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表审计范文10篇

时间:2023-10-11 17:21:49

财务报表审计

财务报表审计范文篇1

[关键词]财务报表;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案例

财务报表是各类业务机构用于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各机构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其变动,是从财务视角对各机构经管责任履行情况的全面反映。财务报表审计是鉴证、评价和监督各业务机构和内部单位经管责任履行情况的重要审计业务类型之一。本文根据新的审计准则和会计准则的重大变化,结合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应用指引的规定和当前审计实践,全方位对编制财务报表审计工作底稿的模式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为撰写优秀审计报告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本文只是探索性论述财务报表审计工作底稿模式,在此基础上能举一反三,持续更新完善相关底稿内容对于审计人员更加关键。

1底稿模式的构建框架

1.1第一部分初步业务活动工作底稿。该部分共包括初步业务活动审计工作核对表、业务承接评价表、业务保持评价表3个表,审计目标3个,沟通函2份,回复函1份,审计业务约定书1份。1.2第二部分风险评估工作底稿。该部分共包括审计目标1个,涉及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层面的5个层级的风险评估程序共24大类风险63种风险;涉及被审计单位整体层面和7个业务循环层面的内部控制的工作共32条、审计工作底稿共26份(例如各类业务循环的内部控制汇总表、业务流程、内部控制的涉及与执行等);项目组对重大错报和舞弊等风险评估的讨论纪要;涉及风险评估结果汇总表共4张,用于记录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中识别的重大错报风险及应对方案;总体审计策略1份,包括审计范围、审计时间安排等;6大类重要性的工作底稿。1.3第三部分进一步审计程序工作底稿。该部分包括测试采购与付款循环控制运行有效性的工作有3个,测试该循环控制运行有效性形成的审计工作底稿有2个;涉及55个会计科目的审计目标与认定、审计程序的工作底稿和计划实施的实质性程序工作底稿,共包括394类工作表和4类询证函、1个存货监察报告、1个存货盘点计划问卷。1.4第四部分其他项目工作底稿。该部分共包括31个审计目标;涉及舞弊风险评估与应对审计工作底稿5个;涉及法律法规、与前任CPA沟通、持续经营、期初余额审计、期后事项、对应数据、诉讼和索赔、分部信息等审计程序共48项,沟通函2份,确认函3份,对审计报告的考虑意见1份;涉及关联方及关联方交易的审计工作底稿共4个;涉及会计估计的审计工作底稿共3个;领用内部审计人员工作、利用CPA专家工作、利用管理层专家工作共3份底稿;涉及对集团财务报表审计的特殊考虑的审计工作底稿13个。1.5第五部分业务完成阶段工作底稿。该部分包括业务完成阶段审计工作13项,错报累积和评价表的目标有2项和审计工作底稿7份,试算平衡表1份,总结会议纪要1份,与治理层的沟通函1份,项目经理复核声明书1份,项目合伙人复核声明书1份,质量控制复核人复核声明书1份,管理层声明书1份,审计总结1份,审计工作完成情况核对表1份,审计报告范例1份。1.6第六部分附录。该部分包括审计工作底稿索引目录共分5大类102个审计工作底稿索引;永久性档案清单共98份,内容涉及审计项目管理、公司历史沿革及法律资料、组织机构、主要业务与技术资料、关联方资料、财务管理资料、重要经济合同或协议、重要实物资产、政府机构和监管部门资料、中介机构报告、会议纪要共11个方面。

2底稿模式的实施途径

2.1审计作业系统是审计底稿的实施工具。审计作业系统(如用友审易系统)是审计人员进行现场工作的审计工作工具,它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引入、审计查询分析、报表指标、模型预警等功能,从而最后形成各类审计工作底稿。系统输入项目数据、项目信息及项目管理信息,审计人员再对数据应用查询分析,分析疑点进入管理平台,审计工作记录后进入底稿管理平台,系统工作成果输出为审计工作底稿和调查了解记录、审计疑点、审计报告等。2.2规章制度是审计底稿的执行依据。以经济法律系统获取的国家及地方相关管理规定是审计工作标准,各被审计单位从属行业通用制度和业务部门的内部管理制度均为审计工作执行依据,形成了内部审计业务开展的法律法规支撑或审计手册,以电子规章制度库形式存档,是审计工作开展并形成审计底稿的执行依据。2.3审计资料和审计数据是审计底稿的形成基础。审计部门日常开展的审计监控过程中产生的审计数据和被审计单位按照审计要求提供的各类资料,在经过审计人员汇总分析后体现了特定业务特点,作为审计工作底稿形成的基础来源。2.4智能化分析是审计底稿的重要支撑。智能化审计是将来引入人工智能的基础,2017年开始德勤、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就尝试运用智能机器人进行审计。审计人员选择审计疑点,实现审计数据自动抓取,通过审计问题排行、重大风险预警完成内部审计监控与预警,归纳审计热点,最终筛查问题,形成底稿。2.5审计问题整改是审计底稿的效果体现。针对每一项审计问题,被审计单位应明确责任单位与责任人,实行审计整改归零确认制,对未按期完成整改或整改力度不够的单位要实施约谈与问责,年终未归零的,纳入责任人业绩考核,审计整改情况也是事务所下次审计的重点关注事项,并形成审计整改工作底稿。审计整改的问题同时也是风险事项,纳入改进管理事项,防范化解风险。

3底稿模式的具体运用

经统计,2019年我国共有40家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对1265家上市公司(沪市主板586家,深市主板205家,中小企业板279家,创业板195家)出具了2018年度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包括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1263篇和非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2篇。其一,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包括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1247篇、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4篇、带持续经营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12篇、带其他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0篇。其二,非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包括保留意见审计报告2篇、否定意见审计报告0篇、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0篇。40家会计师事务所中,出具审计报告最多的是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共出具了174篇审计报告。3.1审计底稿在审计案例中的运用。以立信会计出版社出具的财务报表审计案例为基准,文章共抽取了24个优秀国内外财务报表审计案例,进一步说明了良好的财务报表审计底稿是最基本支撑。3.1.1审计底稿在案例领域中的具体运用。24篇财务报表审计案例内容涉及领域共10部分,具体如下。第一部分为财务报表审计行业发展及其规范体系共2篇:一是立信会计事务所财务报表审计行业发展审计案例1篇;二是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即夏新电子利润造假审计案例1篇。第二部分为审计法律责任共4篇:一是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2篇(美国女王真空吸尘器公司之会计截期和安然公司倒闭案);二是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2篇(意大利的“安然”帕玛拉特的内部审计失效和广东科龙电器审计报告虚假陈述)。第三部分为审计证据共2篇:一是审计证据的含义及其主要类型(施乐公司审计证据获取失败);二是环境证据审计(庞大集团收购萨博汽车失败———海外并购内部控制评估失败)。第四部分为风险评估与应对共1篇:中原大地传媒审计对风险评估与应对失败。第五部分为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共3篇。一是营业收入审计(九华集团销售收入造假和参仙源新三板财务造假第一例);二是IPO企业财务报表审计(胜景山河上市叫停)。第六部分为生产与存货循环审计案例共2篇:一是存货计价审计———法尔莫公司存货水桶账户舞弊;二是存货监盘审计———獐子岛巨额扇贝去哪儿了。第七部分为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共2篇:一是股东权益相关项目审计———潍坊亚星化学股份公司大股东亚星集团资金占用问题;二是投资活动相关项目审计———五粮液股份公司投资价值分析。第八部分为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责任共4篇:一是国内上市公司舞弊案例及注册会计师责任(西安达尔曼主动纳税之财务舞弊和云南绿大地生物科技股份公司财务舞弊);二是国外上市公司舞弊案例及启示(美国南方保健公司会计造假之集体规避审计和法国兴业银行财务舞弊)。第九部分为特殊项目审计共3篇:一是会计估计审计———杭萧钢构与安哥拉天价合同质疑;二是信息披露审计(重庆啤酒投资乙肝制药信息披露存在严重问题和酒鬼酒股份公司塑化剂严重超标信息披露严重滞后)。第十部分为审计报告共1篇:美国废物处理公司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失败。3.1.2审计底稿在案例内容中的具体运用。财务报表审计底稿分别在24个审计案例的案例介绍、问题梳理、案例分析三部分得到运用,每一个独立案例体系的形成除了优秀的现场审计底稿的支撑外,还有共97篇参考文献的引导。案例介绍部分主要针对案例的背景进行简要介绍说明,该部分主要包括被审计单位的简介、案例背景、公司背景、案例简单陈述及其案件结果等。针对案例的审计工作底稿,梳理出案例中的主要问题,进一步分析厘清思路,24个财务报表审计案例共梳理出87个案例问题,形成专项问题案例库。结合财务报表审计的基本原理、概念,解释案例涉及的梳理出案例焦点问题,提出建议对策和解决方案,提高审计分析思维和综合判断能力。3.2审计底稿促成构成审计信息共享资源库。通过审计人员的经验交流、项目组的经验轨迹、专家的咨询与讲座,形成了审计经验库。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积累了审计相关规章制度,形成审计手册和规章制度库,进一步提高了审计人员的制度执行力。审计人员长期积累审计问题形成了审计疑点库,梳理发现普遍问题和屡查屡犯的问题,增强审计人员的问题敏感性。审计整改情况底稿汇总为整改库同时也是风险点,促进业务单位实施风险应对并管控。

