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能实训总结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7:55:09

万能实训总结

万能实训总结范文篇1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实践课程,着重技术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提升,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把所学专业核心课程如:《电气控制技术》《PLC控制技术》《变频原理及应用》《单片机控制及应用》《组态技术》《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调试》能进行融会贯通,通过各模块的练习,从设计、安装调试、故障处理、系统改造等方面进行细分,完成多层次的人才的培养。

2模块化教学内容

参照国际技能大赛的要求和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训教学内容按模块化设置,以职业技能鉴定为考核标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技能实训模块一: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与调试。分别完成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星-三角减压启动电路、电动机电气制动电路、三相笼型异步电动机调速电路、直流电动机启动、制动控制电路等系列控制线路的安装调试;模块二:对机械设备电气控制线路进行故障排查训练,包括CW6140型普通车床电气控制线路、Z3050摇臂钻床电气控制线路、X62型万能铣床电气控制线路、T68万能镗床电气控制线路、M7120磨床电气控制线路、M7475B万能磨床电气控制线路等常用生产机械设备的电气控制线路进行故障分析和排查;模块三:根据机械运动要求,设计控制系统,运用PLC完成系统的控制改造,运用组态技术、变频技术、触摸屏实现设计方案。教学内容体现了专业核心课程的重要内容,通过专业综合实训教学对所学专业知识加以应用巩固,把知识转化为技能。

3教学内容的实施和效果

综合技能实训教学效果的好坏最重要的在于教学内容和过程的实施。我们在实行模块化实训教学过程中经过了长期的摸索,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吸取经验教训,尤其是各项技能大赛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总结了一些心得和方法,通过在教学上的不断应用,摸索了一套教学、训练、比赛相互促进的专业技能综合实训,更是达到将各门学科融合贯通的作用,让学生走上复合型成才之路。3.1分层次的因材施教,实行差异化教学。考虑个体差异,分为三个层次进行。设定不同的目标;精英层:以区级及部级竞赛为目标,重点在于电气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调试、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安装调试、电梯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着重于各类现代控制技术和装置,学生人数约占总数的10%。高级层:以维修电工高级工为培养目标,重点在于常用生产机械设备控制系统的维修调试及故障查找、各类电动机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应用PLC进行控制,完成安装调试,重点在于调试和使用各种仪器仪表查找故障,提高实际分析和动手能力。普通层:以维修电工中级工为培养目标,重点在于完成各类电动机控制电路的安装调试,生产设备控制系统的故障查找,电子CAD制图,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掌握一定的处理故障方法。通过分层教学,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能,创造更多的“能工巧匠”。3.2实施不同的激励目标达到殊途同归。分层教学的实施还在于采取必要的激励手段以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对于通过精英教学能够在部级或区级技能竞赛获得奖项的学生给予评先、确保知名企业就业、任选专业或转专业等一系列优惠待遇,给了学生更多的机会;对于通过高级培训班的学生,如能得到高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证则可得到向大型企业推荐就业,优先技术管理岗位就业,薪酬优厚等待遇。对于普通层次的学生在通过专业实训教学后必须取得中级维修电工或同级技术等级的职业资格证,这个要求和毕业资格挂钩,也是取得就业推荐的先决条件。3.3考核手段激发积极向上的动力。课程的考核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重要手段。每个层次的培训都要有考核及成绩评定,一来作为获得学分的依据,二来可以起督促和监督作用。考核应以单项任务完成情况作为考核依据,任务按不同难度设置,每个层次设置多个考核项目。按任务完成的速度、质量、差错的多少和创新性进行评分,设定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合格五个档次,对于不合格的要求补训,最少要达到合格的要求,精英级的必须达到优秀标准,高级的达到中级以上标准。

4结束语

随着智能制造的高速发展,现代电气控制技术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核心,要培训合格的职业技能人才,赶上发达国家的步伐,甚至实现弯道超车,我们必须对我们的职业教育进行改革,打破旧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2017年国际技能大赛我们国家获得了多项金牌和优胜奖项。这让我们看到了职业教育起步的迹象。但在很多重要领域,我们仍然处于落后状态,以智能机器人为代表的高端制造我们没有优势。因此我们在课程学习时让学生树立目标,找到差距,积极奋进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在实际操作中,要制订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操作章程,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态度端正,不违章作业,不违反安全规定,平日应认真检查负荷开关、接线线路和元器件的动静触点的外观和触点电阻,加强接触器、电动机、继电器等器件的维修保养工作,定期对电动机绝缘进行检测,制订一些技术规范以确保安全,如:通电试验开始后及时对电动机端电压进行测量,发现电压不正常立刻断电查找原因,确保绕组电压正常;不要长时间通电运行,尤其是人员离开的情况下要断电,检查分析时尽可能让设备断电,通电时有老师在场;发现电动机不能正常启动或声音异常及时切断电源;实训老师加强对实训工作的指导等等,保障了实训操作和考核过程的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学军.《电气控制技术》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10(5):212.

万能实训总结范文篇2

1、理论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笔者认为教学中关键要上好第一节课。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有个好的开头会为完成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所以在课程导入时应能使学生很快接受并且领会。在课程的处理上我先从学生曾接触过的实习——车床开始。首先让学生回忆在切削加工过程中用到哪些“物品”,学生很自然讲到:车床、车刀、工件夹紧时用三爪卡盘、量具等。由此,我就很自然引出机械加工工艺装备的定义,即:在机械加工中,对机械零件进行加工所必须用到的装置都属于机械加工工艺装备。学生也由此也很快心领神会,接受新课程的概念,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建立教学完整体系模式

所用教材主要介绍工、夹具、刀具与量具,机械加工工艺装备是包含机械加工中的所有设备,在所选教材中没有涉及到加床,通过对学生了解在前面所学课程中没有系统学习过机床的相关课程,因此在教学中从机床的特点、加工范围讲到所有工夹具与刀具、量具。例如:在讲铣削用的工、夹具时,由于学生未接触过铣床的有关知识,如果直接照本宣科进行教学学生会一头雾水,不知我所云,因此应首先介绍铣床的结构特点类型以及加工范围。在讲到立铣头时,学生很容易理解了立铣头“安装于卧式铣床的主轴端,使卧式铣床起立式铣床的作用,从而扩大了卧式铣床的加工范围”这句话的含义。在教学中更注重使所授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3、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

《机械加工工艺装备》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是有较大难度的课程,容易出现两种极端:程度高一点的学生为了取得好成绩便“死记硬背”;程度低一点的学生,一旦无法战胜困难,就会放弃学习以致产生厌学情绪。我校机电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应用型人才,同时针对学生理论水平比较薄弱,本课程所涉及的一些课程学生学得不够扎实,加上基本的机械常识不够完善等情况,教学中应首先降低难度,消除学生的为难情绪。本着实用、够用的原则进行教学,对所开设的课程相对简化。比如:在夹紧力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确定的教学中,重点介绍夹紧力的方向与作用点的确定及应用,其大小分析上一带而过,结论性的东西让学生掌握,如斜锲夹紧机构的锁紧条件。

4、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机械加工工艺装备》是介绍机械生产中常用装备的原理与应用,这决定了其示意图多,内容抽象的特点。所以课程的实施上将采用多媒体教学、录像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手段;另外,还安排了两次实训课。多媒体形象化教学。利用计算机软件将教学过程中需要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录像等多种媒体有机会地组织在一起,替代传统的粉笔、挂图、幻灯片等。形象生动、直观易懂、方便快捷。能够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形象的揭示了复杂的机械制造过程,有效地解决了许多教学中难以讲解而又必须理解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效率的提高是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

5、重视实践教学,加强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地参观、实习、实验等。根据授课内容,将学生带到实习工场,组织学生参观,参观前应布置预习,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参观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机床主体结构、主要部件及作用、传统系统、刀具、夹具等,并边操作边讲解,提高感性认识,解决学生的问题。参观后进行总结。实习的内容有车、铣、磨、钻等工种,训练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让他们真正感觉到学有所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理论课的自觉性,使学生获得一个完整的机加工过程概念,这样不仅可以巩固已学的知识,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也能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是专业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重要手段。在本课程的学习中一般安排两次的实验,实验内容为:F11125A型万能分度盘的与框式水平仪的使用。通过对F11125A型万能分度盘的实验使学生熟悉F11125A型万能分度头的结构原理,掌握F11125A型万能分度头的分度原理及应用。通过对框式水平仪使用的实验使学生了解的框式水平仪的构造及工作原理,掌握其使用方法及应用。

