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除劳动合同申请书十篇

时间:2023-04-03 14:57:38

解除劳动合同申请书

解除劳动合同申请书篇1

乙方:xx(身份证号 xx )

甲、 乙双方就劳动关系终止达成如下协议:

一、 原劳动合同自x年x月x日起至x年x月x日止。

二、 甲、乙双方同意,自x年x月x日起终止劳动关系。

三、 甲、乙双方同意终止合同补偿金为x个月工资(按当事人上年度月年均工资计算)合计:xx(小写:xx元)。

四、 本协议自签字日起生效。

五、 本协议一式三份,甲、乙、市社保局各执一份。

甲方:xx公司 乙方签字:

(盖章)

解除劳动合同申请书篇2

原告李某于 1979 年在被告宜昌市某建材公司参加工作,为该公司砖厂成型车间操作工。1981年 8 月 31 日在工作中其右臂被制砖主机绞断,伤愈后被安排在单位从事收发工作。1989年 11 月 5 日,李某要求被告给予一次性补偿伤残费用后与其脱离关系。于是,双方于 1990 年1月2日签订一份《协议书》,约定被告一次性给付原告伤残补助费、养老保险金、假肢费等费用后,“双方再不存在任何关系”。协议订立后,双方均按协议履行了义务。1995年7月1日,原告向被告提出申请对其工伤致残进行鉴定,被告如实对原告的工伤填写了《企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鉴定表》,并报送劳动局对其进行认定。同年10月20日,劳动局认定原告为五级伤残职工,但其待遇未落实,原告也未向有关部门反映与申请仲裁。2003年 10 月10 日,原告向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请求补发和按月发给伤残抚恤金、报销补交养老保险金,支付医疗保险费、假肢费。劳动仲裁委员会经审理认为,双方订立的协议书系原告自愿辞职,已明确约定双方不再存在劳动关系,即驳回了李某的仲裁请求。李某不服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判令被告按每月 432 元的标准发放伤残抚恤金,补发1990年至判决之日每月254 元伤残补助费,报销原告已缴纳的养老保险金 15382.40 元及交纳以后的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费 5028 元及假肢费。被告某建材公司辩称:双方于1990年1月2日订立协议书后就不再具有劳动关系,原告向被告主张上述权利,已超过诉讼时效,请求法院依法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裁判要点: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1、原告向被告递交申请书,要求一次性解决伤残补助费,被告经请示同意后,双方协商一致订立协议书。从订立协议书后原告申请工伤认定的行为所反映的客观事实看,其原告申请与订立协议的主观心态为辞职行为,双方通过协商一致,解除了劳动关系。故原告要求被告履行交纳解除劳动关系后的养老保险费的义务,无法律依据,应不予支持。2、原、被告在 1990 年1月2日就解除劳动关系后的经济补偿、伤残补助等已达成一致意见,并已履行完毕。而且即使原告主张  1995 年7月要求认定工伤的目的是为了落实工伤待遇的理由成立,但其在收到该认定并办理了伤残证后,未找有关部门申请解决或申请仲裁,依照劳动法规定发生争议 60 日内应申请仲裁,其现在主张已超过仲裁时效,也难以支持。遂判决:驳回原告李某的诉讼请求。

「评析:

从本案来看,当事人之间争议的焦点主要是1990 年1月2日双方订立的《协议书》是退职还是辞职,双方是否解除了劳动合同,是否还具有劳动关系;原告向被告主张上述权利,是否超过诉讼时效,这都是解决本案纠纷的关键。

1、关于双方是否还具有劳动关系的问题。

首先,要正确理解退职与辞职的概念。所谓退职,是指本人自愿,或因丧失工作能力,又不具备退休条件而办理离职手续享受相应待遇的人员。所谓辞职,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自愿要求免去现任职务的行为。本案中,原告李某为解决其离厂后的伤残补助等问题,向被告递交了一份申请书,要求一次性解决伤残补助费,被告同意后,双方所签订的协议书的内容记载与申请书的意思表达一致,该申请书的内容是原告当时真实意思的表示。从订立协议书后原告申请工伤认定的行为所反映的客观事实看,其原告申请与订立协议的主观心态为辞职行为。

其次,要准确把握解除劳动合同的特征。依照我国劳动法以及相关法规的规定,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劳动合同可以解除。从立法来看,并未规定协议解除劳动合同应具备何种条件,只要双方当事人依法达成协议,便可提前终止劳动合同的效力,解除双方的劳动关系。从实践来看,协议解除劳动合同具有以下特点:(1)双方当事人具有平等的解除合同请求权。(2)必须经双方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而达成协议,才可解除合同,任何一方不能强加自己的意志于对方当事人。(3)协议解除不受约定终止合同条件的约束。(4)由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必须依法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由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如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应承担赔偿责任。1990年1月2日,原、被告双方根据相关规定签订一份《协议书》,约定被告一次性给付原告伤残补助费、养老保险金、假肢费等费用后,“双方再不存在任何关系”。协议订立后,双方劳动关系解除符合协议解除合同的特征。本案中,原告与被告双方签订了协议书,系双方真实意思之表示,且协议之内容不违反劳动法之规定,应当认定合法有效。双方当事人应当依该协议享有权利、履行义务。被告并非单方解除与李某的劳动合同,因此用人单位不应支付双重经济补偿。

再次,要正确理解经济补偿金适用范围。按照劳动法及相关规定,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承担方式主要有三种,即行政责任、经济责任和刑事责任。其中经济责任是指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即解除劳动合同后,用人单位依法一次性给劳动者经济上的补助费用。按照劳动部办公厅劳办发(1996)243号《关于终止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问题的复函》所作解释:“经济补偿金”是指在劳动合同解除时,企业按照劳动法及其配套规定《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劳部发(1994)481号]规定,支付给职工一定数额的补偿金。根据上述规定,经济补偿金主要运用于下列范围:(1)非过失性辞退的经济补偿;(2)经济性裁员的经济补偿;(3)用人单位逾期给付经济补偿金的责任。

与此同时,我国《劳动法》第28条对应给予经济补偿的情形也作了较明确界定:一是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二是非过失性辞退劳动者,包括三种情况:(1)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2)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3)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的。三是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确需裁减人员的。如果我们认定原告是辞职行为,就不能享受补偿金。因为除上述之外的其他情形则不能享受经济补偿金。

从本案来看,原告申请工伤认定的行为所反映的客观事实看,其主观心态为辞职行为,应属“其他情形”。因此,既然双方通过协商一致,原告属于自愿辞职行为,就不能享受补偿金。也就是说,在原告自愿辞职并与被告达成协议书,双方解除了劳动合同不再具有劳动关系的情况下,其要求被告履行交纳解除劳动关系后的养老保险费的义务,没有法律和政策依据,因而李某的请求不应得到支持。

2、原告主张权利是否超过诉讼时效的问题。

一审法院在审理此案时对被告就诉讼时效的抗辩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判断。

(1)在民事诉讼中,被告就诉讼时效提出抗辩的,人民法院应予以审查诉讼时效期间。

(2)劳动者请求用工单位补缴社会保障费的,应从劳动者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用工单位二年内主张,因逾期主张而被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依《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第82条裁决不予受理后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驳回其诉讼请求。

(3)劳动者请求用工单位承担工伤待遇的,应从劳动者治疗终结之日起或法规规定的伤残评定之日起一年内主张,因逾期主张而被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依《劳动法》第82条规定裁决不予受理后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驳回其诉讼请求。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条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根据《劳动法》第82条之规定,以当事人的仲裁申请超过六十日期限为由,作出不予受理的书面裁决、决定或者通知,当事人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对确以超过仲裁申请期限,又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的,依法驳回其诉讼请求。

