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7 13:55:12

光学论文

光学论文篇1

1.1酚酸类化合物

酚酸类化合物是千里光中重要的化学成分。何忠梅等[8]分离千里光全草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从中得到绿原酸和咖啡酸。王雪芬等[9]从千里光中分离得到氢醌、对羟基苯乙酸、香荚蓝酸、水杨酸、焦粘酸。千里光中还含有2-(1,4-二羟基环己烷基)-乙酸[7]。

1.2黄酮类化合物

何忠梅等[8]研究表明千里光中含有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金丝桃苷、槲皮素、异鼠李素。史辑等[6]从千里光中提取分离出大黄素。陈录新等[7]利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得到蒙花苷。

1.3挥发油类化合物

王道平等[10]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离和鉴定千里光挥发油成分,试验结果表明千里光中主要含有的挥发油成分为十四烯、4-乙烯基苯酚、δ-榄香烯、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莰烯、(E,E)-α-金合欢烯和三环烯等。甘秀海等[11]利用水蒸气蒸馏法从千里光花中提取挥发油,主要分离出(E)-罗勒烯、橙花叔醇、α-蒎烯、(Z)-罗勒烯、2-萘胺等。何忠梅等[12]从千里光中分离得到主要挥发油成分为α-石竹烯、石竹烯氧化物、棕榈酸、亚油酸等。周欣等[13]利用GC-MS从黔产千里光中主要分离出萜类化合物、脂肪族类化合物和芳香族类化合物,含有芳樟醇、萜品醇、香叶醇、龙脑、丁子香酚、对聚伞素和植醇等活性成分。肖凤艳[14]对千里光茎、叶进行提取、分析得到正十六烷酸、2,6-二甲基-6-(4-甲基-3-戊烯基)-双环-[3.1.1]-庚-2-烯、1-甲基-2-戊基-环丙烷等。

1.4萜类化合物

杨华等[15]从植物千里光中分得四个新艾里莫芬烷型倍半萜类成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7β,11-环氧-9α,10α-环氧-8-羰基艾里莫芬烷、8,11-过氧-9α,10α-环氧-6-烯-8β-羟基艾里莫芬烷、7(11)-烯-9α,10α-环氧-8-羰基艾里莫芬烷、6-烯-9α,10α-环氧-11-羟基-8-羰基艾里莫芬烷。Tian等[16,17]从千里光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出4种蓝花楹酮苷类、4种蓝花楹酮类似物和4种苯醌衍生物。蓝花楹酮苷类以同分异构体的混合形式存在,蓝花楹酮类似物tetrahydrojacaranone、2,3-di-hydro-3-hydroxyljacaranoneethylester、jacaranoneethylester-4-O-glucoside、C-2'monoester则为互变异构体的混合物。苯醌衍生物为蓝花楹酮乙酯、蓝花楹酮、蓝花楹酮甲酯和千里光内酯。此外,还含有羽扇烯酮、齐墩果烷[6]。1.6其他化合物除以上论述的化学成分以外,千里光中还含有一些其他的成分。王耕等[18]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对千里光中微量元素进行测定,结果证明千里光中含有13种微量元素,分别为Ca、Zn、Mn、Se、Fe、B、Pb、Cu、Mg、K、Na、Al、Si。Valadon等[19]系统研究表明千里光花中的类胡萝卜素类成分有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β-玉米胡萝卜素、菊黄质和毛莨黄素等。千里光中还含有木脂素类化合物消旋丁香酯素[6]和甾醇类化合物β-谷甾醇、胡萝卜苷[7]。

2千里光的药理作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千里光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抗肿瘤、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的作用。但毒理学研究表明其也具有一定的毒性。

2.1抗菌作用

千里光是广谱性抗菌药。饶海等[20]采用牛津杯法观察千里光的抗菌作用,发现千里光乙醇提取液对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钱刚等[21]应用倍比稀释法检测千里光水煎液的抗菌效果,检测结果表明,千里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甲型副伤寒杆菌、福氏痢疾杆菌、温和气单胞菌和迟钝爱德华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张文平等[22]应用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千里光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及其机制,用从千里光中分离的黄酮类化合物给小鼠灌胃并观察含药血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超微结构的影响,实验表明千里光的抗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细菌的DNA、RNA、蛋白质和肽聚糖的合成,其作用有效成分可能是黄酮类化合物。

2.2抗炎作用

李华等[23]首次采用耳肿胀度抑制率药理效应法测定千里光提取物冻干粉药动学参数,实验结果发现,在一定剂量范围内给小鼠腹腔注射千里光提取物冻干粉,能较迅速地产生药理效应,使耳肿胀度抑制率显著提高,表明千里光提取物冻干粉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且药效持续时间较长,有利于药效的充分发挥。张文平等[24]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并给其腹腔注射醋酸致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以及小鼠棉球肉芽肿,以此观察千里光总黄酮的抗炎作用,实验证明千里光总黄酮对多种炎症模型均有明显的对抗作用,且为千里光抗炎作用的主要有效部位之一,此作用部分是与炎症因子PGE2的产生和释放受抑制有关。

2.3抗病毒及抗肿瘤作用

何忠梅等[25]运用细胞体外病变效应法检测千里光水煎剂在人宫颈癌HeLa细胞中对人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柯萨奇病毒B3、腺病毒3型和单纯疱疹病毒I型的抑制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千里光水煎剂在体外对副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有抑制作用。其还采用MTT法测定千里光总黄酮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和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的生长抑制情况,发现千里光总黄酮在体外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26]。成秉辰[27]采用3H-TdR掺入法观察千里光总碱对小鼠黑色素瘤B16F10株的影响,实验证明千里光总碱具有抑制体外培养的小鼠黑色素瘤细胞增殖作用。Collins等[28]研究表明千里光水提液对HIV-1病毒有一定抑制作用。

2.4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作用

陆艳丽等[29]研究千里光黄酮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发现千里光黄酮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有较强的清除作用。杨新星等[30]研究表明千里光中多酚提取物可有效地阻止氧自由基对DNA的损伤和对脂质的过氧化。王如阳等[31]证明千里光提取液具有较强的清除超氧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作用,其中水提液清除超氧自由基的抗氧化活性较好,醇提液清除羟自由基的抗氧化活性较好。Liu等[32]研究结果显示千里光水提物可有效地抑制大鼠红细胞溶血以及大鼠肾脏和脑组织匀浆脂质过氧化作用,且具有强烈的超氧阴离子和羟自由基清除活性,仅有轻微的促氧化效应。

2.5其他作用

张静等[33]在体外培养阴道毛滴虫,用千里光乙醇提取物进行体外抗阴道毛滴虫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千里光提取物在体外具有杀灭和抑制阴道毛滴虫生长的作用。陈进军等[34]采用醋酸扭体法和热板法研究不同剂量千里光乙醇提取物冻干粉的镇痛作用和采用骨髓微核试验研究不同剂量千里光提取物冻干粉的致突变作用,实验显示122.72~130.90mg·kg-1千里光提取物冻干粉能同时满足无致突变作用和显著镇痛作用的双重条件。谭宗建等[35]用四氯化碳建立小鼠肝损伤模型,以联苯双酯为阳性对照,对不同剂量的千里光进行保肝作用研究,结果发现千里光能显著降低血清ALT、AST的升高,抑制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保护肝功能。

2.6毒理研究

韩佳寅等[36]采用小鼠全胚胎培养模型,观察千里光中千里光碱对胚胎生长发育和组织器官形态分化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千里光碱浓度的增加,胚胎的生长发育和组织器官形态分化受到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其中卵黄囊循环、心、视系统、嗅系统、下颌突和后肢芽的影响最为明显,这表明千里光碱对体外培养的小鼠胚胎有明显的毒性作用,也说明妊娠期暴露于该化合物中会对胎儿具有潜在的毒性。赵雍等[37]探讨千里光及其复方千柏鼻炎片的胚胎毒性及其特点,为妊娠期安全用药提供参考,结果显示千里光单味药及千柏鼻炎片均具有一定程度的胚胎毒性,主要表现为骨骼发育异常。于增杰等[38]通过小鼠畸形试验,发现千里光70%乙醇提取物在高剂量下能够引起雄性小鼠畸形。陈进军等[39]制备了千里光70%乙醇提取物冻干粉,用昆明种雌雄性小鼠进行了该提取物的微核试验,结果表明千里光70%乙醇提取物仅在较高剂量时能够对小白鼠产生致突变作用。王秀坤等[40]观察我国不同产地千里光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反应,实验证明不同产地千里光毒性有很大差异。夏启松等[41]在基因表达层次上探讨中药千里光乙醇提取液对小鼠肝脏的毒性机制,发现千里光可导致小鼠肝脏基因表达谱显著变化,且差异表达基因与其肝损伤间有高度关联性,这对阐明千里光属植物的肝损伤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小结与展望

光学论文篇2

一、写作素材个性化

写作素材的积累,就是筹备建筑材料。近几年,一些专家学者书商,为了丰富考生的写作素材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绞尽脑汁。像“方寸之间”“素材积累大全”“写作周计划”“高考作文一本全”等等,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应该说有一些成效。但议论文写作素材的积累宜专不宜泛,宜精不宜广,宜熟不宜生。

