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控实训总结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19:19:57

电控实训总结

电控实训总结范文篇1

关键词:汽车底盘电控技术;慕课;项目导向法;翻转课堂

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为职业教育的核心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高职院校也加快了教育信息化的步伐。教育部曾公开发表声明,信息化教学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的教学模式必将向信息化教学转变。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改革和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高职院校,实现教育信息化改革成为衡量学校发展规模的一把标尺。汽车底盘电控技术作为汽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重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在汽车底盘电控技术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1高职院校汽车底盘电控技术课教学的现状

1.1课程定位不到位。汽车底盘电控技术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必修课程,更是核心课程。近几年来,随着汽车工业的大力发展,新的先进技术不断诞生,尤其是以汽车底盘部分的电子控制技术的大量使用,使得汽车行业对掌握高新底盘电控技术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的学生应当提高对本课程的重视[1]。1.2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具的匹配度不够高。汽车底盘电控技术紧密围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一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故障分析、检测、诊断能力,而分析诊断的关键是要掌握各总成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对于这部分理论知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模具,如液力变矩器,很难讲解清楚泵轮、涡轮、导轮的液体流向和扭矩传递过程。1.3学生基础薄弱,理论知识基础不够扎实。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普及,招生数量不断扩大,此类院校培养的学生具有鲜明的特点,普遍存在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学习目的不够明确,思想上存在惰性,学习主动性差,遇到问题,存在回避思想。当然,他们最大的亮点是善于动手。

2基于慕课的汽车底盘电控技术课教学改革

慕课,是最近几年教育行业耳熟能详的流行词语。所谓慕课(MOOC),即MassiveOpenOnlineCourse,意为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2]。慕课是把互联网资源最大化利用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打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束缚,其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即时更新的教学资源也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发展瓶颈。慕课教学是符合在线学习环境下终身学习的需要和需求的。近年来,我院积极引入慕课平台实施了较大规模的慕课教学。汽车底盘电控技术课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在充分进行了详细的学生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特点,本课程在丰富教学手段和改进教学方法上做了大胆创新,建立了课堂教学、课下实践和慕课教学相结合的全方位教学体系。2.1慕课条件下的课堂教学安排。(1)依托慕课平台,教师提升专业技能。借助互联网,教学资源可以实现全球共享。通过学习和观摩慕课名师们的课堂教学风格、语言表达艺术、逻辑思维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博采众长,不断提升个人魅力,改进自身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2)依托慕课平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利用电脑和智能手机在慕课平台上进行自主学习,教师通过后台操作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对于每个人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通过每周的小测验了解,并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一些难点和热点问题,教师可以利用慕课平台的讨论功能发起话题讨论,鼓励全员参与,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依托慕课平台,告别传统教学模式,解放人力脑力。慕课平台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详细的讲解,教师对于基础知识的讲解可以占用很少的时间,可以将大部分时间用在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突破上,以提高课堂效率。2.2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效果。(1)动画演示教学法,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式。汽车底盘电控技术课中有很多抽象的知识点,如行星齿轮机构的运转过程,齿轮变速机构的变速原理,CVT的变速变矩原理,DSG的工作原理等,如果教师仅仅讲解教材内容,学生无法深入了解具体的运动规律,而借助慕课平台简短的flash软件、教学视频的讲解,就可以让学生在形象逼真的教学情境中,高效率的轻松学习并掌握透彻。(2)项目驱动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项目驱动法是以专业知识为载体,以具体任务为教学驱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密切联系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引入具体的案例,用生产实践中的典型故障,典型车型构建任务。学生只有熟练掌握本章节的各个知识点,才能解决相关案例所涉及的故障。这种方法无疑改变了传统教学手段单一、知识缺乏关联的缺点,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拓发散思维,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分组讨论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理论课教学时,很多学生由于基础参差不齐,仅听老师讲解,很多知识点往往是似懂非懂,长此以往,容易丧失学习热情。老师通过慕课平台创建一个相关话题,这样可以鼓励全员参与,从学生的角度交流和探讨某些难点问题,更容易理解和掌握。2.3用实践教学活动配合理论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1)翻转课堂,创新教学模式。利用翻转课堂,结合慕课教学,可以重构教学结构,实现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的无缝对接,课堂内部,教师给定一个任务,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得出具体的操作步骤,然后由小组代表讲授具体的实施过程,最后综合各小组的讨论意见,得出最终的结论。通过翻转课堂,以课前任务促学习、以课后拓展促发展,以课堂教学为导向,加速知识内化,促进学生技能的应用,真正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2)理论课配合实践操作,巩固知识掌握程度。对于液力变矩器、AT、多片式离合器、制动器等总成件的结构,单纯地理论课教学,学生无法完全理解,只有学生具体动手拆装,才能完全明白其内部结构及相应的工作原理。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3汽车底盘电控技术课教学转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反思

3.1基于慕课平台的教学实施过程有待完善。汽车底盘电控技术课的慕课教学处于起步摸索阶段,许多问题在实施过程中逐步涌现,亟待解决,具体表现在:一是过多的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二是对于教学效果如何作出客观评价。目前二年级的学生每天必修的专业课安排的时间很紧凑,同时,学院为培养高素质人才,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党团活动和社团活动,学生普遍反映课余时间不够用,慕课视频内容太多,往往采用的是走马观花式的学习方法。3.2学院对汽车底盘电控技术课的资源投入有待加强。长期以来,高职教育都存在这样的弊端,实训室现有的教学设备跟不上行业内机器设备的更新速度,学校的教学往往落后于行业内技术的发展。因此,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院应积极引入最新的设备,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以满足教学需要,同时,也可以为参加部级技能大赛做好准备,真正起到以赛促教的效果。3.3继续探索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汽车底盘电控技术课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技能型的专门人才,但大班授课模式下,由于基础不同,部分学生对于理论课不能充分掌握,而实训课又受课时的限制,许多学生被同时分在同一小组,最终导致学习结果两极化。一部分学生,热衷于动手操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这部分学生一直在动手拆装,检测,维修;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空间不足,接触不到实训设备,只能在一旁观看,日积月累,这部分人往往不能真正掌握相应的技巧。这并不是改革想要达到的理想结果。改革的目的是希望全员参与,让每个学生都不掉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以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

总之,当前慕课教学仍处于一个探索阶段,我们只有紧跟教育行业转型发展的步伐,勤于反思总结,勇于创新,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慕课教学的优势,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开展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活动,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金云龙,胡春红.汽车底盘电控技术[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5.

电控实训总结范文篇2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普遍采用“2+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2”是指在校两年的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学习,第二个“0.5”是利用1个学期的时间在校外完成顶岗实习,而第一个“0.5”则是学生在校内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2]。汽修专业高职学生在经过2个学年的校内学习后,基本上完成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大部分核心专业课程的学习,已基本掌握了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气原理与维修、汽车电控系统等课程的相关知识。但前述知识多是从知识自身结构出发,逐点学习。从内容上来讲,大多数知识点相对独立,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块状的,没有行成关于汽车整车的综合知识和技能。而学生未来的岗位以及顶岗实习中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应该是将汽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面对汽车出现的故障,学生需要利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因此,汽修综合实践课程的功能,就是通过课程的训练,让学生将前2学年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在运用过程中将前修课程知识融为一体,进行充分的消化吸收,从而形成能够脱离课本的适应岗位技能要求的能力。因此,汽修综合实践课程的定位就是将汽车发动机维修、底盘维修、电气维修以及电控系统维修等知识与技能进行综合,在专业知识学习与岗位技能形成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2课程内容设计

基于课程的定位,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须满足以下特点:一是本课程的内容要面向岗位技能的实际需求;二是本课程的内容要体现前修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三是要突出学生岗位技能的培养[3]。根据以上特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2.1紧跟汽车服务市场

课程的功能定位是为学生顶岗实习奠定技能储备基础,因此,课程中所设计的实训项目应符合未来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可靠性得到了很大提升,维修服务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根据以往的经验去设计教学内容,可能会出现脱离企业实际的情况。为此,通过到小拇指汽车服务会所、途虎养车、广东中域科技有限公司等省内维修企业深入调查,理清了汽车维修企业技术人员的日常主要工作内容,根据实际的岗位技能需求,确立了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按照汽车维修岗位实际工作内容的出现频次,将工作内容划分为高频次工作、常见性工作、一般性工作和偶发性工作四类。其中,高频次工作主要包括车辆的保养、轮胎更换、发动机系统故障检修、空调故障检修、车体钣金与喷漆等内容。常见工作包括四轮定位、底盘异响检修、发电充电故障检修等。一般性工作主要包括发动机大修、空调压缩机故障、转向系统故障等内容。偶发性故障属于不常见、偶尔会遇到的不确定性故障。根据上述调研结果,课程内容设计了汽车保养维护和常见故障诊断两个大的模块。汽车保养和维护模块包括汽车一、二级保养的操作,这是维修工最主要的日常工作内容。故障诊断模块主要包括发动机启动困难、工作无力、燃油消耗异常以及空调不制冷等高频出现的故障,也包括了底盘异响、充电发电故障检修等内容。通过这些项目内容的训练,学生基本可以应对未来日常岗位工作需求。

