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城工作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05 10:29:02

影城工作总结

影城工作总结篇1

根据市文广局关于“党员干部述廉,评廉,考廉工作安排意见”的要求,本人将履行廉政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年来,我时刻牢记党的宗旨,自觉增强党性观念,正确对待权力,地位和自身利益,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做人民的公仆,按照党的廉洁从政要求,认真落实廉政监督责任制,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一,加强廉政学习,提高廉洁意识,注重自我预防。

本人能够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的组织的廉政教育活动,学习党和国家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若干规定,重视自学努力领会精神实质,并常对照党纪法规认真查找自身权贯彻廉政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整改。通过不断学习,不仅使我在思想上提高了对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的认识,还增强了我严于律己的自觉性和同腐败作斗争的主动性。达到能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自身工作。

二,严格以身作则,处处防微杜渐。

我深知“为政重在廉,做人重在诚,说话重在信,办事重在实”,因而我常常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严格遵守党员干部廉洁自律若干规定,做到了廉洁奉公,忠于职守,没有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谋取不当利益,遵守组织人事纪律,奉公守法。

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正确行使职权,履行岗位职责。

影城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FDI);长株潭城市群;实证研究

当前城市间的产业联系与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随着“中部崛起”的提出,长株潭城市群已露端倪,成为中部崛起的增长关键所在。长株潭城市群还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工业是该地区经济增长的支柱力量,而利用外资的水映了城市群的发展潜力。从外商投资的情况来看,长株潭城市群处于落后的地位。随着长株潭城市群的全面发展,合同引进的外商投资不断增长,但外资的实际资金到位率低下。那么,影响长株潭城市群吸引外商投资的主要因素究竟有哪些?我们能够从中得到怎样的政策启示?等等。为此,本文通过对长株潭城市群吸引外资影响一般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采用2000~2009年间的数据,对其吸引外资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长株潭城市群吸引FDI影响因素的一般性分析

综合目前国内对FDI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及当前的国际投资理论,本文认为长株潭城市群吸引外商投资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潜力。地区经济的发展程度与市场容量的大小是影响FDI决策的关键变量之一。本文引入人均GDP(AGDP)来补充反映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潜力。(2)基础设施。一个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反映了企业运作、信息获取、原材料和成品运输的便利程度。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采用固定资本投资占GDP的比重(JC)来衡量基础设施的状况。(3)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对于地区经济的平稳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采用长株潭地区的第三产业的总产值占GDP的比重(CY)来衡量产业结构的集中度,并假定第三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越大,说明产业结构变换的速度越迅速,产业结构越趋于合理化与高级化。

二、长株潭市群吸引FDI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1.指标选取、模型设立与数据说明。在结合了长株潭城市群自身特点的基础上选取了如下指标:长株潭城市群的人均GDP(AGDP)、长株潭城市群固定资本投入率(JC)、长株潭城市群第三产业占总产值的比重(CY)、长株潭地区的外贸依存度(EX)、长株潭地区的人力资源状况(human)、长株潭城市群的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urban)、长株潭地区国有工业企业的工业占总产值的比重(market)以及湖南省年职工平均工资(WAGE),其中,FDI为长株潭城市群每年合同引进外商投资。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建立以下FDI影响因素决定的模型:log(FDI)=α+β1log(CY)+β2log(AGDP)+β3market(-1)+β4log(EX)+β5URBAN(-1)+β6log(human)+β7log(WAGE)+β8JC+ε,模型中α为常数项,market(-1)表示市场因素滞后一期,URBAN(-1)表示城镇化滞后一期,为随机误差项。

2.实证分析结果。在消除了样本数据之间有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和自相关性之后,通过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回归分析:第一,代表长株潭城市群经济整体实力的人均GDP对FDI的流入具有正向的显著影响。固定投资率(JC)其系数符号为正,说明长株潭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对于FDI流入有正面的影响。第三产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CY)系数为正,说明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以及合理化吸收了FDI的流入。第二,国有企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market),回归结果与预期一致并显著负相关。湖南省年职工工资水平(WAGE)回归结果表明,工资与FDI呈显著的负相关,表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对FDI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第三,受到高等教育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human)回归结果与预期完全一致并具有显著的正相关。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urban)结果显示城市化进程与FDI的流入显著正相关,与预期一致。第四,长株潭城市群的外贸依存度(EX)与FDI呈显著的负向关系,与预期相反,但这表明该地区的对外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之间是一种替代关系,贸易挤出了投资。

三、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政策建议

(1)改善投资环境,突出区位优势。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长株潭区域应建立三市统一的基础设施管理机构;完善产业结构,创建产业集群。(2)加强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区域的资源和废弃物循环利用,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合理布局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建立规范有效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3)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形成对外资的吸引力。贯彻落实科技成果转化的法规,制定可操作的实施细则,保证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过程中所享受的政策待遇和保障机制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影城工作总结篇3

土地价格是为购买获取土地预期收益的权利而支付的代价,即未来地租(收益)的资本化。因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土地经济规律研究的深入,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土地价格尤其是城市土地价格不仅由土地利用现状决定,对土地利用前景的预期也是影响土地价格的重要因素。

从城市整体层面来看,城市未来地价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城市土地配置的合理程度、用地功能布局、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以及城市建设总体容量控制标准,这些因素主要是由城市总体规划决定的。从城市局部地域来看,地块的用途、开发强度及环境控制等决定地价的因素也取决于具体的规划控制要求。

城市性质对地价的影响

城市的性质指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与所起的作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反映。我国城市性质大致分为:中心城市、工业城市、交通港口城市和特殊职能城市四种。城市性质的差异,是决定城市地价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城市性质制约着城市的经济、人口结构、规划结构、城市风貌、城市建设特别是土地使用的构成等各个方面,而不同性质的土地使用在经济效益上是有很大差异的,一个城市的职能越多,越能强化城市发展的聚集效益。现代城市职能中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越大,如金融贸易、信息展览、经营管理、旅游服务、商业零售业越发达,地价水平越高。

城市规模对地价的影响

城市规模指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因为城市用地规模随着城市人口数量的浮动而变化,所以,城市规模通常按城市人口划分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等。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发展规模直接影响着城市基础设施的标准、交通运输、城市布局、城市的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对城市地价水平有较大的影响。城市规模越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越高,交通运输系统越复杂,城市环境的营造越困难且成本越高,土地级差收益也越高。同时,按照我国城市土地使用的现状,城市规模越大,人口越多,人均用地指标越低,意味着土地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越突出,土地资源短缺情况越严重,地价水平越高。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对地价的影响

城市土地的利用结构指城市各类用地在城市总用地中的比重,以及各大类用地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用地的构成与比例。不同性质用地的价格差异是普遍存在的,而且相差很大。一般来说,商业用地地价最高,办公和住宅用地次之,工业用地地价最低,因此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用地构成与地价总体水平及地价总量密切相关:地价总体水平与商业用地的比重成正比例关系,而与工业用地的比重成负比例关系。商业用地在城市中的比重主要取决于城市的职能特点及规划用地的功能分区。同时,用地结构的合理化既有赖于土地价值的经济调节,也有赖于城市规划的政策调节,城市规划在遵循“充分发挥土地使用效益”的原则下优化城市用地结构,有利于提高城市地价的整体水平。

城市用地空间布局对地价的影响

影城工作总结篇4

(吉首大学城乡资源与规划学院湖南张家界427000)

【摘要】本文以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吉首市和龙山县为样本,对其两市的城市道路交通结构和吉首市居民出行习惯和方式进行了调查。在调查中发现该地区道路交通结构中小客和摩托车比例高,自行车失去城市交通主导地位,城市公共交通比例过低,超3层以上居民喜欢步行出行等特点。通过对该地区的居民经济情况、城市规模、城市地形等因素对城市交通结构产生的影响分析,最后得出我国西南部中小城市交通规划和管理中为改善道路交通质量应注意以下问题。即人车分流问题;非机动车和摩托车与其他机动车的分流问题;加大公交系统投入力度以及中等城市的公共停车设施规划问题。

关键词 山区;中小城市;交通结构

TheResearchofTheCharacteristicsofTrafficStructureaboutSmallandMedium-sizedCitiesinSouthwestMountainousArea

-TakingSmallandMedium-sizedCitiesinXiangxiasAnExample

XiaoLi-si,XiaBei-yao,XieHe-xiang,ZengHai-hua,ZhouSha-xu

(CollegeofResourcesandPlanningscience,JishouUniversityZhangJiajieHunan427000)

【Abstract】TakingJishouandLongshaninXiangxi,Hunanassamples,wehaveinvestigatedtheurbantrafficstructureofthesetwocitiesaswellasthecommutinghabitsoftheresidentsinJishou.Fromtheinvestigation,wefoundthattheproportionofsmallormediumsizevehiclesandmotorcyclesishigh,whilebicycleshavelosttheirdominantposition.Theratioofpublictransportationistoolow.Morethanthirtypercentoftheresidentsprefertravelingbyfoot.Fromanalysisoftheinfluenceonurbantrafficstructurefromresidents´economicsituation,citysize,terrain,andotherfactors,weconcludethattoimprovetrafficqualityinthetrafficplanningandmanagementofsmallandmiddle-sizedcitiesinsouthwesternChina,thefollowingissuesshouldbetakenintoaccount:theseparationofpedestriansandvehicles,theseparationofnon-motorvehicles(includingmotorcycles)andmotorvehicles,increasepublictransportationusageandplanningofpublicparkingplacesinmiddle-sizedcities.

