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平衡实训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31 07:30:42

动平衡实训总结

动平衡实训总结篇1

关键词:游泳 训练 平衡理论 耗散结构

引言

失衡是一种客观规律。游泳运动训练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也将受这一规律的制约。运动员的成绩是以“平衡―打破旧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的递进循环发展过程为特征的。作为教练员,应深刻理解运动训练实践中的这种失衡规律,更重要的是要认真研究失衡在游泳运动训练实践中的意义、应用价值及方法,自觉地、主动地把这一理论运用到训练实践中去,以期提高驾驭运动训练过程的能力。

本文主要分析了平衡理论在游泳运动训练实践中的应用,介绍了游泳运动训练实践中平衡的种类及意义,认为掌握好时机是主动失衡获得成功的保证,应加强对主动失衡后各种复杂情况的预测和认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1]

一、平衡理论在游泳运动训练实践中的应用

一是要敢于主动失衡。在游泳运动训练中讲究科学性,首要的是总结运动员成绩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改变训练方法、手段、负荷,改变原来的技术动作结构类型,学习先进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打破原来的训练思路体系。二是要善于主动失衡。首先,要占有游泳运动员个体详尽充分的资料;其次,正确选择主动失衡的关键点;再次,要掌握好主动失衡的时机。

1.充分占有资料是主动失衡的基础

要具备运动员准确无误的身体特征资料、素质机能特征资料和技术结构特征资料及训练史资料,还要有各种类型优秀运动员的有关资料。在此基础上科学地进行处理、分析、比较、综合,找出运动员徘徊不前的症结所在,进而选准主动失衡的关键点,主动去打破这种平衡,并拟定出完整的实施方案。

2.选择准确无误的关键点是主动失衡的要义

造成运动员成绩徘徊不前的因素众多,但最根本的原因是运动员对现有的训练具有了高度的适应性,或者说是运动训练和运动成绩处在了一种平衡状态。要解决这种状态,就要彻底打破这种平衡,其中关键点在于:

第一,彻底改变原来的技术结构。例如当蛙泳运动员的成绩总是徘徊不前时,通过对运动员身体特征、身体素质、技术结构特征等资料的分析,对其技术结构、身材类型、素质特征作诊断。通过采取“大划臂和宽蹬腿”变“小划臂和窄蹬腿”,“手划水完成后蹬腿”变“手划水时收腿和手回臂时蹬腿”技术改进。第二,彻底改变原来的训练方法体系结构。在游泳运动训练实践中,常会出现运动成绩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停滞不前的现象,运动训练学称之为“高原现象”,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训练方法、手段体系结构的单一造成的运动能力障碍,如常说的“速度障碍”。第三,彻底改变原来训练负荷的配比结构。在游泳运动训练实践中,游泳是体能类项目,常出现成绩徘徊不前现象,往往是由于训练负荷的配比结构不当造成的。要想再提高运动成绩,就要打破这种平衡,改变原来的训练负荷配比结构,最终提高运动成绩。

二、游泳运动训练实践中平衡的种类及意义

游泳运动训练实践中有两种类型:一是主动失衡―打破平衡;二是被动失衡―丢失平衡。主动失衡的意义在于,对未来训练过程中的发展变化有一定的预测,对系统可能出现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变化有思想准备和一定的应变对策,因而有一定的可控性。被动失衡则不然,它纯粹是一种不可知的、随意的、被动的过程,因而没有可控性。

三、掌握好时机是主动失衡获得成功的有效保证

彻底打破原来的负荷配比结构和训练方法体系结构,特别是打破原来的技术结构类型,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决不能草率行事。当然,这个训练周期至少是一个年周期,因打破原来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需要时间,特别是打破原来的技术类型、构建新的技术类型,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完成的。从情形角度看,应选择“高原期”后成绩每况愈下,运动员情绪低落,厌倦训练的情况下进行。因“高原现象”的性质不一样,有些是比较短暂的,经过较短的时间的“微调”之后便可渡过;有些则是顽强的、长期的、恶性的,经过较长时间的调整之后成绩不是回升而是下降。[2]

四、加强对主动失衡后各种复杂情况的预测和认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耗散结构理论告诉我们,耗散结构具有三个基本特征:(1)系统是开放的;(2)系统只有处于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才能耐形成耗散结构;(3)系统中需有各种非线性动力学过程,如反馈机制等。一般地讲,改变了原来的训练结构会出现暂时不适应的状态,运动成绩呈下降趋势;但随着不断地适应,运动成绩又会不断地上升,甚至出现超过原来成绩的现象。这是打破原来训练结构后的情形之一,也是我们试图达到的理想情形。需要强调的是,这不是打破原来训练系统的惟一发展方向,还有可能出现运动员成绩每况愈下、难以恢复到原来状态的情况,更不用说超过原来水平了。对于这些复杂情况,教练员、运动员都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以提高心理承受能力。[3]

结语

非平衡系统中,在与外界有着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情况下,系统中各要素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相干效应,这时会产生一种自组织现象。普利高津把这种条件下产生的自组织有序状态称为耗散结构,也称为非平衡系统自组织理论。游泳运动训练,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一种活动,无疑也受这种失衡规律的制约。而竞技游泳发展到今天,许多运动项目的赛制正在改变,由传统的训练理念和训练节奏向“以赛带练”、“以赛促练”、“赛练结合”转换的趋势十分明显,对体能的储备与动态补偿能力的要求提高。

参考文献:

[1]普里戈金,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M].曾庆宏,沈小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李庶鸿.略论“训练刺激――机体应答”系统的耗散结构基础[J].体坛风采.1996,(3).

[3]魏兵.失衡理论在运动训练实践中的应用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6,(1).

动平衡实训总结篇2

1.1研究对象

本实验教学研究的实验班是一个行政班级,共27名女大学生,所有学生进行为期一学期的实验教学。每周1次课,2次俱乐部活动。

1.2实验教学内容

形体课是以形体训练为主要内容,以人的心理和生理特征为基础,以塑造人的优美身体形态为目的,以舞蹈基本功训练的内容和方法为主要手段,借鉴舞蹈、艺术体操、健美操等的动作,辅以合适的音乐进行的一种技术教学方式[2]。现今教材资源非常丰富,可选择的范围广,本文的实验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由于单纯的把杆练习太耗费时间,我们的课时有限,把把杆练习的四个动作串编在钢琴曲《在水一方》中完成;素质练习可选择的内容很多,这个素质练习是科研的需要,学生每学期末要去实验室的平衡仪进行测量,了解“星形”伸展平衡训练对动态平衡的影响。形体课的教学考核,总的要求:在音乐的伴奏下,合拍的、正确的、富有表现力(微笑与眼神)的完成动作。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效果、动作技能掌握情况的测量和评价,也是强化动作技能的一个有效手段。动作技能考核有两种:结果测量和过程测量。形体课的考核内容应是过程测量,即对运动中人体的身体、头部、肢体的特定运动特征进行评价。考核的同时进行录像,作为最后给分的依据,这样会比较更客观公正。

1.2.1测试方法

使用比利时RSscan公司生产的FootscanBalance7.7平板式足底压力测试系统进行睁眼状态下双脚站立静态平衡能力测试。受试者脱鞋后站立于测试平板上,双脚自然开立,两手下垂置于体侧,双眼平视前方,双腿测试时间为20s。

1.2.2测试指标

(1)压力中心移动轨迹总长度,从测试开始到结束,压力中心移动轨迹的总长度,该值越大表明在测试过程中人体频繁移动或移动幅度较大,反映人体站立时稳定性较差。(2)椭圆面积(包络面积),指包络95%压力中心移动轨迹在内的区域面积。椭圆面积越大,则说明站立时移动范围也越大。(3)单位面积的轨迹长度(晃动的轨迹总长度与晃动椭圆面积的比值)既体现了身体的平衡稳定性,又反映了身体姿态的调节能力,更能有效地体现人体平衡稳定性的特点,值越大稳定性越好。

