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断合同十篇

时间:2023-03-21 12:34:00

买断合同

买断合同篇1

甲乙双方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合作建立(市县)级区域市场,甲方授权乙方成为(市县)级区域独家商,双方就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达成如下协议:

授权范围

1、甲方授权乙方的保证产品质量。

2、乙方按照甲方要求的合作方式进行区域销售,遇到原则性问题,须事前征得甲方同意。(如:合作经营、开设专营连锁店等)原则上甲方会同意在已授权给乙方的区域内开展分销及专营经销等业务。

3、乙方有责任维护本公司的信誉,不作出有损公司信誉的行为。(如:宣传产品时与实际的产品不符等)

4、乙方有责任保持市场的正常运行。(如:擅自提价、降价,超权限等)。

5、合同生效期间,甲方授权给乙方的是级独家权。乙方应支付给甲方元/2年的买断费,获得该区域的独家资格。同时,进货量应在5kg/日以上,按半月为结算单位。

6、在本合同生效后的10日内,乙方应首次提货并在2天前告知甲方配货量,提货时结清本次提货款。甲方在收到货款的同时,付给乙方所需的货量。

7、为了维持稳定的市场秩序,市、县级区域的独家商应遵循甲方所统一制定的各环节价格。出货价为元/500g;批发价为:元/500g。零售价为:元/500g。

优惠套餐

每次提货100kg(2点)以上,赠10k品(按半月结算并按季度返点*)。

广告宣传及服务

1、开拓市场期间(20__年11月10日止),甲方无偿提供给乙方市级媒体广告宣传(电视、报纸等)的支持,并提供相关技术资料支持。待市场稳定后,乙方可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广告宣传,费用自行承担。

2、甲方按一定比例随货提供给乙方广告宣传页支持。同时,乙方可根据甲方可行性建议作出实时的销售计划。

3、甲方与乙方可共同商定该地区专营网点的销售策略相关事宜。

合同期限

本合同有效期至止,为期两年。期满后,如双方无异议,在30天内,可选择放弃区域独家权或继续买断区域权。若选择继续买断区域权,双方需重新签署区域买断合同。

合同生效

双方签字、盖章后即可生效。本合同有下列情况之一出现时,合同即刻终止。

1、甲、乙双方没有按要求履行合同义务,被动方认为有必要终止。

2、乙方出售假冒、仿制、掺假产品并被确认,甲方认为有必要终止。

3、乙方销售价格违反甲方规定,甲方认为有必要终止。

合同终止时,在将相关账目结清的同时,把属于授权产品的所有资料及合同书等退还给甲方。

备注:

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在法律上具有同等效力。本合同未尽事宜按合同法执行。

若双方发生争议、协商不成,必须通过法院解决的,可由所在地的人民法院进行裁决。

甲方:乙方:

电话:电话:

买断合同篇2

为什么买断品牌这种被白酒行业奉为营销创新的模式会遭遇如此尴尬?我们从买断商买断的初衷寻找答案。买断商们认为,白酒行业是一个进入门槛低、利润高的行业,主要在风险市场上,只要解决好市场营销的问题,财源就滚滚来了。于是,在“金六福”“小糊涂仙”成功的强烈刺激下,买断品牌成为白酒行业的潮流。买断品牌的主要依据是:

1、白酒市场的消费者分布的区域不同,消费习惯有所不同,买断品牌能够更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消费和心理需求,因此,买断商便推出适合区域市场消费的买断品牌。如五粮液集团针对北京市场开发的“京酒”,针对西藏市场开发的“圣酒”,这些品牌名称迎合当地消费者,形成迅速的品牌传播力;在口感上为消费者量身定做,与消费者零距离的对话,从酒的度数、香型和口感上全方位地满足消费者。

2、白酒的经销商在区域市场形成自己的销售渠道,销售网络之后,不甘于让大量的利润被厂家独占,就萌生了自己开发品牌或者买断品牌的需求。一大部分没有市场规划,缺乏品牌营销能力的厂家在市场巨大的压力下,对于经销商日益膨胀的野心和无止境的要求实在无法承受,也乐于接受这样的条件,于是,买断品牌就这样诞生了。

3、投机商家利用名酒的品牌效应开发附属品牌,打名酒的擦边球以达到迅速聚敛财富的目的。五粮液的大部分买断品牌属于这种类型,他们几乎清一色地打着五粮液出品的旗号,通过短期炒作,利用消费者对五粮液品牌信赖的心理,迅速进入市场。

4、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把进入白酒行业当作企业转型的一个方向。“小糊涂仙”“古绵纯”都是属于这一类型。

从以上四个买断品牌进入白酒行业的依据来看,商家、外行进入白酒行业,买断品牌应该说是很正常,很切合实际的,也符合企业发展,市场发展的规律。但是,由于白酒商品的特殊性,白酒市场环境的恶劣和企业自身的各种因素,买断品牌企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存在诸多的问题让买断品牌的市场之路越走越窄。

问题一:大部分买断品牌因为趋利的动机,缺乏长远的品牌规划。企业买断或开发一个品牌后,匆匆忙忙进入市场,收回投资,图的是赚快钱。很多买断品牌的企业是这么认为的:做经销是替企业做保姆,买断品牌是自己养儿子。当然,养了儿子就指望儿子尽快赚钱,因此,趋利的动机让企业很难做长远的品牌规划。同时,整个白酒市场充斥的短视、功利的氛围让买断品牌更无法做长远的品牌规划,那些名酒的买断品牌尤其如此。

问题二:买断品牌由于投资者缺乏对白酒行业、白酒市场的认识,匆忙上阵,导致营销决策的粗放或者模仿。几乎所有买断品牌的营销策略都是一样的,上广告,做促销,拼礼品,玩招商——同质化的产品,同质化的市场定位,同质化的竞争手段让白酒市场的竞争更加混乱,更加惨烈,为买断品牌的生存敲响了警钟。

问题三:买断品牌在市场上缺乏细致的竞争手段。有网络的买断商家依靠网络来发展,没有网络的买断品牌依靠强行招商、恶性招商来获取市场份额。一旦进入市场,他们的竞争手段十分单一。如五粮液的众多买断品牌,大多采用糖酒会招商,以价格、促销、区域专销、广告补贴、甚至剥离成本来进入市场,经过几年的市场拼杀,能够吸引市场的品牌已经所剩无几,同时给五粮液的核心品牌造成巨大的价值透支。

问题四:买断品牌不知道自己的定位。众多的买断品牌挤进中高端市场的独木桥,没有运用差异化的市场定位、价格定位来和竞争对手拉开距离,迫使白酒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残酷,也导致买断品牌的成活率大大降低。

问题五:大多数买断品牌的形象十分苍白。买断品牌由于是投机行为占的比例更大,因此在品牌形象塑造上,这些买断商们大多数不愿意做更多的文章。当然,一些成功的品牌通过形象的塑造赢得了市场空间,但是需要资金实力、营销策划和市场资源的支撑。因而,在买断品牌商家心目中,渠道、终端是第一位的,而形象则是次要的。

问题六:几乎所有的买断品牌对于未来的发展之路模糊。其实买断品牌的商家很清楚,没有生产,没有历史,所有的白酒品牌都是炒作,所有的轰轰烈烈的行为都是投机多于实际,因此,对于买断品牌的发展,大多数企业都讳莫如深,或者一笑而过。

罗列了买断品牌诸多的问题,但是市面上毕竟有那么多的买断品牌成功了,那么,买断品牌的未来之路究竟该怎么走?

