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录心得体会十篇

时间:2023-03-17 22:59:53

忏悔录心得体会

忏悔录心得体会篇1

一、强化学习,提高认识,增强拒腐防变能力

从《忏悔录》腐败落马的5名干部违法犯罪的轨迹中,不难看出,他们无视党纪国法,目无组织纪律,不顾群众利益,弄虚作假,独断专行,腐化堕落,严重败坏了党风政风。通过学习《忏悔录》,使我看到少数党员干部由于放松了对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抵御不住诱惑,走向了犯罪的深渊,以致身陷囹圄,结果令人痛心、扼腕疾首。

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人们无利而不往,做为一个共产党员,要清醒的认识到身上担负的历史使命,深刻领会党中央在党的廉政建设中的深谋远虑,全面增强对拒腐防变的认识,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不断增强政治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思想改造,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权利关,时刻清醒的认识到权力是谁赋予的,应该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谁谋利益,要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自重、自律、自警,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为官之德,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二、以案为镜,警钟长鸣,筑牢拒腐防变防线

《忏悔录》的案例发人深醒,令人深思,其中几名落马的腐败干部都曾经在我市的人防和农业部门工作,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贪官们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以案为鉴,才能警钟长鸣。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时刻清醒地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手莫伸,伸手必被捉”,“人莫贪,清贫为官是正道”,古往今来,贪官贪恋美色、钱财、权力,如和坤之流永远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而一心为民、清正为官,“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刘墉等永远被人民铭记在心里。《忏悔录》的案例详实、全面,个个如宏钟长鸣于耳,不时地警示、提醒着自己。要把组织和群众的监督当作是一面镜子,经常照一照,检查一下,及时加以改进和纠正。在日常工作中要常怀律已之心,常思为民之责,手莫伸、人莫贪,在自己面前真正筑起一道防腐防变的铁篱笆。

忏悔录心得体会篇2

《办法》明确,受党纪政纪处分或组织处理领导干部影响期满后,对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突出,因工作需要且经考察符合任职条件的,可提拔任职。

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领导干部还可提拔,没听错吧?

确实!为了挽救和教育这些犯错误的干部,12月16日,武汉召开受处分和组织处理人员集中教育大会,3名官员走到台前公开自省,剖析错误根源,深入忏悔。

“这种通过会议集中回访教育的形式,在武汉市是第一次,全国也很少见”,武汉市纪委负责人介绍,“不同于以往点对点、一对一的回访教育方式,这次把受党纪政纪处分或组织处理的在职党员干部,以及他们所在单位党组织负责人集中起来,让他们走到台前,相互交流,希望能起到更好的综合教育效果。”

某区委常委、办公室主任发言称,“对于这次受处分,我勇于面对,不回避、不抱怨……我深刻自我批评,真诚袒露心扉,警示大家引以为戒,遵规守纪从抓小抓细抓实做起。”

就如这位干部所说,公开忏悔不仅是对他们自身的教育和救赎,更是对其他党员干部的真诚告诫。前段时间热播的中纪委“大片”《永远在路上》,就是通过曝光白恩培、周本顺、李春城等省部级官员的腐败经历和深刻的忏悔,让党员干部从心灵深处接受一次严肃的党风党纪警示教育。

在大家的印象中,过去官员受了处分之后多是“销声匿迹、情况不详”,很少公开露面。这一情况,在党的十后悄然变化。

2015年1月,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工作报告中提出,将对被立案审查的党员干部,“对照自己理想信念的动摇和违纪违法的事实,写出忏悔录”,列入2015年的工作任务。中纪委指出,违纪违法者用他的政治生命写成的警世教材,应当成为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明断得失的镜子。

同年2月25日,中纪委监察部官网开设《忏悔与剖析》专栏,每一期都有当事人简历、有犯罪事实、有判决结果、有案例透视,更有当事人发自肺腑的忏悔,内容充实,情节生动,警示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每一个认真学习的人都会受到心灵的震撼。

安徽省一位基层官员表示,每次看到官员的悔过书,都会不自觉地对照一下,因为很多“悔过书”反映的很多情况都是在工作中容易遇到的,“例子很具体,很容易类比,有很强的警示作用”。

事实上,组织学习落马贪官的忏悔录和问题剖析,用反腐“活教材”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已是很多地区加强党风廉洁建设的“常规动作”。

据《青海日报》11月19日报道,青海省纪委驻省委宣传部纪检组利用业余时间,在查阅大量资料、精心筛选的基础上,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工作,策划编辑完成了《百名贪官忏悔录》。书中收录了2000年至2015年间100名贪官的忏悔录,每篇忏悔录都按照“忏悔语录、触犯罪名、犯罪事实、判决结果、忏悔背景、忏悔书”顺序编排,将于近期分发到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

在江苏,12月2日上午,省委召开全省领导干部警示教育大会,采用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全省1.6万余名党员干部集中接受警示教育。各级党员干部观看了省纪委制作的警示教育片《乱纪之祸》,该片深入剖析了徐超、邢道乾、王东良、王德善等违纪违法典型案例。

江苏省委书记李强在会上谈到,这些腐败分子曾经身处领导岗位却放松自我要求,从不守纪律、不讲规矩开始,一步步走向违法犯罪深渊,不仅给自己和家庭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更给党的形象和事业造成严重危害,深刻警示我们:党员干部“破法”无不是从“破纪”开始,纪律红线一旦突破,腐败堕落就很可能接踵而来。

据《天津日报》报道,天津市委在近日召开的常委会会议上集中组织观看了关于辽宁拉票贿选案的警示教育片。这是中组部统一要求各地观看的警示教育片,一共两部,一部叫《警钟》,一部叫《镜鉴》。警示教育片以“辽宁拉票贿选案”、“湖南省衡阳市破坏选举案”和“四川省南充市拉票贿选案”3个案件为例,通过涉事官员的忏悔、案件情景再现等形式深入剖析破坏选举和贿选给党和政府带来的重大危害,宣传中央关于严肃换届纪律的要求。

官员“忏悔录”的推出更鲜明地呈现出新时期廉政教育的特点:以案说法、以人说法,真正做到查处一个、警示一片。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认为,“忏悔录”对官员权力的行使有警示作用,能够唤起官员对权力的敬畏感,让官员们明白,权力不仅仅是一份荣耀,更是一份责任,不要利用权力做恶事、谋私利,要意识到权力的公共性。

忏悔录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赞美 认罪 归正

奥古斯丁(354-430)写了古典基督教名作《忏悔录》,出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城,即:今阿尔及利亚的苏克阿赫拉斯(SoukAhras)的奥古斯丁是举世公认为影响世界最为深远的基督教神学大师。奥氏的神学思想与他的生平一样极多采多姿。如同本仁约翰在《天路历程》中所写的一样,《忏悔录》叙述了奥古斯丁个人的心路历程。奥古斯丁在书中不仅流露出真挚的情感,而且对自己的行动和思想作了非常深刻的分析,文笔细腻生动,别具风格,成为晚期拉丁文学中的代表作,列为古代西方文学名著之一。

一、赞美

《忏悔录》原名“confessions”,古典拉丁文本作“承认、认罪”解,但是,在教会文学中这种意思有了延伸和转变,不仅有认罪,更有承认神的伟大,有歌颂的意义。启示录中说,赞美是天上最重要的事务。赞美包含了祈求和认罪,但更特别包含了感恩和敬拜。 赞美神意即将荣耀和敬拜归给。奥古斯丁对神的赞美,含义很丰富,《忏悔录》中字字都充满了敬拜和赞美。例如:“你的是伟大的,主啊,你受到伟大的赞美;你的力量强大,你的智慧无限。”

“人渴望赞美你。人只是你所创造的万物中渺小的一分子。人遍体带着他必死的命运,遍体带着他罪恶的证据,遍体证明“您拒绝骄傲的人”。可是人,这个你所创造的万物中渺小的一分子,仍然渴望赞美你。你鼓动着人们,让他们乐于赞美你。因为你创造我们正是为了您自己,我们的心灵如果不能在您那里安息,便无法得到安宁。

