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直播现场突发性事件

时间:2022-12-09 03:34:00

透视直播现场突发性事件

[摘要]突发性事件现场直播体现着电视媒体新闻报道改革的力度,它是电视媒体综合实力的体现,也代表着电视媒体新闻报道的发展方向。对突发性事件的现场直播符合舆论与受众的知情权,使谣言止于真相;现场直播激活了舆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牵引受众对直播对象未知的发展过程产生关切和悬念;现场直播搭建了互通与传递信息的平台,信息公开透明。突发性事件的现场直播实现了信息传递的即时性和直接性,受众享有充分的完善的网络和相互交触的机制,因而需要有应变紧急情况处理问题的能力,需要有对灾难性事件报道的丰富经验、娴熟的操作技能和掌控能力。

[关键词]突发性事件;现场直播;央视

一、突发性事件现场直播体现电视新闻报道改革的力度

突发性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的事情(事件),它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危及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事件;其外延可以包括战争爆发。对突发性事件现场直播既是电视媒体的综合实力的彰显,又代表了电视新闻的发展方向。

(一)现场直播是电视媒体综合实力的体现

现场直播是最直接将当时发生事件传播到受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虽然2001年的报道央视反应迅速时效性与2003年伊拉克战争相同,但由于没有适量的报道规模和及时的现场报道,无法满足受众对事件持续信息的渴求,因而部分观众转向境外台,错失了良好的宣传时机。众的新闻报道方式,让受众者看到一个事件真实可信的过程,这种方式集中了所有电视媒体新闻业务并将其作用发挥到极致。从主持人、编导、摄像、专题片、演播室串词到节目形象包装,从视频、音频、通讯、传送、动力、微波、卫星线路再到光纤线路等等,所有环节都是现场直播的必要因素。由此可见,现场直播的实力,从表面看是电视媒体“人、力、财”的体现,实质上是其最终对新闻资源占有实力的全面体现。表1以央视一套《2003年伊拉克战争》和《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的报道规模比较为例。

伊拉克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方位多角度现场实时实地直播报道的战争,全世界各国的媒体均尽其所能进行最及时、最详尽的报道。中央电视台的《伊拉克战争直播报道》,无论是在报道推出的时效性、报道持续的规模、报道品质的提升、直播节目的现场感,还是在电视高技术的运用、组织运作的流畅等多个方面,超过了以往的国际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报道,史无前例地成为中国电视新闻史上的划时代的标志性事件。央视围绕这场战争的现场直播、新闻、专题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滚动递进式的报道,这是我国新闻媒体第一次迅捷及时、全程同步介入世界重大事件的报道,也是在信息全球化大背景下争夺话语权的有力出击。因此无论从电视新闻实践的角度看,还是从电视新闻理论研究的角度看,央视的这次战事报道,其深远的影响远远超过事件报道本身,央视以其权威核心媒体的地位,展示了其强大的实力。

因此,媒体界有这样的说法:“越战成就了CBS,1991年海湾战争为CNN塑就金身,半岛电视台因阿富汗战事全球闻名,9.11美国遭恐怖袭击成就了FoxNews和凤凰卫视,伊拉克战争直播为中央电视台挽回声誉,抗击‘非典’报道成就了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

(二)现场直播代表着电视新闻报道的发展方向

伴随ICT(信息与传播技术)时代的到来,媒体的革新带来了新闻传播理念的深刻变化。2003年2月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电视、报纸、广播、网络开展了一场激烈的争夺战,而在事件发生后不到10分钟,新浪短信头条新闻在国内通过“第五媒体”手机短信把这一重大新闻发送给了几十万手机用户。新媒体成为了电视媒体在新闻资源占有争夺的竞争对手之一,怎样促使电视媒体发挥自身的频道节目特性来满足受众对突发性事件持续信息的渴求成为了电视媒体亟待解决的问题。

电视在新闻报道加大直播分量的效应。当今世界电视新闻迅速发展,从美国的三大电视网、CNN到日本NHK、BBC、半岛电视台,都在重大新闻事件中展示了电视新闻报道的强大传播力。受其影响电视新闻报道开始回归新闻主体,电视观念更新和传播技术日趋成熟。CNN每天24小时直播世界各地新闻,整点时重播重点要闻,同时滚动播出新闻提要(或字幕),将新闻直播的功效发挥得淋漓尽致。如央视2009年的改版使新闻频道加大了对现场直播的分量,彰显了其电视媒体的特性。央视新闻频道直播突发性事件是新闻报道与突发性事件同步进行,是对突发性事件过程的记录,促使现在消息现在报道(NowNewsNow)的NNN运行模式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应:一是零时差的时效性,是真正意义的“新闻”;二是技术含量高,而且用事实说话;三是受众共鸣性强,“舆论动员力”空前而迅速扩张。把受众对突发性事件知情权扩展到电视媒体影响面的极限,这是电视媒体新闻报道的必然趋势。

