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培医师年度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22 12:32:23

规培医师年度总结

规培医师年度总结篇1

关键词:总会计师 制度建设 职责定位 职业技能 路径选择

一、研究的意义

总会计师制度的设立符合当前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律的要求。通过建立总会计师制度的契机,抓住总会计师制度的核心环节推动并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和管理队伍的建设,重点解决目前医疗机构的医疗费用控制的难题,使医疗费用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保的水平及群众支付能力相适应,并提高医疗机构的经济效益。

设立总会计师制度是推动医改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进医疗机构内部管理流程的精细化。随着医改的进一步深化,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医保政策变化、分级诊疗制度建立、药品加成政策取消及新的医院薪酬制度等都对医院资金来源和结构造成重大转变,对加强资金的运营管理提出了迫切要求,这也为医院抓住建立总会计师制度的核心环节,整合医院内部管理资源,加强医院经济管理提供了契机。通过加强医院经济管理促进社会医疗成本的合理有效的控制,推动医疗卫生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均衡,使医疗资源的分布趋于合理化。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在其法人治理结构中设置了CFO职位,其职责也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国外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也较多,并且CFO履责也有了相应的法律保障。今天的CFO已成为领导团队中举足轻重的成员,承担着广泛而重要的职责,诸如运营计划与分析、信息技术、战略计划以及兼并收购,其职责的范围和重要性程度已使得CFO这一称谓不足以概括其真正地位,几乎没有哪个能像CFO一样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如此巨大的变化。

(二)国内研究现状

“总会计师”源自前苏联企业“一长三总师”制度(厂长、总工程师、总会计师、总经济师),我国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引进“总会计师”制度,最初在国有企业中推行,但作为一种制度安排研究较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990年颁布实施了《总会计师条例》,至此相关的理论研究逐步增加,尤其是随着苏联解体,总会计师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称谓,其内涵也发生了变化。

我国公立医院总会计师制度的推行迟滞于企业,1998年出台的《医院财务制度》中要求“符合条件的医院应建立总会计师制度”,首次提出公立医院设置总会计师的理念,虽未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卫生系统)的高度重视,但对公立医院总会计师制度的推行具有里程碑意义,开启了公立医院总会计师的帷幕。

2010年我国出台的新《医院财务制度》明确规定“三级医院须设置总会计师”,并且伴随着新一轮医改的启动,部分地区将设置总会计师作为试点内容。这一政策的出台,标志着公立医院总会计师设置工作迈上了从无序到规范的发展轨迹。许多年来,我国卫生经济学者和实践工作者对公立医院设置总会计师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三、三级医院推行总会计师制度的路径选择

2010年,财政部颁布的《医院财务制度》进一步明确指出“三级医院须设置总会计师”,为三级医院设置总会计师提供了法制保障和制度基础。但是从我们的调研和访谈结果中不难看出,推动三级医院设立总会计师还面临着不小的困难,主要表现在:医院主要行政领导对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仍显不够,对总会计师制度的认识有待进一步加强,总会计师人员自身素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专业知识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适合医院行业特点的总会计师的考核、奖惩机制有待建立健全等方面。因此,根据调研结果,结合《总会计师条例》以及目前三级医院经济管理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一)进一步建立健全医院总会计师制度

1、建立符合医院行业特点的《医院总会计师条例》

随着公立医院不断深化改革,医院筹资渠道多元化,医院经济活动多样化,医院核算日趋复杂化,医院管理要求日趋精细化、科学化,使卫生计生行业经济管理有着行业的特殊复杂性。因此,极有必要建立符合医院行业特点的《医院总会计师条例》。我们从调查中也发现,95.83%的受访人员同意建立符合医院行业特点的《医院总会计师条例》,并明确总会计师的职责与定位。《医院总会计师条例》除了符合国务院颁布的《总会计师条例》基本要求外,针对医院行业特点,我们认为《医院总会计师条例》应明确以下方面:

(1)医院总会计师是一个职业化的岗位,而不应是“解决资历的行政级别待遇”。

(2)医院总会计师的学历要求应为本科及以上学历。

(3)医院总会计师的职称要求应为高级会计师、高级审计师或会计专业副教授及以上职称。

(4)医院总会计师专业应来自会计学(含审计学)、财务管理专业。

(5)医院总会计师原则上应从单位内部提拔,采取委派、交流任命的总会计师应符合《医院总会计师条例》任职要求。

(6)考核任用总会计师应注重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2、丰富医院总会计师选拔任用方式

《总会计师条例》中“总会计师是单位行政领导成员,协助单位主要行政领导人工作,直接对单位主要行政领导人负责”明确地指出了总会计师的地位。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没有岗位职数”、“主管单位无要求”成为三级医院没有设立总会计师的最主要原因。由于现在的公立医院是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的行政级别,其行政班子领导成员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任命、审批。而目前在医院领导班子职数设置中,基本上没有单独的总会计师岗位职数。建议一是逐步改革目前医院领导班子职数配置结构,明确医院总会计师岗位。二是鼓励有条件的医院自行聘任总会计师。

3、强化三级医院设立总会计师的制度性要求

为实现国家卫生计生委到2020年全国三级甲等医院都配备总会计师的目标,建议国家卫计委要逐步强化三级医院设立总会计师的制度性要求,制订《关于在三级医院设置总会计师的意见》,明确要求三级医院必须设立总会计师,并开展监督检查,定期通报各省区市三级医院总会计师设立进展情况。在医院管理评价、三级医院评审等条款中,要将三级医院建立总会计师制度,设立总会计师,及其履职、履责能力评价作为对三级医院运行监管的强制措施,纳入考核评价。

(二)加强总会计师职业技能培养

从调查中不难发现,现代医院对总会计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在专业知识方面,要求医院总会计师要具备内控建设、财务分析、财务战略、风险管理、资本运营、法律制度、价值管理、税收筹划、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在专业能力方面,要求医院总会计师要具备交际组织能力、驾驭团队能力、创新变革能力、沟通协调能力、风险管理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决策分析能力和战略规划能力等。而目前医院财务队伍的现状大多是“从学校毕业进医院,工作到一定年限后论资排辈干上财务科处长”,离现代医院对总会计师经济管理的能力、素质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管理培训是医院管理干部完善知识结构和提高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尤其对于没有管理学历背景的医院管理干部,培训是其达到专业化要求的主要途径。因此,我们建议进一步加强总会计师能力素质培养。当前,财政部已进行了多期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国家卫计委也从2014年启动了卫生计生行业经济管理领军人才的培养,这是国家层面的培养;其次,作为三级医院,从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对公立医院的要求,从自身经济管理需要而言,也要从大局、大势出发,有意识地加强单位财务队伍建设,加强对医院总会计师的遴选与培养;第三,作为财务人员也需要自身通过有计划的、连续性、系统性的学习,加强与其职业化相关的财务管理知识和专业能力培训,不断提升业务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

(三)建立医院总会计师的监督管理与考核评价机制

没有监督与考核,医院总会计师制度就会流于形式,成为一个普通的工作岗位。一是对于没有按规定设置、聘任总会计师的单位,阻碍总会计师依法履行职责的行为,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明确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行政处罚。二是对于总会计师个人,除了按照《总会计师条例》执行总会计师的奖惩要求外,作为卫生计生行业主管部门,还应结合行业特点进一步健全医院总会计师的监督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医院总会计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规范医院总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对医院总会计师的考核评价,主要应包括总会计师守法守规情况,勤勉尽职情况,履职能力情况,职业操守及个人情况等方面,其考核指标由量化指标和非量化指标组成。国家卫计委建立考核指标体系的指导意见,各省区市可在此基础上根据本地区的管理要求进行增减或调整权重设置。对总会计师的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其聘任、奖惩的依据。

(四)建立医院总会计师职业资格认证、选拔培养和后续教育制度

在不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强化医院经济管理的大趋势下,总会计师作为医院的高层财务管理人员的角色和职责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随着形势的发展,对医院总会计师的培养和任用也将会逐渐成为医院经济管理的一个“新常态”,不仅三级医院需要设立总会计师,其他二级医院甚至民办非公立医院也会根据自己发展和管理的需要设立总会计师(财务总监、CFO等)。因此,有必要建立医院总会计师职业资格认证、选拔培养和后续教育制度,以顺应医院对高层财务管理人员需求和经营管理人才改革发展的趋势。

其次,建议依托中国总会计师协会或中国卫生经济学会,成立医院总会计师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民间智囊的作用,逐步建立医院总会计师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选拔培养体系和后续教育制度,对医院高层财务管理人员及其后备力量进行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和专业性资质水平测试,提升他们的执业能力和专业水平。同时,要建立卫生计生行业高层次财务管理人才库。由此,不仅能科学地解决卫生计生主管部门以及医院聘任到符合行业特点和需求的总会计师,而且有利于推进医院财务人员队伍建设,推动现代医院总会计师制度的建立。

参考文献:

[1]Michael C. Jensen. Performance pay and top management incentives[J],Division of Research, Harvard Business School,1988.

[2]IFAC Financial Management Accounting Committee .CFO 2010 ―the Role Of Chief Financer In 2010,The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ccountants,2002.

[3]Robert N.Anthony,Vijay Govindarajan.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9th ed., McGraw-Hill,2004.