【Keywords】MountainousArea;SmallandMedium-sizedCities;TrafficStructure

1.前言

(1)对城市出行结构的调查研究是城市交通道路系统规划设计的前提,并直接影响到城市未来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然而国内现有的资料显示,目前针对城市出行结构的调查研究多集中在大型或特大型城市,且不考虑当地生活习惯、地理区位、地形地貌、普通居民经济收入水平、城市道路特点等各方面对交通结构的影响[1~3]。

(2)为更好的掌握我国西南部山区中小城市居民的出行特点,本文选择了以湘西自治州的吉首市和龙山县为研究对象。对当地的街道交通流车型比例进行了统计,并对吉首市居民出行方式意愿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比调查结果,分析了该地区城市交通结构特点和影响该地区城市居民出行方式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该地区的交通规划建议。希望通过本文对西南部山区的中、小城市道路交通研究、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2.研究方法

2.1城市样本选择。

(1)我国西南部大范围区域按照地形地貌特点都属于山区,由于受到地形、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该区域的城市规模普遍较小,绝大部分城市为市区及郊区非农业人口不超过50万的中、小城市。其次该地区城市多建设在山地、丘陵、盆地等较复杂或混合地貌上,城市建设用地多不平坦,城市内部道路有较多地形起伏变化。此外该区域地处我国西南,主要地区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性气候;该地区居民的民族成分较复杂,很多城市处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当地居民生活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较大;最后该地区经济发展较沿海及东部城市相对较落后,区域内居民平均年收入较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居民收入较低。为准确研究我国西南地区中小城市的交通结构特点,在本次的调查中特别选取了少数民族聚居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龙山县和吉首市作为城市样本。

(2)龙山县地处武陵山脉复地的西北边陲,位于湖南湘西西北部。周边与重庆市酉阳县、秀山县、湖北来凤县、宣恩县、湖南省桑植县、永顺县、保靖县接壤,其县城距离湖北来凤县城仅4公里。龙山县总面积3131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82%,龙山县城所处位置的地貌即山地地貌。截至2012年底,全县总人口数为58.6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8.74万人。总人口中土家族、苗族等16个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8%,常住人口人均GDP9608元[4]。由此看来龙山县城是一个地处我国西南山区、居民文化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差的典型小城市。

(3)吉首市位于湖南省西部,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州府和市政府驻地,为湘鄂黔渝四省市边区最大的贸易市场和物资集散中心。市境地貌以中低山为主,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80%,吉首城区地貌属于低山、丘陵、小块平地形成的混合复杂地形。至2012年末,吉首市总人口29.5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1.59万,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980元[5]。由此可见吉首市是一个地处我国西南山区,城市地形复杂,同样受到少数民族文化影响的,经济发展水平中等的典型中型城市。

2.2调查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分两部分调查,分别是典型路段车流量统计和城市居民出行意愿抽样问卷调查。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1)车流量统计中的调查路段选择。在该部分调查中,调查路段必须为城市主干道(交通性主干道或生活性主干道),能大体表现城市道路车辆结构的组成。根据对吉首市和龙山县的前期调查发现,两城市的城市交通规划并未将生活性交通和交通性交通隔离,城市主干道既有交通性交通功能也有生活性交通功能。按以上要求,本文在调查中直接选取了两城市的交通量集中路段作为观察点。其中吉首市为带型城市,人民路北至火车站,南接乾州新区吉凤路,贯通吉首市新老城区。处于老城区的人民北路修建时间较早,道路上人、车流量大,交通拥堵现象经常出现,人民南路修建时间较晚交通状况较好,偶见堵车现象。老城区中东西向的武陵西路为G319的组成部分,是吉首与周边各县联系的主要进出口道路之一,同时又是吉首市老城区的重要城市干道。因此在本次调查中主要选择了“人民北路湘西大剧院地段”、“人民南路乾州古城地段”和“武陵西路武陵山交叉口地段”三个典型路段观察点。同理,在龙山县本次研究选择了“S305烟草局路段”、“G209民族路交叉口路段”,“新建路县政府路段”及“朝阳路第一中学路段”作为车流量统计路段。

(2)车流量统计方法说明。由于工作日和非工作日,城市居民的主要出行目的有所区别,所以在调查中将各路段上两种情况下的出行情况分开记录以便于进行结果比较分析。在记录过程中,为了使数据更好的表现城市交通结构特点,将车辆类型做了较详细的划分,如表1所示。城市交通中的电动自行车和电瓶车因行驶特性和摩托车类似调查中统计入摩托车一栏;中小城市中三轮摩托主要作用为运输货物,计入小货车栏;其他机动车则主要指不以运货和载客为主要目的的市政用车、工程车等;其他非机动车包括畜力车、板车、独轮车等。由于本次调查中主要讨论交通结构问题,不讨论交通量问题,因此调查期间每天调查时段为交通量相对较多的06:00-22:00。

(3)居民出行方式选择调查。为对该地区交通结构特点得到更多的数据说明,本次研究在车流量调查的基础上还补充了吉首市居民出行意愿的调查。该部分调查以具有独立购买能力的当地居民为对象,调查年龄段为20~65岁年龄段。调查中问卷沿吉首南北交通路随机发放,其中回收的有效问卷为100份。

3.两城市出行特点

3.1通过以上方式的调查,现将部分整理后结果在表1、表2和表3中列出:

3.2由上述调查结果可以发现湘西地区的城市居民出行有以下几个特点:

(1)调查地区居民主要出行方式为小客和摩托车。

由表1和表2数据可以看出,小客和摩托车为调查地区城市居民出行的主要方式。其中吉首市道路交通流量中小客所占比例超过60%,摩托车占比为23.8%;龙山县小客占比为29.5%,摩托车占比为56.0%。两地的小客和摩托车比例相加均超过80%成为城市居民出行的主要交通手段。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人均收入较高吉首市小客比例更高。

(2)自行车失去城市交通主导地位。

在对路面交通结构的调查中,除了发现城市居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发生变化外,我国传统的交通工具自行车在该地区已失去了其作为城市主要交通工具的重要功能。由两地调查数据显示,无论吉首或龙山,其自行车在城市出行结构中所占比例均不超过1.5%,而吉首市中自行车交通所占比重甚至未达到2‰。显然自行车这种交通工具已不能作为该地区的主要城市居民出行方式了。

(3)公共汽车供需严重不足。

调查问卷显示,在吉首无论工作日或非工作日超5成居民出行时,出行距离较远时首选公共汽车作为其交通工具。而日常出行中吉首市超3层居民经常采用公交出行。但在交通结构调查中的数据显示,不论工作日或非工作日公共汽车所占比重均不超过3%,公共交通供需严重不足。而对于龙山县,部分城市主要道路没有公交线路,有公交线路的道路中,公共汽车在所占比重不超过2‰。

(4)居民选择步行出行比例较高。

如表3所示,在对吉首市居民日常出行方式调查中发现,超过4成居民在外出购物和休闲时会选择步行,超3成居民上下班采用步行方式出行。该比例远高于大型或特大型城市。

4.交通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以湘西吉首市和龙山县为代表的山区中小城市,其城市交通结构不同于大型或特大型城市,有其自身的一系列特点,经分析影响城市交通结构的主要原因如下:

4.1居民经济状况。

经对两地的调查发现,人均收入较高的城市其小汽车在城市交通中所占比重更大,而就个人而言,个人收入较高者更有可能购置私家车。经吉首市和龙山县的对比发现,吉首市人均收入较高,购买私家车城市人口比例应高于龙山县,所以两地区比较,吉首市道路上小型客车所占比重远高于龙山县。

4.2城市规模。

城市规模大小对城市中居民步行出行比例影响很大,经调查该地区7成以上居民在步行时间可能超过15分钟以上时才会首选其他出行方式。由此可以看出,城市规模越小,城市居民出行选用步行方式出行的可能性越大。

4.3城市地形。

在吉首市居民出行意愿调查中有约6%的居民喜欢采用自行车出行,18%的居民喜欢采用摩托车出行,但在路段车辆比例调查中,使用自行车出行的比例不超过0.3%,采用摩托车出行城市居民比例约为23.8%。可见部分喜欢采用自行车出行的城市居民主要改用的出行方式为摩托车。而摩托车较自行车而言安全性和经济性没有明显优势,对于中小城市而言其速度优越性也不明显,而主要影响居民选择该出行方式的原因为道路行驶难易程度。较多的和较陡的道路纵坡路段和没有安全行驶的自行车道使得大部分居民选择放弃采用自行车这种传统的出行方式。

4.4当地政府投入力度。

(1)吉首和龙山两地政府对公共交通投入力度不足对两地交通结构影响非常明显。以吉首市为例,在当地居民出行意愿调查中,无论工作日或非工作日超5成居民出行时,出行距离较远时首选公共汽车作为其交通工具,但在乘车方式喜好程度选择时,仅有不到3成居民选择了公交车,该比例与选择喜欢乘坐出租车出行居民比例接近。而在对该市居民对公交系统的满意程度时,90%居民表示了不满意,而表示满意、基本满意和无所谓的居民总和仅占总调查人数的10%。其中28%居民认为首先要增加公交线路,18%的居民认为首先要增加公交班次,而认为现有公交站点少及认为公交站点离工作单位或住宅太远需要首先改善的比例分别为13%和10%。公共交通的投入力度不足使得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时小汽车和摩托车使用比例大幅增高,既加重了道路交通负担,又增加了当地居民出行成本,同时也影响了整个城市道路交通结构。从表1中可以明显看出吉首市小客和摩托车两者之和与公共汽车的比高达30.2:1。

(2)对于龙山县而言,当地基本没有完整公交线路系统,仅有公交线路为湖南龙山县至湖北来凤县的跨省线路。当地居民可选择出行方式少。

4.5其他影响因素。

除了上述主要影响因素外,道路交通管理情况、城市道路情况、居民家庭收入情况和停车设施情况等直接影响了居民出行方式选择和城市交通结构。

5.西南山区中小城市道路规划建议

通过对湖南湘西州吉首市和龙山县的交通结构的调查和分析,结合两地的交通结构特点,对西南部山区中小城市的道路规划应注意以下几点:

(1)做好人车分流。对于中小城市,步行出行仍然是居民出行主要方式之一,应注意道路规划中的人车分流,避免两种交通流相互干扰,提高道路通行质量。

(2)做好摩托车及其他机动车分流。摩托车行驶在道路中所占比例高,交通主干道上应注意摩托车对行车安全和通行质量的影响,有条件时尽可能做到非机动车和摩托车与其他机动车辆分流。

(3)改善公交系统。城市公共交通投入对城市交通结构影响大,其中公交车的总数量、公交线路数量和公交站点的设置对中小城市居民出行方式的影响最明显。为改善城市道路通行质量应加大中小城市对公共交通的投入力度,改善公交系统。

(4)公共停车设施需与城市发展相适宜。城市经济收入水平越高,城市越大,车辆交通中小客比例越高,摩托车比例相应减少,这样就意味着公共停车设施对城市交通的影响越明显。小城市居民出行采用摩托车出行比例高,对公共停车设施要求低;中等城市居民出行小客比例急剧增加,公共停车设施面积需求相应的急剧增加,此时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应与城市道路规划同步进行。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刘爽,朱晓宁,贾顺平.城市交通结构优化研究综述[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9,2(9):28~38.