二、对突发性事件的现场直播是符合舆论与受众需求的

在传媒格局深刻变化、人们获得信息渠道日益多样化的情况下,快节奏工作、学习、生产形式要求人们提高效率,及时了解最新信息,积极融人信息交流沟通之中,尤其在对突发性事件的知情欲望增强状态下,现场直播新闻报道顺应了信息时代受众对信息的渴求。

(一)现场直播实现了信息传递的即时性和直接性.受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使谣言止于真相

电视是可实现即时传真的媒介,最能充分体现电视“现在时态”特征的方式就是现场直播。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全国电视媒体系统相继进行的现场直播报道,开辟了有实质性意义的同步直播之路。央视在“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特别节目运用现场直播这一手段,在第一时间及时、迅速、精确地传递来自各方的信息,满足受众在灾难面前对信息的渴求,充分地满足了受众知情权的欲望。

传播学理论认为,人们在接受信息传播时,其信任程度与传播层次成反比。信息转述层次越多,信息损失或变形越严重,可信性也越差;传递层次越少,动态可靠强,可信性也就越高。如央视在“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特别节目中,现场直播的传播优势体现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直达受众,无需转述,避免了多层次传播造成的信息损耗。在突发性事件特别是对灾难报道中,受众容易产生被别人隐瞒了什么的心理感觉,都渴望在第一时间拥有对信息的了解。“抗震救灾,众志成城”节目中,现场直播用镜头将震后的四川“原生态”的呈现出来,展示的是汶川地震现场的真实原貌,减去了中间的转述层次和取舍加工,信息损失和变形少,既全面满足了受众了解震区最新情况的需求,又使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大大增强,同时社会上的谣言在真相面前也失去了存在的空间。

(二)现场直播激活了舆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牵引受众对直播对象未知的发展过程的关切和悬念

现场直播突发性事件已经成为彰显电视媒体特质和优势的信息表达方式,与其他现场直播节目更注重记者和主持人的悬念设置不同的是,突发性灾难事件的电视现场直播中,过程——或者说是李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每时每刻都牵动者受众的心。灾难性事件的本身就具有受众最想了解、体验“身临其境”的悬念。灾难性事件现场直播中不确定性的变化,以及变化所形成的节奏、变化所包含的信息、变化所具有的张力、变化所带来的感受都将极具诱惑力,充满着悬念与冲击。如发生在美国震撼全球的“9.11”恐怖事件,全球有几亿观众通过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看到了纽约世贸中心号称“双子星座”的两座大厦先后倒塌,瞠目结舌的人们就是以证实了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巨大震撼力。又如“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特别节目中,记者跟随救援人员寻找废墟下被埋的人,现场直播与事件发生发展同步,没有人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受众的注意力被现场直播的电视镜头吸引和控制着,唤起了受众的悬念,这些都不断地考验着每一位受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在现场直播的镜头下,当我们看到郎铮向救援人员敬礼的时候,顷刻之间激动的泪水涌出来如同我们亲临现场一样。那种亲临感带来的感染力和冲击力,让受众置身于救灾现场,同时也对现场直播对象那未如命运的发展过程产生了极大的关切。

电视是提供“身临其境”感的媒体。在“5·12”汶川、“4.14”玉树地震等突发性事件现场直播中,现场直播伴随着新闻事实的发展过程向受众即时的展示,最大限度地排除了歪曲事件真相的可能,使受众身临其境般地目击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引领社会舆论正确方向,使全国13亿多人树立了众志成城、团结一致抗震救灾的信心。

(三)现场直播搭建了互通与传递的平台,突发性事件信息公开透明

传媒是社会公器,具有监测社会环境的功能。现场直播作为集中体现电视魅力、无线广播优势的传播手段,以其快速、及时的报道,真实的现场展示,浓烈的情绪感染,公开透明的信息,迅速地奉献给受众并对全社会进行动员,凝聚整个社会的共识。更重要的是,电视现场直播信息不仅仅告诉观众前方发生了什么,而且告诉观众现场正在做什么和应该怎样做。“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特别直播,综合运用了卫星连线、电话连线、演播室嘉宾访谈等多种表现形式,前方传回灾区人民的急需物质、道路交通情况等重要信息,提供给后方的各部门作为决策的依据,也提供给每一受众,作为爱心援助的信息,演播室嘉宾同样也为抗震救灾和普及防震知识等提供意见和建议。整个现场直播成为信息互通与传递的平台。

汶川地震现场直播使西方社会注视中国、中国媒体的目光发生了变化。英国《卫报》援引时任中国驻英国大使傅莹的话说:“一切都在聚光灯下进行,让世界各地的人都能看到中国是在如何应对困难。”这里的“一切在聚光灯下”,包括了现场直播、政府应对的高效和透明、救灾中表现的“人的生命至高无上”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事实证明:信息管理的开放、透明,非但没有扰乱人心,反而有力地抑制了各种谣言和猜测,既稳定了人心,又极大地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爱国心。如在2008年5月18日,“爱的奉献.2008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在央视多个频道并机现场直播,共募集资金15.14亿元,电话意向捐款1835万元;而在2010年4月20日全国同步直播“情系玉树,大爱无疆”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中实现募集资金21.75亿元的历史新高。电视媒体的现场直播不仅具有巨大的传播和宣传作用,而且还有具有强大的动员和组织作用,已在这两次抗震救灾现场直播中得到充分的证明。从汶川地震的现场直播至今,突发性事件的信息迅速地公开和透明,迎合了受众对突发性事件的知情愿望,不仅打通了国内国外的界限,还让世界更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