万能实训总结范文篇3

1、网商的概念

网商最初专指那些网络服务提供商(接入商、ISP、ICP、应用平台提供商等等),比如新浪、搜狐、腾讯、电讯盈科、TOM、阿里巴巴等据首届中国网商大会组委会秘书长金建杭介绍,所谓“网商”,是指运用电子商务工具,在互联网上进行商业活动的商人和企业家。即:网商是指利用Internet互联网作为企业或个人商业经营平台,进行采购、销售、企业产品展示信息等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并以此作为企业主要经营手段的企业家或商人。自2004年网商概念提出至今,这一群体正在成为未来信息社会、经济领域的主体,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增长,网商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中一支重要的力量。阿里巴巴集团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网商规模由2004的400万增长到2010年的7000多万。在下一个十年中,网商规模仍然保持着持续、高速增长,网商身份也正在朝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不同行业、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企业和个人正在电子商务平台上创造财富和价值。这其中也有不少的的年轻人一代,也借助互联网做起自己的淘金梦。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学习,我们有必要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做更充足的准备,以摆脱一方面是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另一方面是电子商务专业学生难就业的尴尬局面,这就需要从我们的专业建设和教学上来进行调整。

2、现有的电商专业教学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门跨计算机,信息,管理,经济等多种专业的交叉学科。很多学校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甚至有些院校把电子商务专业简单地理解为计算机专业的若干门课程加上经济管理的若干门课程。很显然,这种“拼盘式”的教学模式是对电子商务专业的不理解。这样就会导致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感觉什么都没有学到,或者是,什么都学了但什么都不会,没有一技之长,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许多院校不能清晰地界定其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将来的就业方向,多数院校提出了培养目标宽泛,以“万能”为应用目标的电子商务人才,但这并不符合中国企业目前对电子商务人才的专业、实用的需求。

电子商务专业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且电子商务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它出现的时间短,所以目前各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的师资十分缺乏,很多教师并没有经过全面的电子商务专业学习或培训,更没有很好的实践经验或者与第一线接触的机会,即便是给学生讲出来的东西,也大多是课本上一些老套的原理,会出现与实际相脱离的情况。另外从大多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方法上来看,大多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践,大多数教室缺乏联网条件,教师讲课时缺乏在线演示的操作,电子商务教学应该是一种理论讲授与在线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更有一些院校基本没有与电子商务相关的实验室建设,由于电子商务涉及的内容和范围非常宽泛,所以,我们必须建立一个虚拟的电子商务平台供学生对电子商务的有一个系统的把握,同时也要让学生在互联网上适当地进行实战也是很有必要的。再则,从电子商务专业的教材上来看,由于电子商务发展时间短,并且各种新技术、新实践层出不穷,电子商务专业不仅涉及到高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还有各种不断创新的商业模型的不断涌现。这样一来导致实践活动的发展远远快于理论总结,理论总结与实践相比不完整,甚至会产生一些偏差。

3、网商培养目标下的电子商务教学模式

就我们学校来说,我们在专业设置上紧紧围绕国家十六号文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专业课程、教材建设,强化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用,以细分专业方向为纽带,突出电子商务专业优势和特色,基于电子商务岗位群打造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一个在河南领先的、在国内本学科领域有较大影响力的、服务于中原崛起的“网商”培养和培训平台。在专业设置上我们紧密结合河南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以素质培养为根本,以技能培养为重点,遵循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原则,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以产学研结合为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实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

3.1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

我们在课程设置中以网商职业为核心,以电子商务应用业务操作为主体,将本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三大类:专业前导课程、核心课程和后续课程。前导课程包括职业素养课程和职业基础课,核心课程就包括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商务网站建设与运营淘宝大学等课程,后续课程即电子商务技能和素质提升课程,包括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电子商务综合实训、电子商务前沿问题介绍等。(如下图)我们设置的职业素养课程和职业基础课程主要是为学生的个人发展积累一些基础理论知识。职业技能核心课程的设置能够使学生了解电子商务的体系构架,基本原理,掌握网络营销的基本操作,商务网站的搭建与管理以及与电子商务相关的物流知识。职业技能提升课程的设置是的学生能够充分了解电子商务在各行各业中的运用模式,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而电子商务的前沿问题介绍更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进一步的判断未来发展趋势提供了帮助。

在电子商务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过程中,我们综合考虑了电子商务专业的迅速发展的需要和学生三年内学习负担的矛盾。把一些主干课程改为了选修课,让学生自主选学部分课程。在各学年度学生学习负担的搭配上,我们也作了精心的考虑,确保学生在三年内能够学完教学计划安排的内容,达到培养目标定。除此之外,对于专业主干课,我们以“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为主,辅助以其他教学模式,强化了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

3.2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

已有的研究证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指导和改进高职高专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建立以任务为驱动的双向互动的课堂教学形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职业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从而为提高教学的实效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3.2.1任务驱动型教学法

尤其是在《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和《网站建设与运营》课程中,我们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将课程划分为不同的教学模块,每一个教学模块又分解为几个项目,每个项目都是来自电子商务一线企业的具体工作活动。

3.2.2案例教学法

此方法主要在《电子商务案例分析》和《电子商务前沿问题介绍》课程中,当然在其他课程中也常常用到。根据教学进程,随时提供国内外有代表性的典型电子商务案例供学生思考,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分析,让学生深刻地明白电子商务的成功并非初期的网站建设,而是后期的运营模式。同时,学生可以针对这些活生生的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发表各自的观点,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又为学生以后的事业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3.2.3以赛促学法

在教学中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专业技能竞赛为学生们开辟了新的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在应用中我们探索应用了形式灵活、内容丰富的竞赛方式:近年来,分别组织和主办了全国电子商务大赛预赛、全国网络商务应用大赛、河南省电子商务技能大赛、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电子商务大赛。

3.3实践教学方面

实践教学是强化学生职业意识的有效途径,所以,我们电子商务专业不断增加学生实验、实习和实训的比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达到了1∶1。这些丰富、生动、有效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积极把理论知识迁移运用到实际运用中来。德意电子商务实验室教学模拟平台模拟了整个电子商务交易的过程,包括了商店、银行、物流公司、认证中心、零售商、国内外贸易公司、生产厂家几种角色,实现了在实验室网站的“前台”和“后台”所有操作,使整个电子商务过程在此软件中得到完整的体现,学生通过模拟与操作可以将理论知识加以巩固,有效地理解电子商务流程。在《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案例分析》以及《电子商务综合实训》的实践课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和挖掘互联网上的免费资源,进行国际互联网环境下的实验实训,真正参与到实践中去。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方面,我们一方面加大对校内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另一方面,积极寻求校外的合作伙伴,加大对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目前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已达10多家,都纷纷开展了有益的多样化的实践实习活动。其中河南锐之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还被团省委授予“河南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示范项目”。学生一般会在最后一个学期到以上单位,进行全面的实习。

万能实训总结范文篇4

关键词:三段式任务驱动教学法;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

面对国内外大环境的变化,尤其为了应对双循环发展模式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高职教师需顺应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潮流,积极探索全新的授课模式,本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原则,开发自主、协作与任务驱动有效结合的综合性教法,让学生在参与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思维意识受到有效培养和启发,让学生能够规范掌握基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高效参与到实践探索活动当中,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

1三段式任务驱动教学法概述及教学意义分析

三段式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全新的、综合性的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新理念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将自主、协作与任务驱动教学进行有效结合而成的育人体系,它让学生在专业教育教学实践探索过程中,有效掌握基础的课程内容,掌握丰富的技能,也能够助推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就实际问题进行深入探索,让学生能够真正做到领会贯通,学以致用。与传统的育人模式明显不同的是,这种方式所呈现的综合性与实践性特征比较显著,符合机电一体化的人才素质培育需求。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内化丰富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能够养成良好的技能,全面提高整体的实践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意识,形成协作学习的好习惯,并在任务的驱动下,逐渐形成深入探究的学习素养,助力其更高效地完成学习,助推整个专业课程实现素质化改革。在确定其所具有的功能之后,教师需要针对专业课教学发展要求,合理设置教学方案,将这一模式有效落实下去,打造真正优质、高效的课堂,让学生在机电一体化的专业领域,获得良好的实践素养,实现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全面提升。

