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局人大政协监督实施意见

时间:2022-04-27 02:31:00

国土局人大政协监督实施意见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全面提高人大政协意识,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健全主动接受监督机制,保证人大政协监督到位;创新国土资源管理理念,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强化统筹运作能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健全科学民主机制,提高管理决策水平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人大、政协对政府及其部门行使监督职能是国家法律赋予的、高度重视、完善机制、创新思路、注重实效、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实现阳光工程作业、发挥市场调配作用,优化资源配置程度、完善联合查处机制,严厉打击违法行为、严格学习制度、加强教育培训、搞好廉政建设、积极推进国土资源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严格落实内部集体会审制度、全面贯彻国土资源听证制度、认真做好行政复议工作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近年来,我市国土资源系统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行政执法水平”为目标,按照“守土尽责、依法行政、服务经济、廉洁高效”的要求,认真履行国土资源管理职能,依法行政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构建“服务全省、影响全国、吸引世界”的新*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保障。为进一步规范全市国土资源管理,更好地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强化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确保各项法律法规得以正确贯彻实施、各项权力得到有效监督。现就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监督,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全面提高人大政协意识,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监督

人大、政协对政府及其部门行使监督职能是国家法律赋予的。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人大的监督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是我国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大监督共同形成我国的基本监督制度。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对于推进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实行民主管理、科学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全市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充分认识人大、政协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广大干部职工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人大、政协意识,强化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监督的自觉性。定期或不定期向当地人大、政协报告工作开展情况,要建立议案、建议、提案办理责任制,确保全市国土资源部门在各级人大和政协的监督下,依法正确行使职权,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健全主动接受监督机制,保证人大政协监督到位

为确保国土资源管理各项工作得到有效监督,全市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认真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高度重视。把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民主监督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实行目标管理,纳入年度精神文明建设和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做到与业务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确保人大、政协的民主监督工作落到实处。

(二)完善机制。成立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联络办公室。确定专门的督办机构和工作人员,完善监督工作网络,实行“一把手”主管,行政监察室督办,联络办公室具体负责的工作责任制。在全市国土资源部门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局面,确保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三)创新思路。加强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联系与沟通。适时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座谈,定期走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网络,在互联网上随时交流;定期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到国土部门视察、检查、指导工作,实行依法行政监督员制度;在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聘请监督员,以加强对国土资源工作人员政风行风和工作作风等方面的监督。特别是新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实施时,要向他们发放征求意见函,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健康发展。

(四)注重实效。认真对待、高效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和政协提案。不仅要把办理代表议案和政协提案工作作为部门应尽的法定责任和义务,而且要当作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来完成;不仅要看办结的数量,更要注重办理的质量和结果;不仅要做到件件有答复,更重要的是要做到件件有落实。对应该解决而且有条件解决的问题,要快办、办好;对涉及面广、情况复杂需要分步解决的问题,要纳入计划、创造条件、逐步解决;对因客观条件所限难于解决的问题,要认真分析原因,实事求是地给予答复,争取他们的理解、谅解;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答复不满意的问题,要主动沟通、协商,重新答复,直至满意。确保做到“五个100%”,即:上会率100%,沟通率100%,面商率100%,办结率100%,满意率100%。

三、创新国土资源管理理念,全面推行政务公开

(一)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实现阳光工程作业。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电子显示屏、政务公开栏、报刊、广播、电视等主要载体,全方位公示国土资源管理的各类信息。特别是属于本级部门依法办理的行政许可事项,要按照《*市国土资源局政务公开目录》规定,将事项名称、办理条件、程序、时限、收费标准、政策依据、办事地点和承办人等向社会公示。对不涉密的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土地利用动态、矿产资源开发等相关信息,实行公开查询。以确保人大、政协、纪检、监察等部门实施有效监督,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进一步规范依法行政行为,减少“越位”,纠正“错位”,填补“缺位”,加快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二)发挥市场调配作用,优化资源配置程度。全面落实《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规定》和《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管理办法》规定,国有土地使用权、新立采矿权一律实行有偿使用,并以招标拍卖挂牌等市场竞争方式公开出让;土地开发整理和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全部实行公开招标竞得,并将招、拍、挂结果向社会公开。确保通过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土地和矿产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经济利益最大化。