解除劳动合同申请书篇3

案情简介

申请人汪某,2002年7月1日通过招聘进入被申请人单位从事新药研发工作,被申请人系甲市某大型国有制药企业。申请人与被申请人自2002年7月1日起连续签订了5份2年期限书面合同,2010年7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为双方最后一份合同期限,合同约定月工资1500元。2012年5月26日,被申请人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人,因申请人所负责的项目终止,2012年6月30日劳动合同期满后不再与其续订。接到书面通知后,申请人多次找被申请人要求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但被申请人拒绝了申请人的要求。2012年7月1日,申请人停止工作。申请人于2012年7月26日向仲裁委提出仲裁申请。

申请人请求

1、被申请人为申请人安排工作并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2、支付未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二倍工资差额

处理结果

驳回申请人的仲裁请求

争议焦点

合同到期之日,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条件是否满足,此时用人单位是否可以选择不与劳动者续订劳动合同

评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第二款之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有下列情形之一,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一)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三)连续订立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续订劳动合同的。”对于以上条款的理解,申请人与被申请人存在两种不同的意见:

申请人认为,合同到期之日即满足续订、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情形,除非其本人提出签订固定期合同的情形外,单位与他必须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申请人主张认为,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条件一旦满足,他随即拥有了订立合同种类的完全决定权,也就是说只要他要求续订、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单位都必须无条件的与其签订;反之,用人单位便失去了对是不是和他签劳动合同的选择权,单位就必须和他续订、订立劳动合同。因此,本案最后一份书面劳动合同到期当日,双方达到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相关条件,申请人要求订立无固定期限合同,用人单位不能拒绝,必须与其续订。

被申请人认为,双方最后一份劳动合同到期之日,并不满足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条件,同时,依照《劳动合同法》第三条之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应当按照平等自愿、协商一致原则订立劳动合同,即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作为平等的主体参与到订立劳动合同的活动中,双方享有平等的权利,均拥有选择是否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权利,只有当双方都具有续订、订立劳动合同意愿的情况下,才应按照上述条款规定由劳动者进行选择。庭审中,被申请人提交了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以及申请人签字的告知书,以证实其提前一个月告知申请人合同到期后不再续订以及最后一份劳动合同到期时申请人并不满足续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条件。申请人对被申请人提交证据的真实性予以认可,但其坚持认为最后一份合同到期之日已满足续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条件。

仲裁庭采纳了单位的观点。本案中,2012年5月26日,被申请人提前一个月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人,因申请人所负责的项目终止,劳动合同期满后不再与其续订。至2012年6月30日双方劳动合同最后到期时,不满足《劳动合同法》中规定连续工作十年以上的情形,同时,也不满足连续签订两次固定期合同且续订劳动合同的情形。只有申请人继续工作至2012年7月1日以后,才满足“连续工作满十年”的情形,也就是说,若申请人2012年7月1日后继续在被申请人单位工作,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的规定,被申请人便失去了不与申请人续订书面合同的选择权;劳动合同到期后,连续签订两份固定期合同的要求虽已满足,但此时,在是否继续订立劳动合同的问题上,法律赋予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平等的选择权,只有在被申请人同意续订的情况下,申请人才能获得是否续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选择权。综上所述,在申请人认可其所负责项目终止事实的情况下,被申请人依据企业实际情况做出不与申请人续订劳动合同的决定,并提前一个月书面告知了申请人,合同到期终止,被申请人应当依法向申请人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申请人要求被申请人为其安排工作、订立无固定期合同、支付未签无固定期合同二倍工资差额,以上请求,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不予支持。

解除劳动合同申请书篇4

崔某因违纪于2003年8月4日被单位解除劳动合同,但是崔某拒绝在单位送达的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上签字。2003年9月10日单位将崔某的档案转至其户口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并于当日向他发出了“失业人员登记通知单”,告知其办理失业登记等相关手续,此后他一直在街道领取失业救济金。崔某一直觉得这事窝囊,但是他听说申请劳动仲裁的时限只有60天,也就是说自发生争议之日起60日内如果不申请劳动仲裁,就失去了胜诉的权利。此前由于不了解法律的这项规定,他已经超过了60天的仲裁时限。在别人的指点下,他到街道办事处开了一个证明,证明档案中有一个2003年8月4日被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证明,落款时间是2004年元月9日,于是他以元月9日才知道被解除劳动合同为由,向仲裁委提出申诉,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并补发工资。

仲裁委经审理后认为,崔某的仲裁申请是否超过仲裁时限,关键在那份街道办事处的证明。这份证据的台头是单位的人力资源部,也就是说是街道办事处给单位开具的,而单位的人却坚称从未向街道办事处要求开过这份证据。崔某称当时他去街道办事处要求开具证明,街道办事处说他们不对个人,但是这份证据的台头为什么是单位的人力资源部,又是怎么到他手里的,他始终不肯说明。另外,这份证据只是证明崔某的档案中有一份2003年8月4日单位与他解除劳动合同的通知书,并不能说明崔某是在2004年元月9日才知道被解除劳动合同的,因为他在2003年8月4日即知道单位与他解除了劳动合同,9月办理了失业登记,自10月份开始领取失业救济金,这都说明他知道自2003年8月4日单位即与他解除劳动合同,而他提出劳动仲裁申请的时间是2004年元月19日,已超过了仲裁时限,超过了仲裁时限的申诉请求是不可以胜诉的,所以仲裁委对崔某的申诉请求予以驳回。

仲裁委对于证据的审查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证据的真实性,即证据必须是真实的,不可伪造;二、必须与案件有关,能够证明案件的问题;三、证据的来源必须合法,不可通过欺骗等违法的方式取得。在本案中崔某不能说明街道办事处的证据来源合法,而且该证据也不能证明崔某是在2004年元月9日才知道单位与其解除的劳动合同,所以仲裁委对该证据不予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八十二条关于“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的规定,对崔某的申诉请求予以驳回。

超过仲裁时限是人们在申请劳动仲裁时经常犯的错误,原因主要是平时对劳动法的学习不够,对仲裁时限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要知道超过了六十天的仲裁时限,即便是再有理也不可能胜诉,所以希望能够引起人们的特别注意。

解除劳动合同申请书篇5

一、指导思想和组织原则

(一)指导思想:为认真贯彻落实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对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坚持“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的原则,妥善处理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事业单位调解、乡镇街道调解、行业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等多渠道、多层次的调解体系。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为促进我县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组织原则: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在司法行政部门指导下由劳动保障局牵头组织实施,按照新时期调解仲裁工作“鼓励和解、强化调解、完善仲裁、诉讼救济,最大限度通过非诉方式解决劳动人争议”的总体思路,加大矛盾排查化解力度,为促进和谐企业、和谐单位、和谐乡镇、和谐园区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形式和职责

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组建工作由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组成,办公室设在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负责全县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及时化解劳动争议,预防和解决劳动争议。

三、调解委员会的调解范围和对象

(一)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与劳动者之间,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之间,因确认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金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二)实施公务员法的机关与聘任制公务员之间、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与聘任工作人员之间因履行聘任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之间因除名、辞退、辞职、离职等解除人事关系以及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

(四)社会团体与工作人员之间因除名、辞退、辞职、离职等解除人事关系以及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

(五)法律、法规规定由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处理的其他争议。

四、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工作程序

(一)发生劳动争议或相关事项,当事人可以申请调解:

(二)申请调解程序:当事人之间发生劳动人事争议,可以协商,达成和解协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当事人申请劳动争议调解可以书面申请,也可以口头申请。口头申请的,调解组织应当场记录申请人基本情况、申请调解的争议事项、理由和时间。

