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儿童阅读的去功利化与成人责任

时间:2022-04-25 08:22:00

小议儿童阅读的去功利化与成人责任

摘要:儿童功利化阅读的源头在成人世界,三类人群在不同层面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从终身学习视角看,应为儿童营造优质的阅读氛围,突破狭隘的知识取向,把求善和审美作为儿童阅读的重要目标,为儿童的人格完善和今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儿童阅读;去功利化;成人责任

阅读是人类精神成长的阶梯,对于儿童而言,意义尤为重大。从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有质量的儿童阅读将决定着未来社会的走向。众所周知,由于儿童自主性的缺乏,儿童阅读必然要在成年人的参与及指导下进行,对于儿童的精神成长,成人负有极大的责任。当前一个极为突出的问题是,成人世界中功利主义盛行,它已被自觉不自觉地带入到了儿童阅读之中,给少儿的成长和教育带来了诸多隐患。为此,我们将以儿童阅读的去功利化问题为视角,审视和讨论其中的成人责任,希望我们的浅见能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讨论。

一、成人的角色担当与儿童阅读功利化问题对于成人而言,在儿童阅读中,三类人群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一是教育者;二是儿童读物的生产和经营者,也即童书作者和出版者;三是媒体从业者。他们的行为对于儿童阅读是否走向功利化,以及程度的深浅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认清每一人群的角色担当,加强责任意识是他们乃至每个成人义不容辞的社会使命。

第一类人群主要包括家长和教师,他们对于少儿精神成长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他们是站在儿童阅读零起点上的人,是最重要的指导者。就家长而言,儿童阅读的选择权很大程度上被他们所掌控。虽然我们现在提倡儿童的自主阅读,但是完全的自主,在儿童年龄段事实上并不存在,一方面幼童对阅读材料不能作出判断时,家长就是唯一选择者;另一方面,在将一定的阅读自主权交给孩子时,最后的决定权还是在家长手上。

且不说购书经费出自他们之手,当他们认定阅读材料不适宜时,往往要行使最后的否决权。这个时候家长的思路和培养方针就显得极为重要了。然而,现在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在社会风气日益浮躁的今天,还有多少家长能在儿童阅读中不为社会功利所动呢?有专家在进行深入的调研之后指出:“父母在给儿童选购图书时带有一定的功利性,总希望儿童读物中富含大量知识和信息,通过阅读能使孩子认识很多字。我们曾经在活动中给家长推荐很优秀的适合儿童心理发展的读物,常听到家长的一句评价就是:太简单了。”[1]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这种现象并非个别存在,许多家长将孩子的阅读定位于知识数量和速度的比拼,在贪多求快、求“实用效果”的心理下,他们的阅读期待是使孩子成为“天才型”的“小大人”,儿童阅读成为了成人世界的投影。于是真正的经典好书被忽略,儿童阅读规律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与家长相比较,教师应该更懂得儿童心理和教育规律,但在攀比之风盛行的今天,教师们在长期培养和短期成果之间也常常面临痛苦的抉择。当下,各种层次的学习竞赛层出不穷,以教科书为目标的标准化考试及其成绩,成为教师评比晋级的重要依据。在这种状态下,所谓放弃“与学习无关”的阅读这一类的伪问题甚嚣尘上,许多教师以大量教辅书、范文、题库等阅读材料充斥儿童的头脑,儿童对书本的亲近感往往被中断,而代之以厌恶和疲劳。在现行机制下这是教师成果的必然,甚至也是家长们的期待。一定程度上对于教师来说,已不是要不要功利化阅读,而是敢不敢抛弃的问题。

如果说儿童教育者受到社会风气和制度设计上的被动驱使,而自觉不自觉地选择功利化阅读,那么第二类人群的社会道德感,则是决定他们在儿童阅读功利化中担负何种角色的重要依据。对这类人群来说,最核心的问题是,在儿童精神产品的生产销售过程中,市场利益与道德良知必须很好地加以协调,如果两者发生冲突,市场必须让位于公益。

受市场利益驱动的作者和出版者,在儿童读物的制造上主要会产生两大问题,一是问题读物对儿童的毒害,二是儿童读物的跟风制作,会带动功利化阅读。第一个问题虽然极为严重,但不在本文讨论之列,就论题所及,我们关注的是第二个问题。当来到图书市场可以发现,首先,为了社会的一般喜好,现在的儿童书籍即使是中国作品,从名称到内容,洋味都特别重,似乎这样就可以与时代接轨。然而,我们要问的是,时尚倒是时尚,民族性何在?长此以往,儿童今后如何建构中国化的精神世界?其次,某某大全之类的书特别多,打着名著、系列的旗号,似乎一册在手,就可以立刻占据知识高地。

这些书籍虽诱人眼球,但内容大多注水,无论是家长的经济承受,还是少儿的知识接受度上都是有问题的,它给购买者带来的是浮躁阅读。再次,有些书籍中,图画、卡通的部分远远多于文字,虽受到儿童甚至有些家长的欢迎,但是随之而来是浅阅读乃至伪阅读的严重问题。以上问题的产生,其实质是,为市场的短暂利益所动,迎合的主要是社会功利性要求,不注重研究儿童特点及教育规律,从而使得儿童阅读的功利化,不仅没有在产品制作这个源头被阻止,反而被强化。