[4]文佑云.总会计师制度在医院的研究与展望[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4):224-225

[5]赵军,胡敏芳,叶茂,等.关于公立医院实施总会计师制度的若干问题思考[J].中国卫生资源,2012(4):316-317

[6]李杰,于润吉.采取多种措施加速医院总会计师制度的建立[J].医院院长论坛,2014(2):44-46

规培医师年度总结篇2

【关键词】三甲评审;规范;住院医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621-01

现代医学教育发展和临床医师培养规律表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临床医师的必由之路,对保证临床医师专业水准和医疗服务质量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国际医学界对此已形成共识[1]。

我院是一所县级医院,诊疗科室齐全,设备先进、环境舒适,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于一体。2009年我院启动三甲医院的创建工作,为了培养基础理论扎实、技能操作过硬、具备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符合社会需要的现代医学复合型人才,医院以三甲评审为契机,采用三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模式,加强教学内涵建设,积极探索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方法,规范了我院住院医师培训教学工作。2011年,我院通过了等级医院的评审;2011-2013年,我院有19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通过省卫生厅组织的毕业考试,取得了合格证。我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工作,体会如下:

1 成立教学管理机构

成立了由分管院长(任教学院长)、科教部、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组成的教学机构,成功申报了全科医学科、内科、神经内科、急诊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口腔科、耳鼻咽喉科、康复科、麻醉科、检验科、病理科、影像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负责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教学院长、科教部、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职责明确。

2 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制订了教学工作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临床带教老师评选办法(暂行)、临床教学经费管理办法(暂行)、临床教室管理规则、多媒体教室使用管理制度、基本技能训练室管理制度、临床操作示范指导教学要求、教学查房的程序和要求、教学病例讨论规范、专科医师带教制度等。

根据《贵州省临床住院医师/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办法(试行)》等相关规定及“医学院校毕业生毕业后再教育制度,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学人才,提高医师队伍整体素质”的要求,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细则。

3 有教学师资、设备、经费投入

按照临床带教老师评选办法(暂行),每年不断增加带教老师,通过派教师到多家兄弟医院反复观摩讲课技巧、邀请专家到我院进行教学指导工作,形成了一支教学严谨、教学方法恰当、技术过硬的教师队伍。

院级、培训基地、病区均有一定规模的教学设备,能够满足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需要,且每年不断的更新设备。

每年通过财务预算后有大量的教学经费投入。包括每个学员助学金1000-1200元/月,还有教学管理人员、带教老师工资,更换教学设备费用,教学场所的维修费等。

4 拟定教学计划

每年度拟定规范的教学计划,内容包括岗前培训、基础理论培训、技能培训、教学查房、出科考核等。

5 岗前培训

对学员进行院科两级岗前培训,院级培训内容有:医院基本情况介绍,劳动纪律,职业道德规范,传染病防治法,病历书写基本要求,医疗纠纷的防范,院感知识培训,消防安全培训,社会医疗保险知识培训,医院信息系统知识培训等;各病区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培训。培训结束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再安排轮转。岗前培训的实施力度好,将对确保培训计划的完成起到事半功倍、防患于未然的作用。通过系统岗前培训,让学员了解医院的整体情况,加强了自身的安全意识,提高了个人素质,将角色从培训学员转换为医师,完成从基础理论向临床实践技能的转化,使其适应医院新的生活,调动学员的积极性。

6 基础理论培训

学员定期参加基础理论培训。 培训基地根据培训手册要求确定讲课内容,对常见病、多发病基础理论培训,从临床实际工作的角度对理论知识进行归纳,以求融会贯通,突出知识的横向联系,开阔视野,以利于培养学员临床分析能力。每半年科教部再组织学员进行三基考试,对学员所学基础知识进行检验。

7 技能培训

按照培训大纲要求,由科教部、培训基地、病区分别组织培训学员进行技能培训。培训基地及病区的技能培训要有专科性,比如:内科基地加强培训病历书写、X光片阅读、心电图基础知识、心肺复苏术、胸膜腔穿刺术、腹腔穿刺术、骨髓穿刺术、腰椎穿刺术、全身体格检查;外科基地加强培训穿脱隔离衣、穿手术衣、刷手、戴无菌手套、手术区消毒、铺巾、换药、拆线、清创术;妇产科基地培训产前检查为主;感染性疾病科加强手卫生消毒培训;呼吸内科加强血气分析培训等。教师讲解并通过教学模具演示,学员再进行操作训练,每次培训结束进行随堂考核,以检验培训效果,使学员熟练掌握技能操作。

8 教学查房及各种讨论

每周由培训基地统一组织本基地学员进行规范的教学查房,选择正在住院的典型病人为查房对象,由本基地病区安排带教老师查房。首先,学员汇报病史结束后,通过查房教师向学员提问或向病人追问病史的形式,帮助学员掌握病史采集和病历书写的要点,纠正不规范采集病史的方法;对需要保护隐私的病人,相应的病史汇报可在示教室进行,以免病人产生抵触情绪,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医疗纠纷。然后选一两名学员对相关体征进行检查,教师要规范操作。最后再由查房教师进行分析、提问、讨论、归纳总结。

按照医院制订的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术前讨论制度及教学病例讨论要求,学员定期参加各病区组织的疑难病例讨论、死亡病例讨论、术前讨论及教学病例讨论,在讨论中积极踊跃发言,不断提高诊疗技术。

9 完整病历书写

学员每轮转一个科室,必须完成2份完整病历书写,学员独立采集病史,按照《诊断学》第7版病历书写的基本规则和要求书写[2],由带教老师修改评分后存档,如果修改后评分低于90分,必须重新书写,直到修改评分达到90分为止,经过加强锻炼,使培训学员的病历书写技巧得到不断提高。

10 定期考核

每轮转一个病区,由病区组织老师对学员作出科考核;每年7月份培训老师对本基地学员作年度考核;3年轮转结束后,由科技部对所有学员进行阶段考核,对考核不合格学员再安排补考,对考核合格学员再由医院向省卫生厅提出申请毕业考试。

考核内容有:医德医风,临床工作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劳动纪律情况,医患关系、勾通技巧,学习态度、方法,病历书写情况,理论考试成绩,基本技能操作考核成绩,评议综合成绩。

11 开展培训座谈会

每季度由培训本基地学员进行座谈会,每学年由科教部组织所有学员进行座谈会,并举行输送单位座谈会,征求参加培训的学员及输送单位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加强教学管理部门与培训学员的沟通交流,及时掌握学员的思想、学习、生活状况,认真总结并及时改进教学方法,使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工作得到不断的改进。

12 定期评估总结

每年7月份,科教部、培训基地、每个病区均作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年度教学总结,分别对全年所开展的培训工作及学员学习情况进行评估总结,找出工作中的不足,以便拟定下一年的教学计划并改进工作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规范培训管理工作制度。

参考文献:

规培医师年度总结篇3

关键词 全科医师培训 回顾 展望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02-0017-04

加强全科医师队伍建设,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途径,是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大举措。从1997年开始,上海市连续13年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标准化建设列入政府10项实事工程,使社区卫生服务的硬件设施条件有了明显的提高和改善。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上海市卫生局积极采取多种形式不断推进全科医师培训工作,培训合格后充实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担任全科医师,着重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软实力[1-2]。在国家大医改背景下,上海市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作为本市医改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予以推进,全科医师培训工作作为培训的重要部分,正不断推出有力举措,提高培训质量和数量。

1 工作回顾

1.1 开展全科医师岗位培训

1994年起,针对当时基层医师全科服务意识淡薄、业务理论培训机会少的特点,上海市卫生局依托上海职工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根据上海卫生服务的需要开展了全科医师概念培训班,主要内容是40学时的全科医学基本概念,至1996年共培训500余人。

1997年起,对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临床医师进行了600学时的以理论为主的全科医师岗位培训,使他们能初步适应上海开展全科化综合医疗服务的需求。培训主要包括全科医学概论、临床诊断学基础、社会医学、医学心理学、老年医学和康复医学等科目。

2001年依托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成立了上海市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承担本市全科医师培训的组织管理任务。通过10多年的培训,本市的社区医师已基本接受并完成了培训。全科医师岗位培训为本市社区实施全科化医疗服务奠定了基础,2005年起,本市街道地段医院全部转制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中3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了综合性全科医疗服务试点。

为进一步提高社区医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在完成以理论为主的全科岗位培训的基础上,市卫生局于2004年制定了《上海市社区全科医师培养三年行动计划(2004-2007)》,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全科医师实践技能培训,培训时间为半年。2007年在完成技能培训任务的基础上,按照原定计划进度启动了新三年培训计划。市卫生局根据参加培训医生的职称和岗位的不同,组织专家分别制定了7个组别的培训大纲和培训计划,实现了个性化和分层次培训。全科医师实践技能培训工作由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具体组织实施,37所区域综合性医院和43所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了培训任务。

1.2 试点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

2000年起,上海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为期4年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试点工作。由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派新分配来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到中山医院参加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2000年、2004年、2006年三年分别招收了23名、58名、15名学员,经过四年培训毕业后已全部在本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培训学员中绝大多数已成为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骨干。

1.3 开展全科医生转岗培训

2010年,根据《关于印发<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的通知》(发改社会〔2010〕561号)精神,上海市又开始通过转岗培训途径培养一批全科医生。上海市卫生局结合本市已基本完成全科岗位培训、并在全国率先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实际,与区县卫生局签订责任状,由区、县卫生局全面负责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领导和管理工作。同时落实转岗培训临床实训基地,并由实施单位承担转岗培训的临床带教任务,以“导师制”或“一对一”的带教形式,严格按照培训计划对学员进行培训。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择临床医学本科执业医师,到区县中心医院接受为期2年的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2010年共有95名医师参加了转岗培训,按计划在区域医疗中心接受规范培训。

1.4 实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新模式

针对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试点工作中突出存在的“工学矛盾”等问题,2006年起上海市卫生局积极探索全科医师培养的新模式,采用“社会化管理”的模式进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即面向全国招收应届和近二年毕业的往届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进行规范化培养。培养期间的人事、劳动委托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进行管理,培养经费按照市、区县政府与用人单位及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筹集。

上海市卫生局、市财政局、市人事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共同制定了《上海市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试行办法(2006-2010年)》,使全科医师培养工作有了制度和政策保障。办法实行后,市卫生局根据各区县卫生局每年上报的培养对象需求数,按照招录程序组织招生录取。规范化培养分理论学习和技能强化、临床基地轮转、社区基地实践3个阶段,前2个阶段在临床基地进行,最后1个阶段在社区基地进行,临床培训基地由当初的3家扩大到15家,社区基地扩大到45家。随着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工作影响力的扩大,招生规模逐年增加,2006年招收32名,2007年招收60名,2008年招收148名,2009年招收127名。规范化培养结束、培训学员经考核合格后,各区县卫生局负责将分配到本区县的培养对象安排到所辖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

