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报的体育教育思想及现代启示

时间:2022-09-27 08:20:40

俗话报的体育教育思想及现代启示

摘要:《安徽俗话报》是陈独秀等人在20世纪初创办的白话报纸,报纸中教育、卫生等栏目有大量关于体育、健康等内容的论述。《安徽俗话报》之所以重视体育教育、关注民众健康,与晚清时期国家衰弱的现实以及当时启蒙民智的思潮有关。该报认为体育教育的对象包括刚出生的婴儿、女子、学生以及走向社会的成年人;体育教育可以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途径施行,其目的是强身健体、救亡图存。《安徽俗话报》所蕴含的体育教育思想在当下社会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安徽俗话报》;陈独秀;体育教育思想

《安徽俗话报》是20世纪初由陈独秀与房秩五、吴守一等人共同创办的著名白话报纸,是陈独秀用报纸“启发民智、教育救国”理想的重要实践。陈独秀既是报刊的创办人、主编,也是主笔之一,他的思想对办报宗旨的确定、报纸栏目的设置以及刊载内容的甄选都起主导作用。报纸开办之初设置了13个栏目,涉及新闻、历史、地理、教育、卫生、文学作品、闲谈论说等方面,广泛报道国内外时事政治,普及科学知识。内容丰富,语言通俗,发行之后,广受欢迎。陈独秀认为,国家的富强必须藉由民众思想的觉醒与体格的健壮,国民精强力壮才能齐家治国,所以,陈独秀非常重视体育教育,“蒙学莫急于德育,而体育次之,若智育,则成童以后未晚也”。《安徽俗话报》中关于如何养护身体、习武健体及对体育教育的一些看法,对我们建成健康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安徽俗话报》体育思想产生的原因

(一)国家积贫积弱的现实

封建社会在清代末年走到了尽头。由于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变化,清政府的统治面临空前危机,西方列强乘虚而入,蚕食鲸吞,侵占中国。在该报中,化名“三爱”的陈独秀发表了《瓜分中国》《亡国篇》等文章,列举种种中国灭亡的危险。他认为铁路、矿产、货物“这三样是一国顶要紧的权利,若是这三样权利灭亡了,那国里就是有皇帝、有官吏,也不算是一个国度了”。报纸详细罗列了当时的26条铁路线,其中有23条被外国控制以及矿山也被外国人大量侵占的事实。陈独秀认为,国家的强弱、民族的存亡与国民身体的强弱有巨大关系。如果一个国家的国民“不能有满足的精神,强壮的身体”,那这个国家必然“不能在世界万国中占高等地位”,反而会受到欺凌和压榨,甚至有亡国灭种的危险。因此,晚清政府国力衰弱、民不聊生的状况促使《安徽俗话报》刊登大量体育类知识,号召民众积极锻炼身体,健体强国。

(二)开启民智运动

晚清时期,西方列强对中国蚕食鲸吞,中国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中。当时的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已无法用“西人尚奇技淫巧”可以解释,其根本原因是两种文化观念的不同和国民素质的差异。所以,严复说“国之强弱、贫富、治乱者,其民力、民智、民德三者之征验也”,认为“血气体力之强”“聪明智虑之强”“德行仁义之强”是老百姓生存的三个重要方面,所以西洋人以民力、民智、民德作为人种优劣的判断标准。陈独秀也认为,国人抵抗力薄弱的原因有三:“一曰学说之为害也。老尚雌退,儒崇礼让,佛说空无。义侠伟人,称以大盗;贞直之士,谓为粗横。充塞吾民精神界者,无一强梁敢进之思。惟抵抗之力,从根断矣。”既然认为民众思想的蒙昧与身体的孱弱是国家贫弱的根本原因,那么,开启民智、教育民众就成了摆在人们面前的紧要问题。白话报纸因其通俗易懂、信息量大、价格低廉、受众广泛而成为教育民众、开启民智的首选方式。陈独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择在《安徽俗话报》中大力提倡体育运动。

