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高考作文十篇

时间:2023-03-21 19:47:41

甲骨文高考作文

甲骨文高考作文篇1

他将深厚的书法功底融于甲骨文书法的笔端,挥毫泼墨,近年陆续在国内20多家报刊上发表甲骨文书法新作,并于不久前出版《陆健书法作品集》。他的甲骨文书法创作,向书家为自己设定的追求目标,即“学者的儒雅、诗人的聪慧与书家的挥毫技巧融为一体,笔法为主,刀法辅之,令作品古朴、纯厚、苍劲、遒健、腴润之气和现代气息兼而有之”,又前进了一大步。

陆健的甲骨文书法,不仅努力追求“今之貌相含古人基因”,而且还注入了诗人的独特风神。外在的古朴中充溢着活力,且深层的内容方面“与时俱进”,即与中国书法作品多为劝善、劝学、励志、祈福,或溢美之词有所不同,加进了诙谐、幽默的内容。如《陆健书法作品集之三・亦庄亦谐集》第一幅“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释文后继续写“吾诚不知斯人为何人”;又如第二幅“天下谁人不识君”,释文后继续写“识君美名耶,恶名耶”等等,共有21幅之多。肃穆中情趣在搅动,有限中无限在展开……这种别具一格的探索是成功的,不仅使甲骨文书法的意境有所拓展,也使甲骨文书法表现的内容进一步得到了加强,达到了诗的隽永意境。

陆健在学习中创作,在创作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他敏锐地认识到“目前甲骨文书法创作的最大问题是从整体而言处于‘无法’状态”。其实,就我个人看来,甲骨文创作不是“无法”可依,而是书家有“法”不依。甲骨文书法创作还是有“法”可依的,顾名思义,它是以甲骨文字为表现对象的,因而正确写出甲骨文字,就应是甲骨文书法的基本大法。

书家之所以置公认的甲骨文字于不顾,即有“法”不依,其原因一是有的书家不了解甲骨文字考释是在不断前进和发展的。由于出土材料的增多和研究的深入,文字学家以前释错了的字后来改正了,因而我们应以最新的研究成果为起点。但有的书家,为了符合自己创作作品的用字需要,不了解文字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硬把早年释错的字挑来凑数。其二,不少甲骨书家认为从前人的甲骨书法作品中集来“甲骨字”进行自己的创作,就是所谓的“甲骨书法”了。因而他们不是努力去掌握公认的甲骨文字,而是从甲骨书法家的书法作品中“拿来”新的所谓“甲骨”字。诚如陆健在《那久远的存在,它在等我》一文中指出的:“以致书展中有人组得新词,便会招致诸多甲骨文书家竞相‘拿来’”,争相用于自己的创作中。至于“新词”是不是正确的甲骨文字,倒是鲜有人考虑,反正是有“出处”的证据了。应该说,前辈书家罗振玉、郭沫若、董作宾、唐兰、商承祚等学者,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篆意浓厚、用字较准确的甲骨书法作品,值得我们认真描摹、体会和研究。但也不容否认,不少书家的作品,虽然在创作实践中取得成就并为书界所公认,但他们使用的甲骨文字并不规范,有不少自攒的“甲骨”字或错字。谓予不信,可将其作品的用字与科学性、权威性的《甲骨文编》或《甲骨文字诂林》相对校;亦可把书法界奉为圭皋的几部《甲骨书法字典》与上述二书相对照,就可发现书法“字典”所收的不少“甲骨”字,并不是真正意义的甲骨文字,而是从书法作品中集出来的所谓“甲骨”字。因此,书家“拿来”的“甲骨”字以讹传讹,又怎么会不出现用字的“无法”状态呢?因此我们说,书家第一要务是认真掌握已取得共识的一千多甲骨字并用于创作,使甲骨书法当前的“无法”状态得以改变。

甲骨文高考作文篇2

关键词:罗振玉;甲骨文书法;原生型;演生型;艺术转换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一、“甲骨文”与“甲骨文书法”的界定

由于殷墟甲骨文典籍失载,在甲骨文研究早期,学者们对甲骨文的命名并不统一。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1、以甲骨质料命名,如“龟版文”、“龟甲文字”或“龟甲兽骨文字”等;2、以文字的表现手段命名,如“契文”、“书契”等;3、以文字的用途命名,如“贞卜文”、“贞卜文字”和“卜辞”等;4、以甲骨文的出土地命名,如“殷虚(今作墟)文字”。5、以表现工具命名,如“刀笔文字”;6、以出土地或质料与表现手段相结合命名,如“骨刻文”、“殷契文字”等。自1921年陆懋德先生发表《甲骨文之发现及学术价值》之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容庚、王国维、董作宾和郭沫若诸先生又陆续发表了篇名或标题中含有“甲骨文”的论文,此后“甲骨文”这一名称才逐渐得到学界广泛认同。

甲骨文是迄今发现我国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符号系统,不仅具有记录语言的应用价值,同时还具有书法的艺术价值。

根据学者们的研究,现存商代甲骨文书法主要产生于武丁到帝辛年间,经历200余年的历史更替,书法风格变化纷呈,极具审美意蕴和艺术魅力。1932年,董作宾先生在其所撰《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中将商代甲骨文的风格演变划分为五期:第一期书风雄伟;第二期书风谨饬;第三期书风颓靡;第四期书风劲峭;第五期书风严整。1937年郭沫若先生则于《殷契粹编》序言中作过精彩的品评:“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文字作风且因人因世而异,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浑,帝乙之世,文咸秀丽。细者于方寸之片,刻文数十。壮者其一字之大,径可运寸。而行之疏密,字之结构,回环照应,井井有条。固亦间有草率急就者,多见于廪辛康丁之世,然虽潦倒而多姿,且亦自成其一格。凡此均非精于其技者绝不能为。技欲其精,则练之须熟,今世用笔墨者犹然,何况用刀骨耶?……足知存世契文,实一代法书,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总之,殷商甲骨文书法已经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艺术特征,它使我们清楚的看到了殷商时期书法艺术的真貌,同时也为后世书法的演化与发展奠定了基本的艺术形式。

甲骨文书法是以甲骨文为表现对象的书法艺术。从艺术形态学的角度来看,殷商(包括西周)先民以甲骨为特殊的物质载体、以刻刀为工具契刻而成的甲骨文书法,因其极具艺术的原创性和生发性,可称之为“原生型甲骨文书法”。而近百年来书法家们取法“原生型甲骨文书法”,以纸张为主要物质载体、运用毛笔创作而成,用以表现主体精神意趣的甲骨文书法,可称之为“演生型甲骨文书法”。但是,“原生型甲骨文书法”与“演生型甲骨文书法”甲骨文书法毕竟是在不同历史语境下产生的艺术形态。因此在甲骨文被发现之后的岁月里,如何让“原生型甲骨文书法”在现代语境下“复活”,也就是实现甲骨文书法由“原生型甲骨文书法”到“演生型甲骨文书法”的艺术转换,是人们首先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罗振玉及其《集殷虚文宇楹帖》

罗振玉,1866年出生于江苏淮安府山阳县,字叔蕴,一字叔言,号雪堂,晚号贞松老人。祖籍浙江上虞县永丰乡,又称上虞人、永丰乡人。1940年病逝于旅顺。罗氏知识渊博,而又涉猎广泛,在汉晋简牍、敦煌写本与敦煌学、内阁大库档案、金石学与古器物学、经学与古文字学诸方面,均造诣精深。特别是在甲骨文研究方面,以其大量著作为甲骨学研究奠定了基础,推动了甲骨学研究的长足发展。

甲骨文被发现之后的第三年,即1902年,著名甲骨收藏家刘鹗(1857―1909)开始选拓墨本。罗氏在刘鹗家中见其甲骨文拓本,叹为“汉以来若张、杜、杨、许诸儒所不得见”之文字。1903年甲骨学史上第一部甲骨著录――《铁云藏龟》,即是由罗氏亲手墨拓并热心鼓动刘鹗出版的。之后,罗氏又倾全力四方搜求,甚至于派亲属去安阳小屯村坐地收购,先后收得甲骨三万余片,成为国内学者中最大的收藏家。为使这批珍贵的甲骨材料得以流布,罗氏不辞辛苦,亲自墨拓整理,先后编印出《殷虚书契》(1911年)、《殷虚书契菁华》(1914年)、《铁云藏龟之余》(1916年)、《殷虚书契后编》(1916年)、《殷虚书契续编》(1933年)等,在甲骨文的传播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其在甲骨文字考释和殷商史研究方面也成就卓然,先后出版《殷商贞卜文字考》(1910年)、《殷虚书契考释》(1914年)、《增订殷虚书契考释》(1927年)等,既“使甲骨文字之学蔚然成一巨观”,又开启了以甲骨文资料研究殷商史之先河。

如前所述,罗氏所处的时代对于“甲骨文”的命名尚未形成一致的认识。刘鹗曾在《铁云藏龟》序中第一个提出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这种提法表明了当时学者已经开始注意到表现工具与甲骨文字之间的关系。从书法史学的角度来看,对于甲骨文“以刀”之特殊性的认识,理所当然地成为甲骨文书法艺术转换的知识准备。令人婉惜的是,不久刘鹗即被袁世凯等迫害致死,未能付诸书法实践,因而无缘成为甲骨文书法艺术转换之开端的倡导者。而从上述罗氏有关甲骨文著录的篇名中,我们可以看出,罗氏大都是以“书契”来命名甲骨文的。“书契”语出《易・系辞上》:“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我们以为,罗氏在体验甲骨文书法之“书”与“契”关系的基础上,屡屡借“书契”命名殷墟文字,无疑又将人们对于甲骨文字感性特征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步。这对于后来的甲骨文引入现代书法以及董作宾、郭沫若诸先生对甲骨文“字形”与“书体”的关注与研究无疑也是一个极有益的提示。

罗氏在大量搜集、著录、考释和研究的同时,亦亲自墨拓、手摹甲骨文字,其数量亦无可胜计。长期面对那些新鲜的、生动的甲骨文实物和大量墨拓片,擅长篆书的罗氏自然会倾心于甲骨文书法丰富的艺术特性,并从中获得艺术灵感,于是模仿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活动如临摹、集字创作便会产生。据其长孙罗继祖先生回忆:“先祖雪堂公早年小篆,中年见到殷虚甲骨文字,于是师法一变。记得我小时在日本京都初识方块字时,公研究契文兴趣正浓,也把契文写成方块字,叫我同时去认,当时情景宛然在目。”可见步入中年之后的罗氏,于甲骨文已是十分的专注,研习甲骨文书法亦已成为其生活中的常事。1921年春,罗氏由日本回国,不久寓天津,闲暇之余,流连甲骨,神飞翰逸,遂以甲骨文字集成百联。1921年2 月,由罗振玉亲自手书的《集殷虚文字楹帖》墨迹本由贻安堂石印出版。从此,古老的甲骨文书法在新的历史语境下重又“复活”,揭开了新的篇章。而将罗氏此举置于20世纪初期前后中国书法变迁的历史过程中来考察,我们还会发现,伴随着殷墟甲骨文及三代秦汉金文、西北汉简和晋唐写经等逐渐进入现代书法领域,长期以来碑学帖学此起彼伏、相互消长的格局逐渐被打破,中国书法艺术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因此罗氏《集殷虚文字楹帖》的问世,不仅是甲骨文书法史上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也是现代中国书法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