2 医改新政下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2009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这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是全面提升临床医师队伍业务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公立医院改革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为此,上海市自2009年12月起正式启动了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被纳入。

2.1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实施

2.1.1 建立组织管理体系

建立由分管市领导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卫生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委员会、市财政局、市政府法制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等部门和单位的领导及专家组成的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联席会议,负责全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领导和协调工作。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负责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日常管理工作。5所高校和39家培训医院均成立了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负责本校(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

2.1.2 建立政策文件体系

上海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立了两个层次的文件。一是《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办法》主文件,二是若干具体操作性文件,包括《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劳动人事管理暂行办法》、《上海市住院医师培训医院和师资管理办法》、《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考核管理办法》、《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等。同时在市人事局、市府法制办的指导下,制定了统一规范的《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暨劳动合同》。

2.1.3 建立培训和质量控制体系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能否可持续发展,其关键环节是培训质量。过程管理和考核管理是提高培训质量的两个重要抓手。为进一步加强过程管理,成立了由6位专职工作人员和5位专家组成的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事务中心,具体负责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督导、质量控制和考试考核等工作,定期组织相关专家对培训医院进行现场督查指导,了解各医院培训计划落实情况、当前存在困难、意见建议等,并及时沟通反馈。

2.1.4 建立支撑保障体系

1)工作会议制度:在住院医师制度初步建立后,在推进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尤其是需要市政府层面决定的重大问题,提交市联席会议讨论决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联席会议每月定期召开,相关委办局的处室领导共同研究工作推进方案。专家委员会会议每两周定期召开,就培训、质控、考核等业务问题进行决策部署。

2)资金保障:在卫生局设立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资金专户,市财政局每月定期将住院医师工资和社保费用划入专户,由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将工资部分核拨到培训医院,将社保部分缴纳到指定的社保经办机构。市财政局按照平均每家培训医院600万元的标准对培训医院培训启动工作予以支持。对培训过程督导、专家咨询、考试考核等工作所需要的费用,均列入市卫生局部门预算,由市财政予以保障。

3)带教师资和管理人员培训:2010年6月、7月组织了多次全市性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带教师资和管理人员培训,各医学院校和培训医院毕业后教育委员会成员、培训医院相关管理人员、承担培训任务的科室教学主任和教学秘书共千余人参加了培训。各学科专家组组织本学科的带教师资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项培训,重点统一对培训细则的把握,统一培训方式方法,提高了带教师资的带教水平和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

2.2 全科培训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

上海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参照2006年推行的全科医师培训模式,在全市统一平台上实行“行业人”管理,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由于全科住院医师的身份和待遇得到保证,许多“985”、“211”高校毕业的医学生也优先选择全科作为自己的培训方向。2010年起,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进行统筹考虑,未经培训的人员不得从事全科岗位工作;参加培训的本科学历人员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并轨。2010年我市15个培训基地共招纳了253名全科医师,其中含中医全科74人。2011年计划招录2 500名住院医师,其中全科医师招录数增加至500名,占招录总数的20%。

2.3 重点支持发展全科医师培养工作

在全面做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基础上,市卫生局重点加强了对全科住院医师的管理和政策倾斜。每年详细调研全科岗位的需求,单列招录计划。对承担全科培训任务较重的医院,在启动经费上予以倾斜。在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与市卫生局共设的“优秀住院医师奖”中单列全科住院医师奖励指标,占总奖励名额的20%。在住院医师招录中,重点宣传现代社区卫生服务理念和全科医师培训工作,深化医学生对全科医学的理解和认同。

在全科住院医师的管理中,逐步探索了一些新的做法并形成常规,如每年组织全科住院医师的开学、毕业典礼;评选表彰全科优秀学员、优秀全科带教师资、优秀全科班主任;组织全科技能大赛、医学科普宣讲大赛,除专家外,还邀请社区居民担任评委;在全科住院医师中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使他们在接受培训之余,利用业务专长为弱势人群提供健康咨询服务;组织中秋晚会、迎春联欢会,全部节目由学生自编自演。这些工作有力地增强了全科住院医师的归属感,增强了全科医学对医学生的吸引力,增强了社区百姓对全科医师的认可度。

3 工作特色与亮点

3.1 在住院医师培训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衔接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上海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相结合的工作得到了教育部、卫生部和国务院学位办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并列入教育部批准上海实施的23项教育体制综合改革项目和部市共建上海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项目。改革试验方案的核心内容是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紧密结合: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标准相结合。根据上海市2010年住院医师实际招录人数,教育部2011年下达了900个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名额的单列计划。因此,2010年起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基地培训的住院医师有望在三年培训结束后获得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3.2 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

市卫生局于2006年8月会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财政局和上海市农业委员会共同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强本市乡村医生培养的通知》(沪卫科教[2006]24号),委托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采用定点招生、定向培养的方式,面向本市郊区招收参加高校统一入学考试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培养3年制临床医学专科学历的乡村医生,加快本市乡村医生的培养。积极鼓励各区县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吸引应届高中生报考。目前本市嘉定区、原南汇区、松江区、金山区、青浦区等区相继出台了具体的优惠政策,为乡村医生队伍的建设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2007年至2011年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招生人数为:2007年85名,2008年58名,2009年、2010年、2011年各招150名。

3.3 完善了全科医师培训体系

为提高各培养基地师资带教水平,保证全科医师培养质量,市卫生局依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成立了上海市全科医学师资培训中心,定期对临床基地和社区基地的带教师资、管理干部和行政领导进行培训,深化了他们的全科医学理念,提高了各基地管理和带教水平。2011年5月,以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为依托的“上海市中美全科医学培训与交流中心”成立,通过引进美国成熟、先进的全科医学培训与评估体系,推出“5+3”全科医师培养新模式,即以“5”年医学本科学历教育为基础,再加上“3”年的全科医师培训,借鉴美国家庭医生标准化培养体系的理念和经验,进一步建立标准化的全科医学培训体系。

3.4 规范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师编制

2008年,本市制定下发了《关于印发<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意见>的通知》,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每万名居民配备4~5名全科医师,1.5~2.5名公共卫生医师,在全科医师和公共卫生医师的总编制内配备一定比例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护士按与全科医师1:1的标准配备。郊区县所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地域面积、人口导入等情况,可适当增加人员编制。这一文件的出台,对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理配备、有效利用基层卫生人员队伍提供了充分依据和明确标准。

3.5 出台了倾斜政策吸引适宜医学人才进社区

鼓励上级医院医务人员支援社区,对支援社区的二、三级医院医务人员给予政策倾斜,吸引到社区尤其是远郊农村基层开展工作;明确高年资医师下基层的职位待遇和工作职责,帮助提高社区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将社区卫生人才列入户籍政策倾斜范围,对经过几年全科医生岗位锻炼、工作优异、并能安心在社区工作的全科医生予以优先引进。通过这些措施,能使社区的卫生人才队伍得到壮大,更好地为全市居民提供适宜、经济、安全和便捷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

4 工作展望

目前全科医师的短缺已成为制约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有效实现、医疗改革顺利进行的一个关键因素,根据本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保基本,强基层”的要求,结合基层卫生人才现状,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专业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在整体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基础上,上海应继续把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放在一个优先发展的地位,为基层源源不断地输送合格的全科医师。因此,在未来工作中要紧紧抓住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待遇4大环节,营造吸引、留住和发挥社区全科人才的政策环境,建立一支服务能力显著提高、社区居民信得过的社区全科服务人才队伍,为发展社区卫生事业、满足居民社区卫生需求提供稳定的人才支持。

4.1 构建培训体系,加强队伍培养

积极推进家庭医师制度,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进临床医生必须是经过本市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合格人员;加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全科医师比例,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队伍输入新生力量;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在岗临床执业医师的全科培训,不断提升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继续农村基层卫生队伍订单定向培养。

4.2 建立考评制度,保障培训质量

建立以能力为导向、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的全科人才培训评价体系。制定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考核细则,明确不同模块的考核内容、考核要求和考核方法。主要考核方法包括日常考核、出科考核、年度考核和结业考核[3]。规范评价程序,健全评价组织,将考核评价与奖惩相结合,保障全科医师培训的质量和水平。

4.3 拓宽引进渠道,加大人才引进

广纳贤才,吸引适宜的医疗卫生人才进社区,充实社区卫生服务队伍。重点通过以下渠道引入优秀的人才服务基层,一是积极探索鼓励有资质的医务人员向基层一线流动的机制;二是建立灵活的人员评聘和流动机制。同时实行全科医师落户优惠政策、规范化培训与硕士学位衔接等政策吸引优质生源进入全科领域。

4.4 规范用人机制,营造发展环境

营造吸引、留住和发挥社区全科人才的政策环境,为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满足居民健康需求提供稳定的人才支持。一是进一步增加社区卫生人员编制;二是完善全科医师执业注册制度;三是健全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系列。

4.5 明确投入保障,提高全科待遇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参与的全科人才队伍建设投入保障机制。多渠道多元化筹措资金,加大财政对卫生人才培养的投入。针对本市社区医务人员收入水平低、差距大的现状,确立“提高水平、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原则。明确可分配总量逐年递增机制,逐步提高社区医务人员的整体收入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勘.上海市全科医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回顾和发展愿景[J].中华全科医学杂志,2008,7(8):547-548.

[2] 张勘.上海全科医生培养的探索与展望暨国内外概况[J].实用全科医学杂志,2007,5(10):847-848.