二、体育教育的对象

(一)儿童

少年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儿童素质的高低决定国家未来之强弱。陈独秀认为,小孩子的教育,德育最重要,体育次之,智育排在体育之后。至于如何教育儿童,《安徽俗话报》有着独到的见解:一要公平,无论贫富应该一视同仁;二要重视,要将儿童教育上升到“造就国民”的高度。对小孩子的体育锻炼要根据其骨骼发展的情况循序渐进,贯穿在整个成长过程中。当小孩子骨骼初成,“到那手足能运动的时候,又要令他活泼的才好。或到旷野地方,教他散散步;或到游戏场中,教打打球”。当儿童进入学校后,教授儿童科学文化知识、开发智力是学校的重要任务,但儿童教育要依照儿童的天性,要把体育运动与课堂知识学习相结合:“功课完后,先生又可带小孩子出门一游,或到深林里,吸受些清气;或到花园里,怡悦他心目;或到广阔的地方,教他做游戏的体操”。

(二)女子

以清政府颁布《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女子小学堂章程》两个文件为标志,中国的女子教育方才取得政府的认可。该报认为,女子担负教育儿童的重任,女子如果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国民。所以“家庭教育”非常羡慕地说道:“外国的女子,没有一个不进学校,就没有一个不晓得教育方法,一到生下子女,随时开导,随物指点,那小孩子自有一种和平高尚的感情”。一般的教育固然需要,但对于女子来说,体育教育尤其重要。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保国强种的观念深入人心,因为“母健而后儿肥,培其先天而种乃进也”。女子身体素质的好坏关系到国民身体的强弱、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存亡,没有强壮的国民,国家很难屹立于世界。受此观念影响,他们认为“女子讲究体育,比男人还要紧些”,因为“母亲的身体强壮,生出来的儿女,一定也同他的母亲一样。如今中国女子的身体,不但彀不上说强壮,就是能免纤弱的也不可多得。这样的国民之母,那里能有强壮的国民呢?”

(三)普通民众

与西方教育相比,陈独秀发现西洋的教育注重体育,而中国“自古以来专门讲德育,智育也还稍稍讲究,唯有体育一门,从来没有人提倡……以至于全国人斯文委弱,奄奄无生气,这样是国促种弱的一个原因”。与中国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只是日本兵的性质,自古轻死好战,那全国一种尚武轻文的风气,日本自称为大和魂”。所以,在强健国民体魄、培养尚武精神方面,我们需要向日本学习。《安徽俗话报》的体育教育不仅针对学生,而且重视社会普通民众,通过对普通人士的教育,营造尚武好战的社会风气:“第一要办团练兵,这团倡首那团羡;团合团来县合县,联合众团成大团;要筹款子也易团,联合数县做一起,便是一个好军旅”。特定目的的体育教育必然有特殊的教育内容,要强军打仗,就要提高国民的军事素质。因此,兵式体操及打枪的方法就是体育的重要内容。

三、体育教育的目的及途径

(一)体育教育之目的

陈独秀认为当时的中国之所以落得那样的境地,政权的腐败固然是重要的原因,但国民思想的落后、身体的孱弱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国民身体的强弱,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存亡,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没有强壮的国民,难免会亡国灭种,更不要奢谈国家强盛、人民安康了。所以,无论士农工商,都要身体健康、精神充足,才能干一番事业。相反,如果国民的身体素质得不到提高,国民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工作、去保家卫国,任何强国的口号都只是空谈。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安徽俗话报》所宣扬的体育教育就有了非常明确的目的:教育民众强身健体,救亡图存。