[2]邹继贤,马娟,谢艳芳.汉中市居民出行特征分析及对策研究[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3,1(15):37~39.

[3]陈昕,杨兆升,王海洋等.我国中小城市交通问题分析[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6,8(6):86~89.

[4]中国龙山网.龙山概况[EB/OL].xxls.gov.cn/lsgk/lsjs/200804/34200.html.

[5]吉首市人民政府网.吉首概况o经济发展[EB/OL].jishou.gov.cn/Category_44/Index.aspx.

影城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提升;品质;打造;生态环境;营造

引 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目前正处于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时期,发展中面临诸多问题:原有采煤深陷区治理、棚户区改造任务繁重,市区基础设施老化、超载,环境污染问题较重,城市功能尚不完善,城乡差距较大,城镇化水平不高。因此,城市规划工作要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要坚持远近结合,标本兼治;要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协调;要在保护公众利益与环境的前提下,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机制,科学规划,正确引导城市发展,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总书记曾经论述: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坚持城镇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集约式的城镇化道路。

一、北票市概况

北票市位于辽宁省西部,朝阳市东北部。北和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的奈曼旗、敖汉旗接壤,东临阜新市的阜新县,南及东南部分别与锦州市的凌海市、义县毗邻,西南与朝阳县交界。

辖区地处内蒙古高原向沿海平原过渡的分界地带,属山地丘陵区,四周高,中间低。行政辖区总面积4583平方公里。

二、北票市总体规划回顾

北票市的规划建设大致经历了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3年(康德十年)编制《北票都邑计划》。

第二阶段:1960年编制朝阳区域规划,北票作为朝阳市属矿区,同时编制了城市规划。

第三阶段:1974年,县里自己编制规划,但省主管部门未通过鉴定。

第四、第五阶段:分别于1983年、1992年由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完成。城市性质确定为:以煤炭工业为主,建材、机械加工为辅的城市。

第六阶段:2002年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完成《北票市总体规划》通过了专家评审会。

这个阶段,在履行法律程序的过程中,北票市的客观形势如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省委省政府发展县域经济的鼓励政策等发生变化,此外主观上如经济发展提速,城镇化发展迅猛,资源枯竭城市产业转型与城市产业布局空间调整等也需要进行总体规划修编。

三、本次总体规划修编情况

为适应北票市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满足北票飞速发展的需要,北票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做了修编。

(一)重点解决问题:

结合城市规划区的扩大调整,合理预测城市人口规模,确定适宜的城市用地规模。解决101国道过境交通以及四承高速公路建设与城市发展的衔接关系,建立完善的城市交通体系。研究城市的科学发展时序,依据北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重点对城区近期发展建设进行控制和引导,作到近期建设与远景规划相结合,合理引导城区向西发展, 创造具有城市特色的景观风貌。落实国家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在选择城市发展用地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 加强城市生态环境研究。

北票虽然存在区域竞争力低;区域整合能力低;社会经济总体实力不强、产业结构较单一;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城镇化水平落后五个发展条件制约因素,但北票的城市发展也具有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农业现代化发展、工业基础和交通这四大优势资源。

(二)规划城市性质和目标

本次总体规划修编将城市性质确定为:北票地区的行政、经济、文化中心;以粉末冶金、除尘设备、能源建材、农产品加工、轻纺服装、文化旅游加工为主导产业的现代旅游加工城市。

修编的规划目标:建设具有高水平的基础设施、高质量的生态环境的现代中等城市。

四、生态环境营造

新一轮北票总体规划提出建设生态北票,其生态环境目标为:坚持生态保育、生态恢复与生态建设并重的原则,将北票建设成为山川秀美、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

由于北票生态本底特征明显,因此在新一轮规划中,政府实行城乡规划管理和控制的区域。规划区范围之外禁止城乡建设行为;规划区内的一切建设必须服从城乡规划管理。

主要从工程地质、土壤性质、土地覆盖和生境影响四个方面对我市市域土地进行评价,编制空间管制图,划定禁止建设地区、限制建设地区和适宜建设地区。同时对我市建设生态城市提出原则和发展方向。

(一)发展原则:

1、发展为要,环境优先

加快发展和保护环境是有机的统一体。发展是第一要务,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基础。环境是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环境优先,充分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坚持“把住源头、不欠新账,强化整治、多还旧账,全程监管、控制总量,动静结合、平衡容量”。

2、因地制宜,重点突破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循序渐进、协调发展。依据生态功能分区和各地特点,选择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进行突破,抓点示范,全面实施,确保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3、建管结合,同步推进

牢固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坚持源头控制与末端治理相结合,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力度,彻底扭转局部地区边建设边破坏的被动局面。

4、清洁生产,节约发展

认真落实节约资源能源的基本国策,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抓好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促进能源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积极开发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调整结构,加强管理,促进企业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做到清洁生产、安全生产。

5、组团合作,整体联动

积极推进组团之间、流域之间、上下游之间生态建设保护工作的协调合作,促进人员、技术的交流,齐抓共管,整体推进,共同加快生态环境建设。

(二)重点发展方向:

1、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完善的城市生态系统。目前,北票市中心城区公共绿地面积211.77万平方米,占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的1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平方米。公共绿地面积虽然较大,但分布不均。

规划将以建设现代化城市为目标,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在不脱离现实的情况下创造指标先进,绿地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的绿化生态系统。突出城市整体生态平衡,协调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效益,保护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舒适性,理顺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城郊结合,森林与园林结合,扩大绿地面积,将自然引入城市。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现有生态条件,选用、设置适合的建设项目,使规划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合理地分布绿地,使居民能近距离地有效地享受绿化空间。

以中心城区为重点,兼顾周围郊区,使城市的大环境生态工程建设与中心城区的各类公共绿地相结合,形成绿带、绿圈、绿地、绿线相结合的生态良性互动体系。通过大力建设中心城区绿地,合理配置各级公园和广场绿地,形成融山、水、林、园、城为一体,点、线、面相结合的公共绿地系统;着力抓好城市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处理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布局,彻底治理污染,基本消除城镇噪声和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建设优美、舒适、文明的现代人居环境园林城市。建设一批能为城市增辉添彩的主题公园,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结合,突出传统文化与园林文化相结合,人类与自然相融合。建成“可望、可游、可行、可居”其间的综合性的山水绿地系统。

2、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促进传统产业向生态化方向发展,积极培育以清洁生产、绿色产品加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现代生态工业。在产品、企业以及企业间三个层次上达到“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从而促进污染零排放、建立物质闭路循环、重新利用废物资源、有效降低消耗性污染、产品与服务的非物质化、工业园区的生态管理等六个方面实现工业体系的生态化建设。积极开发煤矸石、矿井水、煤层气、瓦斯等的综合利用。加强采煤沉陷区治理,加大废弃土地整理复垦力度,实施好天然林保护工程。

至规划期末,中心城区将建成三个工业区,形成针纺园区、农副产品园区和冶金园区。采取减少污染源分布的工业区集中布局、环境空气污染大的产业远离城市生活居住区等布局方式,减缓了污染程度,较好地解决了产业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3、鼓励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制定企业发展导向指南,明确鼓励发展、限制发展和禁止发展的主要产业,增强企业经济活动环境成本意识,培育企业生态文化;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鼓励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改革,建立绿色技术创新的企业文化机制,体现企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与现代企业文化。

4、培育公众的生态理念和保护生态的行为规范,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实现社会风尚的生态化转变,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规划预期影响

直接影响。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将会对地区的生态和景观带来永久性的改变。

社会性生态系统发生改变。由于土地使用性质的改变,土地功能发生改变,原有的农村生态系统将由城市生态系统所取代。

城市生活空间质量得到改善。“一圈、二带、三契、四廊、五核、七轴”绿地系统的形成,居民活动空间增加,绿量增加(绿地率不低于40%,人均公共绿地140.2平方米),环境湿度得到改善。

城市景观水平得到提高。优良的住宅取代棚户区,绿树掩映的城市道路取代了吵杂拥挤的马路等。

间接影响。城市绿量的增加,改变了植物的生产力,从而间接影响到城市的生态环境。同时,农业生产的减少,降低了农业生产所需的化肥、农药、农膜等农村面源污染对土壤环境、水环境、空气环境的影响。

潜在影响。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将使地区整体形象得到改变,更趋于空间发展的多元化。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提高,社会产出增加。

结束语: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后,北票未来二十年,拓展与提升将成为城市发展的主旋律。拓展意味着城市空间和产业空间的拓展、意味着城市职能和影响力的拓展、意味着观念更新和发展思路的拓展。

北票拥有良好的经济发展机遇,为了保证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应搞好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研究工作,促使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将自然、城市和居民融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稳定、协调利用的自然和人工环境的复合系统。

二O一一年八月二十日

影城工作总结篇6

作者简介:杨晶(1982-),女,湖北武汉人,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发展经济学与国际贸易研究。张建华(1965-),男,湖北汉川人,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发展经济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F114;F24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8)01-0047-04 收稿日期:2007-10-23

一、引言

近几年来,城镇就业问题成为国内关注的焦点。我国从2001年底加入WTO组织,到2006年底5年的过渡期结束,在此期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从3.6%上升到4.2%,很多学者认为我国实际的失业率比该登记失业率要高得多。因此,人世带来的国际贸易增长对城镇就业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这已经成为众多学者关心的重要问题。