2.2合理衔接前修课程

既然课程的定位是将汽车发动机维修、底盘维修、电气维修以及电控系统维修等前修课程知识进行综合,实现专业知识向岗位技能的转变,所以,本课程的内容必然与前修课程密切相关,但侧重点却有所不同。故本课程的内容设计必须要做好与前修课程的衔接[4]。一方面,本课程要涵盖前修课程的主要知识点,体现课程综合的特点。前修课程是按照知识的结构,将汽车分为发动机、底盘、电气、电控等几个部分,但汽车维修工在实际工作中,是需要根据故障的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判断,逐步检查确认故障点到底是哪一部分。所以,本课程的内容采用以故障现象分类的项目教学设计,在故障现象的分析中,综合运用前修课程的知识。为了让学生对汽车的部件连接关系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在课程中设置了综合拆装项目模块,通过综合拆装,使学生对汽车各部件的位置及连接关系、各传感器的位置及信号传输路线、线束的位置等建立起清晰的概念。另一方面,本课程为综合实训课程,课程内容与前修课程要密切分工,内容上只设置前修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类项目,在前修课程中已安排的单知识点项目不做重复安排。比如喷油嘴的清洗、刹车片的更换、轮胎动平衡、大灯的更换、空调冷却液的加注等类似的项目,放在前修课程中进行。本课程只设置需要综合运用多门前修课程知识的综合类项目,比如,发动机启动困难的原因,有可能是油路的问题,也可能控制电路的问题,而油路的问题又涉及到油泵、油管、喷油器等机械问题和电气问题多个环节。

2.3突出岗位技能培养

根据课程定位,本课程是为顶岗实习以及今后的岗位工作做好技能储备,因此,课程内容的设置要突出技能培养。在课程内容上设置了2个层次的训练内容,一是基础技能,包括各种保养、综合拆装;二是提高技能,主要是车辆实际故障的检修能力。通过一、二级保养项目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常规保养的技能,能够独立完成车辆的日常保养。通过综合拆装,一方面是使学生熟悉车辆各机构间的连接关系及在车上的具体位置,另一方面要达成部件拆装和零件更换等基本技能。提高技能部分的训练,主要以车辆故障的诊断与维修为主。打破汽车底盘、发动机、电气、电控各部件或单元之间的壁垒,使学生直接面对实际工作中的汽车常见故障,培养学生初步判断故障的能力,利用维修资料进行故障检测诊断的能力,以及故障排除及维修的能力。

3教法与考核

3.1教学方式

课程的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模拟真实工作场景,让学生独立完成维修接待、接车单填写、故障诊断与维修、质检交车等环节。教师只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进行提示性指导和最终的点评。通过设定的项目,培养学生对车辆故障现象的分析、判断、检测、诊断与排除的综合能力。目前,市场上车型众多,不同车型的结构、线束位置、针脚、元器件的阻值、信号的大小千差万别,在现实工作中维修工主要依靠维修资料进行故障检修。因此,本课程教学中,在故障诊断维修环节,重点培养学生利用维修手册、网络资源及其它维修资料的能力。

3.2考核方式

课程的考核突出能力的考核,采用非试卷形式,方式上采取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考核占比50%,终结性考核占比50%。形成性考核主要考察学生的训练态度、参与积极性和参与程度、团队合作精神、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项目完成的质量等内容,由任课教师在日常训练中考评记录。终结性考核在期末进行,学生个人以抽题方式决定考试项目,学生根据维修手册等资料,独立完成故障项目的分析判断、检测诊断、故障排除等工作,教师在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进行提问,根据学生操作过程中的诊断思路和流程、维修资料的查阅、检测仪器的使用、故障诊断的结果、故障的排除质量,以及回答问题的正确性等综合评分。重点考核资料、仪器的使用能力,避免死记硬背知识的考核。

4教学保障

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有良好的教学保障,教学保障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实训条件和课程资源[5,6]。为此,我们围绕师资、实训硬件条件以及课程相关资源进行了强化建设。

4.1师资队伍建设

为保障实践教学与实际岗位工作的紧密结合,在本课程的师资队伍上,采取了兼职教师与校内专职教师相结合的配备,以兼职教师为主讲教师、校内专职教师为辅助教师,以教学小组的形式开展教学。兼职教师主要来自学院长期合作的汽车维修企业,包括校内产教融合汽车修理厂和校外实习基地。兼职教师需经过严格的校内上岗培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其丰富的汽车维修经验在教学重点作用,另一方面又要保证兼职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能够将自己的技能传承给学生。

4.2实训条件建设

为保障教学,学校提供了近1000平米的教学场地,购置了日系、德系、欧系和国产市场主流车型实训车辆26台,购置车辆举升机、故障诊断仪、四轮定位仪、轮胎动平衡机、空调检漏仪、喷油嘴清洗仪等各类仪器设备,建设了14个汽车实训室,为本课程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实训条件。

4.3课程资源建设

4.3.1建立了理论题库收集建立了汽车维修相关知识理论题库,包含判断题400题、选择题240题。题库上传到学院网站,对学生开放,供学生课后学习,以掌握汽车维修必要的理论知识。题库还可以用于学生的汽车维修知识竞赛,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4.3.2建立了维修资料库和视频资源库通过收集与购买等方式,健全了国内各种厂家、车型的原厂维修资料,各车型资料包括机械部分和全车电路图等内容,资料以电子资源形式呈现,供学生实训时使用。建立了汽车构造与拆装、维护与保养、典型故障排除等内容的视频资源库,丰富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提高了教学效果。4.3.3建立了典型案例库通过走访维修企业以及浏览汽车维修主流网站等途径,收集整理了100个汽车维修经典维修案例。故障现象涵盖了发动机启动故障、发动机运行故障、空调故障、发动机冷却系统故障、传动系统故障、常见电路故障、灯光故障等。学生通过这些丰富的现实案例的学习,有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3.4编制了课程实训指导手册根据课程内容设计,编制了实训指导手册,实训内容的安排紧密贴合课程的内容设计,分为基础篇和提高篇两部分。基础篇的实训内容要求每个学生必练、必掌握,主要为汽车的综合拆装、维护与保养、以及部分典型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提高篇只针对学有余力具有较强钻研精神的学生,主要内容为汽车综合故障的诊断与排除。实训指导手册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相对固定,减小了教师授课内容的随意性,使课程教学内容更加规范。而且学生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事前预习,也可进行课后复习,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

5总结

汽修综合实践课程是学生进入职场前,在校内达成专业技能的最后一个环节,对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岗位技能有着极为重要作用。课程的内容设计必须紧跟汽车服务市场的发展,避免学校教学与实际职场工作的脱节。经过近几年的课程建设与实践,本课程对我校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需求,实现校内学习与职场工作的无缝衔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经验,也可为高职其它专业课程的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张传慧,袁金辉.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汽车维修综合性实训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才智,2011(6):272.

[2]任萍丽.高职院校汽修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建设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9(21):189.

[3]李天翔,解小琴,马骥等.校企合作下的高职综合实训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8(24):56-57.

[4]孔志春.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以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8):13-15,27.

[5]林徐润,庄培灿,杨帆.浅谈高职院校“专业综合实训”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24):162-164.

电控实训总结范文篇3

1课程定位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普遍采用“2+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2”是指在校两年的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学习,第二个“0.5”是利用1个学期的时间在校外完成顶岗实习,而第一个“0.5”则是学生在校内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2]。汽修专业高职学生在经过2个学年的校内学习后,基本上完成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大部分核心专业课程的学习,已基本掌握了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气原理与维修、汽车电控系统等课程的相关知识。但前述知识多是从知识自身结构出发,逐点学习。从内容上来讲,大多数知识点相对独立,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块状的,没有行成关于汽车整车的综合知识和技能。而学生未来的岗位以及顶岗实习中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应该是将汽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面对汽车出现的故障,学生需要利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因此,汽修综合实践课程的功能,就是通过课程的训练,让学生将前2学年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在运用过程中将前修课程知识融为一体,进行充分的消化吸收,从而形成能够脱离课本的适应岗位技能要求的能力。因此,汽修综合实践课程的定位就是将汽车发动机维修、底盘维修、电气维修以及电控系统维修等知识与技能进行综合,在专业知识学习与岗位技能形成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2课程内容设计

基于课程的定位,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须满足以下特点:一是本课程的内容要面向岗位技能的实际需求;二是本课程的内容要体现前修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三是要突出学生岗位技能的培养[3]。根据以上特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2.1紧跟汽车服务市场

课程的功能定位是为学生顶岗实习奠定技能储备基础,因此,课程中所设计的实训项目应符合未来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可靠性得到了很大提升,维修服务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根据以往的经验去设计教学内容,可能会出现脱离企业实际的情况。为此,通过到小拇指汽车服务会所、途虎养车、广东中域科技有限公司等省内维修企业深入调查,理清了汽车维修企业技术人员的日常主要工作内容,根据实际的岗位技能需求,确立了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按照汽车维修岗位实际工作内容的出现频次,将工作内容划分为高频次工作、常见性工作、一般性工作和偶发性工作四类。其中,高频次工作主要包括车辆的保养、轮胎更换、发动机系统故障检修、空调故障检修、车体钣金与喷漆等内容。常见工作包括四轮定位、底盘异响检修、发电充电故障检修等。一般性工作主要包括发动机大修、空调压缩机故障、转向系统故障等内容。偶发性故障属于不常见、偶尔会遇到的不确定性故障。根据上述调研结果,课程内容设计了汽车保养维护和常见故障诊断两个大的模块。汽车保养和维护模块包括汽车一、二级保养的操作,这是维修工最主要的日常工作内容。故障诊断模块主要包括发动机启动困难、工作无力、燃油消耗异常以及空调不制冷等高频出现的故障,也包括了底盘异响、充电发电故障检修等内容。通过这些项目内容的训练,学生基本可以应对未来日常岗位工作需求。

