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编研与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时间:2022-09-28 09:21:29

校史编研与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摘要]立德树人是目前高校育人工作的总体要求,具有独特性的高校校史在传承文化、引领思想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本文就校史编研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间的关系,以西南医科大学为例,探讨了校史编研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价值,并就如何丰富校史编研成果,拓宽校史传播渠道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校史编研;文化育人

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不平凡的发展史。高校的校史不仅是一所大学发展轨迹的历史记录,更承担了为学校积累档案文化财富、维护历史真实面貌的重任,是高校发展过程中教学、科研、育人、社会服务全方位功能的综合展现。深挖校史资源,开展专题式教育,提升爱校情怀,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因此,校史编研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密不可分的,都旨在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爱国情怀和爱校情怀的有机统一。近三十年来,从文化层面探讨校史的育人功能是高校校史研究的大热领域,诸多学者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入学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方面入手,探讨校史文化的育人功能。在校史载体方面,不仅有研究校史馆、档案馆等校史“硬载体”的论著,也有研究校史课程、办学特色等校史文化相关载体的论著出现。总的来说,校史研究呈现出软、硬载体兼顾,多元化协同发展的趋势。在高校历史沿革和校史个案方面,我国高校以个案为主的校史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原“985”“211”高校,像四川大学就启动了“四川大学校史文化工程”,著有《川大记忆:校史文献选辑》等系列校史著作。天津大学近年来也编辑出版了《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资料选编》等校史论著。在省属高校中,对校史文化研究的重视度就相对较少,这也是因为省属高校普遍建校时间相对较短,学校定位、生源和毕业去向相对简单的原因,先天的不足增加了以个案为主研究校史文化的难度。不过,这也说明了在众多的省属高校中,结合本校特色,深挖校史文化,其实大有可为。2021年9月,西南医科大学迎来了七十周年华诞。由于历史、政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仅通过学校档案馆的馆藏材料记录,并不能完整、全面的记录学校的发展。只有通过校史编研,深挖校史资源,丰富编研成果,才能全面记录学校历史,拓宽文化育人阵地,凸显校史存史资政、教化育人的作用。

一、校史编研的价值

校史无处不在,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记录和见证了学校的发展,是可以信手拈来、独一无二的文化宝藏。校史编研的价值,就在于“向今人呈现历史真实的可能性。”因此,挖掘校史故事、提炼文化精神、传承先贤文化将使校史在学校推进立德树人,文化育人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如何将丰富校史编研的成果,传承校园文化与教化育人,引领学生思想相结合,就显得十分必要,也是符合了时代背景的。医学院校的校史编研就更特殊性,不仅有鲜明的医学特色,还富含了相当的人文气息。笔者所在的西南医科大学是一所以医学为主,近医非医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医科大学,在发展过程中曾经涌现出了一批医术精湛、品德高尚、为人师表的名医和名师,这些杰出人物丰富的人生阅历、艰苦创业的历史、对病人无微不至的关怀,是很容易被广大学子接受,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化功能的。在讲述这些杰出校友故事时,通常会围绕着医学生、医护人员和患者等身份展开,落脚于“人”和“生命”之上。这既与学校的建校宗旨相符,又契合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关于教育对象的要求,“对象是人,是广大人民群众。”由此可见,医学院校的校史编研和思政工作二者是能够有机结合在一起的,都有明显的人文情怀,都着力于引导人、教育人和激励人。

二、充分发挥医学院校校史编研的作用

编研,是编写与研究二者的结合,是在整合原始材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加工处理,使其转化为动态的、可供利用的信息资源。以往大多数的校史,都是按照编年体或者纪传体的体例书写,形成了形式多样的文本材料,比如定期汇编大事记、年鉴和教学成果,出版学校历任领导、知名专家、杰出校友的人物志,这使得编研成果呈现出系统性、计划性和针对性,能有效传承校园文化。不过,这种文本材料在表现形式上还略显单一,在育人的力度和深度方面稍显不足。像四川大学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力求校史编研成果的多样性,已出版了《校歌中的四川大学》,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校歌进行了收集、整理,挖掘了校歌中的文化和精神,彰显了学校的文脉传承。这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新思路,不同形式的校史编研成果,可以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校史、感知校史,从中提取适用于个人思想政治素质提升的有利因素,更能增加学生爱校荣校的归属感。具体到医学院校,医学院校以医疗服务于社会,保障地方群众的生命安全。医学院校的校史编研工作,通常会记录学校或者附属医院的部分老领导和老专家,他们扎根基层,为基层人民的医疗卫生事业做贡献的故事,不仅是历史的佐证、学校发展历程的真实再现,更是一座城市的记忆,一个时代的缩影,也是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的鲜活素材。故而,基于地域文化特色,利用校史编研成果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以下三种作用:其一,指明方向。这就要求医学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有理想信念教育,能帮助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又要有医德教育,利用校史资源,多维度、多视角讲述校史中的人和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爱校情怀。其三,明确行为。医学院校的校史编研可以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开展深挖校史素材的活动,走访地方政府、相关企事业单位等机构,着眼于从不同角度观察学校的发展轨迹,讲述与档案馆馆藏材料不同角度的历史故事。通过讲述这些历史故事,加深学生对职业的认可度和对家国的认同感。