首先,我们的素材要极具个性化。可以选择那些能够揭示人生灵魂大主题、展示穿越时空大境界、表现见解独特大智慧、描写宏伟壮丽大意象、颂扬英雄壮烈大精神,使作文具有大气象的国内国际大题材,增强厚重感和现实感。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特点,尽量关注自己熟悉的素材,构建自己方便驾驭的题材库。然后熟记最典型的人物的名言,牢记他的典型事例,了解他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其次,可为屈原、司马迁、苏武、陶渊明、李白、苏轼等人们耳熟能详的名人找替身。比如,能用屈原的地方,而用诸葛亮、文天祥、冯唐、李广等人代替;能用司马迁的地方,却用蔡伦、郑和、卞和一类的人代替。尽量用“新人”代替“故人”,用陌生代替熟悉,用典型代替普通。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根据学科或行业类别分类整理素材。比如按文学家、数学家、翻译家、物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学家、书法家、美术家、音乐家、舞蹈家、科学家等类别去整理名言和典型事例。同时照顾到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这样,就能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构建起立体的素材库。

二、写作结构简单化

如何根据现有的材料建一座房子,这就要巧安排。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是说阅读文章要理清作者思路,遵循思路把握文章的“真谛”(主旨)。同样,写作也要有明晰的思路,尽管作者的思路一般是隐性的,但在考场上要尽量将之显性化。不然,阅者就不易很快地准确把握。为了便于操作,我们可以借鉴杨初春老师议论文快速作文口诀:“提论点,阐释清;讲道理,事例证;正面讲,反面论;到结尾,再照应。”例如,一学生根据“沉香与木炭”材料所写的《坚信自我》一文中一上来就提出我们应该“坚信自己”的观点;然后简要阐释“坚信自己,就是坚信自己的立场,坚信自己的道路,坚信自己的力量,坚信自己终有一天会像沉香一样发出自己的芳香”;接着举出李白、辛弃疾、、达尔文和林肯的事例作为正面例子进行论证;再用材料中年轻人的失败的事实作为反面论据;最后照应开头重申论点“请坚信自己,相信是金子终有一天会发出光芒”。首尾圆合,浑然一体。

三、写作语言精美化

语言表达的作用恐怕就是黏合和装饰。墙体正不正,墙面平不平,色调美不美,特色明不明,直接影响到房子的外观效果。因此,考场议论文的语言成了成败的又一关键。

首先,要有个漂亮的开头。通常在开头宜采用引用、对偶、比喻、排比、反问等手法抓住阅者眼球。如2009年陕西考生的满分作文《西安的无奈》开头写道:“兔子弃长补短,以它的弱项代替擅长的奔跑,不禁令人哑然失笑。你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的西安!巍巍的城墙是你千年不变的沧桑容颜;淙淙的护城河是你历经千辛却依然盈盈的眼波;葱葱的骊山是你一如既往的青丝。周朝古拙的铜鼎是你坚硬的骨骼;秦朝磅礴的兵马俑是你卓尔不群的身姿;唐朝宏大的石经是你闪烁的思想。”作者就运用了比喻、反问和排比等多种手法,使人眼前一亮。

其次,要有个有力的结尾。结尾可以对论点进行另一种表述,或者用有点文采的语句来煞尾。要尽量高度概括,特色鲜明。如一高考满分作文《用心雕琢真诚》的结尾“世界本应春暖花开”就非常简洁有力。

光学论文篇3

通过每天的阳光体育活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提高,增强学生体育运动氛围,并在运动中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身体的正面影响,培养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习惯,使学生在活动中人人享有体育乐趣,身心协调发展,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学校五、六年级383人。

3研究方法

3.1文件资料法。通过多种方式查阅我国相关政策、资料等有关数据和信息,为本文提供理论支撑。3.2问卷调查法。运用问卷调查,对学生的健康及每天参与的体育活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学生的兴趣,为课题提供依据。3.3实验对比法。根据实验对象体能素质的个体差异,用运动处方的形式指导活动,动态分组分层次教学,调整教学内容,改变组织形式等教学实验。通过一个阶段的实施,进行实验前后对照的教学分析。3.4经验总结法。多种渠道收集获得有关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科学方法,并吸取有经验教师的经验,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按研究的规范要求进行总结分类,使其更具理论性。

4实施原则

4.1活动项目开设上,遵循科学性、趣味性原则

五、六年级的学生好动、精力旺盛,偏爱竞争性、趣味性的活动项目,设置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内容。

4.2学生体质健康方面,遵循发展性、全面性原则

通过活动的认真实施、有效开展,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在普及与提高的基础上形成良性发展的局面。全面性指的是:活动的实施与开展应面向四、五年级的所有学生;活动内容与形式要丰富多彩,避免单一,能够满足不同特长,不同兴趣、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

4.3学生安全教育上遵循安全第一、健康第一原则

活动开展前就要做好每项活动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预判,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方案、应急措施和防范措施,最大程度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5实施形式

5.1体育课程除进行传统内容的教学外,还增设一些新兴体育项目的内容

开设阳光体育活动,要与体育课程的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要选择优秀的传统教学内容,也要开展新兴的项目,满足学生求新、好奇的心理需求,如飞叠杯、呼啦圈,等等。

5.2规范体育活动时间,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把阳光体育活动纳入到教学日课表中,使每个学生每周每天至少一次参加体育活动。

5.3营造体育活动氛围,阶段性开展竞赛活动

日常体育教学很重要,但每个项目教学到一定程度时,可以举办一次年段内的专项比赛,如40人循环跳绳赛、40人单脚跳接力赛、20人绕圈接力赛等,每年还可定期举办体育文化节活动,对学生的活动进行一次全校范围内的检测,更是最大程度上给学生竞争、展示平台。

6结果与分析

6.1实验结果

从表中我们不难看出,实验组学生经过一年时间的实验,五项体能素质指标明显高出实验前,如50M*8项目,由实验前19人优秀到实验后55人优秀,优秀率从4.9%到14.4%;坐位体前屈的优秀人数从16人到47人,优秀率从4.2%到12.3%,良好人数从146人到201人,良好率从38.1%到52.5%。指标呈显著差异,说明以多种形式开展体育活动及有针对性的运动处方为手段的实验深具成效。

6.2实验分析

由于各种原因,给学困生的体育活动带来了一定困难,在运动技能上有明显差异,学习效果欠佳。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在实验过程中,针对不同类型学生设定不同的锻炼目标,变换教学内容,转变组织与教学手段,培养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动机有正能量的影响,从而达到其运动技能和体能有阶段性的提升。6.2.1转变教学模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做好三点:一是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合作意识、个性发展的最佳途径。二是有组织的实施阳光体育活动,每天上午大课间集体活动,时间30分钟;傍晚第二节课后进行班级分组活动,时间40分钟;三是活动内容多元化,具体有:集体项目(广播操、跳长绳等);分组项目,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实施由各班选出的2个项目,6个班级共12项,按星期每周轮转,更多方式途径让学生掌握技能;学生自主项目,是以学生自主参与、主动发展的各种活动,有体验游戏(合作跑、弹球、飞叠杯、滚铁环等),球类活动(轻排球、小篮球、地弹乒乓球等),传统体育项目(跳绳、踢毽子、呼啦圈等)6.2.2加强理论指导,总结成功经验,不断完善制度实验组的老师对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分析,建立健康档案,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定期写出总结报告。6.2.3分层次教学根据实验对象体能素质的个体差异,具体教学中由常规的进行分组转变成按学生体能素质情况分组分层次教学,视学生练习进行动态分析并随时做出调整,使学生都能按要求各阶段的目标任务。

7结论

光学论文篇4

所谓阳光体育运动,就是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享受阳光的温暖,享受运动的快乐,让运动给学生带来快乐、带来健康。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争取用三年的时间使85%的学生按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每天锻炼一小时,掌握至少两项体育技能。其目的是在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有效地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二、创新教育是自主性教学

创新教育倡导、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综合运用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各种方法,努力创设促使学生独立探索、发散求异的教学情境,形成鼓励学生自由发表独创见解、热烈讨论的课堂气氛。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少讲,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掌握创新的方法。教师不仅能提出有多种解答方案的发散性问题,启发学生独立地谋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创新能力。另外,教师还应把握好以下几种关系:

1.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以学生为主体是指课堂教学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实际上,我们不能不加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赞赏其顺从性,也不能无条件地怂恿不顺从性而贬抑其顺从性,从二者的辩证统一上去培养学生的个性、独立性。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不是领导者而是指导者,不仅仅是年龄上的长者,更应当是人格上平等的朋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良好创新环境的基础。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真正看作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努力创设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无畏精神,放开他们的手脚和大脑,让学生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人,不迷信老师。

3.处理好知识与身体活动的关系

体育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这就形成了体育教学在实施时与其它知识传授类学科不同的特殊性。创新教育应给学生选择的权利,这种选择,体现在内容、难度、量和学习方法等方面

三、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基本前提

(一)实施“阳光体育”首先要确立素质教育的地位,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确立素质教育的地位,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已经成为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使学生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以健康教育为理念贯穿整个体育教育活动已成为当前体育教育的方向。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特别是体育教学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体育教育活动中贯穿健康教育理念下显得尤为重要。学生体质健康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近几年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连续下降,城市肥胖和近视率居高不下,在这个关键时期,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适时地在全围范围内开展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这表明青少年身体健康已经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各类学校更应确立体育教学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更新体育观念,提高体育教育思想认识水平,调整教学结构,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体育管理理念先进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改革实践的方向与成败。因此,确立素质教育的地位,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做好学校体育工作,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前提和保证。