4总结与展望

财务报表审计范文篇2

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财务报表;审计质量影响;探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证券市场的发展与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也离不开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服务。因此,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成为社会经济监督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环境的复杂性和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审计失败的案例频繁出现,例如:胜景山河、紫鑫药业、新大地、绿大地、万福生科等,这些审计失败的案例在社会上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为我国的资本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根据目前我国证监会、财政部、审计署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处罚公告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很多上市公司的年报审计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对于理论界、实务界、企业的投资者而言,最关心的就是审计的质量,也就由此而产生了对审计报告可靠性的质疑。随着内部控制理论在上市公司中的广泛应用,很多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得到了提升,公司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也得到了有效监控,并对财务报表的编制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加强内部控制审计的有效性将对财务报表审计产生重要影响。

一、加强内部控制审计,提升财务报表审计质量的有效策略

内部控制审计作为一种新型的审计方向,在我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其成熟与发展还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完善。

(一)实现从自愿到强制的实施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很多企业开始意识到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性,并积极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在企业内部实施内部控制审计是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实际问题。由于目前我国实行自愿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且实施的效果也并不理想,特别是在一些小型公司来说,进行内控制审计报告的披露对于未来的经济利益情况表现的并不明显,并且还存在成本增加、重复劳动的问题。因此,这就要求我国必须实行强制性政策,要求上市公司必须进行内部控制审计,以此来促进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真实可靠,并充分体现出内部控制审计意见对企业的经营活动预警和警示的作用。

(二)不断加强审计行业的规范化发展

在实际调查中,那些获得无保留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就真的会十分完美吗?制定的制度就真的无懈可击吗?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虽然有的上市公司获得内部控制无保留意见,但是最终的财务报告审计出具的缺失非标准的审计意见,其中的很多财务漏洞是内部控制的问题,这些情况说明我国内部控制审计还缺乏完善性,并且在操作流程上还存在很多漏洞。同时,由于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都存在报喜不报忧的思想,在各方压力的影响下其财务报表的审计质量就大打折扣了。因此,必须针对目前我国的实际状况,使我国的审计业务操作更加规范化,只有如此才能使我国内部控制得审计报告可信度提高,并形成良性循环。

(三)大力推行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整合

由于这两项审计的目标是一致的,即:审计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们提供高质量的、具有较强的可信度的会计信息,内部控制审计作为从财务报告审计中分理出来的单独的系统,更加专业化、系统化,在进行财务报表的审计中,注册会计师本来就需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了解和评估,将财务报告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进行整合,不仅可以避免重复审计,还能减少被审计单位的检查负担,在降低审计成本的同时提高审计的可靠性和专业性。

二、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的流程

(一)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的时间计划

根据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相关规定中要求:注册会计师是每年的12月31日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并不是对财务报表中所涵盖的整个期间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来发表意见。我们在这里提高的基准日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时点概念,也不是意味着审计人员只需要关注基准日当天时点的内部控制情况,需要关注的是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部控制设计的运行情况。在整合审计的过程中,财务报表的审计需要确定一些综合性的方案进行审计程序中执行控制的测试。由于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在时间的安排上存在着差异,因此,注册会计师一定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与前任注册会计师进行及时的沟通与交流,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状况进行最初级的判断,并以此为基础来确定内部控制审计的实施时间安排。如果初步评审后被审计单位可能会出现控制上的偏差,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尽快与被审计单位进行协调与沟通。如果在经过审计人员的初步判断后,感觉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良好,那么就可以在接近基准日的期末来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并将二者进行整合。

(二)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的主线应以内部控制审计为主

在对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的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审计的几乎阶段,在整个审计的过程中都必须充分利用风险评估的程序,对审计单位及其所处的环境进行充分的、详尽的了解。在对被审计单位及其所处的环境进行了解时,对内部控制了解的深度和广度应以能够正确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作为基本的衡量标准,对于内部控制的社交是否健全与执行的效果也是了解和评估的对象,因此,整合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应以内部控制审计为主线。

(三)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实质性程序

一旦财务报表中出现错误,必然会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产生影响,因此,在执行内部控制审计时,必须对这一点进行认真的识别和分析。例如:当财务报表中出现了重大错报问题时,由于此时企业的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极有可能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缺陷,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发表的是非无保留意见。审计人员在进行内部控制审计时,应对财务报表审计的实质性测试结论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结论的影响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之间所获取的审计证据、审计的结论之间是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关系。对于审计的证据一定要进行系统的、全面的、科学地评价,而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测试结果控制的评价、对财务报表审计中发现错误的评价、已识别的所有控制缺陷的评价、对审计结果不一致的评价等。当在审计过程中发现内部控制存在偏差时,特别是对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程度进行评价时,可以充分利用财务报表审计的结论,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基础上对内哦不控制缺陷的成俗进行科学而准确地判断,并以此为契机对内部控制审计发表恰当的意见。总之,在我国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的时间较短,其中的不足十分明显,还有待完善和改进。财务报表审计质量作为企业财务信息含量的重要指标,对提升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信息的公信力、对投资者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加强内部控制审计,提升财务报表审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曹强,胡南薇,王良成.客户重要性、风险性质与审计质量——基于财务重述视角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2

[2]宋衍蘅,付皓.事务所审计任期会影响审计质量吗?——来自补充更正公告的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2

财务报表审计范文篇3

关键词:财务报表;审计;风险;对策

一、引言

对财务报表的审计主要目的在于查看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准确,财务信息是否属实,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是否符合实际发展需要;同时,审查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是否遵守了法律法规等。而审计报告使用者在查看事务所给出的审计报告之后,才能进行相关决策。而如果事务所没有有效的发挥审计职能,就可能会触发审计风险。

二、财务报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会计报表不够真实、完整

会计报表不够真实、完整是导致审计风险产生的直接原因。一方面,企业会计报表对各类会计信息记录的不够完整、准确,或是存在很多不确定内容,导致审计结果和实际情况出现偏差。另一方面,存在企业会计人员刻意隐瞒会计事实的行为,会计人员为了牟取个人利益,不惜违反法律。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会计报表存在的风险会转移到审计人员身上,即审计人员如果在审计过程中没有发现会计报表存在的问题,就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二)企业经营水平较低,未来经营失败

审计工作的开展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评价企业经营是否合法合规,评价财务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准确。而通过审计并给出相关意见之后,企业决策层会根据审计结果来制定相应的经营管理决策。但在执行决策的过程中,可能会由于企业经营不善导致亏损现象的发生。而一部分企业把导致亏损的原因归结于审计问题,甚至需要注册会计师进行相关赔偿。

(三)企业刻意的欺诈行为

目前,很多企业为了吸引更多投资或政策扶持,就会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修饰。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修饰财务报表的手段层出不穷,难以准确的捕捉到。而如果审计过程中没有找出这些虚假信息,就会导致审计结果和实际情况不符,并使投资者或其他审计报告使用者作出错误的决策,在出现问题时,审计机构就需要承担这方面的责任。

三、规避财务报表审计风险的对策

(一)转变思想理念

现阶段,想要规避财务报表审计风险,首先需要转变会计师事务所的思想观念。思想观念具体指的是会计师事务所的整体经营理念,想要转变这一理念需要从以下几点出发:(1)自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会计师事务所都完成了脱钩改制。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会计师事务所都属于自主经营,而这种经营模式必然会使事务所出现出资人以及非出资人这两个阶级。过去由于阶级利益关系处理的不到位,导致事务所经营不善的现象时有发生,而经营不善就会导致审计风险。所以,处理好事务所各阶级之间的关系是转变经营理念的重中之重;(2)会计师事务所在经营过程中,应该保持长远的目光,不应该为了利益而铤而走险,避免掉入到“陷阱”中,避免风险的发生;(3)会计师事务所在经营过程中,当以自己的品牌以及信用为主,在面对利益时,必须要把自身的信用及品牌建设摆在首位,不应该因小利而失大节,从而保证自身品牌、信用的良好;(4)会计师事务除了要规避风险,还需要增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而提升自身抗风险能力的最好办法就是积累充足的资金。所以,事务所在经营过程中,应该保留部分资金用于抗风险建设,而不是赚多少花多少;(5)过去,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来自于自身工作的不到位,发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审计成本较高,所以,在审计工程中,事务所为了降低成本而简化了很多工作,导致审计不到位,从而引发相应风险。想要改善这一问题,事务所需要加强成本管理,同时,避免工作的简化,宁愿放弃某些项目或亏损,也不要偷工减料。事务所应该加强日常经验成本管理,从细节着手,避免浪费,合理利用好每一笔资金,降低项目开展成本,从而提高经营效益。

(二)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也是规避财务报表审计风想的有效对策。审计队伍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审计工作质量,而审计工作质量又决定审计风险大小,所以,提高审计队伍综合素质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具体需要从以下两点出发:(1)不断提高事务所会计师的专业素质。首先,应该不断提高事务所会计师聘选门槛。过去,很多事务所为了降低成本,聘用的员工甚至都不是注册会计师,使用这种员工必然会导致项目开展的效率、质量极低,从而加大审计风险的发生几率。而提高门槛,需要重视学历、资格方面,同时,有效的评价会计师的业务能力及专业素质。其次,应该改善用人机制。明确各岗位会计师的权责,增强会计师的责任心,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采用“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制度,提高事务所内部的竞争风气。最后,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对事务所会计师积极展开有关审计方面的培训,通过培训来提高会计师的业务能力;(2)帮助会计师树立正确的道德思想。一方面,做好法律知识的普及工作,避免会计师受利益诱惑,与被审计单位隐瞒审计事实。另一方面,提高会计师的职业道德,会计师应该认真、负责的对待每一项业务,要有用不怕吃苦、坚持不懈的意志,面对困难时,要积极的克服困难,而不是选择逃避,并养成会计师团队良好的作风,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保证审计工作的合法性。

