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时代文学期刊生态构想

时间:2022-08-05 11:39:35

5G时代文学期刊生态构想

2019年6月6日,随着工信部4张5G商用牌照的发放,人们称:5G开启,未来已来。进入20世纪后期,对人类社会变迁影响最大的力量来自移动通信技术。把我国文学期刊近年来的发展放在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同一时间轴上来看,得出的印象,会引发人们在更宏大的背景下思考文学期刊的出路。

文学期刊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中国移动通信行业在1G时代(1980年代)处于空白状态,那是中国文学期刊的黄金时代,由财政拨款开办的文学期刊起着塑造国人精神的作用。2G时代(1990年代),中国通信技术跟随国际,中国的文化涉入市场,文学期刊在市场经济下获利,有一些文学期刊编辑的舒适区被打破,他们被要求“拉广告”,作家开始下海;3G时代(2000年代),我国实现通信技术突破,文学期刊的发行量断崖式下跌。4G时代(2010年代),我国通信技术高速发展,文学期刊社经历文化体制改革,更多的文学期刊寻求政府扶持;5G时代(2020年代),我国移动通信技术领跑世界,文学期刊困境重重,围绕文学期刊,人们谈的主要话题是“困境”与“出路”。困境,毋庸赘言;出路,多集中在经济层面的“营利模式”和技术层面的“媒介融合”。

由此可见,我国移动通信技术与文学期刊行业发生变化的时间点高度重合,但发展方向却相背离。这可以解读为物质世界对精神界的冲击,也可以说是技术对文学的碾压。这种现象,绝非我国独有,尤其在今天它广泛存在于全世界。中国古人有关阴阳的观点,会让人们对这一社会现象有所释怀。古人认为物质世界属阳性世界,精神世界属阴性世界,阳长则阴消。别国的文学期刊,同样不好过。1890年代,美国的纯文学期刊已经开始节节败退。推出过杰克•伦敦、马克•吐温、海明威的《大西洋月刊》,在15年前已不再刊发文学作品。2019年,有96年历史的俄罗斯文学期刊《十月》停刊,因为办刊经费短缺。在我国,目前有近千家文学期刊在出版,这得益于制度优势。

文学期刊站在未来已来的时间节点上,应该思考在我国制度优势下如何谋求发展。构想未来,首先要回顾过往,有两个现象值得思索。1990年代,我国文学期刊多经历了市场的繁荣。获利的期刊社多组织了文学活动,推动作家队伍建设,相当于从市场获利中分利润给了作者。但是,对读者的服务多是蜻蜓点水,用功不深。对读者的服务,表象上看属于刊社市场行为,实质是在培育文化市民阶层、文化村民阶层。这门功课没有做好,社会上一有风吹草动,读者就弃我们而去。如果期刊社在市场条件良好的情况下,能更多关注读者,情况或许会不一样。2000年代,期刊发行量断崖式下跌时,大多期刊社都表现得束手无策,拿不出有力的市场措施。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原因暴露了部分文学期刊社存在的痼疾。期刊社,总编辑负责制,其思维方式多偏文人式,重视编辑队伍,忽视发行队伍。有一段时间,期刊社发行人员学历普遍低于编辑,就是浅显明证。

到了5G时代,文学期刊依然面临一个本质相同的问题——编辑部重文学不重新媒体技术,新媒体技术人员文学素养稍欠。文学期刊在构想未来之前,要先解决两个问题。其一,读者问题。如今,各级政府对文学期刊的扶持多有稿酬专款一项,编辑部的工作会更专注于作家、作品。在这种背景下,重提重视读者是有必要的。有了读者的阅读,才能实现文学的美育、精神塑造等诸多功能,这是文学刊物的终极价值,是“人民需要文学,文学需要人民”的具体实践。其二,人才问题。期刊社要着力打造“文学+新媒体”编辑队伍,培养复合型编辑人才,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一直没有解决好的问题。2000年代是市场人才缺失,2020年代是新媒体复合人才短缺。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文学期刊对未来的构想才会比较务实。

