厅堂建筑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21:53:41

厅堂建筑论文

厅堂建筑论文范文篇1

美国等发达国家在进行厅堂建筑设计时,均要由建筑师、声学顾问和剧场顾问组成联合设计组,从项目立项开始就一道工作,直至项目完工。这是国外厅堂建筑之所以高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只有明了建筑声学设计的程序和工作内容,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和惯常做法,方能保证我国的厅堂建筑具有良好的音质。

一般而言,建筑声学设计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噪声控制和音质设计两大部分。

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等级与投资规模,参照国际或国家规范来确定建筑物室内噪声标准,是噪声控制设计的首要内容。

通常音乐厅、剧场等厅堂都要求很低的室内背景噪声,因此,这些厅堂的选址很重要,应尽可能远离户外的噪声与振动源。另外,还要进行场地环境噪声与振动调查、测量与仿真预测,目的是为进行厅堂建筑围护结构的隔声设计提供依据,保证厅堂建成后能达到预定的室内噪声标准。

围护结构的隔声设计分为空气声隔声设计及固体声隔声设计两部分,均包括隔声量的计算、隔声材料的选择以及隔声构造设计等内容。除理论计算外,经常需要进行隔声构件的实验室或现场测量,来确定其各频带的隔声量。

噪声控制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针对厅堂建筑内部的噪声振动源进行控制。这些噪声振动源包括空调设备、给排水设备、变压器、某些灯光设备、舞台机械设备以及来自相邻房间通过空气及固体传声传入的噪声和振动等,都将对观众厅的安静造成干扰。因此,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声学顾问就必须介入,以便审视建筑内部各种房间的平、剖面布置是否合理,尽可能在建筑设计阶段就将可能的噪声振动干扰减至最低。

此外,建筑声学设计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进行室内音质设计。

音质设计通常包括下述工作内容:

一、确定厅堂体型及体量。为看得清楚、听得清晰,各类厅堂都有个长度的限制。厅堂的宽度会涉及到早期侧向反射声的组织,与音质的空间感有重要关联。厅堂的高度不仅影响竖向早期反射声的组织,而且影响早后期声能比和混响声能的大小及方向。厅堂的体积和每座容积都直接影响混响时间等音质参数。厅堂的体型更是关系到是否存在回声、颤动回声、声聚焦、声影区等音质缺陷。所有这些,都必须在初步方案设计阶段就提供建筑声学的专业意见。

二、确定音质设计指标及其优选值。根据厅堂的使用功能选择混响时间、明晰度、强度指数、侧向能量因子、双耳互相关系数等音质评价指标,并确定各指标的优选值,是音质设计的重要任务。这些指标及其优选值的选定,将为进一步进行音质参量计算和将来竣工后的音质测试提供目标和依据。

三、对乐池、乐台、包厢、楼座及厅堂各界面进行声学设计。厅堂的平面及各界面的形状、面积、倾角等以及乐池、乐台、包厢、楼座、音乐罩、反射板等都影响声脉冲响应的结构,从而对厅堂音质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是否设楼座、包厢,设几层楼座、包厢,楼座和包厢的深度及开敞度多少为合适,栏板的面积与倾角多大较恰当等等,都属于建筑声学设计的范畴,都需由建筑师与声学顾问共同磋商,加以确定。乐池的形状和开口大小也直接影响乐队声能的输送以及乐队与演员的相互听闻。此外,是否设音乐罩或反射板,设何种形式的音乐罩和反射板等等,也都需要从建筑声学专业的角度提供咨询意见,并给出设计方案。四、计算厅堂音质参量。当厅堂的平、剖面及楼座、包厢、乐池、乐台等设计方案拟定以后,就可开始计算厅堂音质参量。通过音质参量的计算,提供设计反馈信息,以便对设计方案作出必要的修改与调整。这个过程有时需要反复进行多次,以便臻于至善。在此过程中,需要辅以平剖面声线分析、三维声场计算机仿真乃至缩尺模型试验等技术手段,才能做出较准确的预计。

五、进行声学构造设计。厅堂音质除了受前述建筑因素影响之外,还与室内装修材料与构造密切相关。因此,声学顾问还需与装修设计师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室内装修设计。声学装修构造设计通常包括各界面材料的选择和绘制构造设计图,需详细规定材料的面密度、表观密度、厚度、穿孔率、孔径、孔距、背后空气层厚度以及龙骨的间距等技术参数。

六、声场计算机仿真。对厅堂建筑进行仔细的声场分析和音质参量计算,有赖于声场三维计算机仿真。从这一点意义上讲,要进行成功的现代厅堂音质设计已离不开计算机仿真的辅助。

七、缩尺模型试验。对于重要的厅堂,除了计算机仿真外,通常还须建立一定缩尺比的厅堂模型,进行缩尺模型声学试验。缩尺模型试验优于计算机仿真之处,在于唯有它能对室内声波动效应做出仿真,而前者仅能在中、高频段,在几何声学的范围内提供较准确的仿真结果。此外,计算机仿真从本质上说是将声学家已知的声学原理输入计算机中,而缩尺模型则可较客观地展示厅堂中发生的实际声物理现象。目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声学实验室正在负责对在建的广州歌剧院作1∶20的声学缩尺模型试验,以确保该剧院建成后的高水准音质。

八、可听化主观评价。对于重要的厅堂,必要时还可在计算机仿真和缩尺模型试验基础上,应用先进的可听化技术进行主观听音评价。可听化技术是通过仿真计算,或者通过模型试验测量获得双耳脉冲响应,将之与在消声室中录制的音乐或语言“干信号”卷积,输出已加入厅堂影响的声音信号,供受试者预先聆听建成后的厅堂音质效果。这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建筑声学领域一项高新技术。

九、建筑声学测量。建筑声学测量包括噪声与振动测量,围护构造隔声测量,重要材料与构造的吸声量测量以及厅堂音质参量的测量等。厅堂音质参量测量除了在工程竣工之后进行,以验证声学设计是否达标外,有时还需要在厅堂建筑主体完工,进入内部装修阶段时进行,以便为施工的最后阶段进行必要的设计修改与调整提供科学数据。

厅堂建筑论文范文篇2

美国等发达国家在进行厅堂建筑设计时,均要由建筑师、声学顾问和剧场顾问组成联合设计组,从项目立项开始就一道工作,直至项目完工。这是国外厅堂建筑之所以高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只有明了建筑声学设计的程序和工作内容,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和惯常做法,方能保证我国的厅堂建筑具有良好的音质。

一般而言,建筑声学设计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噪声控制和音质设计两大部分。

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等级与投资规模,参照国际或国家规范来确定建筑物室内噪声标准,是噪声控制设计的首要内容。

通常音乐厅、剧场等厅堂都要求很低的室内背景噪声,因此,这些厅堂的选址很重要,应尽可能远离户外的噪声与振动源。另外,还要进行场地环境噪声与振动调查、测量与仿真预测,目的是为进行厅堂建筑围护结构的隔声设计提供依据,保证厅堂建成后能达到预定的室内噪声标准。

围护结构的隔声设计分为空气声隔声设计及固体声隔声设计两部分,均包括隔声量的计算、隔声材料的选择以及隔声构造设计等内容。除理论计算外,经常需要进行隔声构件的实验室或现场测量,来确定其各频带的隔声量。

噪声控制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针对厅堂建筑内部的噪声振动源进行控制。这些噪声振动源包括空调设备、给排水设备、变压器、某些灯光设备、舞台机械设备以及来自相邻房间通过空气及固体传声传入的噪声和振动等,都将对观众厅的安静造成干扰。因此,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声学顾问就必须介入,以便审视建筑内部各种房间的平、剖面布置是否合理,尽可能在建筑设计阶段就将可能的噪声振动干扰减至最低。

此外,建筑声学设计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进行室内音质设计。

音质设计通常包括下述工作内容:

