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技术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10:35:55

经济技术论文

经济技术论文范文篇1

1.1新井初始日产油界限模型

研究新井初始日产油界限的理论依据是盈亏平衡分析理论。应用盈亏平衡分析理论,通过新井固定费用、变动费用、原油产销量以及税金、利润(或净现金流量)的综合分析,确定新井初始日盈亏平衡点产油量,即新井初始日产油界限。由于原油生产自然递减的特殊规律,利润盈亏平衡分析法计算的新井盈亏平衡点产油量每年都不一样,这对油田企业的生产经营没有指导意义,因此,笔者认为油田企业不宜采用利润盈亏平衡分析法。而财务净现值盈亏平衡分析法则不同,该方法不但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而且通盘考虑了新井整个评价期的经济效益,计算的盈亏平衡点产油量也是唯一的,对油田企业的生产经营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因此,笔者建议油田企业的效益分析宜采用财务净现值盈亏平衡分析法。

1.2井网密度界限模型

井网密度是油气开发的一项重要参数,是油藏开发中后期的一项控制指标,井网越密,油气采收率越高,但油气开发的总投资及开采费用也将大大增加。因此,有必要研究采收率与投资费用的关系,找准两者的最佳结合点,即经济界限井网密度。经济界限井网密度是指在一定的开发技术经济政策条件下,达到储量损失最少、开发速度合理、稳产时间较长、经济效益最佳的井网密度。即达到经济界限井网密度时所钻的最后一口加密井所增加的产出正好等于该井的全部投入。文献资料显示,有许多专家学者把经济界限井网密度定义为:油藏开发期内的总投入等于总产出时的井网密度,把本文定义的经济界限井网密度描述为经济合理井网密度。笔者认为这样的定义是欠缺的,众所周知,一般情况下,已知油藏前期新井的边际经济效益是最好的,随着井网的不断加密,新井的边际经济效益会逐渐减弱,即新井的边际经济效益是递减的。当新井的边际经济效益接近于0时,油藏经济效益达到最佳,再增加新井带来的边际经济效益必将小于0,此时,油藏经济效益开始减少,随着井网的继续加密,油藏的经济效益将继续减少,直至为0,这就是许多专家学者所说的总投入等于总产出。从这个过程不难看出,总投入等于总产出时的井网密度是一个不合理的井网密度,因此,不可能是经济界限井网密度。笔者认为,经济界限井网密度与经济合理井网密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经济界限井网密度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是一个定值,是指能使油藏开发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井网密度,而经济合理井网密度是一个范围,是指能使油藏开发获得经济效益的井网密度。研究和描述经济界限井网密度的方法很多,目前国内比较成熟的方法是单位面积可采储量界限法。

1.3关停日产油量界限模型

对油井和油藏而言,存在着三个界限产油量

①经营亏损点界限产油量;

②生产亏损点界限产油量;

③关停界限产油量。经营亏损点界限产油量是指油井和油藏的销售收入扣除应纳税赋,并抵消相应生产成本后,刚好还能分担相应期间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时的界限产油量;生产亏损点界限产油量是指油井和油藏的销售收入扣除应纳税赋后,只能抵消相应生产成本(包括因投资而产生的折旧和摊销以及进攻性措施费用),不能分担相应期间费用时的界限产油量;关停界限产油量是指油井和油藏的总销售收入扣除应纳税赋后不能抵消因开井而必然要消耗的直接成本时的界限产油量。研究认为,当油井和油藏的产油量小于生产亏损点界限产油量时还不能马上关停。因为对于一口油井和一个油藏而言,投资是已经发生的,如果在折旧和摊销没有提足的情况下关停,那么剩下的固定资产净值将无法收回,这对企业形成损失;另外,进攻性措施费用也不是生产后期必须要发生的费用;还有职工工资与福利等费用也是必然要发生的,不因油井或油藏的关停而减少和不发生,如果关停,那么这部分人工费用必将转嫁到别的油井和油藏,增加其他井和油藏的负担。因此,从企业整体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等角度考虑,只要油井和油藏的销售收入扣除应纳税赋后还能抵消因开井而必然要消耗的直接成本,就不能关停。

2结论与建议

(1)油藏从方案设计到决策执行再到关停报废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次决策。不同的经济技术界限是做出上述决策的主要依据。目前,上述经济技术界限模型已广泛应用于某油田的实际生产,并取得了很好的决策效果。

(2)油藏或油井生产性亏损并不意味着关停。只有在油井和油藏的营业收入扣除应纳税赋后已不能抵消因开井而必然要消耗的直接成本时才考虑关停。

经济技术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换气系统全热交换器系统集中机械排风

0引言

近些年来,由于人们对住宅装修逐渐重视,室内装修趋向高档化、复杂化,各种各样的装饰材料如强化木地板、纤维板、泡沫绝缘材料、大理石等广泛应用于室内。这些装饰材料本身以及粘结剂都会释放大量的污染物,如甲醛、苯、TVOC、氡等,严重污染住宅的室内空气品质,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特别是新装修的住宅,室内污染物的释放量更是大的惊人。根据2003年对上海市若干住宅气密性的调查测试显示,近5年内上海建造的住宅气密性普遍偏高,使得空气渗透量极少,远远不能满足住宅换气量的要求。通过对这些住宅中甲醛、苯及TVOC浓度的测试,结果显示92%的住宅污染物浓度超过了GB50325-2001的标准浓度,其中有些住宅的甲醛浓度超标近20倍。

降低室内污染物浓度除了控制污染源,选用需用符合标准的装修材料,还应当采用恰当的方式来消除室内污染物。吸附分解是消除室内污染物的一种常用方法。各种过滤装置不但可以消除室内的尘埃、臭气,而且还可以除甲醛、VOC等有机污染物。但是这些产品都有不足之处,它们消除室内污染物的能力有限,而且它们大多只对消除一种或几种污染物有效,而且其中有些产品会产生附加污染物,造成二次污染。换气是消除室内污染物最有效的方法。采用恰当的换气方式,不但可以有效地排除室内污染物,解决室内空气品质问题,而且可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果。对于上海地区居民,选用何种换气方式和换气系统较为适当,是我们目前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1国内外对住宅换气系统的研究

1.1国外对住宅换气系统的研究

文献[1~3]对自然换气方式进行了研究。R.Priyadarsini等研究了新加坡被动式换气方式和主动式换气方式对加强高层建筑中住宅自然换气效果的所起的作用。通过对不同位置、不同尺寸的排气竖井的研究,分析了被动式及主动式换气方式对室内空气流动产生的影响。J.M.Schultz等对能量回收装置在自然换气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验证明这种系统是可行的,但是要用于实际仍需进行大量研究。I.F.Hamdy等对被动式太阳能换气系统做了大量研究,提出了北纬320地区太阳能换气系统处于最佳运行状态时太阳能板最优的倾斜角度。ShapiroAndy等人通过对43套单体住宅的换气系统进行测试,研究了集中机械排风、自然进风的换气系统的气流组织情况[4]。ViktorDorer等对四套安装机械通风系统的住宅进行了调查测试研究,指出了影响机械通风系统设计目标与实际运行效果差异性的因素[5]。H.Mamz等人用实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单个房间采用带热回收功能的机械给排风系统时的运行情况,分别对换气效率、热舒适性、热回收效率、耗电功率以及噪音进行了评价,指出了系统设计时最大的难点是控制噪音[6]。YoshinoHiroshi等人对被动式换气系统和复合式换气系统做了大量的研究,他们利用实验房(testhouse)测试以及数值分析方法,评价了不同换气系统换气效果的优劣:被动式换气方式虽然在总换气量上能满足要求(寒冷季节),但是不能满足每个房间的新风量要求;复合式换气方式能克服换气量不匹配的缺点,而且适用的气候区间更为广泛[7~9]。

1.2国内对住宅换气系统的研究

国内自80年代以来,对空气渗透问题展开了系统而独具特色的研究,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空气渗透计算及能耗分析方法,文献[10]在纯风压的基础上,运用网络串并联理论、基尔霍夫节点定律及网络图论等手段建立一简化渗风气流模型。该模型能在存在复杂内部隔断的情况下,动态分析任意时刻的室内渗风状况,从而可以找到有效减少能耗及提高室内空气品质的方法。文献[11]通过分析比较实测室温和模拟室温,根据状态空间法逐时确定出房间在开窗情况下的换气次数,计算通风换气次数一般在小于10h-1的范围内变化,但最高也可达50h-1。文献[12]对北方地区冬季换气方式进行了研究,通过计算得出管道式换气方式是切实可行的。文献[13,14]对带能量回收功能的机械换气系统进行了研究分析,对其节能效果和经济性作出了评价。

2上海地区住宅换气系统的适用技术经济性分析

2.1自然换气方式

上海处于夏热冬冷地区,夏季空调室外设计温度为34OC,冬季通风室外设计温度为3OC。由于节能的需要,新近建造的住宅气密性很高,靠门窗缝隙自然渗透的空气量极小,不能满足换气要求。被动式换气系统的动力是热压,它的大小取决于室内外温差和管道进出口的垂直高差。文献[15]显示,上海地区住宅冬季室内温度集中在7~13OC,房间的层高约为2.7m,室内外温差约为10OC,靠热压作用不能满足换气次数要求。开窗虽然能满足换气量的要求,但是开窗换气受到风压影响很大,风压是随机变化的,因此无法控制开窗换气次数,会造成能源的巨大浪费,这与目前节能的政策是大相径庭的。而且开窗时室外空气对室内温度场造成剧烈扰动,热舒适感很差。

