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人文学产生和发展

时间:2022-06-13 11:00:00

铁人文学产生和发展

一、铁人文学的产生

1.铁人文学的定义、内涵铁人文学是指以铁人王进喜为原型或以铁人王进喜生平事迹为素材创作的各种形式的文学艺术作品。其内涵是通过对铁人这一典型人物的形象塑造,表现石油人“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高尚情怀和崇高精神,激励人们积极进取,实现人生的最高价值。目前,许多人把“石油文学”等同于“铁人文学”,这是不够严谨的。石油文学外延更宽泛,它是以表现石油工人工作、生活、情感为主的文学作品。

2.铁人文学产生的背景铁人文学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1963年底大庆石油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1964年,油田生产进入全面开发建设时期,大庆油田正式对外宣传。l%4年之后,国内一大批文学艺术工作者到大庆体验生活。•许多作家深人到铁人钻井队、钻井二大队,有的和铁人同吃同住同劳动,比如魏钢焰、李若冰等。他们用艺术的笔记录了铁人王进喜当时的工作、生活情况,近距离地观察感受了铁人王进喜的思想、性格、情感。为他们的文学艺术创作积累了第一手素材,也诞生了许多至今让人诵读不衰的好作品。文学是写人、写人的心灵和情感的艺术形式。文学是通过具体的典型人物形象来反映现实的。铁人王进喜是大会战的第一个典型,是大庆石油会战职工的杰出代表。这就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活生生的典型人物形象。火热的大庆石油会战生活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矿藏。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铁人文学伴随着大庆石油会战的开展和油田的开发建设而产生和发展,是大庆石油会战火热的生活通过铁人这一形象在文学上的反映。“铁人”这个人物形象,是老一辈石油人的代表,是那个年代石油人群体形象的艺术浓缩。

二、铁人文学的发展

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诞生了一大批反映铁人王进喜英雄事迹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以及纪实文学作品等。铁人文学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上世纪60一70年代60年代初期,铁人王进喜的诗歌和其他人创作的歌颂铁人、抒发豪情壮志的诗歌,是铁人文学的萌芽。铁人王进喜的诗歌《石油工人一声吼》、《誓夺头号大油田》等表达了那个时代石油工人的心声,是石油文学的发端。在铁人王进喜诗歌的带动下,会战职工拿起笔来,在学铁人热潮中,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表达了向铁人学习、早日拿下大油田的决心、信心。如:孙玉庭、徐锦荣钻井队集体创作的诗歌《“铁人”头上出“钢人”》,宋振明(三探区指挥)的《铁人王进喜,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面旗帜》(1960年4月16日《战报》),胡九章、丑君宇(北油实学生)的《和铁人王进喜生活在一起》(1960年4月18日《战报》),赵军的《一个很好的指挥员》(1960年5月28日《战报》)等,是最早写铁人王进喜的作口口口。在的关怀和直接过问下,1964年大庆油田正式对外界宣传。一些作家、艺术家陆续到大庆体验生活。他们的介人,使铁人文学开始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产生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作品。如:张天民的长篇小说《创业》,贺宜的长篇小说《咆哮的石油河》,吴星峰的长篇小说《大庆的春天》,艺术性纪录片《大庆战歌》,魏钢焰的散文《忆铁人》、《历史的谱写者》、((大庆的心》,李若冰的散文《寄自大庆的书简》等等。由于1966年“”开始,文化受到摧残,许多艺术家受到冲击。有些作家当时虽然体验了生活,还没有进行创作就已经失去了创作的权利,直到打倒“”后才实现当年的夙愿。

2.上世纪8《}一90年代80年代,整个中国文学复苏,在这种大背景下,铁人文学的创作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内容和形式更加开放,过去创作中的一些束缚已经解开。作品更加客观、人性。代表作如:孙宝范、卢泽洲执笔的传记文学《铁人传》,张怀德的传记文学《铁人王进喜》,庞壮国的诗歌《铁的人是遥远的会战者》,王驰涛执导的电视连续剧《铁人》,曹杰的报告文学《魂系石油河》等,这些作品,无论在史实的挖掘、细节的描写上,还是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3.2000年至今进人新的时期,由于市场经济的确立,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人们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再像过去那样单一。能够从更广阔、更高远的视角审视铁人精神,认识铁人精神的价值,出现了许多大制作。这些作品,不仅仅是作品的容量大,思想维度更广阔、主题更深刻。如:王以平的系列短篇小说《王铁人的故事》,杨利民的话剧《铁人轶事》,尹力执导的电影《铁人》,余兆荣的诗歌集《铁人词典》,王献力的长诗《铁人之歌》、《铁人赋》,王驰涛的长诗《铁人十曲》,忽培元的《铁人铭》,孙宝范的《铁人:永远的旗帜》,王运革的诗集((铁人词三百首》,王立民的诗集《太阳王子》,魏芳的诗集《儿歌献给王铁人》等。

