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柏林大运河广场景观设计论文

时间:2022-08-06 08:51:19

都柏林大运河广场景观设计论文

一、充满活力场地特征与形态

爱尔兰都柏林的大运河广场过去为一片沼泽地,是都柏林港区首要公共开放空间。面积约10000平方米,由都柏林港口发展局开发,玛萨•舒瓦茨设计事务所设计。该广场空间以及与其景观关联的建筑空间2006年开始设计开发,2010年逐步建成。大运河广场位于爱尔兰都柏林SirJohnRogerson与PearseStreet大街之间的大运河码头的西尾,面临大海。南部是由达菲米切尔•多诺霍(DuffyMitchell0,Donoghue)设计完成的有色玻璃办公大楼,其中谷歌(Google)、汇丰银行(HSBC)、安格鲁爱尔兰银行(AngloIrishBank)、英国奥雅纳(ARUP)、美国辉瑞制药公司(Pfizer)等世界著名机构和公司在此驻扎;东部是由丹尼尔•里布斯金(DanielLibeskind)设计的都柏林新剧院与演艺中心;而其北部则是由曼努埃尔•马特乌斯(ManualAiresMateus)设计的豪华饭店。在这些具有强烈现代建筑感的空间组团中,玛萨•舒瓦茨创造了一个缤纷色彩和活力四射的城市开放空间。大运河广场的平面近似一个倒梯形,其东西向与南北向各约100米左右。整个广场的突出特点是一条红色的“地毯”,从演艺中心由东向西斜插并一直延伸到了水面的码头。为了加强红色“地毯”的引导性与形式的解构特征,设计师又由南向北斜插了一条由草坪和植被铺设的绿色“地毯”,与红色“地毯”形成交织状,营造一种相对平静的氛围。红色“地毯”是由发光的红色树脂材料铺设而成,表面覆盖着许多红色角状的荧光棒。整个广场的景观形态依附于交通流线的组织,设计者将车道、人行路线以及植栽形态巧妙地与景观形态结合并融入广场的设计,以交错穿插的平面布局以及不同的铺装形成裂纹般的地面道路形态。广场中纵横交错的路径,使人能从各个方向穿越广场。设计师装置了36根8m高的红色灯柱以各种任意的角度矗立于地面。白天红色灯柱的形态犹如航船上的红色的桅杆,在光影下格外醒目;夜晚红色灯柱通过安装的感应设备来记录广场人流的运动,然后通过预先设计好的智能程序来控制LED照明的亮度与色度,营造一个梦幻般的景观氛围。广场中“绿地毯”的表达则相对平静,在种植池的边沿设有高度不一的休息的座椅。作为绿地毯上的多边形的种植池,种植了丰茂的野草。设计者运用滨水湿地恢复技术与湿地生态学原理,按照自然滨水湿地生态系统建立了如此的人工自然景观。其设计的主题除了隐喻的利用湿地植物来唤起人们对这片曾经的沼泽地的回忆,也提供了一个简洁、统一、宁静的精神绿洲,同时利用“野草”之美为向往自然,亲近大地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真实,有吸引力的城市开放空间。广场景观另一突出的部分是隆起地面的几何形的叠水形态,水景的基座就像从地里生长出的“岩石”群。自由排列的“岩石”纵横叠加,形成由高到低的跌水景观,流水从石缝中涓涓流淌。

二、极简主义设计观的体现

玛莎•舒瓦茨是一位极简主义设计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位充满批判与创新精神的艺术家与设计师。其设计观受到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理念的多重影响。由于玛莎•舒瓦茨具有艺术与景观设计双重的学科背景,常常将艺术领域知识与经验拓展到景观设计领域。她认为,景观是与其他视觉艺术相当的艺术形式;是一种表达当代文化并用现代材料制造的文化产品。因此,在她的设计中特别注重材料对艺术形式的塑造。她认为,材料作为营造空间的工具,其本身并非设计的本质,而利用特定的材料对景观空间的营造具有形成个性作品的可能性。所以,在她的很多作品中喜爱采用彩色混凝土,金属,轮胎等其他材料制品来表现空间。

