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的嫁接技术范文10篇

时间:2023-11-28 18:24:50

柑橘的嫁接技术

柑橘的嫁接技术范文篇1

1柑橘种植技术要点

1.1建园、整地。环境是影响柑橘生长与病虫害防治的主要因素之一。建园时,选择有一定渗透性、肥力充足、适宜含水量与酸碱度、地势平坦、远离工业区及城区,具有较强保水保肥能力的土壤的地方作为建园场所,并修筑必要道路,建设排灌、蓄水、防风林、肥源及其他附属设施,以满足柑橘种植需求。整地时,先清理地面杂草、残桩及枯枝,再深翻,每亩地施入3000公斤左右的有机肥作为底肥,碎土耙平后开宽度为1.25米左右的畦,确定沟宽33厘米、深13厘米;整细、整平畦面土,控制畦四周比畦面略高;必要时喷施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杀菌剂进行土壤杀毒。1.2选种、育苗。选种时,根据当地地质环境及种植情况选择优质、丰产、稳产的品种,必要时做少量换种试验,观察其是否优质生产,再选择是否推广种植。育苗时,选择根系发达、健壮无病毒、四季可种植、种植后无缓苗期、有丰产稳产优势的苗木,在温室大棚中进行培育,嫁接后将容器苗移至露地培育。嫁接过程中,采取单芽腹接法、单芽切接法等。1.3播种、栽植。播种时,在畦面施腐熟肥液,待液肥稍干后对砧木采取开畦横行条播、撒播等方法进行播种。栽植前,按照当地气候特点、苗木类型、苗木树梢老熟情况、园地排灌设施及种植习惯等确定定植时间,并根据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宽窄行以及等高种植等栽植方式确定定植密度与定植点,确定完成后挖穴(沟),保证穴径为1.10.1米、穴深为0.8米。若选择秋季栽植,则需要在植前30天左右挖好定植穴(沟)。栽植过程中,控制回填土壤高于地面17.52.5厘米,并将其堆积成直径60厘米左右的土墩,避免土层下沉而使苗木嫁接口埋入土中。1.4改土、施肥。改土指的是土层增厚、土壤培肥;我国大多数柑橘园地都是需要经过改土才能种植柑橘的。改土一般在种植前完成,倘若时间仓促来不及改土,则应在种植后三年时间内完成土壤改良,以便柑橘正常生长、如期投产。肥料的作用在于供给养分、改良土壤。施肥过程中,增加有机肥施用量,合理使用无机肥和配方肥料;以土壤施肥为主,配合叶面施肥,采取环状沟施、条沟施、穴施以及土面撒肥等方法;就幼树而言,勤施薄施,以氮肥为主,配合使用磷、钾肥;就成年树而言,要施好萌芽肥、保果肥、壮果肥以及采果肥。至于具体如何科学施肥,果农还应以当地农技推广站、土肥站给出的配方施肥方案为基准进行实践操作。1.5节水灌溉。柑橘为需水性果树,在土壤含水量少于60%的情况下要进行灌水。常规灌溉通常使用沟灌、浇灌等方法,且不说用水量大、投入人力资源多,实际管理也较为困难。在绿色生态农业的持续推进下,柑橘灌溉开始向微喷、滴灌等节水灌溉方向发展。灌溉时,在定植15天内根据土壤干湿程度确定浇水量,采取滴灌方法每天或几天灌水一次,定植30天后每周滴灌一次,以保持土壤通透性,并满足柑橘需水要求。但要注意的是,滴灌容易使管道及滴头堵塞,所以要定期对其进行清理。

2柑橘种植管理策略

柑橘的嫁接技术范文篇2

(一)猕猴桃示范园区建设。乡村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规模1600亩,现已整合农开、发改、扶贫、国土、畜牧、农业等项目资金1800万元,完成机耕道、园间操作道、冷藏库测设选址和土地测绘工作,成立了村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园区猪场建设已动工,现已在示范园区开展技术培训2期次,培训200余人,发放资料2000余册。镇村、乡村猕猴桃标准园建设规模400亩,现已全面完成苗木定植、施肥等工作。镇村猕猴桃低改标准园建设规模1000亩,现已完成土地翻耕、苗木补植、立杆、施肥等工作。

(二)柑橘品改示范园区建设。镇社区柑橘品改精品示范园建设规模1000亩,现已完成春季施肥、第一次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工作;乡村柑橘品改示范园建设规模1000亩,现已投入资金75万元,全面完成高接换种(主要嫁接湘蜜1号、大分四号),已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3次,开展技术培训2期次,培训橘农1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00余份。

(三)茶叶标准示范园区建设。镇村茶叶精品示范园建设规模500亩,现已完成2次施肥、苗木修剪、中耕除草等工作;镇村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建设规模1300亩,现已完成苗木补植、2次施肥、中耕除草等工作,已开展技术培训3期次,培训茶农3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400余份。

(四)优质稻标准示范园建设。乡镇优质稻标准示范园建设规模1万亩,现已投入资金190万元,全面完成育秧工作,插秧工作已经开始,已完成插秧面积2000亩,开展技术培训5期次,培训农民320人次;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新修0.3×0.3m渠道5200m,0.8×1m渠道450m,生产道路1025m。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一)猕猴桃示范园区建设。猕猴桃生态农业示范园按照规划逐步完成建设任务;猕猴桃标准园继续搞好园区施肥、中耕锄草等培管工作;猕猴桃低改标准园继续搞好棚架整理、田间培管、技术培训等工作。

(二)柑橘品改示范园区建设。柑橘品改精品示范园搞好第二次病虫统防统治及花果管理等工作;柑橘品改示范园搞好基础设施建设、肥料发放、田间培管等工作。

柑橘的嫁接技术范文篇3

一、建设地点

根据我县的地理位置、土壤条件、气候条件、技术力量和设施设备等条件将项目建设的地点确定为县柑橘良种繁育中心即九畹溪镇砚窝台村东风坝。

二、基地规模

核桃苗木繁育基地建设规模150亩,其中采穗圃50亩,苗圃地100亩。繁育品种以本地优良品种和引进苗木品种中的优良单株为主。

三、建设期限及业主

项目建设期限初定为2年,即2013年—2013年。建设业主单位为:县金城林木良种繁育场。

四、建设内容及进度安排

(一)采穗圃

1、培育砧木。一是选择树势生长好、树形结构合理、无病虫危害、地径6-8公分的核桃大苗作为砧木;二是栽植密度为株行距4米×4米,每亩42株;三是2013年3月底前完成栽植。

2、选育优良单株。一是初选。2013年3月份,由县金城林木良种繁育场聘请核桃专家到我县核桃重点产区,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农户和座谈等形式对全县核桃本地优良品种和引进苗木品种中的优良单株进行初步筛选,进行登记造册;二是终选。2013年7-8月份,由县金城林木良种繁育场聘请核桃专家在初选的基础上,根据其开花、结果及抗病虫害能力强弱等情况进行综合评定,最终正式确定本地核桃和引进苗木品种中的优良单株;三是签定保护利用协议。通过初选、终选确定的优良单株,由金城林木良种繁育场与所有者签定保护利用协议;四是整形修剪。2013年11月-2013年2月在核桃休眠期进行整形修剪,为提供接穗作准备。