买断合同篇3

酒楼不想卖酒:不愿意研究消费者、依据消费者的需求采购酒;或者说,酒楼发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能力已经退化,于是,酒楼“自愧不免”,改行进入了中国最热门的、盈利模式最简单最容易操作“房地产”行业:“难言之隐、一卖了之”,把“进场权”卖给供货商。

经销商呢,也懒得去理解消费者、发现消费者需求、培育消费者需求,懒得去努力降低消费者总成本、提升消费者价值,也干脆步酒楼之后尘,加入房地产行业,过起了“包租婆”的生活:买断酒楼的供货权,转手加价、拆零后零售给厂商。

于是,许多地区,产品从厂家手中,通过“房地产公司”的层层加码,进入消费者口中。

二、撇开“酒楼买断商”

1、品牌商之间的互相合作,同行“互相取暖”

(1)买断酒楼的经销商企业,客户开发、品牌营造、营销管理等方面的功能萎缩,重要性下降,核心技术、核心人才流失。

因为,老板的心态就是,“买场等于一劳永逸”。

(2)营销人才进一步向品牌运营企业和生产企业集中。

(3)机会:

一些眼光远大的企业,进入市场时,干脆主要依靠其他生产企业、品牌运营企业的网络,降低“传统经销商”的权重。

卡斯特成功的重要元素,就是它直接与张裕、贺兰山等“同行厂家”合作。

2、建立核心顾客的“团购网络”

把全部家财用来贿赂媒人、用来征婚启事,女儿肯定嫁不好!

凡是渠道费用高的品牌,凡是给经销商很多利益、给终端很大价差的品牌,都是注定要失败的品牌;

只有尽量少给渠道利润,品牌才有机会成功。

与其把巨大价差用于贿赂渠道,不如直接培育自己的核心能力(品牌推广团队、技术服务团队),锁定核心顾客,建立“团购网络”。

3、建立服务于“消费者自带酒水”的服务网络

在主要酒楼附近设置送货点,消费者在酒楼包房后通知厂商办事处或经销商,送货到酒楼大门。让消费者“不自带酒水、却享受到自带酒水的选择权与价格。”

我2001年任广东水井坊顾问。当时的韶关经理李启福,与粤北酒业公司老板蔡懂华,一起实施了“自带酒水服务网络”。后来,蔡总又把五粮液、茅台等加入这个体系。现在,韶关的酒楼自带酒水目前已达到80%;只有少数旅游者点酒楼酒水。

三、博弈“酒楼买断商”

1、与酒楼老板合作,老板“团购之后再向熟客推荐”

酒楼老板和酒楼买断商,不过是利益同盟。

给他额外的利益,就能开辟新路。

如果能够帮酒楼导入吸引消费者的系统工具,让酒楼老板推荐品的魅力超过酒水买断商的产品,这一招就会建立奇功。

2、在酒楼开设包房。

先承诺“只在包房内销售”,再向全酒楼扩展(我担任沙河商务王总经理时,在合肥一口气进入了被“酒楼买断商”买断的AB类酒楼41家;我客户目前在上海奉贤试点,酒楼第一轮谈判的成交率达50%)。

3、其他

可以在酒楼旁边委托超市、士多店,配置“与酒楼直接对比”的产品柜,引导消费者采购后进入酒楼,或干脆承诺送到酒楼。

还可以“车销”:郊区的“农家乐”之类餐饮场所,用餐时间,直接把货车开到就扣附近。

等等等等。

四、服务“酒楼买断商”

1、选择部分产品,参与酒楼买断商的活动

核心能力决定是否值得分担“酒楼买断商”的费用。

如果产品(包括产品、品牌、服务等)吸引力很明显,就不怕分担费用;如果产品优势需要细细发现,就要另辟蹊径、走其他道路。

正如一个女孩子参加相亲会。如果自己容貌靓丽、衣妆夺目、相亲会规模巨大,不妨支付高额的入场费用;反之,如果你的长项是内涵丰富、有才有财,你就不该去这种“浅层次交流”的场所,宁可到咖啡馆去“一对一交流”。

2、为“酒楼买断商”创造附加价值

(1)值供应成熟的畅销品,让酒楼的酒水物流现金流加大。

不供应“迫使消费者减少当次消费、减少光顾次数”的不良产品,不让酒楼在消费者那儿产生负面影响;

(2)教育、唤醒“酒楼买断商”、诱使其采用“更有利盈利模式”的新方案;

3、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分配方式

厂家投入人力、资金,驱动酒楼的销售,按照酒楼回款的一定比例,补偿给经销商。

经销商的风险是:如果销量与价差的乘积不够买场费用,就会亏损。

所以,经销商必须具备“发现、培育独有畅销品”的能力,不能仅仅依靠“买断”而坐享其成。

五、期待“酒楼买断商”

1、你的价值在哪里

你投入了巨资(一个酒楼的买场费,少则几十万,多则一二百万;一个地级市成气候的酒楼买断商,光是买场这笔投入就是上千万)。

但是,这些投入,对消费者没有利益!

不能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投入,消费者迟早醒悟过来、然后拒绝买单!

消费者不买单,厂家、酒楼,就一定抛弃你!

2、你的控制力在哪里

买断酒楼,是想控制终端。

我每次观察厂家与“酒楼买断商”谈判,都能听到“酒楼买断商”的豪言壮语:“我有终端网络”!

(1)金钱是不能控制终端的。如果你的产品和服务不能为酒楼创造价值,即使你买断酒楼的产权,经营权,你最多不过是死亡前多个人垫背而已。

凡是钱能买到的资源,都不是至关重要的资源。

(2)唯一能控制酒楼的,不是金钱、不是“买场”。唯一关键的,是你的价值,是你对酒楼的“影响力”、“凝聚力”。

一旦竞争对手有金钱买场之外另外的方法、为酒楼创造更大的或者差异化的价值,竞争对手就能真正“控制”酒楼。

(3)我们有无数种方法,绕过“酒楼买断商”而直接与终端合作!

你的收费站,并没有扼守住高速公路的全部必经孔道!

3、应该怎么办

根本的对策,是回到“价值”的轨道上来。

(1)产品

不能认为“酒楼已经必须卖我的、消费者就肯定买我的”;

产品层面的采购,依然要坚持“消费者导向”。不能只采购价差大的、不能只采购能分担你费用的!

要采购“消费者整体价值最大化”的。

最好,你聘用有优秀的市场人才,善于在“低能厂家”中发现潜力股,以较低的代价获得经营权,再把它培养成你的“独有畅销品”。

(2)人才

不能以为“给了钱就高枕无忧”!

酒楼的客情维护、消费者服务,更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要不断创意、策划、实施帮助酒楼吸引消费者的活动,为酒楼创造更大价值。

根据市场变化,发现“被价值扭曲的黑马”,实施“供应链协同营销”,会给你带来更为广阔的天地。

当然,这都需要更高端的人才。

(3)供应链协同营销

不一定要找给你运作空间最大的供应商。

应该找“总价值最大”,包括启动消费者、加大对酒楼谈判筹码等的供应商。

(4)开阔视野,经营广泛的社会资源

“酒楼买断”仅仅是“投机”,不是真正的“经营能力”。

与其投入巨额资金买断酒楼,不如向上游整合产品、智力等供应链资源,全面地经营当地社会资源,做到团购、商超、酒楼、夜场各个业态的互动。

与酒楼买断商合作,或者对酒楼买断商回避、改造、博弈,都是品牌“价值网络”建设的战术。

人是很难改变的;有能力投入巨资、成为“酒楼买断商”的,大都是一定程度商的成功人士;而成功人士,大都有“实践出偏见”的问题。

买断合同篇4

摘要:国债买断式回购的推出衍生了抛补套利、循环融券卖空、债券组合交易、买断式回购组合交易这几种新的主要交易模式,丰富了投资者的交易手段,然而,这些新的交易模式将容易引发做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更大的信用风险,在分析这些风险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健全保证金制度、信用评估制度以及制定严格的交易规则等风险防范对策。

关键词:买断式回购;交易模式;风险防范

在2004年5月20日银行间市场正式推出买断式回购业务后,交易所的国债买断式回购也在2004年9月初正式通过证监会批准,并于2004年12月6日起在2004年记账式(10期)国债上率先试点。交易所推出国债买断式回购不仅提供新的交易模式,也会为投资者提供新的盈利、保值模式,但其可能产生的风险也是不容忽视的。