可以说,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从开始到最后,诗篇中每一节里都有对神的赞美与颂赞。奥古斯丁赞美神的全能、良善、慈爱、公义。笔触柔合美妙, 犹如饮甘泉一般,使人清新愉悦。为何要赞美?首先,奥古斯丁敬拜神,呼求生命的改变与更新,寻求神的模样与大智慧。在“上帝配得一切”中,汤姆•赖特特别探讨了敬拜上帝的真正意义。他认为“敬拜”意味着上帝配得一切。上帝的伟大与慈爱,做为敬拜的基础与理由,从而展现反映上帝真正是谁,特别是由耶稣基督的死亡与复活所显现的那位上帝,为何会引领到由心灵与诚实 两方面的真正敬拜。然后,神喜悦看奥古斯丁因着爱他而发出由衷的感恩和赞美。这是爱的需要,也是爱的交流。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自我反思: “我说我爱我的上帝,我究竟爱的是什么?……我爱我的上帝,我是爱某一种光线、声音、馨香、饮食、拥抱;但这爱是在我内在生起,我的灵魂沐浴其间。”奥古斯丁爱着上帝所创造的一切。最后,这样的赞美的话语贯穿整个诗篇不断显明作者的诗情和画意,更加有力地深化作者的情感与信仰。

故此,奥古斯丁经常发乎心底的赞美主,从中获得生命和真理。如果没有赞美,奥古斯丁的信仰之路必定没有希望而言。

二、认罪

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始终以上帝为谈话对象,剖析自身的原罪的肮脏、污秽,强烈地体现了《圣经》的“原罪说”的观念。奥古斯丁的“原罪”论的主要依据是旧约创世记第三章和新约罗马书第五章第12-21节。据《创世纪》第2―3章记载,亚当、夏娃违背了上帝的诫命吃了“禁果”。不听从上帝的话语,是“亏欠了上帝的荣耀”这就是“原罪”。“原罪”由始祖亚当传下来。自亚当以后,人一出生就带有“原罪”。 可以说,“原罪”是基督教教义、神学的根本,因为有了“原罪”,才需要“救赎”,才需要“救世主”,才产生了基督教。否定了“原罪”,就否定了基督的“救赎”,基督教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忏悔录》是一部基督教的经典名著,在文中奥古斯丁认为他自己没有遵守上帝的“十诫 ”①,总是在犯罪。因为根据《圣经》,任何违背神给出的“十戒”①的行为即为罪。所以他万分痛苦,向上帝认罪和呼求能够得救。”例如:第2卷4段,这一段是谈人原罪中的行恶本质“主,你的法律惩罚偷窃,这法律刻在人心中,连罪恶也不能把它磨灭。哪一个窃贼自愿让另一个窃贼偷他的东西?哪一个富人任凭一个迫于贫困的人偷窃?我却选择了偷窃,而且真的做了,不是由于需要的胁迫,而是由于缺乏正义感,厌恶正义,恶贯满盈。因为,我所偷的东西,我自己原是有的,而且更多更好。我也并不想想享受所偷窃的东西,不过为了欣赏偷窃与罪恶。在我家葡萄园的附近有一株梨树,树上结的果实,形色香味并不可人。我们这批年轻坏蛋习惯在街上游戏,直至深夜;一次深夜,我们把树上的果子都摇下来,带着走了。我们带走了大批赃物,不是为了大嚼,而是拿去喂猪。虽然我们也尝了几只,但我们之所以如此做,因为这种勾当是被禁止的。”奥古斯丁把人的原罪分析得深刻、透彻。奥古斯丁的真实感受,在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点,我们有时的作恶,并不是出于需要,而是为着“享受”犯罪。其实,在《忏悔录》中,奥古斯丁对偷梨子的忆述,开始了罪恶的序幕。他从“偷”的恶,转到“”的恶。 奥古斯丁先是感受到快乐,但在享乐之后从内心发出的却是苦。 当奥古斯丁遭受的罪恶感折腾时,他才醒觉过来,想要得到救援、解脱,因而转向理性去解决这问题。刘宗坤认为奥古斯丁把圣经中的“罪”观念解释成“原罪”,对“罪”的解释中隐藏著一个至为重要的因素,这就是他对“自由意志”的强调。上帝赋予人自由意志,所以,人既可以选择向善,也可以选择向恶。但是,由于“原罪”的影响,人并不能从根本上正确地运用自己的自由意志。因此, 在救恩一事上,由神来为我们成就,我们无法为自己达成。故此,奥古斯丁认为如果你要真正悔改信靠神,就必须承认自己的不良行为,承认自己的过犯。

三、归正

奥古斯丁的归正信念是,只有信主,靠主,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在386 年米兰花园的经历是奥古斯丁“归正”的经历,在那里奥古斯丁决然将缠扰他半生的恶欲抛弃,全然献上自己给主,以下是从奥古斯丁本人笔下《忏悔录》里摘的记录:

“我们的寓所有一座花园。花园和整栋屋子都任凭我们使用,因为招待我们的屋主并不住在那里。暗藏内心的风暴把我带入花园中,那里没有人会来干预我当时与自己在思想上的剧烈斗争。你早已清楚结局将会是什么,而我却还一无所知。但我近乎把自己逼疯之举,却是恢复健康的部分过程;在死亡中的痛苦挣扎,使我通往生命。”

“我抓起圣经并翻开,默默读着我最先看到的一段话:‘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忌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我不想也不需要再读下去了。读完这句话的最后几个字,立刻就像有一线曙光,从一片焦虑中在我心头浮现,所有怀疑的阴霾都被一扫而空。”

当重生悔改发生之后 ── “我们便到我母亲那里,向她报告这件事。她听了喜形于色。我们告诉她详细经过,她颂赞不已,感到这是一项胜利,并且歌诵神的大能所成就之一切……你将我母亲的哀伤转为喜乐,远超过她所企求的。这喜乐的尊贵与甜蜜甚至要超乎她对我所期盼的含饴弄孙之乐。”

花园里的这一天,影响了他的整个一生;而他的一生,影响了之后一千多年的基督教史。他的人生,就是以这一天为分界的。之前,他是一个放荡的青年,一个狂傲智巧的雄辩学家,一个误入歧途的摩尼教徒。之后,他是一个敬虔的主教,一个谦卑睿智的神学家,一个寻求上帝真理的基督徒。为什么奥古斯丁最终会选择了的归正?首先, 奥古斯丁的母亲──莫尼卡──对奥古斯丁的信仰立下坚固的基石。他的母亲从过去以来一直和他搏斗、为他祷告、与他辩论,甚至有时候还把他赶出家门,但总想要将他带入这份深深支撑着她的信仰。所以,在奥古斯丁在童年时期已浸于基督教的信仰之中。虽然莫尼卡的信仰未能使奥古斯丁信主,但却是构成他信主的基石。其次,奥古斯丁自身对哲学和宗教的探究是他归正的最重要的原因。奥古斯丁纵曾流连于关系之中,曾受摩尼教的薰陶,又受新柏拉图主义的柏罗丁奴 (Plotinus) 作品的影响,并浸醉于西塞罗 (Cicero) 的作品 The Hortensius ,但在界想上已逐渐和基督教接近。终于经过一次剧烈的思想斗争,于386年秋决定信奉基督教。故此,奥古斯丁从无尽地痛苦转向归正上帝,靠着神的恩典归入信仰,也开启了神所预备他一生将要从事的服事之路。

四、结论

笔者认为赞美、认罪、归正是奥古斯丁《忏悔录》的三条思想主线。它们交织出现,从始至终,构成忏悔录的基本思想。赞美是神的真理喂养人们的心。认罪是向神承认错误。归正是完全依靠神。原罪忏悔是赞美产生的结果,然后神吸引浪子归正,因着奥古斯丁对这点快速的顿悟,他得以藉此重新诠释自己的过往。因此说,赞美是认罪、归正的前提,认罪是归正的基础。归正是认罪的完美结局。《忏悔录》把三者的关系清楚的展现出来,完美地表现了奥古斯丁的神学思想。