(三)举证原则: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

(四)受理调解程序:调解委员会收到当事人提交的调解申请书后,应及时予以审查,五日内作出受理或不予受理的决定。对于受理的调解申请,应调解处理;对于不予受理的调解申请,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

(五)调解处理程序:调解委员会对已受理的调解申请,交由调解员负责主持调解。调解员应当充分听取双方当事人对事实和理由的陈述,耐心疏导,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规定,在十五日内调解结案。调解期间,当事人一方申请变更调解诉求、撤销调解诉求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调解的,从中断时起,调解期间重新计算。调解员在调解活动中,应制作笔录,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应记录在案并制作调解协议书。调解协议书一式三份(基层调解组织一份、当事人双方各一份),由双方当事人签名或盖章,经调解员签名并加盖调解组织印章后生效,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当事人应当履行。自基层调解组织收到调解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未达成调解协议的,当事人可依法申请仲裁。 【1】

(六)未经调解案件处理程序:仲裁委员会对未经调解组织调解的案件,可以向当事人提出调解建议,引导其通过基层调解组织进行调解,就近就地解决争议。对当事人双方提出的确认和解协议的申请,调解组织应及时受理,对合法的和解协议,可以出具调解协议书。如双方当事人提出申请,经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审核,履行必要法律程序,可依法制作仲裁调解书。

(七)群体性、突发性争议调解处理程序:一方在十人以上的争议,或者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应快速立案,快速审理,迅速调解。对于发生争议的劳动者一方在十人以上,并有共同请求的,劳动者可推举3-5名代表参加调解活动;对于有重大影响的集体劳动争议和突发性争议案件,调解委员会在积极调解稳控的同时,要第一时间报告上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及相关部门。

(八)经调解不成转入劳动争议仲裁程序:经调解委员会调解后未达成调解协议的,调解组织应向当事人出具调解建议书,当事人持调解建议书60日内向管辖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调解组织应将案件移送至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五、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成员的组成及规定

(一)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名称可统一为劳动人争议调解委员会。

调解委员会要有专职化的调解工作人员、专门的工作场所和工作经费。

(二)调解委员会可以根据调解工作需要,配备兼职人员从事调解工作,还可根据工作需要,从单位内或单位外聘任调解人员。

(三)调解委员会调解人员应选任公道正派、联系群众、热心调解工作,具有一定法律知识、政策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成年公民担任。

(四)牵头单位负责对设立的调解组织的组成人员进行岗前培训。

六、加大宣传力度,共同推进调解委会工作的开展

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具有从属性、对抗性的特点。劳动社会保障局、司法行政部门等各部门要加强协作,互相配合,加大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共同推进基层调解组织工作的顺利开展。

解除劳动合同申请书篇6

    案情:

    申诉人B某系本市某食品公司即“被诉人”员工。一九九八年六月,B某进入该食品公司从事质检工作,并签订了为期两年的劳动合同。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二日,该食品公司以B某违反公司劳动纪律为由对B某作出解聘决定。B某接到通知后,表示不能接受,但当日又向公司人事部门递交了辞职书面申请,获人事部经理同意。后B某向上海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撤销解聘决定,并要求被诉人补发拖欠的工资、加班费、年终双薪以及报销医药费、支付违约金等等。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依法受理该案,经审理查明事实后认为: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二日,被诉人对申诉人发出通知,解聘决定于次日生效;但申诉人在十二月二日即提出辞职申请并获被诉人同意,故劳动合同应以辞职而解除,被诉人应依法支付申诉人辞职前未领取的工资、未支付的加班费以及未报销的医药费,但申诉人要求支付辞职后的工资和年终双薪、报销辞职后的医药费以及支付违约金等请求缺乏依据,仲裁委员会不予支持。

    分析与评述:

    本案焦点在于劳动合同解除的依据及时间应如何确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24-25条的规定,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劳动合同可以解除;劳动者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本案中,虽然用人单位以劳动者违纪为由单方面决定解除劳动合同,但在解聘决定生效之前,劳动者又主动向单位递交了书面辞职,因此劳动合同的解除以单位同意辞职的时间为准。上述两者差异的法律意义在于,用人单位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必须严格地按照劳动法的规定,非因法定事由不得任意将劳动者除名;而劳动者自己主动辞职并获单位同意,则劳动合同依法当然解除。本案中,如果B某不急于提出书面辞职,那么劳动合同未必当然解除,因为所谓违纪事由是用人单位单方面提出的,是否与事实相符还不确定,B某还可以就此质疑,须有用人单位提供充分证据。然而B某在解聘决定生效前即主动辞职并获单位同意,从法律上讲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之间已经就劳动合同的解除达成共识,因而这种双方法律行为已经具有了法律约束力,B某事后反悔缺乏法律依据。可见,必须清楚地区分用人单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和劳动者自己主动辞职这两种行为的不同法律意义和后果。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的解聘决定应冷静对待,充分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切忌急躁冲动、意气用事,否则就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局面。

解除劳动合同申请书篇7

第一条 为了妥善处理劳动争议,根据国务院《国营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下列劳动争议:

(一)国营企业行政(以下简称企业行政)与职工(含经劳动行政机关批准招用并已签订劳动合同的临时工、季节工、农民轮换工等,下同)之间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二)企业行政与职工之间因开除、除名、辞退违纪职工发生的争议。

第三条 处理劳动争议,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准绳。

第四条 因履行劳动合同或因开除、除名、辞退违纪职工发生的劳动争议,当事人应按照《规定》第五条分别申请调解或仲裁。

第五条 发生劳动争议的职工一方,人数在十人以上,并且具有共同理由的,为集体劳动争议。

集体劳动争议的职工当事人,应当推举一至三名代表参加调解或者仲裁活动。

集体劳动争议的职工当事人推举的代表,应当向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或调解小组,以下统称调解委员会)或当地劳动争议的全体职工当事人共同签名的全权委托书。

发生劳动争议的职工一方,人数在四人以上、九人以下,并且具有共同理由的,应当参照集体劳动争议的规定办理。

第二章 调解和仲裁机构

第六条 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第六条要求设立一级或二级调解委员会,负责调解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经二级调解委员会调解不成的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向一级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也可以直接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第七条 调解委员会由职工代表、企业行政代表和企业工会委员会代表兼职组成。职工代表由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下同)推举产生;企业行政代表由企业行政方面指定;工会代表由企业工会委员会指定。企业行政的代表,不得超过委员总数的三分之一。企业的法人代表不担任调解委员会成员。

调解委员会具体人数由职工代表大会提出,并与厂长协商确定。

调解委员会组成人员或调整成员名单,应报当地仲裁委员会、总工会备案。

第八条 调解委员会主任由调解委员会在成员中选举产生。

调解委员会在职工代表大会领导下工作,并接受当地仲裁委员会的指导。调解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设在企业委员会,根据工作需要可以配备若干工作人员。

第九条 省、省辖市、地区、县(市、区)应当分别设立仲裁委员会,并报同级人民政府(地区报行政公署)批准。省以下各级仲裁委员会组成人员或成员调整名单应报上一级仲裁委员会备案。