(三)完善约束机制

完善约束机制的主要目的就是约束员工行为。约束机制的构建可采用奖惩办法,即在会计师出现不正当行为时,需要通过惩戒机制来对会计师采取物质上的惩罚,如扣除奖金等,从而使会计师认识到自身利益是和事务所利益挂钩的,减少会计师从事危害事务所利益的行为。

(四)加强审计过程的监管

做好审计过程的监管工作,对会计师审计行为进行严格把关,避免工作失误等情况的发生,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出发:(1)做好业务承接过程的监督。业务承接是事务所开展审计业务的首要环节。目前,我国很多事务所业务承接方面的把守不严格,导致很多劣质审计业务进入事务所中。而想要改善这一现状,首先就需要建立科学的业务承接模式。在全体员工共同承接业务的基础上,领导要做好业务承接方面的审核,避免劣质业务流入,降低审计风险;(2)做好审计业务开展过程中的监管。建立完善的审计工作规范,并按照这一规范来进行监管,及时发现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相应的改善;(3)做好审计报告的监管。审计报告签发必须要有一个人负责,且不允许出现多人负责的现象,这样就可以明确报告签发的责任,避免责任不明确出现的工作混乱现象。

(五)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想要彻底规避财务报表审计风险,还需要做好相应的风险防范工作,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1)遵守执业准则。会计师在进行审计工作时,需要转变对执业准则的看法,很多会计师认为执业准则是对自身行为的限制,其实不然,执业准则应该是会计师用来保护自己的武器。在发生审计风险时,如果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遵守了执业准则,那么需要承担的责任要比不遵守执业准则轻很多。同时,会计师在进行审计工作时,不应该只是以执业准则来作为自身行为的最高标准,应该把执业准则当作自身行为的基础规范,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从而在遵守执业准则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上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把审计风险降到最低;(2)加强符合性测试。目前,很多事务所对符合性测试的重视不是很高,在开展该方面工作时也是草草了事,没有发挥符合性测试的作用。而想要做好该方面的工作,就必须加强领导对该方面工作的重视,同时还需要深化符合性测试的内容,加强对企业经营情况的了解,估算审计风险大小,从而做到趋利避害;(3)事务所应该针对目前常见的审计风险来建立风险库。首先,风险库的建立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会计师了解审计风险的种类、触发原因,从而使会计师提高警惕,做好自身工作,避免踏入工作雷区。事务所在长期的经营中,应该不断累计并总结已有经验,向外学习未知风险,制定相关案例供给会计师学习,做好该方面的培训工作,提高会计师对风险案例的认识,使会计师掌握避免审计风险的方法,找准审计工作重点;(4)审计报告通常是审计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该环节就是对审计结果进行总结并汇报,审计报告中体现了整个审计工作,所以,加强对审计报告的审查极为重要。事务所可以建立该方面的审查制度,即在审计报告披露前,需要经过系统的审查,可建立专家组对审计报告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价,并分析审计工作是否存在漏洞或其他问题,并及时进行补充。

四、结语

财务报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来源于被审计单位财务信息失真、经营失败以及恶意欺诈等因素,而审计风险的发生必然会为会计师事务所带来经济损失,甚至还需要会计师事务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使事务所信用、品牌形象降低。而想要规避审计风险,需要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完善约束机制、加强审计过程中的监督并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只有做到上述内容,才能避免审计风险的发生,并促进事务所健康稳定的发展。

作者:李小咏 单位: 河南豫林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闫俊.财务报表审计风险及防范措施探讨[J].企业导报,2016(01).

[2]刘蕊.会计师事务所承接新客户后财务报表审计风险应对策略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6.

[3]刘素彤.财务报表审计的风险及其防范[J].经济研究导刊,2013(31).

[4]马程琳.财务报表审计的风险及其防范措施[J].中外企业家,2014(18).

[5]李洪,拓亚芬.地方投融资平台发债审计风险探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10).

[6]许建菊.财务报表审计风险及防范[J].中国科技财富,2012(05).

[7]张帮金.重要性水平在财务报表审计中的运用[J].商业会计,2013(04).

[8]牟彩艳,张露.财务报表舞弊和审计程序浅析[J].商业会计,2012(21).

财务报表审计范文篇4

[关键词]科创公司;财务报表;审计风险;科创板

科创板是由国家主席于2018年11月5日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宣布设立,是独立于现有主板市场的新设板块,并在该板块内进行注册制试点。科创板的开创,增加的不仅仅是一个板块,更是一种全新的制度模式,在这种制度模式下,政府由原来的“运动员”变为了“裁判”,更多的自主权交给市场。这种转变是一次大的制度创新,给我国的资本市场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另外科创公司的特殊性也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财务报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只有更好的把握科创公司的风险特征,开展有针对性、有计划性的审计工作,才能保证比较高的审计质量,更好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一、科创板及注册制

(一)科创板的市场定位关于科创板的市场定位,中国证监会在2019年3月1号《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在该办法第一章的第三条规定:发行人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应当符合科创板定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优先支持符合国家战略,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创新能力突出,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开展生产经营,具有稳定的商业模式,市场认可度高,社会形象良好,具有较强成长性的企业。由此可以看出,科创板的上市公司应符合以下两个条件:首先是行业属性。科创公司必须是符合国家战略的高新技术产业,例如计算机、大数据、物联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其次是企业自身条件。企业要有自身的核心技术、科技创新能力强、社会形象好、具有较大成长性等。(二)注册制的特征尽管学界对注册制与核准制的界限始终存在认识上的分歧,但基本的共识是,注册制和核准制的本质差异是由谁来判断发行证券的品质。具体来讲,与核准制相比,注册制具有如下特征。(1)进行形式审核;核准制下,政府需要对发行上市的公司进行价值判断,实行实质性审核,而注册制下,政府仅对公司进行形式审核。(2)以信息披露为中心;注册制下,为使投资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发行公司在发行、交易、重大事项以及公司情况等各方面都要实行严格的信息披露,保证上市公司的公开透明。(3)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注册制下,股票发行充分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削减了政府的一系列行政权力。

二、科创公司财务报表审计风险分析

(一)来源于新制度的风险。注册制下,政府由决策者变为监管者,中介机构的职责更加强化。在这种制度环境下,中介机构的工作成果直接关系到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对于投资者而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在科创公司的财务报表审计方面,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对于投资者来说意义重大。要想保证比较高的审计质量,需要审计人员付出更多的努力,这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这些挑战使得审计人员的责任与风险进一步加大。在核准制下,发行公司必须达到一定的发行条件,经过政府的实质性审核方能上市。因此核准制下公司的发行上市会很激烈,激烈地竞争淘汰掉了很多实力不济的企业,这在源头上就使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有所降低。而在注册制下,一大批成长型与创新型企业得以在科创板上市,这些企业多处于成长期,虽然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但在内部控制、企业管理、风险防范等方面与成熟企业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这种差距,不但使得科创公司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也增加了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的难度与风险。注册会计师要想保证审计报告的质量,就必须保持更加谨慎的职业态度,实施更有针对性的审计工作,方能降低审计风险。(二)审计人员因缺乏科技领域的知识而带来的风险。科创板主要服务于科技型与创新型企业,这些企业所从事的经济活动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很高的风险性。而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人员虽然具有丰富的会计审计专业知识,但科技领域知识储备不足,这种不足大大限制了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的了解深度与广度。站在审计客体的角度,科创公司与一般上市公司相比,因其多处于成长期且大多面向我国的科技前沿,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风险性。站在审计主体的角度,审计人员科技领域方面的知识短缺,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审计工作的风险与难度。面对一些需要很高职业判断的复杂事项,如果审计人员缺乏对实际业务的深入了解,很难做出准确的职业判断。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创新,科创公司的报表审计对于审计人员综合能力要求不断提高,若注册会计师不能尽快适应该变化,很难胜任科创公司的审计业务。(三)科创公司的高经营风险使财务报表整体风险增加。科创公司多为科技创新型企业,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大多处于成长期。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此阶段产品尚处于被消费者了解与接受的阶段,企业经营风险高,主要依靠权益融资来实现自身的高增长。从科创公司所面临的外部市场环境来看:高科技产品若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企业则将迅速发展,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若高科技产品不被广大消费者接受或产品销路不畅,则可能会把公司带入到破产的边缘。面对如此不确定的企业市场外部环境,一些经营不善的公司可能为了维护自身的上市地位而弄虚作假。从科创公司的内部因素来看:一方面,这些公司对于科技人才与知识产权的依赖性较高,关键科技人员的离职对公司的经营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研发对于公司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发失败对于企业的打击将是致命的。另一方面,科创公司的创业者多为科技人员,其在经营管理能力上的不足也易使企业面临较大的经营管理风险(谭春枝,2019)。无论是外部市场环境还是内部因素,科创公司都面临较高的经营风险,而这些公司又特别需要通过上市融资来实现自己的快速发展,因此其弄虚作假的动机更加强烈,财务报表的整体风险也将进一步增加。

