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热容教案十篇

时间:2023-03-23 16:28:02

比热容教案

比热容教案篇1

“比热容”是本章重点内容。因为比热容的概念比较抽象,它可以有质量、温度的变化量、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三个物理量计算大小,,却与这三个量无关,他反应的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属性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又是整个教材的难点。所以教学的中心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升高温度相同的情况下吸收的热量一般不同”,可以理解为比热容反应了各种不同物质的容纳热的本领,比热容大的物质容热的本领大;“相同质量的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的情况下升高的温度不同”可以理解为比热容反应的是各种不同物质温度改变的难易程度,比热容大的物质温度改变较慢,为学生解决有关比热容的计算和解释一些与比热容有关形成的自然现象准备依据,为比热容概念的得出打好基础。

本节在设计时根据新课标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运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激趣引新;通过设计实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

比热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通过对它的学习,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知道水的比热容较大,知道这一特点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3)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使学生从实验中领悟比热容是如何影响物体温度的变化的,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设计、进行实验,让学生体会控制变量法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体验和增强联系实际及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探究实验得出比热容的概念。

难点: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并联系社会生活应用其分析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1、热传递的实质是什么?什么叫做热量?为什么热量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

2、烧开一壶水比烧开半壶水那个需要的热量多? 把一壶水烧开比烧成温水那个需要的热量多?

可见,水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和水的质量有关,和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关,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那么,所有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也相同时,他们吸收的热量相同吗?

(二)进行新课

1.演示实验

(1)实验器材:烧杯、完全相同的电加热器、温度计、钟表、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水和煤油。

(2)猜想与假设:(a)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是否相同;(b) 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3)设计实验:在两只相同的烧杯中放入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水和煤油,用相同的电加热器给水和煤油加热,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水和煤油的温度变化,记录在表格中。

时间(min) 0 1 2 3 4 5

水的温度(摄氏度) 15 18 21 24 27 30

煤油的温度(摄氏度) 15 21 27 33 29 45

(4)实验分析

给水和煤油都加热五分钟,煤油的温度升高了几度?水的温度升高了几度?此现象说明了什么?

水和煤油温度都升高12度,煤油需要加热几分钟?水需要加热几分钟?此现象说明了什么?

(5)实验结论

结论一: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

结论一的引深: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说明不同物质温度改变的难易程度不同,比热容小的温度容易改变,也就是说比热容是反映物质温度改变难易程度这一特性物理量

结论二: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

结论二的引深: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说明不同物质容纳热的本领不相同,比热容大的容纳的热量多,这也就是说比热容是反映物质吸热本领不同的这一特性的一个物理量

为了比较不同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这一特性课本引入比热容的概念。(也就是课本引用了结论二来表示比热容这一概念)

2、比热容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摄氏度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符号是C

比热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

比热容表:(1)哪种物质的比热容最大?

(2)沙石的比热容是多少?他表示什么意思?

(3)每种物质都有它的比热容,水于冰的比热容是否相同?

(4)同种物质的比热容相同,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同,比热容与哪些因素有关?

分析可得:(1)水的比热容最大

(2)一般情况下液体的比热容比固体的大

(3)水和冰的比热容不同

(4)比热容不仅与物质的种类有关,还与物质所处的状态有关。

3、热量的计算

1千克的水温度每升高1℃,要吸收4.2×103J的热量,那么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2℃要吸收多少热量?

1千克的水温度每升高1℃,要吸收4.2×103J的热量,那么2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要吸收多少热量?

1千克的水温度每升高1℃,要吸收4.2×103J的热量,那么2千克的水温度升高2℃要吸收多少热量?

让学生讨论,说出计算方法。从而总结出热量的计算公式

Q=cm?t

Q:物体温度变化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单位为J

c:物质比热容 单位为J/(Kg・℃)

m:物体质量 单位为Kg

t:温度的变化值,温度升高时为(t-to);温度降低时为(to-t)

即:

Q吸=cm(t-to) Q放=cm(to-t)

(三)课堂练习

1.砂石的比热是0.92×103 J/(Kg・℃),它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

2.质量相同的铝块和铜块,在吸收了相等的热量后,它们升高的温度( )

A.相同 B.铝块升高的温度较多多 C.铜块升高的温度较多

(此题引用上述实验结论一来解决会利于学生的理解)

3.状态一定的物质的比热容( )

A.跟它吸收的热量成正比

B.跟它的质量成反比

C.跟它的温度变化成反比

D.这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大小与上述因素无关

(四)小结

1.比热容的定义

2.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

比热容教案篇2

关键词: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培养目标;课程名称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前身是1998年专业目录调整前的“供热空调与燃气工程”专业,而后者是1993年由“供热通风与空气调节”和“燃气工程”两个专业合并而成。更名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之后,教指委在组织有关学校和人员进行研讨的基础上,提出了该专业的新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以下简称“新方案”),并据此组织了教材编写。至今有指导性意义的新方案出台已10年有余,为专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随着专业的快速发展,新方案难免有缺陷和考虑不周的地方,各学校在实践过程中对新方案的利弊都有切身的体会和认识。最近几年教指委多次组织了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的教学改革研讨会,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以不断改进和修订培养方案。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是从2001年开始全面执行新方案,本文以我校的实践为基础,并结合与兄弟院校的交流,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专业的课程体系

新方案与旧方案相比,变动最大的是课程体系。现就我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共识,对课程体系提出若干思考。

1.“流体输配管网”是新方案增设的课程,主要内容为泵与风机、本专业涉及的各种流体输配系统及其水力计算方法、管网的理论分析和数值分析等[1],这些内容对于本专业的学生培养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内容。

泵与风机的内容过去与流体力学在同一本教材中,名称为“流体力学泵与风机”。作为课程则有两种处理:一是一门课程,与教材同名;二是分为“流体力学”和“泵与风机”两门课程,用同一本教材。各种流体输配系统及其水力计算的内容,过去均在专业课程(比如“供热工程”、“工业通风”等)中学习。

新方案增设“流体输配管网”课程的初衷是将原来各专业课中与流体输配有关的内容,集中在一起学习,有利于学生认识其共性,并可以减少内容的重复[2]。但是从教学实践来看,这样安排是不恰当的,原因有三:一是在专业课中不能不讲热媒的输配系统。以供暖工程为例,单管系统、双管系统、单双管混合系统、垂直系统、水平系统、上分式系统、下分式系统等这些供暖的系统形式及其特点和应用条件,在专业课是必须讲授的。既然如此,在“流体输配管网”课程中再罗列出来必然重复。目前的实际情况就是在“流体输配管网”和专业课的教材里都有这部分内容。二是就水力计算的内容来说,虽然不同的系统(水系统、蒸汽系统、风系统等),水力计算的原理基本相同,但计算方法却有许多的不同,因而合并到一门课程中,从内容上并不能合并,教材不能减少篇幅,学习不能减少学时。从实际情况看,“流体输配管网”的教材中,是把原来各专业课中有关水力计算的内容,全部照搬过来,因系统不同,方法不同,只能按系统分开讲述。三是无法安排上课的时间。如安排在专业课学习之前,则由于学生对专业课的有关内容不了解,而使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效果较差,在各校交流时,这一点已经成为共识;如安排在专业课学习之后,则与其他内容(比如泵与风机等)应当安排在专业课之前学习发生冲突,并且实际上将出现有的专业课学习之后,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因没有学习水力计算和泵与风机的内容而不能进行完整的设计。

因此。我们建议,管网的理论分析和数值分析部分进入“流体力学”课程,本专业的各种流体输配系统形式及其水力计算仍回到各专业课,而将“流体输配管网”课程更名为“流体机械”,以现有的泵与风机内容为主。另外增加两部分内容:一是本专业涉及的各种阀门。尤其是电动调节阀、平衡阀、自力式压差控制阀和流量控制阀等新型阀门。近年来这些阀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供暖和空调工程之中,对改善系统的性能具有很好的作用,有必要让本科生系统学习和掌握,而目前只是在一些专业课中简单提及,对工作原理、应用条件和选型方法没有详细的介绍。二是泵与风机的变速控制技术。供暖空调系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热(冷)负荷经常变化,为了响应负荷的变化,应当随之调整热媒的参数和流量,而集中调整流量的方式就是改变水泵风机并联运行的台数或者改变水泵风机的转速,这不但是保证供暖空调效果的需要,更是节能的需要。改变并联台数只能实现流量的阶梯式变化,技术也比较简单;而改变转速则可以实现流量的连续变化,技术也相对复杂,因而水泵风机的变速技术成为近年来供暖空调领域的研究热点,也被认为是这个领域重要的节能技术之一[3]。而目前的教材内容中,对于水泵风机的变速,只是分析其节能原理,缺乏工程中如何实现的内容,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实例是丰富多彩的。