(二)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创新型体育教师队伍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体育教师是素质教育和“阳光体育”的直接实施者,阳光体育”除了提倡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外,同时应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阳光体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一致的。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结合本校实际,寻找现有体育课教学与“阳光体育”的结合点,更新观念,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然而,无论是教育思想、教育方针的贯彻,还是素质教育目标和“阳光体育”的落实,归根结底要依靠广大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因此,在推行“阳光体育”实施素质教育中体育教师必须具备适合新的教育模式的综合素质,教师应在思想品德、业务水准、身心潜质上不断完善自己。“阳光体育”运动组织形式的多样性,活动内容的丰富性,个体与集体的竞争和参与性等决定了实施体育教学创新教育的独特优势。所以,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体育创新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全面贯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从而推进素质教育和“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为社会培养出创新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具有创新意识的创新型教师队伍,是体育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

四、创新型体育教师的培养途径

2l世纪学校体育的“健康第一”、“求知创新”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使学校体育具有了个性化、终身化、生活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具有广泛性、文化性、娱乐性、生活性和实用性的特点。教师是素质教育和“阳光体育”的直接组织者和实践者,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型体育教师队伍是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阳光体育”的根本保证。

(一)营造创新环境,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学校体育教学中要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就必须营造一种激发教师创新欲望的环境,通过外部环境的反复刺激,激发教师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要建立积极向上的内部环境,加强教师之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动向、新现象、新创意的探讨和交流,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坚持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体育教学要以学生的知识、能力、个性、创造性等为出发点,教什么和怎么教耍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而不是让学生适应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加强体育教师知识储备,提高教师科研素质

纵观现代学校教育和体育科学发展的趋势,使我们认识到要成为一名创新型体育教9币,除了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广博的综合知识,并能对知识体系加以合理、综合地运用。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加强读书学习,扩大知识面,丰富文化内涵,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体育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才能更好地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并将其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在体育教师群体中要加大科研能力的推广力度,建立与科研工作相配套的激励机制。

(三)以教材教法的创新研究推动教师创新能力的提高

体育课程内容要坚持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和;科学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充分反映和体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内容和要求以及“阳光体育”运动的宗旨。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努力倡导发现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材体系,构建适合于现代体育教育发展和学生需要的教材体系。而新教材体系的构建必须使教师加强对教法的创新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创新能力。加强现代科学技术培训,加大职后培训力度现代科学技术运用能力是2l世纪信息时代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体育教师应善于运用计算机制作体育课件,运用多媒体进行体育教学,上网捕捉信息。更新知识和拓宽知识面,改造知识结构。

光学论文篇5

论文关键词:几个妙趣横生的光学实验

 

大家都知道,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及光的折射是光学中三条最基本的规律,也是光学知识中最重要的规律,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比较广泛的应用。下面就向大家介绍几个利用身边简单的器材、人人可做的妙趣横生的光学小实验,希望能激起大家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探究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并运用光的传播三条基本规律解释实验中出现的非常有趣的奇妙现象。

⒈ 有趣的小孔成像

根据光在同一种均匀的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这一原理,光源发出的光通过小孔可在屏上形成倒立的实像,此即为小孔成像。

在一块不透明的硬纸板上打7个小孔,在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这时我们就会发现在板的另一侧的光屏上形成了7个倒立的烛焰的像。请大家在光屏上画出烛焰通过小孔所成像的位置,你就会觉得趣味无穷。

根据光在同一种均匀的物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原理可知,来自物体的光通过小孔后可在光屏上形成倒立的实像,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小孔成像。这是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千年前就发现了的奇妙现象。再如,在夏季白天浓密的树荫下,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圆形的亮斑,就是太阳通过浓密的树叶间形成的小孔成像在地面上所致,并且这些亮斑的形状是圆的,此像与树叶间形成的小孔的形状无关。

⒉ 趣味无穷的黑体小实验

找一张你所能找到的你认为最黑的纸及一只内壁是白色的瓷杯,把黑色纸剪成一张比杯口略大的纸片,覆盖在上述白色瓷杯的杯口上。然后用胶带把纸片与杯口的边缘要密封严实。再用针尖或笔尖在纸片中心扎一个极小的孔,然后把它放在灯光下观察,这时奇妙的现象出现了初中物理论文,你就会感到这个小孔比黑色的纸还要黑一些。同学们,你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下面我们就对这个问题做一简要的解释。

这是因为没有任何黑色的物体是完全黑色的,它们只是一种很暗的灰黑色,而被黑纸覆盖的杯子却近似一个黑体,即一个可以吸收所有辐射的物体。也就是说,从小孔中射进的光只有在杯子里面经历无数次反射后,才有可能从杯口射出,并且发生这种情况的概率很小,因此可以认为:几乎没有任何辐射能够逃出小孔,于是看上去它会比黑纸更黑。

⒊ 用水来点火

众所周知,水火相克,水能灭火。殊不知水也能“点火”呢!大家乍一听用“水”点火,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然而这确是不争的事实,这是运用了凸透镜的聚焦原理。不信吗?你可以亲自动手做一做下面的实验看一看。

大家都知道,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同学们,你的爷爷、奶奶所戴的眼镜就是一副凸透镜,俗称“老花镜”。请你拿一个“老花镜”放在书本上方适当的位置,你就会发现它具有放大镜的作用。把一个凸透镜放在太阳光下,由于它对光有折射作用,因此可以把照射在它上面的太阳光会聚于一点,适当地上下移动凸透镜,可在地面上形成一个既小又亮的光斑,此点即为凸透镜的焦点。若把纸片或火柴头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经过凸透镜聚焦后的太阳光,不一会儿就可以把纸或火柴头点燃。

因此如果用水制作一个凸透镜,同样可以使放在其焦点上的纸片或火柴头点燃cssci期刊目录。“水凸透镜”的具体做法如下:把一根稍粗一些的铁丝弯折成一个圆圈,在这个圆形的铁丝圈上蒙上一层透明的塑料薄膜,薄膜越透明实验效果越好。薄膜与铁丝圈之间可以用胶带粘牢。然后在薄膜上倒入适量的水,在水的压力的作用下,薄膜会慢慢地下坠,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水凸透镜。这个水凸透镜把照射到它上面的太阳光聚焦后就可以点燃火柴头或纸片。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大家不难理解,每当雨后天晴、艳阳高照的时侯,种植大棚蔬菜的农民朋友为什么必须立即清除淤积在塑料大棚上的积水。这是为了防止大棚内的蔬菜被会聚的太阳光灼烧致死。同时也不难想到在大森林里旅游观光时,千万不可随意丢弃塑料袋或饮料瓶,这不仅会污染环境,还由于塑料袋或饮料瓶一旦进入雨水后,很容易形成一个水凸透镜,由于它对太阳光具有会聚作用容易引发森林火灾,其后果不堪设想。

由此不难推知,也可以利用冰块磨制一个冰凸透镜,用它在没有火种的情况下,利用太阳光来采集火种。请大家不妨亲自动手做一做上面所说的两种凸透镜,你就会觉得趣味无穷、妙趣横生。

⒋ 让光线弯曲

众所周知初中物理论文,光在同一种均匀的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那么光在同一种非均匀的物质中是否也是沿直线传播的呢?大家一定想急于知道结论,只要你做一下下面的有趣小实验,就会明白了。

将清水注入玻璃槽里,并加入大量的白糖,不要搅拌,让白糖自然溶解。将一束很细的光(最好是激光)射入水槽中,从槽的侧面观察,就会看到光线向槽底部弯曲,并且越向底部光线弯曲的越显著。如图所示。

这是由于没有搅拌,糖溶液的浓度随着深度的逐渐增加而增大,溶液的折射率也随深度增加的缘故。在溶液的上部,由于折射率小,光线弯曲得不显著。而且越到溶液的底部,折射率越大,光线弯曲得就越显著。此小实验有力地说明了光沿直线传播的必要条件是:均匀的同种介质中。

⒌ 妙看光的色散

取一个平面镜,放在盛有水的盆子之中,再用另一面镜子把太阳光反射入室内,并斜射入盆子里的水中,再经盆子里面的镜子反射到白色的墙上,这时我们就会看到墙上出现了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彩色光带。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这种奇妙的现象是由世界著名的科学家牛顿于1666年首先发现的。雨后的彩虹的形成就是太阳光发生色散的结果。

上述实验现象说明:太阳光是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组成太阳光的各种单色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发生折射时,其偏折程度是各不相同的。太阳光先从空气折射进入水中,最后又从水中折射进入空气中,经过两次折射后,各种不同的色光便分开了,所以在墙上会形成艳丽的彩色光带。

光学论文篇6

(1)观察光在空气中传播,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2)观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3)观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和从玻璃砖中斜射出来,画出折射光线,比较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4)观察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和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的情况,画出折射光线,比较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5)观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入射光线逐渐靠近水面和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入射光线逐渐靠近水面时,折射光线的情况.(6)观察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入射光线逐渐靠近玻璃时,从玻璃斜射入空气,入射光线逐渐靠近玻璃时,折射光线的情况.(7)观察光垂直于玻璃表面入射,垂直于水面入射时的情况.(8)探究光在折射时,光路是否可逆.(9)观察一只直的筷子斜放入水中时的情况.(10)一位同学将一枚硬币放在碗的底部,然后向后退到恰好看不到它的位置.请另一位同学往杯子里缓缓注水(注意不能移动硬币的位置),第一位同学观察现象.