规培医师年度总结篇4

为适应新时期新阶段教育水平的要求,不断寻找和发掘适合我国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的方法方式,根据科室多年来的不断实践和总结,提倡在CBL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强心血管内科规范化培训医师的临床诊治技能教育与科室自身医疗、教学水平提高的联系,做到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从而形成对学习人员和科室本身相互受益的教学—培训模式。在传统的科室查房工作的基础上,通过“选取疑难病例———查找整理资料———上级医师验证———全科讨论总结”将心血管内科规范化治疗、医学生临床教学培训集成一体,将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文字、录音、PPT等原始资料集中管理,便于以后统一编辑、整理成册,这不仅可以使医学教学与临床规范治疗相统一,使一线资料完整保存得以便捷实施,更可以体现科室自身发展的成长与进步。

2CBL结合科室查房的医学带教模式的具体实施

我科室在规范化医学培训过程中应用CBL教学模式和常规科室查房相结合的方法,对在我科轮转的规范化培训医师、进修医师、临床专业研究生等进行疑难病例讨论教学法。具体内容包括:①确定疑难病例。提前一周根据科室日常查房和患者治疗情况,选定1-2名候选患者作为下次讨论的对象;②安排负责管床的医学生整理病例资料。包括患者病史、查体结果、治疗方案、目前情况以及待解决的疑难问题,由带教的主治医师协助配合指导管床医师。③每周固定时间进行病例讨论。参加人员包括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以及全体培训、进修人员。由管床医师采用PPT的方式首先负责病例报告,主任医师带领科室人员进行患者的查房、体检后对管床医师的汇报进行初步评价,由管床医师提出目前考虑的后续治疗方案及相关疑难问题,带教主治医师负责补充汇报。最后各级医师给予分析和建议,并由主任医师评价总结。④记录完整的临床资料。整个过程由管床医师对各发言人的表述进行简要及重点的记录,会后据此以文字和PPT的形式整理成统一格式,同时利用影像、录音等设备保存现场资料,科室相关负责人员,将资料统一管理。

3教学效果分析

采用CBL结合科室查房的医学教学模式较原先的单纯CBL教学模式相比教育效果有了进一步提高。在我科规范化培训的医学生普遍表示由于在科室讨论汇报病史过程当中自己由原先的旁观者变成了主体,整体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为了准备一份完整的病例汇报资料,在为期一周的准备期间,指定的医学生需要将疾病的基础背景知识等归纳整理,进一步与病人进行沟通,详细的采集病史,追踪并记录患者完整的病史资料(包括既往就医资料和此次入院治疗资料),根据自身知识并利用各种手段(书籍、网络等),积极的向带教主治医师请教、沟通,完善对此类疾病的认识,从而分析整理出患者入院后的治疗方案、检查结果以及治疗效果。相比较于CBL教学模式,新的模式更加体现出真实复杂的临床医疗环境。在完整的学习和教学过程中,规培医师面对真实的病人和病情更能激发出兴趣,调动起管理病人的积极性。同时,以科主任牵头的全科医师的参与、发言、讨论,可以使管床医师在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进一步验证自己对病例的分析和判断,得到更专业、详细的建议和解释。主任医师查房的作用不仅是作为示范教学使所有医学生有更直观清晰的感受,同时可以验证管床医师对病史和查体情况的完整度和准确度。这对年轻医师临床思维能力的促进、临床治疗经验的增长以及治疗印象程度的加深都有相当的裨益。因为面对的是真实患者,往往每次讨论涉及的病情相对复杂,但也意味着在每周的教学中可以完整学习一大类心血管内科的疾病,例如一个心肌梗死后的心衰患者,从中可以学习到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心脏衰竭的预防、治疗。这样,每个规培的医师即使只能在心血管内科轮转一到两个月,如果能合理的选择病例,基本上就能掌握常见的心血管内科疾病的治疗手段和原则。

4讨论与小结

规培医师年度总结篇5

一、指导思想

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结合我省实际,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路径,遵循全科医生培养规律,在政府主导下,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国情省情的全科医生制度,全面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二、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目标。到2020年,在我省初步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二)基本原则。突出整体设计,坚持分步实施,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制度。着眼长远目标,兼顾当前需要,多渠道培养全科医生。突出培养质量,注重服务能力,统一全科医生的培养和管理。健全激励机制,转变服务模式,引导全科医生到基层执业。

三、主要任务

(一)建立全科医生培养制度。

1培养模式。实行“5+3”培养模式,即先接受5年的临床医学(含中医学)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在过渡期内,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可以采取“毕业后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两种方式,具体依照国家规定。(省卫生厅、省教育厅分别负责)

2培养方法和内容。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以提高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能力为主,在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进行。具体按照国家《指导意见》和相关规定执行。(省卫生厅、省教育厅负责)

3执业准入条件。注册全科医师必须经过3年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取得合格证书,并通过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取得医师资格。具体按照国家《指导意见》和相关规定执行。(省卫生厅负责)

4参加规范化培养人员的管理。参加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人员培训期间享受培养基地住院医师待遇,财政根据不同情况给予补助。规范化培养期间原则上不得向个人收取培训(学)费。具体管理办法按照国家《指导意见》和相关规定执行。(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负责)

5大学基础教育。临床医学本科教育要在现有基础上加强全科医学理论和实践教学,增加医患沟通、基本药物使用、医药费用管理、公共卫生工作等内容。(省教育厅负责)

6研究生教育。从2012年起,逐步扩大全科方向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并按照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要求进行培养。(省教育厅负责)

7全科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标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省教育厅负责)

8继续医学教育。做好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并将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情况与岗位聘用、技术职务晋升和执业资格再注册挂钩。(省卫生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

(二)近期多渠道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

1转岗培训。选拔符合条件的基层在岗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在全科医生培养基地进行1—2年全科医学转岗培训。转岗培训合格者,可注册为全科医师或助理全科医师。(省卫生厅负责)

2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对2010—2014年入学的农村订单定向本科医学生,毕业后在全科医生培养基地进行1—2年全科医学转岗培训,培训合格并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后可注册为全科医师。(省卫生厅、省教育厅负责)

3偏远农村定向培训。对到偏远农村地区工作的3年制医学专科毕业生,可在全科医生培养基地经2年培训合格并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后,注册为助理全科医师,但要严格控制比例。(省卫生厅、省教育厅负责)

4提升学历层次。基层在岗医生通过成人高等教育和在职研究生教育,符合注册条件的可按程序注册为全科医师或助理全科医师。(省卫生厅、省教育厅负责)

5城乡帮带。建立健全县级以上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对口支援制度和双向交流机制。支持医院医生(包括退休医生)采取多种方式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服务。(省卫生厅负责)

(三)改革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建立分级诊疗模式。

1鼓励多种方式执业。取得执业资格的全科医生一般注册1个执业地点,也可以多点注册执业。鼓励组建全科医生团队,划片为居民提供服务。具体管理办法由相关部门制定。(省卫生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

2推行签约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全科医生要与居民建立相对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服务责任落实到全科医生个人。具体办法由相关部门制定。(省卫生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

3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机制。积极探索并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和分级医疗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医院出入院标准和双向转诊机制。(省卫生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

4加强全科医生服务质量监管。建立以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居民满意度等为主要指标的全科医生服务考核体系,严格考核,定期公布,并与劳动报酬挂钩。(省卫生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

(四)建立全科医生的激励机制。

1按签约服务人数收取服务费。全科医生为签约居民提供约定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按年收取服务费。服务费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个人分担。具体由物价部门会同相关部门确定。(省物价局、省卫生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

2规范全科医生其他诊疗收费。全科医生可根据签约居民申请提供非约定的医疗卫生服务,并按规定收取费用;也可向非签约居民提供门诊服务,按规定收取一般诊疗费等服务费用。(省物价局、省卫生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

3合理确定全科医生的劳动报酬。全科医生及其团队成员属于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式工作人员的,执行国家规定的工资待遇;其他在基层工作的全科医生按照签约服务及向非签约居民提供门诊服务等获得报酬。具体激励和考核办法由相关部门制定,同时要完善鼓励全科医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津补贴政策。(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厅、省财政厅负责)

4拓宽全科医生的职业发展路径。政府举办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必须有合理数量的全科医生岗位。各地可按照有关规定设置全科医生特设岗位,招聘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到基层工作。鼓励各地依托现有资源组建区域性医学检查、检验中心,规范社会零售药店发展,为全科医生执业提供条件。基层单位全科医生职称晋升和县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双向流动机制由相关部门专门制定。(省卫生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

四、实施步骤

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2011年10月—2012年12月。

1完善政策,制定办法。2011年底前,卫生、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物价、财政等部门组织修订完善现行法规政策,制定出台相关工作办法或实施细则,并报省政府审定。(省卫生厅、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物价局、省财政厅负责)

2开展试点,逐步推广。选择宝鸡市作为建立全科医生制度试点单位,于2012年初正式启动。宝鸡市政府和省卫生厅尽快研究制定试点方案,并报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审定。(宝鸡市政府、省卫生厅负责)

3建设全科医生培养基地。选择我省现有五所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和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基地,建设以三级综合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医院作为临床培养基地,以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实践基地的全科医生培养实训网络。具体建设标准和管理办法按照国家规定执行。(省发展改革委、省卫生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负责)

4继续实施“万名医师培训计划”,转岗培训全科医生。(省卫生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

5启动“千名待业医学生规范化培训计划”。从2012年起,通过制定特殊用人政策,每年从临床医学(含中医学)本科或大专毕业生中公开招聘200—400人,在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进行2—3年毕业后规范化培训,到2020年前力争为偏远艰苦地区定向培养约1000—2000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具体办法由省卫生厅牵头制定。(省卫生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负责)

6完成阶段目标任务。到2012年,每个政府举办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省卫生厅、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负责)

第二阶段:2013年1月—2015年12月。

1延续第一阶段启动的工作。

2总结试点经验,逐步在全省推广。2013年对宝鸡市开展全科医生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试点工作进行评估和总结,并逐步在全省推广。(省卫生厅、宝鸡市政府负责)

3推进和完善全科医生制度建设,力争到2015年底前在全省形成一定数量规模的全科医生队伍和基本的全科医生制度体系,初步建立起首诊在基层和双向转诊服务模式。(省卫生厅、省编办、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负责)

第三阶段:2016年—2020年。

继续建立和完善全科医生制度体系,全面实现总体目标。(省卫生厅、省编办、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负责)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工作由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省卫生厅牵头负责,各设区市和县(市、区)政府组织实施。各相关部门要根据本实施方案中承担的职责和工作任务,落实责任,设定专人负责。