三、甲骨的终结与甲骨文书法艺术转换的开端

从书法史学的意义上来说,1921年罗氏《集殷虚文字楹帖》(以下简称《集帖》)的出版标志着甲骨的终结与甲骨文书法艺术转换的开端。我们以为,特殊的物质载体,对于作品艺术特征的形成往往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中国书法史上,钟鼎文、石鼓文、秦汉碑刻篆隶、帛书、竹木简书法都是以特殊的物质载体来表现并展现了独特魅力。而伴随着金石、竹木等物质载体的相继终结,中国书法史既没有停止,更没有结束,而是随着新的物质载体(主要是纸张)的出现,抖落了有形无形的历史尘封,重又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复活”。

“甲骨”材料是原生型甲骨文书法赖以表现的物质载体,甲骨特殊的质地和形状是形成原生型甲骨文书法艺术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对于以书写为主要表现手段的现代书法创作而言。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沿袭三千多年前的物质载体――甲骨。但是,甲骨的终结并非意味着甲骨文书法历史的终结。在物质载体发生重大变更的情况下,如何在保持甲骨文那种带有强烈“甲骨味”的艺术特征前提下,实现甲骨文书法由“原生型”向“演生型”的成功转换,是甲骨文书法进入现代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历史赋予那个时代人们的崇高使命。而罗氏以其渊博的学识、深厚的书法功底和艺术的创新精神,在甲骨学研究的草创时期,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遂成为甲骨文书法艺术转换的不可无一又不可有二的开山。

罗氏《集帖》是甲骨文书法承前启后的桥梁,它的出现既表明了“甲骨”作为甲骨文书法的一种特殊的物质载体的终结,更表明了甲骨文书法的生命时空在新的历史情境下获得了新的拓展。其在甲骨文书法艺术转换中所具有的拓荒创新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集帖》展示了甲骨文书法利用新物质载体成功转换的最初成果。以此为标志,甲骨文书法的物质载体完成了由“甲骨”向“纸张”的转换,创作工具和手段实现了由操刀契刻向运笔书写的转变。自此,甲骨文书法作为一种现代艺术不是以特殊的“甲骨”而是以纸张为主要表现载体,从而在创作空间上获得了更大的自由。

第二、《集帖》标志着甲骨文从商周先民占卜活动的结果转换为一种现代书法家的艺术创作形态。由于近百年来钢笔等硬笔作为日常书写工具的兴起,毛笔的应用逐渐被抽离,演生型甲骨文书法一开始就走上了纯艺术的道路,其艺术价值也将在创作主体的不断追索中逐渐获得独立。

第三、《集帖》促成了人们对原生型甲骨文书法艺术特性的关注。在甲骨文发现初期,人们对甲骨文潜在的艺术特性还处于一片浑沌、茫然无知之中。罗氏《集帖》出现之后,1932年董作宾先生、1937年郭沫若先生对于殷商甲骨文书法风格的划分或艺术特性的分析,除了他们对于甲骨文艺术特性的深刻体验和独到的洞察力之外,罗氏《集帖》直接或间接的提示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第四、《集帖》引发了甲骨文书法一系列的艺术形式的转变。以有限而艰深的甲骨文字集联创作既表现了作者的情趣才智。同时也使甲骨文书法于自然、质朴之外,增加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厚重感。甲骨文书法集字创作以罗氏集联为发端,进而衍化为集诗、集词、集曲、集句乃至集文,而集联作为一种创作模式始终是甲骨文书法集字创作的主流,也是甲骨文书法艺术转换的主要形式。而以罗氏集联为出发点,又出现诸如以扇面、条幅、中堂、斗方和手卷等丰富多样的甲骨文书法创作形式,适应了案头品玩和厅堂展览欣赏的需要,为甲骨文书法走向社会、面向民众作了有力的铺垫。

甲骨文高考作文篇3

【关键词】史料;甲骨文;金文;玺印;载书

一、史学与古文字的必然联系

史学是什么?白寿彝先生认为,史学是通过史料研究历史发展过程本身的学科。史学的任务就是要从历史的遗骸之中去重新认识那段活生生的过程。是学的研究要通过史料,史料又是什么呢?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必定会留下人类的痕迹,这种痕迹就是史料。

史料包括史迹遗存与文字记录或历史文献两类。史迹遗存是实物:一种是遗址,二是墓葬,三是遗物。文献史料即文字记录的史料,古文字便是属于这样一类史料。除一部卷帙浩繁的二十四史之外,尚有种类繁多,体裁不一的史书。甲骨文、金文、简牍、敦煌古籍、政府档案、地方志、私人信札、笔记、碑铭、墓志、契约、账簿等等,都是文献史料。这一类史料都是由文字记录的,史学便与文字发生了联系,尤其是古文字。

考古学便是历史学的一种,而考古学定然离不开古文字,古文字学是考古学的一门基础课。古文字具有工具课的性质。文字本身就是交际工具,用于记录语言,传达给生活在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的人们。“由于文字是记录语言、表达思维的工具,所以古文字学既是一门独立的专业学科,同时与其他专业,诸如:古代史、经济史、地历史、哲学史、法律史、文学史、音乐史、美术史、语言学、考古学等,都有密切的联系。” 1

经考古发掘出土的甲骨文、铜器铭文、陶文、玺文、简书、帛书等,既是历史文献,又是历史文物,不能分割独立地研究。尤其是秦汉以前的史料,有的直接来自古文字。比如商代的历史,文献资料极其匮乏,主要是依据甲骨文和金文的材料,才使得商朝历史的研究大大提高进步。

二、古文字对于历史的表现作用

从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成批的文字资料──商代甲骨文字算起,汉字已经有3600年的历史。汉字的发展可以划分成两个大阶段。从甲骨文字到小篆是一个阶段;从秦汉时代的隶书到现在是一个阶段。从甲骨文字到小篆――秦(包括秦)以前的文字,我们现在统称为古文字。古文字有大篆和小篆。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石鼓文。大篆是秦统一六国前所使用的文字。秦统一六国后统一文字改用小篆。从秦汉时代的隶书开始,中国的文字就进入了今文字阶段,包括:行书、草书、隶书、楷书(真书、正书)。

史学上所讲的文字,一般指的是古文字。

(一)甲骨文

一提到甲骨文,人们首先想到是商王朝,所谓殷商甲骨文,需要指明的是,甲骨文不只是商代有,西周、春秋也有。这是因为绝大部分的甲骨文发现于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范围包括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这里曾经是殷商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此外,河南辉县、偃师、洛阳、郑州二里岗及河北藁城等地的商代遗址也有有字甲骨出土。陕西岐山、山西洪洞、北京昌平等地还发现了周代的有字甲骨。因此,甲骨文所能解释的不仅仅局限于商代。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表现的首先是王室的遗风――贞卜。卜辞就是记录贞卜事务及其决定行止的刻辞,内容丰富,俨然是一部记录商王平日处理政务和日常生活活动的日志。从卜辞所记载的内容分析,包括“商王对先祖的祭祀,对边境外族的征伐,祈求农业丰年,以及畋猎、出行、气象、地理、人物、营造、梦幻、疾病、死亡、吉凶、灾害、家族、俘虏、奴隶、占卜、文字,等等。” 2如陈梦家的《殷墟卜辞综述》,该书对近代以来甲骨文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梳理,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因各革损益、继承发展。他在甲骨的整治与书刻、甲骨文的出土与研究、甲骨文的构造与文法、殷代的历史断代、天文历象、方国地理、政治区域、先公旧臣、先王先妣、亲属百官、农业生产、宗教文化等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与研究。详细地分析了殷代的文字、文法、年代、立法、地理、农业、、亲属关系、商王世系等,对研究商代历史和考古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董作宾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王国维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殷周制度论》、《殷虚卜辞中所见地名考》以及《古史新证》等,以地下的材料与纸上的材料相比较以考证古史的真象。这种考证方法既继承了乾嘉学派的考据传统,又运用了西方实证主义的科学考证方法,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古史研究上开辟了新的领域,创造了新的方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研究成果都是建立在对甲骨文的研究基础上的。

(二)金文

最早的甲骨文随着殷亡而消逝,金文起而代之,成为周代书体的主流,因铸刻于钟鼎之上,有时也称为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可略分为四种,即殷金文(前1300年左右~前1046年左右)、西周金文(前1046年左右至前771年)、东周金文(前770年~前222年)和秦汉金文(前221年~219年)。

此种金文至周代而鼎盛,续延至秦汉。但商代器物和铭文皆少,秦汉以已至末流,所以应算周代为主流。商周的金文,都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铭文所记载的内容,其价值远胜于文献,因为当时贵族制造礼器,常常把自己的名字或者本族的名字,以及做器的时间、原因,通通记录在上。有些是称扬其先祖之美,有些则记录了当时的重要事件。据统计,铜器铭文不下六千五百余件,这些资料记载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研究古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三)战国时期的古文字

籀文又称大篆。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籀文的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石鼓文发现于唐初,共十枚,高约二尺,径约三尺,分别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共十首,计七百一十八字。

载书,即盟书,会盟时所订的誓约文件。当时诸侯和卿大夫间举行盟誓活动,盟书皆有数本,一本埋在盟所或沉河,以取信鬼神,与盟者各持一本归,藏于祖庙或司盟之府。

近年来,在河南沁阳和山西侯马两地先后发现数批战国时代的载书,这些珍贵资料的出土,对当时盟誓制度和历史情况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兵器刻辞。随着考古工作的发展,战国兵器出土的数量日益增多。尤其近几年来通过对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发掘,发现了大批的青铜兵器,为研究秦代的兵器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特别可贵的是已出土的秦国兵器中有许多件带有刻辞,有明确的纪年,为兵器的断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这些对于秦朝时期的兵制、兵器产地、秦中央主管兵器制造的官署等的研究都有着重要作用。

玺印文字。先秦前,玺、印是一物。秦始皇后,只有皇帝印才可称“玺”。官吏及一般人称“印”。印有官印和私印,作为官府书信往来和私人交往的凭证。汉代印又称“章”和“印信”。玺印不单单是玺印上面的文字那么简单,还包括与之不可分割的“封官授印”,这便成了一种制度,这些对于古代官制、俸禄、爵位的研究有着重要作用。

近些年出土的敦煌文书、汉晋木简,都是极为珍贵的史料,整理这些史料,没有过硬的古文字知识是行不通的。

古文字是手段,史料才是目的。通过史料认识历史,发展史学。傅斯年说“史料即史学”,然而,没有通过古文字所辨伪的史料构不成完整的史料。

甲骨文高考作文篇4

欢迎您来到甲骨文的故乡参观,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使您对殷商文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一片甲骨惊世界”。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不但结束了仓颉造字的神话,也使一个普普通通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屯村举世闻名。随着对安阳殷墟的全面发掘,一个古老王朝的都城遗址及光辉灿烂的殷商文化昭然于世。殷墟,是商朝后朝的文化遗址,位于安阳市的西北郊。它的范围是以小屯村为中心,包括分散在村北和村西洹河两岸的一些地方。据史书记载和夏商周断代工程断定,公元前1300年,商朝第20位国王盘庚把都城由山东“奄”(今曲阜)迁到“殷”(今安阳小屯),并在此建立都城,经历8代12王,共254年。从此,这里成为殷商王朝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来商以后,这片土地逐渐荒芜,变成了一片废墟,史称“殷墟”。

