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之星事迹材料十篇

时间:2023-03-23 22:41:33

孝亲之星事迹材料

孝亲之星事迹材料篇1

最美孝心少年事迹材料一

姓名 罗雨浠

性别 女

所属地区 青神县学道街小学

简介 人间真情,大爱无声!面对不幸的家庭,生活的苦难,你自信乐观、不屈不饶,数年如一日照顾生病的妈妈和哥哥,毫无怨言,不求感天动地,只愿孝心滋润生命的黄昏。

孝心故事

她是一个孝敬父母,团结同学,热爱学习,热爱生活,乐于助人的好孩子。她一家四口,父亲在当地一家公司打工,微薄的收入是家里主要经济来源,母亲六年前就患肝癌,哥哥是脑瘫,家里农活、料理家务、照顾妈妈和哥哥的重担就落她稚嫩的肩上。

她从小就和爸爸、外公一起护理照顾妈妈的。她每天下午放学回家都要先到床前看看妈妈,和妈妈说说话,逗妈妈开心,先帮妈妈端水,接着边做作业边给妈妈熬稀饭,然后一口一口的喂给妈妈吃,有时还会帮妈妈按摩。妈妈每次发病痛得厉害时,她就立即叫外公给妈妈打针。妈妈每天要打七八针,打完后她就用热水帮妈妈敷打针的地方。她每晚要给妈妈端水洗脸,等洗好脸后再帮妈妈洗脚,天天如此。2017年9月,罗雨浠含泪送走了妈妈。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六年如一日,悉心照顾妈妈,书写了母女爱的篇章!

她哥哥从小就患上了脑瘫,整日卧床,眼睛失明,不会说话,和植物人差不多,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她哥哥每天都要抽筋,全身僵硬,腿几处骨折,他全身的骨头都变形了。罗雨浠把妈妈照顾好后,又要去照顾哥哥。每天喂哥哥吃饭、喝水,帮他洗脸,洗脚。晚上还要帮哥哥擦洗身体,换尿片,洗衣服,经常要忙到十一二点才能休息。她就这样常年悉心照料婴儿般的哥哥,从无怨言!

最美孝心少年事迹材料二

姓名 宋丹丹

性别 女

所属地区 眉山市东坡区多悦初中

简介 当命运无情地将父母从你身边带走,你在沉痛中担起父母未尽的孝道。爷爷出车祸,是你悉心照顾;奶奶摔断腿,是你嘘寒问暖。你用痩体弱肩,用孝的行动,让生命之光如此璀璨!

孝亲之星事迹材料篇2

好媳妇事迹材料一 前东社区居委会,人们经常议论着一位普通妇女。几十年如一日敬公婆的好媳妇。她就是前东社区建材小区的申菊英,她的事迹在平罗县前东社区被大家交口称赞。

51岁的申菊英尊纪守法,热爱社会公益事业,扶贫济困,十六屇三中全会以来面对高科技快速发展和竞争激烈的新时代,她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高尚的思想品质修养,健康的身体素质。在事业上她兢兢业业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大胆创新,在优生优育工作中她带头计划生育为国教子,以德育人她教子有方,身体力行做榜样,她的儿子姚亮以大学毕业,为祖国贡献力量。

申菊英在妯娌中是位勤劳能干和蔼可亲的好大嫂,在父母眼中,她是位通情达理,孝敬老人的好媳妇。在邻居眼中她是位心底善良,乐于助人的好心人。她的家庭和睦幸福,先后被评为区级十星级文明户和全县五好家庭。

申菊英与同在农具厂工作的姚会元认识相爱后结为夫妻。申菊英的公爹、婆婆后来生活在农村,依靠种田维持生活。1983年,她考虑到两位老人年龄大了,想把二老接到县城与他们一起生活,可是老公爹心里顾虑重重,他是姚会元继父,认为自己与他毫无血缘关系,生活在一起能行吗?就算是与亲生儿子一起生活,时间长了也难免有个磕磕碰碰的,他担心将来大家会闹得不欢而散。申菊英看出老人的顾虑连说带劝地把两位老人接到家中,一住就是二十年。二十多年来,申菊英与两位老人朝夕相处,连脸都没有红过一次,更没有让老人受过一回气。婆婆身体有病,又爱干净,洗洗涮涮的事情干不了,几呼都是申菊英来做。当时儿子年纪小,丈夫工作忙,两个妹妹都不在父母身边,照顾婆婆的重担落在了申菊英的肩上。婆婆身体有病,心里不好受看什么都不顺眼,总爱唠叨。申菊英也无微不至的照料她,一边心平气和地安微她,讲故事逗老人开心。有时婆婆大小便失禁,屡尿弄到被褥上,她二话不说赶紧给婆婆擦洗干净身子,换洗被褥拆洗干净,她从没说过一句怨言。有一年冬天,老公爹突患急性阑尾炎做了手术,躺在床上不能动弹老人想解小便却无法动身,尿憋的不行,身边只有申菊英照顾他,又不好意思说出口,一脸的痛苦状。细心的申菊英立刻瑞起尿盆给老公公接小便,老人感动的热泪直流。两位老人逢人就夸,儿媳妇比亲生女儿还亲、还可靠。我们能活到80多岁与她细心照料分不开。

1994年,申菊英下岗了,在丈夫的支持下她开办了一家煤气灶具经销部。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申菊英事业有成,还创办了自己的事业,家里富裕了,但她没有忘记回报社会,她听说社区居民的下水道年久失修,经常堵塞,尤其一到雨季,雨水积在巷道里漫灌到部分居民家中,给社区居民带来不便,社区居委会想为居民解决问题,苦于无处筹集资金时,申菊英主动站出来,带头捐款,并帮助社区干部挨家挨户的地筹集资金,找人修好下水道,彻底解决居民的难题。建材小区居民区的巷道没有硬化,一遇雨雪天,巷道泥泞不堪,申菊英带头捐款,并参与了巷道硬化。由于申菊英乐于助人,左右邻居煤气灶具出了毛病,只要招呼一声,她很快上门维修,从不收一分钱,她的淳朴、善良、宽宏大度、慷慨大方、一直有口皆碑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好媳妇事迹材料二 2003年她与丈夫结婚,一直孝敬公婆,被左邻右舍交口称赞。不幸的是公公于2006年十月查出患有肺癌,公公病情发展的很快,没过多久就不能进食了,为了能让公公能够多维持些日子,也为了减轻婆婆的负担,她每日在工作之余抽空回家为公公做可口的粥饭,和婆婆一起一口一口喂公公吃饭,让本已神志不清的公公留下了两行眼泪。不久公公去世了,她们一家三口便和婆婆住在了一起,婆媳俩互敬互爱,和睦相处。可万万没想到的是没隔一年,婆婆的大儿子和儿媳妇也不幸遇害,白发人送黑发人,婆婆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打击让她一时承受不起,无疑是雪上加霜,终日以泪洗面,还常常会说一些自暴自弃的话语,失去了生活的信心。是她整日陪在婆婆身边耐心地开导她、服侍她,让她的内心重获自信。在日常生活中,她很重视老人心理需求,一有时间就陪婆婆聊天,婆婆的亲戚朋友来了,她总是热情招待,遇到与婆婆有分歧的事情,她总是心平气和地和婆婆沟通交流、消除隔阂。 每次外出买东西,看到合适的总会给婆婆带一份,知道婆婆的要不好,她就迫不及待的跑去超市为老人家买按摩器和足浴盆。这些年来,婆婆的饮食起居都有她一人服侍,同龄的老太太经常开玩笑的逗她一看你就不像在儿媳妇跟前受委屈的,穿得好,脸色也好! 她会高兴的说:我这个小媳妇啊,比女儿还贴心!

她和丈夫之所以能和睦相处,最大的秘诀就是两人之间的沟通非常到位,他们经常彼此向对方敞开心扉地聊天。在处理家庭的大小事情上,夫妻能平等对待,互相通气,共同磋商决定,做到版每件大事双方都心情舒畅。他们勤俭持家,合理安排工资收入,不铺张浪费。

培养孩子上学以及其它生活琐碎事情很少让丈夫操心,让丈夫安心工作。

孝亲之星事迹材料篇3

【摘 要】清东陵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产物,包含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内容,而祈福文化则贯穿在各种文化表征之内,构成了清东陵的核心文化。本文从中华民族传统的祈福文化入手,通过清东陵的风水内涵、帝王谒陵史迹以及陵寝建筑图案等几个视角,论述清东陵蕴涵的祈福文化。

清东陵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皇家陵园之一,位于河北省遵化市昌瑞山南麓,共建有14座陵寝,其中皇帝陵5座,皇后陵4座,妃园寝5座,埋葬着帝、后、妃等共157人。清东陵现存各类建筑物(构筑物)508座(组),是中国目前规模最为宏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帝王陵墓建筑群。2000年11月30日,清东陵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誉为“人类具有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清东陵这一气势恢宏的陵寝建筑,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产物,与当时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观念、民俗等紧密联系,包含了大量的传统风水文化、建筑文化、礼仪文化、宫廷文化和人文文化等内容,博大精深。而祈福文化贯穿在清东陵各种文化表征之内,构成了清东陵的核心文化。本文拟从中华民族传统的祈福文化入手,通过清东陵的风水内涵、帝王谒陵史迹以及陵寝建筑图案等几个视角,论述清东陵蕴涵的祈福文化。

一、中华民族福文化的历史渊源

关于“福”字的涵义,从其字形来解释,是由“衣”、“一”、“口”、“田”几部分组成,因此,福字的意思就是“一口田,衣禄全”。也就是说,有衣服穿,有一块田地,能吃饱饭,那就是福气了。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福乃福、禄、寿、喜、财、吉六大吉祥之首。“福”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为两个“只”字捧着一个酒具的形状,是向神明或祖先奉献的意思。金文中,“福”字变为形声字,“示”形“”声,“示”字旁,具有祈福的意思,而“”字在金文中的写法表示器皿中的东西是满的意思,与“示”字合起来就是盛满供品供奉祖先或神灵,祈求得到庇佑。

关于福字的释义,自先秦开始,在各种古籍中多有阐述:“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1]“全寿富贵之谓福。”[2]“安利之谓福。”[3]“福,佑也。”[4]在古人心目中,福就是圆满、富足、高寿、平安、顺利、得到庇佑的代名词。总之,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义不仅是物质满足,而且包括精神层面上的满足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祈福,即人们有意识从事的趋吉避凶活动。古往今来,中国人但凡逢年过节、春种秋收、娶妻生子、祝寿延年、开市营业、科考应试、提拔晋职、建筑新居等,都要伴随举行一些具有祈福纳祥意义的仪式和行为,图个吉利。久而久之,这种源于本能的祈福行为就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大一统的时代,也是政治、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作为皇权物化重要载体的清东陵,也蕴含着浓郁的传统祈福文化。