2三段式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的教学应用分析

2.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第一阶段,教师需要发挥自身所具有的辅导职能,针对学习方案和内容进行合理规划,从而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指导,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2.1.1提示课堂目标明确的学习目标是支撑学生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规范自身学习行为表现的前提基础[1]。因此,在授课中,教师需要根据专业课中所涉及的主题,以及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合理设置目标,做好提示,给予学生思想、思路上的正确指导,让其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接下来需要掌握的课程内容,并认真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在设置课程目标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遵循三维立体原则,分别从知识、技能以及情感层面展开,从而保证目标的设置具有一定的全覆盖性,促进学生专业素质在目标导向下实现全面发展。例如,在“CA6140卧式车床机电传动与控制”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基础知识,分析技能和工艺要素,然后让其从情感层面出发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建立起优秀的职业品质。2.1.2引导自主预习教师需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到专业课学习当中,以导学案为引领,让其对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自主预习。这样既能够促使其形成良好的专业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基础,也能够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课程学习的目标,做好学习方向的精准定位,从而科学参与到学习和实践探索当中。以“M1432A万能外圆磨床机电传动与控制”为例,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就基础的理论知识和概念加以掌握,同时也可以自主搜集相关生活素材丰富资源储备,让其对具体的工艺和技术形成深刻的认识。在预习期间学生可能因为认知存在一定局限性,而在理解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限制,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预习中标记出来,并在课上与同学、老师之间进行深入探索,通过有效互动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形成深刻的认识。2.1.3引导自主观察在自主学习思想导向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专业内容进行自主观察[2]。让其可以掌握正确的理论知识,并建立起良好的技能支撑基础,方便其对具体的工艺流程形成深刻的认知,帮助其有效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要领。比如说,在“升降电梯机电传动与控制”的授课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具体的动画视频,将相关的工艺流程进行直观展示,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自主观察,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分享学习思路,整理重要知识和技能信息,从而让学生在自主观察的过程中获得更加全面的知识面,并科学运用思维导图等学习方式进行有效整理,做好总结与归纳。2.1.4检查自学效果教师需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有效整理,并采取适当的方式加以考核。判断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技能要领的认知与领悟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展开科学的辅导。比如说,在开展“自动生产线机电传动与控制和自动门机电传动与控制”授课的过程中,则可以对学生的自学成果进行检测,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进行考察,也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思维导图,将所学内容进行总结与归纳。教师通过检查学生思维导图设计成果,判断其对基础内容的掌握能力。

2.2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是第二阶段,主要引导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互助意识,并在此基础上科学参与到课程探索的活动当中。2.2.1小组讨论深入探究小组讨论是重要的育人形式,主张教师在授课中针对班级学生在专业领域的知识储备,以及在实践方面所呈现的技能基础进行科学分组,并规范设置探究任务,让学生发散思维,利用自身所具有的专业知识进行互动交流,从而让其可以有效掌握基础内容,全面提高整体学习动力。以“X6132A卧式升降台铣床机电传动与控制”为例,让学生在组内就相关的工艺知识进行深入探索,结合具体的生活实践案例,探索工艺的规范性应用举措以及具体的实施流程,以及在实践中需要掌握的经验,进而让其能够有效掌握基础要领,有效提高专业化水平。2.2.2合作参与实践探索实训是重要的教学模块,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专业素养建设。在育人的活动中,教师需重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其积极参与到实训活动当中。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有效掌握相关技能要领,也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促使其形成良好的专业实践精神,并在团队配合的基础上共同完成实践任务,提高专业化的实践水平。以“升降电梯机电传动与控制”为例,教师可以合理设置实训活动,引导学生在小组内部合理分配职能,做好分工,然后共同针对这一实训主题展开有效探索,培养其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2.2.3组内、组间分享经验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之间有效分享经验,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反思意识,也能够促使其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共同提高整体的学习素养。例如,在小组实训完成之后,教师鼓励各个小组就在实训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进行有效探索和分析。

2.3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是第三阶段,是支撑学生将专业课领域所形成的创新思路,掌握的专业知识,有效转化为实践技能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执教期间,教师需要将任务驱动的模式深入贯彻下去,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素养。2.3.1明确任务主题在专业课教学期间,教师需要合理设置任务主题,帮助学生确定具体的探究和实践方向。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就“护拦清洗机的结构分析”设置主题,针对教材中的内容引导学生自主搜集资料,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明确具体的结构要素。2.3.2开展任务实践在确定具体的项目目标和实施方向之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规范参与到项目实践的活动当中。要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的知识,就具体的实践技能加以夯实,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化水平。在实践中,可以将自主学习以及分组协作有效结合,先引导学生自主搜集和提炼丰富的文化资料,让其对项目主题形成全面的认识,之后合理分组,确定不同组员的职能分工,让其规范参与到实践探索活动当中,就所学内容进行深入探索,并总结具体的工艺方法,然后总结实践成果,并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展示。通过任务实践真正构建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在任务驱动的学习环境下有效掌握基础的专业知识要领,也能够让学生有效掌握基础的技能,并科学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索。2.3.3加强总结延伸在任务驱动完成之后,教师需引导学生通过延伸总结的方式做好归纳,先引导学生通过拓展延伸,掌握更丰富的专业知识。可以结合项目主题将专业市场中所提出的先进作业思想,以及创新性的工艺手段有效运用到实践活动当中,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归纳与整理,让学生在参与专业课任务驱动与总结的过程中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在引导学生进行总结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先进的载体将具体的实践成果进行直观展示,然后带领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探讨与分析,鼓励学生自主反思,总结经验,教师结合专业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导。

3结论

综上所述,在高职教育领域,机电一体化是重要的专业内容,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严格要求,侧重于在学生专业技能以及综合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因此,在具体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积极践行任务驱动的育人模式,并有效融合自主、协作的育人思想,构建三段式教学体系,让学生能够切实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并在具体的技能要领方面进行有效夯实,促使学生的综合学习与实践能力有效提升,真正地在专业领域有所造诣,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石,王旭升.应用于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三段式任务驱动教学法研究[J].河北农机,2020(09):89.

万能实训总结范文篇5

关键词:电力电子技术;微课;课程教学

随着信息化教学的不断发展,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呈现信息化、多样化、移动化的态势,出现了微课、“慕课”等新教学手段,也出现了翻转课堂、探究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微课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专业课教学,尤其是在电子类教学中的应用还不够广泛,还需要不断探索。