3、采穗圃苗木培育。2013年6-8月份,对采穗圃已经定植的核桃砧木进行高接换种,在高接换种的基础上,通过解砧、除萌、抹芽、除草、浇水、施肥和修剪等措施精心管理,培育形成优质核桃采穗圃。

(二)大田育苗

1、2013年春季大田育苗100亩,播核桃种籽5000公斤。

2、2013年对砧木进行大田嫁接,年底出圃嫁接苗50万株。

(三)细胞组培试验。

由县金城林木良种繁育场与华中农业大学签订核桃组培合同,进行工厂化育苗,缩短育苗的时间,保证育苗质量。

五、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一)投资概算。初步慨算项目建设总投资150万元,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采穗圃投资60万元,其中:三次良种选育费6.5万元、购买2100株核桃实生苗种苗费30.8万元、苗木打窝子定植费3.2万元、肥料费3.0万元、农药费0.3万元、管理用工工资6.0万元、高接换种费4.2万元、后期管理及不可预见费6.0万元。

2、开展细胞组培实验30万元。

3、大田苗木培育50万元,其中租地费10万元、种子费10万元、劳务费15万元、肥料农药5万元、后期管理及其它费用10万元;

4、工作经费及其它10万元。

(二)资金筹措。项目建设资金从两个方面加以解决:

1、县林业局从森林植被恢复费中解决资金100万元,主要用于良种采穗圃建立和细胞组培实验;

2、建设单位自筹资金50万元,主要用于大田苗木培育和其它日常管理工作。

六、项目验收及资金拨付

(一)验收办法。项目建设结束后,由建设单位提出验收申请及自查验收材料,县退耕办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到实地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并出具验收报告和资金拨付建议。

(二)资金拨付。总体要求按工程进度拨付,局财审股根据县退耕办检查验收报告和资金拨付建议,经分管领导审核,报局长签字后,将资金直接拨付到业主单位。

七、组织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要按照县委、县政府两个办公会议精神,为加强核桃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的领导,县林业局成立由局长任组长,总工程师、副局长为副组长,退耕办、财审股、森防站、种苗管理站、林木良种繁育场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退耕办,退耕办落实专人统筹协调核桃苗木繁育基地建设。

(二)明确职责。县金城林木良种繁育场为核桃苗木繁育基地建设业主,负责整个基地建设的各项具体工作和苗木生产经营;县柑橘良种繁育中心和华中农业大学为协作单位,县柑橘良种繁育中心具体负责采穗圃建设和苗木培育,华中农业大学具体负责细胞组培和技术支撑;业主与协作单位实行合同管理。

柑橘的嫁接技术范文篇4

一、发展概述

店村主导产业为柑橘和花卉苗木。目前,该村柑橘面积3000亩,年产量5000吨以上,年收入800万元左右;花卉苗木近400亩,年收入400万元左右。花卉苗木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以市人大代表陈明、易进等苗木大户为龙头的花卉苗木产业已成为农户经济收入新的增长点。据调查统计,该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和务工收入为主,个别农户以养殖业为主,但养殖业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目前该村小集镇有个体工商户20余户,其中从事机动车修理及加工制造的3户,农家超市4户、商品零售和饲料经销8户、交通运输2户、其他行业5户。

近年来,该村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和村中走出去的知名人士的支持,先后投资180万元,为该村铺上了水泥路,建设了1座桥梁,彻底改变了村里泥泞的道路问题,改善了村里的交通状况,该村还建设了高标准党员活动室,实现了有线广播户户通,使广大党员群众有了学习活动的场所,改善了村容村貌和生产生活条件。

店村地灵人杰,人才辈出,民风淳朴,学风犹浓。在外担任副处以上领导干部的有8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批批学子外出深造,出色完成了学业。仅年,就有20多个村民子女考上大学。现在,该村在校高中生15人,大学本科在读12人,已毕业分配工作的有80多人,几乎每户都有大学生。其士生11名、硕士研究生15名。

二、主要问题

(一)村集体经济收入基本为零,但也没有债务,这是其他村不具备的条件,主要原因是村里没有一家集体企业。

(二)生产用水严重缺乏。由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停滞不前,国有水库和干渠供水制度变化,几乎每年都因放水而扯皮。该村渠道堵塞,堰塘於塞,150多口堰塘就有130多口全靠天河水,水田绝大多数只能种一季,高岗地缺水更严重。

(三)农民种植花卉苗木缺乏相关技术且市场信息不畅。老一辈农民基本靠经年积累的经验种田,新一代农民大多平时在外打工挣钱,到收获时才回家忙几天,没得时间也没得机会学习农业科技技术。

(四)兴办集体企业难度大。店村因地理位置比较偏远,目前村内仅有两家小规模的私营柑橘打蜡厂,没有其他企业。

三、对策建议

(一)科学合理地制定村级集体经济五年发展规划。一是建立一个思路清晰、事业心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村级领导班子。村委会和党支部现有干部3人,建议增加一名抓集体经济的副主任,主抓多种经营和村办企业。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始终保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提高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责任意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坚持依法治村,加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增强村内各项事务的透明度。二是主打柑橘和花卉苗木“两张牌”,在品质和产量上做文章。柑橘发展到3500亩,产量突破8000吨,产值突破1200万元;花卉苗木发展到1000亩,实现产值800万元。柑橘主要是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品质,对老树实行改造嫁接、更新换代。花卉苗木主要是从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引导花农扩大生产,注重市场开拓。三是兴办柑橘专业合作社和花卉苗木销售公司等集体企业,为花农寻找市场、为集体经济增收创收。力争今年底正式经营,到2016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0万元。

(二)普及科技知识,加大培训力度。一是经常组织广大干群收听收看农业技术教育、科技养殖等节目,保证市场信息畅通,提高致富技能。二是组织市、镇农业技术专家、种养能手到村里传授技术,重点培养新一代青年农民,搞好传帮带。三是挑选青年种养能手到华中农业大学、省市农业科研部门学习园艺花卉栽培、选种、病虫害防治等专项技术,培养村级“土专家”。科技、农业部门加大技术推广和资金扶持力度,切实为他们办实事。

柑橘的嫁接技术范文篇5

一、主要做法

坚持把培育新型农民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按照“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要求,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农民主体的模式,积极开展新型农民培育。

1、政府“掌舵”。一是整合资源。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和造就一支素质较高、门类齐全、结构合理、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农民队伍为目标,整合农村乡土人才培训、“阳光工程”、“春风行动”、“雨露工程”等培训资源,采取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培训网络、优化培训环境等措施,围绕优质米、食用菌、柑橘、桑蚕等主导产业,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劳动力转移等培训。从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期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学制一年,学习内容以柑橘、食用菌等实用技术为主,每年培训主题班学员(农村种植大户)80人以上。投资200余万元建成了数控机械加工实训基地和电工、电焊工免费培训基地,并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一批“双师型”教师投入到教学工作;二是创新途径。为切实减轻农民参加培训的经济负担,通过以会代训和设立“流动学校”,把技能培训、普法教育送到农民家门口。年先后在各乡镇开办了茶叶栽培与加工技术、食用菌加工与营销、矿山安全管理、农机驾驶与维修等10余个培训班。三是政策激励。为充分调动农民培训的积极性,制定了一系列资金优惠政策进行激励引导,包括:免费为农村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免费为农民进行就业引导性培训;对农村劳动力培训人员所需的特种行业操作证和职业等级证,收费标准按国家规定的标准下降50%收取;对返乡创业培训和农村大龄未婚青年参加技能培训每人每天给予10元生活补贴等。