各级劳动行政机关的劳动争议处理机构为同级仲裁委员会的办事机构,根据工作需要可以配备若干名仲裁工作人员。

第十条 各级仲裁委员会由同级劳动行政机关的代表、同级总工会的代表和与争议事项有关的企业主管部门的代表或企业主管部门委托的有关部门的代表三人或九人兼职组成。

仲裁委员会由三人组成的,设主任一人,不设副主任;由九人组成的,设主任一人,副主任一至二人。仲裁委员会主任由同级劳动行政机关的负责人担任。

经仲裁委员会协商同意,可以约请有关单位的代表列席仲裁会议,但无表决权。

第十一条 仲裁委员会裁决案件的形式是仲裁会议,仲裁委员会的成员应当全体参加。

仲裁委员会成员因故不能出席会议时,应委托其原单位同级其他负责人出席,人的署名具有同等效力。

第十二条 省仲裁委员会负责受理全省重大的劳动争议案件;并有权检查、指导全省劳动争议仲裁工作。

市、地仲裁委员会负责受理本行政区域内重大的或认为需要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

县(市、区)仲裁委员会负责受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劳动争议案件。

下级仲裁委员会应接受上级仲裁委员会的检查、指导。

第十三条 企业行政当事人与职工当事人不在同一地区的劳动争议案件,由职工当事人工资关系所在地的仲裁委员会受理,并通知有关的企业行政当事人到该所在地参加仲裁活动。

第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仲裁委员会成员或仲裁工作人员必须自行回避:

(一)劳动争议当事人的近亲属;

(二)与劳动争议有利害关系;

(三)与劳动争议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仲裁的。

当事人从案件受理开始到裁决以前,有权以口头或书面方式申明理由,要求仲裁委员会成员或仲裁工作人员回避。

第十五条 仲裁委员会成员或仲裁委员会办事机构负责人的回避,由仲裁委员会主任决定;仲裁委员会主任的回避,由仲裁委员会研究决定;仲裁工作人员的回避,由仲裁委员会办事机构负责人决定。仲裁委员会成员回避后,应委托其原单位同级其他负责人参加;仲裁工作人员回避后,由仲裁委员会办事机构另行确定。

仲裁委员会对回避申请应及时作出决定,合理的申请应予批准,不合理的应予驳回并以口头或书面方式通知当事人。

第三章 调解和仲裁程序

第十六条 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必须遵守当事人双方自愿的原则,对任何一方不得强迫。

第十七条 当事人自愿调解的,应当自争议发生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企业调解委员会提出申请。

当事人不愿调解或调解不成的,可以直接向当地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第十八条 调解委员会按下列程序进行调解:

(一)听取双方当事人的申诉,做好笔录;

(二)调查取证,查清争议事实;

(三)召开调解会议进行调解,向双方当事人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促使双方相互谅解,达成协议;

(四)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当记录在案,由双方当事人签字(盖章),双方当事人对调解达成的协议应当严格履行。

第十九条 调解委员会受理的劳动争议,应当自当事人口头或者书面申请调解之日起,三十日内结案;到期未结案的,应当视为调解不成,当事人可以向当地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第二十条 当事人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应当提交书面申请及有关证据材料。

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当事人应当从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或者从调解不成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当地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因开除、除名、辞退违纪职工发生的争议,当事人应当自企业公布处理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当地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超过上述时限规定申请仲裁的,一般不予受理。如因不可抗拒的因素或有其他正当理由而超过时限的,仲裁委员会应当受理。上述期限最后一天是国家法定节假日的,可顺延至节假日后的第一天。

第二十一条 当事人因故不能参加仲裁活动的,经仲裁委员会批准后,可以委托一至二名人代为参加仲裁活动。委托人必须向仲裁委员会提交授权委托书。授权委托书应当写明委托事项和权限。

第二十二条 仲裁委员会收到书面申请后,应在七日内做出受理或者不受理的决定。决定受理的,应自作出决定之日起五日内将受理通知书发送申诉当事人,同时将应诉通知书、书面申请的副本,送达对方当事人,并告知对方当事人在十日内提交答辩书和提供有关证据、材料。不予受理的,应当作出说明,通知申诉当事人。

对方当事人不提交答辩书的,不影响仲裁机关的裁决。

第二十三条 仲裁委员会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应指定两名以上仲裁工作人员负责办理,并认真审阅书面申请、答辩书和有关证据。

仲裁工作人员在调查时,有关单位或当事人应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材料,需要时应出具证明。

仲裁委员会在必要时,可以委托有关单位代为调查。

第二十四条 仲裁委员会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应当在查明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进行调解。通过宣传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促使双方当事人相互谅解,达成协议。协议内容不得违背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不得损害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和他人利益。

第二十五条 仲裁委员会对调解达成协议的劳动争议案件,应当制作调解书,由双方当事人签字,仲裁委员会成员署名,并加盖仲裁委员会印章。调解书送达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双方当事人对已送达的调解书,都应当严格履行。一方逾期不履行的,另一方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第二十六条 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调解书送达前一方翻悔的,仲裁委员会应及时召开仲裁会议裁决。

第二十七条 仲裁委员会仲裁案件时,应在召开仲裁会议前四日,将会议时间、地点以书面方式通知当事人。当事人经两次通知,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场的,或未经允许中途退场的,对申诉方按撤诉处理,对被诉方按缺席仲裁。

第二十八条 仲裁委员会经协商后,应当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仲裁决定。对协商中的不同意见,必须如实记录。

第二十九条 仲裁委员会作出仲裁决定后,应当制作仲裁决定书,由仲裁委员会成员署名,并加盖仲裁委员会印章。

第三十条 仲裁决定书应当直接送达双方当事人,并由当事人在送达回证上签名或盖章。当事人在送达回证上的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

当事人拒绝接受仲裁决定书的,送达人应当邀请有关单位的代表或其他人到场,说明情况,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拒收的事 由和日期,由送达人、见证人签名或盖章,将仲裁决定书留在当事人单位或住所,即视为送达。

第三十一条 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对仲裁不服的,可以在收到仲裁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一方当事人期满不又不执行的,另一方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第三十二条 仲裁委员会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应当自作出受理决定之日起六十日内结案。遇有特殊情况,在规定期限内不能结案的,应提前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适当延长。

第三十三条 仲裁委员会进行仲裁,应当收取仲裁费。

仲裁费由申请人预交。案件处理终结,仲裁费由承担责任方缴纳;当事人承担部分责任的,由当事人双方按比例分担。

仲裁委员会调解成立,仲裁费由当事人双方协商分担。

仲裁费的收取标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章 罚 则

第三十四条 当事人干扰调解、仲裁活动,扰乱工作、生产秩序或者拒绝、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执行公务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 处理劳动争议的工作人员违反《规定》和本细则,情节严重的,由其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六条 实行国务院改革劳动制度四项规定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发生的劳动争议,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劳动争议,可比照本细则执行。

私营企业发生的劳动争议,参照《规定》和本细则执行。

解除劳动合同申请书篇8

企业为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在生产经营管理中对效率与效益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而这种追求落实到企业具体的政策层面,对员工实行计件工资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在国家事业单位的工资改革实行绩效工资的时代,民企也好,国企也好,凡是有条件实行计件工资的行业、企业,将会有越来越多行业和企业加入对员工实行计件工资。

所谓计件工资是指按照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事先确定的计件单位及产品的质量标准以劳动者完成产品产量来计算工资的一种工资(形式)制度。它不直接用劳动时间来计算劳动者的劳动工资,而是用劳动者的劳动成绩来计算劳动报酬。

计件工资形式既适用于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也适用于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我国将较长时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最基本的分配原则,因而,计件工资相比计时工资和其他工资形式在现阶段仍有如下四方面的优越性。

第一,计件工资的显著特点是将劳动报酬与劳动成果最直接、最紧密地联在一起,能够直接、准确地反映出劳动者实际付出的劳动量,使不同劳动者之间以及同一劳动者在不同时间上的劳动差别在劳动报酬上得到合理反映。因此,计件工资能够更好地体现按劳分配原则。

第二,计件工资的实行,有助于促进用人单位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第三,计件工资的计算与分配事先都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进行商议,有详细、明确的规定,在企业内部工资分配上有很高的透明度,使得工人对自己所付出的劳动和能够获得的劳动报酬心中有数,因此,具有很强的物质激励作用。

