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升格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思考

时间:2022-08-18 09:49:06

新升格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思考

摘要:学院自中专升格高职以来,受教育对象的变化,以及高职学生成长的需要,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转变管理思维方式,改变工作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新时期高职院校发展新情况以及受教育对象的的特点,为新升格高职院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

自学院由中专升格为高职三年来,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正逐步地由长期以来的中专教育实践中所形成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向适应高职教育发展需要的教育理念与管理模式转变,这个转变不能仅仅简单地移植普通高校的模式,而更应该找出适合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新思路、新模式。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要做到以制定规,以爱育人

1、学院由中专升格为高职学校,应按照《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全面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国家有关教育的法令法规,制定《铁岭卫生职业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试行)等适合高职学生的管理制度,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和整理《铁岭卫生职业学院学生管理制度汇编》,并编辑成《学生手册》,做到学生人手一册,严格执行,有力地保证正常的教育秩序,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校纪。

2、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我们在保证严格执行管理制度的同时应该始终把学生放在首要位置,做到学生管理“人性化”。不要单纯地“说教”或者“我管你”的心态去面对学生,要注重个性发展,同时兼顾培养目标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真正做到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全方位多层面地架设感情桥梁,使规章制度畅通无阻地进入学生心中,并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二、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要树立“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为社会服务”的“管理就是服务”的基本理念,提高服务意识,并渗透于学生管理的每个细节中

1、学生管理工作首先就是为学生服务,为学生的未来奠定基础。高职学生虽然已经成年,但是由于学生个性差异的存在,每个学生的兴趣、性格、品质的特点各不相同,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生入学伊始即进行学生心理情况测评,对《学生基本情况登记表》、《家庭贫困情况调查表》等内容进行分析,并将心理咨询工作纳入正常的教学体系和思想体系,开设心理咨询课程和讲座,着重帮助学生从道理上认识自身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健康的人格。

2、学生管理工作者还应该做到为家长服务,满足他们对优秀教育资源的需求和对子女发展的关注。在开学初即召开专业发展及就业情况介绍会,让家长了解专业的发展及就业情况,请家长帮助并督促学生找准定位,端正学习态度;在每个学期安排实习或就业单位来学校进行校园招聘宣讲,并及时解答家长提出的问题,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创造条件。并通过发送电子邮件,建立班级QQ群、微信群等形式,快捷地完成学校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使教书育人收到最佳的效果。

3、学生管理工作者还应该树立为社会服务意识,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通过职业教育活动周、社会实践等活动,让老百姓零距离地了解职业学院的办学特色与办学理念,深切领会职业教育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为社会服务意识真正扎根于学生管理工作者和学生心中。

三、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加强学生会和团委的职能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校园的主人

1、强调以学生为本,并不是淡化管理,更不是放手管理。现在的高职学生均已经是成年人,他们更加注重的是个性发展,我们管理的目标是让学生感受到学校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自己服务,并激发其对学习、成长和学校的热情,使之更好地全面发展。

2、充分发挥学生会、团委的职能,健全组织机构,让学生自主自发管理,形成学生自己的约束机制。一是要公开、公正、公平地选拔任用一批在学生中有很好威望和影响力的学生通过竞聘进入学生会、团委。二是要加强学生干部的思想教育,引导他们积极要求进步,向党组织靠拢,提高他们的政治修养;三是教他们逐步学会独立工作,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四是教育引导学生干部相互扶持、相互帮助,发挥团队凝聚力,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五是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学生干部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荣誉感。总之,学生管理是一份责任与爱并重的职业,而这个职业由于我们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存在而不断地延续着,而只有不断探索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新升格的高职学校才能不断前行发展,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等卫生职业技术人才!

作者:徐宁单位:铁岭卫生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久渊,科学发展观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重庆,2007.

[2]张茂聪,现代大学管理制度改革与创新:国际比较的视角.山东教育出版社,济南,2013.

[3]骆郁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10.

[4]徐大伟,大学生环境行为与环境教育研究.科学出版社,北京,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