2、多方“助力”。一是民营培训机构拉动。积极整合三江航天集团主体调迁留下的存量资产,引进和培育青华职校、长城电脑、科苑电脑等一批民营培训机构,积极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实行自主招生、自主培训、自主管理、自主介绍就业和自主跟踪服务,拓宽了农民培训渠道。二是专业合作组织互助。充分发挥柑橘、食用菌、茶叶、桑蚕、畜禽养殖等专业合作社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开展培重点、树典型等系列工程,实施结对帮扶计划,为农民提供知识宣传、技能培训、信息推介、产品销售“一条龙”服务,增强农民自主发展能力。目前,全县各类专业合作组织29家,吸纳会员近3万人,带动农民10万余人。三是现代培训载体促进。充分利用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在各乡镇设立远程教育网点,对农民进行就业技能培训。同时,坚持媒体宣传、媒体教育和媒体督办相结合,通过在新闻媒体举办专题节目等形式,对农民进行引导教育,着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

3、农民“扬帆”。一是能人示范。通过能人领办项目、创建基地、示范引导等措施,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学技术。鸣凤镇北门村叶春分,利用三峡移民安置划给他的4亩田种植柑橘,开展新品种、新药剂、新技术的应用,并亲身实践去指导果农,在他的带动下附近的农户自发新建果园800亩。果农对技术有疑问时,可以随时亲临他的示范田观摩。几年来,他的示范田里接待参观学习培训的果农达1500人次。二是典型推动。各类种养典型成功人士,通过典型引导,推动周围群众规模种养、科技致富。洋坪镇万家咀村村民奂忠荣,参加县组织的柑橘技术培训班后,现承包柑桔20多亩,平均每年收入8万元,他的成功经验带动全村发展柑橘700亩。他不辞辛苦,不计得失,走岗串户,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嫁接剪枝、施肥除虫,让农民在田边地头免费学习技术。三是网络自助。部分有条件的农民自家买电脑、上宽带,利用网络资源满足农业产业发展中各个季节、各种时段的需求,基本实现了足不出户学技能。洋坪镇马渡河村柑橘种植大户杨洪照,去年自家南丰蜜桔喜获丰收,但受金融危机和四川柑橘大实蝇疫情影响,缺少信息和销售渠道,导致柑橘全部滞销在家。他通过在互联网上销售信息,很快邻近县市的客商纷纷打电话订购,家里的柑橘一销而空,6亩柑橘获利近3万元。当遇到柑橘病虫害时,他时常上网搜索对策,遇到的难题迎刃而解,把握了防治的最佳时期。

二、初步成效

1、农民收入稳步增长。通过培育新型农民,增强了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业生产的勇气和信心,促使农民由过去单纯的粮食生产逐步向优质水果、食用菌、桑蚕等多种经营发展;从过去以单纯种植业为主向以种植、养殖、加工多形式转变;由过去只注重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有效的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如鸣凤镇北门村晏世勇,参加食用菌种植培训后,大力发展食用菌,现在雇工7—8人,每年收入8万元以上。近几年,全县每年农民人平纯收入增幅达10%以上,其中年,全县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5220元,同比增长23.4%。

2、抗风险能力有效提升。经过各种项目的培训,帮助农民转变了观念,广大农民提高了科技意识、市场意识和农业生产技能,成为应用现代新科技、培育农业产业化的骨干。农民因地制宜开展柑橘、食用菌、桑蚕等多种经营;种养大户统一销售,实现产销结合;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有效转业,有效提升了抵御各种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年,全县粮食总产增长11%,油料总产增长11.3%,水果总产增长6.6%,鲜菇总产增长19%,生猪出栏增长10.8%。

3、农业质效明显增强。农业主导产业突破性发展,全县新发展食用菌7112万袋,产量达43250吨;新定植柑橘7080亩,发展柑橘集中假植基地400亩,柑橘产量达1万吨;新建、改造桑园5500亩,产茧达1800吨;新发展茶叶850亩,茶叶产量达480吨;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2个,生猪年出栏达27.2万头;全县各类养殖大户达200户。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建设投资过千万元的农产品加工项目4个,培育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9家。

三、几点启示

1、培育新型农民,必须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一是着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要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农村教师长期在农村工作,培训少,知识更新慢,要有计划地进行再培训和再教育。要提高学生的“三率”,即:入学率、巩固率和毕业率。积极探索“9+1”的义务教育模式,在义务教育结束之后,增加一年的实用技术培训,在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同时,让回乡青年掌握一技之长。二是着力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稳定农村公益服务中心农技人才队伍,建立服务人员合理流动机制。办好示范样板,形成“镇有技术人才、村有技术骨干、户有技术明白人”的农村科技培训网络,使新型农民之火燎原整个农村。围绕食用菌、柑橘、茶叶等主导产业,按照“一镇一业、多村一品”的思路,把发展支柱产业和培育新型农民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农村科技知识送到有支柱产业的农户田间地头,使农民在干中学,学中干,通过支柱产业的建立,带动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学的积极性,实现人人懂技术,户户有产业。三是着力加强道德法规教育。要充分发挥乡村文化站的阵地作用,不断丰富“三下乡”活动内容,正确引导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采取送法进村入户、案例分析等措施,对广大农民进行《农业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规教育,增强农民的自我维权、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和农业环境保护观念。

柑橘的嫁接技术范文篇6

关键词:生物教学提高实用性农业

日前,农民还是进行着比较落后的种植、养殖方法,使得原本可以提高的农作物、家禽家畜的产量得不到提高。究其原因,就是缺少生产技术。目前县级职业高中、中专等实用型学校开设的专业几乎没有一个专业是种植、养殖类的,全都是工业、商业、服务业的,并且农村中学在生物教学时只顾升学,没有挖掘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潜力。这样就决定了农业生产型人员生产技术的落后和奇缺。因此乡镇初中生物学教学时,加强生物学的实用性教学就尤为重要。

一、提高生物教学的实用性,提高教师自身业务水平是前提

目前农村初中生物教学普遍是按生物课标进行教学,按升学目标教学。近几年来,笔者经常到乡镇中学调研,就初中生物课教学,对生物学知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方面的教学内容,生物课外实习小组活动的开展情况,农村种植和养殖大户的参观等活动进行调查。没有一所学校的生物教学过程中开展了上述活动。所调查的学校没有成立课外实习小组、兴趣小组。现代农业生物技术是仅次于医药生物技术、发展最迅速、效益最显著的领域,它将成为下个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农业生物技术将为未来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希望,生物技术将在环境治理上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合格的生物学教师要有渊博的生物专业知识,具备终身学习的思想,经常吸收各种科研信息,提高理论水平。除了理论知识,还应掌握基本的应用性技能,了解农村栽培、种植、养殖的主要生物种类,掌握科学的栽培、养殖及管理的方法,全面了解当地的农村和农业的实际情况。