三、突发性事件的现场直播对电视媒体的要求

突发事件现场直播考验的是电视媒体的应变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它促使电视媒体进行长期的预案准备,以便万无一失变成事件发生之后可以立即派出记者、现场采访、摄像、邀请嘉宾、制作专题片进行现场直播。因此,突发性事件对电视媒体的要求更高。

(一)电视媒体需要敏捷而完善的交流网站和机制

敏捷而完善的交流网站和机制离不开海外记者站与地方媒体协作网的建立,以及对相关新型人才的培训和调集等措施。

建立海外记者站是及时知晓世界各地重大新闻事件的重要条件。海外记者站能在第一时间将世界各地的信息传达到媒体,使媒体能有自己的话语权和对新闻资源的占有权,以利于发挥宣传作用。在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中,央视驻外记者站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场直播中连线了美国站、联合国站、英国站、法国站、澳大利亚站、印度站、日本站等14个记者站,报道累计连线了360人次,赢得了获取最新信息的优势。

地方媒体协作网的建立是对国内大事件报道的重要信息来源渠道。突发事件时,记者是否在现场,又以什么样的速度到达现场,是媒体竞争力的体现。但由于目前我国的管理体制,地方电视台与央视只是业务联系而非行政隶属关系,遇有恐怖、暴力、灾难、事故、案件、灾害以及骚乱、集会等政治性、政策性、敏感性的突发事件发生时,央视媒体介入时可能会遇到“阻力”,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出于本能或会蓄意地封锁消息。因此,建立全国电视媒体间的长期固定的联动协作机制,以达到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如在2010年4月14日星期四第一次青海地震:发震时刻05:39:57、震级(M)4.7;第二次青海地震:发震时刻07:49:40、震级(M)7.1、深度(千米)33;第三次青海地震:发震时刻09:25:17.8、震级(M)6.3;位置均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中央电视台在早上8:00播出的《朝闻天下》中主持人赵普现场电话联系玉树州电视台新闻部副主任,第一个在直播节目中报道青海地震。

对相关新型人才的培训和调集是直播节目展现媒体业务水平的重要基础,点滴的失误都逃不过受众雪亮的眼睛,因为直播是给人以眼睛不加锁的直观,需要在现场的工作人员不断提高适应现场直播的素养和能力。

(二)电视媒体需要有紧急情况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突发性事件发生后,电视媒体应当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使现场报道和演播室连结在一起。前方记者对报道事件的挑选和择取也非常重要。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后,央视及时抓住了事件的第一落点,发出了强有力的第一声音,掌握了舆论导向的主动权,始终以第一时效、声画兼备的详尽报道引领着舆论,体现了“四个第一”:第一声音就是在第一时间播发新闻资讯,这是电视媒体生态环境和传媒者的职业素养的展示;第一追求即对现场新闻价值的追求、获得新闻占有的主动权;第一选择即改变和中断正常节目编排,边直播边组织策划、边审看边把关,使传媒者的勇气和奉献精神凸显;第一现场是电视媒体工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的体现。这四个“第一”融进了现场直播报道工作,在这样“四个第一”状态下,现场直播记者和主持人不仅仅作为个人或电视媒体的代表在新闻现场采访,而且代表了受众体验和感受新闻现场。因此,要求记者和主持人除了具备较强新闻敏感意识和丰富社会知识之外,还应当具备高度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应对、处理突发性事件现场直播的能力,能集播、谈、同声传译于一身,对各种突发性事件都能应对自如的水平和素质。

(三)电视媒体需要有对灾难性事件报道的丰富经验、娴熟的操作技能和掌控能力

目前,在我国推进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大多数的突发性事件为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因此,对突发性事件的直播应具备相应的经验,实践操作经历和掌控、协调能力。电视媒体主管者需要有对受众信息需求和承受定力的正确判断和把握,以及对舆论环境和媒体竞争事态的清醒认识。因为突发性事件尽管发生在一时一刻,但由于它的后果严重、危害性大,无论是自然灾害或事故灾害,还是社会安全事件或公共卫生事件,它对于社会群体和个人产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甚至牵涉到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因此其影响也是广泛的。电视对突发性事件进行现场直播时,记者的作用非常关键,他对事发现场的选择和对事件发展的报道都非常重要,既要完整呈现突发性事件的过程又要不使节目过于沉闷,带动观众的情绪同时与直播室互动。由此可见,充分发挥传媒者的主观能动性显得极为重要,但传媒者必须以丰富的报道经验、娴熟的实际操作技能、掌控能力作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