2结果

表2所示的是某行政班级在实验教学前后平衡数据的变化情况。如表2所示,实验教学后包络面积值显著性低于实验教学前(P<0.001),实验教学后轨迹总长度显著性小于实验教学前(P<0.05),但实验教学后单位面积轨迹总长度与实验教学前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

3分析与讨论

3.1平衡与姿势

姿势是指人的身体各部位(肢体、躯干、头)在空间的相对位置,或称存在于空间的人体状态。姿势控制指的是控制身体在空间位置以达到稳定性和方向性的目的。姿势方向性是指保持身体节段间和身体与任务环境间适当关系的能力。姿势稳定性,也被称作平衡,是控制身体中心与支撑面关系的能力。控制身体在空间位置的能力体现了肌肉骨骼和神经系统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这被称为“姿势控制系统”[3]。形体训练就是调节肌肉和骨骼与神经系统相互关系的过程,通过改变任务与环境及支撑面来训练学生。姿势控制是一种复杂的运动控制技巧,当人们要完成指定任务时,中枢神经系统对多种感觉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后下达运动指令,这时人体通过3种运动调节机制和姿势协同运动来做出相应的改变即踝关节调节、髋关节调节及跨步调节[4-5]。在运动中,人会接受到各种感觉信息输入,大脑从中选择最重要的信息做出相应地运动反应,并从此存入记忆,使有意识的随意运动变成一种无意识的模式化运动[4,6],本研究采用的平衡仪系统可以用于姿势控制能力的评估。日常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在睁眼双脚站立状态下进行教学,所以在这种状态下的姿势稳定性对教师的体态语影响较大。本文通过一学期的实验教学后,选择测试学生睁眼双脚站立下得平衡指标,受试者双脚站立睁眼情况下的包络面积和轨迹总长度都有显著性降低,这说明学生的平衡能力变好了,进一步可以说明该班学生的姿势稳定性得到了提高。

3.2姿势训练与师范生的职业技能素养——体态语

体态语对教师来说尤为重要,教师准确、自然、优美、灵活、自如地授课姿态,不仅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而且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教师的体态语分为三类:第一类教师的体态语,包括行姿、站姿、坐姿,是构成教师整个形象的重要因素。第二类教师的面目表情语言和目光语言,教师要面带微笑,亲切、和蔼、热情、端庄的面部表情,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表达需要,要表现出不同面部表情。教师目光要富有神采,明快丰富,运用眼神交流组织课堂教学,捕捉反馈信息,及时调节课堂气氛。第三类教师的肢体语言,其中重要的就是手势。教师的手势如果运用得当,可以强调教学的内容,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挥良好的教学辅助作用。综上所述,对于师范生来说,要加强训练的是静态和动态(行进和转体)中身体的姿势,完成动作时微笑和目光转换,各种优美的姿态。正确优美的姿势要求上体直立、挺拔,身体静态(站立状态)时,身体的四点在一个平面上,即后脑勺、肩、臀和脚后跟位于额状面的平面上;同时尽力的挺胸、立腰、沉肩,尽力做好脊柱的四个弯曲,体现曲线美。正确的运动模式的输入、改善姿势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首先要从培养动机着手,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正确地姿势,为什么养成正确地姿势,与教师职业技能的关系;当学生有强烈的动机时,训练才得以顺利进行。实验教学在形体课分立动作教学时,强调身体各部分的具置,让他们感到一定的困难;在系列动作教学时要强调整体性和连贯性,每次课都要让他们有成就感。形体课就是要通过千百次的重复训练来巩固和提高正确和优美的运动模式,这是一个非常枯燥的过程,在训练中用音乐伴奏和教师的语言指令,让重复练习变得有趣。用音乐伴奏不仅能提高动作技能的精确性,还能神经系统对特定的功能肌肉和关节配合的控制能力,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形体课中行进间练习要求学生的躯干控制,手位练习要求学生养成正确地手位摆放;头面部姿态是表达人类丰富情感的重要方式,通过形体训练,使女生掌握正确的姿势与表现,以便充实头面部姿势和神态的美。在动作自动化阶段,要求他们面带微笑地完成动作,以培养微笑能力和习惯。这些正确行为习惯的养成对教师体态语的提高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

4结语

动平衡实训总结篇3

[关键词]信息化 教学设计 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712 [文献标识码]A

一、信息化教学概述

信息化教学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育者与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其特点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强调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内容具有更强的时代性和丰富性;教学更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特点。信息化教学不仅仅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对教学媒体和手段的改变,而且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整体的教学体系的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

我在本汽车教学案例中信息化教学设计呈现的形式是以PPT演示文稿为主,其中链接了一系列动画、音视频、及汽修教学专用软件,集图、文、音、视、动画等大量多媒体元素于一体,用来丰富教学内容,储备教学资源,辅助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设计形式既能包含大量的信息,又能使学生直观的通过视频及软件的演示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以期达到教学效果,显示了信息化教学的无穷魅力。

二、教学设计前期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车轮动平衡的检测无论在现代汽修厂还是4S店中应用频率非常高。对于汽修专业的学生来说,熟练掌握车轮动平衡检测对将来就业有很大的实用价值。车轮动平衡检测一般应用在有轮胎故障的车轮上,由于学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故在情境设置时教师将实际应用中的情境设置好,引导学生按照实际情况选择常规的处理方法,避免学生走弯路。

(二)教学对象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高职二年级汽车电子专业的学生,19岁左右的他们有着良好的信息素养,有一定的汽车构造专业知识基础和维修技能,但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偏弱。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喜欢以教师为主的一言堂、一本教材、一张黑板的死的教学模式,喜欢新奇的动画、视频,有成就感,喜欢活跃的课堂氛围。在专业技术课方面,他们喜实践厌理论,欠缺对问题的分析、解决、总结、归纳的能力。综合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车轮故障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对本节课内容有强烈的学习欲望。

(三)教学目标分析

我把本课例的教学目标分解为知识目标:①了解动平衡、静平衡概念及不同之处;②掌握车轮动不平衡的危害;③掌握车轮动平衡操作方法。能力目标:①通过布置课前任务以及相应的情景设置来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兴趣;②通过让学生讨论、讲解总结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③通过任务情境设置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技术问题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④通过多种信息化手段和实际操作训练提升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素质目标:①通过解决任务情境中的问题,让学生感悟情境中涉及的问题实用性;②通过工作组合作,互相交流促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③通过让学生解决一系列层层深入的问题,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④通过学生组成工作组自主操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成就感,为自主、主动地学习奠定基础。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本课例的重点:动平衡、静平衡概念及不同之处;难点:动平衡的操作方法;突破重难点关键: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演示手段,及教师亲自动手示范为主,化理论为实践,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一步步的有条理的完成教学任务。

(五)教法和学法分析

在教法上本次课的内容在具有相对独立性,在知识网络上只与车轮定位参数有关,学生其他章节学习的好坏基本不会对本节课的授课效果产生影响。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任务教学法,并在讲授时注意书本知识与驾驶和汽车使用的实际相结合。①复习纠错:复习上次课学习的汽车悬架特性评价指标和检测方法;②提出任务:随着汽车行驶速度悦来越快,对车轮高速转动时的平衡度要求越来越严格;③分析任务:分析车轮不平衡的原因、对汽车使用性能的影响;④解决任务:讨论如何调整才能使车轮平衡,学习检测车轮是否平衡(使用车轮平衡机)和根据检测结果校正车轮平衡度的方法,以教师演示为主;⑤实训:用离车式车轮动平衡机检测并校正车轮平衡度,学生练习;⑥总结、归纳、提炼要点:总结车轮不平衡的原因,车轮不平衡对使用性能的影响,提炼校正车轮动平衡的操作要点。