1961年,国务院把殷墟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保护和利用殷墟,使其不再遭受人为破坏,经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在殷墟宫殿区遗址上兴建了“殷墟博物馆”。

殷墟之所以闻名世界,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甲骨文、青铜器和都城。首先就是甲骨文(有关甲骨文的情况稍后再介绍)。我们先来看看进苑的这座大门,这座门是由北京着名古建筑学专家杨鸿勋教授专门设计的,它是仿甲骨文的“门”字的写法而建。它看似简单,却是最原始的大门,可称其为华夏“门”的鼻祖。我们再看看门框上的这些图案,浮雕着凤、虎、饕餮和蝉等花纹。门额苑名由着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题写。整个苑门庄严大方,朱墨雕彩,古风古韵,古香古色。门两侧墙上浮雕殷代龙形玉决,仿佛显示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此苑门和仿殷殿建筑的人文景观已经成为古都安阳的象征。

当世界上多数民族还停留在石器时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已经进入青铜时代。这也正是殷墟闻名于世界的第二个原因。

您现在看到的这件青铜器,就是着名的司母戊大方鼎的仿制品。司毋戊鼎1939年从王陵区出土,通高1.33米,长1.10米,宽0.78米,重达875公斤,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所发掘的最大的一件青铜器,是我们的国宝。如此大的重器,浇铸起来特别困难。据估计制造这样的重器需要明确的分工和协作,从炼铜的浇铸,从制模到拆范需要130多人同时施工。青铜器中,铜、锡、铅的含量比例,与现代所铸青铜中铜、锡、铅的比例基本相同中,我们可以想象当时治炼技术是何等的高超。鼎最开始的作用只是一口煮肉用的锅,到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燕尾服,逐渐变成了权力的象征。

提到殷墟闻名于世的第三个因素,无疑就是商朝的都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建筑在商朝都城宫殿遗址上复原的仿殷大殿。它好似殷都的心脏,是商王议事朝拜的场所。这个建筑是“茅茨土阶,四阿重屋”的建筑方式,也就是茅草盖顶,夯土台阶、四面斜坡、双重屋檐,整个大殿宏伟庄严。

大殿现在陈列着甲骨文,让我们进入大殿系统了解一下甲骨文的一些知识。甲骨文是1899年由清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首先发现的。当年我们脚下这片土地还是片农田,周围的村民经常在泥土中挖出一些甲骨片。但当时他们并不知道这是什么,就随便扔掉了。后来村里的剃头匠李成,为顾客剃头时,经常会划破头皮出血。他没钱买药,就用这些骨片磨成粉末涂在伤口上,发现血竟然止住了,才知道这便是中药的一味,唤作龙骨。于是开始大量地卖到药店。当时药店大多只收购不带字的龙骨。所以许多农民把骨片上的字刮掉后再出售。非常遗憾,不知多少病人把这些甲骨文都喝到肚子里,幸好有些带字的甲骨卖到京津两地,被王懿荣发现,并确认为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甲骨文的发现,使“龙骨”身价一步登天,导致周围的村民纷纷来挖掘,有的还以此为生。但当时的挖掘都属于私挖,破坏性很大,而大规模有组织地掘是从1928年开始的。考古学家们在1928年至1936年这十年间,共进行了15次大规模的挖掘。这几次挖掘永远载入了考古学史册,开创之功,功不可没。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爆发,使殷墟的发气被中断。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发掘工作才继续进行。

我们先来看一个展柜,这是着名的H127甲骨文堆积坑模型,是1936年在小屯北地一个窖穴里出土的,是目前殷墟发现甲骨文最多的一次,总共有17096片。大部分是龟甲组成的,上面记载的是商人占卜的结果,以及商朝的天象、历法、家业、军事、政治等各方面的社会内容。这个甲骨坑被专家们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和档案库。

朱仙镇导游词 ·中岳庙导游词 ·岳飞庙导游词 ·河南嵩山少林寺导游词

从这个档案库中我们不难看出,商王从事的占卜活动特别频繁,几乎是无日不占,无事不卜,那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商朝人是怎样占卜的。商王占卜一般是由专人来进行的,他们先在已选好的龟甲或牛肩胛骨的北面凿一些排列整齐的小圆孔,圆孔的旁边再凿一条长槽,然后把燃烧的木炭放到里面灼烧。骨头受热以后,正面就会随着“卜”的一声出现裂纹,商王就是根据这些裂纹来判断事情的吉凶。现在您看到的这些甲骨片上的文字就是占卜祸福、判断吉凶的简单记事,因此我们也称这些文字为甲骨文卜辞。

我们现在来到了甲骨文的碑林。在全国,各种碑林不少,但殷墟的碑林与众不同,它不是名人碑刻,也不是行草隶篆,而是保持了原甲骨片甲骨文碑刻。下面我把碑林的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

甲骨文碑林,是由我国着名甲骨文学者王宇信,杨升南先生精选,以原甲骨片大而成石碑,共30通。其内容涉达125个,记载了大将 与两方国即土方和工口方的战争。

自1899年王懿荣认定甲骨文以后,甲骨文就受到金石学家的重视,多方收购,古董商为获取更大的利润对甲骨文的出土地秘而不宣、封锁消息。1911年,着名金石学家罗振玉派他的弟弟罗振常来到安阳调查,不仅弄清了甲骨文了出土殷墟的准确位置,带收购到大量的刻有文字的甲骨片,其中就有这块甲骨王,一块完整的龟板。听说出卖这片甲骨的人,用赚来的钱,买了20亩土地呢。

咱们再看这块碑,它主要记载了天象情况,从时间和窨上准确地记录了彩虹的形成条件和出出的过程,是我国关于天象---彩虹的最早的、最完整的记录。这块碑记录的则是中国最早的一次交通事故,是商王出行打猎时遇到车祸的情况。

下面请同志们认真看一看,您能辨认几个字,从义和形上云研究琢磨,充分发挥您的想象,看看是什么字,如果想验证一下,甲骨文碑刻的背后是现代文字,可以对照一下,看看是否猜对了。

现在我们来到殷商车马坑殿厅。我们知道,畜力车是古代先民陆上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殷代的车子,考古屡经发现,而且结构基本定型,距它最初发明的时间应该有一个的分阶段了。据文献记载夏代就发明了车,但至今没有发现夏代车的遗存。殷墟考古发掘的殷代车马坑,是华夏考古发现畜力车最早的实物标本。这里展出的6座殷代车马坑,是中国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和安阳文物工作队分别于1999年3月----2000年5月在安阳刘家庄北地、南地和孝民屯东地发掘的。商代道路遗迹是航空运动学校南地发掘的。这几具车马,保存基本完整,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和展示价值。每坑葬车一辆,其中五坑殉葬两匹马,4坑殉葬各一人。经鉴定,殉人中3 人为男性,一人为少年。

自1928年殷墟发掘以来,曾多次了现过车马坑遗迹。因受当时发掘水平的限制,都未能将坑中所埋木质车辆的遗迹全部清理出来。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这一技术难题才被考古工作者突破。后来,随着发掘经验的积累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发掘和清理木质车子遗迹的工作日臻完善。这里陈列的6座殷代车马坑,是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发掘的新成果,它与本苑的宫殿建筑遗存一样,是我们的镇苑之宝。在车马坑最南边的,就是殷代的道 路,这上面很清楚地显现有车辙,道路比较宽,除有两道车辙以外还有人行道。这里陈列的道 路遗存,是在航校南地发掘的,由此可见,殷商时期交通,包括车子和道 路,都 是比较发达的。

在建国以后出土大量甲骨文的同时,妇好墓的发现,也着实让所有考古工作者为之振奋。妇好墓在宫殿区的西边,现在让我们参观一下中国第一位将军的墓葬。各位面前的这个建筑是妇好享堂,而这尊汉白玉雕像就再现了华夏最早的巾帼妇好生前的英姿和风采。那么妇好是何许人也?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她能文能武深受武丁宠爱,多次参与国家大事,为武丁的江山社稷立下汗马功劳。据甲骨文记载,她多次率兵东征西战,最多的一次竟带兵13000多人,不少男性都归她指挥。妇好有一次率军征伐巴方,由于她运筹帷幄,事先在一个地方设下埋伏,配合正面的进攻,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妇好不仅能率兵征战,还能主持重大大的宫廷祭祀,在王室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连年征战,妇好终因积劳成疾,先于武丁而亡。武丁很悲痛,破例将她厚葬于宫殿区内,并在墓坑上精筑享堂,以示纪念。

这就是妇好墓,我们顺梯而下就到达复原后的墓坑。妇好墓深7.5米,在这里出土了大批随葬品共计1928件。计有:青铜器400多件,玉器750多件,骨器560多件,以及石器、象牙制品、陶器、蚌器、海螺、海贝等,简直就是一个商代文物博览会。更重要的是在出土的青铜器中,有不少都铸有妇好“二字的铭文,甚至在一件兵器上也有”妇好“的名字,学者们经过研究,得知这就是在甲骨卜辞里出现过200多次的武丁的妻子妇好。

甲骨文高考作文篇5

一、文字的起源 

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字系统分别是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中国的汉字和玛雅文字。这些文字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在文字还没有出现之前,没有文字的民族采用类似文字的文字画与图画文字来传递信息。这种完全采用图画来传递信息的符号被叫作文字画。这种文字化发展到一定时期,就产生了可以分解的图画文字,例如北美印第安人的图画文字已经摆脱了文字化表达意义方面的一些不足,可分析为单图,形义联系更加明确和固定。例如龟表示幸福和成功;带箭的弓表示战争,连在一起的心表示爱情;交叉的两条蛇表示危险等等。 

我国的汉字历史悠久,结构复杂,作为古典文字中唯一流传并使用至今的文字,从甲骨文开始,发展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传世的文献中,零星记载了许多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其中比较流行的有汉字起源于八卦说、结绳说、契刻说、仓颉造字说等。从考古发掘的成果图片上,一些古人在陶瓷上刻画的符号,通过老师讲解,看起来和甲骨文、金文很相似,有学者认为这些符号线条熟练、构图匀称、笔画固定,有的符号重复出现,而且有繁简二体,都刻在陶器口外沿,醒目显眼,可以认为是早期的古汉字了。但由于文字数量少,只是分别与少数事物相对应,彼此还不能排列起来记录语言,所以这时还不能说某种文字体系已初步形成。 

文字起源后到文字体系的形成,中间还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一个文字體系的形成,应具备以下条件:其一,字形成型比较固定,并有相当数量的文字;其二,分别与语言中的词相对应;其三,文字之间能够排列起来,记录一句话或一段话。从目前发现的文字来看,商代的甲骨文已经具备了上述几个条件,标志着汉字体系的形成。甲骨文有单字四千个,目前已经认识的有一千七百多个。从这些已经识别出来的汉字来看,他们基本上能够记载商代的语言,并且由这些单字排列组成的句子已经十分丰富。因此,商代或者更早一些时候应该就是汉字体系初步形成的时期。伴随着中华历史的演进和汉字体系的不断成熟,其结构和形体不断简化,先后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字形变化,成为我们今天使用的文字。 