1国债买断式回购衍生新的交易模式

中国自1995年对债券回购市场整顿以来,一直将回购交易严格限定为封闭式交易模式。在这种交易模式中,正回购方所质押债券的所有权并未真正让渡给逆回购方,而是由交易清算所进行了质押冻结处理,从而退出了二级市场流通环节,只能等回购交易到期,正回购方履行了资金本息还款义务后,再由交易清算所实施质押券解冻处理,这时质押券才能重新进入二级市场进行流通[1].在买断式交易模式下,国债回购表现为一前一后两笔事先约定的反向交易,逆回购方在期初买入国债后享有再行回购或另行卖出债券的完整权利,由此国债进行买断式回购后仍可在二级市场自由流通,中国债券市场具备了类似于债券卖空交易功能,因此通过各种组合可以衍生出新的交易模式。

1.1抛补套利交易模式

该模式利用了买断式回购逆回购融入的债券可立即抛出的特点,当投资者预计货币市场利率上升,债券价格趋于下降,这时逆回购方就可以将期初回购交易中融入的质押券在现券市场先行卖出,获得现金以规避债券价格下跌的风险,待债券价格下跌后再低价买入同品种、同数量的债券以便在回购交易到期时返售给正回购方收回本金和回购利息。这是买断式回购中运用质押券进行高卖低买的基本交易模式。

1.2循环融券卖空交易模式

该模式实质是抛补套利模式的多次循环反复,具体过程是,逆回购方将期初融入的债券通过卖空操作卖出以获取现金;之后继续进行回购交易融入债券,又将新的质押券卖出,获取现金后继续进行回购交易,如此循环反复操作,实现空头效应的放大。这种操作由于不必占用投资者大量资金且放大效益明显,可以实现更高的价差收益,适合投资者在确认后市债券现货价格将下跌的情况下使用。

1.3债券组合交易模式

投资者当预期利率上升可能造成的不同债券的趋势分化,即浮动利率债券价格将跟随利率上升而上涨,而长期债券价格将出现下跌,在这种情况下,首先用现金在回购市场上对长期债券做一笔期限为T的买断式回购,完成后再行抛出用所得资金购入浮动利率债券,再对浮动利率债券进行同期限的封闭式正回购收回现金。期末,投资者首先购入长期债券以完成买断式回购的到期交割,再用回收的资金对封闭式回购的浮动利率债券做到期交割,最后把回收的浮动利率在市场上抛出,完成整个操作过程。投资者通过这一系列操作以很低的资金成本获得了长期债券下跌的价差收入和浮动利率债券的溢价收入。

1.4买断式回购组合交易模式

投资者通过买入现券构成一个相对长期的国债多头部位,同时可以远期卖出同品种债券构成一个远期的国债空头部位。并行实施上述操作的净风险头寸是:一个长期多头部位局部抵消一个远期空头部位,其净结果构成一个相对短期的国债多头部位———恰好构成与回购交易过程中逆回购方完全同质的复合风险头寸,一旦该复合头寸的定价与逆回购交易定价发生偏离,就存在确定的无风险套利交易机会。

2国债买断式回购下的风险分析

收益与风险总是并存的,对投资者来说,买断式回购催生了新的交易模式,同时也放大了债券交易的风险,交易模式创新可以千变万化,但其可能引发的风险还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种:

2.1信用风险

买断式回购的信用风险要高于封闭式回购,封闭式回购中的信用风险主要表现在逆回购一方,而买断式回购的信用风险则表现在交易双方,主要表现在:(1)受利益驱动正逆回购方违反回购协议的信用风险。如果回购到期时,相应债券出现预期大幅上涨,且价格远远高于事先约定的返售价格,按低于市场的价格将债券返售给正回购方就会失去价差交易的机会,从而逆回购方就可能选择不按初始回购价格履行返售质押券义务。反之,对正回购方而言,如果回购到期时相应债券的价格大幅下跌,并且价格远远低于事先约定的购回价格,按高于市场的价格购回质押券就会多支付购券成本,正回购方就有可能选择不按初始购回价格履行购回义务,从而减少融资成本而获利。(2)回购资金使用不当造成的交易链断裂的信用风险[3].投资者通过循环的卖空交易构成了交易链,发挥出杠杆投资的作用。但如果投资者在交易链未端对经回购交易融入的资金使用不当,就会使整条交易链连锁发生到期偿付困难,从而引发了信用风险。(3)交收失败导致的信用风险。在国债买断式回购中,如果交易双方的资金、债券不能按约定的时间同步交付,则对先交付的一方形成了两种风险:如果另一方一直不交付,则对先交付的一方形成信用风险;如果另一方延迟交付,则对先交付方形成信用风险。

2.2做空风险

通过新交易模式获得更大的收益都是建立在对市场预期充分正确的基础上,一旦预期错误,新交易模式的风险放大也是很明显的,比如预计利率上升,债券价格将下降,想通过卖空在低位时再融入债券,以获得差价收入。若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市场利率下降了,债券价格不降反升,就会迫使逆回购方在高价位买回债券用于返售到期回购质押券,从而造成低卖高买的价差损失,特别是在循环卖空交易中,如果债券市场整体下滑,交易链中的每一笔回购交易都面临着债券贬值、保证金不足的风险,这将迫使投资者卖出债券以补充保证金的不足,大量的抛售债券又会进一步引发债券贬值,加剧保证金不足的压力。如果交易链中最终偿付资金不足,就会引发资金断裂,导致整条交易链的崩溃,最终引发杠杆做空交易的风险。这种情况更多地发生在循环融券卖空交易模式和买断式回购组合交易模式中。

2.3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主要是由于债券市场的流动性不足给买断式回购双方带来的风险。当市场债券价格趋于下跌,投资者就会选择买断式回购交易中的卖空抛补套利交易方式获利,但若回购到期时市场回购债券短缺,投资者无法在市场上融回卖空的债券用于返售清偿,就会构成清算违约风险。还有如果债券的流动性差,可能会在远期协议到期时出现有价无市的情形,无法买回足额的债券,致使无法履约。

3国债买断式回购的风险防范制度设计

任何一项金融创新,风险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但设计好风险防范制度,把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却是保证一项金融创新成功运行的关键。针对上述交易所国债买断式回购面临的三大主要风险,可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3.1建立健全保证金制度和信用评估制度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要防范买断式回购过程中的信用风险,最重要的制度就是建立逐日盯市的保证金制度,同时要完善对交易主体的信用评估制度。借鉴美国的经验,为了保证抵押品有足够的价值,必须不断地对债券价值进行再计算,以保证债券价值至少与贷出资金的金额相等。这种再计算一般在每日收市后进行。如果债券价值下降,则逆回购方有权向回购方提出调整保证金的要求,对保证金的的补充往往是追加额外的债券,但回购方也可根据协议的规定选择提供额外的现金。

此外,对交易成员应建立有效的信用评估制度,加强对参与主体的交易监督,有必要在交易成员举报的基础上,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定期向市场参与者披露在买断式回购中违约机构的名单,并对多次违约的机构限制交易资格,甚至取消其从业资格。

3.2对循环做空敞口进行限制,防范做空风险

在循环融券卖空交易模式中形成卖空运作的杠杆交易模式,一方面放大市场卖空压力,抵消由循环正购所产生的单边助涨动力,有利于维持市场的稳定和平抑多头的过度炒作。但另一方面当利率上升时,形成非理性下跌,对债券市场可能形成做空风险。为了防范对市场造成的做空风险,可借鉴国外卖空交易经验,建立有效的交易规则。

(1)限制交易规则在国外,对卖空交易有严格的限制,一般不允许在市场价格下跌时进行卖空,加剧市场下跌。如美国有正点规则[4]规定卖空仅限于以下条件:①市场价格处于上升点时,可从事卖空交易,但卖空价格必须大于等于上升点位时的价格;②虽然市场价格处于零上升点位,但都高于再前一次的价格,可从事卖空交易,但卖空价格必须大于等于零上升点位时的价格。中国债券市场尚处于发展时期,更需一些规则来规范交易,因而,可以前一交易日的平均交易价格为基础,规定卖空价格不得低于它。

(2)公开与匹配的原则根据信息公开的原理,大交易者必须向监管者定期提供其卖空的交易量、头寸和品种等信息,再由监管者以汇总形式定期向公众公开。在债券持仓限额制中,某一交易者用于买断式回购的债券余额,应小于其自营债券托管总额的20%的规定,可在一定程度上使卖空头寸与买多头寸相匹配,减少做空风险。