三、拓宽传播渠道,推进文化育人

校史编研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立德树人,文化育人。通过校史编研,学校的文化精神也能得以传承。在过去,校史编研的成果大多仅在校园内传播,甚至只是在少数教师手中流传,利用率低。当然,这也是和校史编研成果无法面向市场公开出版的特殊性有关。因此,为达到校史编研和文化育人的双赢局面,就需要在传播渠道、传播媒介上进行创新。在此以笔者所在单位———西南医科大学为例。作为一所以医学为主的专业型院校,学校近年来在提高校史编研利用上也进行了多种尝试,不单是“逢十”之年对会过往十年的办学经验进行总结和回顾,还结合了学校的“三全育人”工作、网上校史馆建设、“五馆合一”的场馆教育等多种形式,推进校史编研成果在学校的传播效率。

(一)组建校园文化宣讲团,讲述师生口中的校史

目前,我校正在打造“五馆合一”的文化育人阵地,即以校史馆、西医文化博物馆·附属医院院史馆、中医文化博物馆·附属中医医院院史馆、江山平远堂、人体生命科学馆的场馆建设为重点,面向全校各二级院系、各职能部门,招募师生,组建校园文化宣讲团,成立校史研究会,通过校史征文大赛、校史知识竞猜等活动,让更多的师生都能知校史、爱医大,让校园文化真正融入师生的生活中。

(二)立足场馆建设,做好新生爱校教育

目前,学校已获批为四川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以“五馆”为抓手,立足于“五馆”不同的特色,将各具特色的内容压缩在一定的空间中供学生集中学习和感受。在这种特定场馆中的浸入式学习,能使学生更主动、直观地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校史知识,这种组织学生参观展览馆的方式,是目前最直接的校史教育模式。其中,笔者所在的档案馆,以学校七十周年华诞为契机,对所负责的校史馆进行了提升完善改建,对展厅内多个板块的内容进行调整设计,增加了增加建校元老手写教材、学校首台教学幻灯机等珍贵档案的展出,为师生带来新的参观空间和视觉体验,真实感受到学校的发展变化,增强他们的爱校荣校意识。

(三)专题展览,见证学校的发展

见证学校发展的不仅只有文字材料,还有诸多声像、实物档案。这些珍贵的老照片、老物件,都是见证学校发展的“活化石”。作为守护学校历史的“兰台人”,立足于学校本身的发展,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校园文化等方面作一新老照片对比展出,清晰、直观地感受到学校的巨变,更能起到感染人、振奋人、教育人的宣传教育效果。

(四)融合智慧校园建设,全面推进校史学习信息化

智慧校园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校园管理模式,能融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于一体。在智慧校园模式下,依托于固定场所,通过“文字+图片”传播校史的方式也在逐渐改变,校史教育的传播进入了信息化阶段。其一,开通档案馆官方微信公众号,开设“西南医大记忆”专栏,讲述校史中的人和事,追忆过往的红色岁月与印记。其二,线上展厅建设。以实体馆为基础,利用三维数字技术、虚拟展览等手段,打造校史馆线上展厅专栏,挂靠档案馆微信公众号,引导校友及广大社会人士参观、学习,感受学校的传承及变化。上线仅三天,访问流量已突破2万多人次。其三,打造新生入学的“校史空中课堂”。校史馆线上展厅的二维码将随同印制于新生录取通知书上。通过二维码扫描,进入校史馆线上展厅参观,便于及时开展校史传播工作,有利于调动受众获取信息的自主性和参与性,从而有效增强校史传播的力度。

四、丰富校史编研途径,拓宽立德树人的途径

开展校史教育,提升爱校情怀,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但传统的教师讲授、学习记笔记的形式,又将校史教育置于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一个可有可无的地位。因此,改变校史教育的形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考试分数”为“学习体验”,就成为一种趋势。笔者所在的西南医科大学档案馆也在不断探索,开发新的校史资源,配合学校创新协同育人模式,构建具有西南医大特色的红色文化育人体系。其一,增加互动环节,设置校史闯关小游戏。未来,将依托于校史馆线上展厅,增加互动环节,设计符合青年大学生审美的闯关小游戏,吸引参观者边玩边学。其二,编撰一个红色宣讲故事。现阶段,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不再局限于理论教学。将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结合,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美育功能,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点之一。基于此,编撰一个拟人化的校史故事,打造富含医大血脉的“开学第一课”,将有利于讲好医大故事,传承医大文化。其三,档案资源的持续开发。馆藏的校史档案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不能推陈出新,就容易使受众产生审美疲劳。未来,借助于智慧校园建设的契机,关注于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方式,开发档案中的校史资源,为校史编研提供“活态性”材料。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不平凡的发展史,都是独一无二的宝藏。作为高校档案工作者,应当借助时代优势,顺应信息化潮流,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记录学校历史,传承校园文化,实现存史资政和文化育人的共赢。

参考文献:

[1]杨奎松.读史求实:中国现代史读书札记[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

[2]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

[3]李雪.试论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J].北方音乐,2019,(39)24:127-128.

作者:洪懿 卢红娟 单位:西南医科大学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