关于贸易和就业的关系,国内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蔡(2002)从比较优势原则出发,得出入世总体上是有利于中国就业扩大的结论。但是他侧重于对出口拉动就业的程度进行分析,忽视了进口导致的就业变化。有些研究虽然考虑进出口的共同影响,但是对其影响机制众说纷纭。俞会新、薛敬孝(2002)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得出中国的出口对工业就业的增加有带动作用,进口对工业就业变化的影响不显著的结论。罗良文(2003)则考虑到贸易的动态作用,他通过分析贸易深化对就业的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发现贸易深化对经济增长进而对就业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而雄伟(1999)不仅考虑到贸易对就业总量的影响,而且考虑到其对就业结构的作用,分别从企业结构、地区结构和贸易方式结构进行分析。

纵观国内文献,关于贸易和就业的研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大部分文章分析贸易与全国就业的关系,而专注于贸易对城镇就业影响的研究有限。第二,现有研究在贸易对就业水平的分析上有局限性,定性研究分析了贸易对就业水平的静态和动态作用,而定量研究却局限于静态的直接影响分析,忽视了动态的间接影响分析。第三,现有文献中极少使用定量分析贸易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因此,本文首先分析国际贸易对城镇就业的影响机制,包括对就业水平和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然后,通过定量分析对影响机制进行实证检验,最后,对应结论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二、国际贸易对城镇就业的影响机制

贸易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影响劳动就业,一个是贸易对就业水平的影响,另一个就是贸易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一)贸易对就业水平的影响

出口贸易对就业水平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出口直接拉动就业。随着贸易的进行,一国的出口产业部门获得有利增长机会,该部门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需求量增加。因此,出口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与该国的贸易结构有关:若该国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的数量越大,则对劳动力的需求越大,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显著;若资本密集型商品的出口数量大,则对资本的需求大,对就业影响不大。另一方面,出口间接拉动就业。出口部门往往是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即资源使用效率较高的部门,所以出口增加会导致生产资源向效率较高的部门流动,贸易的发展会促进这个部门产量的增加,当企业处于规模经济阶段时,长期平均成本的增加将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下降,因此企业必然投入更多的资源组织生产,进而促进一国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

对于我国来说,出口的直接作用表现在我国是劳动丰富的国家,贸易结构以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因此,出口将有利于拉动劳动就业。间接作用体现在加入WTO后,随着出口贸易额的增加,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9%的高增长率,特别是随着加工贸易的增长,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极大地拉动了该地区的就业。因而可以假定:

假定1:随着出口贸易量的增加,我国工人就业量显著增加。

一般认为,进口会对就业水平产生一个冲击作用。其实进口的作用并不一定是减少就业水平的:一方面进口直接使得有关产业产出减少,从而减少就业;另一方面,进口的中间品会带动产出的增加从而增加就业,进口的资本货物如果用于更新改造技术,会使资本生产效率提高,那么就业减少,如果用于新建企业,则会带动就业的增长。

对于我国而言,一方面,加入WTO后某些低效率的资本密集型产业部门的保护程度降低,进口的增加会对这些产业的产品产生冲击,这些低效率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工人可能会失业;另一方面,我国从国外进口资本品特别是高科技产品设备的进口会改善生产,企业的生产增加,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因而可以假定:

假定2:在我国,消费品的进口将对就业产生消极影响;而资本品的进口将有利于就业量的增加。

(二)贸易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贸易将对一国的产业结构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就业结构。贸易的增加使得一国的出口部门迅速发展,从而增加该部门对劳动的需求,扩大该部门就业量;相反,进口部门由于受到进口品的冲击,该部门必须进行调整,从而减少对劳动的需求,缩减该部门就业量。

加入WTO后,我国的产业结构将发生重要的转换。对于我国的比较优势即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贸易自由化使得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会增加,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部门会迅速增长,因此劳动力在该部门的就业比重会增加。但对于一些没有竞争力的、不符合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来说,过去它依靠高关税的保护、国内市场的垄断以及政府用各种手段在资金、工资和价格等给予的支持,而加入WTO以后市场必须开放,特殊保护、特殊扶持必须减少。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密集型产业就必须改革,该产业部门的劳动要素需求量会下降,因而劳动力在该部门的就业比重会减少。因此可以假定:

假定3:贸易将提高我国出口部门的就业比重而减少进口部门的就业比重。

三、建立回归模型

(一)贸易对就业水平影响的回归模型

本文在Hine和Wright(1998)的模型的基础上作一定的修改,即假定生产函数是柯布――道格拉斯函数:

其中,Qt表示t时期的工业产出③;Kt表示t时期的城镇的资本存量,Lt表示t时期城镇劳动就业量。参数A为随时间变化的量:

其中wt为t时期城镇工人平均工资,rt为资本利率。

厂商的要素投入决策是基于既定的资本投入量配备必要的劳动要素,即厂商如何选择最优的L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厂商利润是

为便于计量分析,在此不考虑资本存量与投资的动态调整问

题,令城镇的资本存量Kt=城镇社会投资It,同时,利用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额Xt和工业制成品的进口额Mt替代出口导向率和进口导向率,于是上式可以转化为

此时c2、c3、c4、c5、c6均为各经济变量的就业弹性。

如前述,出口和进口对就业水平的影响还可能存在间接效应,为此我们再从宏观角度研究进出口对投资的作用,进而对进出口的间接就业效应进行度量。根据宏观经济理论,总投资I=I(G,NE,r,Ge),其中G代表国内需求,NE代表净出口,r代表利率,Ge为企业的预期因素,假设对未来的需求预期仅仅依赖于上一年的需求,那么Ge=Ge(Gt-1,NEt-1。)。而本文中衡量的是城镇社会投资It,因此用工业生产总值(Qt)与人民币表示的工业制成品进口额(Mt)的差表示国内需求,工业制成品出口额(Xt)表示国外需求。

结合式(7)和式(10)式,我们可以对假定1和假定2做出检验,其中,出口的直接作用为c3,间接作用为c4×(c10×c4),因此假定1可以转化为

假定1:c3>0,c10>0。

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将进口的直接作用即c2衡量消费品进口,而用进口的间接作用即c4(c9c4)衡量资本品的进口,因此,假定2可以转化为:

假定2:c20。

(二)贸易对就业结构影响的回归模型

根据传统的劳动需求函数Et=f(Qt,wt,rt),引入度量贸易自由化因素,可以检验作出贸易对就业结构影响的回归模型:

其中,如果ιit表示t时刻在i产业中就业的劳动力占总就业劳动力的比例,即ιit=Lit/LTt,Lit表示t时期在i产业中就业的劳动力人数,而LTt表示总劳动人数;wit表示t时期i产业就业的劳动力的平均工资与全部劳动力平均工资之比,即wit=Wit/WTt,Wit表示t时期i产业就业的劳动力的平均工资,而WTt,表示t时期全部劳动力平均工资,Oit代表t时期i产业贸易自由化程度。这个模型可以用以检验假定3是否成立。

假定3:β2>O,若i为出口部门;β2

四、实证研究

(一)数据说明

本文样本取1995~2005年问的年度数据,数据来源包括中国经济信息网数据库、《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对外经济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以及《中国科技统计年鉴》。计量模型中的变量选取参见表1。

(二)计量方法说明

首先,本文关于贸易对就业水平的回归模型是由式(7)和式(10)构成的联立方程模型,此联立方程模型又比较特殊,属于典型的递归联立模型,内生变量间只存在单向的因果性联系,即式(7)中的(1,A)L,不存在任何两个内生变量间的双向联系,因而可以采用OLS或者SUR方法进行估计。本文分别采用这两种方法对联立方程进行估计,结果表明SUR方法更为有效,因此,这里指列出该方法回归的结果。

其次,本文关于贸易对就业结构的回归模型涉及到截面时间序列数据,根据不同截面的系数的大小、符号和显著性来判定贸易自由化对城镇就业结构的变化。因而,这个回归模型把作为截面特殊参数的变量,采用cross―section SUR回归方法进行回归。

(三)计量结果分析

1 贸易对就业水平的回归模型计量结果

本文采用计量分析软件Eviews5利用上述数据对由式(7)和式(10)模型进行估计,SUR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回归结果对假定1和假定2做出Wald检验,结果如表3:这里Wald检验的结果表明假定1和假定2的原假设不成立,对立假设成立。

由回归结果和表3可知无论是出口的直接作用或间接作用,还是出口的总体作用,出口对就业的影响是极为显著的。结果和假定1的假设完全符合:出口有力地拉动劳动就业,其中出口对城镇就业的直接效应为出口每增加1%,城镇就业量增加0.15%,间接效用为出口每增加1%,将增加投资0.63%,从而导致城镇就业增加0.09%。因此,出口对城镇就业的总效应为出口每增加1%将拉动城镇就业增加0.24%。

同时可知假定2成立:消费品的进口阻碍就业,体现为消费品进口每增加1%,城镇就业量会减少0.11%;而资本品的进口将有利于就业增加,其进口每增加1%,将会增加投资1.28%,从而导致城镇就业量增加0.19%。可见,进口对城镇就业的总效应为进口每增加1%,城镇就业量增加0.08%。

2 贸易对就业结构的回归模型计量结果

利用上述数据对由式(11)模型进行估计,SUR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见假定3也成立:出口导向型产业部门的自由贸易程度越高,该部门的就业量越大,进口竞争型产业部门的自由贸易程度越高,该部门的就业量减少,而进出口竞争产业部门的自由贸易程度越高,该部门的就业量也越大。同时,可以看出,出口导向型产业部门就业量受到自由贸易影响的程度比进出口竞争型产业部门要大。因此,随着自由贸易的程度加深,劳动就业的结构将会发生改变,出口导向型产业部门的相对就业量会增加,进口竞争型部门的相对就业量会减少,进出口竞争型产业的相对就业量也会增加,但是没有出口导向型部门增加的多,即劳动力将会倾向于在出口部门就业。贸易自由化将提高出口部门的就业比重而减少进口部门的就业比重。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回归实证研究分析了贸易对城镇就业水平和城镇就业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出口对城镇就业的确有一个明显的拉动作用,而进口却不一定是阻碍城镇就业的,消费品的进口将阻碍就业,而资本品的进口则有利于就业。本文通过数据核算得到的进口对就业的总体效果是正面影响,这说明通过进口拉动投资有利于城镇就业量的增加。同时,本文通过对城镇就业结构的实证分析发现,贸易扩张将会改变我国城镇居民的就业结构,出口部门的就业比重增加而进口部门的就业比重减少。

