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技术监督工作要点7篇

时间:2022-02-21 09:00:13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要点7篇

第一篇

一、扎实开展质量强市建设

(一)深入贯彻《质量发展纲要》。认真做好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4年行动计划和《省质量发展纲要(2014-2020年)》的宣传贯彻工作。结合各地实际,拟定贯彻落实《纲要》的具体实施意见,将质量强市、质量强县活动引向深入。

(二)推动质量强市建设向基层延伸。以市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为平台,以质量安全和质量发展为质量工作的核心内容,推动质量强市工作实现全覆盖,推动质量强县、强区、强企等工作向基层延伸。争创质量强市(县、区)示范城市、知名品牌示范区、中小学质量教育实践基地。开展质量强市建设专项调研和督查工作,推动政府质量工作绩效考核的实施。

(三)强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继续开展市政府质量奖和名牌、名牌的评审工作,鼓励我市企业申报省政府质量奖,争取省政府质量奖实现零的突破。加大品牌创建力度,完善名牌评价机制,延伸和扩大名牌企业评价范围,引导企业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四)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在食品和特种设备名牌企业中率先开展首席质量官培训工作。完善工作机制,使企业首席质量官充分发挥质量安全保障作用。

(五)开展质量信用体系建设。开展企业质量信用评价活动,建立以组织机构代码实名制为基础的质量信用体系,把质量信用等级与社会信用体系相链接,积极探索与金融等其他机构的互动互联机制。鼓励诚信,惩戒失信,促进企业自律,营造“讲质量、重诚信”的社会氛围。

二、更好发挥标准引领作用

(六)加强工业标准化工作。围绕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加强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在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组织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创建活动。围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科技园区建设,结合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特色工业园区建设,积极探索开展重点产业集群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争取在省级重点产业集群和高新技术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上有所突破。帮助企业加强标准化工作,提高标准化管理水平。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增强市场竞争力。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省地方标准,均不少于1项。围绕工业园区、化工园区等高耗能、高耗水重点领域,积极探索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

(七)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强化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加强建成示范区的后续管理,巩固示范成果,发挥示范区龙头企业作用,扩大带动幅射效应,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抓好在建的部级、省级示范区项目建设,加快在建项目进度,加强过程管理和督促检查,做好示范区项目考核验收准备工作,确保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围绕农业社会化服务,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美好乡村建设标准化工作新路子。

(八)加强服务业标准化工作。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标准体系。积极开展现代物流、旅游、物业管理、工业设计、科技信息、文化产业等领域标准的制修订,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服务业地方标准体系,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引导企业建立以技术标准为核心、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为支撑的标准体系,促进标准化和企业管理的有机融合。强化企业对标贯标工作,依托“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加快标准信息应用推广。推进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建设。组织申报服务业、旅游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管理和评估工作。做好政务公开政务服务标准化创建工作。开展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标准化实施年”活动,推进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打造政务服务品牌形象,优化投资和发展环境。

三、重点推进质量安全治理

(九)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在新的体制调整实施前,继续强化风险意识,明确工作责任,科学实施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测计划,做到“两个覆盖”,省级监督抽查覆盖所有获证企业,风险监测计划覆盖所有已知食品安全风险。积极运用电子监管平台,合作利用信息平台提高监管成效。加大对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强化小作坊集中区整治工作。推进县以下食品监管网格化管理试点工作。

(十)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推行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安全管理标准化,加强重点行业、重点场所、重点设备和重点环节的监管。进一步完善动态监管、安全责任、风险监控、科技支撑、隐患排查治理等五大体系。扎实开展全省电梯安全专项治理,力争取得明显实效。开展特种设备责任保险试点,在公共安全领域的电梯进行远程监控试点。万台特种设备死亡率控制在0.45以内。

(十一)加强产品质量监管。扎实开展总局确定的电线电缆、儿童用品等8类产品和省局确定的塑料包装、儿童玩具等2类产品质量提升活动。在对电线电缆、防水卷材、电动自行车等3类企业实施分类监管的基础上,逐步对许可证生产企业全面实施分类监管工作。提高监督抽查及后处理、风险监测工作质量。争创更多省级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

(十二)严格执法打假。继续深入开展“双打”行动,加大对食品、农资、建材、汽配和化妆品等产品的执法打假力度,查处一批大要案。加强市际间和省市县三级执法机构的联动,形成执法合力。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

四、继续强化技术支撑和基础保障

(十三)加快推进国家、省级质检中心建设。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升级和地方主导产业的规模壮大,重点抓好国家石油化工产品质检中心、国家高分子材料产品质检中心以及省特种设备检测培训中心、省水泥制品质检中心的建设与管理工作,积极申报省新型纤维材料产品质检中心项目。

(十四)强化科研工作。加强对科研工作的支持和推进力度,激励先进,鼓励创新。积极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检测机构开展合作,优势互补,开放共享,推进公共技术服务的多元化、高端化、便捷化。

(十五)加强技术机构能力建设。全系统技术机构要在2014年底达到基本要求,以较好成绩通过考核验收工作。其中要重点完善食品检测体系,加强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检查,确保食品检测能力建设落到实处。

(十六)加强计量工作。宣传贯彻《国务院计量发展规划2014-2020》。扩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覆盖面,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量值溯源需求。推动实施省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加强计量工作的意见》。继续深入开展诚信计量活动。组织开展能源计量示范单位评价工作。加强重点行业安全用计量器具的强制检定。加强能源计量,推进节能减排。

