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收支审计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7:25:51

财务收支审计

财务收支审计范文篇1

关键词:财务收支审计;管理工作;意义;要点

在财务收支的审计工作内容中,包含了多个维度的审查和管理工作,这与收支审计包含的具体工作环节和内容有直接的关系。只有结合不同的管理环节把握住具体管理工作的开展和实施要点,才能更为明确地找到管理工作的组织思路,并且起到通过管理促进收支审计工作开展的作用。

1收支审计管理的意义分析

之所以要想以收支审计的管理问题作为一个独立的问题进行讨论,与其在财务工作开展中的重要意义有很直接的关系。下文主要针对财务收支审计管理工作开展的意义进行阐述。1.1了解企业的财务运行状态。所谓的财务收支审计,其主要的工作内容是审计工作人员按照国家针对财务审计工作提出的具体法律政策和规范,应用专业的财务审计方法和原则,对审计对象单位的会计账目、会计报表以及一些其他相关的会计资料进行检验和审查,并最终作出评价,这个过程要求最终的评价结果要真实有效、公平公正。从企业的角度上来讲,在整个财务工作运行的过程中,收入和支出是最能够准确和全面地反映出一个企业的正常运营状态的指标,对整体的收入和支出中的资金流向与速度以及资金流量进行把握,实际上就能够反映出一个企业的财务情况是否与企业的发展需求相匹配,这也能够为财务部门通过收支平衡的调节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支持提供参考依据[1]。1.2为企业的投资决策提供帮助。从宏观上来说,企业的投资决策是一项具有预知性质的工作内容,企业的投资和资金回收的频率和资金量,都有可能影响到企业现阶段各项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未来发展。对于收支状态进行审计,有利于通过审计工作发现企业在一个运营阶段中所呈现出来的财务收支的规划和实际执行实施中的问题,帮助财务人员及时调整收支环节的操作和规范中的不足,从而一方面避免投资环节中不必要的资金浪费;另一方面也避免了由于收支平衡的问题导致企业在针对未来发展进行决策的过程中出现误差和问题,是支持企业稳定发展和科学决策的一个重要条件。1.3通过管理工作开展探寻更好的工作思路。这一点主要是从管理工作本身的角度来讲的,要想开展好管理工作,就需要管理人员首先对财务收支审计工作的开展在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上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知[2]。另外,相关的管理人员还应当从管理工作本身的角度出发,掌握基于财务管理和收支审计管理的正确方法,这一过程不仅能够充实管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储备量,更能够通过工作的开展积累一部分重要的财务收支审计工作经验,这对于管理工作人员本身结合个人的工作实际和企业的发展需求,探寻更为科学的管理办法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能够帮助管理工作人员更新个人的工作方法和思路,更好地总结和运用一套适合企业发展的财务工作组织和管理办法开展工作。

2财务收支审计的管理内容与要点分析

在针对管理工作的内容和意义进行分析后,下文结合具体的财务收支审计管理的具体内容,探讨其管理工作开展中的要点。为更好地开展和实施管理工作,为提升企业财务部门的工作质量提供保障。2.1关于货币资金的审查和管理。首先,这方面的审查与管理工作内容中包括了对被审计单位的货币流动与应用状况进行审查,而且审查工作中,包括货币资金的相关管理制度,也在审查工作的范围内[3]。具体的来讲,审查工作的重点在于,确定货币资金的应用情况在真实性和全面性上达到保障,并且针对存在于制度规定外的一些货币资金流动情况进行审查和重点关注,避免这种情况的产生。另外,关于货币资金环节的收支流程和相应的制度匹配是否达到企业的需求,也是应当纳入审查范围的一项重点工作。其次,针对库存工作的审计。库存的审计工作,实际上是支持企业现阶段以及未来一段时间的运行稳定性的一项主要工作。针对库存的审计工作,其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针对库存金额和记账余额两项指标进行重点审计,确保两者不存在对等性以及直接性的确实问题,并将相关的信息资料填写在专项的《库存现金清点表》中。最后,针对余额调节表进行检查和确认,确认企业是否存在结构和内容合理的余额调节表,并且确保企业具备可供审计核对的银行日记账与对账单,以便为核算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另外,对于一些专项的,与企业存款账目有联系账户,应当做好账户运行情况的核查,核点在于是否存在外借资金。2.2针对应收账款的审查和管理。首先,审查的目的在于,对企业内部的应收账款具体情况有一个明确地了解和清楚地掌握,为企业的应收账款催收工作提供支持[4]。从管理的角度来说,其重点的工作内容在于,针对长期无法回收应收账款进行揭示,督促企业重新进行核对处理。及时清理这种类型的账目,避免长期堆积形成坏账。另外,经过了审计工作的开展,也能够辅助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对于应收账款的催收有一个非常规范的计划,这对于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也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其次,针对预付账款的审查。预付账款,实际上是反映企业财务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效果和执行稳定性的一项指标。针对这一方面开展审计工作,能够协助支付方和收款方对于双方的责任进行明确,并且对于企业本身的利益,也能起到一定的保障性作用。由于有专项的协议作为基础,则审查工作就可以针对相关协议的内容和相应的签字生效环节进行检查和确认,避免出现签署的相关协议与实际执行落实的环节有所出入。另外,对于一些已经到期的款项以及占用资金,也应当及时进行回收,并针对这类问题提出相应的未来优化措施。2.3针对企业账实相符情况的审查管理。账实相符是财务工作的运行和开展中需要遵从的一项基本原则,这里所指的实,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指库存商品,关于这方面的审查管理工作,实际上就是针对库存商品与账目显示是否相符合的审查[5]。审查的工作流程是,首先对于实际的库存商品在总量和类别上进行全面审查;其次针对相应的账目显示情况进行审查,对两者的实际情况是否符合相关的企业财务制度的规定进行确认。另外,针对库存商品的盘点工作,也需要按照企业的实际运行状态进行盘点,确保其与企业台账的符合性。最后针对一些库存工作开展中出现问题的环节进行重点审查,例如一些长期积压或滞销的产品,应当在审查完毕后及时监督企业的财务部门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及时进行适当的处理,这一方面有利于充分消化企业内部的资源优化内部控制效果,更有利降低企业因此可能发生的亏损状况的发生率。审查与管理工作,在库存的环节中,其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更为显著,只有针对具体的库存问题进行管理和完善,才能降低这一环节对于企业财务部门工作开展的不利影响。2.4针对对外投资的审查与管理。对外投资对于企业来说,不仅在支出规模上较大,在企业资金的回收方面,也存在周期较长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意味着针对对外投资的审计和管理工作更为关键和重要。在这项工作的开展中,具体包括以下几个审计环节。首先,针对企业已经发生的投资行为进行全面审查。由于这些投资是已经支出的企业资金流量,因此,审查工作的重点应当放在针对这些项目的投资收益方面,审查工作的原则是,一方面要注意审查工作流程的专业性;另一方面也应当从全面性的角度出发,注意针对企业所产生的每一项投资都进行审查。对于有可能存在亏损风险的投资,更应当做好前期的统计工作,以便后期出现实际问题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处理,尽可能降低企业所要承担的风险和损失。其次,应当针对将要启动的投资项目进行严格审查,具体的审查内容重点在于审查企业是否按照项目报批制度履行了相关的项目报批手续,并且检验企业是否具备相应的投资协议。另外,从目标的角度来分析,在企业进行投资决策时,必然需要针对投资的收益问题和投资的潜在价值问题进行衡量,要保证投资行为能够取得预期的价值和收益效果。最后,从时间维度对对外投资行为进行审查,一般来讲,企业在运行到年底时,需要针对对外投资情况进行审查。重点审查工作内容是投资成本的回收和投资收益。2.5针对负债情况的审查与管理。负债实际上就是企业的应付账款情况,对这一环节进行的审查工作,实际上是为了帮助企业清理产生的债务,具体的来说,如果在审查过程中遇到挂账行为频繁且时间较长的情况时,应当针对这种情况进行及时优化和调整[6]。另外,针对负债的审查工作中,应缴税金也是审查的总体内容之一,需要保证税金及时足额上缴,避免发生偷税漏税的违法行为。最后,针对预提费用要加大审查和管理力度,关于预提费用的具体项目内容,包括了保险费、租赁费、利息等。管理和审查工作的重点在于,检查这部分账目和会计记录是否存在不符的问题。

3结语

总的来讲,企业财务的收支情况审计工作,关系到企业的整体运营和发展能否顺利进行,并且审计工作从专业的角度上来说,也需要按照科学的方法和流程开展,只有审计工作人员结合企业经营和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好审计工作并且及时提出优化和改善措施,才能更加切实地发挥出审计工作的关键性作用。

参考文献

[1]程日光.财务收支审计中的分析与思考——基于基本建设财务收支审计[J].现代商业,2017(10).

