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城区党员分类教育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的报告

时间:2022-07-10 03:44:00

上城区党员分类教育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的报告

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行为主体,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载体,党的先进性最终要靠党员的先进性来体现。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社会的组织、结构、人群都发生了变化,党员的类型也随之日益分化。因此,近年来,我们始终把实行党员分类教育管理,建立健全各类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作为保持和发扬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抓手,并初步探索出一些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结合我区的实践与探索,谈三点体会。

一、现状及需要

上城区作为一个纯城区,党员队伍日益呈现来源宽泛、构成复杂、流动加速、素质差异等状况。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分布宽泛。目前全区共有在册党员18626名,其中社区党员有12346名,占总数的66.3%;机关党员1226名,占总数的6.6%;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党员1246名,占总数的9.0%;企业单位党员2260名,占12.1%,其中“两新”组织党员1676名,占总数的9.0%。而随着党员在地区间转换和行业间流动的日益频繁,我区流动党员队伍也日益庞大。二是结构多极。从党员的年龄结构上看,“两新”组织党员向年轻化集聚,社区在册党员则平均年龄都较大。目前全区60岁以上的党员有10770人,占总数的57.8%,“两新”组织和事业单位中,35岁以下的党员占58%以上。从知识结构上看,拥有高级职称和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3994人,占21.4%,基本分布在“两新”组织及机关、事业单位中,社区退休党员文化程度偏低。三是阶层多样。随着党员个体的能力素质以及就业方式、收入状况等产生差异,党员队伍也出现阶层分化。其中既有私营业主、外企高管等较高收入群体,也有普通员工,甚至还有不少失业党员以及一些靠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维生的困难党员。四是思想活跃。由于党员队伍的成分多样,导致其思想状况的复杂和价值取向的多元。社区离退休党员中既有“拼搏型”、“余热型”的,也有“安居型”、“注册型”的;下岗失业党员既对现状有些不满,又渴望得到党组织的关怀;流动党员则忙于为生计奔波,等等。

基于这些情况,如果再按照原来“一刀切”的方式进行教育管理,显然容易造成党员教育难、管理难、发挥作用难。为此,迫切要求我们针对党员队伍现状,采取分类教育管理的方法,以进一步增强党员教育管理的实效,发挥好党员的作用。

二、做法及成效

根据党员队伍变化了的实际情况,近年来我们以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发挥党员作用为核心,从改进组织设置、加强目标管理、创新活动载体、完善服务阵地出发,初步探索了一个适应现代社会结构和党员队伍情况的分类管理制度,完善了一套能覆盖到城市社会各个层面的党组织和党员管理体系,使党员无论在哪里工作或生活,都能找到党的组织,参加党组织的生活,履行党员义务,享受党员权利,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

(一)分类创新组织设置,激活党组织能量。

实行党员分类教育管理,组织建设是基础。我们从适应现有的经济社会结构出发,对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形式作了新的探索。在充分发挥传统的社区、企业、机关等党组织体系作用的同时,把改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与实现党服务群众的宗旨、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了条块结合的“组团式”的组织覆盖体系,着重在“两新”组织党建和社区党建上取得了突破,从而提高了党组织对城市社区、经济板块的统领能力。