注:

① 十诫:1.我是主你的上帝,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么形像,彷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享奉他(本诫禁止人雕刻偶像,事奉假神。)。2.你不可妄称主你上帝的名,因为妄称主上帝的名,士必不以他为无罪(本诫禁止人妄称上帝之名,禁止人任意用的名发誓、咒骂、行坐、说谎、哄骗、嬉笑及怨恨上帝。)。3.你当纪念安息日守为圣日(本诫劝人在安息日“即礼拜天”应停止劳动,放下工作,趁此时机在礼拜堂中敬拜上帝,聆听圣道,修养灵性,并使身体得到休息。)。4.你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主你上帝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本诫劝为儿女者,当父母在世时,应当尊敬、亲爱、孝顺、服事。他们去世后,亦当纪念不忘。)。5.你不可杀人(本诚警戒人切勿杀人,甚至连伤害人的身体与一切害人的念头,也都要禁止。6.你不可奸淫(本诫禁止人与别人通奸,凡夫妇彼此不守婚姻道德,以及人如有不洁的思想、言语、行为,都犯了此诫.)。7.你不可偷盗(本诫禁止人向他人明抢、暗偷、赖债、或以假乱真,或用诈术与手段骗人财物。)。8.你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本诫劝人勿在法庭或他人前,妄论是非,胡乱提供假证。)。9.你不可贪恋人的房屋(本诫禁止人用非法手段侵占,谋夺他人的房屋与产业。)。10.你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婢、牲畜、和他一切所有的(本诫禁止人用各种诱惑、拐骗、强索…等方法,夺取人的妻子,以及他的仆婢、牲畜与别的所有物。)。

参考文献:

[1]奥古斯丁:《忏悔录》,周士良译,商务印书馆,1997。

[2]刘宗坤:《圣经中的“罪”观念与人的生存的理解》,《维真学刊》,2005。

[3]钟振华:《米兰花园的秘密:奥古斯丁信主的再思》

忏悔录心得体会篇4

黄秀辉就集体性忏悔的必要性进行了细致剖析,但在缺乏基督教背景和忏悔传统的中国,还有必要就阻碍这种忏悔(包括对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历次政治运动中出现的集体性狂热的反思)的原因及推进的可行性路径做进一步探讨。

我以为,必须反思和清理当下精神生态中对“道德完人”的幻想,以及充满悖论的道德标准。近年,复旦大学中文系退休教授吴中杰(其夫人也是上海写作组早期成员)、剧作家沙叶新及武汉学者古远清等,言之凿凿地证实余秋雨是“”中上海写作组的成员――当年写作组的党支部书记徐景贤和另两个负责人陈冀德、姚汉荣以及骨干胡锡涛等都认为,余秋雨“旧意识太重,一旦成名,就要将自己装扮成一贯正确的样子”。(2011年2月24日《南方周末》)

对于名人们的拒绝忏悔,需要检讨的也包括知情者和一般公众、媒体,因为他们的名声乃至撒谎到底的“底气”,很大程度上是媒体和公众给惯的――这和对学历造假的唐骏、剽窃他人作品的郭敬明放弃道义谴责的实质是一样的。

鉴于有过“”经历的知识分子、公众人物的超越性人文情怀与现实影响力,他们应率先反思、忏悔。巴金先生建立“博物馆”的遗愿虽未最终实现,但他晚年通过《随想录》主张对“”进行道德忏悔,并从全人类角度看待它(党史前辈廖盖隆曾将其与作家邵燕祥建立“学”的建议并举)。

导演陈凯歌公开承认“他(巴金)对我有很大影响”,其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写就的《少年凯歌》,就“”中对父亲的批斗做了真诚忏悔。诗人北岛在新作《城门开》中,也坦承当年担任民进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的父亲,定期拜访挂名的宣传部长冰心,并将其谈话向组织汇报。北岛的反省并未丑化其父子形象,倒是赢得知识界一部分喝彩。

我认为,应该营造一个鼓励和接纳真诚忏悔的社会氛围,公立文化机构在强化公众历史观念和记忆的过程中应更有作为。

北京红卫兵造反派五大领袖之一的蒯大富,“”后获刑十七年,也曾承认“如果当时我主张不打,那场武斗(1968年4月23日的清华大学‘百日武斗’)肯定打不起来”、“看着他们(十几个同学)死掉,是非常心痛的”,也向伤害过的老师致歉(2010年1月9日《南风窗》)蒯大富的反省不能说没有真诚的成分,他在某种程度上其实也是受害者,如果不能因此得到公众的逐步谅解和重新信任,其他红卫兵恐怕只能被迫带着永久的悔恨离开这个世界。

此外,要尽可能保存“”记忆,向公众提供历史教育。沙坪红卫兵墓园在2009年12月15日被列为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个全国惟一的红卫兵墓园得以保存,不能不说是一个良好的起点。

历史反思与忏悔需要仪式、策略和智慧。民间团体和专业心理干预机构、人士,可以为集体性忏悔可能带来的暂时性伦理失序、心理动荡,甚至崩溃提供必要的心理救援。毕竟,直面当年大面积的互相出卖、伤害,需要足够的勇气与智慧。

也许,多方尝试和推进集体性忏悔,若干年后,国人才可以坦然向儿孙们解释何谓“”;才不至于一次又一次地援引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那一跪。

【原载2010年11月16日《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

忏悔录心得体会篇5

姓名:陈耕

为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结合《忏悔录》一书专题学习及征求意见,回顾总结半年的工作情况(理想信念、“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工作作风、对照学习《忏悔录》等方面)对照检查如下:

一、  存在突出的问题

一是理想信念方面,总以为自己参加工作多年,年纪大了,身体不好,思想深处也就有了享享清福错误思想。有时觉得自己干多干少收入一个样,存在对工作任务不重视问题。

二是存在“怕担责”意识。对一些重点工作,难度大的工作,不愿意积极主动地承担,缺乏一抓到底的韧劲,担当意识不强。

三是对照学习《忏悔录》方面: 《忏悔录》的案例发人深省,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要时刻清醒的认识到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苦奋斗精神有所淡化。不论是碍于面子或是随众心理,归根结底可以说都是世界观改造不深、党性原则要求不严的反映,身为老同志更应注重小节,时刻做到自重、自警、自省、自厉,才能杜绝问题的产生。

三、努力方向和整改措施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掌握党的基本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不断提高理论和工作水平

二是不断解放思想,树立开拓创新理念。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要求不断转变思想观念,勇于突破思想束缚,努力把解放思想体现在具体的工作中。

忏悔录心得体会篇6

立足关心干部,敲响拒腐防变警钟

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四川迅速展开,由省纪委制作的5万册《忏悔实录Ⅰ》警示读本, 1万套《忏悔实录》《“象牙塔”里的蜕变》警示片迅速发放到全省各级各部门。

“要把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典型案件、带共性的问题进行梳理,定期不定期在不同层次进行宣讲教育,使干部不犯或少犯错误,提高拒腐防变能力。”今年以来,省委常委会对警示教育作出部署,省委书记王东明多次提要求,并为《忏悔实录Ⅰ》作序。

翻看序言,一段话让人记忆深刻:“‘不教而诛谓之虐’,‘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方针。要坚持关口前移,抓早抓小,对苗头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教育,最大限度地挽救和保护党员干部。”

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立足关心爱护干部,省纪委将反腐倡廉教育摆上突出位置。“要深刻剖析典型案件,深挖思想根源,分类制作警示教育片和读本,推动案例教育进党校、进课堂、进头脑。”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王怀臣作出具体要求。

四川省纪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教育的意见》,旨在进一步健全机制制度,通过“构建体系、执行制度、建设基地、创作精品”,推动反腐倡廉教育“系统化、经常化、基地化、品牌化”,以制度规范提升反腐倡廉教育实效。