(3)交易券种应选择市场流动性强和量大的国债为了防范流动性风险,买断式回购在中国的推出应选择发行量大、市场流动性好的国债进行试点运行,并对各机构投资者的回购余额进行限定,对每一机构投资者在单一券种的回购余额进行限定,对每一券种的最大回购余额进行限定等,防止可供交割债券不足情况的出现。此外,由于金融机构在证券投资的会计处理上普遍使用成本法,而非市价法,因此只要持有债券不卖出,就不确认损益。这就会出现当市场行情出现震荡,亏损的风险变大时,为避免承担风险,交易员就会退出交易以避免受罚,从而导致市场的流动性迅速降低。成本法的会计核算制度是妨碍二级市场流动性的一个重要问题,不仅造成了债券下跌时市场流动性的降低,而且掩盖了金融机构自身的损失,导致金融机构经营风险积聚,不利于自身风险控制和发展。因此改变目前普遍使用成本法核算债券投资,推行市价法核算债券投资,有利于提高整个债券市场流动性。

买断合同篇5

关键词:买断式回购;交易模式;风险防范

在2004年5月20日银行间市场正式推出买断式回购业务后,交易所的国债买断式回购也在2004年9月初正式通过证监会批准,并于2004年12月6日起在2004年记账式(10期)国债上率先试点。交易所推出国债买断式回购不仅提供新的交易模式,也会为投资者提供新的盈利、保值模式,但其可能产生的风险也是不容忽视的。

1 国债买断式回购衍生新的交易模式

中国自1995年对债券回购市场整顿以来,一直将回购交易严格限定为封闭式交易模式。在这种交易模式中,正回购方所质押债券的所有权并未真正让渡给逆回购方,而是由交易清算所进行了质押冻结处理,从而退出了二级市场流通环节,只能等回购交易到期,正回购方履行了资金本息还款义务后,再由交易清算所实施质押券解冻处理,这时质押券才能重新进入二级市场进行流通[1].在买断式交易模式下,国债回购表现为一前一后两笔事先约定的反向交易,逆回购方在期初买入国债后享有再行回购或另行卖出债券的完整权利,由此国债进行买断式回购后仍可在二级市场自由流通,中国债券市场具备了类似于债券卖空交易功能,因此通过各种组合可以衍生出新的交易模式。

1.1 抛补套利交易模式

该模式利用了买断式回购逆回购融入的债券可立即抛出的特点,当投资者预计货币市场利率上升,债券价格趋于下降,这时逆回购方就可以将期初回购交易中融入的质押券在现券市场先行卖出,获得现金以规避债券价格下跌的风险,待债券价格下跌后再低价买入同品种、同数量的债券以便在回购交易到期时返售给正回购方收回本金和回购利息。这是买断式回购中运用质押券进行高卖低买的基本交易模式。

1.2 循环融券卖空交易模式

该模式实质是抛补套利模式的多次循环反复, 具体过程是,逆回购方将期初融入的债券通过卖空操作卖出以获取现金;之后继续进行回购交易融入债券,又将新的质押券卖出,获取现金后继续进行回购交易,如此循环反复操作,实现空头效应的放大。这种操作由于不必占用投资者大量资金且放大效益明显,可以实现更高的价差收益,适合投资者在确认后市债券现货价格将下跌的情况下使用。

1.3 债券组合交易模式[2]

投资者当预期利率上升可能造成的不同债券的趋势分化,即浮动利率债券价格将跟随利率上升而上涨,而长期债券价格将出现下跌,在这种情况下,首先用现金在回购市场上对长期债券做一笔期限为t的买断式回购,完成后再行抛出用所得资金购入浮动利率债券,再对浮动利率债券进行同期限的封闭式正回购收回现金。期末,投资者首先购入长期债券以完成买断式回购的到期交割,再用回收的资金对封闭式回购的浮动利率债券做到期交割,最后把回收的浮动利率在市场上抛出,完成整个操作过程。投资者通过这一系列操作以很低的资金成本获得了长期债券下跌的价差收入和浮动利率债券的溢价收入。

1.4 买断式回购组合交易模式[2]

投资者通过买入现券构成一个相对长期的国债多头部位,同时可以远期卖出同品种债券构成一个远期的国债空头部位。并行实施上述操作的净风险头寸是:一个长期多头部位局部抵消一个远期空头部位,其净结果构成一个相对短期的国债多头部位———恰好构成与回购交易过程中逆回购方完全同质的复合风险头寸,一旦该复合头寸的定价与逆回购交易定价发生偏离,就存在确定的无风险套利交易机会。

2 国债买断式回购下的风险分析

收益与风险总是并存的,对投资者来说,买断式回购催生了新的交易模式,同时也放大了债券交易的风险,交易模式创新可以千变万化,但其可能引发的风险还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种:

2.1 信用风险

买断式回购的信用风险要高于封闭式回购,封闭式回购中的信用风险主要表现在逆回购一方,而买断式回购的信用风险则表现在交易双方,主要表现在:(1)受利益驱动正逆回购方违反回购协议的信用风险。如果回购到期时,相应债券出现预期大幅上涨,且价格远远高于事先约定的返售价格,按低于市场的价格将债券返售给正回购方就会失去价差交易的机会,从而逆回购方就可能选择不按初始回购价格履行返售质押券义务。反之,对正回购方而言,如果回购到期时相应债券的价格大幅下跌,并且价格远远低于事先约定的购回价格,按高于市场的价格购回质押券就会多支付购券成本,正回购方就有可能选择不按初始购回价格履行购回义务,从而减少融资成本而获利。(2)回购资金使用不当造成的交易链断裂的信用风险[3].投资者通过循环的卖空交易构成了交易链,发挥出杠杆投资的作用。但如果投资者在交易链未端对经回购交易融入的资金使用不当,就会使整条交易链连锁发生到期偿付困难,从而引发了信用风险。(3)交收失败导致的信用风险。在国债买断式回购中,如果交易双方的资金、债券不能按约定的时间同步交付,则对先交付的一方形成了两种风险:如果另一方一直不交付,则对先交付的一方形成信用风险;如果另一方延迟交付,则对先交付方形成信用风险。

2.2 做空风险

通过新交易模式获得更大的收益都是建立在对市场预期充分正确的基础上,一旦预期错误,新交易模式的风险放大也是很明显的,比如预计利率上升,债券价格将下降,想通过卖空在低位时再融入债券,以获得差价收入。若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市场利率下降了,债券价格不降反升,就会迫使逆回购方在高价位买回债券用于返售到期回购质押券,从而造成低卖高买的价差损失,特别是在循环卖空交易中,如果债券市场整体下滑,交易链中的每一笔回购交易都面临着债券贬值、保证金不足的风险,这将迫使投资者卖出债券以补充保证金的不足,大量的抛售债券又会进一步引发债券贬值,加剧保证金不足的压力。如果交易链中最终偿付资金不足,就会引发资金断裂,导致整条交易链的崩溃,最终引发杠杆做空交易的风险。这种情况更多地发生在循环融券卖空交易模式和买断式回购组合交易模式中。

2.3 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主要是由于债券市场的流动性不足给买断式回购双方带来的风险。当市场债券价格趋于下跌,投资者就会选择买断式回购交易中的卖空抛补套利交易方式获利,但若回购到期时市场回购债券短缺,投资者无法在市场上融回卖空的债券用于返售清偿,就会构成清算违约风险。还有如果债券的流动性差,可能会在远期协议到期时出现有价无市的情形,无法买回足额的债券,致使无法履约。

3 国债买断式回购的风险防范制度设计

任何一项金融创新,风险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但设计好风险防范制度,把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却是保证一项金融创新成功运行的关键。针对上述交易所国债买断式回购面临的三大主要风险,可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3.1 建立健全保证金制度和信用评估制度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要防范买断式回购过程中的信用风险,最重要的制度就是建立逐日盯市的保证金制度,同时要完善对交易主体的信用评估制度。借鉴美国的经验,为了保证抵押品有足够的价值,必须不断地对债券价值进行再计算,以保证债券价值至少与贷出资金的金额相等。这种再计算一般在每日收市后进行。如果债券价值下降,则逆回购方有权向回购方提出调整保证金的要求,对保证金的的补充往往是追加额外的债券,但回购方也可根据协议的规定选择提供额外的现金。