三、铁人文学的成果

1.铁人小说小说是文学四大样式(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中最重要的样式之一。它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深刻的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依托,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可以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进行描写。50年来,以铁人为原型创作的小说,代表作有下列几部(篇):张天民的长篇小说《创业》(中国青年出版社1977年7月出版),贺宜的长篇小说《咆哮的石油河》(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78年5月出版),吴星峰的长篇小说《大庆的春天》(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6月出版),李国昌的长篇纪实小说《铁人之歌》(作家出版社1992年11月出版),王晓、吴海波的中篇小说《神奇的石头》(2006年《都市生活报》连载),王以平的系列小说《王铁人的故事》(收入《第二届中华铁人文学奖获奖作品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出版)。张天民的长篇小说《创业》,是第一部以铁人王进喜为原型创作的长篇小说。这是在1974年作者创作的电影剧本基础上改写而成的。主人公周挺山,是以铁人王进喜为原型塑造出的典型人物,是艺术化的铁人。由于极左年代的影响,这部作品打上了很深的阶级斗争的烙印。李国昌的长篇纪实小说《铁人之歌》,以当年大庆石油会战为背景,展现了铁人等一大批石油工人为了甩掉中国贫油的帽子,为祖国工业“大动脉”忘我拼搏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这部作品的思想意义主要成功地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奏响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主旋律;二是成功塑造了铁人形象,再现了铁人王进喜的精神风貌;三是描绘了一个团结战斗的英雄群体、写出了石油人对事业的热爱。贺宜的长篇小说《咆哮的石油河》,是一部表现少年王进喜生活经历的长篇小说。小说中除了其他人物的姓名虚构外,王进喜和其家人都用了真实姓名。我国儿童作家贺宜1971年和1992年两次来大庆采访,同时到玉门采访,最后完成了《咆哮的石油河》的创作。吴星峰的长篇小说《大庆的春天》是按编年体创作的,从1960年3月会师萨尔图写到1964年元旦之后,油田指挥和牛二娃乘坐国际列车去北京作报告结束。虽然是写会战的,但是铁人王进喜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形象,在书中名字叫“牛二娃”,职务是1205钻井队队长。本书上至石油部长,下至钻工、汽车司机,塑造了26个有名有姓的人物。王以平的系列小说《王铁人的故事》,包括《到生活基地去》、《一张纸条儿引起的故事》、《温暖的雪夜》等,写的都是铁人王进喜担任二大队队长时期的事。《到生活基地去》写的是杏树岗生活基地的四名家属来找铁人,告杏树岗生活基地党支部书记的状,表现了铁人处理事情的智慧。((一张纸条儿引起的故事》,是写一名职工给铁人写匿名纸条,状告一个叫田维新的老师傅虐待老人。铁人前去了解情况。到田师傅家一看,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田师傅一家7口人,很贫穷,挤在一个小窝棚里。老人有病,田师傅身体不好,孩子又小,全靠田师傅的老婆忙里忙外。铁人看了心里很难受,回去后就把大队的两间储藏室收拾出来,把田师傅的老母亲和四个孩子接来住。《温暖的雪夜》,写的是铁人到钻井指挥部当副指挥,上任前,他把二大队的后勤单位都走了一遍。本篇主要写铁人走访“鸡笼子”学校的故事,以及回顾铁人办学,请1205队老支书担任校长的故事。特别看望在学校居住的两位孤儿。这三篇小说写得很生动,描写得很细致,很有艺术张力。

2.铁人散文散文属于一种非虚构文体,离生活近,离人近,是最为大众化的一种文体。所以当时的作家在接触到铁人王进喜后,王进喜这个形象让他们最能立竿见影加以表现的就是散文。

(1)上世纪6仔一刁O年代其代表作家和作品有:魏钢焰的《忆铁人》、《历史的谱写者》、《大庆的心》。魏钢焰1964年到大庆体验生活,挂职大庆《战报》副总编。但他并没有在那里上班,而是下到基层深入生活。他下基层到的第一个单位就是钻井二大队。魏钢焰确实用一颗炽热的心在大庆体验生活,大庆的生活时时感动着他。当时他计划写一组关于大庆的散文。1965年11月,在《人民日报》发表了散文《思想之歌》,歌颂大庆会战的胜利是思想的胜利;1966年3月,在《人民日报》发表了《战地黄花分外香》,写了一支大庆前线巡回医疗队的故事。计划中的作品还没有写完,“”开始了。他被下放到宝鸡山区,1973年才回到原单位。这一年他二次来大庆。当时铁人王进喜已经去世三年了。世事如烟,魏钢焰感慨万千。回去后创作了《忆铁人》、《历史的谱写者》、《大庆的心》等。看得出,魏钢焰对铁人感情有多么真挚,不然他死后不会把骨灰埋在铁人一口井旁。他在((历史的谱写者》题记中写道:“在听到铁人王进喜同志逝世的消息后,我彻夜难眠。我觉得,每个受过铁人言传身教的人,都应该把他撒下的宝贵火种,贡献给革命和人民。”《历史的谱写者》还有一个副标题:“一位大庆战士的谈话摘录”。文章以一位和铁人共事的同志的口吻,用第一人称讲述了铁人王进喜处理卡钻、修旧利废的故事,表现了铁人为了促进钻井生产敢于破除旧的规章制度的创新精神和勤俭节约精神。通过铁人的事例,作者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这就是文章结尾写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铁人王进喜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和鲜明的人物个性。铁人对事业的热爱、对钻井工作的认真、对国家的忠诚,跃然纸上。