5G时代文学期刊生态的3个构想

构想5G时代文学期刊的生态,首先是要重塑文学精神,再筑文学气象。在“营利模式”和“技术”之外,我认为这是一个需要先行思考的问题。在实用主义风行世界,实利关怀甚嚣尘上之时,文学是不是就该自动退守?我想起一个华裔作家在马来西亚义务推广汉语的事情。她说:“我们去学校推广,很难。但我们一次次去做,我们不放弃,哪怕只有一个学生来学。”这就是知难而进!困境之下,文学期刊也有优势。我们拥有优秀的作家、优质的文字编辑队伍,并有近千家遍布全国的文学期刊作为平台,这是很好的文学资源。我们有领跑世界的5G技术,文学期刊一定要利用好5G技术,要补上4G时代落下的课。我国对文学期刊的扶持力度也在逐年抬升,文学期刊作品质量、艺术呈现集体向优,这是文学期刊在制度优势下获利。可是文学期刊的读者去哪儿了?多从邮局、报刊亭等转移到智能移动终端的各家APP。5G来临,智能移动终端进一步普及,网速的大幅提升将赋予短视频、直播类APP新的爆发点。在这种情形下,文学期刊界应该整合社会文学影响力,也可以同时借助制度优势,联手文学界以及相关业界,以有组织的形式进驻短视频和直播平台:期刊社、编辑、作者、读者、翻译者、文学爱好者、文化投资者等全方位在线,推出“大文学”概念下的短视频和网络直播等,在国人面前重塑文学的形象,让文学之美、文学之精神再次深入人心。

5G时代,内容为王。文学期刊大多经过数十年出版的积淀,掌握着丰富的内容资源、内容生产者资源。如今大众已越来越习惯做“直播”的观众,我们的文学期刊可以利用这一形式,开设作家直播、编辑直播的节目。作家不一定都讲文学课。中国当下的作家都有很好的文学素养、人生修为,每一个作家都是宝藏,他们的直播过程就是文学、文化的因子对现实生活产生影响的过程。编辑开直播课,可以讲编辑业务,可以讲编辑部的故事等等。此外,文学期刊每期出刊、举办笔会活动、编辑部的日常等都可以拍成短视频,这类短视频内容可以是编辑或作家讲述观点、人生感悟,甚至是书法、绘画的才艺展示等等。另一方面,文学期刊在短视频和直播平台的活跃,也会逐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不断吸引新的读者。假如全国近千种文学期刊纷纷进驻当今最热的短视频和直播平台,将是一支不容忽视的文化大军,必将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第二个构想是文学期刊可以很好地为读者创造体验文学的条件。长期以来,读者都是以刊物购买者的身份存在于幕后。在5G时代,他们更应该成为文学的体验者、参与者。想象在虚拟的VR世界里,读者可以在阅读之后,来“虚拟编辑部”评刊,评作品评作家评编辑。他们可以在“虚拟编辑部”讲自己的阅读故事,自己身边的阅读现象,甚至他们的生活。他们可以在“虚拟编辑部”和作家谈论作品的某个细节,他读出的某种感动或者不满意的地方等等。这个过程并不是说读者对评定刊物起绝对作用、对作家起改变作用,不是这样的。本质上讲,这是一个大众参与文学的过程,是文学渗透于大众、渗透于社会的过程。

第三个构想是文学期刊与网上的文学资源要相携手而不是相区隔。面对网上的文学资源,文学期刊应弱化自身的“媒介特殊性”,要本着借鉴、沟通互补的初衷,在网文中寻找合适的优质作品。当然,网文中有些作品注定归资本。对此,文学期刊的心态应该是:归资本的归资本,归文学刊物的归文学刊物。当下有1400多万人在进行网络写作,而且可以想见,这个数字将会更多。现在有写得相当不错的网络写作者,他们甚至不知道该向哪一家文学社刊投稿。5G时代,网文与纯文学“沟通互补”的空间很大,文学期刊应该对网文发展起到自己应有的积极作用,比如在借鉴中引导。最终,文学期刊也会在这一过程中受惠。

虽然在1G~4G时代,我国通信技术发展与文学期刊兴衰出现了背离,但绝不代表“5G会掩埋文学期刊”这种悲观的想法是正确的。从文学期刊的发展历史中,吸收经验与教训,快速熟悉在5G思维方式下的办刊方法,5G一定会赋能文学期刊。文学期刊作为“文学与人类精神对话”的载体,引领着社会的审美倾向,表达着人们的精神向往,文学期刊人要负重前行,要充满想象力地前行。

作者:王彦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