(二)体育教育之途径

在《安徽俗话报》第六期“家庭教育”中,按照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大致将人生要接受的教育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家庭教育。小孩从出生到五六岁的时候,“朝暮出入,饮食起居,都离不掉家庭以内,这个时候教育全在父母身上”,这个阶段的教育主要通过父母在家庭中进行。该报认为家庭教育是人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奠定基础。而体育是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塑造“伟大的国民”的根本途径。关于如何养护小孩、让其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文章从身体各器官发育期间的照看、饮食的选择、衣物的增减、起居环境等方面做了论述。第二种是学校教育。等小孩长大了一点,从六七岁到二十多岁,这段时间要到学校学习,从蒙馆到大学,“总没有一天不是在学堂做学问,这个时候,教育又全在教师身上,所以叫作学校教育”。陈独秀认为,学校教育是国民提高素质最重要的途径,“近来有识见的人,大半以学堂的多少定他国家的强弱。学堂办得多的,那国家必定是强;学堂办得少的,那国家必定是弱”。学校教育包括两个阶段,一是蒙馆,二是学堂,“蒙馆又是学堂中第一要紧的”。在蒙馆阶段的教育中,品行的教育最为重要,体育其次,至于知识的获取,可以后天学习。蒙馆阶段的教育要注意小孩子身心发育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伏案的时候过久,周身气血就有瘀滞不行的弊病,不时时活泼他筋骨,便于儿童的身体发达有害了”。西洋国家一直注重体操,而我们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人以“劳心”为主,不太关注体育锻炼,而身体好的又没文化,形成“从前文武两途分,武的武来文的文;武的一味是蛮恶,文的个个都懦弱”的局面。而《安徽俗话报》明确提出学堂要“体育、德育、智育三样并重”,认为体育是叫人身体强壮的教育。同时对在学校开展体育运动的好处也有非常明确的说明:“至若学堂学体操,免得病来任得劳;习得武来打得战,保得身家做得将;强国先从学堂起,到处学堂要办理”。所以,通过学校的体育教育,学生身体得到锻炼,同时还可以学到摆兵布阵的本领,从而为救国图强贡献力量。第三种是社会教育。人出了学堂之后,“或是在世间往来,或是替国家出力”,无论干什么,只要留心学习,都可以长学问、长见识,所以叫社会教育。在人走向社会后,体育教育也不可或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仅仅是学生在学校学习体育是不够的,而是需要全民参与;体育教育也不能只在学校里进行,在社会上也要广泛开展体育活动,教951育、锻炼普通民众。陈独秀号召人们以日本为学习对象,呼吁全民习武练兵,学习枪炮知识、学习摆兵布阵的方法,保家卫国。

四、《安徽俗话报》体育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

在《安徽俗话报》中的教育、卫生、诗词等栏目中,刊载了多篇专题文章阐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受彼时社会历史大环境的制约,其体育教育的功利性很强,目的也非常明显。虽然现在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这些体育教育思想仍然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

(一)精强力壮才能治国齐家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可见这种观念已经深入人心。陈独秀创办的《安徽俗话报》也早已经论述了身体和工作的关系,认为身体好了才能精力充足,才能有昂扬的斗志做好自己的工作、保家卫国。当今社会,虽然不需要普通百姓冲锋陷阵,但我们要想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作用,健康的身体是前提。自2006年12月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召开后,国务院、教育部多次发文要求深入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但最近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表明,除了身高和体重两项指标,其他指标都低于往年均值。这种状况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校对体育课不重视造成的。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体育课时间被任意剥夺和挤占,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参加体育锻炼。身体素质差导致学生普遍意志品质弱,怕吃苦受累。可见,陈独秀等人在一百多年前指出的问题,今天依然存在。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要在全民开展体育运动,彻底改掉读书人就应该“手无缚鸡之力”的传统认识。读书人不仅要有智慧的头脑,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不是文的孱弱、武的鲁莽的“文武两途分”。

(二)体育要贯穿人的一生

身体是人的精神的物质载体,其之于人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也不过分。因此,我们对身体的养护和锻炼也要从出生到死亡贯穿始终。《安徽俗话报》对身体养护和锻炼的阐释从婴儿出生开始,然后根据年龄分成蒙馆、学堂、社会等不同的阶段,根据人体生长发育的特点,每个阶段体育锻炼的内容都有所不同。幼儿阶段可以是灵活多样的游戏、春游等活动,成人以后则注重专项的训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拥有了丰富的物质生活、多样的娱乐方式,可以足不出户尽享生活。但也正是这种“便捷”的生活方式给人们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运动不足、身体亚健康成为一种常态。陈独秀的体育观念告诉我们,人要形成“主动接受体育指导、教育、参加体育锻炼”的终身体育观念,积极锻炼,增强体质,提高生活质量,阻止现代文明对我们身体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沈寂.陈独秀研究(第一辑)[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368.

[2]三爱.亡国篇[N].安徽俗话报,1904-7-1.

[3]铁郎.保养身体的法子[N].安徽俗话报,1904-6-15.

[4]严复.严复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26.

[5]陈独秀.陈独秀随笔[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25.

作者:贡贵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