一、微课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典型应用

微课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采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分钟以内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模拟一对一教学情景的一段视、音频。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其特点是“小而精”。“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作为电气工程类专业的专业课,具有电路拓扑结构多、波形分析复杂、应用性强等特点,导致学生对传统模式的教学没有积极性,教学效果也不尽人意,改变教学方法手段迫在眉睫。现在的学生大多是“00”后,他们喜欢接受新事物、喜欢观看微视频、习惯碎片式的信息传播方式。如果结合课程特点,引入一些多媒体资源,会大大改善教学现状。为此,“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尝试了采用微课嵌入课堂的教学方式,挖掘、组织、制作优质的微课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改变教学模式,进而提高教学效果。1.微课在课程导入中的作用。课堂导入具有安定学生情绪,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教师应结合课堂的需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新知识所需的衔接知识点合理设计课程导入的内容,为后续的讲解做好铺垫。以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大电感负载)为例,该电路是“电力电子技术”在整流技术方面简单又典型的应用。本节课的导入需要5分钟,内容是回忆电感的特性。电感是一个非线性元件,其电能和磁场能转换的过程复杂,如果以照本宣科的形式帮学生复习,很难达到课程导入安定学生情绪、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电感特性又是一个独立的知识点,其具有非线性的特点,重点强调电感储能的动态过程,动态过程用动画表现会很直接有趣,因此,这个环节非常适合通过微课来呈现。为此制作了电感特性的微课,通过微课学生能够快速的回忆起电感负载的特性,达到导入的目的。上述导入内容,如果制作成微课,也可以在课前让学生自行预习,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实现翻转课堂。2.微课在课程重难点上的应用。课堂教学要完成教学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出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在讲课时必须做到: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帮助学生理清头绪,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中,抽象、枯燥、动态变化等类型的内容比较多,适宜采用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探究规律,或者是采用动画、微视频等方式提高授课效果。以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大电感负载)为例,本节课的重点是电路图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参数分析,难点是其工作原理。工作原理主要是分析负载两端电压、电流的变化,因其是内部动态的变化,不易观察和理解。利用微课多媒体可视化的教学特点,可以将电表的数值变化与波形的变化同步在一起,制作成微课,应用于课堂教学。借助此微课,教师可以灵活开展教学。如教师先将学生分组,播放微课,提示学生从波形的正半周和负半周的负载电压、电流变化曲线观察,进行小组讨论,找出与纯电阻性负载波形相似处和不同点,并试着分析原因,教师归纳学生的讨论结果,再系统性讲解其工作原理和参数的计算。该重点借助微课来完成,实现了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师生共同协作,改善了课堂气氛,明显增强了教学效果。3.微课在实训操作中的应用。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一般为工学结合,实训内容的比例很高。通过实训能够加深学生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符合“感性—理性—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规律。在实训的过程中,职业素养、安全意识的培养也很重要。“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实验比较多,接线复杂,又涉及三相电源,电压等级高,安全非常重要。因此,必须要求学生熟知操作规范和步骤,而教师在实验前常规实验内容的讲解和安全教育是不够的,但迫于学时的要求,也只能在做实验时反复和学生强调安全,示范操作,导致学生真正动手操作的时间不足,实验效果不理想。因此,将实验的安全要求、操作示范等内容制作成为微课,可以在实验前给学生,让学生反复观看,加深印象,提高实验效果,从而达到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要求。4.微课在习题和拓展方面的应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习题涉及公式多,计算难,电路复杂,教师可以设计好少而精的习题并制作好微课,详细、清晰地介绍解题过程,方便学生反复观看,益于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电力电子技术”是电力变换的主要技术,应用领域很广,如风力发电、柔性直流输电、航天器、轨道交通等方面,让学生及时了解课程的应用领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因学时的限制,不可能面面俱到。这时,教师可以将各个领域的应用制作成微课,作为拓展学习的素材,给学生,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观看,扩展学生的视野。

二、“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微课应用的特点

1.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该课程的定位是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专业基础课程,为后续轨道车辆牵引与传动技术打下基础,因此要求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熟练掌握“电力电子技术”在整理、逆变、斩波、变频等四个方面的原理和应用。将微课作为辅助的学习资源,应该针对不同基础的学习者提供不同梯度的微课,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普及性微课要有,更要制作不宜理解、有认知障碍或者重、难点内容的微课,便于学生更好完成专业课的学习。2.知识点的相对独立性。微课强调“小而精”,内容不宜过多,最好能体现教学过程的完整性,“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知识点多,前后关联不是很密切,比较适合把知识点再进行分解,制作成微课,但在制作过程中也要注意避免庞而杂,面面俱到。因此要选取适合的知识点是制作微课的关键。3.教学情境的生动性。微课以最短的时间用最有效的方式讲明关键问题。如同广告设计一样,追求微言大义,形式新颖独创,内容生动有趣,语言效果追求过目不忘。电力电子课程特点是电路多,波形多,且有典型的非线性结构,理论化强,微课的设计和制作要充分发挥其可视化、生动化的优点,借助仿真软件、动画、色彩、音效等多媒体元素,将抽象、变化的过程动态地展现出来,给学生带来不同于传统课堂学习体验,这样才会达到学生感兴趣、易理解、过目不忘的教学效果。4.微课制作的系统性。众所周知,微课的制作非常耗费精力,从内容选取,到脚本撰写,再到拍摄、后期剪辑,费时、费力,单凭个人力量只能做成1~2个微课,这就需要团队的支持和协作,分工合作,才能保证质量和数量。对学生来说,如果有足够丰富的微课资源,就能更好地满足个性化学习,实现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可见,只有两个“量”都提高了,教师才能够根据教学要求,灵活选取微课,自如应用于教学设计,改善课堂环境,提高教学效果。因此,该课程微课制作要按照知识内容系统规划,认真梳理知识点,列出微课制作的目录,有组织、有时间节点地完成制作。5.教学手段的整合性。微课是丰富课堂效果、吸引学生的有效手段,但微课不是万能的,如果没有很合适的教学设计,微课起到的效果也不明显。因此,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丰富课堂,不断推出吸引学生的手段才行。目前,学校引入了希沃教学平台,它是一款专门针对教学场景设计的互动课件工具,希沃互动课堂方案,打破传统单向教学模式,结合多种互动教学工具,实现双向高效互动式教学。平台中有很多教学资源,如课件的母板、小游戏程序的嵌入。如果在微课制作过程中,能够与该平台较好地结合,充分利用平台的资源,教师可以将“电力电子技术”的教学录像、多媒体课件、讲义、试卷等有机整合,制作不同的微课,甚至同一个知识点可以通过平台上不同形式的组合,形成不同风格的微课,满足不同喜好的学生的学习,提高更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随着移动技术、云技术的发展和融合,慕课平台的应用已经悄然升起。将已制作完成的系列内容的微课资源,进行整合,呈现在慕课平台中,利用该平台,学习者除了观看微课,还可以实现和教师的交互,如线上做习题和答疑、评价课程等,有益于学生的学习和课程资源的传播。

综上所述,微课是一种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手段,笔者在“电力电子技术”教学过程中,在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实践证明,确实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内容,在实训教学中,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实训安全事项介绍的视频,在实验环节提高了效率。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如何制作有效的微课,如何将微课巧妙地应用于课程,做到与任务引领、翻转课堂、小组讨论等方式有效结合等,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努力。此外,“慕课”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也促使着微课不断创新和更新,满足更多需求的学习者进行学习。这也促使着我们“电力电子技术”微课教学设计的不断探索,大胆尝试挑战传统教学模式,主动进行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0-66.

[2]高晗璎,李文娟,刘端增,等.工科“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4):34-36.

万能实训总结范文篇6

关键词:民营高校;材料实验室;建设;学生培养;服务

高校实验教学是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重要场所,不仅能让学生有选择地验证课堂所学的知识,训练基本操作技能,而且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实际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自主设计实验、质疑分析、归纳总结,从而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民营高职院校建筑材料实验场所是学校能够自主支配的实训资源,同校外实训基地相比有强大的优势,充分发挥校内实训资源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因此,民营高职院校更应加大校内建筑材料实验室建设的投资力度,完善实验室条件,以满足建筑类高职教育对学生技能培养的要求,促进实验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从而进一步深入挖掘建筑材料实验室的综合功能,使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协调、统一,方可促进民营高职院校的持续发展。

1民营高职院校建筑材料实验室建设现状及发展

对于民营高职院校来说,建筑材料实验室既是学生建筑职业素质和能力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又是建筑工程专业群教学改革的目的所在,更是促进民营高职院校的持续发展根本内涵。为此,民营高职院校实验室、实训室建设要把握住高职教育在教育类别上的职业性,坚持以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建筑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以满足建筑岗位需要为目标,以满足建筑企业用人单位的要求为质量标准。近几年,民营高职院校建筑材料实验室得到了快速发展,实验室数量逐渐增多,有的民营高职院校建筑材料实验室还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办成了开放性实验室,学生可以利用建筑材料实验室的空间和资源,自主地安排学习时间进行实验活动,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开拓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好的作用,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方法,是当前高职院校实验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但也要看到,现在大多数民营高职院校的建筑材料实验室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提高建筑材料检测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上,具体涉及到学生实验管理、样品管理、数据整理和检测报告管理等。原因是重视不够,实验室存在硬件设施不足、管理人员配备不合理和管理制度落后、不科学的现象,大大制约了实验教学甚至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促进实验室的健康发展。民营高职院校需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从观念、人资、硬件、政策、制度等方面进行建筑材料实验室的改革,提出建筑材料实验室建设新思路,进行建筑材料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科学规划,为适应职业岗位需求和提高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2实验室建设与学生技能培养