[2]丁旭.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措施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2X).

[3]苏三芬.建设项目管理审计的内容和管理策略[J].住宅与房地产,2018(15).

[4]饶碧芳.新常态下企业审计工作的要点研究[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14).

[5]张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审计的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7(7).

财务收支审计范文篇2

一、基本情况

市水利局是隶属于市政府的正县级行政单位,其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中央、省及市委、市政府有关水利水电等工作的法律、法规、方针和政策,拟定并组织实施全市水利工作的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统一负责、管理全市水资源、水利工程建设、水土保持、防汛抗旱、水电及电网规划等。局机关执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在农行开设账户4个(零余额账户、基本存款账户、专用存款账户和一般账户各1个)。

你局独立核算的下属单位有: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市水电管理局、市水电管理局和市水利水电建筑公司。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在职人员为自收自支,离退休人员财政实行差额拨款;和水库管理局部分事业编制人员财政实行差额拨款,其余人员为自收自支;水利水电监理公司和水利水电建筑公司为自负盈亏的企业单位,水利水电建筑公司目前在岗约30余人。现局机关在职人员88人,离退休人员65人,内设计财科、办公室、人教科、水政科、水保科、建管科、农水科和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8个科室。

二、预算收支和财务收支情况

市本级水利系统2010年度总的经费收入合计1703.74万元,其中:市财政预算安排经费总额675.42万元,年度追加经费408.52万元,规费返还180万元,上级拨入专项资金439.80万元(水库10万元,水库429.80万元)。当年总的经费支出1782.13万元,当年结存-78.39万元,加上上年结转506.70万元,累计结存428.31万元。市水利局局机关2010年经费收入487.90万元,经费支出398.45万元,当年结余89.45万元。

2010年总的经费收入中,财政年初预算安排和年度追加两项合计1083.94万元,占当年整个经费来源的64%。从审计的情况来看,由于年初预算安排的公用经费较少,在年度追加的经费中,除一部分带帽的资金外,有相当一部分是弥补机关公用经费。但局机关因近几年来为争取项目资金、改善办公条件等发生的费用较大而使得公用经费往往捉襟见肘,从而挤占专项资金已成不争的事实。预算收支详见附表。

三、2010年专项资金拨付情况

上年结转2072397.17元,当年拨入5425000元(其中:特大防汛经费447000元,水利基金780000元,病险水库配套4198000元),当年拨出6100000元(其中:特大防汛937000元,小农水205000元,水利基金610000元,水政补助150000元,病险水库配套4198000元),年末结余1397397.17元。

四、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1、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和水电管理局两单位2009、2010年度共漏缴水利建设基金25420元。

2、抽逃注册资本金。经审计核实,你局下属水利水电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在2010年有1574010.68元注册资本金被抽回。该公司成立时注册资本为200万元(其中:市水利协会出资120万元,占60%;市水电公司出资60万元,占30%;市水务局出资20万元,占10%)。抽逃注册资本金违反了《公司法》的有关规定。

以上问题依据国家财经法规另行下达审计决定。

五、审计建议

1、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市水利水电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及水利水电建筑公司等与市场经济紧密关联的单位应在积极拓展业务谋求生存发展的同时切实规范各项经济业务操作,不能违背国家的法规法令而逆行;市水利局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下属单位财务和经济事项的监管。

财务收支审计范文篇3

关键词:风险识别;财务收支;审计工作

财务收支审计主要是指对公司的财务收支进行全面审计,从而找出企业在财务管理中不足的地方,并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风险发生,确保企业财务工作正常开展。在财务收支审计中加强风险识别,可以确保资金的安全。

一、财务收支基本内容及存在风险

(一)财务收支审计的内容。一是审计企业的财务收入。很多财务指标可以反映企业的发展和经营情况,比如盈利能力指标、偿债能力指标和经营能力指标,通过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可以掌握公司的经营状况。二是审计企业的财务支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设计到材料成本、人工成本、设备成本等。在财政支出方面,在报表中经常出现虚假支出,这是违法违规行为。公司相关人员为追求自身利益,占公司小便宜。为了避免出现此现象,公司应积极开展财务收支审计风险防范工作,监督公司各项支出账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发生违规操作现象,定期对公司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调查,检查是否真实等。三是公司资产审计。审计目的在于调查公司的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并分析公司的资产损失情况,找出亏损原因,计算利润,建立资产管理体系。在企业资产审计工作中,确保企业资产配置合理化,公司相关投资科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发生腐败事件,完善公司资产管理审计制度,避免企业资金流失。四是建筑工程审计。房地产企业比较重视财务收支审计工作,因此,必须精通掌握项目的各个方面,在各个环节中都要加强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审计,及时发生问题,并给出一定的处理意见,以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资金不足的情况。(二)财务收支审计存在的风险。财务收支审计风险识别是在实际工作中,识别因素包括会计管理、基础会计、融资、投资、财务报告、资金运作、税收管理、支出管理、预算管理等。会计管理注重对企业内部控制,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及不相容岗位的风险;基本会计核算风险主要包括会计人员素质、财务审计等风险;财务方面包括财务决策、财务执行风险;投资方面包括投资项目审批、投资核算和投资处置风险;财务报表包括各项业务经营的财务报表数据、会计核算和其他风险;资金转移主要包括转移管理和转移评估风险;税收管理主要是税收筹划和税收政策风险等;支出管理存在票据风险、应收及预付账款风险;收款风险主要包括收款及收入确认风险、票据风险、应收及预付账款风险;预算管理主要包括预算决策、预算执行、预算监督评估风险。从上述分析中可知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存在不可预测的风险,需要做好风险防范措施。

二、财务收支审计风险识别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审计风险识别的制度不完善。当前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工作范围逐渐扩大,审计管理文件指出了财务收支审计工作的范围,即在审计工作中,不仅要监督公司资产,还要调查领导干部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全面加强对企业会计的监督检查。但是,财务收支审计涉及范围比较广,审计所涉及的风险识别制度滞后。(二)财务收支审计风险识别方法比较单一。房地产企业财务收支审计涉及内容比较多,项目也比较复杂,财务收支审计存在较大的风险,各环节风险识别工作难度较大,其会计核算、资本运作、贷款管理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财政收支审计工作有直接的影响。然而,面对复杂多样的财务收支审计,一些房地产公司在风险识别过程中采用单一的方法,企业风险识别不切合企业实际情况,财务收支审计风险管理存在不足,难以开展风险识别工作,主要是风险识别和管理方法相对多样化。然而,目前大多数企业在风险管理过程中都采用比较传统的方法,风险识别常用层次分析法来分析,通过确定风险权重,构建风险识别模型,但是该种方法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企业应该结合市场发展情况,制定企业财务收支风险识别方案。(三)财务收支审计队伍整体素质较低。当前很多企业的财务收支审计队伍尚未建立,此外,审计人员员工素质还有待提高,财务收支审计工作缺乏公平性。从当前企业审计人员资质看,中小企业很多都是大专以下学历,本科以上学历比较少,而且有部分还是非专科出身,对财务收支的认识不全面,忽视风险识别在财务收支审计中的作用。目前大部分公司审计人员由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和领导,缺乏独立性,当前财务收支审计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财务管理工作不到位,财务管理人员能力不足,未能快速识别风险,导致财务收支审计工作未能顺利进行。(四)财务收支审计工作责任制不完善。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内容包括企业经营合法性、合规性等,主要是对企业进行全面监督检查。工作人员身兼重任,这需要明确审计人员责任。此外,当前很多企业还没有建立财务收支审计责任机制,审计工作职责没有具体落实到个人,财务收支审计效果不理想。