三、科创板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对策

(一)加快培养复合型的审计人才。在科创公司的审计中,科创公司业务的技术性和创新性决定了对其审计工作的复杂性和风险性,要完成对其的审计目标,对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学科领域的高度融合,审计人员不仅要有会计、审计、经济、法律、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了解最新的科技前沿知识,成为具有全面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科创公司的审计业务对于复合型的审计人才需求更加迫切,因此,在科创公司还未正式发行上市的这段时间里,应抓紧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培养,为科创公司未来的财务报表审计奠定基础。(二)提高审计人员的软实力。审计人员的软实力,不是其业务水平,也不是其沟通表达能力,而是其道德素养。在科创板实行注册制的环境下,政府仅充当监督者,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作用愈发凸显,作用越大,带来的是更大的责任与风险。提高审计人员的软实力,一方面审计人员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在审计的过程中,保持独立性,不泄露公司的机密,不为利益所迷惑,不惧势力与权威,真正做到客观公允。另一方面,会计师事务所要注重整体文化的培养,完善相关的制约机制,为审计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三)充分运用智能审计技术,降低审计风险。智能审计是利用各种数据分析方法对审计数据进行充分利用、充分挖掘,以获取更多相关的审计线索(曹顺良,2012)。目前我国的智能审计技术尚处于初级阶段,审计软件的智能化水平远远不够,根本无法满足我国的智能化审计需求,风险水平较高的科创公司对智能审计的需求将更加迫切。传统审计中,因被审计单位数据量太大太杂,审计技术不先进,只能采用审计抽样的方式来推断错报,从而减少审计工作量和审计成本。但审计抽样技术存在固有的局限性,抽样毕竟不是百分百检查,有些重大错报可能被漏掉,从而加大了审计风险。而智能审计技术,通过更加智能化的审计软件,构建更加智能的审计模型,对全部审计数据进行充分分析与挖掘,部分代替职业判断,减轻审计工作强度。

四、总结与展望

科创板的设立及注册制的试点,必将会接受一批科技型及创新型企业的发行上市。而保证这些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真实、准确及完整性,无疑是摆在审计人员面前的一大挑战。面对新板块、新制度、新企业,审计人员只有把握科创公司的风险特征,借助先进的审计技术与手段,开展有准备、有针对性的审计工作,才能不负投资者的期望,不负国家的重托。

[参考文献]

[1]陈洁.科创板注册制的实施机制与风险防范[J].法学,2019(1):148-161.

[2]彭冰.信息披露是注册制的核心[J].证券法苑,2017(12).

[3]谭春枝,黄家馨,莫国莉.我国科创板市场可能存在的风险及防范[J].财会月刊,2019(5):143-149.

财务报表审计范文篇5

1信息技术对企业财务报告编制的影响

在会计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信息系统已经替代传统的手工纸质账簿,成为记录企业的财务信息、编制财务报告的主要平台。通常情况下,会计信息化的体现形式主要为:其一,生成。指企业各项交易信息的源头是以手工或自动的方式产生。例如人力资源部门手工录入车间工人的工资标准等信息,或自动采集工人本月的工时数据等。其二,处理。是对信息系统的数据进行编辑、确认、计算、分析、汇总和调整的过程。例如信息系统根据固定资产卡片信息自动计算折旧。其三,记录。记录是指计算机对交易及事项的相关信息进行识别并保存于信息系统。例如信息系统以数据库的形式,记录固定资产名称、型号、折旧率等信息。其四,报告。报告是指企业以电子形式编制财务报表和其他信息,以屏幕显示或纸质打印的方式输出。例如,信息系统自动生成固定资产折旧计算表。信息系统的使用,给企业财务报告编制带来很多重要的变化,详见表1。

2信息技术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

2.1自动控制替代了传统的人工控制。在信息化环境下,一些关键控制由人工控制变成自动控制。例如,企业的制度规定,在采购订单、收货单、发票三单匹配之前不能支付供应商任何费用,这是一个关键控制点。在手工环境下,由会计人员核对这些文件;现在,所有的操作可能都由企业的ERP系统来执行。该系统按照预先设定的规则和误差容忍度自动执行,并将差异分配到不同的账户中。审计人员要测试该控制是否有效,就必须检查ERP系统的配置,评价验证规则是否合理。人工控制被替代得越多,企业对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就越高,信息技术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也就越大。例如,企业的采购系统可以通过自动控制实现交易信息的生成、记录、处理和报告,并将相关信息保存为电子形式(如电子采购订单、采购发票、发运凭证和会计记录)。如果除了自动控制以外,几乎不存在人工控制,则信息技术对该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就很大;但如果控制活动还包括手工的部分(如订单的人工审批和事后审阅等),则相对而言,信息技术对该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就较小。2.2信息技术提升了控制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信息技术为企业内部控制带来了很多好处,例如,信息系统能够有效处理大流量交易及数据,凭借强大的处理能力,自动控制提升了控制活动的效率;和人工控制相比,自动控制不容易被绕过;数据库及操作系统的相关安全控制可以实现比手工环境下更有效的职责分离;在信息系统可以更容易更快速地获取到准确的信息。如此种种,信息技术可以极大提升企业控制活动的效率和效果。2.3信息技术可能产生特定风险。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信息技术改进了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但同时也产生了相应的风险。这些风险是指企业的信息系统可能因为非法入侵、恶意攻击、内部职工破坏、诈骗等原因而产生损失。从审计角度,也可能产生特定风险。例如,信息技术人员极易获得超越其职责范围的数据访问权限,从而绕过内部控制。

3信息技术对财务报表审计的影响

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并不改变注册会计师制定审计目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进行风险评估等原则性要求,审计准则和财务报告审计目标在信息化环境下仍然适用。但相比手工环境,信息技术对财务报表审计过程有以下五点影响。第一,了解内部控制。在信息化环境下,大部分控制点是固化在信息系统中的,往往自动执行,或者由人工与自动相结合执行。注册会计师面对的是功能非常复杂、各个模块紧密关联的信息系统,以及系统生成、处理、记录和报告的电子形式数据,和完全不同于传统形式的舞弊手法。与传统手工环境相比,了解内部控制的难度加大了。第二,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审计风险。信息系统的运用在提升运营效率和管理效果的同时,也产生了由于信息技术导致的特定风险。注册会计师在执行财务报表审计时,需要识别并评估与信息技术运用相关的风险,如权限授予不当、系统自动计算的逻辑错误等。如果注册会计师对此类风险认识不够,可能导致审计应对不足,从而难以有效识别相关的财务报表错报。第三,审计范围。因为信息技术的复杂性和专业性,注册会计师很难合理确定审计范围。企业的信息系统架构如何?财务报告在哪个系统生成?信息系统间的数据是怎样传输的?如不能厘清这些问题,注册会计师可能遗漏审计范围。第四,审计线索。传统的审计线索包括装订成册的纸质凭证、明细账、总分类账和报表等。注册会计师检查这些纸质记录,可以直观判断其是否正确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实质,检查企业的会计核算是否合理和合规。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信息已经全面数字化,从业务数据的处理到报表的输出都由计算机按照程序指令完成,数据保存在磁性介质上,数据处理的逻辑、运算的中间过程对企业和注册会计师都是不可见的,传统的审计线索对注册会计师而言就像一个黑箱,已经被全面隐性化。第五,审计内容。

在信息系统中,因为各项会计事项都是按事先设计的计算机程序进行自动处理的,这就决定了信息化环境与传统环境下完全不同的审计内容。注册会计师获取的审计证据仅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存在,故应测试与账龄分析相关的内部控制,对账龄分析相关的数据来源和处理过程进行检查,对自动计算的准确性进行验证。可见,在信息化条件下,审计内容发生了变化,包括对信息系统的处理和相关控制功能的检查。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20年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审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20.

财务报表审计范文篇6

关键词:财务报表;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一、引言

在企业运营的过程中,审计是一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分为内部审计即企业内控,也分为外部审计。而内部审计对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重要性也是极为强大的,企业通过成立内部审计部门,可以有效防范企业内部贪污现象,对于企业内部违规报销,以及高管的监督具有重要监管意义。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及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益加剧。因此,审计工作更加成为当前企业内部以及外部政府机构及机构投资者验证企业经营真实性的常态化流程。为保证企业能够获得长足健康发展,需要采取合理有效的审计工作开展措施。企业财务报表审计风险是财务管理中的财务报表研究中经常出现的专业术语,对于研究企业财务报表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于企业的健康经营状况具有深远意义。而不论是内部审计人员还是外部审计人员,对于企业的日常经营都必须运用合理的审查方式,以合理、科学合法合规的方式,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有效审计,并针对不合理以及不合规的现象进行整改及意见审查。同时,由于企业内部经营状况具有复杂性,因此审计过程中的风险也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审计过程中的风险也需要进行管控及预防,避免审计带来的风险。

二、审计风险概念

审计风险一词主要出现在注册会计师对于财务报表发表了不恰当意见所存在的风险,注册会计师由于对企业状况未做出正确客观的判断,导致财务报表意见存在重大的错报时,其意见也不具备相应的参考价值。由于审查过程中,由于审计作为第三方对企业内部经营状况以及财务信息具有不对称性,导致审计进行审查存在一定的内部及外部的多项干扰因素,在多重的干扰下,审计由于信息差对于审计报告的出具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因此可能对于意见的出具具有偏差,更严重的可能出现重大偏差以及错报。因此,为了避免一定的客观因素干扰,对于审计的工作开展,必须是独立、客观、公正就变得至关重要。由于企业内部人员对于审计存在较大的防备心理,对于不论是外部审计还是内部审计人员总是处于防备状态,致使审计人员对于信息的摄取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在审计的过程中,审计质量与审计风险也必然是相伴而行的,不同的行业由于企业性质存在差异,其审查的重点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于审计风险的预防也应该更多地考虑企业的性质,从而帮助企业更好地落实财务报表审计。面对企业环境的更新换代,审计的方式方法也需要不断更新迭代,不仅仅是审计资料,还包括整个内控体系的测试。审计机构作为外部监管机构,由于行业起步较晚,相对于发达国家相关的法规体系也仍然需要完善,因此在这一法律的漏洞下,企业的舞弊以及造假现象也仍然存在,这也大大加剧了审计风险。

三、企业财务报表审计风险防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一)有效预防和减少审计风险的发生