2设计思路

2.1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光的折射规律的建立.教学难点:利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2实验设计思路

初二的学生由于刚刚接触物理,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次数应该还不是太多,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都有待加强.而光的折射这一节主要是靠实验来完成教学目标的.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让学生既能很方便的进行实验操作,又能很直观的观察到实验现象是这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当然,实验顺序的安排也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到学生对光学实验器材在前面一章已有接触,但对研究光的折射特点的器材处理还没有经验,所以决定先做演示实验.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知道如何操作,又可以让学生观察到光的折射现象.在学生实验设计中,实验的设计由简到难,层层深入.每次实验学生所用器材基本一样,只是要求有所不同,这样即使学生第一次实验不成功,也会在以后的实验中慢慢掌握做实验的技巧,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3实验教学过程

3.1新课导入

教师演示实验:(1)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2)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教师提问:同学们在刚刚的实验中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回答.(注: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同时熟悉新器材的使用.)教师提问:在前面我们曾学过光在什么情况下沿直线传播?学生回答.教师提问:现在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传播方向为什么发生了改变?学生讨论后,可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教师演示实验: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教师提问:同学们在刚刚的实验中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讨论回答.(注:通过进一步类似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有个初步印象.同时更加熟悉新器材的使用.)教师:现在请同学们完成两个实验:学生实验:(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2)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教师提问:大家在刚刚的实验中看到了什么现象?请一个学生回答,其他学生可补充.教师:这些实验也可表明光可以在玻璃、空气、水中传播.像这些可以让光通过的物质我们称之为光的传播介质.对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归纳为: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有一部分光进入另一种介质,且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光的折射(板书).

3.2进行新课

教师: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用多媒体展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现象和光学示意图.分别介绍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分界面、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等概念.教师:请大家利用手边器材完成下列两个实验,注意观察所有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且在纸上画出大概的折射光线,标出入射角和折射角.(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2)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和从玻璃砖中出来的情况.教师:请大家根据画出的光路图,比较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注:学生在实验的同时画出光路图,既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完成实验,画完图后,教师选一个学生画的图进行实物投影,讲解评价.教师:请大家再次利用手边器材完成下列几个实验,并在纸上画出折射光线,标出入射角和折射角并比较大小.学生实验:(1)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2)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学生完成实验,画完图后,教师选一个学生画的图进行实物投影,讲解评价.教师将学生画的正确的几幅图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光斜射时,空气中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比其它透明介质中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大.教师:请大家利用手边器材完成下列几个实验,注意观察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左边一大组完成实验:(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让入射光线逐渐靠近水面.(2)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让入射光线逐渐靠近水面.右边一大组完成实验:(1)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让入射光线逐渐靠近玻璃表面.(2)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让入射光线逐渐靠近玻璃表面.请两大组各派一个代表说出实验的现象,其他学生可进行补充.(注:培养学生在实验时的合作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对实验现象描述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或减小).教师:刚刚我们做的所有实验都是光斜射时的实验,那么如果光垂直于分界面入射时情况会怎样呢?请大家再次利用手边器材完成下列几个实验,并完成光路图.(1)光从空气垂直射向水中.(2)光从空气垂直射向玻璃砖.教师:把我们刚刚做的大量实验做个小结,应该可以发现光在折射时具有以下特点: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或减小).光垂直于介质表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零.(注:划横线部分由学生回答.)教师:我们在前一章学过,光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那么在折射时,光路是否可逆呢?学生实验:探究光在折射时,光路是否可逆.教师:通过实验我们又知道了光在折射时的一个特点:光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3.3利用光的折射特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1)学生实验:将一只直的筷子斜放在空碗中,向碗内缓缓注水.要求学生观察并描述看到的现象.教师用画图法简单讲解此现象的原因.并说明从岸上看水里的物体,水里物体的位置变浅了.(2)实物投影课本第80页最上面的三幅图,引导学生利用光的折射解释此现象.(3)学生实验:将一枚硬币放在不透明碗的底部,然后向后退到恰好看不到硬币的位置.另一位同学向碗内缓缓注水(注意不要移动硬币的位置),第一位同学注意观察现象.学生讨论后,尝试用光的折射现象解释此现象.(4)课堂阅读:让学生阅读课本第82页,知道我们每天看到的太阳为什么有时形状不同.

3.4交流与小结

学生讨论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学生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4反思

光学论文篇7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政治学方法论,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2 ― 0034 ― 03

一、我国国内的政府理论研究的方法论审视

从方法论的角度考察我国政治学界的有关政府理论的研究,其研究基本上是以“政府要素”考察分析为主,如对政府体制、政府权能、政府文化等进行专题研究等。由于政府各要素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所以,尽管学者们各自的研究主题有所不同,但内容上难免相互重复。另外,会忽略政府作为组织的自主性。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先后历经以政府机构精简为重心的改革阶段和以政府职能转变为重心的改革阶段之后,世纪之交我国的行政改革在摸索中进入了以变革政府治理模式为中心的新阶段,并明确提出了建设服务性政府的改革目标。服务型政府即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在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中,政府作为服务者的角色,通过法定程序并由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政府。服务型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以公正执法为标志,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政府管理领域的具体体现。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看,国内现有的有关中国政府的研究,大多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即为不是或主要不是从现实政府活动和政治生活的经验事实和实证材料中考察、总结和归纳政府活动中的一般规律,而是基本上从原则、概念、理论和法律文献出发,进行演绎推理和论证,重点在于解释和说明按照理论原则或宪法规定,中国政府的制度、规则和程序应当这样或那样。虽然,这种对当代中国政府的静态层面的研究是必要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因此,在上述规范研究的基础上,一些学者开始试图运用经验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国政府,基于大量的实证资料来对政府活动进行观察、描述和归纳。本文中准备考察的张光教授的《居民眼中的服务型政府》一文主要从动态层面,着重考察了居民对服务型政府的评价。同时,张光教授所运用的方法论技巧也是近年来研究政府理论的新尝试。

在具体的分析方法上,国内学者主要吸收了国外学者的分析方法,特别是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对中国政府问题的传统研究局限于静态的结构分析,而结构-功能主义则试图将结构和功能联系起来进行系统分析。研究政府的各种实际功能以及履行这些功能的相应结构,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单纯的结构分析和单纯的功能分析的片面性。

二、《居民眼中的服务型政府》一文在政治学研究方法论方面的新突破

1.张光教授在确定因变量“农村居民”和自变量“对政府满意度”后,文章运用了相关分析模式,从居民对政府的满意度的相关关系进行了测试,验证了服务型政府的绩效的改进方向。

2.使用了抽样逻辑的方法,确定了调查总体与抽样范围,调查问卷中的本地政府指的是县、乡两级党政机关及其职能部门(例如:教育、医疗、卫生、司法、公安、交通、民政、计生委、工商等)。问卷从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两个维度进行了设计。农村调查样本涵盖了26个省(直辖市),共调查了257个乡镇的1600多名农村居民。从观测对象的总体中进行抽样并可以抽取相当数量的个案时,最好的办法就是从所有观察对象构成的整个总体中随机抽取。所抽取的样本,我们能确信所关注的因果关系能够如实反映在样本里,但是即便是随机抽样偶尔也会偏离总体。我们抽取样本时要避免抽样误差,我们可以通过增加样本容量或者增加个体的同质性来减少抽样误差。

3.《居民眼中的服务型社会》以农村居民对政府满意程度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探索性研究主要有三个目的:第一,为了满足研究者了解某事物的好奇心和欲望;第二,探索开展更为周密的研究的可能性;第三,发展可用于更为周密的研究的方法。张光教授的文章属于后者,为我们提供了进行大规模抽样调查及运用结构性问卷探测这种问题的方法。探索性研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是很有价值的,但其缺点是难以对研究课题提供满意的答案,缺乏确定性同抽样的代表性问题等。

4.张光教授的文中运用了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收集第一手数据来描述一个难以直接观察的大总体的最佳方法。通过入户问卷调查的方法,入户调查的长处就是回收率高,从问卷内容来看,访员到场一般会减少空着不填的项目的比例。另外,可以减少答问者对问题的误解。通过入户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农村居民对与他们的政治、社会、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需求的评价,以此来确定哪些因素会显著地影响农村居民对本地政府的评价。调查方法也有其得失,调查的方法特别适用于描述一个大总体的性质。运用入户问卷调查的方法,采用的样本容量达到1600多名。大样本对于描述性或解释性分析的结果是很重要的。调查的方法也有不少的缺点:第一,标准化的要求常常导致复杂的题目流于表面化;其次,调查很难触及社会生活的背景;此外,调查像实验一样具有某种程度的人为性质。调查不能度量社会行为,而只能收集对行为的自我报告。调查的一般特征是准确性较低而可靠性较高。《居民眼中的服务型社会》通过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和归因性统计分析,探讨了农村居民对政府的评价和期望,并提出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绩效的改进方向,结果很明显的是其可靠性是比较高的。

5.从不可控因素分析、可控性分析以及哪一级政府或组织对农村居民生活影响最大和地区的比较来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其中可控性分析包括政府的施政方式和农村居民的政治参与。表1、2(见《居民眼中的服务型社会》)问卷中包括政府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效率和一些具体的政策等,都是可以直接影响到公民对政府的总体评价。

研究报告往往要计算和说明平均数。使用平均数时要注意,它对极端值很敏感。一组数据中极大或极小的数对平均数影响比较大。表中1用容量为3的参照平均值为样本来估计平均值,不仅有平均数还描述了离散趋势。我们在抽样的过程中要注意同质性与异质性以及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抽样误差,另外还要注意代表性和选择的概率。概率抽样的优点是它虽然不能完全精确地代表总体,但由于避免了偏差,可以比其他类型的样本对总体更具代表性。再者,概率论可以对样本的精确性和代表性做出估计。然而如此大量抽样,并且将结果平均,最终得到的农村居民对政府施政行为的评价差异平均值几乎会如实地反映了整个总体中的评价。也就是说样本量越大,我们每次抽取样本分析关系的差异就越小,对事物观察的偏差就越来越小。

