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综合性实施办法

时间:2022-04-05 03:06:00

节能减排综合性实施办法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经济结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鄂政发〔〕53号)精神,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监督管理,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全社会力量,扎实做好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年节能减排主要工作目标是: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去年下降5.6%。到年底,在年的基础上万元国内生产总值下降能耗20%,二氧化硫(SO2)排放量削减19.3%,由8612吨减少到6950吨;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在年的基础上削减43%,由8075吨减少到4600吨。城区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达到75%以上。

二、工作重点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1、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提高节能环保市场准入门槛。抓紧建立新开工项目管理的部门联动机制和项目审批问责制,严格执行项目开工建设“六项必要条件”(必须符合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程序、用地预审、环境影响评价审批、节能评估审查以及信贷安全和城市规划等规定的要求)。实行新开工项目报告和公开制度。改扩建项目必须符合环保要求,做到增产不增污,努力实现增产减污,建立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上项目与全市节能减排指标完成进度挂钩、与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的机制。严格执行国家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差别电价政策。组织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专项检查,清理和纠正全市在电价、地价、税费等方面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优惠政策。

2、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大淘汰电力、钢铁、建材、造纸、化工等行业落后产能的力度。建立节能降耗统计指标体系和监测体系,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限期关闭。年10月依法关停双八建材有限责任公司立窑生产线,转型为粉磨站。年11月底,依法关闭华鑫金属制品厂年产4万吨小炼铁生产线。年,根据等量淘汰的方式,要分类分批实施关停鄂水泥有限公司、水泥有限公司、杨家溶水泥有限公司、双七水泥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立窑水泥生产线。5年内将水泥产品单位能耗下降20%,石灰石资源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年底以前关闭市城关砖瓦厂、市言程砖瓦厂、市蓝天砖瓦厂、南海断山口砖瓦厂、王家桥楚王缸瓦厂等5家砖瓦厂。对不按期关闭的企业,有关部门依法吊销生产许可证和排污许可证,并予以公布,供电部门依法停止供电,对未按要求完成关停任务的单位和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3、加快技术开发和推广。一是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继续扶持具备条件的企业通过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评审,培育更多的企业列入高新技术企业重点培育对象。二是积极搭建节能技术支撑平台,使更多的规模企业与同行业相关的技术研发单位、大专院校建立紧密的技术联姻关系,加强节能技术合作。市源发电公司、市白云边公司等几家高耗能企业要加大燃煤锅炉节能改造,努力节约资源。三是帮助企业争取国家、省关于节能减排相关政策扶持。四是保障节能技术推广经费。在科技三项费市级财政预算中安排5万元专项用于节能技术研发与推广。五是大力推广节能产品。全市推广应用太阳能诱蛾灯200盏,推广应用太阳能热水器近2万件,在城东工业园区、大桥建设中积极推广安装太阳能路灯。

(二)加强重点工程建设管理。

1、加快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工业废水COD减排项目建设。要加强执法检查,进一步强化工业污染治理力度,对列入减排计划的污染治理项目一抓到底。对未能按时完成污染治理任务的企业,实施停产治理,并依照法律法规予以处罚。对污染严重,无法治理的企业,实施关停并转。加强对造纸、酿造、化工等行业的污染治理力度,推行清洁生产,确保化学需氧量稳定达标排放。市金山化工有限公司、市特丽丝纸业有限公司、市金造纸厂、市白云边股份有限公司、市云祺实业公司、市东风人造板公司,要加快污水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减排1378.2吨。年底前,对国控重点企业安装废水在线监控装置并与省环保部门在线监控中心联网,确保设施正常运行。生活污水COD减排项目建设。加快污水处理厂一期管网铺设建设进度,确保年9月底前建成废水日处理2万吨的规模并投入使用,有效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减排1472.2吨。