第四,计件工资收入直接取决于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合格产品数量的多少,因此可以刺激劳动者从物质利益上关心自己的劳动成果,努力学习科学文化,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与劳动技能,提高工时利用率,加强劳动纪律,这对于企业员工素质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都是十分有利的,这些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问题,还有利于提高和发展社主义社的生产力。

二、计件工资合同履行中发生的两个案例

计件工资好处多多,但在实践中,往住因劳动合同的签订与履行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尚不够到位,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常常会发生劳动争议,而这种争议在企业内部无法化解时,双方就会对簿劳动仲裁公堂,严重损害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和谐的劳动关系。

案例:(为不影响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当事人均用化名)解剖下面这个案例确能给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一些启迪。

张久重和严杭花系两夫妻,2007年7月、10月夫妻双双先后到某市花明工艺品有限公司打工,当时张久重和严杭花分别和花明工艺品有限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两份劳动合同均约定月工资最低不能少于1200元,均约定工作岗位是生产车间手绘工,同时还口头约定,两人都计件工资,实际工资按劳动产量计发,张重久和严杭花在花明工艺品有限公司尚能努力工作,通过短时间的熟练,不久,两人的计件月工资均可达到三千到五千元,这样,两夫妻在花明工艺品有限公司安心工作了四年多,时到2012年4月,受同业竞争影响,张重久和严杭花不再安心工作,产量聚减,四月下旬,有一批计件产品经验收人员与车间主管检验质量不合格,为此与车间主管发生争吵,发生争吵后张重久和严杭花就不再上班,同年五月下旬,张重久和严杭花向所在市劳动争议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两人均请求花明工艺品有限公司支付1、2012年4月份工资2500元;2、经济补偿14880元;3、双休日加班工资57236元。花明工艺品有限公司针对张重久和严杭花请求答辩称,第一,2012年四月份工资已付请;第二,张重久和严杭花违反劳动合同擅自离开公司,要求支付经济补偿没有事实依据和法律根据;第三,公司从没有安排张重久和严杭花加班,也没有给他们定额任务,根本不存在加班费问题。

上述两个案件,经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审理,对张重久案件作出如下事实认定:“ 2007年7月,申请人到被申请人处工作,岗位为手绘工。2012年4月,双方因工资结算问题发争议,但协商末果,2012年4月28日,申请人离开被申请人,离职前,申请人月平均工资为3720元。”并根据上述事实认定作出如下裁决:

一、确认双方劳动合同关系于2012年4月28日解除;

二、由被申请人花明工艺品有限公司支付申请人张重久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14880元,于本裁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付。

三、驳回申请人张重久的其它申请请求。

作出上述裁决的理由是:“本委认为:一、申请人与其妻子严杭花所制作的 Wd―6105―1、Wd―6106、Wd―5979―2、三笔货单产量结算等相关事实清楚。就申请人提出的Wd―6125货单,因申请人未在举证期内提供相应证据,无法在庭审时明确Wd―6125货单由申请人夫妇制作、已完成制作及具体结算金额等事实,该不利后果应由申请人承担。而申请人辩称,被申请人汇入其帐号的1378元为其徒弟工资,但未提供证据证明,故对于申请人要求被申请人支付4月份工资2500元的请求本委不予支持。二、作为用人单位,被申请人依法对申请人进行用工管理,对申请人的离职原因具有较强的举证责任。被申请人在庭审时主张申请人属自动离职,但未提供任何证据证明,应承担不利后果。故被申请人应依法支付申请人经济补偿金14880元。三、对于申请人要求被申请支付休息日加班工资57326元的请求,未提供充分证据证明,本委不予支持。”

对严杭花案件作出如下事实认定:“ 2007年10月,申请人到被申请人处工作,岗位为手绘工。2012年4月,双方因工资结算问题发争议,但协商末果,2012年4月28日,申请人离开被申请人,离职前,申请人月平均工资为3708元。”并根据上述事实认定作出如下裁决:

一、确认双方劳动合同关系于2012年4月28日解除;

二、由被申请人花明工艺品有限公司支付申请人严杭花2012年4月工资不足部分1022元,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14832元,共计15854元,于本裁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付。

三、驳回申请人严杭花的其它申请请求。

作出上述裁决的理由是:“本委认为:一、申请人与其丈夫张重久所制作的wd―6105―1、wd―6106、wd―5979―2、三笔货单产量结算等相关事实清楚。就申请人提出的wd―6125货单,因申请人未在举证期内提供相应证据,无法在庭审时明确wd―6125货单由申请人夫妇制作、已完成制作及具体结算金额等事实,该不利后果应由申请人承担。而被申请人在庭审时辩称2012年4月申请人夫妇二人实际应得工资1378元,该数额明显低于申请人与其丈夫月基本工资1200元、夫妇二人2400元的标准,应依法予以补足。故被申请人应支付申请人工资不足部分1022元。二、作为用人单位,被申请人依法对申请人进行用工管理,对申请人的离职原因具有较强的举证责任。被申请人在庭审时主张申请人属自动离职,但未提供任何证据证明,应承担不利后果。故被申请人应依法支付申请人经济补偿金14832元。三、对于申请人要求被申请支付休息日加班工资57035元的请求,未提供充分证据证明,本委不予支持。”

总结上述两案例,可以给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诸多启迪。

三、两案例给用人单位的启迪

第一,劳动合同关于保底工资条文的操作。

笔者认为计件劳动合同仅简单约定保底工资的形式既有可能会损害用人单位的利益,又有可能抑制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上述两案均约定了保底工资为每月1200元,当然,在用人单位能提供足够的劳动机会,劳动者充分发挥劳动积极性的前提下,劳动工资就不可能仅在保底工资这份额,如上述两案例,在2012年4月前的月平均工资夫妻分别为3720元和3708元。但是,到了2012年4月,夫妻二人的总合计件产量价值仅3236元,扣减约定的成本费用等其计件工资仅为1378元,在劳动岗位、劳动条件、劳动机会都没有变化的情况下,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显然是劳动者因劳动工资的结算与用人单位产生争议(或为劳动产品质量分歧),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劳动者消极怠工的原因。计件工资,其劳动产品的质量由用人单位把关,劳动者有不同意见,而用人单位的质检人员又不能接受,这样,双方就发生了劳动产品质量分歧。用人单位从承担社会责任,提高经济效益的角度,追求产品的高质量,这是无可非议的。而劳动者为求得更多的更高的工资,努力追求产品数量,这也无可非议,但是这两种不同的追求的冲突,就使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容易发生这种劳动产品质量分歧,如果是劳动者消极怠工,而用人单位又必须依约给劳动者发保底工资,这样用人单位的利益就难免会遭受损害。笔者认为,计件工资的劳动合同对劳动工资的保底约定应慎重,要从激发劳动者劳动积极性,最大限度利用劳动力,提高劳动效率的角度来考量。要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利益考虑。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应当对计件工资的劳动合同中简单的工资保底条文进行细化,其条文可作如下操作:“用人单位保证每月能提供劳动者月工资不低于2000(具体数额用人单位可以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确定)元以上的劳动机会,用人单位不能给劳动者提供月工资2000元劳动机会的,劳动者的工资按月工资2000元发给;在用人单位每月提供月工资2000元以上劳动机会情况下,劳动者的计件工资连续三个月低于本地区最低工资标准的,应视为劳动者经培训仍不能胜任工作,甲方有权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第二项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第二,关于劳动者自动离职证据保留问题。