一个国家的文字表达和承载着一个国家的文化,汉字的千年积淀,孕育出了灿烂多彩的汉字文化,与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文字交融影响并远播至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和地区,形成包含三十多种文字的汉字文化圈。 

二、文字学的成就 

作为研究一切历史文化的先行学科——文字学在我国特别发达。广义的文字学,全面研究字的音、形、义,在古代被称为“小学”,即除文字外,还包括音韵、训诂的研究。古文字学研究古代的文字,是语言学与历史学、考古学的边缘学科。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文字学研究的主要成就表现在:甲骨文资料整理、字典编撰、甲骨文字语言研究和《说文》研究等方面。 

(一)甲骨文资料整理和字典编撰 

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的《甲骨文合集》于1979年至198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此书共收甲骨41956片,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殷墟甲骨文资料著录书,加上1980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小屯南地甲骨》以及1999年语文出版社出版的《甲骨文合集补编》,已出土的甲骨文资料几臻完整。甲骨文字典编撰方面有影响的有徐中舒主编的《甲骨文字典》(1988)和于省吾的《甲骨文字诂林》(1996)。后者在每个单字下将1989年以前诸家的解释收集在一起,比李孝定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甲骨文集释》更完善,其中的“按语”是作者的研究所得,很有参考价值。 

(二)甲骨文字语言研究 

文字考释方面的代表作有于省吾的《甲骨文字释林》,此书于1979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作者很注意文字考释的方法,故结论多可信从,反映了作者在考释甲骨文方面的主要成绩。裘锡圭在考释和释读甲骨文方面也有不少贡献,他解释字词深入细致,考释文字精到准确,颇多新意,重要论文有《殷墟甲骨文考释四篇》(《海上论丛》·第2辑)等。甲骨语言研究的主要成就体现在语法研究方面,沈培的《殷墟甲骨卜辞语序研究》(1992)、张玉金的《甲骨文虚词词典》(1995)是两部重要的语法研究著作。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学者在研究甲骨语言问题时较多地使用了甲骨分类、断代研究成果,有些学者在进行甲骨文考释时,也注意从语言学的角度看问题,这都提高了研究的质量。2001年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甲骨文献集成》全书共四十册,分门别类,把百年来有关甲骨文研究的重要论文和专著汇为一编,为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三)《说文》研究 

《说文》历来是传统文字学研究的重点,多年来的《说文》研究也多有建树。郭在贻关于段注的系列论文有较大影响;此外,前人研究段注,对篆形问题不够重视,蒋冀骋的《说文段注改篆评议》(1993)弥补了这一缺陷。祝敏申《〈说文解字〉与中国古文字学》(1998)根据古文字学的成果,在深入研究《说文解字》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古文字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论证了《说文解字》在中国古文字学史上的奠基地位,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宋均芬的《说文学》(1977)、陆宗达《说文解字通论》(1981)也是这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 

(四)俗字研究

      俗字研究是近三十年來文字研究的一大特色。概述性的成果有蒋冀骋的《俗字研究》(1991)和张涌泉的《汉语俗字研究》(1995),对汉语俗字的定义、特点、价值和演变等作了全面的探讨。考释性著作有张涌泉《敦煌俗字研究》(1997)、《汉语俗字丛考》(2000),郑贤章的《龙手镜研究》(2004)、《〈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研究》(2007),杨宝忠《疑难字考释与研究》(2005),皆有创获,为一时之盛。 

三、研究中的瓶颈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也没有无缺的历史,汉语言文字学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理论探索的风气尚未形成 

引进借鉴是重要的,也是必需的,但只是引进借鉴,不思独创则是不可取的。我们有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但没有理论思维、理论探讨的习惯,在汉语言文字学界,开风气之先的,大多是外国学者,如语音构建、开风气之先的是高本汉;方言语音的层次研究,开风气之先的是罗杰瑞,这种状况有待改变。我们擅长的是拿外国理论来研究汉语,这无可厚非,也是汉语言文字学发展的必经之路,但基于汉语研究的理论创造也是不可少的。新提出的理论也许不成熟,也许漏洞百出,但有个蹩脚的理论总比没有好,有了蹩脚的才有成熟的,所以我们呼吁对基于汉语实际的新理论要宽容,对理论的提出者也要宽容,不要刁难,更不要封杀。宽容,在个人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境界,在学术,则是一个条件,是一个环境,也是一种激励。事实的探求重要,理论的思考也重要,也许更重要。学者们擅长什么就探索什么,各有各的领域,互相支持,互相鼓励,为对方而高兴,为对手而祝福。文人相轻的恶习,不能再延续下去了。 

(二)语言与文化的结合研究明显不足 

语言是一种文化,离开文化谈语言没有意义,离开语言谈文化无从谈起。追寻语言背后的文化意义,或从文化的角度探讨语言,还有很多课题可做,我们的思路还有待进一步开拓。尽管有罗常培的《语言与文化》(1950)之作,20世纪80年代以后有游汝杰、陈建民、申小龙、邢福义诸家的研究,但大多探讨的是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或从汉字的形体、字义发掘文化,或从姓氏探求文化,而从文化的角度来探求语言的则不多。申小龙提出了文化语言学的本体论,游汝杰、邢福义则从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来探求语言,已是这方面的佼佼者,但未形成风气,还需要再加强。 

(三)研究人员的综合素质亟待完善 

鲁国尧引用朱德熙的话说,中国的语言学人“失之于陋”。他说,陋的表现就是窄,知识面窄,治学面窄。知识面窄,表现在知今不知古、知古不知今,通文字、训诂者,不知音韵、语法,知音韵、语法者,不通文字、训诂;知传统语言学者,不知普通语言学,知普通语言学者,不知传统语言学;知语言学者,不知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哲学。知识面窄,必然导致治学面窄。知一不知多,不窄何处?浅指知识未能内化,学业与素养分离,学业自学业,素养自素养,各不相干。既无专业意识,也无专业精神,学业不能提高人的精神修养。故不少学问做得不错的人,境界依旧、思想依旧、习惯依旧,活脱脱一个俗人。浅则俗,俗则陋。故需要在知识面的扩展上下功夫,才可做真正的学人。 

(四)学术批评和学术评价存在不足 

中国人喜欢表扬和受表扬,不喜欢批评和挨批评。公正的批评是学术进步的武器。当然,从严格意义上说,表扬也是一种批评,只不过是一种正面的批评而已,至于负面批评,批之者怕得罪人、怕影响关系,更怕别人抓住自己的缺点从另一个角度来个反批评。除非有意见,脸面已撕破,否则批评是万万不行的。实际上成就总是与错误相伴的,没有犯过错误的人,不可能有大的成就。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成就巨大,而错误也很多。人们不会因为书中错误而影响对他的评价。正因为有错误的存在,才有成就的取得。写得四平八稳的文章,不可能有创新,不可能有成就。创新意味着对传统的抛弃,对传统的抛弃意味着风险。守住传统是不会犯错误的,要错大家错,错不从我始,心安理得,但要取得成就也似乎没有可能了。所以,我们主张,学术上不怕犯错误,要敢于冒风险,敢于批评和接受批评! 

四、解决的方法 

问题的出现总是有解决的方法。中国的传统语言学形成了很多优良传统,在今天的汉语言文字学研究中,我们都可以借鉴,并将其发扬光大,从而解决文字学研究中遇到的瓶颈。中国传统语言学最值得我们发扬的传统如下。 

(一)重视实证和归纳 

现代学术意义上的实证法来自西洋。但是,作为学术研究的一般方法,实证法在中国本土有厚实的基础、悠久的历史和持续的传统。中国传统语言学研究从许慎开始就特别重视实证和归纳。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说,他考据文字“至于小大”,都“信而有证”,“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仅仅这几个数字就无可争辩地说明了许慎重视实证的态度和做法。许慎以实事求是、信而有证的学术精神和态度成就的《说文解字》奠定了汉字学基础。中国语言学史上的大量著作都是通过实证和归纳而成就的,由此可见重视实证是中国语言学的重要特色,不容否定和抛弃。 

(二)重视书面语言及其意义研究 

中国传统语言学重视书面文献的研究,重视意义的独立研究价值。汉字作为表意体系的文字与西方拼音文字性质差异巨大。中国学者把意义作为独立的对象加以研究,形成了以汉字的形、音、义为研究对象的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说文解字》所包含的字在离开语言环境后,还可以见到它的本义,看到其本义如何引申出新的意义。古代学者一直把意义当作可以独立研究的对象看待,而不认为它从属于语法。在训诂学中,意义是可以分析的,它运用“义界”的训释方法,就是在意义内部进行结构分析。传统语言学还特别重视语音在词汇语义系统、词源系统、诗词韵律中的表现,古人很少做纯形式的运作,而是在务实的基础上以音证义、以义证音。这是传统语言学研究的又一特色,我们也需要继承和发扬。 

(三)重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的语言研究中,一直有很浓厚、很自觉的人文传统,“离经辨志”“随文释义”“微言大义”等说法,都表明人们自觉不自觉地追寻语言背后的东西。传统的文字学、训诂学研究历来与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如文字构成的理据、古代名物典章制度的训释,都直接牵涉到文化,或是直接为文化服务。这就是语言研究和文化研究相结合的学术传统,值得我们继续发扬。 

总之,在文字学研究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和瓶颈,是因为没有把握其研究对象的本质,而我们解决问题也必然要回到起点。文字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字,研究文字起源,找到文字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注意从原始文字发展到成熟文字体系在体制和功能上的联系,才能从根本上真正解决文字学的瓶颈。 

当然,汉字起源问题的最后解决有待今后的考古发掘。正如高明先生在《略谈古代陶器符号、陶器图像和陶器文字》一文的结语中语重心长地指出,“寻找文字的原始形态,即汉字的源头,唯一的希望是今后的考古发掘”。同时,我们也要注意研究方法上的系统反省,破除陈见,开拓思路,这对推进汉字起源问题的解决、破除文字学研究中的瓶颈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蒋冀骋.三十年来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4). 

[2] 赵学清.解构主义视角下的汉语言文字学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4). 

[3] 李学勤.古文字学的基础工作[J].文史哲,1984(6). 

[4] 王宇信.甲骨学三十年与我国甲骨文研究的展望[J].郑州大学学报,1980(4). 

[5] 来国龙.文字起源研究中的“语言学眼光”和汉字起源的考古学研究[J].考古学研究,2006(00). 