为此,省纪委将反腐倡廉教育纳入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会、民主生活会、任前廉政谈话的重要内容,作为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培训班必修课,作为案发地和案发单位专题民主生活会的重要内容,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此外,省纪委将陆续推出“四川省反腐倡廉教育警示录”系列警示片,编辑《忏悔实录》系列警示读本,充分运用每年执纪办案成果,制作警示教育资料,面向全社会长期开放省法纪教育基地,搭建反腐倡廉“经常抓”、“长期抓”的各类载体。

对症下药,廉政教育形式多样化

只有对症下药,才能事半功倍。省纪委组织精干力量,从近年来查办的众多县处级以上干部违纪违法案件中,精心挑选20个典型案例,其中有原市(州)和省级部门领导班子成员、县委书记,有原国有企业、高校、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通过真实的案例、原汁原味的忏悔、深入浅出的点评以及相关法纪红线的宣讲,制作完成了警示教育读本《忏悔实录Ⅰ》、警示教育片《忏悔实录》和《“象牙塔”里的蜕变》。

“案例要典型、剖析要深刻、点评要对症,要拨动党员干部思想上的‘弦’,引发共鸣。”省纪委有关负责同志向记者介绍。“从这些案例中,可以很直观感受,党员干部如果不及时扫除思想上的尘埃,洗洗澡、治治病,防微杜渐,等出大问题的时候,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

“廉政教育大讲堂”则进一步将反腐倡廉形势任务宣讲和案例警示教育相结合,覆盖了省、市、县、乡、村五级,由全省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和纪委书记走基层、进高校、入社区,讲廉政党课、作廉政报告。

3月28日,王怀臣同志为省委党校530多名学员讲了“廉政教育大讲堂”的第一课。“用身边事、身边人开展案例教育,让人警醒、震撼”,“教育就是在权力运行的关键点上设置路标,警醒大家不闯红灯、不踩边线、不迷失方向”,一些学员在听完报告后纷纷感慨。

据了解,今年内省纪委监察厅领导班子成员将为省委党校学员和全省工程建设、医疗卫生、教育、交通、国土等权力集中、资金密集领域领导干部作13场廉政报告。

记者研读“廉政教育大讲堂”讲稿时,发现其内容也各有侧重。比如,王怀臣书记讲廉政党课主要针对省委党校主体班学员,在内容上侧重讲反腐倡廉的形势与任务。省纪委副书记、监察厅厅长黄昌明讲廉政党课的对象是新任地厅级领导和县(市、区)负责同志,在内容上则重点对反腐倡廉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反腐倡廉建设打“老虎”与打“苍蝇”的关系、从严惩治腐败和关心保护干部的关系等作辩证的阐释,引导大家正确认识反腐形势。

此外,省纪委还会同省司法厅、省监狱管理局等单位,建设了“四川省法纪教育基地”,今年2月投入试运行,面向社会长期开放。截至目前,共有73 批5052党员干部到基地接受了警示教育。他们普遍感到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案例深刻,受到了一次系统的反腐倡廉教育。

从建设法纪教育基地到编辑《忏悔实录》警示读本、摄制“反腐倡廉教育警示片”,再到举办“廉政教育大讲堂”,反腐倡廉教育品牌的四川特色越擦越亮,教育载体越来越活。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的思路在其中也一以贯之。一系列活动和载体,推动反腐倡廉教育取得触及灵魂的实效。

全域覆盖,营造崇尚廉洁良好氛围

“让廉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着眼这一目标,省纪委提出了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廉洁教育新模式”的设想。

以下三组镜头,记录了我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廉洁教育新模式”的生动实践。

镜头一:成都市青羊实验中学的同学人手一本“诚信护照”。翻开“护照”,上面密密麻麻记载了各种诚信小故事:“昨天的数学作业很难,有道题我不会做,但是我没有抄同学的”……小故事折射同学们对“诚信自律、修身正己”的认知和感悟。

镜头二:一本名叫《家廉国盛》的辅导读本走进千家万户。读本阐述了廉政文化与家庭幸福之间的关系,告诫广大妇女“当好廉内助,把好幸福门”。这是四川省妇联开展“廉政文化进家庭”的内容之一。

镜头三:泸州海普制盖有限公司建立“直通车”制度,设立“总经理举报专线”,畅通内部渠道,防止不廉洁经营行为的发生。

“以家庭、学校、社会为依托,实现了廉洁教育的全面覆盖。要利用这一模式激发广大群众参与廉政文化建设的热情和智慧,使廉洁理念内化于心,形成人人参与反腐倡廉建设,联动共建的良好局面,营造廉政文化的大氛围。”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廖冲绪说。

我省始终把舆论环境建设作为反腐倡廉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最大限度释放舆论正能量。

“清廉,一生平安!”在成都,搭乘地铁出行的群众每天都可以通过移动电视,收看由演员李雪健出演的廉政公益广告。

忏悔录心得体会篇7

一、不断学习。增强拒腐防变的免疫力

不难看出,从《忏悔录》腐败者违法犯罪的轨迹中。不义之财来自权力的魔棒”用权力演绎了一场场淋漓尽致的权钱、权色交易之戏。无视党纪国法,目无组织纪律,不顾群众利益,弄虚作假,独断专行,横行霸道,腐化堕落,不仅严重败坏了党风政风,而且使人民群众利益遭受了严重损失。通过这次组织观看《忏悔录》警示教育活动,使我看到少数党员干部由于放松了对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抵御不住诱惑,走向了犯罪的深渊,以致身陷囹圄,结果令人痛心、扼腕疾首。

人们无利而不往,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做为一个共产党员,要清醒的认识到身上担负的历史使命,深刻领会党中央在党的廉政建设中的深谋远虑,全面增强对拒腐防变的认识,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不断增强政治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思想改造,树立牢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权利关,时刻清醒的认识到权力是谁负于的应该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谁谋利益,要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自重、自律、自警,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为官之德,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二、以案为鉴。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

发人深醒,令人深思,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贪官们留下了千古骂名,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以案为鉴,才能警钟长鸣,做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清醒地明白自己该做什么,观看完《忏悔录》后。不该做什么。手莫伸,伸手必被捉”人莫贪,清贫为官是正道”古往今来,贪官贪恋美色、钱财、权力,如和坤之流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而一心为民、清正为官,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刘墉等永远被人民铭记在心里。忏悔录》案例详实、全面,个个如宏钟长鸣于耳,不时地警示、提醒着自己。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古人云:其身正。虽令不从。讲为政者必须身正行直,办事公道。作为一名国家工作人员,如果说一套,做一套,就逐步失去群众的信任,就会影响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因此,本职工作岗位上,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要立共产主义的大志,成人民群众的大事,把心思用在工作上,用在干事业上,用在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上,对等权力要有如履薄冰的精神,要慎权,要严于自律、公道正派、洁身自好,清廉自守,否则就“一失足成千古恨”成为了之流。小洞不补,大洞吃苦,要把组织和群众的监督当作是一面镜子,经常照一照,检查一下,及时加以改进和纠正。日常工作中要常怀律已之心,常思为民之责,手莫伸、人莫贪,自己面前真正筑起一道防腐防变的铁篱笆。

三、勤奋做事。永葆公仆本色

忏悔录心得体会篇8

中国人为什么丧失了羞耻感?耻感文化缘何在这个曾以重视道德而著称的国度走向衰落?可以从体制等众多角度考察这个问题,但我只想敞开一个事实:耻感文化的衰落与信仰缺失之间的关系。