一、确定厅堂体型及体量。为看得清楚、听得清晰,各类厅堂都有个长度的限制。厅堂的宽度会涉及到早期侧向反射声的组织,与音质的空间感有重要关联。厅堂的高度不仅影响竖向早期反射声的组织,而且影响早后期声能比和混响声能的大小及方向。厅堂的体积和每座容积都直接影响混响时间等音质参数。厅堂的体型更是关系到是否存在回声、颤动回声、声聚焦、声影区等音质缺陷。所有这些,都必须在初步方案设计阶段就提供建筑声学的专业意见。

二、确定音质设计指标及其优选值。根据厅堂的使用功能选择混响时间、明晰度、强度指数、侧向能量因子、双耳互相关系数等音质评价指标,并确定各指标的优选值,是音质设计的重要任务。这些指标及其优选值的选定,将为进一步进行音质参量计算和将来竣工后的音质测试提供目标和依据。

三、对乐池、乐台、包厢、楼座及厅堂各界面进行声学设计。厅堂的平面及各界面的形状、面积、倾角等以及乐池、乐台、包厢、楼座、音乐罩、反射板等都影响声脉冲响应的结构,从而对厅堂音质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是否设楼座、包厢,设几层楼座、包厢,楼座和包厢的深度及开敞度多少为合适,栏板的面积与倾角多大较恰当等等,都属于建筑声学设计的范畴,都需由建筑师与声学顾问共同磋商,加以确定。乐池的形状和开口大小也直接影响乐队声能的输送以及乐队与演员的相互听闻。此外,是否设音乐罩或反射板,设何种形式的音乐罩和反射板等等,也都需要从建筑声学专业的角度提供咨询意见,并给出设计方案。四、计算厅堂音质参量。当厅堂的平、剖面及楼座、包厢、乐池、乐台等设计方案拟定以后,就可开始计算厅堂音质参量。通过音质参量的计算,提供设计反馈信息,以便对设计方案作出必要的修改与调整。这个过程有时需要反复进行多次,以便臻于至善。在此过程中,需要辅以平剖面声线分析、三维声场计算机仿真乃至缩尺模型试验等技术手段,才能做出较准确的预计。

五、进行声学构造设计。厅堂音质除了受前述建筑因素影响之外,还与室内装修材料与构造密切相关。因此,声学顾问还需与装修设计师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室内装修设计。声学装修构造设计通常包括各界面材料的选择和绘制构造设计图,需详细规定材料的面密度、表观密度、厚度、穿孔率、孔径、孔距、背后空气层厚度以及龙骨的间距等技术参数。

六、声场计算机仿真。对厅堂建筑进行仔细的声场分析和音质参量计算,有赖于声场三维计算机仿真。从这一点意义上讲,要进行成功的现代厅堂音质设计已离不开计算机仿真的辅助。

七、缩尺模型试验。对于重要的厅堂,除了计算机仿真外,通常还须建立一定缩尺比的厅堂模型,进行缩尺模型声学试验。缩尺模型试验优于计算机仿真之处,在于唯有它能对室内声波动效应做出仿真,而前者仅能在中、高频段,在几何声学的范围内提供较准确的仿真结果。此外,计算机仿真从本质上说是将声学家已知的声学原理输入计算机中,而缩尺模型则可较客观地展示厅堂中发生的实际声物理现象。目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声学实验室正在负责对在建的广州歌剧院作1∶20的声学缩尺模型试验,以确保该剧院建成后的高水准音质。

八、可听化主观评价。对于重要的厅堂,必要时还可在计算机仿真和缩尺模型试验基础上,应用先进的可听化技术进行主观听音评价。可听化技术是通过仿真计算,或者通过模型试验测量获得双耳脉冲响应,将之与在消声室中录制的音乐或语言“干信号”卷积,输出已加入厅堂影响的声音信号,供受试者预先聆听建成后的厅堂音质效果。这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建筑声学领域一项高新技术。

九、建筑声学测量。建筑声学测量包括噪声与振动测量,围护构造隔声测量,重要材料与构造的吸声量测量以及厅堂音质参量的测量等。厅堂音质参量测量除了在工程竣工之后进行,以验证声学设计是否达标外,有时还需要在厅堂建筑主体完工,进入内部装修阶段时进行,以便为施工的最后阶段进行必要的设计修改与调整提供科学数据。

厅堂建筑论文范文篇3

美国等发达国家在进行厅堂建筑设计时,均要由建筑师、声学顾问和剧场顾问组成联合设计组,从项目立项开始就一道工作,直至项目完工。这是国外厅堂建筑之所以高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只有明了建筑声学设计的程序和工作内容,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和惯常做法,方能保证我国的厅堂建筑具有良好的音质。

一般而言,建筑声学设计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噪声控制和音质设计两大部分。

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等级与投资规模,参照国际或国家规范来确定建筑物室内噪声标准,是噪声控制设计的首要内容。

通常音乐厅、剧场等厅堂都要求很低的室内背景噪声,因此,这些厅堂的选址很重要,应尽可能远离户外的噪声与振动源。另外,还要进行场地环境噪声与振动调查、测量与仿真预测,目的是为进行厅堂建筑围护结构的隔声设计提供依据,保证厅堂建成后能达到预定的室内噪声标准。

围护结构的隔声设计分为空气声隔声设计及固体声隔声设计两部分,均包括隔声量的计算、隔声材料的选择以及隔声构造设计等内容。除理论计算外,经常需要进行隔声构件的实验室或现场测量,来确定其各频带的隔声量。

噪声控制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针对厅堂建筑内部的噪声振动源进行控制。这些噪声振动源包括空调设备、给排水设备、变压器、某些灯光设备、舞台机械设备以及来自相邻房间通过空气及固体传声传入的噪声和振动等,都将对观众厅的安静造成干扰。因此,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声学顾问就必须介入,以便审视建筑内部各种房间的平、剖面布置是否合理,尽可能在建筑设计阶段就将可能的噪声振动干扰减至最低。

此外,建筑声学设计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进行室内音质设计。

音质设计通常包括下述工作内容:

一、确定厅堂体型及体量。为看得清楚、听得清晰,各类厅堂都有个长度的限制。厅堂的宽度会涉及到早期侧向反射声的组织,与音质的空间感有重要关联。厅堂的高度不仅影响竖向早期反射声的组织,而且影响早后期声能比和混响声能的大小及方向。厅堂的体积和每座容积都直接影响混响时间等音质参数。厅堂的体型更是关系到是否存在回声、颤动回声、声聚焦、声影区等音质缺陷。所有这些,都必须在初步方案设计阶段就提供建筑声学的专业意见。

二、确定音质设计指标及其优选值。根据厅堂的使用功能选择混响时间、明晰度、强度指数、侧向能量因子、双耳互相关系数等音质评价指标,并确定各指标的优选值,是音质设计的重要任务。这些指标及其优选值的选定,将为进一步进行音质参量计算和将来竣工后的音质测试提供目标和依据。

三、对乐池、乐台、包厢、楼座及厅堂各界面进行声学设计。厅堂的平面及各界面的形状、面积、倾角等以及乐池、乐台、包厢、楼座、音乐罩、反射板等都影响声脉冲响应的结构,从而对厅堂音质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是否设楼座、包厢,设几层楼座、包厢,楼座和包厢的深度及开敞度多少为合适,栏板的面积与倾角多大较恰当等等,都属于建筑声学设计的范畴,都需由建筑师与声学顾问共同磋商,加以确定。乐池的形状和开口大小也直接影响乐队声能的输送以及乐队与演员的相互听闻。此外,是否设音乐罩或反射板,设何种形式的音乐罩和反射板等等,也都需要从建筑声学专业的角度提供咨询意见,并给出设计方案。四、计算厅堂音质参量。当厅堂的平、剖面及楼座、包厢、乐池、乐台等设计方案拟定以后,就可开始计算厅堂音质参量。通过音质参量的计算,提供设计反馈信息,以便对设计方案作出必要的修改与调整。这个过程有时需要反复进行多次,以便臻于至善。在此过程中,需要辅以平剖面声线分析、三维声场计算机仿真乃至缩尺模型试验等技术手段,才能做出较准确的预计。