二、清东陵的吉祥风水环境契合

封建帝王的祈福心理

风水术是我国独创的一门指导建筑选址、规划、营建活动的学问,已有数千年历史。据文献记载,至迟在商周时期,风水活动就已经出现,《诗经》中有“公刘择地于豳”的记载。随着历史不断演进,各种讲求风水的著述不断涌现,并形成一整套理论体系。选择阴宅墓地,以晋代郭璞所著《葬书》为代表,影响深远。《葬书》内称:“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在具体选择过程中,又强调“取其山势之藏纳,土色之坚厚,不冲冒四面之风……取其地势之高燥,无使水近夫亲肤”,达到“葬者藏也,无风、蚁、水三者侵体之害”[5]等等。其中的许多思想观点,迎合了人们朴素的趋吉避凶心理需求。

古人非常重视对身后事的安排,讲究“事死如事生”[6]。封建帝王身为万民的主宰,其高度关注的两件大事就是如何王朝稳固和子孙兴旺,于是受《葬书》中宣称的“地美则神灵安,子孙盛,恶则反是”[7]的影响很深。历代皇帝在经营其陵寝时,非常在意风水优劣与否,将其视为关乎王朝命运的头等大事。所以,自秦始皇以来的2000余年漫长岁月中,只要条件允许,为皇帝相度万年吉地无不精挑细选,所谓“三年看山,十年点穴”,费尽无数心力。营建山陵更是举全国之力,无不修建得规模宏大,如山如皋,令人有高山仰止之慨。

史载,清东陵的陵址是顺治帝钦定的,后又经钦天监官员杜如预、杨宏亮等进一步论证确定。此说见于《清史稿》和清人笔记中。《清史稿》卷86记载:“康熙二年,相度遵化凤台山,建世祖陵曰孝陵。先是,世祖校猎于此,停辔四顾曰:‘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至是陵成。”在清朝皇帝和风水官眼中,清东陵就是一处吉祥风水宝地,非常契合帝王们“巩万载之金汤,开亿世之统绪”的祈福纳祥心理(图一)。

首先,风水师们认为清东陵的风水景观是传统风水理念的杰出典范,是天生福地。

传统的风水理念通常从龙、穴、砂、水、向五个方面考量陵寝风水,讲求龙要真,穴要正,砂要秀,水要抱,向要吉。经过风水师们详细踏勘,认为清东陵是一处难得的风水宝地:“谨瞻仰得东陵龙脉,自雾灵山至琉璃屏分为三枝:中枝结聚土星,名曰昌瑞山,面朝一大金星,仰见五行相生,天地相朝之象,随龙水自乾方而出巽位,当中以水为界,分为阴阳,合全局观之,是天生太极,有生生不息之机。”[8]

《昌瑞山万年统志》这样记述东陵风水:“恭维昌瑞山,原名丰台岭。一峰笏,万岭回环。北开幛于雾灵,南列屏于燕壁。含华毓秀,来数千里长白之源;凤舞龙蟠,结亿万年灵区之兆。且其间百川旋绕,势尽朝宗,四境森严,众皆拱卫,实为天生福地,以巩我皇清万载金汤之基者也。”[9]“后有善青鸟者视丘惊曰:‘虽命我辈足遍海内求之,不克得此吉壤也。’”[10]

清东陵以风水家所说的中国三大干龙之一的北干龙燕山为龙脉,风水源头为燕山主峰雾灵山。雾灵山一路逶迤南来,截止于昌瑞山,东西横置,似锦屏翠帐,为各陵后靠。整条龙脉屈曲盘旋,顿挫有力,状若游龙,“内则涵天盖地,外则斗拱星环,云蒸霞蔚之奇,虎踞龙盘之势” [11],不可殚述。清东陵陵区内堂局亦是雍容坦荡,内接堂气,外蓄生气,“东面鹰飞倒仰山,千岩错落,文笔插天,势尽西朝,俨然左辅;西面黄花山层峦飞翠,叠嶂腾辉,势皆东向,宛如右弼。昌瑞山南面,金星山特起一峰,丰而不浊,形如覆钟,巍然端峙,有执笏朝天之势,形家目如金星,夜间有仙灯行列数对,冉冉而下,由红门御路来朝。”[12]金星山以南,象山、烟墩山两山对峙,形成一个天然门户,名曰“兴隆口”,又取鲤鱼跃龙门之意,称“龙门口”。在昌瑞山、金星山中间,更有一座天造地设的影壁山,圆巧端正,可凭可依,似玉案前横,秩序天然。陵区东西两侧,左有马兰河,右有西大河,“两水分流浃绕,俱汇于龙虎峪,崇龙巩固,为国家亿万年钟祥福地。”[13]总之,在风水师们看来,东陵风水是“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可谓尽善尽美(图二)。

其次,清朝皇帝认为清东陵的好风水能够保佑大清朝万世一系,子孙兴旺。

雍正皇帝就认为,是清东陵的好风水使得大清海宇安,皇室人丁兴盛。史载,雍正二年(1724年)二月初五日,雍正帝的谕旨内称,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孝庄文皇后慈驭升遐,于康熙二十七年四月安奉梓宫于孝陵之南,为暂安奉殿,迄今30余年,“自孝庄文皇后安奉以来,我圣祖仁皇帝历数绵长,海宇安,子孙蕃衍,想孝庄文皇后在天之灵极为安妥”[14]。这道上谕明白指出,正是孝陵大红门外暂安奉殿处的风水好,才使康熙朝强盛兴旺,四海生民乐育。

乾隆皇帝在御制《恭谒孝陵》诗中,这样夸耀东陵风水:“松柏守宫阙,星辰侍礼仪。鼎湖亲卜吉,昌瑞万年基。”[15]从诗句中可以看出,乾隆皇帝也认为是世祖福临钦定的这处万年吉地,庇佑着大清的万年基业。

在清东陵的相关典籍中,记载着清东陵兆域内呈祥“灵芝献瑞”的故事:“景陵东暖阁内尊藏五本灵芝二匣(系雍正六年、十年景陵宝山所产),三本灵芝一匣(系雍正八年景陵宝山所产),独本灵芝一匣(系雍正七年神路两仪树行内所产),共灵芝四匣。”[16]隆恩殿是皇陵中的重要殿堂,为供放墓主人神牌和举行朝拜、祭祀的神圣场所,而这几本灵芝却堂而皇之地供奉在了康熙帝景陵的隆恩殿内,因为它们被视为祥瑞之物,是陵寝吉祥的征兆。灵芝,又名灵芝草,古人喻为仙草,能治万症,有起死回生的功效,故称“不死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白蛇传》中,就有蛇仙白素贞盗取灵芝仙草,将许仙救活的精彩情节。珍贵稀有的灵芝在清东陵内却屡有发现,正好印证了清东陵是一处上吉上利的风水宝地,所谓“圣水深壑,灵山翠微,亿年安宅,巩我丕基”[17]。

清东陵蕴含的风水文化,反映了古人祈福纳祥的美好心理追求,而清东陵的吉祥风水环境,又正好契合了封建帝王的祈福心理。

三、清东陵是清代帝王心目中的祈福圣地

中国古代讲究“国之大事,在祀与戎”[18],这里的祀即祭祀。古人祭祀的目的大致有三种:一是用祭祀弭灾,弭灾即消灾。灾指狂风、暴雨、久旱、山崩、地震、瘟疫等自然灾害和战争、盗贼、等人为灾害。遇有灾害发生,人们常常进行祭祀,以达到消灾之目的。二是用祭祀祈福。祈福的内容很广,如农业丰收、畜牧旺盛、渔猎多获、战争胜利、生儿育女、健康长寿等,其中最主要的是祈求丰收,古人称为祈年。三是用祭祀报谢,报谢神灵的恩赐。不论弭灾还是祈福,事过之后,农业已获丰收,战争已取得胜利,灾害已经停息,人们就要再一次祭祀神灵,献上供品,表示报答恩惠。从这些祈福目的看,祭祀祈福是古人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

清朝的皇帝非常重视陵寝祭祀,大多勤于上陵修礼,借以展孝报本。“凡遇大庆典,命礼部诹吉,祭告天、地、宗庙、社稷、百神,并举行谒陵之礼,或遣官致祭,所以答神贶于无穷也。”[19]今天分析,清朝皇帝上陵修礼的心理动机有二:一是宣扬孝道,风世励俗,所谓“圣天子孝先天下,首重山陵”。二是祈福纳祥,希图祖宗荫佑,江山永固。

有清一代共开辟了盛京祖陵(永陵、福陵、昭陵)、东陵、西陵三大陵区。入关的十位皇帝,除顺治和宣统两位皇帝未行谒陵礼外,其余八帝均曾至东陵谒陵祈福。据统计,八位皇帝共来东陵125次,其中康熙47次,雍正8次,乾隆26次,嘉庆27次,道光9次,咸丰1次,同治2次,光绪5次。

这里,摭拾康、乾二帝的部分谒陵祈福史料,用窥全貌:康熙二十年十一月癸亥,上以云南报捷,诣孝陵躬行昭告;康熙二十二年十一月戊子,上以平定海寇,亲往孝陵祭告;康熙三十五年正月乙酉,上以亲征噶尔丹,谒暂安奉殿、孝陵;康熙六十年二月丁酉,上以御极六十年大庆,诣暂安奉殿、孝陵、孝东陵;乾隆十四年三月甲子,上以金川平定,恭谒昭西陵、孝陵、孝东陵、景陵行礼;乾隆十五年八月庚寅,上以册立皇后礼成,奉皇太后恭谒昭西陵、孝陵、孝东陵、景陵行礼;乾隆四十一年二月,上以金川荡平,用展告功之礼,谒昭西陵、孝陵、孝东陵、景陵行礼,诣孝贤皇后陵酹酒[20]。

通过史料可以看出,只要发生关系国家命运的大战争及遇有普天同庆的大喜事,如上面提到的康熙帝平定三藩叛乱(云南报捷)、(平定海寇)、亲征噶尔丹、御极六十年大庆,以及乾隆帝两次平定金川、册立皇后等发生在康、乾两朝的大事件,皇帝们都不惜奔波数百里,亲至陵寝虔诚地向祖宗神灵祈福,正如乾隆皇帝所言“以展孝忱,以资福佑”。