通常情况下,选择等待问题自然显现,不如提前进行有效的预防。虽然所有的财务报表审计风险存在特殊性,但其必然也存在普遍性,针对一些普遍存在的审查风险,企业进行提前的预防,可以减少其发生的可能性。其次,由于审查过程中,由于公司内部审计作为非主营业务部门,对企业内部经营状况以及财务信息具有不对称性,导致审计进行审查存在一定的内部及外部的多项干扰因素,在多重的干扰下,审计由于信息差对审计报告的出具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因此可能对于意见的出具具有偏差,更严重的可能出现重大偏差以及错报。因此,企业内部也要对于内审部门予以工作支持,协助内审部门进行企业内部财务报表审计风险预防,从而减少审计风险带来的不当影响。

(二)将理论更好地运用到实践

我国审计概念进入到企业的时间较晚,且大部分的中小企业没有配备一定的内审人员,因此对于审计概念较为陌生。其次,企业还存在很大一部分人虽然知道审计的存在,但仅仅将其界定为账面的财务审计,无法融会贯通,没有将审计深入主营业务部门,停留于表面概念。首先对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产生影响,传统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往往重视的是对会计工作中对主体经济活动的核算与监督技能的培养,而在财务会计及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下,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培养更加要求其能熟练掌握互联网等金融软件的使用方法,通过互联网的特点,促使社会经济的灵活流通。会计培养目标的改变,体现了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发展现状,互联网具有广泛的信息传播功能的特点,能够改善以往传统会计工作的信息流通不畅的问题,使得金融顾客能够有更加有利的信息能够进行金融活动。在这一状态下的会计培养目标,要以用户为基础进行相关的数据算法分析,以用户为中心将成为服务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其次,影响会计管理环境与建设工作会计以往的工作只是在纸上记录有关的企业账目信息,而在财务会计及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下,会计工作者可以利用电脑等设备进行统计、查询与管理公司企业政府的账目,这极大方便了会计工作的进行,为会计工作提供了更好的管理环境,加快了会计行业的发展速度,为会计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加合理的要求与实施标准。但由于简化了会计的工作步骤与运算核查方式,也使得这一行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逐渐饱和,但是学习金融的人数确实逐年上升,极大的竞争力使得这一行业的人才质量越来越高,也逐渐使得会计行业的从业质量与业务水平与日俱增。进行财务报表审计预防,可以将理论更好地运用于实践,从而提高会计人员工作效率。

四、财务会计及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会计发展的措施

(一)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系统

审计是基于审计师基本的会计理论知识加上对被审计公司经营状况的考察所提出的指导性意见,这是为了帮助企业管理层更好地制订正确的战略方针及策略选择的重要指导意见,从而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利润收益的提高。而在审计的过程中,审计质量与审计风险也必然是相伴而行的,不同的行业由于企业性质存在差异,其审查的重点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于审计风险的预防也应该更多考虑企业的性质,从而帮助企业更好地落实财务报表审计。同时,建立网络信息数据库,通过计算机操作系统,在此基础上规范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与社会中的违反财务会计及管理信息化建设法律的现象坚决斗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法律意识,从而构建更加安全的企业内部网络体系。由于企业对于会计内部管理体系的构建较为生疏,并且这一块的人才也较为稀缺,因此在企业内部构建一个内部审计部门就变得尤为重要。虽然大部分企业尚未普及内部审计岗位,但是内部审计工作为企业正常运营提供数据保障,企业审计工作的定位、审计部门的结构以及审计部门工作怎么开展。完善保护和谐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和体现,为会计行业的繁荣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构建一个完善的财务报表审计防范部门就变得至关重要。

(二)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

会计事务所,对于各自的审计师不仅仅要定期对他们进行专业知识的外部学习及拓展,还需要鼓励会计师之间进行用行业交流借鉴。不同行业的会计师可以相互进行借鉴学习,互相帮助对方进行知识拓展。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审计意见的质量,因此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实力尤为重要。审计讲究严谨性,因此在审计过程中,一定要优先将审计过程进行流程化、专业化以及规范化,对于内部的规章制度也要以会计准则作为支撑,提高内部审计流程的可靠性。建立企业完善的评估审计体系。首先需要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加强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从思想上重视审计工作,做好企业审计项目提前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预案,对审计项目必须建立审计评估标准,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审计监督工作,明确规范审计部门职责范围和要求。落实审计工作的质量,保证公正人才是企业与行业发展的攻坚力量,一个行业能否蓬勃向上发展,往往取决于热爱它的人是否认真积极向上,所以在财务会计及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下,人们想要会计行业有所进步与发展,政府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就要重视培养能够个体能力突出其他方面平和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在会计的人才培养中,不仅要重视会计从业者的专业会计技能的培养,也要重视培养从业者的互联网操作技术,实现人员的综合水平的提高。以便在解决财务会计及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关的问题能够有理有据、敢于出口、解决问题,实现财务会计及管理信息化建设对会计行业的有利影响。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主要从岗位职责到招聘体系都应该确定落实其详细职责,在招聘时对于相应的候选人筛选就应该首先定位好其该具备的职业道德底线,其次对于其专业技能进行筛选,只有保证企业管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风气,才能整顿企业的不良风气,从本质上提高财会人员内部的信息管理能力。

(三)推动财务报表审计防范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

对于当前互联网经济的推动发展,财务审计的电算化也开始逐步深入推进,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加强认识,重视企业财务报表审计风险防范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行财务工作的电算化,积极完善企业的财务报表审计风险防范体系,以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发展优势。好的团队语言的会心交谈是必不可少的,在会计行业发展中尤为重要。会计行业的传统工作模式不涉及互联网技术的培养要求,对于不同公司不同事业单位的金融有关的信息并不能够及时进行交流与沟通,难以满足财务会计及管理信息化建设下的发展要求。基于这种情况,企事业单位要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现代化信息技术技能的培养,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提高财务会计及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便捷性与质量标准。

(四)外部风险规避策略

提高企业外部审计风险的意识。对于企业的审计人员来说,要从自身出发,积极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发挥审计工作中的监督和监察作用。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要严格要求工作细节,对于审计的各个环节严格把控。同时,企业对于自己今后的改进方向也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对于企业内部的财务会计人员基本的职业操守严加把关的基础上加以对财务审计风险防范意识的要求,只有在招聘的过程中获得两者兼备的财会人员,对于企业的财务报表审计预防建设才能越做越强。对于企业内部的财务会计人员基本的职业操守严加把关的基础上加以信息化的要求,只有在招聘的过程中获得两者兼备的财会人员,对于企业的管理信息化建设才能越做越强。审计人员所提出的审计意见要做到科学、公正和合理。

五、结语

综上所述,通常情况下,选择等待问题自然显现,不如提前进行有效的预防。审计工作要一丝不苟,审计人员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将审计工作的积极作用发挥出来,加大企业的风险掌控力度,助力企业健康长久发展。充分发挥审计工作在企业运行过程中的监督作用,减少企业运营问题,促进企业长足健康发展。财务会计及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会计行业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对会计行业的发展有利有弊,为了使好的方面能够扩大,政府要贯彻落实法律的相关规定,人民和会计金融从业者要认真遵守相关的法律规定,形成良好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和体现,培养现代化、自主化、灵活且全方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建立合理的考试评价系统,进而推动企业财务报表审计风险防范人才的培养速度,为党和企业培养优秀的金融会计人才。企业对于自己今后的改进方向也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对企业内部财务会计人员基本的职业操守严加把关基础上,加以对财务审计风险防范意识的要求,只有在招聘的过程中获得两者兼备的财会人员,企业的财务报表审计预防建设才能越做越强。

参考文献:

[1]王静.财务报表分析在企业中的运用[J].经营管理者,2016(21):34-35.

[2]王冬梅.财务报表分析教学创新:团队式实践教学法[J].财会月刊,2016(21):57-58.

[3]于泳,雷强,吕锋.企业内部财务审计风险因素及对策分析[J].大众投资指南,2019(08):186.

[4]张明明,程腊梅.企业审计信息化的信息共享机制与业务协同[J].中国商论,2019(06):164-165.

财务报表审计范文篇7

关键词:财务报表审计;风险;防范对策

针对企业财务报表的设计主要涉及到常规性审计与勾稽关系审计等几方面内容。也就是说,在进行企业财务报表设计时,必须通过分析财务报表相关数据的方式,达到验证财务报表数据与企业发展现状是否一致的目的,以便于将企业的实际运营状况真实的反映出来,并以此为基础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作出相应的判断。如果在设计过程中未能及时发现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问题的话,那么就会导致财务报表审计风险的发生。由于审计风险的出现对于财务报表审计质量会产生严重的影响。所以,如何有效的防范财务报表设计中存在的风险降低审计风险发生的几率,已经成为现阶段财务报表设计工作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财务报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会计报表不够真实、完整。企业会计财务报表存在的不真实、不完整问题是导致审计风险发生的主要原因。首先,如果企业会计报表中的相关信息存在着记录不准确、不完整的现象,那么就会导致审计结果与实际情况出现偏差的现象[1];其次,如果企业会计人员出现刻意隐瞒企业会计财务信息的行为的话,那么就会出现违反法律的情况发生。如果企业会计财务报表出现了这种情况的话,那么就会导致会计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风险转嫁到审计人员的身上,一旦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没有及时发现问题的话,那么其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二)企业刻意的欺诈行为。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企业为了达到其吸引投资或者政策扶持的目的,而采取了修饰企业财务报表的现象。假如审计人员在财务报表审计的过程中没有发现这些虚假信息的话,那么不仅会导致投资者因为设计报告出现的偏差而做出错误的决策,同时审计机构也必须承当相应的责任。(三)财务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审计人员作为财务报表设计工作开展的主体,其个人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影响财务报表设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关键因素。虽然大多数企业的审计人员可以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开展财务审计与核算工作,但是由于其受到自身业务水平以及综合素质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最终的财务报表设计工作质量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另外,由于企业对于审计工作人员培养重视程度的不足,也是导致企业审计工作人员工作能力与综合素质无法有效提升的关键因素。