二、提高生物教学的实用性,课堂教学是主阵地

实践生物课程中具备丰富的农业生产中的知识内容,只要认真挖掘其隐藏的知识,完全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农业生产技术知识。如以下内容都能有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在学习“植物生活需要无机盐”时,教师应加强氮、磷、钾等大量无机盐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它们的重要性,缺少产生的危害,过多时也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如叶用类植物应多施氮肥,尽量少施磷、钾肥;块茎类植物,如藕、土豆、红苕等,应在中后期多施以钾为主的无机盐肥料,这样可提高产量30%-40%;油菜在开花期喷施含锌的无机盐,可防治花而不实,提高产量10%;柑橘增施含铁的无机盐,可防治花叶病。在对学生进行“植物开花传粉”一节的教学时,应尽量进行实用性教学,传粉是植物形成种子的必备条件。需要获得果实和种子的农作物,如瓜果蔬菜,传粉不足就无法受精,就不能形成果实和种子;如水稻小麦,成熟时有很多空壳,就是传粉不足;桃子、梨子、南瓜等开花多,但就是果实少或没有,就是传粉不足。特别是单性花的植物传粉不足,更加严重影响产量。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得出,通过人工传粉,梨子、桃子、南瓜、西瓜可以提高20%-50%的产量。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加强传粉的意义,人工辅助传粉的作用等方面重点教学,使学生能更多的获得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以便为农业生产服务。

教师在从事“植物的生殖和发育”一章教学时,应加强对学生在嫁接的意义和技术方面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嫁接能提高植物的产量,增强植株的抗逆能力。如黄瓜接到南瓜上,增强黄瓜抗病、抗旱能力,从而产量可提高50%以上。此外嫁接可以提高果实的品质。教师在教学时,还应加强对学生嫁接技术的传授。

三、提高生物教学的实用性,注重实践技能训练

生物学是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学科。教师应带领学生到田间、地头进行实践,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种植和养殖的实际操作中,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公务员之家

柑橘的嫁接技术范文篇7

——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是“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一个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江津市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取得了“组织最佳化、产品最优化、经营市场化、成本最低化、效益最大化”的效果。2003年12月1日,《重庆日报》头版头条以《“江津模式”的启迪》为题,报道了在重庆农业结构调整中“给人以全新的启迪”的“江津模式”。何谓“江津模式”,《重庆日报》指出,“就是引进城市工商资本,用企业化的方式进行结构调整,使农产品的生产真正变成企业化的生产方式”,简而言之就是“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

江津是一个农村比重较大的县级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是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八五”时期起,江津的粮食、肉类、水果、淡水产品等农产品的产量都进入了全国百强县(市)行列。但是随着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到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农业大县(市)的优势逐渐丧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严重地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江津曾经进入全国农业百强县(市)行列,但是农产品“好的不多,多的不好”,卖难问题十分突出;农户已成为相对独立的市场主体,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很低,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市场缺乏有机联系;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农业受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双重压力,投入大、周期长、成本高;长期困扰国民经济发展的农产品供应不足的矛盾缓解了,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比较效益不高、农民增收困难的矛盾依然突出。面对新阶段、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我市从“十五”期间就提出了“跳出农业抓农业,创新思路调结构”的指导思想。特别是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和重庆市“三百工程”启动以来,市委、市政府进一步调整了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出“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思路,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基础。在实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用工业化理念狠抓了“四大农业”和“一个目标”:“四大农业”就是业主农业、特色农业、商品农业和科技农业,“一个目标”就是实现效益最大化。

一、实施业主农业,实现组织最佳化

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扶持龙头企业的政策,龙头企业管理办法,成立了江津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类专业大户,广泛推行“公司+农户”、“业主+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业主制农业”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分户经营的落后模式。目前,以国有企业、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股份合作企业为主的各类农业企业已达到720多家,其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市级龙头企业55家,重庆市级龙头企业9家;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158个,带动全市约70%的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一是在经营形式上,以农业企业、业主经营、合作经营为主,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目前种植经营花椒50亩以上的企业、业主达350多户,带动了全市22万农户、61万农民从事花椒产业,分别占全市农户和农民总数的58%、56%。现已种植的3.14万亩优质晚熟柑橘,全部实施业主制经营,其中企业、业主31家,种植面积1.65万亩,占总面积的53%;专业合作社18家,占总面积的47%。二是在用地问题上,以业主转包租赁等规模流转为主,突破产业发展用地制约。2004年,全市农村土地流转22万余亩,其中13.8万亩转包出租给农业企业和业主,占流转总面积的63%。三是在资金投入上,近三年来,全市由国家投入农业资金1.2亿多元,由民间资本投入7亿元以上,其中企业、业主投入资金达5.6亿元,约占民间资本的80%,有效缓解了农业投入严重不足的矛盾。

二、实施特色农业,实现产品最优化

我市坚持实施非均衡产业发展战略,充分利用产业发展的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科学规划优势特色产业区和产业带,合理布局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做到产品最优化。

一是制定江津特色农业发展规划。打造“三大特色农业区”:都市农业区(观光农业、旅游、花卉、无公害蔬菜等)、浅丘现代农业示范区(优质稻、花椒、晚熟柑橘、蚕桑、生猪、橄榄等)、南部山区特产区(金银花、苎麻、笋竹、草食性牲畜等);构建9个优势产业带:即30万亩优质稻、10万亩晚熟柑橘、10万亩无公害蔬菜、100万头生猪、12万亩蚕桑、10万亩橄榄、10万亩中药材、10万亩苎麻和10万亩笋竹优势产业带。二是培植特色农业产业。经过几年努力,我市成功建设了全国最大的花椒基地和出口柑橘基地。目前全市种植“九叶青”花椒面积达50万亩,超过了陕西韩城24万亩、山东莱芜15万亩的规模,一跃成为全国三大花椒生产基地之首,并建设绿色花椒标准化生产基地5万多亩。江津先后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家林业局确定为“九叶青花椒标准化示范区”、“全国林业标准化栽培示范项目”和“中国花椒之乡”。引进跨国公司——恒河果业集团,大力实施柑橘品种改良战略,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业主和农民大力发展优质晚熟柑橘。目前已引进优新晚熟柑橘品种71个,建成生产示范园、品比园600亩,完成容器育苗470万株,建成标准化柑橘园3.1万亩。到2009年,10万亩优质晚熟柑橘园的产量将达到20万吨,初步形成国内最大的出口柑橘生产基地。三是培育特色农产品。从重庆引进渝欣牧业公司,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柏林镇发展优质金银花5万亩,改直生苗为嫁接苗,改原始栽培为现代栽培技术,改原有的晾晒干燥为蒸汽杀青烘干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价格。苎麻由原来的川苎2号老品种改为中国麻研所引进的湘苎2号新品种,单产由150公斤提高到300公斤,纤维指数由老品种的1500提高到1800以上。