1.生活化的艺术与艺术的生活化

都柏林的大运河广场在景观设计上,强调的是人的参与。玛莎•舒瓦茨认为景观空间的体验者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参与,应该成为景观意义的建构者和实现者。因此,她在广场设计中,出于对人的行为考虑设置了丰富的功能空间,并利用空间的规划将广场里的设施以及装置建构成多向开放空间限定要素。通过夸张的色彩、冰冷的材料、理性的几何形状,尤其是用36个红色灯柱排列组合,给人带来场所体验的最活跃因素。从都柏林的大运河广场的景观解读可以看出,玛莎•舒瓦茨的景观设计始终在探索具有生活化艺术的形式建构,她适时地在公共艺术与景观的交汇处去寻找适合的表达方式。而且通过对大众文化中的意象与形式的理解,表现于她的设计中。在大运河广场景观设计中,她努力去寻找景观的艺术形式和生活场景彼此之间的关系。希望采用夸张而通俗的造型来引起人们注意与兴趣。从大运河广场上几何体的水体构筑物的形态叠加,到红色杆件、错综的图形铺地以及景观设施的围合乃至起伏地形等,无不展现出场地景观的奇异效果。当然,景观中的形式建构不单是通过美好的形式与完备的功能就能得以体现,它需要设计者有意识的概念创造,使所创造的场地成为富有情趣的空间。从大运河广场的景观表象来看,生活化的艺术与艺术的生活化的观念体现主要表现如下:其一,多元的景观元素与媒介对艺术表现的影响。从日常生活的审美泛化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在三种意义上解读大运河广场景观意义的审美呈现:第一,玛莎•舒瓦茨的景观设计体现出艺术与生活之间以及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界限的消解。设计者将景观元素中的普泛性的视觉特征与大众文化认知有机的结合,形成了标新立异的形态建构。这在其作品“面包圈花园”以及大运河广场等众多景观中都有所体现。野草、轮胎、塑料地面和彩色沙子,设计者利用人们熟悉的材料、喜爱的颜色以及有趣的造型建构景观,体现出对大众趣味的强烈兴趣。第二,玛莎•舒瓦茨的景观设计通过特有的景观元素将文化与历史有机地融入到景观审美愉悦的整体中,使人们在景观的体验中去感受历史与文化承载的痕迹;第三,将景观形态通过艺术的处理展现了生活化的艺术表现。设计师有意识地将景观中的审美呈现通过很多的“非艺术”的细节处理而体现出来,而这种“非艺术”的细节可能就是生活中的某一熟悉的此物、此情、此景。大运河广场景观的“非艺术”细节布满场地节点中,它们沿着场地的网格分布的在景观之中,又通过一系列线性空间把网格上的景观元素连接起来。并以夸张的色彩、冰冷的材料、理性的几何形状以及自然中的元素将景观的细节与构造表现出来。其二,审美化的多层面展现。大运河广场景观元素之间都是相互交流和彼此作用的。玛莎•舒瓦茨特别注重人与环境的交流,设计中强调自然所显现的特征。她希望在其设计的场地中能够让人们感受到水声、风声以及野草的飘舞、岩石的沉重和稳定等自然特征;她希望通过平展的地面、遮阴的乔木、隆起的叠水形态,斜插的“桅杆”、起伏的种植池以及休憩的公共设施来呈现有意义的空间。因此,在其设计中,她善于利用形态的光影、形态的叠加以及色彩、声音、质感等穿插变化,将景观元素以多层面展现出来。多层面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设计中利用景观形态的层次叠加,来形成景观空间的丰富性;利用错综的网格道路与植物形成最基本的基地图形;利用延伸出地面的三角形叠水形态,体现出自然界“山水”的神秘与诗意;利用无序的红色阵列“桅杆”体现出一种“场”的效应以及空间上的一种张力。这些混杂及戏谑的形态混合,使得几何空间与形体,交错的网格与奇异的景观形态并置的场地而变得生机勃勃。(图10)其三,景观艺术形式对社会属性表达。在都柏林的大运河广场中,玛莎•舒瓦茨作为艺术家与设计师使用了很多特殊的景观表现手法,除了利用“山水”的以形表意外,还通过“野草”之美为向往自然的人们提供了诗意的情境。因此,大运河广场的设计兼顾了艺术形式对社会属性的表达,通过适应地形以及种植与保留野生花木来尊重自然生态景观的自然价值。同时在设计中力求减少对能源、土地、水及生物资源等环境的最小干预,从而建构一个简洁、统一、宁静的精神家园与生态的绿洲。

2.形式的语义与形式的建构

玛莎•舒瓦茨的都柏林的大运河广场的景观形态具有很强的形式语义,设计者对景观所呈现出的象征意义的关注超越了对形式的追求。她通过对大运河广场场地的历史,文化概念的挖掘,将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传递给人们。在设计中,她应用多种符号与场地联系在一起,以新颖的材料和复杂交错的构成体系来反映了当今社会状况,并通过不同的景观形态表现多元的社会价值;表现场地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们精神愉悦的诉求。因此,玛莎•舒瓦茨在形式语义的表现中,无论是直观的比喻,还是隐喻的表达,都是希望通过景观的形式形成有关场地的语义,而利用这些语义所联系的文脉及所创造出来的形式,形成了一种可持续的、丰富的情感体验。玛莎•舒瓦茨在形式的建构中注重对抽象形式的关注,希望通过抽象和简化以及拼贴与集成的方法,寻求一种纯洁性。她善于用各种有趣的物质与材料做最有创新性的景观设计,她喜爱用艳丽的色彩点缀场地,运用明亮的、醒目的甚至是刺眼的色彩来引人注目,紫色、亮黄色、红色、白色和绿色是她常用的色彩。在设计理念上,她从城市的观念入手,认为城市不仅仅是包罗万象的“容器”,而且更重要的是人性表现的一个大舞台,因而城市的景观营造应该从人性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历史、文化、自然以及环境等与人类自身息息相关的要素,创造出“和谐”的栖息之境。玛莎•舒瓦茨曾经对自己的设计说:“我作为艺术家的趣味常体现在几何形体的神秘品质和它们相互的关系上。”她认为在景观设计中加入有秩序的几何形态,会使景观本身融入人的思想。因此大运河广场的形式建构上,玛莎•舒瓦茨以更为丰富的形式表达对空间的认识,她充分利用方形、直线、曲线、斜线或者网格与条形铺装的步行道来组织整个广场空间,并在其中穿插形形色色的景观元素,利用平面规划的几何形式建构,通过水平与垂直的交叉与重叠来组织人流,在营造出一种强烈秩序感的同时,又不知不觉地融入了整个场地的大环境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景观空间。

