐渐将两个部门变为公司在思维和形式上的两个极端。一方面,市场营销人员总是感觉IT技术人员不甚了解品牌沟通的价值;另一方面,IT技术人员则常常抱怨那些做市场营销的人不懂技术决策的可行性和其中的结构关系。许多时候,这种相互抱怨和误解的状态使得公司无法集中所有的专家和相关人员来为市场营销决策做出支持。在一些极端情况下,市场营销人员甚至被排挤到角落,仅仅为公司网页提供视觉设计和美化。与此同时,技术人员和软件工程师则不得不在没有使用者提供需求和意见的情况下对IT系统的设计和修改做出决策。

企业要想在市场营销活动上取得成功,就必须把市场营销部门和IT部门结合起来。而两个部门之间相互误解和冲突却常常让市场营销人员和IT技术人员成为同一公司中处于两个世界的人。

跨越两个部门之间隔阂的最大障碍就是市场营销和IT技术专业人员之间缺少交流的公共语言。在公司中,市场营销总监总是提及品牌价值、多渠道市场启动、人口统计学、目标市场等等;而公司技术和信息总监则是满口的公司数据机构、可延展性、可量测性、兼容性等等。所以公司市场营销人员和IT技术人员坐到一起的时候,一方的滔滔不绝对于另一方来说无异于是听天书。市场营销总监也许尝试过将公司数据结构和他自己最新的营销计划结合起来,但很快发现公司的数据结构是缺乏价值导向的——多么可笑和愚蠢的一个工程啊。

两个部门之间的另一个障碍则来自于对公司商业需求的理解。研究表明,大约三分之二的市场营销人员认为公司的市场营销活动很好地结合了商业需求和IT需求,但却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IT工程师同意这个观点。因此,当市场营销活动因为IT系统支持不力而受到影响甚至失败的时候,市场营销人员和IT工程师的矛盾便接踵而至。市场营销人员自信地认为他们已经把市场营销的商业需求转化成IT需求并告知IT部门,IT部门的低效率和低理解力使得市场营销活动和相应的IT支持脱节了。IT部门的理解却恰恰相反。IT工程师总是抱怨市场营销人员不能准确地描述成他们的IT需求——“那些做市场营销的人只会给系统挑刺儿,却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一个什么系统。”

it工程师工作总结篇10

在中国惠普公司帮助海航成功实施ITSM(IT服务管理)后,海航信息公司(以下简称信息公司)运行保障部的陈泽锦已不再为IT客户此起彼伏的报障电话烦心了。

陈泽锦从事海航集团内部IT服务工作,他和70余名分处海口、北京、西安的运维工程师共同面对的是1万多人的用户。以前,运维工程师们只能分散在各自的科室内,守在电话机旁,被动接受海航集团IT用户的呼叫,然后分头解决,彼此间缺乏沟通交流,工作效率低。现在,大家一起坐在装有6块大屏幕的全新数据中心内,大屏幕实时显示用户报故障信息、信息系统及网络的运行状况。

“热线支持、派出人员、问题症状、解决情况、客户满意度和周期信息汇总等指标都是公开展示,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系统平台上得到了再现,查询起来也非常方便。”陈泽锦端坐服务台一边盯着大屏幕的实时行情,一边告诉《IT时代周刊》。

让信息公司最满意的是,帮助台的日处理问题能力在成功实施ITSM后得到了迅速提升:从早期每天最多处理几十次服务请求,到现在每天数百次。一前一后的变化,使得信息公司有力地保障了母公司――海航集团遍及全国的业务系统的正常运作。

信息化并发症

如果航空公司的机队规模少于10架飞机,各种调度工作靠手工就能完成。如果机队规模超过30架,航空公司一天就有几百个航班,它牵涉数百名飞行员和空乘人员,以及庞大的地面保障体系,必须求助大规模IT设备才能保障流程。而海航集团在13年发展后的现状是机队规模为115架。“IT支撑着整个海航集团的横向和纵向的扩展。” 海航集团CIO、海航信息公司董事长王永强说。

信息化设备规模的扩大提升了海航的竞争实力,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并发症。

王永强从1997年起就在海航提出建立信息化工作流程的要求,“我们早期的IT系统无法解决人和问题之间的衔接,经常遇到求助电话要求派人员去维修,并要求多去几个人。但人手有限,频繁出现这种状况让我们感受到巨大的压力。”王说。