建筑材料实验室的建设是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进行,实施教学全面改革,建筑材料实验室建设规划布局、设备选购、师资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设与实验教学创新等关键点,提出软硬件建设并重的原则,可以借鉴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投资项目的管理模式,在立项、审批、实施和验收等阶段严格把关,促进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独立设置,单独评估,更好地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服务。一是教学内容需要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通过对建筑材料比如钢筋、水泥、砂、石、外加剂、装饰材料等实验技能的培训,使得学生掌握不同建筑材料实验项目所用实验仪器、试验原理、方法、操作步骤、结果计算和数据评估,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并培养他们对建筑工程专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找到人生规划和发展方向。二是建立实验室诊断改进机制开展教学诊断和改进工作,保证民营院校建筑材料实验室基本办学质量,推动民营院校全面建立完善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院校自主诊断、切实改进。以行业标准为依据,通过结果评价,得到建议反馈,倒逼民营院校的实验室改革与建设。三是与企业进行建筑材料实验室优势资源互补、联合,开展试验员“现代学徒制”培养试点。校企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试点院校主要负责理论课程教学、学生日常管理等工作,合作企业主要负责选派质量管理工程技术人员、工程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组织实习实训;通过校企共建,建立以现代学徒制培养为主的特色。五是市场运作,全真训练,校内外实训基地建筑材料实验室按照经济资源配置的理念及运作方式,按生产标准设计。对顶岗实习的学生按照“准员工”身份进行企业管理,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学习,使“学生”与“企业员工”一体化。

3民营高职院校建筑材料实验室的管理创新

1)建立实验室组织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和实施。组织结构是“人员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的安排”,其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材料实验室的管理能否顺利实现,制约和影响到实验室管理的效能。由于每个院校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不同,组织结构的类型也不尽相同。实验室在组织结构上通常采用职能型结构和直线型结构。实验室人员需要主动学习,与共事者、同行、学生沟通,开阔眼界,从其他领域获取对本行业更深刻的洞察力,变得更有创意,使员工、学生成长为有用的团队成员,做一个快乐、热情和有趣味的人,实验室管理才能够发挥实验室全体员工的智慧,训练出富有创造性的人才,所以也可以算“人才素质的管理”。实验室内部的教育是一种教化,前辈的失败可视为教训,应拟出不会失败的作业标准,不断积累经验,传给后人,使他们在此基础上做得更好。这种始于教育、终于教育的活动代代相传,才是改善实验室人员和学生素质的途径。2)建设开放性实验室,完善管理体制,有利于民营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现。实验室开放同时开放性实验室建设也是高职院校实验室自身发展的需要,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丰富实验室建设的内涵,推动高职院校实验室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提高实验室使用效率,实现实验室资源共享,提高仪器设备利用效率,有效缓解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实验室资源不足现象,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声誉。3)推行建筑材料实验室标准化管理。PDCA是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也适宜应用于实验室管理使我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步骤更加条理化、系统化、图像化和科学化,需要收集大量数据资料,并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技术和方法。包括实验室管理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它具有大环套小环、小环保大环、互相促进、推动大循环的特点,它是爬楼梯上升式的循环,每转动一周,实验室管理质量就提高一步。这个过程就是PDCA循环,能不停顿、周而复始地运转,从而提高实验室管理质量。实验室管理步骤为:①分析现状,找出问题;②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③要因确认;④拟定措施、制定计划;⑤执行措施、执行计划;⑥检查验证、评估效果;⑦标准化,固定成绩;⑧处理遗留问题。建筑材料实验室管理强调的是对现状的把握和发现问题的意识、能力,明确达到什么目标、在何处执行、由谁负责完成、什么时间完成、如何完成的程序。计划和执行措施是执行力的基础,尽可能使其具有可操性,高效的执行力是组织完成实验室管理的重要一环,也是计划必须落到实处的过程。所以,维持学院建筑材料实验室管理需要按照PDCA循环执行,使管理现状不下滑,积累、沉淀经验,是学院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基础。可以说,PDCA是管理学院实验室管理的动力也是学生获得实验技能的有效途径,从而实现建筑材料实验室从组织、方法、管理、服务等方面进行教育教学的管理创新。4)建立和完善建筑材料实验室管理制度。学院的建筑材料实验室是教师、学生从事实验教学、科研活动的主要场所,是产生原创性和创新性成果的研究基地,也是培养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基地,所以,需要建立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如实验管理岗位职责、安全管理、质量管理、仪器管理、维护与修理、预约、准入、开放、奖惩、损坏赔偿等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使实验室具有良好的文化、科学氛围,具有文明、整洁、安全的环境,提高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水平,为教学、科研服务。以实验室仪器管理制度建立为例:建筑材料实验室仪器管理制度建立以“资源共享,全部开放”为原则,内容包括实验室的全部仪器分类及放置;不允许把学校的仪器设备视为己有,独自占用,禁止拒绝或推诿仪器的开放使用;教师、实验室人员和进入实验室的学生应严格遵守并执行建材试验室所有的规章制度并按规定进入实验室和使用仪器设备;任何人不得任意拆改仪器设备,科研、试验需要特殊改装的,由使用者提出具体拆改方案,经实验室讨论论证,并批准同意后,方可拆改;建立每台仪器设备的技术管理档案,仪器设备档案含原始资料、维修和保养记录、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计量记录、使用记录以及管理方面的有关资料;新购设备程序为:申报→调研→论证→立项→购置→验收(→计量)→编写操作规程→建档→正常使用。仪器设备是院校的公有财产,是广大师生进行科研和教学工作的重要物质支撑,建立和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是为了更好地为科研和教学服务。5)提供建筑材料实验室优质服务。学院建筑材料实验室科学、公正履行实验室职责,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依据现行有效的检验检测标准,选用先进的检验检测设备,保证检验检测方法的科学性。培养学生建立检验检测工作不受来自商业、财务等方面的干扰和行政人员的干预;绝不参与任何有损于学院检验检测结果公正性和诚信度的活动;对客户的技术资料、检验检测数据的信息和所有权进行保密;做到检测方法科学、行为公正、结果准确、工作高效、收费合理、客户满意的优质服务,为学院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6)实验室环境管理。实验室劳动环境的气象条件称为微小气候,它是指实验室局部的气温、湿度、气流速度、噪声以及工作现场中的设备、被检测/校准物品的热辐射,这些环境条件构成的微小气候直接影响工作人员的作业能力和舒适感觉。不良的环境不仅增加员工的劳动强度,降低工作效率,而且会影响员工的健康,预防措施程序应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预防措施的启动或准备:包括分析事件发展变化的趋势和风险,查找潜在不符合工作的原因以及评估是否需要采取预防措施;另一方面是预防措施的实施与监控:确定、实施预防措施,记录采取措施的结果以及对预防措施有效性的评审等。

4建筑实验室建设的持续发展

1)建筑材料实验室技术创新。建立材料创新实验室,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建筑材料实验需要整合资源,需要拥有先进、完备的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制备设备、试样加工设备、材料性能测试设备。比如材料拉伸性能力学实验室可以拥有AG-I250kN、WE-60等材料万能试验机。其中岛津AG-I250kN精密万能材料试验机,可进行金属与合金的力学性能测试(拉伸、压缩、弯曲、剥离、蠕变;拉伸循环、压缩循环、弯曲循环)有关实验项目,主要承担建筑材料课程的实验,开放实验、大学生研究训练、大学生科技作品制作、学生毕业论文以及来料分析测试等实验以及教师科研试验等,实行全开放运行和管理。2)开展新材料试验研究。推动实验室新材料研究向循环经济方向发展,进行建筑垃圾大宗固废综合利用试验研究,使建筑垃圾朝新材料方向的资源化综合利用,并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行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及绿色环保要求,统筹新材料项目试验向资源、能源、环境、物流和市场建设等方面转化,优先考虑利用现有垃圾进行新材料领域的试验项目研究。建筑材料实验室围绕国家构建建材行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参与新材料的研发,即工业生产-废渣-建材;建筑废弃物、路面材料-建材;水泥、玻璃生产-余热-发电;水泥-粉尘-水泥;玻璃-废玻璃-玻璃;陶瓷-废陶瓷-陶;石材-废碎石、石粉-人造石;砖,复合材料-废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等新建筑材料产业链,以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3)创新建筑材料实验教学新方法。建筑材料实验教学是使学生更加理解、充实、验证、实践所学的建筑材料物理性能、力学性能及耐久性性能知识,更能够促进学生系统掌握建筑材料专业知识,假如学生对建筑材料书本知识提不起兴趣,又不希望改变不良的学习现状,他便没有动力在学习上投入时间、精力和资源。而学生在实验室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实验仪器,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实验、记录、计算、结果评定等实验实训过程,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远大于他们从课堂上中所得到的知识。试验实训课程会使学生养成认知、能力、态度的改变。所以,实验教学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但要达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理实一体化要求,实验教学还得有计划、有步骤、有软硬件合理配置,它不是一时一事的工作,如果仅仅有验证性实验项目而无建筑施工现场质量控制试验项目或者现场无损检测项目,与试验员岗位脱节,或者需要上(如新上项目、标准规范更新)时再选派教师外出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实验室需要将学习机制长效化,将定期的学习“充电”作为对教师和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的激励措施,以提供培训机会来吸引人才,鼓励教职员工参加各类资格考试或等级考试。培训可以促成实验老师的成长,也可以促进建筑材料实验室价值的迅速增长。通过从新技术、新材料、实验教学新方法、环境等方面进行不断创新,能促进院校建筑材料实验室的稳定、持续发展。

