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村党组织机制调研报告

时间:2022-06-19 05:26:00

建立村党组织机制调研报告

协调村党组织与村委会的关系,切实加强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建立村“两委”工作正常运行的长效机制,是新形势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亟待解决的一个深层次问题。去年以来,我县利用新一轮村级组织换届的契机,积极开展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的探索和实践,通过机制的建立和健全,进一步强化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规范村“两委”的工作运行,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成为当前解决村“两委”关系问题的一条根本措施和途径。

一、探索动因

村“两委”关系不协调问题,一直是摆在农村各级党组织面前的不容回避又令人头痛的顽症。在村级换届前,我县721个行政村中有将近20%的村“两委”关系不协调,其中有10%左右的村矛盾十分尖锐,而且还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今天沟通了,明天又为一件具体事务争起来了;这个村理顺了,那个村又冒出来了,严重地破坏了村级工作的正常开展,削弱了村级组织的整体战斗力,影响了党在农村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阻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实践证明,凡是村“两委”矛盾突出,关系不顺的,多数是后进村、瘫痪村,即使原先是一些先进村、红旗村,因为村“两委”关系问题出了“故障”,也会迅速滑坡,沦落到后进行列。

事物从来不是在单一的因果关系中寻找线性发展的。在农村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村“两委”关系不协调问题的出现和存在,往往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根源,是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顺着村级组织自身这一个平面进行解剖,矛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产生。

1、从“由谁当”问题上存在的意见分歧中产生。村级换届选举,既是党员村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利的一次机会,也是直接引发村“两委”矛盾的“导火线”,许多“两委”关系不协调的村就是从选举时埋下矛盾的伏笔的。造成村“两委”意见分歧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村党组织直接介入到村委会职位的竞争中,利用村党组织的职权和影响极力为自己所推出的候选人拉拢选票,制造不公平环境打压竞争对手,结果竞争对手当选后,直接就与村党组织对着干。二是宗族派性之间斗争白热化,每个宗派的人都投“自己人”的票,出现党组织书记由你这一派这一族的人中当选,村委会主任从我这一派这一族的人中产生,选举结果双方都势不两立。三是一些先富起来的村民,不是凭自己的素质、能力帮助村里发展经济,而是用金钱“打一个回马枪”,通过买选票、买人心等手段,直接参选或扶持自己的人,扩大自己的政治势力,在经济渗透战中矛盾激化,造成党组织战斗力被削弱。四是有的乡镇干部想方设法操纵选举,搞指派、派选,对不是“意中人”的候选人总看不上眼,多方刁难,故意设卡,这些人上来后存在着抵触情绪,把气出在村党组织身上。

2、从“代表谁”问题上存在的权益失衡中产生。权力和利益的分配不均,往往是造成村“两委”关系不协调的最直接、最常见的原因。有的村“两委”干部自身定位不当,村党组织书记认为,既然党组织是村级组织的领导核心,党领导一切,自己理所当然就是“龙头老大”,所有事务都应由党组织说了算,对村民自治不理解不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村委会这个村民自治组织的“自我”空间;村委会主任片面地认为村委会是村民自治组织,依法享有自治权,可以不接受党村组织的领导而独立开展工作,导致“自我”膨胀,双方争你大我小、你高我低。还有的村“两委”干部俨然把自己作为选举中能为自己画“O”人的群体代言人,极力维护这一群体人的利益,在宅基地审批、计划生育指标落实、纠纷调处等方面千方百计予以偏向和倾斜,导致村“两委”之间争夺决策权、人事权、财权和公章现象的出现。如我县一个村,在换届选举后,村委会一班人趁村党组织书记外出办事的机会,讨论公布村里配套组织负责人人选。也有一些村,村“两委”关系本来是比较融洽的,党组织书记地位突出,但在选举中帮助村委会主任当选的那部分村民不服书记说了算,认为村委会主任无能,没有为自己说话,激发村委会主任不平衡心理,促使其走上与村党组织书记争权夺利的歧途。