2.“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也是新方案增设的课程。增设这门课程的初衷,也是将原来过去分散在各专业课中与热质交换设备有关的内容,集中在一起学习,有利于学生认识其共性,并可以减少内容的重复[2]。而这样做与“流体输配管网”一样存在无法安排上课时间的问题,即安排在专业课之前,则由于学生缺乏专业课知识的背景而学习效果不好,若安排在专业课之后则与一些较为基础的内容应当在专业课之前学习有矛盾。并且实际上也会出现,专业课结束之后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学生仍不能进行换热设备的计算,使课程设计不能完整进行。

因此,我们建议取消这门课程,同时在“传热学”课程中,根据专业课内容的需要,适当加强传质方面的内容,而本专业涉及的各种热质交换设备及计算,仍回到各门专业课中。实际上热交换原理就是传热学,质交换原理就是传质学,“传热学”是本专业主要专业基础课之一,已经包含这两方面的内容。传热与传质,其规律有基本相同的数学表达,但毕竟是两种物理现象,所以可以考虑在加强传质方面的内容之后,将“传热学”更名为“传热传质学”。

3.新方案将原“供热工程”的室内供暖部分、原“工业通风”和“空气调节”的部分内容合并[4],设“暖通空调”课程,目的是将室内热湿环境的控制技术集中在一起学习。从教学实践看,这样做有不尽合理的地方。室内供暖系统与室外供热管网均为集中供热系统的组成部分,前者为后者的用户,二者之间有许多的联系,比如前者的系统形式及散热器选择与后者的情况就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这两部分内容不宜分开。通风工程是本专业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指以通风的方式改善室内(厂房内)空气质量的技术手段。新方案设置的“暖通空调”课程仅包括将室外的新鲜空气引入室内,将室内的污浊空气排向室外,无需对空气进行除尘和去毒处理的通风系统。其实这种系统较为少见,技术上也很简单,所以“暖通空调”课程的主要内容实际上成了室内供暖与空调部分内容的合并,二者是不同的技术方式,所以内容上也无法融合。而对于工业厂房中需要对含尘、有毒气体进行处理后再排放的通风系统,则单独开设课程,名称为“空气污染控制”(有的学校为“通风工程”)。

鉴于以上情况,我们建议,取消“暖通空调”课程,室内供暖部分回到“供热工程”课程,恢复“空气调节”(或者“空调工程”)课程,有关通风的内容(不包括空调工程的通风)全部进入“通风工程”课程。从各校的实际情况看,有不少学校已经按如上方案运行,而没有执行教指委的新方案。我校在执行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新方案10年之后,于2010年开始改为如上方案。

4.“制冷技术”是旧方案和新方案都有的一门课程,作为空气调节的冷源,一直是本专业的主要专业课。实际上热泵与制冷有相同的热力循环,都是付出一定的能量代价,使热量从低温热源流向高温热源,在低温热源一端形成制冷效应,在高温热源一端形成制热效应。若利用其制冷效应,则称为制冷;若利用其制热效应则称为热泵;当然随着节能技术的发展,愈来愈多的系统两种效应同时利用。并且,就空调系统的热泵来看,往往是同一台机器,夏季制冷而成为制冷机,冬季制热而成为热泵。过去,由于热可以由煤炭等一次能源燃烧而较为容易地获得,而不必购置制冷机(热泵机)这样昂贵的机器及耗用宝贵的电力来获得,所以制冷机(热泵机)的制热效应长期没有被充分开发利用。随着能源的日益紧张,节能意识的日益增强,人们才逐渐重视并利用制冷机(热泵机)的制热效应,进行低品位能源的开发和应用[5]。在我国,除了风冷热泵稍早一些,1990年前后,水环热泵、地下水地源热泵、地埋管地源热泵才开始逐渐引进和应用,20年来,尤其是近10年来热泵技术在我国空调领域的应用有了飞速的发展,已经广泛应用于中央空调和家用空调。

鉴于以上情况,我们认为:(1)由于热泵与制冷在原理和设备上的同一性(或统一性),二者的学习应在同一门课程中。关于课程的名称,如果从无论热泵和制冷都是“使热量从低温热源流向高温热源”来看,可以采用“热泵技术”;如果照顾习惯并把内容提示的更为明确,可以采用“制冷与热泵”。(2)要与时俱进,大力加强热泵方面的内容,把近年来我国乃至世界上热泵技术的发展和工程经验提炼到教材中。

总结以上意见,我们提出的本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如下:

专业基础课——流体力学、传热传质学、工程热力学、建筑环境学、流体机械。

主要专业课——供热工程、空调工程、通风工程、锅炉及锅炉房设备、制冷与热泵、建筑设备自动化以及燃气方面的课程1~3门。

二、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

专业的培养目标,对本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计划的安排以及考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对本专业的认识,都是很重要的。新方案对培养目标的表述为[2]:培养适应21 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有创新意识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高级技术人才。毕业生能够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室内环境及暖通空调、建筑给排水、燃气供应等公共设施系统、建筑热能供应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以及建筑自动化系统的方案制订,并具有初步的应用研究与开发能力。能在设计、研究、安装、物业管理以及工业企业等单位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

对这个表述我们谈一些想法:(1)1998年颁布的新专业目录中有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能够从事建筑给排水系统的技术工作,显然是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那么,在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中也有建筑给排水,就出现了两个专业培养目标的部分重叠,我们认为是不妥当的。学习一些相邻专业的课程,有利于工程之间的配合,当然是可以的。但培养目标不应当重叠。(2)表述中出现了“室内环境”,实际上,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只能够解决室内的空气环境问题,即空气的温度、湿度、洁净度以及空气品质,而其他环境问题主要应当是建筑学专业考虑的。并且将“室内环境”及“暖通空调”并列也不恰当,因为室内空气环境的控制,正是通过暖通空调系统来实现的。

这里,借鉴新方案关于培养目标的语言模式,我们给出一个培养目标的表述:本专业主要培养营造建筑内空气环境的高级技术人才,毕业生能够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供暖、空调、通风等系统和集中供热系统、燃气供应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以及建筑自动化系统的方案制订,并具有初步的应用研究与开发能力。能在设计、研究、安装、物业管理以及工业企业等单位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

三、专业名称

对目前的专业名称“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本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有很多的议论,社会各界包括考生和家长普遍感到困惑。首先,“建筑环境”是什么含义呢?从字面上可以是建筑外的环境,也可以是建筑内的环境,并且“环境”一词含义广泛,而本专业的主要任务是营造建筑内的空气环境。其次,建筑设备是什么含义呢?显然是建筑使用所应当配置的设备,自然包括暖通空调、燃气,也应该包括给排水、电梯、消防、强电弱电系统等,明显超出了本专业的范围。所以我们认为,现行的专业名称,与本专业的任务和培养目标之间有一定的不吻合度。这里我们提出几个专业名称,供有关方面参考。

1.空气调节工程。人们一般认为,采用制冷机(热泵或其他方式)生产冷量(热量),来营造和控制室内热湿环境的系统为空调系统,实际上供暖可以提高室内空气温度,通风可以提高建筑内空气洁净度,改善空气质量,因而供暖和通风可以说是广义的空气调节。所以采用这个名称,与本专业的主要任务较为吻合,对于社会各界以及考生和家长正确认识这个专业都更为有利。这个名称的缺点是未能反映燃气供应。

2.空气调节与燃气供应工程。这个名称倒是概括了本专业的全部任务,但似乎也有不妥。将“空气调节”与“燃气供应”并列,而实际上二者并不具有必然联系,难免让人感到奇怪。再者,从本专业的任务来看,主要是前者,后者的比重较小。

据我们的了解,许多学校在执行新方案的过程中,与我们有相同或相似的体会和困惑,致使目前各校对新方案基本构架的执行,有许多的差异。当然,教指委提出的培养方案基本构架是指导性的,并不具有强制性,各校完全可以根据师资力量的特点、社会需要、地域等情况制订自己的培养方案。但是如果教指委提出的培养方案基本构架本身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修正,那么就会更加有利于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付祥钊. 流体输配管网[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 肖勇全,李岱森.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计划总体框架的制定与探讨[J]. 高等建筑教育,2002(2):61-63.