试点单位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充分调研论证、积极稳妥推进,务求实效。

省医改办公室对各部门、各地实施情况要加强督导检查,及时研究新情况、新问题。

(二)完善政策法规。各相关厅局要加强制度研究,注重政策衔接,形成口径一致、便于操作的全科医生制度政策体系。

(三)落实经费保障。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投入机制。积极鼓励社会资本以设立奖学金、基金等形式为全科医生培养贡献力量。

规培医师年度总结篇6

本文作者:赵秀芳工作单位: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总体要求总培训时间为2年3个阶段。进人临床前,经过医院和护理部组织的岗前培训1周。第一阶段12个月,在妇产科、儿科、门急诊部分别轮转4个月(本院是妇产儿童专科医院),主要从事基础护理工作;第二阶段6个月,根据自愿和科室意见选择二级学坏斗(妇产科、儿科和门急诊);第三阶段6个月,也在自愿和科室意见基础上在三级学科(某个专业)定向培养。儿科规范化培训在儿科的培训时间共l年4个月,可轮转4个病区,分别是第一和第三阶段各1个病区,第二阶段轮转2个病区(每个病区3个月),如果该生毕业前订实习是在本院儿科,则在培训结束后可轮转儿科所设的全部5个病区。培训期间要求掌握基础护理相关知识、常用护理技术操作、儿科护理基础理论和专科技术操作、儿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及急救技能,在第三阶段时更注重于专科理论和技能的培养,使受训者能全面掌握或熟悉儿科相关知识和技能,更好地适应儿科临床护理工作。

医院建立完善的护士规范化培训制度,包括《管理办法》、《培训细则》等,成立规范化培训管理职能组织(四级)并明确各级管理组织的职责。各二、三级学科在医院《培训细则》基础上,根据专科特点制定各科培训细则并组织实施。专人管理,建立《规范化培训手册》和《带教老师手册》。本人填写《规范化培训手册》,其中的操作量化表要求每天登记并有老师签字,月底汇总后交教务部审核保存,培训周期结束后手册归档保存。带教老师做好《带教老师手册》记录,以备查。护士长做教学管理,记录在护士长手册中。考核方法分平时抽查、出科考核、阶段性考试和结业考试。平时抽查包括带教老师、护士长、科护士长和护理部的抽查:出科考核在轮转下一个科室前完成,包括劳动纪律、医德医风、服务态度、工作态度、学习态度、沟通协调能力、团队精神、专业理论、技术操作和分管病人情况等:在每一个阶段结束和完成培训后进行阶段性考试和结业考试,考试内容第一阶段为基础护理知识,第二阶段为儿科相关知识,第三阶段为所在儿科某专业理论知识,结业考试为综合应用性试题。所有考核均以百分制计算,结果交医院教务部存档,并作为评优(评优比例为巧%)和培训结束医院选留的依据。自2007年进行护士规范化培训以来,共招收5届,300余人,已结业3届。本文结果只统计已结业的3届学员情况。理论成绩总体上均有提高,各届一阶段与三阶段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o,01),二阶段与三阶段具有统汁学意义(P<0.05),一阶段与’二阶段仅2009届学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技术操作成绩各阶段无统计学差异。

规范化培训适应了儿科护理工作的需要基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儿科护理在护理评估、沟通交流和技术操作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规范化培训可满足儿科护理对护士的特殊需要。目前全国还没有一所儿童专科护士学校,刚从普通护士学校或护理院校毕业的护士,很难承担儿科临床护理的工作。每年均有部分受训者中途退出培训,原因之一为考核不合格(表1),还有部分不愿在儿科工作者(表2)。从护生到独立承担护士角色需要1.5一2年的过渡阶段,且在校学得的理沦知识需要一段时间(几年)有指导的临床实践才能真正转化为临床工作能力。因此,开展规范化培训适应了儿科护理工作的需要。规范化培训提高了受训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在规范化培训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对受训者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在培训细则中规定了各项护理操应完成的数量,建立操作量化登记表,要求受训者每日记录,并有当天老师的签字,月底汇总;带教老师、护士长和其他各级管理人员定期和不定期抽查,各阶段结束要考核,规范其临床护理操作,强化理论知识。通过培训,学员的理论和技术水平都得到了较大提高(表3)。规范化培训提高了受训者的综合素质在培训过程中,我还注重受训者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医德医风、服务态度、工作态度、学习态度、沟通协调能力、团队粘神的培养,每轮转完9个科室都要对以上内容进行综合测评,结果纳人总成绩。同时还要求受训者在培训期间要进行高一级的学历教育学习,进一步提高学历水平,所有持中专和大专文凭的学员都在继续大专和专升本科学习(未完成学历教育)。经过近2年的培训,学员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临床护士规范化培训是护理专业毕业后教育的重要阶段,是终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护理人才培养和专业队伍稳定,提高护理水平,保障病人安全。儿科新护士的规范化培训提高了护士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适应了儿科临床护理需要,为专科护士培养奠定了基础,是儿科护理队伍整体素质和护理质量提高的根本保障。

规培医师年度总结篇7

关键词:医院 总会计师制度 现状 对策

众所周知,大中型公立医院实行总会计师制度,对于完善医院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监督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10年财政部、卫生部联合《医院财务制度》,提出“三级医院须设置总会计师”,即从国家宏观政策法规层面明确了“允许做、要求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医院总会计师制度的发展仍较为缓慢,实际设置总会计师岗位的医院较少,大多医院也未真正考虑到此项人事安排,总会计师不能有效发挥其提高医院竞争力、促进医院持续、健康、跨越式发展的作用。本文对我国医院实行总会计师制度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以期能为总会计师制度在我国医院中“做得成”和“达到效果”提供一些思考。

一、医院总会计师的角色定位和职能

“总会计师”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借鉴原苏联计划经济管理模式而设置的单位副职行政领导职务。我国《总会计师条例》中对总会计师的职责做了规定,包括:协助单位法人加强对单位的经济和财务管理;参与单位的经济决策,组织单位预算编制和实施等。医院总会计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会计主管的角色,而是具有财务专家和财务管理双重身份的“专才”和“通才”,其职能应上升到医院资源管理和战略决策的高度,为医院的战略决策、运营管理、绩效考核等重大问题提供技术分析支持。包括:协助院长完成医院的战略目标制定;建立统一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参与医院的战略决策,开展经济运营分析,改进经营管理;对医院的经济活动实施监督和效益评估等。

二、我国医院总会计师制度的实施现状

山东省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在省内大型医院中设立总会计师。浙江省在2000年就开始向包括浙江省人民医院在内的5家省级医疗卫生机构委派总会计师。卫生部于2000年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设立了第一家部属医疗卫生机构的总会计师,后续第二家为武汉同济医院。到了2011年,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和卫生部北京医院等三家卫生部直属医院都设置了总会计师,同年重庆市江北区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总会计师,深圳市公立医院管理中心对公立医院实行合约管理并派出总会计师。这些已上任的总会计师对提升医院的运营管理水平、加强医院管理会计及财务会计队伍建设、提高对重大问题的科学决策能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过,截至目前,仍有部分公立医院没有设立总会计师(包括北京、上海的部分部属、市属医院也是如此)。2008年由山东省卫生厅对省内二三级共383家医院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设置了总会计师岗位的有110家,仅占省内所有医院的28.72%。2010年,一份对全国31个省(区、市)卫生厅(局)的卫生事业单位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设置了总会计师岗位的机构仅占14.52%,其中328家医疗机构中有65家设置了总会计师,占到19.82%。而在广东,设置总会计师的大型三级医院更是凤毛麟角。林艳等的调查显示,即使在整个华南地区医疗卫生资源最集中的广州地区,也仅有广东省中医院和暨南大学华侨医院设立了财务总监。可见,我国总会计师制度近年来虽然在不断地推进和发展,但整体进度仍然较慢,存在的问题较多。

三、我国医院总会计师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相关政策法规配套缺少,制度建设约束力不够

财政部、卫生部相继出台《医院会计制度(试行)》(1988年)、《卫生部关于加强卫生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若干意见》(1999年),明确指出在大中型卫生事业机构逐步设置总会计师岗位。2010年,由卫生部牵头、五部委联合发文的《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也要求在大型公立医院探索实行总会计师制度,体现了政策法规对在卫生事业单位配备总会计师的要求从“符合条件”、“具备条件”、“有条件”等弹性规定到“必须”建立这种刚性、硬性要求的转变,表明了国家有关部门对于在卫生事业单位设立总会计师问题上的明确态度。

但是,虽有宏观经济政策支持,从全国各地区、各行业比较的层次出发,可以发现医院实行总会计师制度仍存在相关政策法规配套缺少、制度建设约束力不够的问题。在这一方面,目前已有部分省份开始了实践探索,如辽宁省卫生行政部门会同财政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共同印发了《辽宁省三级医院总会计师制度实施意见的通知》(2014年),具体规定了总会计师的职责、权限、任职条件等,其后立即起到促进效应,短短3个月内有31家医院设立总会计师岗位。但是,总体上说,目前许多地方尚未对在公立医院设置总会计师岗位给予足够的重视,医院设置总会计师制度还存在行业性实施规范以及地方具体实施意见的不统一等问题。

(二)行业行政管理部门和医院领导层重视不够

考虑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等特点,卫生管理部门通常更重视对医疗卫生业务的管理和监督,而忽视医院的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当前,医院领导班子绝大多数是医学专业出身,对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有着丰富的经验,但对财务管理经验不足,对经济数据在医院运营管理中的重要性没有深刻认识,对属于经济管理领域的总会计师的职责和作用不仅不够重视,甚至认为设立总会计师是“分权”、“上枷锁”,使得医院总会计师制度建设举步维艰。另外,在已经设置总会计师岗位的公立医院中又出现了各种难以履职的情况,如总会计师与负责医院财务会计管理的副院长职务的职能重叠冲突,被单位主要负责人和财务部门负责人“架空”;总会计师职责与权力不相符,不能参与医院经营管理决策;由非财会专业人员担任总会计师(例如让某党委委员兼任总会计师),等等。