3、从“按什么规则干”问题上存在的工作无序中产生。一是两委权责不清。从理论和制度上看,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的地位及关系是明确协调的,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主要体现在政治领导、组织领导、思想领导和重大决策上的领导。但在具体实践中,这种规定就显得抽象、笼统,缺乏可操作性,搞不清哪些该由党组织负责,哪些该由村委会负责,造成一些村好事大家抢着干、难事大家争着往外推的情况。二是制度缺位。近年来,各级党组织制订了不少有关村级管理的制度,但多而杂,往往是内容上规定得多,程序上如何操作规定得少,特别是能体现议事决策先党内后党外,能规范村“两委”关系的制度寥寥无几,整个制度堆中形不成一条贯穿党的领导的主线,致使村“两委”在遇到具体问题纷争时,找不到合适的依据。三是规定落不到实处。有些村务管理制度和要求十分明确,但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没有真正在实际工作中执行起来。如村务公开制度,我县早在1997年就出台文件,对具体要求作了明确。但在实地调查中,该项制度执行的情况并不乐观,有的村上级不检查就不公开,有的村搞假公开或半公开,有的村不让民主理财小组介入理财活动,个别村甚至另起名目开单下帐。又如在民主决策中,有的村很少召开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村中大事由少数几个干部决定,村民不仅没有决策权,甚至连知情权都没有。制度的不健全,办事的无章可循,导致整个班子在一种无规则的混乱状态下运行,难免会在某个环节上出现偏差或不周之处,有意或无意地伤害了对方感情,侵犯了对方利益,引起不必要的矛盾。

4、从“干得怎么样”问题上存在的监督乏力中产生。村“两委”之间关系不协调的产生和发展,跟没有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有关。一是村党组织没有对村委会实行有效的监督。村党组织、村委会关系出现不协调后,工作就出现“两张皮”,彼此不通气,村委会也没有及时向党组织汇报情况,对一些重大的财务开支也是我行我素,不让村党组织靠边。二是群众对村干部没有很好地开展评议。村“两委”干部谁对谁错,群众心中最明白。而从目前情况看,年终对村干部的评议考核制度没有真正地执行起来,干部干好干坏、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情况还较大程度地存在,助长了村干部之间闹矛盾。三是乡镇指导欠到位。少数乡镇领导思想上尚不够重视,对于村“两委”关系中的一些萌芽性问题,能拖就拖,得过且过,使问题积累,矛盾加深。还有的乡镇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仍不适应,认为现在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对这一变化感到难以把握,不敢大胆地领导,甚至畏难迁就,疏于管理,使闹不团结、有过错的村干部得不到应有的惩处,加剧了矛盾的产生。

二、基本做法

村“两委”关系不协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往往是复合型的统一体。但有一点是共性的,在目前的实际工作中,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的关系相当程度上都具体表现在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关系的协调和处理上,取决于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个人的政治素质和大局意识如何。这种关系存在的基础是不牢靠的,要想从根本上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从规范村“两委”运行机制入手,加强制度建设。因为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根据上述基本思路,我县从去年初开始,在市委组织部的指导下,开展了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的探索和实践。在横溪镇76个行政村进行试点的基础上,制定下发了《中共*县委关于建立和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的实施意见》,在全县面上推开。在探索过程中,我们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办事作为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正确处理村党组织和村委会关系的基本原则,从明确村“两委”工作职责权限、规范村级工作运行入手,加大村级制度建设力度,把自觉发挥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贯穿于实施“四个民主”的全过程,切实做到民主选举中反映民意、民主决策中集中民智、民主管理中实现民愿、民主监督中凝聚民心。

1、坚持“公认”原则,改进村级选举办法,建立健全公平竞争的民主选举机制。一是村党组织选举推行“两推一选”。村党组织要有地位有作为,不仅要自身过得硬,还必须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我县在认真总结“两票制”成功做法的基础上,按照上级的部署和要求,全面推行了以党员民主推荐、群众推荐测评、党内民主选举为主要内容的“两推一选”。通过党员干部推荐,村民或村民代表投信任票,然后在党内进行选举,既尊重了大多数群众的意愿,又符合党内选举的有关规定,同时也能够把那些工作能力强、群众信得过的优秀党员选拔到村党组织领导岗位上来,让大多数群众心里满意。二是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建立以党组织为主体的村民选举委员会,并推行“竞选制”。明确要求村党组织书记依照法定程序担任村民选举委员会主任,并在党组织的领导和帮助下,按照村委会“一法两办法”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制订选举办法和村委会成员任职资格条件,引导村民正确行使民主权利,认真做好村委会成员的提名和选举工作,把那些思想好、作风正、有文化、有本领、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的人选进村委会。在群众基础比较好的村,还积极提倡“海选”,实行无候选人的选举;在选举竞争比较激烈的村,大力推行“竞选制”,让村委会正式候选人当众发表治村演说,接受群众的挑选。为充分体现村党组织对村委会的领导,我们明确要求每位候选人在治村演说中必须作“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的表态。