[3] 江亿. 我国建筑能耗状况及有效的节能途径[J]. 暖通空调,2005.

[4] 陆亚俊,马最良,邹平华. 暖通空调(第二版)[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比热容教案篇3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药剂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3-0213-02

药剂学是我校生物制药专业重要的专业课之一,通过本课程可以使学生掌握药物制剂和剂型的生产设计、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毕业后从事生物药品生产、研究等相关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关键环节

案例的选择首先具备典型和实践指导意义,具备与教学内容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注重体现我校应用型生物制药专业的人才培养。教师在教学前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归纳,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充分的准备。

二、案例教学法运用的形式

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有两种形式:(1)案例主线式。以案例作为主线展开教学;以案例的分析、解决进程来控制教学速度;以案例的分析材料带出教学内容和知识点。(2)课后作业式。在教学实践中,第二种形式受限于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觉性,笔者以运用第一种形式为主。

三、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除了药剂学中经典的案例,如二甘醇事件、“反应停”事件、磺胺醑剂事件、“苯妥英钠片剂”事件、“亮菌甲素注射液”事件、“欣弗”事件、“鱼腥草注射液”事件等,笔者也进行了其他案例教学的尝试。

1.实例一之毒胶囊事件。2012年4月15日,媒体曝光了某省一些企业用生石灰给皮革废料进行脱色漂白,随后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胶囊生产企业,最终流向药品企业。经调查发现,9家药厂的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严重的超标达90多倍。在讲授“固体制剂”这一章中第五节“胶囊剂”内容之前,通过教师讲授或者网络视频播放“毒胶囊事件”的始末,让学生们理解药物辅料的重要意义,导出胶囊剂的组成和制备工艺,学习明胶等辅料在药剂学的地位和作用,重金属铬在药剂学中的危害等内容,同时提高学生作为药学工作者的使命和义务。

2.实例二之脂质体。多柔比星是一种抗肿瘤药,用于白血病、恶性淋巴瘤、乳腺癌、卵巢癌、软组织肉瘤等,不良反应包括造血功能抑制、心脏毒性、口腔炎、脱发、高热。但是将多柔比星制成脂质体可提高其治疗效果,同时降低其毒副作用。在讲授“缓控释制剂”这一章中第四节“脂质体”内容之前,教师先讲授上述案例,并提出如下问题:(1)如何在治疗癌症的同时避免上述严重的不良反应?(2)是否可以开发出一种新制剂?(3)脂质体是如何使药物发挥治疗作用而避免不良反应呢?(4)如何制备脂质体呢?通过上述提问和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补充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的把控,剖析上述问题的本质,发挥好教师的指导作用,导出本次课堂的授课内容。通过对“脂质体”教学内容的讲授,说明将多柔比星制成脂质体可提高其治疗效果,降低毒副作用,是一种新型化疗药物,可作为一种控释靶向药物在肿瘤化学治疗中获得广泛应用。在讲授缓控释制剂的过程中,交代本类制剂血药浓度平稳、安全性高,可以减少给药次数,适用于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心绞痛等患者;避孕药物制成缓释制剂,可减少漏服造成的意外情况的发生。通过用新盖中盖高钙片的案例,介绍缓控释制剂药效持久,无需频繁给药的特点。笔者用常用治疗高血压的三种进口原研药——苯磺酸氨氯地平(络活喜)、非洛地平缓释片(波依定)、硝苯地平控释片(拜新同)进行比较研究,说明常释制剂、缓释制剂和控释制剂的区别和特点,学生学习兴趣更浓,讨论积极,更易理解和吸收。

3.实例三之制药用水的制备。反渗透膜的发明,被认为是一种仿生技术,一名教授看见一只海鸥在海面上喝水,就想他喝咸水行吗?后来他仔细观察,发现海鸥喝一口海水以后,又吐出半口水。后来他经过试验,解剖海鸥发现其体内有一种膜结构,可以淡化海水,这层膜就是反渗透膜的雏形。在讲授“液体制剂的单元操作”这一章中第一节“制药用水的制备工艺”内容前,通过上述案例的讲授,导出制药用水的制备过程,使学生能更容易地理解反渗透的原理和工艺。教师还可以继续进行案例介绍,说明本项技术已经应用到航天领域上,用来淡化航天员的尿液获得淡水循环利用,以及被应用到民用上水处理上。在药品生产企业,反渗透技术是最可靠、有效的净水技术,为讲授“制药用水的生产工艺”做下铺垫。

4.实例四之热原。某医院临床使用某一种药物进行静脉滴注时,出现如下情况:患者在滴注开始0.5—1小时内出现冷颤、出汗、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体温达到40摄氏度,严重者出现休克。根据这种情况,采取了针对热原反应的治疗措施:停止输液,注射山莨菪碱。用药后一段时间,热原反应消失,患者逐渐恢复正常。在讲授“输液”这一章中第三节“热原”内容前,通过上述案例的介绍和电脑视频播放导出如下问题:(1)什么是热原?热原的组成是什么?(2)热原致热的主要成分是什么?(3)热原有哪些性质?热原的污染途径有哪些?热原的去除方法有哪些?热原的检查方法有哪些?(4)热原对注射剂的生产会产生什么危害?通过学生讨论和总结,归纳出热原的组成、基本性质、危害、检查方法和去除方法等教学内容。

5.实例五之药厂厂房空气净化方案。注射剂的灌封工序需要在100级洁净环境内进行,可在如下三种空气净化方案中进行选择:(1)整个车间都采取层流洁净室。(2)把车间分成若干空间,控制区采用乱流净化,洁净区采用层流净化。(3)采用局部洁净区。教师提问学生选择哪一种方案比较好?并分析上述方案的合理性。在講授“液体制剂的单元操作”这一章中第四节“医药洁净厂房空气净化”内容前介绍上述案例。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并在药剂学课程见习的过程中,带领学生参观了福瑞邦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射剂生产车间,了解了车间的整体布局,引导学生回忆见习内容并踊跃发言,分析何种方案具有合理性。最后教师分析总结如下:第一种方案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第二种方案虽然有利于控制污染,但仍存在不少缺点,如建筑平面复杂化,造价增加,且不利于流水作业线,不利于人员进出,不利于生产管理,不利于组织新生产线,等等。最好的方案为第三种,其工程造价和日常维护操作费用低,能同时满足不同洁净度的要求,不存在第二种方案的缺点。目前多数药厂都采用此种方案,即洁净工作台保证局部洁净。

四、案例教学法运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中也容易暴露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案例素材的来源相对有限。经过实践,笔者主要从教材和期刊、学生实践单位(医院、药店、制药企业)、新闻报道、企业生产和科研实践、制药企业宣传片、制药新设备和教学心得中获取。(2)个别案例的趣味性太强或与教学内容的相关性不够,这是要尽量避免发生的。案例的选择十分重要,不要选择很勉强的例子,否则会欲速而不达。(3)案例设计过于高深,虽然教师也在不断讲解,很多学生仍不能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参考文献: 

[1]曹艳,陈明.案例教学法在药剂学实验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3,(16):114. 

[2]胡彦武,王红梅.案例教学法在高校药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10):90-91. 

[3]陈军,蔡宝昌.案例教学法在药剂学教学中的运用[J].药学教育,2007,23(06):31-33. 

[4]郭秀梅,刘春兰.案例教学在药学综合课程中的应用[J].硅谷,2008,(18):149. 