在“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上,我们把街道社区和“两新”组织这两个领域的党建工作统筹起来,依托企业、行业、社区、楼宇、特色街等载体,把人数相对较多且分布在一定区域内的“两新”组织党员集中起来,把支部建在行业、建在特色街、建在楼宇、建在重点工程项目上,实行挂靠式管理、委托式管理等。目前,我区已采取各种方式建立“两新”党组织142个,其中党委8个,总支7个,支部127个,这样既扩大了党的工作覆盖和组织覆盖,又便于加强党员管理,发挥党员作用。如清波街道清河坊特色街支部组建时只有3名党员,到目前已有20多名党员经常参加该支部的活动,并积极参加地区的公益事业和文明创建等活动,体现了较强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湖滨街道中小型餐饮行业联合支部以支部书记所在的“川味观”为核心,向地区辐射,现已吸纳党员10名,除了正常开展党的组织生活外,该支部经常活跃在社区共建的各项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社区党建工作上,我们在继续深化社区建党委、楼道建支部工作的基础上,打破原先按照党籍管理、党组织归口管理的理念,把党员管理范围从“在册”向“在职”扩展,从“所属”向“所在”延伸,努力探索一个融发挥党员作用、解决群众问题、推动党的中心工作于一体的组织设置形式??功能性党小组。一是灵活组建,发挥优势。“功能”主要有两层含义:首先是体现群众需求,其次是发挥党员作用,即党员通过发挥自身优势来解决群众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功能性党小组赋予党员以选择内容、时间、方式和伙伴的便利,从而使党员之间的沟通联系更加紧密,在执行党组织交办的任务同时,也有利于实现他们的自我价值。二是科学设置,突出重点。功能性党小组着重围绕群众需要和党的中心工作来开展服务和活动,把群众的需求和党员的特长有效结合起来。目前,功能性党小组共分专业型、特长型、社会型和中心型四大类型。其中,专业型党小组由具备专业特长的党员组成,如青少年帮扶党小组等。小营巷社区为解决日益突出的青少年心理障碍问题,成立了青少年帮扶党小组,由5名从事教育学、心理学等教研工作的专家学者及党员志愿者组成,他们在针对青少年问题的课题研究、培训指导和具体帮扶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受到了有关方面的肯定,其中一名党小组成员、区委党校的党员教师还受邀走进了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接受访谈。此外,特长型党小组由具备一技之长的党员组成,如医疗服务、法律救助等;社会型党小组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工作内容,如扶贫帮困、治安巡逻等;中心型党小组围绕基层党组织的中心工作、阶段工作而组建,如拆迁引导组、背街小巷整治推动组等。三是有序引导,有效管理。功能性党小组从党员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居住区域等出发来设置,从而受到了党员的欢迎。目前,我区已有24个社区推行了系统化的党小组管理,共组建功能性党小组104个,有1563名社区党员积极参加;同时通过有序地组织、引导,还吸纳了辖区外208名党员、369名群众和35名专家学者加入功能性党小组活动。功能性党小组开展活动近半年来,为社区办了1260余件实事,在为群众排忧解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分类实施目标管理,激发党员动力。

如何有效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基层党组织的基本任务。过去,基层党组织对党员作用的发挥只是提出比较笼统的要求,考核也多采取定性的方法,缺少明确而具体的标准。为此,我们在实施党员目标管理考核中,将党员先进性的共性要求和党员工作生活实际的个性目标结合起来,为党员发挥先进性,为党组织客观准确地评价党员提供了依据。

一是以《先锋手册》为载体,规范社区党员言行。我们要求社区离退休党员围绕“发挥党员作用、树立党员形象、建设和谐社区”的目标,来发挥先进性,展示形象。社区党员深入学习党章,并对不符合党章要求和不符合“三个代表”思想的言行表现进行了大讨论,提炼出了社区党员“五要五不”基本行为规范,明确了社区党员行为底线(其中“五要”包括积极参加党组织各项活动、主动与弱势群体帮扶结对、为社区建设献计献策等内容;“五不”包括不得散布损害党的形象的言论、不能宣传参与组织封建迷信及宗教活动、不能聚众、集体上访等内容)。在此基础上,社区党组织探索了《先锋手册》这一载体,对社区党员实行了目标管理。《先锋手册》用来记录社区党员的基本表现,并对其进行考核。它的具体考核内容主要是“五要五不”,并予以了细化,评分方法为“量化警示”,通过加分和扣分来体现。《先锋手册》以一个年度为记分周期,期末由党组织根据总分评定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并对不合格者进行帮教,对优秀者进行宣传表彰。