三、完善财务收支审计风险识别的对策

(一)制定科学的财务收支审计风险识别方案。首先需要分析公司财务收支审计流程,优化财务收支审计风险识别方案。设立审计工作小组,负责识别公司财务收支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风险,找出并分析存在的风险因素。此外,测算风险发生概率,并评定风险级别,根据风险级别制定风险防范方案,统一安排风险防范工作。调查公司财务收支审计开始情况,结合当前风险类别,采用最先进的审计方法,确保财务收支审计风险识别过程,避免风险发生。(二)创新财务收支审计风险识别方法。在信息化背景下,通过分析财务收支审计风险识别路径,采用全新的风险识别方法。公司可以根据现有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配置相应的审计人员,更新风险识别方法,借鉴其他企业风险识别经验,提高识别技术,可以精准识别风险。(三)加强财务收支审计风险识别队伍建设。企业财务收支审计风险识别需要配置一定的风险识别专业人员,可以聘请这方面经验比较丰富的专家,并构建一支专业化的队伍,为风险识别人员提供专业的培训,确保审计风险识别工作顺利开展。企业财务收支审计风险需要事先制定科学的防范方案,并引进相应的人才,注意提高专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风险识别工作才能高效完成。完成上述目标需要制定人才管理计划、绩效考核计划、薪酬管理计划以及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避免人才流失。(四)完善财务收支审计风险识别责任制。审计员在财务收支审计风险识别工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审计人员要有良好道德品质,在处理相关事务过程中要公正和公平,不能随心所欲,因此建立责任制非常重要。在实施审计风险识别过程中,需要明确职责,对于在工作中表现比较好的员工给予一定的奖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员工工作热情。针对财务收支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需要完善责任制,职责明确,发生风险可以直接问责,把负责人的薪资与绩效挂钩,强化负责人的责任意识,调动责任人工作积极性,确保财务收支审计工作顺利开展。

四、结语

企业财政收支审计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加强风险控制,才能确保财务审计更加规范化。风险识别应用在企业财务收支审计中,可以确保财务收支审计工作正常开展,可以快速识别财务收支审计工作面临的风险,既而制定科学的风险方法对策,确保资金的安全。因此,在财政收支审计工作中,需要重视对风险的识别,既而优化风险防范方案,必要的话可以建立风险识别小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审计过程中风险的发生,提高财务收支审计安全性。

参考文献

[1]秦艳彪.风险识别在财务收支审计工作中的应用[J].全国流通经济,2018(36).

[2]刘佳.风险识别在财务收支审计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2)

财务收支审计范文篇4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结合;对策

一、简述经济责任审计

就理论层面来说,经济责任审计也就是相关审计部门针对党政干部、国有企业领导以及他们所处地区、部门和单位的财政收支与相关的经济活动加以审查,从而对党政干部以及企业领导在经济责任方面实际的履行状况加以监督和评价的一种方式。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最为主要的目的是依据被审查干部履职状况,将财政财务收支以及相关经济活动所呈现的合法性、真实性作为基础,将国家经济发展相关的一些重要事项作为重点,针对被审计人员在权利应用以及经济责任履行等方面做出的相关工作和所存在的问题加以客观评价,有效推动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当中遵纪守法、尽职尽责。

二、简述财务收支审计

财务收支审计指的则是针对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实际的财务收支情况以及相关的经济活动在合法性与真实性等方面做出审计监督,对于企业在一定时间之内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成果做出综合性审查,同时做出具有较强客观性的评价。实施财务收支审计主要的目的在于对单位财政以及法律纪律加以维护,利用对经营管理方式的改善,有效提升企业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重点是企业的整体财务情况。

三、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的结合

(一)把年度审计融入到计划性的措施当中。通常在年初,单位在对年度审计计划加以制定的过程中,会针对审计工作当中的一些相关要素做出重新的部署和安排,主要包含审计项目、时间以及考核标准等。相关人员一定要在年内达到年度考核当中的各种要求。不过因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具备一定的偶然性以及突发性,单位领导的更换通常无法跟年度计划所设置的时间之间相互统一,也就造成很难让经济责任审计彻底融入到年度审计工作的相关计划当中。而在这样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之下,对单位审计工作的安排无法实现对各种资源高效的整合,审计工作所呈现的效率也较为低下。针对这个问题来说,应该对经济责任审计跟财务收支审计之间的有效融合加以考虑。在审计工作进行的过程当中,要是单位内部已经把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的事项以及内容融入到了财务收支审计的工作计划当中,当收到了相关组织部门的委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时候,对财务收支审计的方式加以利用可以有效降低相应资源的投入,还能有效呈现出经济责任审计所具备的价值以及目的。在工作结束之后需要将审计底稿存档,继而给日后的审计工作提供重要的基础和依据,从而避免重复审计的问题出现。(二)审计工作效率的提升。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通常是出现在单位领导调离岗位之后,针对其在职期间所进行的各种经济活动以及相关的事项加以审计。而因为各领导在岗位任职的时间不相同,而且审计内容和项目也不同,导致在进行审计计划的制定当中,无法对经济责任审计具体的方案加以确认。要是审计工作在领导离任之后很长时间才开始进行,那么最终所获得的审计报告在真实性方面会大打折扣。如果有在任时间比较长的领导离任之后,负责审计工作的部门需要尽可能快的将各个审计项目完成。要依据相关法律和法规所提出的要求,针对领导在职期间的实际情况做出更为客观的评价。相对经济责任审计来说,年度财务收支的审计工作所关系到的内容会更多,其实也就属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当中的内容,提升财务收支审计工作系统整体的运行效率,确保财务收支审计工作实施过程和结果具有更好的完整性、真实性以及准确性,让经济责任审计在工作效率方面得到进一步提升。有些审计结果能够直接在经济责任审计当中进行利用,继而在有效提升审计效率的情况之下,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可以更为顺利的完成。

四、强化经济责任审计跟财务收支审计之间融合效果的对策

(一)领导干部的配合和支持。当单位领导离任之后,不应该一走了之,应该积极地配合原在任单位所实施的整改工作,并且针对所出现问题导致的结果承担相应的责任。继任领导需要坚持规范管理,积极推动单位更为稳定、健康的发展,肩负整改责任。要积极设置审计工作主管人员、责任部门以及工作人员,保证问题能够得到全面的整改和落实。新上任的领导需要对问题出现的原因加以全面的分析,对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保证在新的单位和岗位上不会有相同的错误再次出现。(二)审计内容的拓展。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说,经济责任审计跟财务收支在很多领域的融合还不够。所以,需要对审计内容做出进一步深化,重视对被审计单位实际的业务活动以及资金流向形成掌握,关注那些重大的经济决策、债务、工程建设、环境以及资源等方面的问题。应该在部分地区推行领导离任后经济事项的交接,以及年度经济责任情况的报告试点,逐渐实现针对全部领导在离任之后进行经济事项的良好交接。(三)强化对重点领域的审计力度。在新时期新形式之下,需要积极强化所有负责审计工作的人员对中央下达的各种规定、章程以及精神进行学习,继而更为充分的意识到公务支出以及公款消费审计所具备的重要性质。在一些重点领域,比如公款消费状况,需要把公务支出以及公款消费的实际情况融入到财政预算的执行审计、财务收支审计以及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当中,不断强化审计力度,保证公务支出以及公款消费的审计工作能够落实到位。还要积极强化针对审计过程所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跟踪,让审计工作呈现出更高的公开程度,让审计监督可以和社会舆论监督之间形成更好的融合。积极把握好单位自身的作风建设,在对公务支出以及公款消费的规范方面做好榜样作用,强化自我的监督、约束以及规范。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让经济责任审计跟财务收支审计之间实现良好的融合,是对审计工作的创新,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当中呈现出的一个新课题。这项工作所涉及到的内容具有较强的复杂性,需要负责审计工作的人员做出综合性考虑,继而利用调查研究之类的方式对审计工作做出不断的完善。要积极推动经济责任审计以及年度财务收支审计之间的统一执行,让审计工作呈现出更为优质低公平性、公正性以及公开性,从而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更为优质的效果以及作用。

参考文献

[1]范明江.经济责任审计与年度财务收支审计的结合应用[J].财会学习,2017,(04):138.