比热容教案篇4

关键词:小学体育;全过程动态备课;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10-0051-03

一、新课标下的全过程体育动态备课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体育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都在不断改变和发展,浙江省教研员余立峰提出了一个新的单元构建的思维方式,即“技术、体能、运用”三个维度视角下的单元构建思想。这间接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要求。全过程体育动态备课是适应时展需求,在体育动态备课的基础上,以新课改理念为大方向,提出的贯穿教学始终的备课方法。它更多地注重在变化中因势利导,在尊重学生学情、场地、天气以及教师本身的条件的基础上,结合体育教学培养方案、教学目标的要求,在计划、课堂教学以及教学完成的过程上,随着时间以及主、客观条件的变化,不断地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实现调整、改进和完善,具体表现为围绕一个教学内容展开的一节或多节课的备课过程,要求更具操作性和实效性。

二、全过程动态备课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一个传导机理

备课本身是一项计划,计划是思路性的,属于意识范畴,而具体的实践却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仅仅按照计划实施课堂教学而不重视具体实践的变化来应对,那么有可能使得计划与实际相违背,而如果以具体实践的变化为因由而轻视了备课,那么从长远来看,就容易使得课堂教学偏离教学目标,或者因为无法满足阶段性的教学目的而降低教学效果。全过程动态备课讲究的就是计划与实践的统一,因此,全过程动态备课所遵循的一条基本哲理就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在计划指导下开展实践,在实践应用下改善计划。

一般以为,备课仅仅是课前的准备工作。从字面看,备课即准备课堂教学,但在全过程动态备课的视野下,这个层次的备课偏于狭义,全过程动态备课贯穿了课前、课中以及课后三大过程。课前需要充分的准备,课中需要精心的实施和调整,课后则需要及时地总结和反思。

首先,课前的备课是基础性的工作,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安排具体的教学计划和课程方案,这是一项思路性的工作,为后面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大框架。脱离了这项工作,后面的教学实践将失去准绳、无据可依,就容易使得课堂教学无的放矢、缺乏效率以至于偏离教学目标。

其次,课中的教学实践需要因变而变。拘泥于一成不变的备课内容将使得课堂变得僵硬、缺乏生趣,严重的甚至可能与事先制定的教学目标相违背。其原因在于,受体育课程的教学特性影响,学生是活的,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场地虽然是死的,但也容易受到季节、天气、施工等影响,因此也容易变成活的,而教师当然也是动态的个体,也受到个人的情绪、身体条件等影响。因此,在大框架不变的前提下,需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因时易势,以变制变,遇到未料情况发生时,需要适时、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最大化达到教学目的。

最后,课后的教学总结与反思是教学提升的关键。在将计划应用到实践中时,或许会感到有那么些闪光点,或许也会感到有那么些瑕疵,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后及时地总结和反思,把好的做法或想法及时保存下来,把遇到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并思考更好的解决方案,那么在以后的备课中就可以得以更好地完善。

在这样一个自我修复式的全过程动态备课中,备课的成熟度将越来越高,而课堂实践经验也将越来越多地反映到备课之中,问题也将随之减少。假设完全达到教学目标为100分,那么随着螺旋式上升的全过程动态备课,实践教学所能达到的教学目标将不断趋近于100分。

图1 全过程动态备课

三、全过程动态备课在体育课实践中的运用

1.“动”在课前,考虑全面,制定合理教案

相较于其它学科,体育与健康的教材省内外不统一、参考教材少,室外活动课易受天气、场地、器材等多种因素制约,需教师备课具有更强的灵机应变能力。

第一、教案要考虑天气情况。一节室外广播体操课在温度20°左右的天气和在寒冬里上课,其在教案的准备活动教学环节设计上要存在区别。前者,教师可以低强度运动作为课前活动,就能达到让学生热身、舒活经脉的作用,而在寒冬里,就需要安排趣味跑等运动强度大的热身活动,达到热身效果。

第二、教案还要考虑场地、器材。以 “奔跑吧,兄弟”里的撕名牌游戏环节为例,改编并设计一节体育追逐课。在操场人不多、场地宽阔的情况下,即使大量学生自由奔跑,也可以确保安全,开展效果也不错,但如操场已是人山人海,这样的练习活动就存在安全隐患甚至无法开展,因此教师就必须调整教学环节,甚至改变教学内容。同样的,排球课若没有充足的排球,羽毛球课无充足的球拍和羽毛球,也都无法开展正常的体育教学。因此,场地、器材对一节体育课的备课都非常重要,教师应将其考虑其中。

2.“动”在课中,“案”随课改,打造适宜教案

体育实践课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学生课堂表现、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的个体差异等都会影响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和最后的呈现形式。以浙教版水平二《跪跳起》一课为例。

课前、课中的案例:

(1)备课教案

(1)热身激趣,语言导入

①垫上操,引入脚背拍垫 ;

②游戏:红绿灯(利用膝盖进行红灯停、绿灯行的四面转发,让生体会腿部离垫,腿部发力)

(2)技能掌握,体验乐趣

①无臂起跳练习

②带臂起跳练习

③起跳摘物

④完整跪跳起练习

⑤组合练习:跪跳起+燕式平衡,跪跳起+挺身跳(选择其一)

(3)恢复身心,放松结束

实施教案一出现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问题一:原以为游戏红绿灯比较具有趣味性,却在实施中发现学生在转至身后时,看不见教师的红绿灯牌,而转身会影响腿部发力和起跳。

改进措施:练习一次后,立刻改“红绿灯”游戏为“撑垫跪跳起”。

问题二:原想通过有无手臂练习让生体验手臂制动用力的作用,而课堂实践证明,无臂练习,学生根本无法单单靠腿部发力,而且导致学生身体重心不稳。

改进措施:不再进行无臂练习环节,而是通过尝试―集体练习等形式增加摆臂起跳的练习次数。

问题三:组合练习安排了跪跳起+挺身跳,发现这个练习相对更受男生喜欢,女生不但不好完成这个练习,也不喜欢。

改进措施:增加一项组合练习,并让男女生自由选择其中一项练习练习,让学生在对比实践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组合项目。相对来说燕式平衡更适合平衡性好的人练习,而挺身跳更适合腿部力量和腰腹力量好的学生选择。

(2)课中教案

(1)热身激趣,语言导入

①垫上操,引入脚背拍垫

②游戏:撑垫跪跳起

(2)技能掌握,体验乐趣

①弹弹弹练习

②起跳摘物

③完整跪跳起练习

④拓展组合:跪跳起+燕式平衡,跪跳起+挺身跳(选择其一)

(3)恢复身心,放松结束

3.“动”在课后,多次打磨,形成优质教案

课后动态调整的案例:

全过程动态备课不仅要求在课前精备课,根据课中生成调整教案,还要在课后不断磨课改进,最后形成优质教案。以笔者参加台州体育教学大比武《体育与健康》水平二的跳跃单元第四课时为例,立定跳远是主教材,重点为双脚用力蹬地,难点是摆臂与蹬地协调一致。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围绕重难点,进行了体育教案的设计,并对这一教学内容不断调整完善,最终形成了一次体育课的动态备课,呈现的教学课堂广受好评。

(1)课后教案一

(1)快乐热身

①图形跑,边跑边模仿边做伸摆练习

②热身操

(2)游戏引导

①顶绳比远:直体顶绳比远、半蹲顶绳比远

②手摘仙绳:直体顶绳比远、半蹲顶绳比远

③悄悄落地:原地跳起轻落、向前跳起轻落

④双跳双落

(3)探索合作:飞越彩绳

(4)收获喜悦:小组比赛

(5)恢复身心,放松结束

实施教案一出现的问题:

问题一:在跑动中做伸展练习出现断续性,笔者将其改为提示中的图形跑,为下面的队形变化作铺垫。

问题二:第一次试上课后就明显感觉这套操对学生有点难,动作不够简单。而作为比赛课,没有学生的提前接触,操一定要编排得易操作又能与立定跳远相关联。

问题三:对于顶绳比远环节,发现绳子难放置,但又一时找不到更好方法。同时发现直体顶绳根本无法发力,改为取消这一教学环节。

问题四:看似形式多样,但立定跳远完整练习的教学环节缺失,学生的掌握情况不够好。

问题五:第二块副教材缺失。

一节课中出现这么多的问题,课堂效果是不会好的,教案一的实施没有能完成教学目标。发现问题,及时修改调整教案并将其再实践运用。

(2)二度调整教案

教案二:

(1)快乐热身

①图形跑,跟随师跑出L型、S型、O型和三角形

②热身操,音乐舞曲 - Rise And Fall(ClubMix)

(2)游戏引导:

①半蹲顶绳比远

②手摘仙绳:直体上摆摘绳、半蹲上摆摘绳

③悄悄落地:原地跳起轻落、向前跳起轻落

④双跳双落

(3)探索合作:

①立定跳远完整练习 ②飞越彩绳 ③小组比赛

(4)收获喜悦:趣味爬行

(5)恢复身心,放松结束

实施二度调整教案出现的问题:

问题一:热身操音乐过于成人化,动作及音乐无法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怎样挑选合适的歌曲,并结合音乐编排动作是急需改进的关键。

问题二:在顶绳比远环节,无论学生怎么用力顶,还是顶不远。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双脚用力蹬地发力的感觉,为何不考虑蹬地比高?