三、教学的主体设计

主体部分由课前准备和课堂教学两大部分组成。按照设置的情境步步引入,层层深入。

(一)课前准备

教师根据本课的知识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课前导读问题。通过课前的复习内容,让学生扎实掌握这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也是引入本节新课的铺垫。并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预习新知。①教师准备相应的动画及任务的讲解视频;②教师准备任务用设备。

(二)课堂教学

(1)创设情境

任务情境的创设是通过实用问题的提问增加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及其积极参与其中。

(2)提出问题

所有情境的创设都是由提出的一个个问题逐步引出的。问题引出车轮对汽车的重要性,从而引入动平衡的概念。

(3)解决问题

①教师演示

②分组操作

学生根据“任务实训报告书”中的任务要求来按照操作步骤一步步操作,让学生学会怎样操作动平衡检测仪。

(4)操作总结

①操作结果

教师记录每个工作组完成此项目的时间及出现的问题,加以总结和强调。

②得出结论

根据记录的结果工作组讨论进行知识的归纳与总结能力。

③问题汇总

每个工作组出现的问题都具有差异性,记录问题的过程是工作组增长实践经验的过程。让出现问题的工作组说说自己组里的问题,以及最后的解决过程或者希望得到其他工作组或者老师的帮助,来解决本组的问题。

(三)归纳总结

让学生归纳总结出车轮动平衡仪的检测使用方法。在情景设置的前提下。增强了本节课任务的真实性和实用性。让学生体会到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汽修操作技能。

(四)课堂评价

自我评价任务完成情况及完成过程中的体验;工作组主要评价参与程度;教师则总体把握评价。通过评价,激励学生找准弱项,不断进步。

四、教学反思

1.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

通过图片将情境真实化,以激发学生的热情;运用视频讲解工作注意事项,使操作更直观、形象;通过教师亲自示范讲解,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动力,通过各小组分别计时并扣分的原则激励工作组内部合作和工作组之间的竞争。

2.理实一体,教学做一体。

将操作步骤的学习和任务情境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实际操作中体会,真正做到理实一体。工作任务的规划、研究、实施和总结等,处处体现 “做中教”、“做中学”。

[参考文献]

[1]王继新.信息化教育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动平衡实训总结篇4

关键词:KPI;服务型;培训机构;绩效评价体系

在实现对服务型培训机构的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中,首先发挥KPI的有效机制,对培训机构的服务质量进行关键绩效因素的设置和考核,从而引导培训机构的社会服务职能和经济效益。同时还可以提高服务型培训机构的效率,实现以机构培训对象为主体的评价体系。因而基于KPI的服务型培训机构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能够实现对培训机构的服务绩效的全面、系统、科学的评价,从而对服务型培训机构进行内部管理,推动服务型培训机构的长久发展。

一、关于KPI和服务型培训机构的相关知识

1.关键绩效指标(KPI)的定义

关键绩效指标是通过对评价对象的分解,分析总结出支撑企业或单位绩效对象战略发展目标的关键因素,并且从关键因素中再进一步提取关键绩效因素。可以说,企业单位的发展最重要的在于依托关键绩效指标,通过关键绩效指标构建符合企业单位发展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关键绩效指标在企业单位的未来发展战略中,能够推动企业单位的全面发展,同时在评价过程中,形成推动内部管理的巨大推力。关键绩效指标还实现了绩效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2.关键绩效指标(KPI)的特点

第一,关键绩效指标主要反映企业的发展战略,因而具有较强的目的性特点。关键绩效指标的选择是对动态发展中的企业的有机选择,所有绩效指标因素具有易变的特点。关键绩效指标最终的目的要求在于企业和单位的经济效益和服务质量。所以不管关键绩效因子如何更改,关键绩效指标要求发挥其目的型特点。

第二,关键绩效指标要求对影响企业的关键因素的数量化处理,具有明确的量化特点。KPI归根结底是一种动态因素,会随着经济环境、政策方针而产生不一样的变化。但为了达到关键绩效体系的目的性特点,即要求发挥量化特点,即能够对各种因素进行数据化处理使用。

3.服务型培训机构的定义

服务型培训机构主要是指全面实现人才培养计划,通过招收学员,指导其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同时要求将服务性作为机构未来发展的战略机会,通过内部经营管理带动整个培训机构的业务水平,从而达到培训结构的社会职能。

二、基于KPI的服务型培训机构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重要性

实现服务型培训机构的KPI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能够有效激励培训机构内的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发展。总之,基于KPI的服务型培训机构绩效评价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基于KPI的服务型培训机构绩效评价体系具有工作和发展引导作用。通过KPI对服务型培训机构的绩效因子进行逐层分解,采取自上而下型和自下而上型有机结合的服务绩效管理,有效地突出培训机构发展的重点项目,还能够有效规范培训机构人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引导培训工作人员同培训机构未来战略发展的一致方向,推动培训工作人员同机构形成命运与共的关系,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培训机构人员自身专业技能的培养,还推动两者的协调发展。

第二,基于KPI的服务型培训机构绩效评价体系具有激励作用。一方面,关键绩效指标的制定和划分是确定培训机构和工作人员发展战略的重要指导。因而KPI具有准确评价培训机构的经济效益和评价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益,表现工作人员对于培训机构贡献和付出的数量模型。同时可以根据量化的数据对表现优异的培训人员进行采取合适的奖惩制度,实现对服务型培训机构人员管理的有效激励作用,推动机构内部工作人员的发展。

三、基于KPI的服务型培训机构绩效评价体系

1.基于KPI的服务型培训机构绩效评价体系与平衡计分卡的使用

平衡计分卡是企业单位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平衡计分卡实现服务型培训机构中的战略目标和企业未来期待等的有机融合。平衡计分卡推动服务型培训机构经营中的硬件标准和素质标准的有机结合。当前基于KPI的服务型培训机构基本依托于个人创新和学习的角度。尽可能地达到企业的内部财务标准。

关键绩效指标的服务型培训机构绩效评价体系在于机构对于未来掌握上。而平衡计分卡则强调平衡性要求培训机构的发展能够受到各方因素的平衡要求。即要求计分卡上的各个指标之间能够相互支撑和依赖,成为和谐统一的整体。对于关键绩效指标和平衡计分卡之间的指标因素的关系,发现当前服务型培训机构关键绩效法的各个指标因子同平衡计分卡中的指标因子具有重合的地方。但是两者相比,而平衡计分卡在服务型培训机构中具体的绩效作用更明显,从全方位的业务项目到测定指标数的确立,平衡计分卡都面面俱到,对于服务型培训机构理解越深,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难度越大。

2.服务型培训机构培训人员绩效体系相关指标设立

实现服务型培训机构相关指标的确定首先要求严格按照以下的准则。第一关键性原则,是对关键绩效指标的理论肯定,也是关键性绩效指标工作的难点所在;第二导向性原则,指标内容要求具有战略性指导的意义,能指导服务型培训机构想着战略目标前进,来确定个人的绩效指标;第三,平衡性原则,要求提取关键绩效指标因子是采用“十字”提取法,提取的样本各符合平衡性原则,确保样本的可靠性;第四量化原则,关键绩效指标中关于软性指标,如工作态度等。可以通过定量时间和定量工作人物来实现;第五可控性原则,即关键绩效指标的指标因子要求着重可以控制管理的服务型培训机构的内部管理系统,而对外部环境等外因加于剔除。第六组织性原则。服务型培训机构从业人员的关键绩效指标确定,要求明确整体的组织关系,在以组织整体绩效标准为主体下,实现个人绩效指标的同整体的相关系情况。

