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控工程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11:20:34

测控工程论文

测控工程论文范文篇1

84年7月本科毕业于河工大自动化系,99年7月研究生毕业于哈工大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并获工学硕士学位,目前在读河北工业大学电机与电器学科博士;*年8月取得教授任职资格,*年3月聘任。自97年4月任电子系副主任,20*年8月任系主任/兼党总支书记。社会兼职: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廊坊市电子学会秘书长,电气工程(自动化)教育专委会理事、廊坊市科技局联系性挂职副局长。

二、主要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工作成果

1.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

系统讲授主干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9门,指导全部实践教学环节,主持或参加5项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课题并获1项河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促进产学研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电子工艺实训基地建设与应用)和多项院级成果和奖励:主持的《电子类技术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获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负责学院第二批重点课程建设《电工电子系列课程建设》,评为院精品课程;《综合测控实验室的建设与应用》项目获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参加的《开展以专业教研室为基地的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课题和河北省“十五”规划课题《大学生创新素质评价》课题的子课题已取得较好效果,在最近一届的大学生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中取得河北省1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和2项三等奖,这是历届的最好成绩,也是全省专科参赛校的最好成绩,并以此为契机成立了学生创新实验室。

主编了3本教材:《可编程器件EDA技术与实践》和《电子CAD实用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控制器局部网(CAN),院内出版,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双语教学的探索。

以第一作者发表教研论文3篇:《电子类技术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获教育部电工电子课程指导委员会优秀论文奖;《以大学科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电工电子系列课程体系》获学院/冀鲁豫,一/三等奖;《电子产品设计与工艺专业改革与实践》获学院教育观念与教学改革论文一等奖。

2.专业建设

主持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二专业的改建本科;主持省级试点专业电子产品设计与工艺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新增高职高专楼宇自动化专业完成*级高职高专教学计划的全面修订工作,体现应用性、适应性和实践性。

3.实验室建设

主持完成了电子工程系五年实验室建设发展规划和各年度实验室建设计划。形成了具有2个实习基地、2个技术中心和8个综合与专业实验室的实践平台。负责两项财政部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专项资金项目——电子工艺基地子项(重点学科实训基地420万)建设(现已完成)和;EDA技术与应用实验室(电子信息技术基础实验室)建设(通过财政部专家组评审)。

三、科研工作业绩

1.已完成项目9项:省级鉴定课题2项:《燃油、燃气锅炉单片机控制器研究与应用》、《变频调速恒压供水系列设备研制与应用》*年通过省科技厅鉴定,国内领先,并获学院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廊坊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完成或获奖课题7项:《GJ-Ⅱ型高压静电油烟净化设备》获学院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智能数显回弹仪》获学院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职业技能鉴定考务管理系统》获学院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负责的《集散式微机测控系统与研究》已验收;主持并完成《基于CAN总线测控系统的研究》,已经投入教学使用;主持完成横向课题《管道工程项目后评价软件系统开发及技术服务》和《原油管道结蜡模拟实验建设》,研究经费26.5万元.

测控工程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仪表测控技术

时代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快速升级,中国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也实现了创新。处于这样的环境背景下,中国的电力运输效率明显提高,同时成本得到有效控制。该技术的发展过程中,运用也更加广泛,使得工业企业的生产质量改善,人们的生活大大提高。当前,电力部门要提高带动电力工程自动化性能,对仪表测控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非常重视,并将新的成果在实践领域中应用,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且获得了社会效益。

1仪表测控技术的类型

仪表测控技术从技术的角度分类,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种为远程监控技术;第二种为集中监控技术;第三种为现场总线监控技术。其中,远程监控技术是仪表测控技术的重要部分,其所发挥的主要功能是对仪表系统的运转状态实时监控,如果存在问题能够及时发现,以具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快速解决。如果是集中解决距离通信方面的问题以及距离操作方面的问题,采用这种方法是比较有效的,在电气工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所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集中监控技术在仪表测控技术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其是将各种因素充分利用,包括操作系统、处理器、控制站以及网络技术等等联合起来,集中控制,将仪表中各种类型的信号充分反映出来,使得电力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有较高的安全性,提高稳定性。现场总线监控技术是仪表测控技术的重要发展趋势,可以全面监控仪表设备,将自动化监控网络搭建起来,能够做到实时监控。

2电气工程自动化中仪表测控技术所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电力工程应用自动化技术,使得工程作业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动化运行程度,尤其是针对仪表国建了测控系统,使得电气技术的应用效果更加,自动化水平大大提升。事实上,在开展相关工作的过程中,实际环境会存在各种干扰因素,导致仪表测控技术存在各种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仪表测控技术缺乏先进性

中国的一些部门在制造仪表设备以及对有关系统进行设计的过程中,由于精密加工技术不是很高,密封作业中所应用的技术比较落后,所以仪表产品在应用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发挥性能,缺乏稳定性。此外,中国的仪表测控研究过程中中,所获得的一些成果不能在实际的生产环节合理应用,严重降低了作业效率。此外,中国的电力部门没有从仪表测控作业的角度出发具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法,所有不能展开有关作业。

2.2仪表测控技术的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中国的电力系统规模化方向发展,处于这样的环境背景下,电力企业对于自动化工程建设增加了资金投入力度,仪表测控技术的研究开发被忽视,严重影响其发展,导致该技术对于电力系统发展需要以及社会需求都不能满足,就需要予以变更,这样就会导致电力系统不能高效运行,不仅影响经济效益,还无法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3仪表测控技术的组成结构

电力系统要维持安全稳定运行状态,就需要发挥仪表测控技术的作用,不仅可以满足电力企业生产需求,同时还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电力部门以及工作人员在作业的时候要合理应用仪表测控技术,对于该技术的主要结构就要充分了解,主要为远程监控技术、集中监控技术和现场总线监控技术。具体如下:

3.1远程监控技术

在仪表测控技术的应用中,远程监控技术是关键。电力工作人员对该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对于各种仪表系统实施监督控制,以使技术人员及时发现仪表问题,并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处理。通常而言,远程监控技术主要是在距离通信和操作上集中运用,其不仅是电气工程中比较重要的功能性系统,同时也是其重要的结构组成。

3.2集中监控技术

仪表测控技术系统要保持高质量、高效率运行,集中监控技术发挥基础性的作用,包括操作系统、网络、处理器以及控制站等相互作用,做到了控制集中化。通常而言,在应用该技术的时候,对于仪表的各种类型信号指示都会有所反应,由此提高了电气工程运行的安全稳定性。

3.3现场总线监控技术

中国的电力事业在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电气自动化工程受到高度关注,对于仪表测控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促使该技术向现场总线监控方向发展。事实上,应用该技术的时候,当仪表设备处于运行状态过程中,可以实现跟踪监控,在整个的电气自动化工程运行的过程中实现过程监控,使得现场监控具有实时性,可以随时获得信息,保证信息的真实可靠性,而且该技术的应用中还可以使得不同系统之间的监测功能之间有效连接,自动监督控制网络得以形成,由此达到全面监控的效果。

4仪表测控技术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4.1仪表测控技术应用中的控制要素

在仪表测控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对于控制要全面了解,以更好地发挥其功能。其一,对仪表测控技术功能实施检测,并对操作过程中应用的设备做好调整工作,确保其测试性能稳定,确认各项指标合格之后才能使用。其二,仪表测控技术应用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要求程序是经过证实确实有效方可使用。同时,还要根据具体的工作需要对程序进行优化和完善,保证仪表测控技术的功能充分发挥。其三,仪表测控技术应用的过程中需要一些数据资源,要保证所有的信息资源都能够及时获得,所有的测量数据都保证准确可靠。其四,仪表测控技术操作要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中进行,并根据需要采用相应的保持措施,对于现场使用的仪器设备还要做好技术维护工作。其五,所有的仪表测控技术操作人员都要经过培训,包括仪表测控技术应用元能力,有关设备的操作技巧等等都要熟练掌握并在测控的时候有效应用,对于所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所有接受培训的人员经过考核之后,各项指标合格才能上岗。其六,对仪表测控技术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要全面收集,并进行分析,并以报告的方式呈现。其七,仪表测控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要做好监督控制工作。现场监督控制的时候不需要全程参与的,但是要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监督控制人员对于测量数据信息要进行收集和积累,并做好分类工作,保证数据信息完整、真实、可靠。