(十七)提高认证认可的有效性。强化资质认定实验室监管,推进实验室规范化、品牌化建设。对机动车安检机构实施分类监管,指导建立标准化服务体系。

五、大力加强部门自身建设

(十八)加强理论武装和班子队伍建设。组织好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学习贯彻工作。以加强质监部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继续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干部监督管理力度。建立健全创先争优长效机制。积极推进文明创建和质监文化建设。

(十九)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力度,探索完善“引智”机制,大规模、多层次、有针对地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有计划、分层次地开展干部职工教育培训。完成全系统事业单位人员岗位设置,稳妥推进全系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

(二十)不断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从严管理干部,强化对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实效,在制度建设、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廉政风险防控、监督检查、廉政文化建设、查办信访及违纪案件等六个方面取得新突破。

(二十一)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积极开展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做好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工作。继续开展行政处罚案件和行政许可案卷的评议考核。推动说理式执法文书在行政处罚的全过程使用。完善行政复议案件办理制度。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建立行政处罚案例指导制度。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完善许可基础工作,提高行政许可质量。

(二十二)不断提高规范管理水平。认真贯彻中央8项规定、省30条规定及省局、市有关规定。积极推进政务公开。推进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坚持依法理财,不断增强保障能力。严肃财经纪律,加强审计监督,严格控制差旅、会议、办公等费用支出,特别是“三公经费”支出,努力降低行政事业运行成本。加强调研宣传和服务保障。

(二十三)加大效能建设力度。以开展创建服务型机关力促经济发展活动十条措施为抓手,大力推进服务型机关建设,提升服务效能,优化发展环境,力促经济发展,以铁的纪律,硬的手段,实的效果维护当前良好的发展局面。

第二篇

一、强化监督检查工作

(一)突出监督抽点。根据重点产品监督抽查计划,做到“五个突出”:突出我市主导产业涉及的产品、突出涉及区域集群的产品、突出证后监管产品、突出节能环保产品、突出涉及民生且产品质量抽查合格率不高的产品,科学安排监督抽查工作。突出抽查存在区域性质量问题、关系地方经济发展的重点产品,加大不合格企业跟踪抽查力度,并将监督抽查与分类监管、质量提升等重点工作紧密结合,努力提高监督抽查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权威性。

(二)完善监督抽查机制。建立抽查过程工作质量考核机制,加强对抽样检验过程记录、专家评审、数据汇总审核等环节的监督管理。继续加大监督抽查后续处理力度,建立和完善不合格企业整改复查情况公告机制。充分利用产品质量监督信息平台,增强企业质量信息动态调整的时效性。

二、大力实施分类监管制度

(一)扎实推进工业企业产品质量分类监管。在认真做好生产许可证企业分类监管工作的基础上,与产品质量提升结合起来,对电线电缆、儿童用品(含儿童玩具)、学生文具、车用汽柴油、林木制品、化肥、节水产品、建筑防水卷材、塑料包装材料、汽车零部件产品等10类重点工业产品生产企业实施分类监管。

(二)深入开展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分类监管。通过实施分类监管,规范系统内外质检机构监督抽查和发证检验行为。配合省局组织对承担省级以上监督抽查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发证检验机构的评价工作,并选取一个承担定检工作的县级质检所开展分类评价。组织对承担市抽和市级定检工作机构的分类评价。重点做好整改复查工作,将评价结果与任务安排挂钩,切实巩固工作成果。继续坚持做好季度及年度工作信息报送、汇总、工作。

三、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

(一)突出重点产品。按照总局要求,认真开展电线电缆、儿童用品、学生文具、车用汽柴油、林木制品、化肥、节水产品、建筑防水卷材等8类重点工业产品质量提升行动。同时,我市将选择塑料包装材料产品作为今年质量提升的试点产品,并逐步选择社会关注热点和质量状况不稳定的其它产品,有重点地开展产品质量提升行动。

(二)发挥职能优势。充分发挥监督抽查、质量分析、质量约谈、分类监管、风险监控等职能优势,推动质量提升工作有效开展。主动争取有关部门特别是工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相关企业的支持,同频共振,齐心合力,共同促进企业落实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努力消除影响产品质量的各种因素,共同推动产品质量提升行动。

四、严格生产许可管理

(一)严格生产许可后续监管。结合工业企业分类监管和获证企业年度监督检查工作,组织开展生产许可风险排查专项活动,分类别摸清发证产品的质量安全状况,努力防范系统性质量安全问题。重点加强对钢筋、水泥、危险化学品、建筑防水卷材、燃气热水器、人造板、化肥、农药等产品的监督检查,对不再具备许可条件的企业依法处理,切实加大违规企业退出力度。

(二)严格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动态跟踪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等国家产业政策,严把质量准入关。对不符合条件的企业,坚决不予确认;对不再符合产业政策要求的获证企业,依法撤回和注销许可证书。

五、扎实推进风险监控工作

(一)主动开展风险监测工作。依据省风险监控重点产品目录,有计划开展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通过建立完善主动监测、质量安全巡视、明察暗访等渠道,及时掌握质量安全风险信息和行业性、区域性质量问题。对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加强风险分析研判。根据风险研判结果,及时向社会或有关部门风险信息。

(二)拓宽风险信息收集渠道。建立风险信息收集系统,广泛收集风险信息,针对突出问题和潜在风险,增加监测频次,逐步扩大风险监测产品范围,建立完善风险监测数据库,为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六、健全社会监督体系

