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流行现状防制论文

时间:2022-06-19 06:36:00

口蹄疫流行现状防制论文

【关键词】口蹄疫流行

口蹄疫(footandmouthdisease,FMD)作为人畜共患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流行。在国际贸易日趋繁荣、物资交流和旅游活动日益便捷的情况下,许多国家都有可能再度遭到口蹄疫的侵袭。口蹄疫严重危害畜牧业的发展,给牧区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也可使对外贸易和旅游业遭受惨重损失。全世界每年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可达数百亿美元,口蹄疫的暴发已经影响到国际关系、国家声誉和经济发展,在某些流行过程中病毒还可发生变异,也给防控和消灭口蹄疫带来困难。进一步了解其病毒的本质和流行规律、病源及传播方式、临床表现及防制措施等对该病的控制有着现实意义。本文对其国内外的研究做一综述,为口蹄疫的防治工作提供基础依据。

1口蹄疫流行状况

口蹄疫俗称口疮、蹄溃、鹅口疮。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国际兽疫局(OIE)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国际动物卫生法典中将其列为18种A类家畜传染病之首。该病以病毒为载体,传播速度快,途径广,易感畜几乎100%发病,死亡率虽然只有2%~3%,但除动物死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外,患病期间和患病后其肉、奶产量下降及种用价值丧失也可造成较大损失。口蹄疫于1514年首次在意大利发现,之后时有暴发流行,且多在冬春季节,夏季很少。最近几年,口蹄疫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甚广,欧、亚、非和南美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成为口蹄疫的重灾区〔1〕。1999年全世界有近40个国家和地区发生了口蹄疫。2000年韩、俄、蒙、日、南非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均发生口蹄疫。2001年,口蹄疫在英国卷土重来,并在欧洲广泛蔓延,给英国造成约90亿英镑的经济损失。我国是口蹄疫的老疫区,建国前的半个世纪口蹄疫总的流行情况是农区少发,牧区多发,没有停止过,有时是大流行。建国后口蹄疫曾发生4次大流行。近年来,随着我国畜牧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口蹄疫暴发流行的危险性也相应增加。

2病原和传播方式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该病毒属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单股DNA病毒,等面体对称,无包囊,是最早发现的引起人和动物发病的病毒。分为7个主型:O、A、C、南非1型、南非2型、南非3型和亚洲1型。其中以O型和A型分布最广,危害最大。各型产生相似的症状,仅仅在实验室能够将其区分。型间不能交互免疫,即便是同一血清型的病毒,其不同分离株的抗原性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各型内又可分为多个亚型,目前已鉴定的亚型有65个〔2〕。病畜发热期,其粪尿、奶、眼泪、唾液和呼出气体均带有病毒,以后病毒主要存在于水疱和淋巴液中。病愈康复的动物可长时间携带病毒。口蹄疫病毒毒力很强,新鲜水疱液经500倍至50万倍稀释接种易感动物仍可致其发病。对外界抵抗力较强,耐干燥、寒冷;但怕酸、碱、热,加热85?℃以上100?min即可杀灭。口蹄疫病毒可通过接触、空气、食物等途径进入易感畜损伤的皮肤粘膜、呼吸道、消化道而引起发病。主要易感对象是猪、牛等大型偶蹄兽类,鼠和家兔也是高发种群。人因接触口蹄疫病畜及其污染的毛皮或误食病畜的奶、肉也可感染,但很少见到典型病例,且目前从人身上分离得到的病毒株多为O型,其次是C型。此外,人可把病毒传染给畜类,而人与人之间极少相互传染。这一点不同于猪水疱病(SVD),猪水疱病对人有较强的传染性〔3〕。

3临床表现

31动物

猪、牛等感染口蹄疫后,其典型症状是发热和在口腔粘膜、乳房以及蹄部皮肤上出现水疱。病程可呈良性、恶性或并发症性经过。新生幼畜则表现为无鹅口疮性的急性和亚急性心肌炎经过,通常以死亡结局〔4〕。口蹄疫的急性过程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和临床期。潜伏期为几天至半个月不等,通常为2~7?d。潜伏期是口蹄疫病毒在侵入部位及体内扩增的阶段。前驱期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体温升高和奶产量减少。临床期出现典型的水泡,并逐渐融合破溃,呈鲜红色的糜烂面。此时体温升高,步态紧凑或者跛行,脉搏和呼吸次数剧增,产奶量下降、动物体质变差〔5〕。恶性口蹄疫最重要的是心脏活动遭受破坏,往往最后因心肌衰竭而迅速死亡。口蹄疫的并发症主要是在患部组织上出现细菌性的化脓-坏死过程。病期延长者可出现心脏病、内分泌病(胰腺、肾上腺等疾患)和不育症。