2、坚持“公听”原则,畅通征求意见渠道,建立健全深入广泛的收集民意机制。经过土地经营制度改革洗礼的农民,在闯荡市场的过程中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不仅只关心个人收入的增加、生活的改善,还能够进一步从一个村到一个乡镇,甚至更大范围内思考一些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形成一些符合农村实际的观点或建议。这些观点或建议所涉及的,正是农村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正是从这个角度和转变村干部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高度,我们进一步明确要求各行政村在每年工作思路的提出,村级重大事项决策之前、落实之中、解决之后都要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并对村干部收集民意的渠道和要求作了进一步的规范。在征求意见的方式上,采用平时分散征求与定期集中征求相结合的办法。对村干部平时分散征求意见工作,主要建立了村干部走访农户制度和书面征求村民意见制度,要求村干部平时每人联系10户以上农户,每季度至少主动上门走访一次,全村所有农户每年至少遍访一次,并结合走访工作向村民发放书面征求意见表,认真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掌握群众的所思所虑和所求,帮助群众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每位村干部要将所了解掌握的情况及时向村党组织汇报。集中征求活动,在村党组织领导下定期组织开展,主要通过民情接待日(夜)和“民主恳谈会”的方式开展。民情接待日(夜)制度,要求村班子成员每月利用2个工作日或晚上,集中接待群众来访,及时了解村民实际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认真听取村民对村班子工作和全村发展的意见及建议,并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分类采取措施予以落实。民主恳谈会制度,要求各村根据实际情况,每年一次以上召开“民主恳谈会”,通报村“两委”工作情况,对村级事务进行释疑探讨,达成共识,加强沟通。通过这些制度的实施,一方面畅通了群众的言路,使村民的意见表达渠道越来越宽,能够充分集中民智。另一方面可使村干部在走访农户征求意见的同时,增进与村民的感情,转变工作作风,使农村的发展建立在群众自觉自愿、干群关系融洽的基础上。

3、坚持“公决”原则,规范村务决策程序,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的民主决策机制。从实践看,一些村“两委”出现矛盾,许多是由重大事项的决策引起的。由于村党组织与村委会两个组织的性质不同,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的职责,分别由《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行规定。但两者在具体运作过程中,有许多工作职能尤其是重大事项决策上有交叉,需要从程序上作出规范。按照村“两委”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和村民自治的有关精神,在制定村级议事决策规则时,我们都渗透着先支部后村委、先党员后群众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精神。重点建立健全了以下几项制度:一是村“两委会”联席会议制度。由村“两委会”联席会议讨论处理日常事务的做法,是正确处理村党组织和村委会关系的好办法。村“两委会”联席会议一般由村党组织书记召集并主持,对于重大问题的决策,必须经村“两委会”联席会议研究讨论,并在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后,才能付诸实施。村“两委会”联席会议要定期召开,一般每月召开一次,如遇重大村务随时召开。二是党员议事会制度。对农村无职党员既要其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又要保障其民主权利,让其在农村“吃香”起来,增强其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发挥更大的作用。建立党员议事会,让党员参与村级事务的决策,是提高党员地位,更好发挥党员参政议政作用的一个有效途径。党员议事会由村党组织召集并主持,参加对象为全体党员,一般在村“两委会”联席会议后召开,对村“两委会”联席会议形成的基本意见进行充分讨论,提出意见、建议,达成共识。三是村务大事民决制度。这是我县在去年村级“学教”中探索创新出来的决策新形式。它打破“村事干部定”的固定模式,变少数人决策为多数人决策,变结果公开为过程公开,变“为民作主”为“让民作主”,有效地增强了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和上级领导的肯定。在面上推开过程中,我们又对此作了进一步完善。从民决的方式看,既可通过召开村民会议方式进行,也可根据客观条件情况采用流动票箱到人到户征求意见的方式进行。其一般程序为,先由村“两委会”对需提交民决的事项和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协商后,拟定民决初步方案,然后提交党员、村民代表和村民组长以上会议进行讨论和充实修改,进一步完善民决方案。在此基础上,报经乡镇党委、政府审查后,按照全村18周岁以上村民数或户数制作村务大事民决卡,上面说明民决的议题、内容、方法等,然后以设置流动票箱入户的方式进行表决。参加民决人数应当有本村80%以上的18周岁以上村民或户参加,所作决议、决定,应当经参加表决人数或户数的80%以上通过。这里两个“80%”,对《村委会组织法》的规定标准作了适当提高。作这样的调整主要是考虑到以往村里的有些事项尽管得到过半数村民的同意,但由于还有将近一半人的反对,执行过程阻力较大,许多事项不得不半途而废,造成重大损失。将参会人数和赞成人数提高到80%以上,改变了赞成人数与反对人数的比例,便于决议的贯彻实施。四是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在村民代表会议召开以前,村“两委”应将有关问题通报村民代表,以便村民代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更好地代表村民利益和意愿,参与有关问题的讨论。