4.2采用计量方式对仪表测控技术的应用性加以确认

仪表测控技术实施中所应用的设备在使用之前送到上级计量部门接受检定,平均每年进行一次重复性试验和定性实验,进行两次期间核查,结果质量合格,溯源完整。要按照规定的流程对仪表加以检定,与计量器具控制检定条件相符合,对于误差要采用合理的方法控制。

4.3仪表测控技术应用程序经过证实之后才能使用

在对仪表测控技术设备实施检定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计量检定规程进行,以最新规程为主。某个电力企业每年的六月份都要按照该规程的目录核对规程的变化情况。关于测量程序方面,在9月就公布计量程序文件进行,第二年重新修订,内容更加完善,而且更具有实用性,其中的各项数据信息非常可靠。仪表测控技术设备在技术上得到国家检定规程的支持,具体工作中,需要严格按照文件的规定执行,保证其质量。

4.4能够获得各种所需要的信息资源

仪表测控技术应用的过程中要控制好质量,要求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资源都能够获得,其中涵盖的测量数据都要有较高的准确可靠性。仪表测控技术操作中所获得的原始数据都需要经过评审,确保结果符合要求之后才能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操作,要保证格式的完整性。记录的数据信息要准确可靠,保证测量数据真实、可靠,保证较高的准确度。

4.5环境条件与仪表测控技术要求相符合

在仪表测控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对于环境条件有一定的要求,这是保证该技术有效实施的关键。具体的操作中,对于各项规程严格要求,才能保证仪表测控技术应用可靠。仪表测控技术与多种技术都存在密切相关性,诸如自动控制技术、工业自动化技术、仪器仪表以及计算机技术等等,根据实际要求选择不同的测控设备,对于运行环境条件也会有不同的要求,相应的规定也会有所不同。在仪表测控技术的应用中,要确保设备的经过检定合格之后按照规程进行,每个环节都要认真操作以控制好质量。

5电气工程自动化中仪表测控技术的应用

电力工程自动化运行的过程中,仪表测控技术发挥重要的作用。该技术的具体应用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分散测控系统仪表测控技术和仪表测控防干扰技术。

5.1分散测控系统仪表测控技术的应用

在电气自动化工程中,分散测控系统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其本身是分布式结构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以及进行构建的时候需要收集电力系统仪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信息以及状况,进行详细分析。通常而言,分散测控系统中应用仪表测控技术,可以将仪表设备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向上传递,包括电气系统的工作站以及主机都可以实时获得测控仪表的应用信息,了解其实施情况。通过全面掌握信息,对于问题及时发现,及时采取措施而解决。除此之外,应用仪表测控技术的时候,还需要分散测控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对于下行指令信息能够接受,基于此协调测控部位的活动,由此可以对电气工程有效控制。分散测控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其还具备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各种类型的仪表在运行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能够储存起来,当仪表产生问题的时候,可以为技术人员提供与这个部位相关的记忆参数以及相关信息,对有效展开诊断作业可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将仪表测控技术应用于分散测控系统中,对于整个系统结构优化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能够有效传递各种类型的监测数据,防止产生错误信息,据此有效控制电气工程,保证其良性运行。

5.2仪表测控防干扰技术的应用

随着仪表测控防干扰技术发展起来并合理运用,使得仪表测控作业质量有所保证,作业效率大大提升,有关作业人员在具体的工作中要合理应用防干扰技术,使得仪表测控工作顺利展开并获得良好的效果。比较常用的仪表测控防干扰技术主要包括三种类别,即隔离技术、屏蔽技术以及软件技术。其中的隔离技术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可靠绝缘技术;第二个部分是合理配线技术。屏蔽技术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将金属导体充分利用起来对屏蔽的元件、组合件、信号线以及电路进行包围处理。通常而言,在应用该技术的时候,对于电流性噪声藕合可以起到抑制的作用,还能够进行磁屏蔽。在应用软件抗干扰技术的时候,通过合理应用实时控制软件,就可以完成各项具体的作业。

5.3对技术应用高度重视

电力系统中仪表测控技术要获得良好的应用效果,就需要提高仪表制造效率以及精密程度,更加适合自动化电力系统运行仪表,使得仪表测控技术满足电力系统的需求。将仪表测控技术纳入到电力系统整体规划中,将电力系统监控自系统作为切入点,在检测技术中灵活运用,对监控系统的内容以及体系不断完善,将科学可行的监测网络结构建立起来。

6结束语

通过上面的研究可以明确,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中国的社会环境呈现出新的面貌。电气自动化工程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得长足发展,促使电力系统运行的过程中,无论是质量,还是效率,都大大提高。作业单位对于仪表测控技术的研究开发不断强化,将所获得的成果在实践中应用并获得良好的效果。但是,电气自动化工程中对于仪表测控技术的应用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除了需要分析仪表测控技术的主要结构之外,还要从应用的角度展开研究。当有关技术措施落实到位之后,随着技术的持续创新,我国的电力事业实现持续稳定发展,使得社会居民的生活需求以及生产需求都得到满足。

参考文献

[1]周紫娟,叶凯.电气工程自动化中仪表测控技术的应用研究[J].南方农机,2019,050(22):2-3.

[2]杜义浩,马俊霞,谢平,等.新科技时代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自动化仪表方向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000(3):2-3.

[3]孙小龙,王慧.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智能化技术的实践探究[J].文渊(小学版),2019,000(3):87-88.

[4]谢振逸.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下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的研究探讨[J].中国设备工程,2019,000(2):2-3.

[5]万朝海.电力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运用研究[J].中国航班,2019,000(13):1-2.

[6]程伟.试论电气自动化仪表工程的安装与调试[J].电力系统装备,2019,000(15):2-3.

[7]吴昊,杨曼.关于电气及仪表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探究[J].科技风,2019,370(2):84-85.

[8]张裕欣,王昌宇,郝鑫.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具体应用探析简[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21,000(16):201-202.

测控工程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测控专业;赛教融合;新工科;应用型本科

自推进新工科建设以来,工程人才培养问题得到高校的广泛关注。新工科要求人才培养要明确目标、注重理念引领、优化结构、创新模式、保证质量[1]。目前,我国大学主要分类有: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应用型大学、技术技能型大学等[2]。其中,部分地方应用型高校由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学校。这些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和转型路径,提高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促进地方企业及行业技术进步的能力[3]。我校作为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一直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实践、创新能力。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以下简称“测控专业”)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依托学校科研团队平台,通过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和教师科研项目等,训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知识面广、善于思考、工程能力强的应用型测控技术人才。

1测控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向复合型应用型方向发展。企业及行业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动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调查表明,近年来用人单位对工科毕业生的职业道德、研究能力、思维逻辑、专业基础知识、工具使用能力等方面表示肯定,并认为毕业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有待加强[4]。目前普通高等学校测控专业教学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教师上课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上课案例采用教材提供的材料。教材由于出版的时效性,存在与工程实际脱节问题。(2)实验条件限制。由于硬件不足,多名学生需要共用一套实验设备,造成同组之间只有个别学生能动手实践、多数学生只能旁观的现象,影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3)实验器材开源性不足。部分实验采用第三方提供的实验教学箱,实验硬件、实验指导书、实验指导例程都由厂家提供。基于此,学生只能进行验证性实验。由于实验箱开源程度低,学生只能对照指导书上的实验步骤一步一步地连线、通电、观察实验结果,无法进行更深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创新实践能力难以提升。(4)实习经费有限、时间短。实践基地无法满足学生的工程实践需求。实践基地或企业考虑到安全性、技术保密性,提供给学生的大多为参观性的实习,实践效果不佳。(5)课程之间联系不足,知识点单一,难以系统地培养学生。(6)部分教师缺乏企业工程实践经验,在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出题上脱离产业行业需求。综上,学生的动手实践无法得到保障,难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因此,探索与实践人才培养新模式是当前测控专业的迫切需要。学科竞赛与科技活动融入教学的赛教融合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获得了用人单位、学校及学生的广泛认可[5]。

2赛教融合平台及机制的探索与建设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全国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体现了高等学校学科竞赛的质量,为检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依据。赛教融合平台建设成为了当下高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

2.1学科竞赛对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学科竞赛题目大部分选自实际工程应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容涵盖多个学科,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实际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学科竞赛相比单一科目的课堂实验、课程实践更能结合实际工程需求。从参赛队伍组建、查阅文献、制作实物、调试、撰写科技报告、现场比赛或答辩等方面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以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大赛为例,其研究对象为智能汽车,面向对象为全国大学生,是具有探索性,创意性的工程实践活动。竞赛指导思想为“立足培养,重在参与,鼓励探索,追求卓越”。要求大学生不仅能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还必须有创新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的人文精神[6]。