清朝皇帝上陵祈福的思想,在其谒陵诗中也表露无遗。如《昌瑞山万年统志》中辑录的乾隆帝谒陵诗,就充分反映了他祈福的愿望。乾隆十四年三月十三日,乾隆帝以金川归命,起驾谒孝陵、景陵。在燕郊行宫,乾隆欣然命笔,赋五律一首,内有“远服归王化,宗功实式凭”句,认为战争胜利是山陵王气葱郁,列祖笃祜垂庥使然。乾隆二十五年,清廷平定西北大小和卓叛乱,开疆二万里,昔日烽火连天的战场变成了牛羊遍野的乐土。乾隆帝对底定新疆的功绩,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在是年二月恭谒孝陵的五律诗中,就写到:“隔岁我来东,朱邱敬告功。衣冠天浩渺,松柏岁青葱。凡此封疆拓,永维庇荫蒙。荩臣皆努力,幸与创时同。”乾隆四十一年二月,乾隆帝再次恭谒景陵,成五律一首,诗中写到:“开创承先烈,觐扬继后图。灵山永呵护,圣迹仰虚无。路人云霞表,天垂星斗区。伞松万年茂,庇阴视兹乎。”在后面的诗注中,他写到:“孝陵隆恩门外,碑亭神路正中有松一株,高仅及寻,荫周十余丈,形如张伞,视其干逾一围,似植立数百年者。是盖上苍眷佑我朝,预培神树,以拱护桥山,丰茂郁葱,实为国家亿万年景运洪长之征矣。”[21]这首诗将他至东陵祈福纳祥的思想表露得一览无遗。

通过以上史料,我们不难看出,清东陵既是清朝皇帝展孝报本的朝圣地,也是他们眼中祈福纳祥的风水宝地。

四、清东陵建筑中的吉祥题材是

皇家祈福的生动写照

吉祥,亦作吉羊,《庄子·人世间》云:“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说文》云:“吉,善也;”“祥,福也。”唐朝成玄英疏云:“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寓意吉祥的题材和图案古已有之,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已出现刻有双头鸟和双凤图案的骨雕,而普遍出现始于三代的青铜器上,至秦汉已是屡见不鲜。在清东陵的14座帝、后、妃陵寝中,尤其是在大量的石雕、砖雕和彩画作品里面,就有许多突出表现吉祥题材的建筑元素和装饰,成为展示人们祈福愿望的生动写照。

1、石雕品中的吉祥题材

清东陵建筑中蕴涵的祈福文化,以各帝、后陵寝内的石雕吉祥图案最为典型。清东陵的石雕作品主要有石象生、华表、门坊、拱券桥、殿座栏杆、丹陛石、石碑、石祭台、券脸石等门类。这些石雕中具有吉祥寓意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是龙凤题材。《礼记·礼运》记载:“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又《孔丛子·记问》中记载:“天子布德,将致太平,则麟凤龟龙先为之呈祥。”在中国传统思想观念里,龙和凤均寓意吉祥。

清东陵是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的一个缩影,在它的各类建筑中,龙凤题材理所当然地被大量使用,既突出了皇家的尊贵,又彰显了帝王们祈福纳祥的心理诉求。据统计,清东陵石雕作品中的正龙、行龙、升龙、降龙、坐龙、蹲龙、靠山龙等共计2587条,主要雕刻于桥梁、殿座栏杆、华表、石碑、石牌坊、丹陛石、石象生人物和动物的装饰等部位。其中,仅慈禧陵大殿栏杆就雕有升龙、行龙310条,真可谓龙的世界。另外,清东陵石雕艺术作品中的凤有758只之多,其中石桥176只,殿座栏杆567只,丹陛石11只,券脸石4只。特别是在景陵皇贵妃园寝享殿前的丹陛石上,雕刻的是“丹凤朝阳”,内容生动活泼,技法高超,是乾隆早期石雕中的精品。在孝陵大殿栏杆上以及慈禧、慈安陵小碑楼券脸石上,亦雕刻有鸾。凤凰的数量虽远少于龙,但也是一个规模庞大的数字。

二是宗教中的吉祥题材。清代皇帝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在保留其满族——萨满教的基础上,进一步弘扬了佛教、道教。在清东陵中,就有许多富有吉祥寓意的佛教、道教题材石雕,尤其是在各帝、后陵的石五供和乾隆帝裕陵的地宫内,可谓比比皆是。如景陵石祭台上雕刻八卦钟,孝东陵石祭台上雕刻八卦图和太极图,昭西陵石祭台上雕刻八卦炉和属于暗八仙中的葫芦、宝剑、团扇、花篮和阴阳板等。咸丰朝以后修建的定陵、慈禧陵、慈安陵和惠陵,各陵石祭台下枋上均雕有完整的暗八仙图案。以上八卦、太极符号和暗八仙(葫芦、宝剑、团扇、鱼鼓、横笛、阴阳板、荷花、花篮),是道教中广泛使用的符号,象征神通广大,是震慑邪恶的利器。

同时,佛教中的八宝在清东陵也大量使用。八宝亦称八吉祥,指供奉在佛像前的轮、螺、伞、盖、花、罐、鱼、长八种神器,各有无上威力,为佛教中的至宝。表示佛法圆转,比做生命不息;法螺表示佛音吉祥,比做好运;宝伞表示张弛自如,比做保护众生;白盖加被大于世界,是解脱大众贫困的象征;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是圣洁的象征;宝罐表示福智圆满,喻为成功和名利;双鱼表示坚固活泼,喻为幸福辟邪;盘长表示回环往复,是长寿、无穷尽的象征。在孝陵石祭台上有佛八宝中的轮、螺;景陵石祭台上有轮、螺、罐,朱砂碑上有螺、盘长;孝东陵石祭台上有螺、伞、花,朱砂碑上有螺;昭西陵石祭台上雕有浮屠(佛塔);裕陵石祭台、朱砂碑和地宫月光墙上都刻有佛八宝;定陵、慈禧陵、慈安陵、惠陵的石祭台上均雕有佛八宝。

三是儒家文化中的吉祥题材。在清东陵的石雕作品中,对儒家文化也有反映。其中礼的题材有:在昭西陵、裕陵、慈禧陵、慈安陵的石祭台上分别刻有鼎、炉、爵等礼器。乐的题材有:在孝陵、景陵、裕陵的朱砂碑上,以及孝陵、景陵、昭西陵、定陵的石祭台上均雕有磬;昭西陵石祭台上雕有钟;裕陵石祭台上雕有笙、管、笛、板、钹;慈禧陵石祭台上雕有钹、笙;景陵石祭台上雕有钹。四艺题材有:景陵、定陵、裕陵的华表上雕有棋、书、画;怡皇贵妃的朱砂碑上雕有琴、书、画;昭西陵、定陵、慈禧陵、慈安陵、惠陵的石祭台上均雕有琴、棋、书、画。致仕题材有:慈禧和慈安陵神道碑亭的券脸石上雕有“太师少师”、“封侯挂印”等功名题材。

四是民俗文化中的祥瑞题材。清东陵石雕中还有大量民间文化素材,大多集中在各陵的石象生、朱砂碑、石祭台、华表以及丹陛石、券脸石上,主要是赋予某些珍禽瑞兽、花木虫鱼、器物及特定的几何图案以吉祥含义,企盼国泰民安,幸福吉祥。

珍禽瑞兽类,有狮子(取义喜庆)、獬豸(取义公正)、麒麟(取义吉祥)、骆驼(取义温顺)、大象(取义吉祥太平)、天马(取义自由)、鹿鹤(取义长寿富贵、六合同春)、蝙蝠(取义幸福)等。

花草树木类,主要有岁寒三友松竹梅(象征坚强),梅兰竹菊四君子(象征高雅正直),及牡丹(象征富贵)、百合花(象征和乐)、萱草(象征无忧)、荷花(象征圣洁),福寿三多石榴、佛手、桃(象征多子多福多寿),还有灵芝(象征吉祥长寿)、宝相花(象征端庄)、蔓草(象征茂盛)等。

器物及图案类,主要有宝珠(象征光明)、磬(象征吉庆)、古钱(象征富有)、典籍(象征智慧)、方胜(象征同心)、犀角(象征胜利)、菱镜(象征美好)、艾叶(象征辟邪)、如意(象征顺意)、祥云(象征吉祥)、文房四宝笔墨纸砚(象征修养)、宝扇(象征驱邪)、拂尘(象征清净)、元宝(象征财富)、戟箱(谐音吉祥)、宝镜(象征美好)、鹿角(象征长寿)、锦(象征富贵)、孔雀翎(象征荣华)、御带(象征禄位)、珊瑚(象征高贵)、圆环(象征幸福)等。

透过清东陵的石雕艺术作品,我们可以领略到渊博的福文化,体味到当时人们追求幸福、企盼安宁的愿望,真正感受到清东陵祈福文化的独特魅力。

2、砖雕和彩画中的吉祥题材

清东陵建筑中有大量的精美砖雕图案,同样被赋予了传统祈福纳祥的主题内容,特别是慈禧陵三殿磨砖对缝的墙壁上,装饰着许多赏心悦目的高浮雕吉祥图案。

孝亲之星事迹材料篇4

优秀家庭模范事迹材料一xx市**镇xx村xx夫妇,夫妻恩爱、互相提携,尊老爱幼、热心助人,他们用生活和工作中平平凡凡的事、点点滴滴的情诠释了家作为坚强阵地和爱的港湾的真谛,受到当地村民群众的一致好评。以下是他们的事迹材料:

一、大胆创业,勤劳致富

年轻的xx和她的丈夫冯xx在上世纪90年代都曾是**市大型国企美雅公司的生产工人,但参加工作一段时间后,**看到了回乡发展农业的契机,积极与丈夫沟通商量,两人先后辞去在当时红红火火的美雅公司的工作,回乡承包山坑田开挖鱼塘,开始走农业养殖的道路。创业道路艰辛,经历过养殖初期经验不足、资金技术不足,市场价格波动对养殖场等挫折后,**夫妻一度想打退堂鼓,但通过认真分析现状,夫妻俩坚持在失败中吸取教训,努力学习科学养殖的技术,由于**肯下苦功钻研,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边学边实践、边总结,随着养殖经验的不断积累,养殖场的发展始见成效,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凭着**夫妻积极进取的态度,经历多番磨难后,她家的养殖场从最初的30多亩山坑田,发展至目前达130多亩,建设猪舍达4000多平方米,发展林地种植面积100多亩;另一方面,通过总结探索逐步创出了塘中养鱼、塘基养猪和周边种林的立体循环生态养殖模式,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目前,猪场生猪存栏量达1500头,年肉猪上市达3000多头,整个农场年产值可达500万元。**家养殖致富后,不忘帮助乡人发展生产,她鼓励和扶持该村的妇女走养殖致富的道路,带动和扶持村中的妇女们投入养殖业,现全村以妇女为主的养殖户有20多户,利用低洼山坑田开挖鱼塘700多亩,成为了**镇有名的养殖致富村。由于**的事迹较为突出,她连续多年被评为**市“双学双比”活动女能手、“双学双比”活动先进个人,2019年度被评为江门市“巾帼科技兴农带头人”、广东省“双学双比”活动优秀女能手,后又被评委全国“双学双比”活动女能手。