此外,对交易成员应建立有效的信用评估制度,加强对参与主体的交易监督,有必要在交易成员举报的基础上,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定期向市场参与者披露在买断式回购中违约机构的名单,并对多次违约的机构限制交易资格,甚至取消其从业资格。

3.2 对循环做空敞口进行限制,防范做空风险

在循环融券卖空交易模式中形成卖空运作的杠杆交易模式,一方面放大市场卖空压力,抵消由循环正购所产生的单边助涨动力,有利于维持市场的稳定和平抑多头的过度炒作。但另一方面当利率上升时,形成非理性下跌,对债券市场可能形成做空风险。为了防范对市场造成的做空风险,可借鉴国外卖空交易经验,建立有效的交易规则。

(1)限制交易规则 在国外,对卖空交易有严格的限制,一般不允许在市场价格下跌时进行卖空,加剧市场下跌。如美国有正点规则[4]规定卖空仅限于以下条件:①市场价格处于上升点时,可从事卖空交易,但卖空价格必须大于等于上升点位时的价格;②虽然市场价格处于零上升点位,但都高于再前一次的价格,可从事卖空交易,但卖空价格必须大于等于零上升点位时的价格。中国债券市场尚处于发展时期,更需一些规则来规范交易,因而,可以前一交易日的平均交易价格为基础,规定卖空价格不得低于它。

(2)公开与匹配的原则 根据信息公开的原理,大交易者必须向监管者定期提供其卖空的交易量、头寸和品种等信息,再由监管者以汇总形式定期向公众公开。在债券持仓限额制中,某一交易者用于买断式回购的债券余额,应小于其自营债券托管总额的20%的规定,可在一定程度上使卖空头寸与买多头寸相匹配,减少做空风险。

(3)交易券种应选择市场流动性强和量大的国债 为了防范流动性风险,买断式回购在中国的推出应选择发行量大、市场流动性好的国债进行试点运行,并对各机构投资者的回购余额进行限定,对每一机构投资者在单一券种的回购余额进行限定,对每一券种的最大回购余额进行限定等,防止可供交割债券不足情况的出现。此外,由于金融机构在证券投资的会计处理上普遍使用成本法,而非市价法,因此只要持有债券不卖出,就不确认损益。这就会出现当市场行情出现震荡,亏损的风险变大时,为避免承担风险,交易员就会退出交易以避免受罚,从而导致市场的流动性迅速降低。成本法的会计核算制度是妨碍二级市场流动性的一个重要问题,不仅造成了债券下跌时市场流动性的降低,而且掩盖了金融机构自身的损失,导致金融机构经营风险积聚,不利于自身风险控制和发展。因此改变目前普遍使用成本法核算债券投资,推行市价法核算债券投资,有利于提高整个债券市场流动性。

4 结 论

任何新的金融产品的推出都是有风险的,只要对风险进行充分的认识和合理的防范,就能利用这种金融产品来活跃资本市场的交易。国债买断式回购的推出可以有效增强市场的流动性,并且对于弥补和完善银行间市场的回购交易、沟通两个市场的联系以及促进债券市场做空机制的完善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蔡国喜。关于买断式回购有关问题的探讨[eb/ol]..cn/chinabond/yjck/content.jsp·sid=320,2004-05-12.

[2]张梅琳,陈明章。开放式回购条件下债券市场交易模式探讨[j].财经研究,2004,(5):46-56.

买断合同篇6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是创造更多购买理由的一种理念、方法和工具。

其理念在于:情理之中的常态与意料之外的变量的互动。情理之中是消费者对静态文化的认知、认同,意料之外是消费者对动态文化感知的新意刺激,是静态与动态的有机结合。鹰牌花旗参茶推广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巧妙地将情理之中的常态与意料之外的变量进行了互动:消费者对花旗参茶的静态认知是:有滋补提神作用的保健食品!为了让更广泛的消费者购买这一产品,就为该产品注入了两种动态文化。其一,盯住了办公室白领阶层都有喝咖啡提神保持良好精力的习惯,以花旗参有效成分的强身健体补充精力来替代了咖啡因对人体的伤害。其二,直接嫁接了喝下午茶歇这种已经成为了办公室白领阶层的一个比较流行的生活方式。由此推出的鹰牌花旗参茶,经过消费者对静态文化认知与动态文化的新意刺激的结合,顺畅地从保健茶饮转入了消费者日常快速消费习惯中,给了消费者一个提神产品的惊喜,给了消费者一个购买消费的理由!

其方法在于: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是对待事物发展的两分法。情理之中是事物的基础,是事物的本原。在创造消费者的购买理由时,一定要找到消费者认知此事物的认知基础,这是一分法。意料之外是对本原事物的创新,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事物。在创造消费者的购买理由时,一定要在原消费者事物认知基础上具有创造发展,具有差异。也就是一定要换个角度看问题,一定要多个角度看问题,这又是一分法。两分法的关键在于让原事物总是以不同的形态在不同的背景变量中得以表现。果冻之王喜之郎一直都致力于不断的给予消费者不同的购买理由以期待得到消费者持久的认同,并且其购买理由也正是随不同的背景变量而更改。在推广其优酪乳果冻时就运用了此种方法,消费者对牛奶的静态认知一直都很明确——是一种有营养的食品,而对果冻的认知也十分明确——是一种调剂心情的好吃的休闲食品。喜之郎在推广优酪乳果冻时就借用了全社会都开始关注补充牛奶的动态饮食文化进行了创新,将果冻与牛奶相结合,打造了既有营养又能够调剂心情的优酪乳果冻,着实给了消费者一个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购买理由!

买断合同篇7

关键词:一房二卖;物权;债权;预告登记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我国房价的不断走高,不少人为谋取更高的经济利益,将自己所有的房屋“一房二卖”,由此带来的一系列法律问题正日益引起司法审判机关的重视。

所谓“一房二卖”,就是指房屋产权人先后与两个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签订房屋买卖合同,将其房屋卖给该两个人的行为。因此,以同一房屋为标的两个买卖合同,出卖人选择其中一个完全履行,另一个合同即陷入给付不能,买受人的债权无法得到实现,合同目的落空。在此情形下法律赋予买受人何种救济途径呢?基于有效成立的买卖合同,买受人主张出卖人承担违约责任是最为常见的方式。然而这只能在出卖人有支付能力的前提下,买受人才能得到实际的补偿。对于实践中为数不少的缺乏诚信又资信不足的出卖人,买受人再采用此救济途径,其权利将无法得到实际的保障。对此,有两种救济方法:一、向第三人主张侵权责任;二、主张债权人的撤销权而请求撤销后一合同。这些救济都是事后弥补,作用不可抹煞,但是这些救济无法避免“一房二卖”现象的发生。消除“一房二卖”现象的根本办法是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

以往我国尚未完全建立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2007年颁布的《物权法》第20条明确规定了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可以预见,这将对我国从根本上解决房屋双重买卖问题起到决定性作用。

二、“一房二卖”的法理分析

物在买卖交易关系中的发展包含两个阶段: 一是双方订立给付标的物并移转所有权的买卖合同;二是双方履行合同,实现其给付标的物并移转所有权的允诺。前一阶段设立的买卖合同虽然是后一阶段所有权转移的前提,但后一阶段的履行行为并非是前一阶段的自然延伸。买卖合同的履行不是简单的事实行为,而是一个独立的法律行为,不仅有转移标的物所有权的行为,而且必须有移转标的物所有权的意思。从以上引起物权变动的变动过程可以得出,交易实践中存在独立于债权行为之外的物权行为。在不动产交易过程中,双方订立买卖合同,出卖人负担给付标的物的债务,使买受人获得请求给付的请求权,为债权行为。双方履行该买卖合同,出卖人直接处分对标的物的所有权,使买受人获得现实的物的权利,为物权行为。