除了以上两种人群,媒体从业者在儿童阅读中的作用也日益重要。时下所谓流行文化的盛行,与媒体的拉动关系很大,加之现在网络媒体的力量在不断影响着儿童,所以媒体的儿童责任问题已成为不可回避的课题。现在的媒体不仅影响儿童阅读的习惯及喜好,甚至直接面对着儿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除了平面报刊外,上网浏览网页,已极大影响着今日的儿童阅读。据有关调研结果显示:“当前,一方面儿童阅读不同程度地受到大众流行文化的影响(如韩流、日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儿童阅读快餐化休闲化的倾向。”另外,“据抽样,小学二年级至初二年级学生中每天上网的约占五成,……38。5%的调查对象甚至表示更愿意生活在虚拟的世界。”[2]总之,当前儿童问题的产生,源头主要在成人世界,当面对着日益严重的儿童阅读功利化问题时,要问的是,成人们,你们尽责了吗?你们应如何尽责?

二、起点和终点的关系:终身学习视角下看儿童阅读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为达成这一目标,近年来家长们对于儿童的早期教育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这从当下各种少儿培训班的兴盛中就可以得到证明。为了突出早期学习的重要,某些人不惜宣扬“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但是功利主义的盛行,使我们在此不得不加以提示的是,固然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但更不能因为急功近利,而跌倒在终点线外。儿童是未来,成人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们将来的成才,人生如果是一场长跑竞赛,他们才不过刚刚起步。

事实上,仅就儿童阅读的问题来说,许多家长的眼睛就仅仅盯着当前的读书状况,而忘了学习是终身的事情,忘记了儿童规律和知识内在特点。试问,人为催发出来的“神童”,如果不能在成年后的学习生活中做出成绩和贡献,这种培养的意义及价值何在呢?在此,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值得高度关注,首先,终身学习在儿童阶段怎么实现?儿童阶段是打基础的时候,这时候的学习对于日后当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正因为如此,父母们总是喜欢将他们的孩子送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以为这样就踏入了成才之路。可以注意到的是,这些培训班主要是一些技能性的训练,大致分为美术、音乐表演等才艺的学习;语言学习,主要是外语培训;还有就是体育训练。这里面缺少的恰恰就是面对文本的阅读。或许有人会说,不是还有外语学习吗?还有作文训练呢。但是请注意,这种培训一般是技术化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沉下心来读书。事实上,孩子们的阅读时间就是这样被挤占的,在素质发展的借口下,一种最重要的素质:读书学习的素质正在悄悄退化,

这将极大地制约他们今后的成长。《中国儿童阅读现状》中说到北京某媒体编辑陈川林的例子,“现在的孩子一是没有好书可读,二是没有时间读书。他的女儿正在上小学一年级,时间表排得满满的,每天下午要上课后班,回到家吃完饭就赶紧做作业,晚上8点半就要上床睡觉。为了保证做作业的时间,已学了3年的钢琴课停了,电视也不让看。周六、周日两个下午学游泳,一个上午学画画,一个上午学英语。她还有多少时间来阅读?”[3]这样的例子是十分典型的,即使剩下的看书时间,也被教科书用去极大部分甚至全部,那么,不读书的中国孩子用什么来起跑呢?又有什么后劲进行后面的竞赛呢?其次,阅读结构的合理化问题。儿童时期知识发展的意义是为今后打下深厚的基础,所以真正经典的、基础的知识训练是绝不可少的。但是,现在市面上的很多儿童阅读材料在所谓素质教育的幌子下,一味求新求变,在贫乏的“创新”思路下,低级趣味及无厘头大行其道,真正具有科学精神、人文底蕴的儿童读物反而受到排挤。经典的儿童读物少之又少,甚至传统的经典还被恶搞,如孙悟空、唐僧、姜子牙等成为恋爱高手,加之一些稀奇古怪的脑筋急转弯、玄怪魔法故事等充斥少儿的大脑。此外,在学科知识上追求难度,似乎超越常人的小神童可以呼之欲出,最典型的莫过于以奥数、神奇记忆等为代表的那些所谓高难度的知识书籍,这些超难度的知识耗费了儿童大量的阅读时间,更主要的是,它们对于今后的学习并无明显的持续性作用,除了满足家长以及孩子暂时的虚荣感,并无其他好处。在当下,一方面是少儿培养“阶段性成果”的辉煌,另一面却是成人世界的黯然失色,这种培养模式的效果到底如何,其实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为了孩子未来的成长和最终成就,今天,我们并不需要孩子具有多么夺人眼目的“天才成果”,需要的是平实的基础学习和知识积累,为了明天他们积蓄更大的知识力量,阅读必须丢弃功利,让他们的心沉浸在阅读的世界,亲近那些千百年来经典的知识形象,广泛地获取最基础的精神养分,这已是家长、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再次,阅读是一件沉潜的事情,静下心来读书可以说是最基本的要求。可如今在功利化的社会氛围下,这也成了一件不易办到的事情。阅读在很多地方已成为了一种表演,除了前面所说的起点线上的比拼,还有就是现在盛行的阅读秀的危害。例如,现在一些地方让幼儿来参评国学宝宝、英语宝宝等,当这些少儿在摇头晃脑地朗诵经典或者英语诗文时,文本的意义如何已不重要,书本只是活动的一个道具,它助长的是孩子们的表演欲,对于阅读材料的理解反倒远去。笔者就见过媒体中宣扬儿童倒背《道德经》的故事,真正有国学常识的人,是绝不可能同意这样的学习方式的。总之,选秀带来的是心浮气躁,使得浅阅读或伪阅读趁势而上,扰乱的是正常的知识通道。如果家长、教师指望通过这种方式产生将来的大师、巨匠,那就未免可笑可悲了。