问题三:在向前跳起轻落环节,由于没有目标,学生也失去动力,这一环节仅仅比轻而没有在此基础上的比远,因此在下一教案里要设置目标物。

问题四:双跳双落与完整立定跳远有类似,这一双跳双落可以有机结合到完整的立定跳远中,让教学环节变得更加紧凑。

问题五:副教材不够有新意,也不适宜四年级学生,思考一个既有合作性又锻炼学生双臂、腰腹力量的练习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针对以上不断出现的问题,笔者再次对教案进行修改调整。

(3)三度调整教案

教案三:

(1)快乐热身

热身操,音乐舞曲 - Rise And Fall(ClubMix)改为音乐舞曲 《小苹果》,动作里饱含立定跳远的蹬摆动作

(2)游戏引导

①顶绳比远改为弹簧发射:原地屈腿蹬伸跳、半蹲顶物比高

②手摘仙绳

方法:前后两人一组,一人作持桃者,一人作摘桃者,相互交换(举挑者可根同伴水平调整桃子的远度和高度),增加学生的选择度和灵活度,去除多余的直体上摆摘绳

③悄悄落地:原地跳起轻落(听声音辨轻) 、向前跳起轻落(前方设置1、2、3分数线)

(3)探索合作

①立定跳远完整练习:一步立定跳远、连续跳两步

②飞越彩绳(四人一组,其中两人用彩绳设置一掌高的障碍线,另两人进行练习,依次):自我调整、挑战同伴

③摆设造型

(4)收获喜悦

①素质练习:“一秒钟马路变拱桥”:第一人做仰卧成拱桥,另一人钻爬;第一人做俯卧于地面,另一人则跨过

(5)恢复身心,放松结束:《荷塘月色》放松操

实施三度调整教案出现的问题:

到此刻,教案已经进入细节的修改中,如何让教案更加完美,让问题考虑更全面,是最后阶段需考虑的,也因此有了最后的教案定稿诞生。

(4)四度调整教案

对于“弹簧发射”环节,头顶跳绳始终觉得不够理想,因此改跳绳为带有摩擦性的特制小竖条。同时将素质练习从简单的学练到1分钟计时,以钻爬、跳跃数量多者为胜,这大大增加了练习的趣味性和队员间的合作性,进一步考验同伴间的配合能力。

四、结语

在这种全过程动态备课的模式下,可归纳出三大特点:

一是对于学生。在“学为主体”思想的引领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动态备课围绕学生转,有利于根据学生的特点改进教学实施,从而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

二是对于教师。教师对教学全过程的思考与探索有利于锻炼教师的总结归纳能力,也有利于教师积累课堂实践教学经验。

三是对于课堂教学效果。动态的根本目的是因变而变,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在全过程动态备课模式下,有利于不断趋近于100%的教学目标,从而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余立峰.“技术・体能・运用”视角下的单元构建研究[J].体育教学,2014(06).

[2]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必学内容教师用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07):114-116.

[3]周慧.以“动”制“动”――浅谈营销专业课教师的动态备课[J].河南教育(职成教版),2013(04).

比热容教案篇5

关键词:问题导学;初中物理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087

一、前言

问题导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核心贯穿整个教学流程的教学模式。问题导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地位,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探究性学习,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各科教师的普遍重视。问题导学运用于初中物理教学,可以改善课堂氛围,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潜能,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提高初中生的综合素质。

二、问题导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1. 初中物理备课中运用问题导学,能够确保教学的高效

初中物理教学知识点零散繁杂,为了在短短40分钟的课堂上获得高效教学,物理教师通常要做细致的课前准备,将问题导学引入备课过程是较常用的方法:首先,教师充分研读课本,自己先吃透目标课文到底讲了什么?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需要向学生讲授哪些?通过哪种方式讲授?可借助哪些教具?课堂要获得什么效果?课后练习要如何安排?从整体教学流程上自己设问并作出准备。其次,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提问,设想学生可能感兴趣的、必须要掌握的、会觉得枯燥空洞是哪些?并带着相关问题进行课前准备和教案书写。最后,教师利用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前准备,可以快速理清课文内容,析出重难点,抓住要害,利于将课堂准备的饱满生动,提高教学效率。

2. 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学,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

(1)课前引入问题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为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初中物理课堂开始前,物理教师要进行问题导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例如,在学习九年级物理《比热容》一课之前,教师先播放一段小短片,短片里阳光灿烂,天气晴朗,两个胖乎乎的小男孩光着脚丫在沙滩上玩耍,很快两人便起了争执,一个认为岸上更凉爽,一个认为到海里划船更凉爽,争执没有结果。播放完短片,教师提问:“同学们认为谁说的对呢?”。针对同学们的疑问和七嘴八舌的回答,教师告诉学生,“学习了这节课就知道了!”“为什么呢?”学生带着疑问开始了一堂课。

(2)预习时引入问题导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问题导学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所以在开始初中物理教学前,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环境。自主学习主要体现在课堂预习上,因此,教师可在课前导入了问题后,让学生带着教师的问题和自己的疑问进行课文预习和思考,尝试自己寻找答案。例如,在《比崛荨芬豢沃校教师问“到底是岸上更凉爽还是划船到海上更凉爽?”,带着问题,学生开始预习,预习的时候学生能够提前知道,原来是和比热容有关,进而学习比热容是什么,影响比热容的因素有哪些。但初中物理教师应严格把握好预习的时间,将其控制在15min以内;在预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起到引导的作用,并留给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并让学生记录下不懂的知识点,留在下一环节解决。

(3)课中引入问题导学,有利于提升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

合作探究既发生在学生之间,也指学生和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合作,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经过对初中物理知识的预习后,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让学生掌握知识;而学生也可以通过向教师提问或遵从教师引导解决自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再或者可以通过建立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方式相互讨论、交换意见,并寻找解决方案。例如,《比热容》一课中,通过教学,教师已经让学生掌握了比热容的概念,明白了白天的海水比沙子凉,傍晚的海水比沙子暖和,是因为水和沙子的比热容不同造成的。那么,生活中因比热容不同引起的现象还有哪些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并举手回答,积极奖励回答正确的学生,纠正回答错误的学生。这种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此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4)课后引入问题导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初中物理课堂上运用问题导学模式进行教学,总结升华是最重要的步骤。总结升华既可以让出现在课堂上的问题有明确的解决方案或解决思路,又是将学生新吸收的知识进行训练和内化、加深理解、学以致用的重要一步。例如,在《比热容》一课的学习中,通过课堂的学习和实验,可以得出结论:烈日当空,到海里划船要凉快些!因为和比热容有关。比热容是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不同种类的物体的比热容不同。水的比热容比沙子大,温度升高慢,降温也慢,白天温度高,沙滩上的沙子升温快,所以踩起来烫脚,在海里划船较凉快。这种将案例与概念相结合、由表象上升到事物本质的教学,不仅能使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且还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问题导学是高效的教学方法,被普遍运用于初中物理教学中。在开展问题导学教学时,初中物理教师应坚定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前利用问题导学来备课,课堂上运用问题导学进行教学,最终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汪 斌.浅谈问题导学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2015(22).

比热容教案篇6

关键词:腐蚀与防护综合实验;特色;创新

作者简介:谢学军(1968-),男,湖南益阳人,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教授。(湖北 武汉 430072)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6-0124-01

“水质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根据教育部2001年11月6日印发的教高[2001]5号文件《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的精神,于2003年在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应用化学(电厂化学,工科)”专业的基础上,由武汉大学自主设置并由教育部批准的新专业。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应用化学(电厂化学,工科)”专业,历经五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以水质工程和水处理技术、工业水系统腐蚀与防护为特色,涵盖水处理过程监测、系统设计和自动控制等内容的专业体系。

“水质科学与技术”专业为进一步发挥在火力发电厂、核电站等大型蒸汽动力设备高品质水的净化、水质调节、水质检测与水汽系统材料保护等方面的专业特色与优势,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打造专业品牌,在加强和夯实专业主干(核心)课程“金属腐蚀与防护”及“金属腐蚀实验”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了“腐蚀防护综合实验”。

一、“腐蚀防护综合实验”的教学要求

教师在讲授“金属腐蚀与防护”课程中的发电热力设备水汽系统的腐蚀与防护理论知识时,针对生产实际问题,提出目前发电热力设备腐蚀与防护方面带有普遍性、正在解决的热点问题。作为“腐蚀防护综合实验”的实验选题,要求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即开始思考腐蚀防护综合实验的设计。