6.《居民眼中服务型社会》表1、2中通过实地研究进行直接观察。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使研究具有相当的深度;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并可以节省经费,如张光教授文中的入户访问调查,只需要研究者本人和他的纸笔就够了。但是,这种方法也有其缺陷,首先,作为定性而非定量的方法,它很难产生对总体的精确描述。其次,取得的结论常常只是可能的而不是确实的结论,即为其准确性、可靠性及概括性。

调查和实验的方法常常容易流于表面而缺乏准确性,《居民眼中的服务型政府》文中所采用的实地研究的方法可以提供更加准确的度量方法,使其评价结果具有深度。实地研究带有浓厚的主观性,通过比较研究使其结果更可信。但是,在某项观察的过程本身也有一个概括性的问题,抽样误差的潜在危险是存在的。

7.张光教授文中运用了比较复杂的分析方法,调查采用了逐步回归分析来筛选出对总评价有显著的影响因素,最能够用来解释市民总评价的自变量将自动进入模型,并按照解释能力大小进行排列,而那些不能解释总评价的自变量将自动被剔除。

标准回归系数值β(Beta值)的大小反应了多元自变量间的相对重要性,即为标准回归系数越大的变量,对政府总评价的影响力越显著。(如表3)回归分析技术是统计检验的方法之一,是对研究结果的有效检查手段。通过观察数据得出变量之间的关系。回归分析技术使我们能够在所有的观测资料中考察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式(而不必把这些数据分成单个的小组),并在没有任何其他变量变化,即为其他每一个变量都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对因变量和任何特定的自变量之间的关系做出估计。但也会产生很大的局限性控制定距层次上测量的变量划分组数会太多,另外,直接保持变量不变会使得研究者用以测量变量关系的对象个数太过于稀少。再者,直接控制会产生对变量关系的多重测量,使得测量结果难于处理和吸收。我们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注意必须掌握整个过程,将方法和计算机分析作为工具使用,同时把注意力集中在居民眼中的服务型政府是什么状态?分析的数据会告诉我们一切。

三、运用科学方法论构建服务型政府

农村居民对政府工作的评价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加令农民满意的政府,也有助于政府不断改进其绩效。科学并不能完全脱离政治,尤其是社会科学,它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许多科学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和改正缺点,特别是那些我们尚未察觉的缺点,运用科学的方法论技巧来规避误差的产生,严谨我们的治学态度。

公民的评价已经成为衡量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准,加强政府与公民的互动,提高民众的满意度,成为政府提高治理和服务水平,实现“善治”的重要途径。我们通过方法论方法了解到中国农村居民对政府施政的满意度,主要在于政府自身,在于政府可以控制的因素上。

另外,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在研究方法上,现有研究多是对服务型政府的规范研究,实证研究的成果相对较少。即便有一些基于实践层面的讨论,也多是对服务型政府建设实践的经验层面的介绍和分析,真正能基于服务型政府建设实践并将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有机结合的研究成果不多。我们的真正目的是将服务型政府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为人民谋福利,为社会谋发展。离开这一目的,对理论的研究再深入也不会有更多的价值。所以在进行服务型政府相关理论研究的同时,基于服务型政府建设实践的实证分析也要有所突破,并力争做到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的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而随着现实中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逐步展开,可以预计,立足国内服务型政府建设实践,综合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对服务型政府及其建设问题进行深入的系统研究,将成为之后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光学论文篇8

1.1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现状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只重于形式,主要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并未在学生群体中有效落实,学生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例如第一届阳光体育运动为冬季长跑,但很多高职院校的执行力度仅限于要求学生在早晨课间围着操场跑两三圈而已,这种流于形式的做法不利于开展和推广阳光体育运动的理念,其真正价值也得不到体现。再如,很多高校虽然对阳光体育运动表现出很大的热情,也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了各种形式的体育运动,但又缺乏必要的支持,尤其是在活动资金方面,导致很多高职院校的体育活动虎头蛇尾,不甚理想。

1.2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对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态度

绝大多数体育教师对于阳光体育运动理念是非常认可和支持的,但在其开展过程中却困难重重,究其原因可归纳为三个方面:1、部分高职院校针对体育运动的场地区域不足,给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带来了一定困难;2、学校狠抓学生的学业,导致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上投入太多精力,在体育运动中常常表现得力不从心,或者完全忽视了体育锻炼;3、高职院校没有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时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导致体育运动事故发生,学生由此也对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兴致全无。

1.3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参与度较低

据调查,在众多高职院校中,仅有35%的学生了解阳光体育运动的理念,剩下65%的学生缺乏对阳光体运动的了解。其中,非常热爱阳光体育运动的学生有16%,持一般态度的有54%,抵制参与的有30%,众多数据表明,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理念缺乏认识,积极性和参与度较低,调查还显示,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抵制参与体育活动主要原因是课程中体育技能要求具有较大的难度,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过高,所以学生产生了抵触情绪。

1.4教学内容和课时较少

大部分高职院校开展的体育课程以篮球、田径等传统体育项目为主,课程内容较为单一,没有根据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身体素质情况来进行合理设计,在开展过程中也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身心健康教育,导致学生始终不能将“生命在于运动”、“将运动习惯保持终身”的理念建立在心里。据近几年调查,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学生喜爱网球、足球、游泳、山地车等体育运动,但有些高职院校对此视若罔闻,久而久之,学生对参加体育运动的热情和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的积极性逐渐丧失。另一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时安排较短,没有按照国家体育部门的要求在两年时间内达到144个教学课时,据调查,有70%左右的高职院校所安排的体育教学课时不足144个,这种状况导致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时随意性较大,所获得的教学效果也相对较低。

1.5缺乏基础体育设施建设

在高职院校生源不断增加,体育办学规模也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体育活动场地面积却得不到相应的扩大,调查发现,有些高职院校大力兴建科技楼、实验楼等建筑,对体育活动场地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严重缺乏,还有些高职院校体育场地仅占到全校总面积的1/5,例如塑胶跑道圈长仅为200m。此外,大部分高职院校不注重体育活动器材与场地的维护与更新,例如塑胶跑道和篮球场地面凹凸不平,坑坑洼洼,篮球架过于陈旧,这些现象对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带来了安全隐患,同时也难以满足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需求。

1.6缺乏完善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体育教学模式,发挥体育教学的职能,提升学生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水平,但在实际教学评价过程中,师生互评率仅占10%的比例,教师互评率则占有80%的比例,缺乏学生自评、互评,这种现象说明了大多数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中没有发挥出学生在主体作用,缺乏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

2深化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措施

2.1丰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

在深化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挥现代体育教学课程内容的实践性、专业性、职业性,丰富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学习需求,根据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需求对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和创新,让学生能正确掌握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健康锻炼方法,促进学生建立终身运动的理念,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打下坚实基础。教师可在专业课程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以体育运动为主,锻炼身心为辅的选修课程,结合专业学科进行交叉教学,以获得良好的体育教学改革成效,例如可依据实际情况,开设比较受学生欢迎的网球、足球、武术、轮滑等课程。

2.2完善体育活动机制

国家相关文件规定,各高职院校要成立专门的体育管理机构,并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建立起体育卫生工作小组,从而形成系统性的工作体系,保证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开展。另外,还要完善高职院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安全管理机制,做好体育场地、设施的维护工作,同时拟定意外伤害应急管理方案,完善学生意外伤害保险机制。加强院校医务处和医务人员的建设力度,按照1∶600的比例配备专业的卫生医务人员,每所高职院校还应确保至少有1名从事临床工作5年以上、取得医师资格证的专业医师,同时还要按照规定,建设心理咨询处和心理健康导师。

2.3创新教学模式

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异和个性特征来对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促进阳光体育运动与健身和体育竞技有机结合,比如针对一些体能不足、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可引导其进行难度较低的基础性体育锻炼活动,以提升体能和身体素质为主要任务,例如健身性的体操、太极拳等等;针对体育技能较强、身体素质较高的学生,可进行专业的体育技能训练,以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和竞技水平为主要目的,可组织学生参加篮球赛、羽毛球赛等竞技性较强的体育运动。此外,学校要按照国家规定,增加体育教学课时,并编制完善的体育教学计划方案,以学生为主体,并遵循“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确保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加阳光体育运动。高职院校可充分利用资源对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宣传教育工作,例如通过课堂宣传、网络宣传,或者组织学生在宿舍楼里发放宣传手册、粘贴海报,全面推广阳光体育运动理念,创建良好的阳光体育运动环境,带领学生参加到体育活动中去。

2.4开展多样性的课外体育活动

高职院校可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确保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开展,例如在周某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网球、足球、羽毛球的小比赛,还可开展轮滑、街舞、攀岩、山地车等现代体育项目,由学生自由选择参与,并允许学生自带器械或随时借用器械,同时加强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的建设,充分利用其职能促进体育运动的开展,例如山地车协会可定时组织学生进行户外骑行;足球协会可定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等等,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2.5加强体育设施建设

体育设施是保证阳光体育运动顺利开展的硬性保障,高职院校体育设施一般包括篮球场、塑胶跑道、体育馆、羽毛球场以及各种体育器械等等。随着体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职院校也要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来相应改革的号召。首先要加大资金投入,充分吸纳社会资源从多渠道筹集资金,或寻求企业或事业单位赞助,并邀请其加入院校阳光体育运动行列。在各方条件的支持和允许下,对现有的体育设施进行翻修或新建,并严格要求质量,避免篮球场和塑胶跑道出现坑洼的状况,同时要还保证体育器材的供应情况,进行有效管理维护。另外,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具体分析可行性后建设一些现代体育设施,例如网球场地和教学器材、游泳馆、练舞厅等等,逐步完善体育教学设施建设,保证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时有可靠的硬件支持。

