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境感在具象绘画的表现形式

时间:2022-04-27 15:43:39

梦境感在具象绘画的表现形式

摘要:梦境感是画面带给观者的一种感受,既真实又有悖于常规。以超现实主义为例,超现实主义绘画主张将现实与梦幻紧密结合,摆脱常规思维的限制,意在为观者打造一个独特的超现实世界,因而超现实主义作品大多具有梦境感。除了超现实主义绘画,还有许多作品同样具有梦境感。不同于抽象绘画的神秘,具象绘画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更加直观明了,能够让观者有迹可循。基于此,该文作者以某些画家给人以梦境感的具象作品为例,探索梦境感在具象绘画中的表现形式,学习画家如何创造梦境世界。

关键词:梦境感;具象;表现形式

一、梦境感释义

谈及梦境,容易使人联想到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以梦境(潜意识)理论为核心的精神分析学说,而文章中“梦境”的含义与之并不相同。梦境感是作品带给观者的感受,具有梦幻的意味。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中说道:“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1]绘画中的梦境正是这般实景与虚境兼容,给观者真实与不真实错乱交织的感受。换言之,将现实的所见所感进行超越正常的表现,使画面具有梦境感的效果,又有中国古典诗意美学“反常合道”的意味。也就是说,梦境感虽有悖于逻辑、超出预料,但又符合情理,既反常理又合乎艺术之道。