三、实施商品农业,实现经营市场化

我市十分注重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大力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一是参加国内外的展示展销活动。先后组织企业和业主参加了香港美食博览会、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全国绿色食品交易会、韩国农副产品展示展销会,日本经贸洽谈会,每年一度的重庆农展会、高交会和北京高交会、深圳高交会、上海香精香料博览会和广交会等。二是举办各种形式的促销活动。我市举办了四面山旅游节暨农产品展示会、花椒品牌推介会、中国首届花椒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江津花椒公司与重庆餐饮名厨协会联谊活动等等。三是培养大批中介组织和农产品经纪人。全市培养中介组织78个,农产品经纪人2万多人。四是大力开展宣传促销活动。我市先后邀请新华社、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中央电视台、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等中省市媒体来我市采访报道,向海内外宣传江津农业和名优特农产品。五是规范市场管理。为了加强江津农产品市场管理,维护江津农产品的良好声誉,市政府组织召开了农产品市场管理工作会,了关于加强农产品市场管理的通告。设立市场管理办公室,市场所在镇的分管镇长现场值班,工商、公安等联合执法,加强商贸流通监管。工商、质监等部门还在交易市场设立质量监控站,印发农产品质量标准作为参考,加大执法力度,严把质量关。设立了农产品贸易公开举报电话,对各种不法行为,及时应诉,立即查处,以维护市场秩序,保护生产者、经营者和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目前,四面山花椒公司在国内4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了促销窗口,恒河果业公司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有100余个二级批发商及水果物流系统。江津花椒出口日本、韩国,榨菜出口马来西亚,曲木板产品出口美国,蚕丝出口印度,柑橘出口亚洲、中东地区和港澳台地区……

四、实施科技农业,实现成本最低化

我市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健全农业科技队伍,坚持用工业产品的生产流程和质量标准来规范和要求农产品。

一是加强科技培训工作。我市于1999年建立江津市农业产业化培训基地,用现代农业新观念、新科技、新信息武装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的头脑,已累计培训镇村干部、企业法人和农村科技骨干15840人。积极开展绿色证书工程,向全市30000多农民颁发了绿色证书。积极开展农民技术职称评定工作,12000多农民喜获农民技术职称。组织50多个企业参加在重庆工商大学参加世界银行举办的无公害农产品远程培训。聘请中科院和西南农大等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专家和教授来我市开展培训工作。二是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制发了农业标准化知识和花椒、晚熟柑橘、金银花、蔬菜、蚕桑等标准化生产技术手册5万多份,举办农业标准化培训班,初步解决了农民生产管理农产品无标准可循的问题。采用绿色花椒标准化生产技术,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如花椒公司自建的双福示范园,栽后一年半就开始试花挂果,2年半投产,平均亩产鲜椒357公斤,最高达806公斤,单株最高产量达4.9公斤。三是支持龙头企业开展科研。为提高花椒产业的质量,重庆市四面山花椒公司的两个深加工项目列入国家“863”计划,成为第一批国家星火计划——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并与中科院地化所、西南农业大学、美国G&F生物科技公司等合作,建立了花椒研究所,研发花椒系列产品20多个,其中获得6项国家专利,花椒申报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已通过国家质监局专家评审。优质柑橘项目列入国家“948”计划,重庆市恒河果业入驻江津以来,已引进世界名优、专利保护柑橘品种71个,并于2004年6月加入国际育苗者协会,享有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的水果技术及营销网络,成为我国唯一加入这一农业国际俱乐部的会员企业。锦程公司投资1000万元,建成柑橘工厂化无病毒育苗基地750亩,采用意大利温室育苗智能控制系统,每年为重庆市柑橘产业化项目培育优质苗木400万株。柏杉丝绸有限公司引进技术,开展技术创新,对原缫丝机进行技术改造,实现一机多用,处于国际、国内领先水平。

五、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效益最大化

我市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逐步探索出一条推进江津农业产业化的新路子,正在实现江津农业的“九大转变”。一是由数量型农业向质量型、标准化农业的转变。二是由“产、供、销”向“销、供、产”的转变。三是由常规农业向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的转变。四是由农民分散经营向企业、业主集中经营的转变。五是由催种催收型向产前、前中、前后服务型的转变。六是由小、散、多、杂型向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区域化的转变。七是由传统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向现代化集约型经营方式的转变。八是由内向型农业向外向型农业的转变。九是由掠夺资源、破坏环境的发展型向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型转变。

“九大转变”带来“三大效益”:

一是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去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7.84亿元,粮食总产量68.05万吨,农民纯收入3234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5%、4%和13.8%;农业产业化产值占农村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47%;在农民纯收入中,农业产业化经营收入约占40%;我市农产品出口创汇达457万美元,同比增长165%。

柑橘的嫁接技术范文篇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是“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一个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江津市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取得了“组织最佳化、产品最优化、经营市场化、成本最低化、效益最大化”的效果。2003年12月1日,《重庆日报》头版头条以《“江津模式”的启迪》为题,报道了在重庆农业结构调整中“给人以全新的启迪”的“江津模式”。何谓“江津模式”,《重庆日报》指出,“就是引进城市工商资本,用企业化的方式进行结构调整,使农产品的生产真正变成企业化的生产方式”,简而言之就是“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

江津是一个农村比重较大的县级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是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八五”时期起,江津的粮食、肉类、水果、淡水产品等农产品的产量都进入了全国百强县(市)行列。但是随着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到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农业大县(市)的优势逐渐丧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严重地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江津曾经进入全国农业百强县(市)行列,但是农产品“好的不多,多的不好”,卖难问题十分突出;农户已成为相对独立的市场主体,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很低,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市场缺乏有机联系;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农业受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双重压力,投入大、周期长、成本高;长期困扰国民经济发展的农产品供应不足的矛盾缓解了,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比较效益不高、农民增收困难的矛盾依然突出。面对新阶段、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我市从“十五”期间就提出了“跳出农业抓农业,创新思路调结构”的指导思想。特别是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和重庆市“三百工程”启动以来,市委、市政府进一步调整了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出“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思路,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基础。在实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用工业化理念狠抓了“四大农业”和“一个目标”:“四大农业”就是业主农业、特色农业、商品农业和科技农业,“一个目标”就是实现效益最大化。

一、实施业主农业,实现组织最佳化

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扶持龙头企业的政策,龙头企业管理办法,成立了江津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类专业大户,广泛推行“公司+农户”、“业主+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业主制农业”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分户经营的落后模式。目前,以国有企业、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股份合作企业为主的各类农业企业已达到720多家,其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市级龙头企业55家,重庆市级龙头企业9家;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158个,带动全市约70%的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一是在经营形式上,以农业企业、业主经营、合作经营为主,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目前种植经营花椒50亩以上的企业、业主达350多户,带动了全市22万农户、61万农民从事花椒产业,分别占全市农户和农民总数的58%、56%。现已种植的3.14万亩优质晚熟柑橘,全部实施业主制经营,其中企业、业主31家,种植面积1.65万亩,占总面积的53%;专业合作社18家,占总面积的47%。二是在用地问题上,以业主转包租赁等规模流转为主,突破产业发展用地制约。2004年,全市农村土地流转22万余亩,其中13.8万亩转包出租给农业企业和业主,占流转总面积的63%。三是在资金投入上,近三年来,全市由国家投入农业资金1.2亿多元,由民间资本投入7亿元以上,其中企业、业主投入资金达5.6亿元,约占民间资本的80%,有效缓解了农业投入严重不足的矛盾。

二、实施特色农业,实现产品最优化

我市坚持实施非均衡产业发展战略,充分利用产业发展的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科学规划优势特色产业区和产业带,合理布局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做到产品最优化。

