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雨监测统计分析及防治对策

时间:2022-10-08 10:20:22

酸雨监测统计分析及防治对策

大气降水酸化是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之一,秭归作为我国三大酸雨区华中地区的一部分,酸雨观测统计分析极其重要,当前国家倡导绿色发展,对环境的要求也尤为重要。此文为今后本县的大气污染防治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1酸雨监测统计分析

1.1pH、K值及降水量变化。秭归县酸雨频率达83%,而强酸雨频率达70%;酸性降水量比例为35%,强酸性降水的比例高达65%。因此,如果发生酸性降水或强酸性降水,那么降水量一般大于全部降水日数的平均降水量。2008~2017年,此10年间,2008年与2009年的酸雨污染最严重,且年平均降水pH值为4.21,而酸雨及强酸雨出现频率分别为92%及88%,酸性降水比值及强酸性降水比值分别是91%和89%,历年平均每月pH值及K值如图1、图2所示。1.2年度变化特征。10年间,秭归酸雨观测站的平均降水pH值呈上升的趋势,可见2009年以来我县酸雨污染在逐渐减轻且pH值以每年0.13的速率递增。按一般酸雨区划分,秭归县则属于重酸雨区或较重酸雨区,与历年资料相比,近几年秭归强酸雨呈减少趋势,但是酸雨的防治工作仍然任重道远。1.3季节性变化特征。根据秭归的酸雨数据,秭归县的酸雨情况是随着季节性变化而变化,并且变化异常显著。比如冬季出现酸雨的频率最高为77%,次大为春季,后面是秋季和夏季;其中冬季降水pH值低至3.77,夏季则高达6.43。另外,K值的季节性变化也比较明显。冬季K值非常大,而夏季比较小,由此则可得出:冬季可能因为有明显的霾、扬尘、风沙等大气中的固体颗粒物对降水有较大的影响。因此,综合比较之后得出:秭归县的呈现酸雨季节性分布的特点,即夏季是秭归县酸雨污染最弱的季节,冬季是秭归县酸雨污染最为严重的季节。秭归县逐月总降水量及酸性总降水的pH值及K值的统计情况是:8月份酸雨量最多为370.1mm,12月份最少3.0mm。月均最大pH值为6.43(出现在7月份),最小值为3.77(出现在1月份);另外,6月、7月以及8月份平均降水pH值较大,且均大于4.8、接近5.6,基本属于非酸性降水;而其他月份降水平均pH值较小均小于5.6,属于酸性。

2秭归县酸雨防治对策的探讨

酸雨的最主要原因是大气含有的二氧化硫和氧化氮化合物。因此,需要尽最大努力减少人为产生的So2和nxox等化物的排放则是防治形成酸雨的根本。2.1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结合秭归实际,未来秭归县可以着重发展如下三大产业:一是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围绕秭归“两果两叶”特色农作物及部分设施农业的发展,即发展柑橘、核桃、茶叶、蔬菜等优势农产业,培育烟叶等特色农业新方向,构建山地立体化的现代农业。二是发挥秭归坝上库首和滨江临港的地理优势,着力打造沿江经济走廊,构建以县城中心城区、郭家坝镇、沙镇溪镇为核心的“一区两点”沿江产业新天地。三是发展生态旅游,把发展秭归旅游作为战略目标支柱产业来实现,以文化为引领来推动秭归旅游业的发展,进而打响屈原文化的旅游品牌。2.2提高土壤中的pH值。大气中对降水酸性化起到缓冲作用的物质主要是nH3或者大气颗粒物等,而pH>6.0的土壤则是nH3主要来源,大气颗粒物大约又有一半来自土壤,如此循环,因此可以在农田等地方施用一些石灰,既可以提高土壤的pH值,又可以改善土壤环境,从而增强大气对酸性降水的缓冲能力。2.3加强酸雨污染控制的研究。应该重视和加强对酸性降水的监测,保证数据质量的真实有效,并结合监测积极开展对于秭归县的酸性降水的现状、危害、成因以及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着重分析改善秭归县的酸雨状况,从而对秭归的环境保护发展提供依据。2.4制定制度,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是控制二氧化硫对酸雨污染的基本保障,一是在经济建设决策中应将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纲要,在能源能够开发利用以及物价改革等政策时合并考虑。二是建设项目中应严格执行“环评、三同时、排污许可证”等制度,从总量上实行控制,以减少二氧化硫等其他污染物的排放量。2.5加强城市私家车等机动车的管理。应控制秭归县域行驶的机动车的数量,严格采用国标IV和国标V的标准汽油,加强对机动车尾气排放的监管力度,从而减少HC、noX等污染物的排放。

3结语

秭归县酸雨污染比较严重,冬季为酸雨的高发期,且秭归县山区地形结构不利于污染物扩散。为有效控制酸雨带来的污染,必须采取多种措施,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相关的技术研究,提倡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城市绿化率等。

参考文献

[1]中国气象局.酸雨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

[2]丁国安,王文兴.中国酸雨现状及发展趋势[J].科学通报,1997,42(2):169.

[3]谭燕宏.中国酸沉降现状[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6):96-98.

[4]汤洁,徐晓斌,巴金,等.1992~2006年中国降水酸度的变化趋势[J].科学通报,2010,55(8):705-712.

[5]王文兴,许鹏举.中国大气降水化学研究进展[J].化学进展,2009,21(2/3):266-281.

[6]汤洁,徐晓斌,巴金,等.电导率加和性质及其在酸雨观测数据质量评估中的应用[J].应用气象学报,2008,19(4):1-8.

作者:何满 蒋鑫淼 刘持菊 单位:秭归县气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