2.2学科竞赛与教学改革融合

学科竞赛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我校制定了一系列的学科竞赛激励政策,比如在《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中,依照《成都工业学院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对于参与学科竞赛并获奖的学生可以认定相应的学分。我校测控专业以培养知识面广、善于思考、工程能力强的应用型测控技术人才为目标,探索学科竞赛与教学改革的融合,符合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我校测控专业在赛教融合方面主要进行了以下探索。(1)以专业学科社团建设为赛教融合载体。我校测控专业基于独特的学科优势,于2017年6月成立了智控协会,协会会员达300多人,其中大部分为测控专业学生,还有部分为自动化专业、机电工程专业学生。协会配有竞速和创意赛车多辆,各类单片机开发板若干,3D打印机、示波器、电子电工工具若干,以及各类常用芯片及电子材料等,为学生学习交流、学科竞赛、科研创新以及其他自主科研活动提供了较好的学习、研讨、硬件调试环境。依据学生兴趣特长,协会设置了机械组、电路组、程序组等学科小组,开展日常学习交流活动,让学生在提高科研水平的同时,提高人际交流、创新协作等各种能力。目前参加的主要竞赛有: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协会成立以来在学科竞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赛教融合促进教学改革。科技竞赛作品制作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多学科专业知识。以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大赛为例,竞赛过程包括理论设计、实际制作、整车调试、现场比赛等环节。涉及的专业课程有《文献检索》《单片机》《传感器》《电路图绘制》《C语言程序设计》等。随着竞赛作品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控制器成了核心部件。基于此,在制定2018级测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重点考虑了开课顺序。如:将《单片机(控制器)》课程开课时间前移,设置在大二上期,让学生在大二开始就接触参加学科竞赛的核心知识,使学生提早了解学科竞赛。另外,专业建设中不断地总结参与学科竞赛所要求的主要知识和技能,完善了相应的课程大纲,在课程中融入了竞赛相关知识点。如把智能汽车比赛主控板设计作为案例融入《单片机》课程中;把智能车比赛的电源设计、电磁运算放大器设计等融入《测控电路》课程中;在《文献检索》课程设计时融入科技竞赛相关文献的检索与科技报告写作内容;在《机器视觉及应用》课程中融入智能汽车道路识别相关案例。另一方面,对科技竞赛加以拓展,丰富学生的科研训练。比如以智能车所用的微控制作为控制核心,设计毕业设计题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相关题目。在竞赛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协会还自主申请立项了学校青苗计划项目,撰写科技论文,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若干项。

2.3赛教融合持续发展实施措施

智控协会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形成了金字塔型的竞赛队伍。第一层为协会成员,这一层人数最多。协会通过每年新生入校时的协会纳新、测控专业新生导论课引导、成员或教师推荐优秀高年级学生入会等方式,扩大协会规模。采用老带新、传帮带的方式对协会成员进行培训考核,推优进入第二层即备赛成员。第三层为有参赛经验的成员,这一层的成员通常作为技术指导员、竞赛培训员、协会管理员。第四层为指导教师层,这一层人数最少,作为协会的顶层设计人员,统筹协会各项事宜。协会人员分工明确,充分发挥老带新、传帮带的作用,保障了赛教融合持续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为了扩大受众范围,面对全校学生,在第二课堂学分中开设了“智能车设计”相关讲座,竞赛推广的同时也广纳贤才扩大竞赛队伍。

3赛教融合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目前我校测控专业赛教融合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协会学科专业交叉不足;学院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管理机制,同时也造成资源的分散和浪费;由于宣传力度不够,缺乏正面引导,部分学生认为竞赛获奖对升学激励效果不强,参赛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经费不足,加上目前芯片价格上涨,参赛成本上升,只能减少参赛队伍;缺乏相应的考核评价体制,指导教师多为兼职,指导持续性不强,系统性指导欠缺。以上问题削弱了竞赛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有必要进一步的探索和改进。一方面,建立健全统一管理机制,统筹规划资源和训练场地。另一方面,要发挥激励机制作用。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就目前来看,参赛获奖学生虽然不能为保送研究生加分,但是测控专业考研学生中有参赛获奖经历的学生在考研面试中更受导师青睐。其次,要发挥赛教融合的作用,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比如在资助学科竞赛作品相关项目的基础上,增设学科竞赛学分。将竞赛获奖作品作为相关课程设计内容,计入学分。指导教师指导作品竞赛获奖折算一定课时。以此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参与激情,调动其积极性。

4结语

提升测控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时代的需求。赛教融合,是对教学理论内容的补充,建立健全竞赛硬件条件也是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有力支持。本文总结了我校测控专业依托专业协会进行赛教融合的探索与实践。实践证明,赛教融合既保证了竞赛的持续性,又为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赛教融合有利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2]潘懋元,王琪.从高等教育分类看我国特色型大学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0(5):17-19.

[3]尹伦海,杨汇军,郑海英.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应用型转型保障措施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6):68-70.

[4]祝磊,薛凌云,陈庆光,等.工程教育背景下基于项目驱动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34):169-170.

[5]杨洪涛,张新.慧鱼模型在机电类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20):420,422.

测控工程论文范文篇4

(一)统一训练模式,创新集成训练方法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理论研究包括基本定位、主体对象、主要内容、方法步骤等。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定位于提高受训学员的航天试验任务遂行能力,受训主体对象包括航天试验指挥团级指挥、营级指挥、参谋业务和生长干部任职培训学员,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航天试验指挥想定作业、综合研讨和综合演练。据此,确立了“以航天试验任务为背景,以指挥综合演练为核心,以想定作业和综合研讨为支撑,各专业方向各层次学员集成训练”的训练思路,明确了“想定引导、实装接入、仿真系统支撑、多级指挥机构协同演练”的集成训练模式。(二)紧贴试验任务,着眼岗位能力培训开展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必须紧贴航天试验任务实际,依照航天试验任务编成确定训练编组,将训练对象融合为有机整体。航天试验集成训练按照“总部—基地—部站”三级分别设立总部指挥控制中心、基地指挥所(含发射基地与测控基地)和站指挥所(发射站、测控站、通信站)等11个指挥所,分“规划论证—任务实施—总结评估”三个阶段进行,突出航天试验任务的指挥、协调和应急事件处置等训练内容,着重训练学员组织计划、指挥协调和应急决策等岗位任职能力。(三)坚持指技融合,突出任务集成训练开展高水平的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必须坚持指挥与技术融合。航天试验工程技术密集,技术状态决定任务进程。充分发挥试验信息的汇集与处理、指挥信息的生成与决策能力,促进各种试验力量、试验装备的有机融合,是提高试验部队整体试验能力的重要因素。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的实质,就是依照航天试验任务目标与流程、技术与指挥岗位职能,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信息资源支持与实装设备信息接入功能,由多级“参试”人员参与,完成一个完整的任务过程演练,学员得到岗位体验和岗位锻炼,使指挥与技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充分融合,提高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的任务组织指挥能力。

航天试验集成训练方法

(一)统一规划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内容以复杂环境条件下典型航天试验任务为背景,以航天试验任务流程与指挥程序为主线,着眼司、政、后、装、技各类型岗位任职需求,整体规划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内容,编写集成训练企图立案、基本想定、补充想定等,为实施想定作业、综合研讨、综合演练、指挥所研讨提供依据和指导。(二)分层次开展想定作业与综合研讨任职培训学员在完成专题学习后,按照航天发射、航天测控两大专业方向,区分航天团级指挥、营级指挥、连级指挥、参谋层次,依据系列想定开展航天试验指挥想定作业,围绕航天试验任务中的故障、突发事件处置等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综合研讨。(三)基于模拟系统实施综合演练实施综合演练时,按照总部、基地、团站三个层次设置全航区指挥机构,根据任务实际设置各指挥所编组,明确每名学员的岗位与职责。基于研发的模拟靶场,在导演部的导调下,各指挥所实施航天试验任务的组织指挥与突发事件处置。(四)按指挥机构开展跨专业综合研讨综合演练结束后,各指挥所结合演练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与演练结果,开展跨层次的综合研讨,总结理论学习、集成训练的收获,剖析自己岗位任职能力水平与不足,提出航天试验部队建设发展的对策建议等。