3.基于KPI的服务型培训机构绩效评价体系的具体运用

基于KPI的服务型培训机构绩效评价体系的具体运用。第一强调平衡计分卡的对绩效评价的总体布局;第二,确立KPI,参考企业和其他服务型机构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服务型培训机构的战略目标、内部管理情况、业务能力、培训人员的工作态度等共同组成的关键绩效指标,从而发挥对服务型培训机构的绩效评价工作。第四要求使用AHP对各级指标的权重进行赋值,从而更好地发挥关键绩效指标在绩效评价体系上构建的科学性、真实性。最后进行应用分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顾客回执单、机构财务报表等对服务型培训机构进行绩效评价分析。

以某一城市的服务型会计培训机构为代表,进行绩效测评的结果如下:

第一,服务型培训机构的战略目标,为提高服务质量,提高社会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例如某会计服务型培训机构,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后,共增加训招收20名学员,达到公司扩大的战略目标。

第二,服务型培训机构的内部管理,可以发现服务型培训机构形成了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大到资金发展小到考勤全部具有明确的制度规范。

第三,用户满意度,在对参与培训的学生生进行满意度调查,对于工作态度、教学内容、教学质量等方面较为齐全,质量较高。同时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良好,能够提供零距离服务。

四、结语

总之,基于KPI的服务型培训机构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受到篇幅的影响,整体性上受到影响,如服务型培训机构关键绩效指标的确定,和各个指标之间的权重和测评等分析不全面性。在构建绩效评价指标时,要时刻把握服务型培训结构的真正运作状态,从而科学、全面的推动服务型培训机构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芬,康琦,王宁,段沁江.基于KPI原理构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体系[J].中国全科医学,2014,25:2937-2940.

[2]宋敬果,刘敏榕,陈振标.基于KPI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以福州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研究,2015,02:107-112.

[3]王文蓉.基于KPI与平衡计分卡耦合的xx银行绩效考评体系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4.

[4]陈玉娇.基于KPI在太平洋人寿营销人绩效考核体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

动平衡实训总结篇5

关键词:体育舞蹈;开展现状;对策

1 前言

体育舞蹈是国际流行的融体育、艺术于一身的舞蹈运动,它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艺术的发展以及体育运动的兼收并蓄由交际舞派生出来的一项新兴运动。它起源于英国,盛行于欧美,集音乐、技巧、体能、表演为一体,兼有文化娱乐的内涵和体育竞赛的特点。自1986年正式引入我国后,便以独特的魅力“火”遍全国,成为我国非奥运会项目中最受群众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1991年5月中国体育舞蹈协会正式成立,自此,体育舞蹈被列入正式的比赛项目。但体育舞蹈毕竟是一种舶来品,在我国开展的时间不长,因此体育舞蹈水平仍然较低,与世界体育舞蹈强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由于经济、地域的影响,衡阳市的体育舞蹈起步也较晚,其发展现状尚未有人调查研究。

为了促进体育舞蹈运动在我市的开展,对我市体育舞蹈现状进行较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继而对调查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找出影响我市体育舞蹈发展的因素,并提出适合衡阳市实际情况的改革措施与发展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1 研究背景。目前,国际上存在两个国际体育舞蹈组织世界舞蹈及体育舞蹈理事会,1950年9月22日在英国苏格兰的爱丁堡成立,现有52个会员协会,注册地为英国伦敦。IosF国际体育舞蹈联合会,1935年成立于布拉格,现有79个会员协会,注册地为瑞士洛桑,于1997年获得国际奥委会的正式承认。

1.2 国内研究概况。目前,我国己有部分专家学者对体育舞蹈进行了研究,如李立国的《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的可行性研究》、韦广忠的《体育舞蹈的美学特征研究》等,他们的研究对于我国体育舞蹈运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但现有的关于体育舞蹈的研究较多集中于体育舞蹈的教学、教法、美学欣赏以及功能作用上,而针对我国或省市体育舞蹈现状及发展对策等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

2 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调查对象

以衡阳市开展拉丁舞和摩登舞的培训中心发展现状及对比分析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专著、论文、学术、期刊等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

2.2.2 调查访问法。在进行论文的调查研究过程中,面访和电话访问了衡阳市拉丁舞及摩登舞培训中心的负责人,获得了许多第可贵资料。

2.2.3 问卷调查法。对衡阳市各拉丁舞与摩登舞培训中心发放调查问卷180份,进行调查,男、女各90份,回收问卷175份,有效问卷160份,有效率为91.4%,后统计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

2.2.4 数理统计法。通过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得出相关的数据及结论。

2.2.5 逻辑分析法。对收集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及改进措施,提出相关的内容。

3 结果与分析

3.1 衡阳市拉丁舞开展现状

3.1.1 衡阳市拉丁舞培训中心师资现状及分析。通过对对衡阳市浩中拉丁舞培训中心、天忆拉丁舞培训中心、南华大学业余拉丁舞培训班、衡阳师范学院业余拉丁舞培训中心等8所初具规模的拉丁舞培训中心以及一部分小型拉丁舞俱乐部的30多名专业从业人员(拉丁舞教练)实地调查结果显示拉丁舞教练来源主要有体育学院、舞蹈演员、健身爱好者、退役专业运动员四类。在拉丁舞教练中拥有技术等级证书的数量非常少,取得部级拉丁舞教练资格认证的教练并不多,但是拉丁舞教练普遍学历较高,取得学士学位的占80%。其中衡阳市规模最大的浩中舞蹈培训中心中,拥有部级教师资格证书的占33%。而数家规模较小的拉丁舞培训班竟没有一个相应的证书的占26.7%。

3.1.2 衡阳市拉丁舞培训班场地设备现状及分析。开展拉丁舞培训中心,必须有一定的场地,这个场地就是开展拉丁舞普及运动和专业训练的物质基础,也是培训的硬件设施。开展拉丁舞训练所需场地必须有形体房。从目前衡阳市的训练场所来看,有6处有标准的形体房,占总数的16.22%;9处有篮球场见方的标准舞场,占总数的24.32%;45.95%的培训班在不到篮球场一半面积的教师进行训练,总的来说衡阳市拉丁舞培训中心训练场地性对较标准。

3.2 衡阳市摩登舞开展现状及分析

3.2.1 衡阳市摩登舞培训中心师资现状及分析。通过对衡阳市初具规模的几所摩登舞培训中心的20名专业从业人员摩登舞教练实地调查结果显示摩登舞教练来源是舞蹈演员及健身爱好者,各占摩登舞教练来源的30%,他们并没有经过专业的摩登舞训练,只是一种业余爱好在发展而已;其中教练的文化程度大都是高中或中专程度,教师的资历及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而没有任何相应摩登舞教练证书的衡阳市摩登舞培训中心的竟占了70%。

3.2.2 衡阳市摩登舞培训班场地设备现状及分析。通过对衡阳市初具规模的摩登舞培训中心的场地设施进行统计,其中拥有标准的形体房和标准舞场分别占总数的33.3和16.7%,而衡阳市非固定的摩登舞培训场地占总数的83.4%,由此可以看出衡阳市对于摩登舞的开展相对于拉丁舞来讲有一定的差距,大都没有固定的场所提供摩登爱好者学习与发展,靠租借流动场地,和临时安排教室进行摩登舞训练,经统计一般固定摩登舞房与流动摩登舞房配置把杆、录影机、镜子、木地板所占的比例相对比较高,分别为50%、83.4%、66.7%、83.4%,在一定程度上为摩登舞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总的来说衡阳市摩登舞培训班场地还有待大力发展。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由于摩登舞与拉丁舞的技术特点、音乐风格与实用性的差异,对于年轻一代的锻炼者来说都比较爱表现自己,喜欢一些自由奔放,富有激情的舞蹈,比较而言,拉丁舞更符合衡阳市舞蹈爱好者的欣赏要求,因此在衡阳市喜爱拉丁舞的锻炼者更多一些。衡阳市拉丁舞开展情况如下:目前开展拉丁舞的人群比较多,但分布不均衡,锻炼者年龄阶段主要集中在6-19岁,男拉丁舞锻炼者偏少,每周训练次数及每年参赛次数较少;拉丁舞教练员性别结构不合理,女性高于男性,运动等级和技术等级性对摩登舞较高,而摩登舞在衡阳市发展较为落后,参与人群大都是36-55岁,强身健体为其首要指导动机,以陶冶自身生活情趣为主要目的,目前衡阳市还未拥有标准的摩登舞训练场以及专业的摩登舞教练,并且参加摩登舞训练人数较少,训练场地设施不足;教练员业务水平不高;摩登舞体制改革的力度和宣传力度不大;组织管理机构工作不到位;科研落后,后备人才缺乏;缺少统一、全面和规范性的摩登舞教师。