一是制定江津特色农业发展规划。打造“三大特色农业区”:都市农业区(观光农业、旅游、花卉、无公害蔬菜等)、浅丘现代农业示范区(优质稻、花椒、晚熟柑橘、蚕桑、生猪、橄榄等)、南部山区特产区(金银花、苎麻、笋竹、草食性牲畜等);构建9个优势产业带:即30万亩优质稻、10万亩晚熟柑橘、10万亩无公害蔬菜、100万头生猪、12万亩蚕桑、10万亩橄榄、10万亩中药材、10万亩苎麻和10万亩笋竹优势产业带。二是培植特色农业产业。经过几年努力,我市成功建设了全国最大的花椒基地和出口柑橘基地。目前全市种植“九叶青”花椒面积达50万亩,超过了陕西韩城24万亩、山东莱芜15万亩的规模,一跃成为全国三大花椒生产基地之首,并建设绿色花椒标准化生产基地5万多亩。江津先后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家林业局确定为“九叶青花椒标准化示范区”、“全国林业标准化栽培示范项目”和“中国花椒之乡”。引进跨国公司——恒河果业集团,大力实施柑橘品种改良战略,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业主和农民大力发展优质晚熟柑橘。目前已引进优新晚熟柑橘品种71个,建成生产示范园、品比园600亩,完成容器育苗470万株,建成标准化柑橘园3.1万亩。到2009年,10万亩优质晚熟柑橘园的产量将达到20万吨,初步形成国内最大的出口柑橘生产基地。三是培育特色农产品。从重庆引进渝欣牧业公司,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柏林镇发展优质金银花5万亩,改直生苗为嫁接苗,改原始栽培为现代栽培技术,改原有的晾晒干燥为蒸汽杀青烘干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价格。苎麻由原来的川苎2号老品种改为中国麻研所引进的湘苎2号新品种,单产由150公斤提高到300公斤,纤维指数由老品种的1500提高到1800以上。

三、实施商品农业,实现经营市场化

我市十分注重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大力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一是参加国内外的展示展销活动。先后组织企业和业主参加了香港美食博览会、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全国绿色食品交易会、韩国农副产品展示展销会,日本经贸洽谈会,每年一度的重庆农展会、高交会和北京高交会、深圳高交会、上海香精香料博览会和广交会等。二是举办各种形式的促销活动。我市举办了四面山旅游节暨农产品展示会、花椒品牌推介会、中国首届花椒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江津花椒公司与重庆餐饮名厨协会联谊活动等等。三是培养大批中介组织和农产品经纪人。全市培养中介组织78个,农产品经纪人2万多人。四是大力开展宣传促销活动。我市先后邀请新华社、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中央电视台、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等中省市媒体来我市采访报道,向海内外宣传江津农业和名优特农产品。五是规范市场管理。为了加强江津农产品市场管理,维护江津农产品的良好声誉,市政府组织召开了农产品市场管理工作会,了关于加强农产品市场管理的通告。设立市场管理办公室,市场所在镇的分管镇长现场值班,工商、公安等联合执法,加强商贸流通监管。工商、质监等部门还在交易市场设立质量监控站,印发农产品质量标准作为参考,加大执法力度,严把质量关。设立了农产品贸易公开举报电话,对各种不法行为,及时应诉,立即查处,以维护市场秩序,保护生产者、经营者和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目前,四面山花椒公司在国内4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了促销窗口,恒河果业公司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有100余个二级批发商及水果物流系统。江津花椒出口日本、韩国,榨菜出口马来西亚,曲木板产品出口美国,蚕丝出口印度,柑橘出口亚洲、中东地区和港澳台地区……

四、实施科技农业,实现成本最低化

我市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健全农业科技队伍,坚持用工业产品的生产流程和质量标准来规范和要求农产品。

一是加强科技培训工作。我市于1999年建立江津市农业产业化培训基地,用现代农业新观念、新科技、新信息武装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的头脑,已累计培训镇村干部、企业法人和农村科技骨干15840人。积极开展绿色证书工程,向全市30000多农民颁发了绿色证书。积极开展农民技术职称评定工作,12000多农民喜获农民技术职称。组织50多个企业参加在重庆工商大学参加世界银行举办的无公害农产品远程培训。聘请中科院和西南农大等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专家和教授来我市开展培训工作。二是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制发了农业标准化知识和花椒、晚熟柑橘、金银花、蔬菜、蚕桑等标准化生产技术手册5万多份,举办农业标准化培训班,初步解决了农民生产管理农产品无标准可循的问题。采用绿色花椒标准化生产技术,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如花椒公司自建的双福示范园,栽后一年半就开始试花挂果,2年半投产,平均亩产鲜椒357公斤,最高达806公斤,单株最高产量达4.9公斤。三是支持龙头企业开展科研。为提高花椒产业的质量,重庆市四面山花椒公司的两个深加工项目列入国家“863”计划,成为第一批国家星火计划——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并与中科院地化所、西南农业大学、美国G&F生物科技公司等合作,建立了花椒研究所,研发花椒系列产品20多个,其中获得6项国家专利,花椒申报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已通过国家质监局专家评审。优质柑橘项目列入国家“948”计划,重庆市恒河果业入驻江津以来,已引进世界名优、专利保护柑橘品种71个,并于2004年6月加入国际育苗者协会,享有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的水果技术及营销网络,成为我国唯一加入这一农业国际俱乐部的会员企业。锦程公司投资1000万元,建成柑橘工厂化无病毒育苗基地750亩,采用意大利温室育苗智能控制系统,每年为重庆市柑橘产业化项目培育优质苗木400万株。柏杉丝绸有限公司引进技术,开展技术创新,对原缫丝机进行技术改造,实现一机多用,处于国际、国内领先水平。

五、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效益最大化

我市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逐步探索出一条推进江津农业产业化的新路子,正在实现江津农业的“九大转变”。一是由数量型农业向质量型、标准化农业的转变。二是由“产、供、销”向“销、供、产”的转变。三是由常规农业向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的转变。四是由农民分散经营向企业、业主集中经营的转变。五是由催种催收型向产前、前中、前后服务型的转变。六是由小、散、多、杂型向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区域化的转变。七是由传统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向现代化集约型经营方式的转变。八是由内向型农业向外向型农业的转变。九是由掠夺资源、破坏环境的发展型向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型转变。

“九大转变”带来“三大效益”:

一是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去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7.84亿元,粮食总产量68.05万吨,农民纯收入3234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5%、4%和13.8%;农业产业化产值占农村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47%;在农民纯收入中,农业产业化经营收入约占40%;我市农产品出口创汇达457万美元,同比增长165%。

柑橘的嫁接技术范文篇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是“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一个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江津市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取得了“组织最佳化、产品最优化、经营市场化、成本最低化、效益最大化”的效果。2003年12月1日,《重庆日报》头版头条以《“江津模式”的启迪》为题,报道了在重庆农业结构调整中“给人以全新的启迪”的“江津模式”。何谓“江津模式”,《重庆日报》指出,“就是引进城市工商资本,用企业化的方式进行结构调整,使农产品的生产真正变成企业化的生产方式”,简而言之就是“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

