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泥鳅的生活习惯及池养技术

时间:2022-05-13 06:35:00

小议泥鳅的生活习惯及池养技术

1泥鳅的生活习性

泥鳅属底层生活鱼类,常栖息于底泥较厚的塘、田、水沟等浅水区。泥鳅对环境的适应力很强,因它有鳃呼吸、皮肤呼吸和肠道呼吸三种呼吸方式,故水中溶氧很低时也能正常生活。

泥鳅适宜的生活水温为15℃~30℃,最佳生长温度为23℃~28℃。水温超过30℃时,泥鳅钻入泥中避暑、栖息;水温低于5℃以下时,泥鳅钻入泥中冬眠。

泥鳅属杂食性鱼类。天然水域中,常以昆虫幼虫、小型甲壳动物、底栖生物、水草(如小浮萍)、植物碎屑等有机物为食;幼体多以动物性饵料为食,成鳅则以植物性饵料为主。在人工池塘养殖中,常吃鱼类剩下的残渣余饵,也吃配合饲料,但泥鳅的食欲常与水温有关:当水温20℃时,其植物性饲料可占60~70%,日投饲量占鳅体重的7~8%;当水温在20℃~23℃时,动物与植物性饲料各半,日投饲量占鳅体重的8~10%;当水温24℃~28℃时,动物性饲料占60~70%,日投饲量可占鳅体重的10~15%。当水温低于10℃以下或超过30℃时,泥鳅则处于少食或停食状态

泥鳅一冬龄达性成熟。开春后水温上升到18℃~20℃时,成熟者开始自繁,并多次产卵。一般多在3—7月繁殖,5—6月为繁殖盛期。泥鳅常在清水流入的浅滩、雨后或夜间产卵。

2养鳅池的建造与准备

2.1养鳅池的建造

土池:选保水性能好的粘土或壤土,用砖、条石或片石护坎,水泥浆勾缝、抹平,池深1.0~1.5m;

水泥池:池底用“三合土”或灰浆抹平,池壁用砖、石砌坎,沙浆勾缝抹平,池坎顶部用砖向池内延伸成防逃檐,池底铺设10~15㎝的壤土;

各池设独立的进水口、溢水口和排水口。进水口高于池塘水面,用网拦截防逃;溢水口与池子生产水面平,用铁丝网或聚乙烯网防逃,以便换水等;排水口设在池底,并用密网拦截防逃。

养鳅池面积宜小不宜大,小的几平方米或几十平方米均可,最大的3~5亩,以便饲养管理。

2.2放鳅前的准备工作

每亩池用生石灰70~100kg兑水泼洒,既可消毒杀菌,有可改良水质。每亩池可施放干鸡、鸭粪100~200kg,或猪、牛粪200~300kg,以腐熟的有机粪肥最佳。

3泥鳅的放种与饲养管理

3.1放种

若以一个生长季出成品鳅计算,每㎡可放规格3㎝左右的鳅种100~200尾,或4~5㎝的鳅种80~100尾。规格小的适当多放。在放种时可用1-2%的食盐水浸浴鳅种5~15分钟消毒。以上密度经3-4个月的养殖,可育成8~10g(快的可达10~20g)的个体上市出售。

3.2饲养管理

(1)视池水肥瘦情况适当堆施有机粪肥,可培殖部分天然饲料。

(2)投料喂鳅。一是投喂单一的天然饵料,如小杂鱼、虾、蚌、水蚯蚓、动物腐尸着生的蝇蛆、蚕蛹、切碎的蓄禽内脏及下脚料,还有农副产品加工后的麸皮、米糠、豆渣、油枯等。二是投喂人工混合饲料(如用次粉50%,豆饼20%,米糠或菜饼10%,鱼粉10%,血粉7%,酵母3%)或商品饲料。以上饲料全部投喂于沉性食台。一般每日投饲两次,上午6~7时一次,下午5~6时一次。

(3)调节水质。在4-11月的大生长季中,应视鱼池水色、天气和泥鳅的吃食量变化随时加水或消毒,保持水质pH值7.5左右,条件好的可勤换水。

(4)疾病预防。一是不投喂腐烂变质的饲料,及时清除残渣余饵;二是食台消毒,用漂白粉1ppm或生石灰5g/㎡全池泼洒,也可采取漂白粉食场挂袋的方法消毒。

(5)防逃。在饲养期中,要随时检查拦截的进水口和溢水口,尤其是雷雨天气,破损的要及时修补,防止泥鳅逃跑。

4泥鳅的常见病防治

在养殖期中因水质恶化或饲养管理不当,会引起泥鳅生病。泥鳅常见的疾病主要有水霉病、烂鳍病、寄生虫病和营养不良等。

4.1水霉病

由水霉菌寄生泥鳅所引起。病鳅体表出现棉絮状的“白毛”,严重时病灶部位溃烂。防治方法:一是消毒或换水;二是用0.5~1%的食盐水浸浴鳅体10~20分钟;三是投喂抗菌型药饵。

4.2烂鳍病

由细菌引起,病鳅的鳍、腹、肛门等有充血、发炎症状,重者肌肉溃烂,鳍条被腐蚀等。防治方法:一是外用10ppm四环素药液浸浴病鳅10~20分钟,内服含氯霉素2~3‰的药饵;二是病灶部位涂抹红霉素或金霉素软膏。

4.3寄生虫病

因泥鳅体表、鳃部等寄生如小瓜虫、车轮虫等而引发的疾病。病鳅体色发黑、消瘦乃至死亡。防治方法:用20~30ppm的福尔马林液浸浴泥鳅10~20分钟,或用硫酸铜与硫酸亚铁(5:2)合剂0.5~0.7ppm泼洒全池,用药后要换去池水1/3~1/2。

4.4营养不良症

因长期饥饿或营养不良而发病。病鳅身体干瘦及至弯曲,也有的尾柄弯曲等。防治方法:一是均匀投喂饲料;二是改善饲料营养成分,动物、植物饲料搭配适当;三是改良水质培植天然饵料。