由上面两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国际贸易与我国城镇就业的联系十分紧密。在当前严峻的城镇就业问题上,进一步利用加入WTO带来的贸易自由化推动劳动力就业也将会是一个较好的解决途径。

首先,贸易不会带来城镇就业的减少。因此,当前的就业问题并不是由于加入WTO的结果,相反,贸易自由化总体上将提高我国城镇就业水平,我国应该进一步参与到全球化中,按照WTO规则进一步地促进贸易自由化的进行,从而推动我国城镇就业的增加。

影城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 资源型区域中心城市;产业演进;城市化;太原市

中图分类号 F29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7)02-0121-06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两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构变革过程。其相关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不同类型的区域或者城市,其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不相同的。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中国选择了一条重工业优先发展的道路,一批重工业城市迅速成长、发展,但在改革开放后,它们又经历了一次变革。因此,目前加强对严重依赖矿产资源的重工业城市的研究,有助于把握中国城市发展的特色、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1 问题的提出

1.1 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的研究简述

产业演进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产业结构演进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也有一些学者研究了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的空间关联,主要内容和观点有:①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之间存在数量上的相关关系,如以劳动力就业的部门构成来表示的工业化率、非农化率,与城市化率之间基本上是正相关关系,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高[1]。②产业结构演进是城市化发展的动力之一,不仅如此,产业空间布局特征、产业组织方式都会对城市化发展产生影响,这一方面顾朝林[2]、叶裕民[3]、杨荣南等人[4]均有研究。③产业结构变化影响人口区域分布和城市化模式,如钟水映等[5]通过研究美国20世纪产业结构变化,发现人口区域分布经历了“非都市转折”和“再城市化”的过程,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城市兴衰的决定性因素。④工业内部结构演变及其空间布局方式,分别对城市化速度、规模产生影响,如辜胜阻等[6]认为,工业化轻重程度、工业化集中程度分别会对城市化速度、规模产生影响。⑤产业结构的演进,具体表现为主导产业的变化,主导产业特征不同,城市化发展速度不同,如杨治等人[7]通过分析发现,在工业化不同阶段,主导产业经历了从纺织工业为主向以钢铁、化工、机械、汽车、耐用消费品等重化工业为主的变化过程,城市化发展速度经历了加速到缓慢的过程。⑥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的空间关联性研究,如葛立成[8]以浙江省为例,研究了产业集聚的指向、类型与城市化推进方式、扩张形态之间的内在联系;李清娟[9]以产业开发区为例,研究了产业的空间集聚与城市化发展的关系,提出产业与城市化联动发展。

综上所述,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发展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因果关系;产业结构、主导产业演变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阶段存在的对应关系;产业与城市化发展之间存在的空间关联性等。这些研究大多是从宏观或者中观的角度,即从国家或者某一个区域的角度,研究二者之间的变化关系,很少从一个城市的角度,从微观的角度研究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之间的关系。

1.2 资源型区域中心城市的界定

目前对资源型城市的定义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从城市产生和发展的角度定义,如“依托资源开发而兴建的或者发展起来的城市,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城市,其主导产业是围绕资源开发而建立的采掘业和初级加工业”[10];还有一种是从城市的功能来定义,如资源型城市指主要功能或重要功能是向社会提供矿产品及其初加工品等资源型产品的一类城市[11]。本文认为,所谓资源型城市,是指城市的发展对资源型产业的依赖,资源型产品在城市工业中占有较大比重。据此观点,无论城市起初的发展是否依托资源开发,凡采掘工业产品在工业产值中比重达到10%及以上,即被认定为资源型城市[12]。根据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与城市功能,又可以将资源型城市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生产功能为主、资源型产业所占比重较大的城市;另类是以综合服务功能为主、资源型产业所占比重相对较小的城市,如资源型区域中心城市。

2 资源型区域中心城市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

根据已有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对资源型区域中心城市的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做出理论假设。理论假设的前提是: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资源型区域中心城市经历了计划经济以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经历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实施、乡镇企业兴起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等阶段。

2.1 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的相互作用

2.1.1 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的界定

产业演进内涵丰富,围绕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带来产业横向扩张与纵向延伸,引起产业结构、空间布局、产业组织、经济增长方式等发生变化,构成产业演进的主要内容。其中产业结构包括三次产业结构变迁、工业内部产业结构变迁;产业空间布局包括集中布局与分散布局;产业组织包括企业组织、产业之间的分工与专业化程度、产业以及企业的联系方式;产业增长方式体现了生产要素对产业增长的贡献程度,尤其是技术与知识对产业增长贡献份额的提升。

城市化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概念,从经济学的角度理解,是非农产业发展引起人口、资本、企业等人类以及经济活动在空间的集聚。从“量”的角度衡量,城市化发展包括城市经济总量提高、就业规模扩大、人口总量增加、空间地域不断向周边延伸;从“质”的角度理解,城市化发展包括城市功能提升、空间布局优化、腹地范围扩大、城市生产与服务一体化程度加强等。

2.1.2 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的相互作用机制

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的相互作用机制如图1所示。产业演进包括由主导产业及其相关产业演进所带来的产业结构演进、产业布局方式演进、产业组织方式演进、产业增长方式演进。其中主导产业及其所决定的产业结构演进是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通过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就业结构、地域扩张等方面,进而决定城市的经济、就业、地域规模。

产业演进与城市功能提升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产业结构变化与城市功能之间具有直接相关性,如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引起城市功能从生产功能向服务功能转变,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转变,也显示了城市服务功能的细化与主要功能的变化。反过来,城市功能的确定,通过影响产业选择,也会影响到产业结构变迁。产业增长方式决定了其对不同生产要素的需求,促使不同生产要素市场的发育,如资本市场、技术市场,进而促进城市功能的变化;反过来,如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城市功能的形成,也会从生产要素供给的角度,影响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组织方式对城市功能的影响,主要是企业服务功能与城市服务功能的竞争,如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办社会,弱化了城市服务功能。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城市功能是不完全相同的,城市主要功能的确定,决定了城市用地特征以及地价变化,进而影响城市空间布局。产业演进对城市周边城市以及腹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城市与区域的产业联系、生产要素联系、贸易联系,以及城市文明的扩散,城市与区域的一体化程度。

2.2 资源型区域中心城市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阶段性特征

资源型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阶段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快速起步、缓慢成长、多元化跨越发展、稳定成熟。这四个时期主要是围绕主导产业演进,产业结构变迁、城市功能改变、城市规模扩张而展开的,各个时期的特征如表1所示。

资源型产业体系与以生产功能为主的城市初步形成之后,在一段时期内产业演进速度相对缓慢,产业增长与城市经济增长相对缓慢。一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为了解决城市居民的生活或者为当地生产提供一些简易的产品或者服务,一些规模相对较小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得到发展,一般情况下,是以街道为单位的集体企业,它们的布局方式以分散为主,主要是为了生产生活方便,零星布局在主城区,生产与生活混杂。

作为上游产品,资源型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难以与下游产品抗衡,并且伴随城市产业发展,城市所依赖的资源逐步减少,甚至枯竭,危机感迫使城市选择新的产业来维持城市的持续发展。新主导产业选择一般有几个思路:一是选择高科技产业;二是延伸原有产业,发展深加工,加强产业的纵向扩展;三是以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四是发挥城市作为市场中心、服务中心的作用,大力发展服务业,以现代服务业带动工业、第三产业发展,然后带动城市发展。在这个时期,资源型区域中心城市往往面临一个多元化跨越发展时期,企业组织形式以股份制为主,布局以集中为主,如园区化布局,生产要素投入中加大了技术比重,增加了人力资本以及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加快了城市经济、人口、地域的扩张速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地价分布规律对产业进行合理布局与调整,城市空间布局优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空间布局的调整,加强了城市与周边区域的产业与贸易联系,城市的服务功能突出。

随着城市发展的逐步成熟,城市的生产功能逐渐退缩,向周边小城市、城镇和农村腹地扩散,形成总部经济与生产基地的关系,城市的主导产业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为主,主城区的企业基本上是属于大型企业集团的研发基地或者总部,其具体的生产车间或者生产基地以飞地的形式布局在城市边缘区或者更远的城市腹地,城市与周边腹地的联系相对紧密。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以及生产职能的退缩,使城市人居环境改善。

2.3 资源型区域中心城市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的不同模式

根据主导产业演进路径,产业空间扩展方式,可以形成不同的城市化模式:从产业演进路径看,有资源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生产生活服务业,形成重工业型城市化模式;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生产生活服务业,形成轻工业型城市化模式;资源密集性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生产生活服务业,形成综合型城市化模式;资源密集型产业生产生活服务业,形成专业型城市化模式。由于演进路径不同,导致城市化速度、规模以及城市影响范围是不相同的。

对于重工业型城市化模式,由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密集型产业挤压,能够吸纳的非农劳动力非常有限,城市经济总量与地域规模相对较大,城市人口规模相对较小;城市化演进速度与产业扩张速度相伴随,城市以生产功能为主。相反,轻工业型城市化模式,对非农劳动力吸纳能力较强,城市人口规模相对较大,经济总量偏小。综合型城市化模式,在城市化速度、规模、空间布局、城市职能等方面相对比较理想,与周围腹地的联系相对紧密,能够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专业型城市化模式,对资源型产业过分依赖,城市的区域中心服务职能相对弱小,随着资源量的减少,城市发展面临挑战。

从产业空间扩展方向看,有沿交通线路布局然后向外延伸,形成轴向扩展模式,城市的扩展往往是沿着城市的几条主干道发展,以及沿着城市对外交通干道向外延伸,形成“指状”或“锯齿状”空间结构形态。也有相对比较均衡地发展,摊大饼式地向外扩张,呈“圈层状”向外延伸,也有两种方式并存,即轴向扩展与圈层扩展并存。

3 实证分析

3.1 太原市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特征

太原是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重要据点,是一个典型的老工业基地城市。依据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发展特征,将太原市经济发展大致划分为工业化起步、波动发展、“适应性”结构调整和“升级性”结构调整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特征、互动机制如表2所示。