5结论

民营高职院校建筑材料实验室建设必须从项目建议、可行性研究、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和平面设计综合论证,还要考虑供电、供水、供气、通风、空气净化、安全措施、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用先进的科学仪器和优越、完善的实验室软硬件的配置来提升现代化科技水平,促进科研成果增长的必备条件。要“以人为本,教、学、做一体化”,本着“领先、卓越、高效、安全、实用、经济、环保、耐久”的建筑材料实验室建设理念,精心设计优化整合实验内容,使实验教学项目和实验教学内容分层次递进展开,形成专业基础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工程实践性实验和科研创新性实验等多个平台,多个模块的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新体系,既适应各类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又可以实现投资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ID:005325]

参考文献:

[1]李雅文,张云华.高职院校建筑材料实验室规划建设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52(2):218-220.

万能实训总结范文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化素养;探析

一、职业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1.文化基础差,厌学情绪较重。近年来,高等教育招生人数急剧增加,不可避免地压缩了职业院校的生源群体,导致职业院校生源的平均文化基础一落千丈。据统计,目前职业院校在校生相当的一部分,甚至没有达到九年义务教育的文化水平。学生文化素质普遍偏低,道德教育开展乏力,加之“职高无用论”盛行,使学生厌学情绪较重。2.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法制观念淡薄。目前在读职校生都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大部分学生是从小就被全家人视为掌上明珠的独生子女。长期生长在百般呵护和溺爱环境中,让这些孩子大多任性自私、唯我独尊,缺乏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另有部分学生法制观念淡薄,无视校规校纪。迟到、旷课、上课睡觉等现象时有发生。3.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挫折承受能力差。个别职校学生养成了凡事以我为主,做事只凭个人好恶,自己的利益永远第一,缺乏团结协作和大局观念。遇到挫折和不顺心无所适从,不乏有学生容易自暴自弃。4.片面追求物质享受,精神世界空虚。受社会上个别自媒体和影视作品的误导,部分学生片面追求物质享受,食必精品、穿必名牌。不少学生“透支”家里给的生活费,过分追求享乐潇洒,缺乏高尚人生理想和长远奋斗目标。不少学生只对时尚潮流、体坛动向、歌坛动向感兴趣,而对公民道德素质、科技发展、环境保护等毫不关心。

二、当前高职类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指导思想偏差,重文轻德现象严重。由于片面追求就业率的影响,长期以来职业院校在德育教育中存在着重视职业技能教育,而忽略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问题。只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和专业技能的熟练,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把智育当“硬件”,德育当“软件”。发展到最后往往会可悲的发现:“软件”真得“软”了,“硬件”也没有真正地“硬”上去。2.教育形式流于表面化,缺乏思想内涵。长期以来,部分学校在进行德育教育时总是一味采用“口号式”“文件式”的空洞理论说教。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对这些所谓德育活动难有兴趣,甚至非常反感。3.生源不足,学校不自觉地轻视德育教育。近年来,由于高考扩招以及社会上新的“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导致职业院校普遍出现招生困难,生源不足的问题。为吸引生源,维持自身生存,学校本着学生是“上帝”的观念溺爱迁就学生,放松了对他们在德育方面的教育和约束。

三、针对德育教育的几点建议

万能实训总结范文篇8

中国旅游业的超前发展,带动了中国旅游教育的迅猛扩张。通过对我国中职旅游教育的广泛调查研究发现,由于相当一部分旅游中职学校缺乏对旅游业人才需要特点全面深刻的分析,课堂教学模式不科学,导致培养的大批人才与行业需要出现灾难性脱节,就业情况不理想,旅游行业不满意,相当一部分旅游专业的人才还流入了其他行业就业,造成了一定程度旅游教育的失败和严重浪费。而另一方面,我国正迎接着旅游时代的到来,我国旅游业需要一批用现念和最新技术所武装的服务人员尽快登上旅游业无限广阔的舞台,引领这一行业的理想走向和健康发展。这样的矛盾不得不让我们深思现在中职旅游专业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

中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旅游专业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较少,近年来,虽然有中职学校在进行旅游专业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但由于改革的面不广,改革的力度不大,教学模式呈现出单一的局面,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依然不高,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整体素质无法提高,更是影响了学生在旅游行业的发展,影响了旅游创新人才的培养。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有益补充,培养目标是要培养数以亿计的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衡量这些人才的标准不能只看其文化基础知识,成绩的好坏,更要看他们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比起基础教育更应该注重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职业能力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注重培养中职生的专业技能、实践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因此研究中等学校旅游专业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讨拟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丰富旅游教育的理论研究,架起创新教育思想与课堂教学实践的桥梁;还可以深化旅游专业教学改革,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规律,深化素质教育。

鉴于从理论到实践两方面的分析,笔者构想建立一个“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实践操作、加强实习指导”的“导向—中心—实践—实习”教学模式,期望中职旅游教学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遵循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使教学与旅游实际结合起来,不与行业脱轨;以学生为中心,使教学活动更贴近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和职校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加强实践操作,即加强教学的“应用性和针对性”;加强实习指导,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培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最终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在旅游行业运行中体会实践、实习的重要性,发挥主动性,努力学好专业技能,达到改善职业学校旅游专业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二、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

1、落实素质教育

我国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模式也是为了这种体制服务,只有教师大量地灌输知识,忽略了学生情感与能力的培养,培养出大量高分低能的“人才”,这种“人才”缺乏创造力,只会生搬硬套书本知识,难以适应当今迅速发展的社会。像这样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绊脚石,因此,当务之急是要改变原有的那些陈旧滞后的课堂教学模式,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构建新型中职旅游课堂教学模式。新型中职旅游课堂教学模式要体现我国素质教育强调的三个发展,即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注重学生潜力的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2、体现能力本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指出:当代教育有四根支柱,它们是当代青年学生顺利通向21世纪的护照。这四根支柱就是四个学会(即学会认知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发展,并强调只提培养技能不够,而是要培养能力(国家教育部也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战线的教育改革必须面向二十一世纪,研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摆脱传统的职业教育思想教育模式的束缚,建立符合时代特征和具有我国特色的新的中等职业教育思想、职业教育模式)。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这些都与以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为此,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变革传统的以知识本位的教育观念,树立现代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围绕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要求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3、培养专门人才

即双元制教学模式中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实践为主,培养高质量技术工人的职业教学模式。企业的积极参与是双元制实验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职业技术教育的生命在于它的社会性,双元制实验能否成功,职业学校能否培养具有职业能力的人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参与程度。一方面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先进的实习设备,营造了良好的生产环境,配备了技能娴熟的师傅,从而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了解生产的全过程,保证了学生技能的提高。另一方面强化了学生的质量意识、环保意识、责任感及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大胆借鉴双元制经验,培养职业型人才,培养知识面广,技能全面,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并使培养的学生日益成为生产一线的骨干,让综合能力强的学生走上领导岗位。

三、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目标

中等职业教育的内容是全面系统的职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目标是使学生成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像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惯例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中职旅游专业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旅游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具备实践技能。中职课堂教学模式教育一定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实践操作,加强实习指导才能实现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旅游从业理论基础知识