五、进行声学构造设计。厅堂音质除了受前述建筑因素影响之外,还与室内装修材料与构造密切相关。因此,声学顾问还需与装修设计师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室内装修设计。声学装修构造设计通常包括各界面材料的选择和绘制构造设计图,需详细规定材料的面密度、表观密度、厚度、穿孔率、孔径、孔距、背后空气层厚度以及龙骨的间距等技术参数。

六、声场计算机仿真。对厅堂建筑进行仔细的声场分析和音质参量计算,有赖于声场三维计算机仿真。从这一点意义上讲,要进行成功的现代厅堂音质设计已离不开计算机仿真的辅助。

七、缩尺模型试验。对于重要的厅堂,除了计算机仿真外,通常还须建立一定缩尺比的厅堂模型,进行缩尺模型声学试验。缩尺模型试验优于计算机仿真之处,在于唯有它能对室内声波动效应做出仿真,而前者仅能在中、高频段,在几何声学的范围内提供较准确的仿真结果。此外,计算机仿真从本质上说是将声学家已知的声学原理输入计算机中,而缩尺模型则可较客观地展示厅堂中发生的实际声物理现象。目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声学实验室正在负责对在建的广州歌剧院作1∶20的声学缩尺模型试验,以确保该剧院建成后的高水准音质。

八、可听化主观评价。对于重要的厅堂,必要时还可在计算机仿真和缩尺模型试验基础上,应用先进的可听化技术进行主观听音评价。可听化技术是通过仿真计算,或者通过模型试验测量获得双耳脉冲响应,将之与在消声室中录制的音乐或语言“干信号”卷积,输出已加入厅堂影响的声音信号,供受试者预先聆听建成后的厅堂音质效果。这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建筑声学领域一项高新技术。

九、建筑声学测量。建筑声学测量包括噪声与振动测量,围护构造隔声测量,重要材料与构造的吸声量测量以及厅堂音质参量的测量等。厅堂音质参量测量除了在工程竣工之后进行,以验证声学设计是否达标外,有时还需要在厅堂建筑主体完工,进入内部装修阶段时进行,以便为施工的最后阶段进行必要的设计修改与调整提供科学数据。

厅堂建筑论文范文篇4

围护结构的隔声设计分为空气声隔声设计及固体声隔声设计两部分,均包括隔声量的计算、隔声材料的选择以及隔声构造设计等内容。除理论计算外,经常需要进行隔声构件的实验室或现场测量,来确定其各频带的隔声量。

噪声控制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针对厅堂建筑内部的噪声振动源进行控制。这些噪声振动源包括空调设备、给排水设备、变压器、某些灯光设备、舞台机械设备以及来自相邻房间通过空气及固体传声传入的噪声和振动等,都将对观众厅的安静造成干扰。因此,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声学顾问就必须介入,以便审视建筑内部各种房间的平、剖面布置是否合理,尽可能在建筑设计阶段就将可能的噪声振动干扰减至最低。

此外,建筑声学设计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进行室内音质设计。

音质设计通常包括下述工作内容:

一、确定厅堂体型及体量。为看得清楚、听得清晰,各类厅堂都有个长度的限制。厅堂的宽度会涉及到早期侧向反射声的组织,与音质的空间感有重要关联。厅堂的高度不仅影响竖向早期反射声的组织,而且影响早后期声能比和混响声能的大小及方向。厅堂的体积和每座容积都直接影响混响时间等音质参数。厅堂的体型更是关系到是否存在回声、颤动回声、声聚焦、声影区等音质缺陷。所有这些,都必须在初步方案设计阶段就提供建筑声学的专业意见。

二、确定音质设计指标及其优选值。根据厅堂的使用功能选择混响时间、明晰度、强度指数、侧向能量因子、双耳互相关系数等音质评价指标,并确定各指标的优选值,是音质设计的重要任务。这些指标及其优选值的选定,将为进一步进行音质参量计算和将来竣工后的音质测试提供目标和依据。

三、对乐池、乐台、包厢、楼座及厅堂各界面进行声学设计。厅堂的平面及各界面的形状、面积、倾角等以及乐池、乐台、包厢、楼座、音乐罩、反射板等都影响声脉冲响应的结构,从而对厅堂音质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是否设楼座、包厢,设几层楼座、包厢,楼座和包厢的深度及开敞度多少为合适,栏板的面积与倾角多大较恰当等等,都属于建筑声学设计的范畴,都需由建筑师与声学顾问共同磋商,加以确定。乐池的形状和开口大小也直接影响乐队声能的输送以及乐队与演员的相互听闻。此外,是否设音乐罩或反射板,设何种形式的音乐罩和反射板等等,也都需要从建筑声学专业的角度提供咨询意见,并给出设计方案。四、计算厅堂音质参量。当厅堂的平、剖面及楼座、包厢、乐池、乐台等设计方案拟定以后,就可开始计算厅堂音质参量。通过音质参量的计算,提供设计反馈信息,以便对设计方案作出必要的修改与调整。这个过程有时需要反复进行多次,以便臻于至善。在此过程中,需要辅以平剖面声线分析、三维声场计算机仿真乃至缩尺模型试验等技术手段,才能做出较准确的预计。

五、进行声学构造设计。厅堂音质除了受前述建筑因素影响之外,还与室内装修材料与构造密切相关。因此,声学顾问还需与装修设计师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室内装修设计。声学装修构造设计通常包括各界面材料的选择和绘制构造设计图,需详细规定材料的面密度、表观密度、厚度、穿孔率、孔径、孔距、背后空气层厚度以及龙骨的间距等技术参数。

六、声场计算机仿真。对厅堂建筑进行仔细的声场分析和音质参量计算,有赖于声场三维计算机仿真。从这一点意义上讲,要进行成功的现代厅堂音质设计已离不开计算机仿真的辅助。

七、缩尺模型试验。对于重要的厅堂,除了计算机仿真外,通常还须建立一定缩尺比的厅堂模型,进行缩尺模型声学试验。缩尺模型试验优于计算机仿真之处,在于唯有它能对室内声波动效应做出仿真,而前者仅能在中、高频段,在几何声学的范围内提供较准确的仿真结果。此外,计算机仿真从本质上说是将声学家已知的声学原理输入计算机中,而缩尺模型则可较客观地展示厅堂中发生的实际声物理现象。目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声学实验室正在负责对在建的广州歌剧院作1∶20的声学缩尺模型试验,以确保该剧院建成后的高水准音质。

八、可听化主观评价。对于重要的厅堂,必要时还可在计算机仿真和缩尺模型试验基础上,应用先进的可听化技术进行主观听音评价。可听化技术是通过仿真计算,或者通过模型试验测量获得双耳脉冲响应,将之与在消声室中录制的音乐或语言“干信号”卷积,输出已加入厅堂影响的声音信号,供受试者预先聆听建成后的厅堂音质效果。这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建筑声学领域一项高新技术。

九、建筑声学测量。建筑声学测量包括噪声与振动测量,围护构造隔声测量,重要材料与构造的吸声量测量以及厅堂音质参量的测量等。厅堂音质参量测量除了在工程竣工之后进行,以验证声学设计是否达标外,有时还需要在厅堂建筑主体完工,进入内部装修阶段时进行,以便为施工的最后阶段进行必要的设计修改与调整提供科学数据。