经过以上分析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玛莎•舒瓦茨所展现形式语义与形式建构包含了五大特色:其一,玛莎•舒瓦茨的形式语义建构,强调了设计者的思维轨迹。既有波普风格的表现手法,又重视隐喻与象征的表达。她建立起了波普艺术与现代景观设计之间的联系,在探索景观形式表达与新材料应用的可能性找到了新的突破点。综观对大运河广场的形式建构的解读中,我们不难发现:通俗、绚丽,幽默、大胆给我们带来的新的感受,特别是其视觉娱乐化倾向冲淡了一般传统景观设计严谨、实用以及审美的设计价值观。其二,玛莎•舒瓦茨在设计的过程中对景观形态的创意有时候呈现出设计方法与手段的倒置,她任意在场地空间中进行形态的“涂鸦”,通过形式的“涂鸦”引发对设计概念的思考。将“裂纹”、“碎裂玻璃”、“干枯的沼泽地”这些概念引发对历史与文化的思考,以及设计师对场地自身的思考。其三,玛莎•舒瓦茨的形式语义建构,体现出景观形态的形式混杂性。大运河广场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景观中艺术表现手段的可能性,也引发我们对实现这些可能性的具体手法与方式的思考。她十分注重设计的观念或理念,强调超越于—般景物外的设计观念与精神特质。希望通过来自于形式背后设计观念的建构,创造出充满个性、富有意义的景观空间。因此,在大运河广场的设计中,设计者利用了拼贴设计语言,将野草、红色的杆件、金属、玻璃、彩色混凝土、有机地面等景观元素与理想以及现实之间建立了一种对话,这里所展现出的景观的对话模式,并不是把固有的景物模式简单的并置与拼贴,而是形成自己的设计语言以及“有意味的形式”。其四,玛莎•舒瓦茨的形式语义建构体现出极简主义理念所表现的鲜明特点。大运河广场的景观形式简练概括、设计元素丰富而精练;整个景观形态运用形态的序列化、明晰化、纯净化的处理手法形成了统一而又清晰的效果;她善于将生活和艺术中错综繁复的美学观念和景观元素转化为较为通俗的表象,并将其逐步提炼为一种高度浓缩和概括的抽象形式,以及简约、清新、明朗的造型。整个广场空间可以看出没有明确的围合感,但设计师利用铺地的材料、颜色、设施以及植物形成很好的领域感。其五,玛莎•舒瓦茨的形式语义建构,强调了艺术形式与使用功能的关系。她首先在场地的设计中将艺术性的表现作为景观设计的必要条件,通过景观形态的材料、形式、色彩、照明、形态的细部等方面将艺术的氛围体现出来;其次,希望通过功能性的思考体现这一场所对人的关怀。

三、结语

大运河广场的景观设计在其系列的设计作品中独树一帜,其丰富的景观形态清晰展现了玛莎•舒瓦茨的设计思想。从整体风格来看:其景观设计中所表现出的纯净与简洁,极富时代精神;从设计观念的建构来看:所展现的景观面貌既不是一种统一的风格样式,也不是一种美学体系,而是一种和生活方式相关联的思想趋势与审美特征;从景观元素与设计手法来看:所展现各种景观元素在设计师的手中焕发了新的艺术活力。所展现的简洁的设计手法、现代的景观材料以及具有先锋的设计思想,营造了一个集艺术和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景观;从其主体特征来看:所展现的空间融合性、适宜性、交流性、层次性以及功能的多元性成为了场地景观空间的主体特征。因此,我们通过对大运河广场的景观设计的解读以及玛莎•舒瓦茨的景观设计思想的研究与总结,希望力求挖掘其景观设计思想核心,通过借鉴、学习并将其应用于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从而创造更多的现代、纯净、自然、生态、可持续以及有意蕴的景观环境。

作者:韩巍工作单位:南京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