“导向—中心—实践—实习”课堂教学运用时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所以学生学习到的旅游从业理论基础知识都是他们主动获得的。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引导者。以学生为中心创设的轻松愉悦、悬念疑问、激烈竞争、激励上进等情景,以及提供的相应软件资源和支持,为学生营造了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使学生能够掌握旅游从业理论基础知识。2、使学生具有从事旅游职业所需的实践操作能力

“导向—中心—实践—实习”课堂教学运用时课堂教学加强了实践操作,特别是实践操作培训以旅游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应会为最终目标。实践教学既是旅游管理知识更新和保证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新时期培养高质量实用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前提。所以“导向—中心—实践—实习”课堂教学模式依据教育规律和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实践教学,对于实现职业能力的目标性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使学生具备综合职业能力

“导向—中心—实践—实习”课堂教学运用时课堂教学始终坚持以行业为导向,目标明确而具体,就业针对性较强,教师与学生对预期达到的目标与结果都非常清楚。课堂教学首先明确现代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即需要“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操作技能,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良好的艺术素养气质”的旅游人才,然后按这样的行业需求教授学生知识,并不断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技能,顺利实现教学与就业的对接。

4、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和协作精神

“导向—中心—实践—实习”课堂教学模式运用时课堂教学要加强实习指导,改变以前学生对待实习和就业工作的消极心态,改变旅游行业学生跳槽频繁,不能安心实习和不能正确理解旅游服务工作的状况,使学生到旅游行业后,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和协作精神,能够较快进入旅游服务者的角色中,更快更好地胜任旅游服务接待工作。

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

1、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策略

做法:进行行业教育和培训需求的分析,这是中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改革的一个必要的过程,行业审定方法涉及行业部门分析,以建立行业形象和清楚描绘各工种应做的具体工作的范围。选择旅游企业同时进行数据收集,让中职旅游教师在教学的同时针对旅游行业的需求现状进行数据收集,其好处是由于涉及了旅游行业并让行业了解此事,使得教师在职教课程改革中有了主人翁的责任感并且会致力于该改革中来。教育产业化的形成使教育走上了市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选择要求越来越高。经常关注市场动态,经常进行职业分析,更新课程与培训内容;注意培训与生产的有机结合,培养人才的同时,还要出产品。

2、以学生为中心的策略

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在知识上、情感上、智力上的需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和带领学生进行旅游知识的学习,可通过提问、简述、讨论、归纳总结等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教师是学生自学的“指导者”、“引导者”,引导学生围绕所要掌握的内容专注的自学,不放任自流;积极指导与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自学方法,“授之以渔”,容忍学生出错,引导和激励他们尽情地参与和练习。3、加强实践操作的策略

选好理论知识与实践培训的最佳结合点。在用“导向—中心—实践—实习”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师时,根据理论学习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技能实训,从而提高学生的旅游实践操作能力,适时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训练,学习场地等。另外与旅游企业协作也是加强实践操作的重要举措,旅游专业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通过协作可弥补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资金和设施设备投入的不足,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同时为旅游企业提供了后备技术大军和管理顾问。中职学校旅游专业对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加以解决,这既可解决企业的难题又可促进旅游专业的教学、科研水平。通过协作学校直接了解用人企业要求,这一做法可有效解决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脱节的问题。

做法:利用好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如餐厅模拟实训室、客房模拟实训室和前厅模拟实训室,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实训项目包括以下几方面:①专业基础与业务实训:模拟各项旅游专业要求进行技能模拟训练,同时进行影音资料观摩学习,使学生掌握旅游服务技巧,能直接进行现场进行服务。②旅游电子商务等计算机应用实训:学习并掌握旅游电子商务应用,掌握旅行社及酒店管理软件的使用,并学会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③旅游地理实训:通过地图、模型以及影音资料等掌握中国和外国旅游资源分布状况和旅游资源特色。④综合技能实训:包括形体训练、美容化妆训练、照相机、摄影机的使用、社交人际关系等综合技能训练。

4、加强实习指导的策略

万能实训总结范文篇9

职业学校的学生,底子薄、基础差,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运用直观教学引起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欲望或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运用直观教学的同时,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能激起求知欲望的环境,配合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无论是讲解、提问还是答疑,教师都要善于挖掘。例如,在机械制图课的测绘教学中,教师可在实训室拿学生加工的零件进行测绘练习。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对机械零件感兴趣的契机,给学生讲解学好机械制图的重要性,并讲解零件加工的方法。这样,学生在测绘零件想画视图的同时,不但能培养形象思维和动手能力,而且能激发学习专业知识的浓厚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教师在运用多媒体展示三维零件加工和装配的教学中,可以借助学生对动画感兴趣的有利条件,充分展示零部件的各个形面,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每个零件的视图,从而培养学生见到视图就想到实物的能力。另外,教师还要结合学生对现代机器人感兴趣的情况,引导学生在课余大量阅读机械加工与装配方面的书籍,广泛学习机械知识,逐步培养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运用比较教学,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

在专业知识教授过程中,有时由于知识点多、面广且杂,不同章节的相似知识或同一章节的相似加工方法之间相互干扰,学生容易产生混淆。为使知识之间条理清楚、便于理解和记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利用表格进行综合比较,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巩固旧知识,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不致把新旧知识割裂开来。学生通过比较能够掌握方法,理清思路,提高利用图表进行归纳思维的能力。例如,在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上,学习完刨削和插削这部分内容后,教师可列表分析归纳总结。在讲授铣削加工时,圆周顺铣与圆周逆铣的知识学生不易理解,又容易混淆,教师采用比较教学不但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

三、运用示范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

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指出:“任何思维,不论它是多么抽象的和多么理论的,都是从观察分析经验材料开始。”观察是智力的门户,是思维的前哨,是启动思维的按钮。观察的深刻与否,决定着创造性思维能否形成。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一个问题不要急于按想象的套路求解,而要深刻观察、去伪存真,这样不但能为最终解决问题奠定基础,而且可能会创见性地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契机。实训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示范教学,学生通过观察、模仿教师的示范操作,能逐步达到技能动作熟练、协调、自然,直至完美。但在日常的教学中,学生往往不重视观察教师的示范,认为知道怎么做就行了,模仿时粗枝大叶,这是实训教学中的大忌。教师一定要给学生讲清动作准确的重要性,让学生细心观察教师的示范操作。一方面,动作的准确娴熟有利于技能的学习和安全操作,更重要的是教师通过示范,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如在讲授锉削姿势时,由于锉削的姿势对锉削质量,锉削力的运用和发挥,以及对操作时的疲劳程度都起决定影响,因此教师从一开始就要给学生讲清它的重要性,让学生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要掌握这些正确姿势,就必须从握锉、站立步位与姿势动作和操作用力这几个方面进行协调一致的反复练习。具体操作示范时,教师要讲解—示范—再示范—再讲解,画图讲解、慢动作演示、分解动作演示和连贯示范相接合反复进行,让学生细心观察每一个环节与步骤,并对重要部分进行提问,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如锉削行程开始前四分之三行程时,身体与锉刀一起前进,此时重心是在哪只脚?四分之三行程后身体的重心又是在哪只脚?在讲解锉削两手用力的变化时,右手的压力是随锉的推动而逐渐增加,左手是减小,这是为什么?学生为了寻找正确答案,就会认真观察。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后,再结合受力图进行分析讲解,学生肯定会理解深刻。

在机床精度检验时,学生更需要认真、仔细地观察,否则,任何一个细节观察不仔细,都会测出错误的数值,进而影响机床的加工精度。如在测量尾座移动对床鞍移动轨迹的平行度时,需分别测量在铅垂平面内和水平平面内的平行度。将百分表固定在床鞍上,使其测头触及近尾座体端面的顶尖套上,锁紧顶尖套,使尾座与床鞍一起移动,在床鞍全部行程上检验。此时,学生要认真听讲,仔细观察。因为百分表在铅垂平面内和水平平面内的允许误差是不同的,在任意500mm测量长度上为分别为0.02mm和0.03mm。在整个测量过程中,无论是将表座擦拭干净放置在床鞍上,还是将触头与尾座套之间的接触,都不许有丝毫的马虎和疏漏。这就要求学生聚精会神地观察,认认真真地思考,对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任何细节都要进行仔细分析、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克服,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培养学生观察思维的能力的作用。