债权行为仅能产生债权债务,并不能引起物权变动。物权变动须基于物权行为。物权行为是物权合意这一法律行为与登记或交付这一法律事实相结合构成的法律效果,故债权合同的效力判断与物权变动的效果是否实现的判断是两个独立的判断。不发生物权变动的法律效果,不能在逻辑上推导出债权合同不发生效力的结论。债权行为只要当事人的允诺不违反法律和公序良俗,法律就不应当否定。当事人是否有处分权,是否能发生物权变动,不影响合同的效力。在双重买卖中,先后签订的买卖合同,无论其合同标的物的所有权是否发生转移,只要具备合同生效的一般要件,都是有效合同。不动产物权的变动以登记为要件。登记使该买受人取得对抗第三人的物权,另一买受人不得以债权合同成立在先而否定物权变动的效力。

三、无法得到房屋的买受人的权益保护

以《合同法》、《物权法》为依据,“一房二卖”中,前后两个合同都是有效的。但是在此情况下,出卖人在履行了一个合同后,另一个合同的买受人无法获得合同的履行,无法得到房屋,对其权益的保护可以采用如下办法:

(一)要求出卖人承担违约责任

依《合同法》规定,房屋的买受人在无法得到房屋时,可以依据有效的房屋买卖合同要求出卖人承担相应违约责任,赔偿因其违约而给自己造成的损失。

(二)解除合同并要求出卖人赔偿损失

房屋重复买卖中,出卖人的行为构成根本违约,符合《合同法》规定的合同解除条件,这时无法取得房屋的买受人可以解除与出卖人的房屋买卖合同,要求出卖人退还购房款本金及利息,并可请求出卖人赔偿因合同解除而给自己造成的损失。

(三)请求惩罚性赔偿

惩罚性赔偿是由法庭所作出的赔偿数额超出实际损害数额的赔偿。为了有效制裁商品房出卖人欺诈、恶意毁约等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商品房解释》规定了商品房出卖人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对在商品房买卖合同订立后,出卖人又将房屋出卖给第三人的恶意违约行为和出卖人故意隐瞒房屋已经出售的事实,又与其他买受人签订房屋买卖合同的欺诈行为,而致房屋买卖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解除的,买受人可以在请求出卖人返还预付房款及利息、赔偿损失之外,另行主张出卖人承担不超过已付购房款一倍的赔偿责任。”

四、预防“一房二卖”的法律策略---预告登记制度

前面论述的法律救济,实际是对已发生的房屋双重买卖的事后救济。虽然其事后救济可以减少损失,但其作用是有限的,无法根除房屋双重买卖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因此,如何从制度角度来预防房屋双重买卖的发生,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物权法》明确确立了物权变动的预告登记制度,该制度是将物权的公示公信制度应用于债权法领域,将登记这一权利的公示形式,适用于将来发生不动产物权变动的请求权,使该请求权取得公信力的保护,对后来发生的与该请求权内容相同的物权处分行为产生排他的效力,确保将来只发生请求权所期待的法律后果,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出卖人双重处分的恶意行为问题。

预告登记制度的排他效力,使违反预告登记的不动产变动无效,保证债权请求权得以顺利实现。预告登记基于此效力,还具有顺位保证效力,即当同一物上设立多个并存的物权行为,预告登记将各项权利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并按该顺序为每一物权确定实现的顺序。

相信随着《物权法》在审判实践中的广泛适用,对于房屋买受人的保护制度将随着实践的发展日渐完善,另外,对于预告登记制度的进一步理解和应用,将对司法实践中从根本上解决房屋双重买卖问题起到决定性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利明、房绍坤、王轶著:《合同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版,第121-128页。

2、王利明著:《物权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版,第210-215页。

买断合同篇8

      与典型的商业领域不同,在美国医疗领域判定行为主体是否具有市场支配力量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情,这与美国复杂多变的医疗支付体系和医疗政策有关。大多数的美国人都是通过医疗保险来支付医疗费用的,根据美国统计署2002年的调查显示,85%的美国人都享受了不同程度的医疗保险。总的看来,支付医疗费用是通过以下四种途径:

      1.政府资助的计划。这种计划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MEDICARE,另一种是MEDICAID,前者的受益对象是年老和残疾的美国人,后者的受益对象是年收入在贫困线以下的孩子和孕妇以及低收入的成年人。

      2.雇主提供的保险。雇主通过各种途径向其雇员和退休人员提供医疗保险,这些途径既包括向商业保险机构购买的保险,也包括雇主自助的计划,或者是两者的结合。如果雇主选择向商业保险机构购买保险,那么雇主将会代表雇员与保险公司进行谈判以获取最佳的投保条件。

      3.个人的保险。在1999年,大约有一千六百万达到工作年龄的成年人和孩子(这部分人占了65岁以下人口的7%)是通过自己投保来支付医疗费用的。当然,这部分人口比例较低,因为雇主提供保险是可以享受税收优惠的,而且自己投保费率也较高。

      4.没有参加保险的。也就是说这部分人完全依靠自己来支付医疗费用,据统计,大约有15%,也就是四千四百万美国人在某个阶段没有参加医疗保险计划。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感觉到美国医疗领域的支付关系比较复杂,与传统商业领域简单的买方(产品或服务需求方)—卖方(产品或服务供给方)两者关系相比,医疗领域的关系用较为简单的模式可以划分为买方(医疗服务需求方)—支付方—卖方(医疗服务供给方)三者的关系。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支付方的私人保险机构和政府计划对于患者或雇主而言是卖方,但对于医院或医生而言则是买方。

     一、医疗服务需求方的联盟

      医疗服务需求方的联盟包括为其员工购买保险的雇主,当然也包括个人或小业主,他们通过参加医疗计划获得他们需要的服务。如果这种联盟是作为政府的一部分,那么可能获得反垄断法的豁免,这种豁免主要是通过法律明示的方式或采取州行为豁免的原则获得的。

      作为买方的联合体,他们通常都集中了买方的所有功能,如协调各成员的行动,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买方的谈判力量,在一定程度上迫使卖方降低价格。无论对于买方还是卖方来说,这种联盟的存在都能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因为它可以集体收取买方的资金,同时它还是买方集体的经纪人,可以集中地与医疗计划和个体医疗服务提供者进行谈判协商。另外,该联盟也可以向它的成员各种医疗计划的优惠信息,便于成员就各个医疗计划进行比较,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计划。由于联盟代表了买方的集体利益,因此还可以承担监控医疗计划的执行、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符合预期的责任,这一点是单个购买者无法有效做到的。

      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买方联盟的存在对于消费者也就是患者而言是有利的,因此,一般不会太受到反垄断法的关注。但是,在一个充满竞争的市场里面,任何一种行为都有可能或多或少的触犯到反垄断法,因此并不是说只要代表消费者就可以绝对地得到反垄断法的豁免。

      在实践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是存在单一个联盟好呢,还是存在多个联盟对消费者更有利,或者是部分购买者加入联盟,而部分购买者游离在联盟之外才能使到联盟更加有效率地工作,从而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实际上这是反垄断法关心的问题,因为从反垄断法的立法目的来看,其执法的最终目的都是要更好地提高消费者的福利。理论上说,单一联盟的存在对消费者更有利,因为,只有存在一个联盟,这个联盟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代表消费者,才不会由于存在另一联盟的竞争而削弱买方的谈判力量。 另外一个原因是单一联盟不会造成消费者选择上的混乱,因为在多联盟存在的条件下,消费者不但要选择医疗计划,还要选择联盟,这比单单选择医疗计划要困难复杂的多。

      当然,这种单一联盟的存在也是有明显弊端的,主要在于联盟强大的买方力量。这种谈判力量可能会迫使卖方在价格上作出让步,但是却可能以牺牲一定的服务质量和减少服务项目为代价的。如果这种联盟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盈利,那么也可能会逐渐变得官僚,而失去为消费者争取最有利条件的工作动力。这时如果存在部分联盟外的单个购买者,联盟为了吸引这部分人的加入,就会更加有效率地工作。