综合实验开始前,教师要重点讲授发电热力设备水汽系统的腐蚀防护要求、[1]腐蚀防护综合实验设计、实验与评价的基本原理,以及必要的实验操作要点,[2]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独立进行腐蚀防护综合实验方案的设计(包括实验内容、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仪器与用品、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结果的记录与评价、解决同一生产实际问题的不同防护方法的技术经济比较),对学生独立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评价、探讨、修改、完善,直至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能顺利进行实验;学生实验时实验室实施开放式管理,教师考察学生整个综合实验的全过程,并随时进行指导、讲评,最后由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在实验报告中根据实验结果提出指导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可行方法,并发表实验感想。整个过程强调实事求是和创新发现的科学探索精神。

二、“腐蚀防护综合实验”的特色与创新

1.创新了实验理念与实验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科学研究能力

“腐蚀防护综合实验”课程开设前,学生们已做过很多实验,但都是单纯为巩固某些理论知识和培养某些实验技能的验证性实验,教师已准备好实验方案、实验仪器和各种实验用品,学生们只要照着实验方案做即可。而“腐蚀防护综合实验”集设计、实验、评价、指导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于一体,实验方案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设计,实验由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对解决同一生产实际问题的不同防护方法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提出指导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可行方法。这样,实验不再是单纯的、被动性的实验,而是集设计、实验、评价、指导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于一体的主动性综合实验,带有科学研究试验的成分,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巩固和综合检阅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科学研究能力。

2.创新了实验内容与实验方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腐蚀防护综合实验”的实验内容是教师在讲授理论课时针对生产实际提出的带有普遍性、正在解决的热点问题,如凝汽器管的腐蚀与防护,发电机水内冷空芯铜导线的腐蚀与防护,不同水化学工况防腐蚀效果的评价等。与以往的实验内容相比,“腐蚀防护综合实验”的实验内容与理论知识、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具有实效性、实时性甚至前瞻性的特点,既创新了实验内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创新探索。因为学生在学习腐蚀与防护理论知识时就已知道“腐蚀防护综合实验”的实验方案要自己设计,因此学生们在学习理论课时能主动学习,除在上课时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外,课后还能自觉查阅、分析、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并主动与教师交流、探讨。因为他们知道,设计实验方案必须有理论指导,而理论必须靠理论学习获得;“腐蚀防护综合实验”的实验由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对解决同一生产实际问题的不同防护方法进行技术经济比较,从而提出指导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可行方法,因而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必须考虑实验方案的实验可行性,也必须结合生产实际的特殊性与复杂性,考虑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现实性。因此,学生们能主动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从实验能否付诸实施、能否指导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着想设计实验方案。所设计出的实验方案既不能与理论脱节,也不能与生产实际脱节,而是要既理论联系实际,实验结果又能用于指导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创新实验方案。

3.改变了学生的实验态度,激发了学生的实验热情

由于学生们以往做的都是验证性实验,实验方案已有,实验结果已知,学生对实验缺乏新鲜感,因而实验兴趣不大,有为实验而实验的消极应付情绪。而这次综合实验,学生们面对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实验能不能顺利进行,实验结果能否用于指导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学生们跃跃欲试且都急于知道,因此实验态度端正,实验过程中积极主动,既动脑又动手,还不时请教教师。因此,可以说“腐蚀防护综合实验”改变了学生的实验态度,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实验热情。

三、结论

“腐蚀防护综合实验”已给九届学生开设,从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和进行实验的态度及所写实验感想可以看出,学生们非常喜欢这种实验形式,受益颇多。教师和学生都认为:“腐蚀防护综合实验”集设计、实验、评价、指导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于一体,创新了实验理念、实验方式、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案,改变了学生的实验态度,激发了学生的实验热情,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巩固和综合检阅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科学研究能力。

参考文献:

比热容教案篇7

关键词:工程热力学;绪论;课堂教学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237-02

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工程热力学》是很多工科专业学生最早接触的专业基础课,一般在大二学年开设,能否学好这门课程不但直接影响到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学生对上好专业课的兴趣和信心。《工程热力学》内容较多而且理论性、逻辑性较强,概念较多而且抽象难理解,公式较多而且使用条件复杂,所以被很多教师和学生认为是一门难教难学的课程,尤其是刚接触该课程时,不容易入门,对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的热情和信心有很大影响。

一、工程热力学绪论课的重要性

作为课程教学的第一课,绪论对于《工程热力学》课程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绪论课要帮助学生认识《工程热力学》课程的重要性。(2)绪论课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第一把火,要激发学生对新课程的向往,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从而主动去学习。(3)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绪论课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4)绪论课是树立教师形象的最佳时机,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绪论课,树立好教师的威信和地位,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二、工程热力学绪论课教学方案

1.以节能作为切入点,使学生明确课程的重要性与学习目的。《工程热力学》的研究目的最终可归结为节能。节能减排是近年来我国的基本国策,以节能作为切入点,介绍当前面临的能源问题,说明热能在能源利用中的重要作用,进而说明提高能量利用率是节能的一种途径。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能源浪费巨大,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节能工作大有可为,而《工程热力学》主要研究提高转化效率的途径,显然,《工程热力学》为节能提供了理论基础,强调学习本课程对解决能源问题所具有的意义,这样使学生明确了课程的重要性及学习目的,同时使学生建立起强烈的责任感和求知欲望。

2.运用案例教学法,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理性认识。多举工业及生活中的工程应用实例,让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学以致用,让学生明白学到的知识可以解释和解决许多实际中的问题,这样才对学生有吸引力。比如讲述热能的重要作用时,可以将火力发电、煤层气发电、汽轮机、内燃机、燃气轮机等作为案例,这些都是平时常见且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学生对它们比较关注而且有很大的好奇心,通过讲解这些热力装置的工作原理,不仅可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还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强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

3.合理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增加与学生的互动。根据所要讲授的内容,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难度适中的学科领域的热、难点问题,或者把要讲的内容概括成几个问题,通过向学生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结论,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教学内容,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增强学习的质量与效果,同时培养其思维能力。例如在解释“热力学”中的“热”时,可以提出“热能与热量的区别与联系”这一问题让学生思考,接着可以补充说明物理上“做功与机械能关系”与热力学中“热能与热量关系”是相同的,这样引导学生利用旧的、已知的知识去探求对他们而言是新的、未知的知识,鼓励他们用新的方法、新的思路去获取这些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可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4.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可以使视觉和听觉同时发挥作用,增强直观性,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开发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比如通过视频或幻灯片播放人类的用能历史和自然界中常见的能量转化与转移现象,这些现象人们往往习以为常,熟视无睹,但其中包含着科学真理。如果我们结合教学内容,利用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现象导入新课,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弥补学生实践的不足,可以将一些大型的热工设备通过多媒体用图形表现出来,其热力过程用Flas表现出来。比如汽轮机、内燃机、燃气轮机、压缩机等,可以将实物图片和原理图同时展示出来,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如同看到实物一样。比如火力发电、内燃机、燃气轮机等,可以用Flas将其工作过程演示出来,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生动,易于理解。综合运用上述表现方法使得课堂讲授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结合热动力装置的工作原理引出主要内容,使学生明确课程的结构框架。绪论课既要说明课程的研究内容及其条理性,同时还应该讲明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条理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联,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从而避免平铺直叙,使学习效果达到知识点由点及线到面的程度。例如:通过讲解热动力装置(如火力发电、内燃机、燃气轮机等)的工作过程及原理,使学生明确实现连续工作需要的条件有四个:热源与冷源、工质、膨胀做功、循环,这四个条件也就是热力学的主要内容。接着详细讲解这四个条件涉及到的相关内容,结合课程目录可以引出热力学的主要内容及其知识框架,这样能够使学生对热力学的知识框架和条理脉络有个清晰的认识,确保他们在学习之前就对这门课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总之,绪论课在《工程热力学》教学中具有特殊的教学地位和重要意义,教师必须充分认识上好绪论课的重要性,认真研究和分析绪论课的教学特点和方法,上好绪论课。如何把绪论讲好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授课内容、授课方式、授课方法上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让学生不仅建立起基本的工程热力学概念,掌握工程热力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以及工程热力学的思维方式,同时能激发学生学习本门及相关课程的兴趣和信心,从而使教学能够顺利开展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廉乐明,谭羽飞,吴家正,等.工程热力学(第五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张文慧,吴学红.利用绪论课激发学习工程热力学的兴趣[J].科技信息,2009,(29):215.