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平台建设

(一)以任职教育需求为牵引,科学确定项目建设目标为实现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组成跨专业专家组成的专门论证小组,深入基地调研,组织受训学员座谈会,整合学院军事航天学科专业资源,研制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平台,组建航天试验训练中心,确定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平台的建设目标:从实际出发,按照实验室中心化、集约化建设思想,以人才培养需求为牵引,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仿真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先进技术,建设一个集航天试验指挥、测试发射、测量控制和试验通信系统于一体的半实物分布式模拟靶场,作为军事航天学科群的教学科研基地,以满足多专业、多层次教育训练和科学研究的需要。(二)结合实际优化顶层设计,集智攻关设计总体方案平台建设的关键是抓好顶层设计。航天试验训练中心总体组提出了总体建设思路,确定“中心化、集约化”的建设原则。经过综合论证分析,确定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系统主要由试验指挥、测试发射、测量控制、试验通信、远程教育训练、系统管理等6个分系统共计33个子系统组成,并拟制了总体技术方案和6个分系统技术方案、建设实施方案等(如图1所示)。(三)强化项目管理,严把质量关,组织精兵强将实施建设为保证集成训练目标的实现,召开航天试验训练中心工作会议,成立航天试验训练中心建设领导小组、总体组、项目办公室和6个分系统建设小组等组织机构,共有5个单位的50余人参与了研究建设。为保证航天试验训练中心建设质量,项目实施工程化管理和文档资料配置项管理,并严格按照《总装备部软件工程技术规范》进行软件方案设计、模型设计、详细设计、测试和评审,实装设备按照主流试验装备构建。参建人员结合专业,立足指挥,深入调研,不断深化对航天试验任务的认识,主动了解部队任职岗位需求,积极探索院校开展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的方式方法。(四)注重理论、技术、方法创新,建设功能完善模拟靶场高度重视理论、技术与方法创新,围绕集成训练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积极采用信息化、网络化手段,基于HLA技术,建成了集航天试验指挥、测试发射、测量控制和试验通信于一体的半实物分布式模拟靶场。其中,测试发射分系统主要建成了飞行器控制半实物仿真实验室、CZ-3B控制系统模拟器、航天测试发射全数字仿真系统;测量控制分系统研发了测控指挥一体化训练平台、飞行器动态模拟器、遥测中频信号记录设备,引进了新型USB设备终端;试验通信分系统改造了SP30程控交换系统,购置了SDH光纤传输系统、时统服务器、指挥调度系统,研制了航天通信模拟训练系统;试验指挥分系统建成了航天试验指挥专业教室,研制了总部、发射基地和测控基地三个指挥所的航天试验指挥模拟训练系统;系统管理分系统研制了训练任务管理与导调、运载火箭模拟、卫星模拟、基础信息库等15个软件,实现了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的集中控制与管理功能。中心建设集成了200余台套测发、测控、通信专用设备和700余台套通用设备,实现了互联、互通,形成了功能完善、性能先进的模拟靶场(如图2所示)。共设置了训练岗位5类91个,可同时容纳91人开展训练,能够用于设备级、子系统、分系统和全任务集成训练。

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实践

测控工程论文范文篇5

论文摘要:我国在悬索桥、拱桥、连续刚构桥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对大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施工控制技术研究相对较少。因此研究和应用大跨预应力混凝上连续梁桥施工控制技术具有极现实的工程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大跨桥梁影响施工控制的因素,其次对施工控制的内容及方法、施工控制的基本原理等进行了的阐述。

1序言

大跨度桥梁的施工要经过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将受到许多确定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桥梁结构的实际状态偏离理论计算分析状态。因此,桥梁施工控制的重点就是通过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进行分析识别,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纠偏,同时对结构的后续阶段进行预测,使施工系统始终处于控制之中。

2影响施工控制中的因素[1]

大跨径连续梁桥施工控制的主要目的是使施工实际状态最大限度地与理想设计状态(线形与受力)相吻合。要实现上述目标,就必须全面了解可能使施工状态偏离理论设计状态的所有因素,以便对施工实施有的放矢的有效控制。

2.1结构参数[2]

不论何种桥梁的施工控制,结构参数都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结构参数是控制中的结构施工模拟分析的基本资料,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事实上,实际桥梁结构参数一般很难与设计所用的结构参数完全吻合,总是存在一定的误差,施工控制中如何恰当地记入这些误差,使结构参数尽量接近桥梁的真实结构参数,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结构参数主要包括结构构件截面尺寸、结构材料弹性模量、材料容重、材料热膨胀系数、施工荷载、预加应力或索力等内容。

2.2施工工艺

施工控制是为施工服务的,反过来,施工的好坏又直接影响控制目标的实现。除要求施工工艺必须符合控制要求外,在施工控制中必须计入施工条件非理想化带来的构件制作、安装等方面的误差,使施工状态保持在控制中。

2.3施工监测

监测是桥梁施工控制的最基本手段之一。监测包括应力监测、变形监测等。因测量仪器、仪器安装、测量方法、数据采集、环境情况等存在误差,所以,结构监测总是存在误差的。在控制过程中,除要从测量设备、方法上尽量设法减小测量误差外,在进行控制分析时必须将其计入。

2.4温度变化

温度变化对桥梁结构的受力与变形影响很大,这种影响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在不同时刻对结构状态(应力、变形)进行量测,其结果是不一样的,如果施工控制中忽略了该项因素,就必然难以得到结构的真实状态数据,从而也难以保证控制的有效性,所以,必须考虑温度变化的影响。一般是将一天中的温度变化较小的早晨作为控制所需实测数据的采集时间。但对季节温差和桥梁体内的温度残余影响要予以重视。

2.5材料收缩、徐变

对混凝土桥梁结构而言,材料收缩、徐变对结构内力、变形有较大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大跨径连续梁桥施工中混凝土普遍加载龄期短、各阶段龄期相差大等引起的,控制中要予以认真研究,以期采用合理的、符合实际的徐变参数和计一算模型。收缩、徐变还将影响成桥后运营阶段的结构变形,这也是设定预拱度需要考虑的因素。

3施工控制的任务与工作内容

桥梁施工控制的任务就是对桥梁施工过程实施控制[3],确保在施工过程中桥梁结构的内力和变形始终处于容许的安全范围内,确保成桥状态(包括成桥线形与成桥结构内力)符合设计要求。桥梁施工控制围绕上述控制任务而展开,其施工控制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几何(变形)控制

不论采用什么施工方法,桥梁结构在施工过程中总要产生变形(挠曲),并且结构的变形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极易使桥梁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的实际位置(立面标高,平面位置)状态偏离预期状态,使桥梁难以顺利合拢,或成桥线形形状与设计要求不符,所以必须对桥梁实施控制,使其结构在施工中的实际位置状态与预期状态之间的误差在容许范围之内和成桥线形状态符合设计要求。

3.2应力控制

桥梁结构在施工过程中以及成桥状态的受力情况是否与设计相符合是施工控制要明确的重要问题。通常通过结构应力的监测来了解实际应力状态,若发现实际应力状态与理论(计算)应力状态的差别超限就要进行原因查找和调控,使之在允许范围内变化。结构应力控制的好坏不像变形控制那样易于发现,若应力控制不力将会给结构造成危害,严重者将发生结构破坏(我国宁波的招宝山大桥主梁断裂就是一个例子),所以,必须对结构应力实施严格控。对应力控制的项目和精度还没有明确的规定,需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通常包括:

①结构在自重下的应力(实际应力与设计相差宜控制在+5%)。②结构在施工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实际应力与设计相差宜控制在+5%)。③结构预加力除对张拉实施双控(油表控制和伸长量控制,伸长量误差允许在±6%以内)外,还必须考虑管道摩阻影响(对于后张结构)。④温度应力,特别是大体积基础、墩柱等。⑤其他应力,如基础变位、风荷载、雪荷载等引起的结构应力。⑥施工中用到的对桥梁施工安全有直接影响的支架、挂篮、缆索吊装系统等的应力在安全范围内。

