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善安置失地农民  全力构建和谐社会

时间:2022-01-04 06:02:00

妥善安置失地农民  全力构建和谐社会

嘉陵区建区12年多来,城区发展迅速,由建区时的一条仅1.5公里长的“半边农民街”发展到现在的5平方公里。与此同时,大量拆迁使失地农民安置问题日益凸显:全区共需建还房38万平方米,每月发放生活费、过渡费300万元,3650名失地农民无业可就。去年以来,我区严格按照省、市要求,加快还房建设,确保“三费”发放,积极开展就业培训。目前,已竣工的12万平方米还房陆续分房入住,在建的19.5万平方米还房已完成主体工程,正在进行附属设施建设,其余用于安置正在拆迁或待拆迁的还房约6.5万平米即将启动建设。失地农民“三费”按时足额发放,1.63万名失地农民实现了就业,就业率达75%。

一、统一认识,切实增强抓失地农民安置的合力

高度统一的思想认识是抓好失地农民安置的前提。2004年下半年,新任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没有视待建的38万平方米还房为巨大包袱而置之不理,没有因巨额国土负债和区财政极度匮乏而对“三费”久拖不发,而是充分认识到妥善安置失地农民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应有之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一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并迅速在四大班子中形成共识,确立了“共渡难关保稳定,突出重点求发展”的工作思路,毅然把失地农民安置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政治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全力以赴抓紧抓好。通过层层召开会议,开展“如果我是失地农民,希望政府怎么办”等大讨论,在全区上下形成了“为失地农民办实事、办好事,维护社会稳定也是政绩”、“抓不好失地农民安置的领导就是不称职的领导”的浓厚氛围以及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强力实施,千方百计推进还房建设

(一)立足区情,明确分步实施目标。按照省、市要求,结合嘉陵实际,我区根据拆迁时间、拆迁区域、涉及人数等确立了失地农民还房建设具体目标:一是2004年底启动已拆迁4年左右的南充高中北侧和镇庆寺预制场两处共12万平方米还房小区,2006年4月分房入住;二是2005年3月启动拆迁3年左右的小桥子1万平方米还房小区,2006年6月底竣工交房;三是2005年11月底前启动拆迁2年左右的塘殿堰、雅豪路共15.6万平米还房小区,分别于2006年6月底和7月底主体工程竣工;四是2006年初启动拆迁1年左右的海山还房小区共2.9万平方米,2006年9月底竣工;五是2006年6月启动正在和即将拆迁的机场尾部、工业集中区、滨江大道约6.5万平方米还房小区,2006年底竣工交房。

(二)多管齐下,确保还房工程顺利推进。一是还房方式灵活多样。根据拆迁户自愿,分别采取实物还房、自拆自建、货币收购等形式还房,住宅还住宅,门面还门面。二是还房地点顺应民意。尊重失地农民要求,实行就近还房和集中还房。将已出让给南充佳信房产公司的南高北侧46.5亩土地、出让给海山集团的20亩土地、出让给南充顺星农业等单位的镇庆寺预制场38.8亩土地、出让给市商检局的15亩土地高价购回,用于建设还房小区。三是建设进度限时推进。采取倒计时办法,列出每处还房工程建设的时间表,限时推进,做到拆迁、规划、设计、招标、进场建设等环环紧扣。制定夜间施工加班计划,还房领导小组和工作人员夜间轮流值班,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随时抽查加班情况。四是管理监督切实加强。甲方代表、监理单位加强对施工单位监督,确保质量和进度。区纪检监察、审计、招标等单位全程介入还房建设各环节,确保所有还房工程都是廉洁工程,所有参与同志都清清白白。

(三)加压驱动,务求工作落到实处。一是强化领导,分工负责。坚持把失地农民还房作为“一把手”工程,组建强有力的领导班子,由区“四大家”相关领导任正副组长,分工负责还房建设工作。二是责任到人,跟踪问效。无论是在建还房、新启动的还房,还是即将启动的还房,都分别确定一名县级领导牵头,组织相关人员全程做好协调督促工作。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每月听取一次专题汇报。三是严格考核,逗硬奖惩。区目标督查部门对已开工的还房工程,每周一督查、半月一通报,对新建还房前期准备工作每天一督查、每周一通报。同时,对不同还房小区建设进度和质量分别悬赏,重奖重惩。