4、坚持“公约”原则,完善村级管理内容,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民主管理机制。村级组织不是政府的一级政权组织,属于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自治组织。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关系,不能要求农民应该干什么,不让干什么,先干什么,后干什么,而应按照村民自己制定的章程和规约实行自我管理。村民的意见往往是体现在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上。村民自治章程要由村民会议讨论决定,由村委会负责执行。自治章程着重对村民组织、经济管理、社会秩序等内容进行规范,是村民开展自治活动应遵循的“宪法”。村规民约一般是就某些突出问题,如小偷小摸、打架斗殴、迷信以及护林防火、邻里关系等方面制定的一些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村规民约由村党组织负责制定,由村“两委会”联席会议和党员议事会通过后,提交村民会议讨论决定,具有相对稳定性。

5、坚持“公开”原则,严格监督考核制度,建立健全内外结合的民主监督机制。村一级干部相对于国家公务员来说,管理的难度更大,漏洞也较多。在当前的农村信访案件中,反映村干部违法违纪问题的占有较大一部分比例。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放松了对村干部的监督。失去监督的权力容易导致腐败,也是引起村“两委”关系不协调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我们立足于村“两委”关系的改善和村级工作的规范,加强了三方面的监督工作。一是村“两委”内部监督。着重建立健全了村委会向村党组织报告工作制度和村级重大事项村党组织、村委会联章联签制度。村委会向村党支部报告工作,是村党组织履行领导村委会职责和村委会接受党组织领导的一种具体实现形式。村委会向村党组织报告工作,是村民自治组织向执政党组织报告工作,是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事,不是村党组织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个人之间的事。村委会每年向村党组织报告工作不少于三次,碰到重大问题应及时报告。对村级收支计划、大额财务开支、集体资产经营等涉及村民利益及村民关心的重大事项,实行村党组织、村委会联章联签。这样做,既能增进村“两委”班子的团结和合作共事,减少村“两委”干部之间的磨擦,又能提高办事效率,减少村干部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从农村的实际情况看,把村委会向党组织报告工作与村重大事项村党组织、村委会联章联签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种解决村“两委”关系不协调问题的简便易行思路。二是群众监督。扩大群众对村务大事和村干部评议考核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是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客观要求。首先,进一步完善了以财务公开为重点的村务公开制度。在坚持原有做法的基础上,对村务公开进行了“三统一”,即统一规定公开的时间为每季度第一周,统一规定村务公开的项目,统一设计下发村务公开的表格。规定各行政村在村务公开时必须做到一式三份,一份公布,一份上报乡镇党委政府备案,另一份村里存档备案。同时,进一步健全了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民主理财小组,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民主理财小组组长,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代表群众查阅财务帐目。并向村党组织、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报告,督促村务公开制度的贯彻落实,保证村民对村务工作拥有全程的知情权。其次,进一步完善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对村干部的民主评议年终结合工作总结进行,由乡镇党委组织。在评议的标准上,专门制订下发了《村官行为规范》,从政治思想、组织纪律、履行职责、廉洁自律等方面对村干部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都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使评议工作有统一的参照标准;在评议办法上,各村召开考核大会,由村干部按照《村官行为规范》的要求向评价人通报一年来的表现情况,然后由村民组长以上干部、全体党员、村民代表和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打分测评;在评议考核结果的运用上,加大了力度,作为村干部使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对被评为不合格村干部的,由乡镇党委视情节轻重作出相应的处置,增加村干部工作的压力和动力,促使其转变作风,规范言行。三是上级监督。建立村干部任期或离任审计制度,对负有集体经济管理、审批职权的村党组织、村委会、村合作经济组织以及村办经济实体负责人,任职期满或中途离任的,都必须由乡镇党委和政府牵头组织审计、农经等专业部门,对他们在任期内负责管理的所有财务开支、集体财物管理和执行财务纪律、廉政纪律等情况进行审计,审计结果向村民公开,还干部一个清白,给群众一个明白,实现前后任之间的顺利交接。

