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气说美学思想分析

时间:2022-04-27 15:50:49

逸气说美学思想分析

摘要:中国文人山水画发展到元代,进入了巨大转折时期,写意画开始逐步占据画坛的主导地位。元代绘画以高逸为尚,画坛涌现出大量技艺高超的文人画家,倪瓒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提出的“逸气说”是元代绘画美学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在绘画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逸”作为一种审美范畴,反映了古代文人追求的胸次高旷、超凡脱俗的审美取向和精神境界,并对后世的绘画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倪瓒;逸气;审美内涵

倪瓒作为中国绘画史上著名的“元四家”之一,提出“写胸中逸气”“逸笔草草”“聊以自娱”的艺术观点。这些观点是元代绘画美学理论中独具精神意义的内容,同时也是对元代文人画的理论总结。倪瓒的绘画美学思想为明清时期的文人画乃至现代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倪瓒一生虽然没有画论著作传世,但他强调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等“逸格”美学思想,使元代文人不再以追求对客观物象的描绘为绘画的重点,而是通过这种“草草”的方式借助笔墨抒写性情,用清水淡墨寄托苦闷的心境。倪瓒常以简洁凝练的笔调,淡雅清新的墨色,营造出空疏萧瑟、天真幽淡的意境,他对“逸”的追求和在绘画上的独创精神被后世许多文人画家推崇。这里笔者主要解读其提出的“逸气说”艺术主张的审美内涵,以及促使倪瓒提出此观点的因素,进而深入思考“逸”对后世绘画产生的积极、深远的影响。

一、时代背景对倪瓒绘画美学思想形成的影响

元代统治者的政策导致社会矛盾较为尖锐,也对当时一向清高的文人画家产生了巨大的人格冲击,加上元代统治者长期废止科举,文人难以通过科举考试的选拔方式进入仕途为官,这就导致文人在当时的社会中处于下层,于是,向来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作人生理想的他们也就不再寄希望于政治。部分文人社会地位较低,命运坎坷,思想苦闷,迫于无奈转而投身于艺术,隐于山林之间,放情自然,通过绘画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从而表达自己超逸洒脱的思想情趣,抒发抑郁难舒的苦闷心境。再加上当时的绘画题材不再受统治者喜好的影响,为了突显绘画“聊以自娱”的艺术功能,自然滋生出的“闲逸”便成为文人画家创作的主题。元代画家特别强调绘画的超凡脱俗,他们对这种脱俗的理解充分表现在对“逸”的高度推崇上。如,倪瓒在《答张仲藻书》中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1]倪瓒在此提出的“逸笔草草”并非指潦草作画,从倪瓒的山水画作品看,他的笔墨功力深厚,能以简淡的笔墨对绘画对象进行高度概括。“逸笔”也并非指预先构思,而是以飘逸之笔在不经意间为之。这实际上是“重神轻形”的体现,倪瓒认为绘画中形的存在价值是彰显胸中的“逸气”。“神”的表现固然离不开形,但如果一味强调形,则是没有必要的。元代统治阶级采用的是较为宽松的文化政策,文学、艺术在前代的基础上获得了持续发展。在绘画领域,以“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成就最高。他们在师法五代、北宋传统山水画的基础上,还受到宋末元初画家赵孟頫提倡的“古意论”的深刻影响,他们以“复古”为口号,结合自己对自然的切身体验加以创新,抒写胸中的“逸气”,形成了不同的绘画风格和美学理论观点。倪瓒提出的“逸气说”与儒、道、禅思想有着深厚的渊源,他常常将此三家的思想融会贯通。“据于儒、依于老、逃于禅”[2]构成了倪瓒绘画美学思想的重要基础。倪瓒的“逸气说”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在少年时期有着远大的理想抱负,秉持儒家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但是受元朝政策的影响,他并未能在政治上施展其才华,所以他又转而崇尚道家避世的人生主张,试图摆脱尘世间一切世俗观念和名利的束缚。他游历于山林之中,以超然和洒脱的心态,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在绘画中表达避世归隐的人生理想。倪瓒还在思想上“逃于禅”,他将绘画作为情感的寄托和归宿,用简洁的艺术语言抒写胸中“高逸”的审美理想。这些经历为他绘画美学思想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逸气说”的审美内涵