二、梦境感在具象绘画中的表达

1.梦境感与具象绘画具象绘画通过不同的方式再现现实,但再现的并非单纯的“应物象形”,而是带有画家的思维和哲学精神。“超以象外,得其环中”,鲜明的形象只被作为绘画的载体,画家认真观察客观世界,并使用特有的艺术形式让写实的形象再生,表达自己在视觉认知中对对象的认识与思考。这不仅是对真实的超越,而且是对绘画本质更为深刻的探索。具象绘画的再现性为画面提供了“实境”,画家特有的艺术形式及其思想、情感和哲学精神提供了“虚境”,“实”与“虚”相结合,构成了让绘画具备梦境感的条件。但是,并非具象绘画皆有梦境感,笔者认为,绘画要具有梦境感,主要取决于画家创作时采用的艺术表现形式。2.表现形式每位画家制造出的梦境效果皆有所不同:巴尔蒂斯创造的白日梦有一种时间的停滞感;凡·高的梦境是动态的;达利的梦幻世界是荒诞的;玛格丽特的梦境能给人带来惊喜;基里科的矛盾空间是无限神秘的。(1)木偶化的人物形象20世纪,卓越的具象绘画大师巴尔蒂斯的绘画作品总能让人感受到一种神秘性,尤其是他擅长的人物画:被处理成木偶般的人物形象是其对人物精神状态的表现,而不合理的人物动态在打破了观者的视觉和心理平衡的同时,也为画面制造了梦境效果。以巴尔蒂斯的《黄金岁月》为例,画面中的少女悠然地仰躺在沙发上照着手里的镜子,若有所思,右手下垂,双腿分开,仿佛沉浸在自己的白日梦里。画面右边有个小个子男人背对画面,在壁炉边烧火,火焰在熊熊燃烧,照亮了少女的身体。画面光源来自窗帘后面的窗户,但混乱的光源让整个画面十分诡异,更像是一个不真实的梦境。再者,画面中的少女给人提线木偶般的机械感,除了呆滞、冷漠的表情,她看似慵懒缱绻的姿势实则如提线木偶般被无形的线牵制着,没有任何缓冲,瞬间打破了她给人带来的自然舒展的观感。少女倾斜的姿态与沙发构成的三角构图也让人感受到画面的运动,沙发仿佛化成了小船,载着少女随波逐流,她垂下的手似乎轻轻触碰着水面,右脚随着船的移动感受着水波的轻柔。这种悠然自得使少女得以从纷繁复杂的世间挣脱出来,享受这种梦境带来的自由。倾斜的姿态带来的漂浮和上升的感觉,展现出少女对自由的向往和这个白日梦境。少女自然垂下的那只胳膊无形中给了她支撑身体的力,进一步增加了上升的意味,再由男子和壁炉形成的垂直线延伸为向上的运动,梦境随之散发到整个空间。巴尔蒂斯认为,现实中的每个人都可能像画中的少女被无形的东西摆弄、控制,这可能是孤独或是一种自我偶像情结。巴尔蒂斯通过这种向上延伸的构图产生的力量,引起观者对生命和希望的联想,这是巴尔蒂斯营造的白日梦,无奈却饱含希望。(2)律动的世界凡·高专注于描绘自然,喜用浓烈的色彩,他不仅描绘所见之物,而且运用明亮灵动的颜色和短促的笔触表达自身对所见之物的感受。不同于巴尔蒂斯定格般的画面,凡·高笔下的事物极具活力,除了画面强烈的对比色,其自由的运笔更是给人深刻的印象。“笔触能透露出画家创作时候的状态。所有的笃定,所有的迟疑,所有伟大以及所有的渺小,都尽在其中。”[2]凡·高的想象和敏感经由笔触,将其独特视角下的自然和世界再现于画布上,而《星月夜》正是这句话最生动的体现。凡·高将形态扭曲夸张,笔触遒劲浑厚、层次分明,平常之物皆被赋予了运动感。画面最前面的丝柏树,被扭曲的树干摇曳,如同火焰熊熊燃烧般颤动着向上无限蔓延,有向着星空疯长之势,像是连接着天与地的纽带;远处的天穹翻卷出旋涡的形态,如同海浪在翻腾,橘黄色的明亮光环围绕着星月旋转,所有的物体都被赋予了生命力,一个律动的世界就这样被创造出来。热烈的笔触组成的扭曲夸张的形象和明净的色彩,赋予整个画面既真实又梦幻的效果,使人恍如置身于梦境。笔触是画家个性的呈现,是其姿态、风格、语言的高度凝聚。凡·高曾在书信中写道:“笔触带来了顺序与和谐。”[3]细碎且律动的笔触形成的迂回曲折、动荡不安的线条是凡·高情绪表达的载体,亦是他晚年心态的“迹化”,他的作品的整个画面都浸透着生命力和运动感。(3)扭曲物质形态达利的超现实主义作品同样极具梦境感,其中,当属《记忆的永恒》最为经典。画面上,时钟像编织物一般自由地垂落,这些金属、玻璃等坚硬的物质好像刹那间失去了固有的物质属性,跳脱出其原有的形态。画家赋予了其人的情感,仿佛这些钟表承受不住时间的消耗,逐渐松垮下来,时间也仿佛因为钟表的失效而停止了一般。画面中间的一只奇怪的白色生物吐着舌头,耷拉在它背上的时钟好像暗示着它的生命也在此刻被定格。整幅画像极了一个梦境,梦里的细节都是真实的,但整体是虚幻的。画面呈现了一片海滩,远处的海、巨大的山石(当时达利居住的地方周围就有海滩和礁石)[4]以及画面左下角那个时钟上一粒粒散落的瓜子都非常真实,仿佛触手可及,然而整个画面却是不符合逻辑的:柔软得像煎饼的时钟、奇怪的白色生物、长在桌子上的树干都有些荒诞。达利将时钟的形态扭曲,使其不再是现实中人们熟知的时钟的样子,但又没有完全脱离时钟的视觉特征,给观者带来似是而非的错觉。达利曾表示自身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揭示的“个人梦境与幻觉”的影响,他在作品中记录了自己的潜意识和梦中的每一个意念。他通过扭曲时钟的形态制造了一个在现实中不会存在的场景——梦境世界。他在《达利的秘密生活》一书中解释:“机械从来就是我个人的仇敌;至于钟表,它们注定要消亡或根本不存在。”[5]扭曲的时钟既是定格永恒的瞬间,又用来喻示打破现实世界的秩序,窥见无垠的世界,时间与空间两个不同的维度交融,最终给画家和观者带来内心的解脱。(4)打破思维定式的自由联想超现实主义画家玛格丽特的作品有其独特的符号语言和常人难以理解的逻辑,真实的日常场景没有夸张变形,静谧是其作品给人的直观感受。但画面元素的组合打破了常规的思维定式,整个作品好像人在昏睡后刚醒来时在迷离的状态下产生的错觉,远景和近景剪贴般的结合更为画面增添了几分梦幻。在玛格丽特的一幅作品中,虚无缥缈的土地上,一片“叶子”以不合常理的姿态矗立着,但细看会发现,叶子精细的叶柄化作粗壮的树根,叶脉像树枝一样穿插交错,“树”与“叶”之间相似和相异的元素交替重组,组成了一个新的、不同寻常的物象。玛格丽特认为,物体与物体之间必定存在某种关联,不论是形的关联或是想法的关联,画家都可以在此基础上展开自由的联想和创作。画面中的“叶子”被光照射却没有投影,这正暗示着它本身的不合理,应是人为创造的。“叶子”上的残缺仿佛随着太阳的落下(时间的流逝)而被逐渐吞噬。正常情况下,树叶的掉落会伴随褪色、枯萎,即使飘落也会留下存在的痕迹。而画里巨大的“叶子”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残缺直至消失,不留一丝痕迹。这显然违背了自然规律,但也增强了作品的神秘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和感悟。这样的自由联想增加了观者与原本熟悉的对象间的距离感,不仅打破了观者的思维定式,而且超越了其视觉预期,画面因此变得梦幻起来,带给观者梦境感。(5)制造多元透视的矛盾空间基里科的风景画乍看是真实的景象,但观者仔细分析后会发现,画面的构图完全背离了透视原则[6]。基里科通过并置不同灭点的透视法营造出非现实的空间氛围,将构想之物附于平常事物之上,从而达到现实和虚幻交融的效果;在死寂的光线中,画面凝结了拱门、楼宇,在发掘中心位置的神秘性的同时,能够带给观者强烈的梦境感。在基里科的一幅作品中,作品的构图是用中心透视法绘制的,但画面下方的雕塑“躺”在一个立方体的底座上,这个底座是用等角透视法绘制的。两种相互冲突的空间系统使躺着的雕像看起来并不像一个有生命力的人体,而更像一个幽灵。由此,一个清晰可辨却不真实的梦境世界就在如此状态中被创造出来。等角透视和中心透视两种难以相容的空间系统被整合至一个无接缝的真实的整体中,从而制造出多元透视的矛盾空间,使整个幻境更具说服力。

