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打造西部文化新高地

时间:2022-02-27 02:53:00

奋力打造西部文化新高地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内容和精神动力。建设与中国重要中心城市定位相协调的先进文化,提升与直辖市地位相匹配的文化软实力,要按照党的十七大和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要求,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开辟文化建设新境界,实施文化发展新战略,奋力把重庆打造成西部文化新高地。

一、打造西部文化新高地是全面落实“314”总体部署的时代要求

2007年3月8日,总书记对重庆发展导航定向,提出了“314”总体部署——“要把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以及四大具体工作任务。2007年9月20日,国务院批准了《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简称《总规》),明确重庆是“我国重要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部地区综合交通枢纽”。“314”总体部署和《总规》,在实质上对重庆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全面贯彻落实“314”总体部署,完成中央赋予的重任,体现全市人民愿望,必须把重庆打造成西部文化新高地。要深刻认识文化在推动落实“314”总体部署、促进重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文化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强文化建设的主动性紧迫性,提高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坚定性。一要深刻认识和充分发挥文化的支撑作用。文化,是人类历史进程中长期积淀的相对稳定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是渗透到经济、政治、社会、环境中的精神基因和价值基因。经济社会要更快更好地发展,需要在指导思想、发展模式、工作措施等方面实现根本性转变。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一座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城市,一座有强大软实力的城市,其发展就稳健持续;即使在某一阶段发展较慢,也可以凭借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通过整合资源的方式谋求再发展、新发展。而一座表面堂皇、文化欠缺的城市,其发展就会像暴发户一样,大起大落,飘摇不定,甚至一蹶不振。二要深刻认识和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文化既是经济、政治、社会的反映,又能为之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引领人们确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和文化价值观,有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改进消费模式;能够引领人们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能够引领人们倡导和谐理念,培养文明风尚,有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三要深刻认识和充分发挥文化的竞争作用。进入新世纪,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实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从国际来看,许多发达国家都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来扶持和打造,作为软实力来培育和提升,文化输出已经成为其输出价值观、意识形态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从国内来看,一个地方与一个地方的竞争,表面上是硬实力的较量,归根到底是软实力的博弈。没有强大软实力作后盾,硬实力的优势就会逐渐丧失。

二、打造西部文化新高地的有利条件

构筑西部文化新高地,不是一般性的工作目标,而是要求极高的战略任务。在这个问题上,盲目乐观、自鸣得意和信心不足、无所作为的思想都是不正确的。当前,重点是要克服那种认为重庆文化内涵缺失、底气不足的消极情绪,牢固树立打造西部文化新高地的雄心壮志,再铸重庆文化新辉煌,再谱文化发展新篇章。认真分析,深入思考,重庆完全具备建设西部文化新高地的“天时地利人和”。第一,有较好的物质基础。重庆直辖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财政实力显著提高,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规模急剧扩大,硬实力不断增强,为加快文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第二,有清晰的历史文脉。重庆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巴国古都、大夏皇都、抗战陪都、中央直辖市是她响亮的名字,闪亮的光环。巴渝文化源远流长,贯通古今,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一脉。独特的抗战文化、三峡文化、民族文化、红岩文化、移民文化所蕴涵的“自强不息、开拓开放”的人文精神,推动着重庆的文明和进步。第三,有优越的政治资源。1994年,同志提出“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1997年,重庆再度成为中央直辖市。2007年,总书记对重庆发展导航定向,作出了“314”总体部署。紧接着被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总规》也得批复。市委主要领导由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任,等等。中央的厚爱、历史的选择、机遇的垂青,既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又为重庆加快文化建设、构筑西部文化高地提供了政治资源。第四,有空前高涨的公众期待。面对重庆经济高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喜人局面,面对与直辖市地位不完全匹配的文化忧虑,面对重庆文化软实力扩张性不强、并且有向内萎缩的趋势,全市人民以及在重庆创业、生活的外来人,对加快重庆文化建设、深厚直辖市文化内涵的愿望日趋强烈,对增强城市文化品味、改善城市形象的要求日趋强烈,对提升市民素质、倡导文明风尚的呼声日趋强烈,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需求日趋强烈。

