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大师马师曾艺术风格研究

时间:2022-06-05 03:32:20

粤剧大师马师曾艺术风格研究

马师曾1925年演丑生戏《苦凤莺怜》一举成名;1930年他拍电影、演粤剧每年给母亲的家用是十万大洋,这笔费用当年可供弟弟们去日本读医科、在香港读皇仁和华仁名校、社会上称赞马师曾孝悌是从孝顺母亲开始的。可是,书香门第的马家,对红伶心存偏见,认为聪明的马师曾不该以演戏为职业,马师曾对父母的好恶一清二楚,却仍然坚持对粤剧的热爱并在台下还自己一个读书人本色。马师曾名气大,还组织剧团做了班主,平时应酬是很多的,他干脆尽量减少应酬,闭门读书写剧本,平时乐于结交一些文化人士,例如田汉、马连良、杨子静等,他十分欣赏杨子静的学问,既聘请来家中教儿子马鼎盛、马鼎昌和女儿马淑球、马棣良(红虹)读书,又作为该剧团的专职编剧,终成至交好友。1955年,马师曾从香港回广州演戏后,在一份履历表填写职业一栏中填的是编剧,比起当红的演员,编剧虽有点微不足道,但是他看中的是编剧的文人身份。然而,1959年,全国严重的自然灾害,灾民遍地,马大师豪气冲天,他书生气十足,亲笔写信告诉最高领袖“农民处于饿死边缘”。要不是陶铸保他,他也差点被打成“右派”。由此可见他竭尽忠孝,重情谊,讲义气,侠肝义胆。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品质的率真,而马师曾先生的为人处世,一生中贯穿始终的就是书生本色和率真二字。

广闻博采,贵在独创

一个演员要想演好戏,需要做到“学、会、通、化”。马师曾向传统学习,拜南派小武靓元亨为师,向老生冯镜华学习,向京剧大师梅兰芳和马连良、俞振飞学习,向国际电影大师卓别林学习,取长补短、扬优去劣,最后巧思妙悟,融会贯通,达到了美的化境。对于“马派”的喜剧艺术,我过去并不熟悉,只是在他辞世前,看过他的《孤寒种食鸡》、《拾玉镯》、《屈原》、《搜书院》和《关汉卿》等戏。戏谚云:无丑不成戏。喜剧有幽默、讽刺、诙谐、滑稽的特点。中国戏曲行当的建立与它本身的特定表现内容和艺术形式,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积累了不少经验,在马师曾的喜剧创造过程中,艺术的粗细,风格的保持,群众接受的易难,都因之受到变化。他深入各阶层生活,人物的创造和表演,都是根据生活真实来作艺术加工的,粤剧舞台上的人物故事,性格刻画,已经不同于生活的原形,而是通过自己用心思的创造,使之舞蹈化、音乐化和戏曲锣鼓的节奏化,使舞台上的人物既符合生活原形,又高于生活,更准确、更美。马师曾先生早年在南洋时就喜欢看京剧、川剧、潮剧以及卓别林的电影,他对惯常人们把滑稽误认为马虎歪曲和庸俗是不对的,他承认自己的柠檬喉(豆沙喉)有滑稽的特点,但喜剧中的滑稽表演是十分认真而又严肃的事。从马师曾先生早年一批最有代表性的剧目看,《苦凤莺怜》、《孤寒种食鸡》、《野花香》等,它们都是生活气息浓郁,人情世态刻画入微、情节夸张真实、个性鲜明且奇趣横生的悲喜剧。马师曾先生在《苦凤莺怜》一剧中塑造余侠魂,在《刁蛮公主戆驸马》一剧中演戆驸马,在《野花香》里扮演的人物是大学文科教授姚其琛,在《审死官》中扮演宋世杰等等。他的表演千人千面、唱腔另类、咬线落棚、浑身是戏。他是能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艺术创造上的重要法则的杰出演员,在进行艺术创造时,总是从所扮演人物性格的具体理解出发,从他对整个戏的生活内容和矛盾冲突的正确掌握出发,而不是仅仅从一些固有的表演程式出发,他确实投入了真情实感,因而具有非常感人的艺术魅力。马氏喜剧系列里具有传世价值的还有粤剧《刁蛮公主戆驸马》,也许是由于刁蛮公主的性格突出,具有强烈的个性光辉,这一个不愁嫁的公主不遵守家规,反而被戆驸马给修理了,在由马大师创造的戆驸马高举祖先的黄金锏下,三次下跪的强烈舞台节奏,让公主发出“要跪来跪去,我就唔嫁了!”的慨叹,赢得观众阵阵笑声。