(一)深入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组建大学生质量安全志愿服务队伍,构建质量安全工作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搭建产品质量安全社会监督工作平台。强化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持,建立志愿服务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完善大学生志愿者注册管理制度,加强教育培训,制定活动计划,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着力打造志愿服务品牌。

(二)加快建立社会监督网络。组织选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社会知名人士,担任产品质量安全义务监督员,积极搭建形式多样的产品质量安全社会监督平台,加快建立社会监督网络,增强质量监督与社会大众的互动。

七、主动服务经济发展

大力开展创建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活动。争取创建1-2个省级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已达到符合验收条件的潜山示范区,积极申报省局进行考核验收。继续加大对省级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内企业质量体系、标准体系、计量体系的培训,将省级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与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宣传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创建成效。

第三篇

2014年全市标准化工作,要结合实际,重点突出抓好以下方面工作:

一、加强组织协调工作

1、健全标准化协调推进机制。建立标准化协调机制,加强标准化工作组织、协调和指导,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工作互助、优势互补,形成加快推进全市标准化工作整体合力。

2、加强标准化保障工作。根据标准化工作任务和特点,保证标准化工作顺利开展,满足标准化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保障,为促进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3、推动县(市、区)政府制定标准化政策文件。继续推动县(市、区)政府出台新一轮加快推进标准化工作实施意见,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标准化工作力度,促进全市工业、农业、服务业、旅游业协调发展。

二、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

4、强化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加强建成示范区的后续管理,巩固示范成果,发挥示范区龙头企业作用,扩大带动幅射效应,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抓好在建的部级、省级示范区项目建设,加快在建项目进度,加强过程管理和督促检查,做好示范区项目考核验收准备工作,确保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围绕农业社会化服务,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美好乡村建设标准化工作新路子。

三、加强工业标准化工作

5、加强优势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围绕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加强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在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组织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创建活动。各县(市、区)创建AA级以上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不少于1家。

6、抓好重点产业标准化示范工作。围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科技园区建设,结合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特色工业园区建设,积极探索开展重点产业集群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争取在省级重点产业集群和高新技术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上有所突破。

7、加强企业标准化工作。帮助企业加强标准化工作,提高标准化管理水平。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增强市场竞争力。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省地方标准,不少于1项。

四、加强服务业标准化工作

8、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标准体系。积极开展现代物流、旅游、物业管理、工业设计、科技信息、文化产业等领域标准的制修订,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服务业地方标准体系,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引导企业建立以技术标准为核心、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为支撑的标准体系,促进标准化和企业管理的有机融合。强化企业对标贯标工作,依托“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加快标准信息应用推广。

9、推进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建设。抓好在建的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组织做好项目建设评估工作。组织申报服务业、旅游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管理和评估工作。

10、做好政务公开政务服务标准化创建工作。扎实开展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标准化实施年”活动,组织申报政务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推进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打造政务服务品牌形象,优化投资和发展环境。

五、加强标准信息宣贯和咨询服务工作

11、加强标准宣贯和制修订工作。围绕工业园区、化工园区等高耗能、高耗水重点领域,开展节能减排标准化工作,加强能耗限额与能效标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宣贯与实施。鼓励企业将自主创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减排技术制定为标准,适时申报节能减排省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积极探索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提高企业参与节能减排标准化活动积极性。

12、加强标准信息咨询服务工作。完善咨询服务制度,畅通咨询服务渠道,积极开展咨询服务活动,适时帮助企业查询、收集相关标准,组织推广物品编码的应用。

六、加强标准备案管理、宣传工作

13、完善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管理和登记制度。贯彻落实《省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管理办法》,强化企业产品标准责任主体意识,做好企业标准备案工作。实行企业执行产品标准动态管理,建立健全企业执行产品标准登记制度,引导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14、抓好宣传工作。积极组织“世界标准日”、“质量月”等宣传活动,加强标准化信息报送和对外宣传工作,让社会各界更多了解和支持标准化工作,增强全社会的标准化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积极参与标准化工作的良好氛围。

第四篇

2014年全市质监系统法制工作的总要求是:按照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要求,围绕法治质监建设的目标任务,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从意识能力提高、组织机构保障、制度措施完善等方面入手,重点解决当前全系统在推进依法行政、有效履行职责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全系统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履职尽责的意识和能力。

一、贯彻依法治国的方针,进一步推进法治质监建设

(一)有针对性地贯彻落实法治质监建设的目标任务。围绕2014年法制建设及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要点(庆法治办〔2014〕3号)所确定的目标任务,给合我局实际,研究细化进一步贯彻落实的措施,提高工作的针对性。

(二)强化对法治质监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强法治质监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是质监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做好其他业务工作的重要基础。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将其作为提高决策水平、规范行政执法和监管工作、增强化解矛盾风险的能力、妥善处置应急突发事件及防止因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而带来失职、渎职风险的一项基础性的重要工作认真抓好,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法制机构集中抓,人人关心、投入到法治质监建设之中;质监工作每个单位、每个领域、每个过程都要落实好法治质监建设要求,克服以往只靠法制部门唱“独角戏”的现状,真正使加强法治质监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成为全系统的“大合唱”。

(三)进一步提升全系统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全系统各单位、各部门要把提高工作人员特别是执法、监管一线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强化法律法规学习、严格工作要求及完善相应制度措施,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行使行政权力、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能力,使大家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处理应对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时,能够自觉地按照依法行政的原则和要求依法、妥善进行处置,有效化解履职风险。