3.1.1 工业化起步阶段(1949-1957年)

解放初期太原市在一些包括煤、钢、水泥等小型工业加工厂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改造与新建,初步形成以冶金、电力、化工、燃料、机械五大产业为主的重化工业体系。其生产布局的原则主要是借鉴了苏联工业布局方式――地域生产综合体。工业企业成组团状布局,围绕某一核心企业,根据产业之间的联系在某一地域集中布局;同时坚持平衡布局原则,如男女劳动力平衡,发展一定的轻工业企业,如纺织工业;兼顾生产与生活,在工厂建设的同时,家属区、学校、医院、服务中心等生活区相应建立起来。“一五期末”大致形成城北钢铁、机械,北郊国防工业,河西北部重型机械,河西南部化工、能源四大工业区;也形成了太原市空间布局框架:中间为居住区,由河西、河东及新城地区三大片组成;为四大工业区(如图2所示)。以重化工业生产为主的四大工业区的建立,从数量上迅速推动了城市化规模的扩张,包括人口规模、地域规模以及经济规模;从空间布局上推动了城市化的演进方向,由当时的城市中心区向北、向西扩展(如图2所示)。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城市化增长速度非常迅速。1949年底,太原市常住人口67.7万人,市区人口38.9万人。到1954年,太原市常住人口达到106.1万人,首次突破百万大关;非农业人口54.5万人,首次超过农业人口;市区非农业人口达到53.3万人,跨入全国大城市行列。但工矿区在生产与生活上的相对独立,与主城区的微弱联系,决定了城市化质量水平不高。

3.1.2 工业化波动发展阶段(1958-1977年)

这一阶段,受全国大气候的影响,经济增长,尤其是工业发展,开始出现大起大落。经济发展总体上仍在重工业优先的战略指引下发展,冶金、电力、化工、燃料、机械五大产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进一步加强,城市第三产业基本上在控制中缓慢增长。1971年5大产业比重达到历史最高值84%。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波动的工业发展、比重不断下降的第三产业,减弱了城市化发展动力。城市化总体发展缓慢,并伴有波动现象。1959年城市非农业人口达到101.3万人,首次跨入全国特大城市行列,城市化水平达到64.4%。其后城市化水平开始下降,1965年有所回升,至1977年,城市化率降至“一五”期末的水平。此外,从1958年开始,以生活用具、鞋袜服装、文化用品、小型农具、针织缝纫、电器修配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街道工业迅速发展,这些街道工业,见缝插针,打破了原有生产与生活分离的城市布局状态,并沿着道路交通轴,向东、南扩展,布局混乱、松散(如图2所示)。

3.1.3 “适应性”结构调整阶段(1978-1998年)

改革开放以后,太原市进入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新时期。具体而言,又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1978-1991年。由于城市定位的影响,重化工业生产功能依然突出。从冶金、电力、化工、燃料、机械五大产业的比重来看,一直在70%左右徘徊。轻工业比重相对有所提高,1978年为轻重工业比为1∶3.3,1985年降为1∶2.9,1990年为1∶3.0。区域中心城市功能显著加强,第三产业发展开始加速,1978-1991年期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率为20.5%,远远超过同期GDP14.2%的增长速度。城市化动力的增强促进了城市经济与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张,城市人口密度与产值密度增加。

第二个时期为1992-1998年,是一个历史性转折时期。随着市场化进程加快,四大老工业区不同程度地出现市场制约、生产停滞、企业亏损、职工下岗的现象。与此相对应,民营经济迅速发展,以太原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郝庄民营经济园区等的兴起和发展为标志,为太原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经济重心从北面、西面的老工业区向南面、东面的新工业区转移(如图2所示)。原有的工业结构体系被打破,一些新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定位置,五大产业比重从1992年的70%迅速下降到1998年的53%。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对国民经济贡献率不断提高,产业结构由工业主导型逐步转变为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发展型,城市功能逐步由单一的工业基地转变为综合性的区域中心。

3.1.4 “升级性”结构调整阶段(1999年以后)

从20世纪末期开始,随着太原市成长阶段以及城市定位的变化,即生产功能向服务、消费功能转化,以及市政府实施的经济结构调整战略,推动了太原市产业结构升级:一是原料型工业向深加工产业转变,原有的一些技术水平落后、附加价值相对较低的污染性产业外迁;二是生物制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正在成为新的优势产业;三是随着生产职能向外迁移,老工业区的功能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生产为主转向研发、服务、总部行政驻地为主。市区产业结构升级与初级产业外迁,加强了市区经济与市域经济、腹地经济的联系与一体化程度;市区范围内的老工业区的职能变化,以及工业企业服务职能的剥离,加强了企业与城市之间的分工与联系,城市与工矿区的一体化程度加强,城市化质量特征显现。从城市空间结构来看,在市区层次上,单中心填充式空间结构调整方式已不能适应城市快速发展要求,随着“南移西进,扩容提质”的空间发展战略的实施,城市空间结构走向核心区功能扩散与新区(晋源新区、小店新区、柴村新区)建设协调推进的新阶段(如图2所示)。

3.2 太原市未来发展趋势

根据资源型区域中心城市的阶段判定,太原市经历了快速起步期(1949-1957年)、缓慢增长期(1958-1998年),目前正处于第三个阶段(1999年至今),即多元化发展时期。

从产业演进的角度看,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趋势: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加快,服务业的产业地位越来越重要;经济增长方式从资源型、粗放型产业向高加工、集约型转变,劳动力、资本、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流动,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加工程度向深度发展;伴随工业的深化与高加工度化,未来一段时间太原市的科研、技术开发投入将会逐步增加,中介服务业、金融业、物流业等生产业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未来发展看,集团化、集群化和网络化将成为太原企业组织的发展趋势;省内区域间产业分工不断深化,太原市将更突出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高加工度产业等知识型、高效节能型产业的发展,与省内其他城市之间形成总部与车间、服务与生产、加工与原料等分工与协作关系,在提升自身产业水平的同时,增强对省内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

产业演进的变化,带来城市化动力机制的改变,从生产功能向服务功能、消费功能转化,从生产基地向总部基地、研发基地、市场基地转化,从适宜企业生存、发展的以生产功能为主的工矿区向适宜人口居住、生活、消费、工作的以消费功能为主的良好的人居环境转化,从生产、经济中心向文化、教育、娱乐、商业、金融、旅游、市场等具有综合的中心转化。动力机制的改变,对城市化推动最明显的变化特征为:从城市化数量特征向城市化质量特征转变。未来一段时期,伴随人口、地域、经济规模等数量城市化扩张的同时,其城市化质量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区一体化,城市生产、生活一体化,城市市区、市域、腹地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城市用地合理化,地价分布规律决定城市产业、居住的空间布局,城市环境的优化美化提高了人口的生活质量和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蔡孝箴.城市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66.[ Cai Xiaozhen.Urban Economics[M].Tianjin:Nankai University Press,1997,66.]

[2] 顾朝林等著.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70~172.[ Gu Caolin.Economy Globalization and Chinese Urban Development[M].Shangwu Press,2000,170~172.]

[3] 叶裕.中国城市化之路――经济支持与制度创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47.[Ye Yu,The Way to Chinese Urbanization―[JX-+0.5mm]Economic Support and Institution Innovation[M].Beijing:Shangwu Press,2001,47.]

[4] 杨荣南,张雪莲.台湾省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化初探[J].经济地理,1996,(3):62~67.[ Yang Rennan,Zhang Xuelian,A Study on Industrial Structure Evolu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Taiwan[J].Economic Geography,1996,(3):62~67.]

[5] 钟水映,李晶,刘孟芳.产业结构与城市化:美国的"去工业化"和"再城市化"现象及其启示[J].人口与经济,2003,(2):8~14.[Zhong Shuiyin,Li Jing,Liu Menfang,.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Urbanization:“De-industrialization" and “Re-urbanization" Phenomena in USA and Its Apocalypse[J].Population and Economy,2003,(2):8~14.]

[6] 辜胜阻,简新华.当代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244~250.[ Gu Shenzhu,Jian Xinhua.Population Movement and Urbaniz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M].Wuhan:Wuhan University Press,1994,244~250.]

影城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 城市防洪 城市建设 福清市 初探

随着城市的发展,改变了河流一侧为城市的历史,使河流变成城市中心河贯穿市区。福建省沿海城市福清市也是如此,因此,每到汛期,城市防洪就是一项既严肃又紧迫的头等大事。而城市防洪工程的建设又相对滞后城市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保证福清市城市经济健康、稳步、持续发展,应重点考虑城区防洪工程的建设如何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通过已建成城市防洪工程和拟建的城市防洪工程的前期工作来分析,城市防洪工程已不是传统意义上单纯性修建堤防,而是应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交通、城市旅游、城市环境、城市排涝等有关基础设施紧密结合的综合性工程,避免重复建设,造成浪费。

1 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总体规划

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必须依靠城市的总体规划,而城市的总体规划包括了城市的各个方面。当今城市的建设已不同程度地改变城区河道的自然形态,也不同程度地改变洪水与城市的关系。

1.1 防洪现状及存在问题

福清市城区范围内侵占河道围田、造地、建房、乱倒垃圾、河道淤积严重等违章现象屡禁不止,严重影响河道的行洪能力,同时危及防洪堤、排涝站的安全;城区下水道大部分被覆盖,每逢下一场中到大雨,城区经常出现内涝,排水不畅,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龙江、太城溪、虎溪上游多座小(一)型水库均建于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使城区的人民和财产缺乏安全保证,在防洪非工程措施方面,存在着防洪区管理制度不完善,蓄洪、行洪空间被挤占,流域天然滞蓄洪水能力下降;防洪区风险意识不强;防洪调度方案不完善等。

1.2 防洪规划应注意的问题

防洪体系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原则,加快重点地区防洪工程建设,提高主城市和重点地区的防洪能力,在防洪体系的建设中应注意综合分析确定防洪标准、合理确定堤距、防洪建设与城市功能相结合以及在注重生态建设的同时做好防御山洪规划。