中国古代的耻感文化本有其信仰之维。儒家之所以要求人要有羞耻意识,是因为它预设了天道的规范性:“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者,耻也。”这种语境中的羞耻感固然源于人的内省,但内省的原则源于对天和天道的信仰:“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面对广大、高明、悠久的天和天道,欺骗是徒劳的:“吾谁欺,欺天乎?”既然天和天道不可欺,人才需要“诚乎中,形于外”,不断省察自己的行为,对不符合天道的念头和言行感到羞耻。这种信仰在汉代董仲舒那里获得了强化,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内心生活和行为举止:“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则畏之以威。”人和国家倘若行为不端,必受天地之警告、谴责、惩戒。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对天的敬畏之心是道德感的基础。在苦难和危机降临时喊一声“天”,个体既可以获得救赎、皈依、解脱之感,又可以为自己的思与行提供准则。正因为虔信天可惩恶扬善,国人才会祈祷和忏悔。在关汉卿的名剧《感天动地窦娥冤》中,窦娥虽发出了“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的质疑和感慨,但仍然相信自己的冤情会感动湛湛青天,故而祈求天降异象,以证明自己的冤屈。后来,青天果然使白练无血、三伏降雪、楚州亢旱数年。显然,窦娥心中的天无时无刻不在对世人的言行进行审判。有冤情者会通过天之裁决为自己伸冤,犯过错者也由于因天命之剑高悬而生出畏惧和悔恨之情。正由于以天道为尺度,国人的内省才有了依据,耻感文化方能生成和延续。

与国人相比,信仰基督教的西方个体更习惯于忏悔。忏悔又称告解,乃信徒承认罪失的行为,几乎总是显露出明晰的羞耻意识。个体忏悔的对象表面上是神父,实为上帝。他们心目中的上帝全知、全能、全善,时刻从最高的高处审视众生。上帝不但以终极目标引导世人,而且以律法约束信徒的思想、言语、行动。如果说对上帝的敬畏促使人忏悔的话,那么,当上帝的律法内化为内在的道德准则时,行善的自豪感和犯错的羞耻感就会同时诞生。每当我阅读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时,我都会被作者忏悔的激情所打动。奥古斯丁的忏悔对象是位于“天外之天”的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无限者。如果没有对至高者的信仰,那么,他就无需时刻坦白自己、敞开内心、诉说自己的悔恨和羞耻意识。由此可见,西方的罪感文化和耻感文化同样源于信仰。

信仰之所以会造就耻感文化,是因为它为人设定了终极目标和绝对法则。有了终极目标和绝对法则,人才可能判断自己当下行为的意义,从而对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即将发生的事产生自豪感和羞耻感。没有终极目标和绝对法则的引导和约束,人当下的行动就会缺乏方向和尺度,就无法区别正义和不义,自然会沦落为者。中国当代耻感文化的衰落之所以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是因为90年代的中国开始进入信仰全面式微的阶段:由于复杂的因缘际会和力量博弈,传统的对天的信仰、从西方泊入的共产主义信仰、晚清以来开明知识分子培育的对自由、平等、博爱的信仰,均被冲击、压抑、消解乃至遗忘。随之而来的是精神上“无法无天”的时代,胜者为王的丛林法则开始支配大多数国人。此后,在众多国人参演的漫长生活喜剧中,我们可以看到胜者、败者、羡慕者和嫉恨者,却绝少会发现知耻者和忏悔者。大凡腐败(从行败到医疗腐败、学术腐败、教育腐败)被揭露,人们的本能反应是:此乃斗争之结果,被揭露者和惩罚者肯定得罪了重要的权力主体。在这种语境中,要求他人忏悔和言说羞耻成为展示权力的手段,拒绝忏悔和言说羞耻则成为自我保护战的关键环节。于是,几乎所有关于忏悔和耻感的话题都指向他人而非内心,源于内省的羞耻感成为稀缺的体验,耻感文化日益孱弱。

公正地说,并非所有中国人都丧失了羞耻感。那些依然有所信仰和敬畏的人,依旧在从高处和远处审视自己,为自己的不义和缺失感到羞耻。遗憾的是,与庞大的无信仰和感的人群相比,他们不但数量少得不成比例,而且处于被遗忘、忽略、抑制的边缘状态,其所造就的耻感文化难以影响更多的人。对于绝大多数国人来说,如何培育感受羞耻的能力仍是个问题。道德感归根结底源于信仰,信仰指向精神的天空,因此,不重建国人的精神之天,就无法全面重建耻感文化。

【阅读提示】

忏悔录心得体会篇9

关键词:佛教;心理调节;祈祷;忏悔;功过格;咒语

在没有现代心理科学也没有心理咨询技术的古代,当人们面临心理问题和困扰的时候,宗教是他们求助的对象之一。宗教确实可以起到调节人们心理的作用。在中国,影响最大的宗教非佛教莫属,而在佛教的实践中,人们运用过一些非常好的心理咨询技术。虽然佛教和科学有许多不同,但是,佛教中有许多经验很值得心理咨询工作者研究并借鉴。这也是我们发掘本土文化资源的一种有益的方式。

佛教的理论博大精深,典籍数量浩如烟海,研究起来很困难。本文将从小处入手,分析用佛教的方法进行心理调节的具体个案,并与现代科学的心理咨询进行比较,希望对心理咨询领域的从业者有所启发。本文个案就是在《了凡四训》这本书中所描述的,云谷禅师对袁了凡进行心理调节的过程。《了凡四训》是袁了凡写给儿子的四封信。虽然这本书很短,但是其中可以分析的内容极为丰富。限于篇幅,本文只分析《了凡四训》的一、二两部分,而暂不讨论三、四两个部分。

选择这个个案的原因有三:1.该个案描述很详细、具体;2.该个案的处理非常成功;3.《了凡四训》一书对中国人的影响很大。

一、心理调节过程简介

袁了凡自述曾经遇到一个算命很准的人,算他未来的事情一一应验。于是袁了凡就有了一种“顺天应命”的人生态度,认为一切都是注定,不需要刻意追求。

有一年,他到栖霞山拜访云谷禅师。云谷禅师发现他心很静,可以很长时间没有妄念,问他是怎么回事。袁了凡说:“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我要妄想也没有用,所以我也没有什么妄想。”

云谷禅师说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修养内心,增进品德,就可以改变命运,并引经典作为证明。

袁了凡告诉禅师,按算命的说,他自己考不上进士,而且没有儿子。

云谷禅师问,“你自己想想,你能考到进士吗?应该有儿子吗?”

袁了凡想了很久,说“不应该”,并指出自己性格上有很多缺点,性格急躁,心胸不开阔,不能容人。有时还仗着聪明来欺压别人,任性,说话不注意。以及太喜欢干净、脾气不好、冷漠、说话多、喜欢喝酒、喜欢彻夜常坐,不保养身体等。他认为这都说明自己德行不够,所以不应该有福气。

云谷禅师先肯定了袁了凡的说法,随后说,“你今天既然已经知道自己的错误,就可以改正……务必要积德,务必要宽容,务必要有爱心,务必要爱惜身体。从前的种种,就像昨天的你已经死了。以后是一切,就像你是今天刚出生。(和过去一刀两断)这就是你精神生命的再生……”

袁了凡相信了云谷禅师的话,诚恳接受了他的教导。在佛前作了忏悔,并且表露心愿。先求能考中进士,并发誓要做三千件善事,以报答天地祖宗。

云谷禅师给他一个“功过格”(一个表格,用来填写自己做的善恶事情),让他每天记录自己做过的事情。做了善事就记录上去,加一个数;做了坏事就减一个数。还教他一个“准提咒”,以保证有效果。他说,“……凡是祈祷的时候,都要无思无虑才能够感应。孟子在说到短命和长寿的学问时说‘短命和长寿是没有区别的’。本来短命和长寿是区别最大的,但是在不动念的时候,什么是短命?什么是长寿?具体分析,丰收和歉收也是没有区别的。这样才可以确立穷和富的命运。背运和顺利没有区别,这样才可以确立背运还是顺利。短命和长寿没有区别,这样才可以确立短命和长寿的命运。在人世间,生死是最重大的事情。短命和长寿是根本的命运区别,一切其他命运都和这个总的命运有关。提高自己的修养,等待命运转变。这就是积德祈天。什么叫‘修养’?就是有什么缺点,都要想办法消除。什么叫‘等待’?就是不会有一丝一毫的期望。能做到这一点,就达到了‘先天的境界’,是真实的学问啊。你做不到没有杂念,但是只要你念准提咒,做到不记数,不间断,很熟练,念咒的时候不是刻意在念,不念的时候也像是在念,念头很稳定不杂乱的时候,就灵验了。”