著名文武生罗家宝在《粤剧的笑声一个样》的文章里谈到这个戏:“马老师演戆驸马”“哈哈哈哈,窝哈哈”笑出驸马的戆态,很是与众不同,别出心裁。该剧至今依然常常有人搬演。马师曾先生的众多出喜剧里,就有“大雅若俗,大洋若土”的雅量,如果说公主驸马耍花枪是俗境,排斥一切喜剧因素,自己已经滑向了恶俗一类。正因为如此,马师曾在年轻的时候,粤剧老艺人发现了他具有演喜剧的天赋。他也确实具有热爱粤剧丑生艺术的热情,观众踊跃,拥有票房,对演员就有强大的推动力。他根据自己声音洪亮而又欠缺圆润的特点,而扬长避短,形成一种旋律跳跃、顿挫分明、吐字短促有力、行腔活泼滑稽的唱腔,最奇特的是在演唱时,常常使用广州方言俚语作唱词,半唱半白,韵律悠扬,如天马行空,变幻莫测,挥洒自如。例如《苦凤莺怜》一剧中有一段[中板]:“我姓余,我个老窦又系姓余”余侠魂的一举手、一投足、一前倾、一后仰、一转身、一个“冇头鸡”一下蹲一跳跃,将一个由于饥饿和压迫而当上乞丐的余侠魂表现得活灵活现,赢得了台下阵阵掌声和笑声。马师曾强调戏谚说的“晓得妆身,才懂得演戏”。演乞儿(属烂衫丑)服饰别扭,肢体古怪,相貌奇特,动作变形。马师曾先生喜欢卓别林的艺术,却没有照搬,而是给广大观众以新鲜感,独特的小人物形象,其富有个性的激情表演赢得了广泛观众的心,其人物唱做的典型性吸引着后人的记忆。

1963年,粤剧编剧家莫汝城给粤剧从业的青年人讲粤剧表演课时,在谈论粤剧大师马师曾多演独角戏,个人担纲能力强而彰显了马氏独具的创造力,巧用心思,使戏里的人物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莫汝城多次谈论马师曾在喜剧《孤寒种食鸡》一剧中他扮演的孤寒财主,人物穿着员外妆。出场动作缩头缩膊,曾经食过鸡的十指紧紧啜在口中,还念念有词“余香滴水不漏”;孤寒财主为了节省讨老婆的钱财,马氏借公鸡之形,扑打着双翼去追逐侍婢,最难能的是关目传神,将孤寒财主的吝啬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1961年,马师曾在中央戏剧表演艺术讲习班时曾作演讲示范,赢得了戏剧家们的阵阵掌声。他那别具一格的拖腔,他的声韵偏重于喉音,底气很足,“吔吔吔”的拖腔以及偶尔使用独特的卷舌颤音,夹在拖腔之中,堪称一绝。这对当时粤剧唱腔的发展,是一种很大的解放,是音乐语言向生活语言的突破,大大增强了粤剧唱腔的表现力。曾经和马师曾合作多年的著名粤乐家黄壮谋,最近对笔者说:“目前演员的创造力正在被消解,编、导、唱腔有人教,谁的话都得听,结果呢,没有了自己。我以为,这是演员主体创造力消褪的原因,有人七扶八插,不用自己去思考创造,那演员也就变成木偶了,马师曾先生有创造意识又是行家里手,即创造能激起演员的激情和灵感,豁然妙悟,使表演艺术有神来之笔,从而丰富粤剧艺术这座宝座。”