三、打造西部文化新高地的几点建议

建设西部文化新高地,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解放思想、珍惜机遇,全民动员、群策群力,改革创新、务求实效,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书香味与火锅味俱浓、环境好与山水好辉映、内质美与形象美相宜的美的城市,打造成山环水绕、时尚阳光,沉稳儒雅、刚柔相济,大气谦和、文质彬彬的西部文化新高地。

一是着力做深,挖掘一批历史文化。巴渝文化源远流长、文物丰富,尚有众多资源深埋地下,不为人知,也可能还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散落民间,等待发现。要在基本建设和城市化进程中加强考古发掘工作,力争有重大发现,为做深历史文化底蕴提供有价值的文物依据。加强对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抢救保护,防止珍稀文物损毁流失。特别是要做好重庆独特的、集中中国物力智力形成的陪都文物,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加强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创造条件将有希望的自然、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为全国重点。着眼长远,做好前瞻性研究,认真探讨三峡库区、重庆主城特别是渝中半岛自然、文化遗产精华申报世界遗产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二是着力做优,建设一批文化设施。在大力提高三峡博物馆、重庆图书馆等现有文化体育设施利用效率、使用效益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加快进度,高规格、高水平建好并用好管好重庆大剧院、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川剧艺术中心、国泰艺术中心、竞技体育训练中心等一批重点公益性文化体育项目,做到全国有位、西部一流,达到软中有硬、硬中有软、软硬兼备。

三是着力做精,塑造一批文化品牌。抓住发展有基础、群众有需求、市场有前景的优势文化项目和产品,优化资源配置,整合各方力量,实施重点突破,开发和推出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带动力强的文化精品。对现有文化特别是巴文化、抗战文化、三峡移民文化、渝山渝水渝桥文化进行精包装、深提炼和再创新,向全国、向世界营销重庆、彰显重庆。叫响重庆是“三个月变一次地图的城市”、“机遇常常光临的城市”以及“美景多多、美食多多、美女多多的地方”的口号,让“站在解放碑,前有朝天门,后有大礼堂,左有洪涯洞,右有十八梯,我在美女中”成为中外游客美的感受。

四是着力做特,催生一批文化名人。提高文化软实力关键靠人才。前不久成都政协委员提议,川美属四川应回归,看中的是川美的人才资源优势而形成的品牌。要发挥重庆文化教育资源优势,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文化培训机构的合作,构建文化人才培训体系,多渠道、多层次培养文化人才。特别是要根据文化发展规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培养造就一批文化大师,一批各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一批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创设人才成长“温床”,催生文化名人,吸引世界目光。

五是着力做活,繁衍一批时代文化。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为契机,加快城乡文化融合,重视对农民工心理、精神和文化的转化,使之尽快融入城市生活,成为新型市民。深刻关注农民工文化问题,大力开展以农民工为题材的文化创造,不仅创作《农民工之歌》,还要创作出农民工之舞、之画、之塑、之剧、之书等等,形成特色鲜明、昂扬向上的新移民文化。加大开放开明力度,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刮骨疗伤的勇气,让中原文化、齐鲁文化、湖湘文化、吴越文化等中华文化与巴渝文化在重庆城乡彼此交流、相互融合、碰撞扬弃、吐故纳新,绽放出与时俱进、异彩纷呈的时代文化之花,嫁接出刚健昂扬、和谐奋进的时代文化之树。更加放宽投资领域,张开双臂、敞开大门,鼓励、支持和引导象小天鹅集团、龙湖集团那样有实力、有热情的非公企业进入文化领域,打造出更多的洪涯洞、钓鱼城文化景观,形成生机勃勃、独具魅力的民企文化。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广泛参与全国性、国际性文化竞争,吸收外来文化精华,展示巴渝特色文化,让世界优秀文化走进重庆,让重庆文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