(四)强化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各县(市)局、市直各技术机构要充分发挥法制机构在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质检工作中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指导作用,进一步加强本部门法制机构建设。

充分发挥法制机构的作用。要充分认识法制工作在政府部门特别是执法部门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在强化法制监督、普法宣传、复议应诉、案审把关等职能的同时,着力发挥好法制工作服务全局工作大局的职能:一要为领导决策重大事项提供法律依据,有效发挥参谋作用;二要针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协助相关部门做好应对,努力发挥法制机构的监督、把关作用;三要提前介入重大案件的办理,为案件的正确办理把好关、服好务。要优化法制人员的结构,把有专业背景、业务能力强、政治素质高的人员充实到法制队伍中来,并加强对法制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能力,以满足日益增强的法制监督服务的需要。

(五)充分发挥依法行政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要大力培育依法行政先进典型,总结交流和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六)进一步增强依照法定程序履行职责的意识和能力。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程序规定》、《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案件审理规定》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中对行政行为的程序规定,依照法定程序规范行政行为。要针对在工作中出现的程序违法问题,加强教育培训、完善制度措施、严格责任追究,切实增强程序意识,防止因程序违法而影响监管、执法工作的有效开展。充分利用合法程序解决监管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提高监管工作有效性。

(七)依法规范系统内技术机构检验、检定行为。要高度重视对技术机构的管理,提高技术机构依法办事、依法检验、依法运营的观念,强化技术机构人员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做到检验合法、程序规范、数据准确,促进技术机构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法制监督,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一)明确法制监督的目标。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及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要求,是法制监督工作的目标,要围绕这一目标,积极研究探索强化法制监督的新方式、新方法,完善并严格落实相关的制度措施,提高法制监督的有效性。

(二)认真做好行政处罚案卷的评查。市局将继续按照市政府和省局的行政执法案卷评查评分标准和细则,加大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和通报力度,改进完善评查方法,提高案卷评查质量。各县(市)局也要组织开展案卷评查,通过评查加强对执法单位的监督管理,提升执法办案质量。执法单位要加强对案卷评查标准、细则的学习理解,在执法办案中严格执行。要以省局、市法制办、市局及各县(市)局在案卷评比、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为重点,认真分析查找执法办案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通过严格制度管理、严格考核监督、严格责任追究,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执法办案的水平。

(三)严格行政处罚案件的审理把关。严格按《行政处罚案件审理规定》进行案件审理把关,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加强案件预审管理,有效发挥案审委办公室预审把关作用,提交案审委审理的案件必须先进行预审,提高案审的效率和质量。

(四)强化行政许可改革措施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根据市政府精减、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和省局行政许可改革的要求,协助相关部门组织实施,并对实施过程进行法制监督和服务,保证市委、市政府和省局的决策得到有效的落实。开展对行政许可案卷的评查,提升行政许可事项的办理质量。承办许可事项及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各县(市)局及市局的相关部门,要认真执行市政府和省局关于行政审批工作的规定要求,严格行政审批事项的办理,落实后续监管措施。

三、自觉接受监督,认真做好复议应诉工作

(一)加强复议应诉听证队伍建设。针对当前出现的行政复议、诉讼、听证快速增长及在复议、应诉、听证中新问题不断出现的情况,各级要高度重视复议应诉工作,加强复议应诉听证队伍建设,组建一支能力强、业务精的复议应诉听证队伍。各县(市)局要确定1-2名法律素养高、有执法证件的人员处理复议诉讼事务并承担听证主持人的工作,要加大培养力度,积极引导鼓励其参加并通过司法考试,提高应对复议诉讼的能力和听证的办理质量。

(二)提高复议案件的办理质量。市局将严格对所受理的复议案件审理,依法公正做出决定,提高复议案审质量,确保复议决定能经受司法监督的公正检验;作为被申请人参与行政复议的单位,要正确对待申请人的复议申请,以积极的态度全力配合审理单位的工作,严格按照要求提供所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或依法履行了职责的证据、法律依据,认真撰写、及时上报行政答辩状,保证复议案审工作顺利进行。

(三)努力发挥复议应诉的监督作用。把参与复议应诉作为改进、提升工作的重要措施来抓,根据复议诉讼中发现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排查行政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及风险隐患,找出特点规律,制定、落实整改及防控措施,进一步增强履行职责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有效遏制行政复议案件快速增长的趋势。

四、严格要求,进一步做好行政处罚规范透明运行工作

(一)全面落实行政处罚规范透明运行的要求。各县(市)局及受市局委托的执法单位要把行政处罚文书网上公开作为规范行使行政处罚权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做好提高执法办案人员按照规定办理案件的意识和自觉性,确保所办理的案件全部按规定的程序和裁量标准保证。

(二)进一步完善并严格执行裁量标准。严格裁量标准的执行,在办理有自由裁量权的行政处罚中,要把裁量标准的适用作为案审会必须审查的内容,并在案审纪录中准确予以体现;针对在实践中发现的部分裁量标准制定不合理、操作性不强的问题,适时向省局和市政府建议,提高其科学性、合理性;各执法单位要注意收集在适用标准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市局提出修改意见、建议,为裁量标准的修订提供依据。

(三)进一步完善行政处罚系统。根据质监部门所执行的法律、法规、规章的变动情况,进一步梳理行政处罚事项,及时废止已不存在的处罚事项及其裁量标准,对新增的行政处罚事项尽快完成裁量标准的制定。