三、梦境感表现形式及其意义总结

无论是巴尔蒂斯木偶化的人物形象、凡·高创造的律动世界、达利扭曲了形态的时钟,还是玛格丽特打破思维定式的自由联想、基里科制造的矛盾空间,这些表现形式虽然大不相同,但都为画面创造了梦境效果。画家以宇宙中的真实之物为对象,以个人特有的表现形式为载体,化实景为虚境,不仅创造了梦幻世界,而且使心灵和精神得以具象化。不同绘画语言和形式的碰撞会对画面的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但艺术应该是人对自然界现象的情感表达,是具有想象空间、层次和厚度的。画家借助丰富的表现形式挖掘内心的情感,思考和探索人的精神状态,表现生命的律动;作品只有融入了真情实感,才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文章通过分析能够使画面具有梦境效果的表现形式,探索隐藏在梦境感下看不见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宗白华.艺境[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2.

[2](美)罗伯特·亨利.艺术精神:一本给艺术爱好者的美学手札[M].孟宪平,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97.

[3]仲霞.梅洛-庞蒂绘画空间观微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25.

[4]唐九久,孟云飞.浅析萨尔瓦多·达利画面中梦境的建立方法[J].美与时代(中),2020(8):58-60.

[5](西)萨尔瓦多·达利.我的秘密生活:达利自传[M].陈训明,译.北京: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19.

[6](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孟沛欣,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240.

作者:姜松平 苏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