[2]徐萌.专项审计调查与财务收支审计的关系探究[J].经济师,2016,(02):135-136.

财务收支审计范文篇5

关键词:中央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审计结果公告

一、引言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经济形势逐渐完成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国有企业是推进我国进入这个历史新时代的强大推动力。党的报告明确指出,要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这作为新时代时期的关键指示,为我国企业发展方向和目标指明了道路。作为国有企业的中坚力量,中央企业在能源、国防、基础设施等与国民经济关系重大的关键领域占据统治地位,在经济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对其进行有效的审计监督显得尤为重要[1]。2018年5月23日,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做出指示,要明确工作思路、突出审计重点,参照《关于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审计监督的若干意见》,开展审计工作,不断深化审计制度改革,创新审计理念,拓展审计监督广度和深度,消除监督盲区,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国家审计是促进国家治理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机制,具有揭示、抵御和预防中央企业违法违规行为的功能。作为国家审计监督中央企业的重要方式,财务收支审计有利于揭露中央企业在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重大经济决策方面以及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有助于不断提高中央企业经营管理效率,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2]。审计署于2010年6月开始中央企业财务收支结果审计公告,围绕基本情况、审计发现问题、以前年度违规问题整改情况、审计处理情况等进行披露。旨在了解中央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实践现状,本文选取审计署2010—2018年的137份审计结果公告为研究样本,统计分析审计结果公告的数量特征、时效性、审计频率、违规违纪问题及整改反馈,进而提出财务收支审计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引导中央企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国家审计监督全覆盖。

二、中央企业财务收支审计覆盖范围

(一)财务收支审计结果公告数量。本文通过查阅2010—2018年国资委公布的中央企业名录,整理出各年份央企数量,按照年份与的财务收支审计结果公告进行对比,见图1所示:中央企业财务收支审计结果公告数量基本呈现增长趋势,审计力度逐渐增加;然而,审计公告数量远低于国资委监督管理的中央企业数量,年度审计覆盖率不足,显著滞后审计监督全覆盖的政策导向。(二)财务收支审计结果公告涉及行业。中央企业财务收支审计结果公告主要涉及能源、制造、通信、航空等行业,见图2所示。中央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对象主要侧重于能源、制造行业;其他如通信、运输、科技行业被审计次数较少,审计重视程度较低。国家审计在侧重关键行业审计的同时,也应重视其他行业中央企业的财务收支审计工作。(三)财务收支审计频率。中央企业财务收支审计频率分布情况见表1:中央企业财务收支审计频率不高,连续审计行为缺失,审计间隔期限相对较长,尚未形成有效的财务收支连续审计机制。2010—2018年间,央企累计最高被审计次数仅为3次,绝大多数央企被审计次数仅为1次,可能影响国家审计揭示、抵御与预防功能的实现。(四)财务收支审计结果公告时间特征。中央企业财务收支审计结果公告时间特征见图3:中央企业财务收支审计结果公告时间显著滞后,影响审计公告发挥信息传递作用。审计署开展审计工作的时间和审计公告时间跨度较大,主要集中在6—12个月。由此可见,财务收支审计结果公告时效性差,不利于发挥信息传递作用,影响审计整改效果。

三、中央企业财务收支审计主要内容

(一)财务收支审计公告基本结构审计结果公告内容主要包含基本情况、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审计评价意见、审计处理及整改情况四大部分。对审计结果公告的结构内容进行分析,如表2所示:由此可见,中央企业财务收支审计结果公告已经形成了以基本情况、审计发现问题、问题整改情况以及审计处理意见为核心的基本框架[3]。具体内容为:“审计发现主要问题”是审计公告中的重点内容,就被审计单位在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企业经济决策等方面存在问题进行披露。但是对“以前年度审计问题整改”和“审计处理情况”披露相对薄弱,且公布内容多数为“审计发现的问题,审计署已出具审计报告并下达了审计决定书,对于违规违纪问题的整改情况,由被审计单位自行通告”,调查处理结果和具体整改情况不能及时得知,表明被审计单位审计处理反馈情况缺失,反馈机制不够完善,不利于实现审计的国家治理功能。此外,不同年份财务收支审计公告内容有所差异,影响了审计公告内容连贯性,缺乏标准的公告范式,影响了审计结果公告的可比性。(二)财务收支审计关注事项中央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关注事项主要涉及会计核算、经营管理与决策、职工薪酬、国家政策与廉洁从业等4个领域16个方面,具体见表3所示:依据财务收支审计范围进行划分,审计关注事项主要集中在会计核算、经营管理与决策、职工薪酬及国家政策与廉洁从业四个领域。财务收支审计结果公告反映了中央企业经营合规程度,为监管部门完善体制改革提供了参考建议。[4]从具体审计方法来看,财务收支审计以合规审计为主,绩效审计相对弱化,可能无法揭示中央企业财务收支活动的效率、效果与效益,也无法适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的政策导向。

四、中央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发现的问题

根据审计结果公告内容,中央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发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经营管理、政策执行以及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与廉洁从业规定四个方面。具体如下:(一)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方面主要存在财务核算不规范、财务核算错误、资金管理不善等违规违纪问题。见图4所示:审计发现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违规问题集中表现在财务核算错误和财务核算不规范,具体情况是企业多计利润、虚增资产及负债、收入支出记录有误等;违规发放福利或补助,违规报销费用;同时,资金管理不善也是常见问题,主要表现在错误估计应收款项导致的坏账风险,不合理收购导致的资金浪费等。(二)经营管理。在经营管理领域,违规违纪问题主要集中在累计亏损、签订违规合同、违规招标、资产闲置等违规违纪等方面。见图5所示:签订违规合同和违规经营导致累计亏损是经营管理方面的主要违规违纪问题,对投资项目缺乏科学考察,并且尚未形成对外投资管理的有效办法,使得中央企业广泛存在对外投资收益率过低的现象,造成了普遍亏损,无收益返回。除此之外,违规招标在中央企业中属于共同问题,同时资产闲置也很普遍,造成了资源浪费。(三)执行重大经济决策和内部管理。中央企业在执行重大经济决策和内部管理方面主要有监管失职、决策失误、经营不善等违规违纪问题。见图6所示:监管失职在内部管理管理方面属于违规违纪频率最高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管理层级别混乱、资产监管不严导致的闲置浪费、违反集团规定标准等。在企业重大经济决策方面,决策失误、经营不善是比较严重的违规违纪问题。中央企业暴露的此类违规违纪问题,可能损害企业内部及国家资产安全。(四)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与廉洁从业规定自2017年起,审计结果公告增加了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与廉洁从业规定方面的披露,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主要集中在超标购置商务用车、超标准乘坐交通工具、购买高档礼品、违规报销费用等,具体见图7所示:自从中央八项规定颁布实施以来,中央企业财务收支审计结果公告开始披露相关方面违规违纪现象。违规购买高档礼品和违规购置商务用车成为这一审计领域最严重的违规违纪问题,另外,违规费用报销和超标准乘坐交通工具也普遍存在,中央企业奢侈浪费行为并没有根本消除,廉洁从业方面仍然具有一定的改善空间。