三、缺失与重建:儿童阅读中的求善与审美长期以来,在传统的观念中,阅读除了求取知识之外,还有求善和审美的功能,它们大致承担着德育与美育的任务。《礼记?学记》说:“人不学,不知道。”《论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反映的就是这两个方向上的问题,所以古人才会有“读书养性”、“腹有诗书气自华”一类的说法。

然而,在当下的阅读实践中,书本往往被看做获取知识的源泉,而其本有的教化求善和审美维度被大大弱化。在儿童阅读中,由于家长、教师等功利主义的潜在影响,他们虽能认同求善与审美的重要性,但是在实践中往往被所谓的智育等问题牵引,而难于将阅读或学习中求善性与审美性加以落实。

以求善的德育问题为例,有调查表明,“平均有85%的家长认为在家庭教育中进行道德教育对孩子更重要,但在一系列选择性题目中,家长们的回答显示,排在前三位的都没有德育,家长们最关心和实际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孩子的学习、分数等智育问题。”[4]儿童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孩子得到全面健康的精神成长,求善、审美的缺失对于孩子的道德素养和美学境界都将产生严重的制约,既使阅读功能受损,更不利于少儿的精神成长。

按照心理学的一般理论,儿童的成长是一个由本我向自我、超我逐步发展的过程,童年经验在人的一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从儿童阅读的视角来看,好的阅读能有效地帮助他们认清自我,逐渐实现超我,建立完善的人格,促进人性的健康成长。

反之,如果在功利化思维下不重视这一块教育,造成精神追求的空白或浅层次,将极大影响孩子的成长。所以应该从儿童阅读开始就注意培养孩子的德性。当然,儿童阅读需要的是鲜活和感性的人和事,我们就通过一本本书籍向他们展现,在阅读氛围的建构中,让书本中那些激动人心的形象和故事,激励他们求善向上、奋勇向前,让他们平稳健康成长。

阅读除了可以激发儿童的德性之光,在培育美的眼光方面也至关重要。在儿童阅读中什么是美的?孩子们或许会说美丽的色彩、漂亮的图画、可爱的卡通形象,等等。

这些当然可以构成美的要素,但它们都是浮于面上的一些形象,如果成人的认识也仅停留于此,在儿童阅读中就会助长浅阅读乃至伪阅读的风尚,成人所具有的引导之责也将由此而缺位。作为成年人应该帮助孩子认识到深层次的美,这种美将从简单的好看、快乐等感官刺激中升华出来。这种升华之美首先是前面所论及的,由求善而来的人性之美,它将帮助孩子在阅读中陶冶情操,磨砺心性。例如,在孔融让梨的故事中体会到美德为何而美,懂得人类因善而美丽的道理。

在爱国主义的故事讲述中,审视道德的光芒,回味伟大精神的壮美。这种升华所带来的快乐,是将孩子引领到道德的高地,对于他们今后的成长将意义深远。其次,阅读所带来的美感还应该有一种探索之美,在儿童的眼中,这个世界是那么的神奇,他们充满好奇的心会提出无数的问题,通过阅读将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充分地激发出来,不要用大人的高姿态去教训他们,而应该在儿童本位上去和他们共同了解这个世界的秘密。

成人的引导,将给孩子们带来无穷的乐趣,探索之美将使童年五彩斑斓,也为他们将来的科学之路搭设了一座美丽的桥,这远比那些奥数的辉煌成绩和少儿选秀中惹人赞许的表演更为意义重大。其实只要我们把眼光放远点,不为时下的功利意识所左右,儿童阅读将成为一件充满魅力的事情,不仅对于儿童,对于成人也是如此。

总之,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儿童阅读中的成人责任,成人应以终身学习的理念关注孩子的阅读,既看到起点的意义,更应注重终点的成就,在去功利化阅读中,优化阅读结构,构建沉潜的读书氛围,并应突破狭隘的知识取向,把求善和审美作为儿童阅读的重要目标,为儿童的人格完善和今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伍新春。阅读的功利化倾向[J]。父母必读,2004。(12)。

[2]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儿童发展:〈2005—2006上海少年儿童发展报告〉解读[J]。上海教育,2007,(8上)。

[3]王海鹰。中国儿童阅读现状[OE/LB]新华网。

[4]高岩。儿童的德性成长与家庭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5,(9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