[3]任晓利,陈小砖.提高《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

比热容教案篇8

关键词 工程热力学 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一、工程热力学的特点

工程热力学是热能与动力工程、化工机械及油气储运等许多工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这些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在高等院校教学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工程热力学是热力学最早的一个分支,主要是研究热能与其它能量之间相互转换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工程热力学包含的内容较多、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热力学理论和公式较繁杂、很多内容比较抽象,对于刚接触这门课的许多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难的一门课程。虽然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同为专业基础课程,但其学习难度要远高于传热学,因为传热学的主要内容就是传导、对流和辐射等三种传热方式,而工程热力学中既包括热力学三大定律、各种工质的热物理性质,还包括郎肯循环等各种热力循环。基于工程热力学学科的上述特点,必须积极探讨工程热力学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真正掌握工程热力学知识的目的。

二、工程热力学的教学方法

要做好工程热力学的教学工作,必须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通过教学法的改进来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在工程热力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点策略。

1、明确工程热力学教学的目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对工程热力学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工程热力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因此教学的首要目的是让学生对工程热力学的知识有比较牢固的掌握。但与此同时,老师应该对教学目标有更高的要求,由于工程热力学的特点,学好这门课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可以通过这门课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和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虽然高职院校的学生底子普遍比较薄弱,但通过正确的引导也会使他们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如在学习熵的概念时,由于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很多学生可能会比较困惑,这时老师应将课本内容与社会现象相结合,组织大家辩论社会的发展符不符合孤立系统熵增原理。同学们通过积极的辩论,不仅可以加深对热力学中熵的概念的理解,而且也提高了他们学习热力学的兴趣,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使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2、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好现代教学手段

现代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最典型的就是多媒体教学成了老师的阅读式教学和学生的浏览式教学,一堂课下来学生并没有收获多少东西。因此,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必须要认真准备自己的电子教案。在电子教案的制作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工程热力学课程的特点引入大量的信息和动画,这样便于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如在学习郎肯循环时,通过向学生进行动画演示,可以使学生对该循环的流程和循环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设备有一个非常清楚的了解。另外,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老师必须要注意扬长避短,大到内容的收集与调整、小到字体的颜色与大小等问题必须要认真对待。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将老师、学生、课件及教材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考虑,使教师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学生成为工程热力学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多媒体仅仅是教学的工具和辅助手段,并不能替代教师的作用,教学过程中仍然要以老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

3、积极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型”学习的模式

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是实践性和应用性比较强的人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贯彻“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就以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学习为例,虽然热力学第二定律仅仅是简单的一句话,但该定律却是用来判断热力过程能否进行的重要依据。利用该定律学生很容易对基本的物理现象进行判断,如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等。但在热力系统比较复杂的情况下,很多学生往往不知如何下手去判断该过程能不能进行。在进行该部分内容的教学时老师应多结合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根据课本的知识去判断有些表面看起来可以实现节能的热力过程能不能实现。如可以让学生讨论汽轮机做完功的乏汽有没有利用的价值,因为这是很多没有学过工程热力学的人经常会提出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学生有一个宏观的思维,对郎肯循环的整个过程有深入的了解,多进行类似的“研究型”学习,可以使学生将自己的所学用到实践中去,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教学手段多样化,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一个好的老师教给学生的是终身学习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从事的都是一线的技术工作,由于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因此这就对他们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工程热力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并且只要涉及到能源的行业都能用上工程热力学的知识,这为工程热力学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学好课本知识和进行必要的习题训练外,可以给学生布置实践性比较强的大作业,大作业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可以让学生就热力学中的某个热点问题进行文献调研,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写成报告;在学习完热力学中的主要热力循环过程以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理论上可以实现节能的热工设备等;另外,还可以让学生针对某个企业的能耗特点进行分析,找出其中潜在的节能潜力并提出实现的方案等。通过以上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基本的理论知识有了更好的掌握,而且也真正培养了他们的综合学习能力,对他们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及今后的工作都有着巨大的帮助作用。

三、结语

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从几个方面提出了做好工程热力学教学工作的措施。由于篇幅所限,仅就几个主要方面展开论述,希望能为从事工程热力学教学工作的大学老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比热容教案篇9

综上,案例在高职院校的《经济法》教学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及对笔者所在学校的实地调查,了解到在《经济法》教学中,在案例选择的内容和方式上存在一定缺陷:

(一)案例质量有待提高有些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及网络资源采用的是陈年旧案,教师在备课时没有经过筛选,上课的时候直接采用。此外,教师没有花时间搜集最新的典型案例,选择的案例没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和专业实践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直接导致了案例质量的不高,也直接影响了教学的实际效果。据江西省教育厅2011年度教改课题———《高职高专院校经济法案例教学现状的调查与研究》课题组的调查,68.8%的学生反映案例的质量只是一般,学生对于案例的要求中,实践性37.6%和时效性29.2%占的比重较大,而在另一项调查中,真实的生效的典型案例23.8%和具有时效性的案例45.5%在对学生的吸引力中占到了很大比重。[2]由此可见,案例的实践性和时效性是决定案例质量的关键所在。

(二)案例选择因教师而异笔者在调查中还了解到,由于授课班级较多,多数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的授课任务往往由几位教师分担,笔者所在学校也不例外。由于该课程是跨院系跨专业开设,导致上课的教师往往来自不同的系部,无法组建正规的教研室,开展相应的教研活动,集体备课的开展更无从实现,案例选择的沟通和交流就十分欠缺,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很少。

二、案例选择的具体操作方法

对《经济法》教学来说,案例选得好,教学就成功了一半[3]。笔者认为,在进行案例选择时,可采用以下操作方法:

(一)结合教学内容需要,选择新颖、典型、实际的案例所谓新颖是指选取的案例应该和当前的经济生活中的热点相结合,而且是新近发生的,时效性和新鲜性这些新闻的特性容易引发追求新鲜、新颖的高职学生的关注和兴趣。例如讲授《企业破产法》时可选择河北三鹿集团破产案件;讲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可选择苹果公司不执行中国的相关三包政策的案例等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典型则要求所选择的案例应尽量涵盖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能将理论知识融入案例中,帮助学生消化吸收晦涩的理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还体会到,如果能搜集到身边发生的真人真事为案例,现身说法,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参与热情更高。如讲授《合伙企业法》的时候,笔者就通过本校一名在校生与同学合伙创办企业的案例来进行课程导入,在课堂中,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被明显地激发出来了。

(二)做好学情分析,选择符合高职学生学习接受能力的案例有些案例虽然很新,社会影响也很大,但其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却很深很难,有的问题超越了高职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学生很难理解,甚至也没有必要知道那么深的东西。“黄光裕和国美股权之争”的案例就是如此,尽管是社会影响很大的新案例,但股权之争涉及了许多错综复杂的问题,如果教师在给高职生授课时深入地介绍其中复杂的有争议的问题,学生难以理解和消化,感觉在听天书,同样无法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选择这种案例时,一定要注意内容的取舍,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对于一些太深太难的问题,应当采取回避的做法。

(三)结合职业考试能力要求,参照历年职业资格考试真题选择案例对于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的学生来说,从事专业工作需要参加专业职务任职资格考试,如会计师、经济师、审计师资格考试和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税务师等执业资格考试,在这些考试中《经济法》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而在教学中,尤其在案例选择中,还应该与这些资格考试挂钩,多引用历年资格考试案例,加强学生职业考试能力的培养。培养职业考试应试能力也是经济法课程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之一,学生对事关就业质量的职业考试也比较重视,授课过程中讲授职业考试真题中的案例,学生一般都会感兴趣。但是,考试的案例都是经过处理的理想化的案例,便于考生分析和回答问题,这种案例跟现实生活是有一定差距的,教师需要跟学生讲清楚考试案例和现实案例的区别。同时,对于有些部门法,如公司法、合同法、会计法、税法等等,既是职业考试的重点,实践运用要求也高,教师就需要把握好案例选择的度,考试的案例准备多少,实践的案例准备多少,这些都是值得推敲和合理安排的。

(四)发挥团队优势,创建经济法案例库

1.如前所述,由于授课教师不同,在具体授课时,会出现案例选择因教师而异,案例质量良莠不齐、教学资源无法共享的问题。为了解决此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实行集体备课的形式。同一专业的任课教师一起备课,可以发挥团队优势,大家可对各自预选出来的案例进行比较,从中选取最优案例,这不仅可以有效地保证案例的质量,也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过程。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搜集案例,一方面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举措。搜集案例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要充分考虑高职生的实际情况。而多数高职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自主学习的水平也较低。因此,让学生搜集案例不能作为一种常态活动,而应当在讲授一些内容相对简单的部门法时有条件、有选择地进行,或者在讲授某一具体问题时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这样学生操作起来得心应手,容易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也能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兴趣。相对难理解的法律制度,案例选择还是应当以教师亲自选择为主。