厅堂建筑论文范文篇5

一、徽州建筑内部空间特征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传承与应用

(一)天井空间特征方面。基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建筑以高层建筑为主,而城市也发展成钢筋水泥集中区域,使得人与自然环境交流的空间也备受约束。在这种情况下,即可在室内设计的过程中,将天井空间引入其中。在徽州建筑文化中,天井的地位十分重要,可以实现枢纽空间的有效联系,可以满足空间的封闭性功能需求,而且室内视觉感受得以延伸。首先,天井空间形式为竖向化,所以不会在地面实现平行发展,可以向空中实现竖向发展。这样一来,空间天井特征才能够与高层建筑形式相适应。其次,在室内设计过程中,天井无需被设置于竖向轴线部位,能够结合空间具体要求实现自由式组织,确保应用的灵活性,以免被环境条件所影响。再次,应合理引入景观要素以构建空中花园。在设计天井空间的过程中,借助接水口、水槽以及饮水板等相关工具合理引入雨水,增强室内设计的效果。最后,在天井空间设计方面,要灵活运用人和人、人和自然的交流数形,保证天井设计具有半敞开式特征。在天井的作用下,使得人和天相互通融,实现天井空间应用的目标。(二)庭院空间特征方面。庭院是徽州古建筑空间中独立生态环境机制,借助休闲设施、水体以及花草植物等,能够构建人和自然的交流空间。一般情况下,庭院的意境相对私密且安静,而庭院空间较为紧凑。在现代社会环境中,人们的生活压力较大,且工作节奏偏快,所以需要可以放松心情并交流的空间。针对休闲场所来说,空间性质也强调私密性与方便交流的特征。所以,将庭院空间特征应用于现代室内设计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庭院有效融合了阳光、水和空气等多种要素,并融合于居民布局当中,充分彰显出建筑布局的精妙性。而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也应当对这一方法加以借鉴,与现代建筑表现手法相互融合,优化布置室内布局,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充分体现出来,创设更加自然的室内氛围。

二、徽州建筑装饰艺术特征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传承与应用

(一)马头墙。在徽州建筑文化中,马头墙属于代表性的装饰特征,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融入马头墙这一元素,要求对地域性条件加以考虑,若不满足应用条件,是不允许应用于建筑室内设计中的,以免影响设计的效果。将马头墙应用于现代室内设计中,要通过多个角度对功能与特性进行思考,一般会以装饰符号为切入点加以设计。可以对马头墙形式特征加以利用,通过解构、拼贴与减量引借助等多种方式,可以保证界面简洁,确保室内空间的独立性,同样也使得空间层次感更明显,保证和现代人高效与高速生活需求相适应。而且,空间设计不仅具有徽州地域特征,同样也具有时代特性。(二)门罩和门楼。在徽州古建筑中,门罩和门楼都是外立面的艺术处理方式,也是对建筑构造的装饰。结合现代建筑技术,门罩与门楼砌筑的方式、材料都很难和现代建筑发展需求相适应,但仍具有形式美学的特点。(三)槅扇。在徽州建筑中,槅扇主要的作用就是有效划分建筑内部区域并对空间加以界定。将其应用于现代室内设计过程中,槅扇仍是对室内空间进行分隔并且进行再组织。在槅扇漏景的影响下,使得空间层次更加丰富。结合现代审美理念,扇风较为简朴,而且结构清晰,所以实际应用也相对广泛。(四)楹联和匾额。楹联和匾额一般会出现在徽州建筑厅堂的柱子上,其中,楹联在天井与厅堂对称边柱中的设置较为常见,而对于匾额则位于厅堂正轴线之上。将楹联与匾额应用于现代室内设计中,可以选择建筑物亦或是某空间入口的位置,对建筑用途或者是空间名称加以表明,并且借助文字形成认知。

三、结语

综上所述,徽州建筑文化的发展历史较长且地域性特征明显,在传统建筑与文化备受关注的现代社会,对徽州建筑文化研究也愈加深入。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合理融入徽州建筑文化要素,可以有效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约束,满足现代人审美需求,同样可以更好地传承传统要素。在上文中,通过建筑内部空间特征与建筑装饰艺术特征两个角度,对徽州建筑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阐释,以期更好地传承和应用徽州建筑文化。

参考文献:

[1]谢亮.基于徽州传统建筑装饰艺术风格的现代室内设计研究[D].苏州大学,2015.

[2]文正军,董文英.浅论民族文化与中国现代室内设计[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4年11期.

[3]贾静静.关于传统吉祥装饰纹样在现代室内设计应用中的再探讨[A].中国创意设计年鉴论文集2012[C],2013.

[4]李旭.从空白到空间——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与现代室内设计[A].节能环保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

厅堂建筑论文范文篇6

1.1地域建筑的定义

在给出地域建筑的定义之前,先理解以下建筑的概念:建筑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为人类自身提供物质和精神庇护的文化景观。因而可看出建筑与特定的地理空间点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地域性是建筑的本质属性之一。

然而,所有建筑都是地域建筑吗?答案是否定的,虽然建筑是建造在一定地域,但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地域建筑不再只是建造在原本地理空间上里,也就是说某一地理空间上的所有建筑也不一定是地域建筑。因次,地域建筑是指人类创造的,与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适应的特定文化景观。

1.2地域建筑的类型

民居是历史上最早出现、最基本、最大量的建筑类型,也是地域建筑的主体,故可从民居的角度来考察地域建筑的类型。在古书上记载,住宅由门、塾、堂、厢等组成。中国地域辽阔,从北向南,为适应不同的气候、地形、材料、环境等条件,民居有明显的差异。

在广东地区自古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其建筑表现出更加复杂而丰富的类型,创造了具有特色是城市风貌地区。其中主要有南方院落民居、南方天井民居、广东客家集团民居和南方自由式民居四种。

2.建筑平面结构类型

广东地域建筑虽然从整体上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但由于其内部广府、客家及福佬文化的差异,城市与乡村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的差异,也形成具有明显分异的建筑类型。其主要有以下两中类型:

2.1无院落建筑

竹筒屋是无院落建筑的代表,也是民居建筑中平面结构最简单的一种。由于屋内厨房、天井、厅、房按一定顺序排列,形似竹筒而得名。

其建筑平面为单开间,面宽较窄,一般为3~4米;进深较大,一般为10~20米,有的甚至达30米以上。也有规模较大的将两个单开间并联,"明"字屋就是双开间竹筒并列组合后的变化形式,厅、房、厨房与天井灵活组合,两开间大小可不一,进深也可变化,不一定整齐划一,形如"明"字。其中双开间的代表建筑是锁头屋。

2.2有院落建筑

三间两廊式建筑即是三合院式建筑,其普遍寻在于我国南北地区,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南北差异。其中南方有院落建筑是由三开间主体建筑、前带两廊和天井组成三合院。

这种建筑类型在广东中部和西部村镇建筑中广泛采用。从平面上看,前为天井,后为厅堂,厅堂两侧为房,天井两旁设廊,分别为厨房和杂物房。这种三间两廊式是广东地区采用最多的一种建筑平面组合形式。在此基础上,可以发展多种发展形式:一是纵向发展,发展成四合院形式;二是横向发展,发展成多开间形式;三是垂直发展,发展成楼房。

3.建筑功能类型

广东地域建筑除了官府类、宗教类等公共建筑外,大量的是私有民居建筑。在这些众多的民居建筑中,为适应广东特殊的自然人文环境,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功能,即是用于商业目的和进行防御的功能形态,它们使广东民居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

3.1骑楼--店屋式开放住宅

店屋式住宅是指商业功能与居住功能融为一体的建筑类型,其在古代就有存在,如宋代的"檐廊式"店铺。到近代海外文化的涌进,形成中外合壁的骑楼建筑。骑楼是在楼房前跨人行道而建,在街道边相贯通,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人们在长廊下进行商贸活动,可不受风雨日晒影响。这既适应了广东多雨湿热的气候条件,又使人与商业空间的接触更为直接方便,并使城市商业与交通空间相融合,使街道尺度更为宜人,创造了广东城镇独特的商业街区风貌。居住与商业的结合,导致了私密空间的局部开放,创造了较为亲和的人文环境,使购物者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3.2碉楼和土楼--防御式封闭住宅