2.2合理衔接前修课程

既然课程的定位是将汽车发动机维修、底盘维修、电气维修以及电控系统维修等前修课程知识进行综合,实现专业知识向岗位技能的转变,所以,本课程的内容必然与前修课程密切相关,但侧重点却有所不同。故本课程的内容设计必须要做好与前修课程的衔接[4]。一方面,本课程要涵盖前修课程的主要知识点,体现课程综合的特点。前修课程是按照知识的结构,将汽车分为发动机、底盘、电气、电控等几个部分,但汽车维修工在实际工作中,是需要根据故障的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判断,逐步检查确认故障点到底是哪一部分。所以,本课程的内容采用以故障现象分类的项目教学设计,在故障现象的分析中,综合运用前修课程的知识。为了让学生对汽车的部件连接关系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在课程中设置了综合拆装项目模块,通过综合拆装,使学生对汽车各部件的位置及连接关系、各传感器的位置及信号传输路线、线束的位置等建立起清晰的概念。另一方面,本课程为综合实训课程,课程内容与前修课程要密切分工,内容上只设置前修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类项目,在前修课程中已安排的单知识点项目不做重复安排。比如喷油嘴的清洗、刹车片的更换、轮胎动平衡、大灯的更换、空调冷却液的加注等类似的项目,放在前修课程中进行。本课程只设置需要综合运用多门前修课程知识的综合类项目,比如,发动机启动困难的原因,有可能是油路的问题,也可能控制电路的问题,而油路的问题又涉及到油泵、油管、喷油器等机械问题和电气问题多个环节。

2.3突出岗位技能培养

根据课程定位,本课程是为顶岗实习以及今后的岗位工作做好技能储备,因此,课程内容的设置要突出技能培养。在课程内容上设置了2个层次的训练内容,一是基础技能,包括各种保养、综合拆装;二是提高技能,主要是车辆实际故障的检修能力。通过一、二级保养项目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常规保养的技能,能够独立完成车辆的日常保养。通过综合拆装,一方面是使学生熟悉车辆各机构间的连接关系及在车上的具体位置,另一方面要达成部件拆装和零件更换等基本技能。提高技能部分的训练,主要以车辆故障的诊断与维修为主。打破汽车底盘、发动机、电气、电控各部件或单元之间的壁垒,使学生直接面对实际工作中的汽车常见故障,培养学生初步判断故障的能力,利用维修资料进行故障检测诊断的能力,以及故障排除及维修的能力。

3教法与考核

3.1教学方式

课程的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模拟真实工作场景,让学生独立完成维修接待、接车单填写、故障诊断与维修、质检交车等环节。教师只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进行提示性指导和最终的点评。通过设定的项目,培养学生对车辆故障现象的分析、判断、检测、诊断与排除的综合能力。目前,市场上车型众多,不同车型的结构、线束位置、针脚、元器件的阻值、信号的大小千差万别,在现实工作中维修工主要依靠维修资料进行故障检修。因此,本课程教学中,在故障诊断维修环节,重点培养学生利用维修手册、网络资源及其它维修资料的能力。

3.2考核方式

课程的考核突出能力的考核,采用非试卷形式,方式上采取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考核占比50%,终结性考核占比50%。形成性考核主要考察学生的训练态度、参与积极性和参与程度、团队合作精神、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项目完成的质量等内容,由任课教师在日常训练中考评记录。终结性考核在期末进行,学生个人以抽题方式决定考试项目,学生根据维修手册等资料,独立完成故障项目的分析判断、检测诊断、故障排除等工作,教师在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进行提问,根据学生操作过程中的诊断思路和流程、维修资料的查阅、检测仪器的使用、故障诊断的结果、故障的排除质量,以及回答问题的正确性等综合评分。重点考核资料、仪器的使用能力,避免死记硬背知识的考核。

4教学保障

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有良好的教学保障,教学保障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实训条件和课程资源[5,6]。为此,我们围绕师资、实训硬件条件以及课程相关资源进行了强化建设。

4.1师资队伍建设

为保障实践教学与实际岗位工作的紧密结合,在本课程的师资队伍上,采取了兼职教师与校内专职教师相结合的配备,以兼职教师为主讲教师、校内专职教师为辅助教师,以教学小组的形式开展教学。兼职教师主要来自学院长期合作的汽车维修企业,包括校内产教融合汽车修理厂和校外实习基地。兼职教师需经过严格的校内上岗培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其丰富的汽车维修经验在教学重点作用,另一方面又要保证兼职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能够将自己的技能传承给学生。

4.2实训条件建设

为保障教学,学校提供了近1000平米的教学场地,购置了日系、德系、欧系和国产市场主流车型实训车辆26台,购置车辆举升机、故障诊断仪、四轮定位仪、轮胎动平衡机、空调检漏仪、喷油嘴清洗仪等各类仪器设备,建设了14个汽车实训室,为本课程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实训条件。

4.3课程资源建设

4.3.1建立了理论题库收集建立了汽车维修相关知识理论题库,包含判断题400题、选择题240题。题库上传到学院网站,对学生开放,供学生课后学习,以掌握汽车维修必要的理论知识。题库还可以用于学生的汽车维修知识竞赛,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4.3.2建立了维修资料库和视频资源库通过收集与购买等方式,健全了国内各种厂家、车型的原厂维修资料,各车型资料包括机械部分和全车电路图等内容,资料以电子资源形式呈现,供学生实训时使用。建立了汽车构造与拆装、维护与保养、典型故障排除等内容的视频资源库,丰富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提高了教学效果。4.3.3建立了典型案例库通过走访维修企业以及浏览汽车维修主流网站等途径,收集整理了100个汽车维修经典维修案例。故障现象涵盖了发动机启动故障、发动机运行故障、空调故障、发动机冷却系统故障、传动系统故障、常见电路故障、灯光故障等。学生通过这些丰富的现实案例的学习,有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3.4编制了课程实训指导手册根据课程内容设计,编制了实训指导手册,实训内容的安排紧密贴合课程的内容设计,分为基础篇和提高篇两部分。基础篇的实训内容要求每个学生必练、必掌握,主要为汽车的综合拆装、维护与保养、以及部分典型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提高篇只针对学有余力具有较强钻研精神的学生,主要内容为汽车综合故障的诊断与排除。实训指导手册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相对固定,减小了教师授课内容的随意性,使课程教学内容更加规范。而且学生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事前预习,也可进行课后复习,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

5总结

汽修综合实践课程是学生进入职场前,在校内达成专业技能的最后一个环节,对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岗位技能有着极为重要作用。课程的内容设计必须紧跟汽车服务市场的发展,避免学校教学与实际职场工作的脱节。经过近几年的课程建设与实践,本课程对我校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需求,实现校内学习与职场工作的无缝衔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经验,也可为高职其它专业课程的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张传慧,袁金辉.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汽车维修综合性实训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才智,2011(6):272.

[2]任萍丽.高职院校汽修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建设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9(21):189.

[3]李天翔,解小琴,马骥等.校企合作下的高职综合实训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8(24):56-57.

[4]孔志春.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以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8):13-15,27.

[5]林徐润,庄培灿,杨帆.浅谈高职院校“专业综合实训”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24):162-164.

电控实训总结范文篇4

一、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学习方式多以强调合作与交流的小组形式进行。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可以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统一的效果。该次教学采用围绕教学内容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以“汽车节气门位置传感器故障诊断与维修”学习任务为驱动,通过创设独特的学习情景,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分析能力和沟通能力在内的各种职业能力,体现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特点。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活动反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思维过程,学会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境界。

二、教学资源分析

1.教材分析选用的教材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汽车电控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以及配合使用《THCEZX-1A型汽车整车电气系统实训考核装置技术手册》。2.学情分析授课的对象是笔者学院2011级汽车维修专业的40名在校学习一年以上的高级班学生。该次教学之前,该班同学已完成帕萨特轿车节气门位置传感器的功用、工作原理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帕萨特节气门体也已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电路故障诊断必需的工量具使用方法和实训考核装置的相关操作。存在的不足是部分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较差,特别是对电路图的理解掌握不足,逻辑分析能力较弱,对故障排除的方法掌握较少。3.教学环境分析教学地点:汽车电控实训室。教学设备:10台THCEZX-1A型汽车整车电气系统实训考核装置。教学工具:X-431解码仪10台、汽车专用万用表10块、世达工具车10台、帕萨特全车电路图10册,理实一体化教室。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使用解码仪读取故障码和数据流;会正确使用万用表在实训考核装置上检测帕萨特节气门位置传感器各连接点的电压、电阻等参数;会对所测电压、电阻参数与正常参考电压及标准电阻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查找故障原因,确定故障点。2.职业能力目标通过帕萨特节气门位置传感器的检修过程,发展职业能力。通过“解读用户报修→阅读电路图→确定电路图中的测量点→编制检测计划、准备工量具→检测并进行故障分析→实际修理→交车验收”等实际工作流程体验,养成全程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小组成员进行探讨,借助教材、电路图、任务书来制订计划并加以实施,养成手脑并用、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3.情感目标模拟接待客户流程,养成知文明,懂礼仪的现代客服理念。培养学生的安全文明意识。小组成员互相协作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增强团队意识。评价分步跟进,引导学生手脑并用、主动参与,养成“先思而后行”的习惯,灌输快乐修车理念。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正确使用解码仪调取故障码及数据流,帕萨特节气门位置传感器故障分析,帕萨特节气门位置传感器的原理解读及电路图应用分析,故障检测流程及实训检测与维修练习。2.教学难点电路图中电气元件或接插件插脚位置与实际车辆的对应查找及数据测量,电气故障的诊断思路及方法。