让信息公司员工记忆犹新的是,2002年的“五一”长假前的最后一天,集团公文流转系统因变更出错无法正常使用,集团决策层要求信息公司立即解决。由于开发人员没有保存原始代码,系统无法恢复到变更前的状态,王永强只能连夜抽调多名开发人员进行修改,甚至提前请假的开发人员也被召回公司。经过2天紧急处理,系统终于恢复正常。

问题解决了,这一虚惊也让他感觉到了信息公司的最大隐忧――必须建立科学合理调配,以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

“被动阻碍着大家的思维和积极性,大伙都觉得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行了,别的就不用操心。”见证了信息公司成长的公司副总经理喻冰说。

探索之路

2001年,正在惠普商学院学习的王永强首次接触到ITSM,他感到有了解决问题的希望。

ITSM作为能帮助企业对IT系统的规划、研发、实施和运营进行有效管理的一整套高质量方法,贯穿于整个服务周期的先进服务管理理念,可以确保以更低的成本和更短的时间帮助客户获得高效回报。

“惠普商学院讲到的问题就是我们面临的问题。我当时要解决如何把事件和运维工程师联系起来,而借助ITSM画一个大图表,就可以把相关元素串联起来,管理人员不必再做大量的无用功。”王永强说。

2003年,受ITIL(IT基础架构库)启发的王永强组织人员自主实施了海航IT服务体系,建立了统一的帮助台以及事件管理、问题管理、配置管理和变更管理等流程,调整了服务支持模式。经过2年运行,信息公司发现服务管理过程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体系缺乏有效的服务平台系统支撑,IT服务执行过程缺乏有效监督机制,导致许多事件的处理超出了时限,造成客户投诉,而且无法及时了解客户对IT服务的切身感受。

因此,2005年,在中国惠普公司的帮助下,他们启动了为期4个月的ITSM体系优化项目,由于海航已经有了2年的ITSM实践经验,他们对项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据惠普深圳分公司首席顾问张克难介绍,惠普依靠多年来的ITSM实施经验,帮助海航信息公司重新设计了IT服务模式和组织结构,引入了IT服务管理平台软件(Openview ServiceDesk),并将相关流程落实到工具中,通过人员(People),技术/工具(Technology)和流程(Process)的有机结合,改进了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等关键流程,建立起流程监督机制。

这被业内人士认为是一次伤筋动骨的大手术。首先,三层服务支持模式让人员的调整和优化得到了最直观体现。

在海航集团大厦5楼的工作现场,本刊记者注意到运维部门的相关人员依据不同职能依次分为3线,一线为统一特服号的IT服务热线、现场工程师和操作监控人员,他们负责响应用户的服务请求、机房设备巡检、监控等任务;二线为运维管理人员,负责解决一线上升的突发事件,并对问题进行分类研究,同时负责变更及配置流程的日常运作及IT服务项目的管理工作;三线为开发人员及支持厂商,负责解决由二线上升的问题。

喻冰在点评三线工作模式的特点时指出,这种集成方式采用统一的支持模式及流程工作流,实现了面向业务和服务的高效管理,并使IT服务各岗位之间能够共同工作、分享信息,最终帮助企业实现服务级别管理。

老板不再半夜呼叫

“为什么要变革,必须要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去考虑问题,任何一个失误都会给客户造成影响。”王永强说。

在王等人看来,完成IT服务管理体系的建设就是为了随时掌握客户满意度的需求,而和中国惠普公司的合作也证明了这一点。

海航集团的基地机场――海口美兰机场信息系统,在ITSM实施前后出现了截然不同的效果。统计数据显示,机场航班信息系统的可用性指标从2003年的99%提高到了99.99%,运行网系统可用性指标从2003年的99%提高到了99.9%,海航集团E网系统可用性指标从2003年的99.18%提高到了99.98%。2005年年终客户满意度调查显示海航信息公司IT服务的总体满意度已由2003年的68.9%提高到97.69%。

数据对比体现了海航信息公司在运维工作上取得的重大进步,它证明了ITSM有效解决了海航快速发展过程中对信息系统稳定性及适应性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