2.2机械换气方式

2.2.1机械换气方式的技术性分析

机械换气方式有(1)集中机械排风,自然送风;(2)集中机械送风,自然排风;(3)集中机械给排风,这种换气系统种通常安装能量回收装置,称为全热交换器系统;(4)复合式换气。机械换气系统一般要用管道连接,管道需要藏在吊顶以内,应此机械换气系统适用于有吊顶的住宅。对于无吊顶的住宅,可采用无管机械通风系统,这样住宅只需要局部吊顶。采用集中机械排风、自然送风的房间室内处于负压,可有效的排除室内污浊空气,换气效率高。而集中机械送风、自然排风的房间室内处于正压,排风气流组织不易控制,因此较少在住宅种使用。采用全热交换器系统的房间,在换气的同时,回收室内空气的冷(热)量,是一种节能的换气方式。复合式换气方式是将集中机械排风、自然送风和被动式自然换气方式结合起来,冬季室内外温差较大式采用被动式换气方式,当自然换气动力不足时开启排风机。上海地区冬季室内外温差仅为10OC左右,不能满足自然换气要求,因此采用复合式换气方式是不适合的。

2.2.2机械换气方式的经济性分析

对于适合上海地区采用的集中机械排风、自然送风系统和全热交换器系统,以下将从初投资、运行能耗费用、运行维护费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1)初投资

表1单位:人民币

系统分类主机a材料b人工合计

全热交换器系统24504201002950

集中机械排风、自然送风系统5004201001020

a.主机额定风量为150m3/h。

b.材料包括风口、阀门、风管和其它辅助材料

(2)运行能耗费用

对于特定的一台全热换气机,其每小时节省的能量可表示为:

(1)

把代入(1)中,得到,

(2)

其中V——新、排风体积流量,m3/h;

——室外干空气密度,kg/m3;

——新风进口空气焓,kJ/kg;

——新风出口空气焓,kJ/kg;

——排风进口空气焓,kJ/kg;

η——全热效率.

对于普通的家用分体式空调器,其cop约为2.5,因此全热交换器每小时节省的空调电能为:

(3)

全热交换器自身的能耗为风机所耗电能,因此,全热交换器的总能耗可表示为:

(4)

其中——全热交换器耗电量,kW。

表2单位:人民币

系统类型功率夏季省电功率夏季运行时间c冬季省电功率冬季运行时间d总电量电价运行电费

全热交换器系统0.060.4137200.2080-222.50.61-135.7

集中机械排风、自然送风系统0.02/800/014.40.618.8

c.夏季运行时间即为空调运行时间,每天中午12点到下午3点,下午5点到晚上11点,6月中旬至9月中旬,按80天记共720小时

d.冬季空调不开启,换气系统不运行。

(3)运行维护费用

表3

系统类型维护费用

全热交换器系统过滤器2-3个月更换一次,20元/个;

芯体3-5年更换一次,300元/个

集中机械排风、自然送风系统/

(4)生命周期总费用

表4单位:人民币

系统类型初投资生命周期(年)运行电费运行维护寿命周期成本

全热交换器系统295015-203524003315

集中机械排风、自然送风系统102015132/1152

3结论

自然换气方式不能同时满足上海地区换气和节能的要求,采用机械换气方式是必然的选择。采用全热交换器系统和集中机械排风、自然进风系统都可以满足换气的要求。目前,采用全热交换器系统虽然是节能的,但是采用集中机械排风、自然送风却是更为省钱的方式。由于采用一般机械换气方式的房间需要吊顶,对于没有吊顶的住宅可以采用无管通风系统。

4参考文献

1.Priyadarsini,R.,Cheong,K.W.,Wong,N.H:Enhancementofnaturalventilationinhigh-riseresidentialbuildingsusingstacksystem,EnergyandBuildings,v36,n1,January,2004,p61-71

2.Hamdy,I.F.,Fikry,M.A.:Passivesolarventilation,RenewableEnergy,v14,n1-4,May-Aug.1998,p381-6

3.Schultz,J.M.:Naturligventilationmedvarmegenvinding.(Naturalventilationwithheatrecovery),DTH-LV-MEDD-249,Dec1993,66p

4.Shapiro,Andy;Cawley,David,King,Jeremy:AfieldstudyofexhaustonlyventilationsystemperformanceinresidentialnewconstructioninVermont,ProceedingsACEEESummerStudyonEnergyEfficiencyinBuildings,v12000,p1261-1272

5.Dorer,Viktor,Breer,Dieter:Residentialmechanicalventilationsystems:performancecriteriaandevaluations,EnergyandBuildings,v27,n3,Jun,1998,p247-255

6.Manz,H.,Huber,H.,Schalin,A.,Weber,A.,Ferrazzini,M.,Studer,M.:Performanceofsingleroomventilationunitswithrecuperativeorregenerativeheatrecovery,EnergyandBuildings,v31,n1,Jan,2000,p37-47

7.YoshinoHiroshi,JingLiu:Experimentakanalysisofhybridventilationsystem,Proceedingsofthe7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AirDistributioninRooms,VolumeII,p831-835,2000.7

8.H.Matsumoto,M.Kato,H.Yoshino:Iaqcontrolbyhybridventilationandmaterialsorptioninhouses,Proceedingofthe4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IndoorAirQuality,VentilationandEnergyConservationinBeijing,Volume1,p.125-132.Octouber,2001.

9.YoshinoHiroshi,J.Liu,J.Lee,J.Wada:Experimentalandnumericalanalysisonhybridventilationsystemperformanceforresidentialbuildings,Proceedingofthe4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IndoorAirQuality,VentilationandEnergyConservationinBeijing,Volume1,p.157-164.Octouber,2001.

10.屈睿瑰,刘广海.基于风压作用下渗风气流模型的研究.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3.4

11.简毅文,江亿.通过实测室温确定住宅的自然通风状况.清华大学学报,2003.6

12.魏学孟.民用建筑管道式自然通风.暖同空调,2004(8):91~93

13.代伯清,汪莉.武汉地区采用空气-空气热交换机的前景及经济分析.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03(2):61~62

经济技术论文范文篇3

1.开展经济技术创新和竞赛活动有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突出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我们党所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部活动和整个进程,都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离开工人阶级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人翁责任感,一切都无从谈起。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和竞赛活动,通过发动广大职工群众,围绕煤矿企业改革发展的难度和实现经济建设目标这个重点,面向市场,转变观念,大胆改革和创新,大力开展技术革新,加强管理,增加品种,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创收效益,就能把蕴藏在广大职工群众中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争创一流,多做贡献,促进煤矿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各项任务目标的实现。

2.开展经济技术创新和竞赛活动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对煤矿企业来说,要实现科技兴煤,走全方位多层次发展的路子,就必须依靠以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机械化程度、搞“五小”发明、合理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可持续发展创新的群众性经济技术活动来改变煤矿形象,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各种生产要素都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彼此能够获得“1+1>2”的系统效应的全新关系,达到解放生产力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目的,为实现煤矿职工快乐工作、体面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3.开展经济技术创新和竞赛活动有利于形成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和竞赛活动,不仅仅是在资本营运、技术创造、市场开拓等方面要有大的突破,增强竞争优势外,努力塑造具有煤炭行业特点的企业文化,全面实施创建“三型六化”学习型企业战略目标,使职工在活动中自觉注入市场经济所倡导的改革创新意识、开拓进取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质量意识、形成务实创新、开拓进取的企业精神。这样,我们在营造使物质产品的生产者本身也得到良好熏陶和淬砺的文化环境,使我们的经济技术创新在创造高质量物质产品的同时,也成为创造者身心健康的劳动者的熔炉,实现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提高煤矿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提升企业员工素质和行为养成,从而始终保持企业的旺盛活力。

二、开展经济技术创新和竞赛活动的要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和竞赛活动不断取得新成绩的活力源泉。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重点是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新的形势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煤矿企业开展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和竞赛活动就要有新创意、新动作、新突破,以求取得新的成绩。【摘要】积极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和竞赛活动,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各级工会组织必须着力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煤矿特点,对煤矿企业开展经济技术创新和竞赛活动进行探索,提供借鉴。

【关键词】煤矿企业经济技术创新竞赛活动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力推进国有煤矿企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我们工人阶级自己的事业;立足岗位,深入开展适应煤矿企业改革发展和经济建设要求的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技术协作、发明创造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和竞赛活动,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建设安全高效、稳定和谐的新矿区,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新形势下如何开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和竞赛活动,为推进煤矿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建功立业,是各级工会组织必须着力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开展经济技术创新和竞赛活动是搞好煤矿企业改革发展的需要

