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情民隐应常通

时间:2022-07-03 03:07:00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人们颇为熟悉的清代诗人郑板桥在山东潍县当知县时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一个封建官吏能够如此体察民间疾苦,实属难能可贵。这也揭示了一个道理:为政者应当以百姓为念,善察政之情,常思民之忧,莫忘己之责。

在我国,各级领导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与人民群众的心应该是息息相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谢觉哉曾说,新社会“官”从民出,应与民通。他曾在日记里赋诗抒怀:“政情民隐应常通,咫尺间如隔一城。安得浮云都扫尽,长安虽远若门庭。”谢老在这里要求常通的“民隐”,指的就是群众的疾苦、情绪、要求、愿望以及批评、建议等等。“民隐”既是制定政策的依据,也是检验政策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和群众愿望的标尺,不可不下功夫加以体察,以求“常通”。不然的话,就可能造成党群之间、干群之间的隔阂,不利于正确地开展工作和实施领导。由此可以看出谢老其思之深、其虑之远。

“政情民隐应常通”,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一方面,应当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决策部署、施政情况等及时地告诉群众,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另一方面,应当注重调查研究,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以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这个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贯彻我们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过程。政情民隐的渠道畅通了,我们的各项工作就能够更加顺民意、得民心,从而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近年来,我们党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群众利益无小事”,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对沟通“政情民隐”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方面,各级党委和政府做了大量工作。不少地方建立的协商对话机制、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开通的监督电话、举报电话、便民热线、服务热线,设立的来访接待日等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毋庸讳言,要在体察“民隐”方面做到如谢老所说的“浮云都扫尽”,也非一日之功。时下,有的党员干部淡忘了党的根本宗旨,丢掉了党的优良作风,在体察“民隐”方面迟钝、冷漠、怠惰,对群众的疾苦、情绪、愿望或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无动于衷;或者总是口念“难”经,“研究研究越研越久,商量商量越商越凉”,把易办之事拖成难办之事;或者虚应故事、哗众取宠,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凡此种种,不但不能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反而给群众带来麻烦和负担,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大局。

政通人和百业兴。个别干部身上表现出来的上述问题,就如同阻隔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浮云”,要实现政情民隐的常通,就必须把这些“浮云”扫尽。扫除“浮云”,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真正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同时,应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和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权力运行监督机制、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等,使各级领导干部能感到肩上有责任、身上有压力,从而自觉地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躬身体察“民隐”,竭诚为民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