三、主要成效

我县集中性开展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的探索和实践已有二年时间,运行机制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和检验,已显现出其现实针对性和适用性,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1、理顺了村“两委”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确立和加强了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在运行机制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们把坚持党的领导贯穿始终,无论从宣传教育的舆论氛围上,从村级各项制度的制定和原则程序的确立上,还是从实际工作的抓落实中,都充分体现出了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和战斗堡垒作用,使村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了明显的增强。一方面,通过“两推一选”,有效地突破传统的农村党组织“由少数人选人”的干部选拔任用模式,把一大批政治强、清正廉洁、党员群众拥护,具有带领群众面向市场、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强农民收入能力的优秀党员选进村党组织班子,大大地改善了村党组织班子成员的素质结构,增强了村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通过村党组织对村委会直选的领导,以及在各项制度制定执行过程中,先党组织后村委会、先党员后群众原则的反复实践,使广大村委会干部对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增强了在村党组织领导下开展工作的自觉性。村党组织也在平时的工作中注意听取村委会的意见和建议,放手让村委会按照章程大胆开展工作,不搞包办代替,有效地消除了隔阂,增进了团结,促进了村两委之间的协调运转,形成了村班子的整体合力。如横溪镇下陈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长期不和,村里工作处于瘫痪状态,村党支部书记想“撂挑子”不干了。在这次建设活动中,横溪镇党委将该村作为运行机制的重点推广村,通过从上到下、从下向上几个轮回的思想教育,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都认识到过错,村委会主任主动向村党支部书记道歉,村党支部书记打消了顾虑,理直气壮地出来工作,村里工作很快有了起色。

2、提升了村级管理的层次和水平,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涵盖了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以及村干部收集民意工作的各个方面,使村级管理实现了规范化,彻底改变过去工作无制度、办事无程序、财务不公开、权力无监督的状况,逐步形成一个职责分明、相互监督、齐抓共管的村级工作机制,提高了村级组织工作效率,增强了村级组织的整体合力。通过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的实施,村“两委”的任期目标更加明确,工作思路更加清晰,村级各种组织都能围绕发展农村生产力、引导村民勤劳致富、增强集体经济实力的中心任务,按各自的工作制度抓好落实,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3、增强了村干部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和村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加快了村级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实施,使村干部逐步养成了照章办事的自觉性,如在讨论重大问题时能严格按照规范和程序提交村民代表会议决定,克服了以前那种想到哪里做到哪里,随便找个地方碰个头就算的随意做法,使村务工作逐步走上了有章可循、依法治村的轨道。广大农民群众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进一步规范了自己的日常行为,依靠民主和法制的手段,协调利益关系,化解各种矛盾。村民自治章程的建立和村规民约的制定,使广大农民群众明白了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该做,在注重保护自身利益的同时,认识到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增强了遵纪守法、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农村的一些老大难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农村社会秩序、村风民风有了明显改善。同时,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实施,使村民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被赋予实际的权利,村民对看得见、摸得着、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事主动参与,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事情自己管,自己的带头人自己选,调动了村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既有利于村级工作的开展,又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如在实施村务大事民决过程中,不少村民放下手头生意,从外地赶回参加民决,每次民决参加人数都达到全村应到人数的80%以上,并提出许多合理化建议,表现了极高的参政议政热情,有力地促进了村级各项事业的发展。

4、转变了村干部的工作作风,拉近了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的本质就是让农民群众当家作主,让他们在选择领导、决策大事、监督工作、管理财务等方面有发言权,当评判员,有利于村干部增强群众观点和宗旨意识,自觉地转变工作作风,规范言行,增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机制运行以来,广大村干部自觉地把自己融入农民群众当中,想事情、作决策充分考虑到群众的切身利益,注意倾听群众的呼声,得到了群众的认可。

