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宇--碧血忠魂耀千秋

时间:2022-12-04 03:43:00

杨靖宇(1905-1940),原姓马,名尚德,又名顺清,字骥生。杨靖宇、张贯一、乃超等名字,都是他在东北工作期间使用的化名或笔名。

1905年2月13日,杨靖宇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一个农民家庭,他5岁丧父,7岁时,依靠叔父的帮助,入本村私塾,13岁时,考入确山县第一高小,1923年秋,考入开封纺织工业学校。杨靖宇积极参加了“五.四”爱国运动和“五卅”反帝爱国运动,1926年夏,他由张耀昶、姚建宇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6年深冬,杨靖宇受党组织派遣,回家乡确山从事农民运动,配合北伐军的胜利进军。在中共驻马店特别支部的领导下,杨靖宇发动农村组织农民协会、筹建农民武装,并亲自担任了县农民协会会长。1927年4月,确山农民举行暴动,占领县城,在武汉国民政府的支持下,组织了临时维持治安委员会接管政权,杨靖宇为委员。在斗争实践中,杨靖宇进一步成长,1927年5月5日,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7月初,确山地主武装卷土重来。为保存革命力量,杨靖宇率农民撤出县城,深入农村坚持革命斗争。1927年10月27日杨靖宇领导农军在刘店举行秋收暴动,消灭了当地的反动民团。暴动胜利后,正式建立了确山农民革命军(后改名为豫南工农红军游击大队),杨靖宇任总指挥。这支游击队是鄂豫皖工农红军的先驱部队之一。

12月,杨靖宇在战斗中受伤,离开部队。第二年春天,党调他到开封、洛阳从事地下工作,其间三次被捕。年底,组织派他去上海党中央学习。1929年春,党调他去东北工作,中共满洲省委任命他为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

杨靖宇接受任务后,改名张贯一,立即深入抚顺煤矿,在工人中进行宣传教育和组织工会,没多久,就成功地组织了一次罢工,并取得了胜利。

抚顺工人运动的迅速发展,引起了日本特务的注意。8月下旬,抚顺党组织遭到破坏,杨靖宇被捕。敌人严刑拷打,一连折磨他五、六个昼夜,但杨靖宇冷静、沉着地应付敌人的各种伎俩,始终没有泄漏党的组织机密。10月,杨靖宇由日本警察引渡给东北军阀当局,被叛徒刑一年半。

1931年春,杨靖宇刑满释放,但出狱的第三天,又被捕入狱。直到“九.一八”事变之后,党组织用两千元钱买通日本法官,才把他和其他同志一起从监狱里营救出来。

杨靖宇曾对人说,他上过两个大学,一个是“社会大学”,一个是“监狱大学”。在四年多的白区工作中,五次被捕坐牢,使杨靖宇经受了严峻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锻炼和考验,从而在政治上更加成熟,更加坚强起来。

杨靖宇出狱后,满洲省委派他担任东北反日总会的领导工作,后来又调任中共哈尔滨道外区委书记,中共哈尔滨市委成立后,他是第一任市委书记,同时又是省委委员。经过杨靖宇的努力,哈尔滨党组织逐渐发展起来,他们团结广大群众,开展了大量的各种形式的抗日斗争活动。

1932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东北各种抗日武装风起云涌。4月,杨靖宇满洲省委军委书记,主持军委工作。11月,他以省委代表身份,赴南满各地巡视。当时,我党在东北最早创建的抗日武装之一盘石游击队正处于动荡与涣散的状况之中。杨靖宇到来后,作了大量的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盘石游击队终于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盘石党和地方群众工作面貌也焕然一新。杨靖宇的正确领导和辛勤努力,为在南满地区进一步联合各种抗日武装力量,发展抗日游击战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杨靖宇在盘石指导工作期间,受到盘石游击队干部战士的衷心拥护和爱戴。盘石中心县委正式请求调杨靖宇到盘石领导工作,得到了省委的批准。1933年8月,杨靖宇在盘石玻璃河套召开南满游击区和游击队代表会议,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反日统一战线的指示。会后,在“九.一八”两周年纪念日那天,以南满游击队、海龙游击队为基础,成立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全师三百余人,杨靖宇任师长(又称司令)兼政治委员。一年后,正式成立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杨靖宇任军长兼政治委员。

与此同时,杨靖宇积极开展对各种自发抗日武装的联合工作,人民革命军在实际斗争中给予他们以极大的支援,赢得了他们的信任。

1934年春,南满地区抗日武装大联合的局面已经形成,4月1日,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和其他十六支抗日队伍的领导人举行联合会议,杨靖宇代表满洲省委讲话,阐明了党的抗日主张,各抗日军首领纷纷表示,愿意跟着共产党抗日到底。会上一致通过了以《东北人民革命军斗争纲领》为共同纲领,还通过了联合作战条例,成立了南满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杨靖宇选为总指挥。

