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语文教学中审美学习锻炼研讨

时间:2022-11-05 05:58:00

小议语文教学中审美学习锻炼研讨

新时期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但现在许多学校对德、智、体重视有余,对美育则很轻视,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加大对美育的力度,培养学生的美育素养。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即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而在教育过程中,语文教学在进行审美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就以现行教材来说,文学作品占百分之八十,可以说都是古今中外名作荟萃。从内容看,思想博大精深,情感丰富真切,形象生动多彩,好像生活的百科全书;从形式上看,新颖活泼,小巧玲珑,应有尽有真是一幅“语言的图画”;从风格看,质朴美,华丽美,直露美,含蓄美,形象美,哲理美,丰富多彩,无所不有,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个美的境界。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引入美的迷宫,让他们观察美,感受美,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实在是语文教师的天职,正因为这样,现行教学大纲把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列入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实行。

一、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塑造美的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面镜子,你在这面镜子里可以照见你自己,从而对自己采取这样或那样的态度。”良好的品德往往被称为美德,被誉为“心灵美”。品德与审美的密切关系,决定了美育与德育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

语文教材中汇集了古今中外大量的文学名作,这些作品塑造了许多心灵美的光辉形象。在他们身上有着许多闪光的东西,它们的思想行为,大多是高尚的,进步的,与正义和真理联系在一起的,使人崇敬,使人向往。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就能激发学生的感情和想象,使他们从人物的心灵美中得到陶冶,产生共鸣,能以作品中的光辉形象为榜样,做一个具有崇高理想和高尚情操的人。

除了正面人物以外,即使反面人物的身上,也同样能感受到美的教育。葛朗台虚伪,凶狠,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夏洛克极端贪婪、冷酷、残暴的阶级本质;周朴园假仁假义,卑鄙无耻的嘴脸……。在教学中,对这些反面人物形象的分析过程,其本身也就是帮助学生认识和分辨是非、美丑、善恶、真假的过程。那些丑恶的东西与美好的东西形成强烈的对比,在对比中,使美者愈美,丑者愈丑。从而使他们产生爱美到憎丑、从善弃恶的心理欲望,培养他们健康美好的感情,陶冶了他们的性情,使他们成为心灵美的人。

二、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培养美的情趣。

叶圣陶先生《〈文章例话〉序》中说道:“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当中的美无处不在,我们只有善于观察,才能发现美,创造美。同时要让学生明确,观察必须融进作者自我内心体验和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它带有鲜明的审美特征。

而在语文教学中的主要目的是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能力,欣赏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说,就是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语文课上,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所展示的艺术美及其以艺术形式所再现的社会美、自然美,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进行审美教育的材料,教师要生动地、形象地、创造性地把这些教材中的美传达出来,把学生带入作品所创造的意境中去,培养他们美的情趣。

一般来说,不同体裁的课文,有不同的特点,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精心设计传达美的方式方法。如抒情散文,宜创造传情的感染气氛陶冶学生;记叙文,可借助光彩照人的形象激励学生;写景文,可借助开阔幽邃的意境开拓学生。教师应抓住这些美的因素,进行审美教育。

如《荷花淀》中有这样一幅画面: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这女人编着席。不多一会,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一片银白的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之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在这里,作者借景以写人,借景以抒情,它形象地写出荷花淀景美,物美,荷花淀的人美,情亦美。这样的描写,使人受到美的感染,美的陶冶。

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描绘自然景物的精彩段落,作者总是把自己健康的审美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意志融入景物之中,从而唤起强烈的美感。

鉴赏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课堂教学时间又是极其有限的。要想调和这种矛盾,就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的方法,形成一种审美教育的合力。

总之,培养文学鉴赏能力不仅可以使学生具备审美能力,愉悦性情,还可以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思想道德观,形成高尚的思想境界,

三、培养学生想象美的能力

审美局限于感知而没有想象,就不会扩展和深化,就会失去创造性。作家在创造形象时,常常是“用意十分,下语三分”,“言有尽而意无穷”。而要想真正欣赏这个形象,进入审美境界,就必须借助于想象这个心理功能了。根据文章的特色,抓住关键词句,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因为“关键词句一引导,文章的精神全出,就会使情感获得启发,进入文中描述中去。例如在《在七根火柴》中,讲到无名战士最后为革命献身的场景时,提出一个问题:既然卢进勇的眼睛“模糊”了,但怎么看无名战士指正北方向的手又是“清晰”的呢?学生在揭开“模糊”与“清晰”的矛盾的奥秘时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

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方面创设审美情境,并设计“环链式”小问题。在《最后一课》的最后场景的教学中,当学生读完“……啊!这最后一课,我真忘不了!”这一句时,寂静的课堂里骤然响起了“当、当、当……”的铃声,趁学生惊诧之际,向学生出示韩麦尔先生写完的“法兰西万岁”后的彩色图片,要求学生观察、阅读、理解的基础上,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描述课堂上庄严肃穆的场景,描述韩麦尔先生的神情、语言、动作,以及他的内心痛楚和感受,说明这个场景在最后一课中的地位和作用。并配以三个“描述”、一个“说明”的“环链式”的要求来叩问学生的思维,启迪他们的想象,连点成线,连线成体,使文中的“令人心碎”的场景在学生脑海中“立体化”,真正的“活”了起来,因而与文中的人物产生共鸣。

四、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在陶冶心灵,传授知识以获得审美能力的前提下,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还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创造美的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美的语言、形式、技巧表现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对崇高理想的执着向往等美好的感情,对学生创造美能力的培养,从根本意义上说,就是培养学生对美的观察能力,构思能力和表达能力。

培养美的观察力就是使他们具备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正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培养对美的构思能力,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他们能在想象中把握生动具体的形象并具有重新组合,重新创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不但有助于把阅读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的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想象。在教学中能使学生揷上想象的翅膀,就能浮想联翩,开阔思路。

培养美的表达能力,主要应注重文字技巧、形式、风格的培养。既通过课文讲解,又通过作文评点,在比较中让学生分辨优劣高下,学到表达美的本领。

青少年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思想逐渐成熟的时期,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形象思维发达,世界观尚未形成,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在这种情况下用美的形象去感染,用美的情感去熏陶,用美的信息去激发,就可以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之中,滋润青少年的心灵,净化青少年的情思陶冶青少年的性情,从而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促进青少年的个性品质的和谐发展。

总之,在学生的审美的活动中,以上四种要素以一定的比例结合起来并达到自由谐调的状态时,一个审美感受、领悟、体验系统,即审美结构也就组合而成了。这时,愉快的审美经验也就产生了。在这种状态下,不仅学生的认知和审美能力得发展,而且学生的人格修养也得到完善。李泽厚同志说:“教育科学之所以伟大,正因为它有意识地为塑造人的心理结构而努力。人要获得一种结构,一种能力,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而不仅仅是知识。知识是重要的,但知识是死的,而心理结构则是活的能力或能量。”我们作为教师要做到的是,教学,集教育、智育、美育、于一身,教给学生的“不只是知识,而是使学生获得一种结构,一种能力,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而这正是我们今天在教学这块土地上应辛勤工作要达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