(三)专业性人才缺乏

曾有媒体对多个设立了总会计师的公立医院进行调查,发现担任总会计师的人员主要来源于本单位的原财务处处长。这种情况在省级大型医院、高校下属三级医院尤其普遍。总会计师作为医院领导班子的成员,在具备医院行政管理能力的同时,更加应当具备医院财务管理、运营管理等财务专业工作的特殊素质。但是,事实上,目前在很多医院仍缺乏高素质的经济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复合人才。大多医院从事医院运营管理的都是以财务人员为主,学历一般在本科或以下,综合财务管理能力不强,只能疲于应付记账等事务性工作,无法从战略的高度,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医院的运营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在人才培养上,大多数医院往往更加重视培养医务人员、科研人员,因为前者可以给医院带来直接收入,后者可以提高医院的知名度。对属于医院“非主流”技术人员体系的经济、财务管理人员,医院在人才培养、晋升评聘方面做得有所欠缺,大大影响了财务人员的积极性和上进心。

四、加快建立医院总会计师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高度重视总会计师制度建设

医院设立总会计师是一个工作量巨大的工程,需要联合人事、卫生行政和财政管理等部门共同开展。地区政府部门应重视医院财务管理,勇于开拓,敢于改革,首先结合本地区医院的等级、规模、收入状况等指标下达具有针对性的地方政策法规条文,要求符合条件的医院“必须”建立总会计师制度;其次,有了政策必须要利用好政策,可以将建立总会计师制度列入政府卫生目标责任书内容,进行相关的考核评分并依据奖惩措施进行处理;并且,各地区可以依据当地的经济水平、医疗服务质量等情况,对制度中的某些要求范围进行适度的放宽,例如在各方面环境较好的发达地区如北上广,对该地区内发展情况良好的、医疗服务有特色的二级医院也推荐建立总会计师制度,这对于二级医院来说,也是敢于先行、敢于进取,全力支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体现。

(二)改变管理理念,明确总会计师的权责地位

首先,医疗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积极引导条件成熟的医院先把总会计师的岗位设立起来。其次,相关组织、行政管理部门要联合起来、积极协调,对医院总会计师制度建立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认真研究并给予方便、特事特办。例如黑龙江省医院的总会计师岗位设置就获得了黑龙江省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从而增加领导班子副处级以上成员职数。再次,要做好随访,对已经建立总会计师制度的医院要定期召集开会进行阶段性总结回顾,取长补短,吸取经验并反馈落实到制度的完善中。

各级领导尤其是医院领导要清楚认识到加快建立医院总会计师制度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明确总会计师在医院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总会计师不是一种专业技术职务,也不是财务会计机构的负责人或主管人员,而是一种行政职务。如果总会计师的设置与公立医院的体制有冲突或需要突破的地方,应该向组织人事部门及时反馈有关意见,获得相关的政策支持或制订合理的替代方案,例如应注意总会计师制度与现行院长负责制等制度的关联与衔接,积极探索合理的人才配备方案。另外,可以采取“以下促上”策略,由医院财务管理部门出面,向医院领导班子提出配备总会计师岗位的具体建议,包括配备总会计师岗位的政策依据、总会计师的作用、任职条件、职责和权限等,医院I导班子开院办公会议,研究、讨论该项建议,并向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呈报有关材料,做到事事主动积极,而不是消极等待上级领导任命或上级管理部门强制推行。

(三)加强总会计师人才队伍的建设

为了加快医院总会计师制度建立的步伐,相关的人才培养及队伍建设是关键。可以采用“两手抓”的方法,一方面从医院内部人员中挑选出德才兼备的经济、财会人员,通过学历教育、在职培训、参与总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等手段提高他们的专业理论水平、经济及财务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单位层面要转变观念,可以有计划地从外部引进高学历、高素质的经济财务管理人才,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制订系统的培养方案。当然,实行总会计师派驻制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例如目前潍坊、马鞍山、芜湖、株洲、七台河、深圳等地区的部分医院采用此方式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对于已经配备总会计师的单位,对总会计师队伍的管理也不能松懈,应该建立总会计师继续教育及职业资格证书定期考核制度,不断对医院总会计师的职业道德、业务能力等进行科学考核;有关部门要针对医院总会计师制定具体的管理监督制度,加强对医疗行业总会计师的管理与监督等,积极推进总会计师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总会计师人才。

参考文献:

[1]耿成兴.高校推行总会计师制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3,(3):106-109.

[2]杨莉.公立医院建立总会计制度的思考[J].医院院长论坛,2012,(11):35-39.

[3]陈哲娟,邱枫林,董先雨等.山东省医院财务主管现状调查[J].中国卫生经济,2012,(8):87-89.

[4]陈哲娟,张光鹏,方素珍.医院总会计师的职责与岗位作用发挥[J].中国卫生经济,2011,(11):90-92.

[5]林艳,黄少瑜.公立医院总会计师制度实施状况分析[J].时代经贸,2014,(4):98-99.

[6]汤谷良,顾黎.当代公司CFO的职责与能力框架[J].新理财,2005,(1):36-41.

规培医师年度总结篇8

关键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会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完善医学院校毕业生毕业后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医学终身教育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培养高水平医学专业人才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集临床、教育、人才培养于一体的事业,关系到医疗质量和医院发展的大事,是造就高素质医师队伍的基础工作,更是促进科技进步,培养临床医学人才,稳定技术队伍,适应未来医学发展需要的重大举措。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顺应时展,高度重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自2002年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来,在规范化、制度化、培训效果、管理质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做法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做法

(一)培训对象及时间

培训对象是临床医学专业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培训时间:临床型硕士研究生1年,科研型硕士研究生2年,本科3年,专科4年)在二级学科范围内及相关科室轮转。第二阶段(培训时间:硕士研究生及本科2年,专科3年)根据各学科特点进行二级或三级学科的培训。

(二)培训目标及方法

通过规范化培训,使医师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比较全面地掌握医学基础知识、较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熟练的临床实践技能,并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达到申报主治医师的基本条件。培训由本科室主任负责,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和导师指导相结合的培训方法,在科主任或导师指导下制定培训计划,通过培训掌握二级学科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三)培训内容及要求

第一阶段参加本学科各主要科室的临床医疗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的临床工作基本训练,加深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培训较全面掌握相关学科临床技能。第二阶段深入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的临床技能和理论知识,最后一年安排一定时间担任总住院或相应的医院管理工作。培训着重于基本功训练,以临床实践能力为主,兼顾政治思想、医德医风、专业理论、专业外语等方面。临床实践以在岗培训为主,由科室集体指导。外语及专业必修课主要通过自学完成,部分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则通过业余办班面授完成,最后通过参加该课水平测试获得学分。

(四)考核

分科室轮转考核、医院考核、全省统一考核。轮转结束时由所在科室考核,轮转科室主任和带教导师组成考核小组。每年由医院培训委员会组织考核小组进行医院考核。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培训结束时进行全省统一考核。要求:第一年考核与转正定级相结合,第一阶段考核合格方可进入下一阶段,第二阶段培训结束,由院委员会审定考核资格,报省考核委员会。考核合格者由省卫生厅按规定程序颁发卫生部下发的住院医师培训合格证,取得主治医师聘任资格。考核内容有临床实践、政治思想和医德医风、专业理论、专业外语、医疗文书书写、门急诊中独立处理常见病及急危重病人的能力、查房能力、撰写论文和文献综述的能力。

二、培训效果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培训效果

住院医师一般年龄在23-28岁左右,是走向社会,逐渐成熟的时期,处在这一时期的青年人精力充沛,记忆力和理解力强、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在这一时期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提高住院医师培训质量,保证住院医师培训效果极为重要。通过几年规范化培训,使住院医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树立了为医学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并且熟悉了专业基础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具有较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国内先进医疗技术的发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一定临床经验和带教能力,运用各种科学研究条件和手段,总结经验和教训,能较正确处理复杂的专业技术问题,掌握一门外语,阅读外语专业书刊,达到主治医师目标。

(二)存在的问题

部分科室主任和轮转医师对本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科室对轮转医师存在重使用轻带教的倾向;部分科室对考核工作重视不够,部分科室的考核流于形式;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及落实还不够。

(三)对策

在今后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中,注重医德培养,参照《山东省医务人员医德考评方案(试行)》要求进行医德考评,分自我评价、科室评价、群众评价和单位评价,实行一票否决制,合格者方可参加阶段考核,不合格者取消考核资格;根据“知识宽、基本厚”的要求,强调三基训练,先宽后专,循序渐进,加强临床实践,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原则;坚持自学与辅导相结合并以自学为主的原则;坚持工作与学习相结合,以工作为主的原则;坚持“严谨作风、扎实基础、宽广知识”,注意能力培养的原则;坚持培训-考核-晋升相结合,使用一体化原则;知识结构力求合理,注重医疗、医学科研相结合,以打好扎实的基础,以培养出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卫生工作需要的医疗实用性人才和医学高级专家。

三、体会与几点思索

(一)领导重视和组织管理好是实施培训工作的坚强后盾

自2002年以来,医院一直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放到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加强人才建设的大事来抓,多次专题研究讨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关事宜,对培训中出现的问题、困难及时解决,制定相关规定、政策。在组织管理中,成立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委员会,院长担任主任委员,分管院长担任副主任委员,直接领导,医务科主管、协调,并设有专人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制定培训计划,各专业科室有一名科主任负责,带教导师具体执行,使培训工作落到实处。为了使培训工作保质保量完成,医院不仅要求科室加强管理,认真带教,严格考核;而且把培训引向竞争,把获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作为晋升主治医师职称的必备条件。几年来,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培训工作规范、持续、顺利进行,并取得较好的成绩,关键在于领导重视,有健全的管理体制。

(二)专业科室认真组织是实施培训工作的重要环节

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是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同时也是泰山医学院非直属附属医院,培训条件、指导教师、学术环境都是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顺利开展的有利条件。同时,医院明确规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列为科主任的任期责任考核目标”,“培训阶段,实行临床辅导导师制,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又热心带教工作的主治医师以上职称担任导师”,“不能完成培训工作,按规定扣分”。医院有分管院长,科室有分管主任负责,职能科室认真检查,组织考核,层层把关,落到实处。因此,培训质量逐年提高。