3.在没有现成的合适案例可用的情况下,任课教师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编制案例。对于多方搜集精选出来的案例,可创建案例库,通过不断的积累,相信不管是对于教学还是科研来说都是一笔可贵的财富。编制案例要谨慎,现成的案例一般是经过充分论证和推敲的,故语言清晰,逻辑严密,相关说明不会产生歧义,也不存在违背客观事实的情况。教师如果要编制案例,除了要以教学内容为基础,还要注意案例语言的表达应具有专业性,同时要精炼、到位,避免罗嗦冗长;对案情的介绍要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用语要准确清晰,避免词不达意;注意检查案例前后的逻辑关系,不能自相矛盾,充分保证严密性;案例编制的场景要符合生活工作实际,尊重客观事实,不能凭主观想象随意杜撰;案例编制出来以后,一定要经过教研室或者备课组集体讨论,所有成员要认真阅读编制的案例,善于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并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比热容教案篇10

一、教材内容的改革

(一)教材存在的问题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最重要的参考书,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自不必说。但近日一则“高校教材无用论”的帖子在各大网站引起广泛关注。确实,教科书在学生中的利用率不足,甚至有些书只有在考试前拿出来翻看,平时却被束之高阁。究竟什么样的教材才会受到学生欢迎,才能适应教学的要求?目前国际经济法教材的专业性和理论性太强,有些内容晦涩难懂,离开教师的讲授学生是很难理解的。这样的教材学生自然缺乏兴趣。另外,教科书中的内容陈旧落伍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比如在国际投资领域,一些反应当代国际投资自由化趋势的内容及其晚近各国签署的双边投资协定的变化内容就没有得到体现。尤其是对于一些国际经济法领域的热点问题、前沿问题要么避而不谈,要么一语带过,教材缺乏实践性和新颖性[1]。更多的时候教材更像是一本大部头的学术专著,以这样的教材作为本科生学习用书显然是不合适的。一定程度上,它会封杀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国际经济法的热爱。

(二)教材的完善

在教材的结构编排上,应该紧凑,剔除不需要的章节;内容撰写上尽量使用简练的语言,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加入对于当前国际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讨论,启发学生对前沿问题的思考;在每一章节后增加一些经典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本合格的本科生教材,不在于向读者展示多少内容、宣讲多少论点;而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书中的知识,发现学习的乐趣,学会思考的方法。理论源于实践,生动实践创造丰硕理论成果。教师如果能够根据教学实践,在总结凝练升华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完善课程讲义,甚至将其编写成教材,那样的教材一定是最有实践基础的,一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像臧立著的《世界贸易组织法》就是总结自己在外交学院开设课程的基础上编写的。体系紧凑、内容新颖、结构科学、通俗易懂,非常合适学生阅读。当然这对教师的要求很高,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更需要在平日的教学实践中的日积月累。需要指出的是,这样做也会有一些弊端,如导致教材使用的混乱等。除了正式教材之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拟定一些参考书目,要求学生课下阅读,以补充教材内容的不足,使具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通过自学不断提高。

二、启发式教学法的运用

启发式教学,是指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引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对知识的掌握[2]。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就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对国际经济法充满强烈的好奇心,使他感受到学习国际经济法的急迫需求。这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改变过去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的教学客体,采用强注硬灌、呆读死记的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积极的引导启发,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出发,采取学生能够接受和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发散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来看,很多高校设置的国际经济法课时远远不能满足教学内容的要求,启发式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教师仅局限于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执著于概念、特点、性质的比较和分析,会导致大量的应授内容没有时间讲解,学生从一本书中所学到的内容有限。科学的方法是,梳理总结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国际经济领域的热点问题和争议焦点,以专题的形式逐一展示给学生,教会他们思考和辨别,为学生的未来学术研究奠定良好基础。现在各高校的法学院基本都建有模拟法庭,完全可以利用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由学生自己扮演争端当事方和国际仲裁机构,使学生更能身临其境地了解和模拟国际争端的解决。比如在讲解WTO争端解决机制这一章时,可以将学习的地点安排在模拟法庭,使学生亲历审判的现场,这种方式与其他方式相比较,更具有直观性,也更能增加学习的乐趣。

三、加强案例教学的内容

(一)案例教学的益处

由于国际经济法的专业化程度较高,学生对其不会像对民法、刑法那样容易获得感性认知和理解。在学生看来,国际经济法距离自己很遥远、很陌生,因此培养学生对于国际经济法的学习兴趣是教学的切入点。在教学中,当学生面对的不是生涩的公约,而是鲜活生动的案例,尤其是当他们通过努力为这些案例找到解决之策的时候,在享受创造带来快乐的同时,无形中形成强烈的成就感,将大大提升其对国际经济法的学习兴趣,促使其在国际经济法学习研究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这种兴趣的培养是任何其他方式都替代不了的。当然,在传统教学当中,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有时也会加入一些案例,但这是为了说明法律上的某个术语或某种观点而配合安排的内容,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对案情进行深入的探讨,甚至反应稍慢一些的学生,还没听明白案情,这个问题就过去了。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传统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条理清晰,从概念着手,大概念、小概念、特征、性质等等一路讲来,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理论很多,可是在对待一个真实案件时却往往无从下手,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案例教学一定程度上讲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案例教学是由学生在深入分析案情的基础上总结提出解决之策,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由理论学习到实际应用的转化。法学教育应该注重对学生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的双重培养,尤其是国际经济法这个对实践性要求很高的专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学,开发他们的创造力,教会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才是教育的初衷和应有之义。

(二)案例教学的实施

1.案例的选择。首先,案例的选择应带有典型性。案例选择应与所讲授的理论知识相吻合、环环相扣,并且应是国际社会经常发生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件,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当然案例的获得并不容易,一些案例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查找,但必须进行必要的筛查选择,以确保案例的质量和时效。国外法院尤其是WTO争端解决机构及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的案例无疑是首选,但在资料有限的基础上也可以选择我国法院审理的涉外案件作为教学的辅助素材,如一些法院主编的国际贸易案例集等等。其次,案例的选择应具有新颖性[3]。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国际税法的内容在不断发生变化,国际社会每年都会新签订大量的双边条约、多边条约并且原有的一些条约内容会被修改,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等等这些国际惯例也被不断的修订,因此所选取的案例一定要反映出国际经济法的最新内容。选择过时的案例,用已经废止的法律去解决问题,只能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错误。最后,案例的选择难易程度要适中[3]。如果选择的太简单,学生直接就能得出答案,没有讨论思考的价值。案例如果太复杂,学生会无从下手,不仅教学任务完不成,还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对国际经济法的学习热情,导致教学陷入困境。

2.组的划分。在组的划分方面,不应该只按照学号或座次这种固定的方式,应当发掘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因需组队。要注意将具有不同能力和素质的学生组织在一起,既要有人查找资料,有人专于翻译,有人擅长答辩,也要有人进行全局统筹。充分调动起每一个组员的参与热情,激发每一个组员的创造活力,在教学与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而使组成为全班教学充满活力的单元和微观基础,推动教学深入开展。案例教学尽管有着传统教学所不具有的一些优势,但传统教学更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对于形成系统的国际经济法理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传统的讲授方法不能丢弃,应该注重传统教学与其他手段的交叉并用。我们的目的不在于对某一教学方法的批判,而是寻求能让学生更好理解和掌握国际经济法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四、注重双语教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双语教学在国际经济法教学中的重要性

掌握并熟练运用英语,不仅是国际交往和贸易的基本前提,也对国际经济法教学提出了严格要求。我国国际法专业人才匮乏,尤其是掌握并熟练运用英语的国际经济法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导致我国在近94%的涉外案件中处于被动[4]。可见,随着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和涉外案件的不断激增,亟须一大批精通国际经济相关知识、具备一定的英语表达技能、熟悉国际经贸法律规则的专业人才。相比其他学科,国际经济法教学更应注重英语教学的运用。这既是与国际交往和经济互动对接,妥善处理涉外案件,维护我国涉外企业和国家合法利益的需要,也是通过学习研究英语表达方式,更好理解掌握国际经贸法律规则和体系,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国际经济法学术交流,实现我国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的需要。国际经济法自身的特点也决定了需要引入双语教学。国际经济法本身会牵涉到大量的国际公约,而这些公约多数文本都是用英语签署的;商业惯例、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甚至最权威的学术论著都是英文版本。因此,必须借助英文原著,才能更加准确地理解国际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和发展趋势,仅仅依靠学习研究翻译过来的资料是远远不够的。

(二)双语教学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