2.6建立健全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将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短期评价与期末评价结合起来,以学生的学习态度、出勤率以及取得的进步为评价依据,将评价模式分为三个部分——平时学习态度和表现占20%比例,阳光体育运动出勤率占30%比例,期末考核占50%比例。另外,可制作出教学满意表,将一学期内所学的课程内容让学生进行评价,学生之间也可根据平时表现予以互评。通过这种有效的评价体系,能进一步深化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共同发展。

3结语

光学论文篇9

三年前,《人民文学》设立了“非虚构”栏目,旨在推动文学创作对现实发言,对真实的精神状况发言。本次论坛上,《人民文学》重点推荐了乔叶的《盖楼记》、《拆楼记》和梁鸿的《中国在梁庄》。此外,“非虚构”栏目还曾推出王小妮的《上课记》、慕容雪村的《中国,少了一味药》等。

对“非虚构小说”这一看似矛盾的文学概念,乔叶以“素鸡”的比方辨析:“以小说艺术化手法来呈现的纪实作品,好比‘素鸡’是豆腐做的,却有鸡的味道。”

施战军认为,改革开放这30年间,中国曾经出现几次类似“非虚构”写作的浪潮。如上世纪80年代的纪实小说、报告文学的共同点,就是以事为中心,和现在的新闻作品几乎是一样的类型,是新闻报道、英雄人物报道的一个扩版。“如当时的《哥德巴赫猜想》,现在看来,就是一个优秀的新闻记者写的一个人物专访,专门给人物写的一个大特写。”

《人民文学》杂志创刊于1949年10月,在文学史上常规提到的十几部非虚构作品,“《人民文学》占5部到8部,算得上一部当代文学史的样本。”

“新闻结束,文学开始”

时代周报:为何设置“非虚构”?

施战军:文学创作如何对现实发言,如何对实际存在过的历史发言,如何对我们现在的真实的精神状况发言?这是《人民文学》一直思考的问题。到今天,我们发现作品里面缺少思想的力量,缺少以文学的方式参与现实的发言能力。意识到这一点,在前任主编李敬泽的倡议下,《人民文学》在三年前商议设立“非虚构”栏目。栏目设立、讨论的过程我也参与了,但“非虚构”到底能够办成什么样子,并没有底。我们是随着一批优秀的作品到了手上以后,底气才开始增强的。

时代周报:什么是优秀的非虚构作品?

施战军:反映“大地上的实情”很重要,非虚构作品表现的不仅仅是和现实本身的关系,还包括历史上一直没有解决的、公众应该知道而没有知道的。我推崇优秀的非虚构作品是茨威格的一系列东西,讨论的是战争和人的关系、战争和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关系、和将军的关系、和大人物的关系等,非常丰富、立体。

时代周报:王小妮就是优秀的非虚构作品。

施战军:作为文学作品,《上课记》除了写王小妮自己给大学生讲课的过程之外,有她意在言外、冰山之下的东西,那之下的东西非常沉重,这非常符合非虚构的品质。有句著名的话叫做“新闻结束的地方,文学开始”。非虚构文学要把新闻报道没有说完的地方、不便于说的地方、没有照顾到的一些地方,以呈现人性的方式说出来。新闻报道是有关事件或事件流向的那些东西,而文学最终要进入到人心里面去。

时代周报:梁鸿的《中国在梁庄》是另一个类型。

施战军:这个梁庄是中国现在的文化、经济、社会、时代甚至是心理演进过程当中的一个表征。梁鸿把它缩到了她的土地—梁庄里。她现在又该快完成《梁庄在中国》了,写从梁庄散出去的、到全国各地的人,包括农民工。这些人和中国的关系,和梁庄的关系,她的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她生活当中的那种奋斗和安全感之间的关系。现在,梁鸿的这个稿件正在编辑部里边传阅,我也看了一遍,觉得可能是非虚构文学推出的又一个重头作品。

时代周报:慕容雪村的《中国,少了一味药》,很像探访社会阴暗角落的新闻调查。

施战军:这部作品反响也很大,我们由此发现了很多非虚构的类型。研究非虚构栏目的时候,我们曾经研究过国外非虚构文学的介质,发现非虚构的作品里面有小说,而且这一形式已经存在了很久。

时代周报:刚才你还提到有很多作家的虚构方式不够完善?

施战军:现在很多文学作品都有现实的指向,但是我们会从很多常规的小说里面,看到作家在虚构过程里面有极大的局限,但这样的作品居然在国内有一定的反响,有正面的形象。所以我觉得很多作家的虚构,已经到了一种啼笑皆非的地步。

“知道生活的光亮在哪儿”

时代周报:相对纪实作品,非虚构作品有没有自己的尺度?

施战军:所有的纪实作品和中国这个时代的精神气息完全同构,而非虚构的价值尺度不在这里,它从出发点上就有不同的分别,有文学自己的路径,也就是说,非虚构写作是用一种人文的素质去关注人,而不是用一种所谓的单线的进步性的历史观看待人。非虚构文学对于作家来说要一个基本素质就是知黑熟白,非虚构作品最后要留下人性,描绘人本来的样子。

对作家来说,非虚构作品不是知黑然后描黑,而是知黑守白,非虚构作品最后需要达到的是:生活的光亮在哪儿?最后还是要给人以希望,让人更坚定地争取到自己做人的权利、尊严和信心,应该达到这一点。

光学论文篇10

关键词:中国艺术精神;西学范式;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多元融合

中图分类号:B83-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6)06-0153-006

“美学老人”朱光潜一生在美学园地里耕耘,他学贯中西、融会古今,又不断回应着时代要求,其美学留给中国现代美学乃至中国现代学术的背影特别厚重。对朱光潜一生美学思想进行寻根溯源式的整体归纳和总结,有利于为当下中国美学的发展提供启示性经验。

一、朱光潜早期美学之中国古典文化根基

(一)“言有尽而意无穷”

1924年,朱光潜发表他的美学处女作《无言之美》,虽然文章用了不少西方名人名作为例证,但他对“美”的理解根本是来自中国古典审美经验的。

“无言之美”出自中国古典文论的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基本含义指的是艺术上的“含蓄”美。朱光潜解释道:“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推广地说,美术作品之所以美,不是只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1]69 在朱光潜眼里,陶渊明“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的“闲情逸致”、钱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凄凉惜别的神情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陈子昂“念天地之幽幽,独沧然而泪下”的“深远”、白居易“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容歇”的“滋味”,都是无言之美[1]64。朱光潜还认为,中国古典哲学思想能更好地注解“无言之美”,“《道德经》开卷便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就是说伦理哲学中有无言之美。儒家谈教育,大半主张潜移默化,所以拿时雨春风做比喻。”[1]70实际上,整篇《无言之美》正是以孔子所言“字欲无言”[1]62开篇的,又是以陶渊明诗句“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1]72结尾的,如此前后呼应,点明了主旨。

晚年朱光潜回忆,自己出生于私塾教师家庭,自发蒙起背诵的便是四书五经、《古文观止》之类,随后升入的“洋学堂”桐城中学又是极重视桐城派古文的[1]1,可见,中国古典文化传统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早早扎下了根。

(二)纯正的趣味从读诗入手

在30年代,朱光潜常将从艺术中领会到的那种美妙而丰富的意蕴称为“趣味”,并认为:“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2]350”。“趣味”,首先是贾岛“松下问童于,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和崔颢“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诗句中那“简朴而隽永的情趣”,这是诗的“佳妙”,其本质便是含蓄。其次,“文艺上的纯正趣味必定是广博的趣味”,朱光潜为此现身说法:“最初我由爱好唐诗而看轻宋诗,后来我又由爱好魏晋诗而看轻唐诗。现在觉得各朝诗都各有特点。”反之,“不能同时欣赏许多派别诗的佳妙,就不能充分地真确地欣赏任何一派诗的佳妙。”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趣味是对于生命的澈悟和留恋”,生命的特征是它“时时刻刻都在进展和创化[2]352,宛如不腐的流水,永远是新鲜的;而唯有新鲜的,才显有趣。不断进展与创化的生命有如“源头活水”,朱光潜称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创造了“一种绝美的境界”,而其中“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来的趣味”。[1]15

在朱光潜看来,生命的情趣常常在“静”中得来,这就是所谓“静趣”。这里的“静”并非指环境安静,而是指欣赏者“心界的空灵”、“悠然遐想”,从容淡定,一种“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似的“虚静”。[1]15朱光潜最爱“描写静趣的诗”,比如陶渊明的“山涤余霭,宇暖微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嵇康的“目送飘鸿,手挥五弦”,王维的“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等,在朱光潜眼里,这些诗句经“仔细玩味”之后便能从中领略到一种隽永的审美意蕴,这便是静中得来的“纯正的趣味”。

(三)中国的儒道文化传统

朱光潜早期美学有一套以“趣味”为核心的审美观,它同时也是朱光潜人生观和宇宙观的体现。其中“无言之美”、含蓄的意蕴、生命的留恋与澈悟、隽永的情趣、静中得来的趣味等观点,构成了一个逻辑完整的理论体系,而这一体系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互补”的伦理精神的体现,而这种伦理精神既是哲学的,更是艺术的、美学的。

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期间,朱光潜以自我批判的口吻回顾了自己美学在发生阶段(主要是20―30年代)所植根的“道家”传统,他说:“在悠久的中国文化优良传统里,我所特别爱好而且给我影响最深的书籍,不外《庄子》、《陶渊明集》和《世说新语》这三部书,以及和它们有些类似的书籍。”于是,“我逐渐形成所谓‘魏晋人’的人格理想。根据这个‘理想’,一个人是应该‘超然物表’、‘恬淡自守’、‘消虚无为’,独享静观与玄想乐趣的。”还说,这些思想“替我后来主观唯心主义的发展准备了温床。”[3]12-13这段文字除却那些违心的自我批判痕迹,与早期朱光潜美学文字相印证,大体是可信的。