大气浑朴高古淋漓

为适应当代社会审美意识,戏曲人物刻画将完成这样四个转化,由某种功利宣传的符号转为人生命运的载体;由外部行动型转为心灵剖示型;由单向的扁平型转化为丰厚的立体型;由追求情感共鸣型转为哲理与情感相互渗透型。戏总是常演常新,马师曾先生也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了必要的变革,他沉得住气,有胆识,胆要大,识要厚,学识、修养、功力、传统要丰厚,实现了一种拓古以开新的变革,将戏创高、创深了,印证了一代宗师的不变地位。马师曾先生在总结自己的艺术经验时说:“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同时,创造和发展新的艺术形式和戏曲程式。这就需要克服保守思想,努力学习,努力钻研,努力创造。”又说:“要想在戏曲艺术上创造些成绩出来,必须要勤学、苦练、坚持、有恒、不畏艰难的锻炼,要尊敬老师和有规则与稳步的创新精神。”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马师曾一共拍摄了八十部电影。有人说,这几十部粤语片加起来,不及粤剧电影《搜书院》和《关汉卿》两部。何也?因为这两部戏符合了人生命运的载体;心灵剖示型,显得哲理与情感的互相渗透,使之丰厚而立体马师曾先生早在20世纪三十年代就宣言:“粤剧要以精良的制作与美国电影比高低。”后来,他又对他的秘书林涵表说:“我在旧中国搞的只不过是对粤剧的改良,在新中国,才找到了真正的粤剧革新之路。”这是他的由衷之言。

1956年,由马师曾、红线女主演的粤剧《搜书院》晋京演出,这出戏使北京观众为之倾倒。总理高度评价了马师曾的表演艺术,对他领衔改革粤剧给予鼓励并寄予希望,并称赞粤剧是令人相思的“南国红豆”。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和著名导演阿甲分别在《光明日报》上刊登评论文章。梅兰芳称赞《搜书院》是一出“幽默风趣的喜剧”。阿甲在文章中称赞马师曾塑造的谢宝“一把鹅毛扇,阵阵清风,不屈古松,翩翩仙鹤,磊磊落落,蔚然大风”马师曾教书宿儒的书卷味,纯粹是自己的风度,他塑造的谢宝与过往不同之处是不再是故事的从属,而是故事的主宰。尤其在“步月抒怀”一场,这场戏中人物光彩照人,其唱腔处理上,口劲刚强,故露棱角,唱法老练,幽默中带有严肃和老辣,稳重的神态,讲究韵味,唱得典雅,书卷味足,花腔少,节奏严谨,例如一段【七字中板】“吏恶官贪真可叹,刑清政简再见难愿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虽穷何患”,转【滚花】在“患”字拖腔结束时,夹以几声笑声,然后有力地收腔,功力独到。1958年,广东粤剧院成立,马师曾是首任院长。这里集合了编、导、演、音乐和舞美的精英人才,继粤剧《搜书院》之后,又创造了另一部好戏——《关汉卿》(根据田汉话剧,由马师曾、杨子静、莫志勤改编)。1959年,马师曾在《羊城晚报》发表谈论书法与表演的文章《一股冲天劲,淋漓纸上来》说,出场之前对人物成竹在胸,挥毫写去,一气呵成。神到容随,神贯容动,大气浑朴,恍如神助元帅在看过话剧《关汉卿》后,1955年6月28日在北京题词说,关汉卿的剧作,不管是悲剧或喜剧都表现了封建社会两个主要阶段的对立,他是非分明因而爱憎分明,他的同情总是在被压迫者一边。总是写压迫者看上去像是强大而实际腐朽无能,被压迫者看似卑微而确是有无限智慧与力量,因此他们敢于反抗,甚至死而不屈,终于取得胜利。1959年,广东粤剧团由马师曾领衔携粤剧《关汉卿》赴朝鲜访问演出。八月的北京香山宾馆内,大戏剧家田汉和马师曾先生在一起看了元帅的题词后,正因为中国有这样比较自由的空气,有这样的气度和精神,他们共同将粤剧《关汉卿》大团圆的结局修改为悲剧结尾,有这样的气度和精神,所以他们才把自己心灵有感受、内心本质的见解,转化为以悲剧美收场,起到震撼人心的力量。