二、夫妻和睦,尊老爱幼

**夫妻不仅在工作上相互支持,在生活上两人更是互敬互爱互商互谅,共同分担家务,孝敬老人、教育孩子,凡事一起商量,互相配合,成为人人羡慕的模范夫妻。为人妻、为人母和为人媳,**尽心尽力地做好一切,照顾好孩子和老人,关心体贴丈夫,并不因工作和学习而有丝毫的怠慢。逢年过节或公公婆婆、父母的生日,她记在心里,放在心上,她总会寄上一些现金和礼物,让老人感到儿子、女儿总在关心他们,生活上宽裕,精神上幸福。去年,她的母亲心脏重病住院做手术,她放下工作,全心全意守在母亲床前照料一个多月,直至母亲康复出院。

三、以德育人,母慈子孝

夫妻双方十分重视对孩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生活学习习惯的培养,他们认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非常注重榜样的力量,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孩子在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自理能力强,是好孩子;在外遵守社会公德,讲文明,懂礼貌,讲卫生,爱清洁,是个好公民;在学校更是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兴趣广泛,是老师的好帮手,是同学们的好伙伴,是学校的好学生。如今,一双儿子健康成长,大儿子已顺利考上了大学学习会计学,小儿子也成为了一名中学生,除了拼搏学业,两个儿子总是想着要减轻父母的负担,一放假就会回到家中农场帮忙,一家人共同奋斗,齐头并进。

四、参政议政,出谋献策

**在2019至2019年期间连续两届担任**市第十二、十三届人大代表,其丈夫也在2019年—2019年间担任**镇两届政协委员。在此期间,夫妻俩认真收集民意,通过整理和思考,就怎样发展当地农村经济、调整农业产业布局、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提出了不少的意见和建议,得到了代表们的认可,并争取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应有的贡献。2019年9月,在镇妇联的倡议下,**带头成立了该镇首个女性协会“**镇种养殖女能手协会”,通过打造女性组织团体阵地,搭建交流平台,举办一些技术培训班等,促进了本地种养女能手和养殖户们的沟通交流和技术共享,推动本地农民妇女增收致富。

五、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在自己的生产生活劳动中,清晰的认识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光靠苦干是不够的,更需要巧干,必须用科学指导生产。因此,她积极参与市、镇妇联举办的“绿证班”、“一专多能”短训班和养殖知识学习及农技方面的培训课程,为了学习种养殖管理技术,她还订阅了多种农技报刊杂志以便第一时间掌握农技知识。此外,她还在妇联和家人的支持和鼓励下,2019年到2019年期间,两次赴京参加中国农博会,在农博会上她认识了来自各地的种养女能手,相互交流养殖经验和心得。**认为通过参加这类型的农博会,不仅能增长见识、学到新技能,还大大增强了继续把事业壮大发展的信心。

六、热心公益,倡导文明

在公益事上,**一家更是不遗余力,每年**及其家人都积极参加我镇举办的“一元爱心日”等捐款活动,坚持为弱势群体尽一份力,在当地村民中受到极佳的评价,起到模范的作用。**家庭崇尚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积极参与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科学理财,理性消费,家庭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她还自觉改进养殖场内的循环净化系统,加强绿化,引领临近同行和村民美化生活环境。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播种文明,收获幸福。**夫妇二十多年的努力和付出,终于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她美满的家庭和事业也成为了xx镇优秀文明家庭的代表。

如此优秀的家庭,……不用羡慕,立即行动起来,建筑美好家庭吧。

优秀家庭模范事迹材料二**同志有一个崇尚文明,积极进取,和睦和谐,相敬相爱的家庭。夫妻结婚20年以来相敬如宾,非常恩爱,孝敬老人,善待邻里,在家中能挑重担,任劳任怨;并且敬业爱岗事业有成,老人安享幸福晚年,独生儿子聪明可爱,是一个和睦的四口之家,深受单位,邻里和社会的好评,赢得了周围人的赞美。

一、 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敬职敬责

**同志是**电业局的一名职工,中共党员,先后在高压运行管理所担任过办公室主任、教育培训中心主任助理、工会办主任。她一贯坚持党的各项原则,严格遵纪守法,忠诚社会主义事业,参加工作二十多年来,不论在哪个工作岗位,她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努力工作,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具有强烈的奉献精神和优良的思想品质、职业道德,在本职岗位上作出了优异的成绩。她先后多次被评为**电业局双文明先进个人、**电业局优秀党员、电力芙蓉明星、**省电力公司工会先进工作者、2019年被评为“**省电力文明家庭”等。**同志的爱人**在**省**水电站工作,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地耕耘了二十五年,他工作扎实认真,勤勤恳恳,为人平易近人,孝敬父母,在生活中有很多小点子,是个善良快乐的一家之主。他们克服两地分居的困难,从未因为夫妻两地而影响工作和小孩的培养和孝顺父母。

二、以德育人,重视子女教育

在生活中,**深刻地认识到,父母亲对子女负有抚养和教育的责任,无论是老一辈还是父母亲,都要把对下一代的爱建立在科学和理性的基础上,把对子女的爱的感情同培养他们的人生观、道德观及其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结合起来,讲究方法、讲究技巧。健康的家庭需要一个健康的环境才能得以健康的发展和延续,**与爱人始终把对孩子的教育放在第一位,为此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送去好的教育机构学习锻炼自己,不断加深母女之情,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并健康快乐长大成人。2019年,她的儿子光荣考入了三峡大学。

三、 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家庭和睦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爱人和眭相处,互相尊重体贴。他们敬老爱幼,在精神生活上给老人家体贴和安慰,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们享受到晚年之福的乐趣。**的父亲三年前不幸去世,婆婆身体不好,经常住院。为了照顾母亲,她将婆婆接到自己家中,尽心尽力赡养婆婆。在家庭经济关系中他们双方都能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处理得非常好。在这个家庭里,他们作为子女尊重长辈,长辈关心爱护子女,共同建造了一个温馨、和谐、向上的文明家庭。对于孝敬老人、教育孩子,她与爱人一起商量,互相配合,二人互敬互爱互商互谅,成为人人羡慕的模范夫妻。儿子正在成长期,为了使儿子能够更加健康快乐成长,夫妇一方面洁身自爱,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品位,另一方面率先垂范,为儿子做出榜样。 生活俭朴。**与爱人物质生活追求淡泊,不慕新潮,不摆阔气,从不浪费,提倡节约,精打细算,用之有度。严于律己。为了以言行影响儿子,为儿子创造良好的成长氛围,夫妻俩在家讨论家务事,总是以公序良俗和法律法规为标准,努力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不行"。他们从不搞封建迷信,不作违法乱纪的事情。敬老尊长。自从婆婆同**一家人共同生活以来。夫妻两人对老人十分尊敬和孝顺。不仅在生活上予以照顾,家中大小事也征询她意见,使她觉得受尊重,在家里有地位,因而心情开朗。

孝亲之星事迹材料篇5

《19.七颗钻石》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竟、匆”等几个生字,会写“渴、罐”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钻石、水罐,喜出望外”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在水罐一次一次变化中体会到互相关爱、乐于奉献的美好情感。

课前准备

1.能够表现课文第一段内容的课件。

2.课文插图和生词卡片。

3.随文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设置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1.(播放课件)教师叙述: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接连几个月没有下一滴雨,每天都是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庄稼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谁来说一说,此时的水意味着什么?(使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如,生命之水、希望之水、救命之水;有了水,人和万物才能继续生存下去,没有水,等待人和万物的只有死亡)

2.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意外地得到了一罐水,她会怎样用掉这罐水呢?(启发学生尽可能地展开各种想象,并说明理由。如,她会先自己喝上一口,滋润一下干裂的嘴唇和冒火的喉咙,然后再给自己的亲人喝;她会跑回家去,赶紧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弟弟妹妹……)

同学们的猜想都有道理,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七颗钻石》(板书课题)就是围绕这一罐水讲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让我们来读一读这篇课文吧!

自读课文

提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小组设计方式,保证每个组员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个人默读,画出你认为神奇的地方,并想一想为什么。

3.小组讨论故事中的神奇之处及原因。

全班交流

1.请各小组自选方式,汇报你们学习的第一题,即是否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可以派出代表拿生词卡片当小老师教读全班同学,或组员接读课文,或请老师和其他同学指定一生读某个自然段)

2.小组汇报课文中神奇的地方及神奇的原因,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或更正。

学生认为神奇的地方可能有以下几点,关于神奇的原因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展开想象,体会到爱的力量,如:

a.“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从第1自然段中我们知道这是一场特大干旱,到处都没有水,而现在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多神奇啊!我想小姑娘一个人在深夜里勇敢地出来为母亲找水,一定找了很多地方,大河边、小溪旁、山泉下,可哪儿都没有水,她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上天被她的孝心感动了,给了她一罐水。

(教师板书:孝心感天)

b.“她以为,水一定都洒了,但是没有,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里的水还是满满的。”

水罐掉在地上应该是洒水或摔坏罐子,可现在罐子和水都好好的,真是神奇。小姑娘得到这罐水时,她自己渴极了也累极了,她多想喝一口水滋润一下干裂的嘴唇和冒火的喉咙呀。可她一心想着妈妈,在往回跑时被小狗绊倒。还是她的孝心使上天又给了她一个奇迹。

c.“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

水罐由木头变成银的,实在是神奇!在那样干渴的情况下,母亲急需水,小姑娘也渴得要命,可她仍然把水分给了小狗一点儿,救了小狗一条命。小姑娘真的把动物当作了朋友,她的爱心又一次感动了上天,才有神奇的事发生。

(教师板书:爱心如银)

d.“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变成了金的。”

水罐由木做的变成银的,又变成金做的,神奇极了。母亲又渴又生着病,她多么需要这罐生命之水,可为了孩子,她放弃了水,也就放弃了生命,这种伟大的牺牲精神使上天又一次创造了奇迹。

(教师板书:母爱似金)

e.“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

水罐里能跳出钻石,能涌出救活万物的生命之水,七颗钻石能变成星星,真是神奇极了!小姑娘已经干渴到了极点,当她也忍不住要喝母亲让给自己的水时,却又强忍住渴,把水让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过路人。这种对陌生人的同情与爱,使天地为之动容,他们获得了水,还拥有了七颗星星。

(教师板书:爱心感动天地)

有感情朗读

1.自己选读认为这个故事最为神奇的段落。

2.我们来进行神奇故事接龙:老师读第1自然段,然后同学们自愿接读后面的段落。

第二课时

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全文

读读写写

焦渴而死清澈新鲜劳累竟然哀伤舔水反正

涌出喜出望外匆匆忙忙递给忍住凑上去咽唾沫

续编故事

1.(出示插图)同学们,《七颗钻石》这个故事太神奇了,仅一夜之间,这个木头水罐就在孝心、爱心、慈母心、同情心的感动下,变成了银的、金的,又跳出七颗钻石,变成星星,涌出生命之水。让我们认真观察图画,来把这个故事续编下去,让它更美好,好吗?