甲骨文高考作文篇6

关键词:成长历程;疯狂扩张;内部调整

一、公司简介

Oracle公司(甲骨文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企业软件公司,向遍及145个国家的用户提供数据库、工具和应用软件以及相关的咨询、培训和支持服务。在2008年,甲骨文是继Microsoft及IBM后,全球收入第三多的软件公司。

今天的甲骨文公司依然走在这一领域的前列。世界上的所有行业几乎都在应用Oracle技术,且《财富》100强中的98家公司都采用甲骨文的技术。甲骨文是第一个横跨整个产品线(数据库、业务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与决策支持工具)开发和部署100%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软件的公司。甲骨文是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2012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排名第300位。并入围了2013年SD Times 100 IT领域优秀厂商。

二、公司创立

1970年的6月,IBM公司的研究员埃德加・考特(Edgar Frank Codd)在Communications of ACM上发表了那篇著名的《大型共享数据库数据的关系模型》(A Relational Model of Data for Large Shared Data Banks)的论文。这是数据库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当时还是层次模型和网状模型的数据库产品在市场上占主要位置。从这篇论文开始,拉开了关系型数据库软件革命的序幕。

拉里・埃里森于1977年6月成立了甲骨文公司由,成立伊始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第一个产品就为美国赫赫有名的中央情报局(CIA)开发数据库软件,由于当时美国没有成熟的数据库软件,而中央情报局又迫切需要一个现代化的软件系统来帮助他们处理浩如烟海的情报数据,此时中央情报局就找到了正在着手研究数据库软件的埃里森,于是,埃里森被请入了美国中央情报局,在情报局中,埃里森见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IBM公司的数据库原型,虽然当时IBM的数据库软件在业内无人能及,但是IBM并没有着手把这个研究成果变成可以推向市场的产品,于是拉里・埃里森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几个月之后,埃里森就交货了,但是这个产品并不健全并且漏洞百出,在之后的几个月中,埃里森和他的技术人员频繁出入中央情报局为他的产品修补漏洞,虽然这个产品漏洞百出,但是由于是独一无二的,为埃里森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客户。1982年,埃里森正式将自己的公司更名为“甲骨文(Oracle)”。

三、公司壮大

1997年甲骨文第八版。ORACLE8支持面向多媒体应用,也为支持网络计算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一版本开始具有同时处理大量用户和海量数据的特性。1 998年甲骨文正式ORACLE8i(“i”代表Internet)这一版本添加了大量为支持Internet而设计的特性,为数据库用户提供了全方位的Java支持,ORACLE 8i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用Java就可编写ORACLE的存储过程。接下来.甲骨文陆续了8i的几个版本,并逐渐添加了一些面向网络应用的新特性。随后又了ORACLE 8i for Linux。在网络大潮中甲骨文成为弄潮儿。2001年甲骨文了ORACLE 9i,ORACLE 9i的RAC在TPC--C基准测试中打破了数项记录,让业内瞩目。这个新的数据库还包含集成的商务智能(BI)功能,ORACLE 9i第2版还做出了很多改进,使ORACLE数据库成为一个本地的XML数据库,还包括自动管理、Data Guard等高级特性。ORACLE应用服务器109是甲骨文应用基础架构软件集成套件,这一版的最大特性是加入了网格计算功能。网格计算可把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计算机连在一起。并将各地计算机资源通过高速互联网组成充分共享的资源集成。

四、甲骨文企业文化

甲骨文素以人性化管理和环境优美著称。总部东面是一个湖,在夕阳的映照下,湖面飞翔的天鹅和圆柱形的总部大楼构成一幅安静而雅致的图景。办公楼内每层都有电视墙,播放着无声但优美的公司画面,许多角落都备有免费饮料和糖果,员工可在午休时在健身房锻炼。甲骨文号称是全球最擅长知识管理的企业,去年花1 2亿美元做研发.等于每8元的营业额中就有1元花在研发上。管理甲骨文这样的庞大组织除了超强的IT支撑下的知识管理架构外,重要的是无所不在的“团队学习之轮”的企业文化。

五、危机处理

高速增长的同时也潜伏这巨大的隐患,在1990年危机爆发了,第一季度的销售额达到了创纪录的2.36亿美元,但是利润只增长了1%,在消息公布的第二天,股价大跌,为了度过危机,甲骨文公司裁员10%。但是危机并没有缓解,同年11月11日,甲骨文股价跌至4.48美元,埃里森的身价从10亿美元缩水至1.6亿美元。之前说过,埃里森能清晰的洞察自己企业的问题以及应该采取什么对策,他自己以及团队虽然懂技术,但是对会计,法律,财务等一窍不通,此时迫切需要一个专业人士来帮他打理公司。由于埃里森的名声不好,没有人愿意与他合作,但是他是一个执着的人,首先向杰夫・亨利抛出了橄榄枝,希望对方可以帮助他来管理公司混乱的财务局面。由于埃里森的不守规矩、极端狂傲是的亨利犹豫不决,最终埃里森还是用高薪将亨利收入麾下,在亨利上任之后的几个月,就为甲骨文公司创建以一套行之有效的财务制度。此外,甲骨文还需要一个专业的管理人才来管理整个公司,通过猎头公司,埃里森找到了雷・莱恩。但是对方直接拒绝了埃里森的请求。但是埃里森对他势在必得,在猎头公司的帮助下,对方答应与埃里森见面,本来只是打算应酬一下,但是却被埃里森的人格魅力以及甲骨文的巨大前景所吸引。同样,埃里森开出了丰厚的条件,除了高薪之外,莱恩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上班地点,可以不参加任何自己不感兴趣的会议,可以组建自己的团队。最终莱恩也来到了甲骨文公司,上任之后,对甲骨文的管理和销售环节进行评估,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建立了一套适合于华尔街模式的公司管理制度。

六、甲骨文中国

1989年甲骨文公司通过本地合作伙伴的方式开始进入中国市场,之后在1991年7月,经过两年的开拓和发展,甲骨文公司陈伟最早在中国正式建立外商独资企业的全球软件公司,开始了甲骨文公司在中国的腾飞之旅。

在中国,甲骨文一贯奉行市场占有率为上的理念,如今,甲骨文公司在中国5个城市(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和成都)为中心开展业务,并提供数据库、中间件应用产品及相关的顾问咨询、培训和服务业务,为了进一步适应中国市场,甲骨文采取了“金色中国计划”采取三合一的战略:承诺中国市场,实施本地化,建立合作伙伴。

参考文献:

甲骨文高考作文篇7

关键词:131I;甲状腺功能亢进;骨密度;影响

甲状腺功能亢进,即甲亢,对患者的影响较大。患者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改善患者骨密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较高的研究价值[1]。我院采取131I治疗甲亢,研究了其对骨密度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5年2月收治的87例甲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男25例,女19例,年龄39~64岁,平均年龄为(45.44±6.22)岁;对照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40~64岁,平均年龄为(46.11±6.35)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甲巯咪唑治疗,5~30 mg,治疗1年,维持患者的甲状腺功能正常。实验组患者采取131I治疗。50 μCi,治疗1年,维持患者的甲状腺功能正常。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骨代谢、骨密度、甲状腺功能变化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两组数据资料均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数值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分别用t和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骨代谢、骨密度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后桡骨骨密度、髋部骨密度、腰椎骨密度水平均高于治疗前,骨钙素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甲状腺功能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甲状腺功能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3 讨论

甲状腺激素过多会引起骨形成和骨吸收速率的加大,当其速度超过骨形成的速度,则会发生骨密度下降,骨钙素是骨组织的特异性蛋白,是骨形成的特异指标[2-3]。甲亢患者骨密度下降主要是甲状腺激素通过对成骨细胞进行作用,使得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促甲状腺激素受体对骨代谢的过程造成影响。

临床通过控制治疗萌购减少骨转换的速度,利于矿物盐的合成,可以改善骨密度[4-5]。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桡骨骨密度、髋部骨密度、腰椎骨密度水平均高于治疗前,骨钙素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另外,本文研究结果发现,通过治疗,对患者的甲状腺激素功能无明显影响。131I对于治疗甲亢,有其安全性和方便性,而且复发率低。当然,在治疗甲亢方面,不同的性别、年龄等患者,可能治疗效果也有差异。

参考文献:

[1]王勇,丁勇,邢家骝,等.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131)I治疗前后骨密度的变化[J].临床荟萃,2015,30(1):74-77.

[2]Feng S,Zhang Y,Cui Y,et al.Thymectomy Cures Diabetes Mellitus and Ameliorates Myasthenia Gravis in a Patient with Thymus Hyperplasia and Hyperthyroidism:Report of a Case[J].Indian J Surg,2015,77(6):541-542.

[3]文莉,张波,易念华.绝经前后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骨密度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4,16(10):1283-1284+1287.

甲骨文高考作文篇8

身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HR支持高级经理,她经历了公司从完全使用自己的系统,到部分使用自己的小系统(部分使用甲骨文的PeopleSoft系统),再到完全使用甲骨文云服务的整个过程。“渠道能更有效地整合,集成度高,多语言也非常实用,吉利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孙金方说,全面体验4个月下来,吉利的人才库里累积了将近3万人,各个子公司都可以在简历库里面筛选到人才。

作为甲骨文HCM(人力资本管理)云的客户,吉利的改变也是甲骨文近年来转型的写照。甲骨文大中华区企业应用咨询总经理谢鹏告诉记者,对于HCM,业界比较熟悉的是甲骨文的PeopleSoft,但实际上,两年多前,在行业领先的产品基础上,甲骨文就开始了向HCM云服务的转型。

甲骨文副总裁、甲骨文中国应用产品总经理潘杰君指出:“之前甲骨文的重点都是在SaaS(软件即服务),今天已经开始推出PaaS(平台即服务)和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的全线完整解决方案。”他们近年来正全方面驱动业务变革,提升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度。

一贯在中国市场低调的这家巨头,更是于7月24日在北京国贸三期召开了云技术应用大会。这是甲骨文云技术应用大会首次登陆中国,其众多高管一起亮相接受媒体采访。这也象征着,甲骨文想让长期使用其软硬件产品的中国用户更多了解云服务的优势,在其他有威胁的大公司完成布局前,这个全球第二大SaaS云服务提供商希望能够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

续写HCM云之魅

甲骨文的HCM云堪称走在前端的云应用,吉利早在2010年就在核心基础人事关系方面使用了甲骨文的HCM解决方案,但那时还只是使用甲骨文的PeopleSoft系统。到了去年,他们发现,集团业务发展很快,人才的需求要求也越高。

也是从去年开始,吉利开始着手招聘平台的建设。孙金方说:“整个招聘渠道要整合,集团各公司分布到国内的各个城市、各地也都有招聘人员,怎么样把招聘人员整合来提高效率呢?”挑战比较迫切,吉利自己的小系统并不能支撑。

于是,他们开始考虑甲骨文的全套HCM云系统。参与到云端,吉利的很多渠道本身就能整合好,不需要再去做渠道开发。而且,吉利全集团的分散公司都能把业务流程定制化在这一整套系统里面,孙金方总结,由于甲骨文是统一的产品,集成度高,因此,系统和他们本身内部的流程很匹配。

“应用过来几个月就能够完成实施了。实施周期非常短,整个业务的管控和标准化也能通过这个系统做好。” 孙金方介绍。此外,作为全球化的企业,吉利正着力海外招聘,要选择多语言的系统,甲骨文正好符合。

一切都水到渠成,合作起来非常顺利,甲骨文转型中的HCM云恰好解决了吉利的需求。吉利也因此累积了孙金方所说的近3万人的人才库。

“甲骨文除了给企业带来了多渠道整合的效应,更重要的是延伸了原来人力资源管理中比较薄弱的功能方面。”谢鹏总结。原来的人力资源管理相对来讲是从入职开始的,但甲骨文的云服务向前延伸到了招聘,向后延伸到人才管理――包括人才的目标管理、培养计划和绩效管理,等等。这大大扩展了其人才招聘的渠道,逐渐建立起来了人才库。这也是包括吉利在内的大集团、大企业急需的。