1.2.1防洪标准

城市堤防是重要的城市防洪工程,根据国家GB50286-98《堤防工程设计规范》的规定,堤防工程的防洪标准主要应根据防护对象的防洪要求加以确定。在确定城市堤防的防护对象时首先应划分城市堤防的防护区。划分防护区主要应考虑如下因素:洪水大小及可能性,洪水决口过程及洪量,洪泛区的地形与地物状况,行洪及退水条件等。城市行政分区通常不能直接作为堤防工程保护区。城市堤防的防护区应该是在特定洪水发生时,在无堤和某种标准的堤防条件下洪水决溢所影响的范围。在编制城市防洪规划过程中,应对城市堤防的防洪标准进行必要的理论分析和论证工作。确定堤防应采用的防洪标准,而通过技术与经济比较确定。选定防洪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正确处理防洪安全与防洪投资两者之间的关系。

1.2.2合理确定堤距

最近几年,福清城区的土地开发开始向河流逼近,主要有两个原因:①由于城市上游修建了水利枢纽工程,使城市的防洪标准得到提高,城市河道的行洪断面缩小;②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寸土寸金,与河争池。第二个原因应是主要原因。由经验可知,防洪标准可以不断提高,但河道堤防却不能无限制地加高。无论如何加高堤防,防洪安全总是有限度的,缩窄河道,人为破坏了河流自身的动态平衡,并使河流两岸的生态和自然景观受到负面影响,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洪水风险。应合理确定堤距,给河流以充分空间,给洪水以应有出路。

1.2.3把防洪工程的建设与城市功能相结合

城市防洪工程位于城市与河道之间,把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功能结合起来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1)要与城市排水工程相结合。在许多城市规划中,城建部门负责排水规划,水利部门负责防洪规划,人为地将排水规划与防洪规划截然分开,而且在水文计算方法上存在很大差异,致使城市排水与河道洪水计算不能衔接,防洪工程的总布局也不合理。因此,在编制城市规划中必须把城市排水与城市防洪工程结合起来,协调起来。

(2)要与城市污水处理工程相结合。经济越发展,城市污水也越多。在全球都在重视环境的今天,污水处理工程也越来越多,因此在城市规划中有必要对城市的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并把污水处理工程与城市防洪工程结合考虑。

(3)要与城市交通工程相结合。堤防与城市交通道路结合建设,并与城区交通道路相连接,一方面可以节省投资,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缓解城区交通紧张的局面。

(4)要与城市旅游设施建设相结合。在滨河地区,同时也是重要的旅游风景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可以与旅游设施建设结合起来。

1.2.4充分重视生态环境景观建设

人们已经认识到身边城市的滨水空间的作用。滨水空间在高水位时用以行洪,在平时则供旅游、观光和城市居民就近接触自然。在河道治理中重视生态环境景观建设的观点已被许多国家所采纳。因此,在城市防洪规划中应遵循保持自然、回归自然的原则。

1.2.5 做好防御山洪规划

山洪是山区小河中的突发性洪水,其特点有:①速度快,通常短时间内就发生洪水;②来势猛,洪峰流量较大;③在水土保持不好的地区,水流含量较大,往往伴随着泥石流。因此福清市在城市防洪规划中应注意做好龙江、太城溪、虎溪及其上游河流防御山洪的规划。

2 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建设

2.1 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交通建设

在城市防洪堤建设时,一定要考虑与城市交通相结合。因为各城市交通都比较拥挤,为了缓解城市交通的紧张状况,避免重复建设,减少占地,减少投资,防洪堤应与城市道路相结合。如福州等城市的防洪堤堤顶都是城市交通体系中的一部分,堤顶的宽度在满足堤防工程设计规范要求的同时,根据交通需要设置。如果堤顶不具备与交通相结合的条件,也可把堤防迎水面设计成复式断面,利用马道作为与交通相结合,如上海外滩堤防的迎水面就是做为堤防的马道与城市道路相结合。这样极大地缓解了城市的交通紧张状况,既可节约城市道路建设的占地面积和节省投资,又使防洪堤工程得到进一步的加固。

2.2 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环境建设

城市防洪堤的建设,必须要考虑对城市景观的影响。城市堤防影响城市景观的主要因素是堤防高度和断面形式。堤防高度是堤防对城市环境影响最大的因素。堤防高了,把城市围在里面,势必对城市景观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城市堤防高度不宜过高,应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合理的堤距、堤防设计水位和安全超高,但对超标准洪水要有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堤防断面的形式尽量采用斜坡式边坡,并且边坡要缓;也可采用复式边坡,从视觉上减小堤防的高度,并进行护坡种植草皮等措施,既保护了堤防,又美化了环境。

防洪堤的建设在美化城市环境的同时,还要对河道的水环境进行治理,严格限制在中心城区段河道中进行挖沙作业,并对河道整治,形成水面,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也可根据行洪河道的实际,因地制宜地建设河流景观或水上乐园。

2.3 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旅游建设

城市防洪的工程措施是将洪水束缚在两堤的河道中通行。洪水是稀遇的,且历时还很短,虽然工程非常重要,但它的利用率较低;从时间和空间看,它的利用具有很大的潜力。由于河流面积较大,根据实际需要,在建设时就要充分考虑与自然环境景观、生态环境景观紧密结合。如福州的南北江滨公园集绿化、休闲、观光、美化、娱乐为一体,成为城市旅游的重要景点。

2.4 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排水、排污工程建设

城市防洪与城市排水、城市污水治理等,这两方面也是堤防工程建设必须涉及的交叉建筑物中的两项内容。

当无防洪工程时,河流上游来洪水时,城市遭洪水淹没;洪水退走时,城市雨水也与洪水一起排入外河,不存在涝灾。城市防洪堤修建后,把洪水挡在城外,起到了防洪作用,但必须及时排除城区暴雨产生的内水,不然形成内涝,同样可以造成损失。因此,修建防洪堤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城市的排水问题。堤防与排水的交叉工程规模,主要是根据市政部门认可的排水标准及排水充量进行确定,建设位置基本上是结合城市周边地形考虑设置。部门之间须很好的协商,排水出口设置合理。

河流污水必须治理,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保障。河流污水主要来源于城市,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每个城市都要建设污水处理厂对污水进行集中治理,治理达标后再排入河道。一般污水处理厂都设在河流附近,这就要求在城市防洪堤堤线选择时加以考虑,留有余地。并对城市污水处理达标后排入河道时与堤防形成的交叉工程充分考虑进去,才合理可行。

防洪堤建设中的主要交叉建筑物基本上就是与城市排水和城市排污所形成。所以堤防工程建设时,不但要考虑到交叉建筑物,而且要确定合理的规模。

城市防洪工程的建设必要时也可与城市商业建设相结合。如泉州晋江下游建设的箱式防洪墙,在非汛期可双用作车库或仓库等,甚至可以作为商业网点。

影城工作总结篇9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的现代化建设程度越来越强,城市功能不断升级,使人们生活变得更加便利,生活环境变得更加优质。但在城市高速建设的过程当中,大量的能源和资源消耗对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形成了更高的要求,空气质量变低、水体污染严重、生产废弃物增多等问题的出现都对我国环保工作者的工作提出了考验,同时也为城市规划部门的工作划定了新的标准。目前,在我国的城市发展中存在着很多亟待我们解决的环境问题,下面作者将对一些主要的环境问题进行阐述。

1.1水体污染问题突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使得自然环境所要承受的压力不断增大,城市人口逐渐增多,经济生产模式不断向多样化发展,这就使得工业生产生成的污水量大大增加,人们日常生活产生的废水也逐渐增多。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的排放使得城市水体质量下降,自然水体受到污染。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河流中已有70%的河流水体受到污染,全国有一半的地下水也受到污染,达到居民饮用水标准的河段仅占全国河流总数的20%左右,居民饮用水质量难以保证。特别是辽河、海河、太湖、滇池等水系的污染尤为严重,对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1.2城市大气质量严重恶化

随着城市工业化程度加深,工业生产产生的废气排放到空气当中,燃烧不完全的工业废气排出,不仅造成了能源的浪费,还对空气质量产生了严重破坏。空气中的悬浮颗粒、有毒气体及粉尘增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我国居民的汽车保有量大大增加,汽车数量的快速增加也是导致我国空气质量迅速恶化的原因之一,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和氧化氮等物质都会导致严重大气污染、造成空气质量下降,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人类活动带来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气体的排放在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的同时,也造成了雾霾天气、酸雨天气和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

1.3固体废物泛滥成灾、垃圾围城现象严重

科技进步使人们生活中使用的设备不断升级,也造成了固体垃圾的大量产生,再加上城市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料,固体垃圾是数量不断增加,堆积成山的固体垃圾使得城市陷于固体垃圾的围困之中,对城市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1.4噪声扰民现象普遍存在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各种交通工具的大量使用,以及城市娱乐产业的发达,导致了严重的噪声污染的形成。据统计,目前我国噪声扰民的现象己经十分严重,全国三分之二的城市都存在严重的噪声污染,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达到5105~65.8dB(h)。一些噪声污染严重的城市如,洛阳、大同、开封以及海口等,甚至达到了76.3dB(h)。

2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

环境问题不是单纯的自然问题,也与城市的经济发展、人口和资源密切相关,所以,要想做好城市环境保护,就要从城市总体规划入手,加强对城市环境保护的规划,下文中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谈谈对环境保护规划问题的认识。

2.1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方针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党在认真分析我国社会发展现状和环境问题后,指出的一个科学发展战略,在未来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只有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方针,才能实现科学的城市总体规划。

2.2合理布局与环境功能区划

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独特性,所以在对不同区域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的过程中,要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结合城市布局和总体规划进行策略调整。同时,环境质量标准是根据功能来制定的,不同的区域功能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同。规划要避免将对环境影响大的活动布置在对高功能区有影响的地方,而应将之布置在环境容量大,对高功能区无影响或影响少的地方。环境功能区划是城市布局在环境方面的表述,体现了城市布局在环境方面的要求。环境功能区划,从环境特征或环境容量与经济、社会活动相和谐出发,规划城市环境功能区,协调环境与经济、人的关系。按照高功能区高标准保护、低功能区低标准保护的原则,环境功能区划为确定不同功能的环境目标、制定详细环境规划和实施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2.3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是指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是城市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如城市供气系统、集中供热、集中城市污水处理厂及污水截留管网,垃圾收集、运输及无害化处理设施绿化等等。

