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遗址及周边地区城市设计策略初探

时间:2022-02-27 11:01:47

大遗址及周边地区城市设计策略初探

1.背景

在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面积不断扩张的今天,大遗址的亟待保护与周边地区的迫切发展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大遗址价值的重新挖掘与展示过程中,其周边区域进行不合理的开发建设,呈现与大遗址保护相悖的空间形态。此外,2005年10月,第15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通过了《西安宣言》,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古迹遗址周边环境的含义,提出要对古遗址和历史区域的周边环境进行保护。伴随着我国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在大遗址周边地区中的城市建设开发日益增多,如何实现实现遗址保护良好、周边地区良性发展的和谐状态,就成为摆在规划师、建筑师面前的课题。本文将目光聚焦在国家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阿房宫遗址,它是我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大规模的早期大型宫殿建筑夯土遗址群,是重要的秦代建筑实物遗存。出于大遗产保护与周边地区更新发展的双向需求,本文通过阿房宫遗址周边地区城市设计,探讨一种可持续的、以保护为重兼具发展的途径,实现二者良性发展的和谐状态,以期对今后大遗址及周边地区的更新建设贡献出具有可借鉴意义的价值。

2.阿房宫遗址概述

秦阿房宫遗址位于现西安市以西13公里处的古皂河以西,渭河以南,与秦都咸阳城隔河相对。遗址分布在龙首原向西南延伸的台地上,是国家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1阿房宫遗址构成及规模

阿房宫遗址由阿房宫前殿遗址和上林苑建筑遗址群构成,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前殿遗址现存夯土台基东西长1270米,南北宽426米,高7~9米,地面以上部分高9米,含基地最大高度12米。阿房宫遗址保护范围面积共计228.64hm2,包括阿房宫前殿遗址和上林苑其他建筑遗址两部分,阿房宫前殿遗址面积为91.86hm2,上林苑其他建筑遗址面积为36.78hm2。

2.2阿房宫遗址的历史价值

阿房宫前殿遗址是我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大规模的早期大型宫殿建筑夯土遗址群,是重要的秦代建筑实物遗存。阿房宫前殿遗址的夯土台基、出图的排水设施和建筑构件为研究秦汉规划营建及宫殿建筑设计和发展、秦汉建筑施工工艺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2.3阿房宫遗址周边地区概况

本次规划研究地段是阿房宫遗址周边的城市建设区,西至西绕城高速,东至西三环,南临昆明路,北接规划道路,总体研究范围11.96平方公里。现状用地大部分以工业用地为主,占到城市建设用地的40%。阿房宫遗址周边基本被村庄环绕,研究范围内有多条国道对遗址区域造城较大影响。在人群构成中80%为租住户。地段北部为三桥汽车城整合后的三桥汽车产业园,西侧为规划的统筹科技产业园,东边是西安市四个城市副中心之一的土门商圈;东南方向为西安高新区。一方面,汽车产业园、土门商圈会给基地及其周边带来大量人流;另一方面,基地多是科技产业园、高新产业开发区,城市商贸、商业区等,缺少能为市民提供文化、休闲活动的区域。(图1)研究地段的西南角,周边分别为绕城高速、西三环、108国道,同时还有地铁站与公交站。片区位于古时上林苑之内,内部有上林苑二号观景台遗址。遗址内部现存有村庄。现状矛盾尤为明显,作为研究的核心地块。

3.存在的问题

3.1阿房宫遗址保护受阻

(1)台基损坏严重,遗址亟待保护遗址台基暴露在露天当中没有恰当的保护措施,夯土台基在遭受着雨蚀和风蚀,夯土台基早已破败不堪。(2)村民租房谋生,建房侵占遗址因为周边地区有大量租住需求,村民纷纷大量建房出租。很多房屋都盖在了遗址之上,由于遗址夯土紧密,甚至出现了村民取用遗址夯土进行建房的现象。

3.2居民生活品质低下

遗址周边人群在居住环境恶劣、配套设施匮乏情况下,如何保证生活质量,打造田园居住生活。

3.3产业结构失衡

产业类型单一,结构失衡。区域内多为高污染高能耗的小工厂作坊,缺乏高附加值产业。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尚处初级阶段,多以夜市为主且管理换乱卫生条件差。

