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领导干部宪法观研究

时间:2022-10-22 03:22:15

党员领导干部宪法观研究

一、树立正确的宪法观是党员领导干部学习宪法的重要目的

从宪法学科教学内容安排看,主要包括宪法基础理论、国家制度、国家机构,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四个部分。对党员领导干部宪法学习来讲,当然也要遵循宪法学科的一般规律,进行全面的学习。并且,还要特别注意整体学习的推进,不可偏废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这需要在4较为长期的学习周期中逐步完成,并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得到检验。但是,对广大的党员领导干部而言,宪法学习的首要任务,更在于要树立正确的宪法观,尤其要注意学会、弄懂宪法是什么、宪法是怎样发挥作用的这样一些关键问题。在思想上搞明白宪法的法律本质,宪法与其他国家法律的区别,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在内心认同宪法的地位、性质和作用,在行动上自觉维护宪法的权威,在工作中切实推动宪法的贯彻实施,真正发挥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作用,真正体现宪法作为治国重器的法治核心作用,进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事业。

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学习贯彻宪法的根本要求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最本质的特征和最根本的保证。法治作为一种治国理政方式,由来已久。古希腊先贤亚里士多德认为,所谓法治是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地^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即法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良法,二是普遍服从,存有良法是法治的前提,“普遍服从”是法治所要达到的状态以及实现这种状态的必要条件。在这个意义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是相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提出用“科学立法”制定良法,通过“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达到“全民守法”的“普遍駆”。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古往今来,世界各国的法治实践模式也是不一样的,要根据各自的地理、民族、文化、习俗、宗教、经济、历史等等复杂的因素,作出自己的法治模式和道路选择以及制度安排。尽管有些国家之间的法治道路会更为相近一些,但是,没有完全一模一样的。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提倡和实行法治的历史不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与人类历史上存在过的法治,以及当今世界各国的法治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品格和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有前所未有的更为广阔和坚实的群众基础,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法治的这种独特品格,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铸就的。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推进依法洽国这件大事能不能办好的关键,在于方向正确: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这是维护宪法权威,推动宪法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根基。在我国,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愿的统一体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是有机的统一。

三、宪法权威是法治权威的首要体现

“法治权威能不能树立起来’首先要看宪法有没有权威。”宪法和其他法律一样,在本质上都是法。但是,宪法和其他一般法不一样,它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尚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对此,我们有着高度的认同。同时,必须正视我国法治的另外一个特殊情况,那就是倡导和实行法治的时间毕竟较短,尤其是与那些老牌的法治国家相比,我国是一个正在走向法治的国家,与此相适应的是法治权威还有待加强。特别是宪法权威有待加强。强调,宪法集中_了党和人民的统一意志和共同愿望,是国家意志的最高表现形式。在这个意义上,强调维护宪法权威和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是一致的;捍卫宪法尊严和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是一致的;保证宪法实施和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是一致的。

四、宪法是与时俱进地发展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修改宪法,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中共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政治决策,也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综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发展的历史,除了起到临时宪法性质作用的《中国入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之外,还有过19S4年、1975年、1978年和1982年四部宪法,这种情况是与不同的历史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一^重要特点,就是在短短的近40年的时间里,走过了S啲国家数10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道路,社会进步的步伐很快,很多方面是呈跨越式的发展,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也就一定程度上出这种的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要适应这种跨赋的社会发展,也将誠这种社会发展的特征。毋庸置疑,稳定性是法律的重魏征,但是,还必须注意到仅有稳定性的法律是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尤其不能适应跨越式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对此,是宪法的发展也必须遵循的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是科学立法保障下的良法善治,只有那些能够紧跟时展步伐和需要,及时确认社会发展经验和成果的法律,才能够得到人民的认可和遵从。我国宪法也正如此,及时确认党和人民创造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更好地发挥宪法的规范、引领、推动、保障作用,是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五、宪法通过对法律的调整实现其功能,发挥其作用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通过完备的法律推动宪法实施,保证宪法确立的制度和原则得到落实。”怎样正确理解宪法的实施,是党员领导干部在学习宪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以往,不少人对宪法的实施、宪法怎样发挥作用的认识是模糊的,甚至是误解和错误观念的。当然,有些似是而非、模糊不清的认识,是带有很强烈的历史局限性烙印的。今天,我们强调依法治国,强调依法办事,强调遇事找法。令人可喜的是,大多数党员领导干部已经具备了遇事找法的主动意识,这一点非常重要。但是,还有很多人没有遇事正确找法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对法律的作用发挥,或者说不同法律调整社会生活的方式存在误解造成的。和谐社会是有秩序的,这种有序是通过法律调整实现的;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相适应的法律的体系也会愈发地复杂,难免产生法律冲突现象,需要宪法对法律进行调整,从而实现法制统一。所以,宪法是调整法律的法律,是最高的法律,是治国理政的总章程。

六、合宪性审査是确保宪法得到实施,发挥治国理政总遵循作用的制度保障

宪法作用的发挥,不是像普通法律那样,通过对具体社会关系的调整,即对具体当事各方权利义务的调整实现的;而是通过合宪性审査,撤销那些与宪法不符的法律规定实现的。有宪法的世界各国,为了保障宪法的实施,都建立了自己的宪法监督制度。从审査的范围看:有对一切法律、法令和行政法规进行审査的,也有对法令和行政法纖行审査并加以变更的,还有对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进行审査并加以变更的。在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纖的敝性法獅决议'从审査的方式看:有立法前的事前审査;也有立法后的事后审査。从我国的情况看,两种方式的审査都有,不同历史阶段,侧重点会有所不同。当前,我们两方面的任务都很重。党的确定,到二0三五年,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和法治国家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将更加完善,合宪性审査的任务将逐渐向事前审査转移;到本世纪中叶,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实现法治的现代化,必然也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现代化。届时,事前审査有可能成为合宪性审査的重点。从审査的主体模式看:主要有以美国为代表的普通法院违宪审査模式,以德国等为代表的专门机关(如宪法法院、宪法委员会)违宪审査模式,以英国、以色列和新西兰为代表的立法机关(议会)违宪审査模式。随着我国2018年宪法的修正和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的设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监督的审査模式是一种全新的,与其他各国的宪法监督制度相比有着自己鲜明特征的模式^宪性审查。可见,世界各国法治都十分重视宪法的地位和作用,普遍设立了宪法监督制度,以确保宪法的实施。但是,没有两个国家的宪法监督制度是完全一样的,也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宪法监督制度是完美无瑕的,具体采用什么样的宪法监督制度,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等等复杂的因素,必须适合各自的国情。实行合宪性审査制度,强化宪法监督,促进宪法实施,是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客观必然。

作者:李剑文 单位:中共云南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