在杨靖宇的指挥下,第一军的游击活动区域扩展到二十多个县的范围,在此基础上,逐步在各县山区农村建立起小块抗日游击根据地,在根据地里,除普遍建立起农会、自卫队、妇女会、儿童团等组织外,并着手建立区、县和南满特区的人民革命政权。各县党组织也相继建立起来。1934年1月,在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杨靖宇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执行委员。

将近两年的时间里,杨靖宇指挥一军不断与为日本帝国主义卖命、残害百姓无恶不作的邵本良伪军作战。杨靖宇与邵本良斗智斗勇,不断歼灭其有生力量。1936年,日本关东军南满司令三木少将亲自指挥对一军的“大讨伐”,杨靖宇采取走和拖的办法与敌人周旋,伺机还击。6月,在本溪赛马集山区,杨靖宇亲自部署和指挥,将邵本良的一个主力团和一个炮兵中队装进“口袋”,并且全部歼灭。日本顾问被击毙,邵本良受伤逃走,至此,邵本良这一反动势力被彻底铲除。

1936年“一.二八”纪念日,东北抗日联军正式宣告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6月抗联第一、二军合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杨靖宇为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一路军下辖两个军,每军辖三个师,基本队伍六七千人,另有接受指挥的其它抗日武装约万人。杨靖宇亲自创作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

为了同关内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打通联系,互相配合作战,第一路军主力西征。1936年和1937年,杨靖宇指挥部队冲破了敌人的重重封锁,西征取得辉煌战果,但终因离开根据地,长途行军,作战不利,未能渡过辽河。部队只好返回原游击区。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扰乱敌人后方,牵制东北敌军、支援关内抗战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的中心任务。杨靖宇率部队积极主动地在南满和东满地区打击日本侵略者。日伪为掠夺通化地区资源,镇压第一路军和朝鲜人民的抗日斗争,修筑从通化到集安的铁路。1938年3月,杨靖宇率部出敌不意地袭击通集线老岭隧道,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为此,敌人专门调伪蒙军索旅到集安,专门对付杨靖宇。第一路军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先后消灭了索旅的两个团。

1938午10月,武汉失守,全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东北敌后斗争的形势严峻起来。日伪为了消除心腹之患,加紧讨伐抗日联军,杨靖宇领导的第一路军,是日伪“讨伐”的重点。

1938年秋,在叛变投敌的原第一军第一师师长程斌的配合下,日军司令三木亲自指挥调动两万多兵力,把杨靖宇部队包围在临江岔沟,企图一举歼灭。杨靖宇沉着冷静,带领部队乘天黑突围,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临江突围虽然成功了,但第一路军的困难处境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在敌人的残酷进攻下,南满抗日游击根据地全部被破坏,这年冬天,杨靖宇率第一路军一部一千四百多人,进入长白山密林。

在深山老林之中,抗联战士缺衣少食,挨冻受饿,但仍顽强地与敌人作战。杨靖宇严于律己,与广大战士同甘共苦。日伪许以高官厚禄,向他诱降。杨靖宇表示,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为民族解放忠贞不二,决不动摇。

1939午11月,在江县境,杨靖宇率领的司令部直属部队七百余人被敌人重兵包围,一场血战之后,部队失散。杨靖宇身着破旧的棉衣,顶风雷冒严寒,四处奔走,又逐渐集合起四百多人的队伍,为了粉碎敌人“聚而歼之”的阴谋。

杨靖宇把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游击,自己身边只带了五、六十人的小部队。由于叛徒的出卖,杨靖宇的这支小部队又陷入敌人的层层包围之中,被迫与敌人大部队一次又一次地交战,剩下来的同志越来越少。杨靖宇感到情况越来越严重,他让警卫员黄生发带领伤员转移,自己身边只留下两名。不久这两名战士也牺牲了。

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只身一人来到蒙江县保安村附近的三道崴子。在这里他碰见几个打柴人,便同他们攀谈起来,向他们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并拿出钱请他们帮助买些粮食、衣服和棉鞋。一个打柴人劝他向伪满投降,他回答说:“我有我的信念,我不能投降。”打柴人答应帮助杨靖宇,但他们当中有一个是伪排长,回村后即向敌人告密。不大一会,敌人“讨伐队”开来把杨靖宇包围了。敌人劝他投降,可杨靖宇理都不理,只管用手枪向敌人射击,交战持续二十分钟,杨靖宇左腕中弹,但他继续用右边的手枪应战,这时一颗子弹飞来击中他的胸部。杨靖宇为中华民族壮烈地牺牲了,年仅三十五岁。

日本侵略者无法理解杨靖宇被围困在冰天雪地之中,食粮完全断绝,究竟靠什么力量支配他顽强战斗。他们剖开了杨靖宇的遗体,看到在他胃里只有野草、树皮和棉絮。

解放后,党和政府重新安葬了杨靖宇烈士,并在古林通化建靖宇陵园,供后人缅怀。1950年举行了杨靖宇烈士公祭大会,、、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送了花圈,表达了他们对杨靖宇烈士的崇敬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