3.3稳定控制

桥梁结构的稳定性关系到桥梁结构的安全,它与桥梁的强度有着同等的甚至更重要的意义。世界上曾经有过不少的桥梁在施工过程由于失稳而导致全桥破坏的例子,最典型的是加拿大的魁北克(Quebec)桥。该桥在南侧锚锭析架快要架完时,由于悬臂端下弦杆的腹板屈曲而发生突然崩塌坠落。我国四川州河大桥也因悬臂体系的主梁在吊装主跨中段承受过大的轴力而失稳破坏。因此桥梁施工过程中不仅要严格控制应力和变形,而且要严格地控制施工各阶段结构构件的局部和整体稳定。目前主要通过稳定分析计算(稳定安全系数),并结合结构应力、变形情况来综合评定、控制其稳定性。桥梁施工过程中安全控制是桥梁施工控制的重要内容,只有保证了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才谈得上其他控制与桥梁的建设,其实,桥梁施工的安全控制是上述变形控制、应力控制、稳定控制的综合体现,上述各项得到了控制,安全也就得到了控制(由于桥梁施工质量问题引起的安全问题除外)。由于结构形式不同,直接影响施工安全的因素也不一样,在施工控制中需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其安全控制重点。

4施工控制的方法

连续梁桥是施工→监测→识别→调整→预告→施工的循环过程,其实质就是使施工按照预定的理想状态(主要是施工标高)顺利推进。而实际上不论是理论分析得到的理想状态,还是实际施工都存在误差,所以,施工控制的核心任务就是对各种误差进行分析、识别、调整,对结构未来做出预测。

4.1预测控制法

预测控制法是指在全面考虑影响桥梁结构状态的各种因素和施工所要达到的目标后,对结构的每一施工阶段(节段)形成前后进行预测,使施工沿着预定状态进行。由于预测状态与实际状态免不了有误差存在,某种误差对施工目标的影响则在后续施工状态的预测予以考虑,以此循环,直到施工完成和获得与设计相符合的结构状态。这种方法适用于所有桥梁,而对于那些已成结构状态具有不可调整性的桥梁施工控制必须采用此法。预测控制以现代控制论为理论基础,其预测方法常见的有卡尔曼滤波法、灰色系统理论控制法等。

4.2自适应控制法

鉴于连续梁桥已完成节段的不可控性以及施工中对线形误差的纠正措施有限,控制误差的发生就显得极为重要,所以,采用自适应控制法对其进行控制也是很有效的。

4.3线形回归分析法

线形回归分析法是通过对悬臂箱梁挠度与悬臂长度、悬臂重量的一元线形回归处理或二元线形回归处理,总结建立挠度线形回归数学模型。它可以用于分析箱梁挠度变形的规律,也可以用于预测待施工梁段的挠度。但它无法对温度和施工引起的误差进行修正,并且要求有较多有规律的数据才行,在梁段数比较少时所得到的回归曲线的精度难以保证。

5小结

主要讨论了影响大跨度连续梁桥施工控制的因素、施工控制的任务与工作内容以及施工控制的方法。我国在桥梁施工控制的理论与实践还未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施工控制技术系统和组织管理系统。因此,深入研究桥梁施工控制理论,研制更加合理、实用的控制软件以及更加方便、精确的监测设备,建立完善的桥梁施工控制技术系统和组织管理系统是今后桥梁建设事业发展迫切需要进行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刘来君.大跨径桥梁施工控制不确定因素分析[D].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测控工程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光电检测技术课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0引言

在高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光声光热技术深入研究,以激光、红外、光纤等现代光电子器件作为基础研究对象,实现非接触、远距离、高精度测量。光电检测技术课程在工程类特色的学校的本科教学课程体系中地位不可取代。光电检测技术课程的学习,需要具有数学基础、物理基础、传感器理论基础、测控电路基础、模数电路基础、软件编程基础的知识储备。此门课一般开设在大三或者大四年级,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理论课教学目的,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充分掌握光电器件的工作原理、特性技术参数以及应用注意事项,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实践教学目的在于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工程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1课程思政内涵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加强思政课程的目的不是改变原有的课程设计,而是巧妙地将有价值的元素和含义融入原有的课堂课程中,使光电检测技术的理论课和实际应用相辅相成,找到最符合理论的点。通过深入了解思政教育的元素,以“同频共振”为目标,为学生提供更专业的知识和概念。

2“光电检测技术”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探索

课程思政结合专业课的特点,以专长为载体,自然融合思政元素,实现教育隐形与显性的有机融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提高课程的吸引力。通过组织《光电器件设计》的学习内容,力图从以下几个方面结合思政元素。

2.1爱国主义

在《光电检测技术》课程的讲授中,在正确认识中国和世界总体发展趋势的同时,以叙事的形式介绍对中国光电发展的卓越贡献的龚祖同。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内军方急需大量光学仪器。龚祖同辞去博士学位,回国创办中国第一家军用光学仪器厂。对民族科技进步的毕生追求使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现在难以理解的生活乐趣和历史使命,对学生个人奋斗精神的唤起、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起到了巨大作用。

2.2课程实践教学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在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有所了解时后,安排实验任务。组织学生分组查阅相关资料,以小组讨论的形式预习并掌握一种光电传感器的原理及使用。三人一组,由组长负责分配并在组内协同工作。意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利于他们各尽其能发挥所长。实验过程中,讨论问题、分析问题。最后,由老师总结实际情况,对课堂上无法解决的问题组织讨论及提出建议。提出光电传感器的使用规范、要求,帮助学生熟悉光电检测的流程和规范,同时遵守专业标准、法律法规,恪守职业道德,提高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

3“光电检测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探索

光剑检测技术包括光电器件、光电检测方法和光电检测系统的搭建等内容的教学,覆盖物理学科、测控学科、控制类学科的知识,基于理论抽象、公式繁琐、理解困难的教学特点,因此需要突破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每次上课之前寻找最近行业内的新闻和热点问题,对课上的内容进行有益的补充。使用在线课堂预先将课程内容到平台,让学生可以预览课程、了解课程内容并提供反馈。教师利用平台系统了解学生预习的有效性,并快速调整和定位教学内容。同时,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回答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改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采用案例教学法、问题中心教学法、课程中心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等,实现师生互动、教与学相辅相成。增加学生对影视材料、认知知识和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综合设计实践课,指导学生查阅国内外资料,了解光电检测的最新动态,将同学们分组进行设计,并安排进行答辩。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翻转课堂最大的改变是互换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传统课堂上的教师是站在课堂上,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坐在教室里,无条件地接受知识。而“反转课堂”让学生的思维实现了自我放飞,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的学习。虽然“反转课堂”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但学生面对知识的海洋,可能无从下手,或者获取有些糟粕丢弃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尺度,特别是违反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识就要及时的摒弃,引导学生从积极向上的教学资源获取知识,体现课程思政的内涵。

4“光电检测技术”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探索

通常是以实验成绩、考试成绩以及平时成绩决定最终成绩,平时成绩以课堂练习课后作业以及分组配合完成的小论文及形式来评定,作业检验教学质量,需要合理化并优化考核方式,在平时成绩的评定过程中,结合学生的静态展示和动态展示,即作业及报告成果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实验成绩分为预习、操作和数据处理分析环节,着重实验操作和实验过程中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培养。

5结束语

测控工程论文范文篇7

对于大多数工科专业的本科学生来说,毕业设计实质是用来模拟现实工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1,2]。然而,设计选题欠缺合理、学生应付侥幸心态等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指导教师和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热情,出现了毕业设计套路化,甚至抄袭或剽窃现象,致使毕业设计质量和整体水平呈下滑趋势[3]。为发挥毕业设计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众多高校对其改革和实践给予了极大关注[4],其中,以强调成员之间协作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团队协作毕业设计模式得到广泛重视和推行[5]。另外,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协助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使学生具有明确的工作任务和研究对象,可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6]。为此,文章结合作者所在学院近几年的探索效果,探讨支撑课题驱动的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团队模式。该模式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具有明确对象的科研课题,并按照课题研究历程,将毕业设计进程恰当融入支撑课题的研究进程。搭建由教师指导团队和学生协作团队构建的毕业设计团队模式,并分析教师指导团队应具备的职称、年龄、知识等结构水平,说明学生在协作过程中应明确的团队目标、团队精神与独立意识。最后结合具体实例,从团队组建、课题分解、设计效果以及发展规划等方面对工科毕业设计团队模式进行验证和分析。

二、毕业设计工作积极性不高的影响因素分析

从毕业设计的具体表现来看,其现状并不令人感到乐观,整体质量让人担忧。导致该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离不开指导教师和学生本身参与的积极性。

(一)教学、科研压力以及自身水平等因素限制了教师指导积极性拥有一支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队伍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6]。然而,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使得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环节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其次,有些青年教师本身就缺乏广博的知识结构和工程实践经验,对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工作规程了解欠深,以致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很难对学生进行深入的训练和熏陶,显得力不从心。这些因素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指导教师参与毕业设计工作的积极性。