从那天起,袁了凡每天都提醒自己,感觉生活和过去不同了。过去是放任自己,而现在是时时警觉。就是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也不敢做不好的事情,害怕得罪天地。遇到别人恨他诋毁他的时候,也有肚量宽容了。

他做了一本空表格,起名叫“治心编”。每天做的事情,大大小小都有记录,看自己做的善事有多少。后来,他的性格大大改善,命运也越来越好。

二、云谷禅师的方法分析

在我看来,云谷禅师的心理调节,大致有这样几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都有一些值得借鉴的方法。

1.激发动机

心理咨询师都知道,一个人能否改变,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他有没有改变的动机。没有求助动机的来访者,或者来做心理咨询但是并没有下决心改变自己的来访者,在心理咨询中的收益是很有限的。

云谷禅师说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修养内心,增进品德,就可以改变命运,并引经典作为证明,这就是在激发袁了凡改变自己的动机。心理学研究中有公式,动机大小和结果的效价、达到结果的可能性成正比。改变命运,是袁了凡希望的结果;引经典中的话,是为了让袁了凡相信能够达到这个结果。这样,动机就可以大为增加。

在现代心理咨询的初始访谈中,心理咨询师都比较重视咨访关系的建立,也比较重视对来访者问题的诊断,对来访者的动机也有评估,但是,却没有重视加强来访者的动机,也没有创造一些方法来激发动机,我认为这是一个不足。

2.应用面质促进自知、忏悔

“你自己想想,你能考到进士吗?应该有儿子吗?”

这是面质,促使袁了凡反省自己,找到自己性格的缺点所在。当然,这次简单的面质能有很好的效果,也是因为来访者有一个很好的特点:真诚而不自欺,勇于面对问题。

自知是改变的基础。有充分的自知,则来访者的改变是一个主动的行为;没有充分的自知,则这个过程更多是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的矫正,来访者比较被动,效果自然不能和主动的自我改变相比。而云谷禅师的这次调节,指导袁了凡用了忏悔。目前,忏悔在心理咨询中应用很少,但是忏悔对心理改变过程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袁了凡接下来主要应用的方法,只是一种行为自我管理的方法,“功过格”这个简单的方法之所以能有很好的效果,我认为正是因为有前面的忏悔作为基础,有痛切的忏悔,才有大决心改变自己。

自知和忏悔是相互结合的。自知是明白了自己的心理问题,而在忏悔过程中,我们可以具体找出这个心理问题是如何表现在过去的一件件事情中的,并且,我们有了一种不愿意再做错事的决心。有了自知,在以后做事情时,我们可以更清楚这样做是对是错,可以让我们以后少做错。但是,过去做错的事情还在潜意识中对我们继续产生着影响,这个影响只有靠忏悔才能消除,忏悔就是用今天有的自知来清理过去所做的事情,并重新评价这些事情,使潜意识中尚未改变的旧内容得到改变。

在心理咨询中,目前尚没有一种合适的“忏悔”技术,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领域。

3.肯定和指导

云谷禅师先肯定袁了凡的自知,随后指导他改变自己的行为。

这一段很重要的话是:“从前的种种,就像昨天的你已经死了。以后是一切,就像你是今天刚出生。”

如果没有这段话,则在改过的过程中,袁了凡有可能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对过去的行为产生后悔会对自己的情绪产生消极影响。并且总想过去的错误缺点,则会产生“改起来太难了”“自己问题这样多,什么时候能改完”的想法和畏难情绪,甚至造成破罐破摔。而“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的说法,可以让袁了凡放下过去的包袱。

在佛教看来,我们过去由于无知、贪婪等恶习,每个人都做过很多错事,这些就仿佛是“债”,“债”多了,心理压力太大,人反而没有信心改变自己。

4.运用“功过格”调节行为

用“功过格”记录做的事情,和现代行为治疗的自我管理方法是一样的。这既可以避免袁了凡不能坚持改变,记录所做的事情本身也可以说是对所做的好事的一个强化。

这样的行为自我管理,可以把一个人在认知层面的收获,转变为行为上的新习惯。这个过程如果不经历,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对方在认知层面知道怎么做是对的,但是由于习惯影响,行为上还沿袭过去的旧方式。

忏悔是清理过去错误的认知在记忆中的影响,而“功过格”则是清除过去错误的认知在习惯上的表现。这两者性质上是相同的,但作用的层面不同。前者是在“情景记忆”层面,后者是在“条件反射”层面。

虽然这个做法和行为疗法很相似,但是有一个根本的不同――行为疗法中来访者是不自觉的,而这里袁了凡是自觉地改变自己。我的经验表明,这个差异会对效果产生巨大的影响。

5.用“咒语”调节意识

运用咒语在现代科学家看来是一种迷信,但是在我看来却不然。云谷禅师明确地说明了,念咒的作用不是寻求某种超自然的“神力”,而只是为了让袁了凡做到“无思无虑”“没有一丝一毫的期望”,从而让他能够达到“先天的境界”。咒只是一种调节意识状态的手段而已。一般人是做不到无思无虑的,但是如果念咒,则咒语会占据这个意识,使其他的思想没有机会出现,从而达到最接近无思无虑的状态。

那么为什么要达到这样的意识状态呢?云谷禅师对“祈祷”的解释中有三个要点:一是无思无虑,二是“不二”观,三是积德祈天。如果能“无思无虑”,就可以在心中做到“寿夭不二”,就可以在积德时不期望报答而能够做到安心等待,这样就会有最好的效果。虽然他的解释是宗教体系中的观点,和科学有所不同,但是我们可以认可他所采用的技术,并以科学的观点加以新的解释。

交互作用分析理论等心理咨询学派都发现,在潜意识中人有一个关于自己生活的“剧本”,或者说关于自己的生活将是什么样子的蓝图。它是由人过去的生活所塑造的,并决定着这个人未来的生活。当潜意识会引导这个人按照这个“剧本”生活,“剧本”会随时给他悲剧性的心理暗示作用,假如这个“剧本”是悲剧性的,则这个人会不自觉地按照这个悲剧性的方式生活。潜意识中的“剧本”体现在心理感受上,我们会觉得仿佛是一种“宿命”。

改造了这个“剧本”,一个人的命运就会改变。而这个剧本并不容易改变,它是心中盘桓很久的自我心理暗示,有很大的心理力量。而云谷禅师的方法是,先尽量让人做到“无思无虑”。

现实生活中虽然不可能说“短命和长寿没有区别”,不能说“紧张和放松没有区别”,但是在“无思无虑”时,来访者心中就可以平等对待“寿”和“夭”,平等对待“紧张”和“放松”,不去区分它们,这样,它们在心里就是无分别的。我们只是“就它们本来的样子看它们”,这也就是马斯洛所说的“存在认知”。在这样的心态下,原有的心理暗示,原有的“剧本”很容易改变。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心中的“剧本”,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命运也随之改变。

为什么会这样呢?