1.开展经济技术创新和竞赛活动有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突出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我们党所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部活动和整个进程,都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离开工人阶级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人翁责任感,一切都无从谈起。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和竞赛活动,通过发动广大职工群众,围绕煤矿企业改革发展的难度和实现经济建设目标这个重点,面向市场,转变观念,大胆改革和创新,大力开展技术革新,加强管理,增加品种,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创收效益,就能把蕴藏在广大职工群众中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争创一流,多做贡献,促进煤矿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各项任务目标的实现。

2.开展经济技术创新和竞赛活动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对煤矿企业来说,要实现科技兴煤,走全方位多层次发展的路子,就必须依靠以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机械化程度、搞“五小”发明、合理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可持续发展创新的群众性经济技术活动来改变煤矿形象,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各种生产要素都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彼此能够获得“1+1>2”的系统效应的全新关系,达到解放生产力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目的,为实现煤矿职工快乐工作、体面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3.开展经济技术创新和竞赛活动有利于形成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和竞赛活动,不仅仅是在资本营运、技术创造、市场开拓等方面要有大的突破,增强竞争优势外,努力塑造具有煤炭行业特点的企业文化,全面实施创建“三型六化”学习型企业战略目标,使职工在活动中自觉注入市场经济所倡导的改革创新意识、开拓进取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质量意识、形成务实创新、开拓进取的企业精神。这样,我们在营造使物质产品的生产者本身也得到良好熏陶和淬砺的文化环境,使我们的经济技术创新在创造高质量物质产品的同时,也成为创造者身心健康的劳动者的熔炉,实现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提高煤矿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提升企业员工素质和行为养成,从而始终保持企业的旺盛活力。

二、开展经济技术创新和竞赛活动的要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和竞赛活动不断取得新成绩的活力源泉。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重点是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新的形势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煤矿企业开展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和竞赛活动就要有新创意、新动作、新突破,以求取得新的成绩。

第三,结合实际,狠抓落实。一是抓以“三型六化”为主要内容的创建竞赛采取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要细化“三型六化”竞赛活动的目标管理,认真执行各项检查评比和节奖超罚制度,把实现目标同个人收入直接挂钩,形成人人参与创建,千方百计达标准,堵塞漏洞,以创建学习型单位、班组和个人的小目标,保证“三型六化”学习型矿井、学习企业等大目标的实现。二是提高技术素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表面上看起来是产品资金和技术的竞争,实质上劳动者素质的竞争。工会要在积极配合党政做好职工教育的同时,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七大精神武装职工,大力开展“六五四”创建活动,大力学习“感动中国十大杰出矿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徐群贤同志的先进事迹,教育和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主动适应科技经济浪潮对职工队伍素质的冲击和挑战、努力学习新知识、准确的分析判断能力、优秀的开发创造能力和发明创造能力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三是抓典型事例,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大力宣扬他们的艰苦创业、勤俭办矿、科技兴煤、降耗节能、安全高效的经验,掀起学先进、赶先进、人人争当先进的高潮。同时要把职工在竞赛活动中贡献大小同政治荣誉、物质利益相联系,最大限度地激励广大职工群众深入持久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和竞赛活动中去,为实现煤矿创建“三型六化”学习型企业和安全、稳定“双零”目标努力奋斗。

【摘要】积极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和竞赛活动,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各级工会组织必须着力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煤矿特点,对煤矿企业开展经济技术创新和竞赛活动进行探索,提供借鉴。

经济技术论文范文篇4

这种方法通过改变变压器中性点电位以全部或部分消除流入变压器绕阻的直流电流,操作方式是通过在变压器中性点串入一个可控反向直流电流源、在变电站地网与辅助接地极之间注入直流电流来完成。从根本的原理上说,还是通过改变变压器中性点直流电位来完成。这种方法的优点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因为在变压器中心点与地网之间没有串入其他设备,所以可以保证变压器中心点可靠接地,不会发生过电压状况;二是不会影响系统现有的保护配置;三是反向电流的注入具有灵活性,可以针对不同的中性点流入的直流电流值,动态地选择注入不同的反向电流。这种方法的缺点主要为:一是造价高,费用大;二是需要连接电源,较无源方式的可靠性差;三是必须在变电站外建造独立的接地级,工程量大,施工困难,安装运行维护都比较困难。

2中性点电容隔直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在变压器中性点与接地极之间串入电容器来实现的,通常称为中性点串电容法。电容器的主要作用为隔离直流,使通交流,所以通过此方法串联电容器后,可以消除流过变压器的直流电流,而且对于交流电流的连接也不影响。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此方法的基本原理:将电流旁路装置与电容器并联,当电容器两端电压过高,超过规定限值时,或是流过电容器的电流超过最大限值时,则会使并联的电流旁路装置连通,使电容器两端短接,从而起到降压与分流的作用,这样能够保护电容器不被高压或大电流损坏。当电力系统恢复正常后,电流旁路装置便会自动复位,使电容器重新恢复正常运行。此方法的优点主要为:一是装置为无源装置,安全性较高;二是隔直效率高,效果好;三是对系统继电保护的影响很小;四是能够确保变压器中心点为小阻抗接地,通过旁路保护措施可有效防止变压器中心点发生过电压事故;五是与直流电流注入法比较,运行维护方便。这种方法的缺点是:电容器的旁路保护系统较复杂。当发生交流系统短路故障,或雷击等系统故障时,变压器中性点会流过很大的电流,这时就要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产生幅值很高的过电压损坏电容器。所以说,为了保证变压器和隔直电容器可靠安全的运行,必须要为隔直电容器配置一套可靠的有效的旁路保护系统。

3电位补偿法

这种方法需要在变压器中性线中间串联一个0.5-2.0欧姆的小电阻,再通过外部的可控电源控制此电阻的电流,使形成直流电位,通过调节变压器中性点的直流电位,达到减少通过变压器绕阻的直流电流的目的,并且此电阻也需要有保护旁路。电位补偿法可以说是揉合了以上三种方法的特点,例如它有固定值的小电阻、需要额外的直流电流电源及保护旁路装置。这种方法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所采用的小电阻阻值比串小电阻法的小,其对继电保护的可能影响也较串小电阻法小,对于雷击时变压器中性点,电位的变化也相对较小;二是在保持变压器中性点有效接地的同时,能完全消除变压器中性点直流电流;三是此方法需要配置直流电流源,属有源装置,但与直流电流反向注入法相比,无需另建辅助接地极(网),因而不存在辅助接地极入地电流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其电流源容量通常小于直流电流反向注入法。同时,这种方法也存在一些缺点:一是若取最小电阻,即0.5欧姆的电阻,则要求其对其电流承受能力相当强,造价会相对较高;若选择电阻相对较大,即2欧姆的电阻,则仍然无法避免其对系统零序参数的影响,进而影响继电保护的整定,方向保护的灵敏度等。二是此方法仍然需具备旁路保护装置。三是此方法可靠性较无源方式差;四是由于电阻抗直流电流能力强,对其质量、造价要求会较高,总体造价较直流电流注入法低,但比其他两种方法高。

4综合比较

以上4种直流偏磁电流的抑制方法,从接入方式上可以分成2类:第一类是小电阻法、电容隔直法、电位补偿法,这3种方法均需在在变压器中性点与变电站地网间串入设备;第二类是直流电流注入法,此方法不改变变压器中性点原来的接地方式。

4.1小电阻法、电容隔直法、电位补偿法的比较

对于第一类的这三种抑制方法,共同点是均需要串入电阻设备,且串入的设备也都需要做旁路保护。就单从旁路保护的安全可靠性方面来说,三种方法的旁路保护要求基本一致,即对于小电阻法使用的可靠的旁路保护系统,也可用于电容隔直法的旁路系统。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两种方法的旁路保护系统的技术要求、技术条件不一致,自然难以使其达到一致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对于不同的方法,当我们要求其旁路系统达到一致的技术条件和安全可靠性时,对比第一类的三种抑制方法,使用电容器隔直法来抑制直流偏磁电流是最佳的选择。

4.2抑制措施比较小结

在500kV变电站,基于变压器的重要性及运行规程,推荐采用直流电流注入法;在220kV变电站则推荐采用电容隔直装置。(1)“直流偏磁抑制措施的研究”部分分析比较了四种抑制方法,推荐使用电容隔直法,而直流电流注入法可用于特殊要求的场合;作者开发研制投运的阻容抑直装置提供了一种更加简单、经济、安全、高效的直流偏磁电流抑制方案。(2)就直流电流注入法和电容隔直法两种方法比较,各有优劣。应针对不同的应用场合选择不同的抑制措施。在500kV变电站,基于变压器的重要性及运行规程,推荐采用直流电流注入法,当然应考虑安装接地极的可能性;在220kV变电站则推荐采用电容隔直装置。