二、财务报表审计的风险防范对策

(一)构建完善的财务报表审计体系。虽然企业进行的财务报表审计工作发挥着完善企业运营机制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其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所以企业必须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财务报表审计体系,才能将财务报表审计工作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首先,企业必须对财务报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予以充分的重视,充分发挥财务报表审计工作的作用,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审计风险对企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其次,企业财务报表的审计工作必须以企业所开展的经济活动为基础,并以此为基础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企业审计工作效率的不断提升,才能从根本上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2]。另外,企业必须制定明确的审计工作实施措施和处理方法,才能确保及时的发现和解决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二)加快更新财务报表审计方法。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企业财务报表审计工作的方法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根据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应对审计工作发生的变化,才能确保企业财务报表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由于传统的审计方法已经无法应对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大量的财务报表数据信息,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加强财务报表审计工作优化的力度,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建立完善的信息化财务报表审计工作系统,才能从根本上促进财务报表审计工作效与质量的全面提升。(三)深入开展内部控制工作。财务报表审计是确保企业正常运营和发展的关键因素。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对内部审计控制工作予以充分的重视,将内部控制与财务报表审计工作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才能促进财务报表审计工作效率的全面提升。由于企业财务信息出现的偏差增加了企业审计风险发生的几率。所以,为了避免这一问题的出现,企业必须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加强内部控制与监管的力度,才能确保财务报表数据的时效性与有效性;其次,企业必须加强审计结果分析工作的力度,根据企业各部门管理的实际情况开展内部开展工作,以便于企业管理工作计划及时的传达至各个部门,为企业生产经营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四)加强审计人员的培养工作。审计人员是确保财务报表设计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因此企业必须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加强财务报表设计工作人员专业理论知识培养的力度,同时建立完善的审计工作绩效考核体系,才能确保企业财务报表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3]。另外,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审计风险对企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企业必须在促进内部设计工作人员能力提升的同时,加强审计人员法律意识和自我监督意识培养的力度,严格的规范审计人员等的工作,才能降低因为人为因素的原因而导致的审计风险的发生,发挥出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三、结束语

总之,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是影响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企业财务报表审计工作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旦财务报表审计工作出现问题的话,那么必然会因为审计风险的发生,而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必须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企业财务报表设计之都,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审计风险的发生,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王敏敏.论内部审计的风险及防范措施[J].现代商贸工业,2017,v.2314:175.

[2]崔晓云,吕显钊.会计报表的审计风险分析及其防范研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17,No.23119:234.

财务报表审计范文篇8

一、财务报表审计对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

(一)优化审计流程

明确财务报表审计流程是企业审计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结果的准确性具有重要影响。除正常的操作流程外,内部控制对审计流程提出更高的要求,既能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更能优化审计流程。其中主要包含:一、审计流程的电算化。现阶段企业审计流程中使用电算化并不多见,但由于财务电算化的不断发展,使得多数企业在审计中增加了电算化的应用,审计流程在内部控制中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审计效率。二,筛选审计人员,组建专业审计小组。审计流程相较于内部控制流程来说,其执行多需要审计人员的配合,故此,对于审计人员的专业化程度有较高的要求。在企业的审计过程中,由于审计工作需要拥有专业化的审计水平,因而需要企业积极加强对审计专业人才的引进,促进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三,合理优化审计流程。通常来说,审计流程的顺序是固定的,但也存在不同企业中的财务状况各不相同的情况,因而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会对审计流程造成一定的影响。合理设计审计流程,并对其进行优化是企业优化管理必然选择。内部控制的有效梳理,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管理和审计风险,进而提升审计效率。

(二)调整审计方法

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审计方法上。审计方法包括核对法和调节法等。其重要因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合理选择审计方法。内部控制流程的不同反映出的审计流程也存在着差异,因而,企业在选择审计方法时,需要对内部控制的建设与流程进行全方位的了解。进而选择最适合企业财务的审计方法。二,调整审计步骤。完整的审计流程具有较多的审计步骤,在众多的步骤中,除不能更改的步骤外,在其他步骤上的优化与更改是审计工作的重点内容,更是提升审计效率、优化内部控制流程的关键因素。三,复核审计工作。审计方法的不同反映的审计报告也有所不同,在具体流程中,细节不同、环节不同都易使审计报告存在差异甚至造成报告结果的偏差。而有效减少误差的方法则是加强对审计结果的复核工作,能够实现在降低企业财务报表审计风险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增强审计结果的可信度。

(三)影响审计工作

内部控制企业在审计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内部控制管理下,有效提升企业财务报表审计工作的效率。依据相关审计工作的法律法规,审计人员需要对企业所提供的财务数据进行严格的核查,并进行真实的检查,从而给出具体的审计报告。得出的审计报告在性质方面属于说服性,但非结论性。审计工作的职能是为使用者提出科学、合理的意见,而非绝对的意见。因而,使得审计工作的严谨性增强,保证了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二,审计风险降低。内部控制管理和财务报表审计的有机融合,使得企业能够得到准确的审计信息和结果,内部管理也更加符合企业发展。设计工作的正常运行,有助于及时发现企业内部管理的弊端,及时予以解决,使企业审计风险降到最低。三,提升审计的质量。企业中的审计人员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中,会具体针对企业整体的发展中所产生的经营风险进行评估,依据风险的评估结果做出合理的审计流程规划,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使得企业内部控制中的弊端可以第一时间被发现,有针对性的更正,保证审计工作整体质量水平的提高。

二、企业内部控制财务报表审计的现状

现阶段,部分企业对于财务报表审计工作,仍简单的依据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进行设计制定财务审计方案,在整个过程中缺少对财务管理的实际工作的充分了解和掌握,容易造成企业财务报表的审计工作浮于表面,只能简单依据发展战略进行制度的制定,财务管理方案缺乏实际可操作性,无法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审计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持。除此之外,还存在在财务报表审计方案设计中,缺乏相关专业人士,仅能简单的依据模式化的政策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进行说明,从以往的经验中获得财务报表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制定方法。简单、机械式的制度方案对于财务报表审计工作缺乏正确的指导意义,无法使财务报表的业务设计与财务工作的发展方式相符合。甚至造成财务报表审计工作无法顺利开展与推进。在实际操作中,财务报表审计工作对技术有较高的要求,因而要时刻保持其实施方式的创新性,从而使财务报表审计质量的完整性。部分企业的财务报表在制定创新发展的审计工作中,无法正确认识到财务核算性质的工作特性,对不同类型技术资源的应用分析不足,在此背景下,无法保证企业的内部管理策略符合实际的发展需要,进而造成企业财务报表审计方法在创新方面无法得到较好的发展。若能充分整合财务报表的各方面资源,则能够保证财务报表审计的整体准确性。但在现实的发展过程中,部分企业的财务报表审计工作尽管能够及时对内部控制管理工作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但无法发挥对财务报表审计方式的控制作用,造成财务报表审计工作在运行中无法展示技术优势实现审计工作的创新性发展。

三、优化企业内部控制财务报表审计问题的措施

(一)健全质量监控体系

企业内部财务审计风险管理监控体系的建立是企业在发展中按照规定落实风险管理的重要支撑。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在风险管理监控体系建设方面已有一定的丰富经验。首先,建立企业内部财务审计风险监控指标体系。企业需要将财务指标的变动对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评判。企业在进行监控体系的制定中需要选择能够反映公司真实的资产管理水平和真实盈利能力的相关指标。以某公司为例,若其债务资本比例较高的情况下,当公司的总资产回报率低于负债的成本时,则证明其还债能力降低,财务风险也相应增加。与此同时,需要制定与国家标准相符合的经营管理办法。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监控体系在完善的过程中,要对公司的内部财务风险管理和控制及时作出明确的规定,保证监控体系拥有有价值的参考意义。在制定风险管理制度以及管理办法时,需要注意的是,整个制度及管理办法需要覆盖到整个公司的员工,既要包含公司的管理层领导,更要包含企业中的普通员工,另外,还需要在具体细节的实施过程中要相对完善。

(二)调整审计中实质性程序

财务报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企业审计人员若要实现对企业发展经营风险的有效评估,则需要对审计程序进行完整的评估。在确定审计的重点环节与执行流程后,为实现企业财务报表的审计工作做好基础性工作。而企业中的内部控制管理则可以对财务报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信息进行完整的测试,发现财务审计报告和企业内部控制中的问题。进而实现科学、合理的执行企业财务报表的审计,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在实际工作中,财务报表的审计程序分为实质性分析以及细节检测两个部分。其中,实质性分析是指对企业财务报表体现的数据参数进行合理、科学的分析,以此判定数据报表的可靠性。保证实质性分析结果的可靠性的前提是企业财务报表数据的真实,报表数据是否准确是由企业内部控制所决定的。企业财务报表在进行审计过程中,需要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若审计过程中出现内部控制涉及财务报表存在问题时,需要采用细节检测分析方式。财务审计能够证明企业内部控制存在严重的问题时,要采用实质性的分析方法。企业财务报表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开展工作时,能够有效提升企业财务审计的效率,保证企业财务审计质量与水平,在企业提升经济效益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重视审计报告及审计复核