假设一个人原来的“剧本”或心理暗示是“我会短命”,当他有思虑时,当他对待短命和长寿有区别的时候,他试图改为“我会长寿”,潜意识中这个新的愿望会和旧的“剧本”或心理暗示“我会短命”相冲突。他的意识中说“我要长寿”,而潜意识则说“可是我命定会早死,我会短命”。这两者就会产生冲突,潜意识中的内容会保护自己而不轻易被改变。因此,在意识和潜意识发生冲突的时候,潜意识会自我保护而拒绝录入新的内容,就像身体的免疫系统一样,如果有和它不一致的外来东西,身体就会自动产生排异反应。

但是,如果我们先做到了看“短命和长寿没有区别”,则新的自我暗示“我会长寿”和旧的“我会短命”就没有冲突,新的自我暗示就很容易进入潜意识层面,和旧的共存。随着新的被一再重复,而且因为新的和旧的被看作“没有区别”,则新的就可以取代旧的。随后,我们离开无思无虑状态,而我们的“剧本”和心理暗示也已经改变为新的内容“我会长寿”了。“短命和长寿没有区别,这样才可以确立短命和长寿的命运”,道理就是这样。

在积德时不期望报答而能够做到安心等待会有最好的效果,这也是类似的道理。如果我们急于得到好的报答,就会不自觉地对别人进行心理控制,反而会破坏我们行为的积极方面。我们帮助别人而心中不期望别人报答,这是一种纯粹的利他行为,利他行为可以使我们的性格更善良。而如果我们期望报答,这就不是纯粹的利他行为,而且我们也许会采用某种方式暗示别人,让别人报答自己,这样的做人方式会使我们的性格更加虚伪、功利、自我中心。运用念咒的手段,目标是让意识达到无思无虑,这是亚洲传统中非常有特色的方法。

6.袁了凡的行动和效果

袁了凡的行动是,在行为层面做善事并作记录,在意识层面“时时警觉”等,效果是他的性格大大改善,命运也越来越好。袁了凡还总结了自己的经验,提出了改变自己性格缺点的要点。

“第一步,是要发羞耻心。想象古代的圣贤。他们是人我也是人。为什么人家是百世的师表,而我却没有出息……世界上值得羞耻的事情,莫过于此。第二,要发畏惧心。天地在上,鬼神是难以欺骗的。我的过错虽然很隐蔽,但是骗不了天地鬼神,他们都能看见。第三,要发勇猛心。人们不改过,大多是因为因循苟且和退缩。我们应当发奋振作,不要迟疑、不要等待。对待小的过失要像肉里的刺一样,赶快剔掉。大的过错就像毒蛇咬着指头,赶快要砍掉,不要耽误时间。有了这三个心,有错误就能改。过错就像春天的冰被太阳一照,就会融化了。”这三个“发心”,都是对自己的动机进行激发的很好的方法。

他还指出坚持的重要性:“在明处需要好朋友提醒,在暗处需要鬼神证明。一心忏悔,昼夜不松懈。一星期不见效就二星期,一个月不见效就二个三个月。最终必会见效。”

对性格改善后会有什么表现,他也有一些总结。

“有的人觉得心旷神怡,有的人觉得有了智慧,有的人觉得对繁杂的事情很容易解决。有的人遇到仇人,仇人对自己好了。有的人梦见吐出了脏东西。有的人梦见以往的圣贤来引导自己。有的人梦见在天空飞翔。有的人梦见幢幡宝盖。各种各样的好事情。都是过错消除的象征。”

“过失太多的人在改了一段时间的过之后,也会有效果。但是表现出来的是,心神发昏、记忆力差、无缘无故的烦恼。有的见了君子就感到很惭愧,有的不喜欢听正确的言论,有时候帮助别人反落埋怨,有的做噩梦,甚至有的会有心理障碍。这都是表明以往的过错太多太严重了。发现这个现象,更要奋发图强。弃旧图新。千万不要放弃,误了自己。”

三、袁了凡提出的改过层面和心理咨询方法的比较

袁了凡提出:“要改过有不同的层面。有的是从事上改,有的是从理上改,有的是从心上改。工夫不一样,效果也不一样。”

1.表层是从事上改

袁了凡的例子是:“比如,以前我杀生,如今我戒了不杀。以前发火,现在我不发火了。这是从事上改。这个方法是外在的强制,非常困难。而且病根除不了,东边压下去西面又冒出来。这不是彻底的解决方法。”

这个方法和行为疗法有异曲同工之处,所谓在事上改就是改变行为。这固然有效果,但是正如心理动力学对行为疗法的批评一样,这样做有可能解决不了根本。

2.中层是从理上改

袁了凡的例子是:“善于改过的人,在戒这件事情之前,先有想明白道理。比如……我以前好发火。就想‘别人有不足的地方,其实他很可怜。是他做错了事情,我何必生气?没有什么可以生气的嘛!’再想天下的真豪杰不会自以为是,也不会总批评别人。事情不如意,都是因为自己的品德不够好,不能感化对方。我要想想我自己这方面的问题。这样,别人诽谤诋毁自己,都是我磨练自己的机会。我要把这当作考验高兴地接受,有什么值得发火的呢?还有,我听到别人说我坏话不生气。就算他的坏话像火光冲天,也不过是烧空气,烧到最后也会自行消灭。”

他调节自己的愤怒情绪,是靠改变对事件的看法。把事件看作是“别人令我生气”,就会愤怒;把同一个事件看作“这是我磨练自己的机会”,就不会愤怒。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方法和“合理情绪疗法”“认知疗法”很相似。

3.深层是从心上改

袁了凡的解释是:“不用把好色、贪图名声、爱财、易怒等种种过错一一去找出来。只要一心做善良的人,好的念头在,邪念自然就不会污染你。正如太阳一出,鬼怪自然没有了。这是最纯正的精华,是真传。过错是心造的,也要用心来改。如同砍一棵毒树,可以直接砍它的根,不需要一个枝一个枝的砍;一个叶一个叶的摘……心一动,马上就觉察,一觉察就没有了。”

这里实际上有两个具体方法:一是保持好的念头,让邪念没有机会占据心灵;二是随时觉察自己的心念,避免无意识中做错事情。后者和格式塔疗法中对“觉察”作用的态度类似,而心理动力学各流派也都隐含有“自我觉察会带来心理健康”的思想。前者则在现代心理咨询中找不到对应的方法。

4.各层次的咨询之间的关系

袁了凡说:“做不到这样(从心上改),就用道理来消除。用道理消除不了,就在各个事情上禁止。在深层次做得好的人,如果在浅层次的工夫也做,这是很好的。在浅层上执着,不能了解深层次的,这就是太笨拙了。”

对于不同层次间的心理咨询的关系,他的说法我个人完全认同。而且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有浅无深作用小,有深加浅则连浅也有大作用”。如我个人认为行为疗法是比较“浅”的方法,但是如果和某种“深”的疗法结合,行为疗法则是一种非常有作用的方法。没有领悟的行为矫正效果不彻底,而如果在有领悟的情况下作行为矫正,那对于巩固领悟、对于把领悟融化到习惯中非常有意义。两种疗法结合后,我相信效果将远大于这两种方法的效果之和。

虽然作为佛教倾向的书籍,《了凡四训》中有些内容(如转世的信仰等)和现代科学不相容,但是其中仍有很多可供心理咨询借鉴的内容。

参考文献:

[1]袁了凡.了凡四训[M].寺院内部印刷品.