五、中央企业财务收支审计整改情况反馈

中央企业财务收支审计评价意见在审计结果公告正文中单独列出,但从2015年起审计评价意见不再单独列示,只在基本情况中作以简单描述。审计整改反馈方面,2013年以前,审计结果公告中披露被审计单位违规问题的整改进度和效果;2013年以后,被审计单位自行向社会公告具体整改情况。[5]这种变化符合《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健全整改责任制的要求。具体情况见由表4可知,审计建议不够理想,审计整改反馈以自行公告为主,反映审计问责功能存在缺失。中央企业财务收支审计附有单独审计意见的审计公告仅占公告总数的42.34%。从审计问题的整改反馈情况看,被审计单位能够就审计揭示的违规违纪问题进行认真的整改工作,具体整改措施概括如下:第一,针对审计问题召开专题办公会议进行研究,提出确切的整改要求并开展审计整改工作;第二,完善企业相关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加强信息披露,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第三,从严责任追究,针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对有关责任人问责并惩处等。在整改反馈中,“正在整改”与“已整改”审计公告数量不相上下,但仍以“正在整改”情况为主,表明部分企业在审计公告时还未整改完毕;自2013年起,被审计单位自行公告审计问题的整改反馈情况,中央企业虽然有充足的时间对违规违纪问题进行整改,但会影响整改反馈关注度,不利于审计公告发挥威慑作用。

六、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本文选取审计署2010—2018年审计结果公告为研究样本,分析中央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实践现状,研究发现:(1)财务收支审计结果公告数量基本呈现增长趋势,审计力度逐渐增加;然而,审计公告数量远低于国资委监督管理的中央企业数量,年度审计覆盖率不足,审计对象主要侧重于能源、制造行业,尚未实现审计对象、审计行业、审计期间的监督全覆盖。(2)财务收支审计频率不高,连续审计行为缺失,审计间隔期限相对较长,尚未形成有效的财务收支连续审计机制;审计结果公告时间显著滞后,影响审计公告发挥信息传递作用。(3)财务收支审计结果公告已经形成了以基本情况、审计发现问题、问题整改情况以及审计处理意见为核心的基本框架,审计关注事项主要涉及会计核算、经营管理与决策、职工薪酬、国家政策与廉洁从业等4个领域16个方面。(4)财务收支审计方法以合规审计为主,绩效审计相对弱化,可能无法揭示中央企业财务收支活动的效率、效果与效益,也无法适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的政策导向。(5)财务收支审计发现问题主要集中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经营管理、政策执行以及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与廉洁从业规定等方面;审计建议不够理想,审计整改反馈以自行公告为主,反映审计问责功能存在缺失。(二)相关建议。基于上述分析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扩大财务收支审计范围,完善连续审计机制。发挥审计监督作用,首先应扩大审计范围,增加被审计单位数量及审计公告数量,加大对通信、科技等行业的审计力度,消除审计盲区;审计频率低,连续审计行为缺失,因此应增加审计频率,及时披露审计结果,提高年度审计覆盖率。完善财务收支连续审计机制,加强监督,建立审计整改问责与责任追究制度,及时跟踪了解中央企业违规违纪问题的整改情况,确保被审计单位及时整改。第二,提高审计结果公告时效性,改善国家审计透明度。改进审计披露方式,利用大数据等先进科技手段提高审计效率,运用审计简报形式,及时披露审计结果,提高审计结果公告时效性,完善国家审计揭示监督功能;审计透明度差会造成审计工作滞后,因此要及时披露审计发现的问题,提高审计透明度,充分发挥审计结果公告的信号传递效用,监督被审计单位实现“边审边改”、“即整即改”与“持续整改”。第三,规范财务收支审计内容,完善审计整改反馈机制。中央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公告内容应该在保留核心框架的基础上,规范审计内容,强化审计结果公告的可比性;明确绩效性审计的评价指标与方法,建立相应的绩效评价制度,与合规审计形成互补,提高审计效率;建立并完善审计整改反馈机制,被审计单位应向监管部门及时反馈审计问题整改进度,审计署对整改不到位的单位进行披露,进而达到改善财务收支审计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郑小荣,程子逸,陈炳宇.中国政府审计结果公开时机实证研究———基于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的分析[J].会计之友,2018(19):145-153.

[2]吴勋,王亚菲.地方审计机关审计结果公告特征研究———基于2010-2015年省级审计结果公告的分析[J].财会通讯,2016(34):5-8.

[3]吴勋,闫继堃.中央企业审计结果公告信息含量剖析———基于2007~2015年审计结果公告[J].财会月刊,2016(12):101-104.

[4]李江涛,曾昌礼,徐慧.国家审计与国有企业绩效———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5(04):47-54.

财务收支审计范文篇6

(1)对校办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合规、有效进行符合性和实质性测试。(2)对校办企业的会计资料包括会计报表、会计账簿和会计凭证的真实、合法进行审计。(3)对校办企业的资产包括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及其累计折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进行审计。(4)对校办企业的负债包括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的情况进行审计。(5)对校办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的真实、合法进行审计。(6)对校办企业的损益包括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的情况进行审计。

二、校办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某高校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全部的校办企业进行年度财务收支专项审计,会计师事务所根据约定完成全部审计工作后,出具了校办企业财务收支专项审计报告。审计报告中明确了校办企业管理层的责任、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校办企业基本情况、审计范围和审计依据等内容,描述了校办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的具体情况。同时,披露了校办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内控制度不健全。部分校办企业存在内控制度尤其是财务内控制度不健全甚至没有内控制度的现象,往往仅通过口头形式实现相关的流程控制,导致校办企业的人事、财务和资产等管理比较混乱。而且,个别校办企业存在对已制定的制度执行不力或不执行的情况。(二)会计核算基础工作不规范。(1)对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和存货不进行及时盘点,或实际进行了盘点但未保存盘点表,或盘点后已发现账实不符、但没有及时进行清理。(2)对账龄较长的往来账目核对和清理不及时,极易形成呆死账,对往来账户名称的记录不清晰,仅有摘要,无具体明细。(3)对原始凭证的审核把关不严,从外部取得的原始凭证存在与校办企业名称不符、无明细、无入出库记录及领用手续等现象,在采购办公用品、电话充值卡、加油卡和图书等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会议费和培训费支出无会议通知、培训通知和会议签到的情况也频繁出现,甚至存在“假发票”入账的情况。(4)大额经济往来和超过结算起点的支付不通过银行进行转账结算,而采用现金方式收付。(5)合同管理松懈,大额购销业务不及时签订合同,合同签署不规范,存在时间矛盾、重要条款描述不清晰、内容与实际执行情况不一致而未附补充协议等问题。(三)实收资本与工商登记和投资方记载不符。个别校办企业在履行了验资程序和完成工商注册后,出现了高校未将货币和实物尤其是实物实际划转给校办企业的情况,导致校办企业的实收资本与注册资本不符、与高校的投资数额也不符等问题。(四)会计信息失真。部分校办企业存在高校在校办企业兼职人员的薪酬未列入工资成本、实际使用的房屋、场地、设备、能源、材料、成果、专利等有形或无形资产未归入资产账户和提取折旧等无偿占用高校资产和资源的问题。而且,还存在预收款不及时结转收入甚至收入不入账、收入和成本不匹配、未区分经营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等现象,这都造成校办企业的会计报表不能完整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导致校办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