4.探索大遗址及周边地区协调发展的城市设计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对遗址保护、周边地区居民生活和产业结构的分析,我们认为亟需在遗址和周边地区中寻求一种可持续的、以保护为重兼具发展的途径,实现遗址保护良好、周边地区良性发展的和谐状态。基地处于西咸新区重要的生态文化休闲地,是重要的历史文化景观节点,拥有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的保障条件,也是西咸新区田园城市体系的重点组成。为实现可持续城市发展与大遗址保护的双重目标,我们希望将基地整体打造为生态绿化片区,以阿房宫遗址公园为核心,同时承担大遗址区旅游公共服务、现代商业商务和田园居住的职能,最终实现遗址保护、人群宜居、产业转型的综合目标。

4.1设计原则

(1)遗址生态化利用阿房宫遗址自身良好的生态优势,与西侧的区域级生态绿带和东侧的生态功能区建立强有力的联系,形成贯穿片区的生态廊道。原有的108国道旧址穿过遗址,成为沟通遗址南北的线性生态轨迹导线,沿108国道打造生态绿道,有效地延续遗址南北的生态性。延续沣东新城遗址观光带的规划,结合现状开放空间和绿地和规划要打造的遗址风貌特色区、旅游服务区适当调整观光带的具体路径,形成遗址观光带。(2)生活公园化在周边地区通过设计合理的街区尺度、紧凑的用地布局,形成游园式的居住环境,打造慢节奏的生活方式。社区内街区尺度为200m×200m左右,可视作适宜步行的街区。同时针对区域内多样的人群需求进行空间塑造。构建都市农业,使人们在回归田园,打造创意产业和农居SOHO,鼓励知识分子和农民一起创业。(3)产业集群化通过整合本地的历史、经济文化资源,挖掘产业转型的动力机制,形成联动效应,实现特色人文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第一,历史资源带动型:植入与历史遗址有密切联系的功能,将人流有意识地向潜力区引导。第二,区位资源带动型:利用区位优势,加强人口、资本的吸引力。

4.2空间结构策略

规划形成“一核、两轴、两带、四心、四节点、七片区”的空间结构及功能分区。一核:以中央遗址公园和上天台遗址公园的片区级绿化核心,向东向西分别与城市生态绿道和生态农业功能区打造生态廊道;两轴:东西向沿红光路的主要城市发展轴和南北向穿过遗址公园沿道路向南延续至南山的主要景观轴线;两带:沿108国道旧址的文化休闲带,打造片区重要的公共休闲空间活力带;继承上位规划的片区遗址观光带,串联多个上林苑遗址和阿房宫前殿遗址;四心:结合上位规划及片区东北部现有成规模第三产业集中区域打造的商业核心;遗址公园正北部博览中心和正南部的旅游服务中心;3个依托于公共服务设施和开放空间的居住公共服务核心;四节点:位于文化博览区、文化休闲区、旅游服务区内部核心以及上天台遗址的四个重要功能区;七片区:遗址公园绿色核心片区。(图2)规划针对西南角的核心地块依据设计原则,做出来详细的城市设计。(图3)

4.3开发控制策略

基地的总用地规模为12.1平方公里,规划人口为6.2万人,包括村民安置区,现状保留居住区和田园居住区,分别为2.1万人、3.1万人和1万人。开发强度方面,保护范围内:228.64ha禁止任何开发活动;一类建设控制地带:243ha,建筑物限高8米,容积率≤0.5。二类建设控制地带:278.25ha,建筑物限高18米,容积率≤1.2。

5.结语

在处理遗址和其周边保护规划的问题上,首先应该正确处理好周边地区和遗址的关系。遗址限制了村庄发展,村庄破坏了遗址,但是遗址又是无形的资源。遗址和当地居民都必须作为规划的重点,通过梳理各方面的关系,使二者相互促进而不是互相牵制。在阿房宫周边地区城市设计中,通过对遗址生态化的保护、人群生活的探究和产业结构的更新,实现了遗址的保护、增强了文化的传播、满足了各类人群的需求。我们对待大遗址周边保护与规划的问题时,不仅仅要符合《文物保护法》和《文物保护实施条例》等相关法规,还应该参考国际宪章的要求,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待大遗址及周边区域的问题,我们对待遗址的视野应该放宽,不仅仅保护遗址本体,更应该保护遗址的周边环境及其所形成的文化空间。而文化空间的形成必须考虑好“人”“活动”“场所”这三个要素。

作者:马骏 蒋悦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参考文献:

[1]周俭,梁洁,陈飞.历史保护区保护规划的实践研究—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编制的探索[J].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总第170期):79-84

[2]潘国刚,文物社会价值的实现与文物保护规划[D].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8.

[3]李峰,余静.城市更新[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4]赵文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2.

[5]崔明,江苏省大遗址保护规划与利用模式研究[D].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南京:东南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