二是以《先锋日记》为手段,量化机关党员表现。我们要求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在岗党员围绕爱岗敬业、公正运作、服务周到、廉洁高效的目标来进行管理,并根据机关党员先进性的具体标准,制定了机关党员十条具体行为规范。在此基础上,我们完善了先进性教育期间推出的党员记载《先锋日记》制度,使《先锋日记》逐渐成为与党章的原则要求与机关党员的岗位要求相结合的行为规范。《先锋日记》上主要记载了党员的学习情况,岗位创优情况,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社会情况以及参加党内“双争双评”的情况等。通过量化考核,确保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增强党性意识,发挥党员作用。

三是以争当“岗位尖兵”为要求,提升企业党员的形象。对企业在职在岗党员的目标管理设置,主要体现“宣传党的政策、融入企业发展、培育企业文化、维护职工权益、争取广泛认可”等内容。各企业党组织广泛开展争创“岗位尖兵”等活动,结合党员所在岗位和职务的不同,因岗制宜、因人而异,为每位党员都设置岗位,并明确工作职责,使每位党员大大小小都有一份“责任田”。比如华日集团每年都要开展党员“岗位尖兵”评比活动,根据党员的岗位责任和现实表现来评比,并予以表彰。此外,奥普、绿盛等一些企业还签定了党员目标管理责任书,把党建工作考核作为对管理者业绩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分类创设活动载体,增强教育效果。

党员先进性的发挥取决于主客观两方面因素,没有一个好的载体,即使党员有发挥先进性的愿望,其模范表率作用也难以充分展示出来。近年来我们就部分党组织缺少活动抓手,部分党员缺少发挥作用支点,以至存在“社区党员忙家务,从业党员忙致富,流动党员忘支部”等现象,重点探索了以“揭牌服务”和“服务承诺”为核心的党员分类活动制度。

1、发挥社区党员的特长优势,开展“揭牌服务”。我们在社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出了“揭牌服务”制度。其主要做法就是由社区党组织根据群众反映较为集中的问题、需求,制定服务菜单并张榜公布,社区党员对照菜单,根据自身实际状况和特长,选择服务时段,认领服务岗位,并把自己的名字标注在服务菜单上,实现了党员主动服务,群众普遍受益。同时,社区党组织建立了“服务积分卡”制度,记载党员的服务积分,并实行通报、考核、表彰。从“设岗定责”到“揭牌认岗”,党组织对党员发挥作用的方式作了进一步探索,使群众的需求和党员的意愿得到了更好的结合,服务的针对性加强了,同时在整个过程中,较为注重发挥党员的主观能动性,更有利于党员自我约束和自我提高。比如,紫阳街道新工社区的老党员朱永凌,根据社区居民中情绪和纠纷调解类求助事件较多的情况,发挥自己多年来从事群众工作的优势,每周定期到党员会客厅接待来访,迄今成功地已为20余位居民提供了心理咨询和纠纷调解,周围居民群众都称他为“心理咨询大师”。

2、增强企业党员的党性意识,推行“服务承诺”。针对企、事业单位党员,我们结合“设岗定责”和“揭牌服务”等制度的实施,对党员提出了“承诺、践诺、评诺”的要求,从而激励党员增强党性意识。在各个不同的行业和岗位上,根据先进性教育中提炼出的党员的先进性标准,每个党员对自身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具体要求作出承诺,制作党员岗位承诺公示栏,张贴公布,接受党员和群众监督。年终,党组织对党员履行承诺书的情况进行考核,有效激励党员在各个生产岗位上发挥模范作用。在娃哈哈等企业,较早就实行了党员服务承诺制,在生产、销售、技术、后勤等不同岗位上,在各条生产线和各个车间里,党员管理者和员工向群众公布了自己的承诺目标,喊出了“我是党员,看我行动,向我看齐”的口号,其履行承诺的情况还直接与当年奖惩挂钩。