      如果存在两个或多个由购买者组成的联盟,那么这些联盟联合起来限制支付的价格,集体对付特定的医疗服务供给者,迫使消费者接受较高的费率,或者划分地理范围,这些都属于反垄断法规定的典型的自身违法行为,毫无疑问也是要受到反垄断法的惩罚。

     二、支付方形成的市场力量

      保险机构在美国医疗支付体系中处于中介的作用,一方面向患者出售医疗保险计划和产品,另一方面又向医院和医生支付各种有关的费用。因此,保险机构的行为既可能造成垄断(monopoly),也可能造成买主垄断(monopsony)。

买断合同篇9

6月11日,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通过中国债券信息网主持召开了网上会议,就“债券买断式回购业务”的相关征求意见。会议现场的气氛相当热烈,各类机构发言十分踊跃,反映了市场各方对于主管机关力推创新品种的积极欢迎态度。可以肯定,无论“债券买断式回购业务”最终推出的具体形式和规则如何,它都将在提高债券的流动性、活跃市场交易、提供避险工具、推动债券市场创新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这里,笔者仅对业务规则设立的若干关键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一、关于债券买断式回购的定义

从表现形式上,买断式回购可以有两种定义方式:融资方式和两次现券买断的方式。笔者认为,在讨论形式上采用哪种定义方式之前,首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确定标的券种的所有权是否发生转移。这里的所有权主要包含两个要素:债券处置权和债券票息收益权。对这两种权利的不同处理方式,将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

1.债券处置权。按照笔者的理解,推出买断式回购的初衷首先是解决原封闭式回购中质押债券的流动性问题,其次是为市场提供避险工具。而要达到这两个目的的前提就是标的券种的处置权必须由正回购方(融资方)转移到逆回购方(融券方),逆回购方必须有在回购期内对标的券种进行买卖和再次质押融资的权力。事实上,这也是国际上回购交易的通行做法。

如果作为过渡或折衷的,仅允许融券方以标的券种再次质押融资的方式,由于无法根本解决标的券种的流动性问题,也无法作为对冲避险工具,最终还将到处置权完全转移这一步。因此笔者建议在这一点上不妨一步到位。

2.债券票息收益权。换句话说,就是回购期间债券的票面利息归属问题。国际上两种处理方式都有。但从市场实际操作的角度出发,如果融券方可以在回购期间随意处置标的券种,包括与其他交易对手进行多次以标的券种为标的的普通现券交易,在标的券种利息收益权归融券方的情况下,含息的标的券种可以正常交易;而如果回购期间的票息归融资方所有,则被剥离了票息的标的券种交易势必给税收和处理方面带来麻烦。因此,回购期间的债券票息收益权归融券方显得更为合理。

综上所述,笔者倾向于买断式回购中标的券种的所有权完全让渡至融券方。

在确定标的券种所有权将发生转移的前提下,其实两种定义方式已没有明显的界限,现实操作当中,两种定义方式实际上是统一的,即买断式回购的报价采用利率报价,维持了封闭式回购融资的报价形式,而交易形式则表现为两次现券买断,回购利息是两次买卖的全价之差。其具体换算关系如下:

假设回购期限为n天,那么,第一次交易为甲方以约定价格P1(全价)从乙方买入A债券,清算速度为T+1;第二次交易为甲方以约定价格P2(全价)向乙方卖出A债券,清算速度为T+n+1;其中P2-P1为乙方的融资成本(即回购利息收入或支出),融资利率为:

[(P2-P1)×360/n]/P1

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回购双方先谈定回购利率,再两次买卖的全价之差,与封闭式回购的计算方法无异。从这个模式出发,封闭式回购完全可以视作由两次全价相等的现券买卖和回购利息的支付两部分组成,只不过没有发生实际的现券交割而已。

二、若干要素条款的规定

实践表明,每一次创新品种的推出总蕴涵着由于“游戏规则”方面的缺陷而可能带来的风险。对于买断式回购这一内含卖空机制的较为敏感的创新品种,监管层在规则制订方面很可能采取谨慎、稳妥、渐进的原则,这也是市场各方所能够理解的。从初期风险控制的角度出发,建议对若干要素条款作如下规定:

1.准入资格。初期可以考虑设立准入门槛,制订相应硬指标,对参与机构的信用进行一定的审查。

2.规模限定。包含两个方面的限定:(1)根据各参与机构和回购券种的具体情况,限定各家买断式回购的敞口头寸总规模和每一券种的敞口头寸规模。(2)对于每一券种,限定市场敞口头寸总规模。

3.回购期限。显然,回购期限越长,市场面临的利率风险和信用(违约)风险也越大。因此,初期回购的期限不宜过长,上限以半年为宜。

4.回购标的券种。债券期限越长,利率(价格)风险越大。从违约风险防范的角度,选择中短期券作为回购标的券种较为稳妥。此外,同等条件下,应选择发行规模较大的券种。

5.标的券种的变更。在初期,应不允许交易双方协议变更标的券种。实际上,如果交易双方能够协商一致的话,变更买断式回购协议中标的券种的目的完全可以通过其他的手段(比如另外追加一笔交易)来达到。

6.现金交割。在债券买断式回购合同到期时,应不允许逆回购方以现金了结合同。如果允许逆回购方以现金了结合同,无论规定的现金了结比例有多大,在客观上都可能为纵容逆回购方违反合同规定,不按时履约还券的行为提供条件。

7.保证金制度。设立集中托管的保证金制度,并根据标的券种市场价格的变化特点,制定保证金追加办法。保证金的定位是在市场成员违约情况下的罚金,同时保留守约方的合法追索权和主管机关的其他处罚措施,从而构成对潜在违约行为的强力约束。需要说明的是,之所以不建议采用封闭式回购的市值折算比率的办法,是因为买断式回购双方都可能违约,而非封闭式回购只存在正回购方违约的可能,采用市值打折的办法对买断式回购的正回购方是不公平的。

8.信息披露制度。建议制定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防范风险。初步设想,应包括三个层次:(1)常规披露:对于债券买断式回购的交易量、交易价格、买卖盘报价以及每一只买断回购债券的敞口数量等进行日常性披露。(2)定期披露:每间隔一段时间(如一周或一月)对标的券种的持有家数、持有标的券种达一定比例或排名靠前的机构等信息进行披露,其目的主要在于及时反映标的券种的集中度及其流动性情况。 (3)特别情况披露:在机构持有某种买断回购债券达一定比例后,对该机构实行举牌制度,即其债券持有量每增减一定数量需及时进行披露;在债券集中度达到一定比例或市场价格发生异动后,及时通过市场警示提示风险。

买断合同篇10

笔者负责门店导购培训工作长达4年之久,终于在2010年年中的时候,想通一件事情,那就是所有的门店销售培训说到底就是三大块:流程、话术和心态。很快,我组建了一个针对建材行业的导购培训课件开发小组,研究的核心内容就是如何优化建材行业的门店销售流程。“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走访了近百家门店以后,我们发现了建材门店与服装门店在销售上的最大差别,那就是顾客在选购建材产品的时候通常是先逛后买的,而且逛的人数占到了大多数。

历时半年之久,《门店销售动作分解》培训课程破茧而出,在南京进行的培训课堂上受到了导购们的热烈欢迎,其中关于“顾客今天不买”的这部分内容更是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和共鸣。长期以来,很多导购特别是刚刚进入这个行业的新导购,用“一刀切”的方式来对待走进门店的各类顾客,把每位顾客都判定为今天就买,按照今天就买的流程来向顾客推荐产品,不是白白浪费了时间就是让顾客有种被“逼宫”的感觉。作为建材行业的导购员,正确的销售步骤应该是:快速判断出顾客今天是否购买,然后针对顾客的购买阶段来做不同的销售动作引导。

第一步:快速判断出顾客今天是否购买

顾客走进门店,导购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判断出顾客今天买还是不买,是衡量导购业务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优秀的导购总是能够通过察言观色来判断出顾客今天购买的意向,从而来调整自己的销售话术和产品展示技巧,那么这些导购都是从哪些方面判断出顾客今天买还是不买的呢?