(二)就业、个人认知以及设计场所等因素阻碍了学生参与积极性毕业设计期间正是企事业单位招聘的高峰期,大多数学生忙于求职择业,难以全身心的投入毕业设计;其次,部分学生认为以后的工作内容或研究方向与所设计内容不一致,忽视了毕业设计的作用,降低了自己的要求,出现应付心态与侥幸心理,更有甚则宁愿选择去公司实习,而不愿花费时间在毕业设计上,只是将设计环节看作毕业的手段[4]。另外,由于设计场地的限制,学生很难在设计场所完成整个毕业设计的框架构思、理论推导、数据分析以及论文撰写等工作,致使部分学生难以得到指导老师有效的指导和督促,从而使学生缺乏实际工程实际的临场感,很多问题只能纸上谈兵、照搬公式,得不到充分训练。

三、教师、学生协作下的毕业设计团队模式

支撑课题驱动的工科毕业设计团队模式由教师指导团队和学生协作团队组成,该模式要求教师在科研项目研究进程中,需要学生适时参与,并根据指导教师需求做些如查资料、调试、实验等力所能及的工作,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结合支撑课题研究进程,将毕业设计所需的任务书形成、开题报告撰写、论文撰写和毕业答辩等过程,恰当的融入到课题方案设计、分系统凝练与分解、系统集成与调试,直至课题总结,历经课题准备、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完成本科毕业设计。

(一)准备阶段

教师指导团队由学科带头人或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团队责任人,负责召集层次与年龄搭配适当、知识结构互补、研究方向相近但专长各异的多位教师组成教师指导团队,形成既分工又合作的教学圈层结构。结合学科特色和就业需求,由教师指导团队采取集中讨论的方式,经过凝练、分解、论证,形成侧重点不同、难度差异化的系列子课题,以满足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的同时,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团体协作意识和能力。并为学生详解课题立项依据、涉及学科、研究思路、各子课题之间的关系,以及完成课题需采用的方法和技术等知识。学生在理解课题背景,明确课题目标和各子课题任务的基础上,根据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与教师指导团队进行交流和沟通,通过双向选择方式确定选题。

(二)实施阶段

这一阶段是毕业设计的主体,学生将在教师的指导和督促下,结合不定期讨论、每周集中汇报、中期检查、学术交流等方式,完成从子课题方案设计到总课题集成与测试的整个过程。其中,每个子过程除集中讨论外,均安排具有相应专长的教师进行精细化指导,改变传统的挂名教师自始至终的“单一化”指导方式,实行“挂名但不仅仅属于”的指导模式,即团队中每位指导教师均无偏见、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以确保毕业设计顺利进行的同时,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学习和锻炼。学生在深刻理解团队目标的基础上,一方面要明确所做的论文工作只是团队工作的一部分,所采取的方法、手段应能相互融合,从而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探讨,共同实现团队整体目标;另一方面要了解团队协作并不意味着依附他人,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毕业设计,每个子课题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以激发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独立判断与策划的能力。

(三)总结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对毕业设计工作的总结、验收与反思,指导教师团队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指定具有写作专长的指导教师开展毕业论文撰写讲座,使学生明确论文在结构、思路、语言以及图表等方面的撰写技巧,以提高毕业论文写作能力;二是教师指导团队采用交叉评阅的方式检查与审阅毕业论文,要求学生精心准备答辩材料,通过进行预答辩,提前发现学生答辩过程可能出现的思路与语言表达等问题;三是做好毕业论文的总结与存档工作,积极引导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团队与个人工作,总结经验,以提升认识水平,并制定毕业设计发展规划和成果延续方案,逐渐完善毕业设计工作。

四、实践与效果

近年来,作者所在学院高度重视本科毕业设计团队的搭建,依托湖南省重点学科“电气工程”、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复杂电气系统测控技术及应用”等平台,组建了电机传动技术及故障诊断、现代电力电子技术与系统等8个具有优势和特色的毕业设计团队,每个团队均有1位负责人和5~6名指导教师,且至少1名或以上拥有多年现场工作经验。在毕业设计工作开始之前,教师指导团队会结合当年的就业需求和发展趋势,从承担的项目中选择一个课题作为总课题,并分解为多个关联子课题。以我院电机传动技术及故障诊断毕业设计团队为例,该团队2013-2014年度选择校企合作项目“城轨车辆电力牵引传动控制系统”作为总课题,其整体目的是开发一个高性能城轨车辆电力传动新型控制系统,为保持城轨车辆传动控制系统的先进性和持续竞争力发挥作用。经研讨,课题被分解为总体设计与分析、融合动态磁场削弱和稳态磁场削弱的自适应控制方案设计、逆变器全速域的线性控制器设计、定转子磁链观测器模型设计、高效电压利用的逆变器非线性补偿环节设计共5个子课题,每个子课题又下设3-4个工作内容,每个工作内容由1名学生完成,由此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设计与开发方案,并组建了一个由1位团队责任人、5位指导教师和18名学生组成的毕业设计团队。历经数次的集中汇报、讨论、学术讲座等方式,通过严格执行任务书下达、开题报告、中期检查、预答辩等流程,该团队共完成毕业设计18篇。经学院和学校学术委员会评审,8篇毕业设计被定为院级优良及以上成绩,校优秀毕业设计4篇,并经修订与完善,已投稿学术论文3篇、申请专利1项,高质量完成了本科毕业设计任务。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接轨不畅引起的矛盾凸显了现行毕业设计机制的弊端,文章从教师指导团队和学生协作团队的组建方式、工作流程和信息交换等方面,探讨了支撑课题驱动的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团队模式。将毕业设计环节恰当的融入支撑课题研究进程,使设计对象明确化;通过搭建职称、年龄和知识结构优化的教师指导团队,催生了教师科研与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兴趣相同的学生汇聚起来,以完成相互关联的多个子课题,不仅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学习和锻炼,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最后结合具体实例,分析了毕业设计团队模式在人才培养质量、毕业设计质量以及后续的学术论文、专利申请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作者:刘建华 李哲姝 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韩作生,许崇敬.毕业设计的流程化跟踪管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3):107-109.

[2]周建民,朱军.工科学生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模式的探索[J].高教学刊,2015(19):195-196.

[3]毛力,袁励红.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8):35-36.

[4]白忠喜,朱小芳,温军.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的举措[J].中国大学教学,2005(8):45-46.

测控工程论文范文篇8

论文摘要:当今世界,在变电站自动化领域中,智能化电气的发展,特别是智能化开关、光电式互感器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出现,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即将进入数字化新阶段。本文论述了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特征、结构及功能划分等。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在我国城乡电网改造与建设中不仅中低压变电站采用了自动化技术实现无人值班,而且在220kV及以上的超高压变电站建设中也大量采用自动化新技术,从而大大提高了电网建设的现代化水平,增强了输配电和电网调度的可能性,降低了变电站建设的总造价,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然而,技术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随着智能化开关、光电式电流电压互感器、一次运行设备在线状态检测、变电站运行操作培训仿真等技术日趋成熟,以及计算机高速网络在实时系统中的开发应用,势必对已有

的变电站自动化技术产生深刻的影响,全数字化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即将出现。

一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特点

(1)智能化的一次设备

通常一次设备被检测的信号回路和被控制的操作驱动回路采用微处理器和光电技术设计,简化了常规机电式继电器及控制回路的结构,数字程控器及数字公共信号网络取代传统的导线连接。换言之,变电站二次回路中常规的继电器及其逻辑回路被可编程序代替,常规的强电模拟信号和控制电缆被光电数字和光纤代替。

(2)网络化的二次设备

变电站内常规的二次设备,如继电保护装置、防误闭锁装置、测量控制装置、远动装置、故障录波装置、电压无功控制、同期操作装置以及正在发展中的在线状态检测装置等全部基于标准化、模块化的微处理机设计制造,设备之间的连接全部采用高速的网络通信,二次设备不再出现常规功能装置重复的I/O现场接口,通过网络真正实现数据共享、资源其享,常规的功能装置在这里变成了逻辑的功能模块。

(3)自动化的运行管理系统

变电站运行管理自动化系统应包括电力生产运行数据、状态记录统计无纸化;数据信息分层、分流交换自动化;变电站运行发生故障时能即时提供故障分析报告,指出故障原因,提出故障处理意见;系统能自动发出变电站设备检修报告,即常规的变电站设备“定期检修”改变为“状态检修”。