四、几点思考

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是顺应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的产物,它的发展和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我们的实践看,要推进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建设,必须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党的领导是推进运行机制建设的关键。党领导农村工作是一个重大的原则问题,这在任何时候都不允许有丝毫的怀疑和动摇。村党组织在村级各种组织和村级各项工作中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进行着政治、思想、组织和重大问题、重要工作上的领导,村委会及其他村级组织要定期向党组织报告工作,接受村党组织的领导和监督。村党组织要认真改进领导方法和工作作风,遇事要与村委会商量,多听取群众的意见。要切实加强村党组织的自身建设,规范党组织内部管理,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要拓宽选人用人渠道,通过内选、上派、回请等途径,选好配强村党组织班子成员,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要从源头抓起,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特别是家族化支部和多年未发展党员的长期支部,要采取切实措施吸收优秀的年轻人入党。要加大村级后备干部的选拔培训工作力度,安排村级后备干部到相应岗位进行压担锻炼,使其依靠工作和能力取得党内外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待条件成熟后及时充实进村党组织班子,切实解决一些村党组织软弱焕散和后继乏人的问题,防止村党组织弱村委会强的现象出现。提倡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班子成员合理的交叉兼职,吸收非党的村委会成员入党,努力提高村委会成员中的党员比例。要加强村党组织办公场所、党员活动室等阵地建设,提高村党组织在村民中的地位。

2、坚持依法办事是推进运行机制建设的保证。村党组织、村委会以及全体村民都要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活动,两委及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所作的每一决定、决议,都不得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相抵触,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等制度不得有侵犯村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财产权利的内容。权利的重要性昭示了立法的必要性。多年的实践表明,村“两委”的关系问题,村级重大事务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等经常性民主活动问题,虽然村委会组织法作出了原则规定,但在中国的国情下,如果没有具体的程序性规定作支撑,没有对党组织与村委会、村干部与村民、乡镇组织与村级组织在村级重大事项决策与管理中角色的具体定位,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就很难落实。所以,是否可以思考通过法律的形式,将这些成功的经验和需要进一步明确的内容上升为地方法规,变以政策推进为以法规推进为主,或法规、政策共同推进,有利于杜绝村级工作的随意性。

3、充分尊重民意是推进运行机制建设的根本。农村有农村的实际情况,农民有农民的考虑。有许多事情,从乡镇和村干部的角度看,是有利于农村和村民的,但农民却不一定赞成。这就要我们慎重考虑,反思自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充分认识到村党组织、村委会全部工作的本质和核心就是组织、支持、保障村民当家作主,不能强迫村民接受。所以,在村级管理中,要落实好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党的政策要交给群众,重大事情要告知村民,重大村务必须通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由群众民主决策,日常村务管理要让村民参与,村务的运行过程要向村民公开。如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中,不能强迫农民种这种那;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中,不能强迫集资摊派;在村级选举中出现组织意图与村民意愿不一致时,不能强迫村民接受组织意图。总之,在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情上,要充分尊重村民的意愿,善于用说服、示范、服务的方法来推动农村工作。

4、狠抓制度落实是推进运行机制建设的基础。不抓落实,最好的制度也只是一纸空文。为促使运行机制的落实,我们利用县、乡两级对村干部进行培训的机会,将“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单独作为一个课题,进行巡回辅导,帮助村干部吃透学懂运行机制的内容,提高对机制推行工作的思想认识。县里还专门将运行机制的17项制度统一印制在塑料硬片上,下发到各村上墙,并编印下发了运行机制制度汇编小册子,供各村学习运用。县委也将运行机制的推行工作列入到乡镇党委年度考核内容,专门落实了责任。但民主政治发展是个渐进的过程,它既受经济、文化等条件的制约,也受历史、传统的影响,推行运行机制,要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因村制宜,循序推行,不能搞“一刀切”,不能急于求成。同时,要在推进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不断地予以完善,使运行机制更贴近于实际,便于操作,增强实效性。如在当前农村社会管理中,建立制度、规范程序是必要的,但同时要十分重视研究有制度不落实、有程序不遵守应该怎么办的问题,需要考虑一些刚性的制约措施,以保证制度的严肃性,形成对村干部和村民的有效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