在广东地区存在的防御封闭住宅最为典型的是碉楼,是侨乡地区的传统民居。碉楼形式自古就有,但将防御和居住两种功能结合的碉楼主要出现于近代。

其产生的的原因是,海外侨居者为家乡带来了先进的科技文化和大量的资金,一是使侨乡人民日益富裕,二是民国初年战乱频繁,社会动荡,洪水泛滥,碉楼应运而生。

碉楼的平面多为方形,基本格局由传统三间两廊形式发展而来,底层为储藏室和厨房二楼住人,顶层由年轻人居住兼做守卫。

其次,是土楼,其存在于客家聚落地区。从形式上看,有圆形和方形两种。由于其形式上的围合性和独立性,便产生了很强的排外性和防御性。

4.结语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技术在更新,无可否认的是,现代建筑创作越来越受新材料、新技术的影响,建筑师们对于现代技术的驾驭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建筑创作的能力。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地域建筑面临着新的困境。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建筑的角度上看,也是一方水土成就一方建筑。建筑不仅是一种提供给人居住的空间,尤其是在地域建筑中体现的是一方建筑文化传统。通过它传承的是一种地域文化,其是与前后(历史发展)、左右(与社会发展同步)、上下(适应自然条件)相关因素的综合把握与适宜的应对。因而,我们要挖掘地域建筑的价值,并着实实现地域建筑的传承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林琳.港澳与珠三角地域骑楼--广东骑楼[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凌世穗.走向开放的地狱建筑[J].建筑学报,2002.(9).

[3]蒋伯宁.对地域建筑的思与行[J].建筑与环境,2007.(1).

[4]王芳,等.传承文脉、地域特色与建筑创新[J].华中建筑,2006.(10).

厅堂建筑论文范文篇7

论文摘要:分析了中国传统园林空间的模糊性特征,阐明了模糊美的表现形式,即虚实相生、流动性和复合空间,并将这种模糊美的根源归结为中国传统的空间观念和认知方式。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审美具有模糊性特征,模糊性即不确定性,不是把事物和盘托出,而是使其存在于似与非似之间,是一种“离方遁圆”形式。模糊绝非含混,而是根据主观把握的情感对客观事物进行艺术的取舍与安排,排除无关紧要的因素而使之变得模糊。这种处理方法,由于它的不确定性、多义性而产生了极大的思维能动作用。留有余地,发人深省,往往可使一块小天地、一个局部处理,变得隽永耐看。

空间在我国古代只是以一种无形的、不可量度的、无法触及的、宏大而连续的客观存在被感知。其范围、内容和意义的不确定性,使感知它的主体产生极大的主观联想,不能一语道破,或隐或现,知其然而又不易知其所以然。仅在人们体验了整个空间历程后方能悟出其真谛,且其理解又因人而异。审美过程同时也是创造过程,这就导致了空间艺术本身的模糊性—让丰富的生活感受见于言表之外而让人们自去领会,即寄不尽之意于言表之外。这种模糊美往往通过虚实相生、流动性和空间复合等组织方式来表现,而其根源在于中国传统的空间观念和认知方式。

一、空间模糊美的表现

1.空间的虚实相生

沈复在《浮生六记》中谈到虚实相生时说:“虚中有实者,或山穷水尽处,一折而豁然开朗;或轩阁设处,一开而可同别院。实中有虚者,开门于不通之院,映以竹石,如有实无也;设矮栏于墙头,如上有月台,而实虚也。”可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都是为了在观赏者的心理上扩大空间感。

虚实相生所产生的模糊感,主要表现在风景形象的虚实、藏露、曲直的对比上,“水必曲,园必隔”,“景贵乎深,不曲不深”。一些构思精妙的佳景常常隐藏起来,使游人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情况下,一转身,一抬头,出乎意料地发现了柳暗花明的景色;或者从漏窗花墙中露出几分讯息而引起游赏者“满园春色”的联想。这种虚实相生的模糊感在园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隔”—《长物志》说:“凡人门处,必小委曲,忌太直。”园林空间越分隔,越有变化。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的空间,因此大园包小园即此理(大湖包小湖,见图1。曲折的云墙是围还是引?是引,却阻隔了人们的视线,分隔了空间;是围,却引导人们寻路探幽,渐人佳境。粉墙上的花窗欲挡还是欲透?欲透,却又要遮挡;欲挡,却又用窗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也是造园的重要处理方法。佳者如拙政园之海棠坞(见图2),批把园(见图3)、颐和园的谐趣园(见图4)等,都能收到极佳的艺术效果。如果人门便觉其是个大园,内部空旷平淡,令人望而生畏,即便人园也罕有兴致游完整个园子,所以园林不起游兴是失败的。

“曲”—古人早已指出“境贵乎深,不曲不深也”。计成在《园冶》中也一再强调“曲”的意韵。他说开池须“曲折有情”;叠山应“蹊径盘且长”;小屋要“数椽委曲”,驾屋要“蜿蜒于木末”,厅堂立基要“深奥曲折,通前达后”;对于廊,更是“宜曲宜长则胜”。

在园林中曲和直是相对的,要曲中寓直,灵活运用,曲直自如。就像画家讲画树,要无一笔不曲。曲桥、曲径、曲廊,本来在交通意义上,是一点到另一点而设置的。园林中两侧都有风景,随性曲折,使行者左右顾盼有景,信步其间使距离延长,趣味加深。由此可见,曲本直生,重在曲折有度。而有些曲桥,定要九曲,不临水面,(园林桥一般要低于两岸,有凌波的意味),生硬屈曲,行桥宛若受刑,丝毫没有行云流水的感觉,如上海豫园前的九曲桥.

“隐”—前人论画,很注重“隐”的意蕴,布颜图说:“山水必得隐显之势,方见趣深。”唐之契说:“能藏处多于露处,而趣味无尽矣。”张彦远说:“夫画物,特忌形貌采章,历历具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所以不患不了,而患于了。”画境如此,园林意境也是如此。例如:屋后山后用高树、竹林、楼阁等穿插其间作为背景,使得房屋山林向上层层推远,可以造成景外有景的印象;在临水处架石为若干凹穴,使得水面延伸于穴内,形同水口,望之幽邃深奥,有水源不尽之意,拙政园著名的小飞虹就是采用相似的手法,在水面的尽头处架了一个廊视觉上水面似延伸至远方。

2.空间的流动性

空间艺术,有点儿类似电影镜头的时空性,它们都有流动的画面。只是观看电影,人坐在观众席上不动,而借助拍摄过程中摄像机的镜头移动,在银幕上映出一幅幅流动的画面。建筑则是景物不动,通过人在建筑中的活动,产生视点移动而形成一连串的连续画面。

(1)“动”中寓静。在流动的空间中,要感受的是静谧幽深的环境。在动观的线上串上了一个个静观的点。游人必须步游廊,攀假山,穿曲洞,渡小桥,在动态中来欣赏各种景色。而在一些重点构思的风景主题之前,造园家常常设计了一些亭台轩斋,让人们驻足流连,静静地揣摩欣赏,以达到情景交融的审美高潮。这种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既赏景又抒情的极为自由的欣赏方式,是园林艺术动静结合的又一特色。

这种不断改变视点的运动欣赏和中国传统绘画所采用的运动透视(散点透视),有异曲同工之妙。传统绘画为了集中表现出大自然的典型性格和本质,反映出空间无限延伸的客观存在,摒弃了模拟人眼看事物的一点透视理论,而采用随看随画的运动透视。如清明上河图,视点可任意升降移动,既可以描绘事物的立面形象,又可展示平面组合,这样就能动地缩千里于尺幅之中,在方寸之间展示千里江山。园林艺术也要凝集自然山水的精华,在小范围内再现自然之美,就要让游人尽量多地欣赏到各种不同的风景形象,所以动态的、在时间进程中的连续观赏是必不可少的。

人们沿着园中主要游览路线进行的观赏活动,实际上就是不断改变视点的一幅幅风景画的连接,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欣赏到丰富多样的景色,领略各种山水林泉的风光,也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在流动中体会空间美。