《忆铁人》是以回忆的形式追忆铁人的事迹。作者以第一人称追忆了和铁人的近距离接触,歌颂了铁人精神。有一天铁人兴致勃勃,话头不断。对魏钢焰说:“你那首写玉门的诗,我看了。为什么要把采油树写成圣诞树?咱中国工人阶级没那么叫的,也没那么想的。”然后问:“那个卖火柴的女娃是怎么回事?”我结结巴巴地介绍了这个外国童话。他笑了:“故事编得有点意思。可就是没劲儿,娃娃到死都是稀里糊涂的。看咱们的白毛女!”尽管我深知铁人是不分生熟场合,耿直刚正、死认真理,但这一军将得也够我想半天的。铁人接着说:“工人们伸手等着你们写的好书啊。这文章,要叫人看得坐不住,站起来!不能把人看得腿软了,躺下了。就说写风雪吧,也不能叫人怕……”这样有个性的语言一看就是铁人的性格。这两篇散文作品的时代痕迹很重,但感情真挚、浓厚。洋溢着饱满的政治激情。李若冰的《寄自大庆的书简》(((人民文学》1965年第12期),贺抒玉的《我心中的石油河》(收入《西部的柔情—陕西女作家散文选》,花城出版社2000年出版)。1964年春,根据中国作家协会的组织和安排,李若冰和其他作家一起来到大庆挂职体验生活,当时所挂的职务是大庆油田会战工委宣传部副部长。为了了解铁人王进喜,他专门深人到铁人的工作单位,并且和铁人王进喜住在一间干打垒里,两人床挨床,每天一起工作,一起吃饭、睡觉。得知李若冰是从老家陕西来的,王进喜从心理上就有一种亲近感。而且经过交谈,李若冰得知,铁人王进喜和自己的妻子贺抒玉早在玉门时就认识,这样,就更拉近了两人的距离,两人很快成为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原来,1951年,当时的西安文工团组织部分文艺工作者到玉门油田体验生活,准备创作一些反映石油工人生活的文艺节目。当时贺抒玉在文工团当编剧,有幸参加了那次活动,而且无意中选择了王进喜所在的班。当时,王进喜还是个司钻。钻井队清一色的男子汉,突然来了一个女同志,许多人不太习惯。贺抒玉很想上钻台看看,但当时井队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认为女人上钻台不吉利,所以都不主张她上去。王进喜很理解贺抒玉的心情,经过王进喜向其他工人做工作,才允许她上一次钻台,贺抒玉终于如愿以偿。这件事深深印在了贺抒玉的记忆里,她觉得王进喜这个人表面上看很粗,但心又很细,很理解人。自从她登上一次钻台后,工人对她反而亲昵起来,因为工人们发现她不是那种娇生惯养的女人。贺抒玉那次四五个月的生活体验,本来是准备写一部歌剧的,但是写出来后自己也不满意,就没有排练。十多年后,贺抒玉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了王进喜的照片和事迹报道,才知道“铁人”就是当年她体验生活时所在井队的司钻“王师傅”。“始而惊愕,继而兴奋!他,在玉门油矿时看上去是那么老实,那么平凡!”贺抒玉始终为自己在玉门时没有深刻认识王进喜而感到遗憾:“多少年来,我心中的石油河不时在涌动,那是地下的黑河在为铁人歌唱……”在《我心中的石油河》中,她写道:“尽管我跟工人们上下班时在摇晃的卡车上,吃了不少的风沙,在终年积雪的祁连山下,脸被冻得发紫发青。可是我后来写的剧本像一口打不出油的井,报废了!若干年后,我才悟出其中的道理。写作,仅仅有一股热情是不够的。”《寄自大庆的书简》是以“书信”的形式来写的,假托给某友人写信的语气,介绍在大庆的见闻,反映大庆油田的变化,抒发自己的情怀。文中写到铁人受伤住院后跑出来仍坚持顶在现场,写到铁人制服井喷等等。通过铁人等大庆石油人身上体现出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作者感慨道:“我们人民有了这种革命气概,什么奇功伟迹创造不出来呢!……”1%5年7月,刚刚上任的文化部副部长刘白羽来到大庆,检查指导指示拍摄的艺术性纪录片《大庆战歌》的拍摄情况,看一看向往已久的大庆油田,见一见慕名已久的铁人。他虽然没有写铁人的散文,但是他被大庆油田火热的生活感动,给《人民文学》编辑部打电话,建议他们派人到大庆组稿。《人民文学》编辑部很快派编辑何启智来大庆组织了一组“大庆人写大庆”的散文,发表在《人民文学》1965年第12期上。