4.2 建议

4.2.1 挖掘现有资源,加大衡阳市摩登舞场地、经费、人员投入力度。

4.2.2 制定并严格执行教师等级评定规定,提高青年摩登舞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科研水平。

4.2.3 改革体育舞蹈组织形式,成立体育舞蹈俱乐部,积极吸引社会各层面的爱好者及优秀选手加盟。

4.2.4 加强与媒体合作,扩大宣传力度,完善体育舞蹈组织管理机构,推进体育舞蹈协会实体化和职业化发展。

4.2.5 提高摩登舞教练员素质,加强科研能力。

4.2.6 加强与媒体合作,扩大摩登舞宣传力度。

4.2.7 培训中心要长远发展必须大力培养既能教拉丁舞又可以教摩登舞的复合性人才教练。

参考文献

动平衡实训总结篇6

[关键词]平衡计分卡;安全培训;效果评价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4.075

[中图分类号]F272;C975;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4-0-01

0 引 言

根据事故致因理论可知,事故是由于物的不安全状态或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事故的发生是人和物两大系列轨迹交叉的结果。因此,防止事故发生的基本原理就是使人和物的运动轨迹中断,使二者不能交叉。在现代安全管理模式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和预防为主理念框架下,需要采取科学方法对安全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估,不断改进,凸显安全培训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因此,笔者基于平衡计分卡思想,提出了安全培训计分卡方法,探索对安全培训的评估途径。

1 平衡计分卡简介

平衡计分卡的方法由卡普兰和诺顿提出,是一种新型的企业绩效评估方法,同时还是一种重要的战略绩效改进工具。平衡计分卡从财务角度、顾客角度、内部流程角度、创新与学习角度考察组织,确保组织从系统的角度进行战略的实施和绩效评价。它根据组织所要获得的竞争优势进行动态调整,而非一成不变。

平衡计分卡的精髓在于构建兼顾内部与外部因素、反映过去与未来绩效的战略性绩效管理系统。具体而言,平衡计分卡平衡了短期与长期业绩、外部与内部业绩、财务与非财务业绩以及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平衡计分卡强调作业的过程,表明了员工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技能和系统,创新和制定适当的战略,使组织能够将特定的价值传递给相关方。

2 安全培训计分卡的设计与分析

安全培训计分卡的设计需要从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创新与学习等角度考虑,它们是安全培训计分卡的绩效衡量指标。如图1所示。

2.1 财务角度

实施安全培训并不能够直接为组织带来经济效益,但通过安全培训降低员工行为风险,使组织避免生产安全事故带来的损失。安全培训在财务角度应当关注投入是否符合法规要求和组织的成本效益需求,绩效指标应当考虑安全培训费用在相关经费支出中的比例。

2.2 顾客角度

安全培训的受众即为组织的顾客,包括组织的员工及组织的相关方。在设计安全培训计分卡时,应当考虑以下问题。

(1)受众的定位。包括受众的工作性质、文化水平、已培训情况、心理状态、相关方的组织文化特点以及本组织与相关方的文化差异等。

(2)培训的目标。明确通过安全培训,受众应当达到的水平,包括对组织概况和安全管理特征的认知、安全意识的建立、安全技能的掌握程度等。

(3)衡量目标的绩效指标。如培训满意度、专项技能考核、危险源辨识能力等指标,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估。

2.3 内部流程角度

管理流程的再造对促进组织改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安全培训计分卡,关注安全培训过程中各项业务流程,使组织能够了解培训中的亮点与薄弱环节,专注于提高培训的效率和效果。在设计安全培训业务流程目标时,应当考虑以下关键问题:①如何使安全培训的效果体现在实际工作中;②如何及时了解员工对安全培训需求的动态变化;③如何对员工提出的有关安全方面问题进行正反馈。

2.4 创新与学习角度

创新与学习能力对组织或个人能否成功实现目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安全培训过程中,应当把组织的战略目标与创新和学习能力衔接起来,才能够凸显安全培训在组织发展和员工提升中的作用。在设计安全培训的成长目标时,应当考虑以下问题:①组织内部与外部环境变化情况;②根据组织内部、外部环境变化,各级各类员工需要提高哪些关键技能,需要改进安全培训业务流程中哪些程序;③如何通过实施安全培训计分卡,推动组织文化建设并加以持续运用。

3 结 语

安全培训计分卡不仅仅以评价安全培训效果为目的,更站在组织发展战略的角度,为组织健康发展提供依据。基于平衡计分卡思想的评价方法的精细化、个性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凸显其独特性和优越性,并不断满足组织发展的需要。

动平衡实训总结篇7

一、课题引领

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的重要载体,也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学校教育要始终坚持科研兴教战略,突出科研工作的前瞻性、实效性、针对性、创新性,准确把握基础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实践中注重结合学校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促进学校教育的稳步发展。

学校以科研课题为载体,可以在办学方向、办学途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开展全面探索,使学校发展目标更加明确,特色更加突出。同时,通过对学校主导课题的研究,构建学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为教育均衡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目前,我国许多中小学学校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进程中已形成了相对均衡状态;同时,构建了以保障体系和教学体系为主要支撑的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了所在区域内阶段性的相对均衡状态。同时,在保持学校教育均衡发展良好势头的基础上,发挥教育科研的引领作用,为推进所在区域教育的均衡化进程探索了途径,正努力实现学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努力与国际教育接轨。

二、校本科研

随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的深入,科研校本化趋势凸显。许多战斗在义务教育第一线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凝心聚力,共同关注学校的发展,科学的办学观、教育观等得到广泛认同,学校发展目标更加明确。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进入“以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带动教育实践工作,从而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的快速发展轨道。

目前,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学校的研究体系基本形成,科研校本化基本实现。广大教师的科研能力逐步提升,学科教学的反思和研究成为自觉行为。山东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学习的高效课堂模式,江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濮阳四中的“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法”课题研究,均是以教育科研为载体,深化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切实解决了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了课堂效率,切实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提高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三、多元培训

在探索学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教育科研得以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因此丰富科研培训载体,采取多元化的科研培训途径尤为重要。

首先需要在岗位上提学校科研领导的指导能力,将科研管理、指导、研究、总结、评估等工作贯穿始终,更好地为学校教育均衡发展服务。其次须推行“全员型”科研。开展在学校主导课题统领下的教师小课题研究,并以问题研究提高教师工作效益,形成自上而下、相互联动、全员研究的行政、科研、教研多位一体的共同研究格局,形成规模化的科研教师群体,促进学校教育均衡实效推进。

此外,将单纯的科研培训与学校教师整体培训活动相结合,通过课题组引领、骨干教师示范、外聘专家点拨等方式,利用校本培训、校季联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与高校联合等途径,培养科研队伍的理论功底和研究能力,以增强学校教育均衡发展的软实力。