五、深化法制培训教育,推动“六五”普法工作开展

(一)继续做好全员法制学习培训教育活动。以提高全系统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为重点,结合质监职能,通过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实践培训、考试测试、比武竞赛、案例分析等方式,全面推进以专业法、程序法律规定为重点内容,以领导干部、执法人员、监管人员、技术人员为重点对象的学习培训活动。继续抓好“领导学法”,搞好法律法规学习研究,开展以推进依法行政为重点的专题学习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涉法疑难问题。市局相关处室及相关的直属机构要结合各自的职能,加大对业务领域内相关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依法履行职责的能力。各单位要重视抓好单位内的学习培训,制定并落实学习培训计划,在做好集中学习培训的同时,督促各类人员抓好自学,引导他们在干中学、学中干,深化学习培训效果。

(二)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认真落实“六五”普法规划,搞好普法工作总体筹划和组织落实。充分利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5.20”世界计量日、“10.14”国际标准日、质量月和“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有利时机,采取现场咨询服务、深入企业社区及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各种方法、途径,向全社会和企业宣传质监法律法规,落实普法内容。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到普法工作中,在加强培训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的作用,组织他们在校园内做好质监法律的宣传。深入开展“法律六进(进乡村、社区、学校、企业、机关、军营)”活动,提高企业和全社会的产品质量法律意识。

第五篇

2014年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与节能监管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学习贯彻《质量发展纲要》、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为载体,以预防和减少事故为目标,强力推进安全责任、风险管理、应急救援等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动态监管体系,夯实安全监察与节能监管工作基础,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确保特种设备安全。

一、贯彻落实《质量发展纲要》

1、按照省局、市局的统一部署,组织学习《质量发展纲要》。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与节能监管工作融入大质量工作体系,找准切入点和结合点,在质量奖励和名牌战略实施中强调特种设备安全,在标准、计量、认证认可、行政许可等工作中夯实特种设备管理基础,在执法打假中推动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在“安全生产月”、“质量月”等活动中宣传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在质监业务信息平台中互通共享特种设备信息,着力提升特种设备质量安全水平。

2、提升安全质量监管水平。努力将特种设备安全质量纳入质量强市(县、区)、政府质量奖等质量推进活动的内容中,配合执法部门开展“质检利剑行动”、“双打”等活动。

3、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强化生产企业对开发应用新技术、新产品的自我把关责任,实施特种设备质量安全问题企业约谈制度;利用监督抽查、监督检验等手段,加强对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实施情况的追踪、检查,督促企业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

二、开展“特种设备安全基础巩固年”活动

4、推进安全责任体系建设。按照“一岗双责”要求,进一步落实各级政府对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工作领导与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的责任,力争将特种设备安全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实施重大隐患政府挂牌督办。进一步明确安全监察、检验责任,与各县(市)局签订《特种设备安全目标责任书》。完善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的政策措施,完成省局下达全市60家企业特种设备安全达标目标任务(市区11家,桐城、怀宁、枞阳、望江、太湖、潜山、岳西等县(市)各7家)。

5、健全动态监管体系。推进“金质工程”(一期)特种设备业务系统的应用,进一步提升监察、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完善特种设备协管员、联络员制度,加强协管员、联络员培训,探索协管工作激励机制,提高协管员、联络员的协管作用。

6、推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利用监督抽查、现场监察、检验检测、执法检查、社会舆情、投诉举报等风险监测渠道,进一步加大风险监测和分析,建立风险预警通报、事故警示通报和定期风险分析报告制度,及时向当地政府和上级机关报告重大安全风险和隐患。推进基于风险的企业分类监管,把事故易发、多发的设备和社会影响大、敏感度高的高风险设备作为监管重点。开展特种设备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建立完善企业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在特种设备生产单位建立违法违规企业“黑名单”制度,重点推进电梯维保单位、气瓶检验机构、气瓶充装单位“黑名单”的公布。

7、加快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以市特检中心为龙头,联合企业和有关协(学)会,开展检验监测、安全评价、事故预防、应急救援、节能技术等方面研究,研究推广特种设备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全面提升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技术机构的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对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的支撑、保障、促进作用。

8、完善绩效评价体系。总结三年来绩效测评工作的经验,研究改进绩效考核的内容、方式、方法,进一步完善绩效评价体系,有效提高安全监察工作效能。

9、加强检验和考试机构建设。一是市特检中心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培训考试中心上半年完成省局验收,实现理论机考化,操作模拟化。二是加强检验检测机构技术能力建设,重点做好市特检中心资质复审工作,确保资质核准顺利完成。

10、深化特种设备宣传教育活动。结合《质量发展纲要》的实施,利用新闻媒体宣传普及特种设备安全和节能知识,大力宣传特种设备监管工作中涌现的先进事迹、先进企业,曝光特种设备重大违法行为和重大事故隐患,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特种设备安全、节能的法制意识。积极参加“3.15”、“安全生产月”、“质量月”宣传活动。与有关部门合作,大力开展特种设备安全知识进课堂、“进三区”活动。

三、强化现场安全监察

11、组织开展特殊时段安全大检查活动。及时分析安全形势和事故特点,针对不同时期的重点单位、重点区域、重点设备,适时地组织开展安全大检查。突出做好十八大召开期间特种设备安全保障工作,为十八大顺利召开营造和谐、安全、稳定的社会氛围。