2.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也可以共同合作编故事。

3.指名学生说自己编的故事,教师注意在学生说的过程中点拨。

(如,七颗星星在空中闪闪发光,大地披上了一层银辉。小姑娘把水罐轻轻地放在地上,清澈新鲜的水源源不断地流出来,很快成了一条小溪。溪水流进了大河,干裂的土地得到了滋润,裂开的口子愈合了,旱倒的草木庄稼又站了起来,树木重新长出绿叶,各种动物有了水有了食物,又活跃起来了。世界重新变得生机勃勃。人们走出家门,痛快地在小溪里取水喝,人们望着小女孩、母亲、过路人和那条在他们身边蹦来跳去的小狗明白了: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随文阅读

比较一下这篇文章和课文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星星银元

从前有个小女孩,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她无依无靠,四处流浪。除了身上的衣服和好心人送的面包外,一无所有,但她非常虔诚和善良。

一次,她在野外遇到一个乞讨的穷人,就把手中的面包全部给了他。穷人感激地说:“你是个好心人,一定会有好报的!”往前走了没多久,又遇到一个小男孩光着头在哭。风呼呼地刮着,小女孩取下自己的帽子给了他。小男孩戴上帽子后,立刻不哭了。小女孩又往前走了一会儿,她看见一个小孩子没穿外套,在风中冻得直发抖,她又脱下自己的外套给他穿上。小孩子说:“姐姐,你真是一个好人。”再走一会儿,小女孩又看到一个没穿上衣的穷苦人蜷缩在一块石头后面,冻得发紫的脸上露出痛苦的表情。小女孩心想:这人太可怜了,反正我还有一条裙子,就把衬衫给他吧。于是毫不犹豫地把衬衫给了他。

天渐渐地黑了,她来到一片森林。这时又有一个小孩子请求小女孩把裙子给他。小女孩为难了,但她又一想:反正天已经黑了,谁也看不到我没穿衣服。于是,她又把裙子给了小孩。

孝亲之星事迹材料篇6

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启动

由中国伦理学会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开展的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2011年10月30日在北京启动。该工程计划利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培养百万中华小孝子,为全国亿万孩子树立道德榜样。该工程吸收了孔子、孟子、曾子等圣贤有关孝行教育的思想精华,结合了国内外青少年专家和成功培养孩子成才的优秀家长的先进理念和经验,针对4至6岁孩子的特点,从知礼仪、育孝行、懂感恩、拓智慧入手,把孝心培养教育融入到生活中,使孩子在动中学,在学中动。

应用指南

道德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在青少年中开展孝行教育,引领青少年从小养成孝亲敬老的美德,是促进整个社会道德风气改善的重要途径。但是,如果我们片面理解孝心,将孝子通过“工程”来培养,其结果不仅会一无所获,恐怕还将南辕北辙,在背离孝心的方向上越走越远。中国传统家庭伦理道德更多地强调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陶冶和感化,而这种把道德形式化的行为,则会破坏人们发自内心的道德感。

角度一:以孝为美。“孝子工程”最大的现实意义不是培养出多少名“标准孝子”,而是通过这一工程的实施,向广大青少年灌输孝的意识,培养他们孝亲敬老的思想美德,带动更多人有孝心,有孝行,进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以孝为美的社会氛围。

角度二:孝道不需要培养样板。孝心是发自内心的,是人的天性,而现在竟然要把孝心当成产品一样来标准化生产,让人有些莫名其妙。有句谚语为“一夜可以暴富,三代方成贵族”,除去其价值观问题,这句话也说明了文明程度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提升完成的。要想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只有按照文化规律循序渐进,而不是搞什么“培养工程”。

角度三:反对形式主义。培养孝子最重要的是通过道德教育,激发人内心的道德感。我们反对任何形式主义的孝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许许多多的“孝心工程”:数百人集体给父母洗脚、学生集体给教师下跪磕头等。我们不敢妄自揣测施礼者的真诚,但是仅凭这些形式上的孝举又能激发青少年多少孝心?

角度四:孝文化的失落是整个社会追求“金钱至上”的结果。要重新找回孝文化,需要社会方方面面一起行动,重新树立重“义”轻“利”的道德准则,培养青少年的志愿意识和独立意识。一个愿意帮助别人的孩子一定是不自私和有爱心的,而这样的孩子是很难通过“工程”培养出来的。

我的构思

阅读以上材料后,从中选取一个角度,写出自己的思考与构思:

【分析范例二】

“最美奶奶”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69岁的农村老太柴小女为救4名落水儿童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她的事迹感动了十里八乡,感动了万千网友。众多网友称她为“最美奶奶”。

2011年8月12日下午4时左右,12岁的程浩杰陪着奶奶柴小女到湍河边洗衣服。不远处是4个本村的学生:褚玉田、褚贝贝在河堤旁刷洗编织袋,庞彦召、闫圆圆在河里嬉戏打闹。衣服很快洗完了,就在程浩杰和奶奶拿着洗完的衣服往河岸上走时,突然听到一声“救命啊”。原来是4个小孩滑入深水中。柴小女迅速扔下手中衣服跑去救人。在程浩杰的帮助下,庞彦召很快被救了上来。柴小女让程浩杰回村喊人,随后将褚玉田、褚贝贝救上了岸,此时柴小女已经筋疲力尽。当得知闫圆圆还没上来,她又返身往深水中游去。程浩杰喊来村人时,水面上已经没了柴小女和闫圆圆的踪影。当村民从深水中找到柴小女时,她已经停止了呼吸。40多分钟后,闫圆圆也被打捞上岸。

应用指南

生命中的感动,也许不需要言语,无声的感动更让人刻骨铭心。柴老太太是一个平凡的人,却有一颗伟大的心。

角度一:平民英雄。柴老太太用生命书写了奇迹。她没有留下豪言壮语,却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她把生的希望给了落水者,而把死的可能留给了自己。她以自己的行动实现了从平凡向伟大的转折,从平民向英雄的嬗变。

角度二:爱心无疆。这是伟大的母爱,同时又超越了母爱。其实,面对落水的孩子,柴老太太即便不去施救,也不会有人责怪她,毕竟她年龄大了。然而柴老太太对生命的珍爱,对孩子的爱超越了生与死,超越了世俗。

角度三:人生选择。其实每救出一个孩子,柴老太太都可以上岸喘口气。但是她为了与时间赛跑,来不及休息,一次又一次扎入深水去救人。面对人生的诸多选择,柴老太太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临危救人。

我的构思

阅读以上材料后,从中选取一个角度,写出自己的思考与构思:

【分析范例三】

中俄小学生足球赛得分悬殊

据“中国之声”2011年10月26日《新闻纵横》报道,一条跟足球比赛有关的微博引起了众多网友的注意。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球迷们关注与热议的不是足坛巨星,而是一群小学生。这条微博显示,在10月24日举行的一场小学生交流比赛中,北京地坛小学队以0比15的悬殊比分输给了一支俄罗斯小学生队。尽管经与当事人核实,当时的比分实际是0比11,但是这样的失利还是迅速引起了轩然大波。

应用指南

这场足球赛之所以引起这么大范围的讨论,主要原因是其暴露了我国的小学生在身体素质和基本运动技能方面与俄罗斯的孩子有很大差距。而要想让更多的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的习惯,学校体育教育责无旁贷,但更重要的是家长以及社会要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运动的环境。

角度一:体质。足球成绩不好,折射出来的是孩子体力不行。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孩子缺少体育锻炼,身体素质不高。我们的孩子更多的是坐在教室里,泡在题海里,哪儿来的时间强健体魄呢?

角度二:教育。我们的教育重知识,重考试,重分数,而不重体育、体质。各种体育活动,被减到了不能再减的程度。缺乏足够的体育活动,已经成为国内中小学校的普遍问题。据调查,小学四年级体育课,开课不足率达到56.5%;初中二年级体育课,开课不足率竟达到76%。

角度三:担忧与反思。“少年强则国强”,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我们的小学生队员虽然个头平均比俄罗斯队员高出20厘米,却遭遇惨败。我们的小学生队员在比赛20分钟后体力消耗已经到达了极限,已经没有抢球的体力了,哪里还能继续比赛?这样的现实怎能不让人担忧?

孝亲之星事迹材料篇7

最美孝心少年事迹材料范文(一)

来自德亭镇杨湾村的农家少年张俊,阳光开朗,稍显黝黑的脸上透出一丝与同龄人完全不同的成熟和稳重。而谁又能想到这个农家少年背后的故事:8岁那年爸爸因车祸身亡,妈妈离家出走,从此与年幼的弟弟和体弱多病的奶奶相依为命,

奶奶,我来替爸爸养活你。这是小张俊最令奶奶感动的一句话。星期天,当同龄的孩子拿着新买的玩具跟小伙伴玩的时候,他一早便挎上小篮子到山里采药去了,黑药、柴胡、党参、血参、天麻、桔梗,这些中草药在张俊眼里都是宝贝,除了到山上挖药,捡拾垃圾也是小张俊每天的日常工作。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放学的的路上,村子里的每个角落总能看到拎着编织袋捡拾废品的张俊,在他的感染下,懂事的弟弟也加入进来,只要一有时间兄弟俩就拎着编织袋出门了。

在张俊的家里,熏黑的墙上画着一张评比表,上面写着张俊和弟弟张旭的名字,名字后面对应方格上画的是五角星的图案。张俊说平时他和弟弟谁帮奶奶干一件事就在谁的后面画颗星,每月一评比,看谁得到星星多。每学期必须拿到一张奖状,回去让奶奶高兴;在学校坚决不能犯错误,免得奶奶伤心。这是张俊写在作文中的一句话。

最美孝心少年事迹材料范文(二)

5岁的时候,梁维月的妈妈不堪清贫,离家出走。不久后,弟弟因为青霉素中毒,成了聋哑儿童,又过了三年,爸爸在一次饮牲口时不慎摔下山崖,造成高位截瘫。从那时起,年仅八岁的小维月就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担,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已经瘫痪八年的爸爸没有肌肉萎缩,更没有生过一次褥疮。