四、成果推广

成果推广是教育科研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校教育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学校教育内涵的均衡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新趋向,学校教育工作者要以成果转化为载体,在推广过程中创生性地提升教育的内涵品质。

动平衡实训总结篇8

摘 要 手球项目对抗激烈,场上加速、变向、急停等动作较多,因此出现损伤的现象也很多。身体训练在此类项目中一直很受关注,但更多的是沿用传统的训练模式,如深蹲、卧推等这些传统的训练方式,已普遍运用了很多年,但大量的伤病、与专项动作的脱节、运动能力发展的局限性使得传统训练理论与方法,近年来在运动训练实践应用中,受到了较为普遍的质疑,新的训练理念、思想和实践正在冲击着传统训练方法学的束缚,如动作训练、核心力量、本体感觉训练、功能动作筛查、板块周期训练等等,逐渐被运用到现代竞技体育训练当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新的理念的冲击下,我们该如何正确的运用全新的资源,如何保留传统的优点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针对全新的身体训练理念——功能力量训练和传统力量训练在手球运动项目中的运用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 手球运动 功能力量 传统基础力量

一、功能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的优缺点

(一)肌肉工作方式

体育运动就是动作,任何运动成绩的产生,是通过动作表现出来的,进行动作训练能够提高训练的有效性,使训练更加符合竞技场上的需求。而功能训练就是根据人体的动作模式特点进行的,强调多关节、多平面的训练,多关节的动作比单关节的动作更加强化功能性,在竞技比赛中,身体动作不是单独的在某一个平面内的动作,相反,大部分的动作都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平面内的动作,所以要强调关节各个角度,运动环节各个平面的动作训练。而传统力量训练大多是单方向,甚至是单关节的器械练习,这样就违背了我们在运动场上的实际情况。例如传统力量训练深蹲与平衡球上单腿蹲起,传统深蹲练习受力方向垂直于地面,同时双脚稳定支撑于地面,所以在练习时只有竖直而在其他方向上基本没有额外分解力,而手球运动员在运动场上经常受到横向的撞击力,或奔跑跳跃时因身体的不平衡而产生与身体骨骼形成夹角的分力,这样在竖直方向所练习的力量往往不能有效的用于保护运动员的身体,而功能训练中的非平衡训练提供了很多不稳定的平台,在训练中,身体为了保持平衡需要动员很多维持平衡的肌肉参与,防止身体出现其他方向上的倾斜,或在失衡倾斜的状态下能很好的维持动作能力,所以这样的训练可以使运动员在运动场上出现额外受力的情况时,保持身体稳定,防止受伤。

(二)肌肉神经募集方式

根据人体生物力学的研究,利用肌电表示人体肌肉的工作顺序,人体在做复杂的多关节运动时,最先有肌电反应的是躯干核心部位的肌肉,之后身体远端肌肉依次放电,所以手球运动员在场上的奔跑、跳跃、射门等动作的发力源来自于身体躯干核心区域,几乎没有动作是依靠单关节的肌肉收缩就能够完成的动作,因此大多数动作的肌肉工作方式是躯干核心部位肌肉动员提供平台,将力传导至四肢工作。传统力量训练很多时候忽视了这一基本的肌肉工作原理,甚至违反人体肌肉工作模式。如卧推与悬吊俯卧撑相比较,对卧推进行肌电测试时,主要胸大肌与肱三头肌发力,其它肌肉放电微弱,躯干以下肌肉几乎不工作,而悬吊俯卧撑提供了非常不稳定的支撑,身体要保持水平面的平衡,腰腹的肌肉被大量激活,肩关节周围的肌肉被大量动员参与稳定,这样的用力方式就很大程度上接近了我们运动员在运动场上的动作特点。因为在运动场上几乎没有只用手推,而身体不用使力的情况。手球运动场上的对抗动作,都是身体各个关节共同协作用力完成的。而一味的卧推练习,有时候不但不能提高甚至影响竞技能力,许多教练员都已发现能很好完成卧推的运动员并不一定能有很好的场上对抗能力。

(三)与专项动作的结合

“与专项动作越接近的训练越是好的训练”,功能训练是基于人体的动作模式而产生的,很多都是运动员在场上所必须的动作。功能力量训练还可以根据场上动作需要,在基础动作模式上加以改进,与专项动作更贴近,从而达到更有效的转化。而传统力量训练的臂弯举,卧推等动作与手球专项动作相差很大,因此向专项能力的转化率是比较低的。因为传统器材所能提供的阻力是由于地球引力而产生的竖直方向的力,而手球专项动作的作用力是千变万化的,利用弹力带提供的各方向的阻力,结合手球专项动作进行练习,就与专项动作有高度的相似性,就有较高的训练转化效率。

(四)训练负荷强度

因为功能训练有很多是不稳定的平台练习,需要多关节的参与,多方向上面的运动,因此在训练过程中不可能使用非常大的负荷,这样就对局部肌肉的刺激有所降低,而身体的动力链要想有效的发挥其最大能力,各个环节必须相互紧密合作,某一环节的薄弱都会带来动力链的脱节,而局部肌肉能力的短缺,有时必须通过单关节的强化刺激才能提高。因为肌肉体积的增长和力量的增加必须通过65%强度负荷以上的反复刺激才能实现。而这些薄弱环节在没有进行基础力量训练解决之前,就进行复杂的动作模式的训练,反而容易出现动作代偿现象,经研究动作代偿是机体损伤的重要原因。例如资料显示臀肌和后群肌的力量不足是膝关节损伤的重要原因。

(五)训练刺激形式

传统的基础力量练习对于肌肉的绝对力量的提高有非常大的帮助,如深蹲对臀肌和股四头肌的肌肉体积与力量增长都非常有用,同时由于深蹲的负荷在肩部,脊柱要保持直立支撑大负荷的负重,会产生非常大的腹内压,此时腹部与脊柱周围的肌肉放电频率也大大增加,甚至超过核心力量练习时的腹桥与背桥的练习动作,因此两者在腰腹肌肉的协同工作要求上是否有很大区别,仍需进一步研究。

(六)训练痕迹效应

根据训练痕迹效应原理,速度、力量、耐力等能力在相应的时间内不训练都会出现降低的现象,因此如肌肉的最大力量这样的在功能力量训练中基本不能练习到的内容,如果因对传统基础力量训练的摒弃而不训练,那样运动员的最大力量能力将会出现降低。

(七)对激素水平的影响

高强度的基础力量尤其是85%以上强度的训练,能够使肌肉的肌酸激酶水平升高,能够刺激机体荷尔蒙的分泌,如睾酮等激素含量的提高,而功能训练能否有类似的效果,目前国内外几乎没有相关的资料研究。

二、结论

功能训练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颖的身体训练理念,人们对其认识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以上仅是个人分析的几个较普遍问题,更有很多相关的问题没能全部列举,。由于可供参考的文献资料相对较少,所以真正的结果还需在实践中总结、分析,从而提炼出最适合的方法运用到训练当中去。

参考文献:

[1] [美]弗拉基米尔 M.扎齐奥尔斯基.运动生物力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

[2] [瑞典]P.A.F.H 伦斯特伦.运动损伤预防与治疗的临床实践[M].人民体育出版社.

