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庄社会保障模式的变迁及意义

时间:2022-09-12 10:11:17

义庄社会保障模式的变迁及意义

一、早期义庄社会保障模式:宗族福利

早期义庄的典型代表是北宋范仲淹创立的范氏义庄,其首创的义田-义学-义宅社会保障模式和《义庄规矩》对同时代及后来继起的其他宗族义庄保障都具有示范意义。因此,北宋时期范氏义庄的保障模式可作为早期义庄社会保障模式的典范。北宋皇佑元年(1049年),时为尚书、资政殿学士、礼部侍郎、杭州知州的范仲淹以其俸禄于苏州置良田十余顷,将田租捐于范氏宗族,旨在为族人生活提供福利,这即是义田。钱公辅的《范文正公集•义田记》称范仲淹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在发达之后更是买了千亩良田作为义田,为其族人提供帮助,在族人吃、穿、嫁娶方面都有补助,从而保证了族人能够有饭食、有衣穿、有钱使。为了使义庄能够继续健康运行,范仲淹制定了《义庄规矩》作为范氏义庄的管理制度。其内容大体分为四个方面:第一,向族人发放义米、布匹等生活必需品。第二、族人如有嫁娶丧葬之事,皆给予相应资助。第三,丰年留三年粮作为储备,以御凶年。第四,乡里、外姻、亲戚中有贫困、急难不能度日者,诸房商议核实,酌量济助。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就指出范家没有穷人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范家子孙一直都遵守义庄的规矩。从以上行动与规范之中可以发现,早期义庄的保障模式大体是对全体族人进行普遍施惠,而仅在有限的程度上对贫困族人酌情加以救助。同时,嫁娶丧葬之事用钱多在于操办礼节仪式,与族人基本生活保障并无太多联系。因此,早期义庄社会保障模式的目的不是为了维持部分贫困宗族族人的基本生活,而着眼于为全体族人提供额外的收入。因此,与其将早期义庄的社会保障模式视为一种社会救济,不如将之定性为一种以义田田租收入为基础的宗族福利制度。

二、义庄的社会保障模式的发展

(一)义庄社会保障模式的转向

义庄的存在为宗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一定的经济保障,然而随着明清社会的发展,宗族人口逐渐增加,均摊到每个人身上的宗族福利也就日益减少,早期义庄以宗族福利为原则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难以为继。同时,由于同等价值的财物对于贫户和富户的效用存在差异,宗族内部也逐渐认识到平均主义的社会保障规则往往并不意味着公平。因此,明清时期义庄的社会保障模式就从宗族福利的原则逐渐转向了救贫济穷。以范氏义庄为例,在范氏义庄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所定的《续申义庄规矩》中就说:“体贫劝学以示教养。祖泽本以周急不以济富,嗣后子孙寡妇贫无子老至六十,贫有子老至七十者,俱计年递加优给;其家殷者,虽老无子,例不加给。”在随后的《增定广义庄规矩》中又进一步细化与补充。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明清义庄越来越注重对贫困者的救助,而非对全体成员的福利发放。

(二)义庄社会保障模式的完善

宗族义庄设立的目的是为了永葆宗族繁荣兴旺,这在消极的层面表现为对族人基本生活的保障;而在积极的层面,则表现为对宗族的发展作出贡献。以义田经济收入为基础而创办的义学正是为了宗族的长远发展而提供教育保障。宗族内部创办的教育机构(即族塾)早已有之,其出现甚至在义庄之前,然而这种教育是有费用要求的,因此对于贫困族人来说,他们并不能享受到与富户同等的受教育机会。而义学的出现正是为了给族人提供教育保障,以解决这种教育的不平等。范氏义学是最早出现的义学,它由范氏后人在宋代创建,以范氏义田的收入为经济来源,为族人提供免费的教育并鼓励义学中学而优者参加科举考试。例如在熙宁六年(1073年)范氏义庄《续定规矩》中就有对获得参加科举考试资格的族人学子进行奖励的规定。随着明清两学在政府支持下的大力推广,义庄对教育以及科举日益重视,在范氏义庄《续申义庄规矩》中规定:“嗣后会文书院举业成篇者,谅给纸笔五斗;文理略通者给一石;文理清精通与游庠贡监并给三石;得与大比试者,每次给科举米五石,稍示劝励,以存教族遗意。”而科举及第者根据参加考试级别的不同也有相应的额外奖励。其后范氏义庄更是订立了《广义庄劝学规矩》,对宗族子弟的教育、科举等事宜确定了更加细化的奖惩措施。理学的盛行与道德的深入民心也使得义庄更加重视道德教化,义庄在为族人提供生活。养老和教育保障的同时,也对族人提出了相应的道德要求。如范氏义庄《义庄规矩》中就将族人的道德素养与享受保障的权利联系起来,若违反相关规定,不仅有不再收到补助的危险,更会被开除族籍、驱逐出乡。在我国古代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家族社会中,除籍、移乡无疑是非常严厉的惩罚。明清两代,义庄制度中重视道德教化的倾向在政府的支持下更加明显。例如苏州王鎏《义田记》要求:“当周其恂独者,厚其有志务本业者,而游堕者不与,寓劝惩于周恤之中。”这种以族人的道德素养为前提的社会保障倾向在同时期其他义庄中都有所体现。