谢鹏介绍,在近年的转型过程中,甲骨文云服务产品并不仅仅是把原来的PeopleSoft在部署方式上做出改变,而是顺应现在人力资源管理市场上的需求,做出了技术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客户体验也越来越好。

以变应变,甲骨文在续写自身HCM云的魅力。即便HCM云可谓是甲骨文整个云战略中最具杀伤力的精锐,但这家跨国巨头也注重顺应用户所需而不忘革新。

重写整个底层代码

当然,甲骨文的云魅力不仅限于HCM云,这家巨头的变革也在全方位进行。

甲骨文公司高级副总裁、甲骨文应用产品研发高级副总裁Rick Jewell坦言,为了应对云时代的来临,针对现代化的企业来构建现代化的云,甲骨文在过去的五六年当中几乎重写了整个底层代码,从头开始编写了一些云支撑的应用支持所有云的部署。

他们以独特的方式帮助客户部署云的解决方案,既提供私有云的部署、公有云的部署,也提供混合云的部署,这在业界很少有公司能做到。因为混合云的部署异常难,所以要重头开始。

他们更是考虑了所有新的技术,比如移动技术、社交网络、大数据的利用,以及很好的分析技术和软件。

除了对SaaS软件即服务的投资之外,甲骨文也进行了全面的IaaS和PaaS方面的投资,来支撑IT专业人员和开发人员的需求。

近年来,甲骨文几乎所有的重量级产品线都已经或正在经历云变革。可以说甲骨文的云战略已经完成第一阶段的战略部署,完成了从一家传统软件公司向云服务供应商的转型。业内人士分析:甲骨文近两年在云计算方面的努力可以用惊天动地来形容。

他们拥有业界最全面的SaaS产品组合,广泛涵盖HR、人才管理、销售、市场营销、客户体验、社交、财务、企业绩效管理云与供应链管理9大方面,帮助企业从客户服务体验、运营效率、成本控制等多个层面,全方位驱动业务变革。

“正因为其不断变革的‘野心’,甲骨文在全球赢得了许多非常值得骄傲的客户,比如东芝公司、雅虎、松下、德国邮政、米其林等,不一而足,服务的客户规模涵盖小公司、中型公司以及大型公司。”Rick Jewell说。

跨国巨头的“中国心”

但从更深程度上来讲,这家变革中的巨头其实有着一颗“中国心”。

据IDC的一项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当今很多企业都受到IT复杂度过高的困扰,并受制于高昂的成本和固化的结构。通过简化IT,企业能够加快产品的上市时间,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并将时间和资源分配到更具战略意义的项目中。云计算正是企业简化IT的最佳途径之一。

近年来,中国云计算市场蓬勃发展,企业纷纷谋求通过部署云技术,驱动IT转型,在全球化市场中提升竞争力。

简化IT、推动创新,是甲骨文云计算里的一个重点。在中国,甲骨文云技术应用凭借强劲的技术优势和深厚的行业经验,获得了广大中国用户的青睐与信任,用户群覆盖金融保险、电信、科技、零售及服务等行业。

吉利、京东等已经是甲骨文的用户了。但他们并不满足,作为全球唯一一家能够提供从应用到平台、到技术架构的解决方案的厂商,甲骨文在中国落地方面,看到了非常庞大的爆炸式增长。这样的变化令他们欣喜的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他们加速布局中国市场的决心。

甲骨文公司高级副总裁、甲骨文中国董事总经理潘少海感慨:“此次甲骨文云技术应用大会登陆中国,超过1670人参会,这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也反映了云计算市场在中国的需求现状。”

哪怕说“云”似乎有点“老生常谈” “后知后觉”,他们并不“人云亦云”。潘杰君说,甲骨文是在很严谨、很严肃地看待云的市场,很严肃地看到每一个产品线是怎么帮助客户实现云部署的,比如私有云、公有云部署的诉求。“我们现在有完整的方案,甲骨文的云是真正落地的,真正能够帮助客户实现云的部署、应用需求、战略需求的,我们已经有相当一批客户了。”

到目前为止,软件终结者(Salesforce)公司依然在这个领域排名第一,但甲骨文有着真正的“云上野心”。他们想通过汇聚甲骨文的全球视野,结合近年来在中国本土的持续投入与云计算最佳实践,为中国企业部署云应用带来更多的经验与启示。

潘少海表示,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拥抱云计算,并通过部署甲骨文云应用解决方案提升竞争力,甲骨文期待携手更多本土合作伙伴,为中国企业打造更灵活、更高效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助力中国企业的现代化业务转型。

甲骨文高考作文篇9

“字骨头”引起的风波

殷墟的发现似乎带有很偶然的因素,是从民间俗称的“字骨头”开始的。流传至今的说法是担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家里发生了一场疟疾,医生开出的药方中有一味药是“陈龟版”。当药买回去时,深通医药的王懿荣亲自查看药的全部成分,发现“龟版”上有古字,感到十分惊异。这些字他虽然不认识,但立刻被吸引住了,遂命仆人赴原药店,把所有的“龟版”买回来。此事发生的时间约在1899年,“龟版”在安阳当地被叫做“龙骨”或“字骨头”。

最早主持对殷墟进行科学发掘的董作宾,在1937年出版了他的《甲骨年表》,里面记载的第一件事就是“龙骨”的买卖:“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北低滨洹河之农田中,即常有甲骨发现,小屯村人以为药材,捡拾之,售与药店谓之‘龙骨’。村人有李成者,终其身,即以售‘龙骨’为业,今已老死。所谓‘龙骨’,多半皆为甲骨文字。售法有零有整,零售粉骨为细面,名曰‘刀尖药’,可以医治创伤,每年赶‘春会’出售。整批则售与药材店,每斤价制钱六文。有字者,多被刮去。”

其实,人们起初并不知道“龙骨”的出土地点在小屯村。王懿荣偶然发现“龙骨”的第二年就赶上了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不愿做亡国奴的他偕夫人和长媳投井自尽,时年55岁。王懿荣是当时有名的金石学家,他不仅收集了第一批甲骨,还辨认出那是殷商时代的文字,成为中国古文字学科的奠基人。在他死后,他所收藏的甲骨大多落入了刘鹗(《老残游记》的作者,字铁云,江苏丹徒人)之手,刘鹗继续进行甲骨的购买和收集,并试图找出甲骨的真正出土地点,但他没有成功。刘鹗的贡献是将他收藏的甲骨墨拓印刷,在1903年出版了6卷本的《铁云藏龟》,共印制有字甲骨1058块,这是第一本论述刻字甲骨内容及性质的出版物。刘鹗的命运也不好,1908年以“私售仓粟”罪被清廷充军新疆,次年死于乌鲁木齐。

幸运的是,刘鹗的事业被罗振玉继承下来。罗振玉是江苏山阴人,早年与刘鹗相识,被刘鹗聘为家庭教师,之后又结为儿女亲家。他从1906年开始收藏甲骨,总数近2万片,是早期收藏甲骨最多的人。不仅如此,罗振玉经过仔细的访查,终于弄清了甲骨的出土地点是小屯村,同时他还指出小屯就是殷墟遗址,也就是商王朝的国都。1915年,他写出了《洹洛访古游记》,里面记载了殷墟的地形和甲骨的出土情况,成为第一部考察殷墟的著作,为以后殷墟的科学发掘铺垫了道路。

刘鹗的《铁云藏龟》出版以后,甲骨的市场价格直线上升,导致了私人挖掘和造假活动的猖獗。从1900年至1928年间,大约共有9次私人挖掘,这些盲目的以赚取金钱为目的的胡乱挖掘,造成了大量甲骨的损毁和流失。因为外国人给出的价格比较高,当地的挖掘者便把大批有字甲骨卖给了外国人,其中加拿大传教士明义士买走的最多,美国人、德国人、英国人、日本人等也都买走了数量不等的有字甲骨。高利的诱惑还使得造假活动猖极一时,安阳、北京、潍县、上海等地出现了一批伪造甲骨的商人,大量赝品充斥着甲骨市场,以至于几十年后国外的博物馆里还有不少赝品被当做真品收藏着。伪造甲骨产生了两个后果,一是保守派学者压根儿就不相信甲骨文的存在,这些伪造品给了他们以很好的口实;一是研究过真的甲骨文的学者为了探索区别甲骨真假的标准而发奋工作,促进了甲骨学的形成。正当安阳殷墟最后一次私人挖掘渐行猖肆的时候,一个近代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拉开了殷墟科学发掘的序幕。

史语所主持科学发掘的成就和困难

1928年春,国民政府委派蔡元培筹建中央研究院作为国家最高学术机关,著名的历史语言研究所(简称史语所)作为中央研究院的内设机构也同时开始筹建。主持史语所的是健将傅斯年,他提出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口号,成为史料学方向的指针,也直接影响到了殷墟的科学发掘。

傅斯年在《本所发掘殷墟之经过》一文中,明确指出了发掘安阳殷墟的原因,是为了保存和整理古代地下资料,推进考古事业的发展。他说:“民国九、十三、十六及十七年春,贩卖者皆有集众挖掘之举,所得龟骨尽已杳无下落。夫殷人卜辞藏地下着,宁有几许?经一度非科学的搜罗,即减损一部之储积,且因搜求字骨,毁弃地器,紊乱地下情形,学术之损失尤大。而吾国官厅及学人竟熟视若无睹,听此珍贵史迹日就澌灭,亦可哀已。……殷墟经此三十年之损毁,虽有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诸君文字上之贡献,以慰学术,然文字之外之材料,因搜寻字骨而消灭何止什九?故国人颇以为殷墟又更成墟。”对地下实物资料损毁的担忧之情跃然纸上,让我们看到了一代宗师的追求与情怀!