3、强化党员业主的政治身份,评比“示范经营户”。对党员业主,我们要求他们处理好政治角色和经济角色之间的关系,既当成功的经营者,又做党建的示范者。一些基层党组织也纷纷开展评比共产党员“示范经营户”和“最佳支持党建工作业主”等活动。比如在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开展了“共产党员示范经营户”申报活动,10余家企业向联合党支部提出了申请。同时党组织还为党员经营户制作了人生格言展示栏,将业主商号、姓名、格言喷绘制作,并上墙展示,便于接受其他经营户和顾客的监督。该街区还推出了“流动党员便民服务车”,车上备有防暑降温用品、针线、雨伞等,每周由商户党员轮流上街为民服务。目前,通过便民服务车被服务的人次达360余人,在特色街区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些活动促进了党员业主之间通过比服务、比质量、比诚信,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四)分类创建服务阵地,关爱服务党员群众。

关心爱护党员群众,历来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新形势下增强党组织凝聚力、激发党员先进性的重要方法。分类管理的前提首先是要面对党员思想更加活跃,流动更加频繁,需求更加多元的现状,更加关心爱护党员,从而为党员发挥作用提供动力。因此,我们以服务为手段,以关爱为内核,把分类创建党员服务阵地作为实施分类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来抓。近年来,我们通过整合地区资源,加大投入力度等,在借鉴上海等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完善了街道党员服务中心、社区党建服务站和楼宇党建服务点的建设,初步构建了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党员服务网络。仅2005年,全区各级党组织就投入资金300余万元,新建、改建、扩建党员服务阵地1800余平方米。这些党建阵地不仅有规范、充足的硬件设施,同时根据党员群众的实际需求,提供党务工作政策咨询、求助热线、知识培训、党员活动、困难群众帮扶等服务,逐步成为实施党员分类教育的有力支撑,成为服务党员群众的温馨家园。

以湖滨街道“红色港湾”为代表的党员服务中心,在教育服务地区“两新”组织党员和社区党员群众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它已成为区域内流动党员接转组织关系、学习充电、谈心交流的重要场所。它开设“红色经典电影周”等教育活动吸引了一大批社区党员群众参与,开展的“菜单式”网络培训深受地区“两新”组织党员的欢迎,吸引了红泥花园党委、新开元党支部、涌金广场联合支部等众多党员和职工。今年4月,“红色港湾”还招募了外籍志愿者,每周二、周四为地区单位的党员特别是外来务工党员开办了英语口语等培训班,迄今已培训学员200多名。以“红色港湾”为阵地,“红色帮扶”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效,街道利用“四大银行”的功能,与21名困难党员结对帮扶,既帮助他们解决了困难,又吸引他们参与社区建设,达到了“双赢”的效果。“红色港湾”在运行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已开展各种教育、服务活动达330余次,服务党员、群众达7000多人次。

望江街道党工委针对辖区外来务工党员较多的现状?以外来人员公寓为基地,建立了流动党员服务中心,目前,已有淳安县宋村乡和汾口镇两个外来流动支部的党员在此活动。服务中心推出了实事工程、素质工程和安家工程,为党员们提供了免费体检、赠送社区学院教育券、开办“爱心超市”等服务,使流动党员尽快找到“家”的感觉。同时,街道党工委与还与当地党组织联手,形成了制度共建、信息互通、管理互动的管理模式,使流出与流入两地党组织及时掌握了党员的基本信息。

在社区层面,着重深化完善“党员会客厅”建设。作为一个社区综合党建平台,社区在册党员可以在这里发表对社区建设的意见建议,参加各项服务活动,还可以跟踪评议服务质量;流动党员可以把这里作为自己充电的地方,接受教育培训,享受各种服务;社区在职党员则通过开展在职党员“奉献日”、“联动日”、“坐班值日”等活动,支持社区建设。