(2)静中有“动”。宋代的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望”最重要。一切艺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只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如颐和园的长廊不但引领人们“游”,而且引领人们“望”),就是“住”,也同样要“望”。正是这种“望”,使人的视线有了流动的方向,即便是站在园中任何一个固定的地点,都会感受到空间的流动,视觉的通透,进而产生丰富的联想。而这种流动性的实现恰恰是空间模糊美的真实反映。

在园林中处处都可见漏窗、曲桥、长廊、亭台轩阁,它们是建筑的一部分,同时也参与到空间流动性的组织中来,它们的存在,将传统空间的模糊性推向了更深更微妙的境地。

窗子在丰富空间、引导视线的流动性上是很重要的。西方国家的大教堂也有窗子(见图8),但那些镶嵌着彩色玻璃的窗子,不是为了使人接触外面的自然界,而是为了渲染教堂内部的神秘气氛。中国园林建筑的窗子(见图9-11)则是为了接触外面的世界。中国传统的建筑空间就是巧妙地运用门窗空洞和漏窗,打破墙围合出的封闭局促的格局,变封闭空间为渗透空间,增强了室内和室外的联系,把绝对的室内和室外空间变成了虚实相生的空间。

中国园林中多处设置“影壁”,不论在室内还是室外,其带动空间的流动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它可以是一个屏风、一块石头,一堵墙。苏州狮子林一进腰门便是一座假山为屏(见图12),留园则是一个石头屏风(见图13)。即使像残粒园那样的小园,在人园洞门处,也以峰石半露。这就是所谓的“景愈藏,景界愈大”。一个屏障,既隔断了空间,又联通了空间,给人们更多想象的余地,暗示人们前方难以揣测的空间变化,也在引领着人们的脚步。

除此以外,还有层层进深的庭院、高大的牌坊、蜿蜒曲折的廊子、镂空的门,等等。无一不把中国传统园林空间中的流动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3.复合空间

复合空间指的是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复合,即“亦内亦外”的中介空间。从这个角度讲,复合空间实际上就是一种典型的模糊空间。在中国传统居住建筑中,这种空间处理的方法以徽州素有中国民间故宫之称的“承志堂”为例。这是一个富商大宅,其内部空间以串联的方式展开,蔚为壮观。

将其内部封闭空间(如卧室)、墙体等涂黑,厅堂向阳一面完全开敞与天井之间无一墙一柱间隔,此处的空间表现出半室外半室内的特性,空间实体性降低,在空间封闭性示意图中显灰色,天井由于没有屋盖而呈白色。最后得出这个院落的空间封闭性示意图。这一居住建筑的内部主空间—厅堂就是模糊空间,居住生活中大部分活动如会客、宴席、家人交流等均在此进行。将空间封闭性示意图中的封闭空间去除,只留下代表模糊空间的灰色图块,从而得出模糊空间分布图示(见图16),其中可以看到内部模糊空间以天井及庭园为中心展开。众所周知,居住建筑一个重要的特性就是其私密性,然而从对“承志堂”的分析中发现其主空间本身却是半室外的复合空间。设计者的目的如此鲜明,其对模糊空间灵活而务实的态度得以体现出来:模糊空间以天井及庭园为中心展开,天井在此的作用就是创造一个私密的室外环境,而天井的高墙确保了居家的要求。在天井内,自然的要素如风、雨和阳光等被引人到了日常生活中,并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空间认知与模糊美

这种模糊美得以表达并被感知,追根溯源,是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里一条贯穿始终的“根”,即“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以“天人合一”为基本精神的中国文化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超越”,即强调人自身的内在修养,并以此达到与天地相合,从而实现人的内在价值,显示人自身的意义,正如成中英所言“自然被内定为人的存在,而人被认定是内在于自然的存在”。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感染力就是在“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基础上发挥浪漫情调,使无生命的建筑具有生命的情调。公务员之家

1.空间观念中的模糊美

中国人和西方人对于建筑空间的理解在精神境界上有很大的不同。西方人是站在固定的地点,以固定角度透视深空,其视线失落于无穷。其对这无穷的空间的态度是追寻的、冒险的、控制的、探索的。中国人对于这无尽空间的态度则是如古诗所说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人生在世,如泛扁舟,俯仰天地,容于中流,极目悠远。其空间意识的象征不是埃及的直线角道,不是希腊的立体雕像,也不是近代欧洲人的无穷空间,而是迂回曲折,遥望着一个目标(道)。

中国人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其意趣不是一去不返,而是回旋往复的。唐代诗人王维的名句说:“行到无穷处,坐看云起时。”中国人不是向无边空间作无限制的追求,而是“留得无边在”,低徊之,玩味之,点化成音乐。

2.空间联想中的模糊美

清代邹一佳在《小山华普》中说:“一卷如涵万壑,寻尺势若千寻”。在绘画中,画山石,要概括高山大川的形象,使欣赏者如临其境。园林中的叠石堆山亦然。我国古代园林中的假山,多堆叠于庭院之中,以限制视点的距离。同时即使是一块山石,其体型也以能引起名山大川的联想,或为崇山峻岭的缩影为上品。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描写的大观园中有一景:刚走进门时,“忽然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色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且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其中描写大观园山石的处理手法,首先是限定了视点位置,加强了假山插天的高度感染;其次是山石旁没有配植高大的树木,只是点缀了草本植物。如果在假山旁边配植大树,就会在尺度上把山石比小了,那样就会破坏联想,游人也就不会对一块大的山石引起名山大川的联想。

厅堂建筑论文范文篇8

[论文摘要]装饰材料是室内设计方案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只有充分的了解或掌握装饰材料的性能;按照使用环境条件合理地选择了所需材料;充分发挥每一种材料的长处,做到材尽其能、物尽其用,才能满足现代室内设计的各项要求。

室内设计是依据一定的设计方法对室内空间环境进行美化的活动,它可以反映空间的时代特征、民族气质、城市地域风貌。室内设计特性的体现很大程度上受到装饰材料的制约,尤其是受到装饰材料的光泽、质地、质感、图案、花纹等装饰特性的影响。各种变幻莫测、主体感极强的新型材料能够创造出同一种空间的不同的心理感觉。因此,装饰材料是室内设计方案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只有充分的了解或掌握装饰材料的性能;按照使用环境条件合理地选择了所需材料;充分发挥每一种材料的长处,做到材尽其能、物尽其用;才能满足环境艺术设计的各项要求。

根据材料使用的部位不同,所用材料的功能也不尽一致,概括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室内空间的墙面装饰是通过装饰材料的质感、线条、色彩来表现的。质感是指材料质地的感觉,重要的是要了解材料在使用后人们对它的主观感受。一般装饰材料要经过适当的选择和加工后,才能满足人们视觉美感要求。但是我们也要发挥天然材料的优势,创造出纯天然的装饰美感。(2)建筑物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受到日晒、雨淋风吹、冰冻等作用,也经常会受到腐蚀性气体和微生物的侵蚀,使其出现粉化、裂缝甚至脱落等现象,影响到建筑物的耐久性。选用适当的建筑装饰材料对建筑物表面进行装饰,不仅能对建筑物起到良好的装饰作用,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建筑物的耐久性,降低维修费用。(3)装饰材料除了具有装饰功能和保护功能外,还有改善室内环境使用条件的功能。如内墙和顶棚使用的石膏装饰板,能起到调节室内空气的相对温度,起到改善使用环境的作用;木地板、地毯等能起到保温、隔声、隔热的作用,使人感到温暖舒适,改善了室内的生活环境。

人们进行室内设计的目的就是要造就和改变环境,这种环境应该是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的高度和谐与统一。作为室内设计师,应对材料的品种、规格、性能、用途有所认识,才能在工作中正确地选择和使用材料。然而材料的品种很多,性能和特点各异用途亦不尽相同因此在选择材料时需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要考虑所装饰建筑及室内空间的类型和档次。住宅是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除了工作时间以外,人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住宅里度过的。因此,住宅的室内装饰应围绕着为人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而进行。办公室、教室、图书馆、高级宾馆和大型商场等其他建筑,所选择材料的档次应有所不同。花岗石镜面板材耐磨,装饰效果好,适合用于高级宾馆中人流较多的公共部分,如大厅、走廊、楼梯等;而一般住宅的客厅,则较适合铺设陶瓷地砖。木质地板舒适、保温,在卧室、起居室铺设比较合适;塑料地板耐磨、有弹性,适合用于办公室;化纤地毯、混纺地毯防滑、消音、价格较高,适合用于宾馆;纯毛手工编织地毯高雅、豪华,装饰效果极好,但是价格昂贵,只适合用于少数部级宾馆和会议中心等场所。