[3] [美]Gray Cook.动作—功能动作训练体系[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4] [美]Gray Cook.竞技运动中的身体平衡[M].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

动平衡实训总结篇9

关键词:转子;静平衡;工作过程;六步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021-02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转子找静平衡实训教学

转子找静平衡实训安排在热动专业的第四学期进行,总学时是12学时,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其教学进度见表1。

通过表1可以看出,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如下不足:

1.教学过程中,以讲授法为主,学生被动接受。

2.在进行两次加重法找转子的显著静不平衡和秒表法找转子的不显著静不平衡的工艺时,教师向学生详细讲解了每一个步骤及注意事项,并进行示范操作,学生只需要记住然后进行操作就可以了,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

3.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因为教学内容较多,而学时有限,教师讲授3课时,学生练习5课时,而且秒表法找转子的不显著静不平衡又是在完成了两次加重法找显著静不平衡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的,这样就导致有的小组只能完成两次加重法的练习,学生实践机会少,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新教学模式下的转子找静平衡教学实施

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成团队,以学习工作任务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估”六步完整的行动过程(六步法)来进行教学,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综合实训体系和教学方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而且使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和很大提高。

1.资讯阶段(1学时)。学生分成10个学习工作小组(每组2-3人),教师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下达转子找静平衡任务。学生接受任务,并从学习工作任务中分析完成工作的必要信息,了解转子不平衡的种类,会做转子找静平衡的准备工作,掌握两次加重法找转子显著静不平衡和秒表法找转子不显著静不平衡的工艺及注意事项、转子找静平衡的质量评定标准。

2.计划与决策(1学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学习工作计划,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如何做好转子找静平衡的准备工作、两次加重法和秒表法找静平衡的原理及工艺,确定实施方案。通过师生交流、学生讨论、修改并确定转子找静平衡方案。要对小组人员合理分工,要求每组必须配备一名学生安全员。

3.实施(时)。以小组为单位,严格按照工艺规范,完成转子找静平衡工作,并提交技术记录表。在此过程中,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4.检查与评估(1学时)。小组自查,反思学习过程,完成技术报告撰写。教师检查转子平衡效果是否符合要求,操作的正确性及熟练程度。在任务的实施过程中,各学习小组负责人和指导教师共同对任务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检查和评估。

三、转子找静平衡教学改革特点

1.检修任务为载体。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两次加重法找转子的显著静不平衡和秒表法找转子的不显著静不平衡作为两个不同的学习工作任务,使学生对学习的目标、内容及要求更加明确,激发了学习的兴趣,通过完成学习工作任务,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2.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转子找静平衡的过程组织教学,通过“六步法”模拟生产现场情境:接受任务、制定施工计划、实施、检查与评估等环节。

3.行业岗位规范为标准。在教学实施过程和考核时严格执行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学习引导文、学生指导手册、参考资料(岗位规范、行业标准、现场案例等),保证了学校教育与生产现场要求的一致性。

4.检修岗位角色扮演。整个教学过程按照火电厂热力设备检修班组进行,每个班级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有组长、安全员、检修工等岗位,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岗位角色。教师的角色是检修车间主任,为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提供辅导,纠正学生的不规范操作,视具体情况穿插适当的知识讲解和示范操作,并对完成任务的过程进行点评。

5.教学管理贯彻“6S”。教学管理采用“6S”(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通过规范现场、现物,营造一目了然的实训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职业素养。

6.职业能力和素养全面培养。学生为完成学习工作任务,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分工协作,通过资料检索、制定施工计划、实践动手等主动学习方式,掌握完成工作任务目标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7.专业能力评价与职业素养评价相结合。专业能力主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职业素养评价主要考核学生情感态度、团队意识、安全意识等因素。

四、总结

通过对转子找静平衡实训项目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改革,采用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优化了学时的分配,使学生能有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学习权,使“教学”向“学习”转换,让学生在自己的动手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获得专业知识,从而建构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适应不断变动的职业生涯。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育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

动平衡实训总结篇10

“送教下乡”项目以“突出师德、立足课堂、服务基层、送教到校”为宗旨,遵循教师成长规律,充分发挥名师示范、引领作用,为乡村教师送去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方法,帮助他们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快速提升乡村教师整体素质,实现城乡教育资源互补,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该项目包含五个子项目,即初中语文、初中数学、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和学前教育。每个子项目各负责100名相应学科教师的培训任务。在衡东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衡东县教育局直接领导下,“送教下乡”项目于2016年9月中旬开启,至2016年12月中旬结束,历时三个月圆满结束。

一、六阶段

整个“送教下乡”活动分为六个阶段:训前调研、通识培训、示范教学、研课磨课、成果展示和总结提升。每个阶段皆以前一个阶段为基础,一步接一步,一环扣一环,步步相接,环环相扣。

1. 训前调研

训前调研的目的是了解乡村教师的培训需求,制订后期培训实施方案,增强送教下乡的针对性。根据送教下乡五个子项目,全县划分为五个相应学科片区:杨林片区为初中语文学科区,送培点基地校是衡东县第二中学;新塘片区为初中数学学科区,送培点基地校是衡东县欧阳遇实验中学;吴集片区为小学语文学科区,送培点基地校是衡东县吴集完小;杨桥片区为小学数学学科区,送培点基地校是衡东县杨桥镇完小;城关片区为学前教育学科区,送培点基地校是衡东县育星小学附属幼儿园。从2016年9月13日开始,衡东县教师进修学校派教师分批多次到各个片区内的学校通过听课评课、个别访谈、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进行调研。最后总结分析出各学科教师亟须解决的代表性的实际问题,确定各学科组送教下乡的主题。初中语文学科组的培训送教主题――专题研讨阅读教学,努力在细读文本和品析语言方面下功夫;初中数学学科组的培训送教主题――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语文学科组的培训送教主题――语文课上,我们应该教些什么;小学数学学科组的培训送教主题――在活动中探究规律;学前教育学科组的培训送教主题――让幼儿在游戏中成长。此外,根据教师所教学科和教师的意愿确定下阶段参培教师名单,每个学科组100名教师。

2. 通识培训

2016年9月30日,五个学科组的500名参培教师共赴衡东县五家山会议中心聆听专家讲座,就此拉开送教下乡活动的第二个阶段“通识培训”。“通识培训”以更新教师新课程理念和提高师德素养为目的,通过领导讲话、专家师德讲座、专家学习引领等系列环节,帮助乡村教师树立师德师风,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和成长。来自湖南省蓝山县楠市中心小学副校长盘晓红作了《爱的使者――教师的定位》的讲座,与教师们分享了自己扎根山区农村学校27年,省吃俭用坚持照顾10多个孤苦孩子的艰辛感人的历程。盘老师感人的事迹和对教育的执着打动了所有人,让老师们受到一次别样的心灵洗礼。来自长沙市青园中信学校的刘菲菲校长的《教师如何提升学习力》讲座,则从教师成长的角度让教师明白自身发展与完善的意义和方式方法,给教师以崭新的理念与体验。

3. 示范教学

2016年10月17-18日,“送教下乡”第三阶段“示范教学”活动暨由湖南省教育厅王建华副厅长、教师工作处王俊良副处长、湖南省教师发展中心贾腊生主任、黄佑生科长率领的湖南省国培办“国培”管理者高研班现场会在衡东举行,为期两天。示范教学由两堂送培课、两堂展示课和一堂专家讲座与互动三个环节组成。送培课是县学科带头人或名师的示范课;展示课是由基地校选送的公开课;专家讲座则聘请本土或附近地区的资深专家对送培课、展示课做精彩点评,并作相应学科的主题讲座。不管是送培课、展示课,还是专家讲座,都紧紧围绕第一阶段训前调研确定的送培主题,切实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每个学科组相应的100名参培教师集中到送培点基地校参加这三个环节的培训。五个学科组共计10堂送培课、10堂展示课和5堂专家主题讲座。送培课有县教研室向康老师的《鹬蚌相争》、教师进修学校刘吉香老师的《信客》、文冲小学陈宜老师的《掷一掷》等;展示课有衡东县第二中学罗亚红老师的《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衡东县吴集完小曾玲玲老的《植物妈妈有办法》、衡东县杨桥镇完小康淼老师的《找规律》等;专家主题讲座有长沙师范学院马学刚副教授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候》、长沙师范学院催红英老师的《家校合力,助幼儿健康成长》、衡阳市船山实验中学邹清宴老师的《如何激发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通过送培课、展示课的精彩示范,与示范课教师的热烈互动,参培教师积极思考探索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尤其是资深专家的主题讲座,更是为参培教师现实中迷茫和困惑的解决另辟蹊径,拨云见日。湖南省国培办高研班领导们认真参与了全过程,对本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肯定并就后续培训作了重要指示。