三、启示与思考

实践给我们以启示,探索给我们以思考。面对党员队伍日益复杂多变的新情况,我们觉得,对党员实施分类教育管理,其出发点是正视党员的个体差异,其途径是探索对党员共性要求与个性需要的有机融合,其落脚点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从而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更多的实践和探索:

一是要适应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实现党员自我教育与组织管理的对接。几十年来,基层党组织都依托行政系统管理,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基层的经济、产业和社会结构不断地由高度同构走向多元,尤其是社会结构设置走向松散,原来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形成的社会结构日益松散,党组织对党员传统的“条条”管理模式开始表现出不适应,出现了管理空白。而分类管理更多地采用“条块”结合的模式,旨在建立一种整合区域资源,体现区域党建优势的“大党建”模式。从目前我们区的情况来看,无论是针对“两新”组织党员组建的特色街区党支部、行业联合党支部,还是面向社区全体党员建立的功能性党小组,以及根据机关事业单位党员特点建立的科室党小组等等,其丰富多样的组织设置形式,开辟了企业、机关、社区党组织之间多向互动、优势互补的党建工作新途径,做到了人才共用、资源共享、信息共通、活动互比、效果互促。尤其是通过分类管理,能够将党组织条块管理的严密性与党员自我管理的灵活性紧密结合,不但大大提高了将党员个人融入社会的组织化程度,而且有利于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它较好地解决了“单位制”解体后部分“两新”组织党员和社区党员脱离原有“链条”后与新的党组织衔接的问题,缓解了流动党员因为行业和居住地的频繁更换而造成的组织管理困难的局面,从而在不同程度上克服了一些基层党组织因为管理教育对象面广量大,“一刀切”、“一锅煮”的现象。

二是要适应党员队伍的新情况,实现党员个人需求与组织群体优势的对接。“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党员为本”、“人尽其才”则是实行党员分类管理的出发点。在分类管理中,我们正视党员个体的差异性和党员的个人需求,根据队伍的实际情况准确划分类型,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设置不同的活动载体。比如,按照党员个人从业、兴趣爱好、专业特长设置党组织,使同一基层党组织内的党员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共同的目标和理想,增强了党组织对党员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展示了群体优势。“以党员为本”,也就是说党组织不能一味要求党员奉献,既要用党员标准严格要求党员,又要理解、关心、爱护党员,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事业和追求正当的利益,而分类管理更有利于党组织因地制宜,引导党员。同时,分类管理制度将党员目标激励与价值导向有效结合起来,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了党员个体需求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促进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手段主要有强制、教育、激励三种,只有教育、激励才具有长效性。缺乏有效的激励一直以来都是影响党员参加党组织活动、发挥先进性的主要原因。分类管理制度在推行过程中,始终立足于党员自身特长、行业特点、生活习性甚至兴趣爱好,加以引导激励,从而利用所长为群众服务,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实现了内在驱动力和外在约束力的统一。

三是要适应群众工作的新动向,实现党员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的对接。价值取向一直以来都是党员教育管理中的最核心内容。新时期,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移,群众工作的重点也随之转移。由于经济增长不能完全带来利益共享,仅仅依靠经济快速发展本身,也并不能解决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面发展,因此群众对党员的期望与评价,也从过去岗位上的佼佼者,扩展到了目前和谐社会构建的引领者,他们更重视党员在团队建设、公正廉洁、社会和谐中的表率作用,谋求解决诸多社会问题的途径和渠道,实现竞争与发展的共赢。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完全应该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有所作为。因此,在党员分类管理过程中,党组织要以先进的价值取向为核心,根据不同类别党员特点,调整教育内容和结构,引导党员从利益竞争到和谐发展,教育评价由利益多少转向价值高低,进一步完善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使党员在服务群众中体现自身价值,并赢得社会对党员和党组织的认可。同时,分类管理方法在实施人性化管理的同时,要注重增强各类党员在组织中的“团队意识”,实现党组织和党员凝聚力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