2、推进二氧化硫减排项目建设,确保二氧化硫减排设施全年稳定运行。火电行业:重点抓好源发电公司循环硫化床脱硫设施稳定运行及全煤矸石改造工作,确保源发电公司二台2.5MW/h发电机组脱硫设施正常运行,确保年内实现全煤矸石发电,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非电行业:根据减排计划清单,重点抓好金山化工硫酸尾气治理项目,减少二氧化硫排放。年底前,对国控重点企业安装二氧化硫在线监控装置并与省环保部门在线监控中心联网,确保设施正常运行。

(三)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1、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制订全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工作措施,加强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积极推广使用新型节能墙体材料,加快淘汰实心粘土砖,至年度中心城区新建建筑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达到100%,年底,新型墙体材料产品产量达到3亿块标砖;中心城区建筑节能执行标准执行率设计阶段达到80%,施工阶段达到60%。年底,新型墙体材料产品产量达到4亿块标砖;中心城区设计阶段达到90%,施工阶段达到80%。严格按照政发〔〕8号文件精神,年12月31日起,中心城区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

2、促进垃圾资源化利用。要建立健全全市垃圾收集系统,全面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充分回收垃圾中的废旧资源,积极推进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3、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加大城区燃煤污染治理力度,宾馆、饭店、学校等饮食服务业逐步淘汰燃煤锅炉,改用太阳能、液化气、天然气等清洁能源,逐年提高清洁能源普及率,减少用煤量。市天缘纸业、裕阳纸业、启星化工、市金化工等造纸化工企业,要加大开展技术改造,努力提高节水节能及清洁生产能力。认真落实《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政策采购环境标准产品清单制度,不断扩大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范围。建立环境标准产品政府采购评审体系和监督制度,保证绿色采购工作落到实处,对涉及政府采购项目,在严格审核价位的同时,优先采购高效节能环境标志产品。

4、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加大饮用水源保护力度,特别要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大力推进农村沼气工程。以高密度精养鱼池为重点,改变传统的自流水养殖方式,采用封闭式循环流水养殖方式,对水产养殖废水进行净化和回用。通过废水净化回用示范工程,带动节水型水产养殖的发展,减少面源污染的排放。年底前实现所有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畜禽粪便达到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要求,污水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的目标。引导农民转变施肥观念,提高科学施肥水平,实施“农田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工程”,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及农药减量增效综合配套技术,全面停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目标考核。为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市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具体组成人员名单见附件)。各乡镇、市政府有关部门也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各乡镇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节能减排工作负总责,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要把节能减排任务的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对履行职责不力节能减排任务未能按期完成的,取消年度评先评优资格。

(二)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环境监管。要加强污染源监测,对水污染物不能稳定达标排放或超过总量指标排放的企业要实施限期治理;对未按时完成限期治理的企业,要依法实施停产治理或关闭;对超标排污、超总量排污以及存在严重污染隐患的企业,依法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要通过新建污水治理设施,实施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措施降低水污染治理,确保其稳定达标排放并达到总量控制要求。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依法按总量控制要求发放排污许可证,进一步强化企业持证排污意识。加强节能监察、节能技术服务中心及环境监督站、环保监察机构、城市排水监察站的建设,适时更新监测设备和仪器,开展人员培训。重点加强对源发电等几家高耗企业的节能考核,确保节能目标完成。加强节能减排统计能力建设,充实统计力量,适当加大投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会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作用。年底前完成市环境监控中心建设,并实现与各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终端联网。

(三)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市发改、财政、环保等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家、省政策性贷款和专项资金支持加大对节能减排项目的投入力度。市财政局每年拨付节能专项资金,建立专户,专款专用。同时,企业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开辟多元化的环保建设项目投融资渠道,确保环保投入到位,“三废”和噪声治理达标。

(四)加强宣传,提高全民节能减排意识。加强节能减排国策的宣传力度,倡导生态文明,鼓励节约资源,促进环境友好,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齐心协力做好节能减排工作。要将节能减排知识纳入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市行政学校要加强对领导干部和重点企业负责人的节能减排培训,大力普及节能减排相关知识。到年,全市局级以上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节能减排培训率要达到100%。积极开展节能减排政府机构行动、企业行动、家庭社区行动、学校行动、青少年行动、科技行动、科普行动、媒体行动,创建生态城市、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形成全民保护环境,共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