(三)严格的管理制度是抓好培训工作的关键所在

由于住院医师培训工作本身有许多特点,给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住院医师培训周期长,两个培训阶段有五年,由于他们长期在专业科室工作,因而给管理带来不便。有些科室往往只是临时使用的思想,在人员紧张的时候要求派人顶班,忽略了管理与培养。同时,参加培训的住院医师分散在几十个专业中进行,对每个人来说,培训专业、时间安排、内容、进度又各不相同,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深入临床科室,加强考核、检查,不使培训工作流于形式、走过场。

(四)住院医师自觉能动性是完成培训工作的根本保证

在医疗卫生改革深入发展新形势下,医院竞争激烈,为保证医院的发展,加大了人才培训的力度,培养高层次、高水平、高素质人才。住院医师处于临床第一线,经常加班加点,抢救急重病人,日常医疗工作任务重,查房、书写各种医疗文书、手术、会诊等等,又要巩固、提高理论知识,不断充实、积累临床经验。加之,住院医师从学校走入社会,有很多实际问题,如恋爱、婚姻、住房等等都是很现实又必须解决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面临着比较大的压力。但是,他们放弃了个人的休息时间,配合医院的工作,积极投身到培训工作中去,不计较个人私利。医院的良好政策是保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顺利进行,使住院医师安心完成培训计划实施的保证。

住院医师是医院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肩负着发展医院的重任。我们要继续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力度,积极创造条件,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切实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推动医学人才培养,促进医学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海涛,陈金娜,罗玉霞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践与探讨[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8(1).

规培医师年度总结篇9

作为我国规培工作的起点,2013年12月31日,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七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建立规培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15年,各省须全面启动规培工作;到2020年,基本建立规培制度,所有新进医疗岗位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医师全部接受规培。

规培制度全面实施以来,各地推进落实情况如何?2015年的规培工作,可谓可圈可点。尤其是10月15日在重庆市召开的“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现场经验交流会上”,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出席并讲话,此次讲话连同卫生计生委的通报,被媒体称之为一次“纯干货”的会议,迅速成了国内各大媒体的关注热点,也成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业内的关注重点。一个“一把手”重视抓规培、各部门合力抓规培的局面迅速形成,许多长期困扰规培工作的难点和瓶颈被正视,采取的措施也针锋相对。此后的规培评估报告出炉,奖惩分明,毫不手软,也充分表明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在这项工作上的决心。

据了解,在制度体系方面,为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培训管理办法、培训内容与标准、培训基地认定标准、招收和考核实施办法等相关配套文件制逐步得到完善。此外,人事培训结合、学位与培训衔接、基地建设、师资建设、基地教学、配套措施的跟进都有很大程度的改善。

预期目标基本实现

在前期各地自我评估的基础上,2015年6-7月,国家卫生计生委托中国医师协会抽取20个省的43家培训基地和205个专业基地,组织专家对规培工作进行了现场评估。

评估结果显示,2014年基地认定与学员招收工作顺利完成,2015年度招收工作基本结束,政府领导、部门协同、行业牵头、多方参与、培训基地具体实施的规培工作体系初步形成,人事、财政、学位等方面的配套措施不断跟进,各培训基地注重加强过程管理等内涵建设。在有效反馈调查问卷的4.2万名参培学员中,近80%的学员对制度落实情况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

各地普遍重视规培制度建设,支撑保障政策逐步到位。财政投入方面,截至评估时,江苏、安徽等17个省已将中央补助资金足额下拨培训基地,吉林、辽宁等11个省的省级财政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配套投入。人事配套政策方面,19个省将规培合格作为中级岗位报考或聘用的依据之一;福建、山东等18个省明确将接受规培并考核合格逐步作为不同层级医疗机构新录用临床医生的基本要求。

各培训基地围绕提升培训水平、确保培训质量不断加强精细化管理。90%的培训基地建立了临床模拟训练中心并对所有学员开放。河南、黑龙江等11个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规培师资培训,师资队伍的素质能力不断提升。

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张雁灵指出,规培的核心是规范化,规范化的根本是同质化。要确保培训质量规范化、同质化,必须坚持标准不降、尺度不松。

评估不回避问题

在72名评估组成员全部汇集北京准备奔向评估一线的前夕,中国医师协会再次利用战前动员的机会,对全体专家实施行前培训。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教司司长秦怀金提出了四个要求:一是要以问题为导向,把发现问题和研究解决问题放在第一位;二是要坚持严字当头,严肃认真地履行好“考官”责任;三是要重视意见反馈和评估报告,真正实现以评促建的目的;四是要严格自律、率先垂范,确保评估工作圆满完成。“指标体系是我们这次评估的唯一依据、遵循,评估中不得随意突破、变通。”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齐学进部署现场评估时反复强调。

2015年9月24日,国家卫生计生委正式以书面文件形式,发出《关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评估情况的通报》,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专业基地等4个专业基地被亮“红牌”,撤销了基地资格;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两家培训基地和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等全科专业基地共12个专业基地被亮“黄牌”,要求限期整改。整改仍不合格的,将撤销资格。

评估同时发现,全国规培实施工作还存在地区和基地之间发展不均衡、配套政策还需进一步落实、全科等紧缺专业发展偏慢、极少数基地水平偏低等问题。

截至评估时,有9个省尚未建立地方财政补助机制,个别培训基地不同类型学员之间的待遇差别较大。大部分培训基地全科专业学科体系未建立,师资带教能力弱,基层实践基地不健全。极少数培训基地、专业基地存在组织机构不健全、职责分工不清、规章制度不完善、管理流于形式等问题。

在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现场经验交流会上,李斌表示,“2015年的评估,对我国规培制度的建设在多个方面都发挥了重大作用,它不仅是对面上工作的一次全方位的强力推动,也是对我国建立常态化评估机制的一次成功探索。”

评估机制将常态化

秦怀金表示,确保培训质量是规培能够取得实效的关键,国家卫生计生委将持续开展第三方评估、实施培训基地的动态管理。近期还将组织专家对未纳入此次评估范围的11省进行评估检查,探索建立常态化评估机制,同时加强对口支援和重点帮扶,加快实现地区、基地间工作同质化。

秦怀金认为,动态管理非常重要。成为规培基地,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我们希望各级领导在履行基地培训责任时,要像争当基地一样重视、一样下功夫。但是不少医院领导在争下基地后,就很少再过问规培工作,致使一些单位在规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解决这种现象,就需要严格执行对基地的动态管理要求,即通过评估,对不合格基地,该亮黄牌就亮黄牌,得红牌就要罚下来。而这关键取决于建立一套评估制度。2015年是试评估,今后评估也要形成一种新常态,以汰劣奖优,促使各级把劲使到工作上”。

规培医师年度总结篇10

中医教育是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基础,所培养的下一代传承者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医药临床疗效能否持续提高、基础理论研究能否有所突破、中医事业能否发展和壮大。1956年,国务院批准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建立第一批中医学院后,大部分省(市)相继成立了中医高等院校。院校教育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中医药从业人员,这对稳定中医队伍、持续开展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起到重要作用。但迄今的教育模式单一、缺乏中医特色、学生的中医基础理论薄弱、临床实践能力不强,甚至对中医学信心下降,难以担当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事业的重任[1]。针对中医院校教育的现状,笔者认为,提升教学质量应是当务之急。

1 重新审视中医院校扩招的影响,处理好招生与学生质量的关系

笔者认为,目前中医院校不宜再盲目扩招。首先,医学教育属于精英教育,这不仅是社会与医疗行业的要求,也是由医学人才培养的规律所决定。医疗行业所面对的是人的生命和健康,从事医疗工作的人必须具有很高的素质修养、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这就决定了医学教育所具有的招生数量少、生源质量高、培养周期长、办学成本高、淘汰率高等特点。从国家科技竞争的战略角度看,生命科学作为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重点领域,将引起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其核心就是精英人才的竞争,而精英教育是精英人才产生的主渠道。

其次,目前中国的医生总数已基本满足国内需求,只是地域配置不合理。新中国成立近60年来,中国的医学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高等医学院校数量和在校生由建国初期的44所、1.52万人,发展到2000年的177所、71.48万人;普通中等卫生学校由1949年的181所发展到2000年的489所[2]。医学教育为我国卫生事业输送了大批医药卫生人才,到2005年,卫生队伍总量已超过542万人,其中卫技人员446万人、医生193.8万人(其中医师155.5万人),每千人口医师数从建国初期的0.1上升到1.51,已超过世界平均1.38人的水平[3]。由于医疗卫生资源多集中在城镇特别是大城市,地域分配极不合理,使全国许多贫困地区仍然缺医少药,因此,改变目前医疗现状的主要途径应该是医药资源的重新分配。由于现在医学教育年毕业生总人数已超过卫技人员年需要总量,大批受过高等医学教育的人失业或隐性失业,医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下降,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需要对当前医学教育的规模和结构进行适当调整以控制总量。

第三,面对既定现实,中医应走以疗效见长、质量取胜的战略路线。据统计,民国初年全国的中医人数约为80多万,而西医大约1000多人;到1949年,中医约27.6万人,西医约8.7万人;再到2001年,中医约33.4万人;而西医增加到175.1万人[4]。尽管我国每千人口中医人数在减少,但如急于求成,不顾中医院校的资源状况,只以中医毕业生的增长率为评价中医兴衰的指征,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现在中医院校毕业人数逐年增加,但许多人找不到对口的工作或者转行,而在临床一线工作的中医毕业生由于教育薄弱而鲜有掌握中医精髓者,难以凭中医技能在患者心目中立足。因此,有专家呼吁,与其大规模地培养“中医掘墓人”,不如培养少而精的中医脊梁。