对于“逸”的推崇,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第一个高峰,晚唐五代是重要的过渡时期,元代则到达了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至于什么是“逸”,《论语·微子》中这样说:“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3]在这里,“逸”表现的是对生活的态度,它超越了凡世尘俗,表现为一种不降志辱身的“高逸”和精神上的“超逸”。“逸”作为一种审美范畴,在元代成为一种审美理想,并在文人士大夫的思想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倪瓒是元代杰出的画家和绘画理论家,他的画惜墨如金,画面结构“疏而不简”“简而不少”,意味深长,耐人寻味,体现出元画“尚逸”的审美价值取向。何良俊曾说:“观云林此三言,其即所谓自然者耶?故曰聊以写胸中逸气耳。”[4]在他看来,倪瓒在画面上表现出的“逸气”来源于他胸中饱含的“逸气”,而绘画只作为一种抒发和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工具。倪瓒也在《题自画墨竹》中说:“以中每爱余画竹,余之竹聊写胸中逸气耳。”[5]在倪瓒看来,自己画竹的目的是表达心中的感受,抒写胸中压抑已久的“逸气”,即内心积蓄的感情、情绪,至于所画之物似与不似,都是不必在意的。在这里,他强调的是一种“自娱”的作画心境,“逸笔”只是画家用来表达“逸气”的工具,而表达“自娱”的心境、宣泄苦闷不快的情绪才是倪瓒绘画的真正目的。“逸”实际上是一种自然存在的状态,对“逸”的追求,万万不可停留在物象的表面,而要由表及里,深刻把握其内涵。倪瓒一生抒写“胸中逸气”的绘画作品有很多,在他的绘画作品中,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形似”,一味地追求“逸笔”,只是他更注重在表现画面时强调“逸笔”而已。如,倪瓒在《渔庄秋霁图》中运用简淡松秀的笔墨,描绘出近处陂陀树木、中段大片汪洋、远山伏卧的画面,令观者看罢顿觉清幽孤寂、十分荒凉,全图气象萧索,寄托了他凄苦、悲寥的心境。倪瓒晚年创作的作品《幽涧寒松图》,画面中的山石以干笔渴墨皴擦,即使是描绘树的枝干,他也会区分左右两侧的受光面和背光面,受光面多中锋用笔,背光面则用侧锋表现,若有若无,给人一种空疏美。观者从他的笔意中可以体会到一种平淡萧疏的感觉,这也正是他对生活的真实写照,体现了他淡泊超脱的艺术风格。倪瓒通过绘画排遣心中的情绪,他的画可以深入观者内心,使观者与画家产生共鸣。而他提出的“逸气说”美学思想也强调了画家内在意志的重要性。其中,就画家主体来说,倪瓒认为只有具备高雅品格的人才能更好地表现“逸”,这与画家自身的修养和心性是分不开的;就画家的创作历程而言,绘画作品并非预先构思好的,而是即兴发挥,不求形似,强调情感的自然流露。倪瓒的画作往往体现出一种超凡脱俗、雅逸的生活态度,其中凝聚着他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和高雅纯正的绘画格调。“逸品”画归根结底是对画家人品、胸怀、情感的反映。

三、“逸气说”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明清以来,文人画家多喜好“仿”,他们强调的“平淡天真”“超凡脱俗”“率意”等往往是从倪瓒那里引申而来的。倪瓒在元代文人墨客中享有较高的声誉,以至于后世的文人画家竞相模仿追捧。他们试图通过模仿倪瓒的作品体会元人的作画心境,然后以此抒写内心情感,达到表现自身审美理想的目的。但由于画家的时代背景和个人品性的不同,真正能学好的人并不多,一些画家往往达不到元代画家那种超脱凡尘、淡远的绘画意境。但是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元画的影响力,对明清文人画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倪瓒的绘画美学观点受到了明代董其昌的大力推崇,他曾经对倪瓒有过一段中肯的评价:“元之能者虽多,然禀承宋法,稍加萧散耳……独云林古淡天真,米颠后一人而已。”[6]28倪瓒作为“逸气说”的代表画家,勇于表达自我,以“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等绘画美学思想充分阐明了元代绘画的精神,同时也在宋画的基础上,将以山水为主题的文人写意画及其绘画美学理论观点推向了高峰。从他的绘画作品中,人们也可以明显感受到这一美学思想。像倪瓒这样内心苦闷、矛盾的文人画家虽然不受统治者的重视,但他们以高洁的胸襟反映了元代文人画家对艺术的创造精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绘画风格和美学思想。倪瓒的绘画风格和美学理论影响了许多明清时期的文人画家,也正是因为倪瓒的超凡脱俗,他的作品才体现出一种淡雅、宁静的境界,造就了元代独特的绘画风格,清代乾隆皇帝也赞:“元四大家,独云林格韵犹超,世称逸品。”[6]29倪瓒是一位个性独特的画家,他多才多艺,诗文书画风格淡雅质朴。他提出的“逸气说”绘画美学思想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至此,他在山水画艺术表现语言上也作出了新的突破,完成了绘画由“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的深刻转变,为元代文人画乃至中国传统山水画增添了夺目的光彩。倪瓒一生过着隐逸的生活,默默抒写心中的抑郁苦闷,他试图摆脱尘世间一切功名利禄的束缚,表面上他标榜清高、孤傲等品质,但实际上通过创作抒发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他在绘画作品中营造的平淡萧瑟的氛围,体现出他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内心深处强烈的主体意识,使他在元代成为品格独立的画家。宋元以后,这种“逸气”的艺术主张受到了很多文人画家的推崇,不仅直接影响了明清以后文人画的发展,而且在中国绘画美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熊真.倪瓒的绘画美学思想[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35-37.

[2]刘纲纪.倪瓒的美学思想[J].文艺研究,1993(6):116-131.

[3]张燕婴,译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283.

[4](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M].北京:中华书局,1959:265.

[5]颜敏,朱璇.倪瓒绘画美学之“逸气说”[J].现代交际,2010(6):62-63.

[6]杨国.试论倪瓒“聊以自娱”的绘画美学思想[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

作者:申小红 孙晓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