家里的主要生活来源是低保。每天,小维月做好饭菜趁热先喂爸爸,可爸爸经常是吃了就吐,她就等爸爸吐完再喂,直到爸爸吃饱了她才捧着已经变凉的饭自己吃。维月父亲因为常年卧病在床,脸上很少有笑容,她就变着法儿哄爸爸开心,把在学校得的奖状都贴在爸爸对面的墙上。为给爸爸和奶奶赚够药费,每个周末小维月都要去家附近的工地搬砖,一开始,对方根本不让她干,但最终还是拗不过她,搬一块砖的报酬是一分半,小维月每次要坚持搬两千块才肯回家,这样一天下来,她就能赚到30元,打工挣来的钱除了要维持家用,还要给患有脑血栓的奶奶买药。

尽管饱受生活艰辛,小维月始终认为最幸福的事莫过于能与家人在一起,她说无论走到哪里就要把家人带到哪里,因为家人是她最大的牵挂。

最美孝心少年事迹材料范文(三)

他是班里的一名学习骨干,在校他是尊敬师长、积极向上的好学生;在家他是一个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好孩子;在社会上,他是一个遵纪守法,注重公德的好公民,他就是延吉市进学校学六年五班的刘世安。

刘世安,今年11岁,是进学小学的一名学生,也是一名中队委。曾连续四年获得?十星少年?和?优秀班干部?。他铭记雷锋精神,为集体尽职,为伙伴服务是他的宗旨。从小接受长辈善良淳厚,乐于奉献的熏陶,得到了心灵的洗礼,养成了良好的品质。没有特别的人生际遇,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他天性至真至纯,追求尽善尽美,以自己的一言一行,真实,集中的展现当代少年应该具有的美德,似一朵清新的荷花悄然绽放,受到老师,同学以及认识他的人的喜爱。

他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遵纪守法,热爱集体,助人为乐。在学习上勤学善思,但这只不过是一部分而已。作为一名班干部,他深知肩上的责任重。一方面,对老师交给的任务总是积极认真地完成,另一方面总会积极主动帮助那些学习和生活上需要帮助的同学,把每位同学都看做是他的好朋友,看见他们灿烂美丽的笑容,他便也会感到热别开心。学习上优异的成绩成为他帮助同学的有利条件,对同学们真诚,热情,无论谁来问问题,只要他会的他都给他详细讲解,没有任何保留。有些优秀生不愿与差生交往,但他认为,差生同样有许多优点值得大家学习。正因如此,

他在班里的人缘极好。从不与人斤斤计较。无论谁有困难,都会伸出援助之手,给同学讲题,辅导同学的作业,和同学们并肩解决困难。虽然有时因此而耽误他的一些学习,占用了很多的课余时间,但她从没有任何怨言,乐此不疲。因为在他心里,雷锋精神时时感召着他,让他深切地感受到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快乐了自己。助人为乐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是受益者。

自小学一年级开始他一直在同学中有很高的威信。和许多同龄孩子一样热爱学习,热爱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良好的兴趣,开阔的视野,刻苦的努力,为他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平时博览群书,每天让自己徜徉在书的海洋,每当其他学生沉醉于玩耍,他却默默的伏案阅览或解题,在家有时候很晚还在看书,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各个方面变得越来越出色。在学习上,有一股钻劲,从不向任何难题低头。能学好书本知识,充分利用课堂四十分钟,对老师所讲的内容,进行及时理解、消化和吸收,课后独立完成作业,做到每天任务当天完成,保证与老师所教内容同步,并给新知识的学习留有自学的空间,这样学习起来会更加的轻松,所以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现在的孩子在家里都是个宝,他也不例外。但他从不与别人攀比物质,也从不提出非分的要求,增加父母的负担。不比物质比精神,他选择用人格魅力来得到他人的赞赏。是一个遵守公德、乐于助人、善良的男孩。在骑车行进的路上不仅自己自觉地遵守交通信号还要求爸妈和自己一样执行,这已经是成为了他的习惯。

无论走在哪里,都不会随意乱扔垃圾,更是看到垃圾便要捡起。每一次在路上遇到乞讨的人,他总会或多或少的给他们一些零钱,曾经也有人告诉过他那些人可能是骗子,但他总觉得那些人中总会有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他要帮助他们。在5〃12汶川地震中,在印尼海啸中,雅安地震中,他都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压岁钱放在了捐款箱里。在他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学雷锋,做好人,人人奉献一片爱,世界明天更可爱;雷锋精神伴我行,时刻助人我为先?

在父母的影响下,他成长为一个尊敬长辈,孝敬长辈的孩子。平时,每天吃完晚饭,他就主动洗碗,帮妈妈整理厨房。每到周末,做完功课,他都会打扫房间,或洗衣服、做饭。妈妈不让他做这些家务,怕影响我学习。他总是笑笑说:?学习也要劳逸结合,做家务等于是休息嘛!?父母有时因工作或生活琐事,心情烦闷,每到这时,他就用平时看到的一些幽默滑稽的笑话来逗父母开心。

有一次,妈妈生病在床,爸爸又上班,照顾妈妈的任务自然就落在他身上他用冰块敷在妈妈的额头上给她降温,又倒好温开水,提醒妈妈按时服药,早饭和晚饭也都是他自己承包。妈妈歉意地说:?儿子,辛苦你了。?他自豪地说:?妈妈,香九龄,能温席,我都十岁了,照顾你们是我应该做的。?

在父母眼中,他是个勤劳乖巧的孩子,他从来无须让他们为他操心,他更是姥姥、姥爷的心肝宝贝。今年年初,姥爷生病住

孝亲之星事迹材料篇8

姓名 张钊

性别 男

所属地区 商洛市镇安县米粮镇月明村一组

简介 尽管他从小亡父离母,家境贫寒,但他却一直是一个自强自立的少年,不但在学校学习成绩优异,在生活通过挖中草药补贴家用,闲暇时还会跟着村里的老中医学习简单的医学知识,照顾年老的爷爷奶奶,为他们减轻病痛的折磨。

孝心故事

我是家里的小郎中

在陕西的商洛市镇安县米粮镇月明村生活着张钊一家,在这个只有爷爷奶奶和张钊的三口之家里,他们相互照顾相互依靠过着简单质朴却幸福甜蜜的生活。

张钊,今年13岁,他出生前父亲在一次意外中丧生,他出生后不久母亲也离家出走,而奶奶因为失去儿子悲痛过度精神恍惚。

张钊在爷爷的悉心抚养下慢慢长大。艰苦的生活环境从小磨砺了张钊的坚强个性,朴素乐观的生活态度给了张钊阳光开朗的性格和积极上进的心态。由于张钊家所在的村子地处深山,随着近年来爷爷年岁渐渐老了,家里没有劳力,收入自然每况愈下。除了能领到政府的低保资助外,生活上的开销总显得捉襟见肘。

农忙的闲暇,张钊帮爷爷干完地里的活,他开始学村里的人去采草药补贴家用。刚开始他就在家门口采一些便宜的药材,后来渐渐走的越来越远,周围的山上他几乎都跑遍了。什么地方适合哪种药材生长、哪个季节采什么药他心里都非常清楚,金银花、苍术、半夏、何首乌、夏枯草、五味子等都是他常常能采到的药材,在他看来这漫山遍野都是宝。为了能采到更多值钱的药材,有时张钊要到远一点的山上去。天刚放亮,他就带着镰刀、镢头、口袋之类的工具上山了,到了太阳下山的时候,他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

2014年爷爷查出患有冠心病, 因为家里缺钱,他就想自己常常采药,不知道有没有什么草药能治疗爷爷的病。这样想着,他就去找村里一位从镇医院退休的爷爷请教。那位医生爷爷告诉他,山上漫山遍野的丹参就是预防和治疗冠心病和心血管疾病最好的药时,张钊高兴极了。他便采了很多丹参,给爷爷煮水喝。后来张钊还陆续跟着医生爷爷学会了很多治疗和保健的方法。什么艾灸、酒火治疗关节疼等日常能用得上的简单操作。

孝亲之星事迹材料篇9

关键词:历史叙事:司马迁:孝景帝:道德评判

人们通常不能直接地接触作为“实在的历史”,而只能透过作为“记载的历史”去间接地触及它。历史从其被记录的那一刻起,就并非是对“发生了什么”的简单再现。英国历史学家f.h.布莱德雷指出:“历史显然包括这两种成分:一方面是在时间中的各种事件;另一方面是在人们心灵中的回忆。”在历史文本中,这两方面是有效地又必然地联结在一起的。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任何诉诸文本形态的历史,都不可避免地要具有当代性。历史的当代性“不是某一类历史的特征(如同经验性范围所持之有理的),而是一切历史的内在特征。按照这种观点,不难得出以下结论:历史不是一大堆杂乱、无序的材料汇编,而表现为一种思想活动。历史家的职责,并不只是去把杂乱、无序的材料变得有序,把不连贯的故事变得条理清晰起来,他更要做的,是把这类材料放到它们应放的位置,借助于叙事的种种技巧(有时这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把它们看作历史知识在时代精神所限定的范围内的一种辅助,并或显或隐地告诉读者,其思虑何在,其理由何在。

所以司马迁在谈到其著史时说:“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由此可见,其创作《史记》是有鲜明的动机和目的的,是一种自觉的意识和独立的精神在史学传统和时代精神下的弘扬。

《史记·孝景本纪》即以冷峻的叙事笔调体现着这种倾向。

一、《史记·孝景本纪>之编年分析

十二本纪中,《孝景本纪》的写法比较特殊。全文仅1600余字,为本纪中篇幅最短者,与其它诸本纪言、事并重且对重大历史事件记载甚详的特点不同,《孝景本纪》采用编年之法,虽如“七国之乱”之类重大的事件,记载亦极为简略。因其全篇充斥着一些关于天象异变、自然灾异的叙述,以致历来不乏有人疑其为伪,同时也有学者对其进行反驳。当今,比较保守而又通行的说法是:今本《孝景本纪>是在司马迁原作的基础上的一个删节本,大体亦保存了原作的风貌和思想倾向。为研究方便,本文以编年的形式对其作以简要摘录:

