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音乐研究期刊论文探讨

时间:2022-05-14 11:16:11

明代音乐研究期刊论文探讨

明代自开国就是以恢复唐宋政治和文化为己任的朝代,故而,从音乐思想、礼乐实施以及民间音乐传播,都是以尽可能彰显中原文化千年延续的音乐传统为主。纵观2019年国内重要期刊发表的31篇研究明代音乐的论文,可以看出,无论是研究琴学、曲学,还是礼乐仪式和音乐制度,都能从明代音乐的成果中追溯出千年传承的痕迹。

一、关于琴学研究

《溪山琴况》是明代徐上瀛创作的一本音乐演奏美学专著,成书于崇祯十四年,分别解读“和”、“圆”“雅”等二十四况,对古琴表演和审美具有指导意义。2019年度关于《溪山琴况》的研究仍然是一个热点,共有论文12篇。刘承华的《<溪山琴况>的演奏论主旨》一文,通过二十四况论的解读分析,探讨了古琴演奏中的三个问题:1.声音“张力”。2.“气候说”的把握。3.达到“希声”之境。①“张力”需要演奏者用心体会察觉,是演奏中用情、用意后声音所达到的状态。“气侯”是音乐声响中的节奏和规律。“希音”需要演奏者沉浸演奏,达到琴我相融的状态,达到以琴修身,以身修琴的境界。何飞龙的《浅论<溪山琴况>之“静”对生命的关照》,认为琴声中求“静”,终能够调养人的心性,净化和洗涤心灵,回归人类生命的本原。钟小茵的《<溪山琴况>之“洁”况》,为习琴者提供手指练习的方法,指明训练手指需静心,才能避“邪滓”和“杂乱”,琴音方能传达出更深的意蕴。乌兰托雅的《论<溪山琴况>中“和”的美学思想在扬琴演奏艺术中的运用》,弦、指、音、意的理念对扬琴表演艺术中竹、音、意达到“和”之美具有指导意义。针对审美方面有张萌的《明代琴歌之审美论争研究》,解析明代音乐发展更趋于俗化,更民间化的内在因素。2019年度罗诗嫄还发表两篇关于《溪山琴况》的文章,分别是《指运迟速,意韵可见——解读<溪山琴况>之“迟”“速”二况》和《宏远之音,细眇之意——解读<溪山琴况>之“宏”“细”二况》。前者,指明“迟”“速”变化所带来的节律感,是演奏者内心生命状态的律动。后者,阐明了“宏”和“细”两况在指法、情感、意旨方面的关系。琴学方面除了《溪山琴况》外,还有4篇文章涉及琴谱、琴人方面的研究。唐继凯、唐子雯的《一款能谱录汉字语音的减字谱——[明]葛中选<泰律>谱式解读》,对《泰律》的创作过程、组构要素、创新特点、后世评价方面进行了解读和分析,认为《泰律》是一本同时涵盖声韵学理论和乐律理论的记谱,是适用于指法,也适用于汉字语言的记谱,是减字谱创新型发展后的产物。张子盛的《古琴单谱本集体打谱的实证探讨——写在明<松弦馆琴谱><西麓堂琴统>打谱集出版之后》,通过对《松弦馆琴谱》和《西麓堂琴统》谱本的“打谱”活动考究,阐明了集体打谱的具体操作流程及成果。唐姝娴的《明代琴人杨表正研究》,阐明杨表正琴歌的价值。认为,“正文对音”的创作方式虽推动了明代音乐的发展,但注重琴歌的文辞性,忽略古琴的艺术性,也导致形成了琴歌辅助文辞的格局。马君毅的《试论明代的宦官琴人》,通过分析古文献和出土墓志,揭示明代宦官琴人的具体存在状况和发展历程。

二、关于曲学研究

曲学方面的研究是2019年度第二大热点,以古籍整理研究学刊及学位论文为中心,以研究词曲、腔词、俗曲为主要对象,共有论文7篇。李碧的《明代戏曲中词的变体与词曲的互动》,通过对明代戏曲中词作的统计与梳理,以及《鹧鸪天》、《西江月》两曲牌体进行变体类型集来源的分析,认为明代戏曲中词的变体不是作曲家无意识的错填,而是曲家有意识的创作。王园园的《吕天成<曲品>研究》一文,阐明了《曲品》中的审美特点。鲁勇本发表了两篇有关曲学的文章,分别是《明清唱论中的腔词理论研究》和《元明清曲论对入声腔化的探讨》。前者,阐明了明清唱论中腔词系统的一般规律,认为明清唱论继承了诗歌为一体的诗歌传统,具有雅音向方言发展的倾向,形成了雅俗共赏的审美格局。后者阐明了元代“入派三声”理论在明代的发展变化。文章借用王骥德对入声进行了形容,“入声就像中药里的甘草一样,在平上去三声平仄难以调停安排时,入声就可以起到通融、调和、过渡、化解矛盾的作用。②”展现了明代曲论家对于“入声”思想观念的转变和进步。此外,尹蓉的《明代江西籍作家散曲嫄集版本考略》、王静雅的《王骥德著述考论》、于峰的《明代戏曲选集中的俗曲》三篇文章针对不同作品的编者、内容、版本、现存状况加以归总,为研究明代音乐提供宝贵的资料。

三、关于明代音乐风格研究

2019年度有3篇研究明代音乐曲体特征及风格的文章。倪璐《明代关中散曲曲风特征》讨论了明代关中地区散曲的曲风特点,认为散曲地处关中的地域原因,造成了节奏鲜明、声音振奋的音乐特色。胡娅冰的《明代“北派”琵琶艺术研究》文章阐明了明代“北派”琵琶艺术的整体风貌和价值,认为明代“北派”将琵琶史连成一个整体,完善了琵琶流派发展,为后来清代“南派”发展提供了有理有据的资料。杨民康的《明代五台山华严法乐“四十二奏”与梵呗构成原则关系探微——兼论汉传、南传佛教梵呗音乐构成原则的异同关系》通过解析史料记载和后人解释,认为“和念”存在于专事诵念真言密咒,尚未在“禅”“讲”类寺院和法事中出现③。汉传、南传佛教在结构和文化上具有共通性和特殊性。④

四、关于乐制、乐仪的研究

2019年度关于明代音乐研究涉及领域多样化,研究方向越来越重视音乐本体、音乐制度等领域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这一类文章共有7篇。尹蕾的《弭灾·罢乐·行荒礼——释吴元年“罢女乐”》从社会、历史、文化、阴阳学说等方面探究为何吴元年未“撤悬”而“罢女乐”。陈新凤、吴明微的《明朝“朝贡”制度下中国与朝鲜半岛音乐文化交流研究》说明“朝贡”制度下,明朝与朝鲜具有乐器、乐人、乐书三方面的双向交流。朝鲜礼乐形成与明代朝贡制度提供的乐器及音乐思想具有不可忽视的关联。常江涛的《明清吉礼小祀“三皇、先医”仪式用乐考述》通过分析史料,梳理了具有通祀神性质的“三皇”“先医”的历史演变,阐明了在明清两代中“小祀”仪式用乐。卓颐《声歌各有宜——明代祭孔歌乐“歌者”七“格”的诠释意义》通过将朱载堉在《律吕精义》中格图和李之藻“协律歌谱”中的“七格”进行对比、分析、整理,阐明代李之藻对于“七格”的进步贡献。综上所述,2019年度明代音乐研究整体质量和水平具有突破性进展,研究领域相对宽泛,视角多元、方法新颖,研究结果很有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