忏悔录心得体会篇10

1

现代主义文学大师乔伊斯运用意识流手法创作了一部长篇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自画像》,并将“颖悟性速写”的方式运用其中。在这一自传性色彩极强的作品中,乔伊斯塑造了三个重要的女性角色,并将这三位女织在主人公斯蒂芬的成长过程之中。对比行者的《忏悔录: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自画像》出版发行,可以发现作家对乔伊斯小说创造手法的借鉴与改造。

“对乔伊斯来说,女人具有一种神秘的福楼拜式的神的力量。女人与创造和艺术密不可分。”女人或母亲是乔伊斯小说绕不开的话题,换言之,他的作品中存在着对女性书写的沉迷。然而在《忏悔录》中,行者对女性的书写尤甚。小说中刻画比较深刻的女性多达15个,在这些女性之中,光光嫂、惠惠嫂、庞处长以及徐娘作为中年女性对盛西门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在“我的第一次恋爱”一节中,父亲对盛西门向母亲揭发自己的丑行实施了报复,从此,盛西门便对光光嫂充满了好奇,并将人生的第一次交予了这个风情万种的女人,光光嫂是盛西门性的启蒙导师,因此也奠定了盛西门日后对“母亲们”独特的迷恋。慧慧嫂以及庞处长作为光光嫂与徐娘之间的过渡,加深了盛西门对于中年女性的体悟和认识。在“当一次于连”一节中,盛西门在庄市长在场的情况下调戏引诱庞依然,随后便是七天的创作及两人的。无论是作为村妇的惠惠嫂还是身处高位的庞处长,都带着各自的欲望(或为钱或为欲)与盛西门产生了交集,虽然结局有喜有悲,但这些体验都将是盛西门自画像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与徐娘的相识与结合无疑是主人公丰富人生经验、加深艺术创作的有效实践。在盛西门眼中,徐娘是母亲、保姆以及妻子的结合体,更是其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

考察小说的深层意蕴可以看出,盛西门与光光嫂的结合是对父亲的报复;他与庞依然的是对庄市长权威的挑战;与徐娘的结合使他最终寻求到了中年女性的疼爱和庇护。作为一个有个性、有思想的艺术家,他的这些惊世骇俗的举动,正是与过去、与传统的毅然决裂,这契合了弗洛伊德关于杀父弑母情节的理论。在《行者小说自选集》其他的作品里,作者同样孜孜不倦地描绘出各种类型的女性,始终绕不开对女性的刻画。由此可见女性对乔伊斯和行者都是必不可少的创作元素。在同是以“成长”为母题的小说中,行者对女性形象的设置实现了对乔伊斯作品的借鉴和效仿。

2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在‘多元文化论’的影响下兴起了文化研究热潮。进入90年代,聚焦于男同性恋、女同性恋、双性恋等边缘群体的亚文化研究逐渐合流拓展,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新理论体系――这就是‘怪异’理论(queertheory)”。这一理论中一个鲜明的论点在于对性的非自然化过程予以深度阐释。秉持怪异理论的群体认为:性各方面所呈现出的结果是受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规约,是逐渐被阐释出来的。

作为先锋性色彩较浓的作家,行者在小说《忏悔录》创作中也将叙事的触角伸向了以同性恋、虐恋及怪异行为为主的亚文化领域。作者在小说中对怪异理论的倾注,对各种怪异的实践,折射出社会作为不可抗拒的外界因素对盛西门个体行为的塑造和建构。

作为一个遵循行为主义的青年艺术家,盛西门寻找到了创新画作的因子:他沉迷于镜像中的自己,与自己结婚;挑战个体的感官极限,随心所欲的创造行为艺术;为寻找创作的灵感,他走向郊区,体验生活,成全了一个同性恋者的嗜好;在与女权主义者白桦的交往中,享受中被虐待的。他这一系列怪异行为的出现不仅是艺术家自身思想异端的见证,更体现出个体被社会所引导的过程:上大学之前几次对女性追寻而不得,不断冲击着他恋爱的念头;教师同学们对自己画作的不解,使他感到了愤慨和孤寂,同时更触碰到了盛西门内心叛逆的扳机。于是他向内转,在以身体为素材的创作中找到了灵感,并产生了强烈的自恋心里,以致他与自己结婚这一行为艺术的产生。此外,对于完全放浪形骸的盛西门来说,女权主义者白桦反而成了他的知己。

由上可知,特立独行的白桦在某种程度上成了盛西门的镜像,他们有着相同的腾挪跳跃的思绪,执着于对自己身体的绘画,他们在创作中认识到了自己的身体,看清了自己。对于白桦待的接受,即可视为盛西门对“另一个自己”的礼遇,于“镜像中”的自我膜拜;从另一方面讲,当盛西门自由过度之后,规训反而成了一种别样的享受,于是白桦的待反而成全了他的性。

盛西门努力实践着行为主义的行事原则,他用大胆的实践追求着怪异理论的目标,即“在性领域和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建构一种创造性的自我,允许个人成为他自己生活的艺术家。”小说中行者对主人公性越轨行为的书写,凸显了盛西门对自我男性角色的游离,他潜意识中存在的对于女性身份的角色认同,延续了他在性倒错中享受到的。盛西门之所以热衷于这样的怪异行为,除了根源于青年艺术家求异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及社会各方面因素对盛西门的规约外,还可以从哲学维度来考察:在形而上学的层面上,即:种种怪异行为揭示出一代艺术青年自我存在的无力感。

3

行者《忏悔录》的创作沿袭了早期先锋派等作家的作品风格。小说中那些荒诞不经、恣肆,“披头散发式”的场景让人联想到余华的冷暴力叙述、莫言的“欲望式书写”,以及王安忆在《我爱比尔》中展示出的对如何建构自我身份问题的严峻思考。行者与其他先锋作家的共通处便是颠覆传统,挑战旧有的价值观念,并为人们提供一个崭新的认知生活的视角。

《忏悔录》中充斥着后现代主义的元素,实践着后现代主义有关“非原则化”的表述,即不再建构深层意义,不再宣扬宏大叙事,不再刻画英雄和伟人,也不再歌颂理性、进步或未来。盛西门短暂的一生奉献给了荒诞不经的行为艺术,他对怪诞现象的执着,对父母亲情人及情感的戏谑,对于庄市长的背叛,解构了理性,消解了伟人崇拜,更拒绝了权威。

《忏悔录》是部怪诞的现实主义作品,行者在小说中对于怪诞现实主义风格的追求是有企图的,这种亦真亦幻的创作风格,使读者的思绪一会儿贴地飞行,一会儿凌空翱翔,彰显出作者对于幻想型写作的驾轻就熟。在“原发艺术”一节中,、生殖器、痰、屎尿、鼠蛇、苍蝇等诸多怪诞形象俯拾皆是,这与莫言小说中“屎尿横飞”的现场存在某种契合。这看似是一种龌龊、无聊的混杂,实则是一种欲望的宣泄。不过,同样是写欲望,莫言侧重的是对“原生态”欲望的书写,是源于民间诙谐文化的审美观念,而《忏悔录》则是有意为之的,有导向性的行为艺术欲望的抒发。行者在创作中的怪诞依附于艺术这一载体而存在,有了绘画这一可依靠的外在轮廓,小说中的怪诞内容便有了参照,从而缩小了情节荒诞不经的程度。

讽刺性地模拟,戏仿权威的模式,用以达到一种嘲讽、蔑视、解构的目的是行者这一小说中常见的方式。例如对父母行为戏仿的文字表述如下:

我的父亲和母亲在多少天之前有一场有目的的寻欢作乐,让人眼看不见的两种物质结合起来,生长成有别于他们的东西,这是自然界最为神奇的现象,不是吗?人们应该给自然和它的创造者以无限的敬意。我想那一刻我肯定裂开嘴笑了。那一定是我生平的第一次笑。

这一段文字是盛西门对父母、繁衍后代这一崇高行为的戏仿式书写,然而,这些看似嬉笑、调侃、插科打诨的话语描述在其背后却有着非常严肃、非常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它包含了行者对于自然现象的惊叹和对生命孕育的崇敬之意。另外,小说中的“福尔摩斯体验”,以及在《食物链:我妻子的故事中》的“时迁体验”,借助于侦探小说或心里学实验等“反体裁”形式,试图制造种类混杂的局面,用以达到语言上的美学效果,以充分展现青年艺术家丰富的行为艺术。

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在评价拉伯雷小说《巨人传》时说:“拉伯雷在其乖张古怪、令人不解的书中,恣意发挥极端的愉悦和极度的粗野;他滥用博学、龌龊和无聊;以通篇蠢话的代价换取两页好故事……这是一位醉醺醺的哲学家,他只有在大醉时才写作”。这一评价时隔一个世纪用在行者及其小说上仍然非常恰当。盛西门作为一个将死之人,在追述自己的生平时,语气是大浪淘洗之后的平静,他的述说就像是午后临窗呷酒之后不容别人置喙的絮语。所以小说通篇读完,语调不急不缓,像是主人公盛西门在微酣状态下追述自己一生时产生的艺术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