4.3结束语

经济技术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循环经济

1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1.1突破资源约束“瓶颈”,防止经济增长大起大落

我国经济面临的资源约束“瓶颈”正日益凸显。从2003年开始,中国的煤、电、油、运全面紧张,这一现象在2004年尤为明显。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物质资源的高消耗来实现的,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2003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煤炭消费大国和第二石油、电力消费大国,水泥消耗占世界总量50%、铁矿石占35%、氧化铝和铜占20%,而GDP仅占5%,说明我国资源消耗是惊人的,同时伴随高投入的是低产出。据测算,中国每创造一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是日本的11.5倍。因此,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1.2减轻环境污染压力,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经济增长的背后是资源耗竭、生态破坏、环境恶化,已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据世界银行和国内有关机构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比重已经高达6%~8%。我国环境污染已经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2003年七大水系断面检测,达到Ⅲ类水质的仅占29.5%,而劣Ⅴ类水质高达44%;全国城市有66.7%缺水;大气中SO2排放量达

1995万t,比国家二级标准要求的1200万t容量高66.3%;农田化肥农药污染、重金属污染、土地荒漠化、各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等现象严重。淮河治污10年投入600亿,治污水质又回到“原点”。全国“两控区”(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控制区)面临巨大压力,原定目标难以完成。由于2003年全国煤炭消费量陡增,导致全国SO2排放量达到2220万t左右,比2002年增加293万t,酸雨控制区内年均pH值小于4.5的城市比例2003年达到16.5%,呈明显上升趋势,比2000年上升12.6%。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1.3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选择

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采取掠夺式资源开采方式,势必造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注重人口质量的全面提高,注重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同时,发展循环经济,降低资源消耗,克服“绿色壁垒”,提高产品国际竞争能力,更有利于经济增长。一句话,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技术创新与循环经济

实现循环经济,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而新型工业化道路靠的是技术创新,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追赶时期,注定要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技术创新是关键。

传统经济活动是“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单程线形的物质流动模式,而循环经济是“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其技术特征表现为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再生化,可以用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从表面上看,循环经济只不过是强调“三废”的回收利用,但这只是一种误解。从技术经济学角度讲,循环经济实际上是一种技术范式的革命。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表现微观技术层面上是资源(能源)消耗增长过快、资源利用效率过低、资源再生化率不高。这一点我国经济增长状况表现尤为突出。因此,从技术角度讲,循环经济要求我们经济发展必须大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强调对废旧物品回收利用和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在保护环境同时实现经济增长。这就是循环经济的技术范式特征。

有关专家指出循环经济的支撑技术体系大体由五类构成: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替代技术是旨在通过开发和使用新资源、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替代原来所用资源、材料、产品和工艺,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环境压力的技术。减量技术是用较少的物质和能源消耗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在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技术。再利用技术是延长原料或产品的使用周期,通过多次反复使用,来减少资源消耗的技术。资源化技术是生产或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通过回收处理,成为有用的资源。系统化技术是指主要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考虑,通过构建合理的产品组合、产业组合、技术组合,实现的物质、能量、资金、技术的优化使用的技术,如多产品联产和产业共生技术。

毫无疑问,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突破原有的技术范式,大力研发和应用环境友好技术,研究清洁生产管理、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排污最小化技术,开展生态工业和产品生态设计理论研究与示范,实现末端治理转向生产全过程控制,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

3制度创新与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需要有相应的制度规范,没有制度保障的技术是不能创造出循环经济的。如果只有技术进步,而没有良好的制度安排,再先进的技术也只能束之高阁,无法产业化,技术不能产业化也就无法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由于环境资源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具有两个基本的特性,即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果某人投资控制污染改善环境,那么其他没有投资的人也可以分享环境改善的好处,即所谓“免费乘车”,那么享受环境好处的人越来越多,愿意投资的人越来越少,势必出现资源耗竭、生态恶化,出现“公地的悲剧”。另一方面,如果企业投资设备控制污染、则势必增加企业成本,降低产品竞争力,企业没有激励控制污染。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建立一个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框架的利益分配体系。

3.1制度创新的重要性

(1)为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提供激励机制。通过制度安排来规范企业的行为,做到“谁使用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有奖有罚,形成良性激励机制。在美国,政府充分发挥绿色税收政策,鼓励新能源开发和节能技术的应用,每购买一辆新能源的汽车可减免联邦税2000美元。每回收处理一条废旧轮胎,国家都给相应补贴,企业利用轮胎进行加工,制造成胶粉、添加剂等,获得新的收益。而在我国,如果企业自己花钱收购处理旧轮胎,这便增加企业成本,使许多企业不能盈利。因此,国家应通过减税、补贴和信贷政策,鼓励循环经济型企业的发展,使他们能获得比传统工艺更高的价格优势和效益。制度安排使经济主体的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企业所付出的成本与收益相联系,提高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保障其投资利益。

(2)制度创新为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提供约束和规范标准,为循环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如制定循环经济技术规范、框架以及行为准则,从而使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的实现具有行为度量的标准,减少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和信息成本,减少技术创新的障碍。

(3)降低技术创新的交易费用。好的制度安排可以通过降低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抑制“经济人”的机会主义倾向、提供稳定的预期而降低交易费用,促进技术进步,并使技术产业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3.2制度创新重点领域

(1)创建科技创新的激励制度。建立健全促进循环经济技术的政策保障体系,加强循环经济科研队伍建设,健全科技人员激励政策体系,通过实施人才工程促进技术创新;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社会化、国际化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从根本上改变技术创新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通过科技制度创新鼓励科研机构进入企业或与企业实现多种形式的合作,实现循环经济产业化。

(2)制定循环经济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重组。尽快研究制定循环经济产业政策,实施强制性的耗能标准,促进产业结构重组。明确取缔对环境破坏较大的落后工艺、落后技术、落后产品,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支持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计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要求在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中推行生态化理念。大力发展废旧资源回收、再生利用和安全处置产业,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延长生态工业产业链,以创造更多的社会就业岗位。

(3)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提高公众生态文明理念。因为环境资源的公共性,所以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大众的参与,需要提高公众的生态环保理念。可以建立国家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城市环境质量、主要河流断面水质状况以及企业环境质量。构建一个完全信息的环境质量平台,鼓励公众监督企业的环境行为,建立区域环境评估与巡查制度,促进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

(4)加快循环经济立法,严格法律约束。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予以立法。德国和日本最先尝试以法律手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在德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颁布了《包装条例》和《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包装条例》要求生产商和零售商首先减少直至消除不必要的包装,其次要求对包装物回收再利用,尽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量。《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则系统地运用3R原则来解决废弃物问题。在日本,2000年批准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这部法律对推进循环经济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日本还颁布了《容器包装循环法》、《家电循环法》、《废物处理法》、《资源有效利用处理法》、《绿色采购法》等法律,这些法律构建了一个资源回收与再生利用方面比较完善的法规体系。

参考文献

1马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J].宏观经济研究,2004(3)

经济技术论文范文篇6

部级开发区快速发展得益于灵活高效、精简便捷的体制机制优势。但由于政策普惠、法律地位不明确诸多原因,一些开发区走向了“体制回归"。“体制回归”是全国开发区共性的问题,即回归到过去老政府、老乡镇的管理方式,功能太全、包袱太重,不能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搞对外开放。开发区应该是专注于经济发展的政府派出机构,一旦变成了大政府,必将不利于开发区的发展。一些明文规定下放给开发区有关管理权限,有的没有下放到位,有的下放后又被收回。如果体制优势不能维持,可以说开发区就失去了发展的原动力和重要保证。新时期促进开发区又好又快发展,首要的还是要把维护体制机制优势放到突出位置,真正把管理权限落实到位。为充分发挥先行先试试验田的作用,招远开发区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一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成立社会治理中心,整合办公资源,集中街道辖区居民户口管理、流动人口管理、计生服务、司法综治、信访、社区党建等业务,实行业务一站式集中办理、工作统一管理的模式。建立健全失地农民保障机制,同时,通过实施免费培训、搭建就业载体、强化政策引导,实现了失地居民向企业职工的转变。二是加强人事和行政管理创新,建立健全以激励与考核并重的人事干部管理机制:强化竞争择优意识,建立民主公开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和轮岗交流机制;突出干事创业主题,建立奖罚分明的考核激励机制;发挥制度管人作用,建立制约有力的干部监督机制。虽然县级市部级开发区没有项目审批权力,但常熟、昆山开发区作为县级市开发区’在开发区设立了规划和土地部门的服务窗口,这极大促进了开发区发展。招远开发区在项目审批中,新项目从达成投资意向开始,要经历公司注册、核准及备案、项目环评、土地手续、建设手续等程序’在有土地指标及项目不属于特殊行业的前提下,6个月内完成上述事项审批,属于进展比较快的。在整个过程中,耗时比较长的是备案及建设手续的审批。其中,备案牵扯到环保、水务、土地、安监等部门;而建设手续’需要到市建设局办理审批手续。一个项目要牵扯到W余个部门审批盖章,收费项目较多。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公司注册过程中采取全过程代办、全天候服务、全要素对接的“三全工作法”,打造高端、高效、高质的服务软环境。在项目落地签订意向后采取领导包帮制,对项目进行跟踪服务,随时协调与各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联系,确保最短时间内项目开工。今后,随着审批权的下放,我们将协调相关部门减少审批环节,采取合署办公、“一个窗口一条龙服务”等方式提高办事效率;同时,加快投融资平台建设,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促进银企合作,进一步优化配套建设,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二、完善开发区体制机制的建议