(三)完善联合查处机制,严厉打击违法行为。进一步完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联合执法机制,重点加强国土与公安、检察院、法院、纪检、监察等部门的联动,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要加大重点违法区域巡查检查力度,做到发现、制止、查处、报告、移送、程序、措施到位;对顶风违纪、影响恶劣的典型案件,要公开查处、公开曝光、加重处罚,要按照既处理事,又处理人的要求,追究当事人的责任,确保查处到位。坚决遏制国土资源违法势头。并定期向人大、政协报告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四、强化统筹运作能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一)严格学习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并认真落实学习制度,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好表率。在时间上,要坚持好学习制度,合理利用业余时间,确保学习制度化、经常化;在内容上,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坚持学以致用,切实提高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要忠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谋全局、议大事、保重点、顾一般,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关系,锐意进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积极维护班子内部团结,不断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班子科学决策的能力。

(二)加强教育培训。要按照“建一流班子,带一流队伍,树一流形象,创一流业绩”的工作思路,抓好教育培训工作。要健全责任机制,完善监督机制,坚持用制度约束,用机制管理。教育培训要实现“四个转变”,即:在培训理念上实现由指令性培训向实用性培训的转变,在培训手段上实现由传统单一的集中培训向快捷、便利的信息化培训转变,在培训载体上实现由单渠道向多元化的转变,在培训时间的安排上实现由“突击式”向“经常性”培训转变。要切实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全市国土资源系统人员的整体素质。

(三)搞好廉政建设。积极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廉政教育制度,切实增强廉政意识和“防腐拒变”的能力;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监督激励机制,严格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规范目标责任考核程序,有效促进秉公执法、廉洁从政。

五、健全科学民主机制,提高管理决策水平

(一)积极推进国土资源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明确本部门实行集体决策的事项范围、决策程序和办法,要把编制或者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矿产资源规划草案,拟订土地利用年度计划草案,制定基准地价和协议出让最低价,确定经营性国有土地使用权和探矿权采矿权出让底价、招标标底、拍卖起叫价和挂牌起始价,以及对情节复杂或者重大违法行为给予较重的行政处罚等,纳入集体决策的事项范围。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前,应组织专业机构或者专家进行合法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咨询论证,以确保集体决策的科学、正确。

(二)严格落实内部集体会审制度。定期召开内审会,研究审查行政许可和审核事项。要把建设用地预审、农地转用征用审查、划拨用地审批、改变土地用途、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价格、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土地使用权登记、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地质灾害治理项目、采矿权探矿权审批等事项纳入集体会审范围。做到会审程序规范,会审责任明确,既要体现决策科学民主,又要保证行政审批、审核事项的质量。

(三)全面贯彻国土资源听证制度。依据《国土资源听证规定》,直接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重大利益的和当事人按照规定要求举行听证的事项,应当组织听证;凡申请参加且符合规定条件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及当事人及其委托人均可参加听证会,依法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凡举行涉及重大利益的听证,应邀请2名以上的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参加监督,以确保听证的公平、公正。

(四)认真做好行政复议工作。要严格按照行政复议法规定,坚持“以人为本、复议为民”,畅通复议渠道,积极受理复议申请,凡符合《行政复议法》规定范围的,都要依法受理,绝不允许以任何理由或借口推托。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工作方式,对事实清楚、争议不大的复议案件,可以探索使用简易程序,对案情复杂、纷争激烈的复议案件,应采取当面审理或听证方式,确保办案质量。要善于运用和解、调解等手段,解决因土地使用权、探矿权、采矿权引发的矛盾和纠纷,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复议的负面影响,努力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