总之,中医院校要根据精英教育思路,借鉴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重新核定中医院校的招生规模、办学成本、教学投入、师生比、临床教学条件等办学的基本要素,严格控制招生规模,根据行业发展的要求和医学人才培养的规律确定招生人数和专业设置。笔者认为,基于目前国内需求及中医现状,中医院校临床中医学专业的年招生数应控制在150~200人,保证其每年学生人均经费大于1万元,师生比控制在1∶3以上,学生人均教学病床数应大于1。同时,逐步调整学校办学方向和方针,扩大其他如管理学等相关专业的大众教育力度。

2 全面调整现有的课程设置,增加临床实习时间

根据中医特点合理设置中医专业的课程,对于培养中医人才至关重要。首先,应增加中医课时,保证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中医专业的学习上;否则,学生毕业后难以准确定位。中医课程中的中医经典和其他中医古籍应作为学习的重点。在经典学习基础上,加强临床实践是事半功倍的提高中医实践能力的捷径,这已被古今许多中医大家的成才之路所证实。

第二,中医自古视德为首,重视“医乃仁术”的人文主义教育,强调和坚持医学教育与医德修养并重。现在的中医学生缺的不仅是医学专业知识和医疗技术,更缺乏人文关怀精神和医学人道主义精神。中医学与西医学差别在于,前者源自中国哲学、历法、道学、儒学等传统人文社会知识,只有深植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医才可能枝繁叶茂、生生不息。因此,应在中医院校设立中国文化史、中国历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宗教、中国古代社会学等课程,使文化素质与人文社科类课程占到教学总学时的18%~20%,以帮助学生建立中医学本身的思维方式。同时,还要注重人文课程的实用性,改变课堂讲授、理论灌输和空洞不实的教育方式。应提供相当的实践机会,使他们的角色定位不仅仅是一个医生的体验,而从更多方面了解患者的感受和需求,实现换位思考,从情感上接受患者,培养实用的医学人文技能,真正提高人文素质,从而在医疗体制产生变化和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今天,达到与患者、家属良好沟通和正确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

第三,中医院校学生应尽早接触临床。由于中医理论是实践的总结、升华,即使是基础学科,也与临床紧密相关。如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阴阳学说,可以在临床上表现为患者在面色、动作、语言等的差异,也可在治疗上表现为各种中药的寒、热特性。因此,强化早期接触临床,既可实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又可在实践中增强对理论的认识。值得一提的是,中医院校的大规模教育应尽量保存师徒传承教育形式的优点,因为这一传统方法经过历代实践与优化,其有效性也已经得到数千年中医学历史的证明。上一代中医师在长期实际诊疗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与认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较动物实验结果更有价值。其实,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医学与以自然界为观察对象的纯自然科学有很大不同,由实践、体验、反复纠误、经验积累等获取的隐性知识在整个医学体系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美国许多医学院校开设的医学导论课的核心内容并非解剖学,而是诊断学,让学生一进入医学院就编成小组到医院接触患者。与西医相比,中医学中不可编码的隐性知识所占的比例更高,早期进入临床、接触患者对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也将大有裨益。

第四,要增强师资建设,增强老师的责任感。前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曾经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质量。”首先,中医院校应减轻教师工作压力,给教师更多的学习、提高和自我调整的机会,保持师资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其次,要重点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目前,中医院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数量不足,其自身的学术水平与综合素质等都有待提高。三要强化教师给学生提供学术咨询和道德培养的责任,使学生对专业特性、个人发展目标、未来定位等有清醒的认识。四要提高基础教学以及临床带教老师的中医学术水平,提高中医药在临床的使用率和疗效。五要完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发达国家医学院已广泛使用的PBL(基于问题的学习)、“以案例为基础”教学等非常适合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培养和临床技能训练。最后,要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将培养下一代中医药人才视为己任。

3 多途径增加中医院校的资金投入,增强民间办学力量

中医学作为一门根植于中国文化、临床疗效确凿、独具中国优势的医学门类,政府应在控制中医临床专业人数和规模的基础上,增加直接用于教育的经费,让中医药事业后继有人。就目前而言,教育投入不足将会是长期存在的问题,因此,学校也应多渠道筹措资金,以满足需要。如以贷款、社会捐助、联合办学和二级学院等形式引进教育经费和教育资源,实现校内投资体制的多元化。如美国为了支持医学教育,医院的医疗服务收入均有一定的比例支持学校的工作。1990-1991年度,全美医学院校平均每校从医院获得资助1022.4万美元,占各校平均总收入的8.4%;在1995-1996年度,全美医学院校平均每校从医院获得的资助约为3600万美元,占各校总收入15%[5-6]。

另外,欧美国家办学大都通过政府推动、市场需求拉动和私立高等教育发展来实现。国外许多一流大学都是私立学校,如1876年建立的美国约翰 ?霍普金斯大学等。在国家投入不足的客观情况下,根据实际需要鼓励民间力量办中医院校也是一个好的解决办法。

4 严进严出和长学制的教育形式是解决当前中医专业矛盾的有效途径

中医大家邓铁涛教授在谈到中医教育时说:“中医学习时间太短,五年时间,既学中医,又学西医,都没学精。现在中医临床水平之所以下降,就是因为我们的学生中医、西医样样学,无法深入。”[7]这确是一言中的。中医院校的学生状况是:入学前,学生完全没有中国传统的哲学人文知识背景;入学时,学校难以对生源进行精挑细选;入学后,短短的4年课堂学习时间里中医课、西医课和公共课一拥而上,三大块差不多各占1/3时间,内容面面俱到,实则浅尝辄止。学习中医的时间累积起来不足1年半,而且所学课目繁杂、内容分散,学生理不出头绪。原卫生部长崔月犁所提到的“中医学院的教育不西不中,培养出来的人才相当于两个中专水平”的问题仍十分突出。

目前,全世界154个国家共设立了1700余所医学院校,大多数实行长学制。据92个国家资料统计,实行6年以上长学制的国家占73.9%,其中美国、加拿大和菲律宾等国的170余所医学院校实行4年+4年的8年长学制,这就为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教育和充分的临床实践时间提供了基本保证。而且,学生淘汰率高,仅有约30%的医学生被培养为全科医生,不到10%的最优秀的学生才能成为专科医生[8]。

既然目前中医院校的工作重点是教育质量而非数量,已有丰富经验的国外医学长学制制度完全可以借鉴到中医专业的学习中来,使中医院校在中医特有的成才规律基础上,注重培养以临床能力为考核核心的高尖人才,把医学教育由过去的单纯专业教育转变为精英教育;同时,把以培养优秀的中医临床人才为目的的医学教育与以培养科研能力等基础研究能力为目的的科学教育区别开来,强化各自的方向;再者,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规律,以及学科之间确能相互启发、渗透、促进的事实,在现代社会完全忽视西医学的存在及其治疗的有效性而不加以利用也不是中医院校发展中医学事业的恰当举措,中医学习西医课程,并非一定是为了中西医结合,也并非必然导致中医的西化,关键是看如何教育。这样,积极确立中医临床专业长学制(八年本硕博贯通制)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应是解决中医学生学习时间太短、学习内容庞杂的有效途径。

八年本硕博贯通制的培养目标应为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熟练的中西医专业实践技能和以中医为主解决临床医学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临床医师。选拨时,要争取一流的生源,严格控制办学规模和招生数量。中医院校录取工作除了凭高考成绩,还应参考面试的综合素质情况,筛选出专业思想坚定、传统人文素质较高的学生。因为目前中医院校学生中高考成绩优异,但并不擅长理解中医的思辨过程,最终成绩落后甚至自暴自弃的案例并不少见。

至于其培养方案,可采用渐进式4年+4年培养模式和“金字塔”淘汰制,并与教育质量高的西医院校进行联合培养。前4年学习中医,其中前2年以学习临床前课程为主,后2年以临床实习为主,但之间应有交叉互动,以促进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这借鉴了传统的师承教育以3年为主、白天随师出诊、晚上背诵古籍的培养模式。在第4年中医课程全部结束后,参加全国统一的中医师资格考试。通过考核者进入西医院校继续进行西医学习,前2年学习临床前课程,包括公共课程,后2年临床实习。这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医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4年大众教育(这里改为中医教育)的基础上,再进行4年医学教育。第4年西医课程全部结束后,参加全国统一的西医师资格考试。通过所有学校课目考核者,第8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其中,第6学期末进行第1次分流,淘汰的学生可以再进行2年公共课和西医课程的学习、实习,通过考核者获得中医专业本科学位;第12学期末进行第2次分流,淘汰的学生再上1年临床,通过考核者获得中医学硕士学位。如此,将中医学与西医学分开讲授,应比目前的亦中亦西教育更有优势,因为学习思路清晰,学生不会对中医有先入为主的偏见以及不伦不类的类比。在充分掌握了中医精要的基础上,再进行西医的学习,其目的并不是为了中西医结合,至于是否要中西医结合以及如何结合则是学生自己的认识、再创新过程。在扎实掌握中医与西医两门知识后,较目前简单地学习中西医混合内容更有可能产生结合的创造性成果。

要将以上设想变成现实,就需要国家给予相关的配套政策。首先,相关法律应明确已获得中医、西医两种独立而完整医学教育的中医院校毕业生,可参加相应的医师资格考试,而不可混合成中西医结合医师(否则对中医与西医都有失公允);获得相应行医资格的中医师与西医师只能在相应的专业范围进行相关的医疗活动,而不得有所逾越,两种资格都获得者才可以同时进行中医、西医的诊疗活动。这种行医模式在美国、韩国等国都是操作得很好的医疗规范。

总之,根据时代背景以及临床客观需求的变化,坚持中医特色,将培养掌握牢固的中医理论基础和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的中医师作为中医院校中医专业教育的核心指导思想,是提高中医专业学生质量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邓铁涛.《中医现代化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读后感[J].新中医,2000,

32(12):8-9.

[2] 杨秉辉.全科医学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00-10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6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6.638.

[4] 杨念群.我国近代防疫体系的演变[EB/OL].people.com.cn/

GB/guandian/1035/2071467.html,2008-01-20.

[5] 梅人朗,戎恭炎,胡天呐.创建世界一流医科大学研究[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114.

[6] 陈 刚.1993-1996年完全认可公/私立医学院收入分类细目表[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1999,20(1):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