五、教法和学法

1.教法案例教学法:为学生提供有关背景材料,让学生对材料进行处理、分析,最后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观点。任务驱动法:在案例中包含任务,学生以完成此任务为目标,通过自主探索,进行完成任务的实践。2.学法(1)分组实训法。设置帕萨特全车线路考核装置K31的故障(EPC灯常亮,加速踏板失效)。教师通过多媒体、实操演示后,将40名同学分为10个小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组长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在任务实施过程中,一名同学完成实训操作,其余同学观摩评价,并对该同学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建议。在课堂上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采用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学法。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采用多媒体和理实一体化教学。

六、教学过程分析

1.教学流程设计根据该章节内容,设计了汽车维修工作流程模拟图,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完成“汽车节气门位置传感器故障诊断与检修”工作任务,实现学生对帕萨特节气门位置传感器工作过程的理解,掌握线路分析检修和工量具使用的基本技能。2.教学环节设计(2课时,90分钟)(1)温故知新(5分钟)。待同学们分组坐定后,提问上节课所学内容,为本次课的实习做铺垫。(2)案例导入(10分钟)。通过实际案例导入本课,在实训考核装置设置K31故障,演示故障现象。每组学生利用实训考核装置观察故障现象,并且使用解码仪读取故障码及数据流。(3)分析原因及诊断流程(20分钟)。启发引导学生讨论并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可能原因帮助他们进行梳理归纳。(4)任务实施(45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摄像设备对本次实习的过程及注意事项提出建议,巡回指导并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实训操作。每个组的学生利用本组的帕萨特实训考核装置、仪器及帕萨特全车电路图,参考上述思路和方法进行故障诊断,确定故障部位。(5)评价小结(10分钟)。梳理本项目涉及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点拨学生将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其他领域,实现知识迁移。教师参与学生评价过程,协助学生进行检修经验总结,教师讲评。

七、教学感悟

电控实训总结范文篇5

关键词:职教课程;理实一体化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但是理实一体化课程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实训条件与学生人数的不匹配,最终在教学往往是对理论和实验内容进行拆分,课上教师通过多媒体进行授课,对知识点进行逐一讲解分析,实践课再进行实践操作。这种教学模式存不可避免的导致理论体系和实验体系不一定完全同步,容易出现两者知识碎片化、理实衔接不紧密等问题,学生上理论课时枯燥无味主动性差,在实践课上,学生又不知道操作的原理,然后照着老师讲的操作做完就算完成任务了[1]。总之,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不利于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实施,不能适应当前职业教育规模快速发展的现状。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职业教育信息化2.0的背景下,混合式教学灵活、及时和持续性的学习特点,被视为教育的“新常态”[2]。本文通过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施方案,重构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活动,进行理实一体课程教学的应用探索,希望解决在原有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弊端,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升教学教学质量。

1混合式教学的概念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两种或多种教学形式的融合,常说的混合式教学是指学生线上利用网络上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线下在有教师的课堂上进行面对面教学,通过线上与线下两种方式完成教学的过程。但是,混合式教学不仅仅是教学方式的混合,它强调的是在适当的时间,通过应用适当的媒体技术,提供与适当的学习环境相契合的资源和活动,让适当的学生形成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3]。第一,两种学习环境的融合。教师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教学过程从传统的教室延申到网络平台,以平台软件实现知识的传播。第二,两种学习理论的融合。在混合式教学当中,教师依据不同的教学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理论进行指导,依据各理论之间的关联性,结合学生实际的学习状况和教学目标[4]。第三,教学资源的融合。资源形式将不再局限于单一媒介,提供给学生的学习资源形式更加丰富。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利用线上教学资源进行学习,通过网络交互工具进行讨论交流,完成设计的教学目标。因此,混合教学并不是简单的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融合,更是对学习空间与时间的融合。混合式教学通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提高教学效率和提升学习效果的目标[5]。

2混合式教学的整体设计

混合式教学中,教学过程设计是多环节的组合设计,是围绕学生能力发展的整合设计。通过在项目化教学中常用“六步法”为引入到混合式教学的设计中,围绕解决工作中真实问题情景为目标,进行教学策略、教学活动及任务部分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以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5]。整个任务的设计以工作为导向,以工作过程反向设计教学,在进行项目设计之初,通过已构建拟实的工作任务,确定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以任务为导向,组织教学资源,形成相应的教学内容,同时教学内容在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整合。最后根据每个工作任务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设计评价方式,借助网络平台完成混合式教学学生学习成果评价,调整教学设计。其框架如图1所示。

3教学过程实施

本文以《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课程中电动燃油泵及控制电路检修教学内容为例,开展基于现有超星“学习通”的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和能力基础,按照基于六步法“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控制、评价”设计教学活动,将项目分解为六个子任务,监督评判学生各阶段的可视化成果,逐步引导和激励学生,促使学生主体完成项目以达成教学目标[6]。依托“学习通”线上教学平台的不同功能模块设计线上教学课前、课中及课后三个阶段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3.1课前分析

(1)任务情景分析:以解决工作中真实问题为出发点,围绕电动燃油泵这个知识点设置任务情景。例如一辆装备LDE发动机的科鲁兹轿车无法启动,入厂进行维修。维修人员首先使用汽车诊断仪读取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码为DTCP0628(燃油泵继电器控制电路电压过低),经过初步判断,要求对该车燃油泵及控制电路进行检修。

(2)教学目标分析:在知识和能力目标以描述电控汽油机燃油泵的组成、分类及工作原理。在过程和方法目标上完成电动燃油泵的电路图的识读和故障检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以引导学生互助完成电动燃油泵的拆解及其故障检修任务。

(3)教学内容分析:课程专业性强,实践要求高,知识点突出。确定本任务的重难点为电动燃油泵的工作原理、燃油泵故障的检修方法,针对以上重难点,设计线上任务点以及线下操作要点。

(4)教学对象分析:学生规模一般在40人左右,不符合符合小班制教学。高职学生对理论学习专注度差,在设计任务点的时间上以5~10分钟,任务点难度阶梯化设计。学生实践操作积极,但持续的时间有限,任务完成度不高。

3.2课中开展课堂活动

课堂活动的设计利用“学习通”课堂活动的功能模块完成教学内容,整个教学活动包括六个环节,更具内容分为线上与线下部分。

(1)资讯环节:课前在网络平台发放学习的任务工单,导学知识点,提供教学视频等资源。在这一环节利用“学习通”任务发方的闯关模式,将知识点分解为电动燃油泵的结构,燃油泵电路及电动燃油泵检修三个小的任务点,每个任务点包括视频,动画及PPT等内容。

(2)确学习任务:课前测试活动,任务测试活动设计;课中讲解测试活动并应用助学平台实现提问抢答,对于回答正确的同学进行加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决策环节:以任务工单为基础,发起答疑讨论活动,针对任务目标小组讨论形成最终工作方案。

(4)实施环节:学生分小组进行任务实施,学生在实操过程中可以实时观看教师的示范视频。该阶段任务分两次课完成,任务是按照各组制定,小组组长按照决策环节的内容进行分工,模拟真实的工作任务,解决问题。教师在此过程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并巡视指导学生规范操作,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解决小组个性化的问题,提高了教学效率,实现了个性化教学顺利掌握本堂课的技能点[7]。

(5)检查环节:分组检查小组任务完成情况,并展示项目完成情况,完成并上传任务工单。教学目标分教学内容分教学对象分任务情景分混合式教学评价(考核)反馈计划:分组,制定初步标分析决策:小组讨论形成容分析检查:核对工作方案完成质量资讯:理论知识讲解析实施:小组按工作方案进行实象评总结课堂反馈图1基于“六步法”的混合式教学框架

(6)评价环节:发挥小组组长对项目完成情况互评与教师评价结合的方式。线下评价成绩主要由纸质版的实习报告成绩,线上部分主要以项目工单及小组互评为主。

3.3课后教学评价

在混合式教学评价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所以在混合式教学评价既要充分体现教师、学习者、同伴等多种角色在评价中的作用,又要将线下团队协作学习活动和成果评价与线上学习平台数据分析的优势相结合,强化学习过程的考核[8]。最终的教学评价由线上以过程性评价和线下终结性评价两大部分组成。

(1)在评价过程上,以“六步法”的六各环节为基础,每个环节都利用“学习通”平台统计线上学习平台则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实时采集各种信息,提供动态数据可以支持教师灵活地调整和了解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任务点的完成情况。

(2)在评价内容上,通过线上测试题,线上讨论,线下任务作品展示等。测试题包括电动燃油泵的知识点试题,实训职业道德等内容。

(3)在评价形式上,利用“学习通”统计网络平台上学生查看资源、参与讨论答疑、参与在线课堂活动、课堂线上表现、线上测试、签到等所取得的学习经验值。通过平台问卷形成组长对小组以及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