田汉先生在北京看了马师曾、红线女主演的粤剧《关汉卿》后,于8月4日在《人民日报》发表了《送<关汉卿>赴朝》一文。篇首是调寄《菩萨蛮》的一首词:“马红妙技真奇绝,恼人一曲《蝶双飞》。顾曲尽周郎,周郎也断肠。卢沟波浪咽,似送南行客。何必惜分襟,千秋共此心。”粤剧《关汉卿》之“蝶双飞”这一场戏是全剧的高潮,饰演关汉卿的马师曾在欣赏朱帘秀(红线女饰)唱一曲【小桃红】和自己的作品时,浪漫诗人充沛的激情,化成欣赏的目光,无言地舞动在朱的背后,那张弛有度、强弱相宜、浑朴大气、高古淋漓的内心演绎,一向为行内人所津津乐道:“他浑身是戏!”如果说,中山大学教授黄天骥曾经解绎《西厢记》,重探经典崔莺莺临去秋波那一转,是全剧的关窍;那么,粤剧《关汉卿》的结尾,红线女饰演的朱帘秀仅复唱“教人舍不得,教人舍不得”,一曲送别关汉卿也是全剧的关窍了。马师曾坚毅而又不失信心的背影和着乐声,充满着戏剧性,使人难忘。1963年秋天,马师曾还自编自演粤剧《屈原》。在广东从化剧院,马师曾的屈原,郑培英的婵娟和红线女、罗品超的《花园对枪》专门演给、元帅、越南的胡志明等贵宾观看,元帅即席赋诗云:“千古唐音听粤腔”。

谢宝、关汉卿、屈原这三个光彩照人的舞台人物,都有正直、刚强、光明磊落等共同特点,马大师演来形不同、情不同、神态各异;谢宝幽默、风度神逸;关汉卿坚毅刚强,恰如铜豌豆;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演来忧国忧民,迷惘、超俗、心意沉沉,低吟着“国无人,莫知我兮。”的诗句,腰佩长剑,阔大的衣衫里透出粤剧的古典味和铮铮的气质,大气浑朴,高古淋漓,腹有诗书气自华。巨匠塑人,理是而气生,神备而韵足,其文化底蕴,放在世界艺术之林,亦无愧色!马派表演艺术的成就,之所以得到历史的认可,是因为经典粤剧《搜书院》中的谢宝、《关汉卿》中的关汉卿以及《屈原》中的屈原,其表演艺术的精致与成熟,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决非偶然,他拓古以开今的创新,胆大源于识厚,学识、修养、功力、传统艺技艺丰厚,构成了“马、红技艺真奇绝”的原因。从艺术发展道路和方向这一战略性问题来审视,是因为马师曾大师走在最符合粤剧前途的艺术主流上,其方向与社会的发展和世界现代艺术的发展同步,将粤剧挺进世界艺术之林,为粤剧争光。所以说,粤剧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最主要的流派当然是“马派”。

桃李争辉

梨园规矩之传,流派艺术更属要中之要。一个大艺术家、流派艺术之标志,能否传其艺或更重于本身之艺。谈到此问题,著名粤乐家黄壮谋先生深有感触地说,通常行内人都认为“马派”艺术仅是丑生戏,所以,学他流派艺术的人不多,其实五大流派艺术之“桂派”(桂名扬)就有薛腔马神(形)之称,粤剧大师红线女更是他最得意的学生。还有新马师曾,不仅吸收马师曾的艺术造诣,连名字都随着马大哥,著名的马派弟子还有罗家宝(称自己与马大哥亦师亦友);还有梁醒波、王辰南、卫仲觉、罗家权、绿衣郎、梁从峰、黄志明、张雄平等。古语云:“大音稀声,大象无形。”马师曾先生病后(患气管癌),更是一心一意关心培育粤剧接班人的事,例如创建广东粤剧学校和广东粤剧院青年训练班亦有他的心血和功劳。对于马师曾老师,我们想用一句话概括:“他是粤剧发展史上的一大功臣,其功不朽,不朽!”

作者:刘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