“国人颇以为殷墟又更成墟”,傅斯年的感叹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他开始筹划具体的行动。1928年8月,傅斯年派董作宾前往安阳小屯调查殷墟甲骨出土情况。因为罗振玉等一些金石学家认为,经过30年的私挖滥采,埋藏的珍品已全部被发现,再进行搜寻是不会有收获的。董作宾到安阳后,先拜访了本地的一些绅士,他们之中有彰德府(清代安阳是彰德府所在地)中学的校长、几个古玩店的老板、不认识甲骨文而以伪造甲骨文出名的蓝葆光等。通过访问,董作宾获得了大量关于一般情况和本地甲骨舆论趋势的情报。第二天,由一个向导陪伴,董作宾亲到小屯村访问,在那里村民给他看欲出售的小块有字甲骨,他用3个银元买了100多块。村民告诉他说,过去古董商到村里收购时不要这些小碎片,于是他们捡起来存放在家里,所以当时村子里几乎每家都保存着一些“字骨头”。与此同时,董作宾在小屯村雇了一个青年人为向导,领他到一个挖出甲骨的地方。这个年青人手指的地方是凸起的沙堆,董作宾的第一个印象是这个沙堆与罗振玉1915年访问时描述的相反。罗振玉认为甲骨可能埋藏在耕种的棉田里,而洹河边的沙堆是不耕种的。但当他对沙堆西边靠近棉田的一特定地点进行考察时,他发现了几个新填上的坑,而且在被填的一个坑旁,捡到了一片无字甲骨。经过实地勘探,董作宾认为殷墟甲骨并未挖尽,史语所遂开始在殷墟发掘甲骨及其他遗物、遗迹。

为了使殷墟的科学发掘工作更好地开展下去,傅斯年聘请李济主持全部工作。李济因为安阳殷墟的发掘而名扬世界考古界,此前他已经在1926年主持过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那是中国学者最早独立进行的考古发掘。李济首先和董作宾达成一项谅解,董作宾研究契刻文字,李济负责其他遗物。李济还对殷墟的地位作了初步推断:①小屯遗址明显是殷商的最后一个都城;②虽然遗址的范围没有确定,但有字甲骨出土的地方一定是都城遗址的一个中心;③在地下堆积中与有字甲骨共存的可能还有其他类遗物,这些遗物的时代可能与有字甲骨同时,或者较早或较晚,要视埋藏处多种因素而定。后来的发掘实践证明,李济的推断是非常有道理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发掘工作。

从1928年至1937年,史语所在殷墟进行了15次科学发掘,基本上弄清楚了殷墟的建筑布局和城市结构,为中国上古史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第1次发掘还是试探性的,由董作宾主持,时间从1928年10月7日至10月31日,工作地点在小屯村,分为三区:一区在村东北洹河南岸,二区在村北,三区在村中,开坑40个,获字甲555片、字骨299片,共计854片。这次发掘中,在小屯村南大路上的36坑中发现龟甲较多,计有字龟甲135片,无字的175片。

从第2次发掘开始,李济主导了大多数的发掘工作,其中收获丰富的是以下几次:从1929年3月7日至5月10日的第2次发掘开始测量以小屯村为中心的重要遗址的地形,并坚持系统地记录收集到的陶器,直至1937年科学发掘结束此项记录一直未间断;1929年10月7日至12月12日的第3次发掘,发现了著名的“大龟四版”,“大龟四版”是考古发掘中第一次发现的比较完整、刻辞较多、内容重要的大版卜甲,董作宾从其上发现了“贞人”(即“卜问的人”),从而摸索到甲骨文断代的科学方法;1931年3月21日至5月12日的第4次发掘,在后岗发现字骨1片,是小屯村以外地区首次发现的甲骨文,并尝试通过绘制夯土地区图的方法,来追寻殷墟中殷商王朝的建筑基础;1933年10月20日至12月25日的第8次发掘,在后岗首次发现大墓,但此墓几乎被盗空;1934年秋至1935年秋的第10至第12次发掘,工作地点转到侯家庄西北岗(即王陵区),重点研究殷代陵墓,获得了殷代陵墓的复杂结构和殷商工程技术的大量知识,发现了木椁、祭品和殉葬的“人牲”。

殷墟发掘不单纯是一个考古的问题,还牵涉到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各个方面,困难之多难于全面述及。考古工作被看做是挖人祖先坟墓的勾当,地方上的势力、古董商的势力以及社会上的其他势力都会阻挠考古发掘的进行。第3次发掘期间,深受旧的挖宝传统影响的河南省博物馆曾派人来抢着发掘,傅斯年为此专门跑到当时的河南省政府所在地开封进行交涉,逗留3个月之久才解决了这个问题。为办好此事,他还亲自找到,请蒋下了一道手谕。为了抵制挖宝观念的影响,保护文化遗址和有价值的历史遗迹,史语所考古队的许多人积极活动,要求中央政府制定一个文物保护法。1930年6月,国民政府立法院终于通过了这个保护法,明确宣布所有地下古物都是国家的财产,任何个人和私家团体无权发掘。

经费问题也困扰着安阳殷墟的发掘工作。董作宾组织第1次发掘时,只有6名工作队员,其中还有志愿者。即使为了这样规模的发掘,傅斯年也多次和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磋商,最后确定了总数1000银元的经费,支撑购买测量仪器、摄影工具和必要的资料花费以及人员生活开支。李济主持发掘工作以后,也面临着经费短缺的困难,在朋友的帮助下,他于1930年秋获得了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的资助,该会除聘他为中国考古学研究教授外,另在3年内每年拨1万银元为史语所的田野工作费用。在1935年3月10日至6月15日梁思永主持的第11次发掘中,开支预算总数达到了2至3万银元,大大超过了按规定拨给史语所的有限资金。时任史语所所长的李济找到中央研究院总干事丁文江想办法,丁文江提出一个建议:请国立中央博物院参加这项事业进行投资,博物院分担侯家庄田野发掘的部分经费,出土的器物待史语所研究结束后,送到博物院永久保存。

就在殷墟发掘渐入佳境、不断取得重大发现、相关研究越来越深入之时,七七事变爆发,史语所在小屯的工作被迫结束。

殷墟出土文物整理和研究中遇到的困难

殷墟文物的大量出土,首先给运输和保管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在1936年3月18日至6月24日的第13次发掘时,发现了埋藏在小屯一处地下的大坑,里面埋藏着数以千计的字甲,该坑被命名为H127。参加这次发掘的著名考古学家石璋如记述说:“本来预定的计划,是6月12日结束。但12日的下午四时,在H127坑中发现了许多龟版。我们是在五时半收工的,在一个半钟头的时间内,不过半立方公尺的土中,出了三千七百六十块龟版,在量上说也很可观了。单为这一个坑,展限了一日工作,预于次日,竭竟日之力把它肃清,谁知事实遮没了我们的想象,愉慰超过了我们的希冀。坑中包含的埋葬物,并不是像平常那样的简单,遗物的排列,并不是像平常那样的杂乱,不能以普通的方法,来处理这特殊的现象。……”

考古人员起初是一块块取出字骨的,但一天的时间只取出了埋藏珍品的面上部分,显然这种方法不行。于是,他们决定将它整块地挖出来。一经决定,就立即采用新的方法。全体队员一刻不停地工作,用了四昼夜的时间,将这一整块埋藏珍品挖出来了。由于安阳当时没有搬运这么重的物品的设备,所以考古队员面临的一个难题是如何把这重三吨多的埋藏档案块运走。这个大块被装在用厚木板做成的箱子里,又用铁条牢牢加固。下一步如何把它运到车站又使人们犯了难,虽然出土地点距车站不过十多里路,但那时根本没有公路,也没有用动力牵引的搬运工具。然而,考古队员和当地的发掘工人发挥了集体智慧,他们利用本地的工具和大量人力,最终解决了搬运难题。7月4日,那只沉重的大木箱运到了火车站,又用了8天时间,7月12日安全运抵南京史语所的所址。

这些刻字的龟壳在地下堆积了三千年,已经紧密地粘结在了一起。董作宾的助手胡厚宣承担了剥离它的任务,经过了几个月的努力才完成。这个大龟壳共有有字甲骨17,096块,其中只有8块是牛肩胛骨,其余的都是龟甲。胡厚宣推断这是有意的贮藏,而这块大龟壳的出土使得殷墟发掘达到了抗战前的最高水平。H127后来被称做“地下档案库”,李济说H127的发现为证实安阳文化的真实性质提供了重要的田野资料,此言不虚。

在第13次发掘时,还首次发现了车马葬坑即著名的M20,坑里埋有完整的马车和4匹马,这个坑未被扰动过。为了复原坑中发现的马车,在抗日战争期间和战后很久,五六位专家对M20出土的遗迹和遗物作了长时间的研究。直到1970年,石璋如才根据这些原始资料的研究结果,出版了他的复原著作,揭开了古代中国有轮车辆的神秘面纱。石璋如复原的车辆之一是两匹马拉的有辕马车,两匹马在车辕的左右两侧,车轴与车座构成一个整体而不是随着车轮转动。在甲骨文里有14个“车”字,这个象形字的字样表征了车的结构并反映了车的结构的进步。石璋如认为,从小屯收集的考古资料看,至少能有两种不同的轮车可以复原。为了复原殷代马车,考古学家居然花费了30多年的时间。如果放在今日,肯定是拿不到科研基金资助的,有谁能等到几十年后才看到成果呢?

抗日战争爆发后,殷墟出土的珍贵文物被迫西迁,先到昆明,又到四川南溪县李庄镇。在颠沛流离中,虽然进行了周密的规划,珍品仍然遭到不可避免的损失。但所有这些损失都通过各种方式,用个人的或官方的文件记录下来了,为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在李庄安顿下来以后,考古学家又对这些出土物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得到了一些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结论,这才是殷墟发掘留给我们的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在回顾这段历史时,不能不为前人的执著和科学精神所倾倒,毕竟是抛弃了个人的名利,专注于学问,而且是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同样,我们也对国民政府为殷墟发掘和出土文物的保护、整理所做出的努力表示敬意,在科学研究远未走上正轨的社会环境下,能够聚集起那么多人力、物力、财力从事毫无经济价值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勇气和魄力值得肯定。殷墟的商业价值是在很久很久以后才显现出来的,1987年殷墟博物苑才建成开放,此时距最后一次科学发掘已经50多年了。

殷墟科学发掘收获的不只是知识

殷墟的科学发掘不只是弄清楚了殷商最后一个都城的建筑格局和殷商社会的概貌,更培养出了一大批考古学家,犹如周口店“北京猿人”的发现一般。但周口店的发掘只培养了裴文中、贾兰坡等少数几个人,殷墟的发掘以其规模之大和时间之长,培养出了一批卓有成就的考古学家。让我们粗粗数来:

先来看董作宾。董作宾1895年出生于河南南阳,是“甲骨四堂”之一的彦堂。幼时便在课余时常到私塾旁边的刻字店里玩,并细心地观察各种雕刻技法,琢磨刻字的章法与要领。后来他又得到店主的热情指导,使他对古文字和篆刻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他曾8次主持或参与了殷墟的发掘,在甲骨文字的考释与解读、殷代地理的推测及制度的研究等方面贡献颇多,特别是1945年出版的《殷历谱》,计算出殷商的统治时间为273年,并确立了殷代的年表,被称为甲骨学上的里程碑式著作。1948年董作宾并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49年去往台湾,和友人一起创办《大陆杂志》,1955年担任香港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完成了中英文对照的《中国年历总谱》,1963年逝世。终其一生,董作宾都没有离开殷商文化的研究,可说是将毕生贡献给了他所钟爱的事业。

再来看石璋如。石璋如1902年出生于河南偃师,1932年从河南大学毕业。他第一次参加殷墟发掘,是李济主持的第4次科学发掘,此后的历次发掘他大部分都参与了,前后共12次。第15次发掘,更是由他亲自主持。由于多次亲自参加发掘,他已经成了一部殷墟发掘的“活档案”。后来他回忆说:“自从民国20年开始参加殷墟发掘,直到民国26年,从没离开安阳田野第一线。”除去前面所举出的复原马车的成就外,石璋如依据殷墟地面上及地面下的建筑遗存及墓葬的研究,复原了地上的建筑物,并将复杂的考古现象加以关联,以探求殷代的营造仪式、兵马战车的组织及宗法礼制等,重建当时的制度。2004年3月18日在台湾逝世。

还有梁思永。梁思永是梁启超的次子,1923年从清华留美预备班毕业,考入哈佛大学,主攻考古学及人类学。梁思永也是在第4次发掘时加入殷墟发掘队伍的,他先后主持了第10、11、12、14次殷墟发掘,主要是对侯家庄大墓的发掘起到了巨大作用。抗战期间,撰写了《河南安阳侯家庄西北岗殷墟墓地发掘报告》初稿和《西北岗器物研究记录》。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1954年4月2日逝世,年仅50岁。