4. 研课磨课

2016年12月5日,“送教下乡”活动进行到第四阶段“研课磨课”。每个学科组安排三位送培教师到基地校示范一堂微型课、一个微故事、一个微案例。微型课、微故事和微案例跟上一阶段的示范课、展示课与主题讲座一样紧紧围绕每个学科送教主题。每个学科组的参培教师在相应基地校集体观看这三堂微型课、三个微故事和三个微案例。之后,全体参培教师按照示范课的要求精心准备好一堂微型课,一个微故事和一个微案例,并将参培教师分为三大组,每组推选出2名教师在下一阶段集中研修时上好一堂微型课,展示一个微故事与一个微案例,也就是第五阶段的成果展示。为了成果展示的闪亮登场,为了保证送教下乡活动的最终效果,2016年12月8日,五个学科组共54名教师集中在衡东县教师进修学校进行课程打磨,认真准备课件。衡东县进修学校肖志泉副校长组织大家开会,就研磨课的要求及注意事项作了重要讲话,然后分组进行课程研磨,精心准备。

5. 成果展示

2016年12月10~11日,五个学科组共30名被推选出来的教师通过集体精心的准备后分别在五个相应的基地学校进行了成果展示。也就展开了本次送教下乡的第五阶段――“成果展示”阶段。展示会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参加成果展示的参培教师的精彩演绎充分展现了送教下乡的高效实用。经过专家评审,肖林凤、阳平辉、欧阳晓林等老师获一等奖;肖微、陈华、吴国华等老师获二等奖。在大家的收获与欣喜中落下了“送教下乡”的帷幕,但培训并未结束。

6. 总结提升

为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增强教师培训的后续作用,本次送教下乡活动特意设置了第六阶段――总结与提升。要求参培教师从第二阶段“通识培训”到第五阶段“成果展示”,每个阶段都写出阶段性小结与心得。最后到第六阶段则需就整个参培活动写出《参加国培计划(2016)衡东县“送教下乡”培训心得体会》和《个人发展计划》。此外,五个学科组分别建立相应学科送培QQ群,群员包括本次送教下乡中聘请的资深专家、衡东县学科带头人、本地名师、示范课和展示课教师以及全体参培教师,目的是增强培训的后续影响力,让专家名师跟踪服务参培教师。这样,参培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问题,随时可以与专家名师交流,适时解决问题,从而大大提高送教下乡活动的实效和后续影响力。

二、三特色

1. 管理方面

(1)领导重视,统筹得力。衡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项目的组织和实施,成立了“送教下乡”活动领导小组。衡东县教育局陈宏建局长担纲任组长,衡东县教育局副书记丁麦秋、师训股长刘启贤、衡东县教师进修学校颜亚华校长、罗利辉书记等任副组长,五个子项目即五个学科送培点的基地学校校长和各个教育管理服务中心主任以及师训专干任成员。“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政令畅通,配合协调,领导小组的成立确保了项目的有序高效开展。畅顺的管理体系是培训实施的关键。

(2)精心组织,职责严明。在实施过程中,衡东县进修学校就五个子项目分别成立相应的管理团队,派专人负责。管理团队精心策划,事无巨细,培训环节周全到位,每一环节有分管领导负责,每一件事有专人落实,确保本次送培计划高质顺利完成。优秀的管理团队是培训成功的核心。

(3)科学安排,严格考勤。乡村学校教师编制紧,教师工作量大,为解决教学和培训的矛盾,集中培训时间都安排在双休日,从而保证参培教师的培训时间。五个学科组的基地校派专人负责考勤,对学员进行上、下午签到,中途查勤,以保证参培教师按时按质完成培训。合理的时间安排和严格考勤是培训质量的保证。

(4)后勤保障,关爱教师。“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每次培训,基地学校精心安排可口的饭菜、茶水和必要的车辆;及时发放专家和示范课教师的授课津贴等等。关心老师们的饮食,提示老师们安全出行,让参培教师体验到宾至如归的感觉。后勤的关爱是培训有序实施的有力保障。

2. 送培方面

(1)专家现身说法,深入人心“接地气”。不管是外地请来的资深专家,还是土生土长的本地名师都是长期奋战在教育一线的教师和管理者。他们在长期的一线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教育风格和教育方式。相同的身份、相同的工作经历,使他们在培训中更能从参培教师的角度出发,急教师之所急,想教师之所想。这样“接地气”的现身说法,提高了培训的可信度,激发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使教师在学习专家名师经验的同时,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和专业知识结构,以促进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

(2)内容新颖独特,切合主题促成长。无论是外地聘请的专家,还是本地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亦或展示课的教师都始终围绕教师成长主线,针对送培主题精心组织材料,准备课件,用新颖的内容,从全新的角度,实施精准培训;力求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切实提高教师处理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疑难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师全面协调发展和成长。

(3)方式研培结合,勇于创新求实效。送教下乡采用了研培结合的新模式,即调研确定培训主题-参培教师围绕主题上展示课-展示n教师说课与专家团评课-本土专家名师上示范课与专家团评课-资深专家专题讲座-反馈交流这一形式,创设聚焦课堂,增强互动合作交流,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3. 参培方面

(1)领导教师齐上阵,巧取时间争培训。全县五个子项目,共计500名参培人员,他们当中既有管理者,又有一线教师,都妥善安排好工作事项,积极争取时间完成培训任务。整个“送教下乡”活动的到培率100%。

(2)目的明确求成长,按时签到出勤高。与以往培训混学分拿证不同,此次参培教师目的非常明确:通过培训提高职业专长,促进自身成长与发展。所以参培教师积极主动,每次集中培训,出勤率均在95%以上。

(3)国培舞台夺成效,争奇斗艳显真才。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参培教师认真听讲,扎实做笔记,积极与专家互动,潜心写心得体会,精心准备课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长的收获。尤其在成果展示阶段,30名参培教师纷纷闪亮登场,百花争鸣,尽现才华。国培的成效遍地开花,大放光彩。

三、两反思

1. 不足

(1)缺乏主动性。培训仍然以送培为主,参培者处于被“参培”状态,没有突出参培者的主动地位。参培教师与示范课、展示课教师以及专家名师交流互动不充分,没有充分发挥参培教师在培训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研磨课时间仓促。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学员与专家指导老师交流互动,学员没能充分掌握和领会指导老师的意见,来不及将培训所得内化成自己的实际能力,导致成果展示效果不佳。

(3)教师跨科参培,浪费资源。“送教下乡”活动国培系统报名时出现差错,导致一些教师不能参加本学科培训,而要参加别的学科培训,这样专业不对口,浪费培训资源。

2. 建议

(1)创新培训模式,使参培者变“要我培”为“我要陪”。充分考虑教师的培训需求,切合教师的切身利益,给予教师更多时间和机会,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建立科学的教师参培信息系统。包括教师学科信息和参培数量统计等,避免教师乱培错培现象。因为缺乏这方面的具体统计数据,在安排教师参培时缺乏科学根据,导致有些老师参加培训过多,成为“培训专业户”,有的老师却几乎没参加培训,致使受训机会不均等,浪费培训资源。

(3)建立培训后续跟踪评价机制。“上课时很激动,下课后很冲动,回家后一动不动”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教师培训缺乏后续影响力。建立完善的培训后续跟踪渠道,结合可操作的跟踪评价方式,避免教师只为学分和证书而培训,真正提高培训的后续效果,服务于中小学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