企业内部控制对财务报表审计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审计复核是实现审计报告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整个财务审计流程完成后最终产生审计报告,在审计报告中能够明确的体现出企业具体的财务状况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因此,审计报告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保证审计报告的准确性,需要重视财务报表审计复核工作。复核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专业人员的配备,专业化是审计工作的特点,由于审计工作专业性强的特点,各方的审计报告使用者才会重视企业整体发展状况的可信度。因而,企业需要重视审计人员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审计部门的独立性,积极引进和培养专业的审计人员,并对企业审计部门给予一定的自由工作职权。另外,需要强化审计报告的编制工作,严格制定审计复核工作标准,重视审计报告的可靠性,最大化的保证审计工作能够公平公正的开展。与此同时,由于高质量的审计报告会为审计报告的使用者提供信心与动力,因而需要增强审计报告结果的说服力。多数企业在审计过程中常会忽视审计复核环节,故此,需要企业审计人员对审计复核加强重视程度,保证该环节的顺利开展,提高审计报告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降低企业审计风险的同时,提升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

(四)充分了解企业内部审计环境

内部控制与财务报表审计的有机结合是企业最常见的管理方式,企业的财务报表审计第一个环节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的了解,包括内部控制环境和流程的掌握和了解。内部控制的优势在于能够有效的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而财务报表审计工作的优势则在于能够将内部控制中存在的弊端进行全方位的检查,进一步加强和优化可能导致内部控制失去效用的因素。其工作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企业对于内部控制的环境、内部控制活动以及内部控制管理手段进行不同类别的分类与管理,对流程进行详细的梳理后,并将其作为审计工作顺利实行的参考标准,审计人员则可以利用详细的管理政策内容对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情况进行了解,对于企业内部存在的风险因素以及风险数据需要以文字的形式进行审计,最后利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进行合理、科学的优化。二,尽管财务报表审计流程与内部控制管理流程的相似性较高,但需要注意的是,两者在具体的实践中仍存在一定的区别。例如:具体行为规范,人员管理方面,甚至在具体的操作时间上仍有较大的区别。将内部控制与财务报表审计工作有效的结合起来,从客观角度来说,使得审计流程在内部控制流程的影响下大幅度降低审计风险,有利的推动了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创新管理方法,提高整合质量

在企业的财务报表审计工作中,其重点因素在于重视财务报表审计的便捷性。尽管技术资源的不断提升与升级能够为基础性财务核算提供相应的支持,但在财务工作的实际运行中仍有一定的缺陷,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把控。在此背景下,需要对财务工作信息资源进行强化核对的处理能力,保证各项业务能够有效衔接的基础上,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资源的优势对其进行优化与控制,充分显示财务报表审计模式的实用价值。积极应用票据新型资源,进而实现财务报表审计业务的创新性处理与控制。除此之外,企业财务报表审计人员需要加强对内部控制目标的分析与研究,对于企业财务相关的各种因素进行掌握与了解,保证企业在财务报表的审计工作过程中能够得到各项资源的支持,并提供基础性的支撑。细化企业财务报表策略,对相关策略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使企业的财务报表审计工作所展现的主体资源得到财务专业人士的重视,促进企业高效运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六)掌握内部控制与其他管理的关系

企业要想基于内部控制做好财务报表审计工作,促进企业财务管理质量与能力科学提升。需要企业管理者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与其他管理之间的关系具有全面、正确掌握。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在于促进企业综合管理质量提升,最大程度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等,保障企业稳定与可持续竞争发展。因此,企业内部控制属于综合控制,需要从多层面、多角度落实内部控制措施,达成企业内部控制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企业内部控制与企业其他管理存在密切关系。例如,通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升企业内部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与能力,实现企业人才价值最大化发挥。而随着人才价值发挥,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与水平势必提升。又如,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工作氛围改善,且关于财务预算、审计、统筹、投资、风评等行为进行了规范,明确违规处罚措施。对此,企业应树立深度融合意识,能够将内部控制与财务报表审计管理有机结合,产生协同作用,实现二者质量、效率有效提升。在此过程中,一要加强企业管理顶层设计,将财务报表审计纳入内部控制核心工作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财务报表审计人员等对财务报表审计的重视程度。二要细化财务报表审计管控目标,明确控制关键点,最大程度降低财务操作风险。例如,审计流程监督管控、特殊交易监督管控、异常交易审查处理、会计评估过程决策监管、财务表报关键因素识别与认定(账户属性、交易数据、报表规模、报表同质性、报表复杂程度等)。

四、结语

财务报表审计范文篇9

(一)施有效监督。在治理层的监督下,管理层作为会计工作的行为人,对编制的财务报表负有直接责任。对此,我国的有关法律均有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完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七十一条规定,“公司应当向聘用的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他会计资料,不得拒绝、隐匿、谎报”。《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第三条规定,“在被审计单位治理层的监督下,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财务报表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责任”。《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审计报告》第十四条对管理层的这种责任又作了具体规定:(1)设计、实施和维护与财务报表编制相关的内部控制,以使财务报表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而导致的重大错报;(2)选择和运用恰当的会计政策;(3)作出合理的会计估计。可见,编制财务报表并保证其真实、合法、完整,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责任,这种责任就属于会计责任。管理层通过签署财务报表确认这一责任。

(二)注册会计师的责任。《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第三条规定,“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是注册会计师的责任。”为履行这一责任,注册会计师应当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根据获取的审计证据出具恰当审计意见。可见,审计财务报表并保证对财务报表所出具的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是注册会计师的责任,这种责任就属于审计责任。注册会计师通过签署审计报告确认这一责任。综上所述,财务报表编制和财务报表审计是财务信息生成链条上的不同环节,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应当各司其职。注册会计师只对其签署的审计报告承担责任,而对其审查的财务报表则由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和治理层负责。财务报表审计责任不能减轻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治理层的会计责任。正确区分两者的责任,有助于理解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职业的期望差(expectationgap),这种期望差往往是导致法律诉讼的一个重要原因。社会公众往往期望注册会计师能够确保已审计的财务报表真实、合法、完整,这无疑是把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会计责任转嫁到注册会计师身上。由于审计中存在的固有限制(如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审计技术的局限性等),影响注册会计师发现重大错报的能力,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只能获取合理保证,不能获取绝对保证。审计工作不能对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提供担保,审计意见不是对被审计单位未来生存能力或管理层经营效率、效果提供的保证。因此,如果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注册会计师通过审计没有发现而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则注册会计师应对其发表的审计意见负责。至于应否承担法律责任,要视注册会计师自身是否存在过错而定。但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会计责任,不能因为财务报表已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而减轻管理层和治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这种责任。

二、发现错误与舞弊的责任界定

舞弊是指导致财务报表产生错报的故意行为,即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或员工为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使用欺骗手段故意在财务报表中造成错报。涉及管理层或治理层成员的舞弊通常被称为“管理层舞弊”,只涉及被审计单位员工的舞弊通常被称为“员工舞弊”。舞弊的主要情形包括:伪造、变造记录或凭证;侵占资产;隐瞒或删除交易或事项;记录虚假的交易或事项;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无论是错误还是舞弊,都是被审计单位相关方面(管理层、治理层或员工)的行为,防止或发现错误与舞弊,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治理层的责任。在防止或发现错误与舞弊的责任中,治理层发挥的是一种监督职责,即监督管理层建立和维护内部控制。管理层则有责任在治理层的监督下建立良好的控制环境,维护有关控制政策和程序,包括制定和维护与财务报表可靠性相关的内部控制,并对可能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风险实施管理。然而,错误与舞弊的最终结果都有可能导致财务报表出现错报。因此,在财务报表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对错误与舞弊的职业责任在于: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实施审计工作,获取财务报表在整体上不存在重大错报的合理保证,无论该错报是由舞弊还是由错误所导致。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时应保持职业怀疑态度,严格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充分考虑审计风险,通过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将使财务报表产生重大错报的错误与舞弊揭示出来。但是,如前所述,由于审计的固有限制,不能苛求注册会计师发现和揭示财务报表中所有引起重大错报的错误与舞弊,未能发现和揭示的错误与舞弊是否构成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仍要视未能查出的原因是否源自注册会计师自身的过错。

三、揭露违反法律法规行为的责任界定

违反法律法规行为(以下简称“违法行为”)是指被审计单位有意或无意违反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之外的法律法规的行为。之所以将违反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排除在“违法行为”之外,是因为被审计单位违反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将直接影响财务报表的合法性与公允性。而被审计单位违反其他法律法规,则可能与财务报表相关,也可能与财务报表无关。这是在界定注册会计师职业责任时不能不考虑的重要因素。违法行为与舞弊行为的主要区别在于:舞弊行为是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或员工,为了自身利益而牺牲公司利益;而违法行为是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或员工,为了公司利益而牺牲国家利益或社会利益。《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2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法律法规的考虑》第六条规定“,保证经营活动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防止和发现违反法规行为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责任。”对此管理层应当通过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确保其能够防止和发现违法行为,并对一旦发生的违法行为所导致的处罚、赔偿后果承担责任。注册会计师执行财务报表审计的目的,并不是专门发现被审计单位的违法行为,而是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不应当、也不能对防止被审计单位违反法规行为负责(《财务报表审计中对法律法规的考虑》准则第八条)。”因此,在界定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责任时应当在这一框架下进行。根据《财务报表审计中对法律法规的考虑》准则规定“,在设计和实施审计程序以及评价和报告审计结果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充分关注被审计单位违反法律法规行为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的重大影响。”对此注册会计师“在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时,应当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充分关注审计可能揭露导致其对被审计单位遵守法律法规产生怀疑的情况或事项”。