2.4环境保护与优化产业结构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时期,经济发展必然对环境有一定的压力,不同产业结构的环境压力有很大的差异。第二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能源、化工、原材料等重污染行业的发展,对环境的潜在压力大,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清洁生产对环境的潜在压力要小得多,产业结构决定了环境保护难易的程度。

2.5污染物总量控制

污染物总量控制要将污染物总量———环境质量———项目——投资四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具体来讲,是以空气和水环境的质量为目标,控制各类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将治理措施落实到具体的项目上,具体的项目还要进行技术经济核算,列出经费需求和规划的筹资渠道,进行可行性分析。

总而言之,城市规划是进行城市建设的重要步骤,它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决定着人类生态系统结构,为人们拥有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提出保障。因此,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相关管理部门一定要加强对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视,改进我国在环境保护规划中存在的不足,促进资源能源的节约,从而改善我国的环境质量状况,降低城市建设成本,近而推进我国可持续发展建设能力,提高城市建设水平。

作者:王微 单位:绥化市规划设计勘察测绘院

参考文献

影城工作总结篇10

[论文摘要] 该文通过已建和拟建的城市防洪工程的分析,阐述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建设的关系,提出在福清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城市的发展,改变了河流一侧为城市的历史,使河流变成城市中心河贯穿市区。福建省沿海城市福清市也是如此,因此,每到汛期,城市防洪就是一项既严肃又紧迫的头等大事。而城市防洪工程的建设又相对滞后城市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保证福清市城市经济健康、稳步、持续发展,应重点考虑城区防洪工程的建设如何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通过已建成城市防洪工程和拟建的城市防洪工程的前期工作来分析,城市防洪工程已不是传统意义上单纯性修建堤防,而是应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交通、城市旅游、城市环境、城市排涝等有关基础设施紧密结合的综合性工程,避免重复建设,造成浪费。

1 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总体规划

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必须依靠城市的总体规划,而城市的总体规划包括了城市的各个方面。当今城市的建设已不同程度地改变城区河道的自然形态,也不同程度地改变洪水与城市的关系。

1.1 防洪现状及存在问题

福清市城区范围内侵占河道围田、造地、建房、乱倒垃圾、河道淤积严重等违章现象屡禁不止,严重影响河道的行洪能力,同时危及防洪堤、排涝站的安全;城区下水道大部分被覆盖,每逢下一场中到大雨,城区经常出现内涝,排水不畅,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龙江、太城溪、虎溪上游多座小(一)型水库均建于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使城区的人民和财产缺乏安全保证,在防洪非工程措施方面,存在着防洪区管理制度不完善,蓄洪、行洪空间被挤占,流域天然滞蓄洪水能力下降;防洪区风险意识不强;防洪调度方案不完善等。

1.2 防洪规划应注意的问题

防洪体系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原则,加快重点地区防洪工程建设,提高主城市和重点地区的防洪能力,在防洪体系的建设中应注意综合分析确定防洪标准、合理确定堤距、防洪建设与城市功能相结合以及在注重生态建设的同时做好防御山洪规划。

1.2.1防洪标准

城市堤防是重要的城市防洪工程,根据国家GB50286-98《堤防工程设计规范》的规定,堤防工程的防洪标准主要应根据防护对象的防洪要求加以确定。在确定城市堤防的防护对象时首先应划分城市堤防的防护区。划分防护区主要应考虑如下因素:洪水大小及可能性,洪水决口过程及洪量,洪泛区的地形与地物状况,行洪及退水条件等。城市行政分区通常不能直接作为堤防工程保护区。城市堤防的防护区应该是在特定洪水发生时,在无堤和某种标准的堤防条件下洪水决溢所影响的范围。在编制城市防洪规划过程中,应对城市堤防的防洪标准进行必要的理论分析和论证工作。确定堤防应采用的防洪标准,而通过技术与经济比较确定。选定防洪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正确处理防洪安全与防洪投资两者之间的关系。

1.2.2合理确定堤距

最近几年,福清城区的土地开发开始向河流逼近,主要有两个原因:①由于城市上游修建了水利枢纽工程,使城市的防洪标准得到提高,城市河道的行洪断面缩小;②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寸土寸金,与河争池。第二个原因应是主要原因。由经验可知,防洪标准可以不断提高,但河道堤防却不能无限制地加高。无论如何加高堤防,防洪安全总是有限度的,缩窄河道,人为破坏了河流自身的动态平衡,并使河流两岸的生态和自然景观受到负面影响,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洪水风险。应合理确定堤距,给河流以充分空间,给洪水以应有出路。

1.2.3把防洪工程的建设与城市功能相结合

城市防洪工程位于城市与河道之间,把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功能结合起来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1)要与城市排水工程相结合。在许多城市规划中,城建部门负责排水规划,水利部门负责防洪规划,人为地将排水规划与防洪规划截然分开,而且在水文计算方法上存在很大差异,致使城市排水与河道洪水计算不能衔接,防洪工程的总布局也不合理。因此,在编制城市规划中必须把城市排水与城市防洪工程结合起来,协调起来。

(2)要与城市污水处理工程相结合。经济越发展,城市污水也越多。在全球都在重视环境的今天,污水处理工程也越来越多,因此在城市规划中有必要对城市的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并把污水处理工程与城市防洪工程结合考虑。

(3)要与城市交通工程相结合。堤防与城市交通道路结合建设,并与城区交通道路相连接,一方面可以节省投资,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缓解城区交通紧张的局面。

(4)要与城市旅游设施建设相结合。在滨河地区,同时也是重要的旅游风景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可以与旅游设施建设结合起来。

1.2.4充分重视生态环境景观建设

人们已经认识到身边城市的滨水空间的作用。滨水空间在高水位时用以行洪,在平时则供旅游、观光和城市居民就近接触自然。在河道治理中重视生态环境景观建设的观点已被许多国家所采纳。因此,在城市防洪规划中应遵循保持自然、回归自然的原则。

1.2.5 做好防御山洪规划

山洪是山区小河中的突发性洪水,其特点有:①速度快,通常短时间内就发生洪水;②来势猛,洪峰流量较大;③在水土保持不好的地区,水流含量较大,往往伴随着泥石流。因此福清市在城市防洪规划中应注意做好龙江、太城溪、虎溪及其上游河流防御山洪的规划。

2 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建设

2.1 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交通建设

在城市防洪堤建设时,一定要考虑与城市交通相结合。因为各城市交通都比较拥挤,为了缓解城市交通的紧张状况,避免重复建设,减少占地,减少投资,防洪堤应与城市道路相结合。如福州等城市的防洪堤堤顶都是城市交通体系中的一部分,堤顶的宽度在满足堤防工程设计规范要求的同时,根据交通需要设置。如果堤顶不具备与交通相结合的条件,也可把堤防迎水面设计成复式断面,利用马道作为与交通相结合,如上海外滩堤防的迎水面就是做为堤防的马道与城市道路相结合。这样极大地缓解了城市的交通紧张状况,既可节约城市道路建设的占地面积和节省投资,又使防洪堤工程得到进一步的加固。

2.2 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环境建设

城市防洪堤的建设,必须要考虑对城市景观的影响。城市堤防影响城市景观的主要因素是堤防高度和断面形式。堤防高度是堤防对城市环境影响最大的因素。堤防高了,把城市围在里面,势必对城市景观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城市堤防高度不宜过高,应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合理的堤距、堤防设计水位和安全超高,但对超标准洪水要有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堤防断面的形式尽量采用斜坡式边坡,并且边坡要缓;也可采用复式边坡,从视觉上减小堤防的高度,并进行护坡种植草皮等措施,既保护了堤防,又美化了环境。

防洪堤的建设在美化城市环境的同时,还要对河道的水环境进行治理,严格限制在中心城区段河道中进行挖沙作业,并对河道整治,形成水面,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也可根据行洪河道的实际,因地制宜地建设河流景观或水上乐园。

2.3 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旅游建设

城市防洪的工程措施是将洪水束缚在两堤的河道中通行。洪水是稀遇的,且历时还很短,虽然工程非常重要,但它的利用率较低;从时间和空间看,它的利用具有很大的潜力。由于河流面积较大,根据实际需要,在建设时就要充分考虑与自然环境景观、生态环境景观紧密结合。如福州的南北江滨公园集绿化、休闲、观光、美化、娱乐为一体,成为城市旅游的重要景点。

2.4 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排水、排污工程建设

城市防洪与城市排水、城市污水治理等,这两方面也是堤防工程建设必须涉及的交叉建筑物中的两项内容。

当无防洪工程时,河流上游来洪水时,城市遭洪水淹没;洪水退走时,城市雨水也与洪水一起排入外河,不存在涝灾。城市防洪堤修建后,把洪水挡在城外,起到了防洪作用,但必须及时排除城区暴雨产生的内水,不然形成内涝,同样可以造成损失。因此,修建防洪堤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城市的排水问题。堤防与排水的交叉工程规模,主要是根据市政部门认可的排水标准及排水充量进行确定,建设位置基本上是结合城市周边地形考虑设置。部门之间须很好的协商,排水出口设置合理。

河流污水必须治理,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保障。河流污水主要来源于城市,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每个城市都要建设污水处理厂对污水进行集中治理,治理达标后再排入河道。一般污水处理厂都设在河流附近,这就要求在城市防洪堤堤线选择时加以考虑,留有余地。并对城市污水处理达标后排入河道时与堤防形成的交叉工程充分考虑进去,才合理可行。

防洪堤建设中的主要交叉建筑物基本上就是与城市排水和城市排污所形成。所以堤防工程建设时,不但要考虑到交叉建筑物,而且要确定合理的规模。

城市防洪工程的建设必要时也可与城市商业建设相结合。如泉州晋江下游建设的箱式防洪墙,在非汛期可双用作车库或仓库等,甚至可以作为商业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