(一)调整用地思路,争取用地扩容’突破土地瓶领

一是集约利用土地。调整用地指标,将单个项目的建筑密度提高10%;调整用地方式,能建多层厂房的不建单层,分期建设的项目规定项目建设期限,逾期依法强制收回土地;调整用地门槛,对人园项目设置投资、技术和环保门槛,重点引进投资密度大、占地面积小、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企业。二是盘活存量土地。充分利用闲置用地,实行“空地”招商;对已投产企业,按照园区新的投资政策,要求其追加投资或引进新的投资项目,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实行“无地”增资或“零地”招商,把现有企业做大做强。三是创新土地报批方式。认真梳理建设项目,会同有关部门向上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用地计划,通过多种途径申报各级各类产业基地,借牌“生地”扩容,接纳人园项目。建议省政府和国土资源厅对位于县级市的部级开发区单独供地,这样会极大加快开发区发展。四是抓紧扩区申报。建议省发改委、商务厅、科技厅深人各地调研摸底,调查审核各地园区建设发展的实际和扩区的必要性,省、市政府及各级业务部门要给部级开发区以指导和支持,抓紧开展扩区申报试点工作。建议把招远开发区作为山东省部级开发区土地扩容、扩区申报的试点园区。

(二)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缓解资金压力

建议设立对部级开发区主干道路国债贷款和基本建设贷款贴息,适当增加经济落后地区的开发区贷款数额,帮助其完成区内主干道路建设,降低园区贷款成本。建议省内各大金融机构在部级开发区融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多渠道解决园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紧张的问题,缓解资金压力。建议将部级开发区作为省市发展的重点区域,积极取得银行信用支持,减少贷款手续,提高贷款到位速度,加大信用贷款数额,节约贷款成本。建议成立部级开发区发展扶持专项基金,在金融和资金配套上向部级开发区倾斜,在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发展创新等方面给予扶持。

(三)创新管理体制,优化运行机制,破解招商难题

在园区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要给部级开发区“正名”,赋予相应法律地位,理顺管理关系和管理体制,强化对开发区建设开发的管理,实现资源统一调度、政策统一落实、企业统一管理、项目统筹运作,解决传统体制不顺造成的诸多麻烦。在招商引资方面,创新招商措施与机制,强化领导和组织机制,广开招商渠道,把专业招商和全民招商、产业招商和功能配套招商、工业招商和农业产业化招商有机统一起来。要注重“项目立企、项目兴区”,鼓励企业策划项目、开发项目、包装项目,完善和充实项目储备,用项目去吸引资金。要注重吸引投资的环境建设,为投资者创造投资成本最省、运行成本最低、市场机会最多、投资环境最优、效益回报最好的投资发展条件。建议全省多搭建平台,实现园区招商引资信息共享,经验交流渠道通畅,互相学习、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开发区发展。

(四)完善功能配套,创建生态工业园区,实施品牌园区战略,培育园区特色产业

经济技术论文范文篇7

1开发区的发展过程与类型

世界上开发区的建设最早可追溯到16世纪时意大利的自由港。此后,西欧许多国家相继设立自由港、自由贸易区。这一时期开发区的功能比较单一,主要从事对外贸易和转口贸易。1959年爱尔兰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出口加工区。进入70年代以后,随着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纷纷建立出口加工区获得成功后,出口加工区成为开发区的主导形式。亚洲开发区的成功在于它顺应了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重组和追求最大利润的需要,为本地廉价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与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的结合提供了理想的场所,成为出口导向战略的有力工具,带动和加速了当地工业化的发展[9]。70年代末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冲击全球。继美国“硅谷”之后,发达国家率先建立起科学园和科学工业园区,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也纷纷效仿,以推动产业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转移及产业结构的升级,并成为开发区发展的一种新的重要形式。

1980年,我国在东南沿海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兴办经济特区。1984年,我国宣布设立14个沿海开放城市,并在这些城市中设立数量不等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由于80年代开发区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所以至90年代以后,开发区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类型也更加多样。从开发区的功能和类型上,有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金融贸易区、旅游度假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等;从开发区的级别来讲,有部级、省级、地市级、区县级、乡镇级等不同级别的划分,甚至有的村也设有工业园区。到2002年6月,我国仅部级的各类开发区已达160多个,遍布在全国各个省区(图1)。

附图

图1部级各类开发区空间分布示意图

Fig.1SpatialdistributionofdevelopmentareasauthorizedbyChinesecentral

government

2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时空分布特征

1984年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表明我国进入了对外开放的第二个层次。到目前为止,我国共有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54个,分布在全国东、中、西部各个省区。概括来讲,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沿海布点(1984~1991年)

为了实施改革开放的战略,我国1979年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政策,随后于1980年设立4个经济特区。到1983年底,经过5年的工作,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中央、国务院在总结前5年对外开放经验的基础上,采取了新的措施。1984年4月,决定开放沿海的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港口城市,对这些城市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和扶植。在上述14个城市中,除北海和温州两市以外,批准了其他12个市创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并给以类似经济特区的政策支持,包括对外商投资的生产和科技项目减收15%企业所得税、进口建设器材免征关税和工商统一税、区内财政收入5年内不上缴(后延长至1993年)、国家给以开发性贷款(累计23亿元)等。

第二阶段在东部和南部铺开(1992~1997年)

1992、1993年,国务院又第二批批准了营口、长春、沈阳、哈尔滨、威海、昆山、杭州、萧山、温州、福清融侨、广州东山、南沙、惠州大亚湾、芜湖、武汉、重庆、乌鲁木齐、北京、宁波大榭等19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此外,国务院在1992年和1994年先后批准了浦东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实行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政策。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我国东部和南部地区全面铺开。

第三阶段是向全国推进(1998年以来)

沿海地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总结部级开发区有效促进当地经济健康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措施之一,1999年国务院决定“允许中西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其省会或首府城市选择一个符合条件并已建成的省级开发区申办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0~2002年,国务院先后批准合肥、郑州、西安、长沙、成都、昆明、贵阳、南昌、石河子、西宁、呼和浩特、太原、南宁、银川、石家庄、拉萨、兰州等17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升为部级。至此,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达到54个。其中东部沿海省区共有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32个,占全国的60%,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有10个和12个。

由上所述,我国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增长过程,在时间尺度上表现为明显的阶段性;在空间上,则从沿海向内陆地区呈梯度推进。开发区的这种时空发展特征,是与我国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过程紧密相联的,也体现了我国各地区参与全球经济活动的时空规律。

3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特点

我国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城市划定的小块区域,是18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实践表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对外开放、吸引外资、扩大出口、发展高新技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多方面起到了窗口、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已经成为当地经济新的增长点,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外商在我国投资的热点地区和外贸出口的主力军。概括来讲,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主要载体

近20年来中国城市空间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城市建成区的向外扩展,以及与此同时发生的城市内部空间的重新组合[10]。在这种重新组合的过程中,很多开发区成为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主要载体。如大连市以城市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对城市总体规划布局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把老市区和正在建设中的新市区作为统一的整体进行规划,开拓进行新一轮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空间扩展。大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距老市区27km,位于规划的新市区范围内。到2000年底开发面积达38km[2],已发展成为大连市新市区的主体和新增工业企业布局的主要空间。苏州市为了保持古城风貌,在老城的东、西向分别规划发展了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新区,旧城区内则通过“退二进三”实现城市用地功能的置换。

3.2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空间

大多数开发区的经济总量占所在城市的比重都在5%以上,已成为地方经济的增长极,推动着区域经济的新发展。如大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九五”时期GDP年均增长18.7%,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3.6%,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2000年,经济技术开发区的GDP占大连市的1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出口创汇分别占大连市的32.4%、21%、43%,已经成为大连市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是辽宁省改革开放的先导区。江苏省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自成立以来,区内外资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出口创汇额均以每年40%以上的速度递增,2000年开发区GDP占全市的30%以上。营口、天津、沈阳、芜湖等开发区的GDP占所在城市的比重也都超过10%。

3.3外商投资密集

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优化投资环境,为所在地区和全国增加吸收外资、扩大出口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表1)。一些城市外商直接投资的30~40%都集中在开发区。据对全国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统计,截止到2000年底,43个部级开发区共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5977家,实际利用外资368.85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10.58%。约有200余家世界著名的、实力雄厚的国际大公司和大财团在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办厂。

表1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2000)

Tab.1Maineconomicindicatorsfortheeconomicandtechnologicaldevelopment

areasinChina(2000)

经济指标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国同比增幅(%)

2000年1999年增幅(%)2000年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1861.381468.8626.728.00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317.63228.5938.9531.50

合同外资金额(亿美元)88.9165.7235.2950.84

外商实际投资(亿美元)46.5842.629.290.93

资料来源: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2000).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1.52~54页。

3.4产业结构层次相对较高

大部分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结构层次相对高于周边地区,以资金密集型企业和新兴产业占主导地位(表2)。尤其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移动电话、显示器、酶制剂及各类关键零部件为代表的一批科技含量高的新技术产品在天津开发区经济中的作用日益重要。2000年,该区电子电气行业完成产值515.20亿元,占全区总产值的70%以上,新增产值占全区工业新增产值的90%以上。