(2)上世纪8任一90年代中国文学逐渐摆脱“”时期的“左”倾文艺思想束缚,呈现全面开花的“文艺复兴”局面。铁人文学也迎来了创作的春天。这个时期的铁人散文代表作有孙宝范的《和王铁人的故事》、高潮洪的((一个人和一座城》、王世伟的《大庆往事》、李淑珍的《铁人井》(均见《大庆石油文艺40年作品集》散文卷《油田白杨》)等。《和王铁人的故事》,通过三次视察大庆、视察1205钻井队、接见王进喜,记录了和铁人王进喜的交往,体现了总理对大庆石油人的关心关爱和对大庆油田倾注的心血,凸显了共和国总理和劳动模范对国家发展建设的急迫心情和共同心愿。((一个人和一座城》,叙述了作者80年代末、90年代中期两次来大庆的见闻、感悟。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大庆有了城市的模样,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作者因此而感慨“大庆因油而生、因铁人而生、因铁人精神而有了灵魂”。铁人是大庆这座城市的丰碑。作者通过大庆的变化,讴歌了以铁人为代表的老一代石油人,继而发出了“宁做铁人为鬼死,也羞苟且偷着生”的誓言。((大庆往事》通过作者60年代、90年代两次来大庆的对比,反映了大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赞美了石油人崇高的精神境界。文中回忆了三次听王进喜作报告以及“”时期在北京见到王进喜时的情景,饱含着对英雄的深深怀念,抒写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辉煌。《铁人井》叙述了作者90年代一个春天参观“铁人一口井”的所见所感,追忆了年轻时见到铁人王进喜、受到铁人精神激励的情景。铁人井,是铁人精神的见证。作者认为,铁人虽然不在了,但他仍然活在这片热土上,活在千千万万大庆人的心中。

(3)新世纪以来代表作有:乔守山的《铁人急》,朱玉华的《王露的姥爷怎么会是石头呢》,戴永成的《铁与火:生命的浩歌》,忽培元的《铁人铭》、《铁人写真》、《走近铁人》、((铁人新馆》,王献力的《铁人赋》,吕天琳的《铁人不寂寞》,刘莉的《铁人,大庆人的精神之父》,史金龙的《一座小城和一个人》等。乔守山的《铁人急》,写铁人为早日拿下大油田的急迫心情和只争朝夕的精神。朱玉华的《王露的姥爷怎么会是石头呢》描写作者带着八岁的女儿来到大庆市八百响铁人公园。妹婷站在铁人王进喜的雕像前,突然问我:“王露的姥爷怎么是块石头呢?”王露是妹婷的同班同学,也是铁人的外孙女。通过孩子的追问,表达了铁人精神不朽的主题。戴永成的《铁与火:生命的浩歌》表达了对铁人的敬佩之情、怀念之情。忽培元的《铁人铭》、《铁人写真》、《走近铁人》、《铁人新馆》,均选自忽培元散文随笔集《大庆赋铁人铭》(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3月出版)作者在作品中讴歌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表达了对铁人的景仰。

3.传记、故事代表作有:曹杰的报告文学《魂系石油河—铁人王进喜的故事》(《飞天》1995年9期,2003年获首届铁人文学奖)写铁人在玉门油田当钻工时的故事,文笔细腻、优美。孙宝范、卢泽洲执笔的传记文学《铁人传))(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年11月出版),是迄今为止最翔实、最全面记录铁人王进喜生平事迹的传记文学作品。张怀德的传记文学《铁人王进喜》(银河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对铁人在玉门时期的生活、工作描写最为详细、丰富。戴祝文的传记文学《铁人之路》(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1年11月出版),回忆了铁人的一生,表达了对铁人的怀念之情。杜显斌故事集《铁人传奇》(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出版)以故事的形式反映了铁人一生的英雄事迹,讴歌了铁人精神。这类作品还有《铁人精神赞—王进喜的故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5月出版),《中外名人传记故事丛书—王进喜》(中国和平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少年红色经典丛书“时代楷模”—王进喜》(冷笛编著,21世纪出版社2009年出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