三、加强校办企业财务收支管理的对策

针对校办企业财务收支专项审计报告披露的主要问题,某高校多次召开校长办公会和党委会研究整改工作,分析和明确了问题形成的主客观原因,制定了校办企业财务收支审计问题整改任务分解和责任分工工作清单,明确了整改内容、整改措施、总负责人、分工负责人、牵头部门、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并由监察审计室督办检查整改完成情况。(一)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重新梳理校办企业经营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和审计管理等方面的原则性规定,某高校修订了校办产业管理办法。由资产经营公司牵头,计划财务处、资产管理处和监察审计室等职能处室配合,制定和完善了校办产业的财务管理办法、借款与费用报销管理办法、合同管理办法、资产管理办法、审计管理办法等内控制度,建立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财务管理体制,提高校办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质量,规范校办企业的财务行为。(二)通过机制建设提高会计核算工作质量。首先,在校办产业管理办法中,明确校办产业实行校企分开、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依法纳税、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其次,在校办企业财务管理办法等制度中,分别明确了经营性资产管理委员会和校办产业监督委员会、资产经营公司、校办企业法人或负责人的财务管理职责、借款与费用报销的审批程序、合同主办制度和合同审查审批制度。再次,在资产经营公司与校办企业签订的经营管理责任书中,约定校办企业法人或负责人在会计核算方面的具体责任,并将审计结果列为奖惩指标。通过以上措施,引导校办企业主要管理人员重视会计核算基础工作,逐步提高会计核算工作质量,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三)继续深入推进校办企业改制工作。以《教育部关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教技发[2005]2号)和《关于规范高校校办产业管理体制,全面推进校办企业改制工作的实施意见》(辽教发[2006]22号)为指引,某高校的大部分校办企业已改制完毕,个别校办企业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等原因未完成改制,而且,资产管理公司的监管范围还未覆盖所有经营性资产,对此,某高校制定了经营性资产剥离规划,并责成资产经营公司按照规划继续深入推进校办企业改制工作,夯实所有校办企业的注册资本,办理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的审批和划转手续。

参考文献

[1]傅嵘.高校校办企业的财务内部审计[J].品牌,2015,(08):183+185

财务收支审计范文篇7

一、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审计延伸的必然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经济活动将逐步呈现有序状态,经济违规现象逐步减少。同时,由于审计工作逐年深入,会计信息、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基本得到控制,矛盾不那么突出了,审查财务收支合法性、财务状况真实性、财务成果正确性的财务收支审计的局限性逐渐显露出来:如果单纯揭露违纪违规问题,片面强调监督职能,管理中的差错漏洞从账面难以反映,从而削弱了审计的服务职能。而管理审计则弥补了这些不足。由此,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审计延伸成为必然。

首先,管理审计是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内在需要,已经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得到普遍理解和认同,逐渐成为企业内部管理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竞争的核心是经济效益,企业管理只有在竞争中不断得到改善和加强,才能获得高效益。这就要求借助管理审计的职能作用来满足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需求。改进内部审计,调整组织结构,适应新的体制,已经成为企业加强管理,完善控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选择。

其次,开展管理审计也是内部审计自我发展的需要。审计的目的不仅仅是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帮助被审计单位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具体可行的改进措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管理工作,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因此,作为高层次的企业内部监督管理部门,审计要全方位、全过程参与企业管理,特别要加强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管理审计应该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核心,是内部审计存在和发展的核心业务,是提升内部审计地位和内部审计管理层次的需要。

第三,管理审计立足点高,定位准确,便于内部审计开展工作。管理审计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涉及企业所有经营活动,参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通过对企业经营流程和内部控制状况的调查分析,提出改进管理的建议,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企业的一个内部组织机构,了解企业的经营环境,熟知企业的经营活动,可以随时掌握企业内部经营活动及其变化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内部审计与企业有着共同的目标。这种“天然”优势使它更适合做管理审计工作。

二、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审计延伸的主要方法

1.转变观念,合理定位。目前,在作为审计主体的审计人员中,有些人对管理审计存在一些模糊认识,认为在企业管理活动中,管理审计是服务,财务收支审计是监督,担心管理审计会削弱审计监督的职能。事实上,管理审计是监督与服务的有机结合,财务收支审计与管理审计都兼有监督与服务的职能,监督与服务可以统一于一种审计形式之中。管理审计从财务审计入手,在搞好财务收支的基础上,先披露违纪违规问题,再披露管理方面的问题,然后分析原因,找出对策和方法,提出改进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因此,审计人员要引入先进的审计理念,树立管理审计的思想。

审计客体即被审计单位也应转变观念,不能认为审计就是查问题的,不能真正解决企业存在的管理问题。审计客体必须认识到,审计行为真正的目的是促进企业提高竞争力,达到效益最大化,与管理者、被审者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应支持配合审计工作,共同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总之,审计的主、客体应努力进行观念自我更新,建立审计监督与审计对象、业务部门的伙伴关系,使审计监督与企业管理相结合,避免孤军作战,使审计工作难以开展。

2.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基本原则,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通过审计机构设置和审计的客观性来体现的。内部审计部门应在整个组织或单位中处于较高的权威位置,直接受最高管理层的领导或授权。只有这样,审计业务才会不受其他部门的干扰和限制,从而有效地行使审计职权。审计部门的独立性有利于审计的客观性。审计部门应独立于管理部门、经营部门之外,审计部门只有独立于被审计活动,才能做到审计结论的客观、真实、公正。

3.内部审计要立足“内向服务”。管理审计的目的是提高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水平,帮助他们挖掘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主要做法是提出改进管理工作的建议。这就要求审计部门必须转变工作重点,立足于企业内向服务,对于企业主要经济活动进行有效控制,真正服务于管理层;要发挥独立的监督、评价职能,正确理解审计的独立性原则,坚持独立审计与积极参与管理相结合,充分发挥企业内审贴近经营、熟知管理的优势。审计人员要扩大视野,将审计视点和分析问题的着眼点从具体经济业务转移到管理过程上来,运用各种分析性审计程序,将传统的直观反映审计发现转变为分析评价内部控制,揭示经营管理、内控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及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分析其深层次原因,提出建设性意见,提高审计服务质量。

4.从内部控制入手,加强事前事中审计,对企业经济活动实施全过程监督。内部控制是企业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一种管理控制系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人员在进行管理及效益审计时,应按照内部控制评审的要求,采用灵活多样的审计方法,对内部控制进行功能性测试和遵循性测试,找出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和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对症下药,从而促进企业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使生产经营活动有序进行。

三、完善机制,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1.建立完善的审计内部激励约束机制。财务收支审计简单易行且审计结果直观,成果易见。管理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相比,侧重点有所不同,不仅花费力气大,且直接成果相对不大,但间接成果即审计建议被采纳带来的效益却可能非常大。因此,审计人员业绩不明显。由于审计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成效考核指标偏重于审计结果,使得审计人员人为地将管理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混淆起来,一方面讲管理审计很重要,另一方面又讲企业经营不规范,违纪违规现象严重,先搞好财务收支审计,再向管理审计延伸,使管理审计停留在口头上。针对这种情况,须在激励和约束机制上做文章,在对审计人员考核时,应加大对管理审计的倾斜,引导审计人员在这方面下工夫,为搞好管理审计提供保障。

2.审计人员应加强学习,提高业务素质。审计业务涉及企业全部经济活动,是专业性很强且依赖于审计人员审慎性、创造性的劳动。管理审计与财务等管理部门开展的经济活动分析,在性质上是不相同的,前者是一种具有独立性的间接经济监督评价,其本身不具有管理职能,不是直接的管理活动,不能替代管理部门的工作,后者是管理部门结合各自的业务所进行的一种管理活动,两者的目的和程序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进行审计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在掌握财务、统计、审计知识的同时,还需掌握企业生产工艺流程、企业管理、决策、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只有掌握了广博的知识,才能参与管理审计,并通过对审计对象的分析、评价,做出科学合理的审计判断,找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并据此提出建议,帮助被审计单位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财务收支审计范文篇8