1、孝景皇帝者,孝文之中子也。孝景元年,匈奴入代,与约和亲。

2、二年八月,彗星出东北。秋,衡山雨雹,大者五寸,深者二尺。荧惑逆行,守北辰。月出北辰间。岁星逆行天庭中。

3、三年正月长星出西方。天火燔雒阳东宫大殿城室。吴、楚等七国叛乱,发兵西乡。天子为诛晁错,遣袁盎谕告,不止,遂西围梁。上乃遣大将军窦婴、太尉周亚夫将兵诛之。

4、四年九月,更以(弋)(易)阳为阳陵。

5、五年三月,作阳陵、渭桥。五月,募徙阳陵,予钱二十万。江都大暴风从西方来,坏城十二丈。

6、六年,梁、楚二王皆薨。九月,伐驰道树,殖兰池。

7、七年冬,废栗太子为临江王。十(二)(一)月晦,日有食之。春,免徒隶作阳陵者。丁巳,立胶东王为太子,名彻。

8、中元年,地动。衡山、原都雨雹,大者尺八寸。

9、中二年二月,匈奴入燕,遂不和亲。三月,召临江王来。即死中尉府中。九月甲戌,日食。

10、中三年三月,彗星出西北。丞相周亚夫(死)(免],以御史大夫桃侯刘舍为丞相。四月,地动。九月戊戌晦,日食。

11、中四年三月,置德阳宫。大蝗。秋,赦徒作阳陵者。

12、中五年秋,地动。

13、中六年三月,雨雹。四月,梁孝王、城阳共王、汝南王皆薨。七月辛亥,日食。八月,匈奴入上郡。

14、后元年,五月丙戌,地动,其蚤食时复动。上庸地动二十二日,坏城垣。七月乙巳,日食。丞相刘舍免。

15、后二年正月,地一日三动。为岁不登,禁天下食不造岁。三月,匈奴入餍门。十月,租长陵田。大旱。衡山国、河东、云中郡民疫。

16、后三年十月,日月皆(食)赤五日。十二月晦,雷。日如紫。五星逆行守太微。月贯天廷中。正月甲寅,皇太子冠。甲子,孝景皇帝崩。置阳陵。

上文的摘录,并非对一系列事件的简单胪列。笔者在此所要尝试的是,从这些平淡而又客观的叙事中寻绎出某种道理和意义。笔者发现,作者笔下,每次紧随灾异的叙事,便是人间的纷乱。这样的叙写,显然隐含了对天人关系的某种思索。司马迁是曾经向董仲舒问过学的,但今人并不能据此就判定,司马迁接受了董生“天人感应”的学说。相反,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并不是借天象来预示或支配人事的吉凶、灾祥,而是通过对兴衰成败的探讨,来揭示人事的可为,这里面有顺应自然的倾向,也有对天道不公的质问。因此导致的接受情况是,本篇传记的叙事态度,令那些只热心于故事讲述的读者不无失望。

纵观孝景十六年,除却元年、四年、六年无灾恙外,其余十三年,要么地震、水旱、火灾、蝗虫、瘟疫等自然灾害发生,要么兵戈大起,天下咸无安宁。处在这样的“治世”下,是不能不倍感沮丧的。

二、与《汉书·景帝纪》之比较

在后代史家心中,作为与文帝并称的明君,景帝是“文景之治”的主要主持者和参与者。然而,司马迁为景帝所作的传纪却如此简略,所展示的并非海清河晏的太平景象,而是种种灾异带来的阴沉局面。很难想象所谓的“治世”,竟会是如此的滑稽。更难想象,一代明君的德行与事功,竟是如此的庸常。

然而,在班固的《汉书·景帝纪>中,读者又似乎看到了另一景帝的形象。景帝二年十月,下了一个诏书,其内容概表彰其父孝文的功德,当时丞相吕嘉上奏说:“陛下永思孝道,立昭德之舞以明孝文皇帝之盛德,皆臣嘉等愚所不及也。”(《汉书·景帝纪》)又二年(相当于《史记》“后二年”)四月,景帝针对当时天下趋利而逐末,农业生产遭到破坏的现实状况,下诏说:“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害则寒之原也。夫饥寒并至,而能亡为非者寡矣。朕亲耕,后亲桑,以奉宗庙粢盛、祭服,为天下先;不受献,减太官,省徭赋,欲天下务农蚕,素有畜积,以备灾害。强毋攘弱,众毋暴寡;老耆以寿终,幼孤得遂长。今,岁或不登,民食颇寡,其咎安在?或诈伪为吏,吏以货赂为市,渔夺百姓,侵牟万民。县丞,长吏也,奸法与盗盗,甚无谓也。其令二千石各修其职;不事官职、耗乱者,丞相以闻,请其罪。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汉书·景帝纪》)又三年(后三年)春正月,诏日:“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用,不识其终始。间岁或不登,意为末者众,农民寡也。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吏发民若取庸采黄金、珠玉者,坐臧为盗。二千石听者,与同罪。”(《汉书·景帝纪》)从上述记载中,读者所看到的景帝的作为,主要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提倡重本抑末,减轻徭役赋税,使老有所安,幼有所长,可谓是一个具有远虑的仁德之君。故司马贞《索隐述赞》中云:“景帝即位,因修静默。勉人于农,率下以德。制度斯创,礼法可则。”并说“惜哉明君,斯功不录!”

同样是写景帝,为什么《史记》和《汉书》会有如此大的差异?为什么司马迁要掩其所长,不愿把其“闪光”的一面再现出来?为什么同样写灾异,在文帝本纪中,司马迁屡在叙述灾异后,旋即交代文帝的应对措施,而在景帝本纪中,后于与灾异叙述的,却是世间的纷争与祸乱?难道景帝对天下的灾难,这样无能为力,无动于衷?为什么有可以表现景帝“明君”形象的史料,司马迁却置之不用?他为什么要采取如此的叙事态度?

历史的叙事及其所要表达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史料的使用和架构。而“叙事不仅仅是一种可以用来也可以不用来再现发展过程方面的真实事件的中性推理形式,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包含具有鲜明意识形态甚至特殊政治意蕴的本体论和认识论选择。史料作为历史叙事的话语素材,在其以特定的方式展现(或缺场)中,总是或隐或显地表现出一种道德的评判。

笔者并非要为景帝鸣屈,而是要探讨司马迁如此安排、思考和写作的意图何在。还是从本篇传纪的“赞”开始讨论。“太史公日:‘汉兴,孝文施大德,天下怀安,至孝景,不复忧异姓,而晁错刻削诸侯,遂使七国俱起,合从(纵)而西乡(向),以诸侯太盛,而错为之不以渐也。及主父偃言之,而诸侯以弱,卒以安。安危之机,岂不以谋哉?”’(《史记·孝景本纪>)在司马迁看来,文帝施仁德,天下已大治大安,不复有异姓诸侯威胁汉室,照理,孝景在这种大好的形势下,理应把天下治理得更好,使天下更加安定。可是由于朝廷削弱诸侯,举措失当,致使吴林‘‘七国之乱”发生。司马迁表面上指责晁错,但实际上认为,动乱背后的责任,是应由景帝来承担的。

还有,在司马迁看来,景帝对大臣亦过于苛刻,缺少文帝的宽厚、仁德之举。身为两汉开国功臣周勃之子的周亚夫,颇善治军,屡立战功,在平定“七国之乱”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这样一位有功于社稷的重臣,却“终以穷困”,饿死狱中。从周亚夫的本传中,读者可以看出,司马迁对其遭遇甚为不平,对汉景帝的刻薄寡恩隐含不满。

文帝身体力行,提倡薄葬,其遗诏说:“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者,奚可甚哀。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史记·孝文本纪》)对此,司马迁予以热情洋溢的称赞,并在其传纪中不惜笔墨地全录其文,以彰其德。而景帝又是怎样做的呢?景帝五年三月,始作阳陵,同年“五月,募徙阳陵,予钱二十万。”又“七年,春,免徒隶作阳陵”,“中四年,秋,赦徒作阳陵者。”至“后三年,甲子,孝景皇帝崩。置阳陵”。r置”应为“葬” )(《史记·孝景本纪》)景帝五年就早早地为自己预作陵墓,并多次大规模地扩建,实属劳民伤财之举。在《史记》看似平淡、客观的叙事中,隐含着作者的道德评判。

三、同一历史不同主观倾向性之原因分析

同一帝王的传纪,在先后两位杰出的史家笔下有如此大的分歧,这和两位史学家的爱憎,与其所处的时代精神和为史之动机是密切相关的。司马迁所经历的时代,乃是在大一统的文饰下,皇权专制政治大踏步前进的时期。汉武帝“阳儒阴法”,酷吏统治、专制皇权的毒害已经慢慢侵入这个社会的各个环节,而春秋时的那种王道精神、人本主张也被这大一统的专制皇权政治所掩埋。司马迁满怀深情地去肯定文帝,是因为他在这位大汉天子的身上看到了仁爱和宽厚,看到了他所仰慕的一种逐渐逝去的古代君王的遗风。而景帝,他所给予的评价便是“刻薄”,及其由这种刻薄的性格所带来的行为上的寡恩。

孝亲之星事迹材料篇10

关键词:静升古镇;地域;远古文明

静升,是一个古老的集镇。也是著名旅游景点王家大院的所在地。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黄土丘陵地带。东屏绵山,西望汾河,北与介休市接壤,南与本县马和乡交错。周围山势平缓,沟壑纵横,水源充沛,土壤肥沃。海拔900余米,气候温和,林深地阔,物产富庶。全镇总面积53.6平方公里,自然村25个,人口愈两万。

自古以来,静升即为人文荟萃、商贾云集之地。境内文物古迹星罗棋布,文化遗存灿若繁星。为山西省名列前茅的文化重镇。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全国古村落和古集镇保护工作的不断加强,静升古镇深得各级党委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03年10月,被命名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并位居榜首。然而,正是由于这一殊荣的获得,加之镇内拥有闻名遐迩的“王家大院”,是时下旅游的热点,且被广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因此,静升古镇愈来愈为世人所瞩目,特别是国内外的许多专家学者都纷纷前来光顾它的历史,探寻它的底蕴。笔者作为灵石籍人士,对家乡的这一金字招牌更是热衷有加,故而每次回乡探亲时,总要到静升古镇走访一遍,目的是为了搜集到更多有价值的历史资料,以备于日后案头研究之用。这里我想就所掌握的史料,谈谈静升地域的远古文明。

一、远古遗存

据当地人说,早年静升地界的人们,常于山崖或沟壑刨取“龙骨”入药。可见这里古脊椎动物的骨骼化石之丰。又据考古专家研究推断,大约在万年以前,静升河谷便已有先民劳作、繁衍、生息了。1974年,位于镇东三公里处的旌介村,出土了新石器时期的石锛、石铲和石斧。1976年又在该村发现了商代古墓葬一座,出土青铜器10余件,被视为20世纪70年代山西省考古文化的重要发现。随之,考古人员在进一步的实地勘察中,于旌介村西紧邻的集广村附近勘探到厚达3米的仰韶――龙山文化堆积。1985年,旌介村村民在挖砖窑时偶然发现了两座商墓和一座汉墓,后经保护发掘,出土了一大批商代青铜器、骨器、陶器和玉器等。1997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又在集广村发现了彩陶文化遗址。进入21世纪后,于2001年4月,在大运高速公路祁临(祁县―临汾)段施工过程中,于旌介村附近再次发现了大量的远古遗存。即在划定1000平方米的墓葬遗址区内,共发现房址1处,陶窑3座,灰坑18个,墓葬9座。随葬物品有陶壶、陶罐各2件,瓮棺6个。同时还出土了石铲、石锛、石球、骨锥等古物及大量的陶器残片。这些遗存物品,可追溯至仰韶时期和东周时代。此外,墓葬区还发掘出战国墓8座,祭祀坑5个,明清墓14座。其中战国墓中随葬物件较少,仅有种类不多的鼎、豆、壶几样器皿。明清墓中多为黑釉瓷罐之类。这一系列的重要发现,特别是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大量遗存物件(后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不难看出,早在殷商晚期静升地域曾有过的文明与辉煌。