三、强化供养,努力确保失地农民生计与就业

(一)强化供养保障,确保失地农民生活有着落。一是全力保障“三费”按时发放。多渠道筹集资金,保证失地农民生活费、过渡费、自谋职业费按时足额发放。在筹集的资金不足以全额支付“三费”时,通过缓发机关干部工资等方式,确保失地农民“三费”按时发放。二是尽力扩大“低保”覆盖面。按照“严格标准、稳步推进、低标起步、分步实施”的原则,将生活困难的6200名失地农民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月发金额26.9万元,人均补差43.4元。三是着力解决弱势群体困难。对特别贫困的失地农民,给予生活救助;对升入高校而不能入学的失地农民子女,实施“圆梦工程”捐资助学;区级机关干部与失地农民结成“一帮一”对子,多途径解决其生活困难。

(二)突出技能培训,确保失地农民劳者能就业。大力开展以“培训一门技术、介绍一份职业、致富一个家庭、带动一片社区”为主题的失地农民培训就业活动。一是多形式开展就业培训。去年以来共举办家政、电工、焊工、美容美发等培训班35期,失地农民参训3650余人,培训后就业率达95%以上,“嘉陵川妹子”家政服务品牌闻名全国。二是多门类创造就业岗位。区内环卫工人、城管协管员、机关守门护院等公益性岗位95%从失地农民中聘请;定期开展“送岗位、送信息、送技术”活动,将公益性岗位直接送到失地农民手中;号召机关单位及干部职工开展“关爱失地农民”活动,把单位及家庭的保洁业务直接交给失地农民做;创建再就业基地,规划凤垭山等再就业小区4处,其中2处已建成开业,解决了300名失地农民就业。三是多方面畅通就业渠道。坚持“三同时”制度,即在签订招商合同的同时,将失地农民就业纳入洽谈内容;在招商项目进场的同时,针对岗位所需技能启动失地农民培训;在项目建成的同时,向企业推荐失地农民就业。我区明确规定,凡新引进企业吸纳失地农民的比例不得低于用工总数的30%,全区招商引进企业共吸纳近万名失地农民就业。定期举办市场求职与用工洽谈会,去年以来进入区劳动力市场求职成功的失地农民达2300余人。邀请国内知名企业来区举办专场招聘会,如福建常泰县组织20余家企业到我区现场招工,一次性招收失地农民300多人。四是多范围搭建就业载体。出台优惠政策,大力开发社区就业实体和鼓励自谋职业,创建社区就业实体620个,社区就业人数达7500人,自谋职业从事个体工商户经营1600人。

四、创新方法,有效破解资金难题

筹集必要的资金是抓好失地农民安置工作的关键。为此,我区广辟渠道,积极破解资金难题。一是强力催收国土欠款。坚持“尊重历史、面对现实、履行合同、协商解决”的原则,对征而未建、改变用地性质、拖欠土地出让金等违规行为全面清理,去年以来共收回各类欠款3750万元。二是努力变现国有资产。对现有存量国有土地实行挂牌、拍卖,去年以来共实现土地出让收入4275万元;并将对区经营局、建设局、教育局、财政局4个部门共14亩净用地进行深度开发,可获取收益1200万元。三是切实抓好城市资源经营。对城区广告经营、沼化处理池、弱电管沟进行政府垄断经营,对道路冠名权、广告经营权进行公开竞价出让,去年以来共获取收益300余万元。四是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市政府已同意借支7000万元给我区用于失地农民还房建设。五是充分灵活付款方式。对2005年以后新启动的还房一律采用“建成交钥匙后再按比例支付工程款”的办法,建设中途根据施工进度予以拨款10%—30%的奖励,在支付还房建设工程款时,与施工单位协商,将还房底层所建门面按市场价下浮20%用于冲抵还房工程款。六是财政资金借支应急。已从区财政借支3800万元用于支付还房工程款、土地报征和发放过渡费、生活费等。通过以上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切实确保了失地农民安置工作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