江津是一个农村比重较大的县级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是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八五”时期起,江津的粮食、肉类、水果、淡水产品等农产品的产量都进入了全国百强县(市)行列。但是随着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到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农业大县(市)的优势逐渐丧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严重地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江津曾经进入全国农业百强县(市)行列,但是农产品“好的不多,多的不好”,卖难问题十分突出;农户已成为相对独立的市场主体,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很低,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市场缺乏有机联系;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农业受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双重压力,投入大、周期长、成本高;长期困扰国民经济发展的农产品供应不足的矛盾缓解了,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比较效益不高、农民增收困难的矛盾依然突出。面对新阶段、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我市从“十五”期间就提出了“跳出农业抓农业,创新思路调结构”的指导思想。特别是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和重庆市“三百工程”启动以来,市委、市政府进一步调整了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出“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思路,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基础。在实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用工业化理念狠抓了“四大农业”和“一个目标”:“四大农业”就是业主农业、特色农业、商品农业和科技农业,“一个目标”就是实现效益最大化。

一、实施业主农业,实现组织最佳化

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扶持龙头企业的政策,龙头企业管理办法,成立了江津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类专业大户,广泛推行“公司+农户”、“业主+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业主制农业”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分户经营的落后模式。目前,以国有企业、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股份合作企业为主的各类农业企业已达到720多家,其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市级龙头企业55家,重庆市级龙头企业9家;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158个,带动全市约70%的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一是在经营形式上,以农业企业、业主经营、合作经营为主,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目前种植经营花椒50亩以上的企业、业主达350多户,带动了全市22万农户、61万农民从事花椒产业,分别占全市农户和农民总数的58%、56%。现已种植的3.14万亩优质晚熟柑橘,全部实施业主制经营,其中企业、业主31家,种植面积1.65万亩,占总面积的53%;专业合作社18家,占总面积的47%。二是在用地问题上,以业主转包租赁等规模流转为主,突破产业发展用地制约。2004年,全市农村土地流转22万余亩,其中13.8万亩转包出租给农业企业和业主,占流转总面积的63%。三是在资金投入上,近三年来,全市由国家投入农业资金1.2亿多元,由民间资本投入7亿元以上,其中企业、业主投入资金达5.6亿元,约占民间资本的80%,有效缓解了农业投入严重不足的矛盾。

二、实施特色农业,实现产品最优化

我市坚持实施非均衡产业发展战略,充分利用产业发展的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科学规划优势特色产业区和产业带,合理布局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做到产品最优化。

一是制定江津特色农业发展规划。打造“三大特色农业区”:都市农业区(观光农业、旅游、花卉、无公害蔬菜等)、浅丘现代农业示范区(优质稻、花椒、晚熟柑橘、蚕桑、生猪、橄榄等)、南部山区特产区(金银花、苎麻、笋竹、草食性牲畜等);构建9个优势产业带:即30万亩优质稻、10万亩晚熟柑橘、10万亩无公害蔬菜、100万头生猪、12万亩蚕桑、10万亩橄榄、10万亩中药材、10万亩苎麻和10万亩笋竹优势产业带。二是培植特色农业产业。经过几年努力,我市成功建设了全国最大的花椒基地和出口柑橘基地。目前全市种植“九叶青”花椒面积达50万亩,超过了陕西韩城24万亩、山东莱芜15万亩的规模,一跃成为全国三大花椒生产基地之首,并建设绿色花椒标准化生产基地5万多亩。江津先后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家林业局确定为“九叶青花椒标准化示范区”、“全国林业标准化栽培示范项目”和“中国花椒之乡”。引进跨国公司——恒河果业集团,大力实施柑橘品种改良战略,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业主和农民大力发展优质晚熟柑橘。目前已引进优新晚熟柑橘品种71个,建成生产示范园、品比园600亩,完成容器育苗470万株,建成标准化柑橘园3.1万亩。到2009年,10万亩优质晚熟柑橘园的产量将达到20万吨,初步形成国内最大的出口柑橘生产基地。三是培育特色农产品。从重庆引进渝欣牧业公司,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柏林镇发展优质金银花5万亩,改直生苗为嫁接苗,改原始栽培为现代栽培技术,改原有的晾晒干燥为蒸汽杀青烘干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价格。苎麻由原来的川苎2号老品种改为中国麻研所引进的湘苎2号新品种,单产由150公斤提高到300公斤,纤维指数由老品种的1500提高到1800以上。

三、实施商品农业,实现经营市场化

我市十分注重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大力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一是参加国内外的展示展销活动。先后组织企业和业主参加了香港美食博览会、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全国绿色食品交易会、韩国农副产品展示展销会,日本经贸洽谈会,每年一度的重庆农展会、高交会和北京高交会、深圳高交会、上海香精香料博览会和广交会等。二是举办各种形式的促销活动。我市举办了四面山旅游节暨农产品展示会、花椒品牌推介会、中国首届花椒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江津花椒公司与重庆餐饮名厨协会联谊活动等等。三是培养大批中介组织和农产品经纪人。全市培养中介组织78个,农产品经纪人2万多人。四是大力开展宣传促销活动。我市先后邀请新华社、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中央电视台、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等中省市媒体来我市采访报道,向海内外宣传江津农业和名优特农产品。五是规范市场管理。为了加强江津农产品市场管理,维护江津农产品的良好声誉,市政府组织召开了农产品市场管理工作会,了关于加强农产品市场管理的通告。设立市场管理办公室,市场所在镇的分管镇长现场值班,工商、公安等联合执法,加强商贸流通监管。工商、质监等部门还在交易市场设立质量监控站,印发农产品质量标准作为参考,加大执法力度,严把质量关。设立了农产品贸易公开举报电话,对各种不法行为,及时应诉,立即查处,以维护市场秩序,保护生产者、经营者和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目前,四面山花椒公司在国内4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了促销窗口,恒河果业公司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有100余个二级批发商及水果物流系统。江津花椒出口日本、韩国,榨菜出口马来西亚,曲木板产品出口美国,蚕丝出口印度,柑橘出口亚洲、中东地区和港澳台地区……

四、实施科技农业,实现成本最低化

我市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健全农业科技队伍,坚持用工业产品的生产流程和质量标准来规范和要求农产品。

一是加强科技培训工作。我市于1999年建立江津市农业产业化培训基地,用现代农业新观念、新科技、新信息武装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的头脑,已累计培训镇村干部、企业法人和农村科技骨干15840人。积极开展绿色证书工程,向全市30000多农民颁发了绿色证书。积极开展农民技术职称评定工作,12000多农民喜获农民技术职称。组织50多个企业参加在重庆工商大学参加世界银行举办的无公害农产品远程培训。聘请中科院和西南农大等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专家和教授来我市开展培训工作。二是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制发了农业标准化知识和花椒、晚熟柑橘、金银花、蔬菜、蚕桑等标准化生产技术手册5万多份,举办农业标准化培训班,初步解决了农民生产管理农产品无标准可循的问题。采用绿色花椒标准化生产技术,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如花椒公司自建的双福示范园,栽后一年半就开始试花挂果,2年半投产,平均亩产鲜椒357公斤,最高达806公斤,单株最高产量达4.9公斤。三是支持龙头企业开展科研。为提高花椒产业的质量,重庆市四面山花椒公司的两个深加工项目列入国家“863”计划,成为第一批国家星火计划——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并与中科院地化所、西南农业大学、美国G&F生物科技公司等合作,建立了花椒研究所,研发花椒系列产品20多个,其中获得6项国家专利,花椒申报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已通过国家质监局专家评审。优质柑橘项目列入国家“948”计划,重庆市恒河果业入驻江津以来,已引进世界名优、专利保护柑橘品种71个,并于2004年6月加入国际育苗者协会,享有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的水果技术及营销网络,成为我国唯一加入这一农业国际俱乐部的会员企业。锦程公司投资1000万元,建成柑橘工厂化无病毒育苗基地750亩,采用意大利温室育苗智能控制系统,每年为重庆市柑橘产业化项目培育优质苗木400万株。柏杉丝绸有限公司引进技术,开展技术创新,对原缫丝机进行技术改造,实现一机多用,处于国际、国内领先水平。