四、运用联想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联想是由来源材料分化多种因素形成的发散思维的中间环节。善于联想,就是善于从不同方面思考问题。有些探索性的命题,没有明确的条件或结论,条件要人去设定,结论要人去猜想,体系要人去构想。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在展开思维活动时,围绕某个中心问题向四面八方辐射的积极思考和联想,广泛地搜集跟这一中心问题有关的各种感性材料、有关信息和思想观点,最大限度地开拓思路,从而引出一系列的发明与发现的一种思维品质。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它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三个主要特点。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的创造能力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运用联想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钳工实习教学中,教师在讲到攻螺纹与套螺纹这一课题时,如果只单纯讲授内外螺纹的加工,那么学生就只懂得这两种加工方法,对螺纹的其他加工方法和相关知识可能一无所知。而采用联想教学法则可弥补这一不足。首先,从内外螺纹的加工引出机械基础课中对螺纹的定义:“螺纹是在圆柱或圆锥面上,沿着螺旋线所形成的具有规定牙型的连续凸起。”其次,学生可以了解到螺纹的种类有内螺纹和外螺纹,按旋向不同螺纹可分为左旋和右旋,按用途不同可分为连接螺纹和传动螺纹,并可进一步了解到螺纹的主要参数、代号、标注方法和应用等。从“螺旋线”概念涉及数学上点的轨迹知识,从“牙型”概念又涉及车工实习教学、钳工实习教学中螺纹的加工方法,这些都是构成“螺纹”这一概念不可缺少的知识。教师如果单纯让学生理解概念,概念可能是抽象的、孤立的;如果单纯让学生掌握加工方法,知识又是不全面的。教师在授课时,以“螺纹”这一知识点为中心,将学生的思维发散出去,拓展到一个更广泛的认知领域,将分散到《数学》中“点的轨迹”、《车工工艺学》中“车削螺纹”、《钳工工艺学》中“攻螺纹与套螺纹”和《机械制造工艺基础》中“搓丝”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学生才能更深层地理解螺纹知识,更好地掌握螺纹操作技能,也才能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把握知识、驾驭知识,将分散的、不完整的知识进行梳理汇总。

从上图可以看出,通过教师的联想,学生不但能了解螺纹的定义,掌握相关知识,而且能从单纯学习攻螺纹与套螺纹的课题中学到车削螺纹、搓丝等其他的螺纹加工方法,从而有效地激起学习的兴趣,达到发散思维的目的。如在讲授机械基础课中的减压阀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已经学习过的溢流阀,联想到两种阀的符号、结构、工作原理、作用和应用方面的异同,加深学生对两种阀的认识。又如在学习过数控车加工技术再学习数控铣加工技术时,教师要充分运用两种加工方法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知识方面进行有效迁移,这样,学生无论是学习编程知识还是学习操作技能,都会节省大量的时间,有效促进已有知识和技能的转化。所以,教师在运用联想教学时,要多方引导、启发学生,让学生打开联想的翅膀,全方位检索大脑中已有的各种知识体系。人在这种思维中,可左冲右突,在所适合的各种答案中充分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性成分。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获得者、美国科学家格拉肖说:“涉猎多方面的学问可以开阔思路……对世界或人类社会的事物形象掌握得越多,越有助于抽象思维。”教师就是要帮助学生达到这个目的。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还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课程、不同的知识点灵活运用、合理选择。当然,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但只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用创新培养创新,用创新激发创新,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一切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出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就一定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钳工工艺学(96新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6.4.

[2]钳工生产实习(第二版).中国劳动出版社,1992.2.

[3]机械基础(第三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6.3.

[4]机械制造工艺基础.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6.5

[5]余刚.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4.

[6]陈洁营.马慧勇.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国成人教育,2008.4.

[7]李志江.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方法探讨.考试周刊,2008.51.

万能实训总结范文篇10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景观设计项目实务;教学设计与操作

近年来,我国高校景观设计毕业生实践能力弱、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日益显现,过去的课程教学体系已经无法适应时展的要求,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景观设计项目实务》课程为例进行教学设计,凸显出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在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在为培养社会所需的设计人才服务的同时,也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思路。

一、课程介绍

(一)课程定位与任务

《景观设计项目实务》是景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必修课,属专业技术核心课,同时也是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主要授课方式是项目模拟。前期课程有《园林植物》《AutoCAD园林景观图绘制》《景观设计专业感知》等,后续课程有《景观专业综合实训》《景观设计大赛》《毕业设计》等。学生应具备从事景观设计专业技术人员所需要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

(二)教学内容概述

课程所选用的教材是21世纪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精品课程规划教材《景观设计》。辅助教材有董翠编著的《景观设计原理》,王振超、胡继光编著的《园林设计》等。课程计划150课时,其中讲授75课时,实践75课时。授课内容分为景观设计概论、景观设计方法论、景观专项设计、景观项目实务、项目汇报及评价5大模块。课程采用理论知识考核和实践项目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成绩评价。课程总成绩=理论知识成绩×0.4+实践项目成绩×0.6。其中,理论知识成绩按照平时和期末考核3∶7计算。平时成绩根据出勤、纪律、学习态度等要素综合评定。实践项目成绩按照前期进度检查20%、中期进度检查20%、项目汇报展示60%的比例评定。

(三)教学目标

通过项目化教学掌握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并结合空间景观设计项目学习景观工程设计、给排水、景观供电、园林机械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和一般知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能力,完成特定的景观项目设计;强化师生、生生全员合作互助模式。

二、教学设计与操作

(一)理论依据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发现和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根据课程的基本特点,笔者在课程中立足于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这一目标,以“理实结合”为切入点,“项目推进”为主线,“设计管理”为引导,指导学生自主策划,在“研究、发现、解决、优化”的科学的设计流程下,完成真实的景观设计任务,创造教学与实际的双重效益。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真正做到“产教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二)操作方法与手段

根据实务课程重视实践和创新的特点,通过研究交学法、过程导向教学法、项目导向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示范模拟教学法等方式,真正让课堂活起来,做到“教、学、做”的三位一体。广泛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及新形态的教学资源,将景观模型、实物、设计文本等与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教学、精品微课、现场识图及测绘相结合,使课堂形态更加灵活。同时,教师也可通过网络实时监控、检测学生的学习进度与成果。

(三)教学实践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在授课过程中多结合案例设计进行项目化教学。例如,讲解到商业空间景观设计时,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可以到现场考察调研的周边案例,如苏州圆融时代广场、金鸡湖月光码头商业街。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营造接近真实的工作场景,组织学生在虚拟团队中有序推进设计进程。二是在教学环节中师生的互动与反馈也十分重要。唐纳德•舍恩所提出的“反思性教学”(ReflectivePractise)主张以“活动中的反思”为原理的“反思性实践”去替代以技术理性为原理的“技术性实践”。教师引导学生一边检视自己行动的有效性,一边同时检视自己对环境的理解是否恰当,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设计“行为惯性”。三是及时辅导答疑,对学生各环节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为避免一对多授课效率低下的问题,教师将学生划分为4~6人的“设计小组”,通过小组合作的模式,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学习模式,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

三、反思与总结

(一)项目化教学的优势体现项目化

教学改革在很多职业院校正在大力推广。其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教师的身份也不再仅仅是信息的传播者、主导者和知识体系的呈现者,其主要职能由“教”变“导”。教师为学生打造丰富的教学资源。建立校内“设计工作室”,承接真实的设计项目,做课题研究,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创造实际的价值。学科带头人、主讲讲师都应深入景观行业内部调研,弥补项目化教学应用中的不足。

(二)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拥有创新思维的先决条件是要打破“教师万能”的固有观念。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接纳学生意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见图1),在某种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考核方式上应加大对创新意识的考核比重。总体来说,景观设计是一门特色鲜明、极具实践性的专业课程。高职教育的特性需要专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相结合,要打破“流水线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当下,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把握时代脉搏,不断优化与创新,克服弊端与困难,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景观设计人才。

作者:吴雨涵 单位: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乌美娜.教学设计: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朴成植.项目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15-16.

[3]达里尔.J.摩尔.设计创意流程[M].上海:上海人美出版社,2009.

[4]倪静.设计竞赛之于设计教育的相互作用[J].文教资料,2006(34):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