结合上述两案例,仲裁裁决书认定张重久与严杭花夫妇于2012年4月28日离开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在庭审中主张其为违反劳动合同自动离职,但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认为用人单位依法对劳动者进行用工管理,对劳动者的离职原因有较强的举证责任。用人单位在庭审中没有在这方面提供证据,所以不能确认是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自动离职,虽然该仲裁理由比较牵强,但笔者认为,用人单位从用工管理的角度来评判这个裁决理由,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吸取一些教训的。如本文前节所述,计件劳动合同,因劳动产品质量问题,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就有可能经常会发生这种劳动产品质量分歧,分歧无法妥善的解决时,劳动者往往选择走为上策;另外在劳动者感到计件工资对其不适应或不合算时,当然也会选择走为上策。劳动者要走,用人单位的第一对策一般都考虑挽留,在考虑挽留时,用人单位应该留下挽留的证据。对以下这几种情况,可以分别采取不同对策:1.对法律意识较高,能以书面形式提出解除合同通知或提出书面辞职报告的,用人单位应当保存其书面通知,属辞职报告或辞职书的,用人单位应在上面签上有关挽留的内容并加盖公章保存。这样,挽留不住的劳动者离开了用人单位,就保留了其自动离职的证据;2.对尚未完全闹僵,尚还能来向用人单位辞别的劳动者,用人单位除了耐心挽留,还应对挽留情况作出记载,最有效的对策就是与劳动者就辞别原因和挽留诚意向劳动者做一个谈话笔录,让劳动者在笔录上做个确认签字。这个谈话笔录也能作为劳动者自动离职的证据;3.对已经闹得很僵,对用人单位的挽留不作任何回应,甚至连劳动者也不能联系到的这种情况(如上述案例),用人单位可以请求有关劳动管理部门或有关工会组织代为转达挽留意愿,同时请求其出具用人单位挽留劳动者的有关证明,有关劳动管理部门或有关工会组织出具的证明,也可以作为劳动者自动离职的证据。

四、两案例对劳动者的启迪

第一,关于计件劳动报酬证据问题。

计件工资的劳动合同,因劳动工资的数额发生争议时,劳动者主张的工资数额在用人单位不予认同并对不认同的主张提供了具有证明力的证据,那么,在诉讼、仲裁法理上来讲,工资的数额的举证责任原则上就由主张该数额的劳动者来承担,本文两案例不支持劳动者对工资数额的请求的裁决,就运用了这一原则。正因为如此,劳动者在向用人单位提交劳动产品时,应当要求用人单位出具劳动产品的收据,其收据应记载劳动产品的数量、质量及可得劳动报酬的金额,并要求验收人员签章,同时盖上用人单位的计件工资的收货印章,劳动者持有这种劳动产品收据,就可以凭其收据向用人单位结算工资,在与用人单位因工资数额发生争议对簿仲裁或诉讼时,提交这种证据,其证据就会被仲裁机构或法院采信,从而确保劳动者自身的合法权利。

第二,关于解决计件产品质量争议问题。

事实上,本文两案例的确存在产品质量分歧,也就是仲裁裁决书所述的wd―6125货单,该货单劳动工资请求之所以不被仲裁委员会支持,其根本原因就是此单的劳动产品用人单位认为质量没有达到要求,其单据既没有质检人员签收,也没有盖上用人单位的计件工资的收货印章,因而用人单位就理直气壮地不予结算工资,庭审中双方就该货单是否合格、要否返工、由谁返工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因劳动仲裁委员会对产品质量问题并不内行,更何况并无这方面的法定的裁决职能,无法就这个问题作出裁断。而用人单位对产品质量承担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因此,计件产品的质量当然得由用人单位把关,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劳动者总是处于弱势地位,而这种劳动产品质量分歧的争议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的话,对依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很不利的。就目前的劳动法律制度来说,如何解决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计件工资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产生的劳动产品质量分歧争议问题尚属法律制度的空白地带,但是,笔者认为劳动者为保护自身利益,完全有权可以在签订劳动合同时提出将解决劳动产品质量分歧争议问题的条款写入计件劳动合同,笔者建议可作如下操作:“劳动者提交的劳动产品,用人单位的质检人员认为不合格时,劳动者认为是合格的,劳动者有权向用人单位的法定代表人申请复议,用人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应在收到复议申请的五日内作出劳动产品质量是否合格或改进意见的复议决定,用人单位的法定代表人逾期不作复议决定的,应视为该劳动产品合格,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的法定代表人的复议决定不服的,有权通过用人单位向所在的行业协会或质检机构申请裁决,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提出书面申请裁决的,用人单位有义务联系所在行业协会或质检机构,并促使其在十五个工作日内作出裁决。逾期没有裁决的,视为所提交产品质量合格。对行业协会或质检机构所做的裁决,双方均有义务服从。裁决所需费用的,先由用人单位垫付,最终由与裁决决定相反意见方负担。劳动者在用人单位质检人员作出所交劳动产品不合格认定的五日内不申请复议,或在收到复议决定五日内不书面申请裁决的,作视为承认用人单位作出的不合格认定或改进意见。”通过在计件劳动合同中增设如上条款,解决劳动产品质量分歧争议就有了合同约定依据,劳动者在这方面的弱势地位可以得到一定的改善。

第三,关于确认加班工资问题。

计件工资的劳动关系,实行按劳动者的劳动业绩计付工资,劳动者的工资多少,处决于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与劳动积极性及劳动态度。计件工资的劳动关系的劳动者相对比较自由,出工出力极其劳动时间基本由劳动者自行安排,因此,计件劳动合同的加班工资的请求相比较而言,难度相对较大,本文二案例的加班工资请求都被劳动仲裁委员会以未提供充分证据而驳回,勿需置疑,这样裁决是正确的,那么是不是计件的劳动合同都不能主张请求加班工资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劳动定额标准,不得强迫或者变相强迫劳动者加班。用人单位安排加班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劳动者支付加班费。”因此,计件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在如下两种情况下是可以主张加班工资的:

第一种情况:用人单位明确通知加班,这种通知,可以是书面通知,也可以是口头通知,有的还可能是黑板报或墙报通知,不管用什么方式通知,劳动者都应当设法保留这种通知的证据,然后在劳动产品提交过程中要求用人单位明注明这是加班时间段的劳动产品。

第二种情况:用人单位下达的劳动任务超出八小时工作日的定额标准,在同一工作日超出部分的劳动产品可以作为加班的劳动产品。但是从目前情况下,各行各业的劳动产品八小工作日的定额标准国家极少有明确规定,因此,劳动者对超出劳动定额标准的计件加班工资的主张要求,在实际操作中仍有一定难度。当然,这种定额,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确定。有了这种确定,劳动者就可以变被动为主动。

计件加班工资,根据有关规定,应按不低于法定工作时间计件单价的150%支付工资报酬;在休息日工作的,按不低于法定工作时间计件单价的200%支付工资报酬;在法定节假日工作的,按不低于法定工作时间计件单价的300%支付工资报酬。

五、两案仲裁裁决的不足之处

本文两案的仲裁裁决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确实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缺陷。

第一,两案的当事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均签有书面的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对基本保底工资均约定为1200元,裁决书在“本案经本委审理查明” 的文字段中却没有这项案件基本事实的记载。而在严杭花此案的裁决理由上却又作为一个事实前提来运用,这种大前提缺失的逻辑推理,会让人感到强词夺理。无法使人服从裁决。

第二,花明工艺品有限公司与严杭花劳动纠纷一案中,用人单位在庭审中提交了用人单位为严杭花夫妻缴纳2012年8月以前的社会保险金的证据,但裁决书却遗漏了对这重大仲裁事件的叙述,从而忽视了用人单位“与两申请人仍存在劳动关系”的主张。而这一情节又是对认定该两案的申请人是否自动离职的关键所在。