4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理实一体课程中设计要点

通过对《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课程实施混合式教学。本文总结了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关键的要点如下:

(1)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核心仍然是学生能力的成长。只有选取合适的工作过程,才有利于学生将知识应用到实践操作中去,加深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课前教学资源开发的质量决定了基于“六步法”混合式教学的成败。线上教学平台教学资源的利用更加广阔,教学资源的形式更加丰富。教师在教学资源选取上要结合线下教学情况进行匹配。

(3)教师在设计混合式教学活动时,不能局限与传统的课堂,要灵活使线上学习资源,达到线上资源和线下教学活动的融合。

(4)线下教学过程中的评价环节通过网络平台完成,可以快速测评学生掌握情况,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感,及时优化线下教学。

(5)充分利用线上平台的评价工具,利用线上平台数据分析及时公布每次教学任务评价结果促使学生提高积极参与学习和讨论的热情,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5总结

职业教育信息化2.0的背景,混合式教学是教学模式变革的方向之一。职业教育注重应用型技能的培养,教学设计要满足技能的培养的规律。本文通过对理实一体化课程的特点与教学中不足的分析,引入“六步法”设计混合式教学整体教学活动框架,并进行针对性的混合式教学设计,确保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将“六步法”的六个环节融入到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教学内容分配到线上与线下。在实施混合式教学过程中,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教师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提出更高的要求。探究职业教育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需教师要不断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及时调整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樊楼英,楼赣菲,王野,等.混合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丽水学院学报,2021,43(2):95.

[3]李逢庆.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与教学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6,26(9):20.

[4]孔令帅.基于云班课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型构建与实施-以中职《汽车电子控制技术》为例[D].广东: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21.

[5]冯晓英,王瑞雪,吴怡君.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述评——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分析框架[J].远程教育杂志,2018,36(3):12.

[6]谢阳,黄丹妮,赵延杰.中职《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时代汽车,2022(4):5.

[7]龚璇.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职教课程的整体设计——以高职“数控设备制造与机电联调”课程为例[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3):5.

电控实训总结范文篇6

关键词: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实践

0引言

高职是培养优秀人才的主要阵地,教学水平直接决定了汽车检测与维修人才的培养。然而从当前汽车类职业院校教学情况来看,部分院校过于注重汽车专业知识的传授,忽略学生动手操作、创新与团队合作等能力的培养,导致汽车专业毕业学生的技能水平和汽车行业用人单位要求不符。因此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如何培养符合适当发展的人才,已经变成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1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目标不明确

要培养出满足社会与岗位要求的专业技能人才,必须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有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才能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开展,落实人才培养计划,所以明确的教学目标是首要解决的问题。但是我国当前许多高职学校在制定教学目标方面,对于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定位不明确,仍停留在传统人才培养目标上,没有适应新时展的要求,导致能力目标和企业具体需要不符,从而给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开展带来不利影响。

1.2缺少配套的实践教材

在高职教学中,实践教学占据较大比重,其教材建设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部分高职仍存在和实践脱节的理论教材,缺少实训教材,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材更是缺乏。即便是市场上出版实训指导书,但是由于与实践理论联系不紧密,指导过程单一,实训目的不明确,实训标准和工作岗位要求存在明显差异。并且指导操作图片少,不够直观,无法直接突出指导书的有效性,这样容易加大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增加学生在实训期间单独完成专业技能的训练,导致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从业要求。

1.3缺乏“双师型”实践教师

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培养高素质学生的关键,作为一名称职的专业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应精通专业,了解专业发展的脉搏,否则在教学中只能纸上谈兵。但是从高职当前人事体系实际情况来看,高职的教师大部分是学校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未进入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缺乏实践能力与企业经历。而具备丰富企业经历的技术人员没有机会参与到高校教学实践中,导致部分高职向开展实践教学模式时,由于缺乏“双师型”人才,只能开展传统教学与实践分开的教学模式。

1.4资金不足,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不完善

培养技能型的汽车专业人才,进行实践性改革,需提供多方面的条件与场地,才能做好探究与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工作,尤其是需要提供校内实验设备器材与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动手操作,同时提供先进资源与资料,供学生查阅。这些条件的实现,都与教育经费投入密切相关。但是由于每年国家从财政拨付的教育经费都是固定不变的,这些教育经费智能维持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如果需要作出改革是不够的,因此在进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中,若是不解决经费问题,一切都是免谈。

1.5教学与考核方法落后

虽然国家对汽车类专业给予重视,促进高职院校规模不断扩大,但是许多学校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并没有跟上时展的脚步,在实际教学上仍根据以往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注重理论教学,忽略教学和实践的有机融合,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另外,传统的考核体系侧重理论课考核,忽略实践教学的考核,导致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从而成为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职业技术教育的缺陷,因此尝试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教学中,将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教学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建立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综合的考核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2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分析

2.1明确教学目标

当前和汽车检测、维修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包括汽车机电维修和技术主管、车辆监测工和技术主管、车辆维修检验员和技术主管、车辆技术管理员和技术主管,因此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方面,应着眼于“高技能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密切关注社会工作岗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与优化教学目标,努力培养出综合型的技术人才。以某———————————————————————作者简介:唐杰(1982-),男,江苏泰州人,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汽车维修。航天工业学院为例,多年来该校在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改革方面进行探索,初步形成以汽车检测与维修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工学结合——技能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教学方面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多层次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根据学校的专业特点与实验实训条件,将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实践教学部分划分成2部分:校内技能训练与校外综合技术,借助校企实习实训平台,根据基本技能培养、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和专业综合能力培养的方向,实现教室和实训室融合、教师和技师融合、实训室和维修车间融合、学生和企业职工融合,建立两个平台、三个阶梯递进、四个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2.2根据企业岗位标准,完善实践教学内容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实践课程较多,在选择实训教材方面,不仅要重视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还要重视实用性,尽可能选择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规划教材,并根据实训室的设备与教学环境,调整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教学计划,加大实践教学在专业理论课与专业技术课程教学过程的比重。例如某校在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方面,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完善原有的教学课程,并根据实训室设备与教学环境,编写《汽车自动变速器实训指导书》、《汽车故障检测与排除实训指导书》、《汽车拆装实验指导书》和《汽车电控技术实验指导书》等实训课程指导书,结合新的实训内容体系需要,将实训内容分成2个层次教学,第1层分为常规电气、手动变速器/传动桥、发动机机械维修、悬架和转向系统;第2层分为发电洞电控技术、制热/空调技术、制动系统、自动变速器/传动桥,最终以汽车维修服务企业的岗位要求为标准,以项目工单将实践内容、要求和考核标准发给学生,形成围绕工作过程的综合性实践内容体系。

2.3完善教学团队,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质量,必须有一支强有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因此学校必须通过以下措施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①选择教师进入到教育部认可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学习培训,加强自身实践培训,经过培训合格后取得双师资格证,提升专业师资队伍的时间能力。②安排教师参加有关培训,并取得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或者是有关专业资格证书。③安排优秀教师进入到合作企业中顶岗实践,时间至少为6个月,从而提升专职教师中具有企业生产一线工作经历的比例同时,取得有关专业中级及以上的技能证书,确保教学内容的实现性与先进性。④安排专职教师进入到实训室与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参加实践锻炼,并通过教师互讲、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研讨、企业技术人员讲解、教师实践操作的方式加强对实践技能的锻炼。

2.4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

作为高职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办出特色的支柱,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因此必须加大资金投入,遵循实用性、开放性和先进性的原则,根据完善现有、更新技术、提升质量、保持特色、争创一流的办学理念,加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实训中心建设。以某职业学院为例,该校在基地建设方面投入600万元,先后建设汽车性能和安全检测线、发动机构造、汽车仿真、汽车综合性能、自动变速器拆装、发动机性能、汽车故障检测和诊断、汽车电气实验、汽车舒适系统、汽车电子、汽车美容、汽车底盘以及汽车运行模拟等实训室,形成集教学、培训、生产服务、职业技能鉴定以及技术研发为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然后根据互利互惠、合作共建、校企共赢的构建思路,与当地真龙汽车销售、玉柴发动机、公交公司大修厂、桂林东风雪铁龙4S店、通用别克4S店、光源一汽丰田汽4S店、广州本田4S店以及东成汽车销售等有效公司联合合作,开展16家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加强学生在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的实践训练,提高学生职业岗位能力。

2.5创新教学与考核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为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出知识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学会灵活运用的技能型汽车专业人才,应重视实训项目的模块化、工单化,通过项目教学法,让学生直接参与项目的全过程,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5]。以汽车底盘构造为例,在传授理论知识前,需要安排学生在实训室中拆装练习有关零部件,思考运动机理,然后进行理论课程系统学习,解决学生遇到的学习问题,最后安排学生参与到实训室重新实训,通过培养学生拆装技能,让学生根据实物回顾理论知识。另外,课堂考核模式也突破传统闭卷考试模式,结合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型,通过自我评价(占20%)、教师评价(占50%)和小组互评(占30%)的评价方式正确评价学生实训成绩。

3结束语

综上,对于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是永无止境的,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进行深化改革与创新,明确教学目标,根据企业岗位标准,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团队,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创新教学与考核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乔美,林龙,朱北平.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实训教育模式的改革与探讨[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5(9):144.