二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结构

在变电站自动化领域中,智能化电气的发展,特别是智能开关、光电式互感器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出现,变电站自动化技术进入了数字化的新阶段。在高压和超高压变电站中,保护装置、测控装置、故障录波及其他自动装置的I/O单元,如A/D变换、光隔离器件、控制操作回路等将割列出来作为智能化一次设备的一部分。反言之,智能化一次设备的数字化传感器、数字化控制回路代替了常规继电保护装置、测控等装置的I/O部分;而在中低压变电站则将保护、监控装置小型化、紧凑化,完整地安装在开关柜上,实现了变电站机电一体化设计。

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在物理上可分为两类,即智能化的一次设备和网络化的二次设备;在逻辑结构上可分为三个层次,根据IEC6185A通信协议草案定义,这三个层次分别称为“过程层”、“间隔层”、“站控层”。

过程层是一次设备与二次设备的结合面,或者说过程层是指智能化电气设备的智能化部分。过程层的主要功能分三类:(1)电力运行实时的电气量检测;(2)运行设备的状态参数检测;(3)操作控制执行与驱动。间隔层设备的主要功能是:(1)汇总本间隔过程层实时数据信息;(2)实施对一次设备保护控制功能;(3)实施本间隔操作闭锁功能;(4)实施操作同期及其他控制功能;(5)对数据采集、统计运算及控制命令的发出具有优先级别的控制;(6)承上启下的通信功能,即同时高速完成与过程层及站控层的网络通信功能。必要时,上下网络接口具备双口全双工方式,以提高信息通道的冗余度,保证网络通信的可靠性。

站控层的主要任务是:(1)通过两级高速网络汇总全站的实时数据信息,不断刷新实时数据库,按时登录历史数据库;(2)按既定规约将有关数据信息送向调度或控制中心;(3)接收调度或控制中心有关控制命令并转间隔层、过程层执行;(4)具有在线可编程的全站操作闭锁控制功能;(5)具有(或备有)站内当地监控,人机联系功能,如显示、操作、打印、报警,甚至图像,声音等多媒体功能;(6)具有对间隔层、过程层诸设备的在线维护、在线组态,在线修改参数的功能;(7)具有(或备有)变电站故障自动分析和操作培训功能。

三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的网络选型

网络系统是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命脉,它的可靠性与信息传输的快速性决定了系统的可用性。常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单套保护装置的信息采集与保护算法的运行一般是在同一个CPU控制下进行的,使得同步采样、A/D转换,运算、输出控制命令整个流程快速,简捷,而全数字化的系统中信息的采样、保护算法与控制命令的形成是由网络上多个CPU协同完成的,如何控制好采样的同步和保护命令的快速输出是一个复杂问题,其最基本的条件是网络的适应性,关键技术是网络通信速度的提高和合适的通信协议的制定。

如果采用通常的现场总线技术可能不能胜任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的技术要求。目前以太网(ethernet)异军突起,已经进入工业自动化过程控制领域,固化OSI七层协议,速率达到100MHz的嵌入式以太网控制与接口芯片已大量出现,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两级网络全部采用100MHz以太网技术是可行的。

四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在三个层次中,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研究正在自下而上逐步发展。目前研究的主要内容集中在过程层方面,诸如智能化开关设备、光电互感器、状态检测等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开发。国外已有一定的成熟经验,国内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有关厂家都投入了相当的人力进行开发研究,并且在某些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归纳起来,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1)研究开发过程中专业协作需要加强,比如智能化电器的研究至少存在机、电、光三个专业协同攻关;(2)材料器件方面的缺陷及改进;(3)试验设备、测试方法、检验标准,特别是EMC(电磁干扰与兼容)控制与试验还是薄弱环节。

测控工程论文范文篇9

[论文摘要]主体钢结构工程由于其造价低、结构性能好、施工速度快,在高层建筑领域被广泛应用,施工质量的好坏就直接影响工程结构的安全,如何控制工程施工质量已引起业内人士的重视。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人口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高层建筑建设持续空前发展。钢结构体系因其本身所具有的自重轻、强度高、施工快等优点,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更具有在“高、大、轻”三个方面发展的独特优势。中国已成为第一产钢大国,钢结构住宅适宜工厂大批量生产,工业化、商品化程度高,可以将设计、生产、施工、安装一体化,提高建筑产业化水平。钢结构应用于高层建筑已有数十年的历史。首先采用钢结构建造高层建筑的是美国,战后经过经济恢复,高层钢结构工程建设再度兴起,随着炼钢技术和成型制造工艺的发展,给钢结构工程的应用带来新的活力:工程建设日益增加,相应又推动了钢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的不断进步积完善。现对超高层钢结构施工技术进行简要总结。超高层钢结构施工技术主要包含如下几方面内容:(1)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2)塔吊的选择与布置;(3)严格原材料;(4)钢构件验收;(5)螺栓安装;(6)钢柱安装;(7)焊接;(8)门窗工程安装。

一、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是强化施工图纸的会审工作,图纸是工程施工的依据,工程开工前项目监理机构要组织监理人员熟悉工程图纸与项目有关的规范标准、工艺技术条件,充分领会设计意图。同时,要组织施工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对图纸进行会审,检查施工图纸中的“错、漏、碰、缺”,力争把问题解决在施工之前,减少因图纸问题对工程质量、进度的影响。其次是认真审查钢结构安装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是施工单位全面指导工程实施的技术性文件,施工组织设计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进度。因此,钢结构安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审查要针对性和重点,主要内容有:①质量保证体系和技术管理体系的建立;②特殊工种的培训合格证和上岗证;③新工艺的应用;④对工程项目的针对性;⑤质量、进度控制的措施和方法;⑥施工计划(工期)的安排。

二、塔吊的选择与布置

塔吊是超高层钢结构工程施工的核心设备,其选择与布置要根据建筑物的布置、现场条件及钢结构的重量等因素综合考虑,并保证装拆的安全、方便、可靠。在塔吊的选择上应优先考虑内爬式塔吊,因为钢结构建筑采用内爬式塔吊不需要对楼层进行加固,并且在起重机布设位置上有较大的自由度。另一方面,采用内爬式塔吊进行钢结构高层建筑吊装施工,对塔吊起重能力和幅度要求不像采用附着式塔吊那样苛刻。从经济上考虑,为节约成本,优先选用内爬式塔吊进行钢结构超高层建筑的施工。

三、严格原材料

钢结构有很多优点,但其缺点是导热系数大,耐火性差。随着冶金技术的提高,耐火钢的研究成功并投入生产,为钢结构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在选择中,首先钢筋的质量证明文件应齐全有效,且进场检验应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连接套筒应有出厂合格证,材料一般为低合金钢、优质碳素结构钢,其设计抗拉承载力标准值应不小于被连接钢筋的受拉承载力标准值的1.2倍,套筒长为钢筋直径的二倍。

四、钢构件验收

钢构件住进入安装现场后,由专业质量检测人员对构件的质量进行检杏。弹出钢柱的安装轴线,若发现在运输过程中钢构件发生变形缺陷后,马上进行矫正和处理。同时还需要对构件纵横两个方向的安装中心线进行验收,对中心线不清晰的要重新弹上安装线。

五、螺栓安装

钢结构工程中螺栓连接一般用高强螺栓和普通螺栓,普通螺栓连接,每个螺栓一端不得垫2个以上垫片,螺栓孔不得用气割扩孔,螺栓拧紧后外露螺纹不得少于2个螺距;高强螺栓使用前我们检查螺栓的合格证和复试单,安装过程中板叠接触面应平整,接触面必须大干75%,边缘缝隙不得大干0.8mm,高强螺栓应自由穿入,不得敲打和扩孔;高强螺栓不得作为临时安装螺栓,螺栓拧紧应按一个方向施拧,当天安装的应终拧完毕,终拧完毕应逐个检查,对欠拧、超拧的应进行补拧或更换。

六、钢柱安装

按结构平面形式分区段绘制吊装图,吊装分区先后次序为:先安装整体框架梁柱结构后楼板结构,平面从中央向四周扩展,先柱后梁、先主梁后次梁吊装,使每日完成的工作量可形成一个空问构架,以保证其刚度,提高抗风稳定性和安全性。为了便于调整柱的垂商度,在预埋螺栓上先拧上数个螺母全部拧到接触基础面,并用水平仪找平后,开始吊装钢柱。吊装钢柱时,为了防止意外事故出现,在柱的上端活系两根缆风绳,可以从多个方向临时固定,也可用来调整垂直度。测量校正,钢柱吊装就位后,用两台经纬仪和水平仪对钢柱进行测控,微调通过调整柱底脚板下的螺母来实现。七、焊接