其次,要考虑装饰材料的质感、线型、色彩对装饰效果的影响。材料的质感能在人的心理上产生反应引起联想。一般说来,材料的这种心理诱发作用是非常明显和强烈的。例如,光滑、细腻的材料,富有优美、雅致的感情基调,当然也会给人以一种冷漠、傲然的心理感觉;

金属能使人产生坚硬、沉重、寒冷的感觉;皮毛、丝织品会使人想到柔软、轻盈和温暖;石材可使人感到稳重坚实和富有力度;而未加修饰的混凝土表面则容易使人产生粗野、草率的印象。因此,在选择装饰材料时,必须正确把握材料的性格特征,使之与所装饰的空间特点相吻合,从而赋予材料以生命。

材料的尺度、线型、纹理,对装饰效果也会产生影响。就尺度而言,材料的大小尺寸应适中,符合一定比例。例如,大理石及彩色水磨石板材用于厅堂,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如果用于居室,则由于尺度太大,会失去其魅力。就纹理而言,要充分利用材料本身固有天然纹样,图样及底色等的装饰效果,或利用人工仿制天然材料的各种纹路与图样,以求在装饰中获得或朴素或淡雅、或高贵、或凝重的各种装饰气氛。就线型而言,在某种程度上应将其视作建筑装饰整体质感的一部分。例如,用铝合金压型装饰板装饰外墙面,可以获得具有凹凸线型的效果。

外墙装饰材料的色彩,应根据建筑物的规模、功能及其所处的环境进行综合考虑。建筑物内部色彩应力求合理使用,以期在生理和心理上均能产生良好的效果。红、橙、黄色能使人看了联想到太阳、火焰而感觉温暖,故称为“暖色”;绿蓝、紫罗兰色使人看了会联想到大海、蓝天、森林而感到凉爽故称为“冷色”。暖色调使人感到热烈、兴奋、温暖;冷色调则使人感到宁静、幽雅、清凉。因此在具体选用时,要考虑到材料的质感、线型、色彩等对装饰效果的影响。

再次,要考虑装饰部位的使用环境和使用功能。普通石膏板吊顶在潮湿的环境下使用,其挠度将增加,会影响顶棚的美观和安全,因而应改用防潮型石膏板同时应选用规格较小的。浴室、厨房的水汽油烟较大,其墙面可选用表面光滑的内墙釉面砖贴面,以便清洗。塑料壁纸是广泛用于室内墙面的装饰材料,但因不透气,较少用于住宅的内墙面。居室墙面选择用织物制作的壁纸比较合适。南方住宅的客厅常用陶瓷地砖铺设,清洁、美观、凉爽;北方寒冷地区宜选用有一定隔热保温性能的木地板较为合适。在有水的地面还应考虑防滑,如卫生间浴室的地面,最好选用防滑的陶瓷锦砖。在人流集中的商店、候车厅的地面,应选择耐磨性能好的彩色水磨石和陶瓷地砖或花岗石贴面。

由此可见,在选择装饰材料时,需要根据建筑的类型、档次和使用部位的具体要求,来巧妙合理地运用材料的质感、线型和色彩,以便使建筑装饰满足一定的功能,适应一定的环境,发挥出最佳的装饰效果。

参考文献:

[1]田原,杨冬丹.装饰材料设计与应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4.

厅堂建筑论文范文篇9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民居是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活中提炼创造的,在此过程中,结合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出了无数优秀的民居建筑。如何传承这些民居建筑中的优秀文化,在现代环境设计中更好地服务于当今社会,是设计师应注重研究的领域和课题。本文以闽南民居的研究为着眼点,阐述学习传承传统民居的意义。

0引言

在当今国际经济、文化日趋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建筑、景观、室内设计亦越来越呈现出一种趋同化的趋势。如何在规划中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本土传统民居优秀的特色,并结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设计体现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城市景观显得特别重要。做为一个环境艺术的学习和研究者,在本土传统民居面对现代化的冲击显得日渐式微而感到遗憾的同时,深感有责任就此课题进行探讨。

1闽南红砖传统民居的解读

单德启在他的《人与环境一一中国传统民居聚落基本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一文中,用英文中的“本土的”(vernacular),“传统住宅”(traditionalrcsidcnce),“没有建筑师的建筑”(archetecturewithoutarchtect),对“传统乡土民居”的含义进行l}释。n]现仅以笔者当下生于斯长于斯的闽南民居为例,就其内部空间形态、外观特征、色彩特征、装饰符号、文化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探讨其对于今天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重要性。[z]闽南红砖民居通常指的是用本地特制的红砖结合本地石材和工艺、融合了中原文化及闽南海洋文化的精神而建造的大膺a"詹”是闽南方言,就是通常所说的“房屋”。

1.1闽南红砖民居的空间构成形式

闽南红砖民居一般为单层,其布局以中轴线分布;呈“向心围合式“;左右对称排列;多层次进深。正中间有天井,中设厅堂,一般摆放祖宗神位,前设石煌,两边为厢房,左为大。在闽南方言里,几进一般也称作“几落”,如“三落大膺”的说法,指的即是三进的大詹。

1.2闽南红砖民居的色彩分析

1.2.1主色调

闽南红砖民居以红色为主色调。究其心理及传统因素,红色是中国传统象征意义文化中举足轻重的色彩,红色在几千年的中原传统文化中,象征喜庆、顺利、成功或受人重视、欢迎。“闽南红”呈现的便是一种带有喜庆的红色,它代表了闽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乐观向上,奋发图强的生活态度,使闽南人对传统文化中代表喜庆、吉祥和朝气的红色情有独钟,并将红色作为建筑主色调延用至今。

1.2.2辅色调

闽南红砖民居中的白石、青石、原木色及饰作的辅助色,与砖红主色调相辅相成。可以说,闽南红砖民居的色彩搭配无论从建筑本身,还是置于在自然的大环境中,都显得既端庄典雅又活泼灵动。

总之,蓝天白云之下、青山绿水之间那一栋栋具有典型的闽南特色的红砖民居,犹如中国传统青绿山水画中一枚枚朱砂色的印鉴,它与环境显得统一而又有变化。

1.2.3闽南红砖民居的装饰符号

闽南红砖民居不仅远观起来赏心悦目,近看局部装饰的符号设计亦别具一格。

a、装饰符号的位置:屋脊、墙面、悬梁、柱子、门窗、斗拱等;b、装饰符号的制作方式为:石雕、砖雕、木雕、灰塑、剪贴、拼凑等;c、装饰符号的题材:吉祥纹样、神话教化、诗词楹联等。这些装饰符号的灵活运用结合民居建筑的材料与工艺,使之无不充分显示营造者的匠心和艺术造诣及文化品位,亦成就了闽南民居独特的魅力。

1.2.4闽南红砖民居的文化

闽南上承古闽越的积淀、下启汉族及西域的交流、再融合东南亚、伊斯兰和西方建筑的影响,在文化面貌上呈多元化的状态。今天,闽南传统红砖民居独特的外观是在闽南地域文化的浸染下逐渐形成的,她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在造型式样上处处以装饰视觉元素体现建筑与文化不可分割的关联性。