1.从顾客来人互相间的对话中判断

选购建材对任何家庭来说都是一笔很大的开支,所以一个人能拍板做决定的不多,经常都是夫妻两人一同来到建材市场进行产品选购,这个时候导购员就要注意夫妻之间的对话了。“我觉得这个没有上次咱们在××装饰城看的好”,“快点吧,咱们还得去看窗帘呢”,“比来比去都差不多,赶紧定下来算了”,从这些对话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到,这对夫妻对此类产品的了解时间很长了,而且急着要购买,导购就可以在销售接待中有意识地引导今天成交。当然,如果在接待中间,有一位顾客接到家里装修工人的电话,那我们就更要听一下顾客电话里说什么,顾客的一言一行都非常重要,漏听一句损失一笔定单的例子,在门店中比比皆是。

2.从顾客所愿意透漏的信息判断

如果顾客非常主动地与导购人员进行产品上的交流,一般都具有很强烈的购买意向。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今天就买的顾客一般会主动要求产品展示,并且跟导购互动很多,愿意跟导购分享家里的装修信息,有问必答。类似于“你家是哪个小区的”、“你家是什么装修风格”等问题,今天就买的顾客会毫无保留地提供详细信息,而今天不买的顾客一般回答的都比较模糊,当然这也和顾客的性格有一定关系。同时,还要看顾客提供的其他信息,今天就买的顾客可能会带来家里装修的图纸或者设计师指定的产品型号。这些顾客带来的书面资料,导购人员要特别注意。

3.从顾客所问的问题进行判断

今天就买的顾客通常会比较关心售后服务的问题,他们经常会问,“今天就买的话,有货吗”,“什么时间能够送货呢”,“什么时间能够安装呢”,同时,他们也比较担心今天会买贵,所以也会经常问这样的问题,“这样的折扣你们什么时间还会有”,“五一会不会有更大力度的活动”等关于售后服务和担心买贵的问题,我们统一称之为价值性问题,只要顾客问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就可以大胆地要求顾客成交。

第二步:刺激顾客今天就买

针对今天就买的顾客,我们当然要主动要求成交,而且志在必得。可问题是建材行业的顾客购买特点就是要先逛后买,或者多次逛完以后还不一定买,那么顾客一旦走出你的门店,回头率到底有多少谁都无法判断,所以作为一名优秀的导购,即使判断出顾客今天不买我们也决不能放弃,想尽一切办法刺激顾客今天买。

1.用新品上市刺激顾客今天就买

“先生,您看中的这款产品现在刚刚上市,卖得非常好,经常会断货,如果您今天不买的话,很可能过几天就没有了”,这种销售说辞是针对那些对某款产品特别动心却又迟迟不肯下购买决心的人。还有一个利用新品上市的说辞是这样的,“先生,我们的这款产品正好处于新品推广期,所以价格比较优惠,过段时间公司会针对这些产品进行调价的”。利用新品来刺激顾客购买的前提是顾客得比较中意你推荐的产品,否则这招用起来很难。

2.用促销活动刺激顾客今天就买

针对顾客今天不买的情况,导购员也可以用促销活动吸引顾客今天购买。“您看的这款产品,我们今天正在做活动,如果今天买的话会比较划算”,“我们针对贵小区正在组织团购活动,要不我先帮您报个名,今天可是最后一天了”,“如果您今天就买的话,我们可以给您送一套赠品”,凡是此类的说法都属于促销活动刺激顾客购买,只要你学会了用促销活动留人,具体怎么说要结合店内的现有资源才行。这也正是我们倡导“门店天天有活动”的原因所在,实在拿不出什么创新性的促销活动的话,针对一两款产品进行特价促销也是不错的选择。

3.用订金升级刺激顾客今天就买

相比于赠品促销,顾客更喜欢直接的价格让利,返现金是最能刺激顾客购买的方法之一。在走访门店的过程中,很多优秀导购告诉我,她们经常用“今天正好老板在,可以让他给你个最合适的价格”来作为留人的销售说辞。我相信价格的威力,但是总是拿老板来做谈判筹码可不是一个常规可行的销售技巧。所以,有人就提出了“订金升级”的方法来,“您今天只要预交了订金,到您真正买的时候,这200块钱的订金就可以直接抵400元现金使用”。

用订金升级来刺激顾客购买是一个不错的销售技巧,我给出的建议是,我们可以考虑在顾客预交订金的时候,直接给顾客赠送价值200元的礼品,东西没买赠品先拿回家,你想想这种感觉该有多好。假如顾客最终真的没有选择我们的产品,订金随时可以分文不少地取回,而赠品同样免费赠送,如果你敢做出这样的承诺,何愁顾客今天不买。

4.用贵宾服务刺激顾客今天就买

关于“贵宾服务”能否作为刺激顾客今天就买的一种方法,在培训课堂上大家争论了很久,最终的结论是大家一致认为这种方法可以用,但用的时候一定要谨慎。所谓贵宾服务就是今天买可以享受超出门店服务范围之外的服务,比如原来的保用期是一年,但是今天就买门店可以送三年的保用期。问题的关键就是怎样说才能让顾客觉得这个承诺是实实在在得到实惠的,而不是空头支票。

第三步:确保顾客下次一定再来

尽管导购员使出浑身解数,顾客还是会因为各种原因而离开门店,如何才能确保顾客下次一定会再来,是每个导购员的工作职责所在。除了在门店销售现场为顾客建立产品标准和提供优质的服务外,建立潜在顾客信息档案,是导购人员在与顾客沟通的过程中同步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建立了潜在顾客信息档案,我们才能更全面地掌握顾客的购买需求和行为特点,从而为第二次销售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当然,在这份档案中,联系电话是一项最核心的信息,如果没有拿到顾客电话,那么他一旦离开门店便如同石沉大海杳无音信,销售现场再精彩的表现都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跟顾客要电话,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顾客都会摇着头说,“电话?不用了吧!我会回来的,你放心吧。”说着便赶紧跟他的同伴快步离开门店,生怕导购员紧跟过来。因为顾客受到了太多的电话骚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警惕起来,不愿意轻易透漏自己的个人信息。解决要电话难的问题,必须得跟顾客进行交换,这符合心理学上的“互惠原则”。我们给出的解决办法是,只要顾客愿意留下电话号码,我们就可以免费给顾客送一份小礼品,当然这个礼品一定是顾客在装修阶段最需要的,比如你可以送装修用的一些手动工具,你还可以送装修采购时排在后面的商品优惠券,这样作为前端产品既不用出钱,也做了人情,这叫借花献佛。

第四步:电话跟进邀请顾客再次登门

在商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你永远也无法知道顾客离开门店以后,他受到了怎样的信息干扰:可能是竞争品牌有一场史无前例的特价团购活动;可能是对门门店周年庆抛出了抽大奖赢出国游的活动;可能是隔壁商家跟顾客承诺产品免费试用半年;还有可能是另一家市场在做买建材送金条的促销活动……商业竞争越惨烈,商户们各出奇招,吸引顾客购买的手段越多,当然顾客此时的购买决定也变得越发摇摆不定。既然如此,电话跟进就成为导购员将前期顾客重新拉回门店的必然工作。

可是在经过几个品牌、产品、门店的比较以后,顾客已经由刚进门店时的“新生儿”变成了一部“二手车”,他有了自己的判断和选择标准,你第一次跟他沟通的那套销售说辞有效性已经直线下降,这个时候通过电话你该说什么,怎么说,才能把顾客重新拉回门店呢?

“张先生,您上次在我们门店看中的产品快卖断货了,您看要不要帮您预留一套”;

“王小姐,我们的门店这几天针对贵小区正好有个团购活动,您方便的时候要不来看一下”;

“张先生,最近我们门店刚刚到了几款新款,我觉得比较适合您,您要不要来看一下”;

“王小姐,这两天我们公司刚好去您的小区送货,要不帮您做一下上门设计(测量)”。

这四种说辞,是导购员常用的销售说辞,无疑都是以顾客利益为导向的,每一种说法都让顾客能够占到便宜,特别是第四种说法,为顾客提供了一种增值服务,是笔者相当认同的一种做法,局限性就是即使没人到该小区送货,如果顾客需要我们也要上门提供事前的测量和设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