[2]罗程.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商情,2014(22):248.

[3]叶坦.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实践模式开发[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64-65.

[4]盛雪莲.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方法改革探究[J].汽车与驾驶维修(维修版),2017(11):82-83.

电控实训总结范文篇7

关键词:双一流学科;地方性高校;自我完善;校企合作

教育是兴国之本、强国之基。坚持以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为核心,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一流的学科。“双一流”建设的提出,使各高校自立于“双一流”建设当中来,在充分发挥各高校自身学科特色的同时,给高校带来了挑战和机遇。特别是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支撑,同时也给予地方性大学、普通本科院校在某一或若干领域跻身“一流”行列提供了机会,有利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已成为优化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柱。教育教学模式在“双一流”建设中对于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起到了核心和支架作用,鼓励特色发展、实行分类推进,指出高校应根据自身特色实现差别化发展,成为优化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杠杆。这需要所有高校教师对大学生进行先进科学知识的传授,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其目的是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级人才。随着“双一流”学科建设的考核,各地方性高校加速高层次人才引进、追求短期速成发展绩效的趋势加大。

一、“双一流”背景下地方性高校教育教学建设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学科建设的要素有待提升。学科建设的要素有待提升。我校车辆工程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教育部首批“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省特色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和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汽车制造与维修”紧缺人才培养基地的主要依托专业。但目前我院专业建设上存在知识创新有待进一步探索和高质量人才有待培养和引进等问题,从而导致高水平论文和高层次。获奖指标有待提升,同时黑龙江又处于特殊的地理区域位置的差异化特征,这无疑又阻碍了高级人才的引进,这又增加了我们在建立一流学科方面的困难。(二)适应课程体系构成调整和面向社会的视域建设目前在大学实施的“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专业基础课的学时相对减少,如何在课程内容多与学时少的矛盾、保证教学质量不变和满足社会的需求的情况下,合理调整理论教学和实验课学时,培养出面向社会需求的人才,是目前亟需思考的问题。(三)授课内容应与时俱进。授课内容应与时俱进,目前选用的教科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内容偏旧、更新速度慢等问题,单依靠参考其他参考资料来更新我们的教学内容、补充教学内容是无法满足教学和学生应知应会的要求。(四)知识和技能一体化体系有待探索。对学生在知识摄取和技能训练方面的脱节导致无法有效地提高其应用动手能力。我们可以多借鉴国外和重点高校的先进教学理念,使教学形式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体制和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建设可以培养人才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一体化体系仍有待探索。

二、学科建设教师整体素质提升与创新

社会的需要、时代的呼唤,教育要发展,都要求教师要终身学习。提高教师整体水平,强化教师自我完善。新世纪教师应具备“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持续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价值观和终身学习观。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在职教师应在工作之余攻读非全日制教学模式的博士,参加非全日制博士的学习,对自身专业课程系统学习,有利于提高其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同时学校应对教师攻读在职博士提供机遇,提倡高校开展在职博士的学习和进行深入的教学工作。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攻读博士学位提高教学团队的建设和教师团队的专业素养,高校教师在读博士期间可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促进本校教育教学的发展,为教育教学的提升提供有利保障。其次,由于博士学位是我国的最高学位,通过在职博士学习能够系统地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从高校教师个人发展需要方面,了解本专业的前沿,掌握时代的发展进程,扩展知识面,也可以提高本校教师自身整体水平和院校间的竞争力。同时车辆工程专业还组织教师参加了各类学习培训。如:“数控机床装调修”培训、交通部培训班的学习、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举办的工程教育认证培训、澳门科技大学专业认证培训、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国家专项资金申报暨资源综合利用国家优惠政策解析专题研讨班的培训、全国机械职业院校先进制造技术之逆向工程与三维检测技术高级研修班等。通过培训教师进一步开拓了视野,了解了前沿教育的发展状况,进而强化了车辆工程专业今后的工作和科研方向,促进了科研的发展与提升。

三、课程体系的构成与课程内容的更新

(一)提炼教材精髓,融合社会发展现状。首先教师应该了解教材的基础知识,把学生应掌握的教材中的基本内容提炼出来,然后再找出重点和核心内容,在缩短学时的情况下,系统地讲授教学内容,同时再结合自身查阅的资料和自身的科研经历,及时更新教材中的陈旧内容。例如:车辆工程专业中,以发动机原理这门课汽车化油器式为燃料雾化手段的发动机,目前已停止生产,对于这部分内容我们只做简单介绍,重点讲授目前使用的进气道电控喷射发动机技术和缸内直喷发动机技术。还有在汽车排放与控制技术一门课中,汽油车标准有国II、国III、国IV、国V和国VI排放标准的净化方案。不同时期汽车排放标准不同,排放限值也愈加严格。由于汽车排放标准越来越高,对汽车发动机机内排放和后处理净化技术的要求就愈来愈高,汽车发动机采用净化方案日趋复杂,排放限值的要求也会越来越小。(二)加强基础知识,与教师科研相结合。夯实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之前复习上节课内容,总结上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然后提出设问引出本节课的授课内容。这样既复习了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又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学习状态,并跟着老师的思路,接受新的内容。这样更利于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加强科研提升,拓展教学内容。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的科研内容和科研项目经验融汇到课堂中,使学生能够夯实理论知识,掌握科学知识的前沿,学有所用,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例如柴油机电控柴油喷射系统,以前是电控柴油喷射系统时间控制式电控燃油喷射系统,是借助于电子控制手段控制油路高压油路泄压电磁阀的开闭时刻来控制喷油量,但存在无法精确计算喷油量问题。现在采用电控高压共轨系统,由高压油泵把来自低压输油系统的燃油泵入一个公共油道,通过设置于高压油泵上电磁阀控制和调节其共轨中的压力,精确控制安装喷油器上的电磁阀开关,实现燃油的高压喷射,改善了各缸供油的不均匀性,从而降低了柴油机的工作粗暴和污染物排放。(三)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相融合。车辆工程专业是培养适应未来经济建设与汽车发展需要人才的摇篮,所以,要培养汽车专业人员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并有效拓宽其知识面、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效地提高汽车专业人员综合素质,使其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以适应在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从事车辆设计、制造、试验、检测、管理、科研及教学等工作。为使学生毕业尽快适应社会,学院加大校企合作,建立和联合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0余家,提供给学生校外实习和实践的机会,使学生能亲身体会到汽车应用技术方面的知识,为其走向社会、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创造了有利条件。我院与德国博世国际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高校—企业人才培养联合体;与中寰卫星导航通信有限公司共建实验室“商用车联网大数据监控管理服务中心”,该中心具有运营功能;与黑龙江省龙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恒督交通安全技术研究所、中寰卫星导航通信有限公司校企共建“智能交通学院”,创新产学研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办学模式,与企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合作,以期培养更优秀的专业人才。

总之,我国“双一流”学科的建设,主要是在教师自我完善、自我提升、严谨笃学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院校间的竞争力;在教师授课内容方面,与时俱进、满足社会发展要求,使学生学有所用。同时,加强校企共建、校企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构建科技创新链和产业创新链,为培养创新人才搭建桥梁。

参考文献:

[1]苏涛,唐雪梅.“双一流”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生态圈的构建[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3):307—310.

[2]赵渊.我国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路径依赖及其破解[J].中国高教研究,2019,6:27—32.

[3]刘慧林.黑龙江省普通高等教育结构调整问题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2(3):3—5.

电控实训总结范文篇8

关键词:汽车;电气设备;维修课程;分组教学;实践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汽车产品已经逐渐由传统机械型产品向着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变,汽车技术的升级引进了大量电控技术,使汽车的驾驶和乘用体验得到了相应提升,同时汽车的稳定性、可靠性也得到了大幅提升[1]。与传统汽车电控技术相比,现代化汽车的电控技术更趋于复杂化,并与液压、网络、信息等技术进行了有效融合,汽车中所使用的电器元件也不断增多,复杂的线路布置对于汽车电路系统的检修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高等教育中的汽车维修专业,电气设备维修课程是学生学习阶段的一项重要课程,面对社会对于汽车维修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加大,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方法创新提高教学效果,是高校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而对传统电气维修课程开展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有效手段[2]。

1汽车电气设备维修课程实施现状

汽车电气设备维修课程是汽修专业的一项重要专业课程,需要学生具备汽车电气系统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电气系统维修的实践能力。该课程的教学过程涉及到汽车电气系统的总体布局,学生需要以汽车各部位的电气元件功能及布置特点为知识基础,将电气线路知识和故障检测知识应用到故障检修的实践中。汽车电气设备维修课程对学生的要求就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重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汽车电气系统故障问题的能力。由于教学过程中涉及的知识内容较多,课程教学中往往存在理论知识讲解偏多,实践操作不足等问题,同时复杂的电路知识和检修技术不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实际质量不高。总体上讲,大多数学校的汽车电气设备维修课程的教学方式仍旧沿用传统的模式,教学中多采用教师主导的方式进行理论与实践教学,这种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单一和呆板的问题,学生的被动听讲导致实际教学效果不佳。同时受限于教学设备的局限,学生的实践学习存在不足,而且很少接触先进汽车电气系统的维修实例,导致学生的学习纸上谈兵。与此同时,教学中使用的电气相关教材理论知识相对陈旧,已不能满足汽车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这为学生解决新车型的电气故障问题带来了难度。教学过程中,理论型教师偏多,而优秀的“双师型”教师严重缺失,导致教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引导不充分,学生处理汽车电气系统实际问题的能力严重不足[3]。