二、农耕文明

在静升这块肥沃的土地上,无论是山丘还是河谷,无不深深掩埋着先民们创造农耕文明的足迹。

早在万年之前,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先民们的生息与繁衍提供了丰实的条件。他们用简单的石器、木棍等原始工具采集天然食物,或以捕猎为生。随之刀耕火种,培种植物,渐次懂得耜犁田间,饲养家禽家畜,以及牛马拉犁拉车而取代人力,使农耕文明沿着历史的足迹一步步向前发展。传说,在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茫茫的沼泽之地,年年夏秋两季水患不断。为此先民们受尽了折磨。后来为了创造一个安宁舒适的生存环境,他们便合起伙来,就地取材,开始打坝造地,疏通河流,修筑渠道。经过一代接一代的不断治理,这片“沼泽王国”方才逐步变成了土地肥沃、河流通畅、渠道分明的宜居之地。为后世的子子孙孙于此耕种、灌溉、建寨、造堡、繁衍、生息等提供了优裕的条件。只可惜,未能留下可考的片语只字。而今天所能查阅到的文字,除了有关于隋、唐时期的星星点点外,大都是元代以后的壮举。好在步先民们的足迹,历朝历代,静升河谷沿线的旌介、集广、尹方、苏溪、南堡等村,在土地扩充、水利灌溉、修桥筑露、村寨建设等诸方面多有发展,且公益义举不断。其具体事例在明、清版《灵石县志》中均有记载,这里就不详细赘述了。

总之,静升的上古先民们,为农耕命脉的艰辛付出,虽然没有留下任何点墨可以查询,但我们可以从现存的文字记载中,感受到他们曾经创造农耕文明的生生气息和改造人类与自然的卓越智慧。是他们对农耕、水利和环境的重视与保护,才有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片土地上的文明与进步。

三、古镇名考

静升,从远古走来,渐渐有了周边的村落雏形。但这些村落却又多因处于绵山脚下,而与古时晋国的名臣介子推携母焚于绵山的故事联系起来。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朝臣介子推追随公子重耳逃往列国。期间,曾有一次,资粮断绝,乞食无着,而几乎饿死于野外。危难中,介子推“割股奉君”,使重耳得以果腹。19年后,重耳复国,是为文公。文公念旧,赏赐从亡诸臣,大封天下。然介子推却执意不肯接受功禄,遂携老母隐于绵山林中。文公闻之,便带人亲临绵山寻访。可万没想到,任凭怎样呼喊,介子推都不肯现身。文公无奈,便号令焚山,逼其出之。岂料慈母孝子宁死不出,最后母子二人被大火活活烧死于一棵树下。事后,文公为其焚山之举悔恨交加,但已无法挽回。于是便把其尸骨葬于绵山之麓,并将“绵上之田封之”。(“绵上”在绵山,今属与灵石、介休接壤的沁源县)。因此,绵山也称“介山”。

由于介子推“其生也,有辞禄去乱之洁;其死也,有泽民润物之慧”,故而此地域的后人,便将其视为民族的忠孝贤杰,并利用各种方式加以祭祀和纪念。譬如,建在这里的介庙和周边几个村落的名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介庙即介子推庙。建于静升镇东南约五公里处的张嵩村东侧(今属马和乡境内)。始建年代不详。可考者,宋元丰元年(1078年),神宗推行改制,要为官吏树立忠、孝、廉、义的楷模,恰逢地方官报来介神庙祈雨有应而解万民之急的奏折,遂下旨追封介子推为“洁慧侯”爵,并敕命修介公洁慧侯庙于张嵩村东。介庙有碑曰: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稍加修葺”,大德七年(1303年)因“厚坤失载”(意为大地震),介庙“殿宇倾颓,鞠为茂草”;(后)至元年(1335年)与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再建重修。一时间,介公洁慧侯庙“正殿为甚称,左与S神之祠,右终广禅侯堂,后两处掖以夹副室,庙貌星列,灿然一新”。明清屡有修建,规模渐扩。庙内后殿塑介母像,两侧为介弟介妹侍立。院内植有牡丹,每年盛开。庙外松柏茂密,四季常青。明清时有“介庙神花”(指牡丹)和“介庙松涛”之赞誉。后来“介庙松涛”被列为灵石县的古八景之一。总之,千百年来,介庙作为忠孝文化的标志,在相邻静升的这块土地上,无时无刻不在闪烁着古老文明的光环。

其次,为了纪念和不忘介子推这位民族的忠孝之子,静升古镇周边的村落与地段便有了称谓。除不属于静升所辖的绵山称为“介山”和相邻的平昌县改为“介休”县外,境内与马和乡一带的不少村名、地名,都与介子推有关。如:“后悔沟”,是因晋文公火焚绵山,酿成大错,后悔莫及而得名;“介林”是介庙身后的介子推墓地,一则遍地松柏成林,再者“林”通“陵”,遂作为贤达圣人之墓地故名。还有相邻的旌善、旌介、志过三个村的村名,也与介子推有着密切的关联。其中,“旌善”是静升村的古称,据说是为了旌表介子推的忠孝善行而名。“旌介”则直观地表达了旌表介子推之意。有趣的是“志过”,它为“集广”村的旧称,因有“为志吾过”的记载用语,不少人解释为:晋文公本有找到介子推之志,却不料焚山造成过错而取名“志过”。至于后来“旌善”和“志过”两村因何更名,当地人也有解释。即灵石与介休一带的方言,“旌善”与“静升”相近,“志过”与“集广”难分,加之“旌善”与“旌介”同用一个“旌”字,容易误读误写,于是便将“旌善”改名为“静升”。意为居静穆祥和、歌舞升平之地。“志过”则因“过”有过失、过错之意而有伤风雅,便以“旌善故村”市镇集市扩伸到了“志过”村为由,而更名为“集广”。这些地名的意蕴和历史价值,在笔者看来,不仅表达了对民族骄子介子推的景仰和纪念,而且它们还向世人讲述着这块土地上古老文明的过往。

四、古迹名胜

前面在谈到静升的远古遗存时,主要列举了它的地下蕴含,如果再看看其地上的遗迹和名胜,我想不少人都会感到惊讶。尽管很多名胜古迹排不到远古行列,但距今也已有数百年甚至有的愈千年的历史了。它们作为这块古老土地承上启下的文明符号,不但验证了历史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还让我们看到了从远古一路走来的静升古镇之文物保存现状。

当然,在这些众多名胜中,也不乏较早时期的遗迹。如位于静升北山的帅家山和椒仲村,至今仍可以看到两个高耸于山巅的烽火台,以及其附近昔日守台报警人的住房、登台路径与逃离地道的遗痕。它们虽历经沧桑失去了原有的风貌,但可以让我们回想起当年周厉王奔彘(今霍州市)、宣王战千亩、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因为他们与静升地界有着一定的关联。还有在静升村义和堡的东侧,有两个打谷场地,一个叫“尧车地”,一个叫“舜随地”。传说这两个打谷场地是尧王寻访考察舜时停车的地方。也是大禹治水时多次于此巡视水情不叨扰百姓而休息过的地方。这两块地,看上去虽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它们却为后人留下了有关尧舜和大禹曾亲临静升一带的荣耀和美丽传说。

除此之外,在静升古镇范围内,随处都可以看到自唐以来历朝历代兴建的古建筑。主要有分布在静升、集广、旌介、尹方、椒仲等村的明清古堡近30座,各类庙宇60余座。其中,作为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静升村,拥有文物古迹最多,而且较为集中。据记载,村中原有儒道佛俱全的庙宇19座,家族祠堂16座,各类石木牌坊18座,魁星楼3座,文笔塔2座。现在这些古迹尽管多数都已不复存在,但幸存下来的古建筑和名胜景观之数量,就村镇而言,在全县、全市乃至全省仍位居前列,而且保存较为完好。其一,有明清时期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氏家族建造的占地25万平方米之巨的“五巷五堡五祠堂”大型民居群落。其中高家崖堡、红门堡、崇宁堡和王氏宗祠四大建筑群,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相继修复后,以“王家大院”的名义全面对外开放,并得到了海内外广大游人的青睐。其二,有长达五华里的明清商业一条街。2010年,其西大街已全面修复,并作为旅游服务的基础设施投入使用。其三,有建于元代(后)至元二年(1336年)国内稀有的乡村文庙,及庙前双面镂空石雕大型影壁――“鲤鱼跃龙门”。于2001年全面修复后对外开放。其四,有重修于元大德八年(1304年)的后土庙。目前修复工程即将告竣。其五,有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的魁星楼和约建于明清间的文笔塔、文昌阁等。这些名胜古迹,与周边的旌介商代遗址和苏溪村始建于唐代的千年古刹资寿寺,以及建于元代的马和晋祠等,相映生辉,相得益彰,充分展示了静升这块古老地域的历史文明氛围与文化积淀。据统计,在静升古镇(包括相邻的马和乡)区域内现存的文物中,有6处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25处被列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家大院,于2006年12月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五、民间社火

静升古镇除了丰富的地下地上文化遗存外,还拥有形式多样的民间社火活动。其种类有:背棍、抬阁、高跷、独龙杆、推车、竹马、旱船、狮舞、龙舞等。从古至今,每逢传统佳节和当地较大型的庙会活动,乡民们都会自发地组织上街表演,而且深受当地人们的欢迎。目前,这些土生土长、百姓喜闻乐见的社火活动,虽考不出翔实的起源时间,但它们作为一项传统文化内容,无疑是本土文明的一大亮点。此外,诸如年节时令、婚丧嫁娶、礼仪习俗,以及剪纸、绘画、捏泥人、耍魔术等民俗文化艺术形式也十分丰富。这些满载乡土气息的民俗风情,为静升这片古老而文明的土地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综上所述,从远古到近代,从地下到地上,静升境内的文化遗存,无不在讲述着它的古老和文明。虽然本文还缺少很多应有的史实史料没来得及核实考证,但就上述所列举的事实而言,笔者认为,足以说明静升地域的远古文明及其文明程度。因此,静升古镇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当之无愧。相信,它将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得到应有的保护和修复,并以不凡的姿态再现昔日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