12、推进使用单位落实安全主体责任。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和23号文件,落实使用单位安全主体责任,明确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为安全第一责任人,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引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管理模式,推动企业建立自查自纠隐患排查制度;完善特种设备安全使用承诺制度、隐患整改督办制度、约请违法违规企业法人代表谈话制度等,不断创新安全责任落实的方式方法。

13、强化重点设备监管。加强重点行业(化工、冶金)、重点场所(宾馆饭店、医院、浴室、学校、大型超市商场等)、重点设备(大型起重机械、电梯、大型游乐设施、客运索道、气瓶等)和重点环节(使用、检验、维保等)的监管。督促使用单位加强电梯、大型游乐设施、客运索道、锅炉、气瓶等涉及公共安全特种设备的日常检查。

14、开展薄弱环节的专项整治。根据省局安排,结合我市实际,开展车用气瓶安装以及小型锅炉、快开门压力容器使用的专项隐患排查和整治。

15、加大证后监管力度。提高对获证单位督抽查的比例,重点对新取证以及受到举报投诉的单位开展监督抽查。严格打击乃至淘汰一批不符合许可条件、扰乱正常市场秩序的单位,提高证后监督抽查工作的效果。

16、加大行政执法力度。进一步完善质监部门监察机构、法制机构、稽查机构、检验机构协调配合工作机制,严厉打击无证制造、无证使用、无证上岗等非法违法、违规违章行为。

17、修订完善《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积极推动企业建立专项预案,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组织涉及公共安全的特种设备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救援能力。完善与“110”、“119”、安监等有关部门协作联动工作机制。

第六篇

一、贯彻《质量发展纲要》,进一步浓郁抓质量的氛围

(一)大力宣贯《质量发展纲要》。抓好《纲要》学习,认真组织学习活动,把握《纲要》的精神实质,把握质量发展的方针和目标,把握七个方面总体要求,把学习活动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加以理解深化;抓好《纲要》宣传,在认真研究贯彻意见的基础上,积极向党委政府汇报,向广大企业和全社会宣传,努力形成“人人关心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良好氛围;抓好《纲要》贯彻,结合各地实际,出台贯彻落实《纲要》的具体实施意见,将质量强市、质量兴县活动引向深入。

(二)着力提升质量宏观管理水平。坚持质量状况分析制度,争取把质量工作纳入国民经济计划统计之中,强化质量统计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质量数据;健全质量奖励考核机制,完善市政府质量奖励办法,争取出台名牌评选制度,力争将质量工作纳入地方各级政府工作目标考核;加强质量诚信建设,联合有关部门开展质量信用评价制度,整合信息与资源,共同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

(三)着力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继续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落实。明确企业法人代表是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督促企业建立质量安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继续推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健全。深入开展质量兴企活动,引导企业执行国际卓越绩效质量管理等先进制度,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夯实计量基础,坚持以质取胜原则,努力提高企业质量发展水平。继续推进名牌战略实施。加大品牌创建力度,鼓励更多优势企业争创省市质量奖、省市名牌和省卓越绩效奖,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继续延伸和扩大名牌企业评价范围,争取服务业名牌实现突破。

(四)继续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加强技术标准研制工作,引领重点产业发展。引导具有比较优势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国内外标准化活动,力争主导制定国家标准1项以上,制修订行业标准1项以上,力争主导制定地方标准2项以上。加强自主创新标准化工作。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抓好在建的1个部级、4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启动新一批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着力创建精品示范项目。提升工业标准化水平。加强重点行业、优势产业、龙头企业的采标工作。拓展服务标准化工作,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强化标准化管理工作,提升规范化水平。积极开展“强化管理年”活动。

(五)继续加强民生计量监督。继续深入开展“推进诚信计量、建设和谐城乡”主题行动。加强加油站、集贸市场、收费站、眼镜店、医院、水电气热、定量包装等重点领域的计量监督;推进诚信计量体系建设,推进集贸市场开展计量器具“四统一管理”试点工作;强化能源计量数据和统计工作;开展计量标准比对,提高技术机构保障能力;推进企业测量管理体系建设。

(六)继续加强认证监管工作。在社会关注度高、风险较大、对老百姓生活影响大的食品、建筑(钢材)、疾控、环境等领域,开展实验室能力比对活动;加强证后监督检查,组织开展获证实验室的监督检查活动。

二、加强责任,细化措施,进一步加大保安全的力度

(七)进一步完善食品生产安全监管工作机制,建立健全辖区食品生产安全监管责任体系。认真组织开展食品生产许可工作,把好食品生产市场准入关;认真组织开展日常监督检查工作,促进食品生产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的落实;认真组织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及监管工作的宣传培训工作,积极推进食品企业信用档案建立工作,切实提高企业质量安全控制水平。进一步加强食品生产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工作,规范风险监测发现问题的调查处理工作,完善食品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机制,努力提高主动发现、事前干预的防范能力;针对重点产品、重点企业、重点区域,认真组织开展各专项整治工作,提高专项领域食品安全水平。加大食品生产安全监管行政执法的工作力度,严厉打击食品违法生产加工的行为。

(八)开展“特种设备安全基础巩固年”活动。推进安全责任、动态监管、风险管理、应急救援等体系建设,深化特种设备安全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开展特殊时段的重要设备、重点场所、重点行业特种设备安全大检查活动。开展特种设备安全薄弱环节的专项整治,强力推进以锅炉为重点的特种设备节能减排工作。