如果说20―30年代朱光潜美学以中国道家思想为源头,那么,到了40年代朱光潜美学则将儒家思想置于突出的位置。40年代朱光潜不再像青年时期仅囿于个人的一隅,此时他积极入世得多,深深卷入了全民抗战勇猛奋斗的洪流中,体现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担当与政治理想。此期间的《乐的精神与礼的精神》[4]97-111、《政与教》[4]90-93等文章最能体现这一时期朱光潜的美育思想,而这些美育思想又主要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伦理提出的。

事实证明:朱光潜美学生发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儒道互补的基因。具体说:他的美学从青年时代追求道家式的“清虚无为”,逐渐转向了中年时期儒家式的“济世情怀”。而促使他美学这一转变的要素是跌宕起伏的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现实变化,以及他随着这一社会现实变化在内心所作出的回应。

二、朱光潜前期美学体系之西学面貌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早期朱光潜美学的内在动因;然而,一旦朱光潜致力于自己美学的知识建构,他的美学则主要表现出更多的西学面貌来。西学理论在朱光潜美学尤其在他前期(1949年前)美学中表现为多层次整合的特点:

(一)康德美学在朱光潜前期美学中的基础性地位

朱光潜前期美学最深刻的思想背景是康德美学。我们知道,近代西方美学最重要奠基者康德美学的核心理念是:美是非功利、非概念、非目的、令人愉悦的形式感。朱光潜晚年回忆说:“大家都知道,我过去是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的忠实信徒,可能还不知道对康德的信仰坚定了我对克罗齐的信仰。”[3]249-2501925年,朱光潜赴英国留学,在爱丁堡大学深受导师――康德哲学专家侃普・史密斯教授的影响,虽然这位导师并不主张朱光潜研究美学,但在导师那里受到的康德哲学熏陶却为日后朱光潜美学奠定了学理基础。朱光潜在他前期美学最重要的著作《文艺心理学》中写道:“近代许多美学派别中有一个最主要的,就是十九世纪德国唯心哲学所酝酿成的一个派别。这派的开山始祖是康德,他的重要的门徒有席勒、黑格尔、叔本华、尼采诸人。这些人的意见固然仍是彼此纷歧,却现出一个人共同的基本的倾向。我们通常把这个倾向叫做唯心主义或是形式主义。” [1]353他又说,自己“在分析美感经验时,大半采取由康德到克罗齐一线相传的态度”[1]314。在此,朱光潜无疑确认了自己美学与康德美学的深刻渊源。

(二)朱光潜前期美学的审美心理学体系

虽然康德美学是朱光潜前期美学的最基本指导原则,但朱光潜架构自己前期美学体系的直接来源却是克罗齐、布洛、里普斯、谷鲁斯等人的学说,它们为朱光潜建构起了一个审美心理学框架。

朱光潜审美心理学的第一块理论基石是“直觉”说。他根据意大利克罗齐的《美学》理论指出,所谓“直觉”就是“对于个别事物的知识”(克罗齐语),它最终形成的是一个“独立自足”的“形象”,因此,“‘美感的经验’可以说是‘形象的直觉’。”[1]208

朱光潜审美心理学的第二块理论基石是“心理距离”。如果说“直觉”是美感的逻辑起点,那么“心理距离”则是由该起点生发出的第一个心理活动。朱光潜认为:“审美的人”所以能把世界当作一幅画欣赏,是因为他“自己跳脱实用的圈套,把世界摆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朱光潜进而指出:“心理学家布洛仔细研究过这个道理,推演一条原则来,叫做‘心理的距离’。”[1]216

朱光潜又引入了德国里普斯的“移情作用”,为自己审美心理学体系奠定了第三块基石,认为, “美感经验”是“我的情趣与物的情趣往复交流”,“不仅把我的性格与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5]22这正是“移情作用”的结果。

如果说移情作用是审美主体(人)向审美对象的一种情感“外射作用”[1]235的话,那么“内模仿”就是审美对象引导审美主体的情感内注活动。朱光潜为此又引入德国谷鲁斯的“内模仿”,他说,“谷鲁斯教授也着重移情作用所伴着的运动,不过他所说的运动指对于形象运动的模仿”[1]255,是“半隐在内而不发出来”,“谷鲁斯把它称为‘内模仿’。”[1]256

至此,朱光潜审美心理学体系初步形成:它实际描述了一个环环相扣、逐渐递进的“美感经验心理生成”过程:即从审美主体设置“心理距离”开始,经历了审美主体的“移情作用”和“内模仿”,再通过“直觉”,形成了美感“形象”(image)或“意象”(idea)。(1) 朱光潜还在自己的审美心理学中引入了艺术品的审美效果,如“刚性美”与“柔性美”、悲剧感与喜剧感等西方美学基本范畴,探讨了“想象”、“灵感”、“天才”、“创造”等西方美学基本命题。

(三)《诗论》的理论依据源自西方美学

一种流行观点认为,朱光潜前期美学重要著作《诗论》讨论的主要是中国旧诗,因此体现出来的也主要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其实不然。朱光潜在《诗论》序中说:“写成了《文艺心理学》之后,我就想对于平素用功较多的一种艺术――诗――作一个理论的检讨。”[2]4这就是说,他要用自己建构的审美心理学对中国古典诗作进行一番系统的理论分析,而他所自构的审美心理学,我们知道,其实是西学范式的。实际情形正是如此:该著作最重要的篇章当数第三章《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其核心观点是:第一,诗的境界必是一种主观觉知到的“直觉”(intuition)。比如,一个人“在凝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把全副精神专注在它本身形象”,“这时你仍有所觉,就是梅花本身形象(form)在你心中所现的‘意象’(image)。这种‘觉’就是克罗齐所说的‘直觉’。”[2]51第二,一个人在诗的境界中,“我的情趣与物的意态遂往复交流,不知不觉之中人情与物理互相渗透。”这一现象包括“以人情衡物理,美学家称为‘移情作用’(empathy)”,也包括以物理移人情,美学家称为‘内模仿作用’(innerimitation)”。[2]53朱光潜又援引克罗齐《美学》中“情趣离意象,或是意象离情趣,都不能独立”[2]54的观点,得出结论:诗的境界是“意象与情趣的契合”[2]53。该章虽然也频频引用了刘邦、班婕妤、蔡琰、阮籍、曹植、陶渊明、李后主、王维、李白、杜甫、崔颢、钱起、苏轼等人诗句,甚至整段引述了王国维“隔与不隔”、“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2]57-59、叶燮《原诗》有关意象[2]66以及禅家所谓“悟”[2]52的学说等,但这些只作为例证或辅证而存在。

《诗论》其他各章节观点也大多如此。例如,第一章研究“诗的起源”,该提问方式本身就是西学的。第二章《诗与谐隐》虽以中国古典诗为例,但主要围绕着诗的“游戏性”这个西方近代美学的基本理念展开。第四章论“表现”、第五章谈“诗与散文的区别”也都是西方美学和文论的基本话题,等等。

三、朱光潜后期美学之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新中国成立后,朱光潜经历了一次巨大的学术转型,朱光潜后期美学因此获得了新的跨越,在此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始终是其基本思路。

朱光潜后期美学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在1956―1957年,即美学大讨论早期,朱光潜提出了“美是意识形态”的观点。当时苏联美学占统治地位的是“反映论”,认为美是现实世界美的事物的客观反映。而朱光潜以为,将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里的反映论观点“不加分析地套用”[3]62在美学上是错误的,因为“科学的反映”与“审美的反映”不应混为一谈:科学的反映是纯客观的;而审美的反映则不然,因为那个被审美的对象(即“物甲”[3]43)只是 “美的客观条件”[3]63,仅能形成一个感官“印象”[3]66;感官印象还要经历人的主观意识与社会历史经验相统一的“意识形态”的“加工”[3]66之后,即人对杂乱无章的感觉印象“有所选择,有所排弃,根据概括化和理想化的原则作新的安排和综合,甚至于有所夸张和虚构”,才能最终形成完美的“物的形象”(即“物乙”[3]43),这个“物的形象”才是美。因此,“美”是一个主客观统一的过程,这其中,“意识形态总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67,即美绝不是客观的反映,而是“能动性”[3]68的“意识形态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3]67。那么“意识形态”又是什么呢?朱光潜认为,意识形态的本质是“主体从社会基础得到的一套心理资本”,包括“世界观、人生观、阶级意识、文化修养、爱国情绪之类”[3]132,带有社会性;又包括“情感”[3]45、“美的理想、生活经验、心境、思想倾向”等“情趣”,[3]42带有个体性。这里朱光潜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是不准确的,他甚至将“意识形态”等同于“观念形态”[3]69或“这个意识”,出现了“齐白石这人的意识形态”[3]115这类似是而非、内涵模糊的说法。

第二阶段在美学大讨论后期。或许朱光潜也意识到自己的“意识形态”说先天不足,到美学大讨论后期,已很少使用,转而关注起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来,他试图用实践论来代替意识形态论,作为自己后期美学更有力的支撑。