32人体临床表现

人体感染口蹄疫后,经过2~18?d的潜伏期,表现为突然发病,初期症状类似流感〔6〕。2~3?d后,口、咽及指、趾部可出现水疱,愈后不留疤痕。重者可并发胃肠炎、神经炎以及皮肤、肺部的感染。一般病程不超过1周,预后良好。

4防治措施

口蹄疫的防治措施是一种国家行为,每个国家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和扑灭措施。预防口蹄疫的主要措施:(1)禁止从口蹄疫疫区进口动物及其产品,并加强入境动物及其产品的检疫〔7〕。(2)定期、详细的动物疫病报告记录,建立疫情报告制度。(3)严格控制病原微生物的保存和使用。(4)在消灭口蹄疫后不再进行免疫接种,以防由于疫苗原因引起口蹄疫的暴发和流行。(5)做好个人卫生防护,如搞好饮食卫生,畜肉煮熟煮透后食用等。控制扑灭口蹄疫的主要措施〔8〕:(1)封锁疫区,扑灭病畜和同群易感动物,进行无害化处理。(2)禁止疫区内的动物及其产品向外流动,严格车辆、人员及货物的出入消毒制度。(3)烧毁或深埋疫点的畜产品、饲草、垫料,用1%~2%的福尔马林对疫区的畜舍及其附近进行彻底消毒。(4)对疫点周围(10km)、控制动物移动区(20km)和监测区(50km)内,进行严格的疫情普查和检疫,对于检出阳性者和污染的动物产品全部扑杀销毁。(5)对监测区以外与流行病学相关的区域进行严格的血清学和临床调查与监测,查清扑灭疫源。(6)选用与当地流行毒型相同的疫苗对疫点周围一定范围内的易感动物进行接种。口蹄疫疫苗可有效预防其暴发流行。该疫苗在1925年即研制开发成功,但直到1940年在技术上突破后才得以投入批量生产〔9〕。传统的口蹄疫疫苗包括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新型疫苗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但至今尚未投入应用。目前探索的新型疫苗有合成肽疫苗、基因工程表达疫苗、活载体疫苗、DNA疫苗等。口蹄疫疫苗的免疫持续期都在6个月以内,疫苗毒株和流行毒株抗原性不同,免疫持续期亦不同,抗原差异越大免疫持续期越短〔10〕。

5结语

我国农业部、卫生部、外贸部、商业部联合颁发的《肉品卫生检验试行规程》中对口蹄疫患畜的肉尸处理有明确规定:“体温增高的患畜肉尸,内脏及副产品高温处理后出场;体温正常的患畜、其剔过骨的肉尸和内脏经产酸无害化处理后出场”。一个国家控制口蹄疫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口蹄疫的状况和受侵害危险的大小,采取各种方法消灭流行性的口蹄疫以达到无口蹄疫的状态是可行的。口蹄疫防治工作是涉及国家声誉和畜牧业安全生产的大事,必须引起各级政府部门、养殖单位和畜主的重视,贯彻口蹄疫防治措施有力、扑灭疫情迅速、消灭疫病成果巩固,是检验国家防疫体系控制能力、防疫制度效能的试金石。

【参考文献】

〔1〕MoonenP,SchrijverR.Carriersoffoodandmouthdiseasevirus:areview[J].VetQ,2000,22(4):193-197.

〔2〕雷连成,陈伟,韩文瑜,等.家畜口蹄疫研究进展[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1,(7):316-319.

〔3〕GiraudoAT,BeckE,StrebelK,etal.Identificationofanucleotidedeletioninpartsofpolypeptideinindependentattenuatedaphthovirusstrains[J].Virology,1998,79:1911-1921.

〔4〕AndersonJ,MackayD,DonaldsonA,etal.Footandmouthdisease(口蹄疫)2002[EB/OL].AVIS口蹄疫,(Copyright2002,AVISConsortium.),/avis口蹄疫/.

〔5〕龚团莲,孙立杰,毛景东,等.口蹄疫研究概述[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1,4(16):393-396.

〔6〕KnowlesN,DaviesPR,HenryT,etal.EmergenceinAsiaoffootandmouthdiseaseviruseswithalteredhostrange:characterizationofalterationintheAprotein[J].JVirol,2001,75(3):1551-1556.

〔7〕刘在新,谢庆阁.口蹄疫防制技术的研究和发展[J].中国兽医科技,2001,(5):18-21.

〔8〕卢曾军,刘在新.口蹄疫病毒研究概况[J].中国兽医科技,2003,2(33):69-74.

〔9〕郑敏,金宁一,鲁会军,等.O型口蹄疫病毒VP1嵌合基因的构建及原核表达[J].中国兽医学报,2005,25(6):561-563.

〔10〕王宝琴,张永光,王小龙,等.口蹄疫V结构基因P1的克隆与植物双元表达载体的构建[J].畜牧与兽医,2005,37(9):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