财务报表审计范文篇10

(一)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同等重要(一)提高审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内部控制审计主要是通过对审计从业人员的识别能力情况进行监督控制,对其在列报、识别财务资料以及相关审计业务方面的操作方法进行科学的审计,并且及时对相关从事人员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或者失误进行公正的评价,同时能够给予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审计方面的建议。财务报表的审计过程中,审计从业人员则对财务报表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检验,根据自身会计专业能力对财务报表中的每一项内容存在的问题或者细节失误进行严格的审计。所以,内部控制的审计和财务报表的审计工作都是针对财务报表的内容进行审计,对其重要性的审核判断开展工作,两者在审计过程中同等重要。(二)测试内控效果所运用的方法相同(一)提高审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内部控制审计过程要求审计从事人员要对内部控制的工作设计存在的合理性和时效性进行有效判断,并且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审计意见。在财务报表审计过程中,审计从事人员则需要对整个财务工作过程和其他相关的经济业务等方面内容进行充分的了解,在此同时,要对其内部控制效果进行合理测试,以此基础作为最终审计意见依据。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都需要通过询问、检查以及测试等方式对于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进行判断和分析,并都需要取得相关的审计证据,最后通过审计流程和系统的审计方法相结合,对内部控制运行结果进行审计。所以,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对进行内部控制有效性测试的时候所运用的方法是存在相似性的。(三)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都具有风险导向理念(一)提高审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都具有风险导向理念,财务报表审计在对审计企业进行评估的时候会用风险导向理念审计模式,在对财务报表审计大体掌握基础上,对财务报表情况会出现错误的风险进行审计,如审计从业人员没有按照设计好的流程对重大事项错误风险判断,整体上采取的相应措施就未能降低审计风险。内部控制审计采取内部系统化的审计方式,由审计从业人员对于内部控制的风险进行有效评定,从财务报表的系统层面出发,结合企业的整体运行情况,对整体经营情况进行有效评定,最后确定财务的问题或者错误产生的根源。内部控制的审计也是通过模拟测试形式,对企业财务进行控制表现出了风险导向理念,和财务报表审计一样都存在风险的导向理念。

二、内部控制审计的理论基础及其制度规范

(一)内部控制审计的相关理论基础主要有声誉理论、受托责任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一)提高审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声誉理论主要是反映个别主题的信息质量的传播信号,是各企业历史演变沉淀积累而成的,通过不同路径在公众中进行传播,致使企业拥有了自身独特的评价特征。在不同的领域里,学者们对于企业的声誉问题看法不一。有的学者认为,企业声誉关乎着企业的发展,是企业发展壮大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企业发展看不到的而拥有无形资源。一方面,良好的声誉会给企业带来很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不良的声誉则会使企业在经济发展上受到一些阻碍。经济专家在资源整合及信息收集的过程中,发现声誉对于一个企业的经济发展有多方面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对声誉如何形成机制进行研究,从而慢慢形成了声誉理论。由于声誉的信息会在不同的利益市场的相关方或者多方之间传播,为防止企业信息在传播中信息的真实性被他人扭曲,更利于企业信息的透明化,更能明确信誉对企业在发展中的长期影响,多数国家企业在内部控制管理信息的披露上,实行强制性的审计制度。在此制度管理控制下,内部控制管理好的上市企业更愿意选择实力较强、规模较大的会计事务所来进行审计。另一方面,能提高公司在经济市场的声誉,还能提高向公众和监督部门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财务信息的可信度,作为受委托专业会计审计单位也能证明自身拥有专业声誉影响力,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会更加细心和谨慎,工作态度会更加端正,避免因审计工作质量与企业实际财务状况有所出入而导致声誉受到损失。所以,声誉的机制设立从双方的利益以及内部控制审计质量考虑都有利于其理论发展。(二)受托责任理论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产物就是受托责任理论。当公司财产所有人不再直接从事管理以及相关经营活动但依然拥有此财产的所有权时,所有人为了能够使资产保值、增值,将经营管理权全权委托他人,就导致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别在不同的利益相关人员掌控中,因此这种委托与受委托经济责任关系形成现代企业治理的主要受托责任理论基础,这也是受托责任理论的核心。其根源是委托方与受托方利益目的不同,委托方让企业资产保值和增值,受委托方实现经营绩效利润最大化和经营成本最少化,只要双方利益不冲突,双方就不会出现矛盾或者纠纷。公司财产所有人将其资源交付于委托方进行经营管理,要按照法律、法规和合约明确双方义务和权利。受委托方应按照规章制度科学有效经营管理委托方财产资源,并定期向委托方进行经营业绩和财务报告,要维持好双方委托责任关系,就必须从外部审计角度对财务进行检查和监督。只要企业不断完善治理、正常合法经营、资金链完整,受委托方责任就会向外不断延伸,审计业务就要不断改革创新,推动审计方法向更多发展。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壮大,企业存在的问题会受到公众更多关注,公众对于传统的财务报表审计披露的信息采信度更高,仅从受委托责任关系来了解公司财务状况是不够的,还要对内部控制信息全面了解,再对财务审计和内部控制信息进行全面有效管理,才能使企业最大程度展现出全面经营状况,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三)信息不对称理论(一)提高审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随着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企业经营利益出现偏差,企业的经营者与企业的所有者所获取的信息出现不对称。作为企业所有权人的权益者,能够制定相关运营政策、管理模式、经营思路,对委托企业内部进行高效管理与控制,在获取企业信息上占有绝对的优势,但企业的所有者只能获取人所报告的间接信息,处于劣势,因此就会在企业利益分配中出现欺诈或者伪造情况。要解决这个信息获取的优劣失衡和利益分配不均的情况,就通过第三方对公司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的效果进行监督和审查,并将审查鉴定的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以及真实性的信息及时披露,有效防止人对企业经营状况存在的问题进行掩盖、伪造或者是欺诈。并要促使第三方保证内部控制审计、监督中保持公正、公允和真实。由于存在这种内部控制信息不对称性,促使内部控制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壮大。

三、由内部控制审计提高财务报表审计质量的建议措施

审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内部控制审计的质量,也间接与企业财务报表的审计有很大关系,为了保证财务报表的审计质量,整体提高相关审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是必不可少的。要提高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和职业素养,首先要选聘系统学习过相关专业技术知识和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从业人员,要对相关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进行考试,对其进行面试,综合选取优秀人员。其次,进行针对性的专业技术和职业素养培养。会计师事务所除对审计从业人员进行相关的专业知识教育外,还要进行职业道德和从业素质两方面教育,通过培训后再投入审计工作,并要在审计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对于工作疏忽或者出现审计失误的,要对其进行正确指导和工作失误记录,防止今后再次发生。对内部控制审计工作要做到有目的性、严谨性和逻辑性。在审计工作期间,还要不定期进行系统知识与职能素养的巩固培训,提高审计从业人员自身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执行能力。不仅要在审计效率上要有所提高,而且在审计质量上做到精准无误;不仅要提高自身审计工作的业务能力,同时要更好促进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发展。

四、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政策规章和业务流程

从当前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相关政策、规章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还欠缺完整性,特别是《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相关政策对于内部的审计工作的范围权限不够明确,少数企业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只是简单财务报表以及相关的内部控制工作,对于内部控制审计范围、界限是模糊状态。另一方面,企业内部制定的内部控制审计相关的规章、政策只是形式上的,对于实际情况和现实的内部操作根本无法有效实施控制。因此,完善当前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规章、政策是很有必要。一方面,要提高企业领导层对于内部审计工作性质的全面认识,减少其在没有完整的内部控制审计规章、政策的规范下出现伪造、隐瞒情况,提高领导层对企业真实经营情况进行如实报告的责任;另一方面,企业应积极系统完善内部审计工作的规章、政策,合理科学地进行经营管理,为全面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不断努力。

五、合理规划内部控制审计的范围和人员安排

对审计从业人员在工作期间的执行效率以及工作态度进行评估,对于能力较强的给予奖励措施,而对于效率较低和工作态度不积极的审计从业人员给予适当的批评纠正,再结合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的能力,合理规划其审计工作范围、审计对象,使得从业人员之间在配合上发挥最大的工作效率,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对于原来留存的工作,审计人员之间也要详细和谨慎地办理完交接工作,保证企业内部的控制审计工作准确、真实、有效。

六、科学测评内部控制审计从业人员工作效率

审计从业人员在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时,都需要按照基准日对从业人员的工作有效性实行评估,不仅对财务审计报表的整体内部控制的效果提出有效合理建议,而且还要对于整个内部控制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科学合理解答分析,找寻出问题的根源所在。在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期间,审计从业人员应当接受工作测试,同时还要提出相关的工作意见,并且能有效实施执行,保证企业审计工作质量有明显提高。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发展显现多样化和复杂化,对于内部控制的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而作为市场的主体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经济竞争压力不断加大,面临的融资渠道也越来越广。企业在面对高竞争力的经济市场,要不断加强自身技术创新,提高自身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也要对内部加强管理与控制,提高财务报表审计质量,以保证企业未来快速、稳定健康发展,得到市场的肯定。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两者存在着许多共同性,因此两者间的相关性是紧密的。在内部控制审计相关理论基础上会发现,财务报表的审计质量直接受到内部控制审计的影响,而本文所重点提出的相关措施建议,正是当前企业内部控制审计问题的根源所在。

作者:李进 单位:长沙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李银香,王子腾.内部控制审计对财务报表审计质量的影响———基于沪市制造业的实证研究[J].财会月刊,2016,(18):111-114.

[2]蔡云云.内部控制审计、整合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质量的相关性分析[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6.

[3]王子腾.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质量的相关性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