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观关系

时间:2022-02-07 10:31:56

多重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观关系

摘要:我国教育事业在经济、科技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深化研究,对我国未来教育领域的进步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是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塑造高尚人格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客观的关系一直是我国教育领域研究的问题之一,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形式,在多重视角下所体现的主客观关系也是不同的,本文旨在分析多重视角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观关系,从而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研究,为其良好发展奠定宝贵基础。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主客观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观关系是其最为基础的部分,同时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当今我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观关系研究众说纷纭,各自具有各自的看法和依据,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虽说内容相同,不过,单单凭借其中某一视角来判断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不全面的,通过本文在多重视角下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观关系的研究和分析,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一个更为系统、全面的体系构造,为提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创造条件。

1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观关系划分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者是社会上的群体人物通过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性实践活动。当今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主客观关系可分为三种说法:(1)单一主体说:这个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只有一个,而这一观点也可细分为“教师主体说”和“学生主体说”。持有“教师主体说”观点的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人物是老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领导者和承担者,老师通过向传播对象实施思想政治知识以达到教育目的。另外,持有“学生主体说”观点的人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认识知识和学习知识的主体,没有学生就没有老师。(2)双主体论:这一观点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和客体,且共同承担着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这一观点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被忽视的不利局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现实意义。(3)主体间接说:这一观点充分利用了交往行动理论的相关内容,旨在说明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没有高低之分,二者具有平等的权利,都处于主体的地位。思想政治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体对象,而教育内容则为主体的教育对象。根据以上三个观点显示,我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主要停留在教育过程的主客体研究,依旧存在着一些片面性的问题,导致教育结构存在不合理的现象,阻碍着教育过程的有序开展。

2多重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观关系

以多重视角为基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观关系研究,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化、全面化,进而促进其教育活动的稳定发展。马克思主义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观关系时,对主体的划分存在模糊性,不过,其中可以肯定的是主体一定存在于社会历史之中,马克思曾指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主客体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单一存在着的,而是将个人主体、组织主体以及社会主体等多重主体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分层性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并不单单指的是单一存在的个体,而是一个层次性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这也就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在多重视角下的主客观关系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

2.1宏观角度下的主客观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角度,是指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实践活动之中,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处在其中的人。宏观角度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认为主体和客体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在人们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形成的。

2.2中观视角下的主客观关系:中观视角下的主客观关系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为人们意识形态的传播活动,其中的主客观关系具有阶级性、政治性的特点,从总体来讲,中观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观关系是不平等的,且具有一定的不公平性。

2.3微观视角下的主客观关系:微观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观关系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来分析的,微观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观关系是最难以理解的,从微观视角下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主客观关系需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出现特殊形态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从根本问题着手,准确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结语: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我国整个教育领域,对我国教育事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观关系,应当从其所处的环境出发,不应局限于某一个角度,利用多重视角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观关系更为精确和细致,为此,我们应当改变传统单一的观点和理论,尝试着用多重视角的方法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观关系。

作者:王雪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胜.和谐社会视域下加强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2]胡晓,项修阳.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主体”问题初探──对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问题的再认识[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1,03:85-89.

[3]阚静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