(九)以保障产品安全、提升产品质量为主线,主动开展产品质量提升活动,逐步实施工业企业产品质量分类监管,不断创新监督抽查方式,大力推动创建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潜山刷业)活动,认真做好产品质量监督各项工作。加大对节能减排、家电下乡等重点产品抽查力度。加强证后监管工作。创新完善监督抽查,提升监督抽查有效性。加强对检验机构监管力度,提升检测水平。

(十)组织开展“质监利剑行动”,继续围绕老百姓关心的食品、农资、建材、汽配、汽车等展开专项打假行动,严厉查处食品非法添加、滥用食品添加剂、假冒农资、假劣建材、黑心棉。研究查处高科技质量违法案件,继续加强质量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营造全社会重视质量法制的氛围。

三、主动融入,积极作为,进一步增强促发展的能力

(十一)积极构建有效的质监政策研究服务平台

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质监履职需要,围绕质量强市、产业提升、科学监管、履职保障等方面精选课题,认真开展相关政策研究,积极有效服务地方党委政府决策,积极有效服务质量提升、安全监管和承接转移示范区建设,积极有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十二)着力拓展完善标准化公共服务平台功能

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筹建标准化服务平台,增强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的资源保障和公共服务能力。

(十三)扎实推进开放协作的质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1、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块状经济和产业集群发展的需求,积极推进市、县两级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和检验检测体系完善,突出抓好食品、消费品质量安全等重点监管技术能力建设。国家石化产品质检中心验收挂牌,国家高分子材料质检中心(桐城)获批建成,省特种设备检测培训中心正式启用,省水泥质检中心建成。加大项目建设投入力度,加大重点实验室培育力度,着力开展基层技术机构能力建设达标活动。

2、深入研究分级管理体制下技术机构发展模式,加快创建高效的适应市场化运营的内部管理和对外服务工作机制,提升管理绩效,增强服务效能,拓展业务范围,树立质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新形象。

3、积极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检测机构开展合作,优势互补,开放共享,推进公共技术服务的多元化、高端化、便捷化。

4、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深化技术帮扶活动,围绕优质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和主要产品质量提升要求,组织技术专家深入企业开展质量诊断、分析试验、标准研制、技术攻关、培训咨询等服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助推企业科技创新。

(十四)着力打造便民高效的质监窗口服务平台

1、完善“12365”咨询举报申诉中心建设,加强岗位培训和业务管理,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规范工作流程,充分发挥受理举报、搜集案源、集中打假、联合行动的功能作用。

2、推动实现系统窗口建设与运行标准化。进一步加强全市系统窗口规范标准化建设工作,全面提升质监窗口对外服务形象。

四、深化改革,加强建设,进一步彰显强质监的实效

(十五)深入推进法治质监建设。大力推进依法行政,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完善质监法律、法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进一步细化工作;继续深入开展“阳光执法、开门审案”活动,全面推行说理式行政执法文书。进一步加大政务公开力度,积极落实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规定。

(十六)深入推进科技质监建设

1、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重视科技人才梯队培养建设,加快基层局、技术机构人才队伍提升发展。大力组织岗位培训,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科技素养和实践技能水平。

2、大力推进科技兴检。着眼安全监管、产业发展需要,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实用新技术和检测难题。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工作监督指导,抓好重大科研项目落实,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

3、规范检验检测技术法规行为。狠抓检验检测质量提升,强化资质认定实验室监管,指导企业自建实验室的业务管理,提高检验检测质量,确保数据科学准确。

4、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强化现有业务平台、系统的数据整合应用,为全系统加强质量安全监管、提升服务功能、推行阳光政务、强化权力监控、科学实施考核提供更好的保障支持。

(十七)深入推进和谐质监建设

1、加强党的建设。认真贯彻上级党委部署,切实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各项工作。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强化科学理论武装。继续深化“创先争优”活动,开展新一轮的承诺履诺活动。

2、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培训学习工作力度,不断提升干部队伍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

3、加强党风廉政和效能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进一步推进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加强监督制约,强化制度执行,推动反腐倡廉工作不断深入。积极参与、深化落实效能建设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内部管理,创新外部监督。

4、加强质监文化建设。扎实开展新一轮文明机关、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深入推进理念文化、环境文化、廉政文化、制度文化、创新文化建设,探索建设具有质监特色的核心价值体系。

第七篇

一、以服务“全面转型、加速崛起”为出发点,加快质监技术机构能力建设,努力打造一批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1、加快国家质检中心建设步伐。组织芜湖汽车零部件、省质检院建筑节能产品、石化产品中心申报总局验收并正式开展工作。指导并督促马鞍山钢铁及制品、省计量院气体流量仪表中心、城市能源计量中心加快建设步伐,完成筹建任务并争取总局验收。加强与总局的汇报和协调,力争合肥家电等1-2个中心获准筹建;指导蚌埠特种玻璃、滁州电子元器件、桐城高分子材料、宣城文化用品、巢湖特种电缆等中心做好筹建前期相关工作。

2、完善省级质检中心规划管理。围绕我省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建设,完善省级质检中心的规划布局。对省级质检中心实行“动态管理”,并探索建立省级质检中心退出机制。积极稳妥推进省级质检中心的批筹工作,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的沟通协调,支持基层局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2014年拟批准筹建5-6个省级质检中心。