经济责任审计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作为两种不同审计类型,在我国审计发展的不同时期发挥了各自不同的作用。从现代审计历史来看,审计的类型有多种多样,早期审计多为弊端审计,后来又出现了资产负债审计(也称信用审计),进而发展成财务报表审计,这些都属财务审计范畴。国家审计产生以后出现了财政审计,进一步发展产生了绩效审计。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为了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促进领导干部勤政廉政,全面履行职责。在全面总结荷泽地区干部离任审计的经验后,于1997年中纪委等五部委下发了《关于开展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1999年5月24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2000年12月26日审计署以审办发〔2000〕21号文形式颁发了《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实施细则》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实施细则》,2001年2月1日以审办发〔2001〕7号文件形式颁发了《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监察部、人事部、审计署关于进一步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意见》,从而确立了经济责任审计在我国审计上的地位。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类型与以前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只有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二者在经济监督中的作用。一、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相同点(一)二者产生的动因相同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形成是审计产生的动因。因为无论是古代王室审计、官厅审计,还是现代国家审计;无论是内部审计,还是社会审计;无论是政府内部审计,还是企业内部审计,其建立都是以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为基础。受托责任关系是资源占有人实现对资源的有效管理与使用的必要手段和保证机制,而审计则是受托责任关系能够顺利实现的必要手段和保证机制。由于资源占有人要对所委托的资源进行管理和监督,受托人要向委托人证明自己有效管理和使用资源的情况,而审计人恰好独立于受托责任关系双方当事人,且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能够为受托责任关系双方提供良好的专业服务。审计人为了客观公正的监督和证明受托人履行合同责任的情况,就产生了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二)审计的主体相同经济责任审计虽然设立了专职的审计机构,但是,在日常审计中其审计的主体仍然是审计体系中的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中,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更是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可见,无论是经济责任审计,还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审计的主体都是相同的。(三)审计程序相同经济责任审计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程序是一致的。二者都需要经过审计计划或委托、审计准备、审计实施、编制审计底稿、审计报告、审计结果报告六个阶段。只有实施这样的审计程序,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审计项目。(四)审计范围相同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其所在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或所在企业资产、负债、损益情况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经济责任所进行的审计监督行为。而财务收支审计是对国有经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实施监督的行为。从二者的审计定义可以看出,二者的审计范围是相同的。它包括市(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单位。二、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区别(一)审计目标不同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是通过对责任者所在部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及有关经济活动负有的责任进行审计,加强对责任者的管理和监督,正确评价责任者的经济责任,促进责任者勤政廉政,全面履行职责。其重点是对责任者经济责任的评价。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目标包括五个方面:1.存在或发生。是指审计要认定资产负债表所列的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项目是否存在,损益表所列的各项收入费用在会计期间是否确实发生。2.完整性。是指审计要认定在会计报表中列示的所有交易项目是否都进行了会计核算并在会计报表中反映。3.权利和义务。是指审计要认定在某一特定时期,各项资产是否确属被审计单位权力,各项负债是否确属被审计单位的义务。4.计量与计算。是指审计要认定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支出等会计要素是否正确计量,是否按适当的金额进行核算,相关的计算是否正确。5.揭示和披露。是指审计要认定会计报表上的特定组成要素是否被适当加以分类、说明并在会计报表上反映。财务收支平衡的最终目标是检查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其重点是检查。(二)审计对象(审计客体)不同依据《县级以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市(县)辖区直属的党政机关正职领导干部,以及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群众团体和事业单位正职领导干部(包括主持工作的负职),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正职领导干部,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以及国有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国有金融机构的法定代表人。

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对象是行政机关、企事业组织和其他经济组织的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责任人,而财务收支审计的对象是经济活动。(三)审计的内容不同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或者财务收支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决算;预算外资金的收支、管理情况;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财政、财务收支的控制制度及执行情况;国有资产的管理、使用及保值增值情况;重大决策的合规性和科学性;个人是否有违反廉政勤政规定的行为;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主要内容是:1.资产审计。是对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所进行的审计,主要审查其真实性、合法性。2.负债审计。是对流动负债、长期负债的审计,主要审查其真实性、完整性。3.所有者权益(净资产)审计。是对企业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行政事业单位的专项基金、结余所进行的审计,主要审查其真实性、合法性。4.损益审计。是对企业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及行政事业单位收入、支出、结余所进行的审计,主要审查其真实性、完整性。(四)审计的目的不同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在查明财政、财务收支以及资产、负债、损益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的基础上,查清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财政、财务收支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以及遵守国家财经法规情况等;分清领导干部对本部门、本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中不真实、资金使用效益差以及违反国家财经法规问题应当负有的责任;查清领导干部个人在财政、财务收支中有无侵占国家资产、违反领导干部勤政廉政规定和其他违法乱纪行为。从而达到确定其经济责任,评价其工作业绩的目的,为组织、人事、纪检部门提供使用、管理和评价干部的参考。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目的是通过对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和其他经济活动的审计,揭露其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单位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经济责任审计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目的的区别是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评价,而财务收支的目的是纠偏和服务。(五)审计评价的指标体系不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指标评价、内控制度评价、个人廉洁自律情况评价等。经济指标评价又包括收入任务完成率、资产增值、保值率(目标完成情况指标),财政收入真实率(真实性指标),共商税收成本率(效益性指标)。内控制度评价主要是评价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个人廉洁自律情况评价主要评价个人是否遵守有关廉洁自律的规定。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评价,主要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技术指标的评价,引导被审单位的经营行为,帮助被审单位寻找差距及产生的原因,促进被审单位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它主要包括:1.反映单位效益状况的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2.反映单位营运状况的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包括存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等)。3.反映单位偿债能力状况的资产负债率(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三、经济责任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的联系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审计内容与经济责任审计的一致性,决定了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利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成果。这是因为,在审计程序上二者都经过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等阶段。在审计方法上二者都利用了现有审计的手段和方法,如健全性测试、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在审计内容上二者都是对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计。因此,在轮审的前提下,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充分利用在一定时间和空间积累的财务收支审计资料,只有这样,经济责任审计才能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任务,发挥更大的作用。

财务收支审计范文篇9

一、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相同点

(一)二者产生的动因相同

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形成是审计产生的动因。因为无论是古代王室审计、官厅审计,还是现代国家审计;无论是内部审计,还是社会审计;无论是政府内部审计,还是企业内部审计,其建立都是以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为基础。受托责任关系是资源占有人实现对资源的有效管理与使用的必要手段和保证机制,而审计则是受托责任关系能够顺利实现的必要手段和保证机制。由于资源占有人要对所委托的资源进行管理和监督,受托人要向委托人证明自己有效管理和使用资源的情况,而审计人恰好独立于受托责任关系双方当事人,且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能够为受托责任关系双方提供良好的专业服务。审计人为了客观公正的监督和证明受托人履行合同责任的情况,就产生了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

(二)审计的主体相同

经济责任审计虽然设立了专职的审计机构,但是,在日常审计中其审计的主体仍然是审计体系中的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中,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更是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可见,无论是经济责任审计,还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审计的主体都是相同的。

(三)审计程序相同

经济责任审计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程序是一致的。二者都需要经过审计计划或委托、审计准备、审计实施、编制审计底稿、审计报告、审计结果报告六个阶段。只有实施这样的审计程序,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审计项目。

(四)审计范围相同

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其所在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或所在企业资产、负债、损益情况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经济责任所进行的审计监督行为。

而财务收支审计是对国有经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实施监督的行为。

从二者的审计定义可以看出,二者的审计范围是相同的。它包括市(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单位。

二、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区别

(一)审计目标不同

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是通过对责任者所在部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及有关经济活动负有的责任进行审计,加强对责任者的管理和监督,正确评价责任者的经济责任,促进责任者勤政廉政,全面履行职责。其重点是对责任者经济责任的评价。