60年代初,朱光潜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之后认为:首先,马克思在《费尔巴哈论纲》中认为,现实是“客观世界和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实践”[6]188;从这个观点出发,所谓“实践”是人“改变自然从而改变自己的生产”劳动[6]189,其本质是“人化的自然”[6]195与“自然的人化”[6]196。其次,马克思认为,人“掌握世界”有两种方式,即“科学的理论性的掌握方式和艺术的实践精神的掌握方式”。“艺术的实践精神的掌握方式”[6]190就是用感性的方式对待“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的整体”[6]191,而审美活动正属于此种方式。再次,人在没有外界压迫的生产劳动中,意识到自己的生产劳动对象(即世界)就是“自己的‘作品’”,体现了自己的自由性与创造性,从而感到由衷的“喜悦”,因此这种劳动不仅是一种创造,而且是一种“欣赏”。因此,“在劳动生产中人对世界建立了实践的关系,同时也就建立了人对世界的审美的关系。”[6]197

第三阶段在新时期。新时期,朱光潜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观点上升到“人学”的层面。说到底,实践是“人”的实践。朱光潜写道:“实践首先是生产劳动。”“劳动是人发挥他的肉体和精神两方面的‘本质力量’去改造自然从而也改造自己,使人(主体)和物(对象)两方面都日益达到高度丰富的发展,直到共产主义社会,彻底的人道主义和彻底的自然主义携手并进(人尽其能,物尽其利)。没有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就没有物的潜能的发展,因此主体与对象都不可偏废。这道理也适用于艺术。”[6]500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命题同时是一个人道主义命题。

在思想解放的新时期,已是耄耋老人的朱光潜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回应着时代进步的思想要求,高扬起人道主义旗帜,为此他特别强调,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人学”意义[6]6。 什么是“人道主义”?在朱光潜看来有两个要点:第一,人道主义“总的核心思想,就是尊重人的尊严,把人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可以说是人的本位主义”。[6]274第二,“马克思不但没有否定过人道主义,而且把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看作真正共产主义的体现。”[3]394

在朱光潜生命的最后2至3年里,他逐步将其美学思想全都统归到“人学”上来,更将人道主义和人性论视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核心和生命,他总结到:“我晚年认真研究了马克思主义”,《费尔巴哈论纲》、《资本论》和《巴黎手稿》以及《从猿到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不但不否定人的主观因素,而且以人道主义为最高理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终于要统一成为‘人学’,因此我力闯片面反映论,强调实践论,高呼要冲破人性论、人道主义、人情味、共同美感之类 ”[6]648-649。

四、朱光潜美学的建构范式对当代中国美学之启示

长期以来,研究者注意到了朱光潜美学的多理论来源的特点,比如,有学者论述了朱光潜美学与康德、克罗齐、叔本华、尼采、黑格尔等美学的渊源关系(2),有学者提出了朱光潜美学是多种理论“边缘整合”的观点(3),也有学者注意到了朱光潜美学的中西文化来源。(4)而我们通过以上基于文化学视角和实证研究方法的考察认为:可以将朱光潜美学总体概括为 “中、西、马”三大理论资源,即“中学根基”,“西学范式”和“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朱光潜美学的三大理论资源,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20世纪中国现代学术的一个最基本的特点。那么,三大理论资源在朱光潜美学中又具体表现为怎样的关系?它们又能给新世纪中国美学发展以怎样的启示呢?

1.西学为体,中西互证

朱光潜美学诞生于“西学东渐、旧学新知”的中国新文化运动历史语境中,中西融合几乎是必由之路。问题在于:到底怎样中西融合?朱光潜自幼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心中埋下了爱“美”的种子,但他前期美学主要专著都是在20、30年代留学英法期间出版或写成初稿的,其直接理论资源主要是西学的,中国文论的成分很少,中国文学也主要作为例证出现。这颇能见出朱光潜前期美学的特点:基本是在西学范式里构建起自己美学的知识框架,传达出来的也主要是西方系统的美学思想,中学或作为辅证,或作为例证。凡能够印证他西式美学观点的中国古典诗及文论,被悉数收编在他的美学框架内,这些中国古典诗文仿佛是散在的、却用得着的好砖,按西学模式被重新编排起来,构筑在朱光潜西学范式的美学大厦中。

究其原因,中国古典美学与西方美学大不相同,中国古典美学常常表现为一些短小精悍的语录体文字,如诗话、诗评和批注、心得感想等,即便少数有一定系统性的文论如《文心雕龙》、《诗品》、《原诗》、《沧浪诗话》,也往往有感而发,多抒情描述之句,概念不够精确,论述不够谨严,很难建立起审美艺术经验的系统性知识。这就导致:一俟朱光潜致力于建构现代意义上的美学体系、试图搭建相对完整的理论框架时,从西方学术体系中寻求直接资源成了他最切实、最有效的策略方法。

朱光潜一再声称要以“科学的精神和方法”对审美经验作“系统”[2]3的研究。这里朱光潜显然是将西方哲学、美学、心理学等视为“系统”的“科学”,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西学等同于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真理,将西学理论视为评价标准。这就是朱光潜前期美学的基本形态。严格地说,朱光潜前期美学的“中西汇通、中西融合”主要表现为“西学为体,中学为用”或者说“西学为体,中西互证”。

今天,只要承认我们仍在建构着现代学术,我们就不能放弃理论普遍适用性的追求。环视宇内,时至今日也只有近代以来西方现论才成功实现了这种普遍性,这就是所谓“现代性”的建立,西方近代以来学术一直充当着这种“现代性”的主要角色,美学也不例外,尽管这种现代性学术今天看来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中国古典文论,尽管不乏真知灼见,极具价值,但长期被排斥在现代性话语系统之外,这种格局至今没有根本性变化;中国传统文论要想全面替代西方现代学术话语体系,同时又符合现代学术规范的要求,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构起来的工程。因此,今天我们继续沿着20世纪以来在“西学东渐”语境下开辟出来的中国现代美学道路、发展中国当代美学,仍不失为一条切实可行的方案,沿此路径可以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朱光潜美学就是一个成功的例证。

2.传承中国固有文化的历史使命

当然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妄自菲薄,中国学者有责任将祖国优秀审美传统发扬光大,但其前提是,我们必须首先对中国文化传统作一个系统梳理,应依照现代学术规范将中国传统文论、美学重新发掘并建构成条分缕析、逻辑相对缜密的体系性话语;同时按照现代话语范式重新解读中国传统美学,使它们成为全世界现代人能够听得懂的普遍适用的理论语言。这就是所谓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转换”工作了。尽管这种“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现代转换”工作异常复杂、艰巨,可能需要几代以上的学者持续接力,但旧邦新造,来日可期,古老的中华文化必将大放异彩。

3.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现代美学的一个新传统

可以说,没有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资源,就不可能成就朱光潜后期(1949年后)美学的基本体系,朱光潜后期美学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给朱光潜美学的启示最重要者有二:首先是 “历史主义”的方法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唯物主义。朱光潜说:“马克思树立了社会科学中的历史发展现点,叫做历史学派。”[4]512历史主义观点在中国现代美学中居重要地位,它不仅与中国人传统上就习惯于以历史的方式把握问题的思维方式有关,更与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在现代中国广泛传播密切相关。因此,“历史主义”是中国现代美学的一大传统,也是一大理论优势。其次是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朱光潜后期美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最终定格于“人学”,它标志着朱光潜一生美学探索的最高境界。而“人道主义”与“人性论”又是人学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最深切关注“人”的境遇,共产主义就是 “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而且是其归宿。晚年朱光潜说:“这个‘人’是要紧的。我们处在‘人’的地位,把‘人’都丢了,就做不成什么事了。” [4]536可以确信,中国当代美学以“人学”为基本方向,必定能走出是一条通往审美胜境、合理解释人的生存状态、寄托人类美好理想的道路。

真正有价值的学术发展从来都是对前人学术传统“照着说”基础上的“接着说”。有学者在新世纪伊始曾提出“通三统”的命题(5),其实中国现代美学中也有一个通三统的问题。我们从朱光潜美学里得到的最大启示就是:一百多年的中国现代美学从发生到发展,有三大理论资源:即中国古典文化、西方近代以来美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美学,这三大理论资源事实上已经成为中国现代美学安身立命的“三大传统”。当下中国美学只有在继承这三大传统的基础上才能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这就是说:我们要采用“拿来主义”,合理地利用源自西方近现代学术所形成的一整套有效的基本理论范式,取其所长,弃其所短。中国传统文化并不会因此而“失语”,因为我们绝不妄自菲薄,我们完全可能而且应该从古老而伟大的民族文化根基里汲取营养,继承那些依然精彩的中国审美元素。同时,我们要看到,马克思主义已然成为20世纪以来中国美学的一个新传统,它在涤除了某些“教条”的意识形态之后,完全能够成为新世纪中国美学的重要理论资源和参照系。相信在今天这个强调多元文化交往对话的时代里,吸收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走文化有机融合之路,一定是新世纪中国美学走向未来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注释:

(1)朱光潜始终认为,“意象”也是一个西方近代以来的基本美学概念,康德、叔本华所谓的Idee(德语)或Idea(英语)就是指“意象”。参见《朱光潜全集》第一卷第2页。

(2)参见阎国忠:《朱光潜美学思想及其理论体系》,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

(3)参见宛小平:《边缘整合:朱光潜和中西美学家的思想关系》,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4)参见钱念孙:《朱光潜与中西文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5)甘扬所说的“通三统”指的是:孔夫子的传统,的传统,邓小平的传统,是同一个中国历史文明连续传统。参见甘扬:《通三统》,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第3页。

参考文献:

[1]《朱光潜全集》编辑委员会.朱光潜全集(第一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2]《朱光潜全集》编辑委员会.朱光潜全集(第三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3]《朱光潜全集》编辑委员会.朱光潜全集(第五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4]《朱光潜全集》编辑委员会.朱光潜全集(第九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