钢结构使焊前,对焊条的合格证进行检查,按说明书要求使用,焊缝表面不得有裂纹、焊瘤,一、二焊缝不得有气孔、夹渣、弧坑裂纹,一级焊缝不得有咬边、未满焊等缺陷,一、二级焊缝按要求进行无损检测,在规定的焊缝及部位要检查焊工的钢印。原则是采用结构对称、节点对称、全方位对称焊接。多层焊接宜连续施焊,每一层焊道焊完后应及时清理检查,清除缺陷后再焊。焊接接头要求熔透焊的对接和角接焊缝多层梁柱焊接时,应根据安装情况先焊顶层柱与梁节点,其次焊底部柱与梁节点,最后焊中间部分的柱与梁节点。在焊接顶层梓与梁节点时,应先焊梓顶垂直偏差较大的部位,以利用焊接后收缩变形应力达到减少柱顶垂直偏差。焊接顺序宜从中间轴线柱向四周扩散施焊。

八、门窗工程安装

钢窗安装质量的控制重点有两点,一是,钢窗进场合格证、产品试验报告及外观的检查。二是,钢窗和固定钢窗的立柱之间的间隙控制。先施工固定钢窗的立柱,有可能出现钢窗与立柱之间缝隙过大或钢窗安不上。我们在控制过程中,要求施工单位先固定钢窗一边的立柱,待钢窗完全固定就位后,再焊接另一边的立柱,这样保证钢窗与立柱之间无缝隙。

总之,我国正在大力发展钢结构高层民用建筑,我们应及时组织考察总结已建成的钢结构住宅工程的经验,满足住宅在适用性能、环境性能、经济性能、安全性能、耐久性能方面的综合要求,形成完善的建筑体系。但愿我国的钢结构高层民用建筑能够经得住历史的考验。

参考文献:

[1]杨鹏宇,钢结构高强螺栓连接施工[J].山西建筑,2006,32(16):140-141.

[2]郝燕春,大型钢网架安装技术[J].山西建筑,2007,33(10):195-196.

[3]魏明钟,钢结构[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4]沈祖炎,钢结构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JGB-50017,钢结构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测控工程论文范文篇10

机器人竞赛是一项很好的科技创新活动,形式繁多,内容丰富。设计方案的开放性,也为学生的创新奠定了基础。参赛者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实现同一个项目,通过比赛,激发其对机器人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探索机器人新科技,为其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1999年,在RoboCup国际委员的支持和授权下,首届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在中国重庆举办,目前是中国机器人最具影响力的赛事,比赛共设立12类65项赛事。机器人竞赛种类多、规模大、水平高,为大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未来伙伴”杯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暨国际机器人灭火比赛中国赛区选拔赛),是中国人工智能机器人专业委员会等多个单位主办的一项全国性赛事。大赛包含机器人救火大赛、机器人足球比赛、机器人创新大赛、机器人搜救大赛、机器人擂台赛和机器人舞蹈戏剧大赛等6个主题项目。其中机器人救火大赛是国际赛制机器人灭火比赛(暨国际机器人灭火比赛中国赛区选拔赛)。“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由教育部委托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办。竞赛分竞速赛与创意赛两类比赛。自2006年首次举办以来,“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已经成功举办了6届。

机器人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

机器人竞赛、创新实践是一项很好的科技创新活动,机器人的趣味性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同时将创新实践、竞赛引入教学过程,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研究。“机器人项目教学法”的一般教学结构如图1所示:“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本文以参加2012年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的医疗与服务机器人组的项目为例,在比赛初期确定人员,将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一个竞赛小组,研究竞赛规则、制定项目方案、机器人结构设计、电路设计、程序调试,学生分工合作,过程中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团结协作。这种在探索中学习的过程是其他教学环节无法实现的,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非常重要。本文以一种医疗与服务机器人设计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按照以下六个教学步骤进行:1.项目的申请根据学院参加机器人竞赛的实际情况,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作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机器人比赛。本学院主要参加了医疗服务机器人、机器人游中国、擂台等机器人项目,学生可以针对感兴趣的比赛项目,或者根据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申报项目,填写申请书。教师针对学生申报的项目,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建议选择项目规模和难度适中的项目。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在今后几年内老龄人口数量将会呈上升趋势,老龄化将更加严重。老龄化使社会的劳动力减少,一些老年人不仅不能参加劳动,而且有的甚至失去了自理能力,需要人照顾,这就增加了他们的子女以及社会的负担。年轻人为了工作日益繁忙,在目前服务行业工作者稀缺的背景下,在医院时不时会有行动不便的病人需要护士和家人的搀扶。而在没有人帮助的情况下,行动不便的病人寸步难行,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摔倒受伤。所以笔者建议学生选择参加医疗与服务机器人创新设计与制作赛项,设计一种医疗服务机器人更好的服务病人。2.项目团队的建立建立学生团队,营造互相竞争、互相帮助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做项目过程中携手合作,弥补相互间的不足,遇到问题大家一起讨论解决,这让学生体会到团队的重要性,做到共同进步。同时,团队的学生分工明确,每人负责项目的某一部分,使学生真正参与到项目中,整个项目的完成,离不开每一个学生,学生为使项目不会因为自己负责的部分没有完成而主动学习,主动查资料,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团队的建立,应考虑学生的专业,年纪,特长等因素。教师确定一名队长,根据项目的特点,队长可以自己招学生,实现学生管理学生。参加医疗与服务机器人创新设计与制作赛项,笔者选择了5名学生,队长由09级的一名学生担任,该生组织能力比较强,专业能力也比较脱出,由他负责整个项目的进展,汇报工作。其他学生分别是1名2009级的,2名2010级的,1名2011级的,专业分别是自动化、测控、电气。3.项目任务、计划的制定团队负责人制定机器人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机器人是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先进技术于一体的智能仪器。本次设计的医疗服务机器人由小组讨论决定,医疗服务机器人外形像轮椅,病人能够独自驾驶去化验室拿取报告,去门诊找医生复诊,降低护士工作量及病人家属的负担。为使医疗服务机器人更好的服务病人,该团队为机器人设置了两种模式:座椅模式和病床模式,免去了病人就诊、休息时需要被移动到病床上的麻烦。机器人将现场键盘控制和远程控制相结合,实现护士对病人的远程监护,机器人在前进过程中,检测到前方有障碍物时就会立刻停下,减少不必要的事故。同时机器人配备了机械手,可以帮助病人取物品,最大程度帮助病人。根据团队中学生的专业、特长等分配任务,负责机器人机械结构设计的学生需要画图纸、电焊等来完成机器人结构的设计、机械手的设计;电路设计的学生制作包括单片机电路、电源稳压电路、电机驱动电路、红外避障电路、键盘输入电路;测控专业的学生负责电路的测试、场地的制作等工作;程序编写的学生,完成程序的设计、调试;控制界面的设计由另外一个学生负责,主要是VB编写上位机、WIFI摄像头的调试、蓝牙通信的调试。根据机器人项目的特点,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可适当地作一些调整。根据项目完成的时间确定工作步骤,进行时间分配。最终得到教师的认可才能执行。4.项目制作学生自己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然后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基于机器人项目的作品成果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调查报告、实物模型、演讲稿、论文等。通过展示作品成果,可反映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所掌握的技能。本次设计的医疗服务机器人成果包括机器人模型一个、机器人设计与使用说明书一份、演讲稿一份。在本项目比赛结束后,指导学生按照他们设计的医疗服务机器人撰写论文、申请专利。5.项目检查评估整个项目检查评估采用答辩的形式向教师汇报,首先由队长对整个项目进行汇报总结,再由队员对自己负责的工作进行汇报和自我评估,并且对设计的医疗服务机器人进行展示,教师根据团队成员的表现、研究成果表述和作品的展示进行检查,为到现场比赛作准备。针对项目中出现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6.项目资料归档或应用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项目结束后,教师监督学生将项目工作资料整理归档,材料包括项目申报书、进度表、机器人机械结构图、程序设计流程、机器人控制程序、项目结项书、项目报告讲义等。

机器人项目教学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