解除劳动合同申请书篇9

【劳动合同纠纷概念】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根据这个协议,劳动者加入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事业组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等用人单位,成为该单位的一员,承担一定的工种、岗位或职务工作,并遵守所在单位的内部劳动规则和其他规章制度;用人单位应及时安排被录用的劳动者工作,按照劳动者提供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支付劳动报酬,并且根据劳动法律、法规规定和劳动合同的约定提供必要的劳动条件,保证劳动者享有劳动保护及社会保险、福利等权利和待遇。

【劳动合同纠纷如何解决】

一、发生劳动合同纠纷解决步骤

发生劳动争议:

1、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协商;

请工会或者第三方共同用人单位协商达成和解协议。

2、当事人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

(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

3、当事人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

4、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另有规定仲裁为终局裁决的情形外)。

上述步骤并非每个步骤都要经过,我国法律法规只规定了提起劳动仲裁是向法院提起诉讼的前置条件,其他步骤可选择适用。

二、解决劳动合同纠纷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劳动争议范围

有些因劳动合同发生的纠纷并不属于法律法规规定的劳动争议的范围,不能申请仲裁或者提起诉讼,而应通过提起行政诉讼或申请行政复议等方式维权。

1、属于劳动争议的事项:

(1)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2)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3)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4)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5)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2、不属于劳动争议的事项:

(1)劳动者请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发放社会保险金的纠纷;

(2)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住房制度改革产生的公有住房转让纠纷;

(3)劳动者对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伤残等级鉴定结论或者对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的职业病诊断鉴定结论的异议纠纷;

(4)家庭或者个人与家政服务人员之间的纠纷;

(5)个体工匠与帮工、学徒之间的纠纷;

(6)农村承包经营户与受雇人之间的纠纷。

(二)注意时效的经过

为避免时效经过,诉求无法得到法院的支持,要及时的行使权利,以达到时效中断的效果。当事人能够证明在申请仲裁期间内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申请仲裁期间中断:

(1)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

(2)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

(3)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

申请仲裁期间中断的,从对方当事人明确拒绝履行义务,或者有关部门作出处理决定或明确表示不予处理时起,申请仲裁期间重新计算。

(三)注意证据的收集

虽说法律法规规定了因用人单位作出的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的劳动争议,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想要证明自己的观点需有充分的证据,如证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存在劳动关系的,如果没有劳动合同,可以出示打卡记录、工资条、为公司快递的快递单等等作为证据。

【劳动合同纠纷案例】

劳动争议案例关键词:解除劳动合同纠纷 经济赔偿金纠纷

劳动合同到期后劳动者继续提供劳动,公司补发终止劳动合同通知,劳动者领取了经济补偿金的能否认定为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

——王某与北京某地产公司劳动争议案评析

【劳动争议案例争议焦点】

劳动合同到期后劳动者继续提供劳动,公司补发终止劳动合同通知,劳动者领取了经济补偿金的能否认定为双方协商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争议案例关键词】 解除劳动合同 赔偿金纠纷 协商一致违法解除

申诉人:王某

被申诉人:北京某地产公司

一、劳动争议案例基本案情

王某系北京某地产公司(以下简称“地产公司”)员工,王某自 2005年2月28日起与地产公司建立劳动关系,任销售部管理人员,双方签订了期限为200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的劳动合同,月工资包括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和佣金。2008年8月1日,王某被确诊为肺结核(无传染性),医师开具的治疗期为9个月。2008年12月31日,合同到期,但双方均未提出终止合同,王某继续在公司上班,双方形成事实劳动关系。2009年1月31日,公司以双方合同已在2008年12月31日终止为由,不让王某继续到公司上班,并在2月17日向王某发出《关于终止劳动合同的通知》,提出其定于2008年12月31日(即原劳动合同到期日)不再续签劳动合同,终止与王某的劳动关系。地产公司仅支付王某2008年12月31日前的工资,及一个月工资标准的经济补偿金。王某则认为公司支付的经济补偿金数额过低,经与公司协商不成,王某向北京某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了仲裁申请。

二、审理结果

申诉人称:本人于2005年2月28日入职北京某地产公司,任销售部管理人员,2008年月平均工资为8458元,其中包括基本工资1000元,岗位工资3620元,加佣金。双方最后一份合同期限为200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2008年8月1日,本人被确诊为肺结核,医师开具医疗期为9个月。合同到期后,双方劳动关系并未终止,本人一直工作到2009年1月31日,之后单位称劳动合同终止了,不让本人继续上班。2009年2月17日,公司向本人下发了终止劳动合同通知书,次日支付了部分补偿金,本人不认可单位支付的标准,协商未果、。因此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请求,要求北京某地产公司:1、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双倍经济补偿金67664元及50%额外经济补偿金33832元;;2、支付2009年1月1日至2月7日工资15071元及25%经济补偿金3767.75元;3、支付2008年年终奖工资4620元及25%经济补偿金1155元

被申诉人辩称:认可申诉人关于入职时间、岗位及工资构成的主张,但不认可申诉人主张的具体工资数额。申诉人享受佣金待遇,故不再享受年终奖。被申诉人在合同到期前一个月已经通知申诉人终止合同,且申诉人出勤至2008年12月31日,当日双方的劳动合同到期终止,并就有关未结算的佣金、工资及补偿金等进行了协商,签署了书面协议。因此,不同意申诉人的申诉请求。

仲裁经审理查明:申诉人2005年2月28日入职被申诉人公司任销售部管理人员,双方签订了期限为200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的劳动合同,月工资包括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和佣金,佣金按销售额的比例计算,工资结算至2008年12月31日,申诉人2008年的月平均工资为8458元。申诉人在职期间从未休过病假,2008年8月1日起,申诉人在医院治疗,由于所患疾病不具有传染性,因此继续在公司上班。被申诉人在2008年12月31日前未出具过终止劳动合同的书面通知,劳动合同到期后申诉人仍正常上班,双方形成了事实劳动关系。双方在2009年2月17日签订了《关于与王某终止劳动合同的处理意见》,被申诉人依据该《意见》向申诉人支付了8458元的终止合同补偿金、2007年佣金8769元、终止合同通知期工资4620元、医疗期及医药补助5个月工资23100元。申诉人所在部门其他7名员工均领取了年终奖金4620元。被申诉人未提供申诉人在职期间的工资支付表及考勤记录。被申诉人否认申诉人2009年1月和2月存在销售额,申诉人也不知道其2009年1月销售额,且未提供其存在销售额的相关证据。另查明,被申诉人每月28日支付申诉人上月全月工资和岗位工资。

仲裁委经审理认为:被申诉人未提供申诉人在职期间的工资支付表,因此采信申诉人关于工资标准的主张。申诉人也不知道其2009年1月销售额,且未提供其存在销售额的相关证据;又申诉人2月份未出勤,因此本委采信被申诉人关于申诉人该期间不存在销售额的主张,故申诉人不享受2009年1月和2月的佣金待遇,该期间工资依照4620元固定工资标准支付。

被申诉人未就其已于劳动合同到期前一个月通知申诉人终止劳动合同的主张提供证据,又未提供申诉人2009年1月、2月的考勤记录,因此,仲裁委采信申诉人关于工作至2009年1月31日,此后因被申诉人以劳动合同终止为由不让其上班的主张。由于被申诉人未于劳动合同到期之日与申诉人终止劳动合同,并办理相关手续,且双方继续存在劳动关系,因此认定2008年12月31日后,双方形成事实劳动关系。被申诉人2009年2月17日与申诉人终止劳动合同实为解除劳动合同行为。由于申诉人不要求恢复双方劳动关系,且提出支付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的要求,视为双方协商一致,由被申诉人提出解除劳动关系。因此认定被申诉人应当依据《劳动合同法》第46、47、97条及《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第5条规定,向申诉人支付经济补偿金。被申诉人此前已支付的终止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8458元和终止合同通知金4620元,应在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总额中予以扣减。