再有就是郭宝钧。郭宝钧也是河南南阳人。1928年,他以河南省教育厅代表身份协助挚友董作宾进行首次殷墟考古发掘,到第4次发掘时正式加入史语所考古组。他分别主持了第8次和第13次殷墟发掘,并提出了殷人居住的两种形式,即地下的居穴及地面上的宫室,认为殷代末期是由居穴到修建宫室的过渡期。1950年春郭宝钧以年过半百之龄,重返河南安阳发掘了著名的武官村大墓及其附近的排葬坑,在曾多次遭盗的遗址中发现了不少遗迹和珍贵的文化遗物,包括可证明当时是处于奴隶社会的被殉杀者的人骨,以及中国现存上古石磬中最精致的虎形大石磬。此外,他在青铜器研究上也有很大的贡献。1971年,郭宝钧逝世于北京。

另外,胡厚宣也要特别提一提。胡厚宣1911年出生于河北省望都县,1934年从北大毕业后,傅斯年把他延揽入殷墟发掘队伍。虽然进入殷墟发掘的领域较晚,但他的成就却不小,对商代卜龟来源、记事刻辞、四方风名、农业生产、宗法制度等有关甲骨学和商史上的一些问题都做过专题研究。1956年,胡厚宣进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为郭沫若主持的《甲骨文合集》收集资料。经过近20年的努力,到1983年才终于编印出共收甲骨41,956版,分为13巨册、体系完备的皇皇巨著《甲骨文合集》。1995年,胡厚宣与世长辞,把他的生命与甲骨文事业紧紧地留在了史册。

最后再来看看李济。李济1896年生于湖北钟祥,1922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归国后即投入到田野考古工作,1929年初应聘担任史语所考古组主任,领导并参与了安阳殷墟和章丘城子崖的考古发掘工作,使得中国的考古学走上了科学轨道,造就出中国第一批水平较高的考古学家。1977年,李济在美国印行了以“安阳”为名的英文本的考古叙事著作,全面回顾了1928年至1937年安阳殷墟发掘的总体情况。在为《安阳》一书写的中文本序言中,李济之子李光谟总结了李济治学的几个特点,特摘录与考古有关的一些内容:①要求把田野考古工作做得像实验室工作同样细致,把历史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一样精确;②提倡有充分证据的结论但也主张有节制地发挥想象力;③提出考古工作者自身不收藏古物的倡议。李济的教诲,特别是具有“硬性规定”的第三点,已经成为考古工作者的“行规”。

在1968年发表的《安阳发掘与中国古史问题》一文中,李济分析了殷墟发掘能够取得成功的几种因素,他特别强调了政府的力量:“……国民政府主持教育文化事业的若干负责人的积极支持,矫正了河南省政府最初不合作的态度,方使这件事情顺利地进行而有所收获。”他又进一步分析了背后的深层原因:

“安阳发掘所遭遇的早期纠纷及其经过,是我们学术界一件值得记录的事;因为它不是简单的地方与中央之争。同时,它也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学术观点;而中央政府是以近代纯学术的立场处理这一纠纷的;安阳发掘所以能继续下去,也是靠着这一正确的立场。

所谓纯学术的观点,又有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较容易说明。进步的学术界认为要把古器物的研究,建置在纯学术的基础上,第一件事情要做的,是必须把私人的爱憎完全放弃,这是辨别古器物的客观价值以前,必须做的一种功夫,也是地下的古物应该完全归公的理论基础。就法律上说,这应该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但是热心把这件事促成的社会人士,却是不多。所以我们促请政府宣布古物国有的“古物保管法”是费了很多的时间,才达到这一目的的。第二层意义,……考古学家必须根据现代考古学的定义,把“地下材料”再做一番新的界说,即:凡是经过人工的、埋在地下的资料,不管它是否有文字,都可以作研究人类历史的资料。这一观点实为殷墟发掘团全部同仁所接受的基本观念。

甲骨文高考作文篇10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相聚是缘,大家有缘在这里相聚,我感到非常的高兴,一路走来,大家都辛苦了!首先我代表青年旅行社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我是本次旅程的导游员胡新帅,大家可以叫我小胡、小帅或者帅导,感觉怎么顺口就怎么叫吧!不过呢我建议大家叫我帅导,这是以前的游客送我的称号,我很喜欢,同时呢我也希望送大家一段很帅的旅游行程。坐在我身旁的这位是司机李师傅,李师傅是位驾驶经验很丰富、驾驶技术很娴熟的司机,所以,安全问题大家尽可放心,直观尽情地欣赏沿途的美景吧。

我们都非常高兴为大家服务,如果有什么要求,就直接向我们提出来,我们将尽最大努力满足大家的要求,当然,如果大家有什么好的建议或是意见的话也尽管提出来,我们都会虚心的接受。我们的宗旨是为你们提供优质的服务,我们的目标是让你们享受在这里的每一刻。总之,我们会共同努力,让大家在这里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我们今天的旅游目的地殷墟博物院位于安阳市西北2.5公里小屯村附近,是一处规模巨大的尚商代文化遗址。自商代后期盘庚迁殷至商纣灭亡历经八代十二王。周武王伐纣后,逐渐荒废,因而称为“殷墟”。

它是一座丰富的地下宝库,为全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重大发现”之首,2006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现在我们就简单的介绍一下安阳的概况。安阳位于河南省的最北部,河南省的北大门,交通便利,气候宜人。安阳是中华文明古老文化的的发祥地之一。自甲骨文被发现后,便撩起了殷商古都的面纱。把一个灿烂的殷商文化呈现在世人面前,让世人知道安阳。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安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既是国家历代文化名城,又是甲骨文的故乡,以及《周易》,岳飞故里,红旗渠精神等的发源地。

在古都安阳,您可以找回对中国古代的深刻记忆:全国第一个甲骨文档案库,青铜器之冠司母戊大方鼎,第一个女将军妇好墓,最后一个皇帝袁世凯墓——袁林。当然,作为一个卖国贼的袁世凯的确没有什么值得纪念的,但毕竟是一个文物景点。另外,安阳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字和文物考证的都城,著名的大禹治水,文王演绎,妇好请缨苏秦拜相,岳母刺字等历史事件都是发生在这里。

朋友们,殷墟已经到了,请大家携带好自己的随身物品随我一同下车,另外,请大家记好我们的车牌号码是豫A1234,我的手机号的码是我的手机号码是。。。下午三点我们在停车场集合。最后提醒大家的是,从进入景区的那刻起,我们就是这里的观光者和守护者,在注意好自身安全的同时也请大家保护好环境。你我的一点一滴,塑造美好的心情。

各位评委老师,我的沿途讲解到此结束,接下来是景点讲解。

游客朋友们,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殷墟博物院的大门,它是由北京著名的建筑学家杨鸿勋教授专门设计的。仿照甲骨文“门”字的写法而建,看似简单,却是最原始的大门。我们再看看门框上的这些图案,也是人类早期画的雏形,显示了天地万物的和谐关系。庄严大方,古色古香。

殷墟之所以闻名于世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青铜器、甲骨文和都城。您看现在看到的这件青铜器就是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的仿制品,真品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它是1939年出土的,高1.33米,长1,1米,宽0.78米,重875公斤,司是禁忌的意思,母是指母亲,戊是人名。整个意思就是商王文丁纪念他的母亲。大家可能会想到这么大的青铜器是怎么铸造的呢?据说呀,这大鼎的铸造非常的困难,在当时需要130人同时施工才可以完成。更让人惊奇的是该青铜器中金属的比例和现代比例是基本相同的。由此可见,当时的冶铁技术是多么的高超了,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是多么的智慧了。

它最初只是一口猪肉用的锅,后来成了权力的象征。我们都知道有个典故叫做问鼎中原。春秋时期楚庄王北伐,庄王见了前来慰问的王孙满就问:“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王孙满委婉地说:一个国家的兴亡在于德义,不在乎鼎的大小轻重。周室虽衰,但天命未改,宝鼎的轻重还不能问。问鼎中原的典故就是这样来的。

好了,游客朋友们,继续往前走,现在大殿陈列的就是甲骨文了,所谓甲骨文,就是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一片甲骨惊天下,自甲骨文被发现后,便结束了仓颉造字的神话。就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地上,当年的村名挖出一些骨片,但不知道是什么就给扔掉了。后来一个剃头匠,他在给别人剃头时经常划破头皮出血,因为没钱买药,就把骨片磨碎涂在伤口上,竟然发现可以止血,便知道这是一种中药,唤作龙骨,之后就开始卖到药店。因为当时药店只收不带字的龙骨,所以农民就把字挂掉再卖。幸好有些带字的甲骨文被卖到京津两地,才被王懿荣发现,这才确定了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接下来,我们要参观的是妇好墓,妇好是我国第一位女将军,她带兵打仗,很多男性将领都听她指挥。大家请看这么多的随葬品简直是一个商代文物博物馆。可能有游客问,为什么妇好墓保存的这么完整呢?原来呀,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宠妃,又为江山社稷立下汗马功劳,她死后武丁非常的悲痛,就破例将她安葬在宫殿区内。这样她的墓葬才保存的这么完整,为后世的考古工作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好了游客朋友们,我们今天的旅游行程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大家一路上对我工作的支持和理解,如果我有什么做的不好的地方,还请大家多提宝贵的意见。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很期待再次与你们合作。再见!

各位评委老师,红旗渠景点讲解到此结束,请点评,谢谢!

安阳殷墟导游词二

各位游客朋友,参观完司母戊大方鼎之后,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防殷大殿,大殿现在陈列着甲骨文。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甲骨文的一些知识。甲骨文是1899年由清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首先发现的。当年我们脚下这片土地还是片农田,周围的村民经常在泥土中挖出一些甲骨片。但当时他们并不知道这是什么,就随便扔掉了。后来村里的剃头匠李成,为顾客剃头时,经常会划破头皮出血。他没钱买药,就用这些骨片磨成粉末涂在伤口上,发现血竟然止住了,才知道这便是中药的一味,唤作于是开始大量地卖到药店。当时药店大多只收购不带字的龙骨。所以许多农民把骨片上的字刮掉后再出售。非常遗憾,不知多少病人把这些甲骨文都喝到肚子里,幸好有些字的甲骨卖到京津两地,被王懿荣发现,并确认为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王懿荣(1845—1900年)祖籍福山,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1899年秋,他得了疟疾,京城一位深谙药性的老中医给他开了一剂药方。王懿荣发现中药里竟然有龙骨。他便让家人把药渣留下研究。王懿荣发现龙骨上有许多刻画的小道道,他把龙骨对到一起,竟然拼成了两三块龟板!他小心地擦去龟板上的泥土,刻画的道道更加清晰了。王懿荣遍翻各种史料典籍,终于弄明白了上古之人是怎样占卜的。毫无疑问,这就是先祖们占卜用的龟板!他吩咐家人到北京各个大药房,专拣带字的龙骨买下。他从骨头片上又认识了更多的字,读出了上古社会的许多湮没已久的秘密。

正因为王懿荣对我国古代文物有着精深的研究,殷墟甲骨文才从“龙骨”变成了珍贵的古代文化研究资料。王懿荣是发现、收集和研究甲骨文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