3、提升质监技术机构能力水平。按照“能力过硬、特色突出、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的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思路,贯彻总局《质检系统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建设基本要求(试行)》,认真组织实施《省质监系统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指导督促系统内各级技术机构强化能力建设,努力完成2014年的建设任务。做好技术改造技术装备项目的申报立项、合同备案、经费管理等工作,2014年重点组织开展项目的检查验收,并建立我省质监系统技术改造技术装备项目档案。

二、以省级技术机构为引领,加大质监科研工作力度,尽快形成一批科技成果

4、完成好总局及省局重要科研项目。认真梳理国家科技支撑、公益行业等重要科研项目,重点督促接近到期或超期仍未完成项目,制定加快研究和验收工作计划。组织全省系统内科技项目申报、评审、立项工作;组织推荐系统内技术机构申报总局、省等部门科技项目立项。开展“科技兴检”奖评审工作。

5、探索系统内外科技合作方式。努力推进有技术优势的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交流与合作,积极研究、引进实用性、带动性检测技术。各地质监局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需求,发挥质监科技资源专业优势,继续加大与各相关部门和单位的产、学、研合作,积极争取将质监发展及科研工作纳入地方科技规划。努力通过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取得一批科研成果。

三、以省“四院一局”为核心,深化技术机构改革,加快联盟组建步伐

6、强力推进“四联盟一体系”融合步伐。四大联盟改革深化的大框架已经确立,相关配套措施也已出台,今年要全力推进技术机构联盟深度改革,形成“两垂直、两紧密”体制框架,推进省、市、县技术机构之间、系统内外技术机构之间的联合,鼓励以多种形式进行自愿重组,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以全系统“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为重点,加强质监事业重大课题研究,提高规划的前瞻性、指导性、操作性

7、科学制订“十二五”发展规划。立足长远,对影响质监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课题开展专题调研,明确“十二五”质监事业发展目标,确立质监事业下一轮发展基本框架,完成全省质监系统“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

8、分解落实“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任务。认真贯彻“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将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分解到各相关部门单位。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评估检查,对主要目标实施跟踪分析,对规划的约束性指标、主要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和重大项目的建设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五、以大质检文化建设为指导,促进质监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培养一支高水平质监科技人才队伍

9、积极培养高水平质监科技领军人才。着力营造科学民主、严谨求实、开放包容的科技氛围,激励科技人员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推动质监科技人才良性发展。进一步发挥省级院所人才培养优势,积极推动制定具体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加大为市县培养人才的力度。创新领军人才培养方式,配合有关部门提出高端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积极为质监系统培养领军人才开辟新途径。

六、以基层局和基层技术机构为工作重心,强化质监工作体系建设,夯实质监工作基础

10、研究出台“十二五”全系统基层局建设实施意见。科学研究制定基层局分类建设标准,明确基层局建设目标,完善政策保障措施,开展基层局能力达标活动,建立“十二五”基层局建设考核评价机制,着力解决基层局基础设施、技术手段、执法装备和人员配备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基层局硬件设施和工作能力与履职要求相适应、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11、开展基层技术机构能力培训服务活动。组织省局直属技术机构及相关单位面向基层开展计量、标准、质检、食品、特种设备检测等方面的检测技术培训、仪器设备使用培训及现场检测能力比对等活动,着力提升基层局服务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的技术能力。

七、以特色优质产品为载体,加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力度,推动特色产业健康发展

12、深入开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完成亳白芍、临水酒等2个地理标志产品申报工作。开展地理标志产品监督检查,规范地理标志使用行为。建立健全地理标志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宣传和培训,提高全社会对地理标志保护工作的认识水平,普及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和相关知识。

八、以落实科技兴检责任为前提,完善科技体制机制,营造激励创新的制度环境

13、加强质监科技工作体系建设。抓住机构改革即将完成,科技工作“三定”的有利时机,争取配齐配强科技管理人员,完善科技工作规章制度,理顺科技工作关系,力争形成“目标明确、权责分明、协调一致、运转有效”的科技工作体系。提高科技管理人员工作能力,规范科技工作行为,举办科技管理人员专题培训班,形成专门的质检科技管理人才。

14、抓好科技规划贯彻落实。认真抓好科技规划的制定、完善和落实。加强与总局、地方有关部门的沟通,力争在技术机构建设项目、科学研究任务、发展经费投入、优惠政策等方面获得支持。

18、推进我市特种设备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以《纲要》的实施为契机,以提高特种设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大力实施质量可靠性提升工程,全面提升我市特种设备装备制造业质量水平。着力支持节能产品的推广应用,支持高端装备和新能源配套特种设备制造业发展,推动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植,振兴我市特种设备制造业,扩大特种设备制造业的影响力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19、加强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工作。结合实际研究建立企业为主体、政府为主导、市场有效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特种设备节能工作长效机制。开展锅炉等特种设备能效测试评价,强力推进以锅炉为重点的特种设备节能减排工作,对新装的锅炉严格实施能耗审查,加强锅炉水处理工作,适时开展锅炉水处理工作检查;加强市级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测试机构技术能力建设;加大对特种设备节能技术的推广和节能新产品的宣传力度。

20、服务重点工程建设。对重点工程项目继续实施“三个提前”,即提前介入、提前告知、提前宣传,确保重点工程特种设备合法依规安全使用。

21、开展送法律法规和特种设备管理要求进企业活动。把法律法规、特种设备的管理要求和法律责任,书面或电子版的方式送到企业管理者手中。要根据企业的性质和特种设备的种类将送达事项列出清单,由企业负责人签收并存档。

22、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加强安全监察和检验检测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政风行风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责任制,杜绝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