2传统民居传承之意义

2.1传统民居传承之重要性

弗.赖特曾说:“唯一真正的文化是土生土长的文化”由此可见,其对于本土建筑文化的认识是相当深刻的。传统民居是本民族人民智慧浓缩的结晶,它必然有着我们能够“古为今用”的有益成份。但是,令人深感遗憾的是,今天现代化的民居建筑的大量涌现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各地的民居逐步被所谓异彩纷呈的各色建筑、貌似多元的审美追求的建筑所代替。这表面看是“现代化”的体现,但也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缺失,亦反映出民族自信心的缺失;从另一个侧面看何尝不是现代对传统的蚕食与否定,或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让位?如果说房子塌了,可以重建,但一个民族的精神垮了,要重铸又谈何容易?建筑是表现民族精神的一种主要的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可以说亦是民族精神的外化。因此,更好地保护与传承传统民居的优秀文化,是一个民族自信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民族对历史的尊重。公务员之家

2.2传统民居传承之紧迫性

2.2.1外来因素导致传统民居加速消逝

当今,大量优秀的传统民居,正由干经济加速度增长、生活习俗的变革而快速消失。所以,民居的保护与传承已刻不容缓。早在建国初期,梁思成、林徽音夫妇就曾为了老北京的旧城保护问题竭尽全力、四处奔走。他们的方案是保留老城,将现代化的建设计划移到旁边的城市去;保留城墙,并在上面做出一些景观、休闲娱乐区域,这样人们既可以边饮茶,边徜徉在古城墙上,看老北京、看众生相,试想那是何等的享受!当梁氏夫妇看到古城墙被拆时,不禁痛哭涕零道:“每拆一块砖,都是在剥我的皮啊!”据说苏州郊区著名的水乡一一周庄之所以今天能够留存下来,也多亏已故艺术家陈逸飞先生当时四处呼吁奔走,今天才能依然存在于我们的视线之内。公务员之家

2.2.2内在因素造成传统民居传承的紧迫性

古民居本身因年代久远及建筑材料的限制,导致古民居保护与传承问题的刻不容缓。我国古民居多为砖、土、木结构,因年代久远、凤吹日晒,老化程度加剧及资金匾乏,更加深了这种紧迫性的程度。

厅堂建筑论文范文篇10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民居是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活中提炼创造的,在此过程中,结合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出了无数优秀的民居建筑。如何传承这些民居建筑中的优秀文化,在现代环境设计中更好地服务于当今社会,是设计师应注重研究的领域和课题。本文以闽南民居的研究为着眼点,阐述学习传承传统民居的意义。

0引言

在当今国际经济、文化日趋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建筑、景观、室内设计亦越来越呈现出一种趋同化的趋势。如何在规划中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本土传统民居优秀的特色,并结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设计体现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城市景观显得特别重要。做为一个环境艺术的学习和研究者,在本土传统民居面对现代化的冲击显得日渐式微而感到遗憾的同时,深感有责任就此课题进行探讨。

1闽南红砖传统民居的解读

单德启在他的《人与环境一一中国传统民居聚落基本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一文中,用英文中的“本土的”(vernacular),“传统住宅”(traditionalrcsidcnce),“没有建筑师的建筑”(archetecturewithoutarchtect),对“传统乡土民居”的含义进行l}释。n]现仅以笔者当下生于斯长于斯的闽南民居为例,就其内部空间形态、外观特征、色彩特征、装饰符号、文化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探讨其对于今天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重要性。[z]闽南红砖民居通常指的是用本地特制的红砖结合本地石材和工艺、融合了中原文化及闽南海洋文化的精神而建造的大膺a"詹”是闽南方言,就是通常所说的“房屋”。

1.1闽南红砖民居的空间构成形式

闽南红砖民居一般为单层,其布局以中轴线分布;呈“向心围合式“;左右对称排列;多层次进深。正中间有天井,中设厅堂,一般摆放祖宗神位,前设石煌,两边为厢房,左为大。在闽南方言里,几进一般也称作“几落”,如“三落大膺”的说法,指的即是三进的大詹。

1.2闽南红砖民居的色彩分析

1.2.1主色调

闽南红砖民居以红色为主色调。究其心理及传统因素,红色是中国传统象征意义文化中举足轻重的色彩,红色在几千年的中原传统文化中,象征喜庆、顺利、成功或受人重视、欢迎。“闽南红”呈现的便是一种带有喜庆的红色,它代表了闽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乐观向上,奋发图强的生活态度,使闽南人对传统文化中代表喜庆、吉祥和朝气的红色情有独钟,并将红色作为建筑主色调延用至今。

1.2.2辅色调

闽南红砖民居中的白石、青石、原木色及饰作的辅助色,与砖红主色调相辅相成。可以说,闽南红砖民居的色彩搭配无论从建筑本身,还是置于在自然的大环境中,都显得既端庄典雅又活泼灵动。

总之,蓝天白云之下、青山绿水之间那一栋栋具有典型的闽南特色的红砖民居,犹如中国传统青绿山水画中一枚枚朱砂色的印鉴,它与环境显得统一而又有变化。

1.2.3闽南红砖民居的装饰符号

闽南红砖民居不仅远观起来赏心悦目,近看局部装饰的符号设计亦别具一格。

a、装饰符号的位置:屋脊、墙面、悬梁、柱子、门窗、斗拱等;b、装饰符号的制作方式为:石雕、砖雕、木雕、灰塑、剪贴、拼凑等;c、装饰符号的题材:吉祥纹样、神话教化、诗词楹联等。这些装饰符号的灵活运用结合民居建筑的材料与工艺,使之无不充分显示营造者的匠心和艺术造诣及文化品位,亦成就了闽南民居独特的魅力。

1.2.4闽南红砖民居的文化

闽南上承古闽越的积淀、下启汉族及西域的交流、再融合东南亚、伊斯兰和西方建筑的影响,在文化面貌上呈多元化的状态。今天,闽南传统红砖民居独特的外观是在闽南地域文化的浸染下逐渐形成的,她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在造型式样上处处以装饰视觉元素体现建筑与文化不可分割的关联性。

2传统民居传承之意义

2.1传统民居传承之重要性

弗.赖特曾说:“唯一真正的文化是土生土长的文化”由此可见,其对于本土建筑文化的认识是相当深刻的。传统民居是本民族人民智慧浓缩的结晶,它必然有着我们能够“古为今用”的有益成份。但是,令人深感遗憾的是,今天现代化的民居建筑的大量涌现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各地的民居逐步被所谓异彩纷呈的各色建筑、貌似多元的审美追求的建筑所代替。这表面看是“现代化”的体现,但也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缺失,亦反映出民族自信心的缺失;从另一个侧面看何尝不是现代对传统的蚕食与否定,或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让位?如果说房子塌了,可以重建,但一个民族的精神垮了,要重铸又谈何容易?建筑是表现民族精神的一种主要的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可以说亦是民族精神的外化。因此,更好地保护与传承传统民居的优秀文化,是一个民族自信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民族对历史的尊重。公务员之家

2.2传统民居传承之紧迫性

2.2.1外来因素导致传统民居加速消逝

当今,大量优秀的传统民居,正由干经济加速度增长、生活习俗的变革而快速消失。所以,民居的保护与传承已刻不容缓。早在建国初期,梁思成、林徽音夫妇就曾为了老北京的旧城保护问题竭尽全力、四处奔走。他们的方案是保留老城,将现代化的建设计划移到旁边的城市去;保留城墙,并在上面做出一些景观、休闲娱乐区域,这样人们既可以边饮茶,边徜徉在古城墙上,看老北京、看众生相,试想那是何等的享受!当梁氏夫妇看到古城墙被拆时,不禁痛哭涕零道:“每拆一块砖,都是在剥我的皮啊!”据说苏州郊区著名的水乡一一周庄之所以今天能够留存下来,也多亏已故艺术家陈逸飞先生当时四处呼吁奔走,今天才能依然存在于我们的视线之内。

2.2.2内在因素造成传统民居传承的紧迫性

古民居本身因年代久远及建筑材料的限制,导致古民居保护与传承问题的刻不容缓。我国古民居多为砖、土、木结构,因年代久远、凤吹日晒,老化程度加剧及资金匾乏,更加深了这种紧迫性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