3.5大中型企业的拉动作用明显

大部分开发区内都有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这些企业对全区经济发展起着明显的拉动作用。如天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2000年,全区工业产值超亿元的企业71家,产值合计占全区的90%以上。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天津三星电机有限公司、天津电子显示器有限公司、天津乐金大沽化学有限公司等对全区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则以海尔工业园区、海信信息产业园区、澳柯玛工业园区、国风生物海洋药业园区的产出为主导。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则形成以三一重工为主体的光机电一体化产业、以LG曙光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以长沙力元为主体的新材料产业、以长沙娃哈哈为主体的食品饮料加工产业、以湖南生物药厂为主体的生物医药业、以金沙利彩印为主的印刷业等六大支柱产业。

表2部分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主导产业

Tab.2Leadingindustriesforseveraleconomicandtechnologicaldevelopmentareas

开发区主要产业所占比重

天津电子电气、生物医药、机械制造、食品2000年,四大支柱

饮料四大支柱行业产业占全区工业总

产值的89%

大连石油加工、电子及通信设备、电气机械1999年,占全区工

及器材、普通机械专用设备、金属制品业总产值的88.5%

、医药制品、食品加工、服装及纤维制,占出货值的

品92.2%

长沙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新材料产业2000年六大支柱产

、生物医药、食品饮料加工、彩印为主业占全区工业总产

的六大支柱行业值90%以上

贵阳动力机械、工程机械、机床工具、电工1999年,占全区工

电器、军工产品、轻工产品业总产值的78%以

福州电子、光机电一体化、生化制药、机械2000年,占全区工

冶金、建材、轻纺、食品加工为主的工业总产值的82%以

业体系上

资料来源:据作者调研及相关开发区资料整理。

3.6开发区间发展差异明显

54个部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布在全国不同的地区,成立于不同的时间,具有不同的经济发展条件和环境,因此各开发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图2)。总体来讲,第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经济实力明显高于第二、三批开发区的实力,东部开发区的经济实力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先期批准的开发区中,天津、大连、广州三个开发区持续保持领先水平,经济总量之和占全部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总量的30%以上。1992年以后批准的开发区中,以昆山、长春、沈阳三个开发区的增长速度最快。从西部地区来看,西安、重庆、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近年的发展优于西部其它经济技术开发区。

3.7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不可否认,目前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如有不少开发区的用地规模不合理,有的开发区因规划面积过大,造成土地大量闲置(如青岛、烟台、连云港等);而有的开发区则由于用地规模太小,限制产业的进一步集聚(如温州和上海漕河泾等)。很多开发区在设计时主要定位于如何利用外资,而没有考虑所处的区域背景;产业定位与周边地区相脱节,不能实现开发区与所在区域的产业联动。特别是不少在开发区内投资的外资企业,仅从事生产链的某一环节,缺少与当地企业的联系。这种生产特点使得当区位条件发生变化时,跨国公司有可能转移投资,从而对区域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由于区

域经济空间相互作用的微观机制是企业[11,12],所以如何通过与跨国公司建立生产链的联系,纳入其全球生产运营的体系,将有助于本地企业从跨国公司获得知识和技术转移,从而缩小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差距。

附图

图2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内生产总值(2000年)

Fig.2Grossdomesticproductoftheeconomicandtechnologicaldevelopmentareas(2000)

4开发区发展的动力机制

开发区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地域空间,其成长和发展是多方面力量物化的表现和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体来讲,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时空发展特征的主要动力可概括为政策作用力、来自于跨国公司外部作用力、市场作用力、学习和创新能力及社会文化作用力。五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开发区增长和发展的动力机制。

4.1开发区发展的主要动力

(1)政策作用力——开发区发展的初始动力

开发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得到国家的重点支持,享受优惠的政策,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对外开放度高,是一种特殊的政策空间。国家政府授予了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相应的经济管理权,开发区管委会享有与其所在地地方政府同等的经济事务管理权,运行机制高效、规范。开发区在审批外来投资项目上具有简便、快捷、与国际惯例相适应的办事程序。各经济技术开发区对进区外商投资企业的建设、生产、运营提供良好的条件,一般都设立了外商投资企业服务中心等机构。此外,还制订了相当优越的投资政策,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2)外部作用力——跨国公司在全球组织生产运营

跨国公司为了谋求其自身的发展,推行全球化战略,从全球的角度组织其生产运营[13]。这些跨国公司,以自身的资金和技术优势与中国特定的经济活动空间相结合,成为开发区发展的主要外部力量。由于开发区所提供的特殊优惠政策和高效运营体制和环境,使得不少开发区成为大型跨国公司投资的首选区位。据统计,到2000年底全球500强企业中,已有261家在我国各地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投资建厂。以世界著名的电器工业跨国公司法国施耐德电气公司为例,目前该公司在中国的8家合资企业和4个物流中心,全部位于开发区内。其中有2家合资企业位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有2家合资企业和1个物流中心,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有1家合资企业和1个物流中心,其它合资企业和物流中心分别位于上海闵行、外高桥、嘉定和康桥等部级和上海市级开发区内。

(3)市场作用力——开发区经济增长的动力

开发区是从事特定的经济活动的企业集聚空间,而企业注重的是经济效益,关注的是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开发区管理机构在立项过程中,把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纳入决策体系,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实现各种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重组。对企业而言,在开发区投资有很多优势。首先是明显的区位优势。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别设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地区、省会城市、地区经济中心城市或交通枢纽地带,对外联系较为方便。其次是有健全的基础设施及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开发区所在地区经济发达、工业基础雄厚、工业生产门类齐全,对开发区的快速发展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区内的信息发达,实现了通讯和信息与国际接轨。开发区还具有人才优势,有高水平的科技人员和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可资录用。

(4)学习和创新能力——开发区未来发展的提升力

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发展,在世纪之交,正逐步向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迈进。在这一新的经济形态中,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成为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14]。区域和企业的竞争优势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从企业角度讲,在原有的生产模式下,企业通过流水线生产大批量的标准化产品,以此来获得规模经济和成本优势。但今后竞争优势的本质特征由原来的依靠成本优势转变到依靠速度、质量和学习与创新能力方面。企业竞争优势主要依赖企业能否学会快速地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而不仅仅依靠成本的降低和标准化产品数量的多少。企业的概念也由原来的利润最大化或交易费用最低,转变为能否保持持续竞争力的学习型组织或知识创新型组织。所以从开发区未来的发展来看,区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将成为提升开发区发展层次的重要力量,能激发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因素就是增强开发区竞争力的源泉。

(5)社会文化作用力——区域发展的整合力

个人和组织的学习和创新活动总是根植于特定的地方环境中的。这种环境不仅是物质基础设施和产业结构、生产活动等经济方面的,更重要的是社会文化和制度方面的。个人和组织作为区域经济活动运营的主体,不仅是知识、信息、技术的载体,同时也是各种社会文化要素的载体。因此个体和组织之间的联系和协作在营造区域的学习和创新氛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对开发区的实地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凡是发展较好、较快的开发区,区内企业、组织和个体之间都已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空间。尤其是在韩资企业集中的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台资企业集中的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企业家,都强调社会文化联系在开发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情招商”、“以诚招商”、“老乡联老乡”、“老外带老外”成为很多开发区成功的经验之谈。

4.2开发区发展的动力机制

开发区的发展离不开上述几种力量的综合作用,也只有各种力量的综合才能实现开发区的良性循环和有序发展。从我国开发区的发展过程来看,开发区最初只是一个特殊的政策作用空间,随后经济活动空间叠加在政策力作用空间之上。而开发区进一步的发展动力则来源于区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这种学习和创新能力是根植于特定的社会文化网络空间之中的。只有多种作用力在空间上的优化拟合才能推动开发区向更高层次发展。从今后的发展趋势来看,政策所起的作用将逐渐弱化,而市场作用力和区域学习与创新能力的作用将不断强化。如果仅着力于营造某一种作用力空间是远远不够的。仅有某些优惠的政策,而不能够形成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就失去了划定开发区的初衷,只能使开发区成为一种形式;或者虽已形成经济活动的集聚,但如果缺少学习与创新能力,繁荣发展的地区也会逐渐衰落。

4.3典型案例——江苏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江苏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85年昆山县自费创办的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1991年1月被江苏省政府列为省重点开发区。1992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部级开发区。开发区的面积从最初的3.75km[2],逐步扩展至6.18km[2],2001年开发区规划总面积已达28km[2]。一个县自费兴办开发区,这是昆山的创新之举。之后,昆山开发区在开发资金的筹措、投资环境的营建等各方面不断进行创新。特别是充分利用台湾电子产业向外投资的需求,积极引进台资企业,并强化社会文化联系,为进区企业和企业家营造舒适的人文环境。昆山开发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表明,优惠政策、跨国公司全球经营、市场机制、学习、创新和社会文化网络等力量的综合作用,才能促进开发区向高层次健康发展。也正因为如此,昆山开发区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园区经济发展持续、快速昆山开发区自成立以来,各项指标都保持快速增长(表3)。2000年,昆山开发区完成工业总产值253亿元,出口创汇14.68亿元,就业人员10万人。截止2001年4月,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累计引进外资项目698个,投资总额58亿美元,合同外资54.5亿美元。引进项目呈规模大、独资多、技术新等特点。进区项目平均投资规模超800万美元的项目180个,高新技术项目占项目总数的40%。目前区内已初步形成了精密机械、精密电子、精细化工为主导的“三精”产业。为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区内已建立昆山出口加工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和微电子工业园。