(三)义庄的兴盛

明清义庄的社会保障制度,相对于早期义庄来说已十分成熟,这一时期的义庄,既重视族内鳏寡孤独、无依无靠者的基本生活与养老保障;又为贫困家庭子女提供教育保障;同时还注重对全体族人的道德教化,自觉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和谐、有序和稳定。也正因于此,明清义庄相对于宋代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如下:第一,明清两代义庄数目大大增加。政治上,由于宗族义庄能够为族人生活提供便利,使宗族得以绵延长存,并有助于提升社会的稳定性,因此得到了政府的提倡与扶持;经济上,明代资本主义萌芽使得土地兼并和资本兼并日趋明显,而日益集中的土地和资本为义田的兴盛提供了客观便利;文化上,以“敬宗收族”为特征的宗族制度在明清继续下行,宗族观念逐渐庶民化。同时,理学的兴起使得社会风气普遍崇尚儒学,而儒家以“仁”为核心的人文关怀的普及也为民间善举的兴盛提供了价值观土壤,义庄自然也受惠其中。第二,义庄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明清时期资本的流动使社会的流动性有所增加,以往聚居一处的宗族出现了在多地开枝散叶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宗族义庄行使其社会保障功能。因此,明清义庄的社会关系基础不再仅仅是基于血缘姻亲的宗法家族形式,还出现了以乡邻、会社等地缘亲近关系为基础的义庄。这种义庄既有同处一地的居民联合置办义田,形成拟制宗族义庄的形式,如福建诏安一些小姓人家联合起来创办“万氏义庄”、“仝氏义庄”等;也有同乡人在客地置办义田以帮助其他同乡的会馆义庄的形式,例如安徽徽州商人“足迹所至,会馆、义庄遍及各行省”。在明清时期十分兴旺的会社组织也大多购置义田作为内部保障,例如安徽徽州的忠义会、凉伞会等会社,均以义田为其经济基础。

三、义庄保障模式的意义

(一)义庄社会保障模式在古代的现实意义

从宋至清代,由于宗族义庄有助于宗法血缘社会的稳定,义庄一直得到了政府的提倡与支持。而义庄社会保障模式也为政府社会保障模式提供了补充,二者互动产生了较好的保障效果。在宋代,官方的保障形式主要有:应对天灾凶年饥荒的常平仓、义仓;为贫者、老无所依者、残疾人、婴儿提供救济的孤独园、六疾馆、福田院、慈幼局等等。另外,由于数量、规模的限制,孤独园、福田院、慈幼局等官方社会保障机构并不能提供常态化的救助,而具有一定的季节波动性。而义庄的出现则较好地弥补了官方社会保障模式的不足。义庄可以向宗族内贫穷、孤寡残疾的族人主动提供生活保障,而且这种保障是持久而非间歇性的,同时,义庄还可以为族人提供教育保障,给族内贫户富户同等的发展机会。这说明,相对于官方社会保障的被动性与季节性而言,宗族义庄可以为族人提供更加主动的、常态化的、较全面的社会保障。然而,作为非正式保障模式的义庄具有不稳定性,比如在连年自然灾害频发的年景里其保障功能就显然弱化了。但是,义庄在古代社会为社会服务、为国家减负的举措深受国家与族人的支持。

(二)义庄社会保障模式的当代启示

1.构建以邻里互助为主、以民间力量参与为辅的养老模式

人口老龄化与家庭小型化使养老问题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难题,尤其在农村,由于年轻人的外出务工,导致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数量日益增加。而古代义庄的以血缘关系、亲情支持为纽带的保障模式对农村养老问题仍具有借鉴意义。无论是现代倡导的机构养老还是社区养老,在农村这样一个经济不发达、邻里关系浓厚的地方开展仍具有一定的困难性。另外由于农村的聚居性强、家族互助形式多样、宗族活动的长期开展等原因使邻里互助、族人帮扶的养老模式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因此充分调动农村小户、家族亲人的积极性,采取给予定期定时弹性化的经济帮助与生活服务的养老模式仍具有现实意义。另外,民间组织广泛参与到农村养老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一方面可以很好地减轻政府负担、服务人民群众,另一方面也使农村养老模式更加灵活与多样。

2.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充分调动社会资源

义庄作为古代民间的慈善事业,其长盛不衰的途径之一在于政府的支持。范式义庄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管理问题时,范仲淹曾上书朝廷请求支援,得到了朝廷的支持,朝廷下诏申将对违反义庄规矩的人进行审理。子孙后代也以此为借鉴寻求官方的支持。当然,义庄的普遍福利、救贫济穷、稳定社会的功能对于维护政府的统治也具有积极的示范效应。现代社会,慈善事业是民间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政府应该鼓励慈善事业的发展,激发社会活力,形成民间、官方社会保障互动补充,从而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进步。

3.严格依法管理社会经济事务,构建和谐稳定社会

义庄持续不断发展的原因之一是有一套严密的运行机制和明确的管理条例与内部规范,并叮嘱后代子孙严格遵守,如《义庄规矩》、《续申义庄规矩》、《增定广义庄规矩》等。此外,设立管理人职位,负责专门的经营管理,管理人报酬的领取额取决于他工作的好坏,族人为其提供绩效证明,可见,义庄的监督体系也是相对合理完善的。在当代社会,依法管理更显得尤为重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才能维护宪法权威,保证管理的统一性、稳定性、有效性,维护人民的切身利益,进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稳定社会。义庄作为古代民间自发性社会保障组织,虽然在经济上具有不稳定性及发展到后来的福利功能弱化等不足,但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具备了现代社会福利组织的雏形,相对于当时的社会保障水平而言已经十分进步,正因如此,义庄才会得到政府的大力倡导与扶持。而对于今日之中国而言,义庄这种以血缘关系、亲情支持为基础的社会保障模式依然具有丰富的当代意义。

作者:张亚玲 单位:河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