五、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效益最大化

我市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逐步探索出一条推进江津农业产业化的新路子,正在实现江津农业的“九大转变”。一是由数量型农业向质量型、标准化农业的转变。二是由“产、供、销”向“销、供、产”的转变。三是由常规农业向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的转变。四是由农民分散经营向企业、业主集中经营的转变。五是由催种催收型向产前、前中、前后服务型的转变。六是由小、散、多、杂型向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区域化的转变。七是由传统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向现代化集约型经营方式的转变。八是由内向型农业向外向型农业的转变。九是由掠夺资源、破坏环境的发展型向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型转变。

“九大转变”带来“三大效益”:

一是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去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7.84亿元,粮食总产量68.05万吨,农民纯收入3234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5%、4%和13.8%;农业产业化产值占农村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47%;在农民纯收入中,农业产业化经营收入约占40%;我市农产品出口创汇达457万美元,同比增长165%。

柑橘的嫁接技术范文篇10

隶属于省市,全县辖11个镇(乡),299个行政村,2890个社,幅员面积703平方公里,总人口56.67万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18%,是典型的农业县。以传统农业为主,将柑橘、生猪作为优势特色产业。截止目前,已培育打造柑橘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生猪农民专业合作社50个。其中天保柚获得国家商标注册,喜帮生猪获得部级示范专业合作社,助推了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

二、产业现状

(一)柑橘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产业规模及生产经营情况。

县属柑橘产业发展适宜区,盛产甜橙、柠檬、柚子等柑橘。2014年,全县水果基地面积达到10万亩,其中甜橙种植面积6万亩,以柑橘产业为重点,建设万亩核心示范区3个。全县现有盛产柑橘的乡镇5个,柑橘专业村25个。建成万亩以上集中成片柑橘示范基地3个,2000亩以上集中成片的5个,1000亩以上集中成片的7个;有可士可果品加工销售企业1家,县城新老城区各有中型果品批发市场1个,有县富鑫柠檬开发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省市级龙头企业2家、有益发种植专业合作社10家,家庭农场2家、以“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运作,实行订单生产和二次返利达到了企业增效,农户增收的目的。2014年,全县水果总产20万吨,实现产值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2.85%,助农人均增收810元。

2.柑橘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①成片推进发展不够。一是产业集中度不高。全县10万亩柑桔分布在11个镇乡,最大的蓬莱镇也不到2万亩;二是规模优势不突出。河边柠檬、河边镇中江柚、天保镇文旦柚等在全县独具优势,也具备一定规模,但与规模相适应的品牌优势、市场优势、产值效益未完全显现。其余镇乡种植区域分散,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程度低,效益不凸显。

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农田基础设施配套性不足,水资源利用率低;项目区交通网络化程度不够,农业机械化程度滞后。

③生产水平差距较大。2014年,从单产看,县水果平均亩产830公斤,而管理水平高的果园可达3500-4000公斤以上,水果亩产值一般为3000-4000元,管理水平高的可达8000元-10000元。

④科技支撑能力亟待强化。一是农科教、产学研结合不够,技术集成度不高,产后加工薄弱,缺乏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的核心技术。二是专业技术人员缺乏。通过土地流转的生产经营单位基本上没有专门从事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的技术人员。

⑤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一是加工转化率低。我县农产品加工多为初加工,精深加工少。二是龙头企业弱。全县规模以上的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几乎没有。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足。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不多、实力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联结作用、组织作用和服务作用发挥不充分。

(二)生猪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产业发展现状。

县畜牧业主导产业是生猪产业,先后获得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现代畜牧业重点县、部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等称号。2014年全县出栏生猪56.45万头,生猪产业产值为9.5亿元,占畜牧业产值的60.66%,占农业总产值的24.55%。生猪产业有喜帮、猪猪、森林、浩源、雷金、森林、东方、森福等市级以上专业合作社19个,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专业大户496户,生猪养殖家庭农场16个,生猪产业协会1个。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要求,我县深入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大力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户,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不断提高。全县现有部级标准化示范场1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场4个,市级标准化示范场6个。

2.存在的问题。

(1)养殖设施设备较陈旧,部分养殖场环境控制设施不齐全完善,不利于提高养殖水平。

(2)病死生猪无害化处理设施、粪污治理设施的容量达不到养殖规模要求,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较大,周边农户意见较大,急需整治。

(3)养殖场资金短缺,再生产资金压力大,扶持项目少,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

三、工作建议

(一)明确发展思路,把握发展方向。

1.发展思路。以现代农业发展为主线,以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为重点,从县的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出发,瞄准农业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县产业优势,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运用为支撑,以提高产品质量为突破口,大力引进、开发和示范名、特、优、新品种以及先进实用的技术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产业化建设,把项目区建设成为具有我县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的示范与推广展示区、资源高效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高新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相嫁接、农业教育培训与农业新技术普及相结合、农业生态与观光旅游相结合,以及农工贸、产供销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2.发展方向。

一是创建科技产业新样板:立足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大力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新品种、新技术,并与本地现有条件相结合,不断探索创新,把柑橘项目区建成具有一流的现代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区,把生猪产业项目区建成我县循环农业示范区。

二是实现园区产品多样化、优质化:在充分考虑规模化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农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和周年供应鲜果,产品质量应符合“绿色食品”标准,一方面吸引众多的旅游观光人员,另一方面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以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

三是园区展示生态旅游化:通过科学规划、环境治理、品种展示、观花品果,建成具有最佳生态模式、景色如画的农村田园风光,提供新型娱乐休闲方式及旅游观赏景点。

四是实现果业产、加、销一体化:瞄准商机,针对当前存在的环境,狠抓产业发展和营销环节,突出产品的商品化、标准化,注册商标,争创品牌,以绿色、优质、精品的品牌形象投放市场,做好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服务工作。

五是园区实现网络化:通过网页制作和网络营销,实现信息网络化,及时了解国内外的生产、市场信息及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状况,及时对项目区有关内容进行调整,以适应国内外市场快速变化的需要。

六是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建立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相适应的社会化服务网络,积极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开展科学技术培训和文化素质教育,把农民培养为掌握现代化农业技术,能置身市场竞争、具有科技意识的新型农民。

(二)坚持规划引领,科学区域布局

第一、柑橘产业布局

建议规划区域地处中国死海与卓筒井主题旅游镇黄金通道,按照集中成片、整体推进的原则重点建设3大优势区域。

第二、生猪产业布局

县畜牧业以生猪作为优势特色产业,建议在全县11个镇乡发展。

(三)强化科技支撑,促进产业发展

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也是支撑和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为确保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得起、能见效、可持续,一是强化与农业大学、省农科院、西南农业大学的技术联姻,定期邀请优势农业产业专家到基地现场指导开展培训。二是建立专家指导小组,由相关责任单位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股室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负责项目储备、申报、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等工作,将先进的管理技术真正落实到田间地头的生产过程中。

(四)加大资金投入,创新联结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