(2)辐射带动成效明显设置开发区的目的是为了引进资金,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开发区具有对外开放、吸收引进与对内辐射、联动发展的双重功能。昆山开发区在发展中,主动与浦东接轨,同上海金桥出口加工区签订了合作协议书,与外高桥保税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加强双向联系,办项目、搞配套,接受浦东的辐射,增强对外资项目的吸收能力。1993年昆山开发区在浦东设立办事处,当年,经浦东“传递”而来的海外客商有400多人次,通过洽谈办成了16个项目,合同外资1亿美元,占开发区全年合同外资额的四分之一。与此同时,昆山开发区在发展中与周边地区建立了同步开发、协作配套的机制。自1992年以来,已将200多个外商投资项目介绍到周边乡镇的工业小区落户,成为乡镇扩大利用外资的一条重要通道。开发区与乡镇工业小区的联动发展,既提高了开发区自身的配置效率,同时使周边区域通过引进资金、技术、设备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增强了区域总体的经济发展能力。

表3江苏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

Tab.3MaineconomicindicatorsfortheKunshaneconomicand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area

年份工业总产出口创汇利税总额新批外资实际利

值(亿元(万美元(万元)项目(个用外资

)))(万美

元)

19873.1834152828

19884.620002423213

19895.1115222554173

19905.623483557597

199111.76500756820733

199221.11004010168684374

199330.1150501676110012915

199445.620030230685725111

199565.130338230835232863

1996100.342743347067537916

1997130.470136436535735160

1998157.286913680995337400

1999185.8119600728498333408

2000253.414685222485510738477

资料来源:①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编.昆山开发区十五年(1985~1999).409~410页;

②江苏昆山市统计局.昆山统计年鉴(2000).48页。

5结论

本研究结合开发区发展的实践,探讨了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特征和发展动力。从研究中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目前各级各类开发区已遍及全国,但仍有很多地方热衷于各类开发区的规划和建设。这表明对开发区的认识仍然只停留在特殊的政策作用层面上。从全国来讲,由于各地都设有部级的开发区,所以这种特殊政策的效力将越来越弱化。所以从各级政府来讲,也不应该把眼光只停留在是否设立开发区,开发区是何种级别,而是应该着力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动力。否则的话,一味追求批租土地、争上项目,只能造成各种资源配置状况的恶化。而企业的本质特征也决定企业不会仅关注于政策层面,而更关注于各类生产要素的时空组合是否有利于企业的成长,是否符合企业的发展战略。

(2)对于开发区建设和发展已经取得成效的地区而言,应着眼于区域的可持续经济能力。可持续经济能力不是单纯可以从现有的经济规模大小体现出来的,而在于各种经济活动之间的结构是否合理及区内企业在产品生产价值链中所处的地位。目前开发区是我国外商投资企业集中布局的地区,但很多开发区内的外商投资企业与当地企业的联系都比较弱,缺少与地方的有效协作。这种情况下,外资企业尽管产出很高、利润很好,但从区域发展的内动力而言,外资企业仍然“游离”于区域之外。所以,应着力强化内外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作,尤其应强化技术和知识的转移,并通过各种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提高地区的学习和创新能力。

(3)从培植创新环境的角度出发,政府在引进新的项目、发展新的产业时,应从增强区域产业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开发和扶持有竞争力的产业,并注重企业联系和企业横向结网,增强区域内生发展力量;在引进外资和技术时,应着眼于增强区域产业结构的层次和水平,鼓励资金投向创新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而不能仅关注于开发了多少个新的产业部门和项目、创造了多少个新的就业机会。因为,没有持续的创新和学习能力,现有的产业和企业的优势会随着国际竞争的发展而出现新的衰退。

收稿日期:2002-02-21;修订日期:2002-07-26

【参考文献】

[1]魏心镇,王缉慈.新的产业空间—高技术开发区的发展与布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何兴刚.城市开发区的理论与实践.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3]顾朝林,赵令勋,等.中国高技术产业与园区.北京:中信出版社,1998.

[4]张伟,顾朝林,等.中国高新技术区的综合评价.地理研究,1998,17(3):233~241.

[5]李国平,卢明华.北京高科技产业价值链区域分工研究.地理研究,2002,21(3):228~238.

[6]陈汉欣.中国高技术开发区的类型与建设布局研究.经济地理,1

999,19(1):6~10.

[7]龙华楼,等.开发区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评价——以江苏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地理学报,2000,55(6):719~727.

[8]刘卫东.上海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研究.经济地理,2001,21(2):159~164.

[9]姚士谋,刘塔.外向型经济与开发区建设综论.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4.

[10]张庭伟.1990年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其动力机制.城市规划,2001,25(7):7~14.

[11]李小健,张晓平,等.活动全球化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地理研究,2000,19(2):1~7.

[12]谭传风,李祥妹.试论区域经济空间相互作用的微观机制.地理研究,2001,20(3):315~321.

[13]DickenP.GlobalShift:TransformationtheWorldEconomy.London:PaulChapman

经济技术论文范文篇8

[论文摘要]简述了标准资料在企业科研、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了企业应如何做好标准的收集、整理、传递和服务工作。

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标准化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使同类事物达到统一,并获得最佳秩序和综合经济技术及社会效益。从这里可看出,标准是组织产品生产、工程施工的依据。随着标准化事业的不断发展,标准在科研生产和经营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愈来愈明显,因此标准资料的管理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人们普遍认为:标准化工作是三分技术,七分资料,可见标准资料的重要性。一方面通过它人们可以观察和了解到整个标准化领域的信息和知识,为企业的标准化工作提供必备条件;另一方面各级标准每隔3~5年就要修订或复审确认一次,若不及时掌握这些动态,或随时注意新的标准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企业标准化工作就会处于被动局面。因此,为了更好地为产品设计、工艺、制造、检验等各种技术工作服务,提高工作效率,保证产品的质量和为领导经营决策提供必备依据,企业必须重视标准资料的收集、整理、传递和服务工作。现就上述工作谈点个人的粗浅看法。

1做好标准资料的收集

标准资料是一个统称。它一般包括:标准正文、标准的制(修)定说明、标准贯彻的宣讲材料、标准的出版发行和更改信息、标准化期刊、标准化的论文等。标准资料的收集主要是对以上这些文献的收集。但重点是收集标准的正文和与其相关的配套标准。收集的方法主要有外购、与有关单位进行交换、复制或向对方索取,以及通过标准化信息网络进行收集。收集的前提条件是:要及时掌握标准的和更改等信息;经常与国家及行业标准发行部门、各地新华书店和各级标准情报机构取得联系;确保收集、采购的标准是最新有效版本。

标准资料的收集要从行业和企业的实际出发,并保证重点,既要收集国内外先进的标准资料,也要收集历史资料,同时还要收集标准发展的信息资料。在收集标准资料的同时,要注意捕捉信息,利用信息。在知识经济时代,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中,要把信息摆到企业发展的大局中来。从标准化的角度来说,就是使信息能确保企业具有极强的应变能力,并能随时作出正确的决策。这就要求我们勤于与各方面沟通,善于捕捉信息的源头,然后通过各种手段获取信息。

1.1信息是提高企业效益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所掌握的大量标准信息进行认真地分析和整理,汲取其中对本企业有用的信息,以此来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扩大营销市场,使信息变为财富,为企业增加效益。

1.2信息是标准化活动的基础

企业标准化工作主要是结合企业实际,贯彻实施各级各类标准,制(修)定本企业标准,在这些活动中,标准信息始终是其工作的基础。企业应侧重那些与产品标准化密切相关的信息,并确保其及时性、真实性、典型性和连续的规律性。

2标准资料的管理

2.1分类

根据行业特点和科研生产的需要,将标准资料按级别、类别或专业分类管理,并建卡、建账、编目、上架,以利检索查询。随着办公设备的现代化,目前已有很多企业利用计算机辅助资料管理工作。当企业采用计算机辅助资料管理时,应尽量多输入一些信息,比如标准历代替换的情况,标准在企业贯彻的情况,标准底图状况,标准的归口管理部门,标准分发情况等等。这样做不仅便于检索和查询,而且可以指导设计、制造、检验等部门正确贯彻和运用标准,最大限度地发挥标准在科研生产中的作用。

2.2汇编

将同一专业、同一部门、同一场合使用的标准或主体标准与配套标准汇编成册,以方便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使用。