被申诉人未提供申诉人不享受年终奖金及核算的相关规定,也未对其部门其他7名员工已领取年终奖4620元的主张提出异议,据此,本委对申诉人符合年终奖享受条件及其部门人员领取数额的主张予以采信,对申诉人提出要求支付年终奖金4620元的主张予以支持。同时,被申诉人未及时支付年终奖的行为构成拖欠,应加付该工资25%的经济补偿金。

2009年9月7日,仲裁委对该劳动争议案作出如下裁决:liuxue86.com

一、北京某地产公司于本裁决生效之日起5日内,支付王某2009年1月1日至2月17日期间工资7168.97元及25%经济补偿金1792.24元;

二、北京某地产公司于本裁决生效之日起5日内,支付王某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差额23543.77元;

三、北京某地产公司于本裁决生效之日起5日内,支付王某2008年年终奖4620元及25%经济补偿金1155元;

四、驳回王某其他仲裁请求。

本案双方对该劳动争议仲裁结果均未提起诉讼。

三、劳动争议案例评析意见

劳动合同到期后劳动者继续提供劳动,公司补发终止劳动合同通知,劳动者领取了经济补偿金的能否认定为双方协商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第四十六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二)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从中可以看出立法者的立法本意是用人单位提出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只需依据劳动者的工作年限支付经济补偿金。但在本案中,双方的劳动合同在2009年12月31日到期,劳动者继续履行,已经形成了事实劳动关系,被申诉人在2月17日直接向申诉人发出终止劳动合同通知,通知的事由是“定于2008年12月31日即合同到期之日,不再续签申诉人的劳动合同”。由此可见,用人单位终止劳动关系根本就没有与申诉人选择和协商的余地,是单方解除,应当认定为用人单位违法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按照劳动者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向劳动者支付2个月经济补偿金的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本案仲裁裁决根据劳动者已经领取了部分经济补偿金,而自认为,被诉人与申诉人解除劳动关系,依据的是《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六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只需按年支付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与本案实际情况及《劳动合同法》规定的法律条文不符。

作者:沈斌倜 单位:北京市丹宁律师事务所

【劳动合同判决书范本】

上诉人(原审原告)吴显碧,女,1954年2月9日出生,汉族。

委托人杨建国,重庆泽耀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上诉人(原审被告)重庆市万州区精华山矿泉水饮料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何卉,董事长。

委托人谭宁,重庆益安律师事务所律师。

吴显碧与重庆市万州区精华山矿泉水饮料有限公司劳动争议纠纷一案,重庆市万州区人民法院于2014年7月17日作出(2014)万法民初字第05128号民事判决,吴显碧对该判决不服,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审理了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一审法院经审理查明:原告吴显碧于1954年2月9日出生,2001年12月到被告处从事炊事员工作时,系农村户口。2014年6月5日,原告向万州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被告支付经济补偿金等。万州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以原告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不予受理后,原告诉至原审法院。在诉讼过程中,原告认为被告解除与原告的劳动合同,又变更诉讼请求,主张违法解除赔偿金。

一审法院认为,虽然《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国发(1978)104号)只规定了全民所有制企业等单位的男、女工人的法定退休年龄,未规定非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的退休年龄,但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制止和纠正违反国家规定办法企业职工提前退休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1999)8号)第一条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企业职工“法定退休年龄”涵义的复函》(劳社厅函(2001)125号)的规定,“法定退休年龄”是指男年满60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尽管《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劳动合同终止,但是《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对此作了补充规定,即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合同亦应终止。因此,原告吴显碧于2004年2月9日年满50周岁,以后与被告不存在劳动关系。

一、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原告诉讼请求的问题

关于加班工资的问题。原告吴显碧在被告处工作,被告对其工龄有异议,因工龄应由被告举证,被告不能提供证据证明原告入职时间,故对原告主张工伤起算时间自2001年12月计算该院予以确认。原告主张自入职以来的加班费,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第九条规定,劳动者主张加班费的,应当就加班事实的存在承担举证责任。原告没有举证证明其存在加班情况,对劳动关系存续期间的加班费该院不予支持。

对于补发工资的问题。原告既没有证据证明其增加了工作量,也没有证据证明其与被告就增加工作量应增发工资有过约定,原告主张补发工资没有事实依据。

关于年休假工资。因《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原告主张自2002年起计算年休假没有法律依据。

关于双倍工资的问题。因《劳动合同法》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前并没有双倍工资的法律规定,原告主张2002年1月至12月的双倍工资没有法律依据。

二、关于2004年2月9日以后原告诉讼请求的问题

2004年2月9日以后,原告与被告没有劳动关系,原告基于劳动法的有关规定主张的所有请求没有法律依据,该院不予支持。其中,关于违法解除赔偿金。原告在仲裁阶段提出的请求是经济补偿,理由为原告提出辞职。在诉讼中原告变更请求为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理由为被告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这一请求没有经过仲裁程序,不属于人民法院的受理范围。关于加付赔偿金的问题,在程序上,该请求没有经过劳动行政部门处理,不属于人民法院的受理范围。从实体上,原告主张的拖欠工资也没有事实依据。

三、关于养老保险赔偿的问题

《重庆市农民工养老保险试行办法》(渝办发(2007)147号)的规定,农民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从2007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因此2007年7月1日之前,被告未为原告缴纳养老保险不归责于被告。《重庆市农民工养老保险试行办法》第十四条规定,参加了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农民工,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时,实际缴费累计不满180个月的,由参保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将其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同时终止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即使被告如期及时足额为原告缴纳了养老保险费,原告达到退休年龄时也不符合领取养老保险金的条件,客观上不存在养老保险金的损失,故原告要求被告按养老保险金赔偿养老保险损失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

综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七十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第八十五条、第八十七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第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六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第一条、第九条,参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制止和纠正违反国家规定办法企业职工提前退休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1999)8号)第一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企业职工“法定退休年龄”涵义的复函》(劳社厅函(2001)125号),《重庆市农民工养老保险试行办法》(渝办发(2007)147号)第十四条的规定,判决:驳回原告吴显碧的所有诉讼请求。案件受理费10元,减半收取5元,由原告负担。

宣判后,吴显碧不服一审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请求:撤销原判,改判支持各项费用共计1750332.70元。事实和理由:1、吴显碧至今未享受养老保险或领取退休金,其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仍在提供劳动,不应一律按劳务关系处理;2、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庭“关于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进城务工农民因工伤亡的,应否适用《工伤保险条例》请求的答复”中明确指出亦应适用。

被上诉人答辩称,原判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请求维持原判。

在二审审理中,双方当事人对原判认定的事实无异议,本院予以确认。

本院认为,根据我国相关政策法规规定,“法定退休年龄”是指男年满60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四条及《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均规定,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合同终止。本案中,上诉人吴显碧于2004年2月9日年满50周岁,之后与被上诉人重庆市万州区精华山矿泉水饮料有限公司不再具有劳动关系,而是劳务关系。因此,吴显碧所主张的在劳动合同终止前或后的各项费用,均缺乏相应的事实和法律依据,其上诉请求本院不予支持。原判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第一款第(一)项之规定,判决如下: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二审案件受理费10元,由上诉人吴显碧负担。

本判决为终审判决。

审 判 长程 杨

审 判 员黄文革

审判员李 斌

解除劳动合同申请书篇10

    2、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3、当事人一方也可以不经调解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4、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一、调解程序 除因签订、履行集体合同发生的争议外,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的其它劳动争议均可以由本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 调解委员会应自当事人申请调解之日起30日结案,逾期未结案的视为调解失败,当事人可以进行其它程序。 调解程序不是劳动争议处理的必经程序,当事人任何一方或双方可以直接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