2汽车电气设备维修课程分组教学的必要性

汽车电气设备维修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特征,对于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而言,要全面地掌握电气、液压、通信、传感器等关键技术存在较大难度,知识体系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电气维修实践课程的实施。同时,汽车电气系统维修实践课需要以汽车作为基础,大部分学校存在着实践车辆和维修检测设备不足等问题,导致学生得不到充分的实践训练。针对这一情况,合理实施分组教学法能有效改善以上问题。分组教学法在汽车电气设备维修课程中进行应用具有以下优势,一是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分组教学的形式使学生建立学习小组,学习过程中的任务和维修实践环节通过学习小组集体完成,小组内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集体观念,通过互相讨论和互帮互助的形式解决理论和实践问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有利于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分组教学的形式增加了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之间取长补短,理论好的学生带动理论较差的学生,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带动实践能力弱的学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是方便教师集中指导,教师不再面对单个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指导,由于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教学,很多教学问题在学生的相互讨论与合作中被妥善解决,教师只需针对小组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开展指导,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四是有利于有限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采用分组教学形式,学校需要提供的车辆、设备、检测工具数量随之减少,设备的分配更加合理,小组成员随着配合时间的延长逐渐形成默契,通过组内分工合作,利用有限的学校设备完成复杂电气系统维修任务的能力也会随之提高[4]。

3分组教学法应用的实践情况

总体上讲,分组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形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为验证分组教学的合理性,针对2019级汽车维修专业的两个班级(汽修1班、汽修2班)开展了分组教学的实践,并选择另外两个情况相近的班级(汽修4班、汽修5班)作为对比,以汽车电气设备维修课程为基础进行了具体实施。对于采用分组教学法的两个班级,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分组,每组5~6人,并选出每组组长,负责管理小组的学习和实践情况,每个小组自主设计学习目标,并在组长的领导下参与实训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进行学习和实践过程的指导,并为小组的工作开展提出建议,确保小组每个成员充分参与其中。在对汽修1班、汽修2班开展分组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过程中的很多项目和任务都以小组的形式,教师需根据小组特点适当改进传统的教学内容,使学习小组时常处于分工合作、密切交流的状态中,避免出现部分学生无事可做的现象。对于有限的教学设备和实践车辆,教师做好小组之间的调配,并以小组为单位及时进行技术指导。教师还要引导小组之间互通有无,协调使用检测、拆装及维修设备,减少实践课程中的设备冲突问题。经过整学期的教学法实践,四个班级的学期平均成绩如图1所示,可见采用分组教学法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论知识体系的形成,并显著提高学生对于汽车电气系统的实际维修能力。图1分组教学法应用对比情况

4分组教学法应用的实践总结

通过对汽车电气设备维修课程的分组教学法应用实践,可见分组教学法具有一定的教学先进性,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学生之间沟通交流增多,有效促进了每个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二是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在组长的组织下,小组成员能够分工合作,并形成集体荣誉感,能够在相互配合过程中解决难度较大的电气设备维修任务;三是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分组教学不仅减少了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还通过小组轮回练习缩短了教学周期,且学生通过反复训练提高了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利于短期内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5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合理的分组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汽车电气设备维修课程的积极性,更能够得到理论、实践能力的全方位提升。细化教学要求教师应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并充分掌握学生的个人情况,做好指导、引导和补充工作,做到教学资源的合理分配,以此保证分组教学的合理实施。

参考文献:

[1]黄华仁.浅谈高职院校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改革[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3(6):96-97.

[2]李书舟,容慧.信息技术与高职汽车电气检修教学融合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7(5):33-35.

[3]廖腾辉.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J].内燃机与配件,2019(8):230-231.

电控实训总结范文篇9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实施

本研究仅针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和课程实施过程进行研究。

一、人才培养方案

针对全国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开设情况做一下比较。1.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是按国家要求标准要求进行,教学内涵可在课程实施中加以评价,这里不作比较。2.汽车专业课。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专业课是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汽车各个系统的共性所能列出的四个系统。按照系统化教学方式应采用发动机、底盘、电气、电力电子驱动四个系统进行教学,但由于要突出新能源专业核心课,人为的将发动机、底盘、电气三个系统作为专业课统一在“汽车构造”“汽车电气”“汽车电控系统”来代替,而将新能源汽车特有的课程独立成专业核心课。3.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应包括“汽车机械制图或识图”“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汽车机械基础”“汽车单片机技术应用基础”“汽车电力电子技术应用基础”“汽车总线技术应用基础”等。下面针对四门课如何开设加以说明:(1)“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未作知识更新,在直流电部分未重点补充电动汽车高压直流供电网电路及其防护;在电工交流电部分未重点补充电动汽车交流供电网电路及其防护;电工学中电机部分只有异步电机,未重点补充电动汽车永磁同步直流无刷电机课程。最后,要将晶闸管内容转置“汽车电力电子技术应用基础”中讲解,晶闸管明确为电力电子元件。(2)“汽车电力电子技术应用基础”。据统计截止2020年几乎没有一家学校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开设“汽车电力电子技术应用基础”课程,这是全国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基础课的重大失误,是脱离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国家汽车教学标准的一个证明。追其原因一是不知道新能源汽车的变频器、车载充电机、DC/DC转换器等全是电力电子方面的应用,从而未开设本课程;二是没有现成的教材和先例资源,导致教师或专业负责人无法照猫画虎。(3)“汽车单片机技术应用基础”。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大部分都开设“汽车单片机技术应用基础”课程,但在内容上未做出相应的改变,属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汽车单片机技术应用基础”在内容缺失上的失误。追其原因一是不知道新能源汽车的变频器、车载充电机、DC/DC转换器、未来智能汽车零部件等都是采用数字信号处理类的并行单片机,而非8051这种串行单片机,从而未开设本课程;二是没有现成的教材和先例,无法照猫画虎。(4)“汽车总线技术应用基础”。“汽车总线技术应用基础”在内容上未做及时改变,属内容缺失。追其原因一是不知道新能源汽车在LIN/CAN/FLEXRAY/MOST/ETHERNET等五种网络的都有应用,而仅对LIN/CAN内容进行。目前的状况是总线共有7层,按要求高职高专只要掌握第6、7层即可,实际第6和7层没有做到电路原理和应用相结合,这即是教材开发的问题,也是师资问题。4.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核心课。目前全国有三种类型的专业核心课实施方式,优缺点如下:(1)第一种将“新能源汽车技术概论”“纯电动汽车构造原理与检修”“混合动力汽车构造原理与检修”“燃料电池汽车构造原理与检修”这四门课作为核心课,本质是按新能源汽车纵向发展的类型。方案看起来新能源汽车特征明显,但实际操作时重复内容需要加以避免。(2)第二种将“新能源汽车技术概论”“电池及电池管理系统原理与检修”《电机及电机控制系统原理与检修”“整车控制系统原理与检修”这四门课作为核心课。本质是按新能源汽车共用的技术进行开设课程,缺点是将电池、电机这种教材中一章级别的内容上升为一门课程有升级内容的趋势。不利于高职高专定性不定量学习的宗旨,也易割裂电池、电机等彼此之间的联系。(3)第三种是将新能源汽车的传统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的共性和特性全部提取出来形成“汽车发动机构造原理与检修”“汽车底盘构造原理与检修”“汽车电气构造原理与检修”“汽车电力电子驱动系统构造原理与检修”四门课程作为核心课,本质是按新能源汽车共用的技术基础进行开设课程,是未来所有汽车专业开设的课程。目前这种方案中不能明显体现新能源汽车的课程,并不适合当前新能源汽车专业核心课程一定要突出显现的情况,适合新能源汽车大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届时人们不再称新能源汽车为新能源汽车。5.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方向课。高职、高专学生的专业方向有汽车研发服务、生产制造与装配、售后技术与服务三个专业。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方向应侧重在新能源汽车研发服务工作、汽车制造与装配工作、汽车售后技术与服务工作的具体应用的教学内容研究,而不是将新能汽车的结构、原理本身要做明显的专业区别,因为新能源汽车结构、原理与燃油汽车除电力电子驱动系统外,并无区别。6.其他拓展课。目前,通常将智能汽车无人驾驶汽车技术、车联网技术等作为拓展课,不再说明。