2.3动态管理

对已被更改、代替与作废的标准,及时地做好相应的处理工作,以防止“废止”标准在生产现场使用,保证生产现场所使用标准的有效性。

3标准资料的传递和服务标准只有通过贯彻实施,才能使企业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应把收集整理过的标准资料按类别及时传递给不同的使用对象,使他们尽快地了解和掌握标准的内容,以促进标准早日地贯彻实施。为达此目的,标准资料部门应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有关标准资料管理的规章制度,确保资料传递规范化、制度化,做到资料管理、借阅、查询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2)定期或不定期地资料信息通报,及时地将标准资料收集整理的情况通报给有关部门和人员。

(3)定期印发标准有效目录,确保生产现场使用的标准资料的现行有效性。

经济技术论文范文篇9

【论文摘要】陕西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转换。本文首先阐述了陕西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及资源分布特点,其次用实证分析证实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高增长的推动作用。然后,在确定从高度化和合理化对陕西省产业结构进行评价后,构造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水平的测算指标,利用直接消耗系数表测算陕西省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水平。最后,根据分析结果,结合陕西省资源分布状况,指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方向。

一、产业结构的研究领域

产业是指具有某种共同特性的企业集合。某种共同特性是将企业划分为不同的产业的基准。因此,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企业就可将企业划分为不同的产业。而产业划分的基准选择是服从于两个经济分析的需要。其一是服从于社会在生产过程中,大类部门之间、制造业各工业行业之间,以及行业内各种中间产品之间的均衡状态的分析需要。这将选择“具有使用相同原材料或相同生产技术或工艺或者相同产品用途”这一特性作为将产业划分的基准。这里的“产业”指“使用相同原材料或相同生产技术或工艺或者相同用途产品企业的集合”—这就是产业结构中的产业。

二、陕西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及演变趋势

陕西省依据资源分布特点,利用资源优势形成了四大建设基地,陕北以化工能源为发展重点,陕南利用自然环境优美、生物资源丰富等优势,是绿色产业基地,而关中则以先进制造业为建设重点。另外重点发展的产业包括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及能源化工产业三大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果业、畜牧业、旅游、能源化工和国防科技工业六大特色产业和旅游业、文化产业及现代物流业三大特色现代服务产业。其中装备制造业是陕西工业的主体产业,现代物流业是陕西省的新兴产业。现代物流是相对于传统物流而言的。它是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引入高科技手段,即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联网,并对物流信息进行科学管理,从而使物流速度加快,准确率提高,库存减少,成本降低,以此延伸和放大传统物流的功能。

三、陕西省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定量分析

产业结构高度化最根本的实质是在当时各产业的经济技术水平和其结构关联水平。它最终反映在结构关联经济技术矩阵的水平上,因此可把结构关联经济技术矩阵水平作为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的综合性衡量指标。由于产业结构关联经济技术矩阵的元素值的大小表示某产业部门生产技术水平的高低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大小,因此,表示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的结构关联经济技术矩阵取决于:每一生产部门的生产技术水平与组织管理水平,具有较高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的部门所占的比重,以及这些部门的关联质量水平,或者说,结构关联经济技术水平取决于投入产出表中直接消耗系数矩阵每一元素的大小以及具有较小值的元素所占的比重及其排列位置。但是现实生活中,不同时期的经济技术矩阵的元素,有的上升,有的下降,这说明产业结构总体水平上升还是下降了呢?这一困难可以采用求矩阵最大特征值的方法解决。

四、陕西省产业结构优化的几点思考

1、陕西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

陕西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核心是大力发展优势和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各地区各种资源的比较优势。总体目标是使优势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工业增加值占总产值比重达到43%;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7:53:40。继续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果业、畜牧业、旅游、国防科技工业和能源化工业;加快关中制造业、陕北能源化工业、陕南绿色产业、渭北果业四大基地建设。

2、陕西省产业结构优化的重点

(1)三大支柱产业的调整。据调查可知陕西省机械设备制造业和能源化工业的现实产业结构和经济技术结构不适应,产出出现短缺,因此要加大三大支柱产业的比重。对于装备制造业的调整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资本为纽带,实施资本整合重组,并加强各企业间的专业化协作配套,加速产业集聚,构建产业集群。在保障装备研制工程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军工技术向民用转移。高技术产业,由于陕西省拥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比较多,科技人才富集,陕西省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依托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其转换效率。积极培育和引进拥有领先技术的高技术企业,实施产业关联度大、成长性强的重大产业项目,尽快形成产业规模。能源化工产业,充分发挥陕北煤、油、气、盐和陕南水源丰富的优势,重点发展陕北能源化工基地,渭北能源接续区和汉江水发电站,推进煤电一体化发展,煤化一体化,油炼化一体化发展,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太阳能、风能、地热、小水电开发,优化能源结构,推动多元化发展。加大科研力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2)六大特色产业的调整。从陕西省的地理环境看,陕西省只有关中是平原,适宜种粮食,从南到北有温带草原带,森林草原带,暖温带等,适宜种植各种水果,因此陕西省应根据地理环境,在适宜地带加大水果种植力度,重点发展渭北果业,稳定扩大优生区面积,调整产品品种结构,普及和提高果品生产关键技术,推行标准化生产和园艺化管理,建设标准化和示范化基地,提高果品加工处理能力,拉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畜牧业可以实现粮食等转化,延长产业链,因此可以通过发展畜牧业来延长农业产业链,而且秦川牛具有比较优势资源,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于畜牧业的调整,要突出抓好关中奶畜和秦川牛肉、陕北舍饲养羊、陕南瘦肉型猪和城郊禽蛋生产基地建设,扶持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提高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饲养水平,推进养、加、销一体化,提升比较优势。

国防科技业的调整,积极支持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坚持军民结合,支持军工发展民品,推进军工民用产业向高层次、宽领域扩展。积极发展一批技术先进、竞争力强的民用产品,促进国防科技工业同地方经济的有机结合,重点是陕西航天科技园区、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发展和核工业、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资源整合、产品提升。

(3)三大特色现代服务业的调整。对于旅游产业,深入挖掘周汉唐等古文化内涵,开发具有较大影响的旅游产品,加快发展红色旅游、科技旅游、生态旅游,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加强对旅游的规划和引导,防止重复建设,盲目开发,另外,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精品,发展休闲度假,风情民俗,科技观展,体育探险等特色旅游。

文化产业要以影视、文化旅游业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关中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陕北红色文化和黄土风情文化、陕南汉水文化和绿色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打造强势文化品牌。加快建设10大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扩大规模,提高产业层次,提升陕西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陕西占据欧亚大陆桥中段的重要位势具有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重要基础,因此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促进交通运输、仓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包装、搬运装卸、区域分拨和配送等物流环节的有机结合,形成供应链,提高物流业的现代化水平,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率,提高物流企业的竞争力,着重发挥区位优势,加大物流资源整合力度。加快建设“三大物流园区、十大物流配送中心、两大平台、四大体系”,形成以西安为枢纽,以宝鸡、榆林、汉中、安康为结合点的现代物流体系,建成我国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重要物流基地。

五、结论

首先通过陕西省产业结构背景及现状的了解,阐述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通过阅读大量文献,确定产业结构的研究领域以及从高度化和合理化两方面去评价陕西省产业结构。其次根据已有的研究基础,选取测算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水平的指标,利用陕西省2002年直接消耗系数表计算陕西省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水平。最后根据陕西省资源分布特点,运用比较优势和资源优势针对陕西省不合理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

【参考文献】

经济技术论文范文篇10

2.文稿要适合本刊选题,要求观点明确、重点突出、数据准确、文字精炼,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字数一般控制在5000~10000字以内。

3.文稿包括(按顺序):题名、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地址、邮编、中文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以及英文题名、作者姓名、工作单位、摘要和英文关键词(内容与中文一致)。在首页地脚还请标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简介,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职称、学历、研究方向、电话(手机)、电子信箱等。

4.来稿请注明科研项目来源,项目名称、项目编号。例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等。本刊发表的论文,凡涉及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者,请及时与本刊联系,提供获奖证书和成果鉴定证书复印件。

5.科学术语应采用国家正式公布或公认的,数字一般用阿拉伯字表示,计量单位的使用要符合国家标准。如“米(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吨(t)”、“千克(kg)”、“克(g)”、“毫克(mg)”、“公顷(hm2)”、“平方公里(km2)”、“升(L)”、“毫升(mL)”、“立方米(m3)”、“秒(s)”、“分(min)”、“小时(h)”、“天(d)”等表示。

6.正文各级标题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同级题不同层次的数字之间用下圆点相隔,最末一位数后不加标点。如“l”、“1.1”、“1.1.1”、“1.1.1.1”,标题层次以4节为限,一律左顶格书写题号,后空格书写标题。

7.参考文献要求按照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进行书写,著录格式如下:①连续出版物的著录格式:标引项顺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②专著的著录格式:标引项顺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③论文集的著录格式:标引项顺序号作者.题名[C].见(英文用In):主编.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④学位论文的著录格式:标引项顺序号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⑤专利的著录格式:标引项顺序号专利申请者.题名[P].国别专利文专利号,日期.⑥技术标准的著录格式:标引项顺序号起草责任者.标准代号[S]标准顺序号—年,标准名称.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⑦报告:标引项顺序号报告人.题名[R].会议名称,会址,年份.

8.来稿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删改。稿件刊用后,即付稿酬,并赠送刊物。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