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目标包括五个方面:1.存在或发生。是指审计要认定资产负债表所列的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项目是否存在,损益表所列的各项收入费用在会计期间是否确实发生。2.完整性。是指审计要认定在会计报表中列示的所有交易项目是否都进行了会计核算并在会计报表中反映。3.权利和义务。是指审计要认定在某一特定时期,各项资产是否确属被审计单位权力,各项负债是否确属被审计单位的义务。4.计量与计算。是指审计要认定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支出等会计要素是否正确计量,是否按适当的金额进行核算,相关的计算是否正确。5.揭示和披露。是指审计要认定会计报表上的特定组成要素是否被适当加以分类、说明并在会计报表上反映。财务收支平衡的最终目标是检查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其重点是检查。

(二)审计对象(审计客体)不同

依据《县级以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市(县)辖区直属的党政机关正职领导干部,以及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群众团体和事业单位正职领导干部(包括主持工作的负职),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正职领导干部,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以及国有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国有金融机构的法定代表人。员之家版权所有

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对象是行政机关、企事业组织和其他经济组织的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

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责任人,而财务收支审计的对象是经济活动。

(三)审计的内容不同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或者财务收支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决算;预算外资金的收支、管理情况;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财政、财务收支的控制制度及执行情况;国有资产的管理、使用及保值增值情况;重大决策的合规性和科学性;个人是否有违反廉政勤政规定的行为;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

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主要内容是:1.资产审计。是对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所进行的审计,主要审查其真实性、合法性。2.负债审计。是对流动负债、长期负债的审计,主要审查其真实性、完整性。3.所有者权益(净资产)审计。是对企业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行政事业单位的专项基金、结余所进行的审计,主要审查其真实性、合法性。4.损益审计。是对企业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及行政事业单位收入、支出、结余所进行的审计,主要审查其真实性、完整性。

(四)审计的目的不同

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在查明财政、财务收支以及资产、负债、损益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的基础上,查清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财政、财务收支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以及遵守国家财经法规情况等;分清领导干部对本部门、本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中不真实、资金使用效益差以及违反国家财经法规问题应当负有的责任;查清领导干部个人在财政、财务收支中有无侵占国家资产、违反领导干部勤政廉政规定和其他违法乱纪行为。从而达到确定其经济责任,评价其工作业绩的目的,为组织、人事、纪检部门提供使用、管理和评价干部的参考。

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目的是通过对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和其他经济活动的审计,揭露其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单位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经济责任审计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目的的区别是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评价,而财务收支的目的是纠偏和服务。

(五)审计评价的指标体系不同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指标评价、内控制度评价、个人廉洁自律情况评价等。经济指标评价又包括收入任务完成率、资产增值、保值率(目标完成情况指标),财政收入真实率(真实性指标),共商税收成本率(效益性指标)。内控制度评价主要是评价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个人廉洁自律情况评价主要评价个人是否遵守有关廉洁自律的规定。

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评价,主要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技术指标的评价,引导被审单位的经营行为,帮助被审单位寻找差距及产生的原因,促进被审单位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它主要包括:1.反映单位效益状况的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2.反映单位营运状况的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包括存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等)。3.反映单位偿债能力状况的资产负债率(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

财务收支审计范文篇10

一、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相同点

(一)二者产生的动因相同

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形成是审计产生的动因。因为无论是古代王室审计、官厅审计,还是现代国家审计;无论是内部审计,还是社会审计;无论是政府内部审计,还是企业内部审计,其建立都是以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为基础。受托责任关系是资源占有人实现对资源的有效管理与使用的必要手段和保证机制,而审计则是受托责任关系能够顺利实现的必要手段和保证机制。由于资源占有人要对所委托的资源进行管理和监督,受托人要向委托人证明自己有效管理和使用资源的情况,而审计人恰好独立于受托责任关系双方当事人,且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能够为受托责任关系双方提供良好的专业服务。审计人为了客观公正的监督和证明受托人履行合同责任的情况,就产生了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

(二)审计的主体相同

经济责任审计虽然设立了专职的审计机构,但是,在日常审计中其审计的主体仍然是审计体系中的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中,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更是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可见,无论是经济责任审计,还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审计的主体都是相同的。

(三)审计程序相同

经济责任审计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程序是一致的。二者都需要经过审计计划或委托、审计准备、审计实施、编制审计底稿、审计报告、审计结果报告六个阶段。只有实施这样的审计程序,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审计项目。

(四)审计范围相同

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其所在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或所在企业资产、负债、损益情况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经济责任所进行的审计监督行为。

而财务收支审计是对国有经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实施监督的行为。

从二者的审计定义可以看出,二者的审计范围是相同的。它包括市(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单位。

二、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区别

(一)审计目标不同

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是通过对责任者所在部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及有关经济活动负有的责任进行审计,加强对责任者的管理和监督,正确评价责任者的经济责任,促进责任者勤政廉政,全面履行职责。其重点是对责任者经济责任的评价。

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目标包括五个方面:.存在或发生。是指审计要认定资产负债表所列的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项目是否存在,损益表所列的各项收入费用在会计期间是否确实发生。.完整性。是指审计要认定在会计报表中列示的所有交易项目是否都进行了会计核算并在会计报表中反映。.权利和义务。是指审计要认定在某一特定时期,各项资产是否确属被审计单位权力,各项负债是否确属被审计单位的义务。.计量与计算。是指审计要认定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支出等会计要素是否正确计量,是否按适当的金额进行核算,相关的计算是否正确。.揭示和披露。是指审计要认定会计报表上的特定组成要素是否被适当加以分类、说明并在会计报表上反映。财务收支平衡的最终目标是检查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其重点是检查。

(二)审计对象(审计客体)不同

依据《县级以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市(县)辖区直属的党政机关正职领导干部,以及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群众团体和事业单位正职领导干部(包括主持工作的负职),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正职领导干部,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以及国有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国有金融机构的法定代表人。

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对象是行政机关、企事业组织和其他经济组织的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

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责任人,而财务收支审计的对象是经济活动。

(三)审计的内容不同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或者财务收支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决算;预算外资金的收支、管理情况;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财政、财务收支的控制制度及执行情况;国有资产的管理、使用及保值增值情况;重大决策的合规性和科学性;个人是否有违反廉政勤政规定的行为;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

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主要内容是:.资产审计。是对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所进行的审计,主要审查其真实性、合法性。.负债审计。是对流动负债、长期负债的审计,主要审查其真实性、完整性。.所有者权益(净资产)审计。是对企业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行政事业单位的专项基金、结余所进行的审计,主要审查其真实性、合法性。.损益审计。是对企业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及行政事业单位收入、支出、结余所进行的审计,主要审查其真实性、完整性。

(四)审计的目的不同

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在查明财政、财务收支以及资产、负债、损益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的基础上,查清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财政、财务收支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以及遵守国家财经法规情况等;分清领导干部对本部门、本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中不真实、资金使用效益差以及违反国家财经法规问题应当负有的责任;查清领导干部个人在财政、财务收支中有无侵占国家资产、违反领导干部勤政廉政规定和其他违法乱纪行为。从而达到确定其经济责任,评价其工作业绩的目的,为组织、人事、纪检部门提供使用、管理和评价干部的参考。

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目的是通过对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和其他经济活动的审计,揭露其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单位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经济责任审计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目的的区别是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评价,而财务收支的目的是纠偏和服务。

(五)审计评价的指标体系不同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指标评价、内控制度评价、个人廉洁自律情况评价等。经济指标评价又包括收入任务完成率、资产增值、保值率(目标完成情况指标),财政收入真实率(真实性指标),共商税收成本率(效益性指标)。内控制度评价主要是评价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个人廉洁自律情况评价主要评价个人是否遵守有关廉洁自律的规定。

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评价,主要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技术指标的评价,引导被审单位的经营行为,帮助被审单位寻找差距及产生的原因,促进被审单位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它主要包括:.反映单位效益状况的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反映单位营运状况的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包括存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等)。.反映单位偿债能力状况的资产负债率(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