二、课程实施

目前,系统化分层递进、模块化教学、理实一体、过程考核的教学方式是普遍认同的先进教学方式。1.系统化分层递进。目前系统化分层递进存在的问题是教学内容没有系统化,或者将汽车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内容划分理解为递进。典型的错误之一。机电分开教学,非常不利于整体认识,同时易受更换教师的影响,极大降低了教学质量。分层递进正确的理解应是第一阶段对汽车的构造和电控部件的元件进行全面结构的认识,这样有利于整体认识,这层只是认识的浅而以;第二阶段对发动机各系统进行深入学习,比如系统原理图、电路图、诊断等。对于专业基础课,由于要求不是很深,教学定性而不定量,就不要再分层教学了。2.模块化教学。模块化教学适合相对独立的一个系统+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封装模块。存在的问题:一是模块定义发生错误。如一个汽车部件就是一个模块。这样的模块本身没有任何意义,一个模块放到现实学习中没有其解决实际问题的环境,就失去了模块化的意义。二是限于学时就采用挑选模块的教学方法,而不采用通过课程开发或新教法来降低学时。3.理实一体。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方式存在将在理实一体教室上课叫做理实一体教学的问题,没有充分发挥理实一体教室的作用。原因:设备维护不到位,不能用,无法用;教师不具备设备的使用与操作能力;不能制定典型实训教学案例;学生过多,教师无法边进行教学边进行管理,导致教师不愿上实训课。部分教师不愿上实训课,上实训课也不能实现在实训中把理论知和实践操作结合起来。4.过程考核。采用过程考核是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课必须进行的改革,没实施过程考核的必须实施过程考核。存在的问题:一部分学校专业课仍没有按过程考核实施;大部分实施过程考核的学校中很大一部分考核还是答几道问答题或上车找几个部件就成为了过程考核,过程极其简单,没有典型的工作任务。职业技术学校的过程考核是以学生毕业后一、两年最典型的工作任务作为考核的必选项,从必选项的操作学习中掌握基本技能和学习方法。目前的状况是任务不具有典型性;典型任务的数量不准确;典型任务的实施达标率;还有造假现象。5.网络资源平台。在网络化学习时代,学校是否拥有自己的网络化教学平台,资源的内容是否满足使用需要是教师教学能力成果展现的一个集中体现。目前学校情况是:一是无网络平台;二是有网络平台教学资源质量差;三是盗版别人的资源使用的问题严重。

三、总结

电控实训总结范文篇10

摘要:以就业为导向,实施“订单式”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重大突破。机械自动化专业实现“订单式”培养应从专业课程设置与调整、“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实施“双证书”制度等方面进行具体实践。

一、机械自动化专业发展现状

随着现代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力已经不断地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也同时在不断的提高,现代企业中大量机器设备参与生产的全过程,产品的数量、质量、成本、能源和资源的消耗为设备所左右,机械设备日益向大型化、精密电子化、自动化方向发展。然而,机械自动化专业价值观念结构比例失调,造成人才匮乏,已经不适应目前现代机械自动化技术设备的操作和维护管理等项工作。目前,我国高级技工、技师占技术工人总量的比例只有3.5%,发达国家高级技师占35%,高技能型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世界制造业加速向我国的转移,今后一段时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要以制造业为重点加速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因此,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培养机械自动化技术专业面向生产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是当务之急。

二、机械自动化专业实现“订单式”培养的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就教学培养目标而言,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掌握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等技能型人才;就教学模式而言,是以提高能力为中心,以满足岗位或职业需要为导向的素质教育。机械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掌握工业自动化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又具有熟练操作、调试与维修机械电子自动化设备技能的生产第一线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本专业毕业的学生主要从事机械电子自动化设备及数控设备的操作、保养、调试、维修、工艺编制、运行管理,一般复杂程度机械、电子设计工作。周济部长在第三次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实施“订单式”培养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功范例,是办学模式的重大突破。所谓“订单式”培养就是以企业用人订单为依据,组织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通过“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学生,岗位针对性和适应能力强,加强校企合作,有利于专业和学科建设,使办学贴近市场,其优是能最大程度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订单式”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订单式”、“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能够确定学校的发展定位。高职教育体现在专业设置上则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很大的灵活性,其专业内涵应体现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按照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要求,天津滨海职业学院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港区为依托,以高职教育改革为契•59•机,适应天津市工业重心东移的战略要求,以为天津滨海新区建设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支持为生存和发展的立足点,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技艺型、技能型人才作为学校的任务,培养适应天津滨海新区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深化学校的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以能否实现学生的培养目标来衡量的。学校与企业共同努力做好加强专业建设、调整培养方向、修订教学计划、调整课程结构等工作,从而使教学改革以企业发展的需求为源头,增加改革的力度,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3.加强学校的师资建设。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有计划的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去锻炼,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时掌握专业发展方向和前沿知识,使课堂教学不仅具有理论性,更应具有实践性。

4.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训。企业为学生进行专业实训提供便利条件,使学生有条件接触企业正在运转的设备,走向“第一线”实习岗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我院机电工程系机械自动化技术专业从近几年的招生情况看,招生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2001年至2004年分别为14人、37人、55人、94人。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机电系机械自动化专业同天津勤美达工业有限公司建立了“订单式”培养关系。我校于2004年年初正式同该厂签定了实习协议书。该企业将作为我校机械自动化专业的实训实习基地。机电工程系机械自动化专业教研室全体教师积极支持本专业实行“订单式”培养所进行的专业改革,在此将我们所做的点滴体会进行总结,恳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三、机械自动化专业实现订单式培养的实践

1.专业课程设置与调整

天津勤美达工业有限公司坐落于天津市塘沽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塘汉公路0-10号,成立于1992年11月,资本金额两千零五十万美金,是滨海地区的一家具有生产开发能力的台资现代化铸造厂。面向全世界各企业生产汽车用铸铁制品、电动机铸铁制品、机械用铸铁制品、手工具铸铁制品及建筑工程用铸铁制品等多种产品。该公司具有世界一流的软件环境,具有国际先进的硬件设备、数控加工中心等。实现与企业的“订单式”合作关系,我们认真思考如何建立起以形成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式的课程教学体系,为此我们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课程建设为

模块式,不同的组合形成不同的专业方向,灵活适应企业“订单式”培养的需要。

(2)形成“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制订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的要求细则及考核标准,渗透职业素质培养。

(3)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训练性和实用性。

(4)强化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突出能力培养,并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采取多种能力训练方法。我校机械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前两年在本校及其它实训基地进行理论与实践课的基本学习与训练,第三学年在天津勤美达工业有限公司实习;目前2005年毕业生已有三十多名学生在该厂进行实习锻炼。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们重新修订了教学计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我们对原教学计划中的一些课程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公差与配合、互换与测量技术、模具设计基础、数控机床及编程、液压传动原理与实践、铸造工艺及实践、CAD/CAM实训等课程,删除了原教学计划中理论性较强、不符合企业需要的一些课程。本专业总课时为2510学时,理论课为964学时,占总学时的39.0%,实践课为1546学时,占总学时的61.0%,理论课与实践课之比为1:1.6,加大了实训实习课时比例。

2.“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

实现“订单式”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是以形成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它的建立和实施主要靠“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来完成。因此,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教师由单结构的理论型转变为多结构的复合型。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采取的具体措施是:

(1)有计划地选派有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到现场进行实践锻炼,培养职业技能,使之尽快具有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能力;2004年暑假学校安排青年教师暑期社会实践,机械自动化教研室共有三名教师深入到天津港务局四公司、中港一航局一公司机械队等企业进行调研和社会实践,使专业教师在生产实际岗位上学到实用操作技术。

(2)从生产一线聘任有实践经验和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2004年4月我们聘请了天津一航局两位精通液压技术的总工程师结合我们实验室的液压实验台进行现场维修和指导,使我们的专业教师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密切结合起来,提高了实际动手能力。

(3)积极鼓励见习教师以实验室、实训室为主要见习岗位,让他们参与本专业的实训实习环节,熟悉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专业操作技能,逐步培养双师素质。

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教育部周济部长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要坚定这样的信念: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强调要加强•60•职业技能培训,采用多种形式推进产学结合,加强职业实训基地的建设。根据本专业职业岗位能力结构要求,建立以结合所学课程,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水平的训练基地。另外,还可以强化职业技能,使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使学生在学期间就取得一定的上岗能力。为此我们在校内建立专业化的实训室的基础上,基于教育教学的需要,我校除了与天津勤美达工业有限公司签定了订单式合作意向之外,天津盛港集装箱技术开发服务有限公司、天津石化机械制造安装工程公司与机械自动化技术专业2003级学生的订单培养合作协议于2005年9月实施。另外,我校还与诸如天津造船公司新港造船厂机械分厂、天津港务局第六公司等多家公司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协议,这些合作单位均有先进的设备条件和管理水平,并可安排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实践指导教师。除了与企业合作之外,机械自动化专业还充分利用校内的实验实训条件,机床电控及PLC实训室、电工实训室、液压实训室、电拖与电气控制实训室、绘图室等实训基地,另外还有金工实习车间和钳工实习车间。为配合职业技能训练课,今后我们还应该逐步筹建数控设备调试维修技能训练室、CAD/CAM模具设计实训室、材料实验室等。公务员之家

4.积极实施“双证书”制度,大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机械自动化专业的培养规格是学生在学期间应获得“中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证”、“电工安全上岗证”和“计算机力应用技术证”等证书,同时鼓励学生参加普通高校英语等级3级的考试,使学员毕业时能同时具有岗位需要的多种专业证书。大力实施“双证书”制度,使毕业生不仅有学历证书,还有至少一种职业资格证书,而且在学校课程学习和实工作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获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以提高学生的就业实力。以能力为核心,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上为学生获得职业培训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提供方便。机械自动化专业教研室在新调整的2004级教学计划中将职业技能取证培训列入了职业技能训练模块,使取证培训纳入正常教学环节。在机电系与产学研中心的共同努力下,机电系于2003年10月、2004年5月分别对机械自动化专业2001级、2002级共51